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营销思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营销数据的可控性让营销更精准有关网络营销数据的可控性,我们不得不佩服互联网先驱们在最早的时候就发现了网络广告特点,并设计出了一系列按照实际效果付费广告模式,比如CPC、CPA、CPM等。更妙的是,网站统计系统的发展让互联网广告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广告主可以精确地了解广告展示、点击、访问等前端用户行为,也就是资金投入数据,如果加上合理注册表单的跟踪,以及后续销售转化的跟踪,我们甚至在投入之初就能知道产生的回报是多少。这可能是所有广告主的梦想,但是在此之前从未实现过。当然这一切的实现,必须将前端广告数据与企业内部运营系统进行对接,以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转化率可以正确的反馈。
一个合理设计的网络营销系统基本上是一个合理而清晰的数学模型,像一个漏斗一样逐级收紧,我们的任务很简单,就是让口足够大,同时让漏洞能够漏出更多的收益。所以它必须包括整个转化模型每一级的数据统计,针对每一个转化环节设计KPI,并通过分析每个环节的变量来进行优化。在这些过程中,大量的合理的测试是必须的,一切以数字为执行依据是一个很好的准则,而我们可以借助强大的工具在不同的广告以及页面中找到最理想的那一个,并持续地尝试去改进它。
随着广告服务提供商对于网络广告理解的深入和研发的投入,更多的可控性被提炼出来,比如:根据分析用户行为分析,可以做到按地区、年龄、性别、兴趣进行筛选或者排除的多维度精准广告。合理的定义可以让我们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的广告吸引更加精准的客户。
21世纪是信息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随着互联网走入千家万户,大学生也逐渐成为网民群体的重要力量。互联网络以其丰富的信息资源、高速的传播速度以及信息的共享性、虚拟性成为社会舆论的主要载体之一,也是最受大学生欢迎的舆论载体。因此,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价值导向产生了重要影响,网络舆论具有开放性、渗透性和多面性特征,它体现了多个网络群体的舆论导向,透过社会舆情事件,将不同形态的价值观推向网络受众。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尚未完全定型,因此,网络舆论导向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网络舆论犹如一把双刃剑,由于它所承载的不同舆论导向内容,可能会对大学生产生正反两面的不同影响,对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养成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网络舆论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它使得高校正视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思想导向,警惕不良的网络舆论对大学生起到的负面影响,必须修正社会不良之风,抵抗网络歪风;另一方面,它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启发和方向,让网络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舞台和重要载体,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取得更大的成效。
二、网络舆论的优劣性
客观地讲,网络舆论对于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的有优劣两方面的。从优的方面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主要是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为主要形式,运用、社会主义思想政治修养等教材对学生进行说理式教学。但是,这些思想政治教育所使用的教材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是教材更新时间不一,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二是教材偏重于说理,与社会时事联系较少,缺乏强有力的说服性;三是考试以考察教材内容的方式进行,导致学生敷衍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偏重对于理论知识的背诵,而没有对社会舆情事件进行深入的探讨,形成属于自己的理性见解,不利于大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而网络舆论通常以社会舆情事件为起点,激发网络群体的热烈讨论,它更加贴近于社会实际情况,而不是教材上空泛的字句。同时,网络舆论总是以更多维的视角探析同一事件,存在更多不同的声音,不同的社会群体代表不同的舆论导向,呈现出整个社会不同阶层的各种看法和理念。大学生在网络舆论的论战中,假如能够坚守正义立场,倾听各群体的声音、搜集更多的信息,从多个方面思考社会舆情背后的舆论推手和背景原因,就能够在不断的思考中逐步建立以及完善自身的道德理念,养成理性看待和思考舆情事件的习惯,引导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总而言之,网络舆论能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资源的共享性、传递性和渗透性,在无形中影响大学生价值导向的形成,网络舆论中,有益的教育信息的散播,有利于传递社会正能量,引导社会正面价值导向,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渗透和开展。网络舆论以其强大的影响力,拓宽了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舞台。
而劣的方面表现的更加明显,网络舆论助长了社会的不良之风,使得社会舆情事件的不良影响更加严重。网络舆论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这就导致了负面的社会舆情事件会给大学生价值导向的形成造成严重阴影。比如说,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许多见死不救的事件,网络舆论指责当今社会人心不古、冷漠无情。但群众的“冷漠”乃是事出有因,由最早的“扶老奶奶反被告上法庭”,法官以一句“你没有撞到她为什么要扶她”为起点,到这两年屡见不鲜的“摔倒讹诈”事件,最终酿成了佛山“小悦悦”的悲剧。网络舆论的渲染下,网民群体普遍反映见人摔倒时,最好还是采取明哲保身的措施。笔者在大学生群体中作了一项调查,百分之八十的大学生都反映会明哲保身,视而不见或者是等待别人出手,而自己愿意为救人者作证,但是据网络相关舆情事件反映,大学生群体中对被救助的人存在被讹诈的担心情绪。而部分大学生对于2009年长江大学三名大学生救人最终失去年轻生命的事件表示不值得,认为这是愚蠢的行为。这件事体现了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网络不良的舆论使得他们在不正之风的鼓动下,失去了辨别是非的能力,也缺乏了正义善良的立场,选择了成为社会冷漠的一员。网络负面舆论的影响下,使得大学生在应该做个好人的时候选择了漠视和自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
三、高校开展思政工作的措施与对策
1、创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维护高校网络阵地
鉴于上文提及网络舆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价值导向的重要影响,高校必须认识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急性,创建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以校园风、校园网为主要载体,宣传先进健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维护高校网络阵地,保证在校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正面积极的引导,抵制网络不良歪风的消极影响,完善在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国家和社会培育更多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高校首先要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组织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要求成员必须高素质,不仅对网络信息技术有相当的了解,也要严守网络行为道德规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对社会舆论作出迅速及时的反应,以先进、健康、正面的观念剖析社会舆情事件的背景和原因,避免大学生被不良的流言蜚语及负面的信息误导。这就要求高校以校园网为基地,加强网络监管,抵制网络上的黄赌毒信息,并且为校园风、高校百度贴吧等为载体,让学生们在对社会舆情事件作分析和讨论的时候,制止某些别有用心的网民对正义行为的扭曲解读。比如说,BBS、校园论坛中,总会有某些不实言论对正义行为作出了扭曲的解读,认为他们是沽名钓誉、借机炒作等,抹杀正义行为中传递的正能量。此时,监管队伍可以封杀某些恶意ID账号,或者作出官方解释,提醒同学们理性看待舆情事件,不要被某些网络恶民误导,要站在正义的立场上,肯定善意,避免负面信息的干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队伍要从大学生接受网络舆论的主要渠道出发,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引导者和监督者的角度,关注舆论导向,维护高校网络基地,开展好网络思政教育工作。
