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环境概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健词 大学生 思政 教育 氛围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具有特殊性,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氛围有利于把握影响大学生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有意识消除或抑制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创造、培养有利因素,以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意识等。深入分析存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中的问题,并探索相应的对策,是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氛围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氛围概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指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外部客观存在,具体是指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一切外部因素,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并对其发生影响的外部因素,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容。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环境
1.经济全球化使大学生产生政治信仰迷茫和价值观多元化。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诚信危机。
(二)学校环境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硬件环境。学校建设不完善,科研水平不达标及设施陈旧,师资力量薄弱及管理漏洞等。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软件环境。校风、教风不创新,后勤作风、服务意识、敬业精神差,校园文化氛围淡薄,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严格程度低。
(三)家庭环境
1.父母的言传身教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优良的家庭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终身的老师,父母的不良行为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直接的、深远的负面影响。2.家庭关系不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离婚率上升形成了许多单亲家庭,严重影响了子女的健康成长。独生子女在家庭受到父母的溺爱,使他们的社会生存和适应能力偏弱。3.家庭教育方法及方式造成孩子情商和品质缺失。只重视智力和创造力的开发,忽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道德品质开发;用传统教育理念全面覆盖现代教育理念等。
(四)网络环境
1.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淡化了大学生的道德责任与法律意识。2.沉溺网络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及专业学习产生不良影响,易造成网络犯罪。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
(一)社会环境
1.搞好经济建设,夯实物质基础良好的经济环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2.良好的政治环境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和手段。3.文化环境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把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融入文化环境建设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通过倡导主文化、创造新文化以实现文化环境的和谐。
(二)校园环境
1.创建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一是要重视校园规划;二是要进行科学的研究和论证;三是要充分发挥师生员工的集体智慧和作用,形成全员环境意识;四是要加强资金投入;五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要根据师生员工不同的心理特点,形成各具特色的校园环境。2.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环境,不断提高育人的精神品位。第一,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做到爱岗敬业。第二,学校领导要适时提出培育良好精神环境的具体要求,广泛进行宣传教育,以营造良好的精神环境。第三,树立师生中的先进典型,通过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带动全体师生员工,形成良好的校园精神环境。第四,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和活跃学生课余生活,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3.加强学校管理制度建设,使全体师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管理包括学校整体管理体系、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行为年度考评体系。学校要建立以综合测评为核心的年度考评体系,考核准则等。建立学生测评结果并作为全面评价学生时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中包括学生的学风管理,考风管理,寝室管理。加强学校管理与学生管理的相结合。
(三)家庭环境
1.提高家长自身素质,家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行为方式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青年学生成长的正面作用是巨大的。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最大限度地通过家长来达到教育学生和优化家庭环境的目的。2.形成良好的家风与和谐的家庭氛围。在融洽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孩子才有可能形成乐观向上的性格,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家庭教育容易接受而不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产生良好的家庭教育效果,进而促进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3.树立全面发展理念,转变教育方式。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促使他们树立子女全面发展的理念,不只片面强化智育,同样注重孩子德育、体育、美育、劳动、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培养。
(四)网络环境
1.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可考虑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大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增强广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和自律、自重意识。另外,在网络教育中把技术与伦理的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使大学生在现实生活和虚拟社会中都能够保持严格的道德自律,承担起维护网络社会秩序的责任。2.建立网络舆论危机管理机制。第一,通过网络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二,要加强主导性信息的,通过建立健全及时、透明、公正的信息机制制止网络谣言的产生,争取网上舆论宣传的主动权;第三,要建立常设的网上舆论动态调查组织,负责全天候全方面跟踪网上思想动态,随时掌握大学生思想状况。3.提高大学生在政治思想上的免疫力一是要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其在政治思想上的免疫力。其次,要对大学生加强包括网络道德在内的道德教育,使其在现实生活和网络虚拟生活中都能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再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加强对他们的人文精神、思考力的培养与训练,使其更好地利用网络为人类造福。
参考文献:
摘要:创业者的成功,离不开他强大的心理素质。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的心理活动调节着他们的行为,引导着他们的实践。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备良好的创业心理是当前大学生在通过自主创业来实现自我价值道路上必不可少的具备条件之一。对于如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的路径探索,也是在这股大学生创业热潮中必然要探究的问题,不容忽视。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心理;环境;路径
一、大学生创业心理概述
(一)创业心理的概念
创业心理是个体个性心理特征的中一个具体分支,并通过创业者在创业实践中的各种行为表现出来,贯穿于创业者创业活动的始终,调节并引导着创业活动的开展,是创业者能否成功创业的决定因素之一。
(二)创业心理的分类
创业心理是推动创业进程的一股重要力量,根据创业所处的不同阶段,笔者将创业心理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关于自我创业能力的认识与把握;在创业实践过程中的成熟度和抗压能力;对市场各要素的分析和把握能力等。
(三)创业心理的重要性
