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效课堂的学习心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各级教育教研主管部门也在通过各种形式的观摩、研讨、比赛,不断地关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一线教师最关注的问题,在这样的机遇和挑战下,笔者深入自己的课堂,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反思自己的每一节课,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着积极的探索,经过两年来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一些想法,现就如何在新课标理念下,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本人的看法。
一、教师合理安排资源利用,提升课堂整体效果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和学校资源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学校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还是满足不了现有的学习形式。学校缺乏某些配套的视频和音频设备,在教学中这些知识点往往都是一带而过,没有具体深入。在这样的形式下,我们利用现有的多媒体设备尽量精彩地展现这些知识点,通过较为具体的描述让学生掌握这一知识点。当然,在课堂上学生也是一种课堂资源,关注学生情感需要,刺激学习积极性;关注学生教育经历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连接。总之,为了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应关注各种教育资源并能合理利用。
二、增强导课的有效性
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想提高这堂课的教学效率,必须要有精彩的内容来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如何转移、吸引学生的注意到课堂,每节课我的导课都颇费心机。如在必修课内容《信息的检索和方法》中我用电影《手机》趣味片断引课;在《数据库》一课我用上淘宝买东西这一举措导课,在选修课内容《视频的编辑和处理》一课我选择了许多有趣的学生相片,制作成相片MTV,学生在悦耳的音乐中陶醉在精美的作品中。各种方法用不同的方式吸引学生,或者轻松愉快的气氛,或者好奇的心情,或者怀疑的心态,或者竞争的心情等等,在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的时候,就是有效的导课了。
三、以任务展开学习,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高中新课改要求面向差异,教学中因材施教,注重分层教学,除了老师在设计任务或问题时要有弹性和可发挥的余地外,每一节课的课堂作业要有强烈的针对性,针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设计,当然也要充分尊重学生兴趣。
通常情况下设计课堂任务,都会有必做任务和提高任务。其中必做的任务针对动手能力一般的学生,而提高任务主要是针对操作能力较好的学生。学生通过完成这两种任务来达到知识的掌握。为了让学生更加有兴趣的完成任务,有时候会对任务进行加工。比如在上必修模块《excel的排序和筛选》时,就以破案这样的形式来加工任务单。学生必须通过对excel筛选来获取密码一一破案。学生对这样的任务形式都比较感兴趣,因此学习积极性很高,个个都在比谁破案最快。这样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斗志。还有在上选修模块《flash的综合复习课》时,利用难度逐层递增的方式,并为每个任务命名来设计任务单,如小试牛刀――真刀真枪――华山论剑――笑傲江湖。
四、注重教学评价,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评价专指对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客体对象所进行的评价活动。它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优化教学过程具有重要作用,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有效的课堂评价使学生学习方向明确,态度积极。
对学生的评价应全面、灵活,注意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评价的方式应与评价内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相结合,可采取观察行为表现、考查学习精神的日常表现评价,通过撰写学习心得、回复教师的论坛提问等网络交流评价,以及书面考试等形式。评价主体方面,也可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在学完一个单元、一个学期后,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结果,查看自己个人FTP中作品、作业的质量,写下如“自己有哪些提高?”“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的自我评价有效地促进后续学习。高中新课改必修选修的每一个模块都有综合活动课,让学生将个人或小组的活动成果与他人或他组相互对比、评价,发现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不足,激发探索知识的欲望。同时通过网上搜索竞赛、个人主页评比、动漫制作比赛、广告海报评比等竞赛评价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给学校营造健康积极的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信息氛围,让学生喜欢信息课,通过多元评价传递给学生这样的信息,老师在时刻关注着自己的学习情况,这样学生必将用心对待课堂的每一个45分钟,必须要不断进步不断提高,才能应对老师多元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就很好地促进了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一个需要不断提升的过程,以上四点只是个人在日常教学中所应有的方法,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还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克东 何克抗 主编《计算机教育应用与教育革新――’97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论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余文森《课堂高效教学的思路和策略》。
一、教师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
当我听着这三位教师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带领走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xx老师在教学《草船借箭》这一课时,她让学生一边观看电影片段,一边听老师的介绍,声情并茂的语言勾起了学生身临其境的情怀。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xx老师在《草船借箭》一课中扣人心弦的过渡语言,不仅仅烘托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人物性格的更深入的了解,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xx老师课堂语言简洁,准确,他用自己的挥洒自如的语言带着学生有声有色地学习,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
二、自读感悟、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
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练后训、先放后扶"的过程。"我想,xx老师所执教的《草船借箭》一文的教学过程就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一个充分展现吧。
本课教学有这样三个层次
1、初步综合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
2、局部分析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
