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环境调研范文

城市环境调研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环境调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环境调研

第1篇:城市环境调研范文

关键词: 城市环境; 地球化学调查; 生态评价; 污染指示物

自上世纪60 年代系列公害事件发生后, 环境问题已成为倍受各国关注的国际性的重大问题。作为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区域, 其环境状况早已引起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一些地球化学研究相继集中在城市区域。目前, 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已在世界各地展开, 如亚洲的香港[1]; 欧洲的伦敦[2]、柏林市[3], 非洲的哈博罗内市[4]。调查的目的在于查明市区的污染水平及郊区的“背景值”, 区分鉴定不同的污染源, 评价城市环境的生态效应, 研究城市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1 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的技术路线

1.1 采样点布置方案

目前, 国外的城市环境调查一般在两个区域进行, 即郊区和城区。在郊区的调查一是为了确定城区的背景值, 二是获得城- 郊地理变化区域内元素分布的地球化学变化梯度。如Lind等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市调查土壤重金属的含量时, 以城市最繁华地带为中心, 分带布置样点, 带距为0~3km, 3~9km 和>9km[5];Birke 等在德国柏林市的调查中就包括大范围的郊区区域[3]。通过对比城- 郊区的地球化学特征来揭示人类活动对城区地球化学环境状况的影响程度。

为了调查城市不同区域内的环境地球化学状况,研究不同的用地类型对元素分布的影响, 分别在城市的不同功能区域分类取样, 即: 郊区土壤、工业区土壤、居民区土壤、商业区土壤和农业土壤[3- 5]。主要采集表层土壤(0~5cm)。在不同类型区域内选择代表性点位取垂向土壤剖面样品。城区的土壤难以实现均匀的网格化取样, 一般按公园和绿地的分布随机布置取样点。

1.2 采样介质

环境地球化学的采样介质包括土壤、大气、水、水系沉积物、生物样等。但目前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主要集中在土壤、大气颗粒物(或气溶胶)、大气降尘等三种。其中较常用的是采集和分析城市浅层土壤样和降尘样。

在街道两边或高层建筑物顶部收集降尘并结合地面土壤是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的主要方法。如Rasmussen等在渥太华市内取居室内灰尘、附近的街道降尘和公园土壤进行比较来研究该市的环境质量[6]。降尘和土壤对比调查, 即可查明元素在不同介质中的污染水平, 还有助于分析污染物的来源。

2 城市环境地球化学的解释与评价

2.1 城市环境的地球化学解释

城市环境调查结果的地球化学解释是指对城市环境中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成因及其来源进行解释,毕业论文 研究元素地球化学分布模式、迁移转化规律和机理, 建立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成果解释体系。

2.1.1元素来源判别

对城市环境中污染物的来源及成因进行分析判断是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的重要内容。多元统计方法在研究城市环境的物源判断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并以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为主[7- 9]。不同来源的元素在因子分析中常常进入不同的主因子或表现为聚类分析中的不同元素组合, 根据元素的组合特征来区分元素的来源。如Manta 等在意大利的城市土壤中发现了Cu、Pb、Zn人为源的因子组合, 而V, Ni, Mn, Co等元素作为自然源进入另一因子, 并在聚类分析中组合在一起[8]。

城市环境物源判断的另一重要方法是富集因子(EF)法, 它是一种能反映不同地质环境的化学元素比率方法, 用代表陆地来源的元素(如Al、Ti、Zr 和稀土元素等)和代表海洋源的元素(Na)作为参考元素对样品中的元素含量进行标准化, 以平抑自然差异对元素含量的影响, 在此情况下出现的较高的富集因子值即意味着人为源的存在, 这种方法在环境地球化学判断

元素来源及富集程度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10- 11], 特别是在大气颗粒物或气溶胶介质中的应用效果尤为显著。其计算公式为[11]:

EF 海(X)=( X/Na) 气/( X/Na) 海(1)

EF 壳(X)=( X/Na) 气/( X/Na) 壳(2)

其中, 公式(1)为判断海洋源的计算公式, 以Na为参考元素; 公式(2)为陆地源的计算公式, 以Al 为参考元素。(X/Na)气、(X/Na)海、(X/Na)壳分别代表元素X在大气颗粒物、海水及地壳中的含量。

通常将EF>10 作为大气颗粒物的人为源标志。但在粒径为2.5μm 的大气颗粒物中, EF>5 即为人为源的标志[12]。

2.1.2元素分布类型及成因

在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普遍偏高, 但在不同的城市中变化很大, 这依赖于城市的历史年代、经济发达程度、硕士论文 不同的用地类型、汽油的添加济成分、车辆元件的组成等, 在城市环境元素分布及成因的解释中应综合分析以上各种因素。城市交通是产生重金属元素的重要途径之一, 如Cu 通常是汽车剂的组分, 而Pb 曾一度是汽油的防爆剂, Sb 可以作为闸垫材料。因此, 交通是城市中Cu、Pb、Zn、Sb 等元素的主要来源。Romic 等发现, 燃烧和道路交通, 尤其是轮胎的磨损和消耗是城市区域内Cd 的主要污染源[7];Moller 等在大马士革调查时认为交通是表层土壤中Cu、Pb、Zn 等重金属元素富集的主要原因[9]。与历史久远的工业化城市相比, 相对年轻的城市具有较低的重金属含量, 如非洲的哈博罗内市[4]比悠久的重工业城市伦敦[2]、柏林[3]的表层土壤的重金属含量偏低[9], Li 等发现, 城市公园土壤中Cu, Pb和Zn 的含量与公园的年龄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1],即城市历史越长, 重金属含量越高。元素在表层土壤中的分布明显依赖于城市用地及工业类型, 如Birke 等[3]在柏林市调查中发现, Al,K, Si, Na, Sc 和Ti 主要是自然源, 即与母质的组成有关; 工业区域倾向于被Cu, Cd, Zn, Pb, Hg 污染; 农业区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和污泥, 富集Cd, F, Cr, Hg, Ni,Zn 和P 元素。尽管非洲的哈博罗内市比较年轻, 但它的不同区域仍然受Cr, Co, Ni, Cu, Zn 和Pb 等元素不同程度的污染。如城市中心和工业区的Co, Cu, Pb,Zn 等元素污染, 农业土壤中的Cr,Ni 污染, 居民区及工业区的Zn 污染[4]。

2.2 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评价

2.2.1污染程度评价

将郊区土壤背景值与城市各功能区含量进行比较是了解城市环境污染水平最常用、最直接的方法。如瑞典斯德哥你摩市Hg 在市中心土壤中的含量是郊区背景值的20 倍, Pb 和Zn 在市区中的含量也远远高于背景值[5]; 在柏林老工业区, Cu 的最大值是背景值的2050 倍, Cd 是1638 倍, Hg 是1780 倍[3]。通过同一城市不同功能区内元素含量的对比以及不同城市之间的对比, 也常用来评价城市环境的污染水平。

农业土壤与城区内土壤不同, 除了农用化学品外,大气沉降、污水灌溉、垃圾填埋场等都会对农田中的重金属积累产生重要影响。对这部分的污染评价, 比较有效的评价方法是地质积累指标法(Igeo)和富集因子法(EF)。对大气污染物的评价, 富集因子法尤为有效。

2.2.2生态效应评价

( 1) 气溶胶的生态效应评价。大气固体悬浮物的粒径大小具有来源特征, 粗粒源于陆地尘埃, 而细粒源于燃料的燃烧[13]。颗粒越细, 危害越大, 极细的颗粒物可通过呼吸进入人体, 粒径小于10μm (PM10), 尤其是小于

( 2) 元素生物有效性评价。研究元素生态效应的常规方法是连续偏提取法, 在城市环境调查中, 也有相关的研究实例, 如Zhai等调查发现, 医学论文 由交通引起的人为源的Pb主要以有机质吸附和铁- 锰氧化物态存在[4]; 香港和伦敦的路尘中, Pb, Zn主要以铁锰氧化物相存在, Cu主要以有机质吸附态存在[15]。影响降尘中元素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是降雨的pH值。一般情况下,在较低pH条件下元素易于溶解, Alloway等报道其可溶性Cd平均为总量( 降尘量) 的60%[16]; 这可能是由于人类活动输入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使雨水酸化。因此,在易出现酸雨的城市区域具有较大的生态风险性。

3 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应解决的重点问题

3.1 开展城市环境的立体空间调查

目前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主要集中在土壤和大气, 缺乏系统的地下水及地表水资料。在城市环境的地球化学元素循环过程中, 起源于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的元素在土壤- 大气- 水- 生物系统内迁移转化, 借风力作用进入大气中的元素通过干湿沉降进入土壤和水体。世界各国所进行的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 获得了大量土壤和大气颗粒物等方面的资料, 但结合水体和生物样的调查不多。如果采样介质涵盖环境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环境因子, 将有助于综合分析重金属元素在城市环境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建立元素在城市环境系统中的循环演化模型。

3.2 确定城市环境调查的污染指示物

城市区域内浅层土壤样及农业土壤深、浅层样是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城市环境调查指示物, 但是,以何种粒度的样品作为指示物尚没有统一。Birke等在柏林市的土壤调查中分析了

