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培训的意义范文

体育培训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培训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培训的意义

第1篇:体育培训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应急管理; 公务员培训; 政府行为; 行政学院

中图分类号: D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2)04-0005-03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矛盾凸显期,影响公共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因素日益增多。与此同时,世界工业化浪潮的持续演进,造成了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频发。应急管理与突发事件的处置对各级政府公务员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公务员的应急管理培训受到广泛关注。

一、应急管理及其培训的性质和特点

应急管理正在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不少社会组织也积极参与到应急管理及其研究中。那么,到底应急管理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行为?笔者认为,应急管理应该是一种政府行为,是一种政府主导下的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政府行为。应急管理的性质决定了应急管理培训的强制性和非盈利性特征。

(一)应急管理是一种政府行为

应急管理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成为政府一项重要的公共管理行为。虽然各个国家对应急管理的定义各异,但应急管理政府行为的本质受到各国的普遍认可,西方国家对应急管理的性质已经形成了共识。由国务院办公厅主管、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主办的我国第一份中央级综合性应急管理刊物《中国应急管理》杂志刊文《西方应急管理学科内涵初探》指出:应急管理是有组织的政府行为。[1] 文章分析了西方国家的应急管理的定义,指出无论是“分析、规划、决策和对可用资源的分配”,还是“建立的预案、机构和安排,将政府、志愿者和私人部门的努力结合到一起”,或者是对“知识、手段和实践”的运用,都是政府对公权的行使。西方国家对应急管理的定义是由政府给定的,表明现代西方国家的政府已经将紧急事态管理当作了政府的职责;这种职责的实现,需要政府的专门机构对政府的、民间的、社区的和个人的努力实施组织和协调。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24号)指出:加强应急管理,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各级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同时指出: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落实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责任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军地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七条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由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或者由各有关行政区域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共同负责。[3]

可见,应急管理是一种政府职能,政府在应急管理中负有主体责任。我国政府已经明确,应急管理是一种政府行为,要逐级落实应急管理的“行政领导责任制”,以形成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格局。

(二)应急管理培训具有强制性特征

随着社会各界对应急管理的关注,应急管理培训也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应急管理培训是政府行为在应急管理领域的直接体现,具有强制性特征。

1. 各级政府在应急管理中起主导和组织领导的作用,是应急事件处置的责任主体,决定着应急事件处置的结果。应急管理是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而公务员是实际操作者。因此,公务员对应急管理的认识和处置方式得当与否,直接决定着应急事件的处置结果,直接关系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危。所以公务员特别是各级政府应急事件处置相关部门的公务员,必须具备应急管理的相关知识,这也就决定了对应急管理的培训带有强制性,也就是说对有关公务员来说必须接受应急管理的培训,迫使其学习相关知识;同时,培训更具有教导启发、使其明白道理、理解政府职责、体现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 从国家公务员培训主管部门为各级行政学院以及在应急管理培训人员的调训方式上,也证明了其强制的性质。这种调训是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一般调训的学员选自各级政府主管领导和与应急管理有关部门的领导,这种培训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一定的约束力,从而保证其具备更好地行使职责的知识和能力。

3. 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应急事件处置常识的传播教育,应普及性与组织强化教育并重,最大限度地让广大群众了解应急事件处置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对防火、防洪、防震以及地质灾害等方面的知识。还应对基层群众组织,如村委会、街道办、厂矿企业等有关组织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以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使他们能够及时组织领导所在地区的群众采取科学的方式进行避灾自救,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

(三)应急管理培训应该是非盈利性质

《国家突发事件应急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培训制度,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负有处置突发事件职责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

1. 逐利性的应急管理培训不符合公务员培训的性质和要求。公务员培训是国家行政机关从部门实际工作需要和岗位要求出发,对其工作人员实施的以提高素质、丰富专业知识和技能、改进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优化工作绩效的教育手段[4]。这种对政府内部工作人员开展的培训,应该建立在低成本、高成效的基础之上,不应成为一种营利行为或营利活动。应急管理培训不应注重经济效益,而应强调注重政府职能发挥或社会效应,具有非营利性特征。

2. 市场化的应急管理培训难以确保培训的质量。我国的公务员培训有自身完整的体系,其培训质量受到党和政府的肯定。近年来,干部培训领域探索引进社会机构参与,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但是,公务员应急管理培训不同于一般的理论或观点式培训,它需要具有相应的培训场地、标准化的设施和实验室、能提供应急实训的相关设备。这些设备设施及实训投入,不仅需要前期有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需要长期的维护及其费用投入,同时,还需要有与政府应急工作相互融合的专业团队。社会培训机构缺乏相应的资金保障,没有稳定的专业团队,市场化行为以及自身的逐利倾向,势必会影响培训的质量。

3. 市场化的应急管理培训难以形成标准体系。应急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是政府,是一种政府主导下相关方面协调行动的联动性极强的工作。统一的工作标准和协调体系是工作有序推进的基础。由此,应急管理培训就应该有一套标准化的培训体系,包括相应的实验设备、教学设施等体系应该是建立在统一标准体系的基础上的。市场化的培训体系建立在竞争的基础上,竞争带来的差异化,不利于应急管理培训标准体系的形成。如果培训体系缺乏、培训内容要求不一致,可能会在应急处置中带来更大的协调工作量和成本,不利于应急事件的处置。

二、行政学院应发挥应急管理培训的主渠道作用

政府公务员是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处置者,对公务员的应急管理培训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公务员的决策能力、应急事件的处置能力是应急处置的重要因素。作为公务员教育培训主渠道、主阵地的行政学院理应在应急管理培训方面发挥主体性作用。

(一)行政学院的应急管理培训工作是政府行为的直接体现

行政学院的成立,是党和政府为适应改革开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面对普通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对公务员培训缺乏针对性而专门组建的,行政学院的主要职责是培训政府公务员。

突发应急事件应对处置的责任主体是政府。行政学院首先立足于党和政府工作的需要。《行政学院工作条例》(国务院第568号令)规定:行政学院是政府直属单位”,行政学院“要始终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要以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成效作为检验行政学院工作的基本标准;培养政府需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是行政学院的根本目标。[5] 行政学院最大的特色就是“行政”,这也是与普通高校等其他教育机构的本质区别。

在突发事件频发的今天,各国政府都在迅速采取行动,积极探索和寻求补救措施和预防策略。其中,政府对应急管理的高度重视,政府机构对公务员的应急管理培训便是重要举措之一。行政学院的主要职责是培训政府公务员,应当发挥包括应急管理培训在内的公务员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作用。《条例》明确应急管理是行政学院的“着重建设”的学科之一,行政学院应该“加强应急管理培训”。应急管理培训是国家应急管理机能体系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应急管理培训是政府公务员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行政学院的应急管理培训具有政府预期行为

行政学院的应急管理教育培训,无论是从培训对象还是从培训过程与培训结果上,都体现了政府工作的强制性和政府行为的预期性。行政学院是依据公务员法而组建的,主要的职能是“教育培训”政府公务员。行政学院的应急管理培训,不仅着力于提高公务员应急处置的素质和能力,更在于通过“教育”深刻领会政府职责,自觉建立起“服务型政府”和“为人民服务”的预期。