2、将社团宣传活动工作与网络载体相融合,做好思政工作宣传
高校中的大学生最熟悉的就是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因此,将社团宣传活动工作与网络载体相融合,将是做好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切入点。高校可以将网络思政工作与社团活动相结合,引导社团开展各种与网络舆论相关的活动,以此启发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和人生观,指引大学生的价值观走向。举例说明,网络上曾经炒得沸沸扬扬的“郭美美”事件,郭美美的真身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但是郭美美在微博中的炫富行为,引发了一场浩浩荡荡的社会争议,也使得广大群众表示对中国红十字会失去信心。校园红十字会社团也表示此事之后所得学生捐款极少,学生普遍表示不会再轻易相信“善款有善用”。高校可以根据这一网络舆论事件,与校园公益社团,如学校青协部门合作,开展相应的公益活动,利用网络监管实现资金用途透明化管理,在校园网络中晒出费用清单,让学生们了解资金的去向和来源,并且邀请广大学生参与到公益活动中,让学生们在网络信息的帮助下,恢复对公益活动的信心。学校的其它社团活动也可以加强网络宣传,发扬优秀的价值导向,发挥网络的正面教化优势,做好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将网络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相结合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一直以来都依据相关的思政教材,如《》、《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对来讲是枯燥无味的,学生们对于这门课程的重视度不高,认为是说教式的教育,因此课堂学习效果一般。高校要增强思政工作的质量,就必须重视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改革教学内容,加强道德法制宣传。教师要关注网络上的社会舆情事件,注意与时俱进、结合社会实际,将网络舆论引入到高校的思政课堂中,突破教材局限,为枯燥的教学提供更多实际案例,也帮助学生活用教材。比如说,网络盛传的复旦大学投毒案,可谓是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与法制意识的双重悲剧。复旦投毒案竟然是室友作案,将毒药放在饮水机里毒害同学。这样的做法反映了投毒学子在道德和法制意识两方面的缺失,最后造成了两家人的悲剧。教师可以将类似的案例引入课堂,引导学生们开展思辨活动,让学生们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舞台的主体,转变以往授课中学生的被动地位,引导学生们从真实的案例出发,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分析网络舆论的真与伪,辨析人性的善与恶,得出自己的见解和结论。教师要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到学校开展的有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打破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局限,引导学生们分析网络舆论,最终完善自己的价值理念体系。
关键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影响因素
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截止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5.13亿,大专及以上人群互联网使用率达96.1%,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18.7小时。大学生是网络的主要使用人群,因此,利用网络进行高校思政教育是必然的趋势,目的是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和类型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现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体现的是一个静态的结果。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指向的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过程对预期目标的完成情况。因此,要认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首先就要理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1.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在张耀灿、陈万柏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扩展和延伸,是指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发展要求,将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旨在提高其思想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致的,都在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
目前,学术界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内涵的理解尚未统一。姜晓丽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体系研究》中指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指高校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徐惠忠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机制研究》一文中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来解释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主要指方法的可操作性,在实践中的可行性,产生良好结果的可靠性”。因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就是指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根据社会发展要求,以网络为载体对大学生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产生的积极效果以及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所取得的成效。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因素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环境这五大要素的影响,并且这五大要素不是孤立地影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而是联合为一个整体,共同影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教育者
