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士的职业危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生物因素 妇产科是集多种病原体的的妇科和被高关注点的产科于一体的科室。①妇科经常遇到需要急救的梅毒、艾滋病等极易感染的传染病患者;②产科护士在护理工作中不可避免的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到产妇的血液、羊水、恶露、乳汁、尿液、粪便、白带以及新生儿的胎粪、胎脂等等。接生时,有时甚至有血液、羊水溅到接生者的脸部或眼睛。有的产妇缺乏孕期保健知识,未行产前检查,入院后在检验结果还没有出来的情况下,产房护士就已经投入到接生、新生儿护理或抢救等的工作中,使护士获得职业感染的危险性增多。
1.2物理因素 ①妇产科护士在抽血、备皮、会阴侧切缝合、拆线、清洗器械等操作时有别于其他科室,经常接触锐利器械,极易发生针刺伤。如在缝合阴道裂伤较深的伤口时,伤口暴露不充分,需要用手指摸着伤口底部缝合,针刺伤的发生率高达 50% 以上[1];②产房的空气消毒主要使用臭氧机和紫外线,臭氧的特殊气味对呼吸道的刺激较大,易引起咳嗽和哮喘。紫外线能将空气中的氧分子分解成臭氧,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对皮肤黏膜和肺组织都有强烈的刺激性,长期接触可引起角膜炎 、结膜炎及皮肤红斑 、肺气肿和肺组织纤维化等[2];③电离辐射:随着高科技医疗器械的广泛应用,如心电监护仪、新生儿辐射台、吸引器、胎心监护仪等,如果防护不当,可致癌变[3];④噪音:产房的噪音主要来源为各种仪器发出的声音、婴儿的哭声,产妇因宫缩疼痛难以忍受而发出的声,家属过多的嘈杂声等等,可造成人大脑皮层兴奋或抑制,如头晕心悸、注意力不集中、疲劳烦躁、睡眠障碍、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变化;还可引起心里紧张,出现心率、血压升高等生理变化[4];⑤污浊的空气,由于我国传统思想的认知问题,产妇拒绝开窗通风,导致病室内空气污浊,清洁度下降,使护士造成呼吸道感染的机会增多。
1.3化学因素 妇产科使用的物品、器械消毒的消毒剂,如戊二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它的挥发性、刺激性和腐蚀性,对细菌有杀灭作用,但对人体也有不容忽视的毒副作用。经常接触此类化学消毒剂会引起对人体呼吸道、皮肤、眼睛、神经系统等都有不良影响。妇产科护士接触的抗肿瘤药物、疫苗、抗生素等也是一种职业危害。
1.4身心因素 ①人们对妊娠和分娩的认知不足,对并发症的发生缺乏因果联系。当出现合并症如子痫抽搐、新生儿窒息、产后大出血、羊水栓塞、宫外孕抢救不利时,容易发生矛盾冲突,使每一位护士长期处在精神高度紧张环境当中。容易造成性格急躁、心理压抑和焦虑;②妇产科护士工作繁琐、人力配备不足、经常夜班、倒班、加班、饮食不规律、劳动强度大、心理压力大、过于疲劳等导致好多妇产科护士身体都处于亚健康状态;③工作姿势:产房护士在接生时,需要较长时间的保持前屈、侧屈的。以及为产妇听胎心音、检查以及搬动产妇等,需频繁地做弯腰动作。这些都易引起腰背疼痛、颈椎病和肩周炎。工作时长时间的走动、站立,导致下肢静脉曲张等。
2 防护措施
2.1防止发生生物性损伤 必须了解新入院患者的病史和化验结果,对有乙肝、丙肝、HIV、梅毒等化验结果阳性者必须加强防护。在工作中应做好标准预防,以降低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的双向传播的危险。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用完后分类包装处理。
2.2工作中的防护 ①防止发生物理性损伤,妇产科护士应规范操作程序。缝合会阴时固定好针头,进针或出针时防止刺伤手指。使用注射器时不回套针R。一旦被刺伤,立即挤出伤口血液,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同时用肥皂水或流动水冲洗伤口,局部并用75%酒精或2%碘伏彻底消毒伤口并包扎伤口,必要时请外科急诊处理伤口;②改善工作环境,妇产科护士在工作中应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和关门轻。各种仪器使用消音功能,不能消音的调到适当音量,减少噪音;③给患者及其家属做好健康宣传教育和心理护理,让其了解阵痛的作用及大声喊叫对胎儿的危害,指导其阵痛时做好深呼吸,可帮助产妇做腰骶部按摩以缓解疼痛。也可建议使用无痛分娩技术。
2.3注射疫苗以及注射抗肿瘤药物的注射器分类放置 器械消毒尽量采用物理灭菌,保证化学消毒剂的浓度准确,过高的浓度有时会增加空气污染。化学消毒剂要集中存放管理,且要保持室内清洁干净以及通风良好,化学消毒剂应加盖,以防止蒸发污染环境,使用时要戴好口罩、R子和手套。若消毒剂不慎溅到皮肤或眼睛,立即用流动水反复清洗。使用紫外线消毒时禁止入室内,紫外线开关应设在室外。消毒结束后要开窗通风,净化空气,减少对人体的危害。对怀孕及哺乳期的护士应与特殊照顾。
2.4加强学习,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产房护士需掌握一些缓解压力的方法和心理调节的技巧,提高对紧张刺激的承受能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5加强体育锻炼,参加娱乐活动 产房护士应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以适应产房的工作强度和减少因工作姿势而导致的不适。
2.6医院管理的防护 ①首先还是要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确保减少或者避免差错事故、纠纷事故的发生;②医院应加强对职业危害的管理,把职业安全教育作为在职培训的内容,定期组织妇产科护士进行职业安全相关知识的学习,并进行考核,以此加强妇产科护士的职业安全意识,使护士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③改善工作环境,使用噪音小、功能好的仪器设备;④学习法律知识,规范护理行为。转变服务理念,加强护患沟通。
3 总结
妇产科的护理工作,存在着多种职业危害因素,加强对妇产科护士的临床护理防护知识的培训,做好防护措施,加强科学的管理,才能确保妇产科护士的身心健康,更好的保证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胡英,练冬兰,刘玉宇,等.消毒供应室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 06.
