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的名字叫孙雄慧,我妈希望我长大后能像孙悟空一样有本事,希望我有雄才大略,希望我有无比的智慧,也许,我的名字并不独一无二,超凡脱俗,但在这名字成长起来的我,便是一个无可替代的我,无论将来我是否能够飞黄腾达,流芳百世,那都不是我在意的,一个人奋斗的意义在于过程,而不在于结果,重要的是自己飞过天上也有自己的痕迹。
我有许多的爱好,不过我最喜欢的就是画画,因为画画可以缓解你心里的不快它就像一个人,默默的静听你的心事,我还喜欢下棋,我最喜欢下五子棋,因为它可以培养你的思维,我更喜欢音乐,闲暇之时,我便会唱上一曲,听,到地球烟灭,剩我一个你的心难道才会愿意收留我……是我在一展歌喉呢!嘻嘻!
我生来就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我开心,就因为一场并不重要的乒乓球赛的胜利,我能为朋友的喜而喜,为朋友的忧而忧,我悲伤,就为了大雁的一声哀鸣,为四川地震的一幕幕悲剧而流泪。
我有自己的个性,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世界上也没有两个相同的我,我的个性与众不同,而这仅仅属于我的,江南的烟雨,造就了我的多愁善感,运动场上运动员们一次次向极限发起挑战,造就了我的争强好胜,古代女侠的刀光剑影造就了我的豪迈洒脱和侠义心肠,老师的教导造就了一个积极向上的我,这一切的一切,融入了我的成长从而造就了一个充满朝气与活力的我。
育才桥在高段部的操场边,它呈梯形,十分宽阔,宽五米,长七米左右,我们十个同学并排走也不会觉得拥挤,育才桥十分坚固,是由钢筋、水泥和石子建筑而成的,我们学校四千多名老师和同学在上面走来走去也很安全。育才桥上的栏杆是深绿色的,有一米二三左右,上面刻着漂亮的花纹,栏杆时时刻刻保护着我们,不让我们摔下去;桥两边也有柱子,一边有九根,上面贴着橘黄色和蓝色两种颜色的瓷砖,看上去十分漂亮。育才桥上还摆放着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你看,那石榴树正开着花,红艳艳的花朵宛如一团小小的红云,还不时引蜜蜂来采蜜;你瞧,那绿油油的棕树,充满了活力,充满了生机;桥的周围还有许多树木,梧桐树、黄角树长得十分地茂盛,几乎要把育才桥给遮住了。微风吹来,桥角的蔷薇花宛如一只只蝴蝶。育才桥的右侧有着“育才桥”三个金光闪闪而又夺目的大字。桥下是我的家乡那清澈见底、纤尘不染的巴川河,鱼儿在里面欢快地嬉戏着,流水潺潺,伴着声声鸟语,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下课时,同学们来到育才桥,望一望清澈的巴川河,心中的烦恼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
每当站在育才桥上,我便又想起了以前的小桥,那时的桥很小,宽只有两米左右,同学们和老师在上面走十分地不方便,还容易发生不安全事故,而现在的桥又宽阔又坚固,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了。
每当我看到平坦的育才桥时,“一个脚印也不留”的感人故事就会想起。在修建育才桥的时候,李校长是亲自监督的,特别是桥刚铺好还没有完全干的时候,李校长怕桥面上被人踩上脚印,便一直守侯在育才桥的旁边,从下午守到傍晚,又从傍晚守到深夜,李校长默默地守着育才桥,只是为了让我们看到、走上平坦的育才桥,他真是一位无私奉献的校长呀!
