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庭环境的影响范文

家庭环境的影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环境的影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庭环境的影响

第1篇:家庭环境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 不良家庭环境 负面影响 弥补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家庭随着人们的婚姻、社会价值观等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从教育的角度看,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教育有很大的影响。下面就家庭环境存在的问题对孩子教育产生的不良影响做一些浅表层面的分析,并针对这一缺陷的弥补提出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一、不良家庭环境对孩子教育的负面影响

(一)单亲家庭造成孩子的心理缺陷。不论是因为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因素,单亲家庭在社会上占一定的比例。这是典型的残缺家庭,而这种家庭的孩子性格有更多的缺陷。在学校,这种孩子甚至成为双差生。“单亲家庭的学生愈来愈不好教”是很多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单亲家庭学生的问题行为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自我封闭型。其表现为沉默不语、忧郁、沮丧、悲观、苦闷、没有活力、自卑感强、自信心弱、不主动与人交流,对学习的很多内容不感兴趣。这些性格缺陷主要是家长的心态、性格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单亲家庭因家长一人承担家庭,父亲或母亲由于家庭变故、工作不顺心、心态不好等,无法给孩子细致的关爱,使孩子缺乏亲情的呵护、家庭的温情,因而总有一种不如别人幸福的自卑感,不愿与同学交流,不愿老师问家事,形成一种自我封闭型的孤僻性格。

第二种是脆弱型。性格上有这种缺陷的学生承受不了小挫折、小失败,顺心时开心快乐,不顺心时就沮丧失望,一蹶不振。在与同学的交往中,过多地让学生谦让、迁就,很容易与学生闹矛盾。这种性格缺陷的形成,正与第一种情况相反。父亲或母亲因孩子失去一位亲人而对其更溺爱,以弥补孩子父爱或母爱的不足。殊不知,这样反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觉得自己很可怜,总觉得家庭欠了自己,对父亲或母亲有诸多无理的要求,遇到困难抬不起头来等诸多不良心理因素,影响到身心的健康发展。

第三种是品德不良型。这种类型学生的家长一方因工作繁忙,社交频繁,或双方离异后对孩子互相推诿、指责,对孩子缺乏有效的管教,导致孩子丝毫感受不到父亲或母亲的温暖与关爱,于是对家没有留恋,觉得外面的世界比家更有吸引力,“找朋友”、浪迹网吧、游戏室,沾染不良风气、习惯,产生对道德规范的错误认识。某些学生知错不改、明知故犯,逆反心理极强,不易接受学校、家长的正面教育,对周围的学生影响极坏,是令老师、家长都头疼的“问题学生”。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盲点。“留守儿童”是近几年教育对象的一个新群体,由于父母亲外出务工,或在外地工作带孩子不便,要么把孩子独自留在家中,要么交给祖父母代管,于是孩子的家庭教育就出现盲点。

单独留守的孩子,缺乏亲情关爱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学生有时也有很强的自立能力,但他们毕竟缺乏家长的教育引导与管束。因而在放学离校时段就会放任自流,为所欲为。一旦交上不良的“朋友”或沾染上不良的社会风气,就很难自拔,觉得学校外面的世界更“自由”、更“精彩”,于是逃学、上网、打架斗殴,缺乏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因缺少生活上的指导和约束,父母给他(她)们的生活费、零用钱不能恰当使用,加快他们学坏、学差的速度。

那些交给祖父母代管的学生,看似有人照料,但隔代亲,祖父母对孩子溺爱有加,严管不足。孩子有错,不忍给予严厉的批评指正,无原则地通融,甚至不分是非地庇护,更助长孩子放纵自己的行为,使家庭教育陷于盲区。

(三)不和谐家庭给孩子成长留下阴影。教育孩子,父母要做好榜样。孩子自尊、自爱、孝顺、负责任等素质都是从父母日常表现中获得的。夫妻之爱能让孩子学到关爱别人,理解、接纳、欣赏、真诚和肯定等美好的品质。反之,家庭成员之间不和睦,夫妻吵架,家长行为放纵,既不能让孩子从家庭成员身上学到美德,又不能给孩子一个文明、温馨的成长环境。有些问题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吸烟酗酒,逆反偏执,除了与家长疏于管理有关外,也与家庭不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很大关系。父母关系紧张,让孩子经常处在“会被遗弃”的恐惧之中。家庭暴力使孩子心头蒙上阴影。父母亲行为放纵,迷醉于赌博、醉酒闹事。孩子成长缺少一方“净土”,这样家庭的孩子怎能不出问题?

二、弥补家庭教育缺陷的建议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教育有很大影响。在孩子的成长中,家庭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关注家庭问题,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是教育值得重视的问题。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学校教育工作不是万能的。无论怎样的家庭,都应当承担起配合学校教育孩子的责任。

首先,家长无论大人之间有怎样的矛盾,都应当以正常的心态对待孩子,不要把大人之间情感上的恩怨和缺失加诸在孩子身上,尽量把家庭变故带给孩子的伤害降低到最低限度,让孩子有个健康的心理。

其次,希望家长在工作之余多和孩子聊聊天、谈谈心、逛逛街,多关心孩子的学校生活,加强对孩子的监管与约束。即使忙,也可以留个字条,打个电话,用充满关爱的语言给孩子关爱与鼓励。当然,孩子做错时,要及时地给予批评,不能心软,要让孩子觉得父母对他们既关爱又严格要求,使他们自信自强,健康成长。

