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团队建设方案范文

社区团队建设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团队建设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团队建设方案

第1篇:社区团队建设方案范文

动实施方案》文件要求,7月11日-7月15日,区卫生局组织相关人员对全区37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具体通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宣传入户工作。全区有7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够按照要求印发并入户发放《致广大社区居民的一封公开信》,并能够按照要求通过宣传栏、印发联系卡和健康宣传资料等方式,在辖区内广泛散发

《公开信》,加强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

(二)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公开。1、13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了社区卫生服务概况信息公开,其中符合标准要求的有3处;2、有2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按照规范要对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信息进行公开,

其它35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示不符合新规范要求;3、有10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部分国家、省级服务项目信息张贴挂墙,其中3处社区机构按照新规范标准进行的公示;4、有8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

部分药品价格进行了公示,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未对惠民政策进行公开。

(三)家庭责任医师团队建设。有4处社区机构已按照新的规范标准制展牌并已公示,1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示不符合新规范要求,有32处机构未按要求公示上墙,其中10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没有

建立家庭医师团队。

(四)卫生强基工程。全区共13处社区机构建立强基工程工作档案,档案资料比较齐全,其中2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照规范要求进行了公示。其余24处社区机构不了解此项工作任务,未按将工作落实到

实处。

(五)省级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共有11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照工作要求在规定时间内递交了申报材料,并按照要求积极开展创建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检查中发现,多数机构未将此项工作列入议事议程,认真进行准备,个别机构负责人不清楚,工作人员不明白,对上级文件不传达、不学习、不贯彻、不落实,甚至个别的机构以

将要拆迁为由而未开展任何工作。

(二)宣传不够。一是不落实上级有关入户宣传的要求;二是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宣传材料的品种、数量达不到规范要求,不能体现各机构的服务特色;三是公示信息陈旧,不符合目前工作实际,

不能实事求是体现最新工作数据,个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无公示内容,未按照新的规范要求落实工作。

(三)存在两极分化现象。检查中发现好的单位与差的单位存在明显的差距,个别的机构工作质量不高,标准不高,满足于现状,应付了事,不能真正体现“利医惠民”的服务理念,严重影响了我区社

区卫生服务工作整体推进。

三、下步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进一步消除社区卫生服务“空白点”。为确保工作全面周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以《致广大社区居民的一封公开信》作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开宣传载体,丰富宣传手

段,通过设立宣传栏、印发联系卡和健康宣传资料等方式,在辖区内广泛散发《公开信》,加强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同事加强与街道办事处、居委会、派出所等部门合作,走进社区、深入家庭,

确保辖区内每楼每单元每户都能收到《公开信》、知晓社区卫生服务。要做好重点场所和重点人群的宣传,逐步消除社区卫生服务的“空白点”。

(二)强化措施,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公开。根据《关于转发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的通知》文件要求,各机构要将社区卫生服务概况、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公共卫生服

务项目、医疗卫生服务项目、强基工程服务等信息制作成展示牌,做到格式一致、内容简明、信息明确,便于辖区居民了解、熟悉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三)适应要求,进一步转化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适应当前社区卫生发展需要,更好地满足群众健康需求,进一步转换工作理念,积极开展家庭责任医师团队建设,上门服务、主

第2篇:社区团队建设方案范文

自IBM提出社交商务理念以来,“Get Social,Do Business(用社交,做商务)”即成为社交商务的主题。如今,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应用越来越多的被当作人们获取信息、沟通、交友的常用工具,社交网络对企业意味着什么,如何用社交做商务?

Notes/Domino中融入社交

在社交网络的作用下,CEC(首席执行客户)变得越来越名副其实。客户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社交软件影响企业,影响企业的生产、销售、服务等全部流程。反过来,企业也意识到必须有所改变,更为积极地利用社交软件改善客户体验,为客户服务。IBM全球首席营销官(CMO)调研就显示,82%的首席营销官计划在今后三到五年内更多地使用社交媒体与客户进行沟通与交流。

4月最新的IDC研究报告显示,IBM已经连续4年在全球企业社交软件市场处于领先位置。IBM如何看待社交软件对企业的影响?在近日举办的“2013 IBM移动社交商务高端峰会”上,Mark Guerinot表示:“凭借社交商务,企业一方面可以打造更为智慧的工作团队,另一方面可以创造更为卓越的用户体验。”

Mark Guerinot认为,客户体验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从外部为客户提供服务,另一方面是在企业内部,员工可以获得有效的工具和正确的信息,从而完成业务目标并为客户服务。

“我们推出了IBM Notes and Domino 9.0社交版,它为用户提供了一系列融合的社交化体验。通过内嵌用户体验模式,将IBM提供的广泛的社交能力展现在Notes/Domino环境中,大幅度提高了用户融入企业社交环境的能力。”通过将企业的业务信息流程与邮件、流程处理紧密结合,极高地提升了业务处理的效率。这就为企业的营销、开发、人力资源等部门的一线业务人员提供了访问所有协作工具的单一接入点,创建更为有效的工作团队。

从招聘到激励 打造智慧团队

正如Mark Guerinot所说,企业的社交商务之旅是内部与外部整合,从客户服务到团队建设皆有显著提升的过程。二者相互作用,不可分割。Mark Guerinot认为,要通过社交商务和人才管理打造更为智慧的团队,首先要识别并训练合适的人才,然后让员工进行持续的合作、分享和实践,最后在客户参与的情况下让员工获得洞察力并快速行动。

2012年12月,IBM宣布收购提供招聘、培训、绩效等人力资源管理方案的供应商Kenexa,就是为了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内部协作能力和团队建设的提升。“Kenexa提供深度行为分析学方法,帮助企业更好地吸引和激励人才。IBM则可以通过包括Kenexa在内的社交商务平台,帮助企业打造智慧团队。

随后,IBM还推出基于Web的社交网络环境,它将IBM企业社交网络平台与Kenexa的解决方案相融合。IBM员工体验套件则可以帮助人力资源主管吸纳更多与企业文化相适应,并可真正为公司业绩做出贡献的各类人才。

强化移动 完善社交商务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峰会名称增加了“移动”二字,既说明移动与社交商务的更紧密结合,也说明在IBM收购Worklight、Tealeaf等公司后,IBM社交商务平台的移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IBM软件集团大中华区协作解决方案总经理李贵兴介绍,在IBM为企业提供的完整社交商务平台中,包括了社交网络、社交分析、社交内容、社交整合四个维度,“根据企业不同的社交商务需求,IBM可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目前,部分企业已经开始探索将社交商务能力整合到核心业务流程之中。企业对社交商务的认识已经逐渐从获取信息、业务上的锦上添花到深刻变革企业流程和文化,使企业内外部有效整合。“很多企业已经通过部署社交商务解决方案实现了构建智慧的团队、打造卓越客户体验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IBM不断完善社交商务平台,将人员、内容、数据等各方面资源有效连接起来,满足企业不断增长的业务需求。”

案例分享

新奥集团覆盖万人的社交网络协作

“新奥集团经历了2004年到2006年基于OA、邮件、即时通信的基本沟通协作阶段,2007年到2011年基于行政、财务、业务等管控流程、企业搜索的流程管控和知识管理阶段,到2012年开始了社交网络协作阶段。”作为IBM社交商务解决方案的用户,新奥集团首席信息总监(CIO)、新奥智能能源集团副总裁韦有双介绍了他们对社交商务的应用。“第一个阶段实现的是人与人、人与企业之间的基本沟通协作,第二个阶段实现的是基于流程的管理协作,而第三个阶段则要实现人与人的知识协作、多对多的社交化网状协作。”

