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产品营销实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实训中心建设
1实训中心简介
以“互联网+”与“电商物流”为背景,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主题,依托鄂东地区的绿色农产品产业,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共建主要基于鄂东绿色农产品的电商物流实训中心。中心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项目投资700万元。实训中心是以企业电子商务流程训练为主线的整个电商物流产业链业务操作实训的集合,包括10个实训区:摄影实训区、农产品包装设计实训区、产品陈列与体验实训区、电商运营实训区、电商洽谈实训区、客户服务实训区、流通加工实训区、冷链物流实训区、配送实训区、电子商务创业实训区。通过建设,整个实训中心能实现从电商产品的上传、销售、出库、售后及相关物流等一系列的业务操作技能的实训,同时可以帮助个人创业,促进大众就业。
2建设思路与目标
电商与物流实训中心集教学、培训和创业平台的功能于一体,具体有以下功能:1)建成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实训中心。面向在校学生,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实行授课和实习相结合,满足课堂网络化教学的需要。通过在实训中心实习实训,了解电子商务全过程各环节,掌握本专业基本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2)建成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社会职业技能培训基地。面向社会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能满足企业与社会公众的技能实训,能够完成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相关人才的培养,满足黄冈及武汉城市圈企业的用人需求。3)建成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就业、创业服务中心。面向本地农产品企业及电商创业人员,为农产品相关企业提品需求信息、包装设计、销售、运输、配送等服务与支持。
3建设具体内容
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实训中心是整个建设项目对外的门户,主要通过B2B、B2C、O2O等运营方式的电子商务运营平台,宣传在售产品的信息等。可以通过学习模拟电子商务中心直接在网站平台下单,物流公司运输、生产厂家生产的业务,了解电商物流产业链作业全过程。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实训中心,主要由以下10个部分组成:1)摄影实训区。该实训区配置整套可进行产品摄影、人像摄影、广告摄影的灯光设备,各色背景,数码照相机等。主要用于产品摄影、人像摄影、广告摄影等基础训练,为学生及社会从业人员从事电商物流行业的工作提供必要的专项技能实训。2)农副产品包装与设计实训区。该实训区配备先进的流程化管理系统,包装印前系统、完备的数字化包装结构打样环境以及齐全的包装性能检测与材料测试等设备仪器。能承担“包装产品设计”、“包装测试与评价”等多门课程的基础训练项目和综合实训项目。3)产品陈列体验实训区。该实训区配备玻璃展示柜、LED电子播放设备、产品展示屏风等。用于电子商城线上产品展示,宣传电子商城产品的特点,是电子商务O2O销售模式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训练学习者电子商城产品的陈列、展示与宣传技能。4)电商运营实训区。该实训区配备智能服务器、高性能电脑、百度竞价软件、电子商务对抗沙盘系统、数据魔方系统、天猫、京东、速卖通店铺等。建立“淘宝网上创业实训平台”、“移动电商实训平台”、“跨境电商实训平台”、“大数据网络营销实训平台”。主要用于电子商务信息编辑、网页设计、电子商务网络推广、移动营销等教学与实践。为学生、企业员工、社会人员今后从事网络编辑、电商运营、网上创业、网络推广等提供专业的技能训练。5)电商洽谈实训区。该实训区配备电子投影、洽谈桌椅、电脑、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等。用于训练学习者、从业者的商务谈判能力,是为企业对商务谈判、企业策划人才的需求而设计的实训项目。6)客户服务实训区。该实训区配备呼叫中心系统、客户服务管理系统、电脑、电话等。功能分为电话销售、在线客户服务和售后服务。售后服务融电话客户服务与在线售后服务于一体。配合客服教学系统,模拟真实的电子商务企业在线客户服务和电话销售。用于训练学习者、从业者的客户服务技巧。7)流通加工实训区。该实训区配备RF高端手持终端、工业级无线基站、托盘货架、摘取式电子标签分拣系统、流利货架、周转箱、手动搬运车、半自动堆高车、手推车、半自动打包机、包装耗材、条码打印机等。以食品加工技术、食品检测与品质管理、食品生产管理与营销等3大技术为主线,建立生产型的肉品、速冻、乳品、焙烤实训中心,全面满足学生校内实训与顶岗实习的要求,同时面向“三农”拓展技术培训和服务。8)冷链物流实训区。该实训区配备模拟低温冷藏库、库体系统(含设施)、制氮系统、温度梯度箱、加湿器、仓库温湿度传感器等。设置营销管理部、采购部、财务管理部、仓储管理加工以及分检配送等部门。用于训练以下能力:负责客户的销售,协调与客户的业务活动和配送中心日常管理事务;负责将运到配送中心的农副产品按不同客户订单进行整理和分检工作,并组织储备;负责处理客户生鲜农产品订单处理,向生鲜农产品供应商进行产品订购;负责处理订单交易的财务工作和处理客户信息的计算机系统工作。9)配送实训区。该实训区配备果蔬灭菌机、加湿器、气体分析仪、真空(充气)包装机等。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类专业的办公自动化软件及业务流程管理软件,安排学员通过上机操作熟悉业务处理的流程、传递方式、数据的处理要求以及不同岗位的职务分工和岗位职责要求。可以完成自动化立体仓库流程实训、各种仓储配送流程实训和作业实训、车辆信息调度实训、RFID射频识别技术专项实训、超市物流管理实训等。10)电子商务创业实训区。该实训区配备电子投影、办公桌椅、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电脑、LED显示屏等。将整个电子商务创业实训区分为五个部门:信息管理中心、网上交易中心、物流管理中心、生产管理中心、银行结算中心。模拟真实的电子商务企业办公环境、电子商务创业教学系统等,与产品陈列展示区、信息技术区、客户服务区等有机结合,完成产品定位与策划实训、网络平台搭建实训、互联网推广实训、网络平台管理与维护、电商实战。实训的过程中,将按照不同部门职能进行业务划分,进行实际业务操作实训及业务经营。通过电商创业办公区,可以让学生身处真实的企业环境,接触企业实际的工作流程及项目,掌握各种岗位技能,真正成为准职业人。
4预期效益
1)整合电商、物流实习实训资源,为区域职业院校学生实训及黄州城区及周边企业人员实训、社会人员就业创业培训创造良好条件。每年完成1000人左右的学生实训实习、1000人左右的企业及社会人员技能训练。2)为区域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提供技术服务和人才支持。为农产品相关企业提品需求信息、包装设计、销售、运输、配送等服务与支持。每年帮助网商成功创业,并实现网上销售商品2000万元以上。
参考文献:
[1]尹琦.国际贸易与电子商务开放实训中心共享运行机制[J].福建电脑,2015(4).
