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好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 固定资产是企业运营的重要工具,在企业资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投资一经发生,资金就固化形成企业的“沉没”成本,投资成本在整个资产折旧期间内将严重影响企业的经营成本。因此,本文从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加强固定资产投资控制的具体措施,从而达到优化投资结构,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和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投资成本,防范投资风险等目的。
关键词 固定资产 投资 内部控制
固定资产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较高,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资产,是企业运营的重要工具。固定资产投资具有投资回收期长、投资金额大,变现能力差等特点。在固定资产投资的全过程中,如果没有完善的内控制度将使得企业资产在不健全的各类制度下不显山、不露水的悄然流失。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单位内部为了有效地进行经营管理,而制定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制度、措施和方法的总称。内控失败带给企业的危害是内伤型的,是以牺牲企业的利润和队伍的凝聚力为代价的。实行内控制度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保证企业资产安全的需要。因此,加强固定资产投资控制,对优化投资结构,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和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投资成本,优化资产的盈利能力,防范投资风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一)固定资产投资是企业投资的最重要的内容
固定资产投资,实际上就是固定资产的扩大再生产。固定资产扩大再生产的主要形式是技术改造、改建、扩建和新建。通过技术改造、改建、扩建和新建形成的固定资产一经建成投产,就决定了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也决定了它可能实现的经济效益。它是企业生产的规模、产品品种、产品质量的基本保证,而且,固定资产投资,也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高低,发展前景好坏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加强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提高企业整体效益的重要前提。
(二)内控是企业壮大的“内功”
今天,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正全速将企业带入一个新经济时代,许多企业已开始实施国际化战略,对业务流程实行再造和整合,以提高国际竞争力。而这些企业在整合中,无一不是以强有力的内控管理为基础,它强调以首尾相接的、完整连贯的整合性业务流程,来取代过去被职能不清的、管理部门割裂的、不易看见也难于管理的破碎性流程,它的每一条信息都是受控的、可追溯的。
二、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措施分析
为解决投资方向不合理、项目管理存在漏洞、项目初设审核不严、施工超概算及竣工决算不及时等问题,必须针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各个环节,采取积极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
(一)明确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管理的主管部门和岗位,保证管理架构完整、科学、合理
1.企业应建立健全工程项目业务的主管部门,包括项目规划、概预算控制部门,建设管理办公室等,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2.各主管部门和业务人员应严格按规定的建设程序办理工程项目业务,不得跨越程序办理工程业务,不得擅自超越上一程序批准的项目方案和造价实施下一程序,只有完成上一环节工作后方可转入下一环节。
3.企业应当对工程项目相关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明确审批人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及相关控制措施,规定经办人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
(二)加强项目决策控制,从源头上防止无效投资
1.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的决策必须履行规定的程序。重大项目的决策程序包括项目建议书阶段和可行性研究阶段。
2.重大投资项目建议书,由建设单位组织编制,企业最高管理层组织审核、批复。对审核通过的项目建议书,报企业最高管理层批复。
3.为了保证投资决策的正确有效,必须进行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重大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应由项目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咨询单位等编制。
(三)搞好工程项目初步设计概算控制,控制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造价
1.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批准后,方可进行项目的初步设计。经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投资估算,是工程项目控制造价的依据和初步设计概算的最高限额。
2.企业应规范、完善对初步设计文件的审核程序与相关制度,实现对工程项目预期造价的有效控制。
3.重大项目的初步设计文件,由企业概预算控制部门组织审核,并负责将审核意见反馈给设计单位,督促设计单位修改完善。
(四)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的过程控制
固定资产投资的过程控制应由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参与和监督,内控制度的重点是:
1.制定预算审批制度,规定了固定资产的购建、动态管理及处置的程序和审批权限,降低固定资产购建成本:
2.内部牵制制度,对计划外购建固定资产、自行调整投资计划、冒名顶替将投资挪作他用的,制定了领导与执行者、审批与经手、验收相互牵制制度;
3.岗位分离制度,对不同部门设定不同的职责,将固定资产投资的计划、审批、经办、付款结算、资产保管等岗位分别由不同部门担任,并明确各部门职责及责任;
4.财产清查制度,对资产的保管、使用、费用的列支标准、方法和处理进行规范。
(五)强化内部投资预算控制,确保工程项目建设得到资金保障
1.内部投资预算主管部门对申请列入内部投资预算的工程项目,应按照 “效益优先”原则,通过项目经济效益排队,与当年投资资金来源和其他项目综合平衡等,合理列入内部投资预算。
2.财务部门作为全面预算主管部门,应审核内部投资预算的投资规模与资金来源是否平衡,不能超来源安排投资规模。
(六)监督制度执行、遵守法制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控制涉及范围广,控制难度大,因而内审人员在管理中应有目的的收集问题,剖析问题,将这些问题按性质分类,把问题的来龙去脉搞清楚,针对每一个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
同时,应对内强调控制,对外强调法制,因为法制建设是控制的基础和条件。现有的市场准入、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工程监理、合同管理、工程质量监督等制度,为逐步建立起更加科学、更加完善的建筑市场运行规则和管理制度体制提供了条件,并将成熟有效的改革措施通过法律、法规加以确定,是我国建设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
(七)搞好施工图预算控制,确保施工图预算与初设概算闭合衔接
已列入内部投资预算的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应委托负责初步设计的单位进行施工图设计,施工图设计必须以被批准的初步设计为依据,不得任意增加工程项目,扩大工程范围和提高建设标准。
施工图设计获批准后,建设单位应组织造价专业人员或委托有关中介机构编制施工图预算。对编制完成的施工图预算,由负责组织施工图设计审查的建设主管部门进行审查、修改、批准。
(八)做好价款支付控制,防止差错和舞弊
建设单位财务部门要严格按批准的内部投资预算控制工程价款的结算与支付。会计人员在办理工程预付款和工程进度款结算、支付业务前,应对照工程合同约定的价款支付方式、内部投资预算等,认真审查和复核本单位工程主管部门提交的价款支付申请及凭证(包括承包方的收款收据或发票)、审批人的批准意见等,复核无误后,方可按规定,办理价款支付手续。
(九)加强项目竣工决算控制,确保盈亏和资产的真实、准确性
工程项目竣工后,应在三个月内完成竣工财务决算的编制工作。建设单位应组织设计、监理、质量监督等单位对施工单位报送的竣工资料进行审查,组织竣工预验收和竣工验收。
建设单位财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编制竣工财务决算,如实反映工程项目的实际造价,不得将应计入当期经营费用的各种支出计入建设成本。工程项目所建造的固定资产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妥竣工财务决算的,应当自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日起,按估计的价值转入固定资产,并开始计提折旧。待办妥竣工决算手续后再调整固定资产入账价值。
三、结束语
企业通过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能够大幅度的降低固定资产投资领域舞弊发生的可能性,及时堵塞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漏洞,真正为企业起到“增值服务”的作用。因此,固定资产投资领域的内部控制工作还应得到重视和加强,为企业带来的好处也将日益显现。
参考文献:
“拔最多的鹅毛,听最少的鹅叫!”西方一位学者曾这样戏说国际税收政策。然而,我国正在改革试点的增值税,却给试点区域的企业带来了非常大的好处,被企业界称赞为“增值之税”。
