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精确农业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用GPS;通信技术;精度;途径
1特性及意义
农业发展关乎整体社会进步,对其他领域也体现有特定作用。当前农业仍然欠缺必要的平衡度,以至于欠缺机械化手段为其提供辅助。探究其中根源,就在于某些基础性的农业数据仍然表现为缺失状态,亟待着手加以全面改进。对于农业领域现有的从业人员而言,自身由于欠缺实时性的信息收集渠道,以至于无法据此判断可行性较强的农业生产举措[2]。如针对土壤要素而言,如果无法获取与之有关的空间差异信息,则很有可能给出偏差度较大的农作物栽培决策。近年来,农业领域日益呈现为资源短缺以及人多地少的不良趋势。为了从源头转变现有状态,有关部门亟待借助信息化的途径来健全各类设施,其中典型设施为传感测量设备以及GPS设备。在运用信息化举措来测定各项信息的前提下,可以缩小整体投入,减少过高的农业资源耗费。这是因为,GPS技术体现为高层次的精准度以及实时性特征,便于随时测定投放某些化学药剂以及农药的精确剂量,避免其表现为盲目性的农药投放以及化肥投放。同时,运用GPS手段也能防控病虫害和保障土壤肥力。全方位精细农业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推广精细农业,需要依赖于实时性的农业信息供给[3]。具体而言,原始性的信息化数据应当覆盖病虫害状况、土壤类型、作物产量以及土壤肥力等要素。获得上述各项精确信息,需要借助GPS手段进行全面定位。在卫星系统的配合下,通常可达厘米级的系统定位精度。
2体系构成
20世纪末,美国学者建立了GPS系统,并且尝试将其运用于多样化的日常通信中。从GPS构成来讲,GPS本身包含了地面监控、卫星监控以及用户设备等。卫星星座包含了备用性的多颗卫星,这些卫星共同组建了整个GPS通信体系,卫星环绕既定轨道正常运行,因此也可将其叫做定位星座。对于地面监控来讲,地面控制依赖于注入站、主控站以及监测站。在健全地面监控的前提下,就能对实时性的地面信息予以精确搜集,然后运用跟踪方式来观测并且搜集现有的各个测点数值[4]。除此以外,用户应当配置必要的接收系统,借助接收机来收集相关信息并且实现信息的提取。从原理来讲,测距交会方法构成典型性较强的定位方法。具体在运用时,对于特定时间段内的卫星信号应当实现全方位的精确传输,然后运用电文解算的方式来鉴别卫星与测点二者的相隔距离。在特定的时刻,运用上述手段还能精确测出各个空间坐标。因此可见,距离交会算法能够运用于判断中心接收机所在的天线位置,其中涉及到双星定位、单机定位、广域增强系统、单机定位以及AGPS的定位方式。如对于单机定位也可以将其视为绝对定位,其中包含载波相位与伪距定位两类不同定位方式。在上述的定位手段中,运用伪距法应当关注接收机天线与信号卫星二者之间的相互距离,据此能够判断得到传递信息消耗的时间。在结合当前电波速度的前提下,应当能够算出单机定位的真实距离。如差分定位应当包含DGPS方式以及GPS方式,上述两类方式共同构成了可用的观测方式。在进行定位时,对卫星与基准站当前现有的距离予以全面计算,然后发送实时性的卫星位置与距离信息。
3提升精度的途径与措施
农用GPS在根本上依赖于信息技术,运用信息化的举措来减小通信误差,进而全面优化并且提升现阶段的通信精确性。具体在收集实时性的原始农业数据时,应当将关注点转向硬件开发,以便于加快整体上的通信速度。近年来,很多技术人员正在着手研发新型通信接口,以便于优化处理各类农业信息的精确度。针对现有设备,如果能致力于优化精度,则有助于全面调配现有农用通信资源。具体而言,提升通信精度适用的GPS手段应包含如下3点。
3.1收集必要的地图数据
运用农业GPS手段以及农业GIS手段都不能够采集精确的地图数据。主要是因为,地图数据本身覆盖于相对较大的适用范围,而与之相应的信息内容也体现为丰富性。具体而言,地图数据通常都会涉及到属性信息以及实体信息,据此可以表征特定的空间关系或者农业实体关系[5]。在全面鉴别地图数据的前提下,借助数字化扫描以及数字化跟踪等措施就能获得上述的精确数据。从当前现状来看,针对宏观性的农业信息分析可以凭借地图数据来展开相应分析。无论针对比例尺较大或者比例尺较小的农业地图而言,通常都能凭借上述措施对此开展全方位的探究与分析。具体在运用时,应当密切关注转换某些地理坐标或者变换其中的投影信息。在涉及到某些地理实体时,还可以凭借点线面对此予以精确的呈现。
3.2通过实测获得各项农业信息
实测数据应当包含相对较多的农业信息类型,其中典型性的实测数据应当覆盖温湿度、土壤状态以及作物生长现状等。在实地测量或者野外试验的前提下,可以创建地理数据库并且转换其中的有关信息。在GPS手段的配合下,对于某些实时性的农业统计材料以及文本信息,就能全面加以搜集,包括建设各项农业基础设施、查找周边水源信息以及其他类型的农田属性资料。
3.3运用多媒体收集信息
与传统的农业信息收集手段相比,多媒体手段更加能够适用于收集GPS信息。这是因为,多媒体本身包含录像与声音等资料,可以凭借专门性的通信口来完成实时性的农业信息传输。近年来,多媒体手段与农用GPS正在实现更加紧密的融合,技术人员可以凭借多媒体手段来获得无间断的农作物生长信息。在现有的数据库中,能够获得可交换性与共享性的农业信息数据,从而全面强化了潜在性的数据与信息价值。
论文摘要:近几年信息中介机构不断出现,这种趋势是适应现代的产业发展而诞生的,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实用性。通过信息直接的交流和沟通最终实现对于各个行业和部门之间的协调,最终达到信息完善和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在本次研究中,通过信息中介对于现代农业产业的作用来分析信息中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信息中介机构逐渐的融入人们的生活,融入到各个行业中来,通过信息中介机构的带领,很多行业得到快速的发展,信息中介产业也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信息技术无论是从农业、农业还是服务业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中介机构让不同产业变得更加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信息中介机构也对各个行业进行了结构的弥补,让行业体系更加健全,拥有了信息中介机构作为行业支撑行业发展和变化也更加的灵活和便捷。
1.农业产业中信息机构产业的发展和进化
人们了解生物生活状态及环境变化等情况是通过农业生物及环境信息的采集而来的,这是实施人工调控及管理决策的基本途径。一般传统的人工手动观测方法,难以实现精确农业对农业信息的需求,如准确、大量、及时、有效等。传统的信息采集方法如今已逐步被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自动信息获取方法所代替,从而成为农业信息获取的主要手段。
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信息主要包括农作物的需水量、需肥量、生产量、气候环境等信息。检测这些情况的主要技术有计算机视觉、传感器、微电极、显微图像等。目前,对于精细农业的实践研究国内外已在开展,大多数是从农田土壤特性的变异性开始研究的,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集中对一些要素的快速采集方面,如土壤的养分及水分、电导率、土壤PH值、耕作阻力和耕作层深度等要素。对于土壤养分的快速测量,目前为止采用的测量仪器有3类,分别是基于光电分色等传统的养分速测技术的土壤养分速测仪;基于近红外技术通过土壤或叶面反射光谱特性直接或者间接进行农田肥力水平快速评估的仪器和基于离子选择场效应晶体管集成元件的土壤主要矿物元素含量测量仪器。