3、深入综合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如在第一阶段自读感悟时,xx老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在文中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第二个阶段的自读感悟,xx老师在出示了一组组以课文线索重新排列的词语后,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读读这组词语,这些词语在你脑海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由这些词你又能想到什么词?第三个阶段的自读感悟,xx老师让学生边读边想,读了全文后看看板书,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而在开放引导这一环节,xx老师采用了"三多",即多元反馈、多维评价、多向调控。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的多维评价:"虽然你说得不完全正确,但老师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和胆量"。"你说的观点很有创见,非常可贵,老师想请你再响亮地说一遍"。"这个地方你再读上一遍,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以上这些评价,我认为既是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也指向了学生的感悟态度,指导了感悟的方法,同时,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呀!在课堂上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我们是能办到的。
三、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17-0047-02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进行知识互动的主要场所,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阵地。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重点不仅仅是技术方面的强化,同时,更应当强调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和提升。以往灌输式理论教学方式严重压抑了学生的探究精神,造成学生在被动学习中热情下降,对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造成不良影响。构建高效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精设教案,增强教学兴趣
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反复研读教材并精心设计教案,通过教材内容的有机整合,使教学活动更具系统性。虽然信息技术教材中设置了相应章节,将教学内容进行了系统划分,但是单纯以章节分割为课堂顺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有效课堂的构架和应用。一些章节中的知识点具有重复交叉性,这就需要教师对这些教学章节进行重新设计,进行知识要点整合,减少知识重复教授,使信息技术教学更为体系性,同时,还需要将知识点进行整体融合,使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的系统性,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信息技术教学的兴趣,为打造高效信息技术课堂奠定基础。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需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Word文档排版“图文环绕”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提前准备一些学生参加过的文艺表演、运动会等图片,引导学生对这些图片进行文字描述,然后实施“文字环绕”操作,使学生感受到排版的神奇与乐趣。在Excel表格“排序”功能讲解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制作表格内容,可以按照“分类筛选”以分数进行排列,也可以根据班级小组进行分数排列,也可以将男生、女生成绩分别统计,这些形式多样的分类排序形式,能够有效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对班级的整体成绩水平有更为直观的了解,促进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教师应当着力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使这些知识能够真正用到生活和学习中,只有这样,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才能被充分激发,其信息技术素养也会不断提升。
二、任务驱动,优化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较为常用,主要涵盖了内容设计、情境带入、交流互动、分组讨论、总结评价等几个阶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采用这一教学方法可以实现差异化教学。由于学生自身素质和学习能力不同,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使每一层次学生都可以获得完成教学任务的机会。
一般情况下,学生可以分为基础层、提高层和拓展层。学习成绩较好、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兴趣探究,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可以通过任务驱动中任务的完成,掌握基本教学内容,明白哪些知识点是自己应该掌握而还没有掌握的,从而不断增加对新知识的探索热情。在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教师要保证学生深入到真实化的模拟环境中,在任务情境设计布局下,以任务为主线,激发学生围绕问题开展主动探索。
例如:Photoshop软件教学具有一定难度,因为这款软件的功能较多,而且操作难度相对较大,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掘这款软件的趣味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可以设定一个“飘扬过海来看你”这样的教学情境,利用软件中的图形工具进行画面拼合:三角形的帆船、曲线选区做出的大海、羽化选区做出的白云、选区递减制作出的椰子树等,学生可以在这些图形内任意填充自己喜欢的颜色,并配上相应的文字对画面进行诠释。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选区、图形、羽化值等抽象概念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学习积极性更为高涨,促使信息技术课堂高效性不断提升。
三、优化资源,提升教学效率
教学资源的优化能够有效提升信息技术课堂的高效性,尤其是利用多媒体技术、视频教学技术等,都能够丰富现有教学资源,从而改变以往教师难讲、学生难懂的教学困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动画制作、视频制作等形式,为学生带来更为新颖的信息技术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从而使信息技术课堂更加高效。
例如:在PPT制作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弹性的作业内容,要求学生以“家乡”为题制作出五页PPT,并配上相应的文字。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反应家乡的特点和变化。在学生掌握了基本PPT制作要领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具进行统一展示,并引导全班学生对这些作品进行点评。直观具体的教学形式能够使学生及时发现自身不足,进而积极纠正和完善。而通过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利用,信息技术课堂的高效性也得到了最大体现。
