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建设经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确定的今后五年的一项重要任务。时下,山东省**市改革传统的政府公共服务机制,创造性地开展“政府主导、科学定位、贴近基层、服务农民”的农村社区化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1257个村庄规划建设了20*个农村社区及社区服务中心,20*年6月底已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行。**市农机部门结合当前基层农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把农村社区建设与基层农机管理服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完善和充实了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中间环节,推动了农机服务的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
社区有了“农机站”
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市先后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乡镇区划调整和机构改革,乡镇(街道)农机管理站职能并入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把地域相邻的几个村庄规划为一个社区,在社区设立政府公共服务机构,通过打造“两公里服务圈”,提高了农村公共服务效益,优化了生产要素配置,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
农村社区的建设给新形势下农机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服务平台。**市农机局以全市建设农村社区为契机,立足部门职能特点,梳理农机服务项目,及时调整思路,积极参与农村社区化服务与建设,把农机服务进社区作为新形势下推进基层农机工作开展的关键环节来抓,把基层农机工作有机地融入到农村社区化服务中去。努力做到社区建设在哪里,农机服务就延伸到哪里,及时解决社区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受到快捷周到的服务。基本做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有人”,既充实和丰富了农村社区化服务内容,又创新了农机管理服务形式,弥补了乡镇(街道)农机管理职能弱化问题,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和谐,为农机化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为农服务“零距离”
**农村社区建设,在医疗卫生、社区环卫、文教体育、计划生育、社会保障、治安保卫等方面已具备了较高的服务水准。农机服务作为社区主导服务的延伸,同样改变了农村农机服务的“边缘化”状况,农民得到的是实实在在的服务和实惠。
为充分利用农村社区这一平台,为农民提供更加贴心、周到的服务,自去年以来,**市农机部门结合本市实际,在加强调研、搞好试点、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适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思路和模式。在全市2*个农村社区中,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机械分布及机械需求状况,选择了42处社区作为农机服务主打服务区,建立了固定的农机服务窗口。主要服务内容包括农机法律法规、农机购置补贴及有关农机化政策的宣传和咨询;当前农业生产中急需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的挂牌登记、年度检验的服务预约和有关事项的咨询;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培训报名,农机职业技能资格证审核发放;三夏、三秋农机跨区作业协调调度;村级农机服务组织的建设指导和农机大户的发展培育,除在中心社区设立农机综合窗口外,在其它社区设立农机服务流动窗口,由社区人员代办,或乡镇农机站人员下乡轮流驻社的形式,在每个月设有固定的日期或电话预约,专门办理本社区的农机业务。在交通条件便利、农机保有量大、农机作业集中的社区,选择维修质量好、信誉高的农机修配厂点提供农机配件、油料供应,承担农机维修业务,提升农机维修服务水平。国家政策性新技术推广项目,也在社区得到良好的应用,今年开展的保护性耕作新技术推广项目,大都是在社区“服务圈”内完成的。
农机管理“上水平”
为进一步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在联系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一方面,他们借助农村社区农机服务窗口,以本社区为主要服务区域,以社区农民为主,动员周边村的农机大户和农民以土地、机械、现金等形式入股,成立农机服务合作社,主要在本社区开展耕地、播种、机械收获、机械灌溉等农田作业服务。并根据农时需要,同时开展好跨区作业服务,提高农机使用率,增加机手收入。另一方面,利用社区信息、技术、物流、人员集中的优势,逐步将组织健全、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组织向社区转移,更好地整合原有的农机服务资源,提升基层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全是依托农村社区成立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就有14家,占合作社总数的35%。农机专业合作社纳入农村社区服务后,整合了社区内机械、技术和信息资源,更加便捷地组织协调农机户、农机大户、农机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耕、种、耙、播、收、浇灌等相关服务。从根本上解决了“用机难、没活干”的矛盾,提高了农机使用率,增加了机手收入,满足了农民生产之需。
关键词:学生社区;学习环境;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4-0213-03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之类的环境与人的名言与名句,充分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塑造和影响是不容小觑的。大学生是社会的生力军,其整体素质的形成和培养离不开良好的学习环境。因为学生个体素质模式的建构和塑造,有赖于与之相关的各种学习环境的引导、影响、开发和优化选择。良好的学习环境能使人产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所以,高校应注重对学习环境的构建和利用,创造积极、良好、健康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作为高校学生学习“第二课堂”的学生社区,怎样构建其学习环境就成了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部分先行先试的高校已开始在学生社区管理新模式下,不断探索构建适应大学生主体个性发展的学生社区学习环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一、高校学生社区及学习环境
高校学生社区是在近年来高等教育资源不断整合形势下出现的集高校学生住宿、生活和学习为一体的高校内特有的地理区域。
钟志贤在《论学习环境设计》中认为,学习环境就是促进学习者发展的各种支持性条件的统合。在学校教育中,学习环境主要包括校园、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和教学软件平台、学习工具、各种学习资料等硬件物质条件,以及校风、学风、校园文化等精神因素。
高校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地方,高校的自然环境、物态环境及文化环境等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伴随着高校学分制运用的不断完善与升级,对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管理也逐步形成了“自主、自治”的融合环境发展趋势,从而用社区形式对学生的在校生活与学习进行的管理已悄然出现,学生社区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以住宿功能为主体的宿舍群落,而是集住宿、学习、文明养成、文体娱乐、商业服务和群体活动等为一体的以学生学习和生活为主导的多功能场所。从中可以看出,高校学生社区的学习环境构建成为当前高校学生社区建设中的又一个重点。如何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有利于学生成材的社区学习环境的建设,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二、高校学生社区学习环境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校学生社区学习环境建设向着“整洁美观、健康高雅、遵纪守法、团结友爱”的育人方向发展。但很多高校学生社区在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和保障环境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社区学习场所建设滞后
很多高校在作为传统学习场所的教学楼、办公楼、实验室、图书馆、科研楼等的建设上投入很大,校园整洁漂亮,但在学生社区的建设上相对滞后。而今天已逐步向新的学习功能延伸的高校学生社区有别于过去学生宿舍区单一的住宿功能。因此,以住宿为主导功能高校传统的高层塔式或“回”式结构及大卫大浴公寓楼宇已满足不了高校学生社区综合学习环境构建需要。据调查,由于高校学生人数猛增,大多数高校对紧张的教室资源进行流动性管理,用于学生自习的教室只能是一小部分。同时,图书馆也不可能容纳如此多的学生自由自习。宿舍自然就成为学生自习、自学的首要补充场地资源,大多数学生三分之二的时间在以宿舍为基点的“第二课堂”社区度过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现有很多高校学生宿舍及宿舍区设计功能单一、学习与活动空间少、缺乏学生兴趣场所等都成为了很多高校学生社区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高校决策者的学生社区学习环境建设思维在快速变化的学生培养环境中处于被动的应对或跟随状态,从而造成理念落后、重视不够、规划不当和资金投入不足,以及导致学生社区学习场所不仅缺乏而且无法适应高校学生社区学习环境建设发展趋势及满足新时期大学生群体的多元学习环境需求。
(二)学生社区软件环境差不尽人意
由于目前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模式等尚处探索阶段,学生社区学习环境的综合管理水平跟不上,同时在学生社区中支持学习环境构建的其它诸多软件环境因素差,不尽人意。比如学生社区的信息资源获取,虽然网络、智能手机、纸质载体等工具和渠道看似丰富多彩,但最具对学生学习起核心指导作用的图书馆信息在很多高校学生社区中几乎都是处于“被屏蔽”或使用不顺畅状态。我们都知道,大多数的高校图书馆具有环境优雅、信息资源丰富、资料查阅方便等特点,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条件。可是,由于高校图书馆之间存在的信息共享壁垒,以及本校图书馆与本校学生社区也存在信息渠道隔阂,学生需要的信息资源除了在本校图书馆可以查阅之外,基本不能通过网络或实体渠道在社区便捷获取图书馆信息,更不要说打破“片区高校图书馆之间存在的信息壁垒”、实现校际学生社区信息资源共享。凡此种种不仅不利于学生社区学习功能跨越时空的有效发挥,而且造成了信息资源在时间、空间上的部分或局部稀缺或闲置局面。这主要是高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意识和行为还未跟上学生社区学习环境发展趋势,导致在学习软环境因素认知、选择、投入、构建方面没有形成氛围和体系,更不要说积累和沉淀成习惯传承与文化了。
(三)高校为学生社区提供的学习环境保障不足
学习环境保障主要从组织保障和资源保障上来看。据调查,高校对于学生社区的管理大多数还停留在原来的宿舍管理阶段,其组织管理基本脱离不了三种形式:传统组织管理形式、准社会化组织管理形式、完全社会化组织管理形式。[1]其人员结构、层次及工作内容都没做根本性改变,提供的也仅限于基本住宿与卫生服务、基本纪律和秩序维护,而安全保卫则由保卫处提供,水电和维修则由后勤部门提供。同时,辅导员的社区教育功能基本流于形式,更不要说专业的深入到学生中引导学习、完善人格、传承文明的各类师资力量发挥有效作用了。这样,就存在两个核心问题:其一是组织层次过多问题。在我国许多高校中,学生社区组织层级过多、管理幅度小、缺乏灵活性等特点,造成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费时费力,且容易失真。众所周知,在当今需要全方位信息联动的时代里,组织层级过多不仅会带来麻烦不断,而且易于形成信息“肠梗塞”,以导致学生管理费用增加的同时管理效益及水而下降,使学生、老师和各级管理者怨声频起。另外,还有一个较为突出的缺点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团队与团队之间的信息是相互独立的,缺乏信息的彼此交融和自由流通,大大降低了学生社区结构的有效性,严重制约了学生社区管理功能的发挥,进而使学校管理及运行效率大打折扣;其二是岗位职责不明确与组织管理理念滞后问题。学生社区组织膨胀,人员冗杂,是很多高校的共同问题,随之而来的就是人多岗少,整个组织缺乏团队协作和合理的分工,这使整个组织运行缓慢,且缺乏竞争力。同时,在学生社区管理岗位中,社区老师和辅导员职责重合而造成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并且存在着大量社区工作者缺乏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意识,社区管理落后,造成学生工作难以有效开展。所以,组织结构与管理保障不足问题成了阻碍学生社区学习环境建设过程中的绊脚石。
此外,高校资源保障方面也主要倾斜教学和科研,学生社区资源保障乏力,其学习环境建设方面投入还不足,缺少学习氛围的支撑。我们都知道,组织取得成功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创新活动的开展,作为高校学生生活与学习载体的学生社区,理应通过学习环境授予学生在适应社会竞争及传承优良习惯中的各层次、各环节知识架构。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在学生社区中,因资源保障不到位,还没有构建起作为支撑创新的学习氛围或环境。
三、高校学生社区学习环境模式构建
学生社区学习环境模式构建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规定学生在社区中学习的指向和意义。目前,在我国高校学生社区尚未成形或基本处于没有的状态下,怎样构建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学生社区学习环境模式呢?
