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危害的防护范文

职业危害的防护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危害的防护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危害的防护

第1篇:职业危害的防护范文

关键词:电焊作业;职业危害防护策略

中图分类号:TG4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电焊按照焊接工艺可以分为自动焊、半自动焊和手工焊。其中自动焊、半自动焊作业场所相对固定,在大型机械设备制造中应用较多。而在工程项目施工中,手工焊因其不受工作条件和工作地点等限制,适宜野外露天施工作业。然而,焊接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光、热、电、明火、有害气体、烟尘等,都具体一定的职业危害。

一、电焊作业的职业危害

1、触电事故。

触电事故是电焊作业时最常发生的事故。焊接作业时,操作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更换焊条及调节焊接电流,操作时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电极和极板,如果电气安保装置发生故障、劳保用品不合格或者操作人员违规操作,就可能引发触电事故。当在金属容器、管道及潮湿场所进行焊接作业时,发生触电事故的风险更大。此外,焊接作业大都为露天作业,电焊机、焊把线、电源线等大都处于高温、潮湿、粉尘环境中,且电焊机经常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极易造成通电线路的绝缘老化问题,从而引发触电事故。

2、火灾爆炸事故。

焊接作业时会有电弧或明火产生,如果作业场所附近有易燃物品,极易引发火灾。尤其是在坑、沟、槽等易燃易爆装置区进行作业时,在储存过易燃易爆介质的容器、塔、罐内进行作业时,以及在管道上直接施焊作业时,火灾爆炸事故的危险性极大。

3、人体灼伤。

焊接作业时会有电弧、焊剂渣产生,如果作业人员未穿戴焊接专用的防护服、绝缘手套、绝缘鞋,可能造成人体灼伤。特别是高空作业时,由于电焊产生的火花四处飞溅,如果没有采取防护隔离措施,极易造成自身及其他作业人员的人体灼伤。

4、人体辐射。

焊接作业时会有电弧光产生,包括红外线、紫外线等,它们对人体都具有辐射作用。其中红外线会产生热辐射作用,造成高温环境作业人员的中暑;紫外线会产生光化学作用,伤害人体皮肤,且长时间照射易造成外露皮肤脱皮。

5、眼睛伤害。

焊接作业时会有强烈的火焰可见光以及大量的不可见紫外线产生,这些火焰可见光、不可见紫外线对人眼具有强烈的刺激伤害作用,如果长时间直接照射,还会引起眼睛疼痛、畏光、流泪、怕风等症状,严重者可造成眼结膜和眼角膜发炎及视力下降。

6、有害气体及烟尘。

焊接作业时的电弧温度通常超过4200℃,这种温度下焊条芯、药皮、金属焊件融熔以后会发生气化、蒸发、凝结现象,从而产生大量的锰铬氧化物及有害烟尘。由于电弧光的高温及强烈的辐射作用,会在周围空气中产生臭氧、氮氧化物等有毒气体,如果长时间工作在通风不良的环境中,这些有害气体及烟尘就会吸入人体,影响身体健康。

7、高空坠落事故。

工程项目施工中,作业人员经常需要进行高空作业,此时如果脚手架搭设不合规范、操作人员安全防护意识差或者未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等,就可能因为行走不慎、意外物体打击或者其他特殊情况而引发高空坠落事故。

8、中毒窒息。

作业人员经常需要在金属容器、设备、管道、塔、储罐等封闭及半封闭场所进行焊接作业,如果对储运或生产过有毒有害介质及惰性气体的容器管理不善,操作人员防护措施未做好,就可能造成中毒或者缺氧窒息现象。

二、电焊作业的防护策略

1、触电的防护。

定期做好焊接作业设备及线路的检查,确保绝缘性能良好。安排专业人员做好电焊机的日常修护与管理工作,发现故障及时检修,始终确保漏电保护装置正常工作。同时,要对焊接作业人员加强安全教育,要求作业时必须穿戴绝缘鞋、绝缘手套等专业的劳保用品。禁止雨天进行露天焊接作业。对于高温、潮湿及粉尘环境的焊接作业,要求作业人员必须站在干燥木板或者橡胶绝缘片上进行作业。 禁止作业人员利用金属结构、管道或者其它金属作为连接导线使用。

2、火灾爆炸的防护。

焊接作业以前要对作业环境做好检查,看作业面周围是否存有易燃易爆物品。一般要求作业点5米范围内不得有易燃物品,10米内不得有乙炔发生器或氧气瓶等。如果在临近运行的生产装置区、油罐区内进行焊接作业,必须砌筑防火墙。高空作业时要采取石棉板或铁板隔离措施,避免火星飞溅。严格禁止在储存有汽油、煤油等易燃物品的容器上进行焊接作业。禁止对带压压力容器进行焊接作业。

3、人体灼伤的防护。

焊接作业时要求正确穿戴焊接专用防护服、绝缘手套和绝缘鞋。大电流焊接时要给焊钳配备防护罩。进行高空作业时,更换焊条时不可乱扔,防止烫伤其他工作人员。为了避免火星飞溅伤人,应做好隔离防护工作。清理焊渣要戴好防护镜。

4、人体辐射的防护。

操作人员进行焊接作业时,必须穿戴专业的劳保用品、电焊面罩、有色睛镜等,不可直接观察电弧光,皮肤尽量不外露,不要穿短裤、短褂进行作业。

5、眼睛伤害的防护。

焊接作业时,应按照电流强度合理选用面罩护目镜滤光片,同时相关其他人员也应同时配戴有色防护眼镜。

6、有害气体及烟尘的防护。

可以采取单面焊双面成型的焊接工艺,尽量减少金属容器内的焊接作业量。同时,对于狭小空间或者密闭容器内的焊接作业,应进行强制通风,有效降低作业空间内的有害气体及烟尘浓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使用低尘、低毒焊条,作业时操作人员及相关人员配戴防尘毒口罩,防止有害气体及烟尘吸入体内。

7、高空坠落的防护。

要为焊接作业人员进行定期体检,对于有高血压、心脏病等病史人员要杜绝高空作业。操作人员进行焊接作业时必须系好安全带,戴好安全帽。作业前要对登高作业点及周围环境做好检查工作,确保立足点牢固稳定,脚手架安全等。如果涉及上下交叉作业,应采取隔离防护措施。

8、中毒窒息的防护。

对于储运或者生产过有毒有害介质、惰性气体的容器、设备、管道、塔、罐等封闭或半封闭场所进行的焊接作业,要求作业以前确保与之连通的所有工艺设备已切断,并做好清洗、吹扫和置换工作,待取样分析合格后再行作业。焊接作业时安排专人负责安全监护,密闭环境作业时要做好强制通风,避免因缺氧而发生窒息事故。

