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共享实训感受范文

财务共享实训感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共享实训感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务共享实训感受

第1篇:财务共享实训感受范文

目前,我校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主要是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短期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等三种形式,但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由于涉及到企业的商业机密,会计档案的安全等原因,导致一些行业和企业不愿意接受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参观实习和短期教学实习,因而不能很好地贯彻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达不到改革的预期效果。因此,针对涪陵及周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会计行业的特殊性,拟探索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环境,以更好地贯彻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环境的构建

教学做一体化是以完成某项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情境式教学,普通教室往往难以满足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需要,因此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最好场所是实训室,为满足会计电算化专业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需要,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实践环境的建设。

2.1加强校内实践环境的建设

2.1.1建设目标。树立“教学工厂”的理念,坚持立足库区、面向行业企业,建成库区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功能最齐全,辐射周边地区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训基地,包括综合实训示范中心,师资培训中心,技术服务中心,科研中心,技能鉴定中心。实训基地以校内学生实训实习为主,兼顾科研和会计从业人员在职培训、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技能比赛等服务功能。具体体现为:

2.1.1.1形成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的实训体系。满足学校1000人以上会计电算化专业在校学生的实践技能教学和岗位综合训练的实训能力,为库区培养综合素质高、职业能力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会计从业人员后备队伍。

2.1.1.2为库区企业在职会计从业人员、移民、下岗职工、农民工提供技能培训,实现基地年培训能力达1000人次以上,成为库区培养中、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

2.1.1.3通过会计电算化专业综合实训基地的建设,探索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为企业提供会计电算化建设方案、财务管理咨询和财务软件技术培训,充分发挥建设效益,实现校企资源共享

2.1.1.4通过综合实训基地的建设,开展教育库区会计类专业的师资培训基地,为库区职业院校提供共享实训基地服务活动,为师生提供综合岗位训练和教学方法,实训技能的培训。校内教学做一体化实践,主要是通过校内实训基地来完成的。学院投入大量资金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制定《会计电算化专业校内实训教师岗位职责》、《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校内实训管理细则》等管理制度和实训细则,建立满足实训用的资料库、编写会计模拟实训指导书等,开发仿真度高的实训软件,虚拟浓厚的职场氛围的,为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目前,我院财经贸易系会计电算化校内实训基地的建成,让学生在“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模拟的“校中企”的校内硬件支持平台建设模式下为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1.2建设思路。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科学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在建设过程中,学院应实行开放式办学,聘请企业专家参与实训室建设方案的制定和建设过程的指导,确保实训基地建成企业化、岗位化、模块化,让行业企业专家走上课堂,指导学生实践,使学生在学校就能体验企业工作氛围,强化职业素养。

2.1.2.1科学规划:突出高职特色,高起点,科学规划。以《重庆市会计行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为指导,以重庆市涪陵区、三峡库区、渝东南地区行业企业会计电算化人才需求为根据,充实完善现有实训室,新建与企业财务核算高度仿真的多个模拟实训室,建成设备先进、管理科学、满足产学研需要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训基地,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素证岗”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硬件支撑平台。

2.1.2.2分步实施:2013年6-8月,编制实训基地建设计划;9-12月,完成实训基地硬件建设。2014年1-5月,完成软件购置、安装、开发培训;6-10月,完成实训实习及职场氛围营造,形成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一体化教学中心,达到实训基地建设效果;11-12月,接受验收及示范并推广。

2.1.2.3逐步完善:实训基地建成后形成了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支持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与重庆市涪陵区、三峡库区和渝东南地区行业企业紧密联系,广泛开展会计信息化的科学研究、技术改造和技术服务工作,促进会计信息化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会计信息化的研发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并在为行业企业服务的同时逐步完善相应的财务及经营管理软件。

2.1.3运行管理。实训基地在日常运行中,一是按照企业化模式运行。基地内部教师和学生全部按照企业方式进行管理,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就对企业运作模式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聘任专业教师担当各部门主管,轮流聘任学生担任各部门副主管,由专业负责人或实训基地负责人担任“模拟公司”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明确职责分工。通过面向社会的财务管理咨询、会计信息化技术开发、财务核算服务等,充分挖掘实践教学体系资源的利用率,增强经营活力,保证基地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二是突出企业经营理念。制定实训中心运作的建设、服务、管理目标,确立教学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目标。

2.1.4师资保证。采取从企业中选聘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财务及管理人员到学校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担任基地实训指导教师。从社会上聘任有实践经验的中级职称以上财务及管理人员到学校任兼职教师。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让教师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鼓励、培养双师型教师。通过一体化实训基地的建设,形成结构合理、素质较高、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校内除了建成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中心等外,还可设置专业文化教育实训室。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愿意自主学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认同自己的专业。通过会计文化教育实训室,展示会计发展过程中涉及的人和物的故事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会计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明白会计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认同会计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专业自豪感与认同感。同时还应设置专业成果展示实训室,用来展示往届学生的作品,比如“凭证”、“账簿”“报表”、“财务分析报告”和“审计报告”等资料。通过成果展示一是让学生在入学时对本专业产生一个心理预期,即:将来我也能做出这些作品,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认同感;二是在日常的一体化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参观往届学生作品可以让学生更快速更直观地学到专业知识,比如原始凭证是怎样粘贴的?记账凭证是怎样装订的?等等;三是往届的作品可以成为下届学生学习的对象,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一体化教学提供素材。再就是我们还可以探索建立可操作性强的“校中企、企中校”的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环境。具体做法是:在校内设立代账公司、财务咨询公司等。代账公司可为校内的超市、自营食堂、书店等代账;在校外,可为中、小、微型企业代账。这样既解决了校外企业不能一次接纳大量学生实习实践的难处,又能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置身于企业中,身临其境,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在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真正实现了教室、实训室和顶岗实践三位一体的新型的实践教学模式。在代账公司里对学生按岗位设置主办会计、总账会计、出纳、材料会计和成本会计等,学生可以轮换岗位实训实践,也可以独立完成一个中、小、微企业的账务处理等。通过这样的“校中企、企中校”的实践教学环境,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实现了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2加强校外实践环境的建设

高职院校应把学生综合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养成放在企业、放在职场,同时不断加强校外实践环境的建设。我院在重庆市涪陵水利电力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太极集团重庆涪陵制药厂有限公司、重庆市涪陵榨菜(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坤涪电子有限公司、重庆市翔丰正凯科技有限公司、重庆市正凯空调安装工程有限公司等建立了多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在校外实践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我院还与重庆财瑞财务代帐有限责任公司、珀玛会计师事务所、重庆涪陵审计师事务所和宏大税务师事务所及财务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进行深度合作并建立了中介业务实训基地,营造最真实的工作氛围,同时引入企业真实业务,为一体化教学提供最真实的教学素材,最终为学生的顶岗实习和就业缩短专业上和心理上的距离,这个我们借鉴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职业教育理念与当地中介机构合作成立会计项目中心,对外提供记账、审计等服务,成功引入企业真实业务为教学服务,为会计电算化专业顺利实施一体化教学及项目教学创造条件。校外实训基地的建成,为学生进行会计电算化顶岗实习奠定了企业平台,也为“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起到了推动作用。顶岗实习是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与常规教学相比,顶岗实习教学学习场地在企业,学校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学生顶岗实习实行“双导师制”,明确企业兼职指导教师及学校指导教师的各自责任,保证每个实习学生有企业指导教师外,还安排足够的校内教师对学生顶岗实习进行管理。学校指导教师一方面要定期进行现场指导;另一方面要与企业指导教师进行沟通,使其加强对学生岗位技能的指导、答疑。学生实习期间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实习情况并定期写出顶岗实习报告。

3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环境建设的意义

3.1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环境的建设

有利于落实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也是学生就业前实习的必要场所。由于国民经济各个行业,无论是国有企业、三资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需要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为满足地方经济快速增长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的需要,使学生一进入企业,就具备岗位职业能力,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环境实现了这一目标。

3.2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环境的建设解决了会计行业的特殊性为学生实践带来的难题。

由于企业担心财务机密的泄露,不愿接受学习实习,也由于行业企业一次不能接受大量的学生实习,所以,使得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实习流于形式,通过实践环境的建设解决了这一难题。

3.3实现了资源共享和起到了示范作用。

学院通过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环境广泛开展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与涪陵区及其周遍地区各高等、中等职业技术院校和企业共享实训教学资源,为其他职业院校师生和会计从业人员提供了会计电算化岗位操作训练,开展实训基地建设经验交流活动,指导实训基地的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参与企业会计信息化改造,成为区域会计信息化研发中心。重庆财经职业学院、重庆城市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来我院对流,在同类专业的兄弟院校中起到了示范作用。

3.4实现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目标。

依托学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条件和实践环境为行业企业提供培训服务。充分运用学校在区域的影响地位和资源脉络,可以针对业界开展短期的专题性培训业务,如,为各企事业单位提供了会计从业资格培训、创业培训、咨询、研发等技术服务,广泛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对提高涪陵区在职财务人员整体素质、推动涪陵区会计信息化事业的发展和国家有关财经法纪的贯彻执行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得到财政部门领导和在职财务人员的高度好评;这些社会服务工作为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提升会计人员业务水平、提高企业会计核算质量做出了贡献。因此,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做一体化实践环境的建成,不仅能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还能实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目标。

4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环境建设的效果分析

4.1硬件水平得以提高,实践环境得以完善

实训基地建成后能满足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实训实习,同时能给学生提供更好的仿真实训实习环境,也能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平台。实训基地新增了模拟会计师事务所、小企业会计实训、纳税申报与税务会计实训、创业就业实训,学生就可以受到从中小企业会计、会计电算化、纳税申报与税务账务处理、企业经营管理、创业就业等全程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让学生就业渠道更为广泛。同时利用先进的管理水平、较高的技术含量、高水平的实训教师队伍使实训基地成为“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以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和科研业务水平。

4.2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了学生的操作技能

通过一体化的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得以增强,会计电算化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了。学院为社会输送大量学生成为企业中的财务软件操作能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成绩较之前显著。学生在参加市级以上职业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奖,如:2013年6月参加重庆市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竞赛荣获二等奖;2014年6月参加重庆市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竞赛分别荣获二等奖和三等奖;2015年6月参加重庆市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分别荣获一等奖和二等奖。

4.3提高了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由于一体化的实践环境的构建,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落到了实处并上升到了新的高度,满足了实践技能教学的需要,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培养的学生“能用,会用”。学生一进入单位就能胜任自己的工作,获得了用人单位好评和社会的认可,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较之前提高了(如图1所示)。我院2014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2.5%,比2013届(90.1%)高2.4个百分点,比全国高职2014届(91.5%)高1.0个百分点。在重庆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办公信息系统上,截止2015年6月,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就业率达到了98.57%。