其次是大气颗粒物或是气溶胶。由工业排污、燃料燃烧、机动车交通等引起的污染物, 多以气态、颗粒物或气溶胶等形式存在[5]。一般情况下, 污染物含量依赖于粒径大小, 颗粒越细, 越具有毒性效应[16], 因此Fairley等认为, PM2.5适于作为颗粒物质引起的风险评估[17]。

另外, 重金属通过自然作用和人类活动进入大气圈, 它们主要以分子或颗粒物形式通过大气圈进行大规模的迁移[18]。在英国城市区域内Cd 的大气沉降速率为3.9~29.6g/hm2·a, 郊区为2.6~19g/hm2·a[7]。所以,城市区域内的表层土壤和路边尘土是大气沉降污染的有效指示物。

3.3 城市环境质量标准的建立

城市环境质量标准是城市环境污染评价、城市环境监测、保证大众身心健康的重要依据, 环境质量标准的建立, 依赖于大量的调查资料、科学的工作方法和实验结果。上已述及, 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的指示物包括表土、降尘、大气颗粒物等, 不同的指示物应有各自的限度值。2000年, 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大气质量标准, 如Pb, Cd的大气质量标准分别为500, 5ng/m3(WHO, 2000)。作为城市环境污染重要指示物的尘埃及表土等介质中的污染限度值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参考文献]

[1] Xiangdong Li, Chi - sun Poon, Pui Sum Liu.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of urban soils and street dusts in Hong Kong [J]. Applied Geochemistry, 2001,16 : 1361- 1368.

[2] ThorntonI. Soils in the Urban Environment[M]. Blackwell, Bullock P., Gregory P.J. (Eds.), 1991.

[3] Birke M, Rauch U. Urban geochemistry: Investigations in the Berlin Metropolitan area[J].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nd Health, 2000,22: 233- 248.

[4] Zhai M, Kampunzu H A B, Modisi M P, et al. Distribution of heavy metals in Gaborone urban soils (Botswana)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oil pollution and bedrock composition [J]. Environmental Geology,2003,45:171- 180.

[5] Lind M, Bengtsson H. Concentrations and pools of heavy metals in urban soils in Stockholm, Sweden[J]. 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 2001,1: 83- 101.

[6] Rasmussen P E, Subramanian K S, Jessiman B J. A multielement profile of housedust in relation to exterior dust and soils in the city of Ottawa, Canada[J]. 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01, 267: 125- 140.

[7] Romic M, Romic D. Heavy metals distribution in agricultural topsoils in urban area[J]. Environmental Geology,2003,43:795- 805.

[8] Manta D S, Angelone M, Bellanca A, et al. Heavy metals in urban soils: a case study from the city of Palermo(Sicily),Italy [ J ] . 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 2002 :229- 243.

[9] Moller A, Müller H W, Abdullah A, et al. Urban soil pollution in Damascus, Syria: concentrations and patterns of heavy metals in the soils of the Damascus Ghouta[J]. Geoderma,

2005,124: 63- 71.

[10] Mustafa Y, Semra T, Namik K, et al. Atmospheric trace elements in Ankara, Turkey:1. factors affecting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fine particles[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0, 34: 1305- 1318.

[11] Chabas A, Lefevre R A. Chemistry and microscopy of atmospheric particulates at Delos[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00, 34: 225- 238.

[12] Gao Y, Nelson E D, Field M P,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atmospheric trace elements on PM2.5 particulate matter over the New York- New Jersey Harbor estuary[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2,36:1077- 1086.

[13] Günter J K, Komarnicki. Lead and cadmium in indoor air and the urban environment[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05, 136:47- 61.

[14] Dockery D W, Pope C A. Acute respiratory effects of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Annual Reviews of Public Health[J].Atmospheric Environment ,1994,35:2045- 2051.

[15] Wang W H, Wong M H, Leharne S, et al. Fractionation and Biotoxicity of Heavy Metals in Urban Dusts Collected from Hong Kong and Londonp[J].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nd Health ,1998, 20:185- 198.

[16] Alloway B J. Atmospheric deposition of heavy metals onto agricultural land in England and Wales[J]. Biogeochemistry of Trace Metals, 1999, 1: 414- 415.

第2篇:城市环境调研范文

关键词:人居环境;经济发展;协调度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1)04-0011-04

一、引言

城市人居环境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一方面,城市人居环境是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载体,没有良好的人居环境,城市的经济就不可能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城市经济的发展也为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奠定了物质基础,是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前提和保障,没有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城市的人居环境建设就无法顺利进行。因此,只有保持两者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城市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都是关系城市长期发展的重要方面,任何顾此失彼的做法都会给城市的长期发展带来隐患,因此,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就如何把握这两方面的平衡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美国学者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家格鲁斯曼(Gene Grossman)和克鲁格(Alan Krueger)[1]对66个国家的不同地区内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之间的发展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大多数污染物质的变动趋势与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趋势间呈倒U型关系,即污染程度随人均收入先增加后下降,并据此于1991年发表文章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假说,此后,很多学者都开始围绕EKC假说是否成立开展了大量研究。一些学者的研究支持了EKC假说,认为人们根本不用关心环境保护问题,因为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环境污染水平自然就会下降了(Holtz-Eakin、Selden(1995)[2]、Panayotou 和Sachs等(1999) [3]、Galeotti(2006) [4]等。也有一些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经济的发展只能为环境改善提供一定的经济基础,但不能自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必须依靠加强环境保护才能改善环境质量(Martin Wagner(2008) [5]等。而Richard 和Christopher(2001)[6]则认为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并不是矛盾的关系,重视环境保护并不会影响城市的经济增长,经济与环境应保持协调发展,这对于城市的长期发展很重要。在上述研究成果基础上,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方法建立协调度指数,对大连市1995年至2009年的人居环境建设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进行了定量评估,分析了大连市经济发展与人居环境建设的互动发展历程,并据此提出了一些城市发展的政策建议。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城市人居环境系统和经济发展系统都是涉及多方面的复杂系统,笔者认为构建一套指标体系,采用一定的方法来合成一个综合的指数来代替两个系统是科学可行的方法。对于城市经济发展指数,考虑指标的重要性和可获得性,本文选择以下几个指标来反映:地区生产总值GDP,人均GDP,年实际利用外资额,年旅游外汇收入,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共8个指标来综合反映。对于城市人居环境综合系统,参照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成果,本文确定所选的指标体系(见表1)。各指标数据可从1995年至2009年大连市统计年鉴和中国区域年鉴中获得。

三、计算人居环境指数和经济发展指数

为了消除各指标变量在各期受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本文将上述指标中除比率型指标以外的所有货币类型指标都按1990年不变价进行折算。此外,为了消除各指标量纲不同的影响,还将各指标均作了标准化变换处理。然后运用SPSS软件对上述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按照特征跟大于等于1的原则确定两个系统的主成分个数均为2个,最后再按照主成分合成方法计算得到大连市人居环境系统综合指数和经济发展系统综合指数,结果见表2。为了便于后续分析说明和协调度指数计算的方便,我们以字母Hi代表人居环境指数,以字母Ei代表经济发展指数。

四、两系统间协调度的计算

协调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之间的一种良性发展的关系(李雪铭、李婉娜,2005)[7]。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系统均处于整个城市生态系统之中,由于系统间作用具有开放性,且系统间存在着物质、能量流动和经济联系,因此在一定时期内系统会表现出超前或滞后的特征。通常认为城市人居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在不确定因素的作用下,可以产生4种基本模式,即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模式,环境滞后经济发展模式、经济滞后环境发展模式和经济与环境均落后模式。其中第一种模式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模式是最理想的情况。当然,在城市运行的不同阶段,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往往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具体表现为,有的时期经济发展快于环境发展,有的时期环境建设要快于经济发展,有的时期则呈现两者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我们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得到的城市人居环境发展指经济发展指数分别为数 Hi和Ei ,由于两个指标合成的原理相同,因此,人居环境指数的单位分值与经济发展指数的单位分值代表的指标发展水平具有相同的分量。因此,可以认为当 Hi>Ei 时,表明该年经济发展滞后于人居环境的发展;当Hi =Ei ,表明该年经济发展与人居环境建设同步协调发展;当 Hi< Ei 时,表明该年人居环境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由两个系统协调发展的意义可知,理想状态是 Hi= Ei ,但实际上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干扰,两者往往很难达到完全同步,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并不应该笼统地就断定两个系统是不协调发展的。一般地,我们认为当Hi与Ei之间的差异处于某种可接受的范围内时便可看作两个系统是协调发展的,对此,我们可以通过设定一个可接受的区间变量来消除或减少不确定性的影响。李雪铭、李婉娜(2005) [7]根据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概念创建了一种状态协调度函数,分析了大连市20世纪90年代的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关系,本文将继续引用该方法测度大连市近年来的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具体的协调度函数为:

F(i/j)=exp[-(Ti-Ti')/S2]

