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村级集体经济发言材料范文

村级集体经济发言材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村级集体经济发言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村级集体经济发言材料

第1篇:村级集体经济发言材料范文

各位领导、同志们:

做大做强苹果产业是事关我县农业农村长足发展,农民致富增收的大事。苹果产业后整理这一重要举措的提出,必将为我县苹果产业的大力发展,为全县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助推乡村振兴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坚决贯彻落实好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是我们自然资源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局将紧紧围绕全县苹果产业后整理工作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积极主动服务、严格规范管理,为苹果产业后整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用地保障。全力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超前谋划提前介入,确保苹果产业后整理项目顺利落地。

全县苹果产业后整理任务确定后,我局抓早动快、超前服务,及时调整规划,主动与省、市自然资源部门沟通协调,全力争取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并积极对接用地企业,确保企业用地选址,土地预审、组件报批等前期工作顺利推进。截止目前已经为美域高、延刚果业、顶端果业、陕果集团、延美果业等企业提供了用地服务。

二是用足用活土地政策,为苹果产业后整理提供用地服务保障。

我们将通过以下四项措施来保证用地需求。一是通过上报省政府审批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以招拍挂方式供地,为龙头企业提供国有出让土地,为企业办理不动产登记,解决企业融资问题;二是通过上报市政府审批农用地转用集体建设用地,为乡镇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提供集体建设用地;三是通过盘活存量低效闲置土地,为企业、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提供原有建设用地;四是通过设施农用地备案方式,为工厂化培育苹果苗木、果畜结合、观光休闲采摘等提供设施农用地备案服务。确保苹果分选、冷藏、物流、深加工、休闲观光等后整理项目多层次的用地需求。

三是开辟不动产登记绿色通道,为企业提供便利的融资贷款服务。

第2篇:村级集体经济发言材料范文

学好理论注重应用

在“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中,原**镇被定为广州市农村镇级“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的先行点,该镇也是广东省副书记、广州市委书记**同志的联系点。**同志作为***镇的“班长”,在“三个代表”学教活动中发挥领导表率作用,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做到了“五带头”,即带头学习理论,带头思考,带头写辅导材料,带头写心得体会,带头联系实际找差距。为了讲授好《当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的辅导课,他反复推敲,确定主题,梳理思路,收集资料,自己动手写了3万多字的讲课稿。为使讲课时更有说服力,他利用星期六、日的时间专程到广州图书馆翻阅有关书籍,认真搜集素材,对于一些一时难以找到的资料,还发动家属,在互联网上查找。他深有体会地说:“要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先要准备一桶水。”在他带动下,广大干部自觉学习,形成了浓厚的学习理论、研讨问题的氛围。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许多学习组在讨论时出现抢着发言、时间不够用的场面,原本要求每人写3篇学习心得文章,不少干部写了5篇。

为了保证理论学习质量,增强学习效果,在***同志的倡导和要求下,潭洲镇除了采取集中学习、讨论交流、开辟学习园地、量化考核等传统方式外,还大胆进行创新,开设公开论坛。在学习讨论中,大家注重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如怎样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如何提高职能部门的办事效率?要不要迁建潭山中学?**同志及时组织班子成员对这些群众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展开议论,以促进大家进一步统一思想,为今后的整改扫除思想障碍。此外,还组织策划在镇文化中心广场举办了“五校合并与教育改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改进作风,提高效率”三个专题的公开论坛,邀请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和村干部参加交流,公开接受群众的现场询问。这种别开生面,尊重民意,又能集思广益的专题论坛,深受社会各界的称赞,也为学教活动取得成效打下良好基础。去年,省委专门在潭洲镇召开了“三个代表”学教活动现场会,在会上省委副书记欧广源同志充分肯定了潭洲镇的做法和经验,并号召全省各地农村学习和借鉴该镇的经验。