一、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一些教师为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多媒体使用、故事创设、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达到目标。这种“外在化”有一定的效果,但会随着外在因素的消失而消失,是短暂而肤浅的。只有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产生兴趣,这种学习兴趣才会持久、深刻。
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课始,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故事:“花果山中有3只小猴子吵着要猴爸爸买甘蔗给它们吃。最小的猴子嚷着要根数多,老大自认为很懂事地说:‘我只要1根,但要最长的。’精明的老二说:‘我不要最长的,也不要根数最少的,但根数要比大哥多,长度比弟弟的长一些。’猴爸爸思考了一下,买来3根同样长的甘蔗,将第一根分了一半给老大,将第二根平均分成6段,取了3段给老三,将剩下的1根平均分成4段,分给老二2段。3个猴子高兴极了,都认为爸爸对它最好。同学们,猴爸爸分得公平吗?公平不公平,学了新课自分明!”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了新课。
二、开拓思维,创设情境
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特定的情境能使思维更为敏捷,迸发创新的火花。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教师根据需要创设探究情境,拓展探究空间,不拘泥于教材,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下面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片段。
师:小红是一个三好学生,期末考试评估成绩为语文90分(最低分),数学98分(最高分),自然93分。现在要求英语成绩,好求吗?
生1:不好求,但可知道英语成绩肯定在90~98分之间。
生2:如果给出这四门学科的平均分,就可算出。
师:这四门学科的平均分为94分,你能不能很快说出小红的英语成绩?
生2:91分。
师:不对,比91分多。
生3:96分。
师:不对,比96分少,接均分。
生4:95分。
师:对!理由是98分与90分的平均分是94分,93分与95分的平均分也是94分,通过移多补少就可得出。
通过对话,让学生确定英语成绩的范围,在给出平均分后,让学生猜想,最后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出。这样打破单调枯燥的计算,让学生在轻松的对话氛围中去思考,去猜想,去发现,同时也渗透了“区间套”逐步逼近的思想。
三、联系实际,创设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过去那种枯燥乏味的纯数学,是脱离现实生活的,应强调数学的应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教师应善于从生活中洞察,利用校本资源和信息资源创设数学教学情境,让学生明白数学产生的原因,让数学回归自然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如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千数的简便计算”一课中,我创设了生活中的购物情境:在教室的一角“开设”超市,货架上陈列着文体类商品,其中篮球标价96元/只,排球42元/只……一个学生跑上去,营业员连忙说:“欢迎光临,我能为你做点什么吗?”学生说:“我想买一只篮球。”营业员说:“96元。”学生拿出100元,营业员找给学生4元,学生说:“谢谢。”营业员说:“欢迎再次光临。”通过“买篮球”,让学生感悟:(1)96元接近100元;(2)多付就要找零(蕴含多减要加)。这样为学习新知扫除障碍,让学生从生活事理中明白为什么“多减要加”,同时通过这一情境学习社会交往,体验生活数学。
四、摈弃虚假,创设情境
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培养真实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而有些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是有些教师为了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