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壤水分。精细农业中实施节水灌溉的基础是土壤水分的测量。土壤信息主要包括土壤质地、结构、有机物质含量等一系列的参数,这些参数对于特定土壤来说是基本固定不变的,一般是不需要测定多次的。对于土壤的含水量、含盐量、含养分量等是需要进行多次采集测定的,因为这些参数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土壤水盐的电磁测定是基于土壤的节点型质,而介电常数又与土壤水分含量的多少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土壤介质中插入“L”型的波导棒,高频的电磁脉冲信号会从波导棒的前端传播到末端,且会在探头的周围产生电磁场,波导棒由于前端是出于开路状态的,脉冲信号则会因反射而又沿波导棒返回于前端。土壤的电导率可从检测脉冲输入与反射回的时间以及发射时间的脉冲幅度的衰减情况反映出来,从而计算出土壤水盐含量。土壤的电导率能不同程度的反映出土壤中盐分、水分、有机物含量等参数的大小。对于确定各种田间参数时空分布的差异来说有效的获取土壤电导率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转贴于
2.农作物生产目标信息检测技术
农作物的生产目标信息主要有病虫害、农产品质量、成熟度等。农作物品质检测的技术主要有超声波、视觉技术、红外、激光、GPS、频谱、近红外检测、人工嗅觉及味觉和图像处理等。农作物品质反映三方面内容,一是农作物外表特征的外部品质;二是农作物基本物理性质的品质;三是农作物内部特征的内部品质。无损检测(即非破坏性检测)是在不破坏所测物品的化学性质及状态的前提下,为获取与所测物品品质有关的性质、内容等信息所采用的一种检测方法。农产品中采用的无损检测技术一般有电磁特性、声学特性、X射线与激光、可见光与近红外光谱、机器视觉技术等。而机器视觉检测技术是通过图像传感器获取农产品的图像,然后对图像进行转换成数字图像,利用计算机判别准则去对图像进行识别和理解,以达到分析图像并作出结论目的的一种技术。它可以对农产品的大小、形状、成熟度、颜色等内外品质进行无损检测。
3.信息中介机构的完善
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信息中介通过其自身的竞争力和发展力,信息化产业如雨后春笋出现在在各个行业中,是行业进步的推动剂也是行业发展的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信息中介机构减少了行业间的操作步骤,节省时间提高工程效益,行业对于信息中介机构的要求也促进了信息中介机构的快速发展。在行业竞争和信息要求的不断升级中,信息中介机构不断的优化和完善。
4.结语
精确农业可合理利用有限的水土资源,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且又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所在。精细农业的其他技术发展大大优先于田间信息的快速采集技术的研究。为了满足我国精细农业实施中不同用户多层次的需求,需对精确变量肥水处方的多源信息获取与诊断决策,进行研究分析,探讨方法。对于农村品的无损测试技术可快速获取农作物的优势、营养等基础上,对农作物的营养及水分胁迫特征信息的诊断和提取方法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高进田,邝健安.网络时代房地产中介业生存基础剖析[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2,(01).
[2]徐弋.房地产中介企业信息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
关键词:精准农业;实践;农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
中图分类号:S15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732017
农业是每个国家发展的支柱产业,它历经千年的演变,从原始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实现了过度,目前它正进入知识高度密集发展的新阶段。过去的农业生产技术较为落后,产出效率低,劳动者的能力得不到发挥,依靠农药、化肥进行生产还不利于农田产物的健康性。精准农业又被称为环保农业,是一种新的农业生产手段,其研究的动力是田间分布明显的差异性,有助于做好定量分析,突出先进技术的优势特点。然而,精准农业在实施过程中需要高技术配合,对信息资讯具有较高要求,难免产生农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本文就结合精准农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对农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进行研究,从而发挥精确农业的作用。
1 农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的研究现状
传统的农业生产在研究过程中手段策略相对单一,将一块地看做统一的单位进行处理,没有根据土壤的形成、不同结构和地形特点开展分类似研究,不利于提高农田的生产效率,还会造成浪费。现如今,人们对土壤的特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农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也有了研究。90年代后期,我国也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性探索,采用以50米距离为间距的网格法采集土样,分析了牧地条件下土壤表层速效磷、钾等的空间变异性,并探讨了胺态氮、硝态氮、有水溶性钾、水溶性钙等在空间中的变异规律,绘制了具体的等值图标,使我国在该领域得到了突破性进展。
2 精准农业实践中农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的成因及研究对策
即便在土壤质地相同的区域之中,土壤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特性也不是完全相同的,在平面和深度上不是均质样式,我们通常将这种土壤属性在空间上的非一致性叫做农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土壤的变异包括系统变异和随机变异两种模式,引发土壤变异的原因也多样,例如水文、气候、母质、生物等等都会产生作用,而土壤中大量和微量的元素的变异性则取决于土壤母质的性质和地形位置,并与气候、大气沉降、降雨和农业措施等息息相关。其中,对土壤特性变异具有最大影响的是土壤的母质,母质是构成土壤的基础,它的差异小,空间出现变异的情况也小。据目前的研究表明,地形对土壤的肥力和有效水有较大影响,在坡度相似的位置,土壤特性也趋于相似。沙粒含量和ph值等土壤的物理特性,在复杂的丘陵地区具有较高的关联度,在不同的季节、年份,作物的产出数量也不尽相同,产量的时间变异占总量的变异数据高达60%以上。
在研究精确农业实践农田养分空间变异性成因和相关数据探索过程中,要利用经典统计学方法进行探究,采用最传统的估算土壤特性的方式,采用公式n=ta2S2/(x-Ⅱ)2进行采样分析,估算出变量x。一个随机变量Z的变化特征是由其概率密度函数P(z)来表示的,z为随机变量z的可能取值。地统计学方法可用于土壤特性空间变异研究的定量分析,研究区域化变量理论,变异函数是地学统计学方法的基本工具,它通过测定区域化变量分隔等距离样点间的差异来研究变量的空间相关性,并采用理论化模型求出某一区域的变异性特征。
3 精准农业实践中农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的发展前景