教育者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整个教育活动都要受到教育者的控制。因此,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直接影响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生理心理素质,其中任何一个素质的缺失就会对教育者整个的综合素质产生不良影响。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呈一种正相关的关系。
教育者的基本技能也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一大原因就在于教育者的基本技能落后,对网络技术的掌握还不能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毫无疑问,教育者良好的基本技能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品质以及全面发展有推动作用,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积极意义,反之亦然。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受教育者作为能动的个体,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的实现,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的教育内容和所采取的教育方法是否得到大学生的认可是影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当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的教育内容符合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大学生就会较容易接受,就会对教育者所传播的教育内容吸收内化,进行自我教育,产生自身的思想矛盾运动,最后外化为行为习惯。当教育内容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和个人经验不一致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会大打折扣。另外,因为网络的交互性特点,受教育者逐渐呈现客体主体化的趋势,大学生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所提升,这势必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产生更大的影响。
3.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是否适当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是否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传递的教育内容。科学的教育方法是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条件。科学的教育方法应揭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和活动特点,并且与教育对象的需求相吻合,应与教育内容紧密联系,应适合于当前的教育环境。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学生所反映出的思想问题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优化教育效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4.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指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传递给受教育者的有效信息。教育内容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就是说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要依托于教育内容的好坏。教育内容的好坏不仅仅是正确和错误的区分,还指教育内容是否具有真实性,是否具有适用性,是否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正确、真实、适用的教育内容不仅会对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且也更容易为受教育者所接受。正确的内容固然对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错误的内容则可能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波动,产生较大的社会问题,造成社会动荡。各大高校在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尤其注意这一点,选择正确的、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性的教育内容进行传递。
5.教育环境
任何活动的开展都要依附于一定的环境,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教育环境下开展和进行的,其实效性必然会受到教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良好的教育环境会给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持,推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反之亦然。影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教育环境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的环境。
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等。良好的经济环境会给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更多资金用于优化网站的建设,从更多途径获取有用的信息等。如今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网站建设不到位、信息量不足。因此,经济环境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一定的影响,而政治环境则主要从法律保障的这一角度来影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微观环境包括学校的校园文化环境、网络道德环境等。学校的校园文化环境包括校园制度文化坏境、校园精神文化环境、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校园制度文化环境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保障,只有在良好的制度保障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才能顺利开展;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则主要是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产生影响,在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会更加积极地参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则是对大学生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物质条件。网络道德环境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甚大,网络道德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学习氛围。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需要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这五个要素,缺少任何一个要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不可能开展。那么,这五个要素也必然会影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其中教育者是主导因素,受教育者是内在因素,教育内容是重要因素,教育方法是策略因素,教育环境是客观因素。
参考文献:
[1]施尔畏.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2.