“行政学院是政府直属单位”,“行政学院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政府年度财政预算”,政府“重视行政学院教学设施建设,保障学院发展的基本建设经费投入”。[5] 虽然我国政府提出“允许普通高校等社会力量资源参与公务员培训工作”,但这种参与并不能替代行政学院的主渠道作用,只是作为主渠道作用的一种补充。虽然这些社会机构不一定是赢利性组织,但至少在公务员培训这一项目的运作上是有利益倾向的。再进一步,如果政府继续投入,那显然就是一种重复建设,不利于资源的集中有效利用。

多年来,行政学院在公务员培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培训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与高校等教育机构相比较,我们更为了解公务员对培训的需求,由此形成了专门针对培训的硬件设施等。其中,最大的优势在于我们的教师资源和培训内容与政府工作的对接上。应急管理培训恰恰需要各方面的融合,行政学院的这种特色是社会培训机构所不具备的,是行政学院开展应急管理培训的重要法宝。

(三)行政学院可以有效整合应急管理培训资源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第十条积极开展应急管理培训指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制订应急管理的培训规划和培训大纲……积极开展对地方和部门各级领导干部应急指挥和处置能力的培训,并纳入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培训内容。[2]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国家行政学院工作的若干意见》第八条“加强应急管理培训”,明确“加快国家应急管理人员培训基地建设”“要依托国家行政学院整合中央国家机关、地方政府和有关高校、科研机构的相关教学研究资源”“发挥国家应急管理人员培训基地的作用,指导带动地方行政学院开展应急管理培训工作”“构建中国特色应急管理教学培训、科学研究、决策咨询体系”。[6]

行政学院具有与政府建设和政府工作相适应的特色鲜明的教学培训体系。依托行政学院整合应急培训资源,有利于实现政府应急管理实践与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紧密结合,这是行政学院的性质和使命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利于对公务员应急管理培训的国(境)外交流,有利于全国性的、系统内部的应急管理培训资源的整合,以及经验的交流与共享。

三、加强行政学院系统应急管理培训的几点建议

如何充分发挥行政学院系统作为政府应急管理人员培训的主渠道作用,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研究建立全国性的应急管理培训标准体系

目前,对应急管理培训的内容、方式等,在全国公务员培训系统存在较大差异。为了进一步提升应急管理培训的效果,切实加强公务员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建议形成一个公务员应急管理培训的行业标准。具体可由国家行政学院提议并牵头,形成我国公务员应急培训教学的行业标准体系,并报请国务院相关部门批准。另外,整合或联合行政学院系统力量进行应急管理培训方面的联合攻关,在统一的标准体系下开展合作培训、异地对接培训等。

(二)组建全国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研究会

面对国家、地方应急管理培训基地、平台的建设,如何使得这些资源形成合力,也是值得思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国家行政学院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由国家行政学院整合各方资源,发挥国家应急管理人员培训基地的示范辐射和对国(境)外交流的平台作用,指导带动地方行政学院开展应急管理培训工作。[6] 为此,建议依托设在国家行政学院的国家应急管理人才培训基地,组建全国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研究会,或全国应急管理人才培训工作委员会,同时建设全国行政学院系统的应急管理培训共享平台。全国行政学院应该在国家行政学院的牵头下,建立全国行政学院系统的应急管理培训共享平台,形成全国性的资源库、成果库、案例库等,实现系统内的应急管理培训资源共享。

(三)形成行政系统在应急管理培训领域的合力

目前,国务院在国家行政学院建设了国家级应急管理人员培训基地、应急管理模拟指挥平台等,各地方行政学院也在积极争取或筹办各地的应急管理人员培训基地。我们应该以应急管理培训基地、应急管理指挥平台建设为突破口,从培训设施、师资、案例库建设等方面夯实基础。通过项目合作、联合课题攻关等,将各级政府应急管理培训在内的应急管理体制建设作为政府决策咨询的重要内容,扩大系统影响力。通过师资互派、案例库建设等,加强系统内在应急管理培训中的资源共享,努力形成行政学院在应急管理教育培训、科学研究、决策咨询的合力。

(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应急管理培训模式

开放式办学,与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行政院校广泛合作,是行政学院的独特优势。所以,我们应该采取“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地方行政学院积极配合国家行政学院的对外交流活动,国家行政学院在对外合作与交流上多给地方行政学院提供机会。如国家行政学院从英国引进的基于演练的体验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就取得了很好的培训效果。通过对外交流与合作,吸收国际应急管理培训的最新经验,创新我们的应急管理培训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形成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培训模式。

总之,应急管理培训的定位是由应急管理的政府行为特性所决定的,行政学院应发挥应急管理培训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行政学院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夏保成.西方应急管理学科内涵初探[J].中国应急管理,2011,(11).

[2]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06-06-15)[2012-07-13].http:///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_352222.htm.

[3]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07-08-30)[2012-07-24].http:///ziliao/flfg/2007-08/30/content_732593.htm.

[4]欧文汉.当代中国公务员培训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第2篇:体育培训的意义范文

体育教师 专业发展 校本培训 实施方案

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不能缺少体育教师的参与。实践证明,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体育教师的文化水平与教育理论等程度的高低。提高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已经成为当下发展学校体育的重要途径和抓手,而专业化发展成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校本化培训作为一种经济、实效的师资培训方式,正逐渐被重视和推广,但在培训的内容上学校间存在着诸多的差异。纵观体育教师师资培训及校本培训内容设计,美国的做法很值得我国参考和借鉴,笔者试图从中美体育教师专业化差异的比较中找到对我国体育教师校本培训内容设计的意见和建议。

一、中美体育教师专业化差异比较

1.教师专业化理念认识差异

美国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教授Thomas Templin认为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要过五步阶梯:初学者、能力者、能干者、熟练者、专家。要储备经验、知识、技术,并对所做的事情充满激情不断寻求突破。要成为能干者,你必须为意外做准备,区分重要与不重要的因素,依据长远目标来引导解决策略。要成为能力者,你必须有功能性的技能,对情景有更多的应对能力,更少地被规则束缚,开始看到情景间的相似之处,有策略地思考。要成为熟练者,你必须感觉到强烈的个人责任感,高度发展的感知技能;专家是用不满足知识的寻求者,优美自动的完成动作者。

西南师大教育学院兰英博士认为:广义上“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这两个概念是相通的,均指教师专业性提升的过程。但在狭义上,“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化提高,是从教育学纬度加以界定的。“教师专业化”则强调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性提升,更具社会学意义。国内学者林崇德教授认为,教师的知识可分为本体性知识、文化知识、实践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教的学科知识;文化知识又称扩展性知识,指本学科以外的广博文化知识,包括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保证工作获得成功的教育科学和心理学知识。

2.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差异

在美国教师的专业化运动过程中,影响较大的在其20世纪80年代。1823年,霍尔在美国的佛蒙特州建立了美国的第一所私立师范学校,开启了美国教师教育之先河,这也是美国教师的专业化开端。福勒和布朗(Fuller & Brown 1975)指出:一个教师的成熟发展必须经过四个阶段:教学前关注阶段;早期生存关注阶段;教学情景关注阶段;关注学生发展阶段。教师专业化发展也要经过如下几个阶段:学科知识的巩固和自我提升阶段、教学科研能力提升阶段、关注学科发展阶段、关注学生发展阶段。