现在浦口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任何东西要求都十分高。为了满足人民的要求,一种新型交通工具诞生了,它就是人力车。人力车不用汽油,这样不会污染我们的城市;人力车速度适中,也不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伤害;它的价钱也十分便宜,1元钱到什么地方都可以。人们坐在车上既不拥挤,又可以通风呼吸,真可谓物美价廉,深受浦口人民喜爱。但人非圣贤,熟能无过?何况是物呢?随着生意越做越红火,人力车数量在浦口开始猛增,一个月过去后,人力车竟达到七百多辆,人力车多了,几乎满街都是,这严重影响了汽车行驶,造成了严重的交通堵塞。它们还随意停放,造成学校、菜场等一些人口密集地屡屡发生意外事故。而且近一个月来交通事故猛增,与人力车相关的高达上百件。
如何发挥人力车停之长处,补其短处,形成人力车自己的特色呢?人力车放成了最重要的问题。我认为应该规定人力车的停放,为了使它不占道,我们可以在路两边以白线为界,给人力车停放以固定空间。在学校门口、菜市场门口、市民广场等人口密集处禁止停放;在环城路、大转盘、小转盘一带汽车长走地禁止停放,要避免事故发生;在一些狭窄的小巷中也要禁止停放。如果有违者将送到交警大队处理,不仅扣留人力车一个月,还要进行罚款并提出警告,下次如再犯,将取消人力车主领车权力,还让车主进行自我检讨。
众所周知人力车是靠车主的力气所驱动的。为了能赚到1元钱,他们经常在烈日炎炎下骑车,常常拿到1元钱时已经挥汗如雨、气喘吁吁。而在冬天,他们个个脸通红,手冻得像胡萝卜似的。作为一个有素质的市民,我们更要尊重人力车主的辛勤劳动!我们要体谅那些人力车主,在上坡时我们应该主动下车,等车上坡后再坐;当车的链条断了,我们应该主动下车不要挡住车主的视线;当车主没骑到位时不要埋怨车主。我们还应该倡议所有的市民对人力车主使用文明用语,也许就这么一个小小的“请”、“谢谢”将温暖人力车主那渴望受人尊重的心。每当走在街上,眼前的人力车的颜色都是老生常谈的。都是黄色的布,绿色的支架。我想能不能也像化妆一样,给我们这种交通工具画一画妆呢?孩子们喜欢鲜艳的颜色,车主可以用红黄搭配,在上面在添上孩子们喜欢卡通人物,这样孩子一定会喜欢;对于爱沉思的人,车主可以用棕褐色做底色,再加上咖啡的图画,这样就创设了一种特有的意境;对于一些绅士,车主可以涂上黑色,一看就有一种氛围;对于一些少女,车主可以做一些小挂饰;而对于老人,可以画一些太阳,希望他们能长寿……车主们可以随便设计,只要觉得好看,适合大众就行了。这样简单的设计不仅可以使坐车的人舒适,而且可以美化我们的城市,何乐而不为呢?愿人力车——这一普通的交通工具,早日成为浦口区的特色,成为浦口区街道上最亮丽的风景线。
所谓'“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实践有意识地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早在“五 四”新文化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先生就曾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强调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中学语文教学具有美育功能,新课标中明确规定:“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总观中学语文教材,选文无论古文、时文都文质兼美。作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切莫忽略文中的审美素材而放弃生动有趣的美育,而使语文课枯燥乏味;作为学生更应善于思考,切莫捧着课文“金饭碗”去找其他文章“讨饭吃”。
我认为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应做到以下三点,才能实现语文教学所特有的净化心灵、升华情感的美育功能。
一、用心感知名篇美文的艺术美
教材每篇课文都是精选的,都足给人以美的陶冶、启迪。文学作品的起承转合、疏密缓急,情节的张弛变化、波湖起伏,悬念的跌宕等构成了作品的多姿多彩。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又给人以精神的慰藉,加上优美的语言、传神的刻画……无不给人以艺术美的感受。
如大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绿》《春》等名篇绝不是心灵浮躁所能及的传世佳作,但读之却能让人回味无穷, 受到艺术美的感染。
再如鲁迅先生,等伟人的一些议论文,他们思想的光辉无不给少年学生以思想上的启迪。再加上其论点和论据的有机结合、水融都给人以和谐美感;论证结构的思维缜密、无懈可击又给人以心悦诚服的逻辑美。
二、用情品味、感悟作品描写所构成的意境美