再次,为人父母,家长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教育孩子“从善如流”,自己的行为要检点,不要把暴力行为和自己不健康的业余爱好潜移默化地加诸在孩子身上。加强对孩子校外行为的监管,是家长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2篇:家庭环境的影响范文

2、家庭的人际关系状况,一个家庭的人际关系如何,既是德育环境,又是智育环境。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有直接影响。

3、家庭对孩子思想品质的教育状况,反映了家庭教育的自觉程度和实际水平。

4、家长是否尊重孩子的人格,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而不搞“虐待型”的教育。

5、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是否适当,家长对孩子期望值的变化,会在言谈话语以至行动中表现出来,这就直接影响孩子的心态、情绪。

6、家长自身是否尊重知识、有求知欲。

7、家长对待孩子分数的态度,从根本上去教育指导孩子明确学习目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8、家长是否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第3篇:家庭环境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家庭; 幼儿;自理能力

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而单纯的就自理能力而言,就是自己为自己服务,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照顾好自己,这作为一项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是一个人从幼儿时期开始学习成长,并且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对于家庭环境下的幼儿,所谓的自理能力主要包括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管理能力,其中主要为自己穿衣服、收拾物品以及整体自己的床铺等为自己服务的能力。

一、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培养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不仅仅是一种生活能力,同时也对幼儿其他方面的能力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进而提高幼儿自身的学习、认知能力。在日常生活起居的小事中,幼儿可以自我主动地去动手操作,提高了手眼之间的协调能力,进而可以帮助幼儿在学习其他知识时更好地融会贯通。在提高幼儿自理能力的过程中,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在生活过程中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培养了他的自理能力,对于其自信心以及责任心的培养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二、家庭环境中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现状

我国在幼儿自理能力培养方面具有自己的问题,由于我国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在家中作为家人呵护保护的对象,往往存在溺爱的现象,很多孩子在家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己的自理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因此,由于我国很多家庭存在类似的问题,要有效的提高我国幼儿的自理能力,就要充分认识了解当前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问题,并制定有效的策略。

1.缺乏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意识

由于我国很多家庭存在的传统认识,认为作为孩子就要不断地学习,从而提高孩子的智力,为了学习而学习,忽略了学习是一个复杂而全面的过程,不仅仅需要学习书本的文化知识,同样需要学习生活中的各种技能,而自理能力是一个人必须具备掌握的生活技能,从幼儿时期对其进行培养,对于孩子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很多家长并没有认识到自理能力培养的时效性和重要性,抓住幼儿时期孩子乐于学习的机会,是有效提高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阶段。

2.缺乏恰当的方法

对于父母而言,不仅仅需要为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质经济条件,更要在家庭环境中做好生活导师的角色。在孩子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不要盲目的将所有的问题承担解决掉,而是要通过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帮助孩子有效正确的解决问题。在幼儿平时的生活起居中,在自理的过程中或许会遇到很多小问题,需要父母给予积极的指导和支持,给予孩子足够学习和改正的机会,从而提高自身的自理能力。

3.缺乏足够的耐心

对于孩子而言,很多事情都是新鲜的,都需要从陌生到熟悉,一步一步慢慢学习,由于孩子自身的身体发育不完善,缺乏较强的自控能力,在处理日常事务时往往出现问题,比如在吃饭以及洗手的过程中,经常容易弄湿衣服或者将饭弄得到处都是。在遇到这种问题时,很多家长都存在不耐心的情况,没有及时有效的帮助孩子解决这些问题。一般情况下都是为了节约时间,将所有的问题都自己处理,剥夺了孩子学习锻炼的机会。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培养孩子自理独立的能力,就要家长多多辅导教育,帮助孩子培养自理能力以及提高独立性。

三、家庭环境下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方法

1.转变传统的家庭观念,有效提高孩子的自理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不应该作为问题承担者,而是要作为教育指导者对孩子进行辅导。幼儿时期的孩子需要在家长的陪同指导下,不断提升自身的自理能力,给予孩子充分自理学习的机会,耐心的对其进行指导教育,从而有效提升孩子的自理能力,为其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自理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提升幼儿的自信心以及成功的喜悦感,对其今后的学习以及动手起到积极的鼓励作用。

2.加强自理技巧的指导教育

要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就要将自理技巧教给他们,并且可以采用趣味性指导学习的方式对其进行引导。此外,可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运用寓教于乐的方法对其进行培养,从而提高孩子学习动手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通过搜寻适合孩子的方法进行培养,比如关于自理的歌曲等等。在孩子努力学习并且学会自理以后,要及时的给予表扬和鼓励。

3.加强自理能力培养的耐心

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幼儿在这期间会出现很多问题,即使学会一项技能,仍离不开以后的巩固练习。因此,家长要给予幼儿犯错的机会,循序渐进,耐心指导,经常督促、检查、提醒幼儿,使幼儿良好的习惯得到不断的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

总之,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需要家长具有耐心的对其进行指导,并且掌握必要的技巧,才能有效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为其今后的学习、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邹平.2-3岁幼儿的自理能力弱的成因及培养方法[J].科学大众,2009(01)

第4篇:家庭环境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家庭环境;青少年;心理发展

1. 引言

在当今21世纪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尽情享受着物质利益带来的富足生活,但是在光鲜亮丽的物质背后,人们的精神世界也越来越空虚,快节奏的生活使大多数青少年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均表现出了心理承受能力不足、情绪不稳定等问题。著名心理<液卤趵鲜υ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家庭教育的载体是家庭环境,所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作为支撑。本文旨在通过对家庭环境的分析,探讨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2.相关概念释义

