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三物理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三五三”;教学模式;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109-02
一、“三五三学研式”课堂教学模式营造开放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创设开放的学习情境,激活学生学习动力。引入新课时,我改变了平铺直叙的用实验演示、讲解奥斯特实验导入新课方法,转化成魔术引入,先用纸覆盖通电导线,将其隐藏起来,用实物投影将小磁针投影在大屏幕上,在闭合电键的同时说“转”,小磁针随着口令就转起来。这种引入方式与传统的用“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电流的磁场”引入有很大的区别,情境的创设能够隐藏教学目标,学生学习时感到轻松愉悦,学习效果自然就好。魔术情境的创设形式新颖,能够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了学生进入角色的时间。再如:由直线电流的磁场到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时,我播放了一段码头巨型电磁起重机的工作录像,画面上成吨的钢铁被电磁铁吸起来了,力大无比的起重机吊重物的画面给学生以极大的视觉震撼。在这种巨大的视觉冲击作用下,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真正参与到学习的过程当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开放式教学情境的创设将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活动紧密地联系起来,扩大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加速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2.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积极实施课堂“三五三”学研式教学。“三五三”学研式教学方案是一种开放式教学的途径。物理学作为研究自然界的一种基本工具,它和生活中很多现象是密切相关的,这也是很多同学对其产生兴趣的原因。把物理回归于生活,让物理更好的服务于生活,让学生觉得物理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从而可以促进物理教学有条理地进行。
二、强化交流和合作,搭建开放的学生学习平台
1.“三五三”学研式教学改变课堂教学的常规空间模式。教师讲课过程中,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创造师生交流的机会。缩短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的交流机会,有利于学生的交流和合作学习。在组内选一人为组长负责本组的组织分工,组长轮流担任,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2.“三五三”学研式教学开展小组合作的任务形学习形式。在上课时,我倡导学生发言时说:“我们小组的意见是……”,而不说“我的意见是……”,以示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教师不但要组织好小组间的讨论交流,还要组织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三、“三五三”学研式教学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开放的物理实验、习题教学
长期以来,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质量不高,物理实验教学模式陈旧,一般只是对定理的一种验证,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的课后习题也是以计算为主,很多的题就是开门见山地给出几个数字要求学生计算,物理题很难在生活中找到原形。实施物理开放式实验与习题教学,能够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种做法能够让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三五三”学研式教学让我们开放实验教学。物理实验教学可开放实验方法,开放实验原理,开放实验器材,开放实验结论等;可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如测物质的密度不局限于课本的量筒和天平,应指导学生利用浮力、压强等知识来探求密度测量的问题。再如研究“小孔成像”的像的大小特点时,学生的实验结论就是开放的,答案不唯一,教师可收集不同同学的结论,进行对比归纳。
2.“三五三”学研式教学让我们开放习题教学。物理习题可开放可以将一些常规题改成开放型,可将题的条件、结论发散,以加强发散思维训练。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用科学知识去解释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所学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三五三”学研式教学优点多多,每位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学研式教学的意义
学研式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教学,更不能只是在公开课上作秀。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日之功,要教师自觉地将学生的主动发展摆在第一位,要将学研式教学落实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通过学研式教学的实践,能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师生关系也更加平等、融洽。
1.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可全盘否定。虽说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不足之处,但也有可取之处,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全盘否定。如“讲授法”可以说是传统教学中的代表方法,这种方法的作用不可否定,在学研式教学中也要运用,只是要注意运用的时机是否得当。如在介绍奥斯特时,教师可以结合一些故事来介绍他的生平事迹;在比较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时,教师就要根据图形来讲述,这时传统的讲述法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教材分析
高中物理的系统性强、较为抽象,学生普遍感觉难学。新课标教材用先进的科学知识(如课本里的科学漫步,探究性实验等)充实了物理教材,加强了物理与人们关心的课题(天体运动的嫦娥奔月等)的融合与渗透,引导学生从日常的生产、生活入手,用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元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其形成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学会用物理的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根据学校的安排,三年来我负责刚毕业的高三(2)班,高三(10)班、高三(14)班的物理教学工作。高三(2)班是实验班,大多数基础比较好,但仍然有少部分基础比较差的学生。高三(10)班和高三(14)班是常规重点班,而高三(14)班上物理课的积极性比高三(10)班要好一点,其中高三(10)班的女生也比较多而物理基础比较差,所以这三个班算得上是三个不同阶段的班级。教学任务也比较重。
三、教学情况分析
1.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四十分钟要效益。在高一高二的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针对重点的概念和规律,我会通过多媒体对物理现象、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力求推导引出新的概念、定理和结论,使学生清楚地理解各科学家的贡献及各物理理论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如:在学习《机械振动和机械波》这一章时,我会做课件使难懂的知识简明易懂,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学好物理的自信心。如: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我会用多媒体展现各个科学家的探究真理的过程,这样物理知识的学习与科学探究过程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使学生获得物理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进行科学探究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2.注重能力的培养。培养解题能力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能只靠机械地灌输,也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严谨的学习作风。准确理解并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培养能力的基础。我会在讲完每一章节的内容后用一道或多道典型的例题突出解题思路和方法。如:在学完力的平衡时,我会给学生慢慢讲解整体法和隔离体法的使用方法,动态分析时的图解法,相似三角形法和三角函数法。直线运动中的各种图像法等。在课后练习和作业中,我会严格要求学生做题规范化。如:在主观性习题的求解中,要求学生必须指明研究对象,必须画图分析受力情况,必须写明所用的定理定律名称,必须突出关系式等。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应用,逐步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我也会自己编一些变形题让学生在课外讨论,在下一节课让学生上台分析一下解题方法,也是提高能力的关键。