关键词:网络社交应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和WEB2.0大潮的推进,社交网络应用迅猛发展并成为网民的基础应用之一。以 微信、qq空间、微博为代表的一个个社交网络社区,以其独特的社交方式便捷性、成员信息可知性、内容传播碎片性迅速占领了高校市场,成为大学生日常网络交流和获取社会信息的重要平台。同时,这一变化又给高校辅导员开辟了一片网络交流的新空间,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络化不得不又向前跨出了一大步。由此引发的问题便是,大学生的社交网络群落愿意接纳辅导员吗;为什么要辅导员融入学生的网络社区之中;辅导员该怎样提升网络网络社区的亲和力。
为此,笔者进行了有关虚拟网络社区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问卷调查活动。通过调查,对辅导员开展网络社群思想政治教育情况有了进一步的把握,并就如何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形成了一定的思路:
一、高校辅导员融入学生社交网络现状分析
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大学生网络社交的参与度来看,调查显示,27.9%的学生表示希望辅导员加入到学生的社交网络社区中来,因为这样可以了解学生更真实的状态;38.3%的学生希望保护自己的隐私,不希望辅导员过多地介入到自己的社交网络中来,还有33.6%的学生则保持了无所谓的态度,他们不会把辅导员当做什么特殊的人物来对待。笔者推测,此数据与学生本身的个性特征有关,再者也与辅导员本身使用网络的习惯、辅导员在过往时间里在网络社交社区中的表现和辅导员本身的亲和力不无关系。
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各大网络社交社区中的活跃度来看,22%的辅导员几乎不更新网络社交社区里的信息;12.1%的辅导员会频繁访问学生的信息,但很少主动更新信息;29.2%的辅导员虽然经常更新信息,但信息比较私人化,对学生的指导意义不大;只有36.5%的辅导员在社交网络社区中很活跃,经常更新对学生成长有益的信息。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大学生网络社交应用的参与方式和身份被认同程度来看,59%的学生希望在社交网络社区中看到辅导员给他们提供成长发展有益的道理;65%的学生希望得到考研、就业等方面实用的建议;36.5%的学生希望辅导员对某些校园或社会热点及时评论或表达观点;44%的学生希望通过网络更及时便利地获取校园资讯和通知公告,还有29%的学生表达了对班级发展动态的关切。由此可见,在他们经常使用的网络社交群落里面获取信息是符合学生当下需求的。而高校辅导员的现实表现则差强人意,与学生需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辅导员利用网络社交应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用更加亲民、更加贴近学生的方式展现自己、表达观点、传达正能量,这才是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的新任务和新要求。
二、基于社交网络应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优势
(一)主动关注比被动接受更具“亲和力”
传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是由教育主题建立相关网站、主页等形式进行宣传,微信时代,高校也习惯于通过微信平台,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动推送给学生,这一系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都属于防范性教育。而随着高校大学生认知的多层次化和思想多元化,传统方法必然要由单向转向多向,由灌输转向渗透,由重点覆盖转向全面覆盖,由强迫接受转向主动寻找。
(二)信息互通比信息单向更容易感受到“亲和力”
基于传统网络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信息或者公共信息分享为主要功能,它这种并不以个体为核心的运行模式,始终让思想教育者或者“高高在上”,或者被凌驾在外,并没有明确的信息回馈机制,而被教育者,却始终掩藏在话题之下,拥有匿名性的优势,也就同时拥有了对于内容的选择性和排斥性。而社交网络社区能够把思政教育者容纳入体制之中,有时还因为其身份的特殊性得到更多的关注,从而促进师生交流,产生双向反馈的信息沟通机制,并能够快捷的掌握大量第一手的真实信息,包括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方法、生活方式等,有利于及时解决问题,达到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个性化话题比公共言论更易激发“亲和力”
传统的BBS通常都以学校或者专业为单位,靠多人互动式言论支撑。其内容通常也是大家都关心的公共话题。以北大未名BBS为例,曾经其最受欢迎的几大板块是:生活休闲、组织社团活动、心理感情等,近几年,关注实际和自我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的风头正劲,BBS关注社会时政、国计民生等话题热潮日趋式微,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正是以个体自我展现、交换个体信息为主要功能的社交网络社区的兴起。它作为一种新生的传播力量正在以云速度崛起,这也恰恰说明了个体网民的意愿正在被表达和认可。通过利用社交网络社区,受教育者以独立观点人的姿态与他人实现交互,从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受教育者作为独立人而具有的思考功能,同时也让思想政治教育从泛化转向实际,从个体话题走向心灵沟通,从相互欣赏转向相互信任,进而产生思想的渗透。
三、利用社交网络应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策略