[2]王英,李兰仙.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J].科技信息,2013,1:471-498.
作者单位:474150 河南省邓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手术室
职业危害主要是指医疗环境及其职业性质对医护人员所造成的伤害,由于手术室工作的特殊性,手术室护士存在着被感染的高度危险,且手术室工作时间不固定,手术任务繁重,护士心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极易导致身心疲劳。现对手术室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做一总结,分析如下。
1 职业危害
1.1 化学因素
1.1.1 消毒剂 常用的各种消毒剂如甲醛、戊二醛、含氯消毒液等,是用于空气、物品及地面等的常用挥发性消毒剂,效果可靠,但对人体的皮肤、呼吸道、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都有一定的不良影响。长期接触可导致头昏、胸闷、心悸、过敏、神经性皮炎、结膜炎、职业性哮喘、肺水肿、机体免疫力下降。
1.1.2 麻醉气体 手术期间麻醉废气可通过许多环节弥散到手术室的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常用的吸入性全身安氟醚、异氟醚通过麻醉机管道漏气和患者呼出的残余气体弥散到空气中可引起肝、肾损害;手术室护士长期工作在残余吸入性的环境中,可导致麻醉废气在体内逐渐蓄积而达到危害机体健康的浓度,出现的头晕、头疼等不适症状,安氟醚长期吸入也可能造成肝脏、肾脏损害。
1.2 物理因素
1.2.1 锐器伤 手术室护士在工作时直接暴露于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面前的机会较多,被缝合针、刀片、注射器、输液器针头刺伤是最常发生的,术中频繁传递刀、针、剪、钩,术后处理器械等极易受伤或污血溅到皮肤或眼睛里,已污染的器械或传染患者用过的器械上面粘附有大量的致病菌,会通过破损的皮肤而被传染;最具威胁的感染性疾病如乙肝、丙肝和艾滋病,它们通过血液传播的机率最高,1次即可感染[1]。
1.2.2 辐射 手术室内多种仪器可产生各种辐射,给手术室护士造成危害,手术室采用的激光、电离辐射及某些射线易导致损伤,少量多次接触射线可因蓄积作用致癌。尤其是越来越多的骨科手术都要在C型臂引导下完成。外科手术使用激光时,若防护不当,对皮肤、眼球有光化效应损害;手术间每天都要通过臭氧进行消毒,高浓度臭氧的强大氧化力能刺激眼、鼻、喉咙的黏膜,可对呼吸系统造成影响。
1.2.3 噪音 手术室噪音的主要来源包括吸引器、气钻、麻醉机、电锯、激光、金属门窗的开关及器械车轮的摩擦等声音。手术室护士每天要在50~65 dB的噪声中工作至少6 h,对人体的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生理变化影响较大,还会对听觉系统有明显损害,还可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头痛、头晕、失眠、听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2]。
1.3 心理因素 长时间站立工作,固定的工作姿势,腰腿部长期受力,易造成劳损和双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引起下肢静脉曲张;无影灯强光刺激,易造成眼部疲劳,大脑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易患颈椎病;手术室护士经常加班加点,饮食、休息无规律性,人体生物钟紊乱,易患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疾病,对身体、生活及工作都极为不利;手术室护士长期面对患病、意外伤害、死亡,这些忧伤情绪都会影响护士的精神状况。
2 防护
2.1 化学消毒剂 配制化学消毒剂时必须戴上防护眼罩、手套、口罩,注意勿泼翻或溅入眼中,尽量避免吸入或直接接触,消毒液容器应加盖;尽量选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应用挥发性消毒剂时,明确消毒剂的注意事项,加强室内空气流通,定时开窗换气。
2.2 麻醉气体 减少麻醉废气的污染,选用密闭性能好的麻醉机并定期检测,防止气源管道漏气,尽量采用低流量禁闭式静吸复合麻醉,选用密闭度适宜的麻醉面罩,往蒸发罐加药过程中,防止洒落,减少麻醉废气的污染;定时开窗通风、换气,加强室内空气流通,以减少空气中有害气体的污染。吸静复合麻醉时要设法使用麻醉废气的排放设备,如换气扇、空调等,将泄漏气体尽可能排放至室外。
2.3 锐器损伤 操作尖锐器械或手部有伤口时需戴双层手套;术中传递手术刀、注射器等锐利物时用弯盘盛着递给手术医生;注射器用后不要将针头套回针帽,不要徒手装卸手术刀片,不要徒手处理污染的针头和锐器;及时将针、刀片、注射针头等锋利废弃物放入锐器盒内,如不慎被锐器刺伤,应立即采取相应保护措施,清创、消毒,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
2.4 辐射 孕期手术室护士应避免接触X线;在情况允许下,尽量减少放射线辐射暴露时间和机会;术中需要行透视或照片的手术,安排在专用手术间,上台前必须穿好铅衣,并在手术间安全的范围内设置铅屏风,以减少个人接受射线的机率和射线量;注意人员安排要合理,定期调换工作环境,避免少数人在短时期内接触较大的射线,产生蓄积效应;应用臭氧消毒时,严禁医务人员进入消毒区域,尽量减少护士直接接触高浓度的臭氧[3]。
2.5 噪音 电器设备长期使用后绝缘物老化易导电,应定期检修、定期测试耐压和绝缘情况,及时更换; 吸引器在必需时才使用,不用时关掉;电动吸引器、麻醉机、治疗车上的活动部件经常上油,使噪音降低到最低程度。
2.6 心理调节 工作之余开展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合理安排人力,减轻护理人员职业紧张,减少因工作忙乱引起的损伤,适当调节护士的工作强度,减轻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 赵英.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与防护探讨.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4):760-761.