新奥集团作为一个集团型企业,涉及能源分销、智能能源、太阳能源、能源化工等产业。截至2012年12月,集团拥有员工3万人,100多家全资、控股公司分布于国内20余个省份及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区,总资产超过600亿元。韦有双在接受《中国计算机报》记者专访时介绍,为了提升集团员工的协作能力,新奥集团基于IBM的社交商务解决方案建立了名为COME的实名制社区,目前已有10770个用户。其中既有工作类社区,又有由员工自发组织的非工作类社区。“我们希望整合分散的系统,把员工聚合在一起。不光是通过工作聚合,还要通过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潜在价值来做事情。”

“现在,我们的社交商务平台已经在集团层面和专业系统层面做了整合,由于成员企业众多,完全部署还需要一个过程。”韦有双告诉记者。据了解,新奥集团应用了IBM Notes、IBM Sametime、IBM Traveler以及IBM Portal等诸多产品实现了企业内部的协作、移动化以及门户整合。

第3篇:社区团队建设方案范文

一、提升学校建设水平,确立主动发展的“制高点”

1.“主动发展”的核心价值观

学校牢固树立“教育即服务”的理念,使学校教育真正做到为全体学生的发展服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主动发展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为基础,积极制订教学方案,改进管理措施,以“主动发展”为核心价值观,使学生、教师、学校实现和谐发展。

2.“公平、进取、创新”的制度标识

围绕“主动发展”这一核心价值,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的理念,使教师和学生都有充分发展的空间,增强师生对制度管理与执行的自主意识。以创新的模式推进学校建设,在制定管理制度时鼓励师生参与,使全体师生成为学校制度的设计者与参与者。以公平的理念促进主动,以进取的品格带动改革,以创新的精神领导发展,这样的制度标识引领学校在制度建设方面不断取得成功与突破。

3.“诗意校园”的环境文化形态

诗意的校园是美丽的,美丽的校园才有诗意。校园环境文化是学校开展思想教育的综合性阵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极佳舞台。为此,学校围绕“主动发展”的核心理念,营造诗意校园:内容丰富的“文化墙”,精巧别致的红领巾小邮局,加之鲜花绿草的相互映衬,这些都给学校增添了一分诗意的情调和色彩,让同学们在耳濡目染中学习文化、陶冶情操,处处引领学生主动发展。

4.“主动快乐”的课程文化追求

学校以“主动快乐”为课堂教学的文化追求,引导教师改变教学思路,探索“省悟导思,情智共长”的教学模式,以师生互动的授课方式来营造主动快乐的课堂氛围,用多种有趣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兴趣,努力建构具有学科特色的课堂教学,例如,语文是阅读策略的分段指导,数学是以竞赛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英语则是情境教学分层实施。此外,丰富的课堂活动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极为重要的,这些措施不仅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并且也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二、激励教师进步,突出主动发展的“核心点”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学校管理要尊重教师的需求,管理制度的作用应是尽可能地发挥教职工的能动性与积极性。适当的激励是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校管理,增强教师对学校认同感、归属感的有效方法之一。

1.目标激励引导教师主动发展

学校确立了“校风正、师资强、质量高、特色明”的办校愿景,这一目标的树立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教师们结合实际工作,制定个人奋斗目标和分期工作目标,个人奋斗目标以分期工作目标为基础,分期工作目标的完成有效促成了个人目标和共同目标的实现。近年来,学校不断引进新生力量,青年教师逐渐成为学校的主干力量。学校为新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搭建专业成长的平台,聘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帮助青年教师明确目标和方向,对教师的主动发展做出了有效的指导。

2.评价激励帮助教师主动发展

学校的评价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因此,学校通过评价机制的构建来引导和激励教师的主动发展,制订了《菩提路小学教师(行政)发展性评价方案》,从师德规范、教学常规、教学研究、教师发展四个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地发展。

3.团队建设激励教师主动发展

学校在管理中注重团队建设,创建优秀科组活动,营造和谐的组织氛围,把教师个人的考核纳入到科组的整体考核中,把教师的荣誉放到科组的荣誉中。科学的团队建设是促进教师主动发展的催化剂,只有在团队合作中,教师才能感受到集体智慧的力量,才能将自身的发展和团队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4.精神激励引领教师主动发展

学校的激励要注重教师的精神激励,注重提升教师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和精神追求去陶冶和感染学生。每学期开展“美丽菩小教师”主题教育活动,结合师德教育活动,激励教师自我完善;通过征文演讲等形式激励教师爱岗敬业;教师节开展“和谐校园、美丽教师”的主题活动,展示教师的风采,这些动力因素都能够激励教师奋发向上。

三、以自主、个性、和谐发展为育人目标,增强主动发展的“活力点”

学校坚持“教育即服务”的教育思想,秉承“求严、求实、求活、求新”的工作作风,积极探索适合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道路,确立“自主发展、个性发展、和谐发展”的德育理念,打造了四个特色项目,从而形成两大特色活动。

四个特色项目分别是以“全员参与、发展特长”为特点的体艺特色项目,以“科学探究实践活动”为特点的科技教育项目,以“尊重生命”为主线的交通安全教育特色项目和以“集邮促我成长”为主题的探究型特色项目。两大特色活动分别是“快乐阅读,书香满园”和“雏鹰争章,快乐成长”。学校确立以创建“书香校园”为德育的重点工作,通过营造“书香校园”的氛围,提倡学生自主阅读,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雏鹰争章活动与少先队主题活动、学科教育以及红领巾小社团活动相结合,精心设计了“学雷锋章”“爱心章”“红歌章”“红读章”“历史章”“集邮章”“志愿服务章”等,在争章活动中,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领域,并在其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和价值。

四、整合社会资源,凝聚主动发展的“动力点”

学校的开放程度与其规范办学的程度成正比,学校应该做到“平时像开放一样,开放像平时一样”。为此,学校成立办学指导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通过征询意见书、问卷调查、校长信箱等形式,定期组织“开放日”活动,请家长参与学校管理,评价学校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形成家校合一的良好局面。

除了学校教育之外,我们还十分重视家庭教育,成立家长学校,为家长提供学习的平台,共同帮助学生成长,从组织管理、制度落实、队伍建设、内容选择等方面深入实践,积极探索,促进家校联动,呈现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良好态势。学校还积极与社区等社会资源联系,依托这些社会资源,组织学生们开展“学雷锋”“献爱心”等活动,通过走进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锻炼能力,发挥特长,提升综合素质。

第4篇:社区团队建设方案范文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号角,标志着我国的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作为一名在群文战线工作了近30年的文化干部,本人深受鼓舞。结合本地实际,对群众文化工作者在新形势下如何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积极推进群众文化改革和发展,开创莲都群众文化工作新局面做了认真的思考。

一、培育特色品牌,不断提高文化竞争力

文化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文化品牌的竞争。一个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是会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因此,发展群众文化,必须着力培育自己的特色文化品牌,这不仅是增强文化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实现文化自觉与自信的需要。