式中:F(i/j)表示i系统相对于j系统的状态协调度;Ti表示 j系统对i系统的实际值;Ti'表示 j系统对i系统要求的协调值;S2 表示 i系统的实际方差。一般来说,当回归系数为0.8~1时即可认定两个系统为协调状态。上述公式是指数形式的,因此,实际值越接近于协调值,状态协调度F(i/j)越大,两系统的协调度就越高。通过状态协调度 F(i/j)可以对系统间协调发展程度进行评价,计算公式为:

F=[min{F(i/j),F(j/i)}/max{F(i/j),F(j/i)}]

式中,F 表示i 、j 两个系统的协调度指数;

F(i/j)表示i系统对j 系统的状态协调度;F(j/i)表示 j 系统对i系统的状态协调度。F(i/j)与F(j/i)的值越接近,F的值越大,两系统间的协调发展程度也越高,反之,F(i/j)与F(j/i)的值相差越大,F的值越小,说明两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越低。当 F=1时,表明两个系统间完全协调发展。

五、协调度等级划分及其标准

为了便于更清楚地反映大连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程度,本文仍采用李雪铭、李婉娜(2005)提出的协调度等级及划分标准(见表3):

六、大连市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协调度测量

按照上面设定的系统协调度公式,利用前面主成份分析计算得到的1995年~2009年的大连市人居环境综合指数和经济发展综合指数数据,计算得到大连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协调度如下见表4:

七、结果分析

由表4中的协调度数据,我们看到大连市1995年至2009年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整体上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协调度,说明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几乎是同步进行的,城市各项事业平稳均衡的运行。从协调度变化的情况来看,大连市人居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5年~2000年,人居环境滞后经济发展,但协调度水平大幅上升。

从表4中,我们看到,“九五”期间大连市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呈逐年递增之势,从1995年中级协调度0.7478到1997年的良好协调度0.8359,再到1999年的优质协调度0.9241,大连市的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度发展几乎每隔一年就上升一个层次;1999年之前,大连市的人居环境综合指数Hi为负数,且明显低于经济发展综合指数Ei,说明1999年之前,大连市的人居环境建设是滞后于经济发展的,但两个系统指数之间的差距正在急剧的缩小,从1995年的相差9.6个分数,到1998年的只相差4.7个分数,到了2000年末,城市人居环境指数突破性地领先经济发展指数,两者的差距也缩小到了近1.3个分数,说明这段时期大连市在人居环境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研究结论与李雪铭、李婉娜(2005)[7]的结论有差异,这可能与选取的指标体系不同和研究期间不同有很大关系。

第二阶段:2001年~2004年,经济发展滞后人居环境发展,协调度开始降低。

从表1,我们看到,2001年至2004年期间,城市人居环境指数Hi大于经济发展指数Gi,且两者的差距逐年增大,说明这段期间,大连市经济发展显著滞后城市人居环境发展。分析其原因,大连市加大了对城市人居环境改善的力度,使城市人居环境整体水平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拉动了城市经济的增长,但影响大连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相比人居环境的改善程度,城市经济增长略显落后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三个阶段:2005年~2009年,经济发展滞后人居环境发展,协调度继续下滑。

2005年~2009年,大连市的人居环境指数仍然显著大于经济发展指数,两者间的协调度也呈继续下滑的趋势,且两者间互动发展的趋势预示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人居环境发展的趋势在未来还将越来越突出。经济与环境发展失调,必然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

八、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对大连市1995年至2009年经济发展与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之间协调作用关系的研究,发现大连市在平衡城市经济发展和改善市民生活方面是成功的。相比以往城市的经济发展普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状况,大连市在实现城市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非但没有损害城市的生态环境,相反却使得市民的人居环境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充分说明了坚持生态人居环境建设的理念是正确的。但同时,研究也发现大连市人居环境建设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城市经济发展与人居环境建设交替失衡问题等。对此,本文认为大连市以及由此引申出的国内其它城市在今后的人居环境建设中都应注意改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城市的主体是人,离开了人,城市不可能独立存在,离开了人,城市的一切经济活动也就失去了意义。城市建设人居环境的最终目的无非是要使居民生活得更幸福。因此,各项人居环境建设活动都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关注市民的生活状况,了解市民的疾苦,改善市民的生活质量。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创建生态宜居城市

城市的发展要着眼于未来,城市建设必须考虑各项环境资源的整体承载能力,任何超负荷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生产都将损害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城市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改变传统的资源消耗型生产模式,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同时应注重环保,坚持创建生态宜居型城市。

(三)编制科学合理的人居环境规划,指导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实践

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保证这个工程顺利完成,必须事先制订一套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并严格按照规划方案有条不紊地完成每一个目标,而事实上,国内很多城市在竭力倡导建设人居环境的同时,却很少制定相应的规划方案指导人居环境建设实践,这对于提高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质量,保障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编制科学合理的人居环境规划是各城市开展人居环境建设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Grossman, G.M. and Krueger.A.B.Environmental Impacts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J].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蛳esearch Working Paper. 1991,No.3914.

[2] Holtz-Eakin.D. and Thomas M.Selden.Stoking the Fires? Co2 Emissions and Economic Growth[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995.57: 85-101.

[3] Panayotou,T.Sachs.J.andPeterson.A.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the C?蛳ontrol of Climate Change: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J]. CAREII Discussion Paper. 1999,No.44.

[4] Galeotti.M and Lanza.A.and Pauli.F.Reassessing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for CO2 Emissions: A RobustnessExercise[J].EcologicalEconomics, 2006,57:152-163.

[5] Martin Wagner.The Carbon Kuznets Curve: A cloudy picture: Emitted by Bad Econometrics?[J]. 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 2008, 30: 338-408.

[6] Richard. C, Relock and Christopher Stream.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Versus Economic Development: A false Trade-off? [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s, 2001,61(3) :313-321.

[7] 李雪铭,李婉娜. 1990年年代以来大连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定量分析[J]. 经济地理,2005(3):383-386.

Research on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 Case Study of Dalian

Feng Yun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Dalian 116023,China)

第3篇:城市环境调研范文

一、基本情况

目前担负城市管理工作的主要有城管大队、环卫所、园林所、客运所、燃气所五家单位。其中差额补助事业单位2家(城管大队、环卫所),其它3家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五家单位基本情况如下:

1、城管大队:定编60人,现有干部职工82人(含退休3人、外借5人、停薪留职3人),前勤64人、后勤8人,主要职责是依据国务院《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和《城建监察条例》,按照建设局授权对城市市政工程、公用事业和市容环境卫生秩序依法实施监督、检查和管理。

2、县环卫所:定编 110 人,现有干部职工 227 人(含退休 27 人、正式工 135 人、临时工65 人)。主要担负城区 131.6万平方米面积的清扫清运任务,并依据《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和《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依法实施环卫监督和检查。

3、县园林所:定编 20 人,现有干部职工 37 人(含退休 3人、精神病患者 1 人、绿化管理维护 16 人、绿化监察 7 人、收费 5 人、行政后勤 5 人)。主要职责是依据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和《湖北省城市绿化实施办法》,负责城市规划区内城市绿化的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对损坏绿化设施及花草树木的行为进行查处,以及城区绿化费、绿化延误费、绿地临时占用费、绿化补偿费的收取;绿化维护面积28万平方米。

4、县客运所:定编5人,现有干部职工 11 人,主要负责全县城市公共客运市场日常监管,从事城市公共客运经营企业和从业人员资质及市场准入、运营和退出事项的审批,配合县政府组织实施城市公交线路特许经营权和出租汽车经营权有偿出让工作。

5、县燃气所:定编3人,现有干部职工2人,主要职能是依据《湖北省燃气管理条例》负责燃气的规划、工程建设、设施保护、经营、使用和燃气器具的销售、安装、维修及其相关的管理活动。

二、主要工作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和县建设局的正确领导下,上述管理单位认真履行职责、扎实开展工作,特别是去年周 勇书记、吴 烨县长先后视察城市管理、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后,我们建设局更是创新举措、增加投入,着重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探索管理机制,实施“综合管理、集中执法”。为解决当前城市管理、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城市客运、燃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职责不够明晰、力量不够整合、步调不够协调、管理不够严格、审批不够规范、执法不够到位等问题,我们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浠水实际,探索城市综合管理、集中执法新模式,力争最大限度地整合现有城市公共事业管理力量,积极探索长效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自去年9月5日起,制定了《浠水县城市综合管理集中执法工作方案》和《责任区综合管理工作制度》,划定了责任区,成立了工作专班。从实施的情况来看,效果比较明显。

2、加强客运市场管理,“禁麻”任务全面完成。为解决“麻木”载客扰通秩序、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问题,前年县委、县政府拿出资金700万元,对城区1168台“麻木”进行集中收购处置,使经营了近6年的“麻木”车全面退出了城市客运市场。“禁麻”后,我们采取调整公汽营运时间、新开第9路公交线路、新增公交运营车辆15台(公汽共计95台)、新增出租车36(出租车共计250台)、督促出租车提高运行率等措施,有效地缓解了“禁麻”后市民出行难题。去年5月份以来,为解决“摩的”非法载客问题,县政府成立了以建设局力量为主的“禁摩”专班,共查处非法载客摩的783台,行政拘留2人,公安留置1人;同时进一步规范城区公交客运市场,对非法载客黑车进行了严厉打击。还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重视和支持,对城区公交枢纽站组织了站址初选;对公汽候车站(亭)建设进行了规划、设计、建设,共规划建设公交候车亭167个,其中站亭59个、站点108个,今年五月已经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