(一)构建原则
1.充分尊重人的原则。高校学生社区是高校改革的产物,改革本身就是充分尊重人、规律、关联、实际等而进行的。所以,高校学生社区学习环境的构建也必须体现对人的充分尊重,对高校新的组织结构设置和学生的时代特点、需要类型、兴趣特征等进行多方面综合考虑,真正从人的发展方向构建高校学生社区的学习环境模式。同时,作为学习环境主体的学生既能利用该学习环境平台更好地武装自己、提升竞争力,又能主动发挥“自主、自治”精神,增强该学习环境的融合性、提升成就感。这本身也就是尊重人的体现。
2.与国际接轨的原则。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的教育也越来越面临着国外高校的挑战。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失业增长等都日益具有世界性,当然就决定了我国高校学生社区学习环境构建与国外高校有着一些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3年9月,中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计1979个,在校生总数约55万人。这就更加要求学生社区学习环境模式与国际接轨的必要性。在充分体现我国特有国情的环境体系下,学习国外好的教育经验,构建符合适应社会发展的学生社区学习环境。
3.技术信息化的原则。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及特定情境下,通过或借助老师、同学及其它学习伙伴、学习环境等的帮助或影响,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2]在网络信息时代的今天,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广阔无比的学习空间,为学习者提供了个性化、全面化、多层次的学习环境。无限的教育资源不仅得到了共享,而且其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展示也更大的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高校学生社区学习环境构建中网络技术信息化是必须坚持的原则。
(二)构建对策
1.重新界定社区边界,树立一体化的大社区观念
在开放式国际化高等教育视野下,原有仅限于学生住宿楼为边界的社区边界显然已不能适应“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学学工一体化”目标。因此,“重新界定社区边界、树立大社区观念”也就水到渠成。所谓大社区,即在校园中除了教学楼、科研楼、实验楼、办公楼和图书馆就是社区。大社区由三个层次组成:学生工作、公寓服务、安全稳定等构成基本层;面向学生的学术活动、社团组织与活动、文娱体育类活动等提升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类构成强化层;餐饮、商业网点和维修维护服务类构成保障层。 其中,基本层是核心、是圆心,是实现学生社区基本运行功能的根本基础;强化层在基本层基础上进行学生社区功能扩展,以完善学生社区的各项功能并促使其发挥有效作用,建立起学生社区学习环境,它处于圆心与圆间;保障层更大的作用是为学生社区的功能实现、学生学习与生活提供方便、服务,保障基本层、强化层的有效和有序运营,它居于圆的。
这一大社区观念的树立,以及学生社区学习环境的构建,必须由校领导作为顶层设计推手。只有校领导的前瞻意识才能带领各级员工解决好传统与现代、个人与集体、经验管理与科学管理之间的矛盾。在学生宿舍向社区化新模式转型发展中必须强化校领导的作用,因为校领导的创新思想、魄力和敏感性等不仅能为学生社区新的学习环境构建提供支持,而且使其在学校战略发展规划、资源配置和工作重心上得以体现。
2.借鉴企业管理理论,再造学生社区的业务流程
企业与高校学生社区同为“组织”,为赢得竞争和发展而不断创新的企业管理方法和理论完全可以为在综合创新方面相对停滞的高校学生社区建设所借鉴。我们都知道,学生只有具备充分的创造知识的学习能力,才具有适应社会发展的竞争优势。学生社区如何为这一目标助力呢?那就是借鉴先进的企业管理来构建合适的学生社区学习环境。在“大社区”观念引导下构建高校学生社区学习环境,首先可以借鉴当今非常流行的打造学习型组织来建立学习型社区组织结构模式,建立起合适的、稳定的运行组织与平台,为学习环境构建打好基础。
然后,再借鉴“企业流程再造理论”,对学生社区进行全面的、全新的、透彻的革命性重组和再造,将“大社区”观念中的三个层次各自所属的、运行目标指向分散的团体和机构、资源与信息调整到同一目标――“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上来,实现学生社区及其学习环境运营绩效飞跃性提升。
所谓企业流程再造就是对企业的运营流程、组织结构、文化等进行彻底、急剧地重塑,以达到绩效的飞跃。或者说是对战略、增值营运流程,以及支撑它们的系统、政策、组织、结构的快速、彻底、急剧的重塑,以达到工作流程和生产效率的最优化。[3]在深度分析当今大学生的个性、教育文化背景等基础上,高校借鉴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理论与方法来重组自身的学生社区组织结构,以及重整学生社区的建设流程、服务流程、管理流程、教育流程和学习环境构建流程等,把学生社区及其学习环境建成在时间、空间上一体化、在核心目标上始终指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高绩效运营机构和优势学习平台。
3.强化社区硬件资源,构建完善的优势信息支撑
在“大社区”观念的三个层次中,最薄弱的当属核心层,它因历史原因造成没有与时俱进的定位而成为短板。而现实迫切要求,高校学生社区的学习环境建设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设施资源。因此,作为核心层的核心的新型学生公寓楼就应该逐步摈弃传统结构模式,紧跟时代进行相对开放式布局和综合功能结构建设,原则上应该是:五层开放式、四人内卫内浴、上床下写字台的空间足够、室前室后视野开阔及网络资源丰富最好临近图书馆。另外,配套公共设施资源也应在方便学生的基础上围绕公寓这个核心多功能化、完善化,以尽可能满足多样性需求。如:在学生社区设立单元阅览室、不熄灯研修室、文体活动室等,造就“第二课堂”硬件资源保障,促进学生的学习交往,建立健全健康人格。
“信息时代”的信息资源丰富多彩,但具体到学生社区学习环境,尤以三方面为要:一是图书馆和学生社区一体化,方便学生图书资源等的获取。实行“中心图书馆和卫星图书馆结合模式”,中心图书馆突出其信息资源获取的全面性、完善性和综合性,卫星图书馆侧重所在区域学生的专业性、便捷性。同时,加大资金投入,购买访问各高校图书馆信息的权限;二是网络信息及规划建设达到“宿舍网络信息获取如图书馆一样便捷与丰富”目标,使学生能足不出户随时随地的学习,最大程度的平衡和利用各项资源;三是有效引导,不仅使各项信息资源发挥最大效能,而且培养学生有效获取和利用各项资源为自己个性化学习服务的能力,甚至构建起信息资源利用与建设相辅相成的全民贡献模式: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互动主要是交流、分享、互助、共同进步,信息使用者与信息管理者的互动主要是完善、更新、共建、同步升级,形成“信息为人人,人人建信息”机制,搭建信息资源共享共建平台,建设互动、共享、共赢的优势信息支撑的完善学习氛围。
4.整合现有师资力量,构建适宜的指导师资队伍
学生社区学习环境构建,各类师资的参与、规范、引导、释疑、解惑及创新协同必不可少。其实,将现有师资资源有效分成四类和重新定义其职能,完全可以满足要求。
一是社区承担教育、服务和管理的师资队伍。社区主要负责人最好是管理专业或思政专业的教授、副教授,若有企业高管经验的更佳。社区的行政人员必须是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才可胜任学生的教育与管理。生活老师队伍,不仅仅是承担传统宿舍管理员的职能,更要成为行政老师队伍和辅导员老师队伍的教育与管理助手,所以要求中专以上学历。
二是辅导员师资队伍。主要职能是学生行政事务管理和思政教育工作。胜任条件为重点高校本科以上学历、有学生干部经历、较好的政治素质和健康的人格。辅导员老师直接进社区办公,增强与学生的接触互动,和其它师资队伍一道作用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是校团委师资队伍。他们主体为老师引导下的学生干部队伍,他们本身的榜样性、带头性和先进性就会对社区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起到导向或榜样“师资”的作用。同时,以他们为主导建立的社团和开展的各类文娱活动,既是学生的能力展示平台,又是学生的学习平台。
四是专业师资队伍。各学院的党政领导、专业老师和外请专家学者,他们经常进社区指导学生学习、开讲座,甚至指导学生科研、创业等,营造浓厚的知识学习、学术研究、创新竞争的环境氛围。
四、结语
高校学生的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关注的核心,而学习环境与学习效果又有着必然的联系,作为“第二课堂”的学生社区学习环境构建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主体任务之一。因此,对高校学生社区学习环境模式的探索是构建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实现培养满足社会需要复合人才目标的重要工作。科学、有序的构建学生社区学习环境,能使学生达到自我完善、自我成才的目的,增强学生上岗、上阶梯的个人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主体性,为学生们更好的走向社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牟 t,陈祥敏.大学生社区化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2).