美的载体是形象,音乐家用音符组合形象,美术家用色彩条勾勒形象。“文学是语文的艺术”,文学创造形象凭借的是用语言文字抒写人物的音容笑貌,从而创造一个个血肉丰满的文学形象,但更多的优秀作家并不仅仅是写人物本身,而是通过大量的描写来问接“塑形”,这样所展示给读者的人物形象更含蓄、更能摄人心魄。如美国著名作家欧・享利的《麦瑛的礼物》 一文中,对环境描写独树一帜,在刻画她圣诞前夜因无钱给心爱人买礼物时痛苦心情的语句:“她站在窗前,呆呆地看着外面灰蒙蒙的后院里有一只灰色的猫在一个灰色篱笆上走着。”一句描写连用三个“灰”色很好地刻画出了德拉的内心痛苦。
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文更是写景的经典之作:以景传情、情景交融。如能从审美度引导学生体味其意境美,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能摆脱当前古文教学的干瘪无味、师难教生不愿学的尴尬局面 。 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格调较低沉,如果仅从思想内容人手去学,就会很难深悟到其词妙境。若从美者角度去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首小令句句写景、工妙极致、情景交融、浑然天成。作者把九种景物有层次地排列在一起,融成了一幅凄清的落日思乡图:遥远的异乡、孤独的游子,面对萧秋风、荒凉古道、鸦儿还巢,在夕阳的点缀下,思乡之愁令人肝肠欲断。这种情由景出的天衣无缝,两字一景节奏感强烈,使法者心底油然而生一种凄清的美感。令人为击节、扼腕继而为之感叹!起到了应有的审美效果。
三、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抒写美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生物教学
目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正方兴未艾,它以其强大的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影视等信息的功能,迅速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将其应用到中小学辅助教学中,更是给传统教学带来的一个质的飞跃。让多媒体教学成为生物学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已是势在必行。
将带有网络功能的多媒体计算机引入生物课堂,具有特殊的优越性。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而且还能实现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虚与实之间的转换,并具有信息量大,传递方便等特点。运用多媒体系统进行生物学教学,不仅可以加强讲授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直观性和趣味性,而且可以轻松有效地突破各种生物学教学难点。在生物教学中,如何设计多媒体,如何合理利用多媒体,才能增强教学效果呢?下面谈几点我们的具体做法:
一、分析教材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和媒体效应,选择多媒体
教学是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所进行的课堂活动。课堂上的一切行为都必须遵循目标指导法则,教学媒体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与效益,其选用的原则自然也必须与教学目标相适应。因此,并非所有教学内容都需要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的应用决不能随心所欲。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生物学课堂教学
多媒体可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生物教学强调情境与协作,重视直观与操作,提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纸的教学手段,面对这多彩的生物世界,只能显得苍白无力:尔后逐渐普及的投影仪、录像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展示出一个较为丰富、真实的生物世界,但幻灯片难以表现丰富生动的图像,难以表现连续的动态立体效果;录像虽能展示复杂生动的声音、图像,但可控性差,不易编辑,无法实现人机交互;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解决以上不足提供了最大的可能,为生物课堂摆脱长期以来仅用语言、板图艰难的表达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的尴尬局面创造了条件。
怎样利用多媒体,把生物学知识以一种直观的形式,真实地再现于课堂,让学生耳闻目睹、身临其境呢?