3、加强户外广告管理,广告市场初步规范。为搞好户外广告清理整顿工作,我们成立了清理整顿专班,对那些在设置地点、规格、工艺水平及内容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的户外广告,在向每户广告业主宣传法律法规的同时,逐一提出了具体的整改意见,进行限期整改。整个活动期间,我们共发出整改通知书 939 份,并对逸林居、雅仙居等广告招牌按要求整改到位,还有几处布面破损陈旧的广告,按要求进行了更新。对那些违反有关户外广告管理规定、没有合法审批手续、或经合法批准设置但期限届满、影响市容、存在安全隐患的户外广告,责成设置单位在规定时间内自行拆除。自去年7月8日组织第一次户外广告强制拆除行动以来,累计组织行动21天(次),城区拆除或强制拆除各种违规广告牌共723块。

4、加强专项综合整治,城区秩序明显好转。

一是突出重点街道整治。对宜化福瑞德路段,成立专班专人管理,效果显着;对城北大市场、新华正街、新华北街、丽文路、车站路等群众意见较大且影响浠水形象的街道,我们增派力量,加强管理;早中晚时段,组织机动巡逻纠章组进行巡逻纠章,力争在管理上不留空档,使城区秩序有了明显好转。

二是突出重点行业整治。与有关职能部门一道,突出加强了餐饮、建材等行业的临街经营秩序整治。特别是对出店经营和乱写办证号码、牛皮癣等违规行为,进行了重点整治,对那些钉子户、难点户,依法申请县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其中仅去年一年就申请县法院强制执行的案件共 32 起,其中学堂路花店经营者顿**、莲二塘路早餐经营户姚*,因违章占道经营,先后被司法拘留,起到了很好的震慑作用。

三是突出重点部位的整治。对城区 7 个出入口的垃圾和经营摊点,我们通过联合行动,进行专项整治,并加派人员管理,出入口环境卫生面貌有所改善。对县人民广场,我们通过整合人员,整合职能,加大管理力度,效果明显,受到市民肯定。

5、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城区面貌明显改善。为确保整个城区清扫保洁质量,县环卫所坚持改革创新,督促班子成员深入一线,加强各个工作环节的督办落实;对清扫人员实行划片包干,城北由三个清扫组负责,城南实行清扫保洁权公开竞标拍卖,新的运营管理模式,让职工增添了危机感,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在此基础上,加大洒水除尘、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力度,城区环境面貌明显改观。与此同时,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国家来动内需政策的支持下,我县城区首座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已经进行实施阶段,今年底将会基本竣工并投入使用,一改我县垃圾场建设的空白。

6、加强城区绿化建管,城市绿化水平得到提高。园林所将主要精力用在了雪灾后苗木恢复救治、病虫害防治和抗旱保苗上,先后投资 2 万多元用于病虫害防治,投资 5 万多元用于抗旱保苗。同时,不断加大对危害绿化苗木、破损花坛设施的处罚力度,仅供电公司乱砍绿化树木一起案件对供电公司和内部干部共处罚 2 万多元。

三、主要问题

由于政策、环境、体制、机遇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县城市管理、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和压力。

一是管理共识未形成。市民对城市建设管理要求在不断提高,但城市意识、文明意识、责任意识却较低。如在环境卫生方面,尽管有垃圾收集车每天三次轮流收集,尽管城区有 70 多个固定垃圾投放点,尽管环卫部门一而再、再而三地宣传,但有些市民为了省几脚路,就是不把垃圾放到指定地点,乱扔垃圾果皮纸屑、乱泼污水的现象比比皆是。在设施维护方面,我县先后购回 5 批垃圾桶,每次投放在大街上不到半年时间就被推倒打破、烧坏或偷走;城区街头每年补栽行道树 XX 棵左右,但一些店主怕树长大后影响其生意,用滚烫的开水偷偷淋树根。每年城区花坛、绿化带被车辆撞坏 100 多处,前面修好了,后面又弄坏了,还找不到肇事者,设施的损毁令人十分痛心。在责任意识方面,有人认为城区管理、秩序管理只是城建部门的事,不需要各级各部门共同抓,秩序未管好是城建部门没有尽到职责。不少人是按个人利益判断城市管理工作,城市管松了,影响到本人行车走路就提意见;管严了,影响本人生意或者感觉不舒服也提意见,认为浠水大不了是个县城,没必要管理那么严,城管工作经常处于两难境地。

二是管理机制不健全。曾经成功采用的“门前四包”、“庭院三包”机制名存实亡,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责任不明确,难以形成合力。如:城区车辆乱停乱放的管理需要交警部门出力,出店经营、乱摆摊点的管理需要工商部门出力,白色污染、餐饮卫生管理需要环保、卫生部门出力,车辆运营秩序管理需要交通部门出力。目前尽管各家都在管,但缺乏统一调度和协调,难以形成合力,甚至有推诿扯皮的现象发生。

第4篇:城市环境调研范文

关键词:环境行为;城市公共空间;大雁塔东苑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6-0193-01

一、环境行为与城市公共空间

环境意指一个地方实际的、管理的及社会的特性,在其中人们生活、工作及玩耍。行为意指人们做的事情,包括思想、感觉、看、彼此说话、和来来去去。

城市公共空间来自于人的各种行为需要。伴随着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社会公共生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而且不同的人群会根据自身的特殊需求提出不同行为活动方式,公共空间通常应该能服务于绝大多数人,通过人们的使用与再认识,一段时间以后,它又不能迎合大众的普遍要求,被另一种更受欢迎的形式所替代,这种过程形成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公共空间的出现、生存与发展自始至终地围绕人展开。

一方面,人在空间环境中起主导作用,人的行为活动赋予了空间环境的意义,并决定了空间环境的创造方式。理想的空间环境的创造都是为人――使用者服务,满足人的多样化的行为心理需求。另一方面,空间环境又作用于人,它可以促发人的行为、活动,而成为行为发生的载体与舞台,同时,它也以限制某断于为发生,塑造良好行为的发生。环境给人们带来机会、制约和要求,同时也会促进或阻碍人们的上述行为倾向。人的环境行为与空间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

二、调查对象

本研究选择大雁塔东苑作为调查对象。大雁塔东苑又称陕西戏曲大观园,位于大雁塔北广场东侧,分为南北两部分,在北半部分,以绿树成荫为主,并建有人工湖、廊架、宽敞的木平台等设施。南半部分沿广场东路展开,并有音乐喷泉,木栈道,雕塑群,雪松林组成。

三、调研方法

行为观察法是环境行为研究中最普遍的研究方法。观察方法大致可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两大类。直接观察指对正在发生的行为活动进行观察,一般有定点观察和移动观察两种方法。其中定点观察还有目测、测量、摄影等多种方式。间接观察指通过对物化了的现象进行的针对过去行为活动情况的观察。间接观察又有多种手段,比如足迹观察、人数统计、计时调查、访问调查等。因为直接观察的数据更为丰富而客观,所以在行动观察中被普遍使用。间接观察则更多地作为辅助手段,与直接观察的数据结果相互校验,或者在直接观察较为困难时被采用。

调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是预调研阶段,主要通过对研究场地的初步现场观察,对于大雁塔东苑的功能分区,游览路线和人群分布进行基本的了解。同时采集使用者的全部活动信息,静态行为(个体)、动态行为(个体)、群体行为为三种不同类别。其中,静态行为、动态行为多指不用依赖他人就能独自进行的个体行为,而群体行为则是建立在与他人交往基础之上的社会。本研究日常涉及到的主要行为类型,包括坐着,站着,散步等基本行为,,也敖阔坐着交谈,携小孩坐着、站着运动等建立在基本行为之上的复合行为,同时还包括一些成对状态。

调研时间为2014年7-8月,因而主要反映的是夏日使用者对东苑的利用状况,从每天的6点开始,每隔一个小时对东苑全园进行一次行为观察,在经过预调研观察后,根据预调研情况,可以把观察分为6个时段进行。分别为6:00-9:00,9:00-11:00,11:00-13:30,13:30-16:30,16:30-18:30,18:30-22:00。

四、结语

人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环境中行为的主体,它与空间环境存在复杂的双向互动关系。结合起来加以分析,力图运用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方法与概念来研究人在城市与建筑中的活动及人对这些环境的反应,由此反馈到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去,以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

参考文献:

第5篇:城市环境调研范文

关键词:本土文化 城市形象 天津

检 索:.cn

Abstract :With the coming of information age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image of urban environment has also been undergoing striking changes. And urban construction lay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city’s sustainable growth and lasting prosperity; likewise, city’s growth is witnessed by diverse factors like urban economy, politics, cultures and environment. Nowadays, how to promote the image of livable urban environment poses a tremendous challenge to municipal planning divisions. Thus, it is the top priority to make a better urban environment and to set afoot the building of characteristics environment image.

