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与创业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二者融合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目标,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目标的确定,为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的重要内容,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发展转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等的引领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各大高校采取多种措施与多种形式,开展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二)二者融合是高校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现实需要
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的职责,其中人才培养是高校最根本也是最核心的功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出了新要求。高等教育进入新阶段,大众化特点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需求。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现状及困境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发展的现状是:①教育主管部门在全国范围内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的形式,组织实施创新创业教育;②各个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③高校与政府、企事业单位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同时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在此平台基础上,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④高校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点,为培养应用型与创新创业型人才积累经验。但在审视与总结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中,也不难发现存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不够,存在着“两张皮”的问题[1]。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困境
1.专业教育师资结构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匹配性不足
高校教师一般具有专业化学习研究的背景,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创新创业教育又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现有教师的知识结构如果不能及时更新,对于教师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存在一定的障碍。同时高校教师尽管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大多数缺乏在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经验,也没有创业经验,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会制约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2.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脱节
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最初创新创业教育是与就业指导联系在一起的。就业指导课程师资主要是高校思政工作者,其主管部门是学生工作部门。在这种形式下,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是涵盖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只是一部分内容;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不够,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也比较欠缺。在创新创业课程开发上,该类课程还不成体系,并且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如何结合始终处于探索中。
3.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滞后
传统的专业教育,在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方面有一定的基础,特别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下,高等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都非常注重实习实训实践基地的建设。在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方面,各大高校都积极拓展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但如何将现有的实习实训实践基地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也是高校需要思考与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专业教育实习实践不能截然分开,而应该有机结合起来。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
(一)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师资队伍建设
在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师资队伍建设中,应发挥专业教师队伍、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与社会导师队伍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中的协同效应。一是高校要加快创新创业专职师资队伍建设,弥补创新创业教育职业化的不足。高校培养一批创新创业教育骨干教师队伍,发挥他们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二是学校鼓励与支持专业教育教师创新思路与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如学校可以以教学研究项目或者教学改革项目的形式资助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研究,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三是通过“引进来”“送出去”的方式,促进专业教育教师、创新创业专职教师和社会导师的三者融合,发挥高校、政府与企业的协同效应。“送出去”即是高校派出教师到政府、企业挂职锻炼等形式,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理念与能力。“引进来”即是通过与政府、企业合作培养的方式,引进具有政府、企业工作经验的人员,以担任学生创新创业导师从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二)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
2015年12月,教育部发文要求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面向所有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2]。①更加注重人文社科专业与自然科学专业的适度融合。在基础课程平台中,人文社科专业注重自然科学知识与素养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精神。自然科学类专业注重人文社科知识与素养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②梳理现有专业课程体系,挖掘专业课程潜在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通过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创新,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③开发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初创阶段,创新创业课程等教学资源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需要联合高校、企业开发一批创新创业教材与课程,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素材。同时,按照国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意见,各个地方和高校可以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建立一批优质的线开放课程,如网络公开课、慕课、微课等,再推行学生、教师在线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3]。
(三)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平台建设
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创新创业教育,实习实践是教育的重要环节。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仅要体现在教育理念与内容中,还应该体现在实习实践平台上。企业与社会是大学生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主要平台。一是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社会实习实践项目等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重要方式。对于学生而言,学校应该出台政策进一步鼓励支持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社会实习实践,同时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情况纳入到学生综合考核中并适当提高考核权重。对于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学校应给与相应的奖励,在业绩考核上适度倾斜。二是推动高校与政府、高校与企业的协同合作。一方面,吸引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专业研究提供政策、资金和场所,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实践机会。另一方面,高校、政府和企业可以共建研究机构、创新创业人才孵化基地,推动政府与产学研在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方面的作用。通过了解企业用人需求与导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合作培养应用型与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勇,等.走出面向全体学生的双创教育新路子[N].中国教育报,2017-04-26(12).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5-12-01.
关键词:中职校;创新创业教育;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256-02
在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创新创业已成为时代主题和国家战略决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角也吹到校园,创新创业教育近年来成为教育的研究热点,各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有益探索[1],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大量的研究多集中在高等教育[2],中职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甚少。中职校学生年龄虽然偏低,但学生大多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激情,不能忽视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据相关调查显示,学历并没有成为中职生创业的门槛,不同学历的人都有着创业的愿望,甚至出现了学历越高创业意愿反而越低的现象。据数据显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受访者有创业意愿的只占18.3%,中学及中专学历的受访者有创业意愿的达到41%,是创业愿望最强的群体。因此,中职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不应该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一、中职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调研目前中职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创新创业意识淡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但仍有一部分教育者认为中职校学生年龄低、学业基础弱,没有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条件和必要。另外,由于中职生缺乏合适的引导和学习,主观上没有意识到要自己创业,也没有进行创业的能力。