[关键词]结核专科护士;职业危害;防护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5(b)-176-02
20世纪末,结核病在全球卷土重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急、重症结核病及耐药结核患者也随之增加。给临床治疗和护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结核专科护士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往往由于防护意识不强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其职业安全受到危害。因此,结核科护士必须增强职业防护,认清职业危害因素,尽量杜绝或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
1 职业的危害因素
1.1生物危害
1.1.1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年龄组结核菌感染率为44.5%,全国约5.5亿人受到了结核菌感染。据有关文献报道,护士感染结核菌的危险性(RR)为健康人群的2,22倍。
1.1.2血液性疾病的传播护士因锐器损伤尤其是因针刺伤而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其中主要是艾滋病、乙肝、丙肝感染。在多数发展中国家,结核与HIV感染是最常见合并的条件性感染症。结核病常常是HⅣ感染的早期表现。另有报道证实,通过一次性针头刺伤或其他经皮方式暴露于乙型肝炎病毒(HBV)平均感染率为6%~30%。80%以上的临床护士都有被针刺伤的经历,而针刺伤时只需0.004 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
1.1.3各种感染性液体的危害病房护士每天工作中不可避免会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特别是患者出现大咯血、大呕血时,往往因情况紧急来不及采取保护措施。SAILS患者的痰液就曾经使不少医务人员感染。
1.2化学危害
结核患者的痰液、分泌物以及病房环境等消毒要求严格,消毒物品种类多,护士经常接触各种消毒剂,如甲醛、含氯消毒剂、戊二醛、过氧乙酸等,这些均具有一定的挥发性和刺激性,可通过呼吸道和皮肤黏膜对人体造成伤害。
1.3物理危害
1.3.1搬运损伤护士长期在病房来回奔走,搬运患者、为患者翻身,患者床高固定,必须弯腰为患者进行治疗护理等,可致腰背痛(10w back pain,LBP)、静脉曲张等。刘建平等人调查结果表明国内护士的LBP终身患病率80%左右。
1.3.2辐射损伤紫外线照射、床头拍照、CT投照等都需要护士参与。大多数护士不具备放射防护知识,得不到很好的自我保护。易受损伤。
1.4心理社会危害
结核科护士处于职业感染的高危接触下,害怕在工作中被感染;护士工作负荷过重,频繁倒班,节假日加班;人们对结核病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和歧视态度,势必影响护理人员的情绪;这些都易造成她们职业倦怠。
2 防护
2.1提高防护意识
加强结核科护士的职业防护培训和教育。树立职业安全理念,规范操作流程,增强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推行标准预防。WHO为此提出了“普遍性预防措施”的概念,即假设所有人都有可能带有传染病,以一视同仁的态度来处理,适合所有患者、所有时间和所有场合,这样才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牺牲。
2.2预防职业暴露
安全使用锐器,制定和完善避免锐器伤的防护措施。中国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提出了锐器伤的处理原则:①如不慎被锐器刺伤,应立即采取相应保护措施,清创,对创面进行严格消毒处理,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②被HB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应在24 h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阴性者皮下注射乙肝疫苗。
2.3做好消毒隔离
由于结核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呼吸道,在空气不流通的室内,接触者受结核菌感染的可能性增大。与患者交谈,要保持适当距离。每天定时对病房空气进行对流通风、紫外线消毒,降低污染微生物在空气中散布。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体温表应固定专用,避免引起交叉感染。病房管理上限制陪护及减少探视。严格执行进入病区戴口罩、穿隔离服、工作鞋,接触患者和操作前后洗手制度。当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黏膜或破损的皮肤时一定要带手套,严格执行清洁、无菌技术和隔离制度。对出院、转院、死亡患者作好终末消毒处理。
2.4化学因素的防护
为减少护士职业接触化学物质所带来的损伤,使用化学消毒剂时,除做好个人防护及良好的通风环境外,还应注意:尽量选择对空气污染小的化学消毒剂;掌握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方法、浓度、时间,并严格按规定使用;了解化学消毒剂的性能及不良反应,进行消毒操作时应戴手套,可以有效避免皮肤与消毒液的接触,以防皮肤灼伤。
[关键词] 消毒供应室;职业危害;自我防护;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7(c)-0221-02
Analysis of the occupation harm and self-protection of nurses in the disinfection supply office
XIE Weihong YANG Li
Central Hospital of Longgang District in Guangdong Province, Shenzhen 51811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reasons of occupation harm and the measures of self-protection with nurses in the disinfection supply office. Methods The occupational dangerous factors of the disinfection supply office were analyzed, and the effective protective measures were formulated from 2011.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December 2011 wa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of December 2010 about the rate of risks and the degree of occupation satisfaction.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rate of risk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and the degree of occupation satisfac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 effective protective measures in the disinfection supply office can help to reduce the occupation harm, and be worth to research deeply.