《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2015届毕即创业大学生比例高达3.0%。其中,有一半大学生在创业3年后放弃创业,创业成功率不足5%。大学生创业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对市场各要素把握不够、抗挫性低、缺乏资金和经验。由此可见,大学生只有具备成熟的创业心理,才能在现代市场经济下的创业浪潮中站稳脚跟。
二、大学生创业心理现状分析
当前大学生的创业心理呈现出了浮躁和理智两种反向特点。
(一)大学生创业浮躁心理的表现
1)大学生是创业群体中的潜力股,但也有一些大学生过分狂妄自大,忽略了当今市场竞争的激烈性,把创业简单化,在没有做良好的创业规划及风险评估的前提下盲目开展创业活动。
2)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对于产品信息,市场需求等通常靠主观臆断。3)大学生创业者普遍偏向选择门槛较低、成功快的新媒体创业,却不愿从事那些技术含量高的行业或服务业。
(二)大学生创业理智心理的表现
1)大学生意气风发,充满自信,不畏失败。他们学习能力强,知识吸收快,敢于创新,勇于维权,有利于其在创业中提高自身竞争力。
2)大学生创业者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投身创业,证明了他们的勇气、担当与责任感。
3)大学生整体素质较高,他们所接受的诚信教育、团队合作教育、助人教育等助推了他们营造良好商业氛围以及创业的成功。
三、当前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的影响
大学生创业心理是当前纷繁复杂的创业环境相互影响、渗透的产物。笔者认为,在大学生创业心理形成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一)政策环境
十以来,政府简政放权,深化改革相关制度,放宽企业发展渠道,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并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总理在首届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强调,也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可见,国家为创业者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和物质支持,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上了创业之路。
(二)市场环境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这要求大学生能与时俱进,敢于创新,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质,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当然,在激烈的竞争之中,有人越挫越勇,也有人一蹶不振。
(三)学校环境
各大高校正努力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逐步建立并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大学生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并提高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许多高校还举办了大学生创业比赛,激发大学生的兴趣与潜能,保持大学生创业的活力。
(四)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习惯以及思维方式。有一些学生的家庭环境对他们开展创业更具优势。而有些大学生的家庭环境不尽人意,这也许会挫败他们创业的积极性,但也会有一些大学生不受之影响,在历练中走向成功。
四、对于如何培养良好大学生创业心理的探索
创业心理贯穿创业全过程,因此对于培养良好大学生创业心理的路径探索,势在必行。
(一)加快创业教育改革,加强学生创业心理引导
各大高校应进一步探索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不断寻求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创业价值观的路径,。同时,高校创业教育应结合学生创业的实际需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当增加实验、实习等实践项目在创业课程中的比重,让大学生的各项能力在创业课程中得到充分锻炼,建立并完善创业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二)加大政府扶持,增强市场包容性
相关政府部门、企业和高校应加强联系,共同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大学生创业教育实习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系列全面便利的服务。社会应该增强对大学生创业的包容性,杜绝对大学生创业企业的欺压、排挤现象。政府应当完善有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各项制度,下派专业人士对大学生创业者进行专项指导,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企业联动帮扶系统,加强各项大学生自主创业优惠政策的切实可行性。
(三)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系统的创业价值观
就大学生自身来说,要敢于挑战自我,努力提升创业综合素质。大学生创业者不能只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而要不断地在创业实践中更新完善知识结构。在市场中积极寻求合作,协作竞争,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大学生创业者要在创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风险承担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脚踏实地,形成务实的创业心理,并在敏锐的洞察中创造和把握机遇,在成败、进退、得失之中权衡,实现自我能力质的飞跃。
创业,是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一场严格检验。兴趣、动机、需求等心理因素是创业行为实现的催化剂。而大学生的意志力强大与否,洞察敏锐与否,心态稳定与否等则是决定他们能否成功创业的关键心理因素。总之,良好的创业心理奠定了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基础,也是大学生成功创业的源泉。
参考文献:
[1]张楠.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调查研究报告[J].才智,2012(10):247.
内容提要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孩子由祖辈抚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孩子的不断成长,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出现了一些误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密切关注这些孩子的成长,认真分析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并用自己的耐心、爱心帮助这些孩子走出困境,使其茁壮成长。
正文
所谓隔代抚养,就是指孩子从小跟随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长大,主要由老人承担抚养孩子,教育孩子的任务的一种教养方式。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很多年轻的父母为了在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选择了把孩子交给老人抚养。这样做既可以解决自己工作的后顾之忧,又可让老人因抚养孩子有事可干,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可谓一举两得。据调查,目前我国约20%的独生子女是由其祖辈抚养着的。而祖、父、子同住,孩子主要由祖辈抚养的在我国则更普遍。孩子由祖辈抚养有多种好处,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种教育形式的弊端也就更多的凸现出来,笔者是一位从事基层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我接触了一些这种特殊家庭教育下成长的孩子们,和其他同父母从小就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相比,这些孩子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一、行为及心理特点概述
1、缺乏纪律观念,生活、学习习惯差。迟到、旷课、课上不听讲、不完成作业等现象在他们身上屡见不鲜。
2、任性、脾气暴躁、易怒,经常和同学、老师发生冲突。
3、自私、冷漠、孤僻,不愿意和同学、老师沟通交流。
4、个别同学有暴力倾向。
二、成因分析
1、祖辈的过分溺爱。俗话说:“隔辈亲”,老年人抚养孩子,常常是过分的关心和溺爱,包办孩子的一切事情,使孩子没有机会做自己的事情,孩子是家中的老大,惟孩子是从,无条件地满足孩子提出的一切要求。长期下去,就娇惯出很多自理能力差、自私、蛮横的“小皇帝”、“小公主”来。
2、父母的愧疚心理。很多隔辈抚养的家庭大都是因为父母工作忙而无暇照顾孩子,不得已才交给祖辈抚养,对孩子的父母来说,他们一周、一月、甚至一年半载才能见到自己的孩子,他们对孩子会有深深的愧疚心理。所以见到孩子后,为了弥补内心的愧疚,他们会满足孩子提出的一切要求,这同样为孩子的病态发展埋下了祸根。
3、家庭教育的缺失。祖辈们大多关心的是如何让孩子吃好穿好等生活上的问题,却忽略了和孩子思想、心灵上的沟通交流。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步有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但老年人思想比较顽固、保守,和孩子的思想观、价值观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他们之间很难进行沟通和交流,尤其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他们面临着很多心理上的问题,他们需要向人倾诉,需要有人倾听,需要有人给他们方法的指导,但遗憾的是他们在家庭中找不到这样的对象,于是他们会变得沉默。由于在家庭教育的缺失,有些孩子就会把视线转移到虚拟的网络,而网络中的游戏可能会是导致他们有暴力倾向的一个重要原因。
4、家庭环境的改变。有些孩子小时候跟随祖辈生活,上学后被父母接回家和父母同住,因为家庭环境的改变,教育方式的不同,也会导致他们的心理朝着不健康的方面发展。
三、应对策略
隔代抚养子女所产生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对这类学生的教育实践中,我总结出以下经验:
1、面对这类写生,要有足够的耐心。李某又被数学老师逮住抄作业了,这是第几次我已经数不清了,训也训了,罚也罚了,家长也叫了,可是丝毫不起作用,该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呢?下了课,我把李某叫到办公室,让他坐到凳子上,心平气和的和他进行了一次谈话。从谈话中我得知李某的数学基础很差,数学课根本听不懂,作业根本不会做,所以只能通过抄这种方式完成作业。“那你是不是就准备放弃这门学科了?”“不是,我也想学,可是我基础太差,根本听不懂”。于是我又把数学老师找来,我们三个人一起共同商量如何解决该生的问题。最后我们达成了一致:每天数学老师单独给他留一些简单的作业。但有一个要求:必须靠自己完成,实在不会的可以问老师。该生爽快地答应了,自此,他的作业变得认真了,而且在办公室有时还能看到他问问题的身影。试想:我当初如果把它放弃了,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有时,冷静下来,耐心就会让问题迎刃而解。
2、用爱心去感染学生,和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再冰冷的心,只要有爱就会融化。”隔代抚养的孩子在家庭中缺少父母的关爱,在学校中我们就要用我们的爱去感染他们。张某,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岁数大了有时早晨不能给他做饭,所以他经常因为在外面买饭而迟到,有时还因为时间太紧张早上吃不上饭。在得知这一情况后,我每天早上都会给他带一点吃的,当我第一次把面包递到他手中的时候,我看到他眼中闪动的泪光。在他的日记中我看到这样的话:我原以为这个世界是冰冷的,只老师让我感受到了温暖,我一定会改正我身上的缺点来报答老师。相信吧!只要我们付出爱心,我们一定会得到最温馨的回报。
3、多发现其优点并及时表扬,使其树立自信心。任何孩子都需要表扬,隔代抚养的孩子由于生活环境的原因,身上的缺点很多,所以表扬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在学校生活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发现这些孩子身上的优点并及时在全班表扬,以树立孩子的威信和自信心。
4、使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隔代抚养的学生性格都比较孤僻,我行我素,不爱和同学交流。这是教师可以想一些方法使其融入到集体中。如:鼓励班干部和其交朋友、安排同学和其一块回家、班里组织活动鼓励其参加等,使其逐步融入到集体中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关键词】 高职学生 自卑心理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034-01
1 自卑心理的概述
自卑是自我情绪体验的一种形式,是个体由于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其他原因所产生的对自我认识的态度体验,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一般认为,自卑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客观环境和主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研究表明适度的自卑有时会成为人们前进的助推剂,本文讨论的是高职学生中失去自我控制的自卑所带来的消极问题。
2 自卑心理的特点
社会上的大多数人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自卑心理,只不过其中有一部分是隐性的,那些表现比较明显的则是显性的,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心理问题。有研究表明,自卑心理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最为明显的,如果这一时期不能很好地疏导自己的自卑情绪,长期处于自卑情绪的影响之下,必然会影响其身心的健康成长。而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思想意识还不够成熟,缺乏自我调控能力,多数学生都是因为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而选择了高职院校,希望能够在毕业之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可是他们的基础知识较差,学习效果不理想,这就导致他们的自卑心理越来越明显,不仅给学习与生活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出现一系列心理疾病。
3 高职学生自卑心理的表现及其影响
高职院校学生的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自我认识不全面、缺乏安全感、虚荣心与嫉妒心较强等,这些自卑心理的出现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学习与生活,让他们对未来感到迷茫,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自我认识不全面
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不够客观全面,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缺乏克服困难、不断进取的勇气。有些学生只是因为自己某一方面的落后,例如学习成绩、家庭环境、相貌身高等,就对自己丧失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
3.2 缺乏安全感
有些学生会特别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缺乏安全感。他们会对有关自己的评价反应特别敏感,一些无关紧要的话也会让他们觉得是对自己的不尊重,经常怀疑别人在背后说自己坏话,甚至也会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去报复,这样很容易与其他人产生矛盾。
3.3 虚荣心与嫉妒心较强
有些学生由于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就会产生嫉妒心理,但他们的性格特点又比较敏感多疑,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所以为了掩饰自身的缺点与自卑心理,就会在别人面前表现出很强的虚荣心,遇到什么问题都自己解决,不会向其他人寻求帮助。
4 高职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
4.1 家庭环境与社会评价因素
人对自己的认识或判定与外部社会环境对他的态度或判定紧密相关,消极的社会评价会加深个体自我评价偏低,由于社会上有部分人对高职教育的认识模糊片面,认为高职生就是考不上本科的差等生,从而给高职生有形无形的心理压力。
4.2 自身意识因素
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心理上不平衡,从而产生了自卑感。在肩负着父母的殷切希望进入高职院校之后,本想好好努力,在毕业之后找到满意的工作,可是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更注重综合能力,部分学生由于基础知识较差,无法跟上教师的节奏,学习效果不理想,综合能力不强,这就让他们出现了严重的心理落差。
5 针对高职学生自卑心理的对策
自卑心理普遍存在于高职院校的学生之中,学校要重视并加强开展自卑心理的研究工作,帮助学生们树立信心,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具体内容如下:
5.1 积极开展克服自卑心理的宣传工作
高职院校要加强克服自卑心理的宣传教育工作,将自卑心理形成的原因、造成的影响以及解决对策等进行广泛宣传,让同学们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卑心理,这样就会降低他们因为存在自卑心理而产生的一些不良情绪,并通过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可以自己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自卑心理进行及时疏导,减少由于自卑心理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5.2 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合理自我评价
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主要原因就是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和过低自我评价,因此,要克服自卑心理应首先从改变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入手。首先,必须端正对待自卑心理的态度,教师要设法使学生明白,其实每个正常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卑的方面,能坦率地承认自己有自卑心理及自卑发生的原因没什么不好;其次,就是通过学习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如果能正确地对待自卑心理,并且通过合理的自我评价将消极的自卑观念转变为积极的自信观念,努力进取,逐步消除自卑心理。
5.3 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教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学校要经常组织培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具备完善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的引导学生形成客观全面的自我认识,对学生给予充分的理解与尊重,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克服自卑心理。教师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要给予每个学生相同的尊重与关心,不要因为谁学习好或者是家庭环境好就另眼相看,那样会给其他同学带来心理落差,增加其自卑心理。尤其在对学生进行批评与处分时,一定要把握好分寸,避免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尤其是对一些存在自卑心理的学生,一样要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开导,结合其具体情况制定特殊的辅导方案。
参考文献
(民族学院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摘要:德育来源于生活,德育过程即生活过程。然而,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纵然被所有人所认可和接受,但在现实中想要变为切实有效的行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和摸索。