2.缺乏创新创业机制和教育平台。大部分中职校没有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机制,有的只是个别教师发现个别好的苗子指导参加一些相关竞赛,大部分学生仍然不知道创新创业的具体内容,学校也缺乏相应平台促进创新创业教育。
3.缺乏针对中职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少数中职校也开始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鼓励部分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探索,但创新创业教育主要还停留在一种意识或是感性的层面,缺乏系统化来筹划创新创业教育,更谈不上有相应的课程体系碇С拧
4.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严重匮乏。中职校创业教育教师是极度匮乏的,缺乏专业教师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校内创业指导教师缺少自身创业经验,难以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二、中职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学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这是学校服务于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发展的需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现实要求。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关系密切的整体。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创业的成败取决于创新的程度。创新教育注重的是对学生未来发展的总体规划,侧重于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开发,而创业教育注重的是学生未来自我价值实现途径的总体规划,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3]。
那么,中职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涵是什么?其本质应是一种“面向全体、关注个体”的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素质教育,应是联合企业走产教融合的路径来实现的教育。相对高等教育,中职校自身科研实力、科研成果不多,通过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创业相对不足。但是,中职校一般和企业有紧密的校企合作,可以通过产教融合在企业发现问题,然后把来自企业的问题当成创新创业的课题来公关,使得中职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现其职业性和专业性。职业性是指创新创业的源泉来自于企业,来自于学生未来将要投身的职业,使中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落地”;专业性就是要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与知识,让学生“做中学”、“研中学”。学生在参与攻克企业生产、研发难题的过程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与专业融合的中职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构建
构建机制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是决定创新创业运行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以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为例。学校首先响应上海市政府倡导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全校范围内宣贯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由教务处联合各专业群部建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完善工作机制,搭建活动平台(就业梦工厂、创业基地、创新创业大赛等),开设与专业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发挥制度激励保障作用(以企业项目为依托,配备项目经费,对于参赛的师生实施实行奖励等等),创设各种条件,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实施(见图1)。
四、与专业融合的中职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路径
中职校由于本身的科研活动不多,靠自身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实例不多,因而中职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一定要和企业紧密结合,走产教融合之路契合企业的需求确定创新创业目标。问题来自企业的生产、研发过程,学生在教师和企业师傅指导下结合专业背景对问题进行攻关研究。借助“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职学生会自学许多专业知识和专业教材以外的知识,甚至自学大学的有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1.产教融合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建设。要在中职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建设团队是基础。目前大部分中职校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不太熟悉,也不知从何着手,因此首先要对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如上海市近年来推出的创新创业培训师,各个专业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参加这类再教育、再培训。其次,企业生产或研发骨干加入到学校创新创业团队中。另外,和校外创业公司联合,聘请创业公司CEO等骨干加入学校创新创业团队,形成“专业骨干教师+企业骨干+创业公司骨干”的团队来指导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2.产教融合构建中职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创新创业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的重要载体。依托校企产教融合平台,构建与专业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在原有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融入创新创业意识、知识与技能模块,学生在整个求学期间,分阶段接受创新创业训练。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应遵循中职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知识模块和案例模块相结合,经验传授与创业实践相结合,把专业知识传授和实践体验有机统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如表1显示,学生从第一学年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到第三学年的创新创业实践,最终为学生种下创新创业的种子,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中职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更多地是一种创新意识的培养,对少数素质高的学生重点挖掘培养,通过以点带面,实施“面向全体、关注个体”,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教育。评价标准不能以学生创造的公司如何,而应以学生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精神,有创业激情,在创新创业领域有想法、有思路,这才是学生未来需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建,从文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5,(06).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践平台;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159-02
一、引言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早已成为国之根本。多次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造就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全国已兴起创新创业之风,以黑龙江为例,黑龙江85%以上的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指导课程,并且90%以上的高校科研资源和实验设备向学生开放,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由以往每年支持400项大幅度提升到了1429项,同时省级财政安排资金3000万元。
大学生是双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主体,高校学术是一个极具创新力和发展性思维的群体,支持其进行创新创业不仅能满足其对自我要求的实现,并且对于国家扩大就业方面也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1]。然而我国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对国外仍处于较落后状况,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层次性和系统性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了有积极推进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本文从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理念、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的构建和高校考评保障机制建立三方面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行探索与研究,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开展,提高一种循序渐进的操作路径与指导方法。
二、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理念
创新创业是一个逐渐推进的过程,刚从高中毕业的大学生们拥有无限的发散思维,当他们步入高校后,若从思想上积极引导他们进行创新,使得他们一开始就拥有对创新创业的兴趣与激情,那后续高校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就不会太突兀与生硬,避免学生产生更多的抵触情绪,使得他们更容易思考并接受欣赏。
首先从学生的思想角度入手,强化其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建立高校创新创业文化,营造高校的校园文化与环境。为培养大学生创业的思想,高等院校要重视创业文化建立,其中相对有效的方式是邀请国内外著名的经济学家、企业家、教育家等来高校举办讲座,一方面可使高校学生接触到实践性的创新创业思想,从而丰富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另一方面他们可以给学生传授一些从自己创业中得到的经验与启发,从而引导广大在校大学生牢固地树立创业的理想。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的构建
高校要积极推行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建立一套比较完善、多层次和系统型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2],将创业知识、创业理念、创业基础教育和创业能力与专业教育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套综合教学体系,形成文化课、专业课与创新创业课功能互补、相互渗透的立体多元化的创业教育系统。
(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根据相关教学计划安排,而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这样极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指定任何课程计划,有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有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但由于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照本宣科,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不知道老师所教授的知识能对未来起到什么作用、所学知识具体能解决什么问题,长时间下来学生就会产生厌学,开始逐渐被动地学习,这种情况下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最终很难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学生很多知识都是从课堂上学到的,所以教学模式的改变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首先可对老师进行相关培训,转换他们的传统思想,同时在传统教授式教学方式上增加一些趣味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热情与兴趣,多进行师生交流,避免学生束缚在相关教条之中。
对于大学生的课程设计,学校可结合专业制定相关题目,如只规定最终的结果,过程不限,学生可采用各种工具来完成,自由选择,这样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力。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多采用参与式教学,如案例分析法、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和游戏法、小组讨论法、直观感受法、拓展训练法和创新模拟法等。