2.1家庭环境内涵

“家庭软环境,是指笼罩着特定场合的特殊气氛或氛围,它体现在人的内在情绪和感受中,对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这种情感通常都会通过一个家庭的亲子关系、教养方式及家庭氛围表现出来,在整个家庭环境中居于核心地位,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也最为突出。“家庭硬环境是指可以用量化指标来衡量的特定的物质条件,是人得以发展的基础条件”,主要指家庭的社会阶层,但是家庭的社会阶层又由家庭结构、家庭文化水平及收入状况来决定。相对于家庭软环境的不确定来说,家庭硬环境更具有固定性,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

家庭环境的多样性在无形中也直接铸就了青少年的多种多样的生理性格和心理发展性格,对青少年未来的生活和成长都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2.2青少年心理发展

青春期的孩子在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冲击着心理的发展,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在这个阶段失去平衡。生理上的快速发展使多数青少年产生成人感,而心理发展的相对缓慢使他们处于半成熟状态,也因此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重重。这一时期的孩子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过渡阶段,在思想、行为和情绪上都表现的极为不稳定,常常引起社会和他人的特殊关注,又陷入迷茫之中。因此在青春期这个关键时期就需要来自父母的关爱与引导、家庭爱的呵护与拥抱来帮助他们渡过这个青年的断奶期,使其心理也逐渐发展,达到身心发展的平衡。

3.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3.1亲子关系方面

“亲子关系为原遗传学中的用语,指亲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血缘关系,在心理学中指父母与子女的交往,即父母和子女之间交换信息,意见,态度和情感,以达到互相了解、信任及相互合作的过程。”亲子关系相对于家庭中的其他人际关系来说,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更为直接。

“2010年,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进行了一项‘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结果发现,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犯罪关系密切,犯罪青少年亲子分离问题突出,四成以上未成年犯怨恨父母。”所以要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发挥其积极作用以帮助青少年心理能够健康成长。在现实发展中,我们需要着力引导大家怎样去处理好亲子关系,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基础。

3.2教养方式方面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倾向,是父母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它直接作用于亲子互动过程。采用何种教养方式,这个问题曾在国内也掀起了一场争辩,究竟是选择美籍华裔蔡美儿的“虎妈”式教育,还是中国常智韬的“猫爸”式教育?虽然这两种教育下的孩子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成长这是值得深思的。

通常研究者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四种: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民主型,这四种不同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影响。在专制型教养方式下,父母通常是依靠惩罚和强制性命令来让孩子服从,并设置一定的规矩来约束孩子的自由心性,随之产生的就是孩子的不满情绪和青少年时期的叛逆行为。与之相反的是放任型教养方式,父母任其孩子的发展,不管不问,对孩子缺少基本的限制和关爱,“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可能会产生情感冷漠、情绪化严重、个性不成熟等行为特点。”

自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后,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导致溺爱型教养方式的出现。溺爱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通常盲目自大、不合群,因为他们长期受到父母的宠爱和过度保护,对父母产生过多的依赖性。民主教养方式则是大多数人认可并提倡的,是促进青少年心理发展最有利的教养方式。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能够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家长也能尊重和理解青少年的心理成长变化。所以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3家庭氛围方面

家庭氛围是指家庭的气氛,它与家庭成员间的人际关系息息相关。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价值观塑造时期,对周围环境变化极其敏感,而家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会对青少年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家庭氛围主要是由父母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子女与其他亲朋好友之间的人际关系处理来决定的。

有研究表明,父母之间若经常发生冲突并且采用暴力解决问题,那么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下的青少年,也容易形成暴躁易怒的性格。“2006 年司法部《青少年犯罪与改造研究》课题组的问卷调查显示暴力家庭下青少年犯罪的概率是正常家庭的 4.5 倍。”所以父母之间的情绪处理也需要恰当合理,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暴力冲突。除此之外,青少年与家庭其他亲朋好友之间的人际关系处理也同样会影响他们心理健康发展,青少年与家庭其他亲朋好友人际关系的处理是未来人际关系建立的雏形。“如果关系融洽,青少年就会更乐于接触社会,更倾向于和别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反之则直接导致青少年对社会生活的消极体验,从而孤立于群体生活之外。”

3.4家庭阶层地位方面

家庭阶层地位对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说家庭的经济水平高低,家庭收入过低的家庭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提高收入上,而不是关注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导致孩子易产生自卑心理。

除此之外,“父母的文化程度作为家庭系统的结构要素,可以直接影响家庭的心理环境和青少年心理发展。高学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显著高于低学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而亲子关系的好坏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呈正相关。”家庭社会地位往往与父母的职业类别有联系,不同的工作条件和家庭物质生活会影响他们对子女的期望和行为,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4.结语

青少年心理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变化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也是最容易受到不良因素侵染的一个阶段。本文主要重点分析了家庭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发展问题影响,强调了家庭环境改善的重要性,引导家庭发挥其积极作用。但是由于个人所搜集的文献资料以及研究水平的限制,文章仍存在不足,比如对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变化的研究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不能更加详尽的阐述,对于不良影响造成的后果未能提出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潘玲乐.家庭教育对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研究综述[J].教育观察,2016,(05).

[2]孟育群.少年亲子关系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16.

[3]关颖.未成年犯罪特征十年比较――基于两次未成年犯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2,(06).