推动“校中企”实训基地建设
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一直是职业教育面对的一大难题。为了破解这些制约学院发展的难题,学院领导班子和各系部负责人进行了多次讨论协商,并与多家企业接触,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校中企”的合作方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在校企共建“校中企”教学实践中,学院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合作企业的选择。学院是广西供销合作联社系统唯一的高等职业学院,担负着服务“三农”的重任,培养服务“三农”的技能型人才是学校需要实现的目标。基于此,农产品流通企业便成为学校理想的合作者。在众多从事农产品流通的企业中,学校最终选择了广西特产网。该企业专业致力于广西各地土特产品的整合、开发、推广和销售,坚持走在线与离线服务相结合的路子,通过产品销售实现收入,用电子商务先进的手段成功地支持了广西土特产这个古老的薄弱行业的改造。既体现服务“三农”的经营理念,又体现供销系统农产品流通的发展思路。
二是合作实训基地的创建。2009年,学院与广西最早的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商广西南宁桂特商贸有限公司(广西特产网)建立校企合作关系,2011年,共建校内农产品流通实训基地。该项目在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升高等职业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高职教育理念引领下,构建了一个校企共建共管共享的农产品流通生产性实训基地系统化建设方案。
基地下设农产品流通运营实训中心(大卖场、淘客部、产品信息采集部、网络推广实训区、展厅)和流通岗前实训中心(运营及顶岗实习区、岗前实训区),运营实训中心由企业负责日常生产运营管理,流通岗前实训中心由学院负责管理和培训。实训基地目前已完成两期建设,一期主要针对农产品流通实训基地岗前实训中心建设,已于2011年12月完工,既能让学生到岗前实训中心进行系列岗前工作任务实训,又为企业提供日常生产运营员工培训工作。二期主要对原有实训室设备和环境进行升级改造,进一步完善实训环境,进一步深化与实训基地合作企业广西特产网的合作,实现了校企之间互惠互利,形成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双赢局面。
依托实训基地 推进教学改革
依托实训基地建设,学院组织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在建设的过程中,结合公司(实训中心)运营实际,由核心课程、核心内容先行切入,不断深化课程内涵,然后一边总结经验一边将其他课程有条不紊地逐个切入,强化课程体系建设及改革,完善主干课程内容及资源库建设,建立核心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形成具有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专业建设与课程一体化体系。一方面,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且自行设计的内容,针对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设计总体方案,实施其全过程。另一方面,根据地域特色和区域优势,紧密结合当地农产品营销的发展和趋势,在电子商务等专业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上突出一些特色课程,实现教学内容职业化、实践教学社会化、教学模式项目化、教学手段多样化。从而带动全专业的一体化建设。
依托实训基地,实行教师与企业员工通过角色互换、双向融通,实现无界化的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建设。一是教师通过参与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与商务运营,了解企业经营过程、熟悉企业各个岗位的能力要求、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不断提升,促进了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对接,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学团队带领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参与基地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研发,完成企业工作任务。二是企业员工通过参与电子商务专业群人才培养工作,了解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群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并将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理念、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和职业能力考核标准融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增强了实践教学先进性、实用性、时效性,建立了一支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掌握职业教学规律的兼职教师队伍。
助推行业特色专业建设。在行业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学院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相关专业老师深入调研,多方面吸收来自企业、行业、用人单位、同类学校相同专业的专业建设意见。
以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为例,该专业围绕广西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和服务“三农”发展对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需要,充分发挥供销系统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坚持“依托行业、立足三农、面向区域、兴农宏商”,深化实施“突出核心、螺旋发展、五向并驱”的人才培养模式。自2001年成立以来,与行业企业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方面进行了有效合作,建设以校企合作单位为支柱,以农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为拓展,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电子商务实践教学基地。
多年来,该专业利用专业优势积极开展对外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工作,先后为南宁市供销社、广西特产网等多家企业制作网站,使这些企业单位能够运用现代技术开展电子商务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依托专业教学资源,发挥为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培训专业技能人才的作用,与供销系统紧密联系,为武鸣县供销社、柳州市供销社等各个行业单位,开展农民经纪人培训和农产品营销人员电子商务专业技能培训等服务,5年来,共参与6届农民经纪人培训,培训人数达246人,专业影响力开始辐射到广西供销系统及各类农产品经营行业。
在与行业企业的深层次合作中,学院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鼓励教师下企业,聘请行业企业专家、能人上讲台,从而形成企业和校园共通的“双师、双栖、双岗”教学团队。
学院探索了实战型、零距离的校企共建农产品流通生产性实训基地。探索了综合性、跨专业、充分利用资源的高职院校电子商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农产品流通实训基地的运作形成了一个学院、学生、企业和社会四方共赢的格局。
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利用学院教学条件优势实施对加盟商和各级员工的培训,提高销售能力,增加企业凝聚力,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可以在高校学生队伍里培养和储备企业干部,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借助与高校的合作,提升企业在网络的可信度,同时可以借助校园师生的口碑传播企业提供的服务,促进企业销售的提高。
对于学生来说,可以让学生在校园内就可以参加真实环境的技能训练,减少外出训练的花费。可以了解到农产品流通全部过程所有环节,还有自己的相关科目老师和企业的老师指导;可以有大量的机会与产业链上的企业家接触,分享企业家成功的经验,为将来创业打下基础。还有机会获得在产业链企业就业的推荐;通过实战型实训并顶班工作,学生毕业已经具备相当的工作经验,很快就可以进入工作状态,就业将会获得更多优势。
对于社会来说,项目为产业链输送一批批有实践技能的人才,让产业链上的企业解决后继乏人的局面。由于不包分配后毕业生可以自主选择就业方向,很多学生不一定会在三农行业就业,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在三农行业就业,自然会促进该行业的发展。在合作过程中,还会运用电子商务改造传统行业企业的思想,将来无论在任何行业就业都会将电子商务思想带到该企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农产品;网络营销;特点;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 2015 )02-0073-03