[Key words] Disinfection supply office; Occupation harm; Self-protection; Nursing
医院消毒供应室的主要任务是对各科诊疗器械进行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储存和发放[1],大部分的回收器械带有致病菌,由于该科室护士常与被污染用品直接接触,受有害因子侵袭的可能性大,易受感染,严重威胁着生命安全,因此为将危害降到最小,做好该职业的危害分析并实施有效防护措施很重要。本院自2011年起,针对本院消毒供应室的职业危害因素,提出以提高护士自我防护意识为主的防护措施,实施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消毒供应室共有护士16名,年龄20~50岁,平均(28.1±3.6)岁;学历:大专及以上10名,中专6名。消毒供应室2011年12月份共回收处理器械1 120件(观察组),2010年12月份共回收处理器械1 098件(对照组),两组在器械数量、类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院2011年起,实施针对消毒供应室职业危害的防护措施,主要通过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并记录各风险事件,主要有:锐器伤、烫伤、因长时间接触紫外线引发的炎性反应、臭氧中毒、感染病毒性肝炎等传染性疾病及严重职业病等发生情况;制定职业满意度调查表,由护士自主填写,评价其对工作环境、氛围等的满意度,以1~100分计。
1.3 统计学处理
实施统计,并用SPSS 13.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 检验,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与对照组比较,实施针对职业危害因素的自我防护措施后,风险事件明显减少,护士对自身职业的满意度明显提高(P < 0.05),说明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不仅能降低风险发生,还能改善其工作态度。
3 讨论
【关键词】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防护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069-01
1 急诊科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因素
1.1物理因素
1.1.1锐器的刺伤 急诊科护士在抢救患者的紧急状态下,由于抽取血标本、各种穿刺、注射等,随时可能被污染的锐器刺伤,尤其是针刺伤、玻璃安剖割伤等,这些损伤可能导致普通细菌感染及二十多种血源性疾病,其中针刺伤是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的主要途径[1]。
1.1.2 辐射 急诊科护士经常护送患者进行X线等辐射类检查,从而加大了受到电离辐射的风险。据报道[2],长期接触小剂量X线辐射可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血液系统的改变。非电离辐射主要包括红外线,紫外线,激光等,经常暴露在这些辐射条件下可引起皮肤红斑,眼角膜炎等。
1.1.3 运动功能的损伤 由于急诊科患者病情紧急,变化快,护士在抢救工作中易发生肌肉拉伤和关节扭伤。此外,急诊科护士长期低头站立工作,易患下肢静脉曲张,胃下垂,腰腿痛,颈椎病等职业病。
1.1.4 噪音污染 急诊科的环境中充斥着大量噪音,主要有抢救仪器的操作声,救护车的警笛声等,急诊科护士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工作,易引起头晕,头痛,烦躁,耳鸣,失眠,疲劳,精力分散等,影响工作质量和效率。
1.2 化学因素
1.2.1化学药物 急诊科护士在抢救患者过程中可通过呼吸道、皮肤黏膜等途径被动地接触各种药物,部分药物会对机体产生危害。如护士为有机磷中毒患者进行催吐洗胃时,由于有机磷挥发性强,护士就会经呼吸道吸入大量毒物。
1.2.2化学消毒剂 急诊科用的最多的是含氯消毒液,护士用它浸泡呼吸机管路、体温计、血压计袖带、墩布及表面擦拭消毒等。含氯消毒液有刺激性,挥发性和腐蚀性,高浓度含氯气体会刺激护士的呼吸道和眼睛不适,含氯液体会腐蚀皮肤。乙醇等消毒剂能诱发细胞突变,具有累积效应[3]。
1.3生物因素
急诊科是接触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最多的地方,紧急情况下,护士需要徒手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感染几率高于一般医护人群。据统计资料来看,存在血源性传播的急救患者占60-70%[4],这大大增加了急诊科护士被传染的风险。
1.4心理因素
急诊科护士由于工作在救护生命的最前沿,时刻处于紧急抢救状态,导致精神高度紧张,工作风险大,并经常倒班,生物种紊乱,加上疼痛患者的声,酗酒患者的谩骂声及死亡患者家属的哀哭声等负面情绪的影响,使得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呈亚健康状态,严重者引发心理性疾病。有研究表明,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程度普遍较低,部分护士出现焦虑,压抑,孤僻,甚至抑郁。有报道[5],80%以上的护士不愿从事急诊护理工作,从事急诊工作5年以上的护士中,8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72%的人有疲劳感,40%的人情绪不稳定,20%的人易怒。
1.5社会环境因素
由于急诊就医的情况紧急,身体痛苦,患者及家属就医心切,情绪紧张、激动,对医院环境及就医程序陌生,易对医护人员产生误解。再加上各种社会因素导致的意外伤害,如车祸伤,斗殴伤,醉酒后情绪失常等,使得急诊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如急诊科护士遭到患者家属谩骂、殴打和醉酒患者的骚扰等,近几年更为严重。而我国的法律体系尚不健全,缺乏完善的急救医疗法律保护,使得社会环境对医护人员很不利。
2 防护对策
从以上分析来看,迫切需要提高急诊科护士对自身所面临的职业风险的重视程度,以改善急诊科的工作环境,保证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如下。
2.1加强职业防护教育
加强对急诊科护士的职业防护知识教育,提高急诊科护士的防护意识,改变不安全行为,有研究表明[6],进行防护教育能使护士的针刺伤发生率下降41.5%。严格执行六步洗手法和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认定患者均具有传染性,必要时进行隔离,能大大降低被传染的风险。
2.2严格遵守操作规范
积极预防针刺伤。使用后的锐器均按感染废物处理,及时放入锐器盒内,容器3/4满时及时处理。禁止手持锐器随意走动,注射器和采血针使用后禁止盖帽,及时置于专用容器内。接触患者、污染物体时戴好口罩、防护手套。护送患者进行放射线检查时必须穿防护服,尽量远离放射源及减少暴露的时间。护理操作时穿防护服,戴防护镜、口罩、手套,防止被动吸收药物。正确使用化学消毒剂,加盖保存。
2.3提高应对能力
急诊科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对于焦虑、急躁的患者和家属,护士要给予耐心细致的安慰;遇有不理智的患者或家属,护士给予劝阻,必要时请求保安或110警方协助。
急诊科护士要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业余时间和朋友多交流、沟通,适当参加运动如打球、游泳、旅游等,以缓解心理压力,放松心情。
2.4 认真执行规章制度
严格执行职业防护制度和发生职业暴露上报制度,发生锐器伤等职业暴露时按程序采取补救措施。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接种疫苗。同时,呼吁社会建立完善的急救医疗法律制度,给予医护人员有效的法律保护。
急诊科护士长期受到各种各样的职业危害的威胁,必须重视自身的职业防护,从多方面进行防范,以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 孙伯英,李明艳.医务人员血源性疾病防护教育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6):562-564.