3.1 对农田土 壤进行研究的基础是采样工作,它是约养分研究的关键,在今后的发展中,还要结合最新的技术方式,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采样,利用最科学的方式研究农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内容。
3.2 土壤是不 断发展变化的时空四维有机体,将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研究与土壤养分补充、迁移、转化、流失等微观机理研究相结合,对于揭示土壤养分在四维尺度上的演变规律将具有重要的作用。
3.3 由于土壤 条件是一项复杂的内容,不能用单一的方法研究所有的现象。根据不同研究方式的特点,将地统计学与其他方法相结合,根据土壤具体情况实施变异性研究就显得极其重要。
3.4 随着社会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坚持采用新技术、新方式,利用现代化手段,采用精准农业实践对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进行研究,并加入遥感影像、光谱信息、GPS定位系统,就成为了研究的新方式。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农业是我国基础建设行业,它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精准农业思想是一种新的农业技术运用手段,能够有针对性的探究农田的特点,找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出现的具体原因。为了促进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一定要找到传统农业研究存在的不足,科学使用精准农业实践方式对土壤进行探究,突出它的优势特点,减少误差现象,从而做出精确的分析。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籼粳杂交稻;甬优12号;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061-02
甬优12号(原名05-G364,组合名称甬粳2号A/F5032)系由浙江省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作物研究所和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合作选育的籼粳杂交晚稻品种,2007年2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8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2008023,是继甬优6号之后国家认定的83个超级稻推广品种中的第2个籼粳杂交超级稻推广品种。该品种适宜在浙江省、上海市和江苏省南部的稻瘟病轻发的晚粳稻区作单季晚稻种植。浙江省温岭市2008年开始试种,表现出须根发达,茎秆健壮,高产、稳产,株高适中,抗倒性好,米质优等特点。
1 产量表现
2006年参加浙江省单季杂交晚粳联合品比试验,平均产量为10.35 t/hm2,比对照秀水63增产28.85%,达极显著水平;2007—2008年参加浙江省单季杂交晚粳区域试验,2年平均产量为8.48 t/hm2,比对照秀水09增产16.2%,2009年参加浙江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9.06 t/hm2。
2008年开始引入温岭市种植,种植面积6.66 hm2,平均产量10.50 t/hm2,较对照甬优6号增产6.06%;2009年城南镇彭下村一种粮大户示范种植甬优12号面积达2 hm2,产量达10.88 t/hm2,比该户当年种植的其他单季杂交晚稻平均增产7.41%,其中面积为786.7 m2的高产攻关田产量达12.58 t/hm2,创温岭市单季杂交晚稻单产记录;2010年在城南镇彭下村设面积18 hm2的甬优12号示范方,虽然前期受低温及7月26日暴雨影响,但仍达较高产量水平,经验收,示范方平均产量10.13 t/hm2,比温岭市当年单季杂交晚稻平均增产20.53%。
2 主要特征特性
2.1 生育期
据2010年定点生育观察记载,甬优12号在温岭市作单季稻栽培,6月3日播种,7月13日停止有效分蘖,拔节期8月1日,9月11日齐穗,播种至齐穗期共历时100 d,11月1日成熟,全生育期151 d,主茎叶片17叶;6月11日播种,播齐历期96 d,全生育期147 d,主茎叶片16.9叶。作双季稻栽培,6月23号播种,播齐历期95 d,全生育期144 d,主茎叶片16叶。播期推后,该品种水稻播齐历期和全生育期随之变短,主茎叶片数量也变小[1-2]。
2.2 形态和穗粒特征
甬优12号是半矮生株型籼粳杂交晚稻品种,该品种须根发达,茎秆健壮,基部节间短;叶片厚、挺,叶角小,叶色前深后淡,转色顺畅,熟相清秀;穗粒结构协调,田间穗层齐整,穗大粒多,着粒密,穗基部枝梗散生;谷色黄亮,谷粒短圆形;株高126 cm左右,平均穗长22.79 cm,结实率88.1%,千粒重23.5 g,每穗总粒数399粒,实粒数348粒。
2.3 抗性
中抗稻瘟病和条纹叶枯病,中感白叶枯病,易感稻曲病,高感褐稻虱。2007—2008年均对该品种进行了抗性鉴定,表明该品种穗瘟3.1级,平均叶瘟2.2级,穗瘟损失率4.1%,综合指数1.9和3.2;白叶枯病3.5级,褐稻虱7.0级。抗倒性强,生长清秀,成熟期耐寒性较杂交粳稻弱,叶片转色有轻度早衰现象。
2.4 米质
甬优12号米质较优,2007—2008年连续2年检测结果表明:该品种平均整精米率68.6%,长宽比2.1,垩白粒率26.3%,垩白度5.3%,透明度3级,胶稠度68 mm,直链淀粉含量14.1%,其2年米质指标分别达到食用稻品种品质部颁5等和4等,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3 配套栽培技术
3.1 播种、育秧
该品种多作单季晚稻栽培,播种时间一般为5月底6月初,秧田播种量90 kg/hm2,秧本田比1∶10。药剂浸种消毒,秧田施三元复合肥300 kg/hm2,均匀耥入秧板;二叶一心期施尿素37.5 kg/hm2,移栽前3 d施尿素75 kg/hm2作起身肥。
3.2 移植
6月20日左右移栽,秧龄20~22 d,移栽密度0.94万~1.07万丛/hm2,行株距26.67 cm×25.00~26.67cm,每丛插1~2本,落田苗25万~36万株/hm2。
3.3 定量施肥
根据土壤基础肥力情况,以产定氮、磷钾恒量监控为施肥原则,制定施肥方案。目标产量10.5 t/hm2,需施纯N 210.0~225.0 kg/hm2、P2O5 37.5~52.5 kg/hm2、K2O 75.0~105.0 kg/hm2。磷肥全部基施,氮肥和钾肥在基肥、追肥、穗肥的分配比例:纯N为4∶4∶2、K2O为2∶5∶3,追肥在移栽后7 d施用;穗肥在倒4叶露尖时施用,具体施肥时间可根据田块苗情,作适当调整。
3.4 精确灌溉
浅水促活,好气促根,搁田控苗,干湿到熟。移栽后浅水层活棵;分蘖前期以通养促根为主,按田间有浅水层4~5 d,无浅水层4~5 d的周期灌水;分蘖后期适当搁田,搁田标准为苗数达165万株/hm2,搁田不宜过重,要采取多次轻搁的方法。最高苗控制在300万株/hm2以下;长穗期浅湿交替灌溉;成熟期干湿交替,防止后期断水过早。
3.5 病虫害综合防治
秧田为防治稻蓟马和灰飞虱,移栽时带药下田,本田期易发生螟虫、稻纵卷叶螟和纹枯病,要适时防治;后期会发生稻曲病、菌核病和蚜虫,要注意防治[3-4]。
4 参考文献
[1] 江立斌,张仙平,王琴霞,等.甬优12号水稻在温岭市的种植表现及精确定量超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3):76-77.
[2] 张建民,孙健,章玲芬,等.杂交稻甬优12号强化栽培密度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2010(5):988-989.