浙江省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发展概况
近年来,浙江省把网络经济作为振兴实体经济的“一号新产业”来抓,着力构建以网络营销为重点的网络经济产业体系,全面实施“电商换市”,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网络营销与传统农业、电子商务与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深度融合,激发传统农业和农村经济创新提升发展,使农产品网络营销逐渐成为该省农业产业化新的增长点。
农业网络营销商家应用群体不断壮大
浙江省网络营销应用企业快速增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电商交易额与网络零售额逐年增长率保持在100%以上,传统农业企业纷纷涉足网络,涌现出一批龙头电商企业,如浙江香海食品有限公司实现销售额1.5亿元,藤桥禽业股份有限公司4200万。企业应用电商亮点纷呈,如杨氏蜂蜜采取产品多元化发展,实现“网络上的甜蜜蜜”。
农业网销平台不断发展
农产品流通体系运用电子商务实现加快整合提升,农产品零售、大宗商品交易和团购等第三方平台稳步发展。如温州泰顺农特网整合名优农特产品资源,集聚全县80多家农业企业入驻,带动当地特色农业产销经营主体抱团转型发展,2013年实现网上交易额2.89亿元;桐庐县积极推进“桐庐购”鲜活农产品电商平台建设;丽水市已有缙云、龙泉、庆元、云和、松阳等投入使用的各类电子商务基地7个,入驻企业400余家。
电商支撑体系不断完善
电商服务业发展迅速,物流、支付平台、产业集聚平台等关键领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随着国家智慧城市创建试点和4G国家规模商用试点扎实推进,浙江省部分城区及经济强镇已实现4G网络覆盖。如温州市已建成电信核心云计算数据中心基地,并拟建移动高速宽带云计算中心。当前,温州市有1200多家企业从事电子商务服务业,其中营销推广与代运营企业500多家、快递200多家、网络技术服务企业400多家、互联网信息服务与培训企业100多家,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浙江省网络营销的主要做法
搭建省级服务平台
浙江省农村电子商务平台于2013年10月份开始研发建设,2014年1月上线测试,目前已运营,定位为农村居民生活服务电子商务平台。平台模块包括商城、团购、便民服务、购物平台等,可实现在线购物、便民服务、支付体系、后台管理等功能。
构建货源采购系统
大力开发优势货源,目前浙江省电商平台已上线产品100多个品类5000多种商品,储备涵盖衣食住行各领域的200个品类10000多种商品即将上线。同时,浙江百诚电器集团、浙江物产元通集团、话机世界等知名品牌供应商达成合作协议,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产品质量审查及责任追溯系统,及农产品采购审批流程,已经上线如海鲜大礼包、土特产等农副产品团购,获得了农村消费者的广泛好评。
建立农村电商服务网络
主要包括县级服务中心和村级服务网点。县级服务中心建设方面,公司积极与各地商务、财政、团委等部门加强联系,通过直接投资或加盟的方式推进县级服务中心建设。目前已建成5个县级服务中心,其中杭州下沙中心、台州椒江中心及义乌中心为聚宝盆公司自建,嵊州、遂昌中心由当地企业加盟承建,均已投入使用。另已有11个地区正在筹建中。村级(社区)网点建设方面,截止2014年6月10日,相继在杭州的拱墅区、萧山区,嘉兴的海宁市、桐乡市,舟山的普陀区,宁波的余姚市、上虞市、宁海县,台州的椒江区、临海市、玉环县、金华的浦江县,湖州的德清县、绍兴的嵊州市水的遂昌县等15个县(市、区)开展40多场电子商务培训,培训人员达2027人,签订协议并在平台注册村级服务网点1283个,正式挂牌运营1172个。
加大市场推广力度
一是工业品下乡。目前省平台已销售、代购产品近30000单,组织电脑、小家电等产品团购及驾照培训等本地化服务团购超过3万单,获得区域内消费者广泛好评,未来将增加更多的商品及团购服务。二是农产品进城。省平台对接各地特色优势产品、农产品,导入系统进行销售,已开展海鲜大礼包、土特产品等团购,为当地特色产品拓宽销售渠道。同时,公司还加强与主城区水果超市、商超等商业网点合作,推进农村农副产品直接对接城市消费群体,扩大农副产品销售。工程实施过程中,为服务网点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如台州椒江区吴叶村网点负责人徐玉君2013年11月成为农村电商服务点,年底参与省电子商务进万村平台组织的特价海鲜大礼包和保健品团购,销售额近10万元。三是推进农村青年创业。依托“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鼓励、支持农村青年进行网上创业,通过电商销售工业品及农副产品。公司为网点负责人统一提供商品采购、仓储等服务,他们只负责网上接单,剩下的各种服务均由公司完成。目前,已经为近400个农村服务网点负责人提供服务,支持他们在淘宝等第三方平台开设网店,累计销售额近600万元。如这些服务网点为台州水产公司销售海鲜大礼包,在短时间内单量达1500多单,交易额超过160万元,订单遍布全省。
浙江省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的主要特点
打造一个平台
打造一个平台,即建成一个集优质商品、农产品销售,各类便民服务于一身的省级综合电商平台。平台首先集合了浙江乃至全国的优质货源,通过全省集中采购,大大降低了进货成本,村民可以直接下单购买性价比高、质量可靠的产品;其次,村民可通过平台将绿色安全农产品快速销往城市各地,创收增收;村民也可以通过平台进行代购、团购,手机充值水电费缴纳等。
形成两套系统
一是打造货源采购系统。首先,从源头上保证质优价廉的商品进入农村市场以及安全绿色的农产品进入城市市场,净化市场购物环境;同时,将建立全省网购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一旦发生产品质量问题,可通过村级服务网点、县级服务中心、省级综合平台到产品供应商,逐级进行相应的责任追溯。二是建立全省仓储物流供应链管理系统,通过构建县级仓储物流服务中心+村级(社区)服务网点,将销售和服务终端遍布全省各地:以县(市)为单位,建设农村电商服务中心,负责网货、农产品仓储、物流及售后服务等工作;同时充分利用农村商店、村氏活动中心、农村青年创业基地等资源,在有条件的村或城郊社区建设电商服务点,通过与全省统一平台结合,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实现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解决电商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也做到C2B即通过网点销售大数据搜集分析,发掘市场购物需求,并根据需求,量身定制产品销售。
畅通三条道路
通过省级统一平台+县级服务中心+遍布全省各地的村级(社区)网点建设,打通三条销售道路。一是打开工业品下乡通路,让农村居民买到质优价廉的各式产品,同时为产品的生产厂商打开广阔的农村市场。二是打通农产品进城通路,对接农村特色、优势农产品等,一方面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将农产品发往全省各地的城市社区网点,快速销售,解决农产品特别是生鲜产品销售渠道少、保质期短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城市社区网点进行农产品销售大数据搜集分析,指导农产品的种植销售,开展网上预订服务,解决“农产品丰产不丰收”,“丰收难增收”等问题。三是打通销售通路,这些网店建成以后,销售范围还可以延伸全国甚至全球。同时,鼓励更多青年网上开设境内外网店,通过聚宝盆等平台,为他们提供网上创业培训,提供统一的长跑采购、仓储、配送等服务,使他们通过网上接单,就可以将更多的农产品等销往全国乃至全球。
完善四项服务
一是开展电商培训服务。让更多的人了解网络营销、从事网络营销,实现网络购物。二是拓展便民服务。通过村级(社区)网点提供水电煤缴费、手机充值、银行转账等服务,便民到家,惠及民生。三是开展团购服务。依托网络,对大件、常用商品进行团购,确保农村服务点做到物美价廉,保障服务点的收益和农民的实惠。四是开展青年创业服务,为农村青年开辟网络营销创业新出路,为农产品拓展网络营销新渠道,并解决农村青年就业问题。
浙江省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发展对策
做好“引领”文章,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政府要当好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发展的引领者、助推手,发挥好粘合剂、助推器的作用。重点推动相关政策的引领和项目落地,切实为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3]。当前浙江省应重点抓好计划的实施,以拓展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继续深化普及与应用为重点,稳步推进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跨越发展,创新特色”。依托培训机制,实施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进万村工程,提高农产品网络营销普及率;依托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计算机学历教育,为每个村培养一名有学历、有操作能力的信息员,为农民提供网络代购、农产品销售等服务。依托淘宝大学等一批实训基地,加强农村农产品网络营销技能培训,着力培育一支积极性高、竞争力强、优势突出的农产品网络营销队伍。