三、结语

总之,工程项目施工中,电焊作业存在诸多职业危害,可能给操作人员及其他人员带来危害。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做好安全防护工作,从而确保电焊作业能够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 胡继东;鞠洪鹤;电焊作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风险削减措施[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年05期

[2] 薛福连;;焊接触电事故的原因及防范[J];安全;2007年11期

[3] 包武平;电焊作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J];安全健康和环境;2004年第5期

第2篇:职业危害的防护范文

关键词:护士职业 防护 危害 健康

职业危害因素的概念是在18世纪提出的,现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谈到护士或许在我们的脑海就会浮现出“白衣天使”这四个字,接着脑海中就会自行描绘这样一幅画面:一个身穿白大褂的漂亮的护士,细心的照看每一个病人,在护士的悉心照看下,病人恢复了健康[1]。而我们却从未想过护士也是人,也会生病,护士其工作的特殊性,常常暴露于各种不安因素中,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节奏快、任务重、连续性、无规律护士在护理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化学性、物理性、生物性等不安因素的威胁。为了不影响医疗护理质量的提高,不影响护理人员的生活质量,护士在医疗活动中应该提高自身防护意识,预防疾病传的传播及减少对自身的危害,保护护理人力资源。

1 护士职业受到的危害因素

1.1 物理性危害

1.1.1 噪音

病房长期使用心电监护仪、多功能输液设备、呼吸机等,属于持续噪声污染源,电话铃声、负压呼吸声、呼叫机声、患者声、孩子啼哭声等属于间断噪声污染源。噪声能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二者同时发生,互为因果。从医学角度来看,噪音会引起人体应激反应,从而出现各种生理系统紊乱,引起胃炎、胃溃疡、头痛、疲倦、激动、紧张等症状。

1.1.2 紫外线辐射

长期生活在云南的人都知道,紫外线太强了对皮肤不好,紫外线属于光的一种,哲学上有句话说“存在即是合理”紫外线既然存在就是合理的,即使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但凡事都有两面,有时我们不是胡说这样一句话“快发霉了,应该见见阳光杀杀毒了”,为什么阳光可以杀毒,因为紫外线是其成分之一,紫外线是医学上必不可少的。

1.1.3 X线、非电离辐射、微波、超声波

遗传学上说表现型由基因型与环境共同影响,每个人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成的,在细胞不停的死亡与再生过程中,外部刺激会导致基因发生突变,基因突变造就了表现型的改变。每个个体都有潜伏的癌细胞,在受到一定的外部刺激后,细胞就会真正的癌变,变为癌细胞,癌细胞不停的增殖就会表现出癌症这样的病,而X线、非电离辐射等的极度辐射后就会导致细胞癌变[2]。

1.1.4 针刺伤

针刺是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害护士污染源,护士被针刺伤率较高,据专家统计,到2005年底我国被确诊感染了HIV653例,2000年有57人被确诊感染HIV,其中24例是护士,有皮肤刺伤的造成感染有48占84.2%。针刺伤时只需0.04ml带有HBV血液就足以让护士感染。据调查显示,国内有大约78.4%―81.9%的医务人员被锐器刺伤,其中被针刺伤5次以上的有17.9%。②

2 化学性危害

是药三分毒,对护理人员造成职业危害的化学性因素主要是一些药物及消毒剂的接触,如,抗肿瘤药、麻醉剂、环氧乙烷、含氯消毒液等。哲学药物的共同点时易融于空气中,或由于接触暴露,多有致畸和致癌作用。

3 身体性因素

护理人员普遍存在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腰背痛等问题,此类疾病大多与护士职业人员的工作需求有关,大部分护士人员弯腰动作多,劳动强度大,站立时间长、低头工作多且工作中不能正确运用力学原理。

4 心理性因素

国内调查结果显示,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常模,护士人群的心境抑郁、心理紧张、焦虑失眠发生率较高,心理状况不佳的检测率达12.3%。无论什么工作都会有压力,没有压力就没办法进步,而护士职业的压力主要有:第一,工作环境不良;第二,紧急的工作性质;第三,沉重的工作负荷。

5 医患关系紧张

2013年10月25日有一则新闻备受关注,新华网题为《温岭数百医护人员抗议医闹 数百家医院支持》,新闻主要内容说的是温岭市医院一名医护人员在医治了一名患者后一段时间被患者刺伤。原因起于患者觉得自己鼻子不舒服都温岭市医院做完手术后一段时间又觉得自己鼻子不舒服后到医院复查,检查结果为一切正常,而患者坚持认为是当时手术遗留下的问题,于是就发生了这样的问题。医患关系也是护士职业危害的一个关键问题。

6 防范于未然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无论从那一方面看都健全的在发展,特别是医疗设施方面,出现了许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医疗设施,一些以前没法治愈的并现在也有了进展。就拿天花一类的疾病来说,在我们的认识里,出天花在古代那就是宣布死刑,还有想瘟疫一类的传播迅速的疾病,不说古代那么远就是在近代也有些手足无措,可是放在现在,这些都不算是什么大病[3]。

7 小结

医者即是患者眼中的“白衣天使”,是光荣神圣不可侵犯的,却也有一些不为众人知的危险,并不真如世人眼中的那么光彩。我们也知道一个人要想成为一名医者、护士需要突破重重困难,不仅要克服生理也要克服心理的障碍。培育出一名优秀的护士需要付出很多,因此,在知道护士职业的危害时,作为一名护士工作者应该注意防范于未然,充分认识到工作中健康与安全的重要性,增强自身防护意识,尽量避免有害因素对自身的危害,维持身心健康,有效做到自身防护,保护护理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 戴良和;临床护士针刺伤预防知识与操作行为调查分析[J].当代护士,2005,03.

[4] 张斌.我国职业危害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安全,2011,08.

[5] 许万军,曹黎莉,马兴铭.噪声工作对女性的影响[J].兰州医学院医报,2003,03.