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高一学生刚入校,学生普遍感觉物理比较难,甚至对物理失去信心。针对这种现象,我组织学生成立物理课外兴趣小组,课外实验、小制作小组,宣传物理思想,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大家学习。我把三个班的学生结合起来,共同组成物理学习的总组成员。我和三个班的物理课代表担任物理总组理事会成员,我们制定一个共同的目标――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根据月考成绩,把每个班的学生根据上、中、下合理分组,以6―7名学生为一学习小组,小组设组长一名,然后、按组进行编号,更有利于学习的共同进步。在每一次大考后都让学习小组之间进行互相评比,在竞争中求发展。
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关键词:台湾地区; 高中物理; 教育特色; 借鉴启发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015-002
中国台湾地区从1994年开始的教育改革及近年来开始实行“普及12年国教”取得了一定的教改成果,台湾高中物理教育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和风格,台湾地区高中物理的教育特色,对我们内地有很好的借鉴和启发。
一、台湾高中物理课程的设置与呈现
台湾高中物理课程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习起点,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效率、“做中学”的理念,培养学生具备自主行动、沟通互动、过程参入的核心素养。
1.台湾高中物理教材的编排特点
台湾高中物理教科书实行“一纲多本”,三年物理课程安排由生活实际到理论推导、由定性分析到定量计算、由浅入深、一脉相承。高一物理课程的目标是奠定对物理的基本感知能力,多着重在定性讨论,强调解释物理现象的成因,而较少数学计算。高二高三物理课程的目标则是能用严谨的数学来阐述物理,多着重在定量讨论,强调理论的推导及其应用。
2.台湾高中物理课程的呈现方式
台湾高中物理课程呈现特点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验,总是用简易的实验来验证物理现象。例如呈现伯努利原理时,用吹风机吹乒乓球,乒乓球会飘浮在空中不坠落;将乒乓球放置在漏斗中,用力吹气却无法使乒乓球飘浮起来。
二、台湾高中物理教与学的特色
台湾的高中物理教学非常重视科普化、信息化、实用性和均衡性;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和研究创新。
1.台湾高中物理教学的模式特色
1.1科普化特色。台湾倡导人人玩科学。一方面台湾建造了多所内容丰富,条件现代化,适合青少年活动的科学馆,为学生提供了开放、多元、自由的学习机会。科普化让学生不仅观察到奇妙的宏观和微观世界,更能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另一方面,许多中学的物理教师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外,定期都要研究出结合本学科具有独创性的1到2个小魔术,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设计出奇妙有趣的实验,来体现深奥抽象的科学原理,并编印成校本教材,这样学生从玩中思考、领悟所学道理。
1.2信息化特色。台湾教育信息化水平很高,各班级除了具有常规的公用电子设备之外,每个学生都带手机或平板电脑到班级,在高中物理部分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共享信息、下载资料,及时联网解决问题,老师也可以网上布置、批改作业,高度信息化使物理课堂更加丰富而有效。
1.3实用性特色。台湾物理教学的实用性很强,能够利用身边的器材、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我在台北市立景美女子高级中学听了一节高二物理课:重现比萨――自由落体实验,该课堂教师首先让学生用手机在学校网站下载软件,学会利用俯角和仰角测距和测高;然后学生分组测量三层楼的高度;最后让学生从三楼释放小球,利用手机秒表测量落体时间,代入自由落体公式求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虽然本方法相比打点计时器方法及闪光照片方法误差较大,但是该方法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实用性强。
2.台湾高中学生物理学习的模式特色
2.1自主性特色。台湾教育十分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确定。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要求学生自主建构学习架构,学生既要做“蚂蚁――自主探究、寻找知识”,又要做“蜘蛛――建构知识网络”,更要做“蜜蜂――对知识拓展、创新”。台湾版物理教材对于习题的设置可谓是匠心独运,在每一章节末尾都安排了一些自我挑战题,兼具灵活性和探索性,需要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才能够完成。这样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物理知识,更是物理思维和方法。
2.2合作性特色。台湾高中的物理学习强调合作性学习。例如我在国立高雄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听了一节《斜抛运动》的课,老师提出问题:猎手瞄准树上苹果的同时,苹果自由落体,讨论能否击中苹果?由于学生准备充分,小组交流发言踊跃,七嘴八舌给出了斜抛运动分解的方法、以苹果或以子弹为参考系的方法,合作学习使学生较快掌握了知识和方法,然后老师再拓展进行课堂巩固训练,布置学生整理、总结和反思。
2.3研究性特色。台湾教育重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倡导课题研究。学校学生自主组建了一些社团重点研究生活中的物理,开展课题研究及基于物理实验的研究性学习,进行科技制作。我在台湾国立高雄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图书馆和校史室参观,发现学校物理科技竞赛的成果多、层次高;学生进行的物理课题研究论文水平很高,尤其是论文中实验的数据测量和统计既真实可靠、又具有专业水准。台湾的学生既是物理学习者,更是物理研究者。
三、台湾高中物理教育的启示
台湾高中的物理教育对我们内地的高中物理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我们要重点变革三个方面:改进物理教材、改变教学模式、变革学习方式。
1.高中物理教材的改进
内地的高中物理教材的改进可从如下两点进行:(1)教材应该加入更多的教学方法的内容,在习题的设置上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增强及创造性的培养;(2)进一步加强物理与生活的融合,注重介绍物理知识在高新技术中和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的改变
内地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变:(1)创设生活化的物理情景,唤醒学生热爱科学的生命课堂情感;(2)发挥物理实验的特长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3)立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4)坚持总结、反思、多元评价,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
3.高中物理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有效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学生参与包括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三个方面。学生的行为参与程度和认知参与、情感参与程度成正比。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曾经说过: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苏联著名教育学家巴班斯基也认为: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作为一个完整现象的教学过程。物理学习,是学生个体智力活动与教师课堂物理教学的有效结合的过程。每个人的学习都是在一定的情绪状态下进行的,一个人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还是紧张、焦虑的,必然会影响到他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要千方百计,使课堂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饱满的学习情绪中。
二、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
我们在高三的物理复习教学中能经常发现这一现象,当老师提出一些创设性的问题时,学生精神振奋,精力集中地思考问题。这就反映了学生需要通过“问题”来复习的迫切要求。“问题”是高三物理教学的心脏,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顺应学生的心理需要,理所当然地成为高三物理教师的不二选择。
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有很多的呈现方式。在高三的物理复习教学中,较好的呈现方式是以学案为载体,实现问题教学。学案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自己编写的材料,是学生真正需要的东西,教师不需要在学生已经懂了的问题上花时间,不需要在大多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上花时间,不需要在毫无意义的板书上花时间,从而有的放矢,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每份学案包括考点阐述、要点回顾、典题精选、课后训练四个方面。这四点要有机结合,不同类型的课侧重点不同。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学习编写的讲义,不是教师教案的浓缩,为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其设计时应遵循最核心的原则是问题化原则,即将知识点、能力点转变为系列问题,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质疑、释疑、激思,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问题的设置可以是文字性的,也可以是计算性的。例如在复习《万有引力》一章时,就可以设计成如下问题式学案:
(1)开普勒发现的行星运动三定律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重要意义?他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2)教科书只讲了怎样从行星的圆形轨道得出万有引力定律,请你掌握这个推导的过程,推导过程中用到哪些力学知识和数学方法,与开普勒定律有什么关系?