(一)教师要学会自制课件。
(二)教师在备课时全面考虑,精心设计教案,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
(三)“剪辑”有关教学录像片,“填补”音像教材的空白。
三、 利用多媒体开展生物实验教学
1.应用多媒体技术、加强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对于实验都有一定的要求,一旦学生操作失误,不仅会导致实验失败,造成仪器损坏,还会引起某些危险性,更会引起学生的恐惧心理,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多媒体技术对实验操作进行模拟,这样让学生在计算机前进行模拟操作,以掌握正确的操作和对不正确操作的理解,再进行实验,将大大提高学生实验的有效性。
2. 应用多媒体技术,强化学生实验操作的技能。对一些装置和操作学生感困难的实验,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先进行模拟操作,训练实验操作技能,然后再进行真正的实验。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利用多媒体开展生物课外活动
网络的信息传播容量大、速度快、范围广,双向交互作用性强,它在时间、地域、学习的内容、师生的交流方式、学习的方法和途径上都是开放性的。利用网络来开展生物课外活动,更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利用网络进行下列活动:
1. 利用校园电视网和校园局域网来进行宣传生物科普知识,使内容更充实、形式更多样。这样,更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操。
2. 在网上进行专题知识的讨论,更好地扩大参与面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鉴别能力。
3. 设立青春心理信箱。 我们在校园网上设立了“青春心理信箱”。
五、运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在多媒体教学设计的选择和运用上,要做到精心安排、恰当选择、熟练运用、目的明确,以免起到相反的作用。一堂课多媒体运用得是否恰当,唯一标准就看它是否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那种游离于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之外的媒体教学是不可取的。
2.不能代替实验和实践在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生物学是一门重视实践和创造的学科,生物课中实验和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实际活动中,无论是采集标本或栽培、养殖生物,都需要仔细观察、分析各种生物现象,并参阅大量资料,去说明和解决一些问题,促进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的发展。这是网络不能替代的,所以不能因为网络的使用而削弱甚至替代了实验和实践活动。在实验中,使用模拟和录像可以起到先行组织者的作用,但绝对不意味着可以取消实验。反而,有了多媒体的帮助,我们应该把实验做得更加完整和漂亮。
3. 不能够违背教学规律,整堂课不顾教学实际全部使用多媒体和网络也是不可取的,这样就会造成“人灌+机灌”的局面,违背了教学的基本规律,是不会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
【关键词】生物教学;多学科渗透;应用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科学中的各门学科,其思想方法、基本原理、研究内容有密切的联系。此外,生物科学与人文社会学科也是相互影响的。在该理念的指引下,教师应钻研教材教法,加强学科间横向联系和整合,倡导探究性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立体思维,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有效迁移,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创新意识,从而实现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目标。
1.在生物教学中渗透文学知识和阅读方法
1.1巧用诗句成语,赋予课堂诗意和韵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诗词是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富有韵律的语言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感悟的一种表达形式,很多诗句能体现出生物学与文学间的交叉渗透。如在讲解植物向性时,用“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表现了春意盎然和勃勃生机的同时,也表明出植物具有向光性生长的特点;在讲授物质循环的过程时,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让元素以不同的物质存在形式在地球上循环利用的过程等。
作为语言中一种精炼的固定短语,成语具备内涵丰富、简短精辟和思想深刻的特点,与生物学相关的成语往往暗示着相应的生物学原理。如用“望梅止渴、谈虎色变、惊弓之鸟、草木皆兵”来说明条件反射的过程;用“老马识途、飞蛾扑火、招蜂引蝶”来反映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用“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来揭示生物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用“鸠占鹊巢”、“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来分别反映生态系统中生物间存在的竞争和捕食关系等。