四、科学评价,夯实教学成果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评价是教学的必要手段,其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要充分注重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一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由此产生厌学情绪,造成信息技术教学效果不理想。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优化教学评价技巧,对教学方案进行精心设计,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尤其是在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中,学生对于这些抽象知识的把握能力较差,从而影响教学质量,这就需要教师有效整合新旧知识点,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衔接和有序过渡,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对新知识点举一反三,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其思维更具逻辑性。
论文摘要:高校教师在教学质女保津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高校教学质1保津的主体之一。在教育信息化的大环境下教师可能呈现不同的角色定位,高校教师在教学中的正确定位及课堂策略都将直接决定着课堂授课的质1,意义深远。教学材并的开发、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甘教育过程的指导、正确评价学生发展、注重由单纯的书本知识复制者转变为创造力的浚发者子方面无提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力手段。
虽然延续了几百年的由捷克大教育家垮美纽斯首创的课堂教学一直被视作是最有效的教学组织方式,但随着信息化对教育整体面貌和方式产生的深刻影响,推动教育信息化对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借助信息通信技术实现的教学活动将会越来越普遍,但令人遗憾的是,人们对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的建立在多煤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网络教学,在理论、观念上都还缺少足够的认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可能呈现不同的角色定位,它可能与传统教师角色完全不同,因此如何正确地进行定位无疑将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也是在新形式条件下教师如何促进高校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师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教育的信自、化也对广大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了提高高校课堂教学的效果,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在教师如何进行定位并开展教学活动方面提出了以下儿方面初浅的认识:
1注重教学材料开发与学习资源建设
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获得的各种有关资源,包括数字化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网上报刊、数据库、多媒体电子图书等。这些外部条件为学生主动探索并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提供了基础,但Internet不能为学生提供学生正式学习所需的合适的学习内容和材料,另一方面教师也常把传统的教学资源制作方法和观念用于现代教育资源建设,不利于为学生建设和提供高质量的学习资源,从而不利于学生的建构主义式的学习。因此对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信息资源建设的理念和方法进行研究和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信息资源的建设要以现代的教育观念、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基本理论依据,遵循以“学”为中心进行设计建设。
2建立伙伴型的民主师生关系
信息化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结构关系,也改变了师生既有的角色与地位。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渠道、广泛摄取知识与锻炼思维的机会,因而他们完全可能在某些方面甚至是本学科领域领先教师。教师和学生在很多方面都处在同一层次、同一起跑线上,都需要努力学习。教师作为知识垄断者的权威地位逐渐化解,取而代之的是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师生共同的学习中,学生以记忆和接受力占优势,教师以经验、理解力见长,他们发挥各自的特长形成互补,从而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3变传统的填灌为教育过程的指导
在信息技术构建的教学环境下,传统教育赋予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垄断者的地位遭受教育信息化的严重冲击。教学过程应该转变为一个复杂的、由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参与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填灌知识的过程。具体说来,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引者、导向者,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以使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中自觉学习,同时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获取信息资源、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分析得到的资料并有效地利用它们完成学习任务。其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信息的丰富性和网络的交互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创造了条件,教师从“讲台上面的哲人”转变为“学生身旁的指导者”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认知能力。再次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其诱导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者、激发者。现代信息技术为培养、激发学习动机提供了便利。
4正确评价学生发展
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如果能够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各种行为和表现,给予学生综合性的学习评价,包括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诸方面做出相应的评价,并给出相关的解决办法或者一定的指导意见,用以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学习,那么就能够有效的使学生树立起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轻松愉快的完成学习任务,并且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习和钻研的良好习惯。以长期的形成性评价为主。在评价的过程中,不断的给学生以指导,帮助学生达到最终期望的目标。
5由单纯的书本知识复制者转变为创造力的激发者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课堂练习;方法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成为大家十分关注并积极研讨的课题。而课堂练习,其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