(3)“月-地”检验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
(4)卡文迪许实验有什么重要意义?这个实验设计的思路有什么巧妙之处?
(5)估算天体的质量和密度需要建立怎样的模型?需要知道哪些物理量?一带有发射器的宇航员到了一颗小行星的表面上,如何来测得小行星的密度、分析小行星的物质组成?
(6)请说出三个宇宙速度的大小及含义,并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7)第一宇宙速度是卫星绕地球沿圆形轨道运行的最大速度吗?这是否意味着高度越大的卫星发射越容易呢?第一宇宙速度是发射的最大速度吗?请你用学过的知识分析说明。
(8)试谈月球引力与海洋潮汐的关系。
(9)通过资料查找,请说明人造卫星的种类及应用,谈谈我国在航天技术的发展趋势。
(10)请介绍什么叫行星、恒星、星系、宇宙和黑洞?现代宇宙学中一种较为成熟的理论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的过去、现在、将来是怎样的?
另外,在编写学案时应该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复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层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有效教学的保障是教师注重及时反馈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任何有效行为必须有某种反馈过程来提供信息,看是否达到预定目标”。学科教学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过程,只有每个环节(课前、课中、课后)都有适当的教学信息反馈,教师才能有效实施教学,达到预定教学目标。
教师提取反馈信息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如提问答疑、作业评改、检测考试、实验操作等。善于提取反馈信息,是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可以强化正确,改正错误,找出差距,促进努力;对于教师来说,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可以掌握教学情况,改进教学方法,找出差距从而因材施教。在高三物理复习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听课情绪,回答问题、实验及练习的情况,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适当调整讲课的深度、广度、速度,控制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1.利用习题“变式”,进行信息的深化处理
在具体教学中,以问题开路,然后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研究和解答。教师借题发挥,提出新的情景,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研究,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当然,也可以是在作业评讲时,进行变式教学。例如:在《曲线运动》一章的复习中,就可以编排如下习题:
如图1所示,一摆长为l的单摆,摆球质量为m,要使摆球能在竖直平面内做完整的圆周运动,那么摆球在最低点的速度v0至少为多大?
变式讨论(1):如果把原题中的绳去掉而改为与轨道相同的一个圆环如图2,使小球沿环内侧做圆周运动。那么摆球在最低点的速度v0至少为多大?
变式讨论(2):如果在原题的基础上,使小球带正电荷q,空间加竖直向下的匀强电场E,小球在最高点速度最小且不脱离轨道,那么摆球在最低点的速度v0至少为多大?
变式讨论(3):如果把原题中的绳换成细杆。那么摆球在最低点的速度v0至少为多大?
变式讨论(4):如果将原题中的细绳去掉,而在竖直面内置一圆管如图3,使小球在圆管内做圆周运动。或者在竖直面内置一穿有小球的光滑环如图4,使小球沿环做圆周运动。求小球在最低点的速度v0至少为多大?