第3篇:职业危害的防护范文

【关键词】 护理人员;职业危害;自我防护;对策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职业安全已成为医务工作者日益关注的话题。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护士因接触较多危险因素而易患与工作有关的疾病,因此,如果护士缺乏相关的健康知识及自我保护意识,在危害自身健康的同时,还可能成为传染源和传播媒介,给患者带来院内感染的潜在危险。所以,加强护士的自我防护尤为重要。

1 职业危害

1.1 生物因素 护理人员工作量的2/3为注射操作,针刺伤为职业危害的首位。据调查研究,针刺伤时,只需4×10-6ml带有HBV(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1]。据有关资料研究,含病毒浓度较高的血液和体液依次为:血液、血液成分、伤口分泌物、、阴道分泌物、羊水、胸腔积液、腹腔积液、脑脊液、滑膜液、含血液的唾液[2]。护理工作需要直接、频繁地接触大量患者及其以上体液,所以,护士的感染机会极大。尤其是近代HIV/AIDS的出现,至今在全球扩散及蔓延,感染者不断增多。

1.2 化学因素 护士每天在工作中接触大量的化学消毒剂,常见的有“金星消毒液、双氧水、甲醛、高锰酸钾、戊二醛”等,用于各种物品的消毒,这些消毒剂对人体造成的伤害是缓慢的,不会迅速表露出一些自觉症状,往往容易被护士所忽略,但这些药物可以释放、挥发到空气中,有些药物可以通过皮肤、黏膜被人体直接吸收,对呼吸道及神经系统均有一定的影响。例如:甲醛1.0ppm浓度,可刺激眼、鼻、咽喉,刺激黏膜引起职业哮喘。还有化疗药物,护士在配制和接触这些药物的过程中经呼吸道、皮肤直接吸收,剂量虽小,但因蓄积的作用,便会造成白细胞减少、流产率高,甚至致癌、致畸等危害。据资料显示,长期接触细胞抑制制剂的护士,淋巴细胞染色体断裂,DNA损害明显增多[2]。

1.3 环境因素 “三班倒”扰乱了护士的生物钟,可引起失眠、饮食代谢紊乱、慢性疲劳[3]。同时,长期的睡眠不足,对人的认知能力和神经性行为的影响也是严重的。主要表现:一为注意力下降,警觉性降低;二为认知能力下降,必将导致工作效率低;三为记忆力下降;四为经常感疲乏,即使睡眠充足,亦感觉疲劳、无力;患者的痛苦表情、患者及家属的无理刁难均可使护士产生不良心境。另外,护理专业在社会中的各种评论及自我价值得不到体现,也给护士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及消极情绪。

1.4 法律意识淡薄易引起医疗纠纷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认为护理工作从属于医疗工作,护士是医生的助手。二是片面地认为护理工作是服务性的工作,只要“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满足患者的需求,就可天下太平。三是当班人员少,遇到急救或新入患者多,工作量大的情况下,只顾着实施治疗及护理,不太注意患者或家属之间交流的方法。四是“体贴医生”,尤其是大夜班的当班护士,在向医生报告病情变化时,往往会执行医生的口头医嘱。

2 防护对策

2.1 防止和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护理部及科室应组织学习,制定合理的防护措施。将各种针头使用后收纳在锐器盒内。一旦发生针刺伤后应积极处理,用健侧手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排出部分血液,减少受污染的程度,用流动水洗手,碘酒消毒局部,并进行各种检查如乙肝两对半、HIV、HCV等,做好传染性疾病预防工作。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时,尽量戴乳胶手套或一次性手套,若接触怀疑或已证实被污染的血液、体液时,应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必要时戴防护眼罩,套一次性鞋套。在日常工作中要爱惜自己,勤剪指甲,勤洗手,懂得保护自己皮肤的完整性,在接触患者前后要认真洗手。

2.2 严格按常规执行操作制度 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护理部及科室应组织学习,制定合理的防护措施。配制化疗药物时(孕期及哺乳期停止接触这类药物),按照消毒隔离制度着装整齐,配药工作开始后,不能接触其他物品。开启化疗药的药瓶时,注意针剂药液将开口偏向对侧,并用酒精纱布裹住掰安瓿。稀释粉针剂,沿瓶壁缓慢注入,以免粉剂扩散到空气中。在操作的过程中不慎皮肤直接接触化疗药,就立即以自来水冲洗15min以上,然后以2.6%硫代硫酸钠局部清洗。如果化学消毒剂不慎侵及眼睛,应立即用清水冲洗眼睛15min;侵及皮肤,则立即脱去衣服,清水冲洗30min以上。总之,在进行各项操作时,应严格遵守常规操作规程,尽量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或将损害程度减少到最小。

2.3 预防职业疲劳综合征 护理人员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生活起居,劳逸结合,以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并加强营养,加强体质锻炼,增强肌肉、韧带等组织的韧性和抗疲劳能力[4]。利用业余时间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如五点支撑法、三点支撑法,增强腰背肌的力量,有利于缓解腰骶部疼痛及减少腰肌劳损的发生。使自己以最好的健康状态投入到工作中。生理、心理性疲劳的自我调节:一是平时应保证充足的休息与睡眠。二合理制定排班,利于体力的调整恢复。三注意膳食的营养与均衡,多食鱼类、豆制品,新鲜蔬菜及水果。四感觉心情郁闷时,应及时排解,最有效的是交谈,与那些也承受着相同或相近精神折磨的“朋友”倾诉。五奖励自己:完成每一项工作,可以选择各种方式奖励自己,以达到自我放松的目的。

2.4 增强法律意识以及护士自身素质的自我完善是现代护士必须具备的 在日常治疗及护理工作中,应认真、严格、科学的执行医嘱,但不可盲目执行。只有在抢救过程中,医生下达口头医嘱,护理人员应复述一遍,确认无误方可执行,并要记录在案[5]。在非特殊的情况下护士可以拒绝执行医生的口头医嘱。现代护理模式要求护士要用文明、礼貌的语言与患者和家属沟通,要体现人性化服务、微笑服务,并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带个人情绪上班,否则容易引起患者的误解。利用业余时间了解与本职工作有关的法律知识,树立法制观念。护士要不断接受在职训练和继续教育,以提高自身的学术修养。

3 小结

现代的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护士作为现代医学模式的实施者之一,同样需要身心健康和广大社会的关注。由于职业的特殊性,面临各种危害在所难免,因此,提高护士对职业危害的认知能力,加强自身的防护意识,将防护措施落到实处,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 戴青梅,王立英,刘素美,等. 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2,37(3):532.

2 谢淑莲,林建玲. 护理人员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及自我防护. 职业与健康,2005,21(4):526-527.

3 黄春梅,施婉明,黄艺梅. 浅谈护士的自我防护.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6):2546.