练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技巧、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新知识、掌握新的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往更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日常数学课堂练习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练习时间不足。
新课程改革下,很多教师注重了情境创设和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经历新知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同时又因为“不放心”心理下的大量讲授,使得巩固练习时间偏少,显得“头重脚轻”。
(二)练习形式单调。
多数教师仅局限于教材上的练习题型,而其它形式的练习,如:填空、选择、判断等则很少,更忽视实践练习。练习形式单调、枯燥,缺乏趣味性、实践性,不能在学生已产生思维疲劳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性。
(三)练习层次单一。
所练习的大多是条件明确,模仿例题,思路单一,结论确定的封闭性习题。缺少那些条件隐蔽,思路开放,灵活多变的发展性习题,不能有效地调动学有余力的优等生的积极性。
(四)练习数量过度。
有些教师片面认为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熟能生巧的过程,到处收集罗列练习题,布置大量的练习,大打“题海战术”,练习题的安排又常常是机械重复的偏多,致使学生的学习负担重而效果不理想。
二、提高课堂练习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一)有针对性的练习设计。
教学内容的不同,重、难点也不同,根据不同的内容,从班级现状出发,抓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对重点内容可采用集中性练习。对难点,既要抓住关键,又要适当分散。此阶段可以有几下几种练习形式:
1.专项性练习。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很难理解的关键之处要花大力气安排专项练习。如在教方程的时侯,首先要理解等式的意义,所以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对等式两边同时加、减、乘、除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可以进行专项练习。口算教学的时候,也可以安排。但是练习后,必须有强化性的检测,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2.验证性练习。在新授课的时候让学生先通过猜想,再进行验证,在学生自主的验证练习中掌握知识,从而突破了重点与难点。如:在教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先让学生猜测,然后再让学生用画一画、想一想、算一算的方法进行验证练习,从而得出结论。
3.反思性练习。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易错、会错的题型,有针对性的设计练习进行训练,会提高练习的效率。
(二)合理利用课堂时间。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课堂上能让学生探究的就让学生探究,教师不要代替。教师要教会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能自己读懂例题的基本意思,理解例题的做法,并能仿照做一些简单的题目,更要鼓励学生在预 习时遇到不懂的或自己对哪个问题最感兴趣的问题写下来,到上新课时教师可用2分钟左右的时间了解预习情况,让学生提出自己预习时碰到的难题,老师帮助归纳生成问题,作为本节课的问题焦点,这样学生感到这些问题都是自己要知道的问题,会听得更认真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激发了,有水到渠成的功效。
2.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练习。
过去有的老师舍不得放手让学生去主动探究、积极尝试,一味地以教师的讲授代替学生的主动学习,造成“教师满堂灌,学生课后练”。这主要是教师怕讲的时间少,学生不能将知识点领会。出发点虽好,却往往事与愿违。经过这几年来数学科的课题研究实验,教师们也开始意识到精读多练的好处,教学理念在改变了。现在的课堂,我们的教师在经过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调整课堂的点拨的问题,与学生共同讨论分析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之后就把时间还给学生巩固练习,教师巡视学习练习情况,一节课下来,学生练习的时间不少于这节课的三分之一。学生得到足够的练习时间,老师对教学重难点也作了点拨,能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过程并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知识,这样,老师更能通过练习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也避免了将课堂练习延伸到课外的做法,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有可能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
(三)适时地反馈和评价。
练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知识与技能外,更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并采取措施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在教学环节中,也少不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就要及时捕捉到学生的信息,对各不同层次学生和问题的难易程度给予诚恳的评价,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要耐心提供帮助,及时鼓励他们的进步,增强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他们不断设置更高的目标。课堂练习的反馈与评价能得到很好的运用,就会成为有效教学的助跑器一样发挥它的作用。
(四)课后积极反思。
要反思课堂教学的得与失。教师在课后反思自己课前准备练习题的难度和数量是否合适,反馈题是否能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反思今天教学成功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学生反思课堂上哪些知识没有学会或者哪些地方还不是很理解;反思课堂上学习的新方法、新思想应如何应用到新的题目中,使计算更简便;反思课堂上做的题目中有没有其他更简便的方法等等。
总之,有效的提高数学课堂练习的质量,需要很多策略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使用,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下需要教师智慧的、合理的采用相应的策略。如何有效的提高数学课堂练习的质量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时代,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都呈现出信息化的特征,信息技术走进课堂,成为小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部分,已然成为不可遏制的趋势。然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着诸多挫折,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信息技术学科在小学学科体系中属于年轻学科,没有充分的经验可供借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难免存在弊端。因此,克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细节问题,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成为当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笔者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对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信息化时代 小学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新课改明确提出:“既要增强学生的理论水平,也要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兼具的学科,对提升小学生计算机水平,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都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然而,当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水平还有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直难以提高,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学科作用的发挥。“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信息技术的普及必须从小学生抓起,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将围绕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进行对策分析。