[2] 叶树江,张建华.新型网络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2).
一、面临的机遇
1、上海对嘉兴的“溢出效应”增加的机遇。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必将加剧上海区域范围内的要素稀缺度,进一步抬高上海的土地、劳动力、交通等有形要素成本,这会对一些要素依赖型企业造成打击,预计将会有新一波产业从上海向城市梯度转移过程。嘉兴作为与上海距离最近的长三角城市,承接产业转移有着独特的成本和资源优势,能充分享受上海自贸区建设对嘉兴的“溢出效应”。
2.提升嘉兴中心城市功能的机遇。从国际上自贸区的发展经验看,成功的自贸区是所在城市与周边城市良性互动的结果。上海自贸区世界经济中心、航运中心、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的建设需要周边城市相应的产业、基础设施等配套,同时溢出仓储、加工、配送、商务等服务需求,降低本地高商务成本影响。具有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优势的嘉兴,将成为上海自贸区重要的服务合作平台,为进一步增强嘉兴的中心城市功能提供了机遇。
3、推动嘉兴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机遇。嘉兴外向型经济经过前一时期高速发展阶段后,亟需新的动力推动。上海自贸区相当于将国际市场直接搬到了上海,由此导致嘉兴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信息搜寻成本大幅度降低,进入国际市场的距离大大缩短,如人民币自由兑换等政策将为嘉兴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更为快捷、便利的平台,经营风险和经营成本也将大幅降低。进一步看,自贸区也为嘉兴企业“走出去”发展提供了便利,和海外投资兼并收购相比,嘉兴本地企业也可以探索到自贸区投资发展,或收购境外公司后,把相关部门转移到自贸区,降低跨文化冲突,发挥并购后协同效应。另外,也使得国际企业更加容易接近嘉兴,使嘉兴更容易获得国际人才、国际资本、国际企业。
4、促进嘉兴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上海自贸区内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和投资自由化改革将加快整个长三角地区产业价值链的创新和产业升级步伐,使得上海自贸区成为创新的策源地,同时,上海自贸区将使上海作为开放窗口和服务中心的龙头效应进一步增强,而周边城市的产品制造基地功能也将得到强化,类似于香港与珠三角城市圈的关系,作为上海近邻城市的嘉兴可以通过“跟随效应”和“集聚效应”而获得产业转型升级的好处。另一方面,自贸区重在服务贸易,预期人民币自由兑换、利率与汇率市场化、金融产品创新、离岸创新业务、内外资投资等将在自贸区先行先试。自贸区服务业的发展将对嘉兴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理念、技术和人才产生极大的溢出效应,同时也会对嘉兴传统和现代旅游业客源增量产生较大贡献。
5、为嘉兴带来制度创新示范效应的机遇。自贸区方案体现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制度红利”、“改革红利”将取代“政策优惠”、“人口红利”;突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将重于辐射带动功能。自贸区总体方案涉及近100项试点任务,其中超过一半属于制度创新的范畴,如自贸区在金融方面的创新,特别是“探索设立民间资本发起的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将进一步激发民营资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为我市南湖区、嘉善县金融创新示范点建设提供更多的资源。另外,上海自贸区作为试点,将进一步体现先行先试的开放措施,包括扩大投资领域的开放、推进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金融领域的开放以及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将形成可推广的样本,为嘉兴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更加生动的经验。
二、带来的挑战
1、产生暂时“虹吸效应”的挑战。国家设立上海自贸区的重要目的在于倒逼经济改革,挖掘改革红利,加强与国际接轨,上海自贸区将赋予企业国际化运营、贸易便利化、金融自由化等更大幅度的优惠政策,使上海对嘉兴的高端要素和柔性要素(包括高端企业、高端人才、创新要素等)吸引力大幅度增加,可能在较短时间内产生巨大的“虹吸”效应,导致高端人才、高端企业以及企业中的高端部门向上海流动,促使嘉兴近些年来极力打造的一些已成规模的高端制造业、生产业流入自贸区,吸引嘉兴有海外业务的企业在自贸区设立财务中心、运营中心和营销中心等功能性的企业总部,这意味着可能给嘉兴GDP、进出口贸易额和税收造成损失。
2、增加产业转型升级短期压力的挑战。目前嘉兴正处于主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但却遭遇了国际宏观经济的不景气的大背景,再加上转型升级初期必然遇到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压力,在这个时候,我们遇到了上海自贸区建设,局部的优惠政策可能会打乱区域正常的产业转移梯度和秩序。因为上海自贸区可能实行的税收政策优惠幅度较大,企业所得税与周边地区有10个点税差(按15%的税率征收)、对区内加工制造的产品免缴增值税、对境外投资收益采用分期缴纳所得税,高端产业还将享受便利通关、外汇兑换等诸多优惠,有利于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嘉兴的高端制造业、部分高端服务业将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或将流入自贸区,对嘉兴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整体经济竞争力产生一定负面效应。
3、在新一轮改革发展中缺乏先行先试优势的挑战。20__年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准实施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舟山群岛新区、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 区作为我省四大国家战略。除了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嘉兴暂时没有国家战略层面的发展平台,没有纳入到国家已有的改革试验区中,缺乏相应的先行先试优势,特别是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各地竞相争取国家政策资源支持的背景下,对我市加速转变长期以来依靠自身发展、缺乏国家有力政策支持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新挑战。
关键词:社区图书馆;美国;图书馆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9月9日
社区是指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其1887年出版的《社区与社会》中提出。而社区图书馆是指建立在社区内,根据社区居民的需要,通过对文献信息及其他来源的信息进行选择、搜集、加工、组织,并提供社区居民使用的文化教育机构和社区信息交流中心。
今日社区图书馆遍布在美国的各个角落,无论市民居住地如何变迁,基本上可以在离家2公里左右的范围内找到一个图书馆。美国社区图书馆覆盖范围广、服务效率高,这与它的管理模式和建设主体密不可分。美国公共图书馆建设主体一般是州政府,在州内按照法律的规定一般有一个或几个总馆,总馆下设若干分馆。所以,社区图书馆的实质是城市中大型图书馆/总馆的分馆。
在功能上,美国社区图书馆有社区教育中心、文化中心、信息中心、休闲娱乐中心等几大功能。在服务上,表现出人性化和高度数字化的特点。本文试图结合案例,通过分析案例中美国社区图书馆的状况,总结美国社区图书馆在建设与服务中的经验及特色,为我国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及发展提供借鉴。
一、案例分析
(一)纽约州萨福克县马斯提克斯-默里奇斯-雪莉社区图书馆。马斯提克斯-默里奇斯-雪莉社区图书馆所在社区雪莉共有27,854个居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标准社区。该馆是建设较好的社区图书馆之一,多次被图书馆杂志、纽约时报等媒体及学术期刊报道。图书馆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服务。除去图书馆常有的借阅、计算机、复印等功能外,图书馆还向居民提供了一些极具人性化的服务:
1、免费纳税辅导。在每年的报税季时,居民可通过致电社区图书馆得到对于报税及填写纳税表格的辅导,从而大大降低因漏税而导致缴纳滞纳金的后果。
2、免费职业辅导。社区图书馆为求职者提供求职辅导,包括简历的填写和面试辅导等。
3、家教服务及作业辅导。社区图书馆联合所在学区,为学生提供家教服务,家教来自与学区签订合同的教师等。此外,图书馆还免费提供作业帮助,适用范围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内容上包括数学、科学、社区学等等。
4、在家图书馆服务。图书馆向老人、残疾等弱势群体免费提供图书、杂志、音像资料的借阅。同时,预订后的杂志文献还将采取免费寄送的方式,直接送到读者手中。
5、补助申请辅导及家庭关系辅导。图书馆还帮助社区中的贫困者提供申请医疗保险、补助等帮助。同时还提供危机干预服务,辅导居民解决家庭及其自身的各种问题。
在硬件上,图书馆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各种辅设备,包括能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读取和写入文件的电子阅读放大镜、残疾人专用的停车车位和无障碍通道。
在马斯提克斯-默里奇斯-雪莉社区图书馆的官方网站上,还可以看到该图书馆向居民提供了区内的各项信息,包括政府、教育、本地新闻及天气等内容。图书馆还加入了扫盲活动,帮助外籍移民早日适应美国,融于美国社区。在手机软件发达的当下,图书馆也紧跟潮流,推出了相关的手机应用程序。
马斯提克斯-默里奇斯-雪莉社区图书馆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社区内的所有信息几乎都能在该馆及其网站上查询得到,其在雪莉社区中完全承担起了社区文化信息中心的责任与地位。