关键词 杂交糯稻;嘉糯1优6号;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2+3.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039-01
嘉糯1优6号是福建农林大学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用糯稻不育系嘉农wxA1与恢复系嘉糯恢6号配组育成的杂交糯稻新组合,2009年3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稻2009003)。为了更新糯稻品种,提高糯谷产量,扩大糯稻种植面积,增加农民收入,2011—2012年连续2年古田县平湖镇农业服务中心从丰茂种业有限公司引进嘉糯1优6号在平湖镇溪坂村作中稻种植,表现为高产稳产、生育期合适、适应性广、抗性中等、米质优等特点。平湖镇溪坂村海拔400 m,年平均气温18.2 ℃,≥10 ℃年有效积温5 400~6 600 ℃,土类为水稻土,土壤质地为壤土,经检测,土壤含有机质27.1 g/kg、速效氮158 mg/kg、速效磷45.8 mg/kg、速效钾41 mg/kg,pH值为5.1。前作为冬闲田,稻作类型为一季中稻。现将嘉糯1优6号在平湖镇溪坂村种植中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特征特性
1.1 生育期及主要农艺性状
嘉糯1优6号属感温性基本营养型,在古田县平湖镇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2年平均为145.5 d,比对照当地常规糯后洋术早熟5 d左右。有效穗数217.5万穗/hm2,穗长26.5 cm,株高为119.3 cm,平均每穗总粒数为174.3粒,结实率约为85.5%,千粒重27.5 g。表现为株型适中,群体整齐,分蘖力中等偏强,叶片直立,茎秆粗壮,剑叶稍呈瓦形,穗大粒多,成穗率高,后期转色好,高产稳产、适应性广,较抗倒伏;2年种植表现,田间未发现苗瘟,穗颈瘟局部轻度发生;偏施氮肥,中后期生长嫩绿的田块,发现极少量稻曲病。
1.2 米质
通过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杭州)的检测,嘉糯1优6号的精米率为71.0%,糙米率为78.4%,整精米率为67.9%,粒长为5.8 mm,长宽比为2.3,阴糯米率为2%,白度1级,碱消值为5.1级,胶稠度100 mm,直链淀粉的含量2.0%,蛋白质含量7.8%。米质达部颁二等优质食用籼糯稻品种标准。
1.3 产量表现
2006年,嘉糯1优6号参加福建省中稻区试,平均产量达到8 163.9 kg/hm2,与对照Ⅱ优明86相比,产量增加幅度为0.86%;2007年续试,平均产量达到8 195.25 kg/hm2,比对照Ⅱ优明86增产2.21%;2008年中稻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9 165.75 kg/hm2,比对照Ⅱ优明86增产5.33%。2011年,嘉糯1优6号在古田县平湖镇溪坂村作中稻种植,试种面积2.13 hm2,平均产量为8 245.8 kg/hm2,比对照当地常规糯后洋术增产15.83%;2012年,嘉糯1优6号扩大种植,面积12.73 hm2,平均产量为9 019.8 kg/hm2,比对照当地常规糯后洋术增产18.91%,增产达极显著水平。
2 高产栽培技术
2.1 适时播种,培育壮秧
由于嘉糯1优6号的生育期相对较长,若用于中稻的栽培,在播种时应结合不同地区的海拔高度及生产季节的需要进行[1]。一般对于海拔约为400 m的地区,播种的适宜时间一般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对于海拔低于700 m的地区,可适当提前播种时间,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适宜播期,一般适宜选择在4月上中旬进行播种,以达到安全齐穗的目的。播种前要对种子进行处理,先用清水预浸种子12 h,再用强氯精500倍液消毒处理12 h,洗净催芽。秧田按“整透整平、耙烂拾净”的标准整地,施足基肥,做到稀播种育壮秧,播种量为150 kg/hm2。秧苗1叶1心时施尿素45 kg/hm2,2叶1心时追施进口复合肥112.5 kg/hm2,移栽前5 d施送嫁肥,追施进口复合肥150 kg/hm2,并做好苗期水分管理,精心培育多蘖壮秧[2]。
2.2 适龄移栽,合理密植
嘉糯1优6号的移栽要掌握适龄移栽的原则,秧龄宜控制在30 d左右,一般不得超过35 d。合理密植,插秧的规格为20 cm×20 cm,丛插2粒谷,保证基本苗达到105万~120万根/hm2。
2.3 精确施肥,化学除草
以“重基肥、稳蘖肥、增穗粒肥”为施肥原则,做到早施分蘖肥、施好穗肥、巧施粒肥。施纯氮195~225 kg/hm2,氮、磷、钾比例以1.0∶0.6∶0.9,氮肥基肥占60%,追肥和粒肥各占20%。插秧后7 d,用20%稻草畏50 g拌细土15 kg撒施,防除田间杂草[3]。
2.4 科学管水,适时烤田
大田水管的原则是薄水插秧,浅水分蘖,晒田控苗,寸水保胎孕穗,适度水层(6~8 cm)抽穗扬花,湿润壮籽。晒田坚持“时到不等苗,苗够不等时”的原则,要求晒到田泥脚踩不陷,田间开细裂;幼穗分化开始复水,孕穗期保持浅水层,抽穗后期干湿交替壮籽,一般收割前5~7 d断水,切忌断水过早[4]。
2.5 病虫害防治
嘉糯1优6号的病虫害主要有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等的防治上,可用75%三环唑600 g/hm2+爱苗225 mL/hm2,对水900 kg喷雾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的防治上,可用40%乐斯本1 500 mL/hm2+1.8%阿维菌素900 mL/hm2(或20%氯虫苯甲酰胺150 g/hm2)+25%噻嗪酮1 125 g/hm2(或25%吡蚜酮375 g/hm2),对水900 kg喷雾防治。
3 参考文献
[1] 韦忠沸.嘉糯1优6号水稻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15):34-35.
[2] 丁建发,吴琼梅.杂交糯稻新组合嘉糯1优6号高产制种技术[J].杂交水稻,2010(2):32-33.