4.4增强了社会服务能力,成为会计电算化专业产学研合作基地

第2篇:财务共享实训感受范文

1 仿真综合实训的基本教学模式

针对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整合现有的实训教学资源,仿真企业经营过程,构建校内虚拟商业社会环境,使学生在该环境中完成从求职到职场,从职场到创业,从企业创立到企业经营,以及商业竞争的全过程。全方位、多角度的体验企业经营、管理流程、经营决策、业务往来等环节,作为学生参与真实的商业社会竞争之前的演练,也为学生将来自主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合现有的实训教学资源,构建仿真综合实训的基本教学模式。

1.1 仿真的商业社会环境

将真实的商业社会环境中的各关键要素进行抽象,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整合及自制实训软件和教具,构建起虚拟的商业社会环境(见图1)。该虚拟商业社会环境分为制造企业、政府部门、服务机构和其他企业四部分组成。其中,仿真的若干家制造型企业属于同一行业,并具有竞争关系,它们是整个虚拟商业社会环境的核心,在这些制造企业中设置行政、生产、财务、营销、采购等部门;政府部门主要包括工商局、税务局、招投标中心等,为制造企业提供注册登记、工商年检、纳税申报和招投标等服务;服务机构主要包括银行、会计师事务所、新闻中心等,主要为制造企业提供支付、存贷款、会计事务、审计、新闻等服务;其他企业主要包括物流公司、商贸公司、货代公司等。

图 1 虚拟商业社会环境结构图

1.2 仿真的企业运营过程

在搭建好仿真的实训环境后,学生需要组成团队,作为不同的企业或机构参与实训过程,每个学生都扮演某个角色,学习和训练在该角色岗位上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感受企业创立和经营管理的决策过程。

例如制造企业该如何投放广告开拓市场,如何按照每期的订单组织采购和生产活动,如何根据自身的财务状况进行融资,何时需向银行贷款及贷款类型和金额,固定资产的投入与折旧,财务会计处理,成本与利润的计算,风险的控制,何时进行纳税申报,如何与商贸、货代公司开展合作等,都需要由担任不同角色的同学自行决定。

在政府部门、服务机构和其他企业中参与实训的学生同样需要开展仿真的岗位业务活动,通过各项业务处理过程,企业在商业社会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相关的要素。整个实训过程以制造企业的运营过程为主线,通过多次岗位角色的轮换使学生全面体验创业与企业运营过程,全面提升创业素质。

1.3 综合创业能力实训

目前,多数院校的学生实训都是穿插在某门课程中,进行验证性实训、流程性实训以及课程结束前的专业综合实训。

这些实训环节能够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但由于各自的专业局限性,对于学生形成跨专业知识和技能体系效果甚微,而创业能力就是一种多专业交叉的综合能力,需要专门进行综合实训,才能够逐步训练学生的创业能力。

以会计学专业为例,实训环节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授课过程中的验证性和流程性实训,如:“手工会计处理”、“会计凭证填写”、“会计电算化”、“会计综合业务处理”等,实训内容都是会计学专业的基本技能训练,学生很少能够接触到工商业务、税务处理、银行实务和企业运营等与会计专业密切相关的跨专业实训内容,不利于学生创业能力和技能的获取。仿真的综合创业能力实训正弥补了这一不足。会计学专业的同学不仅可以在仿真制造企业的财务岗位工作,也可以在整个虚拟的商业社会环境中体验不同类型企业、政府部门、服务机构和其他类型公司的不同岗位。学生通过在不同岗位上进行体验式、沉浸式的演练,不仅深化和拓展了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体系,还习得了多专业的综合实践能力,提升了未来进行创业实践的能力和相关技能,进一步提高了创新创业素质。

2 仿真综合实训的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创新

2.1 跨专业的教学团队

基于仿真综合实训的创业能力培养模式需要一支具有多专业背景的教学团队。以经管类专业教师为核心,从各相关专业选出实训指导教师并由教务部门统一组织参训学生,科学整合及改造现有的实训场地、用品和计算机软硬件等实训资源。

2.1.1 多专业背景的实训指导教师。

在开展仿真综合的创业能力实训时,由林业经济管理系、林产工业系、林业信息工程系等部门派出经管类、林产类和信息类专业的实训指导老师,组成跨专业实训教师团队。在团队中,企管专业教师指导仿真制造企业的学生进行经营决策,国贸专业教师指导贸易企业业务活动,会计专业教师对各企业财务业务活动及会计师事务所实训内容进行指导,财税专业教师指导税务相关实训活动,金融专业教师对银行相关实训内容进行指导等。各专业教师在实训过程中根据自身的专业背景,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整个综合实训过程。同时,各专业的教师通过互相交流、学习和参训,互通有无,逐渐培养出具有多专业背景的复合式创业指导教师。

2.1.2 教务部门统一组织参训学生。

创业能力培养综合实训需要在仿真商业社会环境中进行,这就需要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扮演环境中不同的岗位角色,因此需要打破现有的以系部为单位组织教学活动的方式,由教务部门集中安排时间和地点,统一组织各专业的学生同时参加实训。

2.1.3 科学整合及改造现有实训资源。

为提高仿真综合实训过程的竞争性,模拟创业竞争过程,仿真综合实训平台设置了10余家模拟企业和外围服务机构,近200个工作岗位。如此大规模的实训教学任务成本较高,无法由单个教学单位独立承担。为此,需要统筹安排、充分利用和改造现有的分布在各个部门实训场地、实训用品及计算机软硬件等相关的实训资源,进行整合升级,以较低的成本打造出适合学院实际需求的创业能力培养实训环境,并在全院实现最大范围的资源共享。

2.2 跨专业的实训内容

仿真综合实训在实训内容上将各专业的单项实训进行有机整合,实现了跨专业的综合实训。

2.2.1 实训项目的综合跨专业性。

传统的实训项目主要是分布在各专业课程中的单项实训或专业内综合实训,比如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训项目一般是虚拟某个公司的财务背景,让学生根据该公司某个期间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和会计报表。

这些实训项目虽然能提升财务岗位的专项职业技能,但都是作业题形式,即学生看到的原始凭证都是设定好的,只能训练学生根据原始凭证进行账务处理的技能,并不能训练学生的管理决策能力,更不能有效的获取与创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而跨专业的综合实训是将多个专业的学生混编在一起,在虚拟商业社会环境中扮演不同角色,进行角色轮换反复演练,整个实训内容不仅涉及制造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还需要与工商、税务等政府部门以及商业银行、会计师事务所等各类服务机构进行协同业务处理,并且还将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整个供应链上相关的业务活动有机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仿真环境当中思考和感受创业过程。

这样一来,即便是财务管理专业的同学也能参与企业从创立到经营决策的全过程,从而为日后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做好充分的技能准备,使其不断累积创业能力,提升创业素质。

2.2.2 实训项目的竞争趣味性。

为了提高学生参加实训的积极性,创业能力培养平台中设置了多个存在竞争关系的制造企业,并在实训案例和数据中安排了一定数量的竞争矛盾和利益冲突点,尽可能仿真了现实的商战过程。

例如,核心制造企业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后都可取得等额的经营资本。代表制造企业各部门的学生小组在接下来的实训过程中,需要根据瞬息万变竞争环境,科学决策,合理利用原始资本,获得尽可能多的所有者权益,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将体会到竞争的残酷性与合作的互补性,感受商业博弈的趣味性与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例如:如何把握期初市场的需求量,如何获得适合本企业的订单,应向银行贷款多少、投入什么类型的厂房和生产线,在供应链条中如何与上下游企业展开合作实现共赢,如何评估自身的生产能力、资金周转能力、降低风险等。由于竞争的广泛存在,每个虚拟企业都希望自己在竞争中取胜,对于经营着虚拟企业的学生来说,将最大化的激发其个人潜能和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为了商战的胜利,往往主动获取相关知识和技能,积极参与讨论与合作,其创造性也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2.2.3 实训项目的团队合作性。

创业和企业经营管理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事情,而是需要一个优秀的团队紧密协作才能成功。团队是整体效用大于部分之和的有机整体,团队中的管理者应该能够把每个成员团结在团队目标周围,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潜力,平衡团队内部的矛盾,这对于创业成功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创业能力培养平台尽可能真实的模拟出虚拟商业社会环境中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主要组织结构,设置了组成这些机构的主要工作岗位和典型业务流程。

例如,作为平台核心的制造企业中,设置有行政、市场、财务、生产、人事、采购等部门,以及CEO、财务主管、市场总监、生产总监、人事主管和相应的助理岗位,学生轮换着在不同部门的不同岗位上任职,各部门与各职位之间既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又存在微妙的竞争关系,企业的CEO需要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以达成企业的战略目标,各部门的主管同样需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团结部门员工与其他部门合作等。以接单安排生产为例,需要训练作为企业CEO的学生召集各部门负责人进行集体决策的能力。市场部门要根据市场供需情况,提出使利润最大化的接单方案;生产部门要根据企业目前的产能,制定出可选的多种生产方案以及是否新建生产线、生产线类型的建议;采购部要根据生产方案制定原材料的采购计划;财务部要对整个采购、生产、销售各环节所涉及的资金的情况做出分析等。这需要训练不同角色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在业务活动过程中与他人协调与合作的能力。

不仅企业内部各部门与人员之间需要相互协作,现代企业作为整个供应链的一环,不可避免的要与上下游企业展开广泛的合作。例如,制造企业与贸易企业、货代企业、物流企业之间的供应链关系,其与工商局、税务局、会计师事务所、商业银行、招投标中心之间的服务关系。企业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创业者和企业管理者动态的维护企业生存环境中的诸多合作关系。因此,在创业能力培养平台中,实训项目的设计处处体现了团队的合作性。

2.3 综合的教学管理模式

2.3.1 教学管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由于创业能力培养平台提供了一个虚拟的商业社会环境,学生在实训中都是虚拟公司或虚拟服务机构中的一员,都有明确的工作岗位和需要完成的业务活动,所以每一位参与实训的学生都把自己定位为一名职场人士,都为自己所在的公司(机构)业绩加班加点地工作着。在具体管理过程中,每家公司(机构)的总经理负责对本单位的员工进行考核,并伴有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奖惩机制。所以,学生参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虽然可以有百余名学生同时在实训室里参加实训,但实训秩序却可以井然有序。

2.3.2 教学管理注重过程,教学效果考核注重结果。

还以核心制造企业为例,评估学生的实训效果,一方面需要参考该企业的经营记录,如:是否按规定进行了工商注册,是否依法进行了纳税申报和缴纳,是否按时完成了财务报表与审计工作等;另一方面考核该企业的经营业绩,如:根据该企业的战略目标评估关键绩效指标的完成情况,计算该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和排名情况等。通过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让参训学生认识到在企