1、挖掘资源,打造民俗型文化特色品牌。民俗型文化特色品牌是指挖掘和利用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创建的群众文化特色品牌。莲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创造了许多独特的文化现象,这些,都是我们群众文化发展过程中最为宝贵的财富。文化部门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群众文化特色品牌。要充分利用前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在深入挖掘、保护的基础上,继承发展当地群众喜爱的民俗文化,并形成特有的民俗型特色文化品牌。如有着200多年历史却依然保留着其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融民间口头语言、歌舞、灯彩于一体的莲都区岱后采茶灯、丽水市政府公布的首批丽水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太平庙会,曾经在处州(现丽水市)各地都很盛行的一种道教“求雨”的形式,目前已中断了五六十年的“翻龙泉”表演等,这些都是我们当地宝贵的文化资源和财富。要结合省、市级文化示范村(社区)、丽水市文化名村、莲都区精品村等创建工作,在挖掘保护这些传统民俗文化的同时,积极思考和探索如何把这些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注入现代文明元素,再赋予它新的思想与活力,使之得到创新、发展,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创新载体,打造艺术型文化特色品牌。艺术型文化品牌着重体现群文艺术的主体形象,是群众文化部门在开展文化活动过程中必须着力创建的文化核心品牌之一。为使群众文化活动更具生命力,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其中,在挖掘和培育当地民俗型特色文化品牌的同时,逐步树立起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艺术型文化品牌,对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今后,莲都文化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载体,积极打造艺术型文化特色品牌,使莲都文化花团锦簇,充满活力,并成为群众文化的新名片。一是以“欢乐莲城”乡村(社区)文化艺术节为载体,大舞台展示莲都特色(莲都区所在地古时称“莲城”)。莲都区“欢乐莲城”乡村(社区)文化艺术节是以丰富乡村(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为宗旨,按照体现群众性、艺术性、思想性的要求,坚持娱乐与教育结合,普及与提高结合而举办的乡村(社区)文化活动。自2004年开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了八届,活动形式包括了乡镇(街道)文艺汇演、送戏、送电影、民族民间文化普查成果展、美术写生、摄影创作、宣传车宣传活动等,活动涉及各个乡镇(街道)和社区。“欢乐莲城”文化艺术节的多次成功举办,已经在莲都城乡群众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成了莲都深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为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提升品牌形象,将“欢乐莲城”打造成深受莲都群众欢迎的文化活动精品,更好地彰显“欢乐莲城”乡村(社区)文化艺术节的魅力。今后,要在2011年举办“欢乐莲城”标识及主题歌征集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坚持“全民关注、全民参与、全民受益”的原则,围绕“欢乐莲城”这一主题,积极策划相关活动,如举办“欢乐莲城大舞台”,把历年“欢乐莲城”艺术节的精品文艺节目汇聚一起,向广大群众展示,扩大影响,促进“欢乐莲城”品牌的树立。二是开展“文化会亲”活动,促进文化交流。建立完善文化交流的长效机制,积极策划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会亲”活动,即通过莲都和外县(市、区)的文化交流、莲都各乡镇(街道)之间的文化交流、各个村和社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等,增进友谊,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并使各地的文化资源得到共享,通过交流推出文艺精品,并打响“文化会亲”这一品牌。三是做大做强莲都“天天乐”文体广场活动点。莲都区“天天乐”文体广场活动点自2008年启动以来,文化部门通过给活动点送器材、开展文体骨干培训、加强活动点规范管理等措施,使活动点范围不断拓展,参与人数不断增多。目前,日均参与活动人数达万余人次。广大群众早晚走出家门不远就可以在活动点跳舞、健身,真正享受到了就近、便捷、优质、实用的公共文化服务,文体活动点成了莲都城市建设的一道美丽风景线。去年8月9日,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茅临生在丽水《莲都区“天天乐”小投入折射大民生》信息上做了批示,对莲都区“天天乐”文体广场活动点做了充分的肯定。今后,莲都群众文化工作者要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加大投入、增点扩面、特色鲜明、全城遍地开花”的活动点建设目标,继续抓好“天天乐”文体广场活动点建设,加强对活动点义务管理员队伍的培训、监管力度,加大对群众的服务力度,积极拓展活动点的范围,使活动点从城区不断向农村延伸,使更多的群众受益,真正把“天天乐”文体广场活动点建设成为“没有围墙的百姓文体乐园”,做到“天天乐”文体活动引领莲都城乡居民天天乐。

3、提高内涵,打造节庆型文化特色品牌。多年的工作实践告诉我们,节庆是群众文化工作者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依托。就莲都而言,节庆文化活动主要有:传统节庆文化活动,如春节、元宵节、畲族三月三、端午节、重阳节文化活动;附有政治意义的节庆文化活动,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国庆节文化活动;推动旅游或宣传当地的节庆活动,如“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等。其中,每年在畲族群众的传统节日三月三举办的、表现畲族人民生活习俗的“竹柳新桥”三月三畲族对歌会、畲族婚嫁表演,不仅深受当地畲汉群众喜爱,也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前来观看。该活动由丽水市莲都区老竹镇丽新乡,松阳县板桥乡,金华市武义县柳城镇等4个毗邻畲族乡镇共同联合举办,自1994年4月13日在莲都区老竹畲族镇举行首届“竹柳新桥”三月三畲族对歌会以后,至2011年已成功举办18届,在金华、丽水两市三县(区)的四个乡镇及周边地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今后,文化部门要继续以三月三畲族传统节日为契机,精心设计载体,并改变以往多年不变的活动形式,给“竹柳新桥”三月三畲族对歌会注入新的元素,充实其内容,提高其内涵,进一步促进四乡镇畲汉群众之间的文化交流。

二、创新工作方法,不断提高文化吸引力

随着城乡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无处不文化、无时不文化的新时代的特点也得到了鲜明的表现。就莲都而言,群众文化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文化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业余文艺骨干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群众文化活动呈现出的这种多元化的态势,要求我们每一个群文工作者,在新形势下开展群众文化工作,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只有积极创新工作方法,努力做好结合文章,才能使群众文化活动常办常新,才能受到群众的欢迎。

1、结合新形势、新主题,开展传统节日、地方特色文化活动。老百姓对我国传统节日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对当地的特色文化也怀有一种特别浓郁的兴趣。因此,在传统节日举办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彰显当地特色,往往能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怎样办好这些活动,是群众文化工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对这些活动,不能一成不变,要创新载体,力求新意。在举办元宵节灯会、端午节龙船、重阳节腰鼓表演等活动时,都要注重结合新形势、新主题,制定活动方案,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新农村建设等融入到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和特色活动中,力求每年办出新意,既给群众带去耳目一新的观演感受,又在活动中发挥出群众文化寓教于乐的作用。

2、结合业余文艺团队建设,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表演。繁荣基层群众文化,离不开业余文艺团队的参与,业余文艺团队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力量,因此,近年来,莲都区文化馆、站把抓文艺团队建设,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现全区已有腰鼓队、彩灯队、排舞表演队等各类农村业余文艺团队384支,人员遍及各乡镇,并从中不断涌现出许多文化能人。如莲都区的“天天乐”文体广场团队,遍及全区城乡,每到晚上,团队的成员就自觉地组织开展排舞等文化活动,真正做到了带动莲都城乡居民翩翩起舞。各类业余文艺团队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成了莲都区文化活动的一支主力军。几年来,莲都文化部门结合文艺团队建设,连续举办了“天天乐”文体广场团队展演、优秀文艺团队大赛等,这些演员都来自各个业余文艺团队,这些活动激发了他们办好团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今后,要继续重点扶持一批有代表性的、有莲都特色的、有一定质量的业余文艺团队,并以发展文艺团队为契机,借助各类文艺团队和团队中的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的力量,组织开展以各个文艺团队为代表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腰鼓展演、彩灯展演、排舞大赛、文艺汇演等,使团队之间相互比赛,相互促进,并在活动中彰显特色,提高水平,使莲都区各乡镇文艺团队不断壮大,使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3、结合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相应的文化评比活动。结合文化活动室建设,不断夯实基层文化基础设施。根据浙江省文化厅《关于实施我省新农村文化建设十项工程的通知》精神,近年来,莲都区积极开展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面开展了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并开展了农村文化活动室评星定级活动,评星定级分三个星级:五星级、四级星、三星级,并制定了评定标准,达到相应标准的,给予一定的奖励。此举激励了莲都区农村干部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室建设的热情,推动了全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今后,要结合农村文化活动室建设,进一步加强闲置校舍、旧礼堂、旧宗祠等农村文化资源的综合利用,不断扩大村级文化活动室的规模。同时,继续开展农场文化活动室评星定级活动,以此为契机,逐步为活动室配置相关的文化活动设备器材,为农村开展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同时,要不断探索和完善激励机制,进一步推进莲都区农村文化阵地规范化建设, 逐步建立起功能完善、结构合理、发展平衡、服务优质、管理规范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全区农村文化阵地档次和工作水平,更好地发挥农村文化阵地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