(一)注重生活化体验,让网络生活化、隐性化的特点转化成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隐性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比显性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更注重教育环节和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引导人的心灵的工作,但人的心灵并不是任意被捏弄的泥巴,不是被拖轮拽上就走的竹筏”。恩格斯曾明确指出:“我们不知道有任何一种权力能够强制那处于健康而清醒的状态中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网络社区化的趋势,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寓教于无形的网络生活中,采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渗透的方式而不是“说教”或“灌输”的方式,去引起大学生的共鸣。
刷个朋友圈,为我点个赞……社交网络社区上一个个鲜活的字眼,似乎一下子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灵感,网络上富有生活气息和情感体验的文章是多么地具有亲和力和感召力,如果这能为教育者所用,必然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芒。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就必须抓住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最感兴趣的话题、最关切的内容做“文章”,充分运用网络特点进行生活化的渗透,力求把思想政治理论创作成生动形象的网络表现形式,通过富有生活气息的方式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有选择地引导大学生的注意力,寓教于乐,吸引他们主动使用,让强制性的教育转变为“无意识”的受教育。同时,重视学生通过社交网络所反映的各种生活问题,即使不合理或一时做不到的,也要予以解释,利用社交网络的信息便捷性,进行信息反馈,化解、理顺存在于学生中的矛盾与情绪,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先贴近大学生生活、服务大学生生活,再实现其思想教育的目的,从而隐性化地提升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品质。
(二)尊重学生的人格,让网络世界“以人为本”的人格尊重力转化成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任何一种形式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从根本上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发生影响,有效地进行引导,就必须把他们的切实需要作为根本出发点,以平等地姿态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对他们给予尊重。社交网络社区的互相尊重则体现的尤为明显,大学生通常在社交网络平台上,通过上传照片、分享软文、等方式“晒”出自己的兴趣和思想。其心理本质则是渴望他人关注、希望得到他人认可的反映。所以,“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便要充分利用社交网络社区,倡导教师以实名申请的形式融入到平台中来,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通过日志、图片、碎片式的状态更新,甚至是一次回复、一次跟帖、一次点击来给予学生尊重和肯定,进而进行渗透式思想政治引导。同时,通过浏览不同性格特征的大学生的个人网页获取最直观、最准确的个人动态信息,有针对性、循序渐进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根据他们的接受情况进行调整,这样可以让学生获得被关注的满足感并转化为对辅导员工作的亲近感,极大避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课本,不深入头脑”实际问题,从而有利于凝聚大学生的网络共识,延伸大学生对精神生活的探索和思考。
(三)善用网络语言,让正确的舆论导向力转化成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最近,蓝瘦香菇、累觉不爱这样的词汇不断出现在网络语汇中,笔者针对网络语言的调查显示,53%的学生都表示能够接受网络语言的使用,40%的学生认为辅导员应该会用网络语言,这样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46.9%的学生认为辅导员至少要能看懂网络语言,但没有必要使用。由此可见,辅导员要想在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有所作为,不同于机关公文或教科书,还需要合理使用网络语言,积极主动出击,引导舆论。通过在社交网站注册,辅导员可以利用它的信息公开性,用更人性话的语言主动“晒”出自己的工作心得、班级活动、生活感悟、校园动态等,让学生了解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原则方法,这样做,从一定意义上,可以减少许多因为信息沟通不畅、工作方法不公开而导致的师生矛盾。同时,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个人网络平台,展现了自身的人格魅力的同时,也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增强了其亲和力。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建立在教育主体和客体人格平等的基础上,是人格魅力所在,而网络社交平台,则给高校教育者提供了这样一个走下讲台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机会,倾听他们以“同类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投入真挚的情感体验、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尊严、善用鲜活的网络语言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风格和生命力所在。只有遵循它的规律,才能让网络这个工具,不断迸发出亲善的光辉。
参考文献:
[1]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互联网天地,2013(10):74-91.
[2]张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71-77.