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要把握好的关键要素才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4 学生创业能力提升

教学团队、内容和管理三个方面的创新培养模式共同促进了学生创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对于创业所需的知识、技能有了一定的了解,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这些理论知识是孤立的、零散的,很难在短期内形成有价值的创业能力。采用仿真综合实训的方式可以将多个专业的学生组织起来,沉浸在一个仿真的商业社会环境当中,将理论知识有机的串联起来并应用于实践,体验创业的具体过程,是学生日后自主创业的演习,必将大幅提升学生的创业综合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4.1使学生对自主创业的认识从感性层次提升到理性层次。

在鼓励创业的大背景下,学生对于“自主创业”并不陌生,但大多停留在媒体宣传、课堂教学的感性认识层面,很少有学生具备低成本、低风险创业实践的机会。仿真综合实训将使得所有学生都可以体验创业过程,将对于自主创业的认识提升到理性层面,提高日后真实创业的成功率。

2.4.2培养学生的综合创业技能。

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其知识构成和具备的专业技能是不同的,但创业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仿真综合实训将使得学生在虚拟企业创立和运营的过程当中,通过角色互换,主动的获取市场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风险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训练企业创建、纳税申报、财务会计、产品宣传、企业融资等各方面的技能,其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创业能力的效果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

2.4.3 全面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

创业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活动,创业仅仅依靠墨守成规的知识、按部就班技能是无法成功的,创业的成功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创业素质。学生在参与仿真综合实训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的产生创业嗅觉,提高发现创业机会的敏感度,形成自己的创业理念,对于创业活动形成整体认识,并不自觉的以创业思维观察社会,带着创业渴望、创业理想甚至创业计划进入社会。因此,仿真综合实训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会有较大的帮助,为学生日后创业的成功提供不竭的原动力。

3 仿真综合实训中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创业能力培养的仿真综合实训涉及学院多个部门、多个专业的教师、学生和实训教学硬件,在教学组织上与传统教学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学院高层领导支持,统一协调各教学资源,以确保实训的顺利进行。

3.1 实训时间安排

由于各专业都有各自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开设计划,且创业能力培养综合实训需要集中时间和人力统一进行。这就需要打破原有的排课计划,增设小学期专门进行创业能力培养综合实训,并将创业能力培养仿真综合实训纳入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3.2 教师团队建设

创业能力培养仿真综合实训涉及企业创立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需要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团队联合进行实训指导。同时,实训教师还要不断学习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系统有全面的了解,逐渐成长为具备多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创业人才和创业指导教师。

4 仿真综合实训效果分析

在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仿真综合实训的过程中,对参训的200余名学生进行调查,收集到反映实训效果的关键指标,对比分析实训前后的指标数据如下图(图2)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学生主动参与实训的积极性较高,这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学生通过实训过程感受到了企业创立、企业经营管理相关活动的全过程,大大提升了学生自主创业的自信心,创业渴望也有大幅提高。学生对于自身掌握的创业技能的认知程度也有较大的改善。

通过对参训学生的调查还发现已有3名学生借助电子商务形式开展了创业活动,在线销售家乡土特产品。另外,还有5个学生团队正在编制商业计划书,准备筹建小微企业,向社会提供餐饮、3D打印和家教辅导等方面的服务。可见,仿真综合实训能够提高学生创业积极性和自信心,在提升学生创业综合能力,培养创业素质方面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第3篇:财务共享实训感受范文

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施实践教学的基础和首要条件,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对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解决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的关键措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把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这是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体现“三化”“四个结合”。即能力培养的专业化、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内容的职业化。教学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与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要企业与学校相结合;教学过程要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学生的角色要与企业员工的角色相结合;学习的内容要与职业岗位的内容相结合。为此,需要对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案进行研究,为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借鉴。

1 市场营销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背景

“十三五”期间,围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主线,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以强化基础性、通用性技术技能实训为重点,加强基本教学型技能实训设施建设,增强职业学校基本实践教学能力;以强化岗位专业技能实训为重点,以校企合作模式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或兼具生产、教学功能的专业化实训基地;以职业和就业能力建设为重点,建设区域性、行业性公共实训中心,突出模块化实训特色,促进职业技能实训资源整合和共建共享,向包括职业院校在内的全社会开放。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稳定和扩大培养培训规模。

贵州省商业学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采用“课岗对接,理实交融”的培养模式,以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为契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以行动导向进行教学模式改革。该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为导向,围绕学生在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以及岗位提升能力的需求,在真实的企业化环境中,依据观摩―体验―模拟―训练―实战五步递进的方式,通过对企业工作任务的实施,开展课程教学和实战训练。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的方式,培养学生营销单项操作技能及营销综合技能。进一步对我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实训条件提出更大的需求。

2 市场营销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基本原则

2.1 导向性原则实训基地建设要发挥导向作用,考虑把优质教育资源与行业企业生产有效结合起来,以项目建设的形式完善学校重点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通过实训基地真实的职业环境,按照与职业岗位群对接的要求,开展各种技能训练。

2.2 共享性原则实训基地建设目标定位要准确,要综合利用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辐射相关专业。各实训室的建设不仅满足本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也要满足其他相关专业学生的实训需要。

2.3 效益性原则实训室建设应与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和市场对技能型专门人才需求状况相匹配,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要创新管理理念,注重开辟新思路、实行新机制、采用新模式,提高实训基地的经济效益。

2.4 持续性原则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软、硬件设施建设水平,增强实践教学和社会服务能力。要坚持依靠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原则进行建设,在保证完成实践教学的前提下,创新实训基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企业化服务管理,形成管理、运行、发展的长效机制,使其成为集教学、培训、生产、科研为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实体,确保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3 市场营销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目标

实训基地是集理论与实践的专业能力培训和职业素质训导为一体的职业教育的场所。实训是培养和提高人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受训者通过实地体验、实际操作、实战演练从而习得技术技能的过程。实训的目的是以提升实训者的技术技能为主;实训的内容是以实际操作技能为主;实训的手段是以实物操作和仿真模拟为主;实训的功能是以是否促进就业来体现。

通过校企合作的营销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实现企业、学校优质资源融合、教学科研协同、学校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实验教学新模式,探索满足新时期人才培养需要的实验室建设和教学改革方向,建立创新人才成长环境,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服务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营销专业综合实训中心将承载以下功能。

3.1 实践教学基地

市场营销专业实训基地建成后将作为我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进行自我认知、企业认知、专业技能训练、岗位能力培养、企业运营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基地。

3.2 师资队伍培训基地

市场营销专业实训基地建成后将服务于国内、省内市场营销专业师资队伍提供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方法与教学信息化领域的研修与服务。

3.3 优质课程体系建设平台

市场营销专业实训基地建成后,应加快市场营销专业优质课程建设,推出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组织专业(学科)带头人、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联合编写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市场营销重点教材。

3.4 贵州省精品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通过市场营销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校企深度合作,建立专业实验与专业训练、专业技能培养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打造贴近实际的模拟、虚拟、仿真实验环境,实现专业实验与科学研究、社会实际、社会应用相结合。探索学校与产业、行业、企业协同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为用人单位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3.5 社会咨询服务、培训基地

市场营销专业实训基地建成后将作为企业、营销就业人员、创业青年及相关单位提供营销能力提升培训和咨询服务。

3.6 示范基地

市场营销专业实训基地着力打造实训环境仿真、平台仿真、业务仿真;开发及引进优质新型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加强实训中心管理及示范推广。建成后将作为校企合作优质营销人才培养基地、实践教学基地、师资研修基地。打造特色卓越营销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

4 市场营销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规划

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路径规划分为认知、熟知、实战三个阶段。

认知阶段:即认知自我、认知企业。通过实训让学生认知自我,透析自我人格特质;认知企业,让学生体验企业经营管理流程、在竞争环境下生存发展的过程;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综合素质。

熟知阶段:即进行专业基础实训和专业综合实训。在实训中进行营销典型任务、掌握营销工具、认知营销对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

实战阶段:即进入搭建的虚拟商业社会环境,通过对现代制造业、流通业及其与现代服务业进行全方位的模拟经营及管理,使学生感知企业内外部组织管理流程、业务流程及各组织间的关系;学生根据组织岗位任务完成相应的工作;在此基础之上,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综合决策能力。

通过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路径中三阶段细分为认知实训、专业基础实训、专业综合实训、校内综合仿真实习四个功能区。

(1)认知实训区,包括先天沙盘实训室、企业模拟经营实训室。主要面向学生开展认知类实训。通过实训让学生认知自我,透析自我人格特质;认知企业,让学生体验企业经营管理流程、在竞争环境下生存发展的过程;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综合素质。

(2)专业基础实训区,包括信任沟通实训室、策略销售沙盘实训室、营销实战实训室。针对当今及未来社会人才需求,以营销岗位技能训练为目标。在实训中感知营销典型任务、掌握营销工具、认知营销对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

(3)专业综合实训区,包括B2C门店营销综合实训室、B2B大项目营销综合实训室。通过分层级模式,使学生掌握B2C门店营销能力和B2B大项目营销能力。

(4)校内综合仿真实习区,通过多专业协同实训为手段,以打造虚拟商业社会环境为目标,通过对现代制造业、流通业及其与现代服务业进行全方位的模拟经营及管理,学生在多类社会组织中从事不同职业岗位工作。使学生感知企业内外部组织管理流程、业务流程及各组织间的关系;学生根据组织岗位任务完成相应的工作;在此基础之上,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综合决策能力。

5 市场营销专业实训基地教学平台建设

5.1 认知实训区

5.1.1 认知实训区――先天特质沙盘实训室

先天特质测评是围绕心智结构,以人才测评基本内容为基础,将动物行为学和人类行为学融合,利用老虎、海豚、企鹅、蜜蜂、八爪鱼五种动物显性属性反映人类思维与行为特质,让学生了解到不同人群之间的思维差异,学会根据不同特质的人才采取不同的行为沟通模式。通过学习达成学生自我认知、职业规划、了解他人、高效沟通的课程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训练各项创业就业素质,使之成为一门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体验式演练课程。

互动式教学:通过现场举例问答互动、固定场景模拟演绎、观看教学视频回答问题,提高学习兴趣,轻松掌握课程内容;体验式教学:通过沙盘与教具卡片,让学员自主思考及亲身体验,动脑又动手完成基本行为特质在沟通的有效运用,提升学习成效;趣味式教学:通过科学测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自我和行为标准,以案例视频、卡牌桌游、情景表演等多种生动有趣的教学环节设计,增强课程趣味度。