【关键词】农业工程;信息关键技术;应用;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日渐成熟。信息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源,同时,信息技术在农业各领域中的应用,也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生较大影响。基于信息技术对农业工程的重要性,本文主要探究信息关键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
1农业信息化发展中的关键技术
1.1虚拟仪器技术。虚拟仪器技术在应用时需要同时结合硬件和软件,并且对硬件软件的要求较高,硬件为模块化硬件,同时需要较高性能,使用模块化硬件可以满足全面需求,比如同步和定时应用,软件需要具备灵活高效能的特性,用户可以根据需求创建界面,只有将高性能的硬软件结合使用才能达成相应的应用目的,另外,为了使虚拟仪器技术达到最大化优势,还要使用具有集成作用的软硬件平台,在软硬件以及软硬件平台的共同应用下,才能发挥虚拟仪器技术的高性能、高扩展性、高效率、高出色等优势。虚拟仪器技术结合计算机、仪器仪表以及传感器等技术,可以在硬软件的应用下模拟生产条件,并对生产信息进行跟踪和记录,在农业生产方面,可以提前模拟生产情况,并供专业人员分析和改良,提高农业生产力,实现对农业的智能化管理。1.2专家系统。专家系统通过获取某一领域内专家的知识,并将这些专家知识进行对应编辑,并存放到知识库中备用,以便于解决该领域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知识库是整个专家系统的核心,同时,独立于其他构成部分。专家系统是解决专业问题的主要系统,而知识库就是解决问题的知识源,在遇到问题时,需要调动知识库内对应的知识,从而得到解决。推理机构相当于专家系统的管家,控制专家系统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并了解用户的需求,以及用户为什么要解决这一问题。人机交互界面传输主要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方便用户查看和记录。1.33S技术。3S技术指遥感系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当前,3S技术在农业工程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下面对这三种技术进行详细介绍。遥感技术(RS),即对大面积空间内的信息进行提取,形成相应的数字图像,根据不同要求或者需求,对数字图像进行加工,成为能够被人们使用的信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用遥感技术获取数字图像的分辨率会越来越高,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精确的信息。通过遥感技术获得图像需要进行加工和处理,处理方式主要有数字图像预处理和数字图像分类两种,或者说这两种处理方式也是不同的处理步骤,数字图像预处理是对获取的初始数据图像进行初步处理,通过消除原始数据中的噪音、增加图像视觉效果等,使目标呈现更加清晰,而数字图像分类是在数字图像预处理之后,也就是在获得清晰的目标后,使用科学的方式对目标图像分类,通过分类便于更加准确的获取目标信息。地理信息系统(GIS),即能够存储空间信息和数据,使用图形表达内容,具备空间分析、空间定位和检索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即可以对地面上任何一个点位进行定位,然后精准测算出该点位的坐标位置,具体精度为厘米数量级,使用全站仪或者激光测距仪就可以精准测量坐标距离。全球定位系统可以直接获取某一点位的信息,结合遥感技术,可以对遥感技术下所获得的定位数据进行校正,使信息更加精准。1.4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存储所获得的数据,并能够对数据进行分类、分析和处理,其中,对数据的分析、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以及特征是关键,这样才能实现数据的意义,为人们决策或者分析提供基础。数据挖掘技术对于涉及信息广的领域尤其重要,以农业为例,农业生产多样复杂,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或者技术获取生产信息之后,要将数据及时入库,在入库的过程中,要做到智能化处理,即对信息或者数据进行分类、归纳、分析、整理以及智能化管理,并确定信息来源,建立对应的信息挖掘途径,这个过程包含数据库、统计学、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最重要的是对数据进行挖掘,了解数据的特征以及涵义,为之后的决策打下基础。1.5数据融合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是对信息进行自动化综合处理,以传感器为载体,通过传感器获取外部信息,并对所获数据进行多级别、多层次和多方面处理,挖掘数据或者信息深层的含义,数据融合技术下使用传感器综合处理数据和单一的传感器处理数据不同,前者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更加全面、完整,并实现了对传感器的高效率运用。
2各项信息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
2.1虚拟仪器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虚拟仪器技术将虚拟和智能结合,作为一种以计算机为载体的智能资源,在农业工程中得到深入应用,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精密播种机虚拟仪器检测系统和种子成长虚拟检测系统。精密播种机虚拟仪器检测系统通过自动化检测和管理方式,从常规台架试验的所有项目获得相应数据,并能够展示相应数据,主要包含合格粒距平均值、落种性能以及种子落地速度,通过这些数据,可以了解播种情况,或者对有问题的播种进行及时处理,优化播种工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使用者可以直观的看到数据信息,并对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将数据和播种标准进行对比,提高播种成功率。种子成长虚拟检测系统是通过智能化的方式,模拟种子成长所需要的环境,一方面,可以减少投入实际投入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种子成功率,在模拟状态下优化种子成长环境,然后根据模拟情况指导后续的实际种植。另外,虚拟仪器技术对水果分离和选配做出重要贡献,以苹果分选为例,在分选时使用苹果分选系统,通过计算机展现图像,对图像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图像情况确定阀门开关,便于在之后实现智能化、自动化分选。虚拟仪器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并提高农业生产质量。2.2专家系统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专家系统应用于农业工程中区别于传统的农业,在传统农业发展中解决问题主要以工作者的经验为主,但是很多农业从业者的学历较低,掌握的专业知识较少,在解决问题时容易受到限制。专家系统是通过建立专家知识库,将农业生产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转化,明确需要哪些知识解决,并确定常用的专业知识,将知识调入专家知识库中。现代农业中很多从业者基本以高学历为主,专业性强,这一点和专家系统的使用相符合,从业者的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都可以调入专家知识库中,方便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专家系统结构中,知识库专门存放农业领域方面的专业知识,当遇到问题需要调动知识库中的专业知识时,只需要工作人员输入关键词或者相关信息就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推理机构控制专家系统工作的整个过程。2.33S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遥感(RS)可以利用电磁波特性对物体以及所处的客观环境进行监测,获取物体的信息,并能够对物体进行精细化管理。在农业工程中,遥感技术主要通过遥感器发射信号,对农作物的耕作情况进行远程管理,比如农作物生长情况、产量、种植密度、种植环境、自然灾害情况,也可以对一定空间区域内进行全天候的实时精确监控,掌握种植区域内自然条件以及土壤的变化情况,获知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并可以提前做好预防措施,遥感对农作物的远程距离监控也可以做到精确化,通过监控了解农作物种植的详细情况,为了解农作物生长环境打下基础。地理信息系统(GIS)服务于农业的精细化耕作,对农业实行动态化和智能化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处理空间地域信息,获取信息后能够掌握空间地域内的自然条件、土壤条件以及病虫草害情况等,然后将这些数据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中,计算机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实现对农业种植的动态化管理,这一应用可以判断所在空间是否适合耕作,并能够为精细化耕作做好准备。另外,地理信息系统也可以进行有效调查农业资源,通过处理空间内信息,获得气候图、实时图像,并进行相关处理,将气候图、实时图像整合为空间数据库,将空间数据库和实际数据结合起来,实现农业资源的自动化管理。同时,也可以对现有的土地资源进行整合和分析,明确土地资源的使用情况,对土地资源重新规划,避免资源浪费,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和布局,以及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可以精准确定空间内的某一位置,或者对某一物体进行精确定位,主要包含地面控制站、地面监控站、空间导航卫星等组成部分,目前主要使用美国的GPS系统,该系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意气象条件中接收4颗以上卫星的信号,在农业工程中主要使用GPS定位作业者和作业机械的具置。另外,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全球定位系统结合应用在农业工程中,可以通过遥感获得农作物的生长数据,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获取农作物种植地图,然后在农机上安装GPS,就可以指挥农机自动行走,完成耕地、播种、锄草、灌溉等工作。2.4数据挖掘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当前,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使得很多农业数据以及信息变得越来越庞大、复杂,使用传统的人工分析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的要求,所以,需要使用现代化技术来储存、分析数据。我国地域辽阔,农业种植面积大,并且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不同,在农业种植中面临着很多变动因素,比如自然灾害、土壤条件、病虫草害等,要想科学的应对这些变动因素,就需要找到对应措施,并能够预测事件的发生,做好预防措施。数据挖掘技术通过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的方式,将获取的信息储存起来,并对信息进行分类和分析,挖掘数据或者信息的延伸含义,以及数据呈现的特征,能够对动态记录和分析,并能够根据变动情况及时更新数据,便于查询和使用。2.5数据融合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数据融合技术是对多个传感器进行融合,实现对信息的智能化控制和管理,一般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主要用于精准农业关键技术的研究中,使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可以实现对数据的智能检测、管理和控制,而精准农业是对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综合应用,使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精准农业研究的准确性。
3信息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农业向专业化、集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因此,现代农业是传统农业的革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和发展方式。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疆域辽阔,农业种植面积大,农业在我国的产业发展中也占有重要位置,推动农业向现代化发展是必然趋势,在这个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挑战,因此,如何更好的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我国现代农业的全球化、智能化、专业化是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我国和发达国家相比,现代化农业发展较为落后,同时,在农业机械化、农业生产规模、农民文化素质方面没有达到理想水平。所以,需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体系,进行专业化理论研究,结合农业实际发展情况,推动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和管理上的应用;大力培养农业专业化人才,提供农业劳动者的素质,使农业从业者具备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建设现代化农业信息网络,让大众了解农业发展以及相关农产品,为农产品流通打好基础;发挥政府的作用,并结合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共同为现代化农业努力,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提高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技术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能够综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农业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信息技术为农业发展提供诸多优势条件,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更多方向,不仅降低农业从业者的劳动强度,还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使农业在我国的产业发展中贡献更多力量。当前,在我国农业工程中已经应用很多信息技术,这些信息技术也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但是,我国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较晚,并且很多信息技术的使用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设备等,加之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农作物种植环境不同,这也加大了信息技术的应用,所以,我国农业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还不成熟,同时,没有实现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全面普及。为此,相关工作者、研究者应该进一步研究设备的使用和更新,争取能够让信息技术更快、更好、更全面的融入到现代化农业中,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体系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徐小淇,李燕凌.中国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基于省域视角及2003—2016年数据的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03):58-66.