深入群众找准问题

**同志时刻牢记学习教育的目的是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使干部受到教育,让群众得到实惠。为此,他带领潭洲镇的班子成员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认真查摆突出问题,率先垂范。潭洲镇是广州市十大粮食生产基地镇,单造水稻面积达2万亩。近年来,镇政府为提高农民收入,大力推行农产品结构调整,做了大量工作,但许多农民并不领情。以前,他对一些农民的行为很费解:他们一年种1亩水稻的纯收入仅有300元左右,但当有外地专业户以每亩600元甚至更高的价钱来承包土地时,村民又摇头不肯,有钱都不收。这种情况使土地难以集约经营,进而阻碍农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对潭洲这个农业大镇的经济发展极为不利。于是,他多次深入农村,在田基边、在农民家里与村民谈心,农民终于向他吐露心声:虽然家中有青年人出去打工,但找工作收入不稳定。找不到工作时,田里种稻谷可以解决“食”的问题,农田仍是他们的命根,故死守不放。通过调研,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使发展农村经济的思路更加清晰。在**同志的带动下,潭洲镇的干部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查找存在的问题蔚然成风。在整个学习教育活动期间,该镇设置意见箱25个,开通专线电话25条,召开机关干部、离退休老同志代表、“站、所”负责人、村“两委”班子成员和村民代表、职工代表等不同类型的座谈会32个,听取了700多名干部群众的意见。发放《征求意见建议表》323份,进村入户、个别访谈基层干部和群众320人次。通过上述方法,共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260多条,其中批评意见和建议110条。这些使他深深体会到农村党员干部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建立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农户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深入了解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带领群众致富奔康;只有摸准了群众的想法,找准了存在的突出问题,才能为开展“三个代表”学教活动选准突破口,为今后发展农村经济和整改打下基础。

抓住重点发展经济

原潭洲镇位于番禺区中部偏西南。多年来,由于交通条件较差等原因,经济发展速度不快。**同志深深地感到,要实践“三个代表”,首先是要当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就是要把地方的经济搞上去。他提出了“五抓”的工作思路:

一抓硬件建设。交通问题是困扰原潭洲镇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为此,**同志大胆地提出了“两纵四横”的交通道路建设方案。几年来,共投入2333万元,建设交通路网46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对持续稳定地发展镇村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习教育期间,镇投入480多万元将博爱路、欣荣路、民生路改造成文明样板路;投资80万元架设了潭灵路、民生路路灯;投资130万元支持大岗、中埠、增沙3条村的道路硬底化建设,大大改善了该镇的投资环境。

二抓软件建设。有位外商曾向**同志投诉,为了办上一个证照,在各个职能部门中来回奔波,有时还找不到人办事,盖了十几个公章才办成,误时误事,企业苦不堪言。他以此事为典型,认真总结了过往招商引资方面存在的“重宣传、欠服务”的不足,提出和推行了“以客商为中心”、“职能部门综合服务日”制度、“职能部门联系服务”制度,开展各职能部门在每星期二集中到镇工业公司楼下办公和“一条龙”服务,提高办事效率,方面企业和群众,促进了部门作风的转变。

三抓招商引资。要加快发展地区经济,关键就在于招商引资“借鸡生蛋”。为此,**同志主持制订了《潭洲镇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加大招商力度,积极倡导使用现代招商手段,如网上招商、广告招商等。注意带领镇、村干部积极联络旅港同乡会、工商联谊会等港澳团体和海外乡亲,广交朋友,以商引商,多方出击,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年来,全镇共引进企业23个,其中,振裕漂染织造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美元兴建服装城,荔枝湾商贸城已投入1000多万元,这些厂家为潭洲镇的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

四抓村级经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且发展不平衡是原潭洲镇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彻底解决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同志带领镇的有关同志上下奔走,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在鸭利村和新二村增设了2个工业聚集区,由低沙片8个经济欠发达的村共同集约土地招商办厂,解决了村发展经济无用地指标的困难。去年,经他牵桥引线还为大岗村引进企业2间,为中埠村引进企业1间。

五抓农业结构调整。有“吨谷镇”美誉的潭洲镇,由于农业产品结构不适合市场的要求,阻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志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压二改三增加”的总体发展思路:“一压”是指压缩水稻面积,“二改”是指改造低产田和低产鱼塘,“三增加”是指增加花卉、蔬菜、果蔗的种植面积。为鼓励广大农户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该镇一方面引进了5个农业企业和3个花卉场,树立龙头企业,带动千家万户发展高效农作物。另一方面,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田耕作条件,提高地值和农作物效益。投入1500多万元,建成了长达4万米的150条机耕路,受益面积达18000亩。投资150万元兴建了蔬菜批发市场,投入80万元加固险段堤围,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该镇“三高”农业种植面积已达9000多亩,农民年人均收入达5922元,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第3篇:村级集体经济发言材料范文

1.申论考试,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材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1.据不完全统计,自1997年以来全国有近亿亩耕地被征用,其直接后果是造成了4000多万徘徊在城市边缘的“失地大军”,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特点——务农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2014年,九三学社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60%的失地农民生活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有稳定经济收入、没有因失地影响基本生活的只占30%。观察人士指出,这正是各地方在大力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民付出的代价。