5.1.2 认知实训区――企业经营模拟实训室

企业经营管理沙盘系统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体验企业,体验企业经营管理流程、体验企业在竞争环境下生存、发展的过程以及为此过程而必须做出的关键决策。系统地体验制造业企业的完整运营流程,理解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协同过程;深刻理解企业战略的重要性,学会用战略的眼光看待企业的业务和经营,保证业务与战略的一致;掌握常用的营销方法和营销策略,学会分析市场、制定营销策略,进行竞争对手分析;了解生产运作管理的基本内容,感受生产与销售、采购的密切关系;理解“现金”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学会解读财务报表,进行简单的财务分析;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树立全局观念及共赢理念;体会信息化对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理解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管理引起的变革。

5.2 专业基础实训区

5.2.1 专业基础实训区――信任沟通沙盘实训室

信任沟通沙盘是以销售拜访过程为主线,精品视频、情境演练为主要辅助教学工具和方法,通过对销售拜访流程的逐步展开和真实、贴切、深刻、对照鲜明的视频嵌入式教学,配合连续、阶段性案例设计,模拟客户真实情景进行销售拜访与推进,让学生能够在视听、互动和现场演练中体会到销售拜访的全流程与沟通技巧。了解客户决策思维过程;认知基于客户认知的销售沟通流程,并制订拜访计划;了解关注客户感受的思维方式;熟悉双赢拜访沟通技巧;感知专业化销售能力;了解销售内部共同语言、提升沟通效率。

销售的成功,是由销售和客户一次次面对面的有效拜访构成的,每次客户拜访决定了销售策略的执行、项目推进效果和质量。只有见面,彼此才会建立信任,只有建立信任,客户才会购买。

5.2.2 专业基础实训区――策略销售沙盘实训室

策略营销沙盘模拟训练课程借助直观的沙盘教具,在公开透明的市场上进行经营竞争模拟,学生分别担当制造商、总和零售终端的角色,共同协作实现整条供应链的高效运作。通过项目的生动案例进行沙盘实战演练,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复杂销售的精髓,掌握销售中识局、拆局和布局的策略制定。同时,以量化的工具对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将战略营销管理的知识和技能融于整个模拟训练之中,使学生感悟知己知彼、谋定而动、行动前计划的重要性,在团队中建立对于销售策略的共同认知,统一销售语言,从而获得解决销售困境的能力。

5.2.3 专业基础实训区――营销实战实训室

营销实战沙盘模拟一家公司公开招聘组建营销团队,经过共同进行目标市场分析、客户价值定位、营销规划、专卖店、加盟店设计与建设、市场品牌传播与活动策划等准备工作,进行交易会集中竞单,并完成订货、交货及客户服务的营销完整过程,并做出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分析,对各个岗位和关键任务进行绩效评价。体验营销组织营销规划和营销业务全貌,以全局视角纵观营销;通过角色分工,体验各主要岗位角色典型任务、关键工作、分析决策事项;团队协作,跨部门分析制定策略和业务规划,体验各角色协调合作重要性;通过制订业务计划、收入费用预算等,体验业绩与营销费用管理的重要性;体验规划、渠道、市场、销售、交付、客服、销售管理、财务等全业务流程;培养团队协同合作意识、控制营销风险,强化按计划规范有序经营的意识。

5.3 专业综合实训区

5.3.1 专业综合实训区――B2C门店营销综合实训

以门店营销岗位技能训练为目标,通过营销门店的实训,使学生熟悉门店营销业务、流程与工具;了解并体验职业形象、基本礼仪、销售沟通、商品导购、陈列、收银等几大核心技能,并能有效应用;了解门店管理及运营流程、关键业务及营销技能,认知门店管理及销售典型任务。在真实环境中,针对不同的顾客,门店销售会用一定的方法来根据不同顾客的购买需求,通过接近、需求探寻、有效引导、有效推介、销售沟通,为顾客提供愉悦的体验和专业建议,以满足顾客真正的需求及获得价值。通过小组讨论、方案确定、角色扮演、总结分析等方式,充分调用之前所学,锻炼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能力。

5.3.2 专业综合实训区――B2B营销综合实训

营销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是以实际营销业务、营销案例为背景,让每个学生置身于门店营销实战的场景中,以各自代表的角色和岗位,通过业务模拟的方式进行营销实战的实践教学。采用开放式教学设计,基于任务,面向问题,在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寻找方案、行动体验、总结反思等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学习,学以致用。教师作为实习内容的设计者和指导者,给予一定辅导。整个教学过程按企业销售流程划分为职业认知中心、知识中心、顾客认知中心、形象礼仪中心、销售中心、陈列中心、商品管理中心、顾客服务中心、销售管理中心等九大中心,构建了完整的全真销售环境。以任务为导向,以流程为主线,每个典型任务都有相应的知识点在线学习、典型任务工作流程指引、相应工具使用说明,以学生任务开放自主、社会协调的设计理念帮助学生学习,并配套了多种辅助教学资源。

第4篇:财务共享实训感受范文

【关键词】农村 中职学校 创业实训基地 特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B-0015-02

创业实训基地是中职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管理者在实施创建工作时应遵循正确的指导思想,走校内外结合的建设路线,搭建出符合中职学生实践需求的实训平台,从而提高创业实训基地的实效性。但是,受资金、设备、资源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农村中职学校在建设创业实训基地时难免会遇到不少困难,对此,中职学校必须制订合理的方案来加以解决,并在实施创建工作时,围绕中职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展开,以培养综合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

一、创业实训基地教学化

创业实训基地教学化是农村中职学校的一个显著特色,主要表现为中职学生参与到创业理论知识教学活动中。在教学期间,从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将兴趣培养作为主要切入点,以此激发中职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积极性。目前,由于我国农村中职学校在理论知识的授课和培养方面存在局限性,因此,宿豫中等专业学校在构建创业实训基地的同时还开设了“学生企业家培训小课堂”,鼓励学生踊跃报名,参加理论知识学习活动。此外,由于农村中职学校设备缺乏,资源短缺,因此在教学期间,教师要对专业教材中的知识作出系统的解读,并合理使用仅有的资源,以此让“学生企业家培训小课堂”的作用达到最大化。宿豫中等专业学校创业实训基地的主要面向项目为以下三方面:财务管理、经营策略、服务监督。在教学期间,宿豫中等专业学校聘请了相关专家开展专题讲座活动,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相关企业的运作模式和成败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企业失败的主要原因等。通过这种授课的形式引导中职学生,可以有效促进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知识,让他们在毕业之后更好地应对岗位工作,并全面发挥创业实训基地的功能性。

二、创业实训基地市场化

创业实训基地市场化是“实战培训”的首要前提,是宿豫中等专业学校创业实训基地的最大特点,不但具有很强的代入感,而且还能全面增强中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实施的过程中,首先组织那些具有一定创业能力和条件的学生参与到活动当中,然后鼓励他们提出创业项目、组成团队,或者由院校辅助模拟公司,然后按照本地经济特征展开运作(以市场化运作为主)。之后,在学生团队中选拔模拟人员,指导他们构建管理方案。例如,宿豫中等专业学校先后组建了“农林果农业科技公司”、“师生立信文化公司”、“农业科技工作室”、“绿色食品庄园”等模拟公司。之后,指导学生按照有限责任公司的模式进行管理,并选出股东、董事、总经理和部门经理及相关职员等,而且财务方面由学生进行管理,并指导沟通能力强的学生与其他模拟公司进行业务洽谈,从而为中职学生构建出逼真而实用的实战平台。上述实战式的指导方法,不但可以培养中职学生居安思危的意识,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让他们临危不乱,勇于承担责任,这对于培养他们的人格而言无疑是具有一定促进作用的。

三、创业实训基地合作化

宿豫中等专业学校在构建创业实训基地时导入了合作机制,即与外来企业相结合,形成战略伙伴关系,从而让企业模拟更加形象、科学、正统。考虑到宿豫中等专业学校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实施的过程中,宿豫中等专业学校主要与周边的木材加工厂、食品加工厂,以及农业种植基地达成了合作关系,并以此间接为中职学生的毕业发展走向铺路搭桥。例如,宿豫中等专业学校的“农林果农业科技公司”与农业种植基地达成了合作关系,而在实施的过程中,宿豫中等专业学校还聘用了专业人才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从多种体质、机制、发展模式、合作模式入手进行管理。其次,通过与周边企业合作,宿豫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共享相关资源。由此一来,宿豫中等专业学校学生便可以在模拟、管理的过程中获得多方面的辅助与支持,从而让他们进一步感受到创业所带来的成就感和危机感。其中,在宿豫中等专业学校诸多模拟公司中,有的是师生合资的有限公司,有的是学生独资创立的公司,这样,便客观地让校园模拟企业具有了高市场仿真度,让创业实训基地变得独具一格,最终培养了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思维模式。

四、创业实训基地网络化

互联网是一个庞大的资源平台,通过互联网可以获得许多信息资源及销售渠道,而且方便学生与其他企业展开联系。宿豫中等专业学校在构筑创业实训基地网络化平台时,着重选取了近年来大学生创业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并将其作为正反面教材播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有所感想,提出论点,说出论据,以此丰富他们的理论知识。此外,近年来网络营销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网民的关注,所以宿豫中等专业学校从2012年开始尝试指导学生学习、分析、了解和探索网络创业,并鼓励他们投入到实践当中。在这次尝试中,宿豫中等专业学校学生以当地农作物为主创建了“种子销售网店”和“农果蔬菜销售热点”等网络商店,虽然一开始他们受到经验和能力的影响出现了问题,但是通过专业人士的指导,这些实践网店依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最后,宿豫中等专业学校有些学生将实体模拟公司与网络创业进行了结合,并通过网络这一渠道大大地促进了实体模拟公司的发展,让其更加趋向正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期间,虽然时有出现资金周转不灵、仓库缺失等问题,但是通过大家的努力,还是解决了这些障碍。

总之,创业教育对于中职教育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中职学校在建设创业实训基地时首先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对创业教育的探索,力求基地建设符合中职学生及当地经济实情面,从而让中职学校从教育策略向创业策略转变,以此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创业人才,继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不过,农村中职学校创业实训基地建设工作首先要考虑当地经济及政策的发展现状,其次要考虑中职学生的自身实情,并实现校内外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让实训基地建设工作符合现实需求,并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雄伟.职学校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2011(9)

[2]刘佑东.新形势下中职学校实训基地的构建与实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5)

第5篇:财务共享实训感受范文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accounting skills contest and synergistic effect in the teaching of accounting major is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profession education reform focus on hot issues in deep water. Based on "three screw theory", through the political functions of three dynamic mobile combination between colleges, truly achieve the synergy.

