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基础工程的认识范文

基础工程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础工程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基础工程的认识

第1篇:基础工程的认识范文

程,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桥梁施工方法,同时结合实际,对相关施工设备、工艺和规范有一定的了解。本文以桥梁施工技术精品课程建设内容及过程为契机,对精品课程中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条件等方面提出了自己一些见解。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精品课程 职业能力

随着国家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高等职业教育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如何提高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精品课程的建设已成为衡量的重要杠杆。同时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整合教学优势,体现办学特色,利于学生就业都具有重要意义。与本科教育有所区别,高职教育在于培养具有相关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技能,面向生产、管理与服务的一线岗位的实用型技术性人才,因此精品课程的建设主要体现在对于课程建设的内涵把握、教学内容和方法、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和培养手段等方面。作为院级特色专业建设的典范,基于本专业的核心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文中选取道桥专业重点建设的精品课程《桥梁施工技术》为例,简单论述精品课程的建设。

1 课程设置

《桥梁施工技术》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技术课。该课程主要介绍各种桥梁体系上、下部结构的施工架设方法、涵洞施工技术及桥涵施工常用配套机具和其他主要桥型的施工技术。在已有力学计算、测量基础和桥梁工程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施工实际,对学生参与综合实训与顶岗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1 课程介绍及性质 《桥梁施工技术》以培养具有桥梁施工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宗旨,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施工单位的训练,熟悉桥梁施工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培养学生的现场施工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勤恳耐劳”的实干能力。依托于学院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即“411”三阶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学生掌握桥梁施工工艺和方法操作等基础上,培养可施工、能管理、高素质的一线施工技能人才。

1.2 课程设计 基于“桥涵施工教学过程系统化设计”的原则,通过与企业合作,确定桥涵施工的工作任务及培养目标,制定《桥梁施工技术》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设计。以桥涵施工知识细化项目为导向,培养桥涵施工能力为主线,对各施工项目进行工作任务的详细设计。利用课堂、工地、道桥实训基地,采用理论学习、仿真实训、校内外实训等方式,达到能力目标的培养,并采用过程与结果、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综合考评体系。课程设计总体思路体系如图1所示。

2 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

2.1 教学内容 针对道桥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的特点,在紧跟桥梁发展动向的前提下,教学内容兼顾常规的梁桥、拱桥、涵洞、基础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技能,同时增加悬索桥、斜拉桥施工方面的基本理论和能力概要,强调学习情境模块化教学。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学习情景教学内容

2.2 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内容系统而详实。为使教学内容与工等标准、考核体系相衔接,适应施工要求,基于最新标准和规范,教材采用自编教材与正规出版教材相结合的方式,并将教学参考书、习题集、电子教案课件和与企业共同开发的实训教材相联合,组建成丰富立体的教学资源。

3 教学方法与手段

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重在灵活多样,使学生较好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1 教学方法 ①任务驱动法:按照“课堂布置任务,教师引导提问,学生搜集信息,制定实施方案,讨论实行方法,进行相关训练、组织检查与验收”六步来完成教学过程。结合学生编写“施工报告――教师查阅――问题反馈”的具体活动环节,使学生获得知识与体验。此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凸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评价,加强学生学习目的性的同时,也培养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工作的能力。这是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也是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体现。②情景体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真实模拟企业的工作氛围和环境,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企业的真实情况,更好的融入其中。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任务要求,将传统“学生”角色转换为“资料员”、“技术员”等,模拟具体工作生产环节同时,要求学生进行技术方案的制定、安全交底、工作任务实施、记录施工技术资料、完成工作报告等。通过角色模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协调能力。③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强。通过选取桥涵施工生产实践中具有代表性的实例,让学生结合理论对案例进行阅读分析,并开展深入探讨,从而对所学内容具有感性认识和间接累积经验,使学生体会本课程在工程中的应用价值,建立理论与实际联系的真正桥梁。④师生集体互动研讨:教师与学生的技术探讨,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明确桥涵施工技术的综合应用和发展趋势。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鼓励指导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运用相关资源创新设计。⑤强调规范的学习:《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是施工的依据和准则,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对规范的理解,关注规范中章节、内容的更新变化及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在桥梁施工中的应用特点。

3.2 教学手段 ①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实现情景模块化教学,对于基础知识,通过参观桥梁模型室,结合多媒体资源突出施工理论,做到图文并茂,不仅增强上课的趣味性,让学生容易理解,提高教学效率,还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便于学生理解和自学;针对一些较强的计算内容,则通过板书讲解与课件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学生跟随老师的思路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对于操作性比较突出的核心模块内容,则采用观看施工录像、动画视频和实地参观等方式,让学生领悟操作要领。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鉴于本课程实践性较强,利用网上相关优势资源可以丰富充实学习内容,同时有关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学习指南、课后习题、实训指导、教学录像全部上传至学校网站,并向学生免费开放,有助于学生自主利用资源进行深入学习。

4 实践条件

4.1 实训体系组成 针对高等职业教育模式的特点,实践教学体系无疑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为此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推行以“411”三阶段工学结合的学分制人才培养方式,将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单项技能训练、课程设计或实训、综合实务能力训练与顶岗实习四大环节,同时兼具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等形式。