2.最新统计资料显示,在各地城市化的进程中,仅开发区一项,规划面积不仅超过了现有城镇建设用地总量,甚至超过了台湾岛和海南省的面积。但目前国内现有的6015个开发区中,只有259个和1559个是由国务院、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分别批准的。而这直接影响到耕地的锐减,有数据显示,1997年到2014年,6年间耕地减少9542万亩,补充耕地3378万亩,净减少6164万亩,年均减少1027万亩。到2014年底,国家耕地面积已从原有的19.5亿亩锐减到18.51亿亩。

3.失去土地的农民,不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而且就业和社会保障均无着落。根据九三学社对辽南某市郊区的调查,失地前平均每个劳动力年收入在1万元左右,户均收入2万元左右。失地后,不仅收入减少,还由于搬进楼房,取暖费、电费、水费、物业费、饮食费等支出增大,平均每年每户农民减收1.13万元。因为生活拮据,甚至出现了失地农民以捡破烂为生的群体,有的农户夜里连电灯都舍不得点,到农贸市场捡菜吃、到河边洗衣服、在楼下支起锅灶做饭的农民大有人在。特别是城乡结合部或城市郊区农民,失去土地后,很大一部分成为游离于城乡社会之间的“边缘人”。他们别无选择,只能在未经任何培训的条件下进入城市,又因为这些城市并没有做好接收吸纳他们的准备,使得他们面临被彻底“边缘化”的危险。他们中间条件和运气好一些的,经过百般周折和十分繁琐的手续,即使找到一份工作,也要时常处于怕失业、怕生病、怕孩子失学、怕暂住证上找麻烦的惴惴不安的心态之中。处于这种心境的农民并不认同城市是自己的家,他们与城市间存在着难以消除的隔膜。

4.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被大量征用。由此带来两大问题,一是当前失地农民逐年增加,二是今后失地农民如何安居乐业的问题。引发这两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民普遍认为在计算土地平均年产值时偏低,没有按照现在实际的优质高效农业经济效益来计算。有的县补偿到农户最低的每亩土地只有3000元,按6年计算平均每年产值只有500元。而农民失去的是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全部生产资料。

其次,同地不同价,补偿标准悬殊太大。现在各级政府制定土地补偿标准时都把征地用途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造成同一个村,同一地块因公路建设、企业用地、商品房开发用地等用途不同,到农户的补偿费悬殊太大,高低相差近10倍。农民反应极为强烈。

5.浙江省一项调查表明,如果征地成本价是100%,被征土地收益分配格局大致是:地方政府占20%至30%,企业占40%至50%,村级组织占25%至30%,农民仅占5%至10%。从成本价到出让价之间所生成的土地资本巨额增值收益,大部分被中间商或地方政府所获取。据农业和国土资源方面的有关专家测算,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各种形式征用农地的价格“剪刀差”,从农民身上至少“拿走”近5万亿元,严重剥夺了失地农民的利益。对此,民进中央副主席蔡睿贤委员指出,“征地制度的最大缺陷是补偿过低。”虽然1988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征用土地的,按照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征用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土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但十几年过去了,当年制定的补偿标准已远低于经济发展,而在现实中,就是这样的补偿费还常常不能全额发放到失地农民手中。

6.近年来,许多县市政府实行统一征地,并对经营性用地实行招标和挂牌交易。这是普遍受农民称道的好事,但是,政府转身又成了“投机商”,一手操持“低征高卖”。浙江省上虞市百官镇政府拍卖土地时价格上升到100多万元一亩,总额达到1.5亿元,而农户的征地补偿安置费只有2.5万元一亩。“低征高卖”已经引起不满,加之又是政府直接出面操作,对失地农民刺激很大,引发农民与政府的对立情绪。

7.现行征地制度没有充分尊重农民对土地财产的所有权及其使用、收益和处分权。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就是以村为单元的所有农民共同所有,其代表是村民委员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任何个人和组织拥有某项财产的所有权,就相应地拥有对该项财产的使用、收益和处分权。但现行征地制度在承认农民拥有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同时,在征地时又剥夺了农民对集体土地拥有的所有权及其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使农民的土地集体所有权虚置,土地所有权利益得不到充分保障。

8.在现行体制下,造成失地农民问题的重要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政府部门规划各项事业的时候往往重城市、轻农村,二次分配政策也大多向城市倾斜。城乡之间就业和用工、社会保障和福利等制度差别很大,农民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比如在农民失地补偿问题上,“补不补”、“补多少”、“怎样补”,随意性很大,农民的话没人听,要怎么办大多都由“上面”说了算。