[关键词]交通运输网络;经济增长;空间溢出效应;空间杜宾模型;四川省
[中图分类号]F259.27;F22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52Xf2017)06-0047-04
1引言
区域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外部政策环境的转变和基础设施的完善推动着要素集聚和扩散,城市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本地经济增长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邻域单元的影响。空间溢出是指各类经济要素以企业或其他形式为载体在地域空间上进行优化重组,进而影响周围其他系统的经济增长,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Ying、Brunetal.、Groenewoldetal.等较早地结合面板数据探索我国沿海与内陆或经济板块间存在某种程度的空间溢出。毕秀晶等、王铮等采用ESDA法测度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性,结合简单邻接矩阵和空间面板模型证实区际经济增长收敛性。潘文卿等通过引入邻省发展水平、市场潜能指数来讨论我国省域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和差异性。李敬等运用网络分析法和QAP法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网络的空间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等。
实施多点多级支撑发展战略以来,各类经济要素不断向核心区集聚和扩散,以核心城市为节点,交通网络为支撑的空间分布形态逐渐清晰。本文从要素跨区域流动视角出发,系统考察区域空间关联性和经济增长溢出的产生机理,并在地理距离和时间距离矩阵下,基于ESDA-SDM方法,甄别交通运输网络对城市间经济增长溢出的影响方向及其效应大小。
2区域空间关联与经济增长溢出机理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与其他城市和区域的相互联系,主要表现为产业联系和技术创新等带动经济要素跨区域的动态流动。这些要素具有趋利性选择偏好,这种“择优机制”促进要素在经济系统间流动,从而产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
2.1区域空间关联
新经济地理学从“经济关联”(E-linkages)和“知识关联”(K-linkages)角度出发,探寻经济空间集聚系统的主导因素及其究竟如何影响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等。它强调集聚源于市场前后向关联效应或产业间投入产出联系,即“经济关联”。要素流动带来本地市场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产生经济活动的地理集聚,并在循环累积因果联系下自我强化。集聚和分散两种力量的复杂作用和平衡形成区域经济活动空间格局。生产要素和商品等流动主导经济集聚和扩散,触发本地与邻域经济增长的相互关联、作用与演化。
经济集聚还源于知识溢出即思维创造和信息传递形成空间关联,即“知识关联”。创新主体基于近距离网络化的互动联系,促进知识和信息的扩散传递,导致研发活动和企业生产空间集聚。知识溢出本身也产生分散力,它是核心区对邻域形成经济传递的溢出路径。经济体通过知识创新和技术溢出形成广泛空间关联,城市经济增长呈现显著的空间相关性。
2.2经济增长空间溢出效应
在规模报酬递增和运输成本内生互动框架下,各类要素加快向核心区域空间集中和聚合,促进核心经济系统的发展成熟。经由域外要素流入和域内要素“极化一涓滴”作用,极化效应逐渐弱化,核心城市通过资本和知识等外部性辐射至联系紧密的边缘城市。区域空间流是集聚和扩散两种作用形式的系统耦合,突出表现在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等经济要素不停交换和流动。由经济流带动的溢出作用,包括扩散型的正溢出和集聚型的负溢出。
城市经济流与“冰山交易成本”有关。经济密集区和边缘区的地理距离是主要维度。距离方便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和技术扩散,且知识资本溢出强度随距离增加而递减。但距离并不完全指空间距离,也包括时间距离。交通可达性(Accessibility)提高产生的“时空压缩效应”(time-spacecompression)缩短节点城市间时间距离,带动要素更方便地流向核心城市,强化其经济优势。交通基础设施也具有网络属性,边缘区域更易于接受核心城市的经济增长溢出。
3模型设定与计量方法
3.1模型设定
本文沿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修改樊纲等的区域经济产出的普通面板模型,以度量城市经济产出与本地要素投入强度的关系(见式1)。
(1)
(2)
以人均研发支出度量城市技术创新能力techit,市场化程度markit用非国有经济单位就业比例表示。将式(1)两端同除以,Lit,并进行对数化,可变形为:
(3)
式中:yit是i城市第t年人均实际GDP;kit为i城市第t年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反映城市物质资本要素投入;hit为i城市第t年人均教育经费,表示人力资本要素投入。
LeSage和Pace在空间滞后模型(SAR)基础上提出空间杜宾模型(SDM),它强调某城市生产活动与邻近城市经济产出和要素投入的空间关联性作为经济增长的溢出路径。
(4)
3.2空间权重矩阵设定
本文从经济空间溢出产生机理出发,分别设定地理距离w1和时间距离w2考察地缘邻近和交通网络对经济溢出强度的影响。①地理距离矩阵w1:地理距离是理解经济活动关联的重要因素,空间溢出作用和强度随距离增加而逐渐减小,并以经纬度坐标计算的两城市球面距离来衡量。②时间距离矩阵w2:四川省以成都为枢纽的高速铁路和公路网络已基本成型,城市通行距离显著缩短,空间溢出较强依赖于交通网络质量的提高和各节点经济规模的增长。并以时间距离矩阵w2(本文运用ArcGIS的NetworkAnalyst功能获取城市间基于陆路交通网络(高速公路、铁路国道和省道)的最短路径距离数据,并计算时间距离矩阵)反映交通网络产生的“时空压缩效应”。