我国学者研究认为成熟的专业工作应具备六个特征:专业知识、专业道德、专业训练、专业发展、专业自主、专业组织。

通过中美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体育教师在一段时间内其社会地位并不是很高,即使在教师职业已经被确认为专业性职业的今日,仍然存在着错误认识:认为体育教师是半专业性职业或者亚专业性职业。究其原因,一些体育教师自身受传统教育观念以及自身能力局限等影响,很难用发展观点去分析与校准社会规范与自我角色坐标,从而导致在多层角色冲突过程中由于思维混乱使自己的专业化发展程度不高。

3.教师专业标准与要求差异

NCATE是美国全国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的简称,主要由33个全国专业教育组织和公共组织构成。NCATE的教师专业总标准主要从宏观的角度对所有教师提出最基本的专业要求,是学生成为一名教师的最基本准则。不同级别的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及其标准释义经过专家论证、实践,最终NCATE协会得出了针对体育教师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教师专业标准。美国教育对中小学的教师设置了较为严格的准入条件,例如,在获得学士学位的同时还要具备教师证书。要想成为一名体育教师,必须要通过所在州进行的教师证书考试,而在美国不同州教师证书考试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我国体育教师,通常情况下要具备五个方面素质:高尚道德品质,良好的专业理论与技术能力、广博知识、全面的能力、健康的体魄。

通过二者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的体育师资培训非常重视体育教师的专业化,特别是对职前相关能力培养非常重视,有严格的执行标准和考评要求。不仅如此,美国对于教师的职后进修的培训也非常重视。在美国随其教师职级制度、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严格化执行,教育素质与学术水平成为教师进修提升的重要目标。在培训的形式上,进修的教师、教研的人员、行政的人员之间是共同商量相关的培训计划、内容以及培训的程序。这样极大地提升了被培养教师的自主空间与自,也极大地提高了参训积极性。可以说,美国的职前、职后教育举措令美国教师由合格化迅速地提升为优异化,极大地提升了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职业吸引力。而我国体育教师培养,虽然已经基本形成了网络化的培训模式,但培养的师资水平上总体呈现为层次低、水平差。承担主要培养体育教师任务的综合大学或高等师范大学在数量上太少且办学的重心偏低。相对于国外的统一培训培养格局,我国在这一点上尚未形成,且开放型培养、培训模式也还没有形成。

二、中美差异对我国体育教师校本培训内容设计的启示

1.校本培训对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意义重大

校本培训是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和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由学校组织,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以学校为基地,针对学校和教师实际,着眼于满足学校与教师发展需要,由学校自主地确立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以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为目的的一种继续教育形式。体育新课程校本培训的内容包括:体育与健康新课程解析;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结构和特点;体育与健康课程选项教学实施方案;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教材、教法学习;新课程体育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案的撰写;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下学生体育成绩评价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定内容的学习。培训方式由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通过年级制开展培训,以点带面,严格把关,做到不培训不上岗。通过培训记笔记、写教学心得、写读新课程标准摘记来进行效果评价。

2.教学反思是校本培训主要形式及内容之一

教师要不断反思,不断提升自我。教师专业化发展要具备自我反思能力和发展能力,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教学设计和监控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了解学生并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教育资源应用和开发的能力、教学测量和评价能力。教学反思是校本培训的一种形式,也是促进体育教师成长的极好手段。如何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分析、反思和研讨,审视和评价自己所做出的教育行为及其结果,通过教学反思等手段来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以促进其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加强教师对教学的反思,学校在体育教案中设计了课后反思栏,要求体育教师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每一次课后反思,写好教学后记。在教学活动中反思,比如体育教学周活动中,学校把每一位教师的课都录制下来,再让上课的体育教师观看录像,针对出现的问题先进行自我反思,然后再请体育组的老师共同研讨。大家围绕热点问题进行平等对话,为参与者的困惑及困难共同寻找解决的方法及策略。体育教学反思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教师反思:本阶段教学中你的学生有哪些进步?你最满意的是哪节课?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你最遗憾的是哪节课?原因是什么?你听了谁的课?建议是什么?你读了什么理论书?体会最深的观点是什么?体育教师通过积极地进行自主实践反思,教学经验将会日趋丰富,从而轻松地进入体育教科研领域。

3.依托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

信息技术的普及将给体育的教与学带来一场革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体育教师在健康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为教学服务,因此每学期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对体育教师进行计算机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处理信息能力等方面的集中培训。在信息技术培训过程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可以共同探讨,相互借鉴,共同寻找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规律,体育教师要积极探索多媒体、网络与体育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的培训帮助体育教师提高教学技能,同时也能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益。体育教研组要建设好体育教学专题网站、体育教学资源库;带动体育教师建设个人教学博客,设计好一个学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案例,每人制作一个健康教育的教学课件。体育教学资源库的建立是资源共享的一个载体,可以减少体育教师们的重复劳动,同时也是互相学习交流的一个平台。在具体建库工作中以分工建库来完善资源的收集、整理、归类等工作,建库可以采用简单的FTP建库或复杂的ASP建站,建库不是一个短期的设想,需要有一个可持续性发展的空间,需要全组体育教师们的互相协作,时间长了以后这个资源库将给体育教师带来取之不尽的宝藏。在建设的同时体育教师信息工具的运用能力也将不断地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中美体育教师在专业化上存在理念、标准、要求以及过程上的差异,这些差异也导致了体育教师的自身发展。虽然,美国体育改革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不同的国情决定了其他国家不能照搬,必须要结合自身情况加以借鉴。中国的国情更是如此,针对我国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必须采取适合自身的途径与策略,而校本培训就非常具有中国特色。通过一定的途径与策略使我们的体育教师认识校本培训、关注校本培训、参与校本培训,通过把握教学反思与现代教育手段,短时间内提高。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做好以校为单位的教师培训,促进专业成长,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

参考文献

[1] 尹志华,邓三英,汪晓赞,季浏.美国NCATE不同级别新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7).

[2] 陈亮,高建京.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激励机制管窥.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3).

[3] 高强.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建议.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1).

[4] 王阳.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保障机制研究.沈阳师范大学,2011.

[5] 周娣丽.教师校本学习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11.

[6] 赵永生.校本研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教学与管理,2013(27).