9.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出路在于:创造条件,让更多农民离开土地,从而在工业化、城市化的牵引下完成人口与资源的优化组合,打破农业、工业双受制约的局面,缔造“双赢”。农民失地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进步的需要。科学、合理地离开土地,不仅是符合政府的愿望,也是多数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段应碧指出,城市化应当有利于农民富裕,而不是造成大批农民失地失业;应当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而不是扩大社会不公。

10.就业是失地农民最好的保障,一些基层干部呼吁,政府作为征地单位应该负起更大的责任,如对失地农民进行免费就业培训、拓宽农民就业门路、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等。但也有专家指出,这些都是政府应该做的,但还有深层次的问题。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锡文估算,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利用低价征地高价出让,从农民手中拿走的资金约为2万亿元。我国的城市化之所以飞速发展,大都市建设日新月异,很大程度上是农民在做贡献,是农民降低了我们城市化、现代化的成本。如今,失地农民问题的出现,正是这种不合理的征地制度积重难返的产物。城市化在推进,土地在升值,但农民并没有从中得益,这样的现状显然需要改变。“失地农民问题本质上是农民权利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所研究员党国英指出,农民的四大权利(土地财产权、自由迁徙权、生产自、公平身份权)一直存在被忽视的问题,相关的改革也是时断时续。失地农民之所以成为社会问题,正是因为政府没有充分尊重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在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忽视了公平性问题。

11.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中国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指出,解决失地农民的问题,实际上涉及到国民经济分配格局的问题,需要彻底改变政府的决策观念和决策方式。农民离开土地进城已成为一个大趋势,城乡统筹发展已经成为现实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在土地问题的决策方式上还固守着以城市为中心的视角,已经严重落伍。在涉及土地收益分配这样与农民利益切身相关的问题上,政府应当有所作为。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朱守银指出,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政府要改变决策方式、转变观念,要做的事情还很多。比如,在城市规划的问题上,必须考虑规划区内农民的发展,不仅仅是买断补偿,要考虑用国有化征地后产生的收益为失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或者让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产权入股分享城市化后土地的增殖收益,在规划区外则允许农村集体土地直接进入建设用地市场,这样可以搞活农村经济,扩大农村人口的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这也符合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城市化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国家正在不断推进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的决策方式,充分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12.有“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之称的袁隆平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在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的一个题为《高度重视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发言引发了人们对于新危机的认识。他首先举出了一串惊人的数字:在1998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了5.12亿吨的历史最高水平之后,中国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下降,2014年已跌至4.31亿吨;粮食年人均占有量从1996年的414公斤下降到2014年的333公斤。而由于生产锐减,每年形成0.25亿吨至0.35亿吨的缺口,去年的缺口更高达0.5亿吨。这几年,全靠挖库存维持粮食供求平衡。对于这一状况,有专家估计,2014年前后,中国粮食市场的“拐点”就可能出现。也有专家推算,2030年,中国将有16亿人口,如按人均消费400公斤计算,届时全国需粮食6.4亿吨,按现在的粮食产量,缺口将多达2亿吨。2014-8-1419:07:28

袁隆平分析,粮食产量锐减的一个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粮食播种面积持续下降。而这与一些地方热衷于各种形式的形象工程,盲目建设“开发区”、“工业园”,大量占用、征用良田密切相关。

13.国务院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在农村土地征用中,要严格控制征地规模,依法按规划和程序征地,及时给予农民合理补偿,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同时要依法加强用地管理。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得批准用地。继续清理开发区,整顿规范土地市场”。紧接着,宪法第十条第三款“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三、申论要求

1.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用350字左右的篇幅概括目前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的根源、现状和根本出路。要求:内容全面,条理清楚,语言通畅。(40分)

2.假设给定资料中有关失地农民的问题在你省也存在,你作为该省农村政策研究室的工作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写一份“关于我省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分析”,以供有关部门决策时参考。(60分)要求:(1)简要介绍情况,恰当分析原因,提出全面、明确、可行的对策。(2)条理清楚,语言通畅。(3)作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上的一律无效)。(4)字数不多于2014字。

四、解题指导

失地农民问题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它既涉及到成千上万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很有可能被用来充当本年度申论考试的考查内容,应当引起广大考生的高度重视。2014-6-2213:35:23