Keywords :Buildings from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Creative City Constructio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Internet :.cn

引言

城市形象指一座城市或者是某一特定区域给人的整体印象。它包括精神上的印象、某种行为、某种视觉刺激和风情文化。基于这些感官刺激通过这些符号向外界传达该城市的地域文化和地方特色,以区别于其他城市。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城市环境是城市整体互相关联的人文条件和自然条件的总和。城市环境形象是外界通过这些视觉符号给予该城市相关的评价和认知,进而使该城市达到城市个性突出、经济繁荣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城市风貌。每个城市都有特定的文化特色,城市利用某种特定文化形象传播系统进行对外宣传,公众给予其定位。城市环境形象包括许多方面,例如它的建筑、风景名胜、自然环境、文化教育等等多方面要素,使公众对某城市形成的印象的综合体。城市通过理念识别、行为识别以及视觉识别等形式宣传其城市特色,使城市具有个性、塑造其性格。本文探讨的是针对环境内容对城市形象的塑造作用和塑造方式方法。我国云南省丽江凭借着得天独厚的优越地理位置环境,四面青山环绕,形似碧玉大砚,故而得名“大研厢”的美誉。丽江古城又称大研镇,四方街内街道均采用五彩石铺路,与崎岖的地势融合在一起,到处可见小桥流水,真实完美地体现了古城建设崇拜自然、率直的古朴的民族文化。

一、本土文化是城市形象的底蕴情怀

(一)本土文化与城市环境建设之间提炼融合

本土文化在城市环境建设中主要体现在建筑、景观、风土人情上。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城市化进程也随之加快,城市结构、城市风貌、城市环境的打造也逐步地趋于雷同,原本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文化都各自有着不同的城市发展脉络,但是正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原本的自然环境和本土的历史文化也在迅速地消失。很多地方政府和组织,为了保护本土文化打出了“建设特色城市,保护原生态环境”的口号,用城市环境来带动城市的发展,让赖以生存的城市更加美好。城市形象赋予城市不同的个性,信息时代,城市也需要环境形象建设。在许多知名城市,城市环境建设的人文景观中很多都体现着“和谐”为主题的建筑特色,为城市的环境也增添了一些城市色彩。

(二)城市符号的提炼是本土文化的再现

城市环境形象是城市整体化的精神与风貌,是城市全方位、全局性的形象。好的城市形象可以将城市整体的精神与风貌特质予以高度提炼、升华、塑造出独特而鲜明的城市文化形象,充分发挥城市功能,推动城市的全面发展,创建品牌城市。政府可以利用城市品牌符号,加强团结,激发市民的思想感情,影响城市向更好的方向发展。2008奥运会,普天盖地的云纹图案和红色渲染了整个北京城,使全世界更深一层地认识了中国北京,天安门、故宫、颐和园等代表北京环境形象的视觉符号,向外界显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城市环境建设的塑造中的作用可以不言而喻。《华盛顿邮报》《费加罗报》《澳大利亚人》等澳大利亚主流报纸评论说,全世界亿万观众在观看奥运会实况时看到了壮观的场面,现在再也无法否认中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实力。洪都拉斯主流媒体《新闻报》说,北京奥运会让世界更深入地了解北京和中国,深深体会到遥远东方民族的热情好客。

二、本土文化在城市形象中的继承与创新

(一)本土文化的继承态度与方法

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多元的融合体,各种因素的相互碰撞形成一座城市的独特气质。多元文化的融合意味着和谐。中华文化推崇人际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存在冲突。在这个倡导绿色、多元的时代我们对本土文化的态度应该属于有效地继承,优化创新思维。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绿色工程建设方面是成反比。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市绿色环境越少,高楼林立代替了树木林荫。环境的破坏、城市居民建筑方式改变,传统文化的消失速度也越来越快。例如,泸沽湖,国际级4A级景区,居住在当地的人居住的是木制房屋,实行的是母系社会制度。10年前,在当地可以听到很多人用摩梭语言聊天,居住在象征着祖母权利的木制结构的房屋中,所有的风土人情与当地的环境一样,古朴、原始。10年的变迁,往日的摩梭语言消失,房屋变成了高档酒店的样式,如今想去考证民族文化的游人已经很难再找到考证资料。所以,在岁月的变迁中,城市建设不可避免,但是在城市的进程中本土文化的保存与延续值得深思,不能以消失为目的的覆盖。

(二)本土文化的传承方式与思维

在城市环境建设过程中,各种环境的塑造对于本土文化也是运用其中,以体现地域文化特征。但是,在对本土文化的研究运用过程中难免有些许过时落后的视觉印象,在这个充满色彩的城市中,对于本土文化要有选择的运用,例如一个色彩,一个样式,一个图案,一个装饰角,一个文字就能代表一种文化。例如在云南很多城市景观环境的建设中运用了纳西文字。城市环境形象推广方面在国内外均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例如伦敦、东京、墨尔本、巴黎、首尔等诸多城市。尤为突出的是澳大利亚的第二大城市墨尔本市,近期改进了新的市徽设计,改变了以往灰色为主的色调,大胆采用代表蓝天和绿草的渐变色彩,在这座国际公认的多元、创新、宜居和重视生态的城市,该形象的设计象征了墨尔本的活力、新潮和现代化。

三、天津滨海新区城市形象设计模式发展趋势

(一)港口城市为特色的城市形象

天津,一座独特的城市。中西合璧造就了天津多国建筑风格并存、各具特色,异国情调风景区也见证了天津的历史沧桑。天津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沿海,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地带,由一条“天津景观大道”贯穿天津市内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的地理位置,拥有中国最大的人工港、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是中国内陆的重要出海口。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更好地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滨海新区聚集了国家级开发区、保税区、高新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员和中国面积最大、开放度最高的保税港区,是全国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丰富的石油、天然气、海盐和1214平方公里可供开发的土地,滨海新区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经调查目前天津滨海新区的城市形象有以下特征:第一、城市特色建筑形象设计不够明显,没有突出城市特色,整体性关联欠缺。第二、在色彩方面滨海新区的建筑特征和风格多样。有以灰色、白色、蓝色、黄色和红色为主,风格上塘沽区、大港区以及汉沽区由于发展路线不一样所以在建筑色彩的风格上也不尽相同属风格迥异,有简约的简朴风格,高档的欧式风格,同时也有动感时尚的风格,作为滨海新区的整体规划上归属性上不是十分强烈。

(二)立足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天津本土文化

城市理念方面立足于天津地域文化、天津滨海新区的背景文化、滨海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滨海新区境内的旅游资源、物质资源、矿产资源、天津城市文化和滨海新区城市文化。城市行为方面符合该地域的经济增长方式、文化宣传、广播媒体、对外活动、招商行为、公益活动等。城市视觉方面,包括城市交通状况、城市精神标语、城市口号等。针对天津滨海新区现状展开调研,借鉴国内外城市形象以及滨海新区的建设情况展开调研。重点调研天津市滨海新区城市发展的主体形象。滨海新区的城市形象立足天津本土文化,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态度,寻找出适合天津滨海新区的元素,以区别于天津市、国内其他城市的滨海新区的城市形象,与国内、国际上的滨海城市拉近距离,并彰显个性。

(三)构建绿色、生态、和谐为一体新城环境形象

城市交通是构建城市环境的主要方面,滨海新区道路交通方面新区已确定“1环11射5横5纵”交通路网整体规划布局,较之天津市内六区的道路交通规范化、便捷化、人性化,更适合新城的发展规划。滨海新区城市环境建设条件优越,土地利用面积广,绿化覆盖面积大,给前来投资就业的人提供方便。滨海新区毗邻渤海湾空气宜人、适宜人居住、发展、就业在形象推广上应大力提倡。大港、塘沽、汉沽作为滨海新区的组成部分,滨海新区有义务为其规划一个典型特征,塑造大港、塘沽和汉沽的特征,加强滨海新区的凝聚力。设计制作出适合滨海新区的典型形象,通过政府部门推广海湾城市特色,充分挖掘滨海城市的城市色调。利用设计机构和政府行为,积极探索具有港口特色的城市形象。在推广过程中,注重维护与宣传并存的长效机制。

结语

2014年3月《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对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和要求,天津滨海新区的城市环境形象提升不仅仅是天津市的问题,更是关系到天津在国内乃至国际地位的关键所在。通过对滨海新区的地域文化加工、提炼并设计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形象并适合城市应用城市色彩,发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进一步渗透文化生活的内涵。充分调动市民参与文化建设,构建滨海新区城市新形象。用环境形象建设提升城市品牌,充分发挥城市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经济,吸引更多的资金流、人才流和信息流,增强城市凝聚力,体现人文关怀,提高人的环保意识,利用城市环境形象有效地宣传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竞争力,提高城市居民幸福指数,营造合理良好的宜居城市。

参考文献

1 张爱鹏.天津地铁空间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应用[J].包装工程,2013,34(10):1-3.

2 刘宝成,郑颖.VI设计在城市品牌形象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3,34(22):6-8.