[2]石元春.我国农业的信息化改造,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政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
[3]聂磊.浅谈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J].农垦农机化,2018,12(09):198-201.
[4]郝小华.机械工程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5,11(12):188.
论文关键词:信息传播效果评价农业
1传播效果评价的重要意义
传播活动是一项有目的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是以追求一定的效果为先决条件的。就农业传播而言,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农业活动,也就有了农业信息的传播,人们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思考、发现和创造就是农业信息传播的内容。千百年来,人类农业技术的进步都仰赖于农业信息的传播和农业技术的推广。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信息,通过一定的传播渠道到达受众之后所引起的受传者思想与行为的变化。人类的信息传播活动,无论是人内传播、人际传播,还是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或者其他形式的媒介传播,人们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进行的。农业信息传播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承农业生产技术和对自然界的认识的积累,实现农业对人类生活的改善,促进人类经济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准。
农业信息传播效果的科学评价,有助于农业信息化,有助于农民尽快掌握先进技术和市场信息,有助于提高农业市场的竞争力,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模式,推进农村及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加快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2农业信息的传播与传播效果的实质
信息传播的效果是各种传播要素相互作用的集合效应,也是受众受到信息作用在某些方面发生的具体变化。这些变化有的可能微不足道,有的可能引人注目甚至轰动一时,更有经久不衰的,也有潜移默化的,这些都是农业科技信息技术传播效果的实质所在。
任何农业信息传播的效果都可以说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2.1构成受众的变化
如受众因获得信息而增长了知识、智能(能力的提高),改变了价值认知、关切态度和行为模式等。
2.2农业信息的特征影响
如农业信息本身都具有一定的内隐性、积累性和恒常性,而且具有层次性和多面性,这些特征性质决定了农业信息传播的效果。
2.3效果形成过程
农业科技信息的扩散和效果的形成过程可大体分五个阶段,即信息本身所表达的技术、媒介的传达、主要受众接受、次要受众接受及受众全体的接受程度。
2.4影响农业信息效果的形成因素
(1)人的因素:包括传播者(编、导、播)、中介者(如农业技术推广站)和受众(信息接受者的立场、经历、智能、心理、兴趣、个性特点等);
(2)信息因素:所传达的信息的真实性、新颖性、适用性及信息的可接受度等;
(3)媒介因素:各种媒介的成功应用,如书、刊、报、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介的特点和优势直接影响信息的传播及受众的范围与接受程度。
3传播效果评价的主要方法
目前,有影响的传播研究方法的专著,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已出版了不少,但是,专门研究传播效果分析方法的著作却很少。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以及人们对传播学认知度的提高,很有必要在深化研究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同时,把传播效果分析研究提到议事日程,这既是传播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有效提高传播效果的需要。
3.1定盘分析法
从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发展过程来看,要能够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性质,首要就是把握事物的量,因为,只有把握一定的量,才能精确地把握事物的特性、性质及各因素的关系,进而为科学的决策提供依据。定量分析的方法主要是调查分析法。
3.2定性分析法
在信息传播效果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对传播效果做进一步的分析,也就是定性分析。
目前,传播效果的定性分析在传播学界还没有形成共识,但是在有些传播学的著作中已开始使用这个概念,并提出了一些定性分析方法,比如实地观察法、小组座谈会法、深层访谈法等。但是,这些方法都是一些中性的分析方法,在定量分析过程中可以使用,在定性分析中也可以使用,包括定量分析的主要方法—调查分析法在定性分析过程中也可以使用。在实践中,定量分析的方法和定性分析的方法是可以相互补充,共同使用的,所不同的是对于获取结果(材料)的分析上有不同的角度。在科学研究中,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定量分析可以使定性分析更精确化,只有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才能够更精确地描述研究对象的特征、性质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尽管这样,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是不能等同的,更不能相互替代。就其分析方法来讲,定量分析的主要方法是调查分析法,定性分析的主要方法是理论分析法。
4理论分析法在传播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理论分析法是一种建立在客观实际基础上的科学抽象分析法。根据传播学的发展过程,传播效果研究所采用的理论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4.1专题论证法
在传播过程中,人们会碰到许多专题,可以针对某一个专题采取无结构的、面对面的、直接的论证。这种论证既包括“正面”的论证,也包括“反面”的论证,这两个方面的论证对于研究传播效果都是十分有益的,特别是“反面”的论证,有时比“正面”论证对研究传播效果更有意义。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在一个时期很难确定传播效果的性质,有时“反对”者的观点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而“正确”的观点实践证明是错误的。由于采用专题论证法所研究的问题比较集中,正反面两种观点所借用的材料既广泛又有代表性,便于深化研究传播效果。
4.2个案分析法
个案分析法既是研究传播效果常用的定性分析法,也是其他理论研究常用的方法。个案分析法的关键是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否则,即使个案分析如何深刻,也不可能解决带有普遍性的事物所要解决的问题。个案分析通常有以下几个步骤:
(1)选择个案。选择适当的个案,如农业实用图书,现在的图书传播体系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通过新华书店渠道销售,存在着图书出版和销售体系。此体系可作为农业信息传播效果的理论研究基础。
(2)选择个案中的关键性问题。通过对图书出版和销售体系的研究,可得出媒介具有二重性的结论,并为媒介的产业功能及宣传功能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经济方面的准备。目前,理论界对媒介二重性理论和媒介产业化经营理论不仅已形成共识,而且是定性分析传播效果研究的一种重要的理论依据。
(3)延伸性研究。在对已选择的个案进行深化研究的基础上.可以采用延伸性研究方法.把个案研究成果扩展到相关领域,比如报业领域、网络领域等,进而形成系统的媒介传播理论。