第5篇:家庭环境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城乡家庭环境;“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06-02

家庭环境是一个系统、特定、相对稳定的内在环境,对人的社会化影响极大。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国家,伴随着现代社会的转型,我国经济社会虽然获得了迅猛发展,但城乡之间仍然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影响着城乡不同家庭环境中的“90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一、“90后”大学生个性特点

“90后”大学生指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一代中国大学生,他们是思想活跃、朝气蓬勃、衣食无忧的一代,更是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和热议的一代,他们出生在中国社会剧烈变迁,经济迅猛发展,信息高速发达的特殊时代。这个颇受争议、特点突出、时代感鲜明的群体具有以下个性特点:

1.思想早熟、个性独立、行为自主,依赖心理强,抗挫能力差。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接受的海量信息使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他们自我意识很强,具有较强叛逆意识,不太考虑别人的感受,无法摆脱对家庭和他人的依赖,行为表现成熟,心理脆弱。

2.功利务实、理智参与各类活动,观察问题、处理事务时,出现观念和行为的错位。在社会快速转型期,受市场价值观念的影响,“90后”大学生在活动的参与方式上由原来的空泛理想化的热情,转入了对自身价值实现的关注。他们在进行价值评判和选择时,总是以利益作为标尺来衡量。他们指责社会的不公,却回避自己的责任。

3.情感强烈,外显而又张扬,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的表达。社会环境的现实情况造成了“90后”大学生情感上躁动不安、荣誉感强、虚荣心强。他们对喜爱的对象表示热衷,对信服的人表露出钦佩和羡慕,对不平之事表示愤慨的程度强烈。

4.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上趋向于追求时尚,凸显个人爱好。“90后”大学生出生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发展时期,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满足了他们的物质需求;他们掌握的信息和知识更为丰富,使得他们的知识结构更加复杂和多样性。他们既认同传统的价值观,也欣赏当代社会流行的价值观。

5.消费方式呈现多元、实用和前卫方式,人生目标相对模糊。他们青春激情与文化理性并存,强调生活质量、重视充分享受,总是追求浪漫与新奇,接受变化与挑战,绝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和发展方向的规划和认识很模糊。

二、城乡“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适应的差异

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城市和农村大学生对环境适应能力、事物理解能力、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为了进一步了解家庭环境对“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情况,笔者对兰州交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甘肃政法学院、甘肃农业大学、兰州城市学院、兰州工专等6所高校部分在校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660份问卷,收回646份,回收率为97.88%,其中有效问卷为640份,有效率为96.97%。在我们的调研中,来自大中城市的占21.24%,中小城镇的占18.63%,来自农村的占60.13%。通过分析,城乡“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适应的差异表现在

1.城乡大学生人际交往认知存在偏差。在我们的调研中,当问到“在社交场合你是否感到紧张或窘迫”时,来自大中城市的同学认为不会紧张,会很自如,占6.21%;来自中小城镇的同学认为有时候会这样,占71.24%;来自农村的同学认为经常会这样,占23.10%。调研表明,来自城市家庭的学生处于相对开放的环境中,见多识广使他们产生一种优越感,人际交往比较积极。而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对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非常敏感,缺乏自信心理,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评价过低。

2.城乡大学生人际交往方式不同。在我们的调研中家庭较富裕的占3.6%,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占66%,贫困生占25%,特困生占5.4%。调查发现,在“90后”大学生交流方式中,来自城市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同学通过参加各类协会、朋友聚会、社交场合等方式交往。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由于受经济条件局限,难以在与人交往中“潇洒自如”,而寒酸的外表也常常使他们自惭形秽,主要通过老乡会、发短信、聊QQ等方式进行交往。

3.城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有差异。城市大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受教育环境良好,接触社会较多,拥有广阔的人际交往圈子和丰富的人际交往经验,交际与交友能力、交谈能力和异往能力都要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

4.城乡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困扰方面体现显著差异。城乡家庭在环境背景、文化习惯、价值观念上存在很大差距。在问卷中,农村学生选择“遭受排挤”的占10.15%,选择“自尊心受损”的占58.24%。“自尊心受损伤”这一问题在问卷选项中城乡大学生相差28.11%。在“交际与交友困扰”方面,大中城市的占38.97%,小城镇占39.93%,农村的占45.71%。在“与异往困扰”方面,大中城市的占23.53%,小城镇占28.49%,农村的占34.86%。在“交谈困扰”方面,大中城市的占24.26%,小城镇占29.65%,农村的占33.14%。在“待人接物困扰”方面,大中城市的占11.76%,小城镇占10.47%,农村的占29.71%。由此看见,城乡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困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三、城乡“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差异的家庭环境影响分析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存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在经济文化水平和社会经济关系的差异等导致了城乡家庭环境的差异,从而影响城乡“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适应。

1.城乡家庭收入的差异。在城市,大多数家庭则是通过就业方式获得家庭的收入,家庭的共同收入决定了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密切而相互协作。而农村的农业生产收入是家庭经营收入的主要部分,这种家庭生产方式决定了个人收入只占到家庭总收入的一小部分,个人对家庭的依赖程度与城市有区别。这种城乡家庭收入的不同,形成了城乡家庭间观念与行为的差异,从而影响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处理。

2.家庭收入分配方式的差异。农村家庭的收入需要安排家庭的日常生活开支和家庭经营的再生产。城市家庭收入的安排相对较简单,开支也仅仅是日常生活的安排等方面。这种家庭收入分配方式的不同会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方式。

3.城乡生活水平的差异。由于我国二元社会结构造成的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上存在差异。从消费层面来看,城市居民逐步从生存消费向发展消费、享乐消费转化;而农村居民生活则由温饱型向舒适型转化。