①单项技能训练:结合学生具备的道桥职业岗位能力而构建不同科目的训练内容。②课程设计或实训:学生通过一周的时间在老师引领指导下独立完成实训课题并给出相关成果,侧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课程实训内容具体安排如表2所示。③综合实务能力训练:这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结合道桥专业的特点,突出测量、线路、桥梁等实训环节,使学生熟练掌握道路、桥梁施工的原理方法和设计要点,并能实际测设,以此提高学生的设计计算、动手操作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④顶岗实习:学生根据本人就业意向、实习单位,选择不同的施工岗位进行实训,结合教师的管理使学生对专业理论能够理解、巩固和掌握,同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毕业后立即就能从事施工一线技术、管理等岗位的工作。

4.2 校内实践条件 学院根据道桥专业的培养需求,不断加强校内实训条件的建设,为此建有本专业的省级实训基地,实验设备涵盖路基路面、沥青及水泥混凝土材料试验、力学试验、桥梁变形、基桩检测等多方面,以此带动道桥专业的基础教育和企业岗位专项知识的有机结合,来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省级实训基地组成如表3所示:

4.3 校外实践条件 学院与具有相关资质的施工企业如甘肃省路桥建设总公司等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办学协议,重点实习实训点达23个,这不仅为学生施工实训、专业教师实践锻炼提供场所,还为本专业建立高技能水平师资的人才库,为专业改革、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保障,同时校企的深度合作也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此外成立校外顶岗实训管理指导中心,对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顶岗实训进行管理和指导,保证学生校外实训的技术指导和安全。

5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以能力培养为基准,课堂教学采用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法;课程设计或实训、综合实务能力训练和顶岗实习则通过企业、学校双向参与,依据实训全过程,结合实习报告、技能掌握及答辩、平时出勤参与等多方面综合考核。

通过《桥梁施工技术》精品课程的建设,我们体会要把精品课程建设成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一流的实践教学条件和实践能力培养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这个过程还需要不断努力探索与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刘孟良,韩秋黎.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初探――以《桥涵设计与施工》课程建设为例[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248-251.

[2]郝付军,刘杰.高职桥梁施工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7):18-19.

第2篇:基础工程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人工挖孔桩;基础工程;施工技术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建设正处于不断扩张的状态,超高层地下室的开挖深度不断增加,基础工程施工的难度越来越大。人工挖孔桩因具有桩直径大、承载力高、桩基质量好及造价低等优势[1][2],近几年得到了许多设计、施工单位的认可以及广泛的应用。由于施工方法对人工挖孔桩影响较大,所以施工事项必须综合设计及现场土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土建工程师必须了解桩基施工的全过程。本文结合具体建筑工程实践,通过人工挖孔桩施工过程的分析,对人工挖孔桩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为人工挖孔桩的应用提供参考意见。

一、工程概况

某工程占地面积180亩,其中建筑占地面积20200m2,总建筑面积66100m2。工程的基础采用人工挖孔桩,挖孔直径为2.0 m,挖孔深度约19.0 m,桩基的持力层处于微风化泥质粉砂岩。主体结构的基坑深度约12.0 m,采用直径1.2 m的钻孔灌注桩作为围护结构,间距1.4 m,围护桩插入深度为7.0 m。采取2道钢筋混凝土支撑,第2道支撑与坑底之间的距离约6.0 m。开挖土体范围内存在较厚的淤泥质粉砂层,坑底为渗漏系数较大粗砂层,坑外水位埋深约2.95 m。止水帷幕采用直径为500 mm双排单轴水泥土搅拌桩,桩间搭界为200 mm,相对不透水层搅拌桩需进入其厚度超过1.5 m,搅拌桩2排间开安插,通过旋喷桩填满围护桩与止水帷幕的间隙。

二、施工工艺

该项目人工挖孔桩由人工自上而下逐层开挖,根据设计要求施工混凝土护壁,分层循环挖至持力层或设计深度,按相关规范要求进行验收桩孔,及时进行钢筋笼安置和浇灌混凝土成桩。根据规范要求,当桩净距小于2倍桩径且小于2.5m时,挖孔桩应采用间隔式施工进行分批开挖与浇筑。当相邻桩混凝土并未初凝时,进行相邻桩孔施工时容易造成土体滑移和水的渗透,相邻桩孔会发生窜孔现象。通过采用间隔挖孔方法不仅可以有效防止土体滑移和减小水的渗透,还可以防止在施工过程中的窜孔现象。工程中排桩跳挖的最小施工净距均不小于4.5m。整个施工流程图如图一所示。

三、施工技术要求

1.成孔要求。(1)该项目基础桩端分为扩底桩型和不扩底桩型,较多数桩按扩底设计,扩大头部分设计要求不设护壁,施工单位在扩底施工时,发现特殊情况时,及时与相关单位沟通再做处理;(2)该项目场地稳定水位埋深介于0.75m~1.65m之间,施工开挖桩孔前需做降水措施,施工单位采用井点降水方法,将地下水位降低至孔底以下500mm处。

2. 护壁施工要求。护壁施工采用组合式钢模板拼装而成,上下节循环周转使用,钢模板通过U形卡连接,在模板的上下位置通过钢圈锁紧,混凝土通过吊桶运输人工浇筑,上部浇筑口100mm,当混凝土强度达到1MPa时拆模,用混凝土封堵浇筑口。该项目桩护壁钢筋采用一级钢,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挖土深度每一节约为1m,循环施工,设计轴线与井圈中心线的误差控制在20mm以内,上下节护壁护壁搭接长度控制在50mm以内,每节护壁连续施工。拆模时间控制在24小时之后,当发现护壁存在施工质量问题时及时采取措施补救,以免造成事故。