(二)加利福尼亚州克莱顿市克莱顿社区图书馆。克莱顿社区图书馆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克莱顿市,该馆依照不同年龄段划分出不同区域,有儿童区,也有面向青少年及成年人的青年区和成人浏览区,适合家族一起在图书馆阅读。
克莱顿社区图书馆除了常规服务外,还有两项特色服务:(1)家谱工作站。图书馆将社区内居民的家谱写入光盘中保存起来,以便居民日后查阅;(2)免费电脑教学。图书馆向居民提供一对一的电脑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系统、办公软件的使用等。
此外,馆内几乎每月都要举办大量活动,从面向儿童及青少年的阅读,到面向老年人的老年人法律研讨会,内容从阅读到手工活,覆盖范围广,且形式多种多样。
在资金筹集上,克莱顿社区图书馆尽管是县公共图书馆的分馆,但于1989年建立了克莱顿社区图书馆基金会,使图书馆获得了更多的经济支持。迄今为止该基金会已经筹集了超过25万美元的书籍和其他物品,对图书馆的建设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
克莱顿社区图书馆还有完备的志愿者招募计划,志愿者的工作包括摆放书籍、提供作业辅导、在网络上指导读者等,目前馆内已有志愿者超过70人。值得注意的是,图书馆对招募的志愿者也有一定的专业要求,摆放书籍的人员必须要熟悉《杜威十进分类法》,而图书馆也会对招募到的志愿者进行培训。
二、美国社区图书馆的特点
(一)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社区图书馆都配有为残疾人服务的无障碍通道,行动不便的残疾人还能享受到社区图书馆的“上门服务”。很多社区图书馆针对性的设置了专属儿童的区域,除了阅读之外还往往设有活动区。第一个案例中的马斯提克斯-默里奇斯-雪莉社区图书馆则为社区居民提供了诸如纳税辅导,职业辅导,家庭关系辅导,学习辅导等关系到居民生活方方面面的问题,显示出了强烈的人文关怀。
(二)网站信息贴近生活。美国各社区图书馆的官方网站多依托社区,提供了大量社区内的各项信息及链接供人查询使用。作业辅导、青少年阅读推荐等都常见于各个社区图书馆网站。克莱顿社区图书馆的家谱工作站帮助人们了解本家先祖的事迹,同样也是贴近居民生活的表现。
(三)举办活动丰富多彩。由于美国社区文化发达,社区图书馆作为社区的文化中心会举办大量的活动,除了前文列举的阅读、文化沙龙、手工等活动外,还有二手书市场、电影放映等活动。遇到节日如美国独立日、感恩节、圣诞节时,还会举办相应的主题活动。这些活动充分发挥了社区图书馆作为社区文化中心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社区图书馆在居民中的知晓度及认可度。
三、美国社区图书馆建设的启示
(一)政府重视问题。目前我国除经济发达地区的社区图书馆建设情况较好外,其他地区社区图书馆的建设相对滞后。经济因素固然是一方面,但更要看到,政府重视与否才是更关键的影响因素。美国加州便在州政府的主导下建立起了全州的公共图书馆系统。我国公共图书馆多是事业单位编制,各级公共图书馆由对应的地方政府部门管理。在缺乏图书馆立法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在公共图书馆建设上具有极大的自。因而,争取政府对于建设社区图书馆的重视,是图书馆界应当着力解决的问题。
(二)建立健全的图书馆法规。图书馆法规政策不健全是我国包括社区图书馆在内的图书馆建设滞后的重要原因。美国非常完善的图书馆法规政策,完全可以被我国所借鉴,以尽快促进图书馆立法。有了法律的规定,各地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将有章可循,建设脚步将大大加快。
(三)加强社区图书馆馆员队伍建设。中国社区图书馆的馆员普遍不是图书馆学专业人员,或者没有接受过图书馆学的专业训练,业务水平较低。建议:一是对现有的社区图书馆馆员队伍进行培训,合格才允上岗;二是明确社区图书馆馆员的编制和待遇,吸引图书馆学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将社区图书馆馆员列入考虑范围。
(四)开拓资金筹集新渠道。我国公共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均属于公共设施的范畴,理应由政府出资建设。但在如今社会建设处处需要用钱的现状下,图书馆也应当考虑其他的资金筹集渠道,比如建立基金会、私人捐赠、社会共建、房地产住宅小区自建等等,主动出击,寻找一切可信赖的资金来源,改变过去完全靠政府拨款的窘状。
四、结论
对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社区图书馆,需总结并借鉴美国社区图书馆建设的成功经验,于外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建立完善的图书馆法规,于内加强社区图书馆图书馆员的专业培训,力图让国内社区图书馆的建设更上一层楼,让社区图书馆名副其实,成为社区的信息、教育、文化、休闲娱乐中心,真正达到便民利民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兹恒,薛.论社区图书馆的功能、模式及管理机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5.
[2]曹海霞,刘雅琼.美国基层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探究[J].图书与情报,2010.4.
[关键词]沿海地区;生态经济;建设;湛江
中图分类号:X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7-0287-01
引言
经济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生态环境为基础,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以往,我国为求经济的发展,对环境造成了不小的破坏,沿海地区的发展对于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发展中应当始终贯彻科学发展观,用科学的理念去指导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力图大力建设发展沿海地区生态经济区,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生态经济学的提出与发展
生态经济学的提出是生态学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它的提出离不开生态学的发展,最早提出“生态经济学”的概念的应该是在1966年,由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在其发表的题为《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的重要论文中首次出现生态经济学的概念,主要内容是强调运用市场经济机制控制人口,调节消费品的分配,合理开发资源,而后经过了10年的发展和完善,在1976年日本坡本藤良出版了一部题为《生态经济学》的著作,最终标志着以生态经济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问世――生态经济学诞生。生态经济学的提出适用现代经济社会的需要,对于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沿海地区生态经济区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沿海地区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研究,其中以对黄河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的研究最多。以黄河三角洲研究现状为例,黄河三角洲地区具有地理区位优越、土地资源优势突出、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和产业发展基础良好的特点,有发展生态经济区的先决条件,但是制约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的因素也很明显: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对外开放水平低、生态环境脆弱等缺陷,目前还没有一种比较完美的发展方案适合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的建设,虽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思路和意见,但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国对于生态经济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加之我国沿海地区分布广泛,地理条件千差万别,对于沿海地区生态经济区的研究也各不相同。目前,我国对沿海地区生态经济区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分析研究的是我国广东省生态经济区――广东湛江。
二、我国沿海地区生态经济区现状分析――以广东湛江为例
1.广东湛江自然地理条件及优势分析
广东湛江,是我国南部广东省辖的地级市,位于我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上,地处粤桂琼三省交汇处,东部濒临南海,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西临北部湾,背靠大西南,地理位置优越,是我国粤西和环北部湾经济圈的经济中心,也是我国大陆通往世界各地的重要的港口城市,交通便利,海陆空四通八达,对内交流便利,对外贸易方便,同时湛江生态环境良好,建立生态经济区可以很好地实现湛江的发展,继而带动广东省的经济发展。在湛江建设生态经济区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地理位置优越;(2)丰富的自然资源。湛江属于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生物资源丰富,是广东省人均海岸线最长的地区,海洋资源丰富,尤其资源储量丰富,湛江海岸带浅海有非常丰富的矿产资源,目前已经探明的总储量为525万吨,其中钛铁矿、金红石、锆英石等储量最为丰富,同时湛江海水含盐量高,晒盐条件优越;(3)农业基础好,具有源远流长的农业文明。湛江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是广东省有名的旅游城市,一年四季绿树成荫、盛产珍惜水果,是广东省的农业大市,是我国重要的剑麻、糖蔗、橡胶和菠萝等的生产基地;(4)工业发展迅速,港口资源条件好,交通便利。湛江是我国重要的港口城市,是我国大陆通往东南亚、欧洲、非洲和大洋洲航程最短的港口城市。目前,湛江已经建成有30万吨级的原油码头、20万吨级的铁矿石码头和25万吨级深水航道三大重点工程,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迅速,交通便利,水运、铁路、公路、航运、管道交通网络齐全。湛江在建设生态经济区上,具有先天独到的优势,湛江生态经济区建设应该是湛江未来发展的主旋律。