做好“覆盖”文章,构筑网络化发展格局
一方面,努力拓展农产品网络营销体系覆盖面,在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中全面推进农产品网络营销,力争80%以上的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50%以上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殖大户利用互联网收集和信息。另一方面,加快培育农产品电子商务龙头,按照培育农产品电子商务“名企、名品、名家”目标,立足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实施农产品网络营销“百强企业”工程,通过市县联动、资源整合、挂联帮扶、项目支持和政策倾斜,重点培育多家农产品网络营销应用龙头企业。
做好“创新”文章,提升产业市场竞争力
创新是企业发展运营的驱动力,浙江省应在现有基础上,支持和鼓励各县(市、区)和农产品网络营销业主在更大范围内创新发展,培育特色品牌。探索与淘宝网等知名电商平台的合作,共同打造“淘宝馆、乡村淘”等销售模式,携手社区便利店020新业态,解决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难题。同时,对店铺模式进行区分与探索,扶持一村一品店、农场(基地)店铺的发展;理顺农场(基地)特色商品与一村一品间的关系;理顺农场(基地)商品与农户散种(散养)产品间的关系;加强农特产品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就农特产品的供货来源、品控环节、产品标准、保鲜技术逐步进行标准化确定,不断完善农特产品交易信息平台建设,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1.1 设计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现状 当前,海南农产品物流业急需大量掌握一定技能,有一定沟通能力,会做事的高技能的应用型专业人才。这些高素质的农产品物流业人才主要是来自于海南省内的一些高职院校,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而如何培养关键在于科学的课程设计和高水平的教学能力。针对目前海南省一些高职院校在物流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需要尽快实现高职物流专业核心课程的标准化改革。热带农产品物流管理专业还是按照以往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已不再适应当前人才市场的需要。表现为教学内容和实际社会市场需求不匹配,好多知识内容比较陈旧,跟不上社会的快速变化,传统的教学方式多以老师课堂授课为主,知识内容繁琐,理论深奥,对于很多高职院校基础较差的学生有一定的压力,也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设计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意义 在经济市场化不断深化的今天,对人才需求的结构也在发生着快速的变化。但目前的情况是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发展滞后于人才需求的变化。相关的课程标准体系尚没有建立起来,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的依据和基础,也是进行课程改革的入手点。传统教学大纲是以关注学科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要求,已远不能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的需求。因此系统地、有针对性进行建设与开发物流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意义非凡。具体说来:首先,通过对课程性质、目标、内容、设计、评价等全方位的建设与开发,将极大提升我院热带农产品物流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其次热带农产品物流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建设与开发是针对海南这个地区物流人才的需求而进行的,因此是具有针对性的,这将极大推动我院热带农产品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质量。
2 物流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研究的主要内容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是顺应当今世界职业教育改革潮流的正确举措,制定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课程标准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当务之急。建立一套具有区域特征的,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融入职业标准和素质教育理念,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配套的热带农产品物流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标准。
2.1 确定专业的职业核心课程 依托专业校企合作管理平台,由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行业专家、企业业务骨干组成课程开发小组,深入行业、企业调研,以热带农产品物流管理专业的主要职业岗位群及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分析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领域,按岗位所需素质、知识、能力开发教学情境,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课程设计基础,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开发出“教、学、做”融为一体的工学结合的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经论证最终确定出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农产品采购与供应管理》、《热带农产品仓储与配送技术》、《热带农产品运输管理实务》、《热带农产品物流信息技术》等课程。
2.2 设计课程标准模板 通过项目组教师集体研讨和对行业专家、企业业务骨干的咨询与调研,设计核心课程标准的模板。该模板主要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内容、考核方式等相关内容。
2.3 核心课程标准开发的设计思路 根据核心课程标准模板共同研讨开发《热带农产品仓储与配送技术》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以《热带农产品仓储与配送技术》课程为例简述具体开发流程:首先确立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和课程设计思路,然后整合课程内容(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等),改进教学方法,具体实施组织教学,最后形成课程标准文本。形成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需经过行业专家的审阅、论证并经过若干次修改后再定稿。定稿后的核心课程标准在专业运行,并根据具体实施情况进行不断优化。在《热带农产品仓储与配送技术》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陆续整合开发《农产品采购与供应管理》、《热带农产品运输管理实务》、《热带农产品物流信息技术》等课程的课程标准。
3 设计开发物流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
3.1 以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为突破口,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在教学中,按照“校企共育、工学结合”的教学体系组织教学。教学内容上,要始终体现出“工学结合”融“教、学、做”为一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要变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大胆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采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奠定基础。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可考虑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大脑风暴法、四步演示法、模拟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还可以考虑使用班组合作法、参观法、实验法、项目教学法、自由工作法、任务设计法等教学方法,要根据不同的工作学习过程实施不同教学方法,同时,通过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校企双方共同推动课程体系改革。