4.城乡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城市家长偏重于过度关心的教养态度,对子女限制和管束较多;而农村家长则倾向于简单的、惩罚的教育方式。

5.城乡家庭父母教育意识有差距。城市家庭父母大部分都很重视子女的家庭教育,在教育方法上也有一定的选择性。而农村家庭父母对家庭教育的作用认识比较模糊,家庭教育意识不强,对子女的教育侧重于依赖学校和老师。

6.城乡父母对子女教育期望有差异。城市家庭父母对子女抱有较高的期望,对子女的学业和将来的职业要求都很高,期望子女在大学期间学会很好地为人处事,以便为今后适应社会打下基础。农村父母也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通过读书改变自身的生存现状,但由于他们从自身地位和客观可能性出发,不会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

7.城乡家庭父母和子女沟通交流有差异。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网络新媒体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城市家长重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拉近、融洽了亲子关系。而农村教育条件落后,广大农村父母文化程度低,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不能注意自己的言行,使孩子容易受到消极情绪和负面言行的影响。

四、改善城乡家庭“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策略

1.改变家庭教育的误区和偏差,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是现代社会人才的重要素质,是衡量一个人能否适应社会的重要标志。对于城乡家庭而言,要改变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误区和偏差,应重视孩子作为独立发展主体的特殊需要,将自己的期望与孩子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并且能够做到时时和孩子进行沟通,成为孩子的伙伴和引导者,以此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2.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孩子正确处理家庭和社会人际关系。“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不适应的改变,对于城乡家庭环境来讲关键在于改变孩子成长的环境,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和家庭生活方式。父母要构建和谐的、积极向上家庭生活,孩子就会受到和谐的、进取心的教育。

3.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人际适应能力。一个家庭的人际关系如何,既是德育环境,又是智育环境。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体贴,和睦民主、平等互动、家庭环境和谐温馨能够培养孩子良好的人际适应能力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要积极创造民主、催人奋进的家庭气氛,来培养孩子提高人际适应能力。

4.家长要当好子女的素质导师,引导子女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适应能力,正确地认识自我,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加强自身的交往技能,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5.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合力,培养子女良好人际关系。在改进家庭教育的同时,需要重视利用其他途径,尤其是学校和社会其他教育机构的替代性作用。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必须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密切配合,才能全面把握“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构建他们良好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J].思想教育理论导刊,2010,(4):111-114.

[2]戴长澜.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公布[N].中国青年报,2008-11-12.

[3]赵丽芳,陈国锋.90后大学生的特性及德育工作创新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15):134-136.

[4]黄艾丽,杜学元.关于我国城乡家庭教育差异的比较分析[J].宜宾学院学报,2007,(1):107-110.

第6篇:家庭环境的影响范文

一、家庭德育环境的构成

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北朝文学家颜之推指出:“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可见古人已对家庭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影响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虽然对家庭德育环境未有专文著述,但大抵包括家庭中的人际环境、礼制环境和风俗环境等。现代教育一般认为家庭德育环境指家庭经济状态及社会地位、家庭结构与组成、家庭成员关系、家庭教育观念及方法、父母的道德品质、家庭文化环境、家庭成员心理素质等影响和制约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家庭内外部因素的总和。因家庭经济状况及社会地位、家庭结构与组成等因素相对稳定且难以短期人为调节,故可称为客观因素。家庭教育观念及方法、家庭人际关系、文化环境等因素均可由家长主观调整控制,故可称为主观因素,本文所指家庭德育环境以主观因素为主。

二、家庭德育环境作用的特点

家庭德育环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对学生的道德内化与生成产生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其过程及作用机理较为繁复,但也有自身的特点。1.影响结果的独特性家庭德育环境独一无二,其培养出的孩子具有独特性。每个家庭与德育环境有关的因素各有不同,特别是家庭的文化环境、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都有着不一样的地方,其纽带是天然的血缘关系。每个人从出生就开始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并时刻接受环境的熏陶和教育。学生的品行具有极强的家庭烙印,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2.影响方式的渗透性家庭德育环境渗透于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家庭生活融为一体。学生在与家庭成员共同生活的过程中耳濡目染,受到教育。因此,不像学校教育那样具有固定时间、地点和教育计划,而是遇事而悔,长期、分散、灵活地渗透在家庭生活中。3.影响过程的长期性家庭德育环境不是静态的,会不断调整而呈现出动态变化。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急剧变化的年龄段,成员沟通方式、文化环境、教育方法等家庭德育环境因素必然会不断地调整,以适应学生在这个年龄段的生理、心理特点,这个过程具有长期性。4.影响作用的动态性家庭教育环境中的客观因素相对稳定,而主观因素则会随着家庭变迁、学生成长等发生变化,呈现出必然的动态性。特别是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成人感加强、独立性增强而依赖性减弱、自我评价能力提高,这些都打破了原有家庭教育环境的平衡。反映到学校教育中,就是教师经常听到家长抱怨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难管、越来越难以琢磨孩子的一些行为等。若要解决,则需要家长从多个方面对家庭教育环境的主观因素进行调整,以达到再次平衡的状态。