第3篇:体育培训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体育教学训练 潜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潜意识的简介

1.1 潜意识的概念

潜意识主要是指不能被人们发现和意识到的心理活动部分,主要包括一些不能融入社会的习惯、风俗、法律、道德,导致被排斥或者压抑到意识之外的,但仍活动着的个人的本能欲望和最原始的冲动。这其中的本能论是弗洛依德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他的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能是指能引起身体反应的兴奋,还指人体天生就有的能够反映身体状况的心理现象。弗洛伊德认为本能的终极目标是满足人体的需求,从而消除人体在目前情况下的紧张或者兴奋的状态,因此本能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主要动力和源泉。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潜意识即开发人的本能和潜能,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

1.2 潜意识的作用

1.2.1 潜意识是人们了解客观事实的形式

潜意识对人们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21世纪的今天,网路和计算机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中不断更新的技术和信息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多种形式来认知和了解世界。潜意识作为意识的一部分,它会对人的认知产生很大的影响。在人的大脑的发展中,包括信息储存、加工、整理和创造发展的过程,之后潜意识通过这些经验和灵感逐步来提高人们的认知和发展能力。

1.2.2 潜意识控制人的基本生理功能

潜意识可以控制人最基本的生理功能,如心跳和呼吸、情绪、记忆、知觉、梦境反应等,其中临床的催眠学将潜意识概括为六大功能:记忆、习惯、本能、能量、情绪和想象力。

1.2.3 潜意识能提高学习效率

近几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潜意识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些心理学家和教育研究学家进行过一些研究,他们运用暗示和提示等方法来进行试验,对学生进行暗示,以此来提高教学效率,不断挖掘学生的潜意识,最后在教学中发挥潜意识的作用。

1.3 潜意识的开发

培养学生的潜意识就是教师希望在体育教学训练中更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而如何开发学生的潜能是一个相对较为复杂的学问,这里只介绍一些简单开发学生潜能的方法,那就是让学生不断地给自己暗示,暗示自己可以去做到,在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自我暗示,每天都让自己这样不断暗示,这就可以对自己的潜意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了。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潜意识会直接决定一个人的行为举止,自己不断地给予自己暗示,开发自己的潜能,进而丰富了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开发学生的潜意识,使学生在体育教学的训练中更好地发掘出自身的潜能。

2 体育教学训练中潜意识的培养

2.1 勉励式激励

激励式勉励式体育教师常用的手段之一,当代的管理学研究表明,用勉励的方式布置任务,可以充分激发人的荣耀感和自尊心,将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如果采用很生硬的命令方式,那么会降低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因为他们会认为在体育活动开始就直接剥夺了自己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会使学生在活动中失去热情。在活动中教师布置跳高的任务,如果教师说:“必须跳过去,否则会有惩罚!”那么学生会带着焦虑的心情活动,结果可想而知。但是如果相反的教师使用勉励式的教学方式:“同学们加油练习,如果跳不过去我再辅导你们。”这样的话学生没有了心理负担,会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2.2 融通式激励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教学的重点关注的问题,每个学生都是有自己的感情的。在体育课上他们需要得到老师的尊重,获得有爱、温暖、教诲和情谊。因此融通式激励的教学方法在体育课上是很必要的,因为当一个学生这种情感得到满足时,他就会发挥出更大的能力来进行各项体育运动。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融是进行体育训练的基础。其中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融通主要包括信息和情感两方面,这两项都做好了会使师生之间的信任程度提高。

2.3 期望式激励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和鼓励。在体育的教学中,大多数表现突出的学生特别希望得到教师中肯的评价和鼓励。而犯了错误的同学会害怕受到老师的批评和挖苦。在教师遇到这两种情况时,要做出正确的反应。当有学生表现优秀时,应该给予更多的表扬,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并且对学生提出新的期望,鼓励其不断前进。当学生有过失时,不能对其进行挖苦,要适度地进行批评,帮助其改正错误,辅导他不断向前进。

2.4 影响式鼓励

影响式鼓励是教师自身素质得以体现的一种鼓励方式,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对学生起到模范的影响作用。如果在课堂上教师表现得懒散,那么学生就会模仿,不再听从学校和教师的规定。所以,教师的行动具有很大的感召力,教师自身会对学生产生很强的鼓励作用。

2.5 参与式激励

一些科学研究表明,参与决策、参与管理、参与讨论都是一个人想要自我体现的一种需要,是一个人精神上自我体现的一种需要,是心理方面和精神方面上追求更高层次的一种需求。从这一角度进行考虑,体育教师应该了解学生们的需求,接受学生们的意见,聆听学生们的心声,让学生大胆创新,提出自己的见解,学生与教师一起完成备课,这样,让学生们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从实际出发,不仅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学得舒心,学得称心,体育教教师也教得自在,激励了学生们更好地学习。

3 体育教学训练中潜意识培养的具体措施

体育教学训练中潜意识的培养的措施主要有视觉刺激法、听觉刺激法和观想刺激法。视觉刺激法主要是反复观看并学习高水平运动员训练的技术,逐渐掌握成功的技巧和战术。听觉刺激法的方法是多听听音乐,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带来成功的信念和积极的心态。观想刺激法是反复的自我暗示,改变自己的意向,树立成功的信念。

4 结束语

如何培养潜意识,这在体育教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要在教学中树立明确的目标和任务,不断进行自我暗示,进行自我的心理调控。这样长期坚持,将会有效提高体育训练的效果和学习的积极性,建立良好的心理过程和习惯,不断培养学生学习的潜意识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第4篇:体育培训的意义范文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贯穿在整部教育法之中,明确不准把学校分成重点校非重点校,不准办重点班和非重点班。这对目前人为拉大学校差距的做法是一个非常有力的法律约束,体现了教育的公平。义务教育是惠普性教育,每个适龄儿童、少年都应当享有平等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为解决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新义务教育法还详细的规定了有效的措施。这是新的《义务教育法》体现出来的一大亮点,它反映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阶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二、推进实施素质教育:

第5篇:体育培训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研训一体化;培训者;专业发展

众所周知,教育发展,师资先行。优秀的师资培训队伍是取得良好培训效果的前提和基础。多年来,学校以“以人为本,打造精良师资队伍;特色立校,构建教师教育平台”为办学宗旨,以“厚德、博学、笃志、知行”为校训,针对我校培训师资队伍现状,以“理论家和实干家有机结合的教师培训队伍”为主线,突出以教师发展为本的理念,有效整合学习、反思、开放、交流、研究等现代学校文化的基本要素,尝试研训一体化(教研、科研、培训一体化)的思路,使培训教师明确自己角色,完成研训双重任务。充分整合教研、科研、培训等方面资源,为培训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完成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对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搭建研训平台,促进教师共同成长

每个县区只有一所教师培训机构,由于现实条件的制约,培训者外出培训、参与高级教学研究活动机会较少,提升锻炼的平台不够。许多教师培训视野狭窄,感觉力不从心,培训工作“穿新鞋,走老路”。长期的老面孔,老一套,学生视觉疲劳。再加上随着学员自身素质的提升、眼界的开阔,总感觉培训课程新意不足,吸引力不够,学员不买账。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中,不外乎有自修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三种模式。在促进我校培训队伍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很好地借用这三种模式,很好地搭建了校级――县级――市级――省级研训平台,充分发挥教育资源共享共建,有效地推动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自身的发展与队伍建设。

校级研训平台我们借助于培训项目,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研训活动。其操作流程有自主备课――课前说课――完善备课――观课议课――反思提升。

县级研训平台,我们借助于地方培训项目,充分发挥县域内的名师、骨干教师的优势,充分开展参与式培训,让辅导教师、学员都成为培训中的资源,学思结合,演绎动人的教师培训之歌。