三、强化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文化支撑力

开创群众文化工作新局面,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只有不断提升文化队伍素质,才能为文化繁荣发展奠定坚实的工作基础。一支素质优良的文化队伍,不仅能创作出群众喜爱的文艺作品,还能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营造出积极、和谐、向上的良好文化氛围,更能发挥出“文化如水,润物无声”的作用。在新的形势下,创作出一大批群众既叫座又叫好的文艺作品,开展深受群众喜爱的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大力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向前发展,要求我们把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群众文化干部队伍作为大事要事来抓。

1、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切实加强文化队伍建设,良好的用人体制、机制是保证。要按照“从严控制入口、加快内部分流、培育高素质人才”的原则,加快选人用人机制的改革步伐,逐步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文化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等形式,招聘一批专职文化干部到基层乡镇(街道)文化站工作,充实基层乡镇(街道)文化工作队伍力量;大胆选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优秀文化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真正营造“不拘一格选人才”的良好环境。特别是要有针对性地加大对拔尖人才和复合型文化人才的引进力度,做到引人和引智相结合,把更多的优秀文化人才吸收到队伍中来。

2、建设结构合理的文化队伍网络。着力组建以专职群众文化工作者为主体的基本文化队伍、以专家型文化人才为主体的咨询辅导队伍、以文艺爱好者为主体的业余文艺团队、以特长型文艺人士为主体的特色文艺队伍、以高校学生为主体的文化志愿者队伍,逐步形成门类齐全、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文化队伍网络。

第5篇:社区团队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公益创投 政府服务购买 社会组织 公益人才

我国公益创投基本发展模式

公益创投是指针对初创期的中小型社会组织,与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为其提供资金、管理和技术等服务支持,帮助其提高发展与服务能力。它是一种全新的社会资本投资方式,对培育公益社会组织和培养公益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公益创投理念和模式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十多年探索,西方国家的公益创投相对成熟。我国公益创投发展历程是以2006年“新公益伙伴”(NPP)与上海浦东非盈利组织发展中心(NPI)的成立为标志的,此后,我国政府、企业、民间组织纷纷加入公益创投行列中,共同促进公益创投事业的发展。纵观国内公益创投发展历史脉络和各地经验,其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模式

该模式是旨在为初创阶段的社会组织提供资金、管理和技术支持,帮助其提升发展能力和服务能力,改善其生存发展环境,培育推广社会公益理念。这一模式主导者有NPP、NPI和爱德基金会等。2006年,NPP成立后就开始联手一流企业,推进产业标志建设,通过提供全方位的能力建设、资金支持、技术援助等服务,培育和推广具有引领性的公益社会组织(马宏,2008)。NPI在上海注册成立后,就致力于社会组织培育与发展。它首创“公益组织孵化器”模式,向初创期公益性社会组织提供能力建设、资金支持、场地设备、注册协助、专业咨询等关键性支持的公益模式。该模式一般通过设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与接收孵化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帮助其提升综合发展能力和改善生存发展环境。NPI现已在上海、北京、成都、深圳和南京等地对其模式进行复制推广,它每年孵化的公益社会组织多达30多个。与NPI同为该模式领跑者的爱德基金会,分别于2009年和2011年与相关政府部门合作在南京建邺区创办南京爱德社会组织培育中心,在江苏昆山创办昆山爱德社会组织培育中心,2013年它又进驻南京的栖霞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服务中负责该中心的运营管理工作。爱德基金会的社会组织培育模式主要是通过提供专业咨询、培训辅导、资源链接、机构治理、团队建设、服务提升、注册协助等服务,帮助社会组织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公益人才。纵观NPP、NPI、爱德基金会的社会组织培育模式,他们的理念具有相似性,即都基本遵循“社会力量兴办、政府引导支持、专业团队管理、社会多方监督、社会组织与群众受益”的发展理念。

(二)公益项目培育发展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以公益项目培育与发展为中心,围绕公益项目运行提供资金、技术、管理服务,帮助公益组织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满足社会服务需要,提升自身发展能力。这一模式也是NPI先探索发展的。2009年,在NPI的建议和承办下,上海正式启动“上海社区公益创投大赛”项目,该项目面向全社会征集社区服务的创意和方案,由专家团队对征集的项目创意和项目方案进行评审,对选定的项目进行支持。2009年至2011年,该社区公益创投大赛项目分别资助公益项目59个、65个、30个;投入的资助资金分别为995.42万元、1112.75万元、496.63万元;受益群众分别达到6万人次、5万人次、3.5万人次(王劲颖,2013)。该模式也深受南京公益创投领域的广泛重视和应用。2009年至2012年深圳先后举办三届公益项目选拔大赛,由深圳市民政局与深圳广电集团进行合作,由他们动员社会资金,挖掘社会需求,对接需求与资源,参赛项目经过初选、多主体评选和电视大赛几个环节产生入围项目、20强项目和“十佳”项目,这三类项目将获得不同级别的资金支持(向木杨,2012)。2012年南京市成立国内首个公益创投协会,利用财政资金、福利彩票公益金和慈善公益金为主、社会捐赠资金为辅构建公益创投资金,聘请高校、科研机构和服务机构的社会服务与社会组织的专家为项目评审和督导。它每年面向全市组织一次公益创投项目申报,为通过评审和审批的公益项目提供2至20万的公益创投资金,同时,提供专业咨询、能力建设、技术支持等方面的服务。此外,还对特别优质的公益项目提供免费入园运作支持。2013年开始,南京公益创投实施市、区两级申报制度,市区两级财政配套支持机制,为公益创投事业注入了更持久鲜活的生命力。

(三)创业教育实践模式

根据1991年创业教育国际会议《通过教育开发创业能力》报告的定义,创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它既可以面向在校大学生,也可以面向在职人员(何独明等,2007)。该模式的先锋探路者是联想集团。2009年,联想集团在北京启动青年公益创业大赛,经过报名、初赛、复赛、公益训练营、创业实践和决赛6个环节,对从10469个团队中最终胜出的由你联盟、阳光天使团队、十二邻社区发展中心等10个公益团队资助20万元的创业支持资金,同时还提供导师培训、公益实习、能力建设方面的关键性支持(王先知,2010)。1999年在清华大学开创的“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俗称“小挑战杯”)也具有一定的公益创投理念和相近的操作模式。它主要是借助国际的风险投资模式,由高校大学生组成团队,围绕技术、产品与服务创新,设计具有市场前景的创业计划进行比赛,胜出的团队将获得来自政府、企业等组织提供的风险资金,通过创业大赛激发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创业人才(张延平等,2011)。这一赛事先后在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同济大学等8个高校举办,对我国创新性人才和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京市公益创投协会于2013年面向驻宁高校大学生启动了“公益创业梦工场”计划,通过社会公益服务项目方案与创意的征集、初选、方案展示、终审等环节,对获选的方案提供免费入园运作支持服务,同时提供创业资金、专业咨询、技术支持、注册协助等关键性支持,帮助有公益服务创业梦想在校大学生实现创业梦,并以此培养大学生中的创业意识、创新型公益人才、公益社会组织。首届“公益创业梦工场”共选择了10个大学生公益创业项目进行支持,一定程度上对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热情产生了重要激发作用。