(二)学校实践教育平台
1.组织相关创新创业活动。高校应当营造鼓励探索、激发学生创业动机的氛围,比如为想进行创业的学生提供免费地点,组织专业的创新创业社团,同时举办一些创新创业活动,如创业计划大赛,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在创业方面的经验,为将来的创新创业做准备。
2.鼓励学生参与创新竞赛。创业创新大赛是面向所有学生的群体性科技活动,是培养创新人才、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行之有效的途径。现在高校的创新竞赛涉及很多学科,如全国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其宗旨就是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注重成果转化,并对相关作品进行企业对接,直接接受企业的投资,是很多大学生创业想法落地的很好的平台,学校多鼓励学生参与此类竞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有很大帮助。
3.教育系统与企业相结合。教育系统与相关企业合作即产学研,国家多鼓励各高校进行产学研,将高校与企业相结合,学校拥有了更多的实践平台,企业拥有了更多的研发人员。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产学研结合是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途径。对于高校,可以聘请企业家、相关研发技术人员,使得这些有丰厚实践与创新经验的人员来高校开设讲座;对于企业,使得学生对企业所属领域进行科研互助,接触企业的研发人员和产品,而且帮助企业进行产品研发。高校应鼓励学生去企业实习,使得学生在企业中直接与企业人员接触交流,在工程实践中学习,将学校的人才培养延伸到工程一线,也为自身的创业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创新创业指导课程开设
高校应组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形成较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针对每个年级开设不同深度的课程。基于学习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发主要包括核心知识的讲解、经典案例、进行相关训练活动、最终上课的效果评估。
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建立
(一)教学团队建设机制
目前大多数院校非常缺乏具有创业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这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一直相对薄弱的一大原因,所以需要组建专业的创业教学团队。采用培训学校已有教师、聘请创新创业专业导师、引进企业家和成功人士作为兼职导师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严格教师教授条件,并制定完善的考核机制。
(二)考评建设机制
合理的考评机制是保证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如同一般高校到学期中、末都会对教学老师进行评价打分,该机制对创新创业指导老师同样适用。建立合理的课程评价机制既能促进老师充分激发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也能对学生自主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支持与帮助,如图1所示,应构建全面的创新创业评价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一)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A。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大多是在一定的专业领域内进行,它必须有比较扎实的专业教育作支撑。这是因为,只有受到比较系统的专业教育,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才能为日后的创新创业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相反,如果弱化专业教育,只是片面强调创新创业教育,则是本末倒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就成为“空中楼阁”。为此,高等学校应坚持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主要载体,在专业教育中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专业课程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培养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二)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拓展。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单纯地进行创业知识的传授和创业技能的训练,而是将创业作为一种精神、一种能力、一种素质的育成过程,其内涵是使培养的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具备从事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因此,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应结合学校服务行业或区域的发展基础、产业特征、发展规划和政策法规等内容,遵循职业教育规律,重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重组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而使学校毕业生不仅是一名求职者,更有部分毕业生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符合度。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目的一致。当前,许多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割裂开来,具体表现为:将创新创业教育独立于专业教育,由教学部门在课内组织实施专业教育,由学工部门在第二课堂组织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从而失去了教育的整体效应,削弱了教育效果。实际上,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都是为了培养适应行业企业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它们的最终目的一致,而且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因此可以说,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一个整体,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目的一致。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
(一)教育理念的融合。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导正确的教育活动行为。为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教育理念的融合是基础。为此,高校的管理层要提高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在办学理念的顶层设计上要从单一的注重专业教育向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并重转变,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是因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度,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认同度;而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认同度,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学校办学理念的顶层设计。这必然要求学校的决策者要将新的理念融入到各项管理制度中,通过制度的导向作用,使之得到广大教师的理解和价值认同,并内化为责任感,成为一种自觉追求,进而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活动和课外实践等各环节之中,从而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从面向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转为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由相互脱离变为全过程、多层次的融合。对于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而言,由于职业岗位(群)主要面向中小企业,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更要树立融创新创业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的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要注重引导学生为自己或他人创造就业机会,而不是被动地等待他人给自己就业机会,要将创新精神、创业技能、创业素养等内容主动地嵌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中。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融合。人才培养目标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的具体化,它由特定社会层次和特定社会领域的需求所决定。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过程和人才培养活动发挥着引导性作用,并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完成。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由学校的办学定位及专业特点等因素所决定,就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而言,尽管各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各不相同,但在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方面都有着明确的要求。以我校为例,会计专业原来的培养目标确定为:为福建省中小型企业及会计中介机构的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纳税申报岗位、会计管理岗位、财务管理岗位和内部审计岗位培养具有相应的会计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并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从以上人才培养目标中可以发现,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并没有得到体现,从而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也就无法真正地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之中。为了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融入到专业教育教学内容之中,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我校在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增加了“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的明确要求,从而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和会计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扎实深入开展。
(三)课程体系的融合。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组成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为此,根据新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校重构了融创新创业教育于专业教育的新课程体系,具体如下:一是在专业课程中增设创新创业教育教学项目。例如,在会计职业基础课程中设置了“新设企业会计恒等式建立”教学项目,在管理学基础课程中增设了“记账公司经营管理”教学项目,从而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渗透到专业教育内容之中。二是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在选修课方面,设置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法规、闽商文化、创业融资、创业计划书编写等课程;在必修课方面,设置了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企业经营沙盘对抗、新企业会计工作组织管理等课程。其中,新企业会计工作组织管理按照“核名制定章程办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证记证开立银行账户会计制度设计”等新企业设立的工作流程分别设计教学项目,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分阶段模拟完成一个包含上述全部流程的工作任务,使学生全面掌握新企业设立的创业技能。三是增设课外创业实践活动和专题讲座。如利用校外资源,对接财务管理公司、记账公司等企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企业委托的注册登记、税务登记、记账等业务,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心理品质和技能;聘请企业家、财务专家、营销专家、创业成功校友等开设专题讲座或创业经验分享交流会,以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四是开发数字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开发微课、慕课等数字化教学资源,突破时空的限制,满足学生在线学习、自主学习的需要。