考题共有两道,试题结构与试题要求与2014年中央、国家机关申论考试相类似,具有一定的难度。第一道题要求“概括目前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的根源、现状和根本出路”。考生很容易把失地农民问题的根源归结为大量耕地被占用,并进而归结为我国加速推进城市化。而事实上,城市化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化必然导致一定的耕地被占用,也必然导致一部分农民失地,但并不必然导致失地农民“问题”。农民失地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没有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其正当、合法的权益没有得到充分保障。所以,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不是取消城市化,而是在推进城市化的同时统筹城乡发展,给农民以平等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并充分保护其正当、合法的权益。

弄清楚了失地农民问题的根源和根本出路,在第二题的“调查分析”中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就比较容易了,而且给定资料中也隐含着这方面的信息。考生只要细心提炼、全面衡量,就能交上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五、参考答案

1.失地农民问题是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出现的,但这个问题的根源却在于政府部门缺乏统筹城乡发展和维护农民权益的意识,致使在征地过程中农民的正当权益受到严重侵害。现在,我国大约有4000万失地农民,他们中大部分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在就业、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又享受不到有关政策,这已经严重影响到城乡社会稳定和农村经济发展。同时,由于大量征地造成粮食产量逐年减少,我国的粮食安全也已受到威胁。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出路在于,政府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充分保护农民的权益。这就要求严格规范政府的征地行为,在征地过程中,要赋予农民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申诉权,让农民直接参与土地交易全过程,以保证他们的土地使用权和处置权得到充分尊重,利益得到有效保障。

2.关于我省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分析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民生活的最基本的保障,是农村稳定的基础。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如何保护“三无农民”(务农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合法权益,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保证农民安居乐业,是目前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为了及时了解当前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困难、心态和他们的希望要求,我省农村政策研究室进行了本次专题调查。从调查情况来看,我省失地农民的生活总体保持稳定,但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补偿标准不一,安置费偏低

由于各级政府制定土地补偿标准时都把征地用途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造成同一个村,同一地块因公路建设、企业用地、商品房开发用地等用途不同,到农户的补偿费悬殊太大,高低相差近几倍,农民对此反映强烈。同时1988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征用土地的,按照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征用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土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十几年过去了,当年制定的补偿标准已远低于经济发展,而且就是这样的补偿费还常常不能全额发放到农民手中。

(二)政府“低征高卖”,农民表示不满

目前,政府向农民征用土地时是按农业生产的边际收益支付补偿安置费,而向社会拍卖时按土地的市场价格成交,形成了价格上的巨大差距。对于这种“低征高卖”,农民意见很大,表示难以接受。另据测算表明,与付出的代价相比,失地农民得到的补偿微乎其微。如果征地成本价是100%,被征土地收益分配格局大致是:地方政府占20%至30%,企业占40%至50%,村级组织占25%至30%,农民仅占5%至10%。从成本价到出让价之间所生成的土地资本巨额增值收益,大部分被中间商或地方政府所获取。

(三)征地工作透明度不高,缺乏公平、公正

调查显示,一些乡镇或村委会在征用农村集体土地前宣传力度不够,很少有征地公告,基本没有真正向农民征求意见,造成一般农户对征地工作不清楚,包括目标规划、工作程序、征地用途等。

(四)许多失地农民对今后的生活感到忧虑和担心

一是失去了土地这个最稳定、最基本的生活来源,对农民生活带来较大冲击。二是再就业困难重重,那些素质低及老弱病残的劳动力就业难度大。三是生活成本提高,失地农民进城后生活难以为继。四是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严重影响到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保障失地农民合法权益的根本措施和途径

解决失地农民的出路问题,不仅是当前解决农村问题的一个难点,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性问题,它事关农村和社会的稳定。高度重视失地农民问题,为失地农民解决后顾之忧,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各级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真正从政策上、制度上予以关注并加以解决。

(一)按市场经济规律对失地农民给予合理的土地补偿

解决失地农民的出路问题,首先要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征地补偿标准太低是农民蒙受损失和上访的最主要原因。因此要尽快修订现行土地管理法关于征用制度的规定,规范各级政府行为,约束公共权力,确保为失地农民提供长期可靠的基本保障。在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过程中,应尽快改变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征地方式,引入市场机制,让农民直接参与土地交易全过程,以保证他们对土地的使用权、处置权等得到充分尊重,利益得到有效保障。同时尽快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使农民真正受益。