2004年7月1日,东北作为首批试点地区实行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的税收政策(以下简称“试点”)。此项税收政策改革适用于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大连市从事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冶金业、船舶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产品生产为主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下简称“纳税人”)。2007年1月,“试点”范围扩展到中部6省。
笔者所在的海拉精密模具(长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拉模具”),正是我国第一批享受到增值税试点改革益处的企业。海拉模具成立于2003年10月,位于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德国海拉集团在中国投资兴建的专门从事模具研制、设计、生产、销售一体化的独资公司,属于技术密集的现代化模具设计、制造企业,属于汽车制造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符合“试点”的条件。
办理详解
自2004年7月1日起,海拉模具开始适用“试点”相关政策,第一批享受到该项政策优惠。根据“试点”规定,海拉模具发生的下列项目的进项税额准予抵扣:
一、购进(包括接受捐赠和实物投资)固定资产;
二、用于自制(含改扩建、安装)固定资产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
三、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凡出租方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融资租赁业务征收流转税问题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九条所规定的固定资产;
四、为固定资产所支付的运输费用。
但,外购和自制的不动产不属于扣除范围。
在优惠政策后,海拉模具按条例规定提供相关申请材料(包括营业执照正本、企业申请书等)在税务局征税科进行申请。初始备案和审批过程比较顺利。
在对固定资产申报退税时需提供的相关材料有:固定资产退税调查报告(一份)、固定资产退税申请(一份)、固定资产原始发票、税政科提供的固定资产增值税比对结果表、固定资产抵扣当月发生的所有进项额抵扣明细、固定资产退税审批表,交由税务专管员审核。如当期涉及税额较大,税务局会派专人到企业进行实地审核。审核通过,方可正式申报。
“试点”具体的抵退税实行按新增增值税税额计算退税的办法,实行按季退税。其中,新增增值税税额计算公式为:
本期新增增值税税额=本期应缴增值税累计税额(计算时其进项税额不含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上年同期应缴增值税累计税额-上年同期应退固定资产进项税额)
海拉模具绝大部分的固定资产是在2003年企业开办初期以投资形式购入,即是在“试点”实施前投入的属存量资产,无法享受到这一优惠政策。自适用“试点”优惠政策以来,海拉模具新增固定资产累计抵退税50余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的成本。随着公司业务的扩张,投资规模的扩大,新旧设备的更替以及技术的升级需求也在加速,在未来几年海拉模具将迎来新一轮投资高峰,此税收政策将为海拉模具带来更多的好处。
增值之处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试点”对海拉模具的经营业绩会带来很多好处,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1.对海拉模具的现金流有正面影响。
实施“试点”前,购进的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金额计入固定资产原值,只能随多年的折旧逐步收回;实施“试点”后,购进的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金额可以申请抵退税,当年即能收回此金额,无疑对企业的现金流产生有益影响。
举个简单的例子:
如海拉模具购买xxx机器设备,采购价100万,增值税(17%)17万,价税合计117万,折旧年限5年。
“试点”前,该机器设备以117万的成本入账,其中增值税17万每年折旧为3.4万,需5年才能收回17万(不考虑时间价值);而“试点”后,该机器设备以100万的成本入账,增值税17万可以申请退税,当年即能收回17万。可以看出,“试点”实施显然帮助公司提高了现金流质量。
2.可降低公司的综合成本,尤其对海拉模具这样的资本密集型企业有明显作用。
例如海拉模具购买的DMS125P五轴数控铣床,不含税采购价500万,增值税(17%)85万,价税合计585万。
“试点”前,该机器设备需以585万为成本入账;“试点”后,该机器设备只需以500万的成本入账即可,增值税85万可以退税。
海拉模具产品报价是以某产品所占用的机器设备的成本根据一定的计算方法得出的,“试点”的实施使得机器设备的成本降低,间接降低了产品报价。在假设其他条件没有变化的前提下,无疑在价格方面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这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是非常重要的。
由此可见,“试点”政策的实施能有效降低公司的成本,从而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竞争力。
3.“试点”的实施为企业纳税筹划提供了新的途径,对企业财务部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对固定资产投资等统筹规划,以充分享受国家对企业的税收政策支持,各个企业的成果不尽相同,这些差异也间接作用到企业在同行业的竞争力。
经验分享
根据这几年海拉模具“试点”的实施经验,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注意事项,以供将要实施“试点”的企业负责人借鉴:
1.“试点”采用“增量法”计算退税,这一点需要充分理解。
所谓“增量法”,即是按“试点”规定,纳税人当年准予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不得超过当年新增增值税税额,当年没有新增增值税税额或新增增值税额不足抵扣的,未抵扣的进项税额应留待下年抵扣。
新增增值税税额计算公式为:
本期新增增值税税额=本期应缴增值税累计税额(计算时其进项税额不含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上年同期应缴增值税累计税额-上年同期应退固定资产进项税额)
首先,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时充分考虑到企业的经营状况。如果业绩不佳,新增增值税就会少,甚至无新增,在这种情况下,建议控制好投资规模,以免当年发生的固定资产的进项税无法全额抵扣。
而当企业业绩较好时,意味着企业的新增增值税税额可能大幅增加,企业可以根据情况在计划内加大投资力度,以充分享受“试点”政策带来的好处。
其次,企业应控制好物资采购节奏。如果物资采购计划不合理,出现采购量明显大于需求量情况,物资采购产生的增值税进项税相应增加,在增值税销项税不变的前提下,必然减少了当期新增增值税税额,若当期固定资产投资额较大,当期发生的固定资产进项税就很可能无法全额抵扣。
2.要考虑到“试点”实施后,由于固定资产的原值减少(增值税进项税不计入固定资产原值),使得折旧减少,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增加,企业所得税会有相应的增加,部分冲减固定资产增值税进项税抵扣带来的好处。企业如果不能实现增值税增量,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就无法抵退。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但没有享受到“试点”优惠政策的实惠,反而增加了所得税负担。
3.按规定,“纳税人可放弃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抵扣权,选择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权放弃的纳税人应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书面声明,并自提出声明的所属月份起将固定资产进项税额计入固定资产原值,不得再计入进项税额抵扣。”
要注意,“对纳税人已放弃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权又改变放弃做法,提出享受抵扣权请求的,须自放弃抵扣权执行月份起满12个月后,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方可恢复其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权。”所以,企业要全方位考虑利弊,来选择或放弃抵扣权。
4.由于海拉模具是2003年成立的,没有什么历史负担,易于实现增值税增量,可以较充分的享受到“试点”优惠政策。但对于许多老企业,历史负担较重,经济效益无法在短期内产生飞跃,难以很快实现增值税的增量,就很难充分享受到“试点”政策。不过,2006年年底国家出台政策对历史欠税进行了豁免,规定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在1997年12月31日前形成的,截至2006年12月6日尚未清缴入库且符合规定的欠税予以豁免。帮助企业卸掉部分历史包袱。但1998年以后形成的企业欠税,只能按照先欠先抵的原则进行抵顶欠税。
5.尽管受“试点”政策影响,固定资产投资“便宜”了,但不能因此盲目扩大投资。应该在适应企业发展的合理投资需求基础上进行投资计划,以配合企业的纳税筹划。
6.对于外商投资企业,纳入“试点”实施范围的外商投资企业不再适用在投资总额内购买国产设备的增值税退税政策。
关键词:税收政策;投资现金流量;固定资产投资
作者简介:熊彩虹(1974-),湖南人,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税收的研究与教学。
中图分类号:F83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2-0059-03
一、前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在经济环境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日渐成为影响企业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在国际上,许多企业、公司在其投资决策活动中都聘用税务顾问、税务律师、审计师、会计师、国际金融顾问等高级专门人才从事税务筹划活动,以节约税金支出。在我国的企业投资决策中主要考虑的因素是:(1)对外投资的盈利与增值水平;(2)对外投资风险;(3)对外投资成本;(4)投资管理和经营控制能力;(5)筹资能力;(6)对外投资的流动性;(7)对外投资环境等。可见,在我国企业的投资决策中,我国企业很少考虑税收的影响,把纳税看作是独立于投资决策之外的事项,没有把税收与企业投资管理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更谈不上税收筹划。税收作为企业一项固定的成本支出会直接导致企业现金流量的减少,从而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企业投资决策因素中不重视税收的影响,显然是有失周全的。