(四)教学内容的融合。专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主要阵地。为此,我们以专业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双培养、双提升”为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融入专业教育内容之中,具体如下:一是重组教学内容。例如,将“创业风险管理”融入企业财务管理的教学内容,将新设企业会计档案的建立融入会计职业基础的实践内容;将“纳税筹划”融入财务报表阅读与分析的教学内容。二是将创新创业活动融入专业技能竞赛。结合全省、全国开展的“会计技能大赛”“企业经营管理沙盘大赛”“挑战杯”创新创效创业大赛、“用友新道杯”创业设计大赛等专业技能竞赛,组织学生开展市场分析、财务分析、成本预测、投资决策,制定创业计划书等,在技术技能竞赛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与此同时,我校以创新创业认知、创业模拟和创业实践为载体,积极探索实践“学业+专业+创业”的教育模式,并针对课程的不同特点,创新考核方式方法。例如,对于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闽商文化、创业计划书编写等创新创业认知课程,通过制定商业计划、创业计划书等形式考核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简单运用;对于新企业会计工作组织管理等创业模拟课程按照工作任务的完成效果进行考核,从而形成了人才培养过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相互渗透、职业技能培养与创新创业项目相互契合、学生发展与创业实践相互依托的良性循环。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融合的实施保障
(一)建立健全管理运行机制。为了保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顺利实施,各高校应有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与之相配套。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成立组织机构。成立了由管理专家、财务专家、营销专家、就业与创业指导专家、创业成功校友等人员组成为主,校内教师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咨询与指导;成立了由二级教学部门负责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小组,具体负责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优化、创业实践基地建设,以及组织开展创新创业竞赛、创业论坛、专题研究和教学研讨等活动。二是制定管理制度。为了保证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我们制定实施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大学生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办法》《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专门设置创新创业4个学分,放宽学生修业年限1―2年,允许学业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三是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制定了《创新创业奖学金评选办法》,对在创业实践、双创竞赛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扶持或奖励。四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教师考核。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与实践指导纳入教师年度考核内容,调动专业教师主动对接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打造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数量少、经验缺乏、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导致难以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卓有成效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可以说,打造一支高素质、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导师团队,既是高职院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健康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坚持多措并举,切实加强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建设。一是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校外导师库。聘请25名具有成功创业经验的校友担任本专业的创业导师,按照“一个项目有一名导师”的形式对创业项目进行全程指导与服务。二是从会计师事务所、财务管理公司等企业中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业务水平的人员充实导师团队,负责创业计划书编写、新企业会计工作组织管理等课程的教学和校内创业实践活动的指导。三是全面加强导师团队的培养培训。通过参访培训、研讨交流,主持或参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重组、实践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开发等,提升团队的整体水平。四是提高专业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或实践锻炼,支持和鼓励教师兼任企业财务顾问、兼职会计师,承担项目可行性研究等技术服务,积累经验,提高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水平。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会计专业教育融合
[作者简介]陈强(1963-),女,浙江余姚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会计理论与实务的教学与研究。(浙江杭州31005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7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企业会计实务”(项目批准号:教高函[2007]20号,项目负责人:陈强)、浙江省教育厅2011年度教育技术研究规划重点课题“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应用——以《企业会计实务》课程为例”(项目批准号:浙教技中心[2011]77号,项目负责人:陈强)和2010年度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大课题“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融合的研究”(项目批准号:浙商职院[2010]111号,项目负责人:陈强)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110-03
一、引言
创业,从狭义来说,就是创办新的企业;从广义来说,创业是开创新的事业,是创新。创新精神正是国家、社会发展最需要的,创新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原动力。而这也是需要通过创业教育来培养的。
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人才的一种教育。其内容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的培养。创业意识的培养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具备思维的敏锐性和独创性。创业精神的培养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具备开拓、进取、不畏艰险的精神,这在创业中往往决定着创业的成败。创业技能的培养,包括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要让受教育者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实践技能,这是将创业思维转化为创业行动的关键环节。
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国外的创新创业教育历史悠久,创新创业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经过30年的发展,形成了比较规范、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如全球第一个设置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百森商学院,还有哈佛、斯坦福大学等,其创新创业教育各具特色。它们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注重创新创业心理品质的形成,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如专业职业能力、经营能力和综合性能力等。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分成三个发展阶段:2002年之前,高校自发探索阶段;2002~2010年,教育行政部门引导下的多元探索阶段;2010年4月起,进入了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的全面推进阶段。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围绕创办企业的过程而展开的。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纵观国内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以下四方面的误区:一是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还不够,很多高校还没有完全系统地开展此项教育活动。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体系,没有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二是在认识上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教育。由于创新创业教育依附于就业教育,因而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三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简单地定位为创办企业的教育。如此功利倾向,是绝对不可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的,焉知“拔苗”不可能“助长”。四是创新创业教育没有纳入到专业培养体系中,使得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脱节。
三、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及其出路
在高校里,有两类教育,一类是素质教育,另一类是专业教育。所谓素质教育,是指通过科学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的教育。而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理念、创新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出路是与专业教育结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于专业教育之中。这是因为:
首先,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来看,它是一种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综合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着重点在于培养如何做人,其应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中。因此,将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融合,将做人做事做学问联系在一起,把人才培养目标、社会发展目标融为一体,并贯穿于专业教育之中,这既是教育的总目标,也是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其次,从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来看,我们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就其本质而言,仍然是一种专业教育,与之有关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贯穿高等教育的始终,在教学中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一个人所学的学科与专业基本决定了他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基本决定其创业方向,尤其是创业初期的发展方向。所以,创新创业教育要融于专业教育中,发挥专业优势,满足创业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与专业课程相互结合,将创新创业理论与专业知识技能相结合,进而形成创意的思维和能力。最后,二者的融合是近年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现实选择。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创新创业教育都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总目标都是为了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岗位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教育目标的一致将二者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创新创业多是在专业领域内开展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支撑,良好的专业教育为日后创新创业奠定基础。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应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开展。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还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需要,因此,只有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真正有机地融合,加强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才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出路。高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为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专业技能的训练服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就业能力服务,为学生实现自己的梦想、为社会创造新的岗位服务。