市级研训平台,我们在郑州市教育局的组织下,集各县市优秀团队之力,依托共同培训项目,开展颇具实效的区域学科研修活动。从而很好地促进区域共研与区域教育资源共享,帮助学科教师创新培训思路,促进教师对关键教学问题和初步的教学经验进行科学、深入地提炼。对培训教师的专业成长分享具有重要、深远的影响。

省级研训平台,我们在河南省教育厅的组织下积极参加河南省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优质课大赛和教师教育论文、教学成果评比活动。以活动促发展,以评比促成长。不同学科的教师参加大赛,不同方面的教师教育优秀成果涌现,对培训机构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了很好的锻炼作用。

二、丰富研训形式,促进教师优化发展

(1)校外学者与校内专家相结合。为了提高我校培训教师的专业素养,我校特聘了校外知名学者及特级教师,定期到学校听课和举行讲座,传播新课程理念,引领新课程实践。如我校先后聘请河南省教育学院任民教授、李迎春教授、河南省名师孟江涛、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徐万山老师来学校开展专题讲座。要求培训教师积极参加,并开展学后集中交流活动。同时,充分发挥我校教学实践丰富,教学风格鲜明,特级教师、名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师徒帮带活动、教研科研指导活动、基本功优质课大赛辅导等系列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培训教师科研水平、教学实践能力和培训管理能力的提升,尤其是策划设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研究指导能力、评估服务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促进了培训者的专业发展。

(2)校外观摩与校内交流相结合。近些年,我们先后组织教师去重庆、北京、上海、新乡、开封、郑州等地,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班主任、新课程、教育技术、国培计划等培训活动。我们还积极组织培训教师去省会参加教学研讨、观摩优质教学课、聆听专家讲座等活动。对于外出培训教师,学校在经费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全力支持,解决教师后顾之忧。回来后,外出教师采用讲座与上课相结合的形式,向校内教师作专题汇报,传递新观念、新信息和新方法。教师们再结合校情、班情,择优采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3)校内培训与校本研修相结合。如果说,当教师不容易,那么指导教师的人更不容易,对他们的要求更高,条件更苛刻――既是“理论家”,更是“实干家”。我们的培训教师虽在理论上有些优势,但许多人缺乏基层工作经验,我们要求专职培训教师要建立自己的实验基地,深入基层磨砺自我。去基层学校调研培训,要送课、讲座、合作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在这样不断送教下乡的过程中,使教师对基层现状从最初的陌生到熟悉,进而有针对地提供指导服务,使培训双方都得以共同提高。

几年来,校本研修组成员人均下乡100多天,人均听、评课200多节,开展专题讲座100多次,上示范课和研讨课200多节。人均帮带青年教师30多名,组织了多次网络教研活动,主办《校本研修通讯》100 多期,开发了丰富的数字化资源。这些指导工作为基层学校的教育教学、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科研等工作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4)现场研训与网络研训相结合。为使研训的实效性增强,除对全体教师进行现场研训外,我校还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建立以学校网站教育科研专栏、教师博客等网络媒体为支撑的教学交流机制。学校教师利用QQ实现组内交流研修,网上对话,使教师在交流中达到思想的碰撞,观念的提升。

三、围绕研训课题,增强教师科研意识

近些年,我们坚持探索“培训、教研、科研一体化,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之路。我们以郑州市课题“基于研训一体化的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策略研究”为载体,课题组成员开展读书学习活动,课题资料搜集展评活动、课题阶段成果交流活动。在课题组内大力开展岗位练兵,以“自我备课+同伴互助+亲身实践”模式开展素质提升活动,扎实开展课题研究、集体备课、说课、评课等培训团队研修活动,并以课题研究为依托,强化培训后的总结反思,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教学实践能力和培训管理能力,尤其是策划设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研究指导能力、评估服务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促进了培训者的专业发展。这些活动使培训教师在相互交流、沟通、学习、反思中不断成长起来。

四、彰显研训成果,激发教师成长欲望

成功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彰显成果有助于激发个体发展内驱力,唤起个体的成长欲望。教科研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及时总结及有效反思。我们把教师的教学研究情况、教育科研情况、教师教育培训情况、校本研修指导情况、青年教师帮带情况,纳入到教师的学期综合考核,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为每个教师建立成长档案袋,实施发展性评价。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校青年教师在各级课题项目中参与人数越来越多,课题成果日趋丰富,在全国教育类杂志公开发表文章100多篇。在河南省举办的前五届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优质课大赛中10人获得河南省一等奖,2人获河南省二等奖,3次获得优胜组织单位。郑州优质课大赛二等奖以上十多人,郑州市基本功大赛二等奖以上十多人。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对教学研究投入的时间在增多,热情在增长,成果在显现,教师主动成长的欲望愈发强烈,教师的科研能力明显提高。

第6篇:体育培训的意义范文

(南通技师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07)

摘要:为了让献身国防事业的退役士兵在退役后通过技能培训掌握一技或多技之长,较快地适应社会需要,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有必要对有较好就业前景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理实一体化培训模式进行探讨,切实做好将退役士兵理实一体化培训模式与培训方案的结合。

关键词 :退役士兵培训;理实一体化;电气自动化;培训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9-0157-03

作者简介:闵向(1970—),女,江苏南通人,南通技师学院一级实习指导教师,研究方向为专业教学和社会职业培训。

为了让献身国防事业的士兵在退役后通过技能培训掌握一技或多技之长,较快地适应社会需要,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2008年11月,江苏省委、省政府推出了对退役士兵在退役后两年内实施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的优惠政策。根据相关规定要求、退伍士兵现状及社会用工需求,有必要对有较好就业前景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理实一体化培训模式进行探讨。

职业技能培训的要求

《江苏省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若干规定》要求:中、高级职业技能培训的学制为2年,总课时数不低于1 600课时,每个课时为45分钟,其中顶岗实习时间为半年至1年。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退役士兵,可参加技工院校中级技能培训,学完规定的课程,经考试鉴定合格,发给中级技能职业资格证书;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退役士兵,可参加技工院校高级技能培训,学完规定的课程,经考试鉴定合格,发给高级技能职业资格证书。

退役士兵现状分析

首先,由于每年退役回安置地报到的退役士兵大部分只有初、高中或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历,文化水平有限,而且入伍前的学习状况也不是很好,因此他们对上岗前的技能培训认知度比较低,意识不到技能培训对他们就业的重要性。

其次,大部分退役士兵刚刚离开部队,急于寻找一个自认为比较好的工作单位。其中,50%退役士兵有工作意向,但仍处于盲目寻找阶段;30%退役士兵进入入伍前的工作单位或者在退役前已经联系好了工作单位;还有20%的退役士兵选择继续求学或因个人问题打算休整一段时间,没有工作意向。

再次,在这些退役士兵中,来自地级市的退役士兵中约60%原求学或毕业于中等职业技术类学校,已经经过了一定的职业技能培训,而来自县级市的退役士兵中约60%原是初中毕业,未经过职业技能培训。