二、税收对企业投资决策的主要影响
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是最重要的经济杠杆,体现着国家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必然对企业投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税收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税收影响项目投资收益水平,从而导致不同项目的投资现金流量,继而影响投资项目决策。税收对项目收益的影响体现在流转环节和所得环节。在一定的时期内,企业缴纳的流转税越多,企业在该时期的现金流量就越少,从而抑制企业投资,反之,企业的现金流量增加将会刺激企业投资。在所得环节,税收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所得税影响企业的税后利润水平,继而影响企业的投资收益和投资决策。一个投资项目全过程的净现金流量和税收的关系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净现金流量=税后利润+折旧-固定资产投资现值+(固定资产的投资现值-原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所得税税率+固定资产的实际残值收入+(固定资产的实际残值收入-预定残值)×所得税税率。
其次,税收政策会影响确认固定资产的成本、折旧等,如投资抵免政策会直接使固定资产少缴所得税款,减少了投资的现金流出量。企业选用不同的折旧方法也可以改变投资的现金流出量。
最后,税收政策会影响投资的现金流量所发生的时间。时间不同,整个投资项目收益的净现值不同,从而影响投资决策的正确性。
三、企业投资决策中的税收政策
税收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贯穿于企业存续的始终,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
(一)不同企业组织形式的税收政策
企业在设立之初,往往面临不同企业组织形式的选择,而其相应的税收政策规定是不同的,这就需要企业把税收政策的相关规定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选择最有利的企业组织形式。
1、股份有限公司与合伙企业的选择
目前,许多国家对公司与合伙企业实行不同的纳税规定。公司的营业利润在企业环节课征公司税,税后利润作为股息分配给投资者,投资者还要缴纳一次个人所得税。因此,公司实质上需要负担两个层次的税收,即公司层次的所得税和个人层次的所得税。而合伙企业不作为公司看待,营业利润不交公司所得税,只课征各个合伙人分得收益的个人所得税。对于规模大及管理水平高的企业,一般宜采用股份有限公司,而对于大多数中小型企业而言,采用合伙制企业则比较适当。这是因为,首先管理难度不大,且可获得不少因税收“优惠”所带来的好处。例如,某纳税人甲经营一家商店,年盈利300000元,该商店如按合伙人课征个人所得税(按5级超额累进税率计算),依现行税制税后利润为201750元[300000-(300000×35%-6750)];该商店如按公司课征所得税,税率25%,税后利润225000元全部作为股息分配,纳税人甲还要交纳一道个人所得税72000元(225000×35%-6750)。这样,其净得税后收益只有153000元。与前者相比,多负担所得税72000元(225000-153000)。面对公司税负重于合伙企业税负的情况,纳税人做出了不兴办公司,而办合伙企业(如以个体工商业户的形式设立)的投资决策。
2、子公司和分公司的选择
当一个企业进行国外或外地投资时,它可以在建立分公司或子公司之间进行选择。从税务角度讲,不论是子公司,还是分公司,都应在其所在国缴纳所得税。但是,大多数国家对在该国注册登记的公司法人(子公司)与外国公司设在该国的常设机构(分公司)在税收上是有不同规定的。前者往往承担全面纳税义务,后者往往承担有限纳税义务。此外,在税率、优惠政策等方面也互有差异。当一个企业打算在国外或外地设立分公司或子公司时,假如考虑到初创阶段会长时间无法赢利,则一般设置为分公司为宜,这样,可以利用公司扩张成本抵消总公司的利润,从而减轻赋税。而对于发展前景好的投资,则可以设立子公司,这样可以享受税收中的优惠待遇。
(二)不同企业注册地点的税务政策
企业进行投资决策时,应充分利用不同地区间的税制差别或区域性税收倾斜政策,对整体相对较低的地点进行投资以获取最大的税收利益。例如,在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内开办高新技术企业,我国新企业所得税制度规定其所得税率是15%,其他地区是25%,相差10%。而且,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自投产年度起免征所得税2年。自西部大开发以来,我国在税收方面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如果企业到西部投资就可以享受这些优惠。此外,在国家确定的革命老根据地、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等均有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因此,企业进行投资时,应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税制差别或区域性税收倾斜政策,选择整体税收负担较轻的地区进行投资,以使该投资收益较大。
(三)不同投资行业的税收政策
我国税法对不同行业给予不同的税收优惠,如税法规定:乡镇企业可以按应缴所得税额减征10%用于补助社会性开支的费用。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出口企业、举办知识密集型项目及基础设施的企业均给予不同税收优惠政策。因此,企业在进行投资时,应充分重视有关行业性税收优惠和不同行业的税制差别,并结合实际情况精心选择投资行业。
(四)固定资产投资税收政策
固定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之一。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大、变现能力低,合理利用企业固定资产税收政策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企业固定资产税收政策主要包括:
1、固定资产购置阶段的税收政策
国家为鼓励企业加大投资力度,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和经济稳定发展,新税法规定:“企业购置专用设备,直接抵扣当年应纳税额,而不需要在新增税额中抵免。即企业当年有应纳税额的,就可以按投资额的10%进行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结转以后5年抵免。”企业可以考虑自身情况合理利用此项税收优惠政策。
2、固定资产使用阶段的税收政策
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会冲减企业利润,因此对所得税产生很大影响。固定资产折旧对所得税的影响有3个方面:一是固定资产残值率。固定资产残值率越低,意味着分摊计入成本费用的折旧费增加,从而冲减利润,减少企业应纳税额。由于新的会计制度及税法对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没有做出具体规定,这样企业便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对企业有利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来计提折旧,以此达到节税及其他理财目的。二是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可以加速固定资产成本的回收,使企业后期成本费用前移,从而获得延期纳税的好处,因此从税收角度看,折旧年限越短越好。三是折旧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等,不同的折旧方法对纳税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如选择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等加速折旧法,能够使在资产使用前期提取的折旧更多,使企业少纳所得税,起到推迟纳税时间和隐性减税的作用,降低了企业的资金成本。
3、固定资产处置阶段的税收政策
第一,暂免征收增值税。税法规定:(1)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同时具备以下3个条件的,暂免征收增值税。即:属于企业固定资产目录所列货物;企业按固定资产管理,并确已使用过;销售价格不超过原值。(2)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属于应征消费税的机动车、摩托车、游艇,售价未超过原值的,免征增值税。
第二,按照4%的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1)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不同时具备以下3个条件的,即:属于企业固定资产目录所列货物;企业按固定资产管理,并确已使用过;销售价格不超过原值。(2)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属于应征消费税的机动车、摩托车、游艇,售价超过原值的。因此,企业在制定转让价格时,当转让价高于固定资产原值时,按规定缴纳的各项税费(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及所得税)必须小于或等于转让价高于固定资产原值的部分。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不仅要考虑现行税制的影响,还要考虑税制改革及其趋势对投资的影响。例如,新增值税法的颁布,允许企业抵扣新购入设备所含的增值税,将消除我国当前生产型增值税制产生的重复征税因素,降低企业设备投资的税收负担。增值税转型对制造企业而言,直接受到影响的项目有:允许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应上交增值税、应交地方的城建税等附加税费基数和税费额、购入应税固定资产计价、产品成本、所得税税基及所得税税额。因此,增值税转型将给企业带来利润的增加,从而增加投资者收益,同时,将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综上所述,企业投资决策是一个复杂过程,投资方案要经过多方论证。税收是企业在投资决策中必须重点关注的一个因素,因此企业在进行投资时,不仅要考虑现行税收制度、税收政策,还要关心国家的税制改革动向、税收政策导向,以便使企业的投资决策尽可能多地享受国家税收优惠,获得最大的投资净收益,同时,更好的实现国家意志,接受国家税收调控,以促进整体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艾华.税收筹划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2006.