[2] 张红娣,熊昊,赵焕虎等.黄石市143名医用X射线工作人员健康状况与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9,20(3):97.
[3] 黄润文,李玲.烧伤科护士常见的职业危害与防护[J].当代护士,2004,(6):26-27.
[4] 郑丽英,徐红英.急诊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J].安徽医药,2006,10(9):715.
[关键词]护士;化疗药物;职业危害;防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R5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由于肿瘤患病率的升高及越来越多化疗药物的使用,使肿瘤科护士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容易造成职业性损伤。而职业性危害往往要经过很长的“潜伏期”,容易被人忽视。尤其是近几年新的化学药物和高新技术的临床应用,使肿瘤科护士常暴露于多种职业危害因素之中,在护理、操作过程中,严重威胁着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应成为我们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肿瘤科护士职业危害的主要途径
1.1 首先是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差,职业防护意识不强,对职业安全认识不够。
1.2癌症患者的致癌病因涉及外环境主要是化学、生物、物理三大类;内环境(机体本身)如遗传、免疫等因素。而肿瘤科护士恰恰是接触化疗药物、生物制剂及物理性操作最多。由于不规范的操作,通过皮肤接触、呼吸道吸入等途径而受到低剂量药物的影响,存在致癌、致畸和脏器损害等潜在危险;
1.3 化疗药物在领取、摆放、保管及操作时不慎,将玻璃瓶、安瓶打破,药液溢出。
1.4 护士在配药过程中,由于带口罩不规范,不戴手套或只戴单层手套配置化疗药。虽然暴露计量较小,但因频繁接触会因蓄积作用产生危害;
1.5 患者尿液或其它分泌物中都含有小剂量抗癌药,经过直接接触、呼吸道吸入或消化道摄入而造成对肿瘤科护士职业损伤;
1.6 化疗废弃物末按流程处理。
2 肿瘤科护士职业危害的主要症状
2.1 经常会感到头晕,恶心,易发生掉头发、出现皮疹等症状。
2.2 肿瘤科护士怀孕时,抗癌药也可以通过胎盘运转导致流产,胎儿畸形,造成自发性流产。
2.3 抗肿瘤药物对人体最严重的毒性作用是骨髓抑制,特别是环磷酰胺、铂类、氮芥、阿霉素、丝裂霉素等均有中、重度抑制骨髓的副作用,其表现为白细胞的下降,随着剂量的增加,血小板和红细胞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1]。
2.4长期、频繁接触抗癌药物会因其蓄积作用而产生远期毒性反应,如致癌、致畸、致突变等[2]。
3 肿瘤科护士职业危害的自我防护
3.1 加强防护知识的学习,学习化疗基础知识,化疗的副作用及预防处理,化疗潜在的职业危害和防护措施,化疗废弃物规范处理流程管理等。
3.2 工作时要牢记一个观念:严格执行卫生工作制度就是很好的保护自己,一丝不苟地落实各项防护措施。
3.3 提高身体素质,注意锻炼身体,充分调动人体抵御有害刺激的能力,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3.4 抗肿瘤药物具有致癌、致畸、诱变及刺激性,怀孕及哺乳期要避免直接接触抗肿瘤药物。
3.5在配置化疗药物操作前要穿防护衣,戴纱布口罩外加一次性口罩,防止由呼吸道吸入,戴帽子,带聚乙烯手套后再戴一副乳胶手套,减少皮肤接触,操作完毕脱手套之后要按六部洗手法。备齐用物:治疗盘内无菌纱布、棉签、碘伏等,强化化疗药单独配置完成。
3.6 尽量减少抗肿瘤药物污染环境,配药时,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配制西林瓶的化疗药物时,要避免强正压或强负压操作,以免产生药物气雾[3];安瓿在打开前应轻轻敲击其颈部和顶部,以保证没有药液或粉末留于该处,打开安瓿时要用一块无菌纱布包绕安瓿颈,溶解药物时,应将溶媒沿安瓿壁慢慢地加入,避免药物粉末的散出。
3.7 接触化疗药物的用具,污物及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废药瓶等用后一律放置在防渗漏专用(红色)袋(双层)中封闭处理,并注明标记。由专人做毁形焚烧处理。在处理过程中,要特别提醒操作人员注意不要被针头、玻璃碎片等锐利物刺伤。
综上所述:随着医学研究不断深入,很多新的化疗药物在临床广泛应用,我们应高度重视肿瘤科护士职业危害防护问题,肿瘤科护士在为恶性肿瘤病人进行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如不注意个人防护,可导致诱变性、染色体畸变、具有致癌、致畸及脏器损害等潜在危险。因此,肿瘤科护士必须提高职业安全防护意识,规范执行操作程序,把职业损伤降到最低。职业部门领导应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加强环境及职业防护意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做好职业防护监测,采取有利于肿瘤科护士身心健康的防护措施以及规范操作,加强环境及职业防护意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以达到降低肿瘤科护士职业危险性的目的,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保证护理队伍的稳定,推动护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璇.化疗科护士的职业防护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29).