单位用工需求分析

2012年12月,根据对人才市场的调查,企业用工排出“十大工种”,其中老牌工种电气维修、机械制造排在首位。调研表明,江苏地区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技能人才需求是巨大的,目前企业需要的人才主要有:生产一线的工作服务人员;生产现场的工艺技术人员;产品制造与加工人员;产品组装与调试人员;设备操作与维护人员;电气产品销售与技术服务人员;产品检验与管理人员;生产线调试与维护人员等。这些工作岗位主要突出了电气自动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性和应用性,用工单位所需人才是能直接服务于生产一线的技能型操作人才。

在此基础上,很多企业都愿意招收有电气自动化专业技能的退役士兵,因为退役士兵较之一般学校毕业的学生更能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服从企业管理,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吃苦耐劳。如果掌握了一门过硬的技术,将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强有力的帮助,同时企业也给社会上退役士兵的安置提供了后方基地,可减少影响社会稳定的不良隐患。

为此,针对行业的用工需求,我院为退役士兵开设了电气自动化、机械制造与维修、数控编程加工、汽车维修与驾驶、烹饪等专业。要能有效地在两年的时间内,通过周末和节假日的学习,使退役士兵系统、全面、高效地学习到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并与企业用工要求相配套,首先就要求有一套完整的专业培训方案。

退役士兵电气自动化培训方案

为了适应地方经济和企业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与企业用工需求相配套,满足社会需要,我院根据退役士兵培训的特点,针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培训进行了设计和调整,建立了一套适合中等职业教育特色的退役士兵培训体系,培训中突出专业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先进性原则。通过周末和节假日的学习使退役士兵系统、全面、高效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使其既能掌握电气自动化的设备安装、维修、调试、检测、管理等专业理论知识,又能熟练进行电气自动化产品的加工维修及数控机床的操作、维护等。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方法,提高课程的整合性、技术的先进性、知识的综合性,使该专业的学员在完成学习后成为一名实用型人才。

(一)创建一体化的培训目标

通过理实一体化培训,掌握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掌握中级、高级维修电工技能,成为能够从事工业电气控制设备的系统安装、设计、调试、维护及技术管理的应用型高级技术工人。

(二)一体化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关系到退役士兵培训的效果是否能满足企业的需要,所以要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设置培训课程和教学内容。针对退役士兵培训的特殊性,我们将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课程重新整合,编制了一套真正适合退役士兵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相结合的教材。

中级工课程设置方案 根据企业的需求,要求培训后的退役士兵通过两年业余时间的培训,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于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退役士兵,要求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和技能训练,掌握电气自动化专业(维修电工方向)中级工的技术理论和工艺知识,能够熟练运用基本技能独立完成本职业的常规工作,具有分析和处理本职业生产技术上一般问题的能力。

高级工课程设置方案 高级工的培训对象主要是入伍前毕业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相关专业,已经初步掌握中级工操作技能,并通过了国家职业技能中级工鉴定的退役士兵。因此,根据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高级工的课程设置方案是在中级工课程设置方案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或增加。

(三)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技能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理论知识讲解和操作方法加以贯通,以加强学生的理解,同时通过学生现场实际操作效果的反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操作能力的掌握程度。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实践操作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退役士兵理实一体化培训方案的实施

(一)建立一体化的师资队伍

一体化的培训模式必然要求有一支一体化的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是退役士兵理实一体化培训方案的实施者,我院要求“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操作技能必须通过国家职业资格“二级”以上鉴定。作为学院的“双师型”教师,要求每年必须有两个月深入企业参加岗位培训。与此同时,学院从企业聘请了一批既有本科学历,又有工程师或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生产一线的“双师型”教师。通过学校与企业的联手合作、教学与生产的合作,有效地建立了一支真正适应社会经济和企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的一体化师资队伍。

(二)教学方法模块化

根据上述电气自动化中、高级工课程设置方案,考虑退役士兵技能培训的特殊性和不同企业的用工需求,编制教材和教学计划大纲,有选择地进行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操作技能的培训。教学计划的体系结构与教学模式可多样化,采用模块化教学、工艺与实践相结合、任务型模块教学方法加以应用和实施。

(三)探索构建新型的教学方法

在对退役士兵进行理实一体化培训的过程中,由于初学者基础差,认知能力弱,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媒介,以学员为中心,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其发现问题、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演示法 为了将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多彩的课程内容形象表达出来,将黑板式教学转化为实体教学。通过现场操作演示、flash动画、拍摄实景画面和视频影片等多种教学媒介作为新型教学工具,让难以掌握的抽象内容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任务驱动法 在一体化的模块式教学方法中,最重要的就是制定模块化的任务目标。根据提出的任务让退役士兵自己讨论任务操作过程的可行性,绘制合理的流程图,制定切实有效的操作方案,通过目标任务的确定,最终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完成目标任务,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就感。

模拟实训平台法 模拟实训平台在理实一体化培训中为退役士兵操作训练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测试标准,通过在模拟实训平台上的操作,可让退役士兵间接地掌握操作技能,培养其处理问题的能力。

网络教学平台法 我院建立了网络教学平台,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设置了各相关专业课程的直播课堂,每周二、四的19:30至21:30是在线答疑时间,由各专业课教师指导、解答退役士兵在学习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学习的时间和知识的掌握。

校企合作师资互动法 聘请企业一线的工程师、高级技师、技师到我院,讲授企业中最实用的技术,替换学校教学大纲计划中相对应或相类似的不实用的课程和知识。同时,企业为我院提供了退役士兵专业项目实训、配套的专业岗位、相关的咨询和课程资料。

退役士兵理实一体化培训效果测评

对退役士兵进行理实一体化培训,提高退役士兵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可以培养退役士兵的综合职业能力,改善退役士兵解决工作问题的能力,与同事、教师和师傅交流的能力。因此,做好退役士兵培训效果测评,认真完成退役士兵专业培训效果检测表、退役士兵专业培训质量检查表及退役士兵个人意见表等的检查,可以督促任课教师及时调控相应的课程和技术内容,有效检测退役士兵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将退役士兵的作业、课堂直播、在线答疑纳入评价,真实合理地做好退役士兵培训效果测评,可以有效地提高退役士兵理实一体化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吕栋腾,张辰亮,孙永芳.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发展和一体化培养初探[J].机电信息,2012(12).

[2]韩启金.机电维修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探讨[J].机电信息,2011(36).