中国燃气行业目前特点一方面是高利润行业,按国内燃气公司在香港联交所公布的数据是年销售净利润率20%以上,有人形象比喻:燃气行业是中国行业利润丰厚的最后一块大蛋糕了;另一方面是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管网及燃气设施投资资金。
一般而言,一个城市燃气专营权只给一家燃气公司。城市管道燃气公司主要业务是管网敷设、燃气分销、管网运营维护、客户服务。国内某大燃气集团公司目前在经营方面主要面对两个难题:一是公司内部成本意识淡漠,职务消费、内部浪费严重;二是每年投资规模巨大,投资效率不高。如何加强企业内部的成本管理已成为燃气公司的管理重心。
产生上述两个问题的原因很多,有管理不善、人员素质不高等原因,但认真分析,公司目前的会计核算方法才是带来诸多难题的根本原因。本文站在集团公司层面对加强成本管理的方法作一探讨。
一、存在问题分析
1、成本费用膨胀的问题,源于燃气行业的高利润;而高利润由燃气公司会计核算政策和方法算出。
燃气企业在一个城市内一般只有一家,是垄断性的。一直以来,各燃气企业,包括总公司形成了大手大脚的习惯,没有成本意识,现在总公司虽然三令五申,要大力提倡节约,加强成本控制,也请了咨询公司等外脑想办法。效果并不理想。综合分析,高利润的行业难以形成成本意识。高利润的行业更注重开源而不是节流,因为挣10块钱比省l块钱要容易。领导干部在高利润的滋养下已经形成了这样典型的意识:有个老总在请燃气公司中层吃饭时曾经说,大家辛苦了,请大家吃个饭,别看花了两三千块钱,他们一努力,一个项目就是几十万的利润。举这个例子只是为了说明总经理开源胜于节流的思想比较严重。而在一些经营和市场情况不太好的燃气企业,成本费用控制的就很好,与该城市市场空间小,接驳费收入少有直接关系。
深入分析,可以说该行业虚高利润。高额利润一方面得益于经营,但更重要的是目前我们所采用的会计核算方法和政策。会计核算上采取了将接驳费收入确认为由于投资折旧的加快,在作投资决策时,就会放弃当期收益不能弥补投资折旧的项目,从而提高投资效率。因此折旧年限的设定会对投资效率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加大了当期投资对利润的影响,促使经营者考虑近期投资收益率的问题,可以有效控制投资规模,关于跟路等市政工程,要通过检查予以约束。
2、改变会计核算上收入和成本不配比,满足内部管理的考核需要。
从内部成本管理需要出发,使收入和成本费用形成配比。一是接驳费收入不完全在当期确认收入,分10年进行确认。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当期利润,有利于提高成本意识;二是当期投资按10年摊销,而不是现在的30年。其主要目的是与接驳费收入形成配比,同时加大投资折旧,降低当期利润,有利于提高成本意识。
内部管理上改变核算办法带来的好处:
(1)大大降低当期考核利润,使开源和节约对利润的影响处于均衡状态,培育成本意识,打造燃气公司低成本运营的核心能力;
(2)利润的大大缩水,会促使经营者审视市场开发的有效性,对应收账款额度较大或回款较难的项目,会采取谨慎态度,可以有效控制应收账款规模。
3、严格固定资产的核算和结转,防止将费用纳入投资的行为发生。
由于目前管网资产按照30年进行摊销,对当期的利润影响很小,因此不同程度的存在将一些其它的成本和费用纳入投资总额的事情,从而增加投资成本。为减少该类事件的发生,一是要加强会计核算的管理,二是对超预算投资要直接冲减当期利润,使增加投资与增加费用的效果趋于一致。可以有效避免将费用纳入投资的行为发生。
4、投资管理采取预算管理,总额控制;做好投资预算分析、考核。
固定资产投资一定要根据公司的资金实力确定规模,避免盲目投资,一是固定资产投资会给公司现金带来很大压力,造成融资成本增加;二是无节制的投资会造成大量的投资浪费,降低投资收益率。
(1)对公司当期投资要采取预算管理,总额控制的方法,严格控制投资规模。年初在制定计划预算时就要根据总公司的经营情况和融资计划确定年度的投资规模,各燃气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再次额度内分配。
(2)项目投资要按照优先次序进行。要首先确定长输管道、场站等重点项目的建设计划,优先满足这些项目的投资需求;常规管网及其它固定资产投资在剩余额度内按照各公司上报计划的一定比例予以分配;各公司在内部投资计划的安排方面要优先考虑市政管网投资,特别是跟路工程要优先于一般管网投资。
(3)采取燃气公司自报投资计划,总公司进行投资预算分析、考核方法:对于燃气公司投资预算的详细内容,除明显错误外,不再对具体项目的合理性进行评估,合理性由各燃气公司决定,同时要执行第二条的相关要求,但控股公司要备案核查。
当期公司收入和将当期投资按三十年摊销的会计政策,使当期收入和利润很高。对外信息披露以及财务报表采用现行的会计核算政策应该说为公司在资本市场上赢得了很好的形象,也为公司融资铺平的道路,但在内部管理方面,按照现行的会计政策却带来了包括成本费用膨胀等在内的诸多管理问题。
2、投资规模大,投资成本高,投资收益低的问题,源于将当期投资按三十年摊销的会计政策,和投资预算逐一评审方法。
各公司每年投资规模巨大,形成很大资金缺口。同时,投资收益率却相对较低,对当期收益的贡献不大。目前的控制方法是由总公司年度预算评审小组根据成员企业上报投资计划进行评审和筛选,砍掉部分投资收益较低的项目,这种方法一是不合理,二是没效果。由于子公司众多,总公司不知道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家里乱砍;成员企业为了获得投资资金,不论好坏的乱报,形成了恶性循环。部分公司为了当期利益而不惜投入巨资建设长期收益并不看好的项目等现象时有发生。
综合分析,也是公司投资会计政策带来的弊病。各燃气公司投资按照30年摊销,对当期的利润影响极小,因此,各成员企业为了获得当期收入就会用大额的投资换取小额的收入,只要摊入当年的投资折旧低于该项目带来的当期利润即可,具体明年甚至后年会不会带来收入就不会关心了。
由于缺乏有效的评价和管理手段,无法对成员企业的投资行为进行约束和管理。因此就造成了部分企业和项目的投资收益率较低。
二、对策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新税法;纳税筹划;所得税
一、纳税筹划的概念和意义
纳税筹划是纳税人在法律规定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对投资、筹资、经营、理财等活动进行事先安排和筹划,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纳税支出,以谋求最大限度的纳税利益,实现企业税后利润或现金流量最大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纳税筹划必将成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纳税筹划是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措施之一。市场经济是激烈竞争的经济,经济主体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在经济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必然采取各种合法措施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纳税筹划就是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有力措施之一。随着我国税制的不断完善,纳税支出已经成为企业的一项重要支出,如何优化纳税支出的纳税筹划已成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纳税筹划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提起纳税筹划,不少人认为纳税筹划就是牺牲国家利益谋取企业私利,这是一种错误观点。纳税筹划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依法纳税是每个企业承担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有些企业为了减少本企业的负担便打起了少缴税的主意,但往往是事与愿违;有些企业又在不知不觉地多缴税。这就使纳税筹划逐渐独立出来,并成为企业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活动。纳税筹划是通过非违法的避税行为和合法的节税方案以及税负转嫁的方法达到尽可能减少纳税行为,从而达到少缴税款的目的。也就是说,纳税筹划是纳税人在熟知相关税收法规的基础上,在不违反国家税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对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的科学安排,运用合理的方法和技巧达到规避或减轻税负、最大化企业利益的行为。企业利益最大化了,同时也就给国家带来了应有的利益,两者并不矛盾,是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没有企业的利益,国家利益也会受到影响;同样,企业不保证国家的利益也就没有了长久生存、发展的空间。
二、实行新会计准则下的企业纳税筹划几种方式
第一,人员录用的纳税筹划。根据新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条第二款规定,企业在进行人员录用时,要结合自身经营特点,进行如下分析:哪些岗位适合安置国家鼓励就业的人员;录用上述人员与录用一般人员在工薪成本、培训成本、劳动生产率等方面的差异。并做好相关证件的备案、劳动合同的签署和社会保障的落实工作。
第二,人工费用的纳税筹划。根据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四条的规定,摈弃了计税工资制度,对内资企业非常有利。企业可以将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在所得税前扣除,较之以前是一项非常大的节税措施,避免了对职工工资薪金部分所得的同一所得性质的重复课税,使原来利用特殊身份进行纳税筹划的机会减少,同时又有利于广大企业在这方面的纳税筹划。但是,企业在作税前抵扣工资薪金支出时,一定要注意参考同行业的正常工资水平,以免发生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的安排而减少其应纳税收入或者所得额,以致税务机关按照合理方法调整,那么后果将得不偿失。
第三,确定投资产品类型合理避税。税法对下列产品项目实行税收优惠:利用“三废”的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列入国家科委计划的新产品、“星火科技”产品,以及国家规定的其他减免税产品。
第四,确定固定资产投资方式合理避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式分购买和租赁两种方式。采用购买投资的好处是折旧抵税,减少账面利润少纳所得税。不足的地方是,首先是交纳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其次是购置固定资产的进项税不能抵扣,在建工程期间的借款利息也不能在税前抵扣,而是一并计人固定资产原值,通过折旧的方式逐年抵扣,无疑使企业因纳税而导致现金流出提前,损失资金的时间价值。租赁的好处是租金抵税,也可以避免因设备过时被淘汰的风险,缺陷是无折旧抵税。企业应权衡以上两方面的因素,选择能最大限度降低税负的理财方案。
第五,企业筹资活动纳税筹划。企业筹资可以选择负债筹资和权益筹资两种方式。利用负债筹资所支付的利息可以在税前列支;利用权益筹资所支付的股息只能在交纳所得税之后分配。因此,利用负债筹资方式能极大地降低企业的实际资金成本。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既能在前期享受利息减税的优惠,而且一旦债券转换成功,不需要偿还本金和利息,不失为筹资的一种好方法,尤其是对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更应该大胆试用。
第六,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的抵免筹划。国家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科学创新,按照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暂行办法》的通知规定,凡在我国境内投资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的企业,其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以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设备购置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可以看到,通过积极争取,企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改等工程完全可以进一步进行所得税抵免,在年度新增所得税有足够空间的前提下,应充分利用这一政策。
参考文献:
1、隋玉明.王雪玲.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8).