3.人工挖孔土。人工采用镐、锹由上到下进行挖孔,先中间后周边的挖土次序,孔径的尺寸误差控制在30mm以内。扩底桩先进行桩身柱体的土方挖掘,再根据扩底尺寸,从上到下削土成形。手插绞盘支架设置在孔口上方,孔中土方通过吊桶或箩筐方式垂直运至孔外,通过人工将土方堆放在指定地点。在第一节混凝土护壁上架设十字点作为桩中心的控制点,通过吊大线坠作为空中心线,采用水平尺确定孔径,每次完成护壁混凝土浇灌时重新校核孔垂直度以及孔中心位置,确保桩径的垂直度。

4.钢筋笼制作及安装。挖孔桩的钢筋笼纵筋均为贯通钢筋,纵筋搭接处采用焊接方式,单面焊长度不小于10d,箍筋与纵筋通过点焊固定,平整度误差控制在50mm以内。在钢筋笼四侧纵筋上增设耳环,每隔4m一道。浇筑混凝土时,钢筋笼外侧增设混凝土垫块,确保桩身保护层厚度控制在50mm以内。钢筋进场时需进行相关抽检,不可采用质检部门检验不合格的钢筋。纵筋间距制作允许偏差应控制在±10mm以内,箍筋间距为±20mm以内,钢筋笼安放高度允许偏差为±100mm。

5.桩芯混凝土浇灌。该工程桩身混凝土强度为C30,坍落度控制在70~160mm,采用人工浇筑,桩身混凝土养护时间应在7天以上。桩孔验收后及时浇筑封底混凝土500mm,保持振动器振动10秒后继续进行桩身混凝土的浇筑。若出现突况不能连续浇筑,应在下次浇筑前清孔抽水后才能进行混凝土的灌注。当孔底积水深度超过100mm,孔内渗水量较大时应采用水下混凝土灌注施工技术,减小孔内积水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使用串筒浇筑封底及桩芯混凝土,出料口离底高度控制在2000mm以内,混凝土应连续浇筑,按1000~1500mm分层振捣。混凝土材料需进行相关抽检,不可采用质检部门检验不合格的混凝土。

四、注意事项

由于圆形挖孔桩的空间效应较为明显,通过采用护壁和垫层等措施,可以不必另外加强维护结构设计使挖孔桩的卸载效应减弱。为了保证项目施工的安全性,避免由于施工原因的不均匀超载及地质变异引起的空间效应,挖孔桩施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挖孔桩跳孔施工。当相邻桩孔同时施工时,由于土受到挤压,有可能造成孔壁的稳定性降低造成事故,该项目采取跳孔施工,待先成孔桩浇筑混凝土后再开挖相邻桩孔,并且控制每天挖孔深度。 (2)采取厚度和刚度较大的垫层。大量的基坑工程实践表明,采取厚度和刚度较大的垫层,如厚300 mm的加筋垫层,可以有效控制坑底的变形。垫层还可以作为基坑围护的支撑,为基坑工程的安全性提供了更高的保障。(3)垫层与抗拉锚杆连接。由于本工程坑外的地下水位较高,基础设置了一定数量的抗拉锚杆。将垫层与抗拉锚杆连接,一方面对于垫层以下的土体具有一定的加固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垫层在平面外的稳定性。(4)严禁在孔内一边施工而一边抽水。通过高压旋喷桩再人工挖孔桩周围封闭止水,加上对每根人工挖孔桩进行超前钻探,详细的掌握该每根桩的地质情况,可以有效的提高施工质量及安全性。(5)注意流砂层的处理。对流砂层处理不当,有可能造成孔内涌泥甚至塌孔,造成安全事故。

五、结论

本文阐述了人工挖孔桩的优点,结合某建筑工程实践,对人工挖孔桩施工过程的分析探讨,总结出人工挖孔桩施工工艺的流程图和施工技术要求的要点。对圆形挖孔桩的空间效应提出了相关控制措施,避免施工中出现不均匀超载和保证施工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第3篇:基础工程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工作任务;课程改革;课程设计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各种新技术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市场对新型汽车维修与运用技术人才的需求急增。如何培养出能解决职业岗位实际问题,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汽修专业亟等解决的问题。

我国的高职课程改革经历了三次浪潮:20世纪90年代的基于实践本位的课改浪潮;本世纪初基于能力本位课改浪潮;以及产生于2004年左右的基于工作过程本位的课改浪潮。本文以基于工作

任务的《汽车运用基础》课程为例,将课程开发与工作过程紧密联系,进行课程整体设计,采用行动导向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改革评价方式,为该课程能力目标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现状及改革的目的

(一)课程现状

《汽车运用基础》课程内容贯穿汽车的整个使用过程,能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能力。但在2007年以前,该门课程还是沿用学科型的课程整体设计,将实际工作任务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分割开来,教学采用知识系统为导向,强调知识的完整性,整个过程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教学,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被忽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目前高职院校采用的《汽车运用基础》教材版本主要有:高等教育出版社版本、人民交能出版社版本、机械工业出版社版本、化工出版社及中国广电出版社版本。各款教材各有特色,侧重点不尽相同,如有的版本着重讲解了汽车的使用性能;有的对汽车的维修与运行材料的使用讲解得较详细;有的按汽车使用过程编排课程内容,有的则按知识体系构建教学内容。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结合企业调研及毕业生跟踪调查,普遍反映学校所学的为抽象了的模块化专业知识,而工作岗位需要的是知识的综合运用,有的还反映所学知识脱离岗们实际。所以课程教材及教学内容的选取对学生能力的提高也尤为重要。