第7篇:体育培训的意义范文

摘要:随着某电网公司“物资一体化”工作思路的提出及物资一体化、集约化管理方式的不断深化,作为物资一体化管理和服务的主体——省级物资机构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人力资源方面,对企业管理、专业技术、技能等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着重结合省级物资机构的实际情况,分析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企业培训方式,实现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全员培训管理,努力提高培训质量,为企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保障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电网物资企业 岗位胜任能力 教育培训

随着某电网公司“物资一体化”工作思路的提出及物资一体化、集约化管理方式的不断深化,作为物资一体化管理和服务的主体——省级物资机构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寻找好设备,关键之一就是人的因素。一般而言,人员的素质、能力和技能达到规定的要求,就很容易发现问题,找到好的设备。基于目前人力资源条件限制,要让人员的素质、能力和技能满足规定要求,最快捷的方式之一就是通过培训。

一、培训现状

2014年,某电网公司系统举办各类培训班7882期,培训56.7万人次,其中该公司物资部举办专业培训班10期,培训1750人次;某省级公司物资部举办专业培训6期,培训1340人次;省级物资企业举办各类培训74期,累计3339人次。

目前针对物资、物流方面的培训,某电网公司提出了比较合理的培训指导意见,充分体现了分层、分类、分专业培训的主导思想,根据以上培训指导意见,网、省两级公司以及各单位每年下半年均开展下一年度的培训需求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下年度的培训计划,根据培训计划开展相应的培训。

二、面临的问题

我们可以看出,网、省两级公司物资机构对培训非常重视,每年举办大量的培训班,培训资源向一线倾斜,为提升一线员工的综合素质,为保证实现安全生产、确保设备材料的质量可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我们还不能够完全通过目前的培训工作达到各岗位对员工的要求,尤其是针对专业技术、生产(技能)岗位上的一线员工。存在一些普遍现象或问题,主要表现在:

1.培训针对性不足。目前从上到下培训计划主要依据需求调查及其调查结果分析,需求调查虽然能够比较准确地反应个人的需求,但也存在个人主观因素和个人认知的差别,需求调查往往是将个人需求反馈给组织,不一定能够满足组织或单位的需要;同时需求调查也无法全面掌握上岗人员的所掌握知识情况,培训就缺乏针对性。

2 .实操技能培训较少。对于物资、物流技能类培训,实操效果往往比讲台授课培训效果好得多,如驻厂设备监理、厂内机动车辆驾驶、起重机械、道路运输等,这些虽有国家强制取证要求,但内部经常开展这类技能实操培训可以较好实现取证之后业务技能恢复、熟练和提升。在实际培训过程中,由于场地、设备及器具的限制,实操技能培训往往较少。

3.物资机构缺乏培养核心技术人员条件。目前各省级物资机构大量参与合同签订、设备监造和材料抽检等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大量掌握相关技术知识,需要读懂设计规范、出厂试验、材料检验等等各项技术参数,需要与设计单位、技术支持、生产厂商等单位进行大量的沟通、协作和监督,这些都需要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但目前的物资机构缺乏培养核心技术人员条件。4.培训质量不高,手段缺乏创新。

从现阶段看,教育培训方式较为单一,手段比较落后。传统的“填鸭式”和“灌输式”教育仍是主要方式和方法。根据对部分干部和员工的调查结果显示,有86%的人认为教育培训方式不活,手段滞后,不能满足干部员工的实际需要,通过调查,大部分干部员工更希望教学方法实现互动性、学习载体实现多样性。

三、相关建议

1.建立岗位胜任能力模型,发挥岗位胜任能力培训优势。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岗位均有岗位职责及对应的能力要求,能力一般分为通用类能力和鉴别类能力,鉴别类能力又分为职能核心能力和专业能力。通过建立岗位胜任能力模型并对上岗人员进行评价和评估,可以得出比较客观的能力提升要求,培训因而更有针对性,同时也体现了“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下面列举品质控制某抽检岗位能力素质模型。

2. 对上岗人员进行评价和评估。根据每一个岗位的岗位胜任能力模型,对每一个上岗人员岗位胜任能力逐一进行分析,列些员工技能清单库。结合岗位要求,对照人员能力素质现状,提出具体的评价和建议,可以从电力行业知识、企业管理、物资供应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基础知识、计算机操作、法律法规知识、沟通与协调、持证上岗等多方面提出具体而有针对性的要求,让上岗员工明白自己差距和努力方向,解决了培训的针对性问题。

3.建立物资、物流技能培训站。建立物资、物流技能培训站,科级解决实操培训问题。以各省物资机构为平台,建立物资、物流技能培训中心(站),各培训中心(站)物流实操培训分为通用类和特色类,各省通用类培训内容和要求基本相同,结合自身特点或特色,各省可以建立特色类培训项目,同时特色类培训项目可以进行资源共享。

4.委托技术机构,协助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可以与相关电力设计院、电力试验研究院,变压器、断路器、开关等生产厂商建立联合培养计划,有针对性、有计划地派遣相关人员参与全过程学习,甚至直接参与相关设计和试验。针对学习人员提出具体的要求,以及要求达到的效果,并根据工作需要参与相关工作。

四、优点分析

通过建立岗位胜任能力模型、开展实操技能培训,委托技术机构联合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既能真实、客观了解员工的实际情况,实现对员工差异化培训,增强员工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也能提升物流机构的技术、装备能力和水平,从而实现为企业和电网建设提供更好的设备,发现更好的供应商,最终实现企业发展和人员发展的共赢。

参考文献

[1]于洋,赵路.浅谈电力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J].中国电力教育,2006(5)

[2]曾黄麟编著.粗集理论及其应用[M]. 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

第8篇:体育培训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农民工;培训;资金;资源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1 农民工培训质量不高的原因分析

农民工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体,和谐社会的建设和新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农民工。近年的改革开放,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为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国家为了解决农民工的劳动力转移问题,也做出了很多的努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但收效却不是很理想,这其中的原则是多方面的。其中思想认识方面的原因,有资金方面的原因,有制度方面的原因,有师资方面的原因,也有农民工自身条件限制的原因等。其中思想认识方面,由于农村的地理环境原因、农民所接受信息的能力、传统思想的束缚和生活习惯的制约,很多农民工对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有的根本就不愿意参加培训。另外,一些地方负责培训的部门及人员也对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往往进行的培训只是走过场、摆架子,根本达不到培训的要求和标准。资金方面是主要的问题,由于当前农民工培训主要还是依赖财政投入,社会集资等多元投入的机制尚未建立起来,这有限的一点资金对于这么大基数的农民工来说就是杯水车薪。所以,培训工作时时面临资金不足的局面。再有农民工多数文化水平不高,思想保守,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要慢一些,在培训的过程,对于培训内容要有个消化理解的过程,而培训往往受资金的限制,时间都不会太长,所学知识还没完全掌握,基本培训就结束了,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培训的质量不高。

2 提高农民工培训质量的措施

2.1 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多元的资金投入渠道

要想搞好培训,提高培训质量,资金的保证是首要的条件,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一定要从思想观念上根本认识起来,从内心里重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充分认识到农民工培训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同时,要采用各种宣传形式,大力对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宣传,也让更多农民的认识提高上来,积极参加培训。认识提高的同时,政府部门在实际行动上要对培训的资金给以充分的保障,加大投入力度,专款专用,不能挪做他用,同时建立多元的资金投入机制,吸引民间资本和企业资金的投入,以确保培训资金不断流,随用随有,这样才能使得培训工作有序进行。

2.2 整合资源,提升硬件水平

现在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是由多个部门分头管理的,分别由农业、科技、教育、劳动、财政等多个部门各自管理自己业务范围内的事,由于多头管理很难形成合力,各部门各司其职,缺乏统一的协调、规划,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所以要建立一个系统的农民工培训体系,整合各个部门的优势资源,统一规划,统筹安排,上下齐心,形成合力,把各部门的优势资源优化配置,切实为农民工培训工作创立最佳的条件基础。