税收筹划也称为纳税筹划,是指在国家税收法规、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进行的前期筹划,尽可能地减轻税收负担,以获取税收利益。也即是充分利用税法提供的一切优惠,在诸多可选的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以期达到税后利润最大化。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我国的会计政策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强制性会计政策:如会计期间的划分、记账货币、会计报告的构成和格式、各种资产的入账价值的规定,收入确认的原则等。这些是企业必须遵循的,不受税收筹划的影响。另一类是可选择的会计政策:如存货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坏账准备和财产损失核算方法、长期投资折溢价的摊销方法、长期投资核算方法、成本费用的摊销方法、收入确认和结算方式等。这些可以选择的会计政策为税收筹划提供了可以执行的空间,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和税收的相关法规在权衡利弊的前提下,选择能够节税的最优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的选择主要包括某项经济业务初次发生时的选择和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更原会计政策,转而采用新的会计政策。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可以达到递延纳税,获取资金的时间价值效果;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可以缩小应纳税所得额,达到少纳税的目的;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可以充分享受税收优惠,实现税后利益最大化。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不容易受外部的经济、技术条件的约束。筹划成本低,易于操作,一般不改变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经营方式。在各种税收筹划中,会计政策的影响是最为明显的,可以说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过程也是一个会计政策选择的过程。
下面我们就以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方法的选择为例来看会计政策选择对税收筹划的影响,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的分摊。固定资产折旧是成本费用的组成部分,是影响企业所得税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影响固定资产折旧大小的因素有固定资产原始价值,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等。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看其对税收筹划的影响:
1、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的筹划。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计提的折旧越多,应纳税所得额就越少,企业的收益也就会越大。会计上可用的折旧方法很多,加速折旧法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节税计提折旧法,虽然国家对各类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都规定了一个期限,但企业可选择最低折旧年限来增加每年提取的折旧额,以达到延期纳税或少缴税的目的。前期多提折旧,还能使固定资产投资尽早收回,降低了固定资产投资风险。又由于资金存在时间价值,这样做也就相当于依法从国家取得了一笔无息贷款。同样,无形资产摊销额越大应纳税所得额就越少,对没有明确规定摊销年限的资产应尽量选择较短的摊销年限。固定资产的价值确定后,除有下列特殊情况外,一般不得进行调整:(1)国家统一规定的清产核资:(2)将固定资产的一部分拆除;(3)固定资产发生永久性损害,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可调整至该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并确认损失:(4)根据实际价值调整原暂估价值或发现原计价有错误。所以说固定资产计价几乎不具有弹性,纳税人很难在这方面做合理避税筹划的文章。
2.从预计净残值看:企业新购置的固定资产在计算可扣除的固定资产折旧额时,应当估计残值,内资企业固定资产残值比例统一确定为原价的5%。这也就导致利用残值进行税收筹划的可能性不大。
3.从预计使用年限看: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只规定了一个范围,这使得预计使用年限的确定容纳了一些人为的因素,为税收筹划提供了可能性。对于创办初期且享有减免税优惠待遇的企业一般应延长折旧年限,以使更多的折旧递延到减免税期满后的成本中,从而达到节税的目的;对于处于正常生产经营期,且未享有税收优惠待遇的企业,一般应缩短折旧年限,加速成本回收,使利润后移,在延期纳税中获取资金的时间价值,相当于向国家取得了一笔无息贷款。
4.从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看: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而不同的折旧方法对纳税企业会产生不同的税收影响。主要对固定资产价值补偿和补偿时间会造成早晚不同,进而影响到企业利润额受冲减的程度。但我国现行税法对折旧方法做了明确规定,即绝大多数企业只能选用直线折旧法。只有部分企业的部分固定资产才可以选用加速折旧法。
关键词:人民币信贷;流动性;适度紧缩
中图分类号:F821.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6)07-0004-02
一、2006年前4个月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增长特征分析
(一)股份制商业银行人民币信贷增长强劲,建行和交行因上市原因资产迅速扩张
2006年1-4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分别增长19.2%、18.8%、18.8%和18.9%,与去年同期各月份相比均高出4个百分点以上,己经背离了央行设定的全年M2增长16%的预定目标。在此前提下,一改去年下半年出现的“宽货币、紧信贷”态势,出现了人民币信贷迅速增长的局面。从各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增长情况来看,可以发现以下特点:一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信贷增长速度快于政策性银行和四大银行,反映出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意愿增强;二是在香港上市的建行和交行贷款增长迅猛,建行贷款增幅为四大银行之首。
从绝对额看,前4个月四大国有银行累计新增人民币贷款7455.77亿元,占各金融机构新增贷款额的47.37%,仍然是信贷投放的主体。但工行和中行信贷增长缓慢。
(二)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比开始上升,各金融机构流动性依然充足,债券投资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总体来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人民币存贷比为75%,平均高出四大国有银行15个百分点。四大国有银行将更多的流动性投向了货币和债券市场。
(三)商业银行信贷期限结构长期化趋势继续强化
短期融资券自去年推出之后,对商业银行短期贷款的替代作用非常显著。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由于缺乏必要的直接融资渠道,目前仍主要依靠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因此在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强劲增长的情况下,必然引致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的快速扩张。短期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已从2004年末48.96%下降到2006年4月末的44.18%,下降了4.78个百分点,而中长期贷款的比重则由43.25%进一步提高到44.80%。
(四)除建行外,中资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增长趋缓,增幅均比去年同期下降
受房价节节攀升以及房贷利率提高的影响,居民个人住房消费需求下降,引起了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增长下降。2006年4月末,全部金融机构个人消费信贷增长9.21%,同比下降了11.24个百分点。
二、人民币信贷增长过快的原因分析
(一)宏观经济环境向好及固定资产投资旺盛是银行信贷扩张的前提和基础
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预计2006年全球经济将延续2004年以来的增长态势。就我国而言,尽管自2004年起我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抑制经济增长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但从2006年1季度GDP增长仍达到了10.3%。从当前拉动CDP增长的因素看,仍然是靠投资和出口。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从各省公布的规划来看,普遍把发展重化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从具体项目看,以资本密集型为主,资金的获得主要是依靠银行贷款,这反过来又成为银行信贷扩张的前提和基础。