三、家庭德育环境优化的措施

基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家庭德育环境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初中生阶段,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更需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适时优化家庭德育环境,促进其成长。1.形成正确的家庭德育观念正确的家庭德育观念会对初中生的品德发展及综合素质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根据教育实践,仍有家长坚守着传统的教育理念,片面追求学习成绩而忽略学生综合素养特别是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优秀就可以对其他方面降低要求,这也在潜移默化当中向学生传达了这样一个理念———成绩就是一切的挡箭牌。或者,虽然家长认识到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却缺少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待初中生在青春期产生的诸多问题没有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较多采取灌输式的单向德育方式,较少采用民主商议、谈话引导、共同决议的方式。实际上,错误或不科学的家庭德育观念,只会让孩子越走越偏,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家长应当学会合理利用家庭德育因素中的多个因素,采取交互式的、平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式,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德育环境。传统的家庭德育模式优化的家庭德育模式2.积极创设多元化的家庭德育途径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开始走向成熟并且定性的一个重要阶段。所以,家长必须高度重视家庭德育环境的优化,积极主动地为学生营造出积极、和谐的家庭环境与氛围,形成多元化的家庭德育途径。例如,家长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和孩子一起完成自家家谱的编制,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史,思考在家族发展链条中自己应该担当什么角色,是“高峰”还是“低谷”;是家族崛起的创业者,还是家族发展的终结者。这既是一份假期作业,又是关于人生责任的一次反思,更是一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家长可以多和孩子就某一社会现象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让孩子多谈谈对某些社会问题的看法,便于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家长也可以带孩子一起观看文艺演出、参观博物馆或者美术作品展,让孩子学会欣赏美、学会发现美。3.将家庭德育环境与学校德育环境、社区(社会)德育环境有机结合家庭德育环境应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应该兼顾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的互动关系。对于孩子的德育内容,既包括对自我维度的自律、勇敢、责任,又包括对他人维度的诚信、尊敬、感恩、礼貌、合作,以及对社会维度的关怀、同情、服务、公德。家庭德育环境应当与学校、社会(社区)主动紧密联系,形成教育合力,让学生接触到系统的、一致的、连续的道德教育。

综上所述,优化的家庭德育环境对于初中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家长必须更新观念和方法,从自身做起,为孩子营造出良好的家庭德育环境,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作者:朱卉斌 单位:南京市紫东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靳亚梦,田夏彪.中小学生道德教育“超越性”的成因及消解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32(3):9-11.

[2]陈博.新形势背景下中学生德育建设中家庭教育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16(65):158-158.

[3]苏冰星.探究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对高校学生德育心理环境建设的影响[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7(2):95-98.

[4]朱向东,顾彩平.当代中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和对策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7).

[5]吴丽君.初中生德育教育其存在的问题及提高策略[J].社会科学:引文版,2016(11):00037-00037.

第7篇:家庭环境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学前学习;双语教育;影响分析

语言环境的基本含义是指区域具体语言生活状况,语言环境代表着语言文字的使用状况和使用面貌。双语学习者教育工作不仅是教师的任务,同时也是家长的义务。我们通常所说的语言能力是指在科学合理应用语言的过程中加以形成的,学前语言能力的要点在于教育孩子喜欢表达、敢于表达和有语言表达欲望等。以下是对儿童学前双语教育受家庭语言环境影响的详细探讨。

一、家庭环境范围内其相关主观因素对学前双语教育的对应影响要点分析

此处以授课班级之间对比为例,对双语授课教育进行仔细比对,然后分析出家长主观因素对学前双语教育所造成的影响程度。最为常见的案例就是加拿大式学前双语教学,其之所以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家长对学生的教育,大多数学生家长的双语基础较为良好,这就为儿童学前双语教育奠定了优良根基且也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学生家长双语水平较高就会使其在儿童学前双语教育中起到的作用愈来愈大,但如果父母所掌握的双语知识略有欠缺就会达不到预期学前双语教育效果,此时家长应加大对儿童学习的监管力度。

1.学生家长可通过相应家庭教育投资以加强儿童学前双语教学支持力度

当学生加长进行家庭教育投资的过程中,应对儿童学前双学教学工作重视起来,实施双语教学班级设置操作时,以混合班为主、双语班为辅的教学策略。家庭教育投资主要是指家长为提高子女各方面素质而进行的对应促进活动并适时投入一定精力和物力。负责研究学前双语教育的许多专家和学者已提出过有关结论和看法,一个家庭的物质条件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自身发展的优劣。另外,从家庭环境基础观测量表中可以发现,学生家长通过书籍语言刺激方法和游戏语言刺激方法以及智力玩具语言刺激方法等均可起到意想不到的学前双语教育效果。较为正确的做法是,家庭内部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之后在此基础上改善家庭条件并为儿童语言能力提升打下坚实基础。这同时也就说明了家庭物质条件是儿童学前教育的基础。

2.家长支持力度对儿童学前双语教育的影响要点分析

在整个访谈和调查的过程中,家长对儿童学前双语教育工作大都持支持态度,这些家长也十分愿意在精力方面和物质方面等对此项活动加以支持。家长为孩子提供多媒体设备的同时,也要及时与孩子进行语言交流,语言交流活动主要包括聊天活动和谈话活动等。大多数家长也表示愿意在此过程中对孩子进行相关汉语辅导。众所周知,电视已经成为孩子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孩子会通过电视节目中的生活用语进行对话,这对后期学前双语教育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儿童会用这些语言在日常生活中予以表达。儿童会通过模仿电视语言学习较为正规的普通话,可以对方言进行自行修正。