(二)改革目的

基于工作任务的《汽车运用基础》课程改革,将其从注重理论教学的课程转变为实际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改变以往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做法,行动导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改革评价方法,让学生学会竞争与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创新精神,缩短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适应期,实行“无缝对接”。

三、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改革

(一)课程整体设计

根据汽车的使用过程,将汽车使用与管理中的真实工作任务作为学习任务,针对相应的任务设计学习情境,以每次课下发学习任务的方式进行教学组织和实施。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基于工作任务的角色扮演、案例教学、CIDO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将学生分成多组以团队为单位参与任务的学习,获取信息、制定实施步骤、合理分工、组织实施,然后由教师检查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组织进行讨论,及时多方位客观地评价学习成果。学生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掌握汽车使用过程中的有关专业知识,提高了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同时也培养了创新与团队协作精神。

为了使工作任务贴近生产实际,课题组组织人员到江门大合、江门别克等汽车销售服务公司进行调研,并举行座谈会,听取行业企业专家以及毕业生的意见,确定课程的工作任务;然后组织对汽车使用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相应的具体的学习情境,并设计相应的学习方法和手段。

(二)教学内容的选取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本课程采用杨宏进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第二版作为教材;参照教材,将汽车从车辆的选配、入户、保养、维护、运行材料的使用、保险与理赔、更新、报废整个汽车的使用过程,划分为“车辆的选购”、“车辆入户”、“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的合理使用”、“汽车公害与环保”、“汽车的维护”、“汽车年审”、“汽车报废”等8个具体项目。并根据这几个工作任务所涉及的知识点,对教材的内容进行科学构建,保证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同时强调实操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环节设计与实施

1.学习情境的设计。通过企业行业的广泛调研,对来自企业与汽车整个使用过程有关的“新车的选配”、“车辆的入户”等8个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针对性地确定了家庭用车的选配、新车入户、新车的磨合、保险方案的制定、汽车的日常维护等相应22个学习情境,这些情境贯穿汽车从购买到报废的全过程,学习情境之间前后相互联系,且每个情境与实际工作岗位对接,与实际工作环境一致,体现课程的实践性与职业性。同时,学习情境的设计从课程培养目标出发,在相应的学习情境中穿插了完成每个工作任务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还兼顾学生的持续发展的需要,设计了相应的拓展能力教学内容,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综合素养奠定基础。

第4篇:基础工程的认识范文

党的十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障饮水安全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适应,农村人畜饮水工作需要把提高供水保证率、改善水质,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放到首位。

1、对农村人畜饮水的水质要求

为使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得到保障,农村供水的水质必须符合国家现行《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水质标准包括物理性状、化学性状、毒理学及细菌学四大类指标。

水的物理性状包括浑浊度、臭和味等各项指标。要求水质从感观上对人体无不良刺激。

水的化学性状包括PH值、总硬度、铁、锰、铜、锌、挥发酚等各项指标。超过一定限量时,将会使水发红发黑,产生异味、异臭,水烧开时产生沉淀,为生活用水所不宜。在农村最常遇到的是地下水含铁、含锰和硬度过高,这时需采取除铁、除锰措施。而降低水的硬度则比较困难,在农村中无法实现,遇到此情况只有另择水源。

水的毒理学指标包括氟化物、铝、砷、氰化物等有害物质,超过卫生标准时将对人体产生危害。所以,含氟量过高的水,不宜作生活饮用水。

水的细菌指标包括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通过消毒措施,使水质达到流行病学上安全,为群众供应卫生的水,是建设农村人畜饮水工程的另一主要目标。

2、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安全的几点建议

(1)要注意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水量水质并重,防治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

(2)加强对饮用水水源的保护。要划定供水水源保护区,制定保护办法,特别是要加强对水源地周边设置排污口的管理,限制和禁止有害化肥的使用,杜绝垃圾和有害物品的堆放,防止供水水源受到污染。二是加强安全饮用水工程建设,对于具备集中条件,但目前供水设施简陋且饮水不安全的地方,可以建自来水工程;对水源受污染严重且恢复困难的已有饮水工程,更换新水源;对缺乏必要水处理设施的已有饮水工程,增加水处理设施。在居住分散的山丘区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建造散式供水工程。对于列入移民计划的村庄,可先修建一些临时供水设施。

(3)要保证工程的可持续性。要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和农民的承受能力确定工程建设规模和标准,建设资金要充足,工程要配套,质量要达标。在选择工程方案时要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根据群众的意思选择工程形式和建设方式。

加强水质检测建设。为保证饮用水水质,应加强水源、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的水质检验和检测。

(4)保证水源的可持续性。水源布局一定要合理,既要考虑当前,又要考虑长远;既要考虑水量,又要考虑水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设一些高标准的水源工程,保证群众在特大干旱年份有水吃。要十分珍惜深层地下水资源,确需开采深层地下水时,一定要做到采补平衡,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农村人畜饮水工程管理具体措施

1、建立管理责任制。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水利电力部《关于农村人畜饮水工作的暂行规定》中指出:“各种饮水设施,谁建谁有,谁用谁管,所有权长期不变”。所以,根据工程所有权的明确归属,应建立明确的管理责任制。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应根据工程大小和受益范围,建立管理机构和配备专管或兼管人员,对管理人员实行岗位责任制,集体举办或联办饮水工程,也可承包给有专门技能、工作责任心强的个人进行管理,签定承包合同,明确责、权、利,做到奖惩分明。乡镇供水工程,应由乡镇水利管理站直接管理,社员个人所有的水窖、水池由本人管理。管理机构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包括水源保护、工程维修、用水制度、节水措施及水费征收等内容的规章制度或乡规民约。除个人修建的人畜饮水工程外,一律要征收水费,收费标准可根据工程养护、设备更新以及人员工资等开支情况确定。乡镇供水工程,在自求平衡的原则下制定,乡镇企业生产用水的水费标准,可略高于生活用水。联户修建的工程是否收费,由他们自行决定。