【关键词】会计技能大赛,会计专业教学,协同性

Key Words: Accounting Skills,Accounting Teaching,Collaborative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即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三个“对接”体现了学校教育要素与企业实践要素深度融合的理念。

技能大赛是实现学校教育要素与企业实践要素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也体现出现代职业教育鲜明的类型特点。将高职会计技能大赛融入会计专业教学,探讨高职会计技能大赛与会计专业教学的协同性是当前会计专业职业教育改革深水区的关注热点问题。

一、职业教育协同性理论基础

(一)三螺旋理论

1995年Etzkowitz与Leydesdorff两位学者提出了“三螺旋理论”,用来分析在知识经济时代政校企之间的新型互动关系。即政府、企业与大学是知识经济社会内部创新制度环境的三大要素,它们根据市场要求而联结起来,形成了三种力量交叉影响的三螺旋关系,这就是所谓三螺旋理论。该理论强调政府、产业和大学的合作关系,强调这些群体的共同利益是给他们所处在其中的社会创造价值,政府、产业和大学三方都可以成为动态体系中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每个机构范围在运行过程中除保持自身的特有作用外,可以部分起到其他机构范围的作用,三者相互作用、互惠互利,彼此重叠。

2014年2月,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提出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并强调,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要依靠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的力量。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发展的关系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基于三螺旋理论,专业教育教学应与政府、企业三方职能动态化移动,协同发展。在政府的政策性引导下,专业教育教学影响产业发展,企业通过产业需求、岗位标准、生产过程等对专业教育教学发挥促进作用。

(二)高职会计技能大赛功能定位

基于三螺旋理论,高职会计技能大赛是政校企三方职能动态化移动的结合点。其功能定位是通过竞赛,检验和展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成果和学生会计岗位通用技术与职业能力,引领和促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激发和调动行业企业关注和参与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提升高职院校会计职业人才培养水平。

不仅如此,会计技能大赛同时也成为传递会计职教改革与会计行业发展前沿信息,深化政校企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引领全国各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共同发展的重要载体。

二、高职会计技能大赛与会计专业教学的协同性研究

(一)高职会计技能大赛与会计专业教学设计的协同

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模式的确立和教学方法的选择等环节。会计专业教学设计与高职会计技能大赛协同,依据会计技能大赛,在教学设计上应遵循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分析不同岗位的职业核心能力,然后再以此为根据设置学习情境,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化资源,采用灵活多样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使会计的实践教学真正能体现“工学结合”“学以致用”的原则。

第一,教学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理解必须的会计理论知识,并熟练掌握会计业务手工处理和会计业务信息化处理技能。

第二,教学内容中,一方面要训练会计业务手工处理技能:以仿真原始凭证形式提供企业当月发生的经济业务资料,要求学生对当月经济业务能够进行手工核算处理。具体内容包括:原始凭证的审核和填制;现金存储业务办理;会计凭证汇总;成本计算;记账凭证的编制与审核;会计凭证的整理与装订;账簿登记;对账与结账;会计报表编制;纳税申报表编制;企业财务分析;会计制度设计等。另外针对不同的岗位,包括出纳、成本会计、总账会计和会计主管岗位,要求学生还要掌握对应的专项技能,包括现金存储业务处理、会计凭证汇总业务处理、对账(银行存款)业务处理和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等。

另一方面是会计业务信息化处理技能:以企业业务为背景,学生能够熟练使用企业版信息化财务软件中的系统管理、总账、薪资管理、固定资产、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存货核算、应收款管理、应付款管理和财务报表等模块,实现填制业务单据、编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期末转账、结账、编制财务报表及报表分析等内容。

教学过程中,应贯穿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财务会计、成本核算、税费计算与申报、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出纳实务、会计实务、会计制度设计等重点课程,既让学生掌握上述核心会计技能,又能够让学生掌握会计必备知识。

第三,教学模式设计为模块化、分岗式,推行适合的“职业技能模块”的会计教学模式。以职业领域和工作任务为基础,构建项目课程体系,构建任务导向的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行动导向为主体思路,理实一体进行。以企业为背景,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互帮互评。比如在进行章节“记账凭证”的教学时,可将内容和实训整合为一个大项目,即完成记账凭证的填制,在任务驱动下可分为试填记账凭证、理论分析、再填记账凭证、综合评价4个小项目,分层次、分阶段地完成项目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行动并思考,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提高了就业竞争核心能力。

(二)高职会计技能大赛与会计专业师资建设的协同

专业教学建设中包含师资建设。会计专业是实践性和理论性并重的一个专业,对教师的“双教”能力要求更高。把大赛与教学协同,是大赛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会计技能大赛的每个竞赛项目都可以转化为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项目教学,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和大赛指导。会计技能大赛的竞赛内容、评分点、评分标准对教师的实践技能和理论基础都是考核和指导,现在职业院校的很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经过社会会计工作直接进入学校从教,而平时又缺乏实质性的企业顶岗实习,那么研究大赛、指导大赛、参与大赛,则可以成为提升年轻教师“双教”能力的途径之一,这为师资建设提供了必要保障。

会计技能大赛为拓宽专业师资队伍提供了新思路。以技能大赛对指导教师的要求为指导,进行专业师资建设,组建新型教学团队。一方面,我们可以培养专任教师向教练员、裁判员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吸纳多元化来源的教师加入我们的教学团队,比如在会计岗位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企业骨干,以及在往届技能大赛中取得优秀名次的获胜学生。在前一届技能大赛中取得第一名的学生,在下一届技能大赛中可以以教练身份与自己的教练一起参与指导,这为职业院校师资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实践证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指导,有时更快捷畅通有效。吸纳企业骨干和往届大赛学生参与教学的同时,无形中也加大了从行业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的力度,与职业院校师资建设的思路不谋而合。

(三)高职会计技能大赛与会计专业教学实训建设的协同

实训条件直接影响学生在技能大赛中的成绩,当然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力保障。没有过硬的实训条件,就不可能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会计技能大赛对实训建设的引领。会计技能大赛使用的软件是国内行业比较领先的,比赛场景也体现的是最新的教学理念,专业教学通过与大赛协同融合,通过选拔选手与培训,更新实训设备、场所、软件,加大实训建设的投入力度,保证实训建设的先进性,提高实训设备的利用率和会计专业技能教学的效益。同时,实训建设场景可以采用大赛的分组分岗形式,同时配有辅助单位,让学生置身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感受企业文化,树立职场人观念,让课堂变成工作和实习,从行动中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从工作中掌握会计技能。

会计技能大赛对实训效果的促进。校企共建实训室一直处于口号阶段,会计技能大赛则真正促进了校企共建专业实训室,做到了“把企业搬进校园”。技能大赛体现的是企业对会计行业的期待,体现了企业对会计工作的要求,通过会计技能大赛,可以促进校企共建实训室,校企共建实训课程。同时,实训室也可以作为企业培训员工的场所,接纳企业员工培训,发挥实训效果,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

会计技能大赛对实训成果的检验。通过大赛,检验实训建设的情况,检验实训教学的效果,促进专业积极进行实训教学改革,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会计人才。

(四)高职会计技能大赛与校企合作的协同

会计技能大赛与企业合作的办赛模式对专业教学具有引领作用,为专业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校企合作案例。高职会计技能大赛与专业校企合作的协同体现在,不但让专业真正树立了“校企合作”的理念,更让专业明确了如何借鉴大赛实施“校企合作”。技能大赛对合作企业有细致的资质审查和规范的过程管理,这对专业教学校企合作是一个很好的借鉴,甚至可以按照“跟庄原则”,直接选择与技能大赛合作的企业合作。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明确双方义务责任,将校企合作“双赢”中企业受益点展现给合作企业,同时以条例的形式规范企业行为,发挥校企合作对人才培养的最大效用,保障校企合作双方的合法权益。最终实现校企的深度融合,形成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三、结束语

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和被重点关注的热点,我们得充分认识和承认高职会计技能大赛的功能价值,如何正确观察与思考技能大赛,将技能大赛与专业教学协同,这对专业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将二者协同,实现政校企“三螺旋”的深度融合互动,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理连,刘晓梅. 现代职业教育下技能大赛与专业教学的协同性研究. [J].职教论坛,2014(21):4.

[2]吴迅. 以会计技能竞赛为抓手 推进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改革[J].现代企业教育,2015(01)(下):393.

[3]李正秀,李燕燕. 技能大赛视角下职业技能教学的改革――以会计技能教学为例 [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04):18.

第6篇:财务共享实训感受范文

论文关键词:金融企业会计 实践教学 问题 对策 

 

一、金融企业会计的特点及教学改革必要性 

金融企业会计是一门特殊的专业会计,是把会计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运用到金融企业这一特定部门的行业会计。该课程属于专业课程,专业技术性较强,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又涉及相关金融业务知识,应在学完基础会计、财务会计、金融学及相关金融实务课程之后开设。与一般工商企业会计相比,金融企业会计不但在核算内容上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在核算方法上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其业务处理与会计核算具有高度统一性,而且,还具有社会服务与监督的双重性特征。这些要求我们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不能沿用传统工商企业会计教学模式,而应建立以金融企业会计仿真实验为主,加大实训教学的新型金融企业会计教学模式。 

二、金融企业会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实践性教学在思想上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设备缺乏,教学时间保证不够。尽管近几年高职教育发展迅速,但由于时间短,缺乏相应的办学及教学经验,高职教育教学模式还处在摸索阶段,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模式还有一定的市场。目前高职教育中有些教学工作者对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甚至认为实践性教学可有可无。在金融企业会计教学中,同样存在着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教学的现象,再加上有些院校实践设备设施短缺、教学时间安排不足等原因造成实践性教学有名无实。有些院校就是开设了少量的实践课,也仅仅是在教室或实训做一下单项基本的练习,很少进行全套、综合、仿真金融会计练习。 

2.教学规划不足,现有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目前开办会计电算化专业的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有一定的实践教学条件,书面上说实践教学可利用校内电算化会计手工实习室、电教室、模拟银行以及校外实习基地等。可现实利用怎样呢?笔者调查得知,将近有一半院校,由于规划不到位、管理没到位,不但造成教学实践资源的闲置、浪费,也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没有达到教学目标。 

3.实践性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首先,从教学方法上来看,金融企业会计教学普遍采用的还是“填鸭式”的课堂讲授形式,这种方法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能动性。对此,虽然教师们曾尝试过如设计案例、设计问题等方法来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动性,但对于技能性要求很高的金融企业会计来讲,这些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动性仍显得力度不足。因而,针对如何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金融会计的学习主动性,切实提高学生金融企业会计的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还有待我们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更多地实践、思考、创新。 