3.2 突出自我评价,完善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科学地评价学生的专业课程成绩,是教学教改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成绩评价,要提高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不要忽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指标;提高学生参与的互动性,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重视过程评价、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学生课程成绩评价方式方法改革的目的在于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因此要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开放性的评价方法。考试只是评价学生的一种方式,要与其他评价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变革评价和考核方法,适当增加面试法、口试法、技能操作法、出勤率等考核方法。
3.3 以配套的实训教学巩固课程改革的效果,注重产学研相结合 在安排实践教学时,由于热带农产品物流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生产周期,同时考虑到海南冬季热带瓜菜生产、营销的季节性,可根据热带农产品物流企业的特点,安排实习。如根据海南冬季果蔬上市集中在每年11月份到次年的3月进入业务繁忙期的特点安排到企业实习,第三学年实习实训配合相关企业的业务需求及岗位设置,安排教学实训或制定相应的实训计划。依托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把教师与学生、教学与生产、学校与社会更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也为教师和学生锻炼实践能力、真实融入社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能力展现的平台。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当前高等院校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后,提出了基于协同模式的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并对该体系及其实施方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实践教学;协同实训;岗位协同;专业协同
为了顺应社会对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的高校竞相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创新,旨在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技能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协同实训是实践教学体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和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何在该实践教学体系中采用协同实训模式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具有技术能力、岗位能力、研发能力的与时俱进的应用型人才,更好地应对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错位的客观事实,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 协同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提出
按照《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的精神和要求,高等教育必须要进行深入的改革。我们以往的教学方法和实验、实践环节的安排与实施,学生不能很好的将知识理论、科学技术转变为能力;在专业教学计划上没有系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教学成效的评价上,也没有体现出对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方案。鉴于此,按照专业建设的整体目标与思路,以农产品加工理论与工程技术为专业核心内容,本着将知识、技术转化为能力的教学理念和原则,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考核方法等应进行更深入的探索,研究、试行更加有效的实践教学改革模式。
在众多的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充分重视实践教学资源的全面协同,打破原来单纯地以各专业培养方案为依据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资源协同、岗位协同和专业协同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使教学能够紧密地与生活和生产工作实际需要相结合。因此,提出一套将实验课和实践环节按照专业性质和相关性进行优化、集合、协作,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衔接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成为迫不及待的重要课题。
2 食品类专业协同实训模式的构成
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主要从食品科学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实际出发,以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岗位能力、研发能力为目的,构建形成由资源协同、专业协同、岗位协同三要素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深入调整与改革,主动适应现代农业产后领域科技发展和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表1 协同实训的主要因素及其内容
协同要素 主要内容
资源协同 实践教学资源的全面协同(主要为实验产品)
专业协同 不同专业间的协同实训(主要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例)
岗位协同 同一专业不同岗位之间的协同实训(如食品工艺加工岗位、质量分析与检测岗位、营销岗位等)
2.1 资源协同
资源协同解决专业间实训资源的优化协同使用问题,降低实验成本。主要为实验产品的协同使用。包括同一专业的不同实验课程间的资源协同(如食品科学专业内的水产品加工、粮油产品加工工艺学、畜产品加工工艺学、果蔬产品加工工艺学、发酵食品工艺学、食品分析与检验等课程)及具有相关性的不同专业间的资源协同(如食品科学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协同实训的具体方法详见3.1,实现了实验资源的最优化使用。
2.2 专业协同
专业协同主要解决不同专业间的实训协调问题。是一种扩大(或广义)的岗位协同。专业是为了满足教学的要求而人为划分的,而事实上不同专业之间存在着广泛的业务联系。因此,不同专业的协同实训与同一专业不同岗位的协同实训具有相同的必要性。为此,食品类专业尽可能对实验课和实践环节按照专业性质和相关性进行优化、集合、协作,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衔接。采取不同专业间联动、专业内协同的方式,不断完善《食品工艺学实验》、《农产品分析与检验》、《食品质量管理》、《食品感官评价》、《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等实验课程的教学安排和具体实验内容,在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设计和有机衔接上,突出知识的综合性和技术的集成,制定具体的操作方案,丰富实验内容,使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协同性更加突出。
2.3 岗位协同
岗位协同主要解决角色模拟的问题。职业针对性、岗位适应性是高校食品类专业课程教育的鲜明特色,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不能体现“岗位”。
为此,实训教学的岗位协同,首先要明确参训学生的业务岗位,做到“一人一岗,各司其职”,使其尽快进入角色;其次要协调好不同岗位间的业务关系,使学生通过实训掌握不同业务岗位相互联系、相互牵制的原理。为了使学生尽可能掌握不同岗位的业务操作技能,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还必须实行定期轮岗实训。多角色协同实训以学生小组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形成师生互动、师生合作的学习实践氛围。
3 协同实训实践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