2、工程管理。人畜饮水工程在运行过程中,必须进行维修养护,确保正常供水,发挥其效益。

(1)取水工程的管理

取水工程包括引水渠、管道等,引水渠,管道应经常进行检查,发现漏水应及时处理。取水口的污物应经常清理,防止进入管道,造成阻塞。排砂孔应定期冲砂。冬季还应防止霜冻损坏管道。一般采用的防冻措施是打开水龙头,让水流畅通,多余的水可放进调节水池内,防止浪费。

(2)净水工程的管理

净水工程在整个工程系统中不可轻视和一部分,为了保持水质良好,过滤池中的砂、碎石填料,每年应清理一次,并按级配要求重新装入新料。沉淀池要经常清淤或冲洗,特别是雨季引水,应防止大量泥砂进入管道,水渠。

(3)配水工程的管理

供饮水用的水池,应保持不垮不漏,在运行中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开敞式水池,要经常清理池中的污物,池底每年清淤一至二次,并防止牛马牲畜直接在池中饮水,保持水质卫生。

(4)供水设备的管理

供水设备主要包括闸门、水表、水龙头及水泵、电机等。要经常进行检查,发现漏水或螺丝松动要及时维修,防止工作失职,影响正常供水。水泵及电机等重要设备,要严格按规程操作。

3、水质监测管理

给水工程投产后,必须经常化验水质,以确保供水安全。

4、管网的养护管理。

第5篇:基础工程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公共关系;任务引领;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248-02

高校扩招以来,“普高热”持续升温,企业改制,职工分流,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中职毕业生就业困难,造成中职学校生源锐减,质量骤降。以我校为例,招收进来的学生很大一部分在智力素质方面和非智力素质两方面都比较欠缺。智力方面表现为文化基础薄弱,认知、记忆、思维能力较差,对授课内容难以理解,考试成绩差;在非智力方面表现为对学习缺乏兴趣,自信心不足,不愿思考,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行为习惯方面,表现为意志薄弱自制力差,不能抗拒内外诱因的干忧,难自觉遵守纪律,懒惰散漫、畏难、粗心等。教师们普遍反映,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难管。如果对这些被应试教育淘汰的学生,仍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用陈旧的统一的尺度去考核,是很难完成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更谈不上培养高素质的从业人员。这个现状急需我们转变理念,改革教学模式,这是我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法的一个动因。

《公共关系基础》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对于商贸类学生职场入门起到关键的作用,如何利用好任务引领型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掌握好这门课程,是我目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任务引领型教学的有关概念

(一)任务引领型教学的含义。“任务引领型教学”就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具体的任务中,让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任务引领型教学的意义。在笔者大学时参加的一次教案比赛中,大部分参赛者采用的都是“五步教学法”,即复习旧知引入新课教师演示学生操练教师总结。这种方法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引领学生参与课堂,优点是课堂节奏易于掌握,效果评价方便,但学生先学后用,参与的积极性不太高。我们学校的学生,大部分的自控能力都比较差,采用一贯的“五步教学法”效果不明显,所以我在公关课程中有意识的尝试提倡“做中学”的任务引领型教学法。

任务引领型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并更大地激发起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成就动机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如果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得答案,自己概括规律,那么他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将会越来越高。自己克服的困难越多越大,其学习劲头就越高。因此,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学生就会在愉悦的情绪中产生一种渴求学习的愿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该由学生自己去探索的知识,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该由学生自己获取的知识,就尽量让他们自己去获取,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思维受阻时,教师只作适当的提示或暗示,让学生体会到所学会的知识是自己“发现”的,自己“创造”出来的,从而使其体会到自己的成功和进步。实践证明,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乐趣,就能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满怀热情的投身于学习。为此,在我们的教学中,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力求使全体学生的学习都获得成功。

(三)任务引领型教学的基本特征。“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任务的设计、编排很重要,在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四)任务引领型教学的过程:

1.课前准备:分析教材设计任务

2.课堂教学:布置任务,激发学习动机学生自主学习,尝试独立完成任务分小组交流讨论任务完成作品交流知识归纳总结。

3.任务点评:对学生学习过程、任务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

二、“任务引领型教学法“在公共关系基础课程中的教学实例

(一)任务的确立。任务确定的好,课堂就成功了一半,任务的制定对于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在制定任务时,根据教学进度情况以及内容性质选择适合进行任务引领法教学的部分先尝试,比如笔者选择的是第六章交际礼仪中一般交际礼仪.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可以自由发挥。

(二)情景的创设。以实际情况举例,把学生思路引入到预定的任务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本次课中提出假设情景――机场迎接:香港ABC公司是我国上海友传公司在欧洲市场的总,2008年9月,ABC公司的杨总经理到上海来考察生产企业,并商谈某项产品向英国出口,扩大市场份额的问题。杨总经理之前没有来过上海,友传公司只有王秘书见过杨总经理。假设你就是王秘书,你如何安排接机?

(三)任务提出,引导思路。有了情景的激发,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提出任务了。根据提出的任务要求,老师先进行简单的分析,对总体的思路让学生有一个概念。如:教师提示:

1、去机场前应该做哪些准备

2、客人下了飞机,见到客人应该怎么做?