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巧妙地运用诗词成语,通过诗情画意的情景为日常课堂教学增添亮丽的风景,让生物学知识充满美感。同时调动学生们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探索生物学奥秘的欲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养。此外,俗语、名言警句和名著片段等在课堂中的灵活应用,也能达到异曲同工之妙。
1.2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高考生物大纲》中明确规定: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问题。从近几年来的高考题来看,在能力立意背景下,信息题在高考中考察面在逐步扩大,阅读量、信息量都有所增加,难度也随之增大。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提取有用的信息为解题服务,是考试成败的关键。因此,在生物解题过程中,能善于运用语文阅读方法去高效地提炼重要信息、获取有用信息显得尤为重要。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精心培养,让学生在日常解题时有意识地注意题干中的各种信息形式,学会获取和解读生物题中的显隐性信息。
如对新人教版必修1中的“关于酶本质的探索”进行资料分析时,教师应告诉学生,首先应结合图示对大篇幅文字和背景材料进行认真地阅读、理解,并找出相关的重要信息,其次才是总结、分析和归纳信息来回答生物问题。在学生阅读完材料后,先让学生找出巴斯德、李比希、毕希纳和萨姆纳等科学家的不同观点和研究结论的中心句,再引导学生综合分析他们的研究成果,最后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并完善酶的完整定义。
2.善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
生物学是一门理学学科,作为工具性学科的数学也常常运用到生物学问题解决中。在课堂中通过不同学科间教学方式的转换和渗透,学生会对数学和生物学渗透交叉运用产生共鸣,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掌握,学会改变学习方法,提升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同时在此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简明、缜密的思维品质,并逐步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对于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概念,教师单纯地进行概念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若根据实际将其转换成方程中x和y之间的数学逻辑式,其中x表示自变量,y表示因变量,学生就能轻易理解两者的关系。如在建构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来探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时,说明“J”型曲线实质是数学中的指数函数,学生就很容易掌握。如在能量流动传递效率的计算中,运用数学中等比数列的通项式an=a1qn-1可将运算简化,说明其中a1表示第一营养级的能量,q表示最小或最大能量传递效率,n表示对应的具体营养级。
另外,不少数学原理和方法被用来解决生物学问题,如概率原理、互斥和独立事件可以很好的解释两对或两对以上等位基因的遗传规律;譬如建立数学模型,用简单而直观的曲线图来解释生物现象和相关内部规律,并判断或预测生命现象的变化趋势。高中阶段渗透数学计算的内容还有很多,如DNA的分子结构和复制、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遗传概率和基因频率、细胞体积与表面积的关系等。
3.巧用物理学原理和知识为生物学服务
高中生物教材中涉及物理学的知识很广泛,如显微镜原理(凸透镜、凹透镜、光的成像原理)、叶绿体色素的吸收光谱、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同位素示踪法、超速和密度梯度离心、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传递、细胞癌变的物理致病因子、提高基因突变频率的物理因素、电位差与局部电流的产生、细胞吸水和失水中的渗透作用原理等等。
例如同位素标记法又叫同位素示踪法,是一项利用示踪元素来标记化合物的物理方法,标记后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不变,科学家可通过追踪示踪元素,对有关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及变化过程进行追踪。这项技术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在生物学研究中运用方面很广泛,在高中生物教材中多次提及这项重要的技术。主要涉及如下内容:验证DNA半保留复制过程、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光合作用中碳原子的转移过程等。
4.化学知识在生物学中的渗透和运用
正所谓“生化不分家”,因化学是生物学的基础,两者在医学、环保、农业生产、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方面存在很多交叉点。在高中学习阶段,化学是与生物学联系最紧密的学科。高中生物教材中,涉及化学知识的内容很广泛。对于高中生物多个生理过程都涉及化学反应式,例如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过程、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果酒果醋制作过程等。