(二)银行信贷仍然是提高盈利能力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
在我国,“脱媒”的发展还远末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生存和经营。同时,贷款利率下限管制和存款利率上限管制继续为商业银行的贷款提供了足够利差空间。2006年4月27日,央行上调基准贷款利率0.27个百分点,而存款利率保持不动,存贷利差进一步加大,提高了商业银行的贷款冲动。从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分析,促使商业银行在年初就大量投放信贷还和“早贷早收益”有着密切联系。出于拨备计提是按照贷款余额而没有考虑各笔贷款发放的时间因素,因此,集中在年初放款对提高全年利润是有好处的。
从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高增长来看,其发展战略仍是强调资产扩张。但由于受到资本充足率监管的严格要求,一旦2006年下半年商业银行IPO和上市银行再融资成功,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信贷扩张。
三、政策动向――收紧流动性是必然趋势
(一)当前流动性充足
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我国出现了流动性充足的状况。如果以人民币存贷差来衡量流动性状况,可以看到人民币存贷差持续扩大的趋势,从2000年24433.3亿元人民币扩大到2006年4月末的100549.05亿元,5年间增加了4.12倍,人民币存贷差占当年GDP总量的比重也由24.63%上升到43.94%。
我国流动性充足的形成主要原因:一是货币供应量持续高增长。2003年为了应对当时出现的“非典”疫情,防止经济衰退,M2增长达到了19.58%的高点,虽经2004年的宏观调控,但自2005年下半年直到今年4月末,大多数月份M2增长仍超过18%,超出央行年初确定的16%的控制目标。二是外汇占款已成为制约央行货币政策独立性的主要因素。外汇占款占全部资金运用的比例已从2000年的10.55%提高到2006年4月末的22.09%。而且,从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改以后的走势看,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并未因人民币汇率的小幅升值而改善,我国的贸易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持续扩大。因此,外汇占款还将进一步上升。
(二)央行可能采取的手段
流动性过剩是货币现象,我国流动性过剩还涉及到增长方式、经济结构等更深层次的原因,需要多个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共同配合解决,收紧流动性应是央行下一阶段工作的着力点。
1.存款准备金率。针对2006年一季度经济增长和投资过快的现象,央行曾考虑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但最终采取了单独提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的政策。从市场反映看,其政策效果与政策目标有较大偏离。因此,如果上半年的经济金融数据继续表现出固定资产投资旺盛和银行信贷迅速扩张的态势,那么央行只有采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措施才能实现抑制流动性和控制信贷过度增长的目标。
2.利率。尽管我国当前的贷款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不高,但相对于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说,调整利率是一个易于操作的政策。今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了《关于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我国的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开始形成,这将大大促进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进程,也有助于利率成为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一、引 言
我国经济多年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这种高速增长属于投资和贸 易增长模式。贸易对我国GDP的年度贡献率曾高达50%左右,近几年来大约为20%。 贸易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国内资源。作为贸易大国,我国可耗 竭资源贫乏且消耗大,“资源诅咒”的现象①是否也会通过贸易传导的渠道在我国发生呢 ?由于 贸易条件的变化与汇率的变动息息相关。因此,研究人民币汇率变动、可耗竭资源与经济发 展的协调关系不仅可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早在20世纪30年代,可耗竭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就引起了经济学家们的关注。Hotell ing[1](137-175)就可耗竭资源的社会最优使用提出了著名的“霍特林模型”。之 后,一些学者对他的理论模型进行了拓展,研究了不同类型的经济体中可耗竭资源的最优使 用,并结合现实,建立了不同的理论模型。Solow等人从使用成本的角度,将可耗竭资源分 为两个质量等级,通过数值分析,得出可耗竭资源的较大变动对人们最终可持续消费水平的 变化没有多大影响的结论。[2](359-370)Chermak等人用 一个放松约束条件的模型和同一个宏观数据集,对前人可耗竭资源使用的不同研究成果 进行了检验。[3](301-325)经济学 家们对“资源诅咒”的研究则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Sachs等人将经济体分为贸易和非 贸易部门,先从供求入手,建立了一个内生增长理论模型。然后用1971―1989年的各国数据 ,同时控制初始人均收入、贸易政策、政府效率、投资率等变量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自然 资源(自然资源包 括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也称可耗竭资源)的出口占GDP的比例较高的 国家与其经济增长率负相关的结论。[4]Gylfason从教育的角度分析了自然资源与 经济增长的负相关关系。他指出自然资源对人力资本有挤出效应,因而减缓了经济发展的步 伐。[5](847-859)Stokke则从汇率的角度,将贸易壁 垒 、技术差距、国内外产品的不完全替代性纳入前人制造业部门的干中学模型中,建立了一般 均衡动态模型。[6](148-160)对中国资源和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近年来也有一些, 如Adams et al就预测了中国到2020年的能源消费量,结果显示,这期间中国需要迅速增加 石油、煤碳和汽油的进口。这种增长要求不是基于持续快速发展的经济,而是基于中国的汽 车普及化。这就暗示了资源的丰裕程度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7]此结论是否 成立,有待实践的检验。
二、理论模型
可耗竭资源能否通过汇率变动的传导来影响经济增长呢?下面我们首先通过理论模型来探讨 它们之间的关系。假设经济体分为贸易和非贸易部门两大类。经济中的总投入要素分别为: 资本K、可耗竭资源R、劳动L;投入非贸易部门的要素占总要素的比例分别为:θ
传导机制下成立的前提是本币升值会阻碍经济 的发展。这与国内有些学者的观点相左。如国内某些学者认为本币适度升值会促进该国国内 资源的节约和 内涵经济的增长。[8](53-62)由此,“资源诅咒”的贸易传导机制能否成立还值 得商榷, 最终还须实践的检验。下面以我国为例,来检验“资源诅咒”的贸易传导机制是否在 我国也成立。
三、实证分析
(一)计量模型的设定、数据和变量说明
根据前人的研究和“资源诅咒”命题,以及本文的研究视角,设定如下计量分析模型:
y=α0+α1lR+α2reer+α3reer×lR+α4Rd+α5n+u[JY](16)
其中:y为GDP增长率;lR为采掘业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本文所指的可耗竭资 源包括原煤、原油、天 然 气、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即指我国统计年鉴上的采掘业。国外之前的论文通常用可耗竭资源 的出口量来度量其丰裕度。但碍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可耗竭资源的投入多少完全取决于 其可得性的特点,当地采掘业的投入水平可以最大限度地反映自然资源的综合禀赋状况。 所以,本文也采用这一指标来度量可耗竭资源的丰裕度; reer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升贬值率。因为实际有效汇率是通过贸易加权计算所得,能更 有效地度量汇率变动与贸易的关系。它采用的是间接标价法; Rd为科技三项费用/财政支出总额。因为技术对经济增长很重要,所以要控制此变量; n为就业人口增长率,与理论模型中的人力资本相对应;u为随机扰动项。