四、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融于会计专业教育
市场经济的发展,凸显了会计的重要性,而作为一个创业者必备相应财务知识,因此,作为高职会计专业,其天然有着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内在动力。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于会计专业教育中,必须全面规划,系统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
1.提高专业教师自身素养,形成开拓创新意识。在会计专业教育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关键在于教育工作者本身,教师是否具有开拓创新意识,是否具备相关的知识结构等,否则只能视而不见或者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有开拓教师的创新意识,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才能成为现实。通过宣传教育,转变会计专业教师传统的教育观,树立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新观念,挖掘会计专业中的创业因素,并根据相关创业知识,找准结合点。同时鼓励会计专业教师到创业一线兼职,熟悉市场运作,促使教师在讲授会计专业课程过程中,注意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创新创业活动连接起来,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会计专业教育内容融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指导。
2.改革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中心环节,是实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路线图。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教育要树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注重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和整体设计。培养模式上,改变传统静态、封闭、过分强调人才对现实社会环境的被动适应的“就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开放互动、尊重人的个性、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上,改变知识导向为能力、素质导向;专业设置上,注重学科的交叉与综合,注重学生知识的全面性。为传承浙商精神,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充分利用浙江省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根据浙江省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状及学院创业教育的特点,吸收国际劳工组织为培养大中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专门开发的“KAB创业教育项目”及“SIYB项目”等课程精髓,探索把创新创业教育从融入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去,围绕创新创业要求,积极与创业成功人士、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构建以提高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知识、创新创业能力和专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做到创新创业教育进计划、进课堂,贯穿在会计专业学生自入校至毕业的每一个教学环节。
3.以实践为导向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高职教育是以实践为主体的教育,而会计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非得靠创新创业实践不可,这就为二者的结合找到很好的契合点。因此,一方面要在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突出和渗透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践教学中,以创新创业思想为指导,抓住学生主干课程专项实训、单证模拟实训、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利用从课堂内延伸至课堂外全程渐进实践,尤其是全真职业环境专业和毕业顶岗实习的契机,对学生灌输创新创业的意识与能力,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要结合会计专业教育资源积极开发可行的创新创业项目,并为每个项目提供具体的创新创业策划方案,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同时要面向社会和企业,积极承担行业课题,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拓展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促成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使学生逐步具备规避创业风险的意识,又具有正确选择起步项目与成长模式的能力。
4.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积极进行以职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目标的真正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改革,解决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效果评价问题。尤其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在真实工作情境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实施。让学生从根本上转变中心视点,由关注“知道什么知识”转到了关注“如何完成工作任务”。因此,必须改革以前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满堂灌输式教学,而要多进行课堂讨论,多进行案例教学,多进行情景式、体验式教学,对于讨论的问题,要引而不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种教学媒体,突破根据单一统编教材进行教学的模式,提高网络课程资源的利用率,探索实施课堂教学和网络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实现课堂授课以能力实训、讲授重点难点为主,课外辅导、问题讨论和作业练习则主要通过网络进行的混合教学模式。
对学生评价与考核上,全面改革“期末一张卷”的传统考核方法。考试内容、试题结构和考核方式不当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容易形成学生被动地围着考试转,容易造成学生偏重机械记忆,容易造成学生忽视能力培养等。因此,会计专业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不同,选择科学的考试内容和合理的考试方法,考核要体现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创新创业精神与创新创业能力的较为全面和动态的考核与评价方式。在教学管理上,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与爱好自由选修、自由学习、自我管理。
5.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安排学生见习、实习,深入岗位,认知创业,感受创业氛围,增长创业才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通过建立校内创业孵化器(实验室)和校外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让大学生真正开始创业的起步。围绕会计专业,通过开展“创业计划”竞赛活动,举办“创业沙龙”“创业论坛”“创业俱乐部”等形式,开展创业讲座,尤其聘请已经成功创业的会计专业毕业生进行专场讲座,介绍成功经验与注意事项,并进行学术报告、研讨、辩论、创业交流,搭建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活动平台。通过产学研结合,建立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价值取向的、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新机制,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的深层次融合。
6.开发基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融合的网络平台。开发基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融合的网络平台,主菜单主要包括会计专业标准库、专业核心课程库、创新创业指导中心、职业规划中心、政策法规库、理财工具库、咨询指导中心等,栏目设计应体现创新创业与会计专业融合特色,内容信息量大,网页设计美观,具备教学功能、资源功能和管理功能。该网络为教师创新性施教提供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性学习、创业就业创建平台,为广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提供平台。该网络平台的开发有利于推进会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建设和核心课程改革,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同时组织行业企业专家、创业明星等为网络平台的建设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指导。
五、结束语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会计专业教育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依托会计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创业技能,改革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教育手段,使之适合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以校内实训基地为载体,校企结合,产学研合作,开展创业实践,并资助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训练和创业训练活动积极,积极鼓励会计专业学生自主创业,条件许可情况下成立会计咨询服务公司,开展记账、会计咨询、销售软件等业务。以创业带动就业,最终以促进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和培养创新创业精神为最终目标。当然,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高职会计教育的各个阶段。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绝不是单纯地靠开设几门创新创业课程,组织几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所能解决的,同时还应成为所有相关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计划的“组成部分”,需要学校各部门的联合行动,甚至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它本身是一项具有特定目的的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李洁.从美国四所著名大学的创业教育谈创业与创业教育的关系[J].中国青年科技,2005(4).
[2]李涛.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科技创业月刊,2010(3).
[3]高志栋.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建设[J].科技信息,2009(21).
[4]黄茂.论大学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12).
[5]陈强.高职“企业会计实务”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8(9).