2.广东湛江生态经济区建设方向
在湛江建设生态经济区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对湛江未来的发展有个明确的建设方向。综合湛江发展的优势,本文对湛江的发展提出了以下几点方向:(1)充分利用湛江良好的农业基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设高度集约化的农业,为农民增收,同时以生态农业带动湛江旅游业的发展,发展观光农业,建设湛江农业大市、旅游大市的目标;(2)大力发展湛江的海洋经济。充分发挥湛江矿产资源丰富的特点,做大海洋经济总量,加快临海重化工业的建设;(3)充分利用港口条件优势,培育港口产业群,积极发展仓储、运输、物流、加工、贸易、金融、保险、信息、口岸相关服务等港口产业群,加强对外贸易,走国际化道路。在湛江的生态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发展优势,以及自身发展上的欠缺,加快农业的现代化,实现工业的快速发展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带动近现代产业链发展,发展高新产业,实现湛江长远发展要求。
三、国内外在沿海地区生态经济区建设经验借鉴
沿海地区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主要集中在三角洲地区,总结沿海地区在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有不少的经验值得我们去采用和借鉴。
沿海地区生态经济区,往往是此前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水网稠密、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农业基础好、具备一定的工业基础,在对生态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先以农业开始,建设高度集约化的农业,高度集约化可以带来高的生产率,创造更大的农业产值和市场价值,发展中,市场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相互促进,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可以解决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又从其自身利润中提取资金反哺农业,促进农业的发展,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生态经济区建设不同于传统经济区,它是一个集贸、工、农一体化的农场经济,沿海地区便利的交通环境,为农产品和工业产品的输出提供了条件,大力促进了当地贸易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对于环境治理不及时,容易导致环境污染,以长江三角洲为例,由于发展中没能采取充分的配套保护措施,导致长三角地区水污染情况尤其严重,使渔场和海洋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湛江在发展过程中要多吸取以往沿海地区生态经济区建设经验,充分利用地理优势,从全局长远利益出发,开展大规模水土整治工程,发展过程中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采用现代技术,选择正确的道路和方法,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坚持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道路,结合湛江自身地域特点,确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运作模式,唯有如此,湛江才会获得长远的发展。
结语
沿海地区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点地区之一,沿海地区的建设关乎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对外交往最频繁的地区,直接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形象。对沿海地区的建设,应当走生态经济区道路,保证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占凡、张绪良.黄河三角洲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条件分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5,9.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韩国经济遭受沉重打击,被迫大幅改革经济体制,寻求新的增长动力。同时,这一时期东亚经济一体化发展迅速,韩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如中国、美国、日本等均加大自贸区建设,抢占和扩大国际市场,韩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受到威胁。在内外双重压力下,韩国也开始将自贸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谋求通过开放优化国内经济结构,稳定和扩大出口市场,吸引外来投资,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其经验值得借鉴。
一、 韩国自贸区战略发展历程
韩国自贸区建设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决定建设自贸区和韩国—智利自贸协定生效(1998- 2004年)。1998年3月韩国专门设立“通商交涉本部”(正部级),主管外贸谈判事宜。同年11月,韩国将智利选为首个自贸区谈判对象,其原因一是双方贸易互补性强,韩国对智利主要出口工业品、进口原材料,两国建立自贸区对韩国产业影响相对较小。二是两国季节相反,农产品种植时间不同,对韩国竞争力较弱的农业冲击不大。三是智利自贸区谈判经验丰富,韩国希望通过谈判加以学习。双方1999年12月举行第1轮谈判,历时3年于2002年8月签署协定,此后又在韩国会的压力下举行4次补充谈判,最终协定于2004年2月生效。
第二阶段,制定“FTA路线图”和韩美、韩国-欧盟自贸区生效(2004-2012年)。在与智利的谈判过程中,韩国充分认识到了自贸区建设制度化的重要性,于2003年8月制定“FTA路线图”,并于2004年5月根据WTO多哈回合谈判(DDA)现状对路线图加以调整。该路线图的短期目标是优先推进与新加坡、墨西哥、加拿大等经济体的自贸区建设,并将其作为今后与发达和大型经济体开展谈判的桥头堡,中长期目标则是与美国、欧盟、中国等发达和大型经济体建成自贸区。此外,为摆脱自贸区建设起步较晚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经济效果最大化,路线图强调要建设一揽子自贸协定,谈判领域要包括商品、服务业、投资、政府采购、知识产权等,谈判对象要同时推进多个自贸区建设,以相互弥补各协定带来的负面影响。
这一时期,韩国自贸区建设最重要的成果是先后与东盟、欧盟、美国等全球性重量级经济体完成谈判并生效。韩国-欧盟自贸谈判于2007年5月启动,历经2年8轮谈判于2009年7月签署,2011年7月生效。韩美自贸谈判于2006年6月启动,虽然于2007年4月迅速达成协定,但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韩农业部门及美国汽车界反对的影响,双方又进行多轮补充谈判,最终于2012年3月得以生效。
第三阶段,制定“新通商路线图”和应对东亚经济一体化趋势(2012年至今)。这一时期,中日韩FTA、“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等全球性自贸区谈判快速推进。同时,东亚经济一体化虽成趋势,但有关自贸协定“意大利面条”现象十分突出。面对这些现实问题,2013年6月韩国在既有“FTA路线图”的基础上制定“新通商路线图”(见表1),主要内容为韩国应以韩美、韩中自贸区为基础,谋求在美国主导的TPP和中国主导的RCEP之间担任关键(Linchpin)角色,进而在东亚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2013年11月,韩政府正式对TPP表明关注,已与TPP成员国进行多轮双边预备磋商。2015年11月,中韩草签自贸区协定,有望于年内正式签署并生效。“新通商路线图”还提出,在保持开放型贸易政策基调、加强FTA网络建设的同时,要着眼新兴经济体的开发与合作需求,打造双赢和共赢自贸区,力争到2023年将自贸区贸易规模占外贸总额的比重提高到85%。
二、韩国自贸区建设成果
韩国自贸区建设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自贸区“经济领土”位列全球前列。截至2015年2月,韩国已生效的自贸协定共11个,已完成谈判但未生效的共4个,涉及美国、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东盟、智利、秘鲁、中国、印度等54个经济体(见表2)。全球14大经济体中,目前只有日本、俄罗斯和巴西未与韩国签署自贸协定。2014年韩国GDP占全球GDP的比重仅为1.6%,虽然远远小于中国(11.4%)、日本(8.3%),但通过自贸区建设确保的“经济领土”已占全球GDP的61.4%,远远超过中国(16.2%)、日本(17.2%),仅次于智利(78.2%)、墨西哥(61.4%),位列全球第三。中韩自贸协定生效后,韩国自贸区“经济领土”有望扩大到72%以上。
其二,同自贸伙伴的贸易额快速增加。2004年韩国-智利自贸协定生效10年间,双方贸易额年均增长16.3%,其中出口增长16.9%,进口增长16.0%。2007年韩国-东盟自贸协定生效7年间,双方贸易额年均增长11.8%,其中出口增长14.4%,进口增长8.7%。2011年韩国-欧盟自贸协定生效后3年间,双方贸易年均增长4.4%。2009年韩国自贸区贸易额仅占外贸总额的14%,落后于同期的中国(20%)、日本(17%),但到2013年已达到35%,遥遥领先中国(20%)、日本(19%)。