这样,题目才能起到使学生在反思中巩固、深化、提高,使他们的知识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的作用。通过变式、逆向和综合训练来强本固基,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复习效率。
2.“一题多解”,进行信息比较选择
对同一个题目,有的解法思路直观或方法比较熟练,但过程比较繁杂;有的解法直接,思路独特,但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综合能力。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产生某些失误或理解偏差,虽然教师给予讲评、指导,但往往难以奏效。这就需要让学生自己在偏差的思路上“碰一碰南墙”,切身感受一下比较一下不同方法的难易程度,让学生自己去判断选择最好的解题思路。这种先练后评,延时反馈,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例题:某消防队员自身重力为G,从一平台上跳下,下落2m后双脚触地,接着他用双腿弯曲的方法缓冲,使自身重心又下降了0.5m。试求消防队员在着地过程中地面对他双脚的平均作用力。
解法1: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和匀变速运动公式解题:根据下落的高度2m、0.5m,前后连接速度相同,首末速度都为零,能求得先后加速度:,根据受力分析得平均支持力的大小为F=5G。
解法2:根据动能定理解题:整个过程中消防队员动能增量为零,所以,代入m,m,得平均支持力的大小为F=5G。显然这种方法是最简捷的。
解法3:根据动量定理解题:整个过程中消防队员受合冲量为零。根据前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相等,前后位移(高度)关系为4∶1,得前后过程中时间关系是t1 = 4t2,所以根据动量定理,有,得平均支持力的大小为F=5G。这种方法同样是比较简捷的。
解法4:同样用速度图线解题:根据题意,作速度图线如图5所示,因三角形Ⅰ和Ⅱ面积关系为4∶1,所以对应时间也为4∶1,又因速度变化量相等,所以前后加速度大小之比为1∶4,从而得受合力之比为1∶4,得平均支持力的大小为F=5G。
如果一个学生能用几种方法解题,说明他已题意明确,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应用自如,对物理知识已逐渐形成知识的网络。学生掌握这个网络后,在解释物理现象和解题时,可以用不同的路径来解决和反馈验证结论的正确性,提高了解题的可靠性。同时通过这个知识网络,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由对表面现象的机械识记升华到对物理规律本质的解释和理解。这对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和积极性,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特别的效果。一个老师能让学生掌握这个知识网络,是物理教学实践的成功。
3.利用易错题,进行信息的预控处理
学生获得的信息有可能出现差错,而又未在作业上表现出现差错时,教师发出控制信息,防止即将发生的差错。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经常记摘、分析学生常犯的错误,积累、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前车之鉴告戒学生,打预防针,增强学生免疫力。
实例:柔软细绳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细绳,而硬棒的弹力方向却不一定沿着硬棒。这是不少学生容易混淆,经常搞错的。为了澄清认识,预防错误的产生,在学习弹力概念以后,根据平时积累的资料,编拟下列这道题组,通过学生练习、教师评改,强化学生对弹力方向的认识。
右图中小球的小球质量m=0.5kg,θ=30º。图(a)中的小球用均匀的细硬棒AB连接,并固定于墙上,处于静止状态;图(b)中小球用均匀的细硬棒连接,并固定在小车上,小车的水平加速度a=g。在这两种情况下,求AB棒的弹力方向。
解:图(a)中小球受重力和弹力作用而静止。由两力平衡条件可知:AB棒的弹力N=mg=4.9牛顿,方向竖直向上(如下图a)所示。由此可见弹力的方向并不沿着硬棒。
图(b)中小球所受的重力G和弹力N的合力产生加速度,设弹力方向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θ′,则:tgθ′=a/g=1
θ′=45º N= mg/cosθ′=mg=6.9(牛顿)
从三案六环节到现在的六模块,新的教学模式实施在我校已有三年.反思这几年的物理教学,发现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
一、不可小窥的非智力因素
高三任教班级中有一个物、地班,在与这个班级学生的接触与相处中,让我深深体会到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影响.常规的想法:已经高三的学生了,哪有不好好学习的?事实并非如此.总有一部分学习行为习惯和学习成绩都很差的学生.他们对自己的人生走向朦朦胧胧,很少考虑,对于学习甚至抱抵触情绪,自暴自弃,具有明显的自卑感和失落感,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对学习丧失信心.而物、地班就聚集了不少这样的学生.面对这样的学生,六模块显得很是苍白,毕竟再先进的教育理念,缺少了学生主动的配合,都将沦为空谈.
第一次走进这个班级教室,心里是忐忑的.毕竟这是一个让许多教师头疼的班级,更多的交流之后发现,其实班里的学生真的很可爱,当然,这是在不谈学习的情况下.不是他们不希望有好成绩.不想用功的学生大有人在,而不想有好成绩的学生却是少之又少.对于一个只有11人达B的班级来说,高三一年学习的任务无疑是沉重的,对别人来说是复习,对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说,其实还是新课.如何使学生对学习有热情,对物理产生兴趣,是比教他们多少知识更为重要的.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而求知欲可以打破原有的心理平衡,促进心理活动的加速.
为了鼓舞学生的士气,我会给他们讲一些以前打“翻身仗”学生的例子,鼓励他们不要泄气.为了给学生在学科学习上一些鼓励,我会把讲课节奏放慢一些,照顾大多数同学,不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赶进度.为了训练学生的解题规范,我会详改他们的作业,并经常请学生上黑板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我告诉学生:老师有耐心和信心,希望你们有决心和恒心,高三一年一起努力,力争高考取得满意成绩.
这样,我用热情去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用爱心去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定期或不定期地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关心学生的学习.一段时间之后,我能感觉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变化,学生的考试成绩有较大进步.事实证明“攻心”是有用的.
二、不可忽视的课本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模式中的自学质疑模块,要求学生围绕学习目标阅读相关学习素材进行自主学习,尝试知识建构,基本解决学案中的相关问题,完成基础练习,提出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为了配合该模块,一般会提前发放学案.
对于高一、高二的学生,学案可以很好地起到指导学生结合课本及相关材料完成预习,起到对新课心中有数,对新课内容中的问题预先形成,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地听讲和解决问题.然而,高三更多的是复习课,对于课本内容,学生自认为已经有了高一、高二的基础就不再看了.往往一份学案、一本复习资料就是学生复习的全部内容.事实上,课本中的许多定义、定理学生只是记得大概,有时甚至根本不记得.
我曾提问过“楞次定律”的内容,学生不能完整地把内容描述出来.复习时,很多学生仅满足于完成学案,至于学案以外的内容一概不管,效果可想而知.
对于高中物理的教学和学习,课本从来都是根本.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包括高三复习时,教师都需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本,把基本的规律、原理还原到课本.
实验的复习,是高三物理中比较难的内容,但是题目再难,究其原理还是书本上几个基本实验的原理.
例如,“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具体到题目千变万化,但是原理就是课本上两个基本实验电路图所示的原理,具体用何种连接方式、误差情况如何,则要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去做具体选择.
有些学生在实验基本原理不清楚的情况下就去做题,在书本模型尚不清楚的情况下去挑战变化条件之后的题,当然胜算不大,即使碰巧解对了,下次再遇到同种类型题依然云里雾里.