二、家长对儿童双语教育力度逐渐加大且期望值不断提升

此条重点就是家长期望值升高会引导家长做出相应家庭教育改进,混合双语教育班家长期望值普遍偏高,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和文化水平高的家庭与收入较低的家庭相比,家长期望值自然要高出许多。学生家长期望值期望对学生学前双语教育有一定强化作用且此种强化作用极具隐蔽性。家长期望与孩子所受激励性成正比,期望值越高,学生所受激励性就睡不断增强,学生自信心一旦增强就会提升双语学习效率和双语学习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年龄小,学成怎么样都无所谓,很显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此类消极思想衬托了家长期望值的低下。当发现孩子语言学习途径单一时,家长应主动且积极的协助孩子,家长应该对孩子双语学习进程进行准确记录,特定时间内应和教师之间加强语言交流和语言沟通,与教师进行电话沟通,密切关注孩子学习进度和学习成绩以及学习效果等。

三、家长对孩子学前双语教育的基本观念不同对学前双语教育的影响

将孩子进行幼儿园教育的人占少数,选择家长自行教育的占多数,这明显体现出了家长教学观念的不同。家长自身文化修养较高的话,其很容易受到外界积极教育环境的影响并能够意识到孩子学前双语教育的重要性。儿童家长若能够对学前双语教育进行准确认知和判断,就能够从直观行动上体现出来,使孩子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空间,这样便能够为学生后续入学教育提供强有力基础。

综上所述,儿童最初的语言活动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语言环境不仅对子女掌握母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影响着子女的第二语言的学习。本文对初步家庭语言环境对学前幼儿双语学习的影响进行多面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1]方富熹,方格著.儿童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第8篇:家庭环境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家庭环境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01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了广东某高校2011级大一新生635人,回收问卷620份,有效问卷612份,其中男生351人,年龄为17~22岁,女生261人,年龄为l7~21岁。

(二)研究工具与方法

1、大学新生适应量表(FARS)是由吴秀碧、贺孝铭编制的,用来评定大学新生心理适应状况。此量表共37道题,将大学新生适应问题分为人际关系、学习方法、职业目标、独立生活和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困扰,按5级评分,量表总分或因子总分越高,说明适应的困扰越大。

2、家庭环境量表(FES)系Moss等1981年编制,分为10个分量表。其中中独立性、道德宗教观和情感表达内部一致性尚不满意,因此本次研究未对这三个量表得分做详细讨论。

二、研究结果

(一)大学新生适应量表的测试结果

大学新生适应量表因子均分及项目均分从FARS的因子分来看,新生人际交往困扰(2.73.42)最高,职业目标困扰(2.65.38)和独立生活困扰(2.63.45)其次,资源利用困扰(2.32.35)和学习方法困扰(2.26.46)最少。

(二)大学新生适应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FES各因子中,亲密度除了与学习方法困扰正相关外,与FARS其他各因子均有较为显著的负相关;娱乐性与资源利用困扰、职业目标困扰、人际交往困扰显著负相关;组织性与资源利用困扰、人际交往困扰显著负相关;资源利用困扰与亲密度、文化性、娱乐性、和组织性均有显著负相关;人际交往困扰与亲密度、文化性、娱乐性、组织性显著负相关,与矛盾性显著正相关。控制性与FARS总分显著正相关。

三、讨论

(一)大学新生心理适应的总体状况

从FARS总分以及各因子得分情况来看,人际交往和职业目标困扰最大,这可能由于新生来自于不同地域、不同社会阶层,存在着文化差异和价值差异以及行为方式的差异,彼此相互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其次11级新生基本上属于90后,独生子女的比例相当大,独生子女第一次远离父母开始集体生活,缺乏相应的训练,但其独立生活能力较强。在此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也使得许多大学生入学时就会担心将来就业的问题,这种担心如果不通过及时疏导就会日益严重。因此,我们应当根据不同类型困扰的适应情况,有重点有步骤的推进新生适应教育,首先要对大学新生进行人际交往和职业目标方面的辅导训练,比如开展以人际关系和职业生涯规划为主题的讲座或团体辅导,通过讲座向新生传授人际交往技巧和职业生涯的方法,让新生了解当前专业的就业形势以及就业途径等信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团体辅导或主题班会等形式让新生迅速熟悉起来,相互之间打开心扉,增进对彼此的理解和关怀等。

(二)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从FARS总分及各因子与FES各因子的相关关系来看,家庭环境是影响新生心理适应性的重要因素。亲密度除了与学习方法困扰正相关外,与FARS其他各因子均有显著的负相关,说明大学新生在遇到适应性问题时,家庭成员给予的理解、帮助和支持非常重要。娱乐性与资源利用、职业目标、人际交往显著负相关,这可能是因为新生在家庭中参与社交和娱乐活动中获得的社交技能、社会经验等在新生适应新的环境时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人际交往与亲密度、独立性、文化性、娱乐性、组织性显著负相关。说明新生会将从家庭中所学习到的彼此尊重、温暖、快乐带到学校人际交往中。矛盾性与人际交往困扰显著正相关,这可能是大学新生将在家庭中形成的表露愤怒和矛盾的方式带到了现实生活中,以至于带来人际交往的困扰。

依据精神分析的理论,家庭环境对个体的心理特征、心理素质、认知行为方式的影响长远而深刻,家庭环境对个体的作用和意义是社会和学校所无法替代的。个体会将在家庭中获得的观念、经验与行为方式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在新生适应教育工作中,我们发现许多适应不良的个案,都有着不同程度家庭原因。家庭环境对新生的影响,包括新生在以往家庭环境中所获得的生活经验;所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与家庭成员互动所形成的人际交往模式以及新生在遇到适应困难时家庭对个体给予的理解、信任和支持都是影响新生心理适应性的总要因素。在今后的大学新生适应教育工作中,对出现适应不良的新生,我们应当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团体辅导方案与咨询方案,帮助他们认识和理解适应不良困扰与家庭环境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改变与家庭成员互动的模式、建立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从而改善心理适应状况。同时,对某些适应特别困难的新生,我们应当积极与家长取得联系,获得家长的支持和协助,通过塑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从而增强新生的心理适应性。

参考文献:

[1]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

[2]钟向阳,张莉等.大学新生心理适应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高教探索,2009,(4).