(四)政府服务购买模式

党的十针对新时期民生服务需求提出要改进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鼓励社会组织参与。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动员社会力量,构建多层次、多方式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并对“政府服务购买”方式进行了清晰界定,指出政府服务购买就是按照市场机制,将政府的部分公共服务事项按照程序交由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承担,按照公共服务质量与数量支付费用的行为。从近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公益创投是推进我国政府服务购买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发挥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作用(李学会,2013)。从当前上海、深圳、南京等地由政府主导的公益创投发展情况来看,公益创投的实质是一种通过资助、招投标、定向购买方式由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的重要形式。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主要掌握项目最终审批权,一般不直接参与公益创投资金的发放和管理,不直接参与公益组织的运行管理中,也不直接参与到公益项目的运作管理中。政府主要委托第三方来开展公益项目征集与评审,公益社会组织合作协议签订与合作关系构建,公益创投资金发放与管理,公益项目监管与评估等工作。

我国公益创投发展的基本路径

(一)政策引导

近年来,国家从政策上加强了社会组织发展与政府服务购买的支持力度,不断完善相关政策体系,优化政策环境。党的十提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提出构建“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战略任务。此后,相关的社会政策不断建立完善。2012年国家出台《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鼓励政府向民办社工机构购买服务。2013年国家《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提出对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实施民政部门直接登记制度,优化了公益类与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准入的政策环境。同年,国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动员社会力量构建多层次、多方式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在良好的国家政策支持环境下,地方政府也不同程度地出台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政策支持体系。

(二)政府支持

我国政府改革的方向是由管理型“全能政府”转向服务型“小政府”,在社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政府不断调整与市场、民间组织的关系,积极稳妥地释放空间与资源,促进社会组织的发育与发展。在各地公益创投发展实践来看,政府将其定位为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创新社会管理与发展社会服务、传递公益理念与培养公益人才的重要载体。因而,它成为政府推进民生建设、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着力点和创新点,自然获得来自政府大量支持。如上海和南京以民政部门主导的公益创投模式来看,其公益创投资金主要由政府财政资金、福利彩票和公益慈善资金三部分组成;公益创投运作组织和平台主要由民政部门提供。因而,公益创投的迅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高度认可和大力支持。

(三)企业参与

在NPI、爱德基金会所运作的公益创投项目中,以及上海和深圳所组织的公益项目大赛活动中,其相当部分的资金是通过企业募集而来。在企业以资金支持参与公益创投过程中,既可以帮助企业实现社会责任,树立良好公益形象,从而提供企业知名度和产品信任度,达到社会效益最大化;又可以为公益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注入活力,促进公益事业发展。随着企业社会责任和公益精神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通过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来提升自身企业社会形象和公益营销影响(豆瑞星,2009)。

(四)社会组织协同

社会协同是指社会各行动主体之间形成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关系和行动(朱力等,2013)。社会组织协同是指社会组织与政府、企业、社区以及社会组织之间的良性关系构建与合作行动。公益创投的目标是培育社会组织,建立行业标准,推行公益理念,培育公益人才,发展公益服务,回应社会需要。因而,在发展公益创投过程中必须构建良好的社会组织协同体系,才能有效地整合各种资源、信息与服务,实现公益事业目标。新公益伙伴NPP就是一个典型的社会组织协同集合体,它是由以麦肯锡公司为代表的多家企业和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代表的多家基金会共同成立的,它以协同的团队开展工作。从上海、南京等地实践来看,搞好公益创投必须先构建良好的社会组织协同关系。

参考文献:

1.马宏.公益创投:促进公益组织发展的新途径[J].社团管理研究,2008(10)

2.王劲颖.上海公益招投标和公益创投的创新发展[J].党政论坛,2013(2)

3.向木杨.深圳公益创投的实践与反思[J].中国社会工作,2012(4)

4.何独明,滕发祥.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理念及实践通道[J].教育探索,2007(7)

5.王先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联想推动青年创业计划[J].WTO经济导刊,2010(3)

6.张延平,黄宏伟,孙劲松.以创业计划大赛为载体 积极推动高校创业教育[J].出国与就业,2011(6)

7.李学会.公益创投: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的实践与探索[J].社会工作,2013(3)

第6篇:社区团队建设方案范文

1应用型师资队伍内涵

地方高校多定位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特征是“以专业应用为导向、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专业能力为核心、以专业精神为灵魂”;培养具有一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或岗位群并适应其要求,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以满足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基层一线人才的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加强调其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1]。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及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要做到两点:一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创设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二是要建设一支既有深厚扎实的理论功底,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能在理论和实践结合层面胜任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师资队伍[2]。同时,应用型师资队伍还应具有“三实”特色:一是“实用”。教师不仅要具有实用的基础理论、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实用的教学方法和与实际密切联系的治学观念。二是“实践”。教师要有生产、工程的实践经验或经历,要有与地方经济、行业系统密切联系的经历或渠道,具备善于实践的能力。三是“求实”。主要体现在实践与理论之中求真务实。社会实际千差万别、千变万化,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创新,在生产实践中创新,及时捕捉本领域内的最新热点,始终处于生产实践的最前沿[3]。但目前相当一部分地方高校的师资缺乏“三实”能力,教师队伍结构还不够合理,缺乏一批高层次高素质高水平的带头人;缺乏师资队伍分类管理、考核、聘任、建设政策、晋升通道、培训平台;缺乏师资团队建设、考核评价机制,这些因素严重影响地方高校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因此,地方高校必须坚定办学定位,明确目标任务,突出应用型特色,从体制与机制着手,进一步加快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步伐,为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提供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为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开辟新天地。

2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

2.1与时俱进,加快基层学术组织改革与建设通过理念创新与体制机制改革,突出应用性特色,结合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发展的走向,进一步优化重组、改革地方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大力实施基层学术组织改革,建立学校、院(部)、基层学术组织三级管理体制,统筹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充分发挥基层学术组织在学校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中的学术作用。强化院(部)二级办学实体的地位,建立基层学术组织负责人制度。结合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明确院(部)和基层组织在岗位设置、人员聘用、考核评价、津贴分配等方面的职责与权力。探讨以学科或专业或核心课程为基础的基层学术组织的构建;为基层学术组织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充分激发基层学术组织领导者和成员工作的积极性。通过创新科技和教学组织形式,重点培育一批应用型科技创新和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实验实践教学指导团队、二、三课堂指导团队和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团队。通过立项的方式重点建设高校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校内仿真综合实习指导团队、校外专业实习指导团队、高端科技竞赛项目指导团队以及专兼职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团队。鼓励支持二级学院(部)各种形式、各种功能的科技和教学团队建设。可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组建新型基层学术组织,共同进行科技和教学活动,促进学校教师向应用型、创新型转化。

2.2实行分类管理,制定有利于教师向不同类型教师方向发展的政策措施首先,把不同类型师资建设纳入学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合理设置教师职务岗位,推进教师职务聘任制的实施,建立不同类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为教师提供不同的职业发展平台与通道,形成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科学合理、民主和规范的教师考核评价办法。积极引导和激励教师围绕学校总体发展要求,根据自身特长、特点和潜能,合理定位,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和途径,充分发挥学校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坚持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平时与定期考核相结合的原则,把考核工作体现在师资管理的各个环节,力求全面、客观、公正,并做到把考核结果与教师的实际利益挂钩。其次,建立完善的师资培训体系,建立校院两级教师职业生涯支持体系,构建学位教育、技能培训、高层次研究等“三位一体”的培训制度。开展有针对性的新知识、新技能培训,通过进实验室、社会实践和企业实践等形式,提高教师的应用型专业教学能力的培养。对中青年教师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予以早规划、早指导、早培养,根据每位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借助个人职业心理分析,结合个人科学素养、创新素质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等;建立有针对性的职业方案和个性化事业发展支持计划,实现聘期内的过程跟踪、培养机制。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骨干到国内外名校进修深造、开展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青年骨干教师到基层社区、企(事)业单位工作锻炼;同时,建立以企业技术骨干为主的兼职教师队伍库。