第4篇:职业危害的防护范文

随着肿瘤化疗的进展,化疗药物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由于化疗药物具有相当的近期和远期毒性,所以直接接触化疗药物的医务人员必须了解化疗药物的特性,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尽量减少或免受化疗药物带来的危险。

1 接触化疗药物的危害性

1.1 引起接触者机体免疫力降低 有易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疲倦、困乏、脱发、白细胞计数降低等机体免疫力下降的表现。

1.2 低剂量的毒性作用 在使用化疗药物过程中,医务人员会受到低剂量药物的影响,可导致诱变性、染色体畸变等,具有致癌[1]、致畸及脏器损害等潜在危险。

1.3 对生殖系统的损害 已有研究表明,接触化疗药物与自然流产、异位妊娠及后代先天畸形等有关。

2 化疗药物危害的途径

在配置化疗药物的过程中,形成肉眼看不见的含有毒性微粒的气溶胶或气雾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侵犯人体,使医务人员身体健康受到职业性危害;另一方面用药患者排出的粪便、呕吐物、唾液等处理不当,也会对医务人员及周围环境造成危害。

3 造成危害性增加的因素

3.1 医务人员防护意识缺乏 自我防护意识淡薄,认为仅带口罩和手套就可以达到防护目的,防护措施跟不上。

3.2 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不够 由于护理人员专科知识的缺乏,对患者及家属的宣传教育少,致使患者及家属缺乏有关化疗药物毒性的知识,认为护理人员戴手套、口罩等处理排泄物是嫌弃他们的表现,影响了医务人员防护措施的实施。

3.3 配药设备不全,操作不规范 配药时无专门的安全垂直层流柜,无良好的通风设备,无专用的防护衣,并且缺乏规范化操作,部分护士在配置化疗药物时怕麻烦,只顾省时省事,除戴口罩、帽子外,不戴任何防护器具,而直接进行操作,接触化疗药物。

4 防护措施

4.1 强化教育、增强防护意识 强化安全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医务人员要充分认识到接触化疗药物的危害性,肿瘤专科护士上岗前要经过严格的岗前培训。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应遵守两条原则:①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接触,防止药物从任何途径进入人体;②尽量减少化疗药物污染环境。

4.2 规范操作 ①建立药物配置中心,建立立制,科学规范化管理,配置中心统一配置,发送到科室,使接触抗肿瘤药物的人员压缩到最低限度,减少其危害范围。在配置化疗药物时,穿专用的长袖聚氯乙烯防护衣,戴好一次性口罩、帽子、防护眼镜、戴双层手套,在聚氯乙烯手套外再戴一双乳胶手套。使用的注射器、针头、输液用具均是一次性的;②改进吸药排气方法:打开粉剂安时,应用无菌纱布包裹;溶解药物时,溶解剂缓缓注入瓶底,待粉末溶解后再晃动;排气时,不能对准他人或其他地方排气,针头用无菌纱布包裹后再排气。将药液吸好后加入液体瓶内,再将空气吸出一部分,使瓶内成负压,以防止在床旁更换输液瓶时从排气管溢出,避免药液溅在操作者身上或患者的衣物上;③如果药液不慎溅入皮肤或眼内,应立即用生理盐水或流动清水反复冲洗,洒在桌面或地面的药液,应及时用纱布吸附,放入专用垃圾袋焚烧,并用消毒液擦洗;④用物的处理:操作完后将所有的用物包括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药液瓶、安瓿放入专用口袋封闭处理,残剩药液不得直接排入下水道。操作者用清水及肥皂水按6步洗手法彻底清洗。治疗室持续通风换气,使治疗室的空气加速循环,减少空气中化疗药物微粒含量。

4.3 改善治疗室的设备 有条件者最好使用特别的安全垂直层流柜及空气净化台[2]。无条件者,治疗室装大功率换气扇,病室走廊安置1~2台大功率换气扇,定时通风换气,以减少空气中化疗药物含量。

4.4 对患者的排泄物的处理 医务人员和患者分开使用厕所。患者的呕吐物、大小便等及时清理,操作时要穿隔离服,戴手套防止液体溅出,并用漂白粉净化消毒。接触患者或排泄物后要严格按照6步洗手法彻底洗手。

4.5 加强防护 对接触化疗药物的医务人员要加强自身防护,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体检,如查血常规及血小板计数,肝功能及心电图等,每年检查一次。对白细胞低于3.5×109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应尽量更换到不与化疗药物接触的岗位。只有医务人员身心健康,才能更好的为社会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第5篇:职业危害的防护范文

关键词:感染科;职业危害;针刺伤;职业压力;防护措施;体会

1 危害因素

1.1生物因素 经血液传播的疾病:是指可通过血液,体液途径传播的疾病。而通过职业暴露感染的最主要有3种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者(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①针刺伤是感染科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损伤,可引起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和感染,不慎注入含0.00004mlHBV的血液即可使人感染;②经呼吸道传播疾病: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接触传播,其传染性强,如传染性非典型肝炎(SARS)等;③其它感染性疾病:经其它传播感染性疾病。如霍乱、甲肝戊肝经接触传播的狂犬病、破伤风等。

1.2化学性危害因素 感染科护士每日在工作中接触各种消毒剂,这些化学物质危害人体的皮肤粘膜,呼吸道、神经系统,轻者刺激皮肤,引起皮炎、鼻炎、哮喘、重者可中毒或致癌。

1.3人为因素 护士院感意识淡薄,缺乏慎独精神,消毒隔离制度执行不严,消毒隔离措施不到位,这些因素易造成感染科各区域污染隐患,增加护士自身感染风险和交叉感染机会。

1.4生理因素 感染科工作紧张压力大,护士由于穿隔离衣给洗手、喝水,如厕等带来不便,极易引发泌尿系各种疾病。

1.5社会因素 社会对传染病的岐视,导致对感染科护士工作的岐视。

1.6身心危害 感染科通常设在偏僻地带隔离,出入受限,感染科收治的患者几乎都具有传染性,人们对传染病普遍存在恐惧心理。对感染科甚至对感染科护士避之不及。工作环境严肃紧张,势必加重护士心理压力。高度的压力使其产生心身耗竭综合症[2]。护理工作平凡,繁重的琐碎,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思想压力大,作息不规律,易产生焦虑,神经衰弱并易患胃病等。

2 防护措施

2.1生物因素的防护 ①采取普及性预防措施,要求进科护士必须接种HBV疫苗产生抗体后上岗,以减少HBV血液传播疾病的机会;②护士操作中不填被针头刺伤,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然后用肥皂流动水进行冲洗,再用0.5%碘伏进消毒。