关键词 手术室 职业性损伤 防护
所谓职业性损伤是指工作中某些职业危害因素导致工作人员身心健康受到伤害,包括职业性危害导致的损伤和与工作有关的疾病[1]。
职业危害
物理因素:①意外伤害:多为利器伤。②缺氧危害:长时间工作在密闭空间会引起头晕、疲倦等缺氧症状。③噪音危害:手术室为噪音污染严重的科室,因其集中了现代化的监护、抢救设备及各种器械,噪音多>90分贝[2]。④放射线危害。⑤粉尘污染。
化学因素:①废气的伤害:术中CO2、异氟醚等品的残余气都可污染手术间内的空气,长期吸入可造成肝损害、细胞突变、免疫力下[3]。②消毒制剂的伤害。③抗肿瘤药物的伤害。
生物因素:病人的血液、尿液、分泌物等均含有各种致病微生物,术中的配合也会由于血管出血,处理脐带等受到血液的污染,这其中以艾滋病、乙肝、丙肝的威胁最大。
生理因素:手术室护士工作负荷量明显加大,很多人需要超负荷的工作。
防护措施
利器伤的预防:①加强护士职业培训,增强自我防护意识;② 认识并改变危险行为。
血源性传播疾病的紧急处理:①锐器伤后:戴手套者应脱去手套; 从近心向远心端挤出血液,同时用清洁流水冲洗伤口。用0.5%碘伏、2%碘酊、75%酒精对伤口进行消毒。②HBV暴露后应尽早监测抗体,并依据免疫状态及抗体水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③HCV暴露后3~4周内进行抗体检测,6~9个月复查以确定是否感染,如感染HCV,需查肝功能,为及早使用干扰素提供依据,以及早治疗;④HIV感染后2周~3个月是窗口期,因此暴露当时、后1个月及6个月需进行连续监测以确定是否感染。
紫外线消毒防护:①增强自护意识,严格按操作要求执行;②开关应安装在室外;③严禁消毒时进入消毒区;④进行照射及强度监测时,应戴防护镜、帽子、口罩,避免皮肤黏膜直接暴露。
消毒剂消毒防护:①熟练掌握常规使用化学消毒剂的性能、功效及配制过程,严格掌握有效浓度和剂量,使其既能可达到消毒目的,又不造成更大的危害及浪费;②检查和配制时,要戴口罩、帽子及手套;③消毒剂如不慎入眼,应立即用流动的水反复冲冼;④易挥发性消毒剂要密闭保存,消毒剂应放在阴凉通风处,以免造成污染。
化疗药物的防护:①增强自我防护意识;②配制化疗药物时,在配制区的台上铺设吸水纸,以吸附溅出的药液,以免蒸发造成空气污染;③配药时应戴手套,割安瓿时,应将药液弹下,打开时垫纱布,以防刺破手指,抽取药液时不应超过注射器容积的3/4,配药完毕,用清水擦拭台面,脱去手套后用肥皂水及清洁流水彻底清洗双手。④妥善处理用过的物品,例如针头、棉球等,收集于专用的密闭垃圾桶内统一处理。
生理因素之运动功能性防护:①搬运病人时,注意科学用力,以免损伤身体;②适当改善站立的强制;③休息时抬高下肢。
参考文献
1 魏君.手术室护士职业伤害因素防护.中国护理管理,2005,5:20-22.