2.3加大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为名牌专业和科技创新团队设置特聘教授、讲席教授岗位,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将调入、兼职、柔性聘用等引进方式结合起来。同时以创新平台为依托、特聘教授为核心,组建创新团队,在本学科领域开展具有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专业带头人需要跟踪行业动态、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善于整合资源、凝聚团队、协调成员关系、制定发展规划;使团队能够处于学术与技术最前沿,游刃于教学与生产,企业与校园之间。通过带头人带领应用型骨干教师成长,培养一批,带动一层,发挥重点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缩短培养周期,优化能力结构,迅速提升团队内涵。

2.4采取多种途径,加强教师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训构筑系列多功能社会服务平台,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通过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等方式,加强培养,优化结构,提高水平。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创造条件,每年可选派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到国内外名校进修深造、开展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等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实践锻炼,培养教师形成应用型人才的教育观,增进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能力。推出教师“访企计划”及其配套政策,鼓励专业教师获取专业执业资格,构建学校与社会对口单位联系的长效机制。职业培训准备可以采取以下几个途径:

2.4.1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应用型教师培养应从单一模式向“定向型”和“开放型”结合的模式转变。通过组织教师在校外实训基地、对口企业工作站培训、与企业重点项目工程合作等方式,定期组织教师轮训,重点掌握先进技能,了解行业需求和发展动向,提高应用型素质。实现校企人员双身份、课程建设双骨干,使高校教师和企业骨干一起结合工作流程开发设计课程教学体系,实现教学和生产实践双向融合。

2.4.2构筑系列多功能社会服务平台,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加强与政府、校企(事)合作,建立校外教师培训基地。如整合地方高校所在的区域内外、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建立面向地方其他高校的青年教师培训基地;依托相关企业,建立教师实践培训基地等。

2.4.3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专业教师要积极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在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训教学中,尽量结合实际,真题真做。在建设专业教室(实训中心)、实习工厂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

2.4.4实施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请进来、走出去”加大应用型教师培养力度建立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制度,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走出去”就是要充分利用校外其他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优质资源,充分开展包括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技能培训以及参观学习等学习提高方式。“请进来”就是要聘请校外专家学者讲学、技术人员举办专题培训等。统筹兼顾,按照校内与校外培训相结合、短期与长期培训相结合、自我培训与学校培训相结合的原则,搭建校内外相结合的高水平培养平台,充分利用校内外的优质资源,提高中心教师的理论和工程实践水平和能力,大力培养应用型教师,逐步形成“专兼结合、动态组合、校企互通”的应用型教学团队,使地方高校实践教学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迈上一个新台阶。

2.5建立应用型兼职教师资源库在著名企业、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兼职教师基地,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不断充实优质教师资源;完善兼职教师制度,建立“结构多层次、授课多形式、管理多元化”的兼职教师队伍服务体系。重视兼职教师的信息备案、日常管理、监督考核,考察合格后确定为长期合作教师资源,以此甄选出一支来源稳定、使用灵活而实践经验丰富的应用型兼职教师队伍。同时,对聘进学校上专业技能课的应用型人才,要强化进行教学技巧和方法的培训。根据兼职教师结构多层次和授课多形式的特点,兼职教师的管理模式应坚持动态性和多元化。主要做法有:(1)把学校层面的管理和学院层面的管理结合起来,建设学校的“兼职教师资源库”,相对稳定兼职教师队伍,避免兼职教师聘任中的随意性、盲目性;(2)设立聘任兼职教师的专项基金,通过与企业签订教学项目合作协议等多种形式,支付兼职教师的费用;(3)制定聘任兼职教师的明确政策,根据企业人才流动性强的特点,建立兼职教师的动态管理机制,对已入库的兼职教师进行动态跟踪管理,构建相应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加强对兼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与此相应,实行适应兼职教师教学特点的课程制度改革。

2.6加大应用型专业教学团队和创新型科研团队建设通过打造应用型、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平台和机制,全面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建立个人业绩与团队相结合的全方位绩效考评、行为激励与约束机制和团队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建立团队建设、激励和评价机制;推动团队建设与学科建设各要素融合互促,形成各自特色与优势。以学科、专业为依托,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组建团队,开展原创性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力争取得重大突破或成果。

2.6.1建立团队建设、激励和评价机制(1)以管理重心下移作为出发点,以调动最基层组织和个人积极性为目标实施教学科研团队建设管理改革。制定规范性文件全面考核团队,把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服务地方和人才培养等纳入综合考量,每年考核评比,与经费和奖励挂钩。(2)以各种方式将校内外紧密相关人员融入教师团队。通过学术带头人强势吸引、业缘和研究方向相近组合、项目参与、教学配合、学院安排等方式促成学校教师形成内聚力较强的团队,吸引校内外相关人员和聘请的兼职(客座)教授进入团队。(3)加强团队文化建设。逐步引导各团队在团队理念确定、价值观、目标愿景、规则与习惯、和谐关系等方面固定化和模式化。

2.6.2推动团队建设与学科建设各要素融合互促,形成各自特色与优势(1)教学、科研一体化。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专业为依托、核心课程体系为牵引,尽量确保同一团队是在相近课程任教,在同一教研室(系)、实验室工作,但不拘泥,可跨教研室(系)、实验室跨院跨校组团;促进教学内容和科研内容交融互补、教学科研同步交流、科研和教改项目互促。(2)团队推动实验室建设和实验室开放。团队依托或联系相应实验室,负责相应实验教学,并负责其功能完善及层次提升。重点实验室通过建立开放、流动、合作、共享等机制,形成团队特色与优势。完善重点实验室项目负责人制度。(3)团队对口专业建设。建立团队联系专业制度,把专业课程和培养方案改革、新专业申报、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建设、学生毕业实习与论文、学生就业及发展指导、就业推荐与团队捆绑。

2.6.3推进团队加强应用创新人才培养通过深化学生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各团队教师参与课外大学生科创活动,担任引导、指导和评判工作;团队教师科研项目吸引学生参与;团队配合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和综合素质培养;团队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服务社会系列活动。

3地方高校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条件

3.1组织保障成立改革项目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主管副校长任副组长,人事、教务、科研、财务及各部门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和检查督促师资建设措施的实施。制定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层层落实责任,确保各项措施能够按照要求落实到位,明确各相关部门的第一责任人。

3.2资金保障学校要多途径筹措经费保障应用型教师引进和培养所需的配套资金;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联合共建的方式获取企(事)业单位、地方政府的专项投入;扩大学校自筹开发创收经费投入力度;加强专项资金管理,设立专门账户,严格实行专款专用;加强对各建设项目的科学论证,严格审批,做到“优效优投”、“优项优投”。

第7篇:社区团队建设方案范文

关于“双师型”教师的涵义,目前未有定论。总的来说,主要有四大类: 一是“双职称”说即要求“双师型”教师既具有讲师的职称,又具有工程师的职称。二是“双证”说,即指持有“教师资格证+行业技术等级证”的教师。 三是“双能(双素质)”说,认为有“教师”+“技师”两位一体的专业教师,是“双师型”教师。四是“双证+双能”说,它强调的是既要拥有“双证”;更要能讲授专业知识,又能开展专业实践的专业教师。就个体判定而言,本文更认同“双证+双能”的定义。需特别指明的是,本文更侧重于将专任教师队伍视作一个整体,以此为基础,来探究整个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思路。

对于欠发达地区的中职电子商务专业,要推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克服地区经济环境基础薄弱、学校体制支持乏力、教师内在动力不足等难题。本文将从学校“双师型”建设制度、专业部(教研组)团队建设的角度切入,探索如何营造环境氛围,激活教师发展动力,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道路。

一、双师型队伍建设的现状

1.双师型教师比例不足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建设标准指出:“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一般不少于60人,师生比达到1:20……专业教师数应不低于本校专任教师数的50%,其中双师型教师不低于30%。每个专业至少配备具有相关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2人。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应占本校专任教师总数的20%左右。”