(4)归纳性研究。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个案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对点的分析,寻找到一种理论的基本架构,并确定选择的个案在宏观的理论架构中的位置。归纳性研究不是指对个案研究本身的归纳,而是把延伸性的研究成果用归纳的方法把已形成的宏观理论系统化,进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5)应用性研究。定性分析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通过个案分析的方法抽象出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并能够科学的把这些理论应用于实际,解决现实生活中碰到的各类问题。比如传播效果的定性分析,目的是为了抽象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传播效果理论,进而解决传播过程中的各类相关问题。
4.3集成研究法
集成研究法是定性分析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具体做法是把前人或别人的研究成果用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使其系统化、理论化。目前,关于传播效果的研究,已有许多传播学研究者或传播学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理论观点,现在可以运用集成研究法使其系统化、理论化,进而指导传播者的传播行为,为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4.4抽象研究法
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理论研究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指在认识上把事物的规定、属性、关系从复杂的整体中抽取出来的过程和结果。在传播过程中,一方面是传播内容具有复杂性,另一方面是受传者具有复杂性。传播内容的复杂性决定了受众群体必须具有多样性、多层次性,否则,所谓的传播效果就难以实现;受众者的复杂性决定了同样的传播内容对受传者影响度的差异性,进而影响着传播效果的实现程度,影响着传播者的决策行为。抽象研究法可以从这些复杂的现象中抽取出来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或者具有普遍性的东西,为传播者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4.5科学预见法
科学是一种系统的知识。运用科学预见法来研究传播效果,对研究者有很高很具体的要求。第一,研究者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传播学和应用传播学的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善于发现或创立具有传播学前沿的理论性问题和新理论。第二,占有翔实的材料,并具有很强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第三,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是非判断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条件,才能在正确认识现有传播效果的基础上对未来的传播效果作出科学的预见,才能很好地把握人类传播活动的方向。
5结论
传播效果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是研究传播效果的两种基本方法,也是目前传播学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无论是理论传播学,还是应用传播学以及各分支学科,都应该重视对传播效果的研究,都应该注意对这两种基本方法的运用,这是传播学发展面临的一种新课题。这两种方法运用得好,传播学就会得到更快的发展,新的应用传播学及其分支学科将会在更广泛的领域得到发展。否则,只会停留在现有的水平上。
关键词 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苏中沿海地区
中图分类号 S512.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3-0024-01
小麦生产立足“七分种、三分管”的指导思想,以控制播种深度为核心,以提高麦苗的田间均匀度为重点,突出精耕细整,提高播种质量,克服田头、田边出苗不整齐、苗质差的现象,实现全苗、匀苗、齐苗、壮苗的效果。以小麦高产创建为平台,努力实现粮食生产周年高产,追求农业综合效益最大化,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认真贯彻“精选麦种、精整耕地、精准施肥、精确播种、精细管理”五精技术要点,严格执行“精种、扩行、降苗、调肥、保健”的十字栽培技术,多措并举争齐苗、促壮苗、攻大穗、夺高产。现将苏中沿海地区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田间准备
结合天气情况和水稻成熟度适时断水,早茬稻收割前10~15 d断水,晚茬稻收割前15~20 d断水,最迟断水时间不迟于10月12日,断水后必须及时清理田间积水,田头、河港等低洼地段每隔20 m开挖1条排水沟,改善秋播田间墒情,10月20日排净总渠水;根据水稻成熟度适期抢收,提早腾茬,确保小麦适期早播。
2 作业程序
收割―耕翻―晒垡―重耙破垡―施肥(抛肥、条播机找边)―晒垡―重轻耙交叉耙―重轻耙直耙―播种―化除―开横沟。
3 精选麦种
一是选种。提高种源质量,加大清选中、小粒比例,提高麦种千粒重。二是包衣。用10.2%福美霜・戊唑醇1∶55包衣,防治纹枯病、茎基褐腐病和黑穗病[1]。三是备种。种子公司按要求标明各批次麦种包衣后千粒重、发芽率,于开播前发放到位。
4 精准施肥,精整耕地
基肥于破垡后机械抛肥,条播机收边,控制施肥机行走速度,确保施得下、施得匀,不重不漏不露,不得在田间加肥。
水稻割茬控制在20 cm以下,高于20 cm的条田耕前必须进行秸秆粉碎;耕地要耕透熟土层,略带黄土,秸秆覆盖效果好,覆土平;耙地要平,不漏耙,破土、碎土效果好,提高整地质量[2]。
5 精确播种
以苏中沿海、淮河以南地区为例,半冬性品种适播期为10月20―25日,基本苗180万株/hm2;春性品种适播期为10月25日至11月8日,基本苗195万~225万株/hm2。播种机绞土均匀,行距均匀,畦中略高,畦面平整,沟边行距不超过50 cm,竖沟宽30 cm、深22 cm以上;播深一致,下种均匀,浅播不露籽,播深控制在2 cm左右;对田头播种机碾压地块,及时松土平整[3]。
6 精细管理
播后2 d内,对露种地段及时盖种,对漏播地段及时采取手扶式播种机补种,确保到头到边、一播全苗;播后24 h内进行土壤封闭化除,用50%异丙隆悬浮剂1 275 mL/hm2+50%瑞飞特乳油975 mL/hm2,机械喷雾,配准药量、加足水量、均匀喷雾、不漏不重,严禁在田头、田间试机,严防药害;化除后高标准配套麦田沟系,开好横沟、竖沟、边沟,三沟配套,竖沟要求口宽25~30 cm、沟深20~22 cm,横沟、边沟要求口宽22~25 cm、沟深25 cm,散土均匀,抛幅1.5 m以上[4]。
7 肥料运筹
小麦一生总投纯N 270 kg/hm2、P2O5 4.5 kg/hm2、K2O 4.5 kg/hm2。半冬性品种于四叶期前,增施苗肥尿素75 kg/hm2;拔节肥于倒4叶末至倒3叶初追施复合肥,以巩固分蘖成穗;于倒3叶末与倒2叶初追施尿素,以确保孕穗期得力,减小颖花退化攻大穗。拔节肥尿素严格掌握“三不施原则”,即基部第一节间不定长不施、群体叶色不褪淡不施、群体不下降不施。剑叶肥于倒2叶至剑叶露尖,施用尿素112.5 kg/hm2 [5]。
8 病虫草害防治
对感白粉病品种,于3月底至4月初白粉病发病始期提早防治1~2遍,要结合赤霉病防治兼治白粉病。主动防治赤霉病,一般防治不少于3遍,于始穗期喷施第1次药,隔5~7 d后喷施第2、3遍药,遇连阴雨天气、高湿寡照天气,抢雨前提早用药,持续干旱少雾天气,可适当减少用遍数。同时,加强对纹枯病、麦蚜虫、粘虫等病虫害的调查,达标立即防治。对封闭效果差的条田,于小麦三叶期后拔节前及早进行茎叶处理。禾本科杂草重的田块,冬前小麦田用6.9%骠马1 350~1 500 mL/hm2,春节后小麦田用6.9%骠马1 650~1 800 mL/hm2进行茎叶化除;对猪殃殃等阔叶杂草重的田块,用10%麦喜150~180 mL/hm2;对巢菜发生严重的条田,用75%巨星(苯磺隆)22.5~30.0 g/hm2或20%使它隆750 mL/hm2于三叶期至分蘖期喷雾。
9 适期收割
小麦适时收获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6]。小麦的成熟包括蜡熟和完熟2个时期。一般蜡熟末期是最适宜的收获期,应及时进行收获,以获得高产[7]。
10 参考文献
[1] 陈远芳.稻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3):36.