2.2化学性危害的防护 配置、接触出各种化学消毒剂时,戴好口罩、手套,必要时戴眼罩,掌握正确的消毒方法,配置浓度,不良反应。盛装各种消毒液的溶器更加盖,以免挥发到空气中,如果用甲醛熏箱,应保持密闭性能良好,注意开窗通风。

2.3加强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职业安全是近几年来医务人员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而护理人员普遍缺乏防护意识,对职业暴露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因此有必要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安全知识学习与培训。要求护理人员积极参医院组织的医务人员预防职业性损伤,职业暴露及相关知识学习,使大家充分认识到职业危害可能给医务人员带来的严重不良后果,从而增加自我防护意识。

2.4生理因素的防护措施 ①鼓励护士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不断培养护士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用职业角色约束自己情绪;②关心帮助受伤者,提供心理支持。

2.5社会支持 护士职业危害的因素中,有许多方面来自于社会偏见,呼吁全社会理解、尊重、支持感染护理工作者。

2.6改善环境条件 感染科病房设计要有利于空气循环,布局合理,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三区,并醒目标识。对呼吸道传播病房,如有条件设计使用负压房,无条件时应加强病房空气消毒,加强病房通风管理。

3 总结

感染科护士工作存在职业危害是客观现实,职业危害是多方面的,职业安全不容忽视。只有制定相关制度,做好职业防护教育,采取积极有效防护,预防各种危害因素对护士造成影响,才能将职业危害降到最低水平。

4 体会

提高感染科护士的职业防护重要性出发,根据感染科客观存在的职业危害的各种因素,提高感染科护士职业防护的措施,必须制定各种有利的制度,采取更多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才能将职业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王怡.就感染科护士职业危害防护措施体会 [J]. 心理医生,2015(4).

第6篇:职业危害的防护范文

【摘要】 目的 分析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对策。方法 对供应室工作人员工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危害因素,提出相应的职业防护对策。结果 通过对供应室工作人员进行教育督导,优化防护流程,改善工作环境等措施,有效地降低职业危害。

【关键词】 消毒供应室 职业危害 防护对策

消毒供应室是从医院内承担各科室所有重复使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进行清洗、消毒、灭菌以及无菌物品供应的部门。消毒供应室的工作质量不仅影响到临床医疗质量,同时也存在对供应室工作人员自我安全的威胁,特别是工作人员在污染区进行分类、处理、洗涤过程中直接接触到病人污染在物品上的血液、体液等,如防护不当可直接传播疾病,如HBV、HCV、 HIV,部份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防护意识淡薄,在操作过程中没有采取足够的防护措施,其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1]。为此,本供应室通过对工作人员进行教育督导,优化防护流程,改善工作环境等措施,使职业防护行为得到落实。现报道如下。

1 供应室的职业危害因素

1.1 职业暴露 随着消毒供应中心的建立,目前医院将所有手术器械、医疗护理用品都回收到供应室进行集中清洗、消毒、包装、灭菌,供应室人员在回收交换物品的过程中要清点数目,这些物品往往带有血液、体液等污物,其中还经常有一些针头、手术刀片、缝合针、锐利器械等,稍有不慎就有刺伤的危险,特别厩ぷ鞯幕だ砣嗽保ぷ髁看螅痔资背F扑鹞醇笆备唬募臼痔撞煌钙惺惫ぷ魅嗽迸侣榉持苯佑檬纸哟ノ畚铮谇褰嗲ぷ鞯幕だ砣嗽币话悴淮魇痔捉哟バ矶嗥餍导拔锲罚灿懈腥靖髦执静〉目赡堋?1.2 物理因素 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烘干箱等仪器操作不当极易烫伤。真空泵、超声清洗机都会发出不同程度噪声,紫外线对人体危害以及压力灭菌器存在爆炸危险。本供应室包装材料大部分是棉布,操作时可产生大量棉絮对工作人员造成吸入性危害。

1.3 化学性因素 目前我院没有机械清洗消毒设备,所有物品均采用人工清洗,化学消毒剂为健之素,清洁剂有多酶、除锈剂、剂等,对人体的皮肤、呼吸道、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还有些化学性危害因素尚未被人们所认知。

1.4 运动性因素 如搬运重物,长时间站立等。

1.5自我防护意识薄弱 我院供应室人员除护士外,还有工人、临时工,这些人员文化层次较低,专业技术知识缺乏,感染机会要高于专业人员[2]。

2 防护措施

2.1加强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防止交叉感染。

2.1.1组织学习《消毒隔离技术规范》、《医疗废物处理条例》、《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等,增强工作人员对医疗环境中职业感染的危险性认识,掌握防止职业感染的相关知识,重视职业感染的预防。各工作区域制订相应防护流程并张贴职业感染防护流程图,进一步强化了工作人员的职业感染防护意识,使所有工作人员能自觉地把防护措施应用于日常工作中,以减少不安全隐患的发生,在清点清洗污染物品时,均应按标准预防作好防护,下收清点时要穿好工作服、戴圆帽、口罩、橡胶手套,清点完毕要脱去手套并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手工清洗时要加戴眼罩、防水围裙、袖套、戴双层手套、穿防护鞋等,并在水面下进行清洗操作,特殊感染物品必须先消毒再清洗。

2.1.2加强锐器伤的防范 供应室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锐利器械的操作技术,不徒手清点分离针头、刀片及锐利器械以减少刺伤机会,正确处理各种医疗费物,熟练掌握锐器伤应急处理流程。建立健全刺伤登记制度及上报流程,并定期进行追踪检查。

2.1.3 正确掌握洗手技术 按照《临床护理技术规范》中洗手指征实施洗手,正确掌握七步洗手法,在洗手槽上方张贴标准洗手步骤的宣传画给予提醒。

2.2 化学性危害的预防措施:(1)尽量减少消毒剂的使用。(2)必须使用的化学消毒剂配剂时浓度要准确,及时加盖,定时开窗通风[3],尽量减少化学消毒剂挥发时对人体造成的危害。(3)清洁剂(剂、多酶、除锈剂)溢出的处理。眼睛:立即清水冲洗15分钟以上,然后送专科进一步处理。皮肤: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物,以肥皂和清水洗净。

2.3 物理性危害的预防措施:(1)加强设备不定期的检修,对科室所有仪器、设备进行普查、检修,淘汰陈旧设备,有利于消除异常噪音。(2)防爆炸。熟练掌握仪器操作规程,按程序操作压力灭菌器,细心观察灭菌器室内压力变化。(3)防止烫伤。在仪器的外面设计醒目防烫伤提示标语,并使用防烫手套。(4)超声清洗时要加盖隔音。