其次,从教学工具上来说,金融企业会计教材,一般是以选用高校编写的教材为主,其缺点是内容雷同,精品太少,缺少适合学院教学情况的自编教材。再者,金融企业会计教学大多选用普通教室上课,很少利用多媒体、模拟实习室进行仿真训练。而教师所用教案也大多是授课老师结合教材自行编写教案,如果授课教师对于银行、证券、保险等专业业务不够熟悉,就很难把握金融企业会计的重点技能、技巧,因而也难以把那些学生上岗后马上能真正用到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 

最后,从考核方式来看,随着职业教育目标的转变,课程考核方式也应当随之变化。许多院校在这方面已有所探索,但仅有方式的转变还不够,我们在设计考试方式时还应以导向性考试目标为原则,重点考查学生对金融企业会计基本专业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4.教学实习基地缺乏,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目前,有些高职电会专业名义上说是有几个校外实习基地,而实际上,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或者说在2+1教学模式中的前两年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根本就没去过基地,不知道实习基地在哪里;实习基地与学院的联系相当松散,没有一个固定长期的合作关系和联系机制,根本没有发挥实习基地应有的基地作用。再加上个别院校经费紧张、环境因素的限制等,使学院也很难建立自己的实习实训基地,从而使会计专业的金融会计实践性教学环节难以完整形成,也影响了日常教学中的实践性教学的有效实施,致使理论联系实践不够紧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甚至脱离实践教学只讲理论。 

5.实践性教学师资力量缺乏,教材建设落后,无法满足实践教学需要。近几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高职电会专业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而高职院校专业任课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上的增长显得有些滞后,致使现有专任教师无力拿出更多时间从事实践性教学研究,部分专业课程仍由缺乏实践经验的授课教师担任,他们日常忙于课堂理论教学,很少到金融企业一线体验实践要求,很少结合当前金融保险实践情况,研究编写适合本院校需要的金融会计实践教学教材,影响了实践性教学的有效展开。 

三、对金融企业会计实践教学现行模式的改革方案 

根据高职电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目前高职院校教学现状,笔者提出金融企业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方案如下: 

1.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投入。高职院校在做好电会专业设置的同时,应高度重视课程体系的调整,应在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的同时,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及顺序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建立以会计职业综合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具体讲,电会专业的金融企业会计课程,应在结束基础会计、财务会计、金融基础、银行实务等相关基础理论课程的讲授,学生具备了相应的基础理论知识之后开课,以使学生顺利理解、接受课程内容。提高课程实践课教学占教学计划总课时的比例,课程实践课教学所占比例在40%左右,必须安排相应的基础技能训练和仿真模拟操作。金融会计理论教学也应以应用为目的,以金融企业会计实践必须、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围绕培养学生能力来展开,配合会计技能训练进行。 

高职院校应加大对金融企业会计实践教学软件投资力度,建立、升级金融实务及会计操作仿真模拟系统,真正让学生按照现代金融业会计职业岗位的要求进行仿真训练,增强学生对业务主管、会计、出纳、复核及库房管理等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和应用能力,真正培养出既有理论基础,更有金融会计实践能力的高等金融会计应用型人才。 

2.改革实践教学形式、内容和方法,采用新的实践教学手段。首先,在教学形式上,针对当前金融企业会计实践教学不足的缺点,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多形式、多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的形式,包括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教学、课堂案例教学,利用实习室进行单项练习及综合仿真训练,利用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利用实习基地作课堂强化技能练习等。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应按照现代金融业对会计职业岗位的要求来开展实践教学。比如银行业务应设置业务主管、会计、出纳收款、出纳付款、复核及库房管理等职业岗位,分别让学生仿真训练各岗位的实践操作,强调学生在各岗位应注意的问题,解决学生对这些岗位的模糊认识,从而熟悉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及操作方法和技巧。培养其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金融会计人才。 

再次,在教学工具选择上,金融企业会计在选用理论教材上应结合各自情况,减少人力投入,选择具有通用性和前瞻性的高职精品教材;而模拟核算资料、实践案例等这些资料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自行编制或收集,最好建立高职院校统一的案例库、题库、老师教案库,以积累优化资料,实现优质教学资料共享。 

最后,在考核方式上,应注意考核方式是由新型教学方式决定的;随着教学方式多样化及实践教学比重加大的变化,考核方式应从期末一卷考核中解脱出来,将平时案例报告、案例讨论的课堂发言,仿真操作计分,顶岗实践表现等各种考核方式组合起来,综合评价,以引导和促进学生的自我培养能力。 

3.充分运用教学基地,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运用的紧密结合。高职院校背靠金融业在校外一般都建立有多个实践基地,为学生实习提供了诸多方便,但相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学要求,实习基地还可发挥更大的作用。金融企业会计教学要培养的是一批应用性人才,这些学生来自高中的课堂,没有对金融业的感性认识,没有对金融实务的切身体验,更没有对各会计岗位职能职责的切身感受,平时教学中我们老师课堂理论说教太多、还嫌空洞,远不如提前把他们带到实习基地的职业现场感受感受效果来得更好。或者,也可以让基地专家工作者到课堂给予现身说法或专题讲座。同时,也可以利用院校的各种关系让我们的教师、学生多与基地联系交流,互利互惠,资源共享,建立一到两个相对稳定的、关系密切的实习基地,切实有效地促进金融会计理论教学与实践运用的紧密结合。 

4.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提高专业教师素质。课程教学的主要参与者是教师,课程教学水平由教师水平决定,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提高金融企业会计教师的素质。根据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采取如下措施:(1)在选择课程授课教师时,应注意选择有在金融业工作背景的教师任课,实践课教师最好从学院实习基地选取。(2)通过顶岗实习提高现有会计专业授课教师金融会计实践教学能力。顶岗锻炼的时间可根据需要灵活确定。(3)应定期组织专业教师交流、考查、学习先进院校金融企业会计教学的教改经验与成果,为我所用。(4)高职院校应不惜代价,主动出击,深入到金融企业招贤纳士,将那些既有一定理论水平,更有熟练操作技能的“会计高手”充实到学院教学岗位上。 

第7篇:财务共享实训感受范文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 岗位职业能力 学习领域 课程体系

一、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人才培养的挑战

(一)会计职业岗位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体现层次性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代,随着企业管理与信息技术关系的日益密切,会计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和深入,会计工作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面向大型企业及企业集团与面向中小型企业的会计职业岗位对会计人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大型企业及企业集团业务规模大,组织机构庞杂,具有海量会计数据,数据处理体现跨区域、多元、快捷、个性化特征。为了满足报告使用者深度分析的需求,随着大型数据库技术及高级语言的发展,企业已从单纯使用财务系统转变为在整个企业范围内使用面向供需链管理的ERP系统,会计信息化与经营管理信息化日趋融合。同时,随着国家会计信息化法规体系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健全,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作为一种在互联网环境下披露企业信息的标准化语言将在大型企业全面采用,财务报告的内容将大为扩展,并实现资源共享与实时披露,会计岗位也将以面向财务业务一体化过程的复杂多变的复合型工作为主。反观相当一部分中小型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却由于管理观念陈旧、资源有限、管理基础薄弱、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决策过程随意,加上本身业务规模小、会计数据量少、实时性要求不高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会计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信息化步伐依然缓慢,会计信息化应用水平仅仅停留在手工模拟的EDP阶段。有些小型企业甚至刚刚实现由手工会计向电算化会计的转变,会计岗位仍以简单重复的技能型工作为主。正是由于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在会计信息化技术平台、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存在的较大差距,对会计人才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要求。大型企业ERP系统功能结构的集成化需要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该类人员必须要熟悉各业务部门具体的运作流程,要能从传统的对数据进行输入、分类、报告提升到从海量会计信息中快速选择与向财务报告使用者动态性与多元化披露。因此,这种复合型会计人才需要充实更多的软件操作知识,除应具备传统会计人员和一般电算化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外,还应具备会计信息化的专项工作技能,还要增加必要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贸易往来等相关领域知识,从而完成使会计信息资源创造价值的重任。而中小型企业需要的则是中高级会计电算化应用型人才,该类人员需要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娴熟的会计业务操作技能、较为熟练的电子会计档案维护与管理能力、一定的职业判断力,以及熟练的office办公系统处理能力。

(二)层次性的信息化人才需求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标准 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通过5年至10年左右的努力,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法规体系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包括XBRL分类标准〕,全力打造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基地,要顺应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大力开展会计信息化教育。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几乎都开设了《会计电算化》课程,建立了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作为工学结合的教学场所。该课程既是会计从业资格准入的必备课程,也体现了社会对信息化会计人才的需求。但取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财政部会计电算化证,甚至初级会计职称证的学生进入企业会计信息化岗位后,其胜任能力并不理想,根本原因在于会计专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仅定位于对初级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侧重于对财务软件操作技能的传授,教学做过程中主要讲授对会计数据进行电算处理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不能更好地服务于信息化下会计职业岗位的变化性需求。高职会计教育并非只是让学生成为具有相应专业能力的会计专门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依据主要是社会的现实需求。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软硬件环境的变化要求高职会计专业减少教学与实务的差距,在人才培养中体现不同类型企业对信息化人才需求的层次性,除注重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还应加强对学生岗位复合和职业转换的方法能力培养,以及对学生职业素养、自主学习意识、往来应对的社会能力培养。信息化社会对会计岗位人才需求状况的这种变化带来了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而这种调整势必对高职院校原有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提出新的挑战。如何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的会计信息化人才,不仅是直接影响到学生将来职业发展,也是关系到高职会计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为例(以下简称“我院”),在分析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人才必备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提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拓展性设计思路。

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我院会计专业提出了以职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关键能力为本位,结合对学生的身心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道德素质等方面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共有2个平台,即职业素质课程平台、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平台。前一个平台由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财经职业入门、管理学基础等在内的13门通识课程构成,后一个平台由包括会计基础操作、初级会计实务、财务软件应用、税收基础操作等在内的12门专业通识课程、包括财务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审计实务、税务会计实务等在内的15门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以及包括毕业设计(校内)、毕业实习(校外)等在内的5项综合实践训练三大模块构成。该课程体系中涉及会计信息化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见(表1)所示。我院会计专业这种以会计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目标和方向是正确的。现行课程设置主要有三个创新点。一是,增设《财经职业入门》课程(第一学期,2节/周),向刚入校门的学生介绍财会专业性质、财务岗位设置、财务工作所面临的环境、技术发展及就业前景,帮助会计专业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使学生能尽早感受职业氛围,及时把握会计职业岗位发展动态。二是,将阶段性实训调整为同步式训练课程。例如:在《会计基础操作》课程(第一学期,4节/周)的同期增设了《会计基础操作实训》(第一学期,2节/周),在《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第三学期,3节/周)的同期增设了《成本会计实训》(第三学期,2节/周),改变了传统的将实训单独安排在课程结束后、学期结束前最后2周进行的阶段性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协同一致,有助于学生及时理解并消化理论知识,摆脱了因提早求职、扎堆考证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的窘境。三是,针对信息技术在会计实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增强了会计与审计、税务等相关领域的衔接。在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基础上,在《税法实务》课程的同期增设了《纳税申报软件实训》(第四学期,2节/周),以网上纳税申报系统为背景,模拟企业包括流转税在内的各税种的税费计算和完成申报资料的全过程;在《审计实务》课程的同期增设了《审计软件实训》(第五学期,2节/周),运用相关知识对软件中的案例进行全面分析,并形成审计工作报告。这些调整反映出专业教育对信息化认识的提高,既体现了会计电算化基本业务流程的训练,也考虑到了相关复杂业务的岗位实训。