一、重视备课环节,加强备课广度和深度的研究
备课环节是每位一线教师都要经历的过程,这也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不同学科的备课各具特点,信息技术学科自然不同于语数外这类学科,前者要求教师紧跟时展趋势,使学生们了解到最新的信息技术成果,要保证课内和课外的连接性。以此,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在备课时除了要做好“明确教学重难点、确定教学方法”等一般性工作外,还要做好信息技术教学硬件设施的准备工作,如机房的安排、机器的检查等。首先,教师应在课前安排专人或亲自检测教学机器是否运行良好。其次,教师还需搜集和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素材,以及保证课堂教学高效运行的课内素材。
例如,在上五年级上册《制作小板报》一课时,教师如果没有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小板报内容的任务,学生只能利用课堂时间完成材料搜集的任务,这样无疑将导致制作小板报的时间大大缩短,违背了本节课的教学主题。因此,要保证课堂教学高效进行,教师就应在备课环节加强研究,既要考虑周全,又要在内容上进行深入,只有课前准备工作万无一失,课堂教学和学习才能顺利进行。
二、重视情境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
情境教学一直是新课改极力倡导的教学方法,它将教学内容以形象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通过模拟主题等进行教学情境的设置,和小学生的天性完美契合,很好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参与性。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充分发挥学习自主性,主动参与和思考学科议题,在最短时间里投入到了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学更加需要引入教学情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教学情境中将更有利于展开互动,实现知识的有效流动,有利于深化信息技术教学的内涵、拓展其外延。
例如,教师在进行《建立文件夹》一课的教学时,就可以设置这样的教学情境“小明学习成绩良好,但总是丢三落四,为此老师和父母没少责备他,请大家帮他想想有什么解决办法?”在此教学情境的引导下,学生们纷纷展开讨论,为小明出谋划策。因为不少小学生都有丢三落四的习惯,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此时,教师可引导大家的思绪向本节课的教学主题靠拢:“老师有个建议,我们可以为小明在电脑上建立一个文件夹,把需要记录下的信息全部放在这个文件夹里是不是更好啊?”这时教师可顺势教学生建立文件夹的相关知识。整个教学过程为绕情境展开,教学情境的设置又是围绕主题展开,如此环环相扣,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重视课堂纪律,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小学生天性好动,对各种新奇事物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如果过分放纵学生,教学课堂就将变得混乱不堪,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开展。从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案例来看,没有纪律的课堂都无法保证教学质量,甚至连最基本的教学目标都难以完成。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课堂纪律,纪律和活跃课堂并不矛盾,我们应在维护纪律的前提下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另外,教师在树立课堂纪律时应注意方式方法,不能影响课堂教学的大局。如某某学生在大家都认真学习的时候故意打扰别人,影响别人的学习。教师不应在课堂上指名道姓的呵斥学生,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可以悄悄走到该学生身后示意他停止这种行为,或者在课后将其带到办公室进行说服教育。这样做既维护了课堂纪律,也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四、重视课堂练习,及时改进或调整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少不了课堂练习的环节,课堂练习有利于及时训练学生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并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收集教学反馈信息。教师将从学生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及时改进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并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更具针对性的辅导。另外,教师要搜集到更全面、更细致的学生学习信息,还应积极关注学生完成练习的过程,走到学生跟前,对学生的疑惑给予及时的、准确的解答。
【结 语】
上文只是列举了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类典型问题,并给出了具体的对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其他细节性的问题还会出现,正是这些细节问题的累积才造成了教学质量的整体下滑。因此,教师除了在宏观上把握教学方向外,还应加强研究,关注细节,还要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增强主导课堂的能力,成为学生值得信赖的朋友。
【参考文献】
【1】苗志鹏.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天津师范大学,2013(03)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的建构是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创造性的学科,建构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是众多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努力思考与探索的课题之一。那么,如何建构中学信息技术的高效课堂呢?笔者对此浅谈如下几点:
一、高效课堂的内涵
高效课堂是相对于“低效”、“无效”以及“负效”的课堂教学而言的。高效课堂的“高效”体现三个指向,即“效果”、“效率”和“效益”的结合。“效果”指教学的结果和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度,反映课堂的“扎实”,不能偏离或有悖于教学目标;“效率”指取得的效果与投入时间、资源的关系,追求投入的消耗最低化和取得效果最优化,反映课堂的“充实”;“效益”是教学过程及结果的整体收益,反映课堂的“价值实现”,从整体上能实现学生的发展价值。高效课堂的产生是这三方面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高效课堂的本质是让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的同时形成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是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一生幸福的基础。