其三,产品竞争力要增强。通过缔结自贸协定,韩国对外出口的关税壁垒从2004年的5.28%(出口额加权平均关税率)下降到2013年的4.65%,自贸区带来的关税节省效果达到79.9亿美元。2003年韩国产品在智利市场的占有率仅为2.8%,但两国自贸区建立后的2007年急剧上升到6.8%,特别是汽车、水泥、石油产品的占有率分别上升到30.6%、39.9%、33.8%。自贸协定还有效促进了韩国中小企业对智利的出口,据统计对智利出口额在1万美元以上、100万美元以下的中小企业由2003年的471个增加到2013年的1249个。韩美自贸协定自2012年3月生效至同年12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韩国关税受惠商品对美出口同比增长14.6%,其中对美汽车及配件出口增加25%。
其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近年来韩国传统产业开发和市场容量基本饱和,在电子、汽车、信息通讯等领域虽有一定优势,但前有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技术打压,后有中国等新兴市场赶超,“三明治现象”突出。韩国迫切希望通过自贸区建设,倒逼国内产业升级换代,谋求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占领先机。经过不断努力,一度带动韩国经济增长的造船、汽车、钢铁、无线通讯设备等传统支柱型行业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先进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正通过自贸区建设走向全球。
三、韩国自贸区制度化建设经验
(一)谈判及批准程序日趋成熟
韩国-智利自贸协定生效后,2004年6月韩国以“总统训令”方式颁布“FTA缔结程序规定”,规定政府签署自贸协定的必要程序为“FTA工作层推进委员会FTA推进委员会对外经济部长会议”。其中,FTA推进委员会下设“FTA民间咨询会议”,履行听取民间意见的程序。在自贸区谈判前举行听证会,之后将听证会结果提交对外经济部长会议,由该会议最终决定是否启动谈判。经历韩美自贸协定的曲折谈判后,《与通商条约缔结程序及履行相关的法律》(简称“通商程序法”)于2011年12月通过韩国国会表决,并于2012年7月正式生效。该法适用对象从FTA扩大到所有对外贸易条约,包括加入国际经济机构、区域贸易协定(RTA)等双边或多边贸易组织,并强化国会监督及审批权限。
该法规定,缔结所有对外贸易条约,均需广泛听取各部门意见,包括履行建立相关条约缔结计划、举行听证会、听取国民意见、考察相关条约的经济合理性等程序。条约谈判过程中需向国会报告重大事项,谈判结束后需向国会报告谈判结果,并听取国会意见和接受国会监督。条约生效后,每5年须向国会提交有关经济效果、国内补偿机制的实效性及改善方案、对方国家履行相关义务的情况等报告。
(二)加强官产学有效沟通
韩国自贸区建设中,政府与产业界之间的沟通经历了三个阶段:政府主导的意见搜集民间咨询制度化及产业界自发活动通过成立民官联合机构建立“随时沟通”关系。韩国-智利自贸区谈判过程中,FTA促进委员会中只有部分产业界代表参加,政府与产业界的意见交换有限。此后,FTA民间咨询会议作为政府与产业界沟通的机制正式成立,产业界也自发成立了FTA民间对策委员会,制造业、农水产业、服务业、消费者等社会团体广泛参与。2007年,韩美FTA签署咨询委员会升级为FTA国内咨询委员会,政府有关部委部长及经济界、媒体、学界、社会市民团体共同参与,目的系为完善国内对策。2013年朴槿惠政府上台后,通商产业论坛正式成立,产业通商资源部长官和韩国贸易协会会长担任共同委员长,下辖22个分委会,讨论议题从FTA扩大到韩国所有对外贸易事务,进一步强化了政府与产业界等的沟通。
(三)不断完善开放补偿机制
2004年韩国-智利自贸协定中,韩国政府提供的开放补偿规模仅为1.2万亿韩元,主要用于提高果树产品的竞争力。2007年韩美自贸协定中,韩国政府投入29.8亿韩元的产业支援金。2010年韩国-欧盟自贸协定中,韩国政府投入10.8万亿韩元以加强畜产品竞争力,并扩大对化妆品、医疗器械等产品的R&D投资。韩国针对不同的产业,先后制定《根据自贸协定制定的农业援助特别法》、《根据自贸协定制定的贸易调整援助法》、《<根据自贸协定制定的贸易调整援助法>的施行令》等相关法律,为国内优势产业争取更加有利的国际贸易环境,对因进口增加而遭受损失的产业和群体提供补贴,确保有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对农畜水产业,一方面是提供直接损失补偿金和企业倒闭支援金,另一方面是强化竞争力,包括提高生产、加工、流通等阶段的能力,扩充生产基础设施,培育种子产业,改善农业结构等。对制造业和服务业,在提供直接损失补偿金和调整贸易支援制度的同时,大力促进R&D投资和出口多样化。
(四)自贸区效果的扩大需要政府和业界的持续努力
就韩国企业对自贸协定利用率而言,一般在协定生效初期效果并不明显,但之后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例如在出口方面,2008年韩国-东盟自贸协定利用率仅为14.0%,但2013年上升到38.7%;在进口方面,2018年韩国-东盟自贸协定利用率为38.0%,2013年上升到75.6%;2010年韩国-印度自贸协定利用率为44.7%,2013年达到61.0%。韩国自贸协定利用率得到不断提高,这主要得益于韩国政府及商会不断加大对自贸区的宣传和培训,使企业深入了解韩国与自贸伙伴相互开放市场的时间表、商机和挑战,进而趋利避害。
四、我国需要借鉴韩国自贸区制度化建设的经验
中韩两国国情不同,我国自贸区建设面临的内外复杂环境远非韩国能及。但自贸区建设亦有一定普遍规律,我国可借鉴韩国自贸区制度化建设经验,统筹规划,稳妥推进,使自贸区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最大正面效应。
(一)加紧制定自贸区发展战略
当前美国、欧盟、日本、韩国、东盟等制定自贸区战略时,除追求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之外,更多将其作为争夺贸易规则主导权、谋划地缘政治、运筹外交关系的重要工具,这导致东亚自贸区建设“意大利面条”现象突出。面对这些情况,我国自贸区建设既要考虑现实经济利益,也应着眼未来战略利益,既要考虑自身利益,也要照顾其他伙伴的关切,可在推动中韩和中澳自贸协定早日生效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中日韩和RCEP谈判进程,积极同“一带一路”有关国家建立不同类型的自贸区,最终建成立足东亚、面向亚太、展望全球的自贸网络。
(二)抓紧建立自贸区与产业无缝对接机制
通过韩国自贸区建设经验可以看到,规范自贸协定谈判程序,尽早制定有关法律,这是顺利推进自贸区战略的基本保障。我国可在总结以往自贸协定谈判的基础上,尽早建立由国务院直接领导的统筹自贸协定谈判与实施的专门机构,制定《自贸协定谈判原则与程序》,这既可使相关部门和企业在参与自贸协定谈判时有章可循,也有助于完善自贸谈判过程中的信息沟通渠道,帮助谈判部门改进决策方法,提高决策效率。在自贸区建设的全过程,即从可行性研究、谈判到协定实施的所有过程中,有必要与国内产业建立联系机制,为相关企业提供意见反馈平台,让重点行业参与决策制订。在可行性研究中要充分考虑国内产业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对是否启动谈判做出客观评价。在谈判时要为有关产业提供沟通平台,为保护敏感产业利益预留时间和空间,并主动向企业作政策解读,推动其主动进行结构调整。在自贸协定实施中要建立公众信息提交平台,让利益攸关企业直接向政府反馈意见,并在核实后及时加以解决。定期评估自贸协定对产业的影响并形成报告,根据评估报告的建议采取必要措施。
(三)加快完善自贸区补偿机制
我国有必要借鉴韩国贸易调整支援制度的经验,加快完善开放补偿机制建设,解决开放过程中的利益调整和救济问题,争取社会各界对推进自贸谈判的支持。既要以整体利益为基准评估是否需要做出谈判让步,也需要探索建立敏感产业、部门的利益补偿机制,以平衡利益和达成协议。考虑到我国国情,我国在实施开放补偿机制时,不能只关注那些国有企业的得失,应把更多资源投向弱势产业和群体。对于开放补偿机制的申请和认证,应以简化为原则,避免由于申请耗时过长而错过最佳援助时期,并立足长远,做到“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有效结合。此外,政府既要考虑各产业、部门的特点、发展水平以及现有开放程度和竞争力,确保国家经济产业安全,也应发挥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能,通过市场退出机制,淘汰落后企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激发国内产业活力。
(四)努力突破自贸区建设中的制度障碍
韩国将自贸区建设与优化经济结构密切联系,且取得较好效果。我国亦有必要借鉴这一经验。当前,全球自贸区谈判重点逐渐转向竞争政策、劳工权利、政府采购、环境等领域,而我国在上述领域的基本体制大多已由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接受这些高标准需要突破现行体制和法律制度,有些领域还将受到较大的利益冲击。应当说,在欧美国家仍掌握国际贸易规则话语权的情况下,高标准的贸易、服务、投资自由化,必然是未来自贸区发展方向,其中很多领域也与我国产业发展方向是一致的。今后在我国开展自贸区谈判中,在规则领域可逐步与国际接轨,引入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等模式,特别是在金融、电信等竞争力较弱产业中应引入适度竞争等先进理念,打破垄断等限制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参考文献:
[1]
[2]冯维江.试析美欧日自贸区战略及对中国的启示(J),亚太经济,2015(1)9-15.
关键词:农村新社区, 文化, 瑞安市
Abstract: the rural new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s wenzhou region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perfecting the community services system will be over the next few years rural new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service is one of the community service system requirements. This paper, from the new rural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related background, lists ruian of the community culture building of new countryside present situation and beneficial attempt, and puts forward new rural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some ideas.