关键词:德育;生活世界;新课改
21世纪新一轮的课程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其中新的学生观认为,学生应该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性。学生应该回归生活世界,这成为小学品德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但是小学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将面临很大挑战。
一、生活世界的概述
(一)生活世界概念的提出及其界定
对于生活世界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但是这个概念正式被提出来作为研究对象是由德国著名哲学家胡塞尔提出的。胡塞尔最初提出的生活世界的理念是一个哲学概念。人类进入二十世纪,科学迅速发展,传统生活被现代文明逐渐取代,人们对现实生活意义的理解也被现代技术慢慢消解。哲学的地位遭受了排挤,人们对有关人生价值、理想和信念等的问题思之甚少。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就是要为人们重新建立起一个真实的“生活世界”,摆脱科学对人的桎梏,重新唤起人们对有关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等的思考和追求。
(二)德育回归的生活世界的内涵
在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的概念之后,许多学者纷纷对生活世界予以高度的关注,并且对生活世界的含义给出了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大致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观点。广义的生活世界是以非日常生活为主要内涵,包括以政治、经济、公共事务管理等为主的社会活动和以科学、艺术、哲学、宗教等构成的非日常的、自觉的精神生产领域。狭义的生活世界是指人们日常的生存和发展的生活空间,包括人基本的饮食起居、工作学习和人际交往等等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领域。我们这里所讲得生活世界主要是回归狭义的生活世界,可以称之为日常生活或日常生活世界。
二、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必要性
(一)德育与生活世界相脱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道德的产生同样也离不开物质资料生产的需要。伦理学认为道德源于社会物质资料生产。道德不会凭空产生,而需要通过生活实践来获取,而检验道德的途径也只能通过回归到生活世界中去。学校作为我国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阵地,承担着培养具有高素质国民的重大使命,学校的德育与生活世界是分不开的。但是长期以来,学校的德育却与现实生活相脱离,教育者只是单纯扮演了知识和道德教育信条传授者的角色,而未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较差。
(二)德育由“灌输”到关注学生主体性的需要。长期以来,学校德育都只是停留在灌输理论的层面。这种灌输是一种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师生之间平等意识的灌输。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长期被压制,得不到很好的释放,缺少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同时,学校的德育单纯重视内容和目标的一致性,却忽视了手段和方法,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往往搞“一刀切”。这种忽视学生主体性的消极的灌输,泯灭了学生的主体意,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培养和对心灵的呼唤。好的德育应该是积极关注学生个体,引导学生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对生命的关注和思考,对生活世界的关注和思考。
(三)德育与政治化和功利化相分离的需要。纵观我国的学校德育,德育的政治色彩浓重。德育的出发点是政治的需要,德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所谓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关注较少。因此长期以来,学校的德育总的来说是重政治、轻道德。
德育的功利化表现在,长期以来,学校德育给学生传递的德育信息极具功利性,德育的方向是为迎合社会的需求,只注重一时的、显性的功效,而忽视德育对学生隐性的长期的影响和帮助。
三、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思考
(一)学校德育要引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学校的德育工作者不仅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德育课程资源,传授德育理论知识,还要为学生提供道德实践、体验和反思的活动场所。道德教育活动要紧紧围绕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德育的内化和外化得到很好地结合。用课堂德育指导生活世界,用生活世界检验课堂德育。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世界中去了解自己和他人,积极参与到社会道德生活中去。同时,教育者要在生活中去观察学生的身心变化,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二)学校德育要引导学生对生命的关注和关怀。学校德育在去功利化和政治化的同时,更多的要引导学生对生命加以关注和关怀,开展生命教育。尽可能摒弃传统道德只关注社会需求,单单追求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崇高的社会道德和高尚情操的“合格人才”,学校德育要转而关注学生的生命个体,唤起学生对生活意义的思考,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学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中的各种有关生命的教育资源,在学生中间直接或者间接地开展生命教育的活动,通过学习到实践再到体验,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和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三)家校合作优化德育环境。德育环境是指与受教育者有关的并对受教育者的德育发生影响的一切外在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对于学生而言,学校和家庭是对其德育影响最大的两个大的环境。
一方面,要优化学校环境。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具有隐性和暗示的特点,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完成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师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校园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优美的学校自然环境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德育的阻力,提升了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另一方面,家庭环境对学生德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通过家长的思想素质和行为规范对子女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家长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他们待人接物的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会直接决定其子女的品性。因此,作为家长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为青少年的成长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环境,以利于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养。
同时,需要家庭和学校展开一系列的教育合作,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家校合作,以求形成良好的德育教育合力,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汉卫,戚万学.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问题与思索[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
[2]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德)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4]陶行知著,董宝良主编.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5]唐汉卫.从道德与生活的关系看生活道德教育的合理性[J].教育探索,2004,(12)
Abstract: This paper borrowed FAT model to analyze the reasons of the coal mine accident, recognized several important factors and aggregated them, then combining HRA ideas and a bayesian network for model building, determining the conditional probability of the various factors, extracting the desired probability from the HRA database, getting the prior distribution and the posterior distribution, in order to have a good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al model. When a new node is added that may be supplemen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ormula,which has good expansibility.