[2] 李月华,李琴,王树生,等,小麦微喷水肥一体化技术试验示范初探[J].河北农业科学,2012(7):28-31.
[3] 温红霞,吴少辉,段国辉,等.播期对不同习性小麦品种分蘖成穗规律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07(3):37-38.
[4] 赵文彬.黑龙江省优质春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J].小麦研究,2007,28(2):17-20.
[5] 朱云集,郭天财,王晨阳,等.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产量形成特点及超高产关键栽培技术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06,26(1):82-86.
1. 水稻超高产基本特征
1.1产量构成特征。以适量的群体穗数与较大的穗型协调产出足够的群体总颖花量,并保持正常的的结实率与粒重。
1.2群体茎蘖动态特征。在N-n达适宜穗数值,此后无效分蘖增长平缓,至拔节期高峰苗数为适宜穗数的1.3~1.4倍,此后平缓下降,至抽穗期实现预期穗数,成穗率80%左右。
1.3群体光合物质生产动态特征。水稻生长中、后期的光合势、净同化率、群体生长率有明显的光合物质生产优势。
1.4叶面积特征。至拔节期LAI达到4.0左右;中期增量高,孕穗期LAI高达8.0以上;以后消减缓慢,不早衰,至成熟期LAI仍在3.5左右。
1.5株型特征。5张茎生叶较大,尤其是上3叶最大。基部第1、第2节间较短粗,穗下1、2节间较长。这一特征既利于大穗的形成,又利于抗倒。
1.6群体干物质积累动态特征。前期干物质积累略少;中、后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均占总生物量的40%左右;最终总生物量大。
2. 超高产调控技术程序
2.1调控的关键技术程序
培育壮秧、适当提早移栽叶龄,扩行窄株稀植,以促进早发,延长有效分蘖生长时间,为形成大穗奠定基础。适当减少生育前中期的氮肥使用量,以减少无效分蘖,控制群体的无效组成。提前轻搁田,控制无效分蘖和低效叶(茎倒4、倒5叶)的伸长,以形成合理的群体叶面积。适当增加穗肥的使用比例,以促进大穗和提高冠层叶片的光合功能。结实期干湿交替灌溉,以维持根系活力,提高结实率。秸秆还田,以保持较高的土壤生产力。
2.2调控技术总思路
各项措施都要为扩大群体总颖花量、构建抽穗至成熟期的高光效群体服务;以超高产群体各阶段的生育指标为依据,通过叶龄诊断,采用适当措施,定向、定量调控各器官生长和群体发展;用充分发展壮大个体,构建合理群体的方法,走“精苗稳前-控蘖攻中-大穗强后”的超高产栽培途径;肥、水等促控技术的应用,应遵循有利于促进有效和高效生长,控制减少无效和低效生长的原则;对各项技术进行精确定量,以最经济的投入,保证水稻高产优质群体的形成,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 超高产栽培技术
3.1精确育苗与精苗精栽
通过适时播种、精播匀播,培育叶蘖同伸的适龄壮秧。采取精苗精栽,以精良的秧苗实施扩行稀植,扩大行距(9 cm×4 cm、8 cm×4 cm、7 cm×4 cm)来改善群体的空间结构,以利于有效、高效的器官充分发育,无效、低效的器官得到适当的控制,以足量的健壮分蘖构建安全性高的强支撑系,有效防止倒伏。
3.2精确施肥
做到有机肥与无机肥兼用,有机肥的用量占总氮量的20%~30%;氮、磷、钾、硅等配合施用,并因土确定其施用配比;同时特别注意氮肥的精确化施用,在合理施氮量的前提下,基蘖肥∶穗肥以(5~6)∶(4~5)为宜,穗肥的施用重点在倒4叶,这是超高产途径的关键所在。
3.3精确灌溉
切实实施“浅-搁-湿”灌溉技术。浅水栽秧,深水活棵,浅水勤灌,适时搁田,拔节前后复水,孕穗、抽穗有浅水层,抽穗前软搁,抽穗后间歇灌溉,收获前7 d断水。做到时到不等苗,苗到不等时。搁田至田边不发白,田中不陷脚、不裂缝,叶色褪淡,叶片挺起。
4. 病虫害防治
4.1稻瘟病
发病特点:苗瘟:病苗基部变黑褐色,上部呈黄褐色或淡红褐色而枯死。潮湿时病苗表面常有灰绿色霉层。叶瘟:病斑呈纺锤形,最外层黄色,内圈褐色,中央灰白色;病斑两端有褐色坏死线向外延伸呈长条状,病斑背面产生灰绿色的霉层。穗颈瘟:发生于穗颈上。病部呈褐色或墨绿色。穗颈发病早的多形成“全白穗”;迟的则谷粒不充实,病穗往往从颈部折下,形成吊颈。
防治方法:(1)种子消毒:1%的石灰水浸种;强氯精消毒。(2)药剂浸秧:用2%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按50g对水25kg的比例,将秧洗净甩干,浸入药液中30s取出堆闷,闷30min,然后栽插。(3)喷药防治:一旦出现叶瘟发病中心,及时用甲基托布津、乙基托布津1 000~1 500倍液喷雾;亦可用富士一号,一般用750mL/hm2对水900kg喷雾。在水稻孕穗破口期,不管田块是否发病,都应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5 kg/hm2对水900kg喷雾防治1次。在抽穗后发现穗颈瘟,用富士一号1 500mL/hm2对水900kg进行喷雾。
4.2水稻纹枯病
发病特点。病斑中部呈灰白色,边缘呈暗褐色,经常几个病斑相互连合成云纹状大斑块。在阴雨多湿的情况下,病部长出白色或灰白色的蛛丝状菌丝体,以后逐渐形成白绒状菌块,最后变成褐色坚硬菌核。
防治方法:(1)清除菌源,打捞“浪渣”,铲除田边杂草,不用病稻草还田;(2)及时喷药:用1%(1万单位)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7.5kg/hm2,或2%井冈霉素1.125 kg/hm2,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kg/hm2对水1 125kg喷雾。也可用草木灰225~300kg/hm2对水1 500kg浸泡一昼夜,过滤后喷雾;或用草木灰375~525kg/hm2直接撒施。
4.3稻杆蝇
危害症状:幼虫乳白色,钻入心叶内为害,秧苗被害后抽出的心叶上有椭圆形或长条形小孔洞,后发展成纵长裂条,叶片破碎。
防治方法:用18%杀虫双3.75kg/hm2对水900kg喷雾。
4.4钻心虫
危害症状:3种都是以幼虫蛀入水稻内取食,在水稻不同生育期,被害植株可形成枯心、枯鞘、虫伤株、枯孕穗和白穗。大螟幼虫红棕色;二化螟幼虫黑褐色,体背有5条纵线;三化螟幼虫淡黄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