协同实训教学模式的提出是基于产学研一体化、整体优化原则,依据系统工程的原理构建了主要以岗位和专业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目的是通过搭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平台、采用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两种模式建立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实践教学条件体系。该体系的设计目标是打破现有的“学科型”体系,建立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大的框架,提出实施举要,制定保障机制。按照“重在素质、面向应用、系统发展”的建设思路,最终实现 “以学办产、以产辅学、产学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真正做到“双需、双赢、互动”良好发展局面。对学生而言,弥补他们工作经验不足的缺陷,增强其社会适应力与职场竞争力;对教师而言,促使教师走出课堂,了解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提高自身的素养;对专业本身而言,优化学科建设,改善实用性较差等缺陷。
3.1 资源协同方法
以天津农学院食品科学系为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所设课程《水产品加工工艺学》、《果蔬产品加工工艺学》、《粮油产品加工工艺学》、《畜产品加工工艺学》、《发酵食品工艺学》实训过程中所需的原材料即可完成各工艺实验的生产任务,又可用于《食品分析与检测》、《食品工艺产品理化分析与检验》,同时实验所得产成品满足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食品感官评价》、《现代食品检测技术》等实验课程的实训任务。资源的协同使用减少了原料及产成品的浪费,实现了实验资源在同一专业内部及不同专业间的优化使用。
3.2 专业协同方法
专业协同实训方法包括不同专业间联动和专业内协同两种方式。立足现有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两个专业,尽可能对实验课和实践环节按照专业性质和相关性进行优化、集合、协作,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衔接。时间上,培养方案将相互协同的课程安排在同一时段,把握好课程间的时间衔接。如:食科专业的《农产品加工工艺学》(共3周)的第三周开始安排《食品分析与检测》和《食品质量管理》,对工艺课程的产品进行理化指标测定及质量评判;《农产品加工工艺学》结束后即开始食安专业的《食品感官评价》、《现代食品检测技术》,以对其产品进行评价、检测。两个专业间则相互联动,如图1所示。食科专业的产品接受食安专业的质量检测,同时后者对前者实施全程质量控制,通过综合实验报告以达到不断反馈提高的效果。持续完善实验课程的教学安排和具体实验内容,在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设计和有机衔接上,突出知识的综合性和技术的集成,制定具体的操作方案,丰富实验内容,使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协同性更加突出。
3.3 岗位协同方法
岗位协同是基于一种行为引导的教学观。即:实践问题导入——理论知识点介绍——明确操作任务、示范引导——模仿试做——纠错重做——总结经验这一过程模式。
食品类专业应从实际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出发,以仿真工厂化结合生产实习、实训的方式组织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按照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产业的环节,主要围绕着三部分内容设计实验和岗位实践内容(如图2),即食品产品的开发(模拟企业研发部门)、食品加工(模拟食品生产车间)、食品分析检验与质量控制(模拟企业质量控制部门)。每个部门再选择设置具体的岗位,明确应达到的基本能力,开展实验、实习等活动,岗位之间互相协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强调实战性,以农产品加工生产实验为核心,实验内容包括产品设计、可行性分析、质量检验、经济核算等内容的食品开发的全过程。它的综合性、设计性体现在知识的综合与交叉和实验方法、操作技能的集成等方面,涉及到人文社科、管理学、生物学、化学、营养学、工程学、工艺学等各学科的知识与技能,需要把《食品工艺学》、《实验设计与统计》、《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质量管理学》、《企业管理》等课程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在实训过程中,由实训者模拟企业不同部门、不同的工作岗位,独立完成实验内容,明晰不同岗位的处理流程。为了全面提高实训者的综合实践能力,定期实行轮岗实训。
4 结语
建立基于协同模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了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更提高了学生知识和理论的综合运用和技术集成运用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基础宽厚、知识面广、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侯淑萍,任福战.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8):192-193
[2]邱晓文.基于协同模式的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2009(7):30
[3]江英,陈国刚,童军茂,刘娅.对加强食品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6(4):150-151
一、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项目化教学的成果
1.从岗位及岗位群的能力需要出发,反向进行课程设置
该校根据市场营销职业活动顺序和工作性质的相似性,把市场营销岗位群分为市场调查类、营销策划类、产品销售类、客户服务类等四个岗位类别,然后将市场分析技术、市场营销策划、推销与谈判、门店销售与管理、客户拓展与维护确定为核心课程。
2.完善的项目实施体系
该校建立了清晰的项目化教学体系。以市场分析技术为例,该课程共分为7个学习任务(步骤):制定市场调查方案确定市场调查方法设计市场调查问卷组织实施市场调查整理分析调查资料预测市场发展趋势提交市场调查结果。在三个项目的完成过程中贯穿、学习、巩固这些学习任务,这三个项目分别是项目一消费者调查与分析,项目二竞争产品调查与分析,项目三零售终端调查与分析。项目、任务、课时安排及科学的项目评价指标细则构成了本门课程完善的教学体系。
3.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条件
该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团队根据项目化教学的需要,自编校本教材,制作相关网络资源,同时聘请合作企业管理人员为兼职教师,定期为学生授课。此外,校内营销策划实训室、农产品与农资实训室、传化、物美、国美、三彩等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在项目化教学设计及课外实训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中职市场营销专业项目化教学实施的策略
与高职相比,中职在生源质量、师资力量、区域优势、政策支持等各方面都有较大差距。但中职与高职同属职业教育,对于高职项目化教学的成果,中职可取其发展理念,结合当地实际,创出本校特色。
发展观念上要实现三对接
论文摘 要:本文以在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培训体会为起点,在总结该院市场营销专业项目化教学成功之处的基础上,探索了项目化教学在中职营销专业中实施的几个要点:观念上“三对接”;校企合作的必要性;相关教学法的辅助;社会的支持等。笔者认为,交融式的校企合作是实施项目化教学的前提和关键,因此从政府、学校、企业三个角度重点分析了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该专业校企合作的措施,为中职市场营销专业项目化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指导和参考。
一、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项目化教学的成果
1.从岗位及岗位群的能力需要出发,反向进行课程设置
该校根据市场营销职业活动顺序和工作性质的相似性,把市场营销岗位群分为市场调查类、营销策划类、产品销售类、客户服务类等四个岗位类别,然后将市场分析技术、市场营销策划、推销与谈判、门店销售与管理、客户拓展与维护确定为核心课程。
2.完善的项目实施体系
该校建立了清晰的项目化教学体系。以市场分析技术为例,该课程共分为7个学习任务(步骤):制定市场调查方案—确定市场调查方法—设计市场调查问卷—组织实施市场调查—整理分析调查资料—预测市场发展趋势—提交市场调查结果。在三个项目的完成过程中贯穿、学习、巩固这些学习任务,这三个项目分别是项目一——消费者调查与分析,项目二——竞争产品调查与分析,项目三——零售终端调查与分析。项目、任务、课时安排及科学的项目评价指标细则构成了本门课程完善的教学体系。
3.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条件
该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团队根据项目化教学的需要,自编校本教材,制作相关网络资源,同时聘请合作企业管理人员为兼职教师,定期为学生授课。此外,校内营销策划实训室、农产品与农资实训室、传化、物美、国美、三彩等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在项目化教学设计及课外实训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中职市场营销专业项目化教学实施的策略