3、离开机场时,如何安排车上的位置?

(四)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这部分很关键,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五)组内交流,合作沟通。这一阶段是在大多数学生都已完成独立思考的情况下在小组内进行的,由组长负责,组内成员交流、分角色排练。

(六)作品展示,成果点评。这是学生最终展示自己的阶段,各小组派代表在师生面前展示自己组交流合作后的作品,由评委投票评选。

对于学生过程评价,我们制定了如下评价表:

学生过程评价表

三、任务引领型教学的总结

(一)“任务”要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完成。教学方法上来看,教师主要是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用“任务”来引导学生自学。如果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那么学生在这种愉悦的环境中,便会自觉自愿地学习,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任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英语中有句谚语说道:“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 ,but you can not make him drink.”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同样的教学环境,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材,不同的学生却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导致这种差异有种种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不一。从能力培养的角度看,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以此来提高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任务引领教学法给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带来了的可喜的变化,也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任务引领教学法还有待于我们每一个教学工作者作进一步的研究。以上仅是我们运用任务引领教学法的一点体会。

参考文献

[1]刘芳. 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Z]. 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

[2]纪国和,张作岭.关于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关系的思考[J]. 教育探索,2005,(12).

第6篇:基础工程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职业岗位技能 实践教学环境 项目式教学 课程改革

一、引言

随着3G时代的来临和“三网融合”的大力推进,以及电子政务、商务和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使局域网整体应用系统建设以每年超过30%的速度增长。据信息产业部调查显示,企业对高技能的网络工程师、网络服务工程师及网络安全管理工程师等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平均每年增长高达71%。教育部[2006]16号文件也提出了高等职业院校要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其中之一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培养出满足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的高技能的人才,怎样教才能“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是我们每个老师必须研究的课题。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职业岗位技能分析及核心课程

2007年我院推进“基于工作任务分析、突出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改革,形成在工作过程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工作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通过聘请行业专家、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等实践专家和职业研发专家,根据本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将本专业所涉及的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个具体工作任务,并对完成工作任务应掌握的职业能力做出较为详细的描述,再进行梳理、归并、整合成典型工作任务,获得本专业职业岗位的行动(能力)领域,并转换成学习领域(课程门类),构建突出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目前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定位在中小型网络组建能力,即能够进行中小型网络的建设、管理和应用开发。

就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来讲,核心工作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网络传输(综合布线)、网络设备、网络服务器以及网络安全等几个方面。因此,根据本专业人才目标及能力需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确定《计算机网络组建》、《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综合布线》、《LINUX操作系统管理》、《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五门。

三、构建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育中,行动导向是主导性的教学指导思想与策略,其核心要义是学习者必须在实际的专业情境中,参与设计、实施、检查和评价职业活动。联系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精华,行动导向的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教学做合一”模式。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的方式,按照“完整的工作过程”进行的综合性和案例性的教学项目。学生只有在职业实践活动中才能学会“做”,并能符合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需要。因此构建真实的实践教学环境是培养网络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基础。

以《综合布线》这门课程为例,学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布线工程师,必须要熟悉综合布线工程中设计、施工、工程管理、测试验收各环节的技术要素。因此理论实践一体化综合布线专业教室建设就必须具备三部分的功能:知识学习部分、技能训练部分和工程实践部分。

1.知识学习部分,学生初学阶段。这部分主要以视频录像即虚拟实验环境提供各种资料、图像等,整体呈现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所涉及的各种知识和产品以及演示网线制作,模块端接,光纤熔接,链路测试等安装操作步骤。通过放电影的方式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反复观看,加深记忆,能够使学生熟记每个步骤的要领。这样做也是为下一步实际技能操作,提高学生操作正确性即减少误操作,也就是减少耗材损耗。同时操作规范正确也保证了学生人身安全。

2.技能训练部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训练阶段。这部分需要通过真实的训练装置即真实的实验环境,提供给学生对各种布线产品的基本安装和操作的基本技能训练。主要有打线训练实训、网线制作与测试实训、配线间机架安装实训和信息插座实训等。

3.工程实践部分,分为实际工程项目教学和模拟工程项目教学,相对于实际工程项目这种实习型的教学,模拟工程项目实践教学是在构建的工程情景化的实践教学环境中,给学生提供布线工程涉及的各个子系统和路由的设计、管理、安装等全方位的训练。

四、确定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式教学方式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计算机网络组建》、《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综合布线》、《LINUX操作系统管理》、《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通过07、08、09三年的教学实践,确定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式教学方法为主,其它教学方法为辅。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行动。以工程项目的实施流程设计教学流程,以项目进展中某项任务的工作过程引导知识扩展,使学生在“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再“学”,做到“教学做”合一,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系统的项目实施与管理的概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和探索精神,促其独立思考、团结协作,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有效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式教学创造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学习环境,以小组形式开展教学。项目式教学方式中教师称为“导师”,不再是领导者,而是项目的促进者,导师的角色是推进项目。教师是学生解决问题时的同伴,也是认知教练。导师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引导、激励和促进学生解决项目中问题,提高学生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师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顺利完成项目目标。项目案例是教学的焦点和框架,起教师的作用,是整个教学的核心,由教师规划和设计。如图1。

图1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式教学方式

五、结论

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龙头,我们网络专业教师积极进行课程建设与和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不断改革,努力构建具有本课程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通过三年的实践,我们通过在“虚实结合”实践教学环境,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式教学法,通过真实的项目,教师在真实环境里和非真实实验环境“边讲、边演示”,学生“边听、边看、边做”,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赵志群.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一)[J].职教论坛,2008,(1).