3 伍学进.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宜居性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4 张鸿雁. 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

5 (美)凯文・林奇著.城市意象――城市建筑文化系列[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6(德)普林茨,城市设计[M]. 吴志强制组,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1.

7 田野.生态城市规划编制初探――大连与天津的实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2.1.

8 李其荣.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9 张在元,刘少瑜.香港中环城市形象[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7.7.1.

10 闵学勤.感知与意象---城市理念与形象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12.1.

第6篇:城市环境调研范文

【关键词】低碳城市;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

人类在与自然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了过载的影响,使得环境污染和能源等问题日益凸显。以往对于城市绿地的讨论主要从城市生态系统中研究绿地资源与环境作用时的各项指标用以评估绿地的性能,并指导城市总体规划。然而,却很少关注绿地资源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上的节能减排的贡献,更进一步地通过绿地规划、植物群落和功能延伸上的提升绿地节能减排功用。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城市绿地中提升城市的节能减排效果,为达成“零碳城市”的目标努力。

1.城市绿地在城市环境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载体,同时也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在《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中将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体系解析为城市生态水平、城市环境质量、城市协调能力和城市影响能力。就相关性找出影响因子,可以排序出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顺序:城市协调能力、城市环境质量、城市影响力和城市生态水平。

城市生态水平在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估中所占比重最小。用以衡量城市生态水平的因素包括:人均绿地、城市绿化覆盖率、生态赤字、人均氧当量、城市供养能力。其中和城市绿地有关的指标中,人均绿地率、城市绿化覆盖率对城市环境却有着相当可观的常态化作用。绿地在以下几个方面改善了城市环境:树木通过蒸发作用在经常干燥的城市环境中增加空气中的水分;大量的植被能降低温度,在炎热的季节差不多能降低气温1~4℃;光合作用储存碳并且释放氧气;叶子吸收灰尘并固定有毒气体,减少了空气污染(1公顷林地每年吸收大约50吨的灰尘)【1】等等。因而城市生态水平直接作用于城市环境,对城市环境质量这一状态指标的评定起到决定性作用。

城市绿地在节能减排上的贡献主要基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它是叶绿体在阳光的作用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为葡萄糖作为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城市绿地这一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的功能,对于减少城市C02排放量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2.可持续发展观与城市绿地

2.1 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

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带来的自然灾害警示着人类活动对自然造成的不可逆转的影响。在1968年新成立的国际思想库――罗马俱乐部,通过一个名为“增长的极限”的报告对当时的工业社会经济发展的蓝图提出了质疑,并且提出了经济发展必须兼顾环境保护的观点。。在1992年的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各国首脑在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上达成了一个共识:“既能满足当前需要,又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这一共识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考虑材料的整个生命周期;发展使用天然材料和可再生能源;减少在原来开采、产品使用和废物销毁或再生中所使用的材料和能源。会议重点还只是在关注于材料和能源的节约利用上。

为将在里约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精神具体到可实施的措施上,1996年召开的京都首脑会议明确了温室气体C02的排放标准,并且将温室气体C02 的排放量作为能耗指标来衡量各国的能耗水平。这样的规定带来了节能观念上的巨大转变。它将单纯意义上的节约材料和能源的观念转化为减少C02排放为导向的节能观念。随后,减少C02排放量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手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2.2 城市绿地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城市绿地对消减城市能耗带来的C02排放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能耗来源主要以轻工业、城市公共服务、城市交通和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为主。这些领域产生了大量的C02,加剧了城市内部的高温化,造成独特的地区性气候现象“热岛效应”。【2】其中植物的减少、大面积的裸地也是“热岛效应”的成因之一。

3.可持续发展观在城市绿地中的应用

3.1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楔形绿地规划策略

风在通过地表时,会受到地表粗糙程度、湿度和温度的影响,从而影响空气中的湿度和温度。而植物作为地表的覆盖物能很好地增加地表的湿度和降低温度,同时能使风穿透,形成 “冷岛效应”。但是植物的“冷岛效应”十分有限。热岛效应作为城市热环境变化的代表,成为急欲解决问题。景观生态学家和城市规划者大胆地提出了楔形绿地规划策略。它是通过对城市地表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分析,建立了一个城市边界层的能量平衡模式,并用此平衡模式得到城市边界。【3】通过由边界引入一个植物带直接连接到城市内部,形成类似于“楔形”绿地的规划模式。这样的绿地规划模式在北京2008年奥运村周边被采用,来降低夏季城市热岛效应尤为显著的特殊时刻。

3.2 增加“碳汇”的植物群落种植方案

植被本身具有“碳汇”的功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有关资料表明,森林面积虽然只占陆地总面积的1/3,但森林植被区的碳储量几乎占到了陆地碳库总量的一半。【4】然而,城市中的森林资源有限。为了加强植物碳汇的能力,可采用复层群落式种植,将不同根系种类、根系深度的植物配置在一起,使单位面积植物的固碳量最大化。【5】同时在群落的选择上也优先选择吸收二氧化碳能力较强的乔木类型,将二氧化碳吸收量最大化。

3.3 开发城市农业基地

每年向城市市场供应的蔬菜量可以以万吨来计算。2005上海蔬菜批发市场调研报告中显示上海当年的蔬菜需求量约为160吨并且这一个数字还在持续上升。其中绿叶蔬菜主要来源于上海市郊,其他蔬菜品种则来自山东等北方一带。原产地和消费市场之间隔着巨大的空间距离,主要通过陆路交通运输。运输过程带来了巨大的能耗。尝试在城市中发展城市农业基地是减少运输过程中能耗的一个方法,同时也能在城市中间形成“冷岛效应”,为农村集体经济提供一条新的发展思路。

4、结束语

低碳城市是先进生产模式下,平衡环境和发展问题的重要趋势,也是目前现有技术条件和认识上的巨大挑战。其中,城市绿地是缓解城市热环境问题、降低城市能耗所带来的温室气体含量的关键着力点,它的利用还有着巨大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法】多米尼克・高辛・米勒・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和城市化:概念・技术・实例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顾震弘,韩冬青・低碳节能城市空间规划策略[J]・低碳生态城市・2013

【3】佟华・北京夏季城市热岛现状及楔形绿地规划对缓解城市热岛的作用[J]・应用气象学报・2005

第7篇:城市环境调研范文

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是城市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基础工作,作好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为市民创造一个干净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不仅是建设新型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更是提高城市发展软环境,推动社会经济文化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次,通过实地走访、查阅资料等途径,对我区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具体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区环境卫生管理现状

作为××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职能部门,××区环卫局负责全区环境卫生执法管理和政策性收费;指导全区环境卫生治理工作;负责全区城市生活垃圾粪便的收集、运输和无害化处理工作;负责辖区道路的清扫保洁,负责辖区道路、沿街单位等的卫生执法和管理工作。清扫保洁情况具体为每天17个小时不间断地对150万平方米城区主街道进行清扫保洁工作,同时对街道相应设置的果皮箱进行清洗,对防护栏、隔离栏进行定期擦洗。清运工作具体包括垃圾清运、吸粪清掏、道路洒水,共计清运车辆28辆。每天清运1100多个垃圾坑点,日清运垃圾量160吨,清运粪便每日60余吨。除了清扫保洁、清运除尘,垃圾处理场还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填埋处理,年处理生活垃圾5万多吨。同时环卫监察队负责全区环境卫生的监督检查,保证全区环境卫生质量。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区环卫局一直隶属于建设市政部门,自2005年正式成立分设了独立的××区环境卫生管理局,由于成立时间短,工作经验欠缺,严重阻碍了环卫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和谐发展,主要表现在:

1、环卫经费投入不足

一是××区环境卫生管理局属于政府财政全额拨拨款的事业单位,经费来源有限,有限的经费无法保证各项工作正常运作的基本开支。二是由于工作的需要,环卫部门需要招聘大批临时保洁人员,财政所拨临时人员工资未达到云南省执行的最低工资标准,更无钱给临工支付法律规定的保险费等。三是有限的经费不足以及时更新工作所需的设施设备,各种环卫设备的原始老化,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的提高。

2、环卫职工队伍素质不高

长期以来,环卫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以无私的奉献精神,默默地清扫着城市的大街小巷,维护着城市的环境卫生整洁,并为此付出了无数的心血。但是由于环卫工作具有工作环境差、条件艰苦等特点,造成环卫职工文化水平较低,技能要求不高,综合素质较差。这对于环卫的长足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制约。

3、市民环卫意识不强

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的发展,尽管居住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广大市民对维护城市环境卫生的思想意识转变迟缓,生活习惯没有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有所提升,烟头、纸屑依然随处乱扔,居民环境卫生意识淡薄,垃圾乱倒现象突出,蓄意破坏或阻挠设立垃圾收集设施的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环卫保洁的难度。

4、环卫管理力度不够

一是多头管理,我区城区面积不大,担负环卫管理职能的部门不统一,××的清扫保洁由××管理所负责,城郊结合部由爱卫会和办事处负责。由于管理部门太多,相互衔接缺乏机制保证,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垃圾死角多,整体质量不高。二是职能变叉。由于多种因素,环卫设施建设的规划、建设、维护等由不同部门负责,造成设施不配套、维护不及时等一系列后果。