我校自2013年资源整合以来,发展迅猛,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截止到2016年9月,除三年级学生到企业实践2800人左右,一二年级在校学习学生7000余人,教职工480多人,在校师生比1:14.58。其中,电子商务专业一二年级在校学习学生540人,教师16人(含通识教育科教师4人,专业课教师12人,兼职教师2人),中级以上职称教师12人,师生比1:33.75。以上数据显示我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师生比过高,未符合标准。

2.双师型教师质量不高

从“双证”的角度看,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师持有双证的,有8人,占比达50%。双证中的行业技术等级证书种类不少,包括“电子商务师证、物流师证、创业培训讲师证、跨境电子商务师证”等。这是学校正不断加强师资培训的结果。双证不代表双师,双证不代表双能。证,可通过短期培训学习取得;能,则必是在长期的实践中打磨锤炼形成的。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师的来源单一,多数人的入职方式是从“高校”到“职校”;仅有6人在入职前有过在企业工作的经验。尽管学校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但由于实践时间和岗位往往受限,因而,教师们难以真正实现“教师―技师”的职业能力养成。从“双能”的角度看,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任重道远。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展缓慢的原因

(一)主观因素

1.教师专业化发展意识不强

从国外学者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理论看,我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多数人有七年以上的从教经验,正处于职业熟练期,在教育教学、班级管理、实践操作、指导实践、科研方面已积累了一定能力。教师们在课堂内外,越发有驾轻就熟的轻松与自信。尤其是当任教课程相对固定、教学任务不重、考核压力不大时,有些教师的放松乃至懈怠的情绪便悄然滋长。

电子商务专业,是商科,所要讲授的知识技能(行业知识、运营规则等)大多更迭速度极快、涉猎范围广。因而,要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要保持“教师-技师”能力的持续积淀,要定立个人的专业化发展规划,才是电商专业教师的职业发展之道。

2.专业化发展动力不足

想当“双师型”教师的意愿不强烈,既与教师没有清晰的个人专业化发展职业规划有关,也与其发展动力不足有关。一方面,专业教师任教课时数较多,基本在16节左右,个别兼任班主任工作,任务更重;另一方面,“双师型”教师同普通教师的待遇无明显差别。前有阻力,后无推力,教师难免缺乏发展的进取心。

(二)客观因素

1.“双师型”队伍建设制度未完备

近年来,随着学校不断提升内涵,“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任务越来越受重视。“双师型”比例已纳入学校先进教研组、先进专业部的评比奖励制度中。不过,其考核指标仍有待改进:一是它考核的是“双证”,少了“双能”;二是它考核及奖励的是教研组或专业部的整体,未细化到个人。因此,对教师个人成长为“双师型”教师,促进力度不够。

2.校企合作联系松散

我校地处粤西,地方经济不发达,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难度很大。符合“离校近、岗位对口、有合作需求”等条件的优质企业少之又少。此外,单个企业的对电商岗位的人员需求量不大。因而,本专业已有的合作企业不多,且联系松散,合作程度不深。想借校企合作的通道来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难度较高。

3.缺乏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机制

“双师型”的内涵要求教师是“理论与实践、专业与职业”统一的。这要求“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动态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因而,这需要学校既要有长期的培养方案,也要有定期的评价考核机制。

三、电子商务专业双师型队伍建设的路径

(一)制度保障,创造孵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大环境

学校要将“双师型教师队伍”视作有机整体,以“生命发展周期”的眼光去看待这个整体,据此制定“双师型”培养制度。制度要涵盖“培养、认定、任用、考核、奖励”的完整流程。通过制度,学校引导教师订立职业发展目标,提供培训机会,建立成长平台,提供教学支持,给予资金、待遇等激励,监督其持续成长。

从学校层面看,“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要体现“团队建设、阶梯推进”的原则。这是指专业部有教师团队建设的阶段性培养计划,专业教师有个人阶梯式职业发展计划。由上自下,形成“学校定指标,专业部争达标、人人有目标”的整体建设方案。

从电商专业部看,“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要着侧重“名师导航、内在孵化”。以“名师工作室+创业项目”的形式,从专业内部孵化创业项目,打造校内实训基地,组建“一个名师+一个职业指导训练师+N个专业教师”的双师型队伍。

(二)“项目+课题”组合,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的自循环系统

如前所述,在电商专业部“校企合作”的工作推进上,我们举步维艰,想借此推进双师型建设,希望不大。既然“引进来”如此困难,那么我们就设法自行孵化。

借助我校以建成的电子商务体验中心、创业中心、校园小邮局等校内实训基地,开展创业项目,建成“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自循环系统。关于这个自循环系统,具体说明如下:

1.从角色设定看,它的基本标配是“专业教师+实训指导师+一个职业指导训练师”,职业指导训练师,人数上是一个项目一个,人员相对固定的;专业教师人数占最多,实训指导师则一年级安排一到两个;在人员安排上,后两者会轮换。

2.从选材任用角度看,职业指导训练师,是具备“双师型”素质的专业教师,是专业带头人或专业骨干;实训指导师和专业教师,是具备“双师型”潜质的专业教师;后二者的选用原则是“意愿优先、兼顾能力”,即在考虑教师的个人职业发展意愿的前提下,按其能力特长进行选用。

3.从教学分工看,职业指导训练师相当于创业项目负责人和小课题主持人,核心工作是带领项目小组(由精英学生组成)进行创业实践;同时,围绕项目带领专业教师开展科研,一般不担任课程教学。而实训指导师则负责一二年级学生的校内外实训周的实训教学。专业教师则是负责专业课的日常教学。如图1所示。

4.从系统的运作流程看,职业指导训练师通过带领项目小组成员,在项目课题组(名师+专业教师)的协助下,建立一个有效的项目运作模型。这个模型,既指企业的整体运作模式,又指具体业务的实践流程。它将提炼成“职业标准、岗位标准、岗位能力、技术要点、知识模块”等教学内容。模型的建立,一方面便于实训指导教师将其移植至实训班级;另一方面便于专业教师据此形成校本课程,开展专业课教学。

5.从课题研究看,这个系统的运作流程可提供许多研究课题。比如,探究校内实训的有效模式,分析美工设计的技术要点,或网络推广课程的教学方法等。小课题主持人可从中选取研究方向,带领课题组成员开展科研,推动实践与理论的相互转化,将成果服务于教育教学,服沼诒镜仄笠岛途济。

以我校电商现有“萤火社区”创业项目为例,这是一个以微信公众号形式运营的在线商城,目前主要承接坐车订票、快递、打印服务等业务。围绕该项目,建立由职业指导训练师主导,包括推广、美工、客服、物流等岗位的项目小组。职业指导训练师带领项目小组完成一个个的真实业务,从中积累经 验:在项目课题组的协助下,职业指导训练师将经验提炼成实训指导标准。然后,在各个学期的实训周里,实训指导师将参考实训指导标准,按项目小组的架构重组实训班级。实训过程,各实训小组接受职业指导训练师所的真实业务,在实训指导师的协助下竞争完成业务的过程。

实训周既是对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考验,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测。要协助实训小组顺利通过实训周,这要求实训指导师要能很好地胜任“技师+教师”两个角色。在此过程中,专业部也能发现专业课程日常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借此检讨改进专业课程教学,并倒逼专业教师提升自身的“双师”素质。

(三)“考核+奖励”配套,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要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持续成长,离不开科学的考核奖励制度。什么是科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考核奖励制度?这个制度的定立要符合三个原则:一是要兼顾“团体”与“个体”的统一;既要有对专业部、教研组教师团体的考核奖励,又要有对单个教师的考核奖励。二是要兼顾“分层”与“分岗”的统一;既要有针对“会”“熟”“精”“专”四个不同层次的教师的考核奖励,又要有针对“职业指导训练师、实训指导师、专业教师”三类不同岗位教师的考核奖励。三是要兼顾“定期”与“动态”的统一;每个学期、学年要定期考核评价,每个项目、小课题的进展情况要动态考核。