以上数据分别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各期、IFS数据库 以及搜索数据库。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85年之前,我国各种统计年鉴没有统计按 行 业划分的固定资产投资,1985-2004年之间,也没有统计各行业的全国总额,因此,本文只 得将其按行业划分的基本建设投资与更新改造投资额加总起来作为可耗竭资源的丰裕度。20 04年之后,固定资产分行业投资的统计口径又发生了变化,为了避免变动期前后数据的过度 波动,对于2004年之后的数据,本文改用按行业分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来代替。出于以上 原因,本文的样本期也不得不采用1985―2006年之间。此外,本文已采用了采掘业固定资产 投 资占总投资的比例,该比例的升降能够间接反映出其它资本(即理论模型中的K)的升降, 所以没有另取K指标。为了检验“资源诅咒”的贸易传导机制,本文在计量模型中使 用了实际有效汇率与可耗竭资源的交互项。
(二)计量结果
在做协整分析之前,先对这些变量做单位根检验(见下表)。检验的结果表明它们皆 是I(0)。这些变量的单整阶数相同,即表示它们之间存在协整的可能。
(17)式中括号中的数为各系数的t统计量。变量和交互项在10%的水平下显著,变量和n在5 %的水平下显著。由于无法根据Dubin-Waston统计量检验上式的 残差序列是否存在相关性,因此,改用LM相关性统计量来进行检验,结果接受原假设,即表 示不存在序列相关。经检验,上式也不存在异方差性。
为了进一步地验证这些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对它们做协整检验,即对(17)式的残 差系列做单位根检验,若它是一个平稳系列,则说明这些变量之间确实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 关系。残差的单位根检验结果为:
上式表明,残差系列是平稳的,为I(0)。因此,这些变量之间确实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可能受数据可获得性的限制和样本容量太小的影响,(17)式中各变量的显著性水平不高。 特别是实际有效汇率不显著,且其系数的符号为正,按一般经济学原理,其符号应该为负, 但这符合国内有些学者认为本币适度升值可以促进粗放型经济向内涵型经济转变,从而有利 于经济增长的观点。reer符号的矛盾并不影响本文的主要分析内容。本文主要是要考察变量 lR及其与reer的交互项的系数符号和经济学含义。(17)式显示,lR的系数为-0.604,这 表示可耗竭 资源 丰裕度每上升1%,经济增长率就下降0.604%,这符合“资源诅咒”命题。此外,lr×reer 的系数为-0.043,表示资源越丰裕,使人民币每升值1%,经济增长率就下降0.043%。此 比例较小, 是 因为单就我国矿产品的进出口来说,近几年的出口量很小,而进口量却很大,进口大约是出 口的4.5倍以上,因此,“资源诅咒”的贸易传导机制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冲击还不是很大, 但从负号来看,已有不利影响的迹象。这必须引起我国的注意,以防患于未然。
我国经济是投入多产出少的粗放经营模式。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加大研发的投入以提高资 源使用效率并开发可替代资源就显得特别重要,这不仅可以大大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而且还会使经济保持高速增长。(17)式中财政支出在科技三项费用中的投入每增加1%, 经 济增长率就提高8.3%便是科技支持经济的最好佐证。劳动投入―就业增长率在(17)式中 的 系数为-0.359,表示劳动投入每增加1%,经济增长率反而下降0.359%。这说明我国仅仅 是 世界的加工厂,近年来依靠较高的国内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人力资本投入虽多,但劳动 生产率却并不高。这更进一步地说明,依靠“人多力量大”的时代已不存在了,经济的长期 发展靠的是科技进步。若科技发达的话,也许会避免“资源诅咒”的陷阱。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只是单一地从贸易传导的视角来证明我国也存在“资源诅咒”的迹象。可耗竭资源 对经济增长的实际作用机制很可能受多种渠道的共同影响,不同的研究角度会表现出相异的 经济内在机制。而且,在实证的过程中,碍于数据可获得性的影响, 所得出的结论 的可靠性也肯定会受得影响。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世界上很多国家已发生了“资源诅咒” 的现象。我们之所以研究这个问题, 就是试图找出其中的经济规律,以防患于未然。
从我国的实际来看,本文所得出的结论是与我国的现实相符的。我国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得 益于高投资的拉动和出口导向模式。虽然目前直接从我国的统计数据来看,似乎可耗竭 资源 的投入和出口所占的比例较小,但我国是资源消耗大国已是不争的事实,更别说是可耗竭资 源 的消耗大国了。我国是世界上能源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铁矿石的出口量小进口量大 (这也间接反映了我国可耗竭资源的贫乏)。事实上,可耗竭资源作为许多工业品的主要生 产要素之一,在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需要消耗大量的可耗竭资源,这只不过在统计数据 中没有直接反映出来而已。我国作为世界廉价的加工厂,不但消耗了大量的可耗竭资源,而 且出口量虽大,但赚取的利润微薄,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来大量出口,再以出口来拉 动一部分经济增长。这种局面还能持续多久,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资源的承受力和可持续性 。由此,可耗竭资源的丰裕程度肯定会影响到我国的出口和经济增长。而出口量的变动与汇 率的变动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具体的关系如何,至今尚没有定论,所以就存在“资源诅咒 ”的贸易机制和有些学者认为本币升值反而对经济的发展有利的矛盾现象。在笔者看来 ,它们之间的理论矛盾是可以化解的。从短期来看,贸易机制中发生的“资源诅咒”现象只 会在 较短期存在,因为本币升值必然削弱了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些企业要生存就不得不通 过技术创新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而非贸易部门由于本币升值所导致的国内原材料的价格上 涨生产成本上升可以通过进口国外的资源来解决。这样,从长期来看,本币升值的国家不但 可以节约国内资源的消耗,使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而且还迫使出口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 促使粗放型经济向内涵型经济发展,从而提高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这就是有些学者提 出的本币升值的好处,但这种结果在长期内才能得到体现。以上分析就给予我们启示,对于 处于转型开放进程中的我国来说,应该适度升值人民币。虽然短期内会有“资源诅咒”的阵 痛,但长期来讲,可以取得节约资源和提高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双重好处。
注 释:
①“资源诅咒”命题认为;丰富的可耗竭资源趋于阻碍而非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Hotelling,H. The economics of exhausible resources[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April,1931.
[2]Solow, R.Wan,F. Y. Extraction costs in the theory of exhaustible
resources[J]. Th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76, vol:7.
[3]Chermak,J.M.Patrick,R. paring tests of the theory of exhaustib le resources[J]. 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 2002, vol:24.
[4]Sachs,J.D.Warner,A. M.Natural resource abundance and economic gro wth[J],NBER Working Paper,5398, 1995.
[5]Gylfason,T. Natural resources, education,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 ].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1, vol:45.
[6]Stokke,H.E.Resource boom,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real exchange rat e dynamics――a dynamic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of south Africa[J]. Econo mic Modelling,2008, vol:25.
[7]Adams,F. G.Shachmurove,Y. Modeling and forecasting energy consump tion in China:implications for Chinese energy demand and imports in 2020[J].En ergy Economics,
2008,vol:30.
[8]姜波克.均衡汇率理论与政策新框架的三探索[J].国际金融研究,2007(1).