2.4 运动功能性危害的预防措施:在搬运物品前,应评估物品重量,以正确的姿势提举物品,量力而行,如有需要可寻求协助。

2.5规范工作流程 严格执行强制性的工作流程,物流、人流、气流有序,不得逆流。严格区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各区域有专用的用具。

2.6 优化工作环境 安装空调及空气净化调节设备,工作结束后地面湿扫,每日空气用紫外线照射消毒两次。设立对外窗口,减少外来人员进入供应室[4]。如有条件尽快购置清洗消毒设备,减少物理、化学等因素对工作人员的危害。

2.7 加强监督检查,提高防护行为执行率 定期对工作人员的防护行为进行现场督查,定期检查供应室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职业感染防护的执行情况,不仅能及时纠正不安全操作,而且能从思想上对工作人员形成压力,强化他们的意识,使其能自觉地采取防护措施。

2.8其他 (1)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介绍上级医院供应室的现状,让工作人员知道供应室在医院中的重要性,对供应室前景充满信心。(2)丰富业余生活,增强科室凝聚力。(3)保证防护用品的供应。(4)定时体检,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3 结论

通过教育、督导、优化防护流程相结合,有效提高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感染防护意识和防护行为,从预防入手,采取安全操作,减少职业危害,从而预防和减少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感染的发生,确保医护人员心身健康。

参 考 文 献

[1]李映兰.高危科室护士职业安全防护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2(2):198-199.

[2]何素兰,刘素球,聂平兰.改善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感染防护行为的综合干预[J].护理学报,2008,15(2):79-80.

第7篇:职业危害的防护范文

【关键词】产房 助产士 职业暴露 自身防护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护理过程中,被感染性病原体携带者或感染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了皮肤、粘膜或者被感染者污染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服务模式的改变,以及助产士工作的特殊性,注定了助产士会经常接触到较多的危险因素,使助产士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成为血液传播性疾病的高危人群[1]。通过对我市3家医院100名助产士调查,初步了解助产士对潜在职业性危害因素认识和自我防护情况。

l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随机选取我市某区3家医院的助产士100名,年龄20—25岁30名,26—30岁40名,31—35岁20名,36—40岁10名。护龄3—20年,平均13.2。学历:中专20名,大专62名,本科18名。职称:护士18名,护师72名,主管护师6,副主任护师4名。

1.2 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开放性问卷调查。包括9个问题,由研究对象回答是或否。再收集资料进行统计。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为100%。

2 结果

调查项目

回答

为感染病人检查,无菌操作时洗手和戴手套

100

接触血液,体液,污染物,处理污染物是戴清洁手套 92

8

进行高危操作时戴手套(HIV/AIDS病人)

100

进行高危操作时戴双层手套(HIV/AIDS病人)

84

16

遵守洗手及手消毒制度

90

10

遵守预防制度

84

16

遵守感染性职业暴露后的处理原则

80

20

接触刺激性较强的化学消毒剂戴手套

79

21

如遇感染者接生时带护目镜和一次性围裙

81

19

3 讨论

3.1 个人防护意识薄弱及防护知识不足

3.1.1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及外来务工经济差的产妇不做产前筛查,临产后匆忙住院,而产科夜间急诊多,工作量大,有时来不及防护,助产士在接生过程中极易接触产妇的血液、羊水、阴道分泌物、大小便等,而这些作为污染源可使助产士面临严重职业暴露的危险[2]。常见妊娠合并乙肝、梅毒、淋病、尖锐湿疣,助产士在日常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患者具有传染性。虽然被调查者均能为感染孕产妇检查、无菌操作时戴手套和及时洗手,但仍有8%的助产士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或处理污染的物品时未戴清洁手套。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受感染的卫生工作者中,护士占63%,说明护士受感染的危险最大[3]。 转贴于

3.1.2化学、物理性危害 分娩室由于封闭式管理和严格的无菌要求,各种消毒剂应用较多,这些有害气体可刺激人体呼吸道,引起哮喘和鼻炎等。分娩室集中了胎心监护仪、心电监护仪等设备,使用时发出的声音以及孕妇分娩时的及喊叫等形成噪音,可引起头痛、头晕、耳呜、失眠等,还可出现恐惧、易怒、心情烦躁、注意力分散等情绪[4],导致工作容易出差错。

3.2 对策

3.2.1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防护意识 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宣传教育,让他们充分了解职业感染的危害性,增强防护意识,严格遵守各种操作规程,开展必要的心理咨询,使医务人员能及时缓解心理压力,保持健康的工作心理状态[5]。

3.2.2自我防护措施(1)对所有产妇采用普及性防护,严格执行洗手制度,防止交叉感染,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对患有传染病的产妇,应隔离待产、分娩,按隔离原则护理和助产。在行阴道检查,人工破膜时接触到孕产妇的血液、体液、羊水等分泌物时均需戴乳胶手套,皮肤有破损时或遇感染患者应戴双层手套。接生时应穿一次性防水接生衣,围裙,护目镜、胶鞋等。在操作中若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如产妇的血液或体液不慎飞溅到脸上或眼中,应立即用清水或消毒彻底清洗。要经常听一些医源性感染防护知识和方法的专题讲座,以增强职业防护意识,提高防护能力。(2)避免针刺伤,安全使用锐器。如发生锐器刺伤,应立即做好局部处理,捏住伤口近心端挤压,不要一松一紧,以防松手时污染血液因压力突然降低会加速进入体内,应始终压迫住伤口近心端使伤口周围污染血液流出,然后用清水冲洗伤口,再用0.5%碘伏消毒包扎[6]。同时根据情况尽早采取必要的预防用药,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进行定期随访和观察。

3.2.3提高心理素质 合理安排时间,以缓解自身的身心疲劳。多举行一些娱乐活动,还可以选择适合个体的放松方式,减轻压力,改善心理状态。助产士是紧张度高、风险大的职业,助产士的身心健康不仅关系到助产士的身体素质,还直接影响到母婴健康、产科工作质量的优劣。在健康护理事业发展的今天,助产士的职业暴露问题已成为职业危害中最为危险的群体之一。因此必须加强助产士的职业安全教育,才能保持身心健康,提高身体、业务素质和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1马冬梅,周杏仙助产士职业暴露调查中的报告 中华护理杂志,200641(4):328-329.

[2]谭利芳.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对策.实用医技杂志,2009,16(12):987—988.

[3]杨小蓉,廖兰。张燕.手术室护士职业性损伤及防护研究进展[J].2004,19(3)516-517.