关键词:行业特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平台
行业特色高校一般是指那些具有显著行业特色和学科优势,原隶属于行业部委管理,曾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划入教育部或省区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等管理的高等学校。行业特色高校基本特点是:学科相对集中、专业独立性强、科研聚焦于行业共性技术、有着丰富的行业领域产学研合作历史。
以景德镇陶瓷学院(以下简称“陶院”)为例来说,作为中国唯一一所以陶瓷艺术设计制作为特色的行业本科高等学校,曾隶属于原国家轻工部,1998年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西省管理为主,列入“31所独立设置本科艺术类院校”序列,是我国首批自主招收艺术类本科生和有资格招收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攻读硕士、学士学位留学生的高校之一。近10年来,陶院一直坚持创新创业教育战略,搭建创业平台、加强政校企合作,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水平。
一、新时期加强行业特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1.我国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迫切要求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提升创新创业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教育实践活动。近年来,国家积极倡导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育部曾通过试点9所院校,摸索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全面统筹部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
然而,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是无法完成这个艰巨任务的。要想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要改革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尽快地实施素质教育模式,培养出一大批符合创新型国家需要的人才,从而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势在必行。
2.社会和企业对创新人才的强烈需求
全球一体化的加快、知识经济的来临等客观现实使得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成为制约企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2012中国企业健康指数》研究报告显示,企业最缺乏的是创新人才,其稀缺比例远远高于文化、资金、制度等选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虽然经历了十多年的探索与发展,但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还是满足不了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高校培养人才目的性不明确,部分高校毕业生并不是按社会需求导向培养出来的,其就业技能与企业期望出现脱节。部分行业特色高校转制为综合型、研究型大学,忽视了行业特色,导致面向行业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设未能与时俱进,行业特色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改革任重而道远。
3.严峻就业形势下的现实需求
我国是人口大国,劳动者充分就业需求和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参差不齐的矛盾长期存在。“十二五”期间,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总量年均达2500万人,较“十一五”同期增长100万人。201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727万人,较去年同期增长28万人。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创设更多的企业,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
创业可分为生存型和发展型两种。生存型创业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创业者就业和生存的问题;发展型创业则是看准市场机会谋求更大的发展,激活并满足市场需求。无论是生存型创业还是发展型创业,都能够带动就业。一方面,通过创业活动,可以实现劳动者自主就业;另一方面,随着创业规模的扩大,能够吸收更多的劳动者就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据统计,我国平均每新增1户个体经营者,可以带动2人就业;每新增1家民营企业,可以带动13人就业。大学生接受过多年的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更有条件成为发展型创业的主力军,带动就业增加。
二、行业特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及思考
1.校准行业特色高校定位,树立服务地方、引领行业的理念
定位是关系到高校长远发展的战略性问题,行业特色高校不仅要突出特色,更要体现“水平”。从对行业的依托服务到超出行业,实现对于行业的引领作用,是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创业教育是行业特色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校准高校的发展定位,树立服务地方、引领行业的理念。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在行业特色方面大力创新创业,助力行业特色专业高水平发展,推进行业特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2.人才能力结构必须符合行业需求
人才的能力结构是否符合行业需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中心问题。行业特色高校必须加强对行业、企业的调查研究,并长期跟踪分析总结行业企业对人才能力结构的需求状况,结合高校自身的发展定位,创新个性鲜明、富有创造力、社会竞争力强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和评价机制。在这一点上既要有别于偏理论的研究型大学,又要有别于重技能的高职院校。为此,行业特色院校应建设与行业企业长期联系机制,建立产学研深化合作平台,创设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外部环境和保障体系,促使人才能力结构符合行业企业需求。
坚持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并重,更加注重多样性原则。在保证人才培养基本规格的前提下,鼓励不同专业体现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培养具有“基本规格+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推行分层次分类教学。
3.人才培养层次必须符合行业现实需求与发展趋势
我国行业特色高校在人才培养层次上,大部分都实现了本科到硕士甚至博士的多层次人才培养格局。各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能力结构及数量应该与行业现实需求与发展趋势相吻合。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建议定位为行业研究创新性人才,将其作为行业高水平突破创新的领军人物来培养,这一点是行业特色高校引领行业的重要体现;一般层次人才培养则建议定位于行业应用创新性人才,将其作为行业各岗位主要负责人、创新的主力军来培养。
三、行业特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1.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1)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为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陶院除专业课程教学外,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创新能力培养”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教育”等创新创业通识类课程,传授创新创业基本知识和方法,并针对非经济类专业学生开设与创业有关的经济学课程。面向艺术类专业学生开设“经济管理学基础”,面向工科类专业学生开设“工程技术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等,借此使学生了解创业商业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展示职业前景,激励学生创新创业。
为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我们的做法如下:第一,邀请各类专家,包括资深教授、自主创业典型校友开展创业主题讲座,与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兴趣。第二,挖掘、整理学校历届毕业生成功自主创业的材料,编印成册,下发给学生,扩大创业教育影响面。如采访学校自主创业优秀学子的事迹,整理编印成《校友风采录》等。第三,线上线下结合指导。在学校就业网上设立了创业板块,安排专人搜集、整理及上传创业政策、成功创业案例等信息,做好创业教育服务工作。定期在网络及现场解答创业问题,实施个性化辅导,增强学校学生创业意识。
(2)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计划。为鼓励大学生主动尝试创新创业,2012年,陶院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工作小组,制订了《景德镇陶瓷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并开始每年设立专项经费(不少于10万元)以保障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计划的实施。计划实施以来,已先后立项278项,已有35项通过结题验收。通过计划的实施,2年来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学生达1300余位。
(3)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和大学生学科竞赛。为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陶院成立了大学生学科竞赛工作小组,制订了《景德镇陶瓷学院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对学科竞赛工作的组织、管理、经费和奖励等进行明确规定,每年拨出10 万元作为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专项经费。近五年来,共选派1077名学生参加各类竞赛379项,在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等竞赛中取得丰硕成果,获得各类奖项55种,其中全国一等奖6项,省级奖273 项。据统计,陶院千余名学生参加了这些活动,特别是参加全国和省级学科竞赛,不仅夯实了学科专业技能,而且通过省际、校际竞争,拓宽了视野,提升了科研创新能力。
2.内搭平台、外联政企,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便利条件
为创新大学生自主创业机制,陶院创办了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园下设陶瓷制作创业实验园和科技文化创业实验园。同时,积极与地方政府磋商,争取相关的政策,如将景德镇市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乐天陶社以及景陶大学生创业基地整合,组成了景德镇陶瓷学院创业就业基地。其中,景德镇市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作为创业学生的生产基地,乐天陶社和景陶大学生创业基地作为销售基地。同时,我们充分发挥艺术类专业教师工作室的作用,采取专项措施,鼓励专业教师吸纳学生在其工作室从事艺术创作。这不仅可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其创业意识和能力,还可培育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充分利用陶院在陶瓷行业的影响力,和相关企业合作,将其企业培训基地转化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
3.构筑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为学生创业提供保障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工匠精神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工匠精神培养的融合效应