关键词: 事故树;人误辨识;HRA;贝叶斯网络
Key words: FAT;human error identification;HRA;Bayesian network
中图分类号:X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3-0049-02
0引言
中国是资源开采和能源消耗大国,煤炭产业占了能源中的百分之六十,可是随着煤矿产业的盛行,煤矿安全事故也频频发生。在这些事故中,人的行为因素是煤矿事故致因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此,认为很有必要从人的行为失误方面对煤矿事故做一些研究。
1HRA定义与方法
1.1 定义HRA是Human Reliability Analysis的缩写,指人因可靠性分析,它能定性以及定量地分析人因可靠性,其理论基础有人因工程、概率统计、系统分析、行为科学、认知科学等等的许多学科,还分析预测减少以及预防人的失误。人因可靠性分析的作用很多,可以用来评价人们在人机系统中产生的各种失误,且可用来预测或者追溯事故,对系统进行改善,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系统中的人误概率。
1.2 现行的HRA方法概述人员失误概率预测技术(THERP)为HRA最初盛行时常用的一种人误可靠性分析模型,以人物分析为基础,可以很清晰地表述人误行为因子,定性定量地分析人误产生的各种原因;人的认知可靠性模型(HCR)[1]一种以数据研究为基础的方法,其目的是用来评价各种人为因素的概率;人误分析技术主要是研究运行经验的一种先进的人因可靠性分析方法;成功似然指数法(SLIM)是从许多设定方案中按照专家标准作选择,根据专家的评价和决策分析来研究HRA;认知可靠性与失误分析方法(CREAM)有别于上述的第一代HRA方法,是根据情景控制对人误行为因子作认知分析;人误评价与减少方法(HEART)以分析人误行为因子产生的原因中的反面因素为基础的方法,能够定量定性地考虑环境因子、工效学因子等等。
2利用事故树作人误辨识
2.1煤矿人因事故树及其定性分析煤矿人因事故的产生有许多原因,根据大量数据研究大体可以分成两个主要原因,即煤矿作业中的各种危险因素和人误行为。根据事故致因理论和FTA原理,可得出煤矿人因事故逻辑关系,如下。
煤矿人因事故=人为诱发+作业环境危险因素
作业环境危险因素包括设备原因、水电原因、管理因素、审查因素等等。
通过逻辑原理,运用布尔代数原理可以得到:T=X1(X2+X3+X4+X5+X6)
其中T:煤矿人因事故;X1:人为诱发;X2:设备原因;X3:作业环境;X4:审查因素;X5:管理因素;X6:物质因素;通过逻辑图可以看出:人的因素、管理因素、环境因素都是主要诱因。事故树分析法是可以从结果事件追溯到事件发生的过程,用逆序的思想分析人因可靠性,是一种目前运用很广泛的辨识事故人误行为的方法。
2.2 人误辨识人因失误辨识(human error identification:HEI)[2]是一种广泛运用于煤矿安全系统中的分析人因可靠性的方法,它同时也能够对整个煤矿系统作安全系数评估,大大减少了事故的发生,同时也能使操作人员找到很好的安全防范措施。
本文讨论的是对煤矿事故人误因素的辨识,先列出影响因素:①个体因素:包括人的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②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作业环境等。③组织因素:组织结构、组织功能、组织规范和组织文化。
3基于HRA的人误辨识结构模型研究
3.1 贝叶斯网络介绍贝叶斯网络是一种为了解决不完整性问题提出的有向无环图,能够清晰地表达各种变量之间的依赖程度和依赖关系,贝叶斯推理有两个步骤:首先是建立贝叶斯网络,其次是确定条件概率表(CPT)[4]。
3.2 结合HRA思想及事故树分析构建模型先进行由事故树向贝叶斯网络的转换,如下所示。
A、B事件和关系:
P(T=1|A=1,B=1)=1P(T=1|else)=0
A、B事件或关系:
P(T=1|A=0,B=0)=0 P(T=1|else)=1
贝叶斯网络可以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分析模型,下图给出了利用贝叶斯网络构建的结构模型,见图1。
关键词:四川省 高职院校 发展现状 突发事件 影响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产生的高等教育新类型。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横跨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领域,为广大适龄青年提供进入高等学校学习并掌握就业技能的机会,对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截止2013年9月,四川省共有高校123所,其中高职院校55所。由于省情、校情、师资、生源等方面的因素,四川省高职院校突发事件呈现以下特点。
一、招生与就业问题突出
高考报名人数逐年下降和各高校招生人数逐年增长,导致高职院校生源逐渐减少,招生工作困难重重。2008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050万人,招生人数599万;2012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仅为915万,招生人数却为685万。为了能完成招生计划,部分高职院校在进行招生宣传时,误导或对家长或考生进行不实宣传,导致学生到校后反差极大,诱发矛盾导致突发事件。
二、对学校管理意见较多
一是大多高职院校独立办校经历较短,内部管理不成熟,特别是部分由原技工学校升格或几所中专合并升格的高职院校,在管理上存在有待完善的地方。二是部分院校的教师多为原来的技工校或中专教师,学校为了评估或者各种创建等工作,对高职院校教师在科研、教学上的要求不断提高。为了应付各种量化考核,部分教师急功近利,学风、教风浮躁的情况时有发生,易导致学生对学校产生不满。三是高职院校师生比例失调,学校多外聘行业专家或其他高校教师到校协助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健全,教学效果无法保障,学生负面情绪大。四是部分高职院校硬件设施差,后勤服务社会化工作跟不上学校发展,学生对住宿条件、后勤保障意见大,容易激发群体性突发事件。
三、心理问题引发事件较多
四川省是人口大省,也是劳务输出大省,高职院校学生家长常年在外打工的情况非常常见,留守学生不在少数,贫困家庭、单亲家庭子女较多。学习压力、家庭环境、人际交往、就业困难等问题均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困扰。特殊的家庭环境让部分学生形成任性、自私、张扬、特立独行等个性,对他人漠不关心,过分在意自我感受而忽略他人利益,加之不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在短时间内难以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自由、散漫的心理状态造成大部分学生不愿受到过多管束,易导致突发事件。
四、容易由一个单独事件诱发成为群体性突发事件
四川省高职院校密集在几个主要的地市州,学生人数众多、生源复杂,文化基础较为薄弱,部分学生法律意识淡漠而维权意识很强,群体性指向较为一致。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同高职院校学生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青春期学生的活跃性和好奇心特别容易激发学生共同参与突发事件,极易由一所学校或者一个学生的事件影响到其他院校从而引起突发事件的连锁反应,导致事件演变升级。
总体来看,我省高职院校的发展对突发事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属于“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学生个性张扬,容易引发或参与突发事件。根据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全国高职院校2011年毕业的学生中有88.1%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并且连续三届稳定在这一比例。四川省既是人口大省,又是西部的教育大省,同时更是民族学生较为集中的大省,54所高职院校中“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的比例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家庭第一代大学生”意味着,一方面,学生是整个家庭的骄傲,在家庭中所受的关注高于其他人,一贯的优越感让这部分学生在个性上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谦让与团队协作,容易引发各种矛盾,也容易被细微的事情激发负面情绪。另一方面,由于家庭平均文化程度不高,家庭教育相对较为薄弱,学生对事物正确与否的判断能力相对不高,容易被社会阴暗面影响。
二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来自经济状况中下水平的家庭,经济因素导致的自卑和强烈的自尊同时存在于学生心中,容易诱发突发事件。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基础教育资源不均衡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有相当部分的西部地区学生无法进入本科院校接受高等教育,更不能远离家乡花费昂贵的成本到东部发达地区接受高等教育。和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在经济、学业、就业愿景等方面存在较强的自卑感。62%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离自己期望的学校有较大的差距,65%学生不太满意自己的教育层次和教育类型。他们虽然也是当今的大学生,但因为学校和社会对高职院校宣传不够,社会上对高职认识模糊,有的人还认为是职高,加之高职生源主要是高中毕业生,其中不少人心里就不愿就读,但最后迫于形势又不得不读,因此有些学生的专业思想不稳定,情绪波动大,易出现突发事件。
三是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是让学生更早接触社会,开放式的办学也易导致各种突发事件。高职院校提倡“校企合作育人”,学生较早接触企业和行业等,且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学生在这些企业中处于劳动一线,更容易接触到社会的不良习气。高职院校在培养中凸显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育人理念,重视实践教学,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育人观,强化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学生在校外实习实训时间较长,而理论教学相对偏弱,人文学科和公共基础课程在教学中所占比重较低。这样的培养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但也导致文化基础较为薄弱,自律性和责任感不强。社会和家庭对高职院校培养模式的认同程度也不一致,容易因为实习、就业等问题导致突发事件。
参考文献:
[1]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R].