5、垃圾处置费征收困难

目前,环卫收费征收成本高、收缴率偏低是一个不争的实事。究其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强有力的制约机制。一直以来,国家及各级政府均没有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性文件,对拒缴、欠缴、漏缴的行为,特别是恶意拒缴的行为缺乏追缴或处罚的法律依据。其次缺乏可操作性,现行的收费政策已明显滞后,与日益发展的城市建设对环境卫生的要求不相适应。

6、城市功能规划不合理

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忽视对相应环卫配套设施的建设,由于基础设施不健全不配套,给环卫保洁造成了多方面困难。一是城市新建成区软硬覆盖不完善;二是老旧城区配套设施原始老化;三是城区生活垃圾收集方式不够科学。以上各种问题都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严重影响了城市环境卫生质量的提高。

三、对策及建议

面对如此严峻的行业发展现状,我们应当知难而进,迎难而上,适时地推行“夯实经济基础、创新管理模式、深化体制改革、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城市环境”的发展思路,走出一条环卫事业和谐发展的新路子。

1、加大环卫宣传引导力度,提高城市意识

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手段和形式,进一步强化环境卫生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宣传普及力度,强化法制意识,增强广大市民的环境卫生管理的认同感,增强广大市民的城市归宿感,增强广大市民遵守、维护、参与环境卫生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使环境卫生管理深入人心、深入民心,形成环境卫生由全体市民共建、共享的良好城市心态。

2、加大环卫建设经费投入,增强发展后劲

资金投入是环卫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资金紧张是制约环卫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环境卫生管理是一个长久性、系统性的工程。一方面要争取政府增加对环卫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征收垃圾处置费;同时积极争取无偿援助,用多种方式加强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兄弟单位的联系,多争取资金和设备支持;实现环卫投入的多元化,扩大资金的来源,为环卫事业的长远发展提供资金的保证,增强环卫事业的发展后劲。

3、加大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垃圾也急剧增加,环卫设施在城市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但目前环卫设施的投入建设严重与城市发展不相适应,加快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已迫在眉睫。首先在建设过程中必须保证资金地投入到位;其次应加强科学合理地规划;三是对建成环卫设施的维护保养要及时。在建设过程中明确城市功能分区,完善城市功能。

4、加大环卫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发展思路

理顺管理体制是实现环卫发展的重要手段,理顺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深化环卫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探索推进环卫管理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子,健全机构、明确职责、稳定队伍,妥善解决管理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开创生机勃勃、富有特色的环卫工作新局面。一是理顺内部管理体制;二是改革清扫保洁定额标准;三整合人力资源;四是采取有效激励控制措施。通过以上各种手段,转变环卫管理模式,提高环卫发展的效率。

第8篇:城市环境调研范文

关键词 城市建设;环境艺术;城市文化;建筑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4-0133-02

0 引言

环境艺术设计是以构建和美化人们生活空间为目的的艺术设计,是人们在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将美学理念灌注于环境之中,逐步形成一种有理性、有计划、有目的并成系统的人类活动,是“对各种自然和人工环境因素加以组织,使之符合人们生活和心理需要,并产生审美感受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实现环境美学的具体形式。”其宗旨是为了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的需要。

沈阳,又称盛京,孕育了辽河流域的早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3万年前,沈阳地区已有人类活动。从春秋战国时期燕国设立方城起,沈阳的建城史已2600余年,素有“一朝发祥地”的美称,又有“两代帝王都”的延承。现今的沈阳依旧保留着这座城市特有的印迹和年轮,整体城市布局在两千余年的变迁和洗礼之后,在一些地区,仍然在浑厚的地域文化承载下,坐拥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在现今的沈阳城市发展中,随处感受历史遗留的岁月气息,并体现生态文明。本文以沈阳为例,浅谈如何将地域文化特色与城市现代化发展相结合,在城市建设设计与发展中得到保护、发展、设计、整合、共存和运用。

1城市历史文化与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旨在发展城市建设的前提下,把其融入本身自我的历史长河中,在融入的过程中,通过发现的矛盾,再进一步对其进行文化、地域、历史进行特色分析,最终,不仅实现城市建设的发展,更把发展进行全方位,包括协调发展与文化环境、发展与旅游环境、发展与居住环境等各个方面。这是一门在建筑环境设计领域的新兴学科,是宏观的环境艺术。城市环境设计不能造成城市的累赘和负荷,要全面考虑对文化的保护和工业、商业、农业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从而进行空间的改建。

沈阳市启动的历史建筑恢复重建计划,就是围绕着修缮和重建城门、角楼、钟楼以及三部衙门等方面,体现了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的挖掘,以及对特色城市的设计规划,力求展现城市的魅力和文化风貌。

2 城市建筑改造与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

2.1 历史商业区

20世纪80年代,随时沈阳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新型格局也在不断变化,但建设格局发展与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出现了强大冲突,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历史遗迹恢复性建设形成对立矛盾。在民族传统、地域特色的老城街道设计与历史遗迹的维修等方面,比如太原街、沈阳中街及相关周边街道伴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不断的改造与扩建,设计中不仅需要考虑到对未来综合发展带来的一系列影响,更要注重保护历史、尊重历史、延续历史的宗旨,科学地发展历史。

在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找寻出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法则,才能把城市现代化建设真正融入到自然的发展长河中,发扬文化、传承特色,不仅要见证城市在历史中发展,更能看到在历史用留下城市的足迹。沈阳在城市发展中,制定了统一的城市规划设计,始终坚持贯穿文化传统与现代建筑理念相结合,尊重历史文化建筑。在上世纪90年代后的城市建设中,围绕着保持历史文化风貌的主题中心,完成了沈阳故宫街、张氏帅府博物馆、沈阳南站等建设与开发,得到社会和城市居民的认可和好评。现今重建和恢复后的中街步行街和太原街现代时尚商场,就是在把城市现代化建设与顺应传承历史相结合,在发展中印下历史的足迹,在历史中体现城市的特色发展。

图1 20世纪60年代的中街 图2 21世纪初的中街

2.2 历史建筑文化遗产

城市历史建筑,是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历史的记载、城市文化的传承、城市精神的发扬和城市特色的凸显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教育功能。形成特色的保护文化范围是城市建设与改造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当然其中应包括对特定原则的制定及保护方法的形成。

以特色典型的历史建筑作为中心点和重要标志体,范围的设定与划分应有相应的基础作为保障,进行现状的考察和真实的调研,搭配秉承历史底蕴为原则。

沈阳实胜寺与北京雍和宫是中国仅存的两座清代皇家寺院,雍和宫为上院,实胜寺为下院。实胜寺的历史比雍和宫早一百多年,是东北地区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由于年久失修和历史原因,在改造前,实胜寺内道路不平、杂草丛生、古建筑破旧不堪,损坏严重,周边地区违章建筑达100多处,形成了低矮破旧的棚户区,严重影响了实胜寺的整体景观。2001年末,沈阳市开始了对实胜寺周边的拆迁,动迁居民202户、企业3家,拆除房屋200多间,总面积达7 000多平方米。市政府出资改造,进行全面系统规划重修,恢复了这座皇家寺院往日的雄姿,成为盛京沈阳的又一景致。图3~图4为沈阳皇寺广场的改建与开发,皇家寺院与皇寺广场的文化特色与商业特色的结合,在时间上,现代大都市与古韵历史相匹配,在空间上,传统景观与现今外部空间理论相结合,形成一座古城中独特的城市客厅。

现今,国内许多城市普遍面临多种问题,重点包括基础功能衰退和建筑结构基本毁损等,在规划设计工作中,应对历史建筑的风貌进行最大限度的保留,形成强大的“不变”应“万变”,保留不变中的精髓。

图3 铸有12座清朝皇帝铜像的皇寺广场

图4 修缮后的沈阳实胜寺

2.3 历史纪念性建筑设计

沈阳在中国近代史中具有不可磨灭的一段占领的耻辱性记忆,1931年9月18日在柳条湖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为了真实记录这段充满屈辱的历史,让人民渐睡的思想惊醒,呼吁人们了解历史、发现历史、感知历史,在历史中能够以史为戒,在沈阳市委、市政府的组织下,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已经先后两次进行修建。图5为“九一八”纪念馆,纪念馆具有典型的纪念色彩和浓重的建筑艺术设计风格,纪念馆是是纪念碑和陈列馆相结合的建筑,整体一座巨型石雕,外形为翻开的台历状,一个高18m,宽30m,厚11m的历史纪念碑最让人心灵震撼,建筑本身由混凝土铸成,花岗岩附在周围,刚毅而坚挺。这个恰似一副“中国东北地图”的建筑,威武的不是形状,不是材质,而是那身上千疮百孔的伤痕,见证这份沉重的历史。

发展是城市环境设计的主题,只有在发展中保存,在保存中发展,才能既体现发展的意义,在意义中找到发展,在发展中找到历史的价值。把发展和保存结合,充分体现出通过城市文化与现代环境艺术的表现来发扬具有历史纪念的历史时代特点,突出城市特色,形成独特的城市价值。