融合工匠精神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带来新理念和新思路,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学校的转型升级、优质发展。
(一)创新创业型人才不可缺少工匠精神
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不仅需要基本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还需具备坚忍不拔、坚持不懈等优秀的心理品质。工匠精神主要表现为“专业专注的敬业精神、千锤百炼的品质追求、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挑战自我的创新精神”,与创新创业型人才所需心理品质高度契合。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学生心中,能促其养成专注、严谨、执着的职业态度,戒除浮躁心理,更注重创新创业实践的细节和风险,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生涯竞争力。工匠精神对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是不可或缺的。
(二)引导高职院校走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误区
高职院校开展的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类型教育,因此不少高校也习惯性地将创新创业教育定性为创业知识和技能教育,忽视了创新创业精神和素养的培育。现实中,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双创大赛、创业园、众创空间等多是形式大于内容,更关注学生技能培养、就业创业成果的短期效益,缺乏支持学生持续成长、生涯发展的长期规划。将工匠精神培养融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可有效矫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运动式”的政策和行为,引导高校走出“重形式、轻内容,重技能、轻素养,重成果、轻规划”的误区,进而改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见物不见人”“见技术不见精神”的现状。
(三)形成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新范式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首先是理念及精神教育,这也是由高职教育办学规律、功能定位、学制年限等决定的。工匠精神所要求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赋予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内涵,使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具有了人文性和思想性。同时,工匠精神又可通过价值引导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由重技能训练向重精神培养转型,形成“培养个性化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新理念。以工匠精神培养为引领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为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突破口,推动学校围绕具有工匠精神的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在培养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安排、学生管理、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改良甚至重构。经实践探索后,学校应统一思想,进行顶层设计,在产教融合大背景下充分挖掘市场需求,最终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与工匠精神相融合的人才培养特色。这一改革过程有利于高职院校主动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工匠精神培养的融合策略
(一)创新创业课程融入工匠精神
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公共课程和创新创业类课程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首先,结合市场需求和专业特色,将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规范和素质要求纳入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大纲、考核评价,通过丰富多样的课程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认同并自觉践行创新创造、精益求精、认真严谨、执着专注等职业素养。其次,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培训,鼓励技能大师、能工巧匠和创业企业家来校任教。建立制度保障体系和长效合作机制,支持校内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开设创新创业类公共选修课程。鼓励教师结合擅长的方向和领域普及创新创业文化、倡导工匠精神,并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有效融合工匠精神培养内容,使学生零距离感受匠心匠气和不屈不挠的创新创业精神,增强创业的信心和勇气,激发创新创业热情。
(二)创新创业项目践行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学生内化工匠精神的最佳途径为实践活动,通过创新创业项目实践方可让学生体会到工匠精神的价值实质。首先,构建体现工匠精神核心要素的创新创业实训体系。将工匠精神核心要素细分成若干创新创业能力与素质训练模块,融入创新创业意识培训和创业模拟实训,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接受企业环境和工匠精神的熏陶。其次,构建多元主体融合的创新创业实战平台。可依托学校创业园、众创空间等场地、政策及资源优势,鼓励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开展创新制作、创意设计和项目实践;积极引入校外优质资源进行项目对接,让学生在有效满足市场需求的项目实践过程中提升调查研究、团队协作、精益求精、坚持不懈等方面的综合素养;鼓励二级学院成立教师创新工作室,激励有科研专长同时有热情的专业教师结合日常教学和科学研究带领学生开展项目实践,同时探索院企合作整合资源、开发基于市场需求的创新创业项目的有效方式;最终形成“众创空间+创新工作室”校院两级创新创业实践体系。第三,通过创新创业训练及比赛提升职业素养。以创业训练营等活动为主要抓手,与校外优秀双创服务企业深度合作,开展系统、专业的创新创业训练,有效提升项目可行性和项目质量;支持和鼓励学生团队参加“互联网+”等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做好赛前训练和赛后跟踪,让学生在创新创业比赛中打磨项目、锻炼技能、提高素养。
(三)校园文化建设渗透工匠精神
一、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的三种典型模式
美国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开始在大学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现在已经相当成熟,高校普遍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并与社会建立广泛的联系,成立大学科技园、风险投资机构、创业资质评估机构等,建立了高校、社区、企业良性互动的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形成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1]美国高校在探索各自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中,结合校情和学生需求,逐渐形成了不尽相同却行之有效的模式,主要有三大类型:
(一)“经验至上”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经过严格筛选的学生在高度系统化和专业化的创新创业学课程学习,并在活动中接受训练,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哈佛大学是采用“聚集模式”的典型代表,它十分强调申请者的创新创业特质,并通过实施创新创业管理案例课程和活动,以提升学生的实际创业技能为目的,培养学生能够在苛刻的资源限制与不确定环境下追求创业机会。目前该校有约40%的MBA毕业生开始了创新创业型职业生涯。
(二)“资源整合”模式。这种模式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它往往由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心通过整合所有资源和技术为来自全校范围内、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主修或辅修创新创业课程。这样的模式整合了有限的资源,有利于打造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项目,也有利于吸引社会资源的参与。斯坦福大学是这种教育模式的典型代表,它非常注重应用导向和学科间的优势互补,创新创业教育从创业者而非投资者的角度来规划创业个案,结合个人能力、专业特长以及面对的外部环境,来采取具体的创业行动。斯坦福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二是创积极开展课程教育及非课程教育,课程教育处于基础地位,非课程教育是课程教育的有益补充,扩大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和受益面;三是开展开放互动式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包括多个学科专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建立产学研机制等的多方互动,形成了一个开放的、网络式的层次结构。[2]
(三)“意识强化”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创新创业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从“创业精神的视角”出发,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进学校教学的各个层面,以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以及多样化的外延拓展活动为切入点,构造立体的、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是百森商学院。首先,百森商学院根据学生的特征设计循序渐进的课程内容和项目。其次,开展科学研究,以研究推动教育项目的进行。再次,开展有效的师资培养项目,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和研究的教师拥有企业见习或参与创业的亲身体验,能培养学生对创业问题的分析与判断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与创业思维。最后,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搭建学生与创业者沟通的平台,鼓励学生在学习期间参与创新创业实践。
二、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997年清华大学举办首届“创业计划大赛”,开启了是中国高校实施创业教育之路。1999年1月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中,首次提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从1999年开始,由团中央、教育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联合主办,每两年举办一次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9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给予政策和经费支持,引导试点高校积极探索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方法和发展模式。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了五种典型模式:一是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模式;二是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与实践教育模式;三是上海交大以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强调基本素质培养模式。四是以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为代表的科技园培养模式。五是以义乌工商学院为代表的“创业学院模式”。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创新创业教育形式比较单一,教育模式还没有形成,机制不够完善;二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体系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没有上升到理论学科层面,只停留在初级阶段;三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产学研结合度不够,创新成果转化率不高,很多项目流于形式,未能建立有效协调学生、学校和社会多赢的工作格局。