第9篇:家庭环境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 家庭访视; 精神分裂症; 负性情绪; 生活质量

由于精神分裂症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患者的社会功能,患者的家属长期承受巨大的心理负担,患者的治疗效果、药物的不良反应、患者病情的波动都会影响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1]。本研究探讨家庭访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1年3月-2012年3月在本院住院“临床痊愈出院”的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按出院的先后顺序分为访视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男55例,女45例。入组标准:(1)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且无严重躯体疾患。(2)出院时达到“临床痊愈”标准:临床症状消失,BPRS评分≤28分,自知力因子分≤2分。(3)为患者亲密家属且愿意参加并配合本研究。(3)年龄19~56岁。(4)小学以上文化程度。

1.2 方法

1.2.1 家庭访视方式与方法 两组患者出院时均给予家属常规针对性出院指导和一般健康教育。访视组出院时由定责医师与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出院后家庭走访为每半月一次,每次50~70 min;电话随访1~2次/周,深入家庭给予有效干预,对照组家属不给予任何形式干预。由经过培训的主管医生和护师共同完成。

1.2.2 访视内容 了解患者家庭成员及经济状况,社会支持情况,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情况。具体访视内容:(1)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知识;(2)精神疾病的治疗措施、如何观察和判断治疗反应、常用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及处理;(3)维持治疗的重要性和预后;(4)精神疾病复发先兆;(5)指导患者和家属改变不良生活习惯;(6)讲解家庭环境对康复的影响,指导家属和患者沟通技巧及恰当情感表达方式等;(7)定期随访重要性;(8)讲解心理学有关知识,如何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及心理危机的应对方式;(9)了解家属焦虑及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怎样寻求家庭及社会最大支持。

1.3 评定方法 于出院时、出院后8个月时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评定患者家属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家属出院时、出院后8个月时SAS、SDS评分比较见表1。

由表1见,访视组家属焦虑、抑郁情绪在访视后有明显改善。访视前两组间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访视组的SAS、SDS评分在访视8个月时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家属出院时、出院后8个月时GQOLI评分比较,见表2。

由表2见,访视组家属生活质量在访视后有明显改善。访视前两组间GQOL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访视组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GQOLI总分在访视8个月时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痊愈出院后家属各种负性情绪如焦虑、抑郁、悲观、绝望等非常突出,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差于国内常模[3]。精神分裂症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了痛苦,还给其家庭带来了病耻感和经济负担,严重影响了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4]。

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家属失去医护人员的帮助,成为唯一的监护人,心理压力较大,易于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其原因主要来自心理、社会经济因素,如复发率、致残率、年龄、婚姻、经济水平、受教育程度等,其中应对方式起着关键作用,所以对患者家属实施以健康教育为主的家庭访视具有重要的作用。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家庭访视护理的根本目标是协助服务对象提高生活质量[5]。电话随访能维持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态度,使之继续较好地遵守医嘱[6]。家庭随访把医疗过程延伸到患者家中,不仅是一种连续性的护理服务,而且能体现社会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实施家庭访视,定期家庭巡诊不仅能改善患者的家庭环境,而且对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促使其全面康复有着积极的作用[7]。患者和家属比较乐于接受医务人员的康复指导。通过以健康教育为主的家庭访视,不仅为家属提供了相关的应对知识和技能,使家属对疾病有了更多的了解和理解,学会了一些识别精神症状的本领,还极大地调动了家属参与患者康复的积极性;明白了家庭支持与教育是一种治疗手段,提高了家属的照料水平,对患者流露出来的不健康心理活动能给予正确疏导,对其异常行为也能有所识辩,改善了对患者的态度,改变了不合理的期望,改善了治疗依从性,减轻了心理压力,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

本研究访视组家属经过8个月的家庭访视,其焦虑和抑郁程度与访视前比较均有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通过使患者和家属得到更好的社会支持和信任,进而能得到患者和家属的广泛接受,使患者和医生间建立起更加融洽的关系,使患者获得了战胜疾病的勇气,增加了对治疗的依从性,从而减轻患者和家属焦虑、抑郁的情绪。

综上所述,在对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继续治疗的同时,对家属实施以健康教育为主的家庭访视,能有效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既有利于患者的康复,也可防范。研究表明,支持心理疗法、行为、认知心理学可通过家庭访视融为一体,能有效减轻不良情绪及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此外,家庭访视还能起到促进交流的作用,从而减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产生新的心理疾病。通过家庭访视,与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指导,能改善家属的焦虑、抑郁情绪,让家属参与整个康复过程,共同提高患者和家属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冯慧,卢山.326例精神分裂症家属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研究[J].国际护理杂志,2007,26(7):707-708.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M].第3 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78.

[3]冯慧,卢山.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模式探讨[J].国际护理杂志,2007,26(5):547-549.

[4]李艳,崔蓉,罗小年.精神分裂症对患者家庭的影响[J].精神医学杂志,2009,22(3):227.

[5] 邵爱和,陈国伶.家庭访视护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4):344.

[6] 俞桃英.护士对出院患者实施电话随访的体会[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3):245-247.

[7] 李遵清,仇春革,仇爱玫,等.家庭访视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环境和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