一、学习新课标,领会新理念
新课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核心,它包含了新课程的性质、理念与培养目标,这些都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新课标指出高中物理是在初中物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是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新课标注重人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和研究新课标至关重要,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必要前提。
二、教师要重视教材与教法研究
教材是实现新课程理念的物质资源,是具体教学活动的出发点。熟悉教材是客观要求,而研究教材才是关键。教材的熟悉是一个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时间、效率都因人而异,但进行教材研究无疑是一个必然的途径。只有熟悉教材和研究教材才具备搞好教学的基础。熟悉教材是指要熟悉教材的内容、教材结构特点、教材的编写理念,只有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教学中才能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向的三维目标的全面提高。因此,要成为一位优秀的好老师,就必须要求教师对教材理解深刻,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思维水平,才能在教学难点之处,有序的把教学难点分解,把信息传递过程延长,使学生分步达到目标,从而使难点得以缓解。
三、教学过程重在方法引导和理解
物理教学中理解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没有理解就不能谈物理。(需要说明的是物理教学中的理解不是独立的理解,既要理解单个知识点,又要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否则只能是一盘散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理解是学好物理的唯一有效方法,是物理教学的灵魂,这一点已被物理教育工作者广泛认可。由于物理现象不计其数、形态各异,而背后隐藏的本质规律却往往是客观唯一的。所以,我们只有让学生懂得其中内涵的道理才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例如:我们学习的楞次定律,主要是认识到楞次定律的核心是阻碍磁通量的变化,理解了这一点就变得容易了,然后我们在理解感应电流的方向及自感现象时就很容易了。
四、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学好物理的关键。在教学中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做好物理实验。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多安排一些实验,并注意提高实验效果;2.物理教学要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做到物理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3.通过介绍物理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4.通过介绍物理学家的事迹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毅力。此外,还应通过阅读科普读物,编制理论联系实际的习题等学习活动扩大学生的视野,树立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五、重视过程,体现教育方法
人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撒下一棵种子,就可以长成参天大树,在物理学习中也是如此。教会学生如何发现知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远比教会知识本身更重要,很多学生在初中升入高中后很不适应,甚至会有学业滑坡的现象,还有的学生经过长时间的刻苦努力依然收效很小,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学习过程方法的问题。诸如:1.学习不求甚解,死记硬背;2.学习过程无总结无反思;3.学习无计划,无规律;4.听课不得要领等。这些都是同学们经常出现的学习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纠正就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教学中贯彻过程与方法教育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也是教学教改的客观要求,学生也只有很好地掌握了这一重要途径才能事半功倍。
六、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培养
学习能力培养是高中物理家学的另一重要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首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独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只是教师讲解,而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不可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不可能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
其次,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再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通过课堂提问和分析论述题,培养学生根据物理概念与规律分析解答物理问题、认识物理现象的习惯,要求学生“讲理”而不是凭直觉。通过课堂上教师对例题的分析和学生分析、讨论、解答物理题,使学生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养成先分析再解题的习惯;严格做题规范,从中体会物理的思维方法,养成物理的思维习惯。
七、相信学生,依靠学生
关键词:物理;高三;复习课;微专题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10-0008-2
高考中物理学科的考查是以能力立意为主导、充分体现选拔功能,按此要求来审视我们的高三物理复习课教学,往往存在以下问题:一轮复习,通常按章节顺序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形式单一,由于复习时间跨度大、学习材料缺乏新颖性,很多知识点盲目、机械地重复,极易导致学生产生“审美疲劳”, 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到位,出现高耗低效。二轮的大专题复习,建构知识网络,但跨度大、思维跳跃性强,效果不理想。引领高三物理高效复习,不妨以大一轮为视角,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尝试设置物理“微专题”,以“微专题”为引领组织学生进行复习教学。
1 高中物理“微专题”的含义
所谓物理“微专题”是指立足于学情、教情、考情,以某个“物理点”为中心,整合相关的高中物理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力求解决高三物理复习课中的真问题、小问题和实问题。它不同于大专题复习中的某一主题,物理“微专题”涵盖的内容适量,知识之间联系紧密,借助“微专题”组织教学,可以在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活化知识的运用,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微专题”要科学选题,突出主题
高三物理复习选择怎样的“微专题”,以怎样的角度、解决怎样的问题,这是“微专题”实施前教师必须深思的问题,也是决定复习效益的关键所在。微专题的基本要求是:题目容量要小,但思维容量要大;知识综合性强,但主题鲜明;耗时少,但收获多。必须紧紧围绕考纲,不能出现偏题、怪题,更不能影响到整个复习进度,打乱复习计划。如,以汽车的“刹车”问题、“滑轮”模型和“死结”模型问题、电路故障、含电容器电路的分析等设置“微专题”。
2.1 紧扣考纲,选题要精