(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中没有充分体现会计信息化人才分层次职业能力的培养。围绕信息化会计职业岗位,我院会计专业只开设了《财务软件应用》、《财务软件技能实训》两门课程,以某一个特定版本的主流财务软件为蓝本让学生进行功能认识和操作流程学习,教具基本是单机式,教学内容基本上定位于对系统初始化以及账务、报表等常用财务模块的应用,缺乏对网络财务软件、ERP集成管理系统的深入阐述和实战演练;未能充分实现会计信息化课程与其他会计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信息化教学侧重于围绕出纳岗位、基本会计业务岗位,还没有有效地渗透到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其他执行或管理等岗位中去;也缺乏针对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能力拓展课程,无法体现实现财务与业务的事前预测、事中监督、事后评价的全面信息化特征。然而,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企业对专门的会计软件操作员岗位需求已经逐步减少甚至消失,对会计电算化初级人才的培养已经失去了专门化的必要性。此外,信息技术类基础课开设较少,只开设了一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生对于网络、数据库系统,以及Word、Excel等常用办公软件应用能力明显不足,也没有开设资料查询与信息检索等方面的课程以加强对学生会计资讯能力的培养。(2)缺乏与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领域课程体系的整合。我院会计专业虽然已经意识到需要加强对学生职业转换能力和岗位复合性的培养,但缺乏与电子商务、工商管理、金融管理、投资与理财等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有机结合。在现行课程体系中没有设置适当的课程或者实践训练项目,以实现对学生基本的管理操作实务能力,制定销售、成本计划和现金流量计划的能力,利用电子商务平成在线款项结算、商品销售及客户管理的能力,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业务操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上述问题的存在归根到底在于将会计信息化教学简单地等同于会计电算化教学,粗浅地将会计信息化理解为财务软件操作。

三、高职会计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基本框架

(一)主要就业岗位和服务面向对应的职业能力分析 我院会计专业应将会计信息化能力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之中,结合信息化社会对会计岗位人才的现实需求、会计信息化工作任务及学生的就业去向,将培养适应会计信息化要求的,系统掌握现代会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从事第一线工作所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的基础上,确定了会计信息化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具体包括三个方面:(1)专业能力。即主要就业岗位应有的信息化职业操作的专业能力,达到相应的参加会计从业资格和会计职称考试所要求的能力。(2)方法能力。即应有的计算机与网络的基本操作、管理和维护能力,在海量数据中收集、归纳、整理关键数据和有用数据的能力,经济统计与分析的能力,安排工作过程和评价工作结果的能力,系统化思考、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等方法能力。(2)社会能力。即具备责任、团队、法律、探索等社会能力,并明确了与能力要求相匹配的包含通用知识、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知识的知识要求。

(二)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设计理念与目标 我院会计专业应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设计理念,从会计信息化工作岗位入手,以就业岗位所必需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课程体系总体目标,遵循“工作过程系统化”和“典型工作任务项目化”设计方法,对现行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将达到会计信息化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整合形成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建立起与上述方面能力相匹配的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专业通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发展课程构成,见(图1)所示。

(三)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拓展性设计方案解析 (1)对部分现有课程进行调整。将《财务软件应用》和《财务软件技能实训》重新整合为《财务软件应用Ⅰ》和《财务软件应用Ⅱ》,分设在连续的两个学期,分别以不同软件公司的财务软件为蓝本,使学生发现并掌握不同财务软件相同的操作流程和设计原理,旨在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主动思考能力。将《计算机应用基础》改为《计算机与网络应用基础》,增加有关计算机及网络常见故障解决、网络互联、网络资源共享、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应用等基本知识和技术。在《计算机与网络应用基础》之后增设《职业格式文档处理》课程,以常用商务文档的电子化处理为主线,主要涉及office应用能力培训内容,培养学生熟练使用office套件制作、编辑会计、商务、贸易、工商行业中相关文档和表格;掌握数据操作和图表制作技巧,以及函数应用的综合能力,训练学生掌握更多快捷而实用的办公软件应用技能和方法。(2)增设适应层次性岗位需求的课程。针对大型企业及企业集团设置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建议增设ERP系统相关的课程。第一,增设《ERP系统应用》课程,重点填补学生面向Web的,在财务管理及分析、全面预算、资金运作、成本控制、审计及内控,购销存管理、项目管理以及ERP软件全方位应用等方面的能力缺口;第二,增设《企业ERP沙盘模拟实训与竞赛》课程,通过角色分派和职能定位、模拟企业基本情况描述、对抗规则约定、沙盘初始状态设定、企业经营竞争模拟、模拟企业剖析与总结等环节,让学生了解在企业资源有限条件下企业的经营运作,培养学生用战略眼光解决问题及做出有效的资源规划及决策的方法,分析不同决策方案对企业整体绩效的影响。同时将XBRL技术应用到信息化教学环节中,可以增设《网络财务报告XBRL化》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或者采用讲座的形式,通过XBRL的技术基础、规范、分类标准、财务报告解决方案等内容,培养学生对XBRL的基本认知,以及利用XBRL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能力。针对中小型企业对财务人员的技能要求,应当设置Excel应用能力系列课程。现有的诸如《成本会计实训》、《财务管理实训》等实训课程在从事手工训练的同时增加Excel建模与应用项目。但不是只设置一门Excel财务应用的课程,而是要将Excel与统计学、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甚至纳税实务与筹划等多门课程中的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成本会计实训》改为《Excel成本会计建模与应用》,增设《Excel财务管理建模与应用》、《Excel管理会计建模与应用》,使学生能够利用Excel建立财务比率分析、投资决策、流动资金管理、筹资分析与决策、财务计划等各种分析与决策模型,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用人单位灵活、实用的需求,弥补通用的财务软件难以满足不同企业具体或特殊要求的缺陷。(3)加强与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融合。在《计算机与网络应用基础》之后增设《电子商务实务》课程,主要使学生能够建立起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框架,掌握基本业务处理流程和操作技能,应用互联网完成基本的网络信息收集、、推广,网店开设、商品销售、安全支付结算及客户管理等工作。在《银行会计实务》同期增设《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课程,主要介绍银行柜台业务组织和管理、银行柜台业务规范,让学生模拟银行柜台储蓄、对公等业务操作,并传授点钞、小键盘等银行柜台基础业务技能。在《管理学基础》之后增设《企业运作仿真(中小企业管理方向)》课程,让学生模拟企业创建时风险计划制定、经营场所和设备选择、资金需求确定和筹集,企业运行时如何进行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存货管理和财务管理等。重构后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学习安排见(表2)所示。课程体系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重构后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打破了专业之间、课程之间的传统界限,把会计信息化教育融入到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去,并贯穿于整个教学周期,强调专业核心课程深度,职业拓展课程适度,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也为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和落实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四、结论

高职会计专业为了适应并满足市场对会计人才信息化能力的要求,应当在了解ERP环境下会计的工作模式以及会计人才必备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及时更新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重塑工学结合新课程,积极主动顺应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当然,优化的教学项目体系还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标准、复合型师资队伍、实用配套的教学资源,规范化的教育管理,以及校内、校外两大实训基地的坚实保障相互配合,才能把人才培养规格落到实处。

*本文系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立项课题“信息化环境下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JSJM2010069)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吴小蕾:《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研究――以会计专业为例》,《职教论坛》2009年第6期。

第8篇:财务共享实训感受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经管类;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3-0170-03

一、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的重要意义

1998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步入快速发展阶段。而高职教育中的实践教学发展,也将成为高校教育有突破性进展的重要因素。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的重要意义有以下三方面。

首先,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决定了用人单位必须越来越注重人才的实践技能,而源于此,在无形之中也提高了社会大众对高职教育的要求。在此契机之下,我们高职院校只有通过不断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才跟得上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发展。

其次,在对于学生方面,作为高职教育中十分重要组成部分的实践教学,学生可以更容易地以积极的学习态度投入学习过程中去,有更多的机会获得理论指导中无法体会到的实践经验。众所周知,宝贵的实践经验,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更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后,在实行教学时,我们发现经管类专业具有双重性,需要在进行实践研究的同时也进行理论研究。基于此,经管类教学也是需要双重性。对于教师来讲,怎样合理地开展实践教学,如何加强经管类特色专业的建设,进而突出经管类专业教学的双重性,已成为了高职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经管类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

如果说实践教学是当今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将是高职实践教育的保障。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转型与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由原先单一的设置发展到现在的多元化,专业的建设也不断趋于成熟。以丽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经管类专业已经发展到拥有会计学、市场营销、商务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投资与理财、物流管理6大专业,高职类教育中经管类专业蓬勃发展,毋庸置疑的,经管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般来说,我们将经管类实训基地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主要为学生实训课程提供实训场所,而校外实训基地则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场所。总的来说,高职院校经管类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迟缓,实训室利用率不高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比较迟缓最直接原因是高校经费紧张,而通常被认为是文科的经管专业,实训基地就会因此被延迟建设。既便是已建好的实训基地,通常也会由于实验员相对比较缺乏,从而导致实训室开放性差,进而造成实验室的利用率比较低。此外,也可能因为课程设计不合理或培养目标不明晰而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当然,部分实训室只能为某一特定实训课程服务,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实训资源的浪费。

2.不够重视实训软件建设,实训课程过于静态化

众所周知,经管类的实训内容大多是以学习使用软件为主,然而目前适用于高职院校的财务软件、管理软件等却较为缺乏。由于品种有限,加之软件的价格较高,更加导致学校有意无意地忽视软件建设的重要性。此外,在实训教学中,我们发现大多实训是基于软件的基础上,实训步骤是固定的,比较静态化。即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只需照搬实验指导书的步骤,就可以得到最终结果。但是一旦外部环境发生改变时,哪怕只是改变一个因素,大部分的学生就不能随机应变提出解决方案。然而,当今社会,沟通能力、团队意识、职业道德恰恰是用人单位和社会十分注重同时毕业生理应具备的能力。