与高职相比,中职在生源质量、师资力量、区域优势、政策支持等各方面都有较大差距。但中职与高职同属职业教育,对于高职项目化教学的成果,中职可取其发展理念,结合当地实际,创出本校特色。
1.发展观念上要实现“三对接”
中职学校应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逆向设置课程体系,实现“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一对接,“职业岗位”与“教学内容”二对接,“职业环境”与“教学环境”三对接。分析企业内部与专业相关的岗位,进行分类并概括出主要岗位群,根据岗位所需知识、技能设置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结合岗位任务选择具有典型性、实用性、时效性的教学项目。
2.校企合作是实行项目化教学的关键和前提
机械、计算机、烹饪等技术性专业通过购进一些设备、软件、仪器就可以很好地完成实训课,而市场营销专业实训课或实践课必须走出校园,在社会上或企业内进行,其操作过程灵活多变,结果评价指标复杂。没有交融式的校企合作,市场营销专业的项目化教学仅仅是纸上
谈兵。
(1)政府要伸出“看不见的手”。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双赢的平台,但大多数情况下,学校是“剃头挑子一头热”。政府要强化政府通过职业教育解决社会公平、市场失灵的角色和作用,并形成相应的法律和制度,强化校企双方的主体责任。同时,加强职业教育政策法规调控,保证企业等投资主体对职业教育的有效投入,给予办学企业税费减免或直接给予经济资助,分担企业办职业教育的负担,调动其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另外,政府还应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校企合作,并选派校企协调员,保障校企合作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得以拓展。
(2)学校要积极“走出去”。首先,学校要专门或联合兄弟院校成立项目教学法改革组,配备专职教师和工作人员,明确职责,把校企合作、项目教学研究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
其次,提高教师素质。项目教学法要求教师成为“双面手”——传道高手和授业能手。学校要完善校本培训和校外培训,请一些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教师来校讲座,组织教师到企业继续深造。聘请合作企业的管理人员为校兼职教师,壮大教师队伍,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实训
指导。
最后,中职教育要立足当地。学校应重点研究当地企业发展需求,如浙江临海有一大批成功企业,吉利、伟星、永强、华海药业等;拥有涌泉蜜橘、杨梅等特色农产品和潜力巨大的海洋经济;临海是国家卫生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发展迅速,校企合作机遇难得,前景
广阔。
(3)企业要“想得深,看得远”。企业要“想得深”,要充分认识到企业是职业教育的最大受益者,作为社会一员,要承担起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的社会责任。
企业要“看得远”。企业的生产方式决定其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程度。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是以粗放型和劳动密集型为主,没有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企业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在需求不足。企业要注重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统一,以长远眼光看待人才投资和储备的问题。同时,企业长期战略的稳定性也能避免学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方面出现较大的波动。
3.项目教学法需要传统教学法的支撑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项目教学法实施起来较复杂,难度较高,而学习讲究循序渐进,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对一些重难点的分析、视野的拓展、沟通能力的提高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学方式不能唯“项目教学”独尊,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适时调整,灵活多样。
4.项目教学法需要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差,家庭和社会对他们的认可度低,有些家长甚至把中职学校当做“托儿所”,把老师看作“全职保姆”。社会的偏见对中职学生的自信心及性格造成了不良影响,有的学生自暴自弃、自甘堕落,如“看破红尘”般无所追求,对生活、学习失去了动力和方向。中职学生的发展需要的社会的肯定,社会的支持也来源于职业教育的蒸蒸日上,二者互相促进。
总之,项目教学法的普及和应用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职学校要系统研究国内外成功经验,同时需立足当地经济,自主探索及大胆尝试,完善校企合作,推进项目教学,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促进职业教育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丽旋.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1(2).
[2]左家奇.“三重融合”模式下校企合作机制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
[3]蒋丹.论我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 [J]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
[4]马成荣,徐丽华.校企合作模式研究.教育与职业(理论版)[J].200 7(15).
[关键词] 西部金融中心 高职院校 国际贸易 课程改革
入世后,我国金融业很多领域都实施了对外开放,外贸业也不断发展,对金融外贸人才的需求也大幅增加,随着成都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的意见》的出台,成都正朝着金融的“三中心”(即:区域金融机构聚集中心、区域金融市场中心和全国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后台服务中心)迈进。预计到2012年,成都市金融产业增加值将达到350亿元,占到第三产业的12%和GDP的6%;全市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将达170家,后台服务总部达到40家,金融从业人员达到30万人。这就要求有规模可观的大众化商贸教育来满足这些社会需要。
一、国际贸易专业的就业形势与需求状况
近年来,外贸毕业生迅速增加,使得外贸行业所需的人才渐渐趋于饱和。此外,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尤其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更是雪上加霜,沿海一带的中小型企业纷纷倒闭,中西部的外贸企业虽然受冲击较小,但也面临“减员增效”,总体上就使得我们外贸专业毕业生需求量大大减少。
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的意见》,无疑为重西部企业带来了福音。随着“四个平台”的搭建,成都将成为一个多元化、多功能的金融服务体系的,具备较强竞争力、辐射力的金融中心城市。届时,将需要相当数量与金融想关专业的实用型人才(诸如贸易、物流、银行、保险等从业人员)。如果说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外贸专业是高层次、国际化金融人才的主渠道,那么高职院校将成为基层甚至中层金融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我们抓住这一有有利时机,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积极展开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调研,适时调整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计划,在国际贸易专业开展课程教育改革。
二、我院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满足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中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就业的需求,对核心课程(必修课程)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增设部分延伸课程(选修课程)。
1.课程内容改革