作为高三物理“微专题”的典型例题,要有典型性、代表性,能够涵盖多种物理思想和方法,能够一题多解。形式不拘,可以是知识点专题,也可以是题型专题,还可以是作业中的易错题专题。题目背景要新颖,能够吸引学生,提高他们的解题热情。针对上述要求,可在平时的专题复习中有意识地收集一些好题,在试卷、作业批改中,及时做好相应的统计并把典型的问题挑出来。但要注意不能拿来就用,因为虽是好题但容易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最佳做法是改换一些新颖的背景或者改变问法。让学生在解题时往往不能马上发现,等到解答完毕时蓦然回首,那题却是“老朋友”。这样一来,不但使学生掌握了知识,更能激发其学习兴趣。
2.2 关注学情,难度适中
高三物理“微专题”设置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和引导学生专门解决某个具体的物理问题,在选题时忌大而笼统、虚而不实。题目的选择一定要以中档题为主。难度过大,学生难以接受,而且解题耗时太长以至于达不到复习目标。难度太小,很多学生提不起解题的兴趣。所以,教师一定要充分关注学情,挑选的题目难度应控制在大部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2.3 适度拓展,激发潜力
在不影响物理复习课堂效率的前提下,可以适度拓展,留下一些思考的空间。做法是每个“微专题”讲义后面留一道思维拓展题,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不做,能力较强的学生课后思考,中等的学生可以课后讨论。这样可以达到分层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习惯。
3 “微专题”在高三物理复习课堂中的策略
3.1 以“微专题目标导向”策略
心理学家托尔曼认为:个体只有在对未来的学习目标产生期待时,才可能发生实际的学习行为。高三物理“微专题”复习课若一开始就提出目标,学生就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到所期望的学习结果上。当然,不能像传统复习课那样,简单地把考点罗列出来作为学习目标。笔者就尝试在给出“微专题”课题后,让学生自己回忆:我们学过哪些知识?自己体会:这些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自己反思:哪些知识比较困惑?自己判断:哪些知识需要重点复习?例如,在电磁感应中的“图像”问题设置“微专题”,先让学生回顾电磁感应、物理图像的有关知识,反思它们的关系,引导学生分析、解决电磁感应中的“图像”问题。这种目标导向的建立策略,不仅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水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增强了复习的参与度。
从非认知因素的角度来看,高三学生对复习课的兴趣不如新授课那样强烈,大脑皮层的相关中枢也容易疲劳。教师可以借助视频、图片、实验或新闻事件等的导入,结合问题情境来激活旧知识,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主动建立复习目标。
3.2 要“发挥学生在复习中的主体性”策略
在高三物理复习课中,教师起到示范和指引作用,切不可“一言堂”。最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有效地学,高效地学。如,以“一对相互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为专题,先布置部分学生交流自己的整理情况,然后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相关知识的比较、补充、辨析与归纳。这样有了“微专题”,课堂就有了一条明显的逻辑主线,让学生展开思维,立体构建物理知识。
3.3 以“物理知识和能力形成的整体性”策略
设计“微专题”,其目的是力求找到一条主线串起零散的知识,因此,要注重知识内在的逻辑关联,加强知识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如,以“追及”为专题,将匀变速运动、物体间的相对运动、图像和临界问题等知识点串在一起。这样才有助于高三学生对学习技能的“迁移”,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一定要谨防复习的“碎片化”。
3.4 发挥高三物理复习中知识的“再生性”策略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是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物理复习课也当如此。同一个知识点,同一个物理“微专题”,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对问题的分析角度不尽相同,同时对问题会有新的看法。设立高三物理总复习“微专题”,仅仅是寻找知识的一个突破口和一条主线索,不能成为束缚学生思路拓展和顿悟产生的“脚绊”。在复习课“微专题”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努力找到再生性知识的“生长点”,要充分考虑到结论的丰富性、过程的开放性和思维的多向性。
总之,高三物理复习课中“微专题”的实施,不是标新立异,也不是对传统经典专题的否定和颠覆,而是有机穿插,“以小见大”,旨在一改以往高三物理复习课堂的沉闷、枯燥和低效,力求把学生带进总复习的“场”中,促其主动地学,有效地学。通过笔者几年的有效尝试,“微专题”给高中物理的复习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微专题”以新的组织形式引领复习,有效地避免了条线式展开、纲要式罗列、题海式训练等复习模式的烦琐和低效。新专题、新目标、新要求、新案例情境都能有效地激发、维持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打破原有的知识体系,合理设定“微专题”,恰当选择学习策略,使知识深刻化、体系化、灵活化。学生复习的主动性和效率明显提高,最重要的是通过笔者复习示范,学生也逐步学会用“微专题”自主复习。“微专题”的实施,对教师自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不断走进生本和文本的更深处,充分驾驭课堂和学生,这样的课堂才充满生机和无限魅力。
参考文献:
[1]商俊博.创新物理课堂教学模式落实课堂教学的实效性[J].物理教学探讨,2015,33(4):31―35.
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和系统地提出并论证“教育性教学”原则的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他认为学科教学是德育实施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手段。各科教学内容中,都有许多内在的德育教育素材,若能恰到好处地挖掘,就一定能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物理教学中的德育素材颇多,笔者拟就自己的教学体会,谈一点粗浅的做法和认识。
一、物理学科课堂渗透德育的现状分析
(1)理论错误。认为自己的主业是搞好学科教学,德育应该是班主任的事,与自己无关或关系不大;
(2)认识空泛。只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
(3)实施随意。在随意性或无准备的情况下进行德育渗透,缺乏系统性、科学性。
二、利用物理学科知识进行德育的实践探索
德育背景:高三物理复习到“力学”结束。
笔者身份:物理教师兼班主任。
应对状态:高原期。
精细准备:利用力三要素的观点、功的积累观点、加速度的观点对学生的状态进行调整。具体如下:
支点一(谈方法):F(力),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使物体获得加速度和发生形变的外因。力有三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学习上的“力”也同样适用于这一科学的定义。高三伊始,同学们都怀揣激情与梦想,憧憬未来一年发生在自己身上无限的可能性,坚信这一年汗水终将成就梦想。然而,仅有“大小”是不够的,没有正确的方向和恰当的作用点,收获只可能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南辕北辙,最终离“目的地”愈来愈远。
相反,探求到最合适的方向,最科学的方法,会使同学们用最短的力臂,达到“撬起地球”的目标。也正如《劝学》中说道:“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如果有了老师的科学指导,那么学生就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俯瞰一个个“学术”难题,顿时感觉一番辛苦,不再是“蜉蚁撼树”。
另外,作用点的力量不容小觑。比如有人将力强行施加在门轴上,纵使其力拔千钧,最终也不可能将那“成功之门”顺利打开。只是,又如何去寻那恰当的作用点呢?答案可向外探求,但更应该向内寻求,通过反思、自省、归纳、总结,了解自己的薄弱环节,以便对症下药。毕竟最了解自己的人莫过于自己。找出缺漏,还要加倍重视它们,因为这里潜藏着见效最快的提升空间。相反,不去全力弥补自己的“短板”,只会使“木桶效应”愈加突出,最终白璧上的微瑕也会演变成不可忽视的“日月之蚀”。在奔跑的途中有时不妨放缓步子,抬头看路,因为“磨刀不误砍柴工”;“拔剑四顾心茫然”之时也可以重新考量一下我们的目标。做到“远期目标坚定不移,近期目标明确具体”,我想,还是大有裨益的。