(二)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以解决农民的养老、医疗问题

调查中了解到,对于年龄稍大一些的农民来说,养老保障成为最大的问题。大多数老年家庭靠征地款来维持生计,一旦坐吃山空,生活就没了着落。因此农户期望在今后征用土地过程中,对失地农民进行“开发式安置”,除了给付补偿金外,还要对那些以土地为生的农民采取诸如以土地换取养老和医疗保障的方法,以土地换取就业的方法,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三)提供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部分失地农民在耕地被征用后,有意自谋职业或发展养殖业,但苦于没有资金,未能实现。因此希望政府在贷款、税收、场地等方面对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失地农民提供优惠政策,尤其金融部门能放宽信贷条件,降低贷款门槛,鼓励和扶持失地农民发展生产,提高造血能力,努力增加收入。

第4篇:村级集体经济发言材料范文

[关键词]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2)01-0086-04

参与式项目规划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发展合作项目中逐步探索发展起来的,以激励社区内不同的利益群体参与项目管理全过程为目标的新型规划方法。这种方法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通过技术合作项目引进我国,在20多年的项目实践中,对激励项目区群众的参与,特别是贫困人口的参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广西从2005年以来开展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在各地实践中取得一些好的经验的做法,本文以“辇田尾自然村”开展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为例,分析参与式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意义。

一、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模式――辇田尾自然村的实践

(一)辇田尾自然村简介

辇田尾自然村属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批“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贫困村东田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位于桂林市灵川县灵田乡东田村委东北部2.5公里,现有人口606人,128户,耕地面积503亩。2004年以前,灵田乡东田村委辇田尾村被自治区确定为自治区级贫困村,该村地理位置属偏远山区,信息闭塞、土地贫瘠,石山面积占总面积的50%;因历史地理位置原因和基础设施限制,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来源主要以种植水稻和外出务工为主,产业结构极不合理;村民人均收入不足800元,经济发展较为缓慢。

(二)辇田尾自然村2007~2008年扶贫开发规划

首先是通过村“两委”班子与新农村指导员一起对辇田尾自然村128户农户进行走访,对产业结构调整进行调研,对村民所种养的项目的可行性、收益性和风险性进行评估论证;对目前村民亟需解决的行路难等问题进行征求意见,按照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目标的要求,拟定2007~2008年扶贫开发计划,报请上级扶贫部门同意:2007年计划种植桑树250亩,户均达到4.6亩,人均增收3060元目标;2007年计划新建辇田尾至村口水泥道路2公里,总投资24万元,需财政补助10万元,群众自筹、社会赞助14万元;2008年计划修建辇田尾至4队村道硬化1公里,总投资10万元,需财政补助5万元,群众自筹5万元;2008年计划为民办实事修建村级篮球场500平方米,总投入5万元,需财政补助3万元,群众自筹2万元。

(三)辇田尾自然村参与式扶贫建设项目工作步骤

辇田尾村扶贫开发项目坚持以参与式扶贫项目管理,为充分赋予贫困群众知情权、发言权,激发贫困群众的参与意愿、参与热情、参与动力,有效组织贫困群众平等参与扶贫项目开发的决策,该村各项扶贫开发项目的管理组织产生由村委会召开群众大会进行讨论,以举手表决的形式进行表决通过,产生相应的项目实施小组、项目监督和财务管理小组,并制定工作职责,进行人员分工。

一是成立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由村民推选具备领导能力的人员担任,成员由村民代表、青年骨干等人员组成。主要负责项目实施计划,协调和组织项目的实施及资金、物资管理等工作。邀请市、县、乡联村驻村指导员指导项目的组织实施。

二是成立项目实施监督小组。组长、副组长由村民推选公平公正的人员担任,成员由项目村各选出3名有威望的、责任心强的青年、妇女代表担任。主要负责质量监督、纠纷处理、发动村民投工投劳及资金财务、账务监督等工作。

三是成立财务管理小组。组长、副组长由村民推选公平公正的人员担任,成员由项目村推选4名有财务管理经验的人员组成。主要负责资金的管理、报账使用及定期公示。

四是宣传发动。项目实施领导小组配合县扶贫办到项目村进行发动和动员,并召集村民代表进行培训,培训以参与式管理操作流程为重点,改变过去灌输式培训方式,使参训者明确扶贫项目参与式流程和方法,号召广大村民积极参与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自愿筹资投劳,自始自终都积极参与整村推进扶贫工作,充分享有自。