[2]徐虹.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及应对措施[J].出国与就业:教育研究.
[3]李良进.高校突发事件的成因、特点及预防机制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
关键词:网络成瘾;青少年;个案工作
一、青少年网瘾案例概述
小鑫,男,15岁,初三学生。小鑫一家三口生活在一起。父亲在小鑫 6岁时下岗,整日和朋友在外面喝酒聊天。母亲在一家公司的食堂上班,每天早出晚归,一家三口靠母亲生活。小鑫上小学时成绩很优秀,六年级暑假时,家里应小鑫的要求买了一台电脑。小鑫开始喜欢上玩游戏,渐渐沉迷于其中。经常从早上8点玩到凌晨2点。初一时,小鑫的成绩渐渐开始下滑,母亲为此很着急,给小鑫报了补习班,可是成效不大。初三时,小鑫的成绩在班级是倒数几名的状态。
二、小鑫网瘾的个案分析
(一)家庭环境方面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人最原始、最根本的环境,也是人接触社会生活的基础,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小鑫的父亲很少和孩子交流并关心其成长、学习和生活,没有在小鑫的成长中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小鑫的母亲对小鑫的关心不够细致,对小鑫只会严厉批评和指责,使得小鑫越来越反感,母子关系较为紧张。故可以看出母亲和小鑫之间的沟通存在问题,属于不良互动。小鑫的父母经常会在家里吵架,家庭关系不和谐对小鑫的身心成长也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二)学校方面
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约有1/4的时间在学校中度过,因此学校对于青少年的影响非常大。老师基本上和小鑫没有什么交流,小鑫也不会主动找老师聊天。故此可以看出师生之间的沟通互动存在一定的问题。另外,家校互动也存在相应的问题,班主任没有主动和家长联系,学校有计算机方面的课程,但是只是教学生基础的电脑操作技能,并没有教育学生怎样合理、正确的使用电脑和网络。
(三)朋辈群体方面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朋辈群体对其行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小鑫在学校和邻居里有不少的朋友,他们大多和小鑫一样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经常约好时间组团打网络游戏,对小鑫的沉迷网络游戏的行为起到重要的影响。
(四)个人系统方面
从马斯洛需要理论可以看出,小鑫生理上的需求和安全上的需求基本上都可以得到满足,而父亲不太关心他,母亲只关注小鑫的成绩,当小鑫成绩下降和他沟通时只是严厉的管教和批评,不听孩子的解释,使得他有归属与爱的需要。小鑫认为在游戏里可以打发时间,释放压力,获得自由,得到尊重,寻得感情慰藉。也觉得学习成绩不再是最重要的。
从原因分析可以看出服务对象面临许多问题:与父母的关系、网瘾的状况、学习的退步。其家庭关系是影响服务对象上网的一个重要原因,想要减轻网络成瘾的程度,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必要的。另外服务对象作为一个学生,还要以学业为主,要让其了解自己作为学生的责任,主动学习。
三、个案介入过程
(一)接案
初次与小鑫见面时,社会工作者运用同理心、尊重、真诚及接纳与小鑫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社会工作者选择从小鑫感兴趣的网络游戏作为切入点,让小鑫放松下来,逐步取得小鑫的信任,使社会工作者可以更好的了解有关小鑫的情况。
(二)预估
在结合现有资料的情况下,进一步搜集更为全面的资料。与小鑫面谈获得第一手的资料,与小鑫的家人、老师和同学沟通获得更多、更为全面的资料。通过收集的资料和与小鑫的交谈进行预估,确定小鑫的主要问题和需要。小鑫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需求:一是控制网上玩游戏时间的需求。二是学习的需求,小鑫现在处于初三升学关键的阶段,小鑫因为网络游戏而无法集中精力学习,且学业也落下很多,要在接下来有限的时间里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成绩。三是小鑫需要逐步改善与家人之间的关系,形成良好的交流与互动。
(三)计划
社会工作者协助小鑫制定个案工作的目标和计划。个案工作的目标:一是与服务对象沟通交流,帮助服务对象戒除网瘾,正确认识和和使用网络。引导服务对象重树学习的兴趣,制定学习目标;二是与服务对象的家长沟通,让其父认识到疏于关心孩子的后果,让其母认识到严厉、苛责并不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式,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关心孩子各方面的成长,与孩子平等交流,这样才有利于孩子健康的成长,沟通和谐,改善亲子关系;三是促使其父母与任课老师的沟通,使其及时了解服务对象在校各方面的情况,也帮助服务对象与老师获得更多的交流。
(四)实施
社会工作者在个案工作的过程中给小鑫提供以下几方面的个案服务:
1.直接服务。社会工作者帮助小鑫认识到网瘾的危害性,树立其改变网瘾的信心和勇气;协助小鑫结合自身的情况做一份计划书,其中包含学习计划,和控制玩游戏时间的计划;给小鑫提供学业方面的帮助,帮助小鑫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结合小鑫学习方面的情况,给小鑫提数学、英语方面的辅导;建议小鑫在学习的同时要注重锻炼身体,平时可以打篮球、跑步等放松身心。
2.间接服务。社会工作者与小鑫的父母沟通,介绍了一些亲子教育方面的书籍,建议父母注意与小鑫的沟通方式,促进父母与小鑫的沟通,改善小鑫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联系小鑫的班主任,寻求班主任在学校时对小鑫及时进行关注和帮助;帮助小鑫积极协调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