根据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对高职学院经贸专业学生的知识技能新要求,在国际贸易专业中我们对原课程体系进行了科学的整合。
修改现有的《期货概论教学大纲》,其中增加农产品期货内容,包括菜籽油、玉米和生猪等农副产品的相关内容。
在《保险概论教学大纲》中增加农产品保险的内容。此调整既可以满足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中,农产品现(期)货交易中心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新环境下对就业市场的新需求,也顺应了保险行业的发展趋势。
在现有的《市场营销学教学大纲》中增加农副产品营销内容。该门课程我们可以放在大三开设,因为它是结合农产品基本知识和营销学基本原理的课程,需要学生有一定的专业基础,课程结构内容的重点可以放在如油菜籽、玉米、生猪等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中重点建设的三大农产品现(期)货交易中心所涉及的具有四川特色的农副产品的营销方法和渠道上。
为适应网上交易需求的变化,我们计划在《电子商务》课程中增加农副产品网上交易内容,包括农副专业网站的建设与应用,促进电子金融平台的搭建;在《网络营销》中增加呼叫中心内容。
在国际贸易开设的相关物流课程中,新增两个内容,一是在物流运输课程中增加鲜活农副产品运输内容的板块;二是在《物流管理》课程中增加“物流体系的网络化”内容,是我们的课程更加适应当前物流面临社会经济、产业、技术等方面环境的变化。
2.实践教学方面的改革
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实施来实现,课程体系由模块构成。为迎接金融中心建设下,新就业契机的到来,也为更好地实现专业教育的目标,我们认为在课程安排上,需要加强实践课程的建设,可增加一项实践性课程“金融柜面结算”的课程,并且增加配套实训室。
该课程根据现代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特点,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理论结合实践为出发点,按照项目来引领学生,以任务为核心,以活动为基点,采取模块化方式构建教学,主要包括“临柜柜员基础知识”、“钱箱、重要单证、印章、密押的管理”、“日初业务处理”、“人民币储蓄柜面业务处理”、“外币储蓄柜面业务处理”、“单位存款业务处理”、“贷款业务处理”、“柜面日终业务处理”。每个模块按照临柜人员面临业务特点的不同,划分为几个任务。通过学习,使学生进入银行后,可上岗、接手实际业务,最大限度地缩短培训与上岗工作的距离。
为配合理论教学,应该增加一些社会实践训练,例如:引导学生参观地方银行、外汇交易中心、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等;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加深和了解及初步运用。借助学科的硬件环境,实验室进行模拟交易和实际系统应用,全面锻炼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为学生提供接触金融市场和投资操作、金融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机会。
整合课程系统是开放的,具有专业拓展的灵活性,学生在把握基础知识技能课程、关联知识技能课程基础上,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专业的不同类别知识技能课程,以适应外贸行业不同岗位就业的需要,或适应向相邻职业岗位升迁的需要,更好的在金融中心建设的大背景下,选择合适的就业岗位。
注释:
“四个平台”是指构建方便快捷的支付结算体系;建成区域票据交易中心;申请设立股份报价转让系统和柜台交易试点,构建地方交易平台;筹建菜籽油、玉米和生猪等农副产品现(期)货交易市场。
参考文献:
这次培训班讲授了梨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老河口市梨产业发展思路、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电子商务、农民的精神养成与责任担当等十余门课程,经营理念更新,壮大发展的意愿更强,使得农民求知欲更高了。学员秦国安说,“培训班给梨农带来了技术、带来了信息、带来了新的发展理念,特别是带来了发展梨产业的信心”。
类似的培训场景,此前在茶、蔬菜、香菇、葡萄、柑橘、梨和河蟹等“全产业链式培训”中也出现过。2013年,湖北省选择了3个产业试点,2014年,扩大示范到7个产业,选择产业集中度高的武汉、随县、远安、公安、宜都、洪湖和老河口承办培训任务,100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全产业链式培训旨为以农民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向参训农民提供从种到收的全程技术培训和从生产决策到产品营销的全程经营管理培训。组织省、市、县、乡科研教学和推广专家同台授课,促进农科教结合,探索培训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新机制,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实施绩效,引领湖北省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培训主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落实责任抓培训。按照湖北省农业厅《关于开展省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全产业链式示范培训工作的通知》要求,明确责任主体,由省农业厅科教处负责培训示范的统筹协调、管理与验收,制定试点方案并督促实施、总结经验等工作。厅对口各行业主管部门组建专家团队、协调制定教学计划、跟班管理、跟踪服务等工作。湖北省农广校负责制定各培训班教学计划、协助选聘公共课老师、跟班管理等工作。三管齐下、各负其责、分步实施,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培训机构需产业特色明显,有教学条件和实训场所。承接教学任务得力,安排周密,保障培训工作能顺利实施。
整合资源促教学。各产业培训基地,整合省、市、县、乡相关资源,搭建农科教结合平台,形成上下联动、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不仅从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库、省农业厅、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以及县市农技推广机构中抽调相关人员,组建高规格的技术服务专家团队,还从本市县聘请一批了解农村、熟悉农业、贴近农民,具有一定资质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土专家担任教师。协同相关行业部门负责制定培训规范、组编培训教材、建立专家大院、开展前瞻性培训和跟踪服务工作。
培训内容贴实际。新型职业农民全产业示范培训紧紧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主要生产环节来开展,培训农民最需要的、农业生产急需解决的问题。根据农业产业化调整和部署,结合当地产业发展重点,从根本上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生产和经营水平,提升创业理念。在课程设置上,不仅安排了与产业紧密结合的专业理论课程,还开辟了新型职业农民素养与农业发展新理念、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品牌创建、农业政策与法规、市场信息与生产决策、农产品电子商务、期货等公共课程,在此期间安排参观、考察、研讨、交流和考试,培训内容紧贴产业实际、丰富多彩。
培训形式多样化。“教室在村庄、课堂在田间”,培训地点尽量选择在产业高度集中的县市,让学员在产业基地接受培训;各地利用冬闲时节,结合农民特点和农事季节,灵活安排任务和时间,实行“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养,半军事化、封闭式管理和开放式教学。在远安、随县香菇培训基地,学员们在香菇棚里一起探讨种植香菇的技术,讨论如何防治香菇的病虫害,针对学员们提出比较突出集中的问题,指导老师现场进行解答,并且还传授专业合作社组建、电子商务营销等技巧。学员们都认为通过这样的实践能够更好地学习到种植香菇的技术、营销秘诀。
名师授课提质量。每个县市结合产业特点,既聘请高等院校的教授,也邀请本地土专家授课。如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省农业厅、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等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公安县聘请了3名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洪湖市聘请了2名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授课。老师们讲课非常认真,不省“学时”,所讲理论也都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所传技术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培育模式,采取“互动式”、“参与式”等培训方式,加强了教师与学员之间的联系,拉近了教师和学员之间的距离,把学员融入到培育工作中,增强了农民学员的参训积极性。培训期间,各位教授、专家与当地领导共商产业发展思路和对策,鼓励和引导学员兴业、创业,保证了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