又如必修1“组成细胞的分子”一章,详细地介绍了组成细胞的常见元素和主要化合物,这些内容与化学学科联系都很密切。其中,蛋白质的相关知识是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对于氨基酸的种类、氨基酸的结构、脱水缩合过程和蛋白质结构的内容,在高中生物必修模块和化学选修模块中均有分布。另外,生物教材中物质鉴定的显色反应、核酸的分子结构、缓冲物质在维持人体pH值稳态中的反应机理、肽键和磷酸二酯键的形成、各种反应式的配平与计算等等都体现着相关的化学知识,学会灵活运用化学知识去解决生物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除上述学科外,地理、历史、英语等学科都可以找到与生物学的交叉渗透点。多学科知识的渗透,冲破了以往过于注重学科本位的壁垒,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科间相互支撑的魅力,成为生物课堂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同时,通过这一方式,不但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生物学相关知识,还能让学生充分理解各学科间知识的内在联系,真正做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运用其他学科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物成为充满乐趣和活力的科学探索之旅。
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上,教师要强化多学科渗透的意识,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灵活运用学科间知识的联系性和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为解决生物学问题服务,让生物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同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一、中职生口语表达能力欠佳的原因
中职生在小学、初中阶段,他们大部分是属于班级里中下游的学生,成绩平平,学习缺乏上进心。老师和他们的交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因为他们不时妨碍了班级纪律,因表现不好被批评。这种应该算是单方的批评教育,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沟通交流。还有一类是交流少,因为他们都属于是班里的下游学生。老师关注的少,交流的少。长期以来,表达潜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学生形成不善表达,恐讲的心理,表达训练中总是会“出错”,有的表达不清楚,有的不善倾听,有的甚至不敢表达。
二、提高中职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古人有“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之说。如果重视口才训练,笔者认为收获的决不仅仅是令人羡慕的口才,就像某人去找一头羊,结果却发现一个王国。这王国是什么呢?是你丰富的生活,而口才就是这一头羊。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口语表达”能力提出的目标是“具有口头表达的基本能力,在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1]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中,主角往往是那些善于说、乐于说的几个学生,他们夸夸其谈、能言善辩,而大部分学生默默无闻。这种现状亟待改变。
职校学生在上高中时,入学门槛的成绩较低,可以说,他们是中考的失败者,如何让这些曾经的“失败者”的学生通过职校二年的校园生活,一年的校外实践,走向成功,以“成功者”的姿态走向社会是我们教育者应该思考的内容。我们必须寻找一套适合学生的、行之有效的特色教学方式;必须找到一个激发学生潜能的切入点。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口语表达能力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是他们重拾信心的一大支点,而这个支点可以带动他们其他能力的有效循环。
三、提高中职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积累词汇是提高中职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前提条件,没有积累,就好像是无源之水;反之,积累丰富,读说听写就能左右逢源,触类旁通。我们通过语文过程学分让学生不得不积累词汇,在学校的生活实践课中,发现素材,边积累边训练;同时辅之以“艺徒制”为学生的口语表达训练把握方向。
(一)语文过程学分“三步走”促进、提高中职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要说
校园生活为口语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我们要时刻不忘学生口语的培养。学生经过考试取得合格学分,达到要求,获得专业技能证书,就予以毕业。以往,语文是属于必修课程,考核不合格,就不能取得相应的课程学分。笔者发现语文课程,对于部分学生,和其他专业课程相比,更难取得合格的学分。后来,学校的“过程学分”应运而生,所谓“过程学分”,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学分,把课程学分细化到平时学习中,学生每完成了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得到相应的学分,一般占该学科总学分50%或以上。至于比例的大小还可根据学校的实践而定。[2]至于过程学分的具体指标,由任课教师联系生产实际和学生的就业、生活实际,自编教材制定《学分设置方案》而定,学生在这些课中的表现也记入过程学分。
笔者在制定过程学分的细则时作了大胆的尝试,确定了具体的目标。制定细则时,不求同时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把过程学分的目标定为培养口语表达能力。高一上学期取得过程学分的标准是在班级里主动发言三次;主持一次;二人就一确定话题对话二次,背诵积累课文中优美的文段,精彩的词句,约1000字。下学期是主动发言三次,每次限时二分钟,主持二次。二人就一确定话题对话二次,多人的范围内确定话题对话二次。背诵积累课文中优美的文段,精彩的词句,约1500字。高二年级上学期取得过程学分的标准是在班级里主动发言五次;主持一次;二人就一确定话题对话三次。下学期是主动发言六次,每次限时三分钟,主持二次。二人就一确定话题对话二次,多人的范围内确定话题对话五次。背诵积累课文中优美的文段,精彩的词句,约约2000字。高三,学生在外实习,上学期确定主题发言5分钟,下学期不确定主题发言5分钟。自我介绍3分钟。背诵积累课文中优美的文段,精彩的词句,约3000字。