Keywords: rural new community, culture, ruian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2011年,温州市委1号文件,《关于加快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试行)》正式,同时印发了12个配套文件,其中就重点强调了建立健全农村新社区管理服务体制的实施意见。在这样的背景下,瑞安市落实温州城乡统筹综合改革方案,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采取“转、并、联”(“转”指城中村转为城市社区,“并”指居民区、居民点等合并组建农村新社区,“联”指多个村联合设立社区)的方式,在全市910个行政村,共计组建农村新社区142个。2012年初,为进一步提升新社区布局的合理性,新社区数量调整为91个。
农村新社区是温州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带来的新事物,是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体制的一个创新;社区公共服务包括很多方面,有学者认为包括公共资源、公共设施、公共文化、公共安全、公共经济、公共保障、公共政务七大方面。其中,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是其基础性要件。基于这样的重要性,农村新社区文化建设的相关工作也就逐渐显得迫切起来。但是,当前农村新社区文化建设没有一套可以直接借鉴的模式,特别是温州城乡统筹综合改革背景下产生的农村新社区更是与全国前几年已经推进的农村社区有概念和本质上的区别。农村社区是指由居住在某一地方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区域生活共同体,是一个比自然村落、社队村组体制更具有弹性的制度平台。而温州提出来的农村新社区(城乡一体新社区)是城镇式的社区,其服务功能应比农村社区甚至比城市社区程度更高更全。浏览各类文献,对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研究历史并不久远,相关学术方面的探讨还未形成共同认识。本文试以瑞安市为例,从农村新社区文化建设的角度,来探讨对和谐、幸福农村新社区建设的作用及其对于温州其他县、市、区农村新社区文化建设的启示。
二、瑞安市农村新社区文化建设的有益探索
瑞安市始终把农村新社区文化建设放到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党委宣传思想工作重点,广泛发动,精心组织,积极推动城乡文化基础设施投入,积极探索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
(一)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公共财政支撑。近几年,瑞安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成效显著,文化事业得到繁荣发展。十一五期间,瑞安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2010年底,面积达10657平方米的市图书馆新馆对外开放,馆藏图书近30万册,达到了国家一级馆的标准;市博物馆建筑面积达15000平方米,也将在今年投入使用。截止2010年底,全市37个乡镇(街道)已创建13个“东海明珠”、24个“金海岸”,创建率为100%。建成“图书流通服务站”28个,建成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42个,省级文化示范村2个、温州市级13个、瑞安市级39个。建成藏书1000册以上的“农家书屋”91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10%。积极整合资源,利用老年活动宫、祠堂殿宇或集体公共场所,建立文体活动中心(室)。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在行政区划调整之后,特别是成立农村新社区后,已经投入的文化基础设施全部归到相应社区使用,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大对农村新社区的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
Abstract: Logistics Park is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logistics, the logistics park construction in China is just started, but the foreign logistics park construction has accumulated a lot of experience, which is worth learning from. Nanchong is
central city of the northern part of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Zone and northeastern Sichuan region, this paper learns from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of foreign advanced logistics park, which has major strategic significance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ogistics park in Nanchong.
关键词: 南充物流园区;国外物流园区;经验借鉴
Key words: the logistics park in Nanchong;foreign logistics park;experience reference
中图分类号:F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012-02
0 引言
在我国,物流业作为新兴服务型产业,其融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为一体,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09年2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10年1月《四川省西部物流中心建设规划》正式出台,四川将打造一个区域物流中心和次区域物流中心,这对促进南充现代物流业发展有着长远的推动作用。
1 南充物流园区的概况
南充物流园区即小龙物流园区。该园区以南充火车东站为中心,西邻嘉陵江,北至高坪区龙门街道办事处,南到螺溪河与青松街道办事处一带,东抵螺溪镇至凤凰乡一线,面积9平方公里。南充物流园区是四川省政府重点打造的省内次区域物流中心之一,也是南充市政府建设“一园区、四中心、七节点”物流体系中唯一的物流园区。
南充物流园区将打造为集成化、多元化、信息化、区域化的综合型物流中心,最终成为立足南充、服务川东北、面向西部、影响全国的综合性“现代物流城”。
该园区项目总投资120亿元,采用“市区共建、高坪为主、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开发模式,分三期投入。在功能规划中,园区分为“一平台、二组团、四板块、十功能区”。一平台,即信息服务平台;二组团,即物流组团和配套组团;四板块,即多式联运板块、仓储配送板块、拓展预留板块、综合配套板块;十功能区,即国际物流集装箱区、公路物流区、企业定制区、综合仓储区、农产品物流区、工业品物流区、城市配送区、拓展预留区、生活配套区。项目全面建成营运后,预测年吞吐量将达3900万吨,完全营运后年交易额将达150亿元,可望年创税收15亿元、带动3万多人就业。
目前,该园区已启动川东北粮食物流中心建设、一期还房建设,同时,完成3个新(迁)建项目的基础工作和达成铁路油库及道路土地收储等。在招商引资方面,已与深圳招商局物流集团、中外运储物流集团、成都聚合物流、泰宏集团和浙江传化物流公司等企业达成合作意向。至此,该物流园已有国内30家知名物流企业达成投资入驻意向。
2 国外先进物流园区的发展建设经验
2.1 日本发展建设物流园区的经验 物流园区最早以“物流团地”的形式出现在日本。日本发展物流园区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日本政府从1965年在东京开始建设物流园区,到现在日本己建立20多个大规模的物流园区。通过物流园区的建设,吸引很多配送中心和物流中心齐聚物流园区,使它们对基础设施等实行共享,减轻对环境的污染,达到降低物流成本,实现规模效益。主要经验如下:
2.1.1 重视园区规划建设 日本考虑到国土面积较小,对土地的利用非常重视,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建设首先必须符合城市发展规划,然后决定物流基地的建设地点、数量、规模及功能,最后报请有关部门审批。
2.1.2 重视园区的选址 在园区选址方面,规定以城市的公路网、铁路网以及港口、码头为中心的一定范围内作为选址地点。通过市内交通线路与市内其他物流企业形成高效的城市物流网络,为城市提供物流服务。同时与城市外交通干线连接,通过干线与其他物流园区形成地区、区域以及全国物流网络。
2.1.3 制定发展园区的优惠政策 日本在物流园区的建设方式上大多由政府以很低的价格将土地卖给开发集团,并由若干私营集团、株式会社向银行贷款建造的。比如将物流园区用地卖给各物流行业协会,然后由协会以股份制的形式向其会员企业融资,用来购买土地和兴建物流基础设施,不足的部分政府可提供低息贷款。日本政府考虑到建设物流园区是一项投入资本巨大、回收期长、社会效益显著,特别是对改善城市交通、城市功能具有特殊意义的举措,要求银行予以长期低息贷款或无息贷款。
2.1.4 优化园区的投资环境 政府对规划的物流园区,积极加快交通、信息平台及市政设施的配套建设,吸引物流企业入驻园区,在促进物流企业发展的同时,也使物流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2.2 德国发展建设物流园区的经验 德国是欧洲物流发展最好的国家之一,在物流园区的建设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德国发展物流园区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货运经济性和合理性。主要经验如下:
2.2.1 制定优惠政策 政府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给予物流企业以最大的支持。政府在企业建设物流中心的同时提供低息贷款。如果企业在入驻园区后,在建设和设备的筹资方面有困难,当地政府还可以给予其财政补贴;对入驻园区的物流企业,在经营的前几年还会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实行减免,加快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
2.2.2 科学的选址 物流园区的选址,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因素是:一是交通便利,要靠近公路、铁路、码头、机场等交通干线,园区内至少有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连接;二是不能建在城市的中心地带,因为建在城市的中心地带容易造成交通阻塞,给人们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必须在城市的边缘地带;三是经济上的合理性,主要考虑土地的价格、劳动力资本等;四是保护环境,要考虑园区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环境,不能破坏环境;五是考虑信息平台的建设,如通信等。
2.2.3 园区发展模式 德国一般采取联邦政府统筹规划,州政府、市政府扶持建设,企业化经营管理和入驻园区企业自主经营的发展模式。
3 借鉴国外物流园区发展建设的成功经验
从日本、德国等国外物流园区的发展建设的实践经验来看,南充在规划、建设以及发展物流园区的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和理念:
3.1 政府在园区规划建设中的协调作用 政府在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规划职能,根据南充市城市发展规划,划定一定的区域作为物流园区的建设用地;同时要做好协调政府各部门以及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为企业入驻物流园区提供便利和条件,使入驻企业能够在物流园区内健康、稳定地发展,为南充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3.2 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 物流园区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要想更好更快地发展,政府必须发挥宏观政策指导作用,制定完善配套政策措施,营造良好宏观环境,促进物流园区健康发展。
3.2.1 土地政策 在南充市城市发展规划的总体框架下,对已纳入国家、省级等规划的物流园区的土地用地给予重点保障和更为优惠的扶持政策,如价格优惠、买一部分送一部分等。
3.2.2 税收政策 关于物流园区的税收有七八种,如土地使用税、营业税、房产税、所得税等等。对于入住园区的物流企业实行各项税费优惠政策,切实减轻入住园区物流企业税收负担,这样才能吸引物流企业入驻园区,起到招商引资,加快物流园区建设的作用。
3.3 强化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物流园区规划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物流企业开展业务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也是物流园区发展的基石。主要包括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网络规划建设、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环境设施规划建设等。
3.4 提高物流园区入驻企业的门槛 物流园区的建设直接关系到物流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因此在放开物流企业入驻的同时,也要进一步提高物流企业的准入门槛,如规定物流企业的注册资本、资产规模等,防止打着物流企业的名号入驻园区实行“圈地”,从事非物流活动。制定标准,规范物流企业的经营活动,营造物流园区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促使物流企业朝合理化的方向发展。
3.5 大力培养和引进物流专业人才 物流人才已成为我国十二类市场紧缺人才之一,建设物流企业需要大量的物流人才。南充建设好物流园区应多渠道地抓好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一是与省市内有关高校合作,定向培养一批现代物流专业人才;二是广泛开展岗位培训,提高我市物流业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三是开展物流业从业资格认证工作,使我市物流业从业人员逐步走向专业化;四是引进物流人才,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重点是企业物流技术人才、物流经理人等高级人才,以满足我市现代物流发展,特别是物流园区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
3.6 积极解决园区建设的资金 物流园区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南充物流园区的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要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四川省西部物流中心建设规划》出台的有利契机,争取获得更多国家和省资金政策扶持;二是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和宣传载体,大力宣传物流园区的功能定位、发展优势、发展前景、优惠政策,以项目为载体,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三是强化要素保障。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大建设用地报征力度,争取增量,盘活存量,破解园区用地瓶颈问题。同时全面整合市区两级融资平台,争取金融机构信贷支持。
综上所述,物流园区的建设越来越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国外发达国家特别是日本、德国的物流园区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将日德两国的物流园区规划发展的一些先进思想、理念,结合南充的实际情况,将其经验应用于南充物流业的规划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可以使得南充在物流园区的规划发展过程中少走一些弯路,更快推进南充物流园区的建设,促进南充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勇,蔡昭君,王鑫,王开祥.关于南充物流园区规划建设的探讨[J].中国商界,2012.9.