[3]吴浙.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时代意义[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8).

第7篇:基础工程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MCLA模式;协作学习;计算机人才培养

0 引言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不仅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而且将长期影响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和水平。

地方本科院校选择和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充分考虑学校自身的发展环境和竞争实力,从学科、专业、课程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不懈的改革和建设,进而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计算机人才需求的类型主要有学术研究型、应用开发型、技术转化型和技能操作型四种,其中的应用开发型人才主要由一般本科院校培养,这类人才主要从事将计算机科学原理及学科体系知识转化为设计、开发方案并付诸实施。实践证明,计算机应用开发型人才需求面广量大,是其他类型人才所不能代替的。培养应用型人才要面向基层,面向一线,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和经验积累“举一反三”,能通过大学期间训练培养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持续学习,具备不断更新自己知识体系的能力和改革创新能力,从而创造性地解决工作实际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1 国内计算机人才培养现状

信息产业特别是软件产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之_,软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但一方面是很多软件专业毕业生仍找不到工作,而另一方面是软件人才总体处于供不应求的态势,软件企业选不到满意的人。软件企业欢迎的是具有良好的技术基础,经过专业化的培训,具有团队协作意识和协作精神,同时具有实践经验的软件技术人员。而学校在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其它的能力培养并不重视,特别是业界所急的工程实践能力。

目前社会上出现大量的继续教育机构,专门为企业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熟悉就业单位的生产模式并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的专门人才,从中获得高额利益。这些机构的绝大部分生源来自高校的高年级学生。一个从正规高等学校毕业的学生,竟然需要经过一个没有稳定师资和固定实验基地和场所的社会机构“再培养”才能被社会承认。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也就是目前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脱离了社会需求的实际,轻视了对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实习内容和方法没有进行彻底的改革。

相当多的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深受企业的欢迎,原因很简单:他们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学生动手能力强。高职院校是一个新兴的产物,他们认真思考了社会的需求,吸收了国外的成功经验。但由于这个层次的学生理论基础不够扎实,从而决定了培养的学生只能是技术性工人。这里可以给我们一个思考,为什么本科学生的培养就不能吸取高职和社会办学的经验,培养出既具有宽厚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学生呢?

2 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即学习团体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在一起学习和工作。协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协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目标。将这种学习模式应用在教学中,则是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已定的教学目标,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教学活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为目标,让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共同交流、共同讨论、共同评价、共同建构,在教师的组织、帮助、指导、参与下开展教学活动。

协作学习教学模式主要优势在于,能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协作,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协调学生个体差异,取得较为理想的实际教学效果。将“协作学习”理论用于计算机类人才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大作用,原因有以下几点。

(1)随着社会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人的社会属性也越来越彰显。尤其是在IT行业,由一个人完成整个项目的分析、设计和实现以及后期维护工作已不再可能,往往是由项目团队的各个成员一起来共同制定解决方案,共同来实施。此时特别注重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学习精神。事实上,各大IT企业招聘人才的考核标准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团队协作精神。

(2)国外大学对于“协作学习”理论在计算机人才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他们提倡在平时的课程作业和实验教学中以小组(group)的形式,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开发,共同完成任务。通过协作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以及与人的沟通和社会交往能力。

3 基于榜样的学习方式MCLA

MCLA是Mode Centered Learning Architecture(基于榜样的学习方法)的简称,它是印度NIT公司提出的一种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法。MCLA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解决实际问题,侧重培养实际应用技能的教学模式。整个学习过程由许多小的教学循环组成,每个教学循环的流程为:根据业界中典型应用建立案例模型教师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构造与前者类似的问题模型-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解决-学生完成的独立实践-学生最终获得解决该类方法的能力。

MCLA方法充分体现了现代学习理论,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效融合。MCLA方法指导下的教学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掌握能力、演讲能力、沟通能力。以具体案例来驱动教学,教学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强调自主学习,提倡情境教学,以便使学生在“学习―>实践_>提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由于MCLA强调以“学为中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根据自己解决问题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知识的掌握并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技能。

4 MCLA模式与协作学习理论的结合

在此,提出将MCLA模式与协作学习理论结合起来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有机的将“协作学习”理论同MCLA教学模式结合起来,二者都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注重知识的建构和协同工作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并且对于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有如下好处。

(1)以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对接”为根本切入点,全面构建基于MCLA模式与“协作学习”理论的计算机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实践教学”为支撑,融合学科属性和现实需求,集合计算机教育要素,整合计算机教育资源,切实提高计算机人才的培养质量。

(2)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MCLA教学模式、“协作学习”理论,同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将教、学主体区分开来,强调学生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与知识的建构作用。通过实践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注重实践教学的引导,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通过MCLA学习过程的循环以及“协作学习”,增强学生的主动意识、参与意识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到一个突出的地位,强调作为培养高级专门技术人才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不能仅仅局限于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还要结合中国经济的转型,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这一嬗变所提出的对新时期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的要求,将MCLA教学模式同“协作学习”理论结合起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保障体系。

(4)注重实践与创新之间的关系,突出实践教学在计算机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实践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创新来源于实践,实践反作用于创新,二者相辅相成。只有建立强有力的实践保障体系,才能切实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