支点二(谈坚持):W(功),一个力使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功,定义式为W=F·s·cosα。
有力不等于有功(W),强力也不等价于丰功,原因无他,唯“位移(s)”二字。血气方刚的同学们固然易被他人激励,然而这份热情也容易被时间消磨。“虽天下有易生之物,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学习也是这样,若缺乏奋斗中的坚持,也只会收获用狠劲后的力竭身疲,而收获寥寥。相反,如果力量所不及强者的我们如果能“延长自己的起跑线”,从点滴做起,胜在超于常人的“位移”上,那么,终会天道酬勤、必将厚积薄发。
古人称天鹅为“鸿鹄”,是志存高远的象征。可动物园里的天鹅为什么常年就待在这一方狭小的水域,而不会飞走呢?原来,天鹅在展翅高飞之前,必须有一段足够长的水面可供滑翔;如果水面的长度过短,天鹅就实现施展它拥抱蓝天的理想了。久而久之,这群天鹅便会丧失飞翔的信念,甚至泯灭了飞翔的本能。生命永远是值得期待的,因为它蕴藏着无限的潜能,为了领略更为高远的人生风景,不断地超越自我,我们应该时常提醒自己——你的起跑线长吗?在向人生的下一个目标冲刺前,先要加长自己的助跑线。
支点三(谈信念):加速度(a),速度的变化与发生这种变化所用的时间的比,即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定义式为,a=v/t。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是比我们强的“对手”比我们还勤奋。不过,当人们觉得为时已晚之时,恰恰是最早的时候。在别人看到差距的地方,我们应该看到潜力。或许此时,我们可能有不及他人的“速度(v)”,但是我们却可以拥有远胜他们的加速度(a)。对于初速度较小的我们来说,更容易获得较大的加速度(a),坚持下去,也必可获得彼时的高速,达到心中曾经羡慕的高度。
重要的是我们敢吗?我们容易被现下的弱势蒙蔽住双眼,产生思维定势,长“困难”之气,灭“信念”威风,最后自暴自弃、妄自菲薄、一事无成。
老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的一生长达70年。当老鹰活到40岁时,它的爪子开始老化,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它的翅膀变得十分沉重。它只有两种选择:等死或经过一个十分痛苦的更新过程。它努力地飞到山顶,在悬崖上筑巢。它首先用它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完全脱落,然后静静地等候新的喙长出来。接着,它会用新长出来的喙,把指甲一根一根地。当新的指甲长出来后,它便把羽毛一根一根地拔掉。五个月以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老鹰开始飞翔,重新得以再过30年岁月!这就是伟大的鹰的重生!
在我们的生命中,有时候我们必须做出困难的决定,开始一个全新的过程。我们必须把旧的习惯坏的传统抛弃,使我们可以重新飞翔。
三、物理课堂渗透德育的方式分析
做好物理课堂德育渗透,首先要充分挖掘物理学科的德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其次,德育渗透的成功与否,还受到教师的思想、行为、方法的影响和感化。本人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得出物理课堂进行德育渗透的“起点”,现总结如下,以飨读者。
(1)从“辩证唯物主义”出发:教师可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渗透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
(2)从“爱国主义思想”出发:教师可以在物理教学中适时地穿插爱国主义教育,向学生介绍我国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的贡献和在现代物理学科领域所取得的杰出成就。
(3)从“青春励志”出发:在物理教学中,可以介绍一些物理学家的感人事迹,以他们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发愤图强的工作精神去教育、感化学生。
(4)从“教法”出发:在“力的合成”教学中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性探究学习、通过动手实验来探究各种问题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互切磋学习,培养学生的互助团结的社会精神。
关键词:作业;布置;反馈
中图分类号:G633.7
在高中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在讲完一节新课后,适当的、有针对性的布置一些作业,对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训练思维方法、发展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批改作业中了解学生对于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重新思考重点和难点在课堂中应该如何呈现和突破,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下面就高中阶段物理作业的布置和反馈谈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一、对教学工作中学生完成作业情况的思考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应该反思一下多年来物理教学中有关作业布置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近年来,我不仅担任学校的物理教学工作,而且还当了一个班的班主任。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经常要为学生不能按时交作业,不能独立完成作业而感到苦恼,问及原因,我听到的最多的回答就是“我忘了”、“作业太多了,我来不及做”、“我不会做”……这些无奈的理由引发了我太多的思考。现在高中阶段从高一到高三每个年级的学生所学科目大概在七到十门不等。这样的话,平均每个同学每天要花4至5个小时来完成作业,基本上花去了整个晚上的时间来完成作业。对于不交的同学,不少老师通常采用的办法就是批评或停课补做有的甚至加倍罚做。有的同学害怕被罚只得一大早赶到学校抄作业。试想在这样的作业模式下,我们的学生哪里有时间消化、吸收课上所学的新知识。这是我们高中阶段教学工作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设计出良好的作业模式,对于我们搞好的教学工作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对教学工作中物理作业的布置和反馈的一些看法
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传统作业的功能定位于“巩固知识、强化技能”上,有些教师总是认为“做得多总比少好”,“面面俱到,多多益善”。这种认识加上应试的影响,导致了教师布置作业忽略了对作业的精心设计,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这样的作业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剥夺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使学生逐渐丧失对学习的热情。还有,在课外练习中经常出现过难、过偏的问题,作业的内容缺乏系统性,与教材实际脱节,让学生很难“摸着方向”。这样的作业造成一部分学生感觉到作业是负担,作业没能很好起到促使学生发展的目的。
相对传统教学而言,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布置作业要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为提高作业的实效性,应该考虑学生的负担,主张少而精。
物理学科是高中的必修课,要求全体学生必须学习,并要求达到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但由于高中还有其他学科,学生还必须有适当的时间和精力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因而,教师在布置课内外作业时,首先要考虑学生负担是否合理。负担过重,影响学生全面发展;负担过轻,则无法发挥学生潜力,最终制约发展。所以,布置作业时应该注意以下两点:(1)控制难度。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选取适当难度的作业题,难易搭配,由易到难;(2)注意层次性。不同班级的作业题的难易比重不同,同一班级内对不同学生作业在数量、难易比重、完成方法上要求不同;(3)用活、用足、用够量少质高的习题。如采用“一问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等形式挖掘、拓展练习题的功效。