五是组织实施。项目实施小组按指定的方案,积极组织群众实施项目,项目监督小组参与实施项目建设和监督项目实施过程。乡人民政府、村委引导协助项目实施。资金管理使用方面:项目资金由项目实施小组管理使用,资金使用情况要定期或按工程进度进行公示公告,并接受项目实施监督小组和群众的监督。经村民大会讨论,拟定资金管理制度:(1)项目资金使用和管理必须坚持统一支配、公开、民主、合理使用的原则;(2)项目实施小组必须按照资金使用计划使用资金,并接受监督小组和群众的监督;(3)项目资金使用和管理必须定期或依照工作进度进行公开、公示,包括财政扶贫资金、群众自筹资金收、支状况,并公布细化到每项开支科目;(4)材料的采购,包括片石、石渣、水泥等建设用材及爆破物资由实施小组和监督小组正副组长与商家共同商讨、确定价格,签订采购合同,方可有效,并接受群众监督。

六是项目评估、验收。阶段性评估验收由县扶贫办和乡人民政府组织进行,并作为报账的依据;终期评估验收由县人民政府、县扶贫办、乡人民政府、村委、项目实施监督小组和群众代表组成评估验收小组进行,评估不过关则不能验收。

二、辇田尾村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项目的实施效果

(一)参与式方法在辇田尾村扶贫项目中的应用

辇田尾村在“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的过程中,坚持村民自愿、主动参与的原则,由各级扶贫部门、有关政府部门,与有关机构密切合作,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使村民的知识、利益与外来专家的技术知识和管理人员的知识得到充分共享,科学地对扶贫项目进行了规划设计,在村民的主动参与和监督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是扶贫项目选择方面。结合对村民生产生活的调研,确定的最终发展项目是根据村民发展需求,尤其是贫困户的需求制定,通过村民自己对亟需开展的项目进行发展排序,代表着村民的发展观点,符合村民的发展愿望。受益主体从自己的利益和愿望出发,选择开发项目,并参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其积极性和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即便如此,开展扶贫新项目,群众的思想转变是及其重要的。为了把辇田尾村群众的思想观念统一到加快“整村推进”产业开发上来,乡党委组织120多名村组党员干部和种植大户到外地的种养示范基地参观学习,让村民与示范基地的种养大户面对面地交流,让村民了解新信息、拓宽新思路、树立新观念,激发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新产业,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

二是资金投入方面。以往的传统扶贫项目一般由政府确定,存在农户对项目不理解、不支持,或

者项目本身就不适用于当地实际情况,导致政府扶贫资金虽然投入了,却起不到预期效果。在“参与式”扶贫的应用方面,由于项目是村民自己选定的,其对项目的开展抱有极大的兴趣。农户除了简单的投工投劳方面,更愿意积极地解决资金问题。村民可选择投资、借贷及自筹投资方式的比例,可根据项目投资风险大小,回收率高低,回收期长短由受益主体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确定。项目本身有专门的财务管理小组、监督小组和定期公示制度的约束、监督和促进机制,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和回收,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率。村民对投入的资金用途等都能做到心中有数,提高了村民对项目发展的信任度和自愿投资的积极性。

三是群众积极性调动方面。通过协会的有效服务和经常性活动,开办科学技术培训班,帮助群众解决技术难题,同时以协会的名义寻求销路,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既可使受益群体迅速扩大,又可保持项目实施的可持续性。尤其在发展一些对环境改善有直接影响的产业项目方面,可变政府的行政行为为受益村民的自发行为。协会会员通过协会组织开展活动,在多方沟通、平等参与、自我为中心的环境下,自我发展的能力和科学经营的能力得到加强。

(二)村民参与式扶贫项目实施效果

一是参与式产业机构调整扶贫项目实施效果。近年来,在市、县扶贫办和新农村指导员的引导帮助下,村民们选准了发展种桑养蚕的路子,成立了辇田尾村桑蚕协会。现辇田尾已连片种植“桂桑优12号”桑树600亩,户均种植4.6亩,初步形成了种桑养蚕的支柱产业。2007年辇田尾村产鲜蚕150吨,总产值达210多万元,仅此一项人均增收3465元。种桑养蚕成为东田村的一个重要致富项目,也成为灵川种桑养蚕生产示范基地。村民们都说这是“桑树养金,家家抱金丝”。在该村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养一年桑蚕,盖一层楼房;蚕住一层楼,再添两层房。”

二是村民参与式扶贫水泥路建设项目实施效果。辇田尾村的村民通过广泛征求村民意见,一致选定扶贫公路新建项目。在资金方面,申请市、县扶贫资金10万元;各级部门和社会资助85900元,项目村群众自筹资金31000元,获资助水泥55吨,计23100元,筹集资金14万元;在项目实施方面,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制定了项目实施方案,按照参与式扶贫管理理念组织实施,项目实施情况以及账务结算情况均实行定期公开、公示,全过程接受村民监督。该项目于2007年10月开工,于2008年4月竣工,修建了长2.5公里、宽4.5米的村道水泥路,通过验收组验收。