[4]梁贵生.噪声与健康阴.护理研究,2004(9):1511.

第8篇:职业危害的防护范文

[关键词] 手术室 职业危害 防护

[中图分类号] R472.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218-01

手术室护理人员是在特殊环境中从事特殊护理专业的群体,由于她们长时间连续工作在密闭环境中,每日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注意力集中,长时间的前屈位站立,进食时间无规律,各种化学药物的接触,浓度较高的有毒气体的污染以及与血液、排泄物、分泌物频繁的直接接触,使得从事本专业的护士成为高危群体。职业危害是近年来颇受医护人员关注的重要问题,手术室周围潜伏着生物、化学、物理和社会心理等的危害因素,严重影响着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因此,做好职业危害的防护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自身健康和保证护理质量是非常重要。现就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浅谈如下。

1 手术室护士常见职业危害

1.1 身体疲劳与心理危害 手术室的医护人员长期处于繁重的工作中,思想高度集中、精神过度紧张、工作不定时,经常要抢救处理一些危重患者,易患溃疡病、心脏病、偏头痛病、下肢静脉曲张、胃下垂、慢性腰腿痛、慢性肝胆病等。同时也会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如精神紧张、焦虑烦燥等。

1.2 化学性因素对身体的危害

1.2.1 消毒液对人体的危害 手术室常用的消毒灭菌剂有甲醛、过氧乙酸、戊二醛、含氯消毒液,不加防护的长期接触可导致气促、头痛、接触性皮炎、鼻炎、关节病、哮喘、记忆力障碍、注意力不集中以及生殖系统疾病[1]。

1.2.2 各种有害气体的危害 1)挥发性麻醉气体对空气造成污染。氨氟醚、异氟醚等对人体有害。2)甲醛薰蒸消毒不能浸泡的电钻、电刀头、各种光纤导线,10%福尔马林固定的手术标本,使手术室散发着浓烈的甲醛味,对眼睛、咽喉有高度的刺激性。3)手术中电刀切割、电凝肌肉、脂肪组织产生烟雾焦味,使人产生头痛、心情烦躁。4)关节置换术中的骨水泥的异味使人头痛,甚至发生过敏反应。

1.3 生物性因素

1.3.1 皮肤黏膜的损伤 手术室护士每天都要接触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手术室护士在配合过程中常使用税利器械,如刀、剪、针、骨钩,锯片等,因工作节奏快,传递器械频繁,极易发生刺伤或切割伤,污染的锐器是导致这类感染的主要原因。国每年报道的450余万例法定传染病[3],其中大多数经呼吸道、血液和体液等因素传播的。在诸多生物因素中,护士因锐器损伤尤其是因针刺伤而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为最重要[4]。针刺伤时只需0.004ml 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

1.3.2 疾病感染的危害 一次针刺或其他经皮方式暴露于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HIV的平均感染率分别为6%-30%、3%-10%和0.2%-0.5%[2]。此外,护士接触其他体液如滑膜液、阴道分泌物、胸膜液和羊水等也是重要感染途径。

1.4 生理危害因素 手术室工作具有节奏快、持续时间长、风险大和相对不规律的特点。这些特点致使机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如遇到大手术,需要长时间的连续工作,饮食不规律,导致胃肠疾病;护士配合手术需连续前屈颈椎,很容易导致颈椎病;长期站立,腰部持续呈紧张状,造成腰肌劳损,出现腰腿痛、下肢静脉曲张。

1.5 物理性因素

1.5.1 锐器、电器损伤 手术室护士在配合过程中常使用税利器械,如刀、剪、针、骨钩,锯片等,因工作节奏快,传递器械频繁,极易发生刺伤或切割伤,污染的锐利器械易传染疾病。另外,在清洗手术器械的过程中,稍不注意就会损伤手指。

1.5.2 X光射线对人体的危害 随着骨科新手术的开展,手术中使用C-臂机越来越多,X光射线可导致癌、遗传和血液疾病等。

2 防护措施

2.1 感染因素的防护 熟练掌握锐利器械的操作技术,传递手术刀、剪时,不能直接用手,要用弯盘传递。正确选择掰安瓿的方法,使用硬质锐器收集盒,锐器盒的使用可使针刺伤的发生率降低50 %[5]。手术室护士应主动接受关于乙肝、丙肝、HIV的知识,同时要了解和掌握手术病人的病情,对已确诊携带感染因素的患者应加强防护不断提高自我防护。对急诊或未确诊病人一律按阳性对待,接触有感染血液或体液时均应有个人保护装置。

2.2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 打破护士工作的班次,实行弹性工作制,根据次日手术情况,合理调整,灵活安排人员。既保证手术的安全配合,也为安排工作提供更宽松、更有利的条件。

2.3 污染气体的处理 改善手术室通风设备,保证通风良好,将每个麻醉机的废气连接管通至室外,防止麻醉气体在手术室内蓄积。装有抽吸装置,定期抽吸。选择焦烟少、声音低的电刀,术中提醒手术医生边切割边用吸引器吸除烟雾,减少空气污染。

2.4 消毒剂使用管理 从戊二醛消毒液取出浸泡的器械后立即将盖子盖好,并用无菌生理盐水冲净,取用戊二醛熏箱内物品时尽量一次取完,有条件时用H2O2等离子体灭菌器或者用环氧乙烷灭菌。接触含氯消毒液及甲醛时,必须戴上防护手套,注意勿泼翻。手术室护士接触挥发性消毒剂时,必须戴口罩、帽子、手套,避免直接接触消毒剂。

2.5 X射线的管理 术中需要行X线透视及使用C型臂进行X线摄片的手术,安排在固定的手术间,上台前必须穿好铅衣,情况允许下可暂时回避,尽量避免身体照射,合理安排人员,避免短期内接受大剂量X线照射。孕期护士避免接触X线。

2.6 调整护士的工作强度 打破护士工作的班次,实行弹性工作制,根据次日手术情况,合理调整,灵活安排人员。既保证手术的安全配合,也为安排工作提供更宽松、更有利的条件。手术前了解手术时间,保证充分的睡眠,早餐要营养丰富。巡回护士在不影响手术的前提下轮流进餐,对手术时间特别长的手术中间加餐牛奶心中有数,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减轻了护士在时间和精神上的压力。

3 结论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院内感染及职业危害在医院是专业人士讨论的二大主题。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已引起多方面的关注。总之手术室护理人员只要能够自觉遵守消毒隔离及各种医疗职业病防护的措施,同时学会心理调适,缓解职业性紧张情绪,就能够避免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发生,提高工作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玉莲,陈玉平.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2000,19(9):434-435.