第8篇:社区团队建设方案范文

5年前,震惊中外的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绵阳市卫生系统3322个医疗卫生机构受损、163人遇难、196人受伤。

几年来,我们通过下列五项措施,实现了全市卫生系统大灾之后的原地起立和发展起跳。

与2007年同期相比,截至2012年底,全市卫生系统开放病床增长48%、固定资产增加66%、重点学科增加310%、患者满意率达95%以上。

在加快灾后重建成果转化提升的进程中,我们坚持以文化建设为动力,把卫生文化建设作为鼓舞士气人心、凝聚智慧力量、推进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卫生灾后重建设施管理,尚无经验可借鉴。我们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市医疗卫生机构重建后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及《重建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方案》等一系列管理措施,对重建设施实行巡查制、通报制、限时整改制和责任追究制。

在重点项目推进中,采取计划、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方式规范运行。重建机构设置了相应的标识标牌,在环境上注重安全、舒适、温馨,布局流程科学合理,努力实现绿化、美化、亮化、净化、人性化互为支撑。

组织市、县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等持续开展集中管理培训,通过召开现场会、强化典型引路等多种方式,增强卫生灾后重建设施管理的科学性、操作性和实效性。

卫生灾后重建,能力提升是关键。为了尽快建立与硬件设施相适应的卫生服务体系,我们坚持内联外引、广聚贤才,聘请了8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为卫生指导顾问,与泰国、巴西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合作交流关系。

对全市疾病控制、社区卫生服务和120紧急救援机构实行了标识、风格、标准和信息的“四统一”。组织开展家庭医生和健康顾问服务活动,已走进30余万家庭。

在全省卫生系统率先实行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进医院、管理机构到乡镇、健康教育进家庭”工作措施,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低于震前水平。

为城乡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低耗、便捷的医疗服务,核心要素是严把医疗质量安全关。为此,我们制定了多个规范性文件;建立了医患纠纷第三方处置机制;实施预约挂号、单病种限价、错峰门诊、节假日门诊等措施;开展处方点评,落实第三方服务质量及满意度调查制度、医德承诺制度、医患沟通恳谈制度;建立了医院等级评审、目标考核、不良执业行为计分、院务公开和医德医风考评“五位一体”的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县级卫生监督机构片区派驻制度和协管员制度;创新开展“一季一案”卫生执法监督案例分析会。

第9篇:社区团队建设方案范文

1.1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行业发展为引领以区域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行业发展方向作为产学研工作开展的依据,通过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等发挥引领行业发展的作用。

1.2坚持协同创新

政校行院协同推进主动与政府、行业、医院对接,利用各方资源和力量,使产学研工作有平台,人员有保障,项目能落地,成果能转化。

2协同创新提升护理专业服务能力

2.1搭建合作平台,服务护理行业发展

2.1.1搭建合作平台

完善合作机制成立宁波市卫生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及院校合作理事会,促进专业与行业对接。与宁波市技术力量雄厚、行业影响力大的6家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合作组建了6家临床学院,重建教学团队,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专业调研,专业建设,课程、教材建设,教育教学改革,顶岗实习质量监控及整体护理考核工作;制定临床学院示教室和实训室建设方案,开展科学研究等。

2.1.2借力合作平台

服务行业发展护理专业带头人为宁波老年照护与管理学院、浙江省首家家政学院———宁波家政学院的副院长及建设领导小组成员,积极参与组建宁波市家政与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联盟、浙江省家政服务人才培养培训联盟宁波分中心,发挥专业对行业的指导作用。

2.2优化专业结构,服务护理专业改革

2.2.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以社会需求、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深入调研行业需求及国内外人才培养现状,在卫生行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依托临床学院分析专业岗位的基准性胜任力和鉴别性胜任力,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进一步完善“校院协同、仁术融合、选择多样”人才培养模式。

2.2.2完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在5个岗位方向(临床护理、康复护理、社区护理、口腔护理、涉外护理、老年护理)基础上,增设美容护理和中医护理两个方向,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增加职业素质拓展模块,进一步保证学生个性发展与岗位的有效对接。通过设置思政与公共素质课程教育平台、职业能力素质课程教育平台,培养学生基准性岗位胜任力;增加职业素质拓展模块,开设大量选修课、课外活动等拓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鉴别性胜任力。

2.3深化培养模式改革,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2.3.1加强课程建设

专业建设过程中牢牢抓住课程建设这一重要环节,与行业专家合作,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和建设,积极创建各级各类精品课程,开展课程改革,为护理人才培养提供优质课程。

2.3.2推进双化基地建设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职场化建设。依托校院合作平台,进行护理实训中心扩建和改建,将实训中心建成高度仿真,具有人文环境、职业氛围的仿真医院,实现校内实训基地职场化。同时,借助临床学院开展校外实训基地课堂化建设。

2.3.3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1)整合院校师资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聘请临床学院优秀护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在课程与教材开发、教学改革、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缓解专职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2)开展兼职教师教学化培养。为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积极性,实施“同聘用、同培养、同考核、同奖励”机制。通过定期召开兼职教师教学研讨会,选派兼职教师参加国内、外学习进修等,提升兼职教师教学水平。鼓励兼职教师考取教师资格证书、申报教师系列职称,举办专兼职教师技能大赛,开展兼职教师优秀课堂教学评选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临床骨干参与教学工作。(3)解决专职教师注册和下临床问题。专职教师均要进入临床学院学习,教师注册、临床实践均在相应临床学院完成,提升了专职教师的实践能力,极大地推动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2.3.4推进校院协同育人

(1)理论与实践并重,学校教育与医院教育并举。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把临床护理过程搬到课堂上,实施项目化、情境化教学,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顶岗实习时,组建由6位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的实习指导教学团队,承担150~200名学生的实习指导、实习质量监控及整体护理考核工作,提高了护生顶岗实习质量。(2)依托医院资源,开展职业发展教育。根据护理专业特点及各临床学院特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例如,针对临终护理,与宁波市李惠利医院合作,以“仁爱”为主线,以“关注生命、发挥专长、服务社会”为宗旨,成立生命关怀志愿服务队,为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生理与心理护理。

3成效

3.1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近3年学生“双证书”获取率、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均保持在95%以上;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升,2010—2013年在各项技能竞赛中获国家级荣誉17项,省级荣誉42项,市级荣誉36项;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成效显著“,临终守望:用爱心点亮生命”生命关怀实践被评为宁波市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爱心互助社被评为宁波市精品社团等。

3.2科技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近3年立项各类教科研课题64项;撰写论文124篇;获校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10项;申报专利7项,其中1项已产业化。社会培训成效显著,开展多项实用技术培训,包括首次开展的国培项目———全国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师资培训班,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血管培训项目,育婴师、养老护理员培训,临床带教教师培训班等,共培训八千人次。

3.3行业引领作用

日趋显现受相关部门及卫生机构委托,开展了宁波市养老机构规范和评价标准两个行业标准以及浙江省医学护理类专业高职单考单招考试方案和大纲的制定工作;参与了教育部委派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修订工作;承办了行业技能大赛并开展专业人员、行业人员、社会在职人员实用技术培训,起到了助推行业发展的作用。

3.4校内外示范辐射作用显著

3.4.1护理专业改革得到护理同行的认可

国内有百余所院校来我院参观学习,在全国会议上多次受邀报告改革经验,供兄弟院校参考借鉴。

3.4.2改革成果

在校内全面实施“平台+岗位方向模块”课程体系在校内各专业中全面推广实施,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人才培养方案在2013级护理专业实施,还为校内其他专业提供相关课程、实训资源、图书等共享。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