三是村民参与式为民办实事项目实施效果。目前,整个东田村自来水入户率达45%,卫星电视入户率达到65%以上,电话(含手机)入户率达到82%以上,住房砖瓦化率由2006年的13%增长到41%;建成沼气池362座,入户率达到42.3%。辇田尾村128户中有89户建起了新楼房,摩托车、电视、电话等家家齐备,硬化了巷道、修建了沼气池。村民精神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篮球场代替了赌场,文艺队代替了打牌队。

三、对辇田尾村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项目的评价

(一)村委会组织战斗力得到加强

在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过程中,一个强有力的村委会作为领头人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至关重要。在我国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农村,大量“精英”农民外出打工,使得村干部素质下降,人心不稳。由于农村基层组织的机构和功能萎缩,无法履行包括制定实施本村的发展规划,发展村集体经济,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发展公益事业等基本职能,严重影响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顺利进行。通过整村推进参与式扶贫开发项目的开展,辇田尾村农村基层组织得到完善,党支部、村委会机构健全,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增强,各项事务管理制度完善。

在实施和推进参与式扶贫项目的过程中,村委会组织召开村民大会选定扶贫项目,多方筹措资金,充分调动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管理的积极性,所有的项目实施都按“参与式”管理,积极组织贫困村群众对项目自我管理、民主监督,并成立了实施小组、财务小组、监督小组和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较好地带领贫困村群众完成了2007~2008年度扶贫项目,形成了“村中大事有人管,干部说话有人听”的良好局面。

(二)村民参与意识得到提高

传统扶贫项目决策方法自上而下,由政府、政府官员来确定目标,调查研究,提出要解决的问题,作项目规划设计。许多项目没有得到农民的理解和支持,没能充分考虑到农民的利益。扶贫的受众也就是贫困农户经常处于一种被动的、不知情的状态。而一个贫困地区能否得到这种资助,也主要靠当地政府的争取资金能力,跟当地群众的利益表达关系却相对比较疏远。在这样一种带有浓重计划经济色彩的政策下,产生了诸多缺陷,如:在缺乏公众参与机制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很难真正了解贫困的真实情况,尤其是贫困户的具体情况;而另一方面,很多贫困家庭对政府扶贫政策的了解也非常有限。由于缺乏参与,受扶助者往往缺少内在动力,参与积极性不高,很难主动提高自身“造血”素质,难以形成稳定脱贫。

参与式扶贫方式充分尊重贫困群众在项目选择、实施和管理过程中的知情权、选择权、决策权、监督权和管理权,将项目整体效应和分户受益有机结合起来,调动了农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以往的参与式扶贫项目中,普通群众的参与大多体现在投工投劳上。而在辇田尾村修建水泥路项目中,群众不仅投人劳动力,更是全程参与项目管理。通过参与式管理,在政府只投入10万元扶贫资金的情况下,由群众自己管理,自己施工,义务投工投劳,自筹资金14万元,修建了一条比较标准的村级水泥路;群众在参与项目的规划和实施过程也是学习、锻炼的过程,从而提升了贫困村基层组织和贫困人口的民主意识,促进其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能力的不断提高;同时,参与式扶贫使政府的角色从主导变为了引导,把资金的使用、管理权和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交给了群众,一切由“群众说了算”,群众对项目的关注度、义务投工投劳的积极性和自筹资金的主动性大大提高,在扶贫资金有限的情况下,群众的参与使扶贫资金的效益成倍增长。由于参与式扶贫的透明度增加,使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运行,从源头上堵塞了扶贫资金被截留、挪用等现象的发生。用辇田尾村村民对参与式扶贫的概括就是:“路子对头、方法得当、效果明显、群众满意、值得推广。”

(三)扶贫项目可持续发展得到保障

然而,扶贫项目的后续管理工作不可忽视。在以往的扶贫项目中,由于投资的钱重建轻管,所建项目损毁严重,特别是村屯道路项目,普遍存在建好后“一年通、二年烂、三年四年就瘫痪”的问题,结果是占用土地、浪费资源,埋下隐患,留下怨言。还有一些产业结构调整项目,由于只注重引入和开发,忽视技术保障和销售渠道的打通,导致群众初期投入大、产出少而失去信心。因此,对贫困村扶

贫开发项目的后续管理需要引起扶贫部门和村民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