[2] 李可萍.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6):571.

[3] 王红江,杨敏,何国平等.护士工作中针刺伤现状及预防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2004,9(6):666.

第9篇:职业危害的防护范文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担负着各种医疗用品的回收、清洗、消毒、灭菌等工作,每天必须与各种污染物品、理化因素接触,成为职业暴露危险人群。科学、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是确保工作人员职业安全的关键。

一、潜在的职业性危害

1.生物性危害 临床使用后受污染的医疗器具都携带着大量的病原微生物,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回收、清点、清洗、消毒过程中极易发生损伤及污水溅到眼、口、鼻、黏膜,器械损伤率较高[1]。此外,布局不合理,人、物、气流交叉逆流等,都是职业性感染的重要因素。显然,工作人员处于被病原菌感染的潜在危险中。

2.理化性危害 高温、潮湿、噪音、辐射、粉尘及纤维絮等物理因素是工作人员每天都必须接触的。高温环境操作,易发生中暑、烫伤;洗涤区的潮湿加上冬天的寒冷环境可使工作人员患不同程度的风湿类疾病;噪声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听觉器官的损害;制作棉球棉垫、折叠包装敷料等产生的纤维絮、粉尘,长期吸入可损害呼吸系统功能;紫外线直接照射可导致皮肤、眼睛免疫系统的损伤。而对污染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以及物体表面的消毒,经常使用含氯消毒剂、洗涤剂等化学物质,对皮肤黏膜、眼睛及呼吸道都有刺激性,极易通过吸入、皮肤接触而产生危害。

3.生理性及社会性危害 下收下送、灭菌装载搬运重物、长期站立操作等,容易造成肌肉、关节的损伤、下肢静脉曲张、腰部损伤等。由于消毒供应中心是服务于临床无直接创收,长期以来待遇不如临床科室,而且工作繁琐、复杂,劳动强度大,职业危害因素较多,自身价值得不到认同,易导致心态失衡。

二、防护措施

1.规范建设,合理布局 科学选址、合理布局消毒供应中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消毒供应人员防护职业危害的基础条件[2]。我院的消毒供应中心设在离手术室、产房比较近处,便于器械的回收和下送。室内严格划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有实际屏障隔开,避免人流、物流及气流交叉、逆流,减少污染。配备洗涤装置、高压水枪、搬运车、运送车等仪器和设备,尽可能减少手工操作,降低劳动强度,减少工作人员的运动性伤害。通过空调系统调节适宜的室内温度、湿度。各种敷料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用材料,减少制作过程所产生粉尘、纤维絮在空气中的漂浮,保证工作环境的洁净。

2.规范操作流程 制定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制度,规范操作流程各环节的操作程序。压力蒸汽灭菌器、器械清洗装置等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按说明规范操作。对高风险的仪器设备,设专人负责。护理部、医院感控科等管理部门经常进行抽查、考核工作人员的操作,不断提高操作质量,降低锐器伤、烫伤、烧伤以及病原体暴露的危害。建立仪器、设备的保养、维护档案,定期进行保养、维护及安全检查,减少噪音,消除安全隐患。如压力蒸汽灭菌器,压力表每半年检测1次,安全阀和灭菌器每年检测1次。

3.强化专业技能,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消毒人员要经过专业培训,持证上岗。护理部、医院感控科等管理部门针对消毒供应中心岗位的特殊性,制定系统的专业技能及职业安全防护培训计划,采取讲座、操作演练、观看《护士行为规范》音像教材以及现场考核、指导等多种形式对工作人员进行全面培训。科室每月组织业务学习2次,每季度理论考试1次,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安全防护意识,掌握防护方法和措施,减少不安全因素。科室配备足够的防护用品,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各种防护用品的使用方法。严格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回收、清点、清洗污物时,根据工作的需要,合理穿戴帽子、口罩、隔离衣、防水围裙、袖套、手套、防护眼镜、面罩、防护鞋等防护用品,减少感染机会。进行紫外线照射消毒时,工作人员做应好防护,避免紫外线直射到人体裸露皮肤和眼睛,以免引起损伤。建立健康档案,每年体检1~2次,及时发现影响健康的潜在问题,并接种免疫疫苗。

4.加强手卫生管理 认真贯彻执行手卫生管理制度,在每个工作区均安装方便、适用的脚踏式水龙头、干手器或使用一次性纸巾,取消重复使用的擦手巾,并配备足够的快速手消毒液。有调查显示,不规范的随意洗手合格率仅为31.25%[3],因此,应加强工作人员手卫生相关知识培训,正确掌握洗手方法和洗手时机。每个月对工作人员的手卫生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抽样监测,纠正存在问题,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手卫生意识和洗手质量,确保洗手或卫生手消毒效果。

5.正确使用消毒剂及洗涤剂 工作人员熟练掌握消毒剂、洗涤剂的配制方法和注意事项,在配制使用消毒剂、清洗剂时,应根据不同消毒剂或洗涤剂的特性,戴手套、口罩、护目镜等防护用品,避免溅到眼睛、皮肤或吸入呼吸道致伤害。配备有盖的消毒容器,使用时应注意加盖,避免消毒剂散发于空气中,长期吸入,引起呼吸道伤害。

6.锐器伤的防护 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与工作粗心、注意力分散、警觉性不够、自我防护意识淡薄有关[4]。教育工作人员提高自我防护意识,熟练掌握各种锐器的操作技术,减少不安全操作。使用耐刺容器收集锐利器械,清点、清洗时坚持习惯用持物钳夹取,戴手套操作,使用容器盛装器械传递,保持工作区光线良好,降低误伤几率。同时,配备足够的工作人员,合理排班,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通过经常培训和抽查提问,使工作人员均熟练掌握锐器伤的应急处理措施,减少刺伤导致感染的机会。

7.强化专业意识,提高自我价值的认识 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专业性强,在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医院应不断地给予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在业绩分配上实行相应的倾斜政策。近几年来,我院经常选送工作人员外出参加学术培训,不断提高综合业务能力。同时,鼓励工作人员不断拓展知识面,提高业务素质,增强自信心,正确认识自身价值,消除心理疲劳。

参考文献

[1]王美容,朱秀兰,方东萍,等.医疗机构护士锐器损伤现状调查与防护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9):1125.

[2]罗维英,师清莲,李华喜.新形势下对消毒供应室工作定位的思考[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7):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