(五)评估与接案
通过对小鑫的十次个案辅导之后,小鑫上网打游戏的时间基本可以控制在每天四小时内,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在月考中排名进步了八名,和父母的沟通也有所改善,现在每天回家都会给父母一个拥抱,服务目标基本完成,可以接案。
(六)跟进
个案结束后,社会工作者τ诟霭附行跟进,必要时每个一段时间进行回访,请小鑫的家人、朋友和班主任给予小鑫更多的关注与关心。
四、总结与反思
通过两个月多的个案辅导,笔者有以下的总结和反思:
社会工作者在个案介入的过程中要将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灵活运用,才可以帮助服务对象更好的解决困难。社工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是顺利开展个案工作的基础,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积极寻找问题的突破口,也要有耐心,帮助服务对象达到“助人自助”的宗旨。
社工要善于合理的利用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不仅要对服务对象进行服务,也要对其周围的环境展开服务。针对服务对象的主要问题,引导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让他明白自己的需要改正和调整的地方,让服务对象自己有了想要改变和纠正的信心。通过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介入,可以让他们逐步认识到自身以及周围所处的环境,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正确的认知和判断,帮助他们更好的成长和发挥自己的潜能。另外也可以让其家人学习如何正确的与孩子沟通互动,形成良好的家庭教养模式,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陆士桢:《中国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案例精选》,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费梅苹:《青少年社会工作案例评析》,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王思斌:《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SW)教学案例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4]陆士桢:《青少年社会工作》,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5]胡郁:《青少年网络成瘾及其治理对策―以上海市金山区为例》,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6月.
一、《秀拉》情节概述
在住着很多白人的梅德林城的一个小山丘上有一个黑人社区。它是一个白人欺骗他的奴隶而开发出来的一个繁荣的社区。在这个社区里有两个一起长大的黑人女孩秀拉和奈尔。秀拉与被人认为古怪的妈妈和祖母生活在一起,而奈尔则生活在一个非常传统的黑人家庭环境中,但她对这样的生活有着一些疑惑。虽然秀拉与奈尔的家庭背景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少年时期两人的关系还是非常密切的。可是,当秀拉因为旋转时松手使邻居家的小男孩溺水死亡后,秀拉与奈尔的关系便产生了隔膜。
高中以后,奈尔按照传统的生活方式结了婚,很快也当上了妈妈,而秀拉在奈尔结婚后离开了黑人社区到处游历,不顾社会风俗独立地生活着。在外游历了十年的秀拉重新回到了黑人社区,回到了奈尔身边。但是黑人社区里的人们认为秀拉与白人有染,且藐视社会传统,都对其有一种仇恨的态度。当秀拉与奈尔的丈夫朱迪私通后,奈尔被丈夫抛弃并与秀拉绝交。但秀拉的到来不仅没有给社区带来不利,反而使黑人社区的生活更加和谐。在秀拉死之前,奈尔勉强与其和解。随着秀拉的死,黑人社区的和谐也随之消失了。
二、秀拉双性同体形象分析
(一)秀拉的男性气质
在秀拉的身上,我们能看到其带有非常明显的男性气质。秀拉与传统意义上的女性形象有着强烈的反差,她没有像传统女性那样树立自己的贤妻良母的形象,反而继承了祖母和母亲身上蛮横与放纵的相应气质,随心所欲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从不去迎合和取悦他人。秀拉在高中以后没有走结婚生子过传统生活的人生道路,而是远走他乡,探寻外面的世界。当她游历十年重返黑人社区之后,还是依旧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和说法,自顾自地生活着,甚至还做出了将祖母送进老人院和与奈尔丈夫勾搭这样离经叛道的事情。秀拉的这些表现与传统观念中的女性形象格格不入,有着对传统世界的强烈反叛和挑战。而秀拉的这些表现更彰显了其特别突出的男性气质以及想通过自身的男性气质转变黑人社区的想法。
双性同体的状况在每个人那里可能都有不同的表现,有的人是男性气质占上风,有的人是以女性气质为主,有的人可能是双性气质的结合,但其双性气质还是都存在于体内的。对于秀拉来说,其身体里的男性特质表现得特别明显,以至于人们没有看到或者忽略掉了她身上的女性气质。但秀拉身上的女性气质也是真实存在的,只是有时候被男性气质所掩盖了。我们可以通过小说中的很多细节观察到秀拉身上的女性气质。
(二)秀拉的女性气质
秀拉在童年的时候与拥有传统家庭背景的奈尔成为好朋友,这就能够看出秀拉内心的女性气质。与秀拉生活的杂乱不堪的家庭环境和放荡松散的家人相比,奈尔的家庭显得井井有条,而奈尔的妈妈则是个特别优雅端庄、受人尊敬的人。而与秀拉的随心所欲、叛逆的形象相比,奈尔就显现出温和、顺从的传统女性特质。秀拉的家庭和秀拉的表现在表面上是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反叛与挑战,但同时,秀拉对以奈尔及其家庭所代表的传统黑人社会秩序的一种向往也反映出秀拉身上所隐含的女性特质。