【关键词】 护理人员 职业危害 防护措施
护理人员工作的医院内,由于病人高度聚集,加上各种诊断,治疗技术的应用,形成了医院特有的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环境;同时由于护理工作高强度性,使护理人员经常处于心理学和工效学的高度应激状态。如何有效避免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加强护理人员的主动防护意识,已迫在眉睫。现就护理人员常见职业危害因素以及防护措施综述如下:
1 危害因素
1.1 生物性因素
大量调查结果表示,护理人员在职业工作中有较高的职业损伤率和职业暴露率,导致了较高的感染率和带菌率。据WHO统计[1],护士、医院实验室人员和清洁工是创伤性接触的高危人群,年创伤率为1%-2%,创伤后感染率为0.3%-3%。在2003春季发的SARS疫情中,一线的医护人员感染率最高达20%以上。在诸多生物因素中,护士因锐器损伤尤其是因针刺伤而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为最重要[2]。由于针刺引起的损伤就可传播20多种血源性传染病,有80%-90%的健康的医护人员患传染病是针刺伤所致。接触其他的体液如滑膜液、、阴道分泌液、胸膜液和羊水等也是感染的途径之一。
1.2 化学性因素
对护理人员造成职业危害的化学性因素主要是一些药物及消毒剂的接触,如抗肿瘤药、麻醉剂、环氧乙烷、戊二醛、含氯消毒液等。这些药物的共同特点是容易入空气中,或由于接触暴露,多有致畸和致癌作用。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解决消毒与环境污染致残余消毒剂吸入的矛盾也是医护人员职业防护亟待改进的重要课题,有报道长期吸入混有较高浓度的戊二醛容易引起眼烧灼、胸闷、气喘、皮肤过敏等症状[3]。对护理人员职业卫生安全影响最大的化学因素是抗肿瘤中药物的接触,现阶段使用的抗肿瘤药物大多数为细胞毒剂,具有致突性、致癌性、致畸性[4]。有研究证实,在工作间空气或工作台表面可测到抗癌药物,有学者用气相色谱分光技术在职业接触细胞毒性药物护士尿液中检测出甲氨喋呤、环磷酰胺、铂类等药物[5]。职业暴露于抗癌药对护士可造成毒性反应,谢金辉等[6]进行的职业接触抗癌对护士生殖结局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护士职业接触抗癌药可导致妊娠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增加。金力奋[7]等对某医院肿瘤科护士职业接触抗肿瘤药对护士的遗传损伤研究显示,肿瘤科护士外围血淋巴细胞的染色体和DNA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1.3 物理性因素
护理人员普遍存在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腰背痛问题,这些疾病的发生主要与护理人员弯腰动作多,劳动强度大,站立时间长,低头工作多且工作中不能正确运用力学原理等有关[8]。比如手术室护士长时间处于相对固定的位置,肌肉、肌腱疲劳、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导致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等疾病。护士在搬运病人、弯腰为病人进行治疗护理时引起运动功能性损伤,如腰背痛等[9]。长期接触X线可对人体造成很多损害,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血功能低下,晶状体混浊、生成障碍,甚至诱发肿瘤[10]。
1.4 心理性因素
国内调查结果显示,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常模,护士人群的心境抑郁、心理紧张、焦虑失眠发生率较高,心理状况不佳的检出率达到12.3%。护理工作压力源主要有:①不良的工作环境;②紧急的工作性质;③沉重的工作负荷。
2 防护措施
2.1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建立接触特殊感染源,控制预防的原则,避免受到针头和其他锐利物的损伤,规定护士绝对不要将针罩罩回针头;操作后针头或锐器在使用地立即被扔进耐刺的锐器收集箱中。建立损伤后的监护与健康跟踪制度,如不慎被锐器刺伤应立即采取相应保护措施,清创、消毒,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2.2 加强药物管理 加强化疗药物的管理,建立化疗操作流程、加强护士的防护意识,提供安全的防护用品、设备和环境。接触抗肿瘤药物的护士应穿戴好手套、防护衣和口罩,口罩和手套要定时更换;操作中不慎将药物溅到皮肤或眼睛,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在使用化学、消毒剂时,除做好与接触抗肿瘤药物同样的个人防护及良好的通风环境外,要科学地使用化学消毒剂浓度,集中存放,容器密闭,并有显著标记。
2.3 加强自我防护 长时间站立的护士应学会合理用力,运用正确的姿势,培训护士正确搬抬病人和帮助翻身。监护室、手术室等部门如频繁应用射线和电磁波,也应达到一定的防护要求,如铅板隔层,或提供铅屏风等防护用品,在摄床旁拍片时让所有人员尽可能远离摄片机器10m以上[11]。
2.4 重视洗手与戴手套 医院感染病原体传播最主要媒介是污染的手,因此要强调洗手的重要性。在进行护理操作前后,接触病人前后、上下班前、脱隔离衣后要洗手。曾有检测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或污染物后未洗手的带菌率为100%[12]。因此,一定要重视洗手并掌握洗手的规范方法。实践证明,这些预防措施在临床工作中起到了积极作用[13]。
2.5 提高认识,减少精神及心理压力 护理人员因工作对象、环境、社会地位、护患关系等造成心理紧张工作压力比一般职业突出,其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一般人群。要积极应对各种压力,调节心态。通过继续教育等途径拓宽知识,完善知识结构。通过沟通技巧的学习,正确处理护患关系。以高度的责任心,精湛的技术,防范差错事故发生。前不久发生在深圳山厦医院的“钢盔事件”虽然只是个例,但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在这个极端个案中给我们敲响警钟[14]。
总之,护理人员维护好自身健康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基本保障。医院及各科室管理者应对护理工作有充分的了解和重视,建立健全防护制度,完善与改进防护措施,努力创造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 参 考 文 献
[1] 陈纪刚,陈健,王文静,等.浅论职业卫生安全管理体系和工作场所健康的实践一致性.环境的职业医学,2002,19(3):172-173.
[2] 王红红,杨敏,何国平,等.护士工作中针刺伤现状及预防对策.实用预防医学,2004,9(6):666-668.
[3] 许炎秋.新加坡陈笃生医院手术室护士的职业防护设施.现代护理,2001,2(6):67.
[4] Sorsa M,Hemminkik,VainioH,Occupational exposuree to anticancer drwgs-potcntinl and realhazards.Mutal Res,1995,154:135-149.
[5] Sessink PJ,Bos RP Evaltion of methods for monitoring occup etional exposure to cytosta tic drus.Drug saf,1999;20141:347-359.
[6] 谢金辉,王建瓴,节海燕,等.职业接触抗癌药以护士生死结局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1,19(2):87-90.
[7] 金力奋,何继亮,张美辨.抗肿瘤药接触对护士的遗传损伤.环境与健康杂志,2003,20(1):21-22.
[8]林虹,马淑清,黄敏霞.澳门护理人员职业危害认知及自我防护行为的调查.中华护理杂志,2007,42(8):752.
[9] 陆毅,张战地,罗国萍.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常见因素与调适.护理管理杂志,2004,3(2):22-24.
[10] 张惠兰,陈荣秀.肿瘤护理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55.