图5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2.4 生态城市建设设计

2012年11月,党的十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总体纲要。沈阳是东北的中心城市和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核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城市整体的环境艺术,增强文化软实力,构建生态和谐的魅力城市将成为当务之急。围绕着建设“现代城市公园”的主题,沈阳市政府将构建生态文明、体现城市美学、增加城市绿地以及建设区域公园等方面列入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重点,开展了现代化城市的建设工程。2003年7月,沈阳市委、市政府为应对竞争和挑战、完善中心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竞争力、创造新的产业带和新的投资热点而推出的一个重要的战略之举——建设金廊即“中央都市走廊”。通过几年的建设,“金廊”已其成为建筑标志化、环境生态化和道路景观化的现代服务业产业聚集区、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展示区和东北中心城市的核心控制区,成为沈阳充满活力的生命中轴和创造新世纪辉煌的黄金走廊。同时,沈阳市为迎接2013年全运会对青年大街等全市20多条重点街路的树池、分车岛实施了绿化全覆盖工程,实现了适应性、观赏性和生态性的有机统一,使城市道路的绿化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果。

图6 沈阳“金廊”夜景 图7 沈阳市政府广场绿化风景

3 城市文化与建筑的环境艺术探讨

建筑,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一个城市的神态。在建筑风格上,东北有自己的地域文化——沈阳的“一宫两陵”代表满族文化,还有沈阳市部分高校保存较好的日俄时期建筑,这些都是很好的历史文化遗产。沈阳建筑的环境艺术发展方向,一定要强调地域特色。好的城市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应该体现地域的特色和文化,还要有时代的要求,而不是追求一种形式。合理的建筑发展趋势是和环境融合在一起,和城市融为一体的。注重历史文化与生态和谐的设计风格的统一,是城市建设环境设计的出发点。让民族性在历史性中留存,让历史性在发展中体现,形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论

环境艺术在指导城市建设的设计中,应保持现有的良好的生态环境,保留历史文化色彩,改善原有的负面生态环境。在要尊重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历史建筑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同时,还要力求艺术与环境的完美结合。随着各级政府和公众对城市环境艺术设计重要性认识的增强,未来的城市环境艺术建设设计,必将会呈现出美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谢迁.西安城市文化与城市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0,10.

[2]李爱,孙迟.论城市环境艺术——以沈阳市例[D].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

[3]张春慧.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与城市形象建设探讨[J].规划与设,2008(27).

[4]李博.论现代城市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J].现代商贸工业,2010(3).

[5]吴祥忠.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创新的探索[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

[6]九一八博物馆.http:///wiki/%e4%b9%9d%e4%b8%80%e5%85%ab%e5%8e%86%e5%8f%b2%e5%8d%9a%e7%89%a9%e9%a6%86.

第9篇:城市环境调研范文

关键词:地下空间;优化环境;分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发展,一些矛盾日益显现出来,尤其是城市化建设用地与土地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成为城市发展、进步需要关心的问题。在城市平面发展受阻的情况下,立体发展逐步被重视,特别是地下空间的开发,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比如地下市政管网与工程,地下储存设施,地下商业建筑,地下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娱乐文化设施,地下交通工程等。

一、地下空间概述

一个城市是否和谐,主要是看生产和生活关系、管理体制、土地利用情况、工业布局以及产业结构等。随着环境污染、能源短缺、土地减少、人口增多等情况的加剧,开发地下空间这个课题逐步提上日程,成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指标,开发地下空间已经成为城市发展、进步的一个趋势。对地下空间进行开发利用的时代已经到来。

地下空间开发的意义在于它优于地上空间开发,主要表现为抗震性、安全性、隐蔽性、气密性、遮光性、隔音性、隔热性、集热性、恒湿性、恒温性等很多方面。现阶段地下空间大部分深度在10-50米,以后可能会达到150米甚至更多。对地下空间进行开发,可以使其形成一个立体的、多层次的网络,包括地下交通网、附属建筑物还有地下管线等,以达到充分开发的作用。

二、优化城市环境是利用地下空间的有效途径

(一)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可以节省城市用地

合理的对地下空间进行利用,可以使步行网络更加便捷,地下交通体系更加完善,公共活动空间更加丰富,与此同时还可以节约土地资源。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建设的发展,土地资源逐渐变得稀缺,我们必须珍惜每一寸土地。所以想要城市发展进步,必须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对地下空间进行开发,走紧凑型、集约型发展的道路。根据地质环境和使用功能,可以把地下空间进行分层开发,包括表层和浅层、中层和深层三种,第一个层次主要是可以规划建设仓库、地下综合体、地铁、市政管线等,第二个层次主要是规划建设地下道路、污水处理设施、地下物流管道等,第三个层次可以规划地下水资源和特种工程等。

(二)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可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

对城市内部环境影响最活跃的因素就是城市交通问题。想要使地下空间体系得到高效利用,必须使地下交通互相连接。地下交通工程包括水底隧道、地下停车场、地下通道、地铁等,此工程的发展很大程度的减少了城市空气的污染,加快了人们的出行速度,缓解了地面上的交通拥挤情况,这是一项提高环境质量、利国利民的大工程。但是地下交通工程比较复杂,想要建好它,不仅需要将地下空间充分的利用起来,做好地下和地上交通路段的衔接,还需要利用科学,对城市进行多层次、多类别的开发建设,在进行规划时,必须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三)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可以优化城市环境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综合症越发严重。对地下空间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拓展,已经变成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将一些引起危害、造成噪音污染、三废污染的项目进行合理规划,然后安排到地下,既可以使物资回收利用问题得到解决,减轻地面污染,又可以节省地面空间,降低地上建筑物密度,增加地面建筑物日照,增加绿地面积,绿化和美化城市。发展地下交通工程,不但可以拉动城市文化、商业等项目的发展,推动地面城市建设,还可以使中心城区拥挤情况得到缓解,减轻地面交通负担,实现人车分流等。因为地下空间工程具有噪音小、能耗低的特点,所以能够促进城市环境改善。与此同时,开发地下空间对减少资源浪费、保护城市景观、改善城市环境以及解决交通拥挤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可以解决市政管网问题

当前,地下空间建设中最为混乱的是建设市政管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个现象,新建不久的道路上又被挖开重新埋设管线。这样重复挖开、建设不只使成本增加而且使环境和人们生活都受到了影响。地下管网的建设涉及到城市排水、供气、供水、供电、电视以及电信等多个部门,无论是地下交通、人防还是地下商业等都涉及到市政设施,这就需要对每个部门综合应用,还需要在施工前,对其进行大量的协调和调研。在实施计划时,应尽量把这些管线在一个沟里铺设完成,这样不仅有利于系统化的防护和管理,还节约了土地资源。管线规划管理部门是在九十年代建立的,但是至今开发水平还很低,重复建设问题时有发生。想要避免此类情况发生,必须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并且提高专业人员素质。

三、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优化城市环境

我国地下空间开发事业在城市发展中起步较晚,不过地下垃圾处理以及污水处理等技术已经比较完善。

(一)采用地下垃圾处理技术优化城市环境

应该积极推行城市垃圾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应该坚持将垃圾进行袋装制度,并把垃圾进行有机、无机的分类。积极推行污水、废水无害排放,垃圾卫生填埋或焚烧发电。还应设立智能地下垃圾转运站,其具有美观、环保、安全、科学、智能、高效、创新以及占地少的特点。加强蔬菜市场管理,实行净菜入城,以减少垃圾、泥土对城市的侵害和污染。实行汽车汽油无铅化,降低氮氧化物等汽车尾气的排放量。不允许城市道路频繁开挖,应由政府城建管理部门严格审批,综合安排、协调。而且挖过的路段应该进行填埋修复,以确保道路恢复平整。

(二)采用污水处理技术优化城市环境

近年来,为了改善水资源污染现状,优化人们的生活环境,我国投资建立了很多污水处理厂。而因为我国土地资源短缺等原因,地下污水处理厂发展迅速。它具有美观、温度较恒定、节约土地资源、臭味污染少、噪音污染小、占用空间少并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特点。地下污水处理厂已经相当成熟,尤其是在技术方面,我国很多城市已经开始实施,其应用范围相当广泛。因为污水处理厂处于半封闭状态,又因为其特点,可以防止工厂附近土地贬值,非常适合在环境要求高、土地资源紧缺、经济发达的地区建立。从长远来看,建立污水处理厂也符合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资源,杜绝资源浪费的科学发展观。

结语:

现如今,城市的发展正在不断地变革,如何对城市环境进行有效保护,节约使用不可再生资源是一项挑战。从地下找空间、找土地,是全世界发展的趋势,也是解决土地资源缺乏的新契机。我们应该抓住新机遇,利用绿色空间设计理念、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城市规划理论,对地下空间进行建设、规划和运营。面对任何问题都应该认真研究并分析,特别是对环境质量进行研究时,更需要深入分析。希望可以把地下空间建设成为一个生态化、人文化以及功能化的绿色空间。

参考文献:

[1]任幼蓉,韩文权. 重庆地下空间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研究[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