现在一些培训机构,由于资金的短缺,在硬件设施上很落后,使用的都是一些过时的淘汰的旧产品、旧设备,这样落后的硬件条件,使得本身文化不高的农民工学到的知识也是相对落后于这个时代,虽然原理相通,但却不能一步到位,农民工培训之后,还要结合所学去逐渐适应最新的产品和设备,多走了不少弯路,所学到的知识很难与现代化、科技化、信息化的时代相适应,往往会造成一种培训了也没用的错误认识,挫伤了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所以,要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全力改善培训机构的硬件条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跟上时展的步伐。

2.3 提高师资力量,改变教学模式

培训中师资力量是很重要的一环,名师出高徒,好的老师是培训的基础,但现在农民工培训的现状是一师难求,业务操作水平高,理论功底又扎实的老师少之又少,而且这样的老师多数都是身兼多个培训机构的老师,很难专职教学,所以仅限的时间对于文化低的农民工来说,培训的质量可想而知。所以,主管部门要下大气力和功夫,有步骤有计划的制定农民工师资力量的培养和引进规划,逐步完善培训师资力量的储备,联合一些农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通过聘任、联合办学等多种形式,整合各部门的师资力量,共同把农民工的培训工作高质量、高水平的完成。

同时,对于一些教师的教学模式也要提倡进行改变,一些教师,有的业务水平不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操作的少,讲的多,多数都是些书本上的内容,而农民工的文化较低,抽象的理解书本的内容需要花一定的时间,有时很简单的问题老师讲了半天也不明白,而只要上机器操作一下就能马上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要考虑学习者的实际接受能力,改以教为主为互动实际操作为主,充分利用如今的先进的教学手段,比如网络、视频、多媒体等现代化设备,生动形象的完成授课,摒弃枯燥的讲书方式,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第9篇:体育培训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职工 体验式 培训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5-0143-01

一、体验式培训简介

所谓体验式培训,就是通过个人在活动中的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体验,然后在培训师指导下,团队成员共同交流,分享个人体验,提升认识的培训方式。或者说,凡是以活动开始的,先行后知的,都可以算是“体验式培训”。

体验式培训与传统的教育模式最根本的区别是,前者以学员为中心(以学为主),而后者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主)。针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病,体验式培训应运而生,方兴未艾。体验式培训形式广泛,比较流行的主要有户外素质拓展、沙盘模拟、行动学习体验式培训、内心感悟体验式培训等。

二、体验式培训在宁夏部分企业的应用情况

(一)户外素质拓展

此类培训主要内容有:断桥、高空抓杠、信任背摔、鳄鱼潭、毕业墙、过电网等体验式游戏。优点是形式新颖、寓教于乐,能激发个人潜能、打造团队意识,团员职工积极参与积极性高。缺点主要有两点:一是内心体验不深,无法取得改善心智模式转变行为习惯的目的;二是所需经费较大,不适合大型企业广泛开展。

(二)行为学习体验式培训

企业文化策略研讨营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集中训练和研讨,采用“授课+案例观摩+自我诊断+研讨+团队游戏+分组竞赛+成果分享”的方式进行,达到企业文化之元素提炼、系统整合的目的。通过此类培训,增进了内部交流互动,广泛征集到许多意见建议,达成许多目标策略共识,效果非常有效。但此类培训准备要充分,并聘请相关专家讲课,产出大投入也大,只适合在管理层内适时开展。

(三)内心感悟体验式培训。

活动基本内容是这样的:一开始就像一个个情商体验游戏,培训师设计了很多游戏,在游戏中,接受培训的学员通过身边一个个“镜子”,看到了自己性格、心理上的一些习以为常的东西。它包括很多不同的内容,像是针对个人或团队解决问题的行动,肢体上的挑战,游戏,仿真练习,组织练习,分享时间,而更主要的是有指引的冥想和组织的互动。在所有的活动中,职工是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并且能够从体验中产生有意义、相关的思考和行动。在培训师“诱导”下,大部分人意识到,恰恰是这些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处世方式和日常道理,在阻碍着每个人事业的发展。随着培训的延伸,培训师通过游戏活动,在音乐、灯光的配合下,加上发人深省感人肺腑的引导辞,让每个人发现自己情商、性格上的缺陷或者说盲点,然后以体验和交流方式引导学员自己明白该怎么去认识,如何去行动。

三、企业职工思想教育引入体验式培训理念的几点思考

(一)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已不符合现代职工的特点

企业职工思想教育原有的抓活动搞教育的方式方法已经滞后于职工思想的变化节奏,不适应职工的各层次需要,对职工的影响力逐渐弱化,他们厌恶政治说教,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思想多元化,价值功利化,行为自由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他们的信息来源很广,可以充分辨断分析是非,并较好地达到自我教育的结果,这是信息社会和市场经济对职工思想影响的必然结果。当我们拿着原有的工作方法束手无策时,却不得不承认,这是人性解放和时代进步的标志。体验式培训非常不同于说教式思想教育培训。特定设计的游戏直观的反应出游戏者潜意识的思想,这是一种本能的暴露,而这种开放式的环境则有助于我们发现职工在心态上的优劣势,进而产生有针对性的影响。

(二)企业职工思想教育活动应以是否产生持久的思想行为变化为评价标准

我们在开展企业职工思想教育活动中,决不能只片面追求主题的高屋建瓴,形式的轰轰烈烈,占用了职工的宝贵时间,投入了大量的活动经费,我们就要对得起这些资源,如果不能对职工的思想行动产生实质、持续的影响,我们这一级组织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当我们精心构思设计出能让职工入脑入心的活动,让职工人在学习中更了解自我,清晰自己的天赋及特长,更能掌握成长方向,环境及人际关系,促进自我意识的成长,强化个人所获得的价值,就会进一步去探究活动后所创造之突破,长时间保持最佳状况并持续成长。

(三)企业职工思想教育要充分尊重职工的自我中心意识

“改变之门只能从内打开”。在内心感悟体验式培训中,学员在培训师引导下进行“学习”,而不是被“教”。培训没有什么理论,也没有什么说教,只强调参与、体验,强调学员把自己完全开放进去,从互动的环境中获取更多的关于自己的体验,这种体验没有对与错,只要是自己的,就是最好的。那些体验和内容是独具个人意义的:对当事人而言,学到了什么和如何学到的,对个人而言有特别的重要性。于是我们可以看出内心感悟体验式培训对年青人的“诱惑”:首先,年青人对这种自由灵活的信息环境有兴趣;其次,培训的形式经常出其不意,激发了年青人的好奇心;第三,培训师始终处于十分低调的位置上,年青人感受到了自己的主导地位。

(四)企业职工思想教育关键是调整职工的心态

内心感悟体验式培训,培训重在反映学员的心态,提供一面镜子,使学员洞悉自己,从而理清自己的状态和情绪。培训师会对学员表现的有效性给予直接的回应,使学员及时调整心态,认清目标,以谈话沟通的形式促成学员主动改变心态,以最佳状态去创造成果。所以,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明确一个方向,我们没有必要去指导广大职工如何去做怎样去做,关键是关心他们的内心成长,要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是如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根据每一个个体的不同状况,适时调节他们的心态,帮助他们全面辩证发展地认识问题认识自我。“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要心态调整到良好的状态,新时代的职工一定会释放出空前巨大的能量,创造出全所未有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