三、美国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启示
(一)更新理念,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最重要的是将各方的资源、积极性充分调动,营造一个良好的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氛围和环境。一是政府要在政策、资金以及制度建设上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和扶植,特别要做好顶层设计。二是高校自身应当把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作为办学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进学校教学的各个层面,构造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教授学生创业技能,为了创业而创业或者为了找到工作而创业,而是教授他们一种生活理念,一种创新创业精神,让学生受用终生。
(二)构建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和专业的师资队伍。
在课程建设上,我们既要注重创新创业的通识教育、基础教育,又要关注创新创业的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并且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开设多层次的各具特色的专门课程。同时,还要将讨论、练习、模拟训练和现场见习贯穿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创业激情。百森商学院著名的“创业学从书”课程体系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战略与商业机会”、“创业者”、“资源需求与商业计划”、“创业企业融资”和“快速成长”。它通过分析综合、比较研究的方法,把一个成功创业者所必须具备的意识、个性特质、核心能力和社会知识结构系统地进行了整合,体现了创业教育所具有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智力开发与非智力教育的融合。[3] 高校还需要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来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他们不仅需要拥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仅靠高校现有的师资是不够的,要从企业、政府中聘请一些有实际管理工作经验和管理理论修养的企业家、咨询师、创业投资家等担任兼职教师。同时,还应当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咨询、研发和管理等工作,增加其实践经验。
(三)建立了高校、社区、企业良性互动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沿革
创新创业教育由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融合演变而来,它涵盖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两个方面。
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教育的理念可以说一直贯穿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理念在发展实践中不断融合,逐渐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理念。
二、创新创业存在问题分析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欠缺深度和广度
表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与行业标准相结合的广度不足;校企协同创新育人层次不高,主要体现在与行业生产技术前沿协同创新育人层次不高;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目前,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并未作为系统的课程体系贯穿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全过程。总的来说,创新创业教育并未形成系统化、专业化的课程。
(二)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全员化、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表现在: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初始阶段,学科、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程度不高;创新创业师资不足队伍和水平有待提高。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评价体系滞后、信息化服务平台不够完善
表现在:目前还没有一套可行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评价体系;创新创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不够完善,没有整合创新创业相关的信息资源(主要包括政策、行业信息和职能部门的信息资源等),未能为师生提高方便、快捷和精准的信息化服务。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根据教育部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意见》和广东省教育厅《关于深化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把完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作为指导思想,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为突破口,以建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为抓手,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
(一)做好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必须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实践课,形成校、院(系)、专业三级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学校做好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精品课程顶层设计和规划,建设一批高职院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精品课程,并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编写适用和有特色的高质量教材,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典型案例库,丰富案例教学课程资源,面向全校师生在线开放,推动资源共享。
(二)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全面实行学分制,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创业教育质量,鼓励学生广泛开展课外创业教育活动;大力扶持学科竞赛,努力打造学校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品牌,支持和鼓励学生参与国家、省级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定期举办校内“挑战杯创业大赛”及“跳蚤市场”活动,对与在大赛及活动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近期,学校与广东拜登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创新创业基地,甄选创新创业项目入驻基地,并免费为每个入驻项目提供一年的运营场地、提供创业指导、培训以及政策咨询服务、协助项目进行公司的注册和商标的注册等有关资金支持。
(三)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修订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要深入改革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行业生产技术前沿;第二,要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大力推行启发式、研究型互动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第三,要切实推进管办评分离,引入行业企业标准,制定教学标准,修订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和考核标准,使专业知识教育与行业标准紧密相结合;第四,统筹兼顾,整合资源,全校形成合力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最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纳入学分制体系,创造更加有利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培养体系。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建有行业名师资源数据库,定期邀请企业精英进校园活动,如举行讲座等系列活动。各系更是每年定期组织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邀请行业名师参与,会后根据专家反馈意见,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学校鼓励支持教师定期到专业相关企业锻炼学习。
(四)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机制
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生工作年度考评指标,在学校设立校级创新创业专项奖学金,对有突出贡献的学生进行奖励;加大对创新创业实绩突出的学生在转专业、评优评先、发明、专利项目和创业成功项目与相应学习专业的学分转换、奖助学金、本科推免入学等方面的倾斜支持力度;对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加大在工作业绩认定、职称评定、培训培养、经费支持等方面的倾斜支持力度,引导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参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
(五)改进创新创业信息服务
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学校现有就业指导服务资源,建设学校“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及时相关政策文件与政策解释、相关行业名师网上工作室、创新创业项目、市场行业需求、人才供给等信息。并引入和高职院校专业相关的科技企业和有关创业孵化器、金融投资和风险投资机构、科技相关机构等信息资源与学校对接,及时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相关信息,降低学生创新创业成本,提高学生创业成功率。
(六)完善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指导等服务
引导高职院校设立创新创业指导咨询室、工作室,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法律、工商、税务、财务、人事、管理咨询、项目推荐、项目融资等方面的咨询和服务等一条龙服务;从学校、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及科研院所中选聘精干力量,组建全校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委员会,发挥委员会各专家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咨询、培训、指导和服务等方面的工作职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