二、建构中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策略
1、打破原有的教材结构,让悬念激发学习兴趣
打破教材结构就是教师不完全按教学内容的次序进行教学,按自己的教学需要把章、节或知识点重新组合。中学生一般对信息技术非常感兴趣,很想学,然而我们老师如果重复学过的“计算机的产生、发展”等,上机也是文字输入,没多久,学生会感到计算机学习枯燥无味,渐渐地就失去了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打破教材的线性结构,首先让学生学习网络基础及因特网的应用,上因特网,同学之间相互收发电子邮件。每当学生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了自己的想法,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成就感,这时再教学“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学生的兴趣也会逐渐提高。
因此,打破教材的线性次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一个好的开头,再深入课程内容,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在教学过程中再辅以其他的教学手段,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突出信息技术教学的趣味性,使课本灵活化。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不管有多难,都喜欢去探究,而对不喜欢的内容,不管教师说有多么重要,他们都“一概拒之”,因此趣味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根据教学需要,我们把课本灵活地进行裁剪和补充,使之符合学生的“品味”,又不失以学习中心的体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巧妙设计教学任务
由于信息技术课时有限,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备课时要精心设计教学任务。设计的任务新颖,有趣,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去完成,从而确保知识目标的有效达成。在备课时要根据课堂知识点设计若干个学习任务,学习任务可以是层层递进的,也可以将任务设置成文化性主题任务,或者设置多层次任务,从而实现高效的任务驱动教学。
1)文化性主题任务
将教学任务与学生的学习及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形成文化性主题任务,用具有思想力和行动力的文化主题,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有效地把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融入到以文化主题为主线的教学活动中,提高学习者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比如让学生制作“特色美食”的图文并茂的演示文稿,用FrontPage制作“我爱我班”的班级网站、用Word制作“美丽校园”电子报刊、用Photoshop制作“预防流感”宣传海报等。通过文化性主题任务,不仅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爱校、爱班、爱家等丰富的情感。
2)多层次任务
由于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操作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就要设计多层次的任务,比如基础任务和拓展任务。根据课本知识点设置若干个循序渐进的基础任务,让基础薄弱的同学至少能完成基础任务,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再设置1——2个拓展任务,让学有能力的同学继续攻克难关,激发他们更多的求知欲望,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通过设计多层次任务,有效落实课程知识点和操作重难点,实现课堂高效教学。
3、优化教学评价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原则是要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新课改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一种面向终身需求、未来发展的评价体系。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应注重评价对课程教学的激励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和甄别作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良好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提高。
创新能力课堂教学创新意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的高速发展、竞争的日益激烈,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已见弊端。现代化的学习工具日趋普及,高校传统教学观念和方法必将被打破。教学过程中要着重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自主能力等。重构现代化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更加注重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
一、在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1.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
在学生就业情况调查中,我们培养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新精神,因循守旧,按部就班。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所接受的早期教育滞后,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入后期学习阶段后,依赖于传统的教育形式,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习惯于不假思索地接受现成知识,对于探索新知识存在一种漠不关心、安心接受的惰性心理。
2.高校教师队伍不尽完善
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素质在不断提升,但存在一定问题,如高学历者虽然年轻,但缺乏教育经验,同时社会实践能力不够,所讲授知识来源于书本,形成“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而教育经验丰富者学历相对较低,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也不够熟练。二者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集成优势不能充分得到发挥,反映出我国成熟的创新型教育文化尚未完全形成。
3.课堂“教”与“学”的关系错位
教育教学的目的是传授学生知识,而知识的接受者的核心――学生,学生是知识接受的主体,一切教学过程都要围绕学生的“我要学”“我会学”“我怎么学”等问题展开。而不是强硬的“填鸭式”教学,即教师教、学生背、期末考,最后得到学科学分。
目前,我国的大学课堂多为大班课,“满堂灌”仍是大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格局。大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教师传授的现成知识上,这种只关注片面的知识讲解而忽视学生接受程度的教学方法,不能使学生产生好奇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阻碍了学生的充分发展。
4.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学生缺乏主动学习意识
所授班级学生程度不一,学科爱好不尽相同,学生性格特点各异。教师在上课时只注意少数学生表现,照顾不到全部学生;而不爱学习的学生则往往躲避老师,不愿意回答老师的问题。他们就可能成为其他同学的陪衬,缺乏主动学习意识,而感受不到课堂的乐趣。