[11] 哈智华.护士职业防护研究进展.护理研究,2004,18(6):957.
[12] 王方.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Ⅲ.中华护理杂志,2000:35(5):290.
关键词:护士职业 防护 危害 健康
职业危害因素的概念是在18世纪提出的,现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谈到护士或许在我们的脑海就会浮现出“白衣天使”这四个字,接着脑海中就会自行描绘这样一幅画面:一个身穿白大褂的漂亮的护士,细心的照看每一个病人,在护士的悉心照看下,病人恢复了健康[1]。而我们却从未想过护士也是人,也会生病,护士其工作的特殊性,常常暴露于各种不安因素中,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节奏快、任务重、连续性、无规律护士在护理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化学性、物理性、生物性等不安因素的威胁。为了不影响医疗护理质量的提高,不影响护理人员的生活质量,护士在医疗活动中应该提高自身防护意识,预防疾病传的传播及减少对自身的危害,保护护理人力资源。
1 护士职业受到的危害因素
1.1 物理性危害
1.1.1 噪音
病房长期使用心电监护仪、多功能输液设备、呼吸机等,属于持续噪声污染源,电话铃声、负压呼吸声、呼叫机声、患者声、孩子啼哭声等属于间断噪声污染源。噪声能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二者同时发生,互为因果。从医学角度来看,噪音会引起人体应激反应,从而出现各种生理系统紊乱,引起胃炎、胃溃疡、头痛、疲倦、激动、紧张等症状。
1.1.2 紫外线辐射
长期生活在云南的人都知道,紫外线太强了对皮肤不好,紫外线属于光的一种,哲学上有句话说“存在即是合理”紫外线既然存在就是合理的,即使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但凡事都有两面,有时我们不是胡说这样一句话“快发霉了,应该见见阳光杀杀毒了”,为什么阳光可以杀毒,因为紫外线是其成分之一,紫外线是医学上必不可少的。
1.1.3 X线、非电离辐射、微波、超声波
遗传学上说表现型由基因型与环境共同影响,每个人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成的,在细胞不停的死亡与再生过程中,外部刺激会导致基因发生突变,基因突变造就了表现型的改变。每个个体都有潜伏的癌细胞,在受到一定的外部刺激后,细胞就会真正的癌变,变为癌细胞,癌细胞不停的增殖就会表现出癌症这样的病,而X线、非电离辐射等的极度辐射后就会导致细胞癌变[2]。
1.1.4 针刺伤
针刺是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害护士污染源,护士被针刺伤率较高,据专家统计,到2005年底我国被确诊感染了HIV653例,2000年有57人被确诊感染HIV,其中24例是护士,有皮肤刺伤的造成感染有48占84.2%。针刺伤时只需0.04ml带有HBV血液就足以让护士感染。据调查显示,国内有大约78.4%―81.9%的医务人员被锐器刺伤,其中被针刺伤5次以上的有17.9%。②
2 化学性危害
是药三分毒,对护理人员造成职业危害的化学性因素主要是一些药物及消毒剂的接触,如,抗肿瘤药、麻醉剂、环氧乙烷、含氯消毒液等。哲学药物的共同点时易融于空气中,或由于接触暴露,多有致畸和致癌作用。
3 身体性因素
护理人员普遍存在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腰背痛等问题,此类疾病大多与护士职业人员的工作需求有关,大部分护士人员弯腰动作多,劳动强度大,站立时间长、低头工作多且工作中不能正确运用力学原理。
4 心理性因素
国内调查结果显示,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常模,护士人群的心境抑郁、心理紧张、焦虑失眠发生率较高,心理状况不佳的检测率达12.3%。无论什么工作都会有压力,没有压力就没办法进步,而护士职业的压力主要有:第一,工作环境不良;第二,紧急的工作性质;第三,沉重的工作负荷。
5 医患关系紧张
2013年10月25日有一则新闻备受关注,新华网题为《温岭数百医护人员抗议医闹 数百家医院支持》,新闻主要内容说的是温岭市医院一名医护人员在医治了一名患者后一段时间被患者刺伤。原因起于患者觉得自己鼻子不舒服都温岭市医院做完手术后一段时间又觉得自己鼻子不舒服后到医院复查,检查结果为一切正常,而患者坚持认为是当时手术遗留下的问题,于是就发生了这样的问题。医患关系也是护士职业危害的一个关键问题。
6 防范于未然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无论从那一方面看都健全的在发展,特别是医疗设施方面,出现了许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医疗设施,一些以前没法治愈的并现在也有了进展。就拿天花一类的疾病来说,在我们的认识里,出天花在古代那就是宣布死刑,还有想瘟疫一类的传播迅速的疾病,不说古代那么远就是在近代也有些手足无措,可是放在现在,这些都不算是什么大病[3]。
7 小结
医者即是患者眼中的“白衣天使”,是光荣神圣不可侵犯的,却也有一些不为众人知的危险,并不真如世人眼中的那么光彩。我们也知道一个人要想成为一名医者、护士需要突破重重困难,不仅要克服生理也要克服心理的障碍。培育出一名优秀的护士需要付出很多,因此,在知道护士职业的危害时,作为一名护士工作者应该注意防范于未然,充分认识到工作中健康与安全的重要性,增强自身防护意识,尽量避免有害因素对自身的危害,维持身心健康,有效做到自身防护,保护护理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 戴良和;临床护士针刺伤预防知识与操作行为调查分析[J].当代护士,2005,03.
[4] 张斌.我国职业危害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安全,2011,08.
[5] 许万军,曹黎莉,马兴铭.噪声工作对女性的影响[J].兰州医学院医报,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