[2]高晓戌.浅议我国物流园区的规划与建设[J].山西建筑,2006.4.
高校办学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培养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高校的科研成果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是最有效的最直接的“生产力”,科研成果诞生的过程也就是科研档案产生的过程。因此,怎样开发利用科研档案资源,并推广这些档案信息,最终带来的效益如何,是所有档案信息工作人员值得思索和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没有文化信息的发展就不会有经济的发展。积极服务区域、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是河南科技大学的优良传统。河南科技大学地处古都洛阳,是河洛文化发源地、国家重工业基地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区域优势明显。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对接,建设了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如“中国锥齿轮第一人”梁桂铭教授;创建了一批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齿轮、轴承等装备基础件研究居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了一批国家重大科研奖励;拥有多个国家、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农业机械研究具有传统优势,金属材料及其加工技术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动力机械研究成效显著,农副产品加工技术、旱作栽培与育种、预防兽医学等学科的研究,具有明显特色。
立足中原,服务基层。作为洛阳“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实施主体之一,学校长期与地方和企业共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多年来,河南科技大学以不断满足中原地区对人才、科技和智力服务等方面需求,与企业共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切实帮助地方企业摆脱困境,取得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效带动和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2 科研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主要举措
2.1 发挥区域优势,增强特色馆藏的建设。高校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供丰富翔实的档案信息。而丰富馆藏是档案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前提。有地方特色的特色馆藏要围绕地方需求,特别是经济建设和文化引领所表现出来的需求,拓展社会化服务内容。正如有学者指出的,“特色馆藏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地方经济服务”。
河南科技大学创建于1952年,坐落在千年、牡丹花城洛阳市,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工业基础,占有明显区域优势。洛阳是国家重工业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河洛文化发源地。工业经济和文化经济研究是河南科技大学广大师生科学研究的重点。因此,河南科技大学档案馆从加强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特色专业档案的收集、保管、利用入手,努力丰富科研档案信息资源,通过各种渠道和不同的方式收集第一手科研档案资料,最大限度地扩大科研档案的存贮量。这是高校服务于社会的先决条件,也是开发利用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必备基础。如,居国际先进水平的齿轮、轴承等装备基础研究资料;取得重要成果的大型装备数字化设计及控制技术研究资料;具有传统优势的农业机械研究资料;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金属材料及其加工技术研究资料;成效显著的动力机械研究资料;农副产品加工技术研究资料;旱作栽培与育种研究资料;牡丹产业发展研究资料、龙门石窟文化研究资料;河洛文化研究资料,等等。通过丰富馆藏、完善馆藏档案结构及特色馆藏的建设,不断扩大社会影响,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最原始、最有力、最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做到准确、快捷地为利用者提供相关的档案信息,特别是对本校师生员工的教学和科研提供真实有效的历史凭证。
作为科技档案工作人员,要了解和熟悉科技档案的数量、内容、成分、价值等基本情况,以便能够准确及时地解答利用者的问题,推动档案服务利用工作的高效开展。调查分析利用者对科技档案需求的倾向和意愿,及时把握科技档案利用需求的趋势。以采取积极有效的对应措施,满足利用者不同的利用需求,提高科技档案利用效率,实现科技档案的社会价值。
2.2 开展用户需求的深层次科技档案编研工作。科技档案是国家重要的信息资源,做好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意义重大。科技档案编研是开发利用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开发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是科技档案内容承载的潜在科技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需要。科技档案潜在的价值不能自发地实现,只有通过编研才能为利用者提供更加系统、完善、精练的档案信息,而编研成果质量必然影响科技档案信息价值的体现。
目前,河南科技大学档案馆的编研状况是编多研少,编研力度不够,编研成果基本是汇编、选编之类的初级产品,大多是原始档案的集合和翻版,一次性编研成果多,深层次编研成果少。因此,要加大编研力度,要做好编研工作。
一是要科学选题。选题既是科技档案编研工作的起点,也是关键。选题是否得当,不仅决定编研成果的质量及其利用价值,也关系到编研工作能否顺利有效地进行。科学选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服务为本,立足馆藏。利用是科技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因此,选题的着眼点应是“利用”二字。从利用者的需求和当前科研、生产及其管理工作的客观实际出发,编制一些实用性强的编研成果。同时,还要充分考虑本馆馆藏,立足自己的信息优势选题,不仅可以扬长避短,也会使编研材料有源头,科技成果有特色,编研工作有活力,有助于保证编研成果的质量,并能充分体现自有档案的资源价值。
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编研应根据档案馆的自身条件和社会需要确定选题,遵循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单一到综合,长短结合的原则。编研选题要结合客观实际的需要,这是档案编研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这当中既包括当前的客观实际需要,也要考虑长远的客观实际需要。因此,可以先编制一些实用价值较大、开发时间短、针对性强、出成品快的编研成果。同时,也要选有前瞻性、预测性的项目,服务并指导未来。值得注意的是,选题时如果缺乏对社会需求准确的、科学的预测,其成果就有可能滞后于社会的需求。前瞻性选题要从市场发展变化的动向中来预测,以满足利用者对科技档案编研成果的时效性和超前服务性的迫切需求。
二是认真做好“编”与“研”。科技档案编研是以信息研究和编辑为要点,突出特点是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性质。“编”与“研”完成后便解散。动态的联盟作为高校间的网络化系统,可提高高校资源使用效率,还可节约高校在可获得资源方面的投入,从而提高高校的战略灵活性。
针对区域经济,根据用户不同需要,探讨科研档案内容与形式。同时还要充分考虑本馆馆藏,立足于信息优势选题,编出有特色,高质量,能充分体现自有档案信息的资源价值。
2.3 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高校档案馆实现档案信息数字化是时展需要,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要实现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主要有两方面工作需要完成:第一,有关政策、法规、标准的制定和完善。统一的标准是档案工作依据,有利于档案标准化工作开展和信息化工作推进;有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制定能为科技档案的工作展开提供法律依据,也能够在档案利用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提供解决依据,有利于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第二,对科技档案本身推进数字化建设,对基础设施推进网络化建设。档案管理部门应根据本单位档案资源的收藏情况及有关用户的需求情况建立相关的数据库系统,为科技档案资源的网上储备、传输、利用打下基础;推进网络化建设,为科技资源的网上利用提供条件。有利于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及时把握科技档案变化情况,有利于科技档案的充分利用。
建立科技档案数据库,要反映学校学科特征,以重点学科为依托,收集、整理、编制资料,展示学科的发展历程、最新成果、学术造诣、知名学者等并提供检索服务,保持与学校科研工作发展同步。通过建立专题档案资源共享平台等形式,开发利用档案资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信息服务。
2.4 利用科研档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科技产业化需要研究课题和项目开发的促进和带动,而研究课题和项目开发正是高校的优势。长期以来,河南科技大学实施科研兴校战略,努力提升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学校始终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服务社会”的学术导向,近五年,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227项。其中,“863”、“973”、“自然科学基金”和“重大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研究项目155项,国防科研项目97项,“产学研”合作项目545项;共获得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50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