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举措
1.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教育的创新包括: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育体制和机制的创新,重点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在思想意识上也具有重要的独立价值。目前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寓教于乐、知行结合等教学原则都体现出新的教学方法。大多数的教学方法创新需要遵循规律和教育原则,符合当今创新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与教学内容相得益彰,并根据当今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协调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2.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知识与能力水平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背景下教学质量提高的需要,作为教师必须设法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掌握新的教学方法,提高综合能力,拓宽专业知识面,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创造性地丰富市场经济下的教育的新观念、新内容、新方法;在教学中,敢于大胆提出和运用新方法,使教学具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以谋求更深层次的发展。
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已经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普及。要求教师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这种技术,不断丰富和提高现代化教学水平,有效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3.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培养大学生探究能力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自己创新思考来完成教学内容,是当今教学的新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设立情境,让学生自己动脑分析事态的发展,从而得出相应结论,教师予以总结和提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课堂关注力,从而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会去思考“为什么”“如何改进”之类的问题,锻炼大学生团队合作意识。课堂上,教师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来锻炼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课堂讨论不能停留在知识的表面,要深入课题,起到锻炼学生的作用,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营造和谐的氛围和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
注重课堂教学内容呈现的方式,创设相对和谐的教学环境。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各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以应用。例如,在多媒体技术方面,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充分地利用其画面、音乐、图片的交互演示功能开展教学,这样可以实现对学生的感官刺激,使得教学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一些相对枯燥的物理知识在轻松愉悦的教学过程中度过。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个性,同时也有着不同的才能和长处,我们进行和谐教学要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和多样化发展,给予学生自主发挥和展示的空间,尊重彼此之间的差异。
参考文献:
[1]李记春.浅论高校课堂教学与创新能养[EB/OL].
[2]刘智运.大学教学机制必须改革[J].教学研究,2011,34(3):9-11.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情境创设的关键是导入,导入的设计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要充满情趣,调动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探索式和发现式学习。如学习Flash软件创作时,可通过赏析动画“美丽的神话”“嫦娥绕月”中精彩而漂亮的画面和悦耳动听的歌曲来冲击学生的听觉、视觉,让学生体验Flash软件的强大功能。这样的设计巧妙、新颖,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动画制作的求知欲。
二、精心设计任务,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学习任务,符合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由浅入深,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从中有所收获。如在布置PPT作业时,我让学生自选主题,自己搜索素材,学生围绕5.12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的话题,以“真情”“博爱”“坚强”“和谐”“腾飞”等为制作主题,有来自灾区的感动,有对伟大祖国的慨叹,每一份作品都包含了学生的思想和努力。有能力的学生还插入了音乐和诗歌朗诵,非常成功。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了知识技能,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三、尊重学生,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重视学生自学,大胆放手,给学生留有自主思考和尝试的时间和空间。如学习Flash软件的窗口组成以及基本操作方法时,引导学生借助教材的内容自主探究“时间轴”,并开展合作交流的活动,探讨“时间轴”所包括的帧(关键帧和过渡帧)、播放指针和图层等知识。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和技能将自己的动画作品“不能移动的小球”完善——小球慢慢向前移动到边界后,好像撞上墙壁慢慢又返回移动到开始位置的动画效果。这样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广泛交流,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他们交朋友,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关心学生生活,全面了解学生,以友爱之情施于他们,他们就会敞开心扉,消除情感障碍。对那些喜欢游戏的学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给他们一个眼神或微笑。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案。每一个学生都能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让教师和学生真正地互动起来,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五、赏识学生作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创意和设计思路,通过展示学生作品,可以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如评选本节课的“优秀之星”和“优胜小组”,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励学生不断探索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