第8篇:基础工程的认识范文

为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培育和发展住房二级市场,规范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上市出售收益分配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建设部《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上市出售管理暂行办法》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上市出售土地出让金和收益分配管理的若干规定》等有关规定,我们制定了《北京市城近郊八区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上市出售土地出让金和收益分配管理暂行规定》。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北京市城近郊八区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上市出售土地出让金和收益分配管理暂行规定

为规范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上市出售收益分配管理,培育和发展住房二级市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建设部《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上市出售管理暂行办法》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上市出售土地出让金和收益分配管理的若干规定》等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一、职工个人购买的经济适用住房和按成本价购买的公有住房,房屋产权归个人所有。

二、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上市出售时,由购房人按上市出售的已购公有住房或经济适用住房所在地的标定地价的10%交纳土地出让金或相当于土地出让金的价款。在标定地价明确前,土地出让金或相当于土地出让金的价款暂按房屋售价的3%交纳。

购房者缴纳土地出让金或相当于土地出让金的价款后,按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商品住房办理产权登记。

三、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土地使用权是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其土地出让金依法上交财政,专项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已购公有住房的土地使用权是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其上交的相当于土地出让金的价款按已购公有住房原产权单位的财务隶属关系和财政体制,分别上交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或返还原产权单位,专项用于住房补贴。其中已购公有住房原产权属行政机关的,全额上交财政;属事业单位的,50%上交财政,50%返还原产权单位;属事业单位的,全额返还原产权单位。

四、职工出售已购公有住房属于规定标准面积内的部分,其售价在每建筑平方米4000元(含)以下部分,全部归出售人所有;售价在每建筑平方米4000元-5000元(含)的部分,80%归出售人所有;售价在每建筑平方米5000元以上部分,50%归出售人所有。售价扣除归出售人所有部分后,余额比照第三条第二款的规定上交财政或返还原产权单位。

属于超标面积部分,其售价扣除售房职工支付的购买超标面积的房价款后,余额比照第三条第二款的规定上交财政或返还原产权单位。

五、已购经济适用住房上市出售时,除由购房人按第二条规定标准缴纳土地出让金外,其出售收入全部归出售人所有。

六、出售人是住房面积未达到规定标准的职工,可申请返还其夫妇双方应得的住房补贴,返还额不超过上交财政或返还原产权单位的售房收入部分且不超过职工应得的住房补贴。

七、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上市出售应按有关规定交纳税费。

第9篇:基础工程的认识范文

为了构建一个面向二十一世纪、适应高等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按照“实行产学结合,优化实践内容,集中强化训练,从严考核技能,增强工程素质,提高综合能力”的原则,我们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对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至关重要,我国现有的教育模式仍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衡量指标,这种应试教育已经满足不了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高等教育的需要。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带来了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及教育形式等方面前所未有的变化,接受利用现代化课堂教学手段是大势所趋。

一、基础工程课程特点

第一,理论部分较为抽象,且同结构力学、土质学与土力学、结构设计原理、桥涵水文及桥梁工程等课程联系密切;第二,本课程实践性很强,课程中各类基础工程施工技术是教学重点之一,且各类施工工艺更新很快;第三,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有机的结合,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二、基础工程教学现状

基础工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其突出特点是内容丰富、理论性和实践性非常强,其涉及到工程地质学、土力学、结构设计与施工多个等施工领域,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目前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工程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

基础工程具有内容多而杂、经验公式多、理论不完善、实践内容多的特点,基础工程的课程内容体系包括: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桩基础、沉井基础与地下连续墙、地基处理、特殊土地基上的基础工程,而就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基础工程的课程设置只有32学时和16学时课程设计,无论理论或是实践都是远远不够的。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本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出现,这就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学习。

2、课堂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学科发展相比,滞后更严重。

今年来我国建筑业的突飞猛进以及一些大型工程的建设,使新理论、新科技、新理论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课程内容陈旧造成课堂教学内容的更新远远落后于专业工程的实际发展。

3、重理论,轻实践,且实践内容过于单一。

大多数高校对基础工程的实践环节只有一个课程设计,而学生只能从理论知道该如何设计,而不知道其具体施工过程以及一些可能出现状况的处理。就目前现在的就业形势来说,施工人数还是要占大部分。

三、教学改革内容

1、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讲解基础工程中,可以将基础模型搬上讲台,结合理论知识,对照讲解,使学生听有理论,看有实物,准确快捷地掌握知识要点。

2、开展专题讲座

如基础设计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常见基础设计的一般原理,可以打破以前基础设计支离破碎的传统讲法,选择本人所参与的工程实例,从如何阅读和分析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荷载的传递到基础的选型,最后讲解具体设计过程。这样即使学生了解了一般设计原理及设计过程,又培养了学生处理问题的系统观点,使学生终身受益。

3、把握重点

对于课时少的问题,我们应把握重点,比如工程地质勘察和地基处理其实在其他相关专业课也有提及到,所以对这些部分在基础工程中可以略谈。而在具体的基础部分我们应该重点讲解,特别是常用的基础类型。

4、应多利用课外时间参与实际工程

基础工程是一门实践很强的课程,如果能在讲授过程中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实际工程参观,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书本上面的知识要点,也能使新理论、新科技、新理论也得到一定的认识。

教与学之间虽然存在矛盾,但我们应该更清楚的认识教与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学是主,教是辅,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教必须根据学而适应和改变,而学也要通过教而认识。所以目前基础工程的教学问题有待更一步的提高。教师的教学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使学生能更快、更好的掌握这门课程的要点、重点,为土木工程专业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韩用顺,等《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与探讨,《地理空间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