4实证分析
4.1空间自相关检验
局域关联特征可能会出现全局Moran’sI指数所无法甄别的“非典型”的异质性,有必要配合使用局域Mo-ran’sI指数和Moran散点图对局域集聚性进行可视化直观描述。
运用GeoDa软件和ArcGIS平台,将地理距离和时间距离作为空间权重标准。由图1可知,Moran’sI指数均显著为正,说明城市经济正相关性逐渐增强。时间距离矩阵下Moran’sI指数值最高,随着交通路网设施的完善,尤其是城际快速通道为连线形成的放射状网络结构,区域相互作用的范围和强度不断增强,城市经济活动受到邻域强烈的溢出影响。
依据研究时段内全局Moran’sI指数的变动趋势,绘制1998、2006和2014年Moran散点图。由图2可知,各年份落在第1和Ⅲ象限的城市分别占比71%、65%和76%,表明城市存在空间正相关性,倾向于形成“富裕-富裕”、“贫困一贫困”集中发展片区。HH类型分布在成德绵经济带,这些城市存在较强空间联动效应,并逐渐向川南城市群宜宾和自贡等动态蔓延。LL类型分布于南充、巴中、达州等川东北部,这些城市经济实力不强,无法相互辐射,受成德绵经济溢出较弱,逐步演变成边缘区域。可见,经济空间表现为“核心一边缘”渐变结构特征,经济溢出效应存在显著的不均质性和复杂性。
4.2估计结果与讨论
通过Lagrange乘数及其稳健性检验判断需用空间面板模型来消除残差的相关性。结合LR、Hausman检验和Wald检验结果,本文选取嵌套空间随机时间固定效应的SDM作为最终报告结果,并采用极大似然法(ML)进行参数估计,见表1。
從空间交互作用来看,w1和w2下空间滞后项因变量w×lny系数分别为0.424、0.512、0.382,表明地缘邻近和交通网络均正向影响经济增长溢出,城市经济活动存在较强的空间相互作用和辐射功能。交通运输网络完善特别是高速铁路和城际列车带来的时间距离缩短作为最强的经济溢出因子,而邻近距离是影响经济增长空间关联度的重要因素。正如前文所述,较近的距离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和知识溢出,某城市经济产出受益于邻域经济辐射效应。
人均固定资产投资k、人力资本h、科技创新tech和市场化程度mark系数均显著为正。除w×lnh外,其他空间滞后项自变量w×ink、w×Intech和w×mark在统计上均显著。但这些投入要素的回归系数无法准确反映其对经济活动的真实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按照偏微分法在w1、w2和w3上将各投入要素对经济产出的影响效应进行分解。
从表2估计结果可知,①直接效应:人均固定资产投资k、人力资本h、技术进步tech和市场化程度mark在w1和w2下直接效应均显著为正,表明这些要素对本地经济产出有正向影响。②间接效应:除人力资本h外,其他变量的系数值均显著,且大部分要素的区际间溢出效应小于本地效应。市场化程度mark在w2的溢出效应最大,说明在交通网络完善耦合作用下,消除区域贸易壁垒,会以辐射带动形式促进邻近单元的经济增长。技术创新tech的溢出效应最小,表明人力资本积累和知识溢出在邻近城市间不强烈。③总效应:市场化程度mark的回归系数最大,这与理论预期相吻合,并对区域经济政策具有较强指导意义。即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近邻区域的无缝对接,发挥成德绵城市带对其他城市的溢出效应。
5结论与启示
在多维要素协调作用框架下构建空间权重矩阵,测算空间溢出的影响因子,得出结论:①全局空间自相关性符合地理距离衰减规律,经济活动空间分布并非随机分布,而是出现相似性集聚形态。②在不同权重矩阵下被解释变量滞后项w×lny显著为正,表明要素跨区域流动和时间距离的显著缩短,增强城市经济增长关联和溢出作用。③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和市场化程度的直接效应均显著为正,表明这些投入要素正向作用于本地的经济产出,并通过空间传导机制,影响邻近城市的经济增长。
关键词: SNS; 大学生; 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6-0113-02
一、校园SNS网络概述
(一)校园SNS网络的起源与发展
1. SNS网络起源
SNS全称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指社会网络服务,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SNS网络的理论基础为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1934~1984)在1967年创立的六度分割理论。所谓六度分割理论,简单地说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按照六度分割理论,每个个体的社交圈都不断放大,最后成为一个大型社会性网络。
2. 中国校园SNS网络发展
目前中国最大的校园SNS网络为人人网(原校内网),人人网以用户实名制为基础,已经开放了3000所国内大学和1500所海外大学,垄断中国大学生用户80%以上的市场份额,网站已经跻身国内热门互联网站前十位。这种基于真实性的社交网站将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移置到网络之上,通过便捷、快速的网络传播,扩大使用者的交际圈。加入校内网,你可以展示自我、结识新朋友、寻找老同学,甚至可以通过完善高中、初中和小学的资料,找到失散已久的老同学;可以用日志和相册记录生活的点滴和成长的经历;可以和朋友们分享喜欢的音乐、电影、书籍,结识兴趣相投的朋友;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身边好友的最新动态;可以认识选相同的人,评价上过的课程,共同探讨有关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用户向网站输入自己的真实个人信息资料完成注册,便可以创建属于自己的页面,即可使用校内网为用户提供的日志、群组、即时通讯、相册、集市等互联网功能体验,满足用户对社交、资讯、娱乐等多方面的需求。
(二)校园SNS网络的特点