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笔者几届学生下来,在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方面,很受学生欢迎,更适合学生的过程学分,使成绩好的学生经常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成绩欠佳的学生获得表达的机会,开发了表达的潜能;最重要的是他们可以替代期末参加终结性的考试,能够使学生以成功者的姿态走出校园。
(二)校内生活实践中锻炼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能说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通过生活实践,让学生能找到说话的素材。在中职生的学习实践中,技能课和操作课所占的时间较多,所占成绩的比例较大。在校内的生活实践的机会较多。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只要他努力用心感悟,勇敢去想,勇敢去说,都能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技能课和操作课中,他们到车间,生活在车间,学习在车间,他们要编程,要制造工件。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在语文课堂中,要求学生口头表达,再现车间的实践过程,把整个过程复述出来。通过复述,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锻炼他们说话的条理性,还可以注意神态、语调其他等方面;发现不足,从而用词更准确。要用口头语言的形式把过程再现,融入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获得回顾复述再现,这个流程成为提高中职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又一大重要途径。
与此同时,在课间,同学之间要合作,要交谈,要沟通。在无形之中,他们的表达能力也会得到提高。获得回顾复述再现的过程,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所做、所见、所想,让学生有东西说,让学生愿说;经过回顾、复述的环节,再现操作课的内容,让学生能说;强化语言表达训练;从而提升说的能力。
(三)“艺徒制”训练中职生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试说
在口语表达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技巧。在训练过程中会“出错”,有的答非所问,有的离题万里。语言技巧的传达,笔者主要通过 “艺徒制”进行。笔者带两个小组。一组是由班级里擅长口语表达的优秀学生组成,大约四五个人;再由他们在班级里各带若干成员另组成小组。他们担任各组的组长。而后,笔者抽调各组的成员组成二组,大约七八个人。口语表达的知识由笔者传授给组长,再由组长传达给同学;而后,笔者带领二组,监督和评价各组完成任务的有效性,同时预防个别同学出现错误,以便及时纠正。整个过程,师傅带徒弟,徒弟再带徒弟,师傅在回头去评价。因此,笔者称之为“艺徒制”。
在“艺徒制”中的一个重要事项就是确定口语训练的话题,话题遵循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原则。首先,话题的内容从最初的季节、生活饮食、日常起居入手扩展为学习、生活能力、囊括就业、升学、面试等等。其次是表达技巧的传达,如演讲前后的姿态,克服畏怯心理的方法。语言、语调、节奏、语气及词语的搭配、句式的选择和组织等多种技巧。
话题和技巧的传达,笔者先在一组成员里传达,因为成员都是班级的优秀学生,他们的接受能力强,而后由他们,把老师传达的口语表达知识传达给本组同学。有人也许要问,那学生教学生,错了也不知道。这时,笔者带的第二组就发挥了作用,成员来自各个小组,笔者通过他们了解知识传达进程,以便及时调整话题;同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纠正。笔者曾举过一个例子:几个会计专业的同学小聚,席间,他们使用会计术语,插荤打科,很热闹。而你是机电专业的,搭不上话,怎么办。笔者传授了先倾听,吸引他人交流,礼貌微笑等九种技巧;孰料经过同学之间的传达,反馈后。结果还多出了各个击破,“曲线救国”,转移话题等八种办法。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
“艺徒制”式的训练不仅传授了口语表达的知识,强化基本功训练。而且还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俗话说“熟能生巧”,笔者在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方面,侧重于学生操作式的训练,重在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练得越多,学生越自信;越自信,学生越愿练,希望学生把表达当作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注释:
[1]王华菊.《浅谈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12).
我出生于一个小村子,我出生那天正下着雨,那是风霜雪雨造就了我。时间飞逝,我已从昨日的幼稚,变成额头上刻着几分成熟的少年。我不禁的沉思:“生命的风景线何在?”
拂拂的春风,带走了冬天的气息。我像是一株小草,与温阳相别,我仿佛是微不足道的;虽然我是渺小的但是我也染绿了大地!我用一份执着的追求,却感染了万物。这不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吗?
在知识的茫茫学海里,我像是一个,迷失方向的小船,在学海里旋转?徘徊。但我终于找到了“航行线”,朝目标努力,奋斗。这不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