Exchange Rate Change, Exhaustible Resource and Economi c Growth
Liu Shaoying[JZ)] [WT5”〗Abstract: From view of foreign trad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 lationship among exchange rate change, exhaustible resource and economic develop ment by theoretic and empirical methods. It concludes that “resource curse”und er the trad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exists in China, but it is not obvious. Fina lly, it suggeststhat “resource curse”trap could be avoided in the long run if
RMB exchange rate appreciates. Key words: Exchange Rate Chage; Trad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Ec onomic Growth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 贸易结构 国际竞争力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吸收FDI以及对外贸易额增长迅速,对外交流和合作进一步深化。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研究外资额和外贸额这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显得很有必要。以往的研究主要是从全国的视角来探讨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也有基于地区层面的研究,其研究结果具有很大的争议,至今未形成统一的观点。从实证的角度来说,支持互补性关系、替代性关系以及关系存在多样化的研究都已经出现并且各有各的论据。
文献综述
(一)贸易替代论
加拿大经济学家Mundell从赫克歇尔赫俄林的要素禀赋说出发,认为如果满足要素均等化以及两个有相同的生产函数的条件,贸易资本的流动有完全替代的关系。资本流动越自由,对国际贸易的替代作用越大。并直接起着使得各国生产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的作用。以Mundel为代表的关于FDI对国际贸易的替论有效解释了二战前各国之间的直接投资。 MacDougall指出,FDI对国际贸易的替代作用就体现在FDI即资本的跨国流动,从资本富裕国家到资本稀缺国家,直至两国间的资本边际报酬率相等的过程中,会大大减少东道国和投资母国的贸易总量。贸易替论也得到了一些实证上的论证,如Adler和Stevens在1974年的研究。
(二)贸易互补论
小岛清认为,生产要素移动虽然减少了商品的稀缺性,减少了国际贸易的机会。 但是国际贸易是按照比较优势进行的,而国际直接投资也应是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进行,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扩大两国间比较成本的差距,创造出一种新的比较成本格局,从而使得投资母国和东道国之间的贸易在更大规模上进行,扩大了国际贸易的规模总量。Schmitz 和Helmberger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进一步拓展,用来解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投资和贸易的关系的问题。Markuse进一步指出,贸易并不完全都是由禀赋差异引起。对于市场的不完全、规模收益的递增,FDI也有着促进贸易的作用。近些年来,新贸易理论将产品的差异,公司战略行为等产业组织理论融入了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Helpman等人用一般均衡模型来解释跨国公司的大量涌入和FDI与贸易的关系。现代国际经济学研究中大多认为FDI和国际贸易之间更多的是互补关系(如Meredith的研究)。最近几年,Ding和Bruce等学者开始关注对中国的研究,指出中国吸收的FDI对中国对外出口存在促进作用。
中国地区FDI与进出口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
本文构建的多元回归模型如下:
出口额、进口额。AFDI-1为上一年中国FDI的资本存量,FDI-1为上一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额。EX-1,IM-1, 分别表示中国上一年的出口额、进口额 。I-1表示上一年中国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扣除利用外资形成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GDP为当年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r为当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年平均汇价(中间价)。
在模型1-1中,将上期的出口额和上期扣除利用外资后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模型进行分析,是为了将上期出口对本期出口的相关性影响和系统内新增生产能力对出口的影响等因素加以显化而剔除。不管是并购还是绿地投资,在滞后期过后,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经营运作体系,并进入正常稳定的运作,尤其是过去的一段时间内以加工贸易为主要的贸易方式,这种方式对贸易的作用均已稳定而不容忽略,因此我们引入AFDI-1。对于刚刚流入进入地区内的FDI-1,笔者认为对于绿地投资当然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形成生产能力,而对于并购也需要时间去实现新的战略调整和营销体系与渠道,因此我们用FDI-1来表示它进行并购重组后对出口作用的影响的时滞效应。 在这里我们忽略在上一年中FDI撤资的现象,因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好转和政局的稳定,撤资现象很少,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存在较高的退出成本。从实际发生的数据来看,不考虑撤资也是可行的。综上所述,该模型的时滞结构能够比较好的说明实际情况。
(二)数据采集说明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2 - 2003) 》, 其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数据是根据统计年鉴和当年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汇价折算成美元后的数值。进出口额、FDI、AFDI、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变量的单位为亿美元,GDP变量单位为亿元。有“-1”下标的变量为滞后一期变量。
(三)回归结果显示
SPSS13.0对上述两模型分析结果见模型1-1和模型1-2回归度量表。
从回归结果来看,两个模型的拟合度都非常好。F值也都很大。方程的P值也都接近0。这说明,考虑到FDI流量和存量的回归方程1-1,1-2都是显著成立的。对于模型1,当期的出口额和上期的FDI流量和上期的FDI存量,剔除外资后的国内投资,国内生产总值和汇率之间都有显著的线性关系。除了上期的出口额的P出值比较大之外,方程一中其他系数的P值都很小,都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05 的T检验。 对于模型2,上期的进口额,GDP,AFDI-1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为 0.05的T检验。因此可以看上期的进口额, AFDI-1,GDP对进口额的影响不大。
从上面12年的数据来看,不论是FDI流量还是存量,对出口都有显著的影响,而且影响效果为负。即我国是FDI的出口贸易替代型国家。其原因有三,第一,我国目前流入的FDI尚处于垂直分工阶段,依靠我国的廉价劳动力,从而渐渐形成本地区垂直分工为主、水平分工交叉其中的国际分工态势,投资国通过FDI将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我国转移,从而最终在我国大陆等地区形成动态性梯度垂直分工体系。第二,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三来一补”、“两头在外”的引进外资不同, 现在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 其目的在于占领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 从FDI类型上来看属于东道国市场占有型投资,投资者并没有关心投资能否对东道国的出口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第三, “部分外资进入中国进行生产之后所带来的出口, 已构成对国内生产和出口的威胁甚至是“替代”效应, 外资企业生产和出口的增长已对内资企业的生产和出口产生了“替代”和“挤出”效应。对此, 我们在同欧美国家就“反倾销”、“特保”等展开协商的过程中, 必须予以密切关注。
从进口模型来看,国内资本投资对于进口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从国内需求的角度来说,随着内外需求的不断扩大,企业投资规模也相应地得到提升。但是我国企业并没有掌握产品的核心类技术,大多需要靠进口,成为进口部分的重要组成。这一现状导致目前价阶段只能处于以利用我国廉价劳动力为主要目的的FDI垂直分工体系中,并从事一些较低附加值的产品或者低附加值的环节性的生产过程。至于FDI上期流量和存量对于进口额的负的贡献度这个结果有待进一步考证和分析。
FDI对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贡献度的实证分析
利用产业贸易竞争指数,可对我国总体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所谓产业贸易竞争指数,即TC指数,表示一国某产业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该产业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国某产业的贸易竞争能力,其计算公式为:
产业贸易竞争指数=(产业出口额-产业进口额)/(产业出口额+产业进口额)
为了考察FDI对TC指数的贡献度,本文首先采用格兰杰和西蒙斯的因果检验法对这两个变量进行因果检验。本文的分析结果是,针对12年的FDI和TC数据,在显著水平为0.05时,原假设被接受。即,FDI对于TC指数的贡献度比较低,FDI对TC的因果关系不明显。 我们再用最小二乘法对这两个变量进行定量的分析。同样,我们建立下面的模型:
TC=F (FDI-1,AFDI-1,GDP,r) 1-3
数据的来源和相关处理同上。从SPSS输出结果来看,方程的拟合度比较差,F统计量数值很小。不论是方程的SIG值还是BETA系数的P值都不令人满意,几乎所有的变量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为0.05的T检验。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与Granger检验相同的结果。即FDI 对TC 的因果不明显,贡献度比较低。可以说,近10年来的外商直接投资对于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作用不明显。
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实行国内资本的非歧视政策,调整外来资金的“超国民待遇”
我国在招商引资的前期,为了吸引外资对外来FDI采取了诸多优惠政策甚至是超国民待遇,事实已经表明这种超国民待遇已经产生了挤出投资的负面影响,容易造成外来企业的垄断和超额利润的产生,不利于公平竞争。而且我国目前政策调整的条件和时机已经具备,调整的必要性正受到学者的呼吁。因此,我们必须按国际通行的市场准则,把国内各种性质的经济主体、投资主体放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实行非歧视原则。
(二)正确引资导向,将引资和适度保护同步
我国在招商引资的时候不需要也不应该向以前那样的宽松条件引进FDI,引进外资要和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导向性结合在一起,引进FDI的时候充分考虑到外资对于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的可能性。同时也必须考虑环境等其他因素。在不断撤销以前的超国民待遇时,要注重FDI引入过程中的适度保护问题,避免有关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被外来的垄断企业所掌握。
同时,积极开放服务行业的外资引进,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加入WTO,外资引进的重点应该从传统的生产性领域逐渐转移到具有高附加值的服务性行业,投资的增长速度将超过制造行业。银行、保险、证券、电信、商贸、旅游等应该成为新一轮引资的热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