3.校外实习未达到预期效果

很多高等院校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建立了若干校外实训基地。初衷是非常值得推崇的,然而运转的结果并不是十分理想,也就是说,校外实训基地通常没有发挥学校预期的效果。学生在校外实习期间普遍感受到,由于公司的自我保护原则,学生很少或者根本不能接触其核心部门,更别提处理一些有关管理事务,加之实习内容以及实习的时间有限、学生思想上不重视的影响,从而导致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

4.实训课程资源缺乏整合

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讲,肯定会对专业课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但很少有学校对实训课程资源整合。这样一来,学生就无法按照自己的爱好或是兴趣去选择对自己有用的课程,就像是会计的学生很难上到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实训课,反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学生要想上到会计的实训课也绝非易事。此外,教师之间的实训课件、实训案例、实训课的多媒体资源大多也是没有实现共享的,即使是学院内部之间的学术交流都十分罕见,学校外部之间的更加是少之又少了。

三、经管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建议

1.整合各个专业的需要,建设可供多个专业使用的综合实训基地

由于高职经管类专业在专业课程、专业教学、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着共性,且高校的经费有限,那么,是否可以考虑在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整合各个专业的需要,建设可供多个专业使用的综合实训基地,合理地将不同专业的实训统一安排,提高基地的运转效率,避免浪费。在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训教学中,职业心理素质实训室就由物流、市场营销、商务英语等多个专业共用。ERP实训室除会计专业在实训以外,还有物流专业。

2.购买适合的实训软件,建设一体化实训场所

首先,学校应该从根本上意识到经管类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绝不是理工类专业实训教学的附庸品,接着,才能从市场应用的角度,从用人单位的角度,从学生学习能力的角度,以及教师教学的角度充分考虑并加以权衡,购买适合的软件进行教学。对于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实训过于静态化的问题,可以考虑建设几个一体化实训场所。所谓一体化实训场所,是指包括实训区、讨论区与教学区的实训室,学生在教学区完成教学任务,在实训区完成实训任务,在讨论区解决实训时的疑难困惑。教学区配备相应的教学设备,方便教师进行实训前的指导,布置实训任务。讨论区是方便同学老师交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其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丽水职业技术学院也开始积极筹备建设一体化实训室,学校坚定地认为:应该以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合理地建设实训基地,科学地配置实训设备,才能为职业教育服务。

3.选择适合的企业,共建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

为应对校外实训基地消极应对学生实习问题,可以与企业签订互惠协议,企业将接收实习时表现最为优秀的学生毕业后入职,校方也可以邀请企业指定相关人员担任学生的校外实训指导老师,参与校外实训课程的打分,方便其找到最适合的员工。

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建立一些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这里就涉及到如何选取一个适合的企业进行合作的问题,不仅需要我们耐心和长久地考察和考验,还应注意以下两点内容:第一,不盲目的追求当地的企业龙头或大型企业,转而注重企业的岗位需求是否与专业培养目标相符;第二,寻找适合的切入点和纽带,实现双方势互补,形成有效的利益共享机制。以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的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在校内建立丽水特色农产品展销中心,营销服务中心,电子商务实训室等的经营性实训基地,承接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为学生提供营销实战平台。既锻炼学生的推销能力,又提高企业的营业额,最终实现双方互利互惠、利益共享的理想结果。

4.整合实训教学资源

学校可以建立校级实训中心或者建立实训室网络综合管理平台,并可以借由该中心或者该平台统一管理各个实训室,并且统筹安排实训课程,以便学生进行跨专业的实训学习。加强和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定期开展实训公开课。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在这点上还是比较重视的,每学期末都会公开评选最佳实训课程,最佳实训指导老师,最佳实训教材。从而提高实训指导老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其进行相互学习,相互交流。

四、经管类专业实训基地管理建议

作为一个全国优秀高职院校,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拥有环境工程分院、机电信息分院、财贸管理分院、人文艺体分院四个分院,全日制在校学生约7 000人。该院属于规模大、学生数多、专业多的学校,并且专业特色突出,所以在实训室管理方面,学校选择采用院系二级管理模式。由教务处指导实训室的日常管理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再由分院的实训办对实训基地和实训室的设备耗材、维修维护、安全卫生等常规工作分类管理。虽然二级分散管理模式是现下十分先进、比较科学的管理模式,但是,作为一个管理模式总会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是方便各系的资源调配和管理,调动各系的主观能动性去建设完善专业建设;当然,同样也存在着一些弊端,故对经管类实训基地的管理提出些建议。

1.完善的管理制度

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如果说合理、科学的前景规划是建设好实训室的基础,那么制定适合的规章制度就是管理好实验室的保障。在这方面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已初步建立并且健全了各项管理规定,并将之完善,确保校内及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趋于科学化、制度化。

2.建立实训网络综合服务平台

建立一个实训网络综合服务平台,可以使学校的实训管理趋于开放化、效率化,即开放学校的实训课程,提高实训室的使用效率,学生也能选择自己喜爱的实训课程,学到实用的知识。

3.开放管理实训室

所谓开放实训室,不仅是指课余时间上的开放、工作人员上的开放,而且更多的是指实训内容上的开放。这样,可以尽可能多地开设一些综合性、实用性的实训,以便学生触类旁通,增强单独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4.建立实训室绩效评估

建立实训室绩效评估,即评估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水平以及其管理水平,对其业绩进行定期考核,并把评估结果与管理人员的绩效奖金挂钩,以此来保障并激励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5.为建设实训基地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

为了保障资金定期投入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学校可以专门设立一个实训基地建设专项资金,由财务处以及校产设备处统一管理。二级分院每年根据其实际需要,以项目申报的形式申请建设经费,并由校产设备处核实、批准、监督。

目前,经管类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在浙江省内高校中没有太多可以借鉴的经验,不仅要靠学校自行摸索、自行完善,更需要企业、社会多方面协同努力。当今社会,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而2013年的夏季更是被誉为史上最为艰难的就业季。在如此艰巨的形势下,学校更不能为了实践而实践,应根据形势转变培养思路,办出经管类专业的特色,思索如何从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素质出发去建设经管类实训基地,以便拓展经管类实训基地的素质教育功能,从而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技能掌握、竞聘上岗,最终满足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 郭玉梅.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2] 程艳.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探讨[J].高职教育,2012,(1).

[3] 李胜明.示范性高职院校实训室科学化管理的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6):12-13.

第9篇:财务共享实训感受范文

关键词:网络;会计;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校园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灵活的学习方式、动态的学习过程。改变了课堂枯燥无味、气氛沉闷的被动局面。在网络时代挑战面前,会计教师只有不断规避传统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适应网络时代会计理论、会计信息、会计方法多样化的特征,实现会计资源共享,及时了解和把握市场信息,才能实现预期的理财目标。

一、传统会计教学存在的弊端

信息时代,科学技术一日千里,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会计工作和会计教育过程中也常常会遇到许多新业务、新情况和新问题,传统的会计教学很难适应与时俱进的会计学习内容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培养出思维缜密的会计工作者。传统的会计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1.会计实践指导教师业务水平不高。书本上的知识与现实中所需要的会有很大的差距,会计业务应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作为会计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业务水平和实践经验直接关系到学生实践能力的高低。许多学校的会计教师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集中表现为理论能力强,实践能力弱,这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在模拟会计做账、凭证填制、制定报表、审核凭证等实践指导中也不过是纸上谈兵。

2.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不多。由于学校实验室建设与实训基地建设陈旧、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会计教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倾向,课堂上,教师忽视了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方面的特殊作用,仍以教师划重点,学生背重点为主,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学习效果不尽人意。这样的课堂教学很难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3.学校硬件建设落后。会计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十分重要。学生实训的效果,直接关系着学生未来的职业能力。学校会计模拟实验实训基地是会计实践性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实习基地。目前,大多数学校这方面的硬件设施比较薄弱,电子仿真实训室急需完善,“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很难实现,课堂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空洞的传统教学方式是培养不出基础理论扎实,社会实践能力过硬的高素质人才的。

二、网络环境下会计教学方法的思考

众所周知:二十一世纪是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网络技术突飞猛进。企事业单位财务工作广泛应用,既可以有效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确保会计信息及时、准确、可靠;又可以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系统化。这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开设网络课堂教学,搭建自主学习平台。为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已成为学习型社会的一种时尚。近年来,会计网络课堂教育也得到了广泛重视。它已成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会计网络课堂弥补了传统课堂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如在原始凭证粘贴的学习中,教师先让学生动手实践,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几组整齐而又好看的原始凭证粘贴作品,播放粘贴过程(先将原始凭证按日期摆放在一起,将它们按顺序用固体胶棒粘贴到一张原始凭证汇总表上,只有汇总表的整张纸都被均匀贴满才美观、大方。为方便不同层次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可以多次播放),学生边观看边对比自己的粘贴作品,看到优点,找到差距,为日后的工作实践积累经验。

2.利用校园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辅导。为加强课后辅导,巩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在学校校园网的资源平台、教学平台、作业平台、答疑平台、创新平台上随时浏览教学课件、教学录像,自主选择作业难度,通过与教师互动自由地与教师交流,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满足学生的学习渴望,实现个性化学习。如:在资源平台展示学生搜集到的日常生活中购物、付款的发票或单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专用笔和个人印章等实物,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如:在创新平台让学生为自己制定开支计划、记录开支实际情况,月终将开支计划与开支实际记录进行对比,然后对自己的开支进行财务分析。哪些不该花?哪些该花?能否节省?开支是否合理?利用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感受到会计知识就在身边,进而增强会计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习习惯。

3.构建虚拟网络实训平台,实现课堂教学的延伸。会计实训教学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以工作流程为主线,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在教学实践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虚拟网络实训平台,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的延伸。通过与企业完全相同的模拟训练,使学生能够系统地理解《企业会计准则》,准确地将会计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业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确保合理设置账簿、准确分析和判断各种经济业务或事项、正确填写和审核会计凭证、正确等级账簿级编制会计报表。会计虚拟网络实训,系统地训练了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具体方法,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系统、完整的认识,最终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二十一世纪呼唤综合型人才,基础会计课堂教学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发挥网络资源的特有优势,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对企业的运作、经营活动了解不够的困惑,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全面提高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王敏芳.网络环境下的会计教学方法探讨[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0.4.

[2]杜李.信息网络环境下的会计特征及教学理念和方法[J].经济师,2009.4.

[3]殷志芳.基于网络环境的基础会计教学模式构建[J].河南教育(下旬),2012.9.

[4]陈跃辉.网络环境下会计教学探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