第二.开发学生感兴趣的作业形式
(1)口头作业。借鉴文科常用的“复述课文”的口头作业形式,设计了些课前几分钟完成的作业,例如,“口头复述上节课内容要点”“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某一概念、现象、定理……”。学生在准备和口答作业时必须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和语言组织,能很好地培养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2)信息收集类作业。结合高中生的特点设法开发具有一定思维性、挑战性的与日常生活、科技前沿紧密联系的作业,对激发他们的学科兴趣很有裨益。例如,随着神州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和回收,设计一系列作业:收集有关神州飞船的资料,并将能与物理知识、原理相关的东西做一整理,列出不明白的问题。在完成这一系列作业的过程中笔者感到:学生的热情被空前激发,他们收集了大量资料,讨论得非常热烈,从中培养了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在研究现象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踊跃交流、发言的过程中锻炼了表达能力,还使学生养成了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3)设计、测量、实验类作业。这些作业除了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重视实践、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例如学完“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后,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作业:“试用你所学的知识设计合理的方案来测量本地区的重力加速度,并尽可能实践检验之。”后来,学生设计出了很多有创意的方法。
(4)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功效,借助网络、多媒体
借助网络、多媒体,建立生动、快捷、高效的学习交流平台、多媒体作业题库,促使各层次的学生得以不同程度的发展。
第三.布置作业时注重“统一”“自主”
近年来,我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作业分成必做题、选做题,选做题也分成A、B两类。统一部分作业──必做题,旨在训练“三基”,要求每一学生保质、保量、按时完成。自主部分作业──选做题,其中的A、B两类不同难度的作业针对低、中、高三种层次的学生,以期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它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增加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信心。承认并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不同层次、不同数量、不同完成形式的作业,就可以保证中、低层次的学生“吃得了”,高层次的学生“吃得饱”,兼顾了中等生的接受能力,留给了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即使是同样内容的作业,也可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对于部分应用题,困难学生只要求一题一解,优秀生就要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这样可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在完成同一水平的作业中也各有收获。
第四、培养能力,主张有效训练。
中学物理教学中要求培养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从技能角度看,不同类型的练习题对学生能力培养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有些题目则具有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功能。主张有效训练,就是要求教师针对能力培养计划,认真研究题目的能力培养功能,注意选择那些方式方法、技能技巧典型的题目,使学生通过训练,逐渐完善思维结构,掌握必要的解题技能。另外,有效训练还包括要恰当把握技能训练的阶段性,努力避免“急于求成”和“亡羊补牢”,循序渐进才符合学生能力发展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布置了作业,不仅仅是为了学生巩固知识、训练技能,更大程度上我们可以通过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中知识的掌握情况,从学生的作业中找到我们教学工作中的不足与缺陷,从而督促我们完善自我,促进我们成长。因此,关于学生作业的批改和反馈,我有以下看法:
第一,批改作业要有时效性。正确、及时地批改作业对学生的学习定能产生正向反馈效应,错误、延误地批改作业定会对学生学习产生负向反馈效应。这与作业布置的及时性是相一致的,如果作业批改的同期过长,反馈时间过长,学生作业中出现的总是就不能及时解决,正确的得不到强化,错误的得不到及时纠正,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批改作业的信息价值,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第二,批改作业要有思考性。教师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要分析学生为什么错、造成错误的原因,从而总结课堂教学的得失,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例如:批改好作业后,找出成绩好、中、差三类学生进行汇总,了解各个层次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以便进行分类辅导,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这种方法,在对知识进行查漏补缺时,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批改作业要有评价性。教师对学生作业不仅仅是打个分数、等级,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从作业中分析学生为什么错、造成错误的原因,从而可以在作业的后面加上评价和批注,使学生从教师的评价和批注中获得信息,指导其如何学习,学生也能和教师进行交流、沟通。
第四,批改作业要有针对性。对不同的作业形式,采用不同的检查方式,口头作业(记忆)主要是抽查提问,学生互查。书面作业中的一部分要进行面批,通过一部分学生面批,不仅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且还能增进师生间的了解,面批面改是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时机,许多学生就是在面批面改中逐渐对物理学科产生了兴趣,从而踏上积极的学习之路。
第五,要让学生学会自我批改。有些作业可以让学生自我批改,教师公布答案,或根据练习后的答案,学生对照答案自己批改作业,对于不同的解法师生共同讨论解决,以完善答案。自我批改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随着教学的不断改革,有关高中物理作业的布置和反馈也应该得到不断完善。作为教师,应该更多的去关注作业的多样性、选择性、灵活性和有效性等方面,从作业中反思我们的教学、开发学生的资源,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也要发挥合作学习的精神。教师要及时批改作业进行反馈,坚持不隔课反馈,保证学习内容的连贯性,坚持批改作业的时效性、思考性、评价性、针对性,让学生学会如何从作业中找到查漏补缺的方法,从而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充分利用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这一手段,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完善教学方法,促进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