和传统的网络工具相比,SNS网络具有实名制、开放性的特点。首先,相比之前的网络聊天形式,校园SNS网络具有实名制的特点,提高了网络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比如人人网(原校园网),提倡注册实名制,注册过程需要验证用户IP地址范围,提交用户真实信息。其次和电子邮箱、BBS相比,校园SNS网络具有开放性的特点,通过SNS网络平台,学生可以更方便的查找自己的同学,更容易通过已有好友列表扩宽自己的好友范围。
二、校园SNS网络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
随着校园SNS网络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校园生活的人际交往模式发生了很大改变。校园SNS网络的平台性以及其多种多样的功能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其中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一)SNS网络对大学生群体的积极影响
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SNS网络为大学生人际交流与互动提供了新的平台。借助这个平台,可以拓宽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改善学生人际关系。通过和同学们的交流,在SNS网络中,同学们可以将小学,中学,大学的同学加为好友。当现实中的好友在SNS网络中建立起一个网络之后,通过这个网络,同学们可以联系到很久没有联系的朋友或者日常中不很熟悉的同学,利用SNS平台分享趣事、日志以及评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不仅增加了同学们之间的交流,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科学地管理个人人际关系网络,为个人发展提供更大空间。对现实生活中的交流起到了很好的辅助和促进作用。
第二,SNS可以发挥学生的个性。在SNS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设置个人空间,可以通过写日志的方式来抒发个人感受。在这个平台上,同学们更为平等,从而使得个性的张扬提供了契机。大学生在这个独特的平台之上,更容易找到和自己有共同爱好、志趣相投的朋友,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
(二)SNS网络对大学生群体的消极影响
校园SNS网络对大学生群体也有着很大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沉湎于SNS网络中的游戏,比如“偷菜”等。由于SNS网络游戏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得SNS网络平台的游戏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某些学生在接触这类游戏后,体现出了自我约束力不强的特征,甚至不能自控,在这个方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正常的学业以及真实生活的人际交往。
第二,由于校园SNS网络用户群的限制,交流具有局限性。交流仅仅限于年龄相仿的同学,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的眼光,缺乏大学生和全社会之间的交流。对于很多问题的看法存在着一些误区。
第三,琐碎情感蔓延。多数学生仅仅将校园SNS网络作为娱乐的天地,无节制的发表琐碎的情感,由于猎奇心理和网络范围较大,这种琐碎的情感飞速蔓延。这使得某些学生被琐事淹没,缺乏积极向上的朝气。
三、校园SNS网络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通过对校园SNS网络的了解与分析,我们深刻认识到,校园SNS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校园SNS网络虽然仅有几年的发展,但它发展的速度之快,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范围之广,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之深远,是其他网络形式所无法比拟的,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搭建了一个崭新而广阔的舞台,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主要表现在:校园SNS网络的开放性使大学生之间,大学生与老师之间可以形成一个人际关系网络,极大地拓展了高校思想教育的空间,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资源;校园SNS网络的快捷性,内容丰富性使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更具有广泛性、及时性和针对性;校园SNS网络的交互性,特别是其与现实生活紧密的耦合性,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染力,有效拉近了思想教育工作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校园SNS网络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和内容的复杂性,势必给大学生思想教育理念的主导性带来新的冲击,教育工作者教育引导的任务更加艰巨;师生网络技术运用和信息接收途径的次序改变,颠覆了原有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结构,教育工作者如何充分发挥校园SNS网络的作用,积极地引导和辅助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成为崭新的课题。
(一)提高思想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要将校园SNS网络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教育,首先需要老师在思想上