当秀拉的母亲与其女友聊天诉苦中说道:“……就像我爱秀拉一样。我根本就不喜欢她。”秀拉听到这些对话,误以为母亲根本不喜欢自己,心里有着深深的委屈和伤感。她完全不给母亲解释的机会,转身跑上楼去,觉得眼睛里和心里都有难以掩饰的刺痛感。秀拉的这些表现充分体现出其敏感而又细腻的内心,是女性特质的充分体现。当秀拉因心里难过而与奈尔到河边的树林里去玩的时候,碰到了邻居家叫“小鸡”的男孩。这个时候的秀拉不但帮助小男孩爬树,还对他说了一些鼓励的话,并不时地照顾着他。秀拉的这些表现完全是其母性意识和母性气质的散发,是其身上典型的女性特质。
正当秀拉与“小鸡”抡圈玩的时候,她一不小心将“小鸡”甩了出去,最后导致小男孩溺水身亡。面对这样的突发状况,秀拉表现得特别慌张,且伤心不已,她一直在哭,不知所措。在小男孩的葬礼上,秀拉也是默默地流着泪。秀拉的这些表现都是特别感性且带有强烈女性特质的。游历十年重新回到黑人社区的秀拉狠心地将祖母送到了白人开的破旧的老人院里,她给自己这一充满男性气质的表现找了一个极具女性特质的理由。当奈尔指责她这种行为时,她说自己被祖母吓坏了,不敢跟她一起住,自己也没有其他办法。这些理由都体现出秀拉的脆弱、敏感和无助,充分体现出秀拉身上的女性特质。
秀拉在叛逆的表象下深深地隐藏着自己的女性气质。秀拉一面在对黑人社区的传统观念进行着反叛与抗争,一面又对这种传统秩序有着殷切的向往之情。虽然秀拉表面上对自己的行为特别自豪,对别人的看法毫不在意,但其内心还是有着强烈的孤独与落寞感的。在秀拉临死之前,她还是找到了奈尔,希望与她和好,以找到自己心灵的依靠。秀拉身上的男性气质太过强烈,弱化了其女性气质,但其女性气质仍然与男性气质共存于其身体内。
三、奈尔双性同体形象分析
(一)奈尔的女性气质
与秀拉具有明显的男性特质形成鲜明的对比,奈尔则是一个女性气质特别明显的人。奈尔生活在一个特别传统的黑人家庭里,她的妈妈从小就给她灌输一些传统思想,希望奈尔也能恪守这种传统理念。奈尔的性格也是比较温柔、顺从的。在上完高中以后,奈尔就真的走上了传统生活的道路,结婚生子,成为一个贤妻良母。奈尔的种种表现让人们认为她就是一个只懂得顺从与被动的传统女性。双性同体的观点认为,一个人外在的性别往往只是一种表象,其内在的性别意识可能恰恰与外表是相反的。奈尔表面上极具女性气质,但其实际上也有着自己男性气质反叛的一面。
(二)奈尔的男性气质
奈尔面对井然有序的家庭环境反而觉得极其压抑和无趣,她特别喜欢秀拉的家。秀拉家的杂乱不堪及往来的各种人,还有到处乱放的东西和很久不洗的碗碟,这些在奈尔看来都是那么朴实无华,令人向往。由于在黑人社区的传统观念中,女性是要维持家庭的清洁与秩序的,而秀拉家的生活环境可以说是充满着典型的男性气质。奈尔非但不反感反而喜欢的表现充分显示出其对男性角色的向往和对女性角色的反叛。
奈尔的反叛意识在去给曾外祖母奔丧的时候开始变得特别强烈。在奔丧的火车上,奈尔的母亲面对粗鲁的列车员让其滚到有色车厢里去的呵斥不仅没有反抗,反而傻笑着顺从了。奈尔被母亲的这一行为刺痛了,她不仅认识到了黑人的弱势,更意识到黑人女性的无奈,而这些激发了奈尔内在的男性意识。奈尔在奔丧回来以后就想着要离开黑人社区,一个人到远方去流浪,这就是奈尔身上男性意识的体现。
奈尔在黑人男孩“小鸡”溺水死亡的事情上的表现也充分体现出其男性气质的一面。当秀拉看到“小鸡”死了惊慌失措、伤心哭泣的时候,奈尔却表现得十分冷静。她劝说道:“这不是秀拉你有意这样做的,不能怪你。”奈尔还让秀拉不要哭泣,先冷静下来,并确认一下是否有第三个人看到这个事情。奈尔的安慰以及面对事情的表现都显示出她像男人一样思考和掌控着事情的发展,充分体现出奈尔身上所具有的男性气质。
当高中毕业后的奈尔面临着新的人生选择的时候,内心也是非常挣扎和犹豫的。面对朱迪的求婚,奈尔表现出的不是激动和迫切,而是陷入了矛盾的思考当中。奈尔的这种犹豫的表现与社区传统女性十分期待婚姻的观念完全不同,这也充分体现出奈尔内心的反叛意识。当奈尔看到秀拉离开社区的时候,她对秀拉十分羡慕,对外面的世界也有着一定的向往。
虽然奈尔结婚生子,延续了社区的传统,但其内心的男性气质和反叛意识并没有消失。当奈尔面对游历十年归来的秀拉时,她好像一下子豁然开朗了,并在秀拉死去十年后真正理解了她,还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剖析。这就表明奈尔并没有丧失这种反叛意识和男性气质。奈尔也是有着双性特质的人物形象。
四、《秀拉》中双性同体形象的意义
双性同体最早是由伍尔夫提出来的,是指在一个人身上具备雌雄两性的特征。但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其身上两性气质的表现情况会存在着一些差异,有的人身上的男性气质表现得比较明显,有的人身上的女性气质表现得比较突出。双性同体的理想状况是使一个人身体内的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均衡存在,从而达到双性和谐的境界。双性同体和双性和谐都体现出女性对现实中两性对立现状的消解以及真正实现两性和谐发展的美好期望。
双性气质并没有在秀拉和奈尔身上得到和谐发展。秀拉身上的男性气质过于突出,使其对传统的反叛和对抗走向了极端,同时使其真正的性别气质变得淡化甚至偏离。双性同体思想并不赞成消除两性之间的差异,而是认为女人应该保持自己特有的气质。奈尔则是在现实婚姻和社区传统的压力下将自己身上的男性气质压抑起来。基于此,秀拉被包括奈尔在内的黑人社区所排斥,最终在病痛中死去,而奈尔则觉得生活在压抑的小空间里,没有生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孟.《秀拉》中的双性同体形象及意义[J].语文建设,2013(26).
[2] 赵霞,王伟.用双性同体视角看《秀拉》中秀拉、奈尔两位女性形象[J].兰州大学学报,2010(01).
[3] 郭京红.“双性同体”溯源与西方文学作品中的渗透[J].名作欣赏,2011(30).
[4] 梁昕.《秀拉》中秀拉对自我的追求[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04).
[5] 陈彦平.向秀拉致敬――评托尼・ 莫里森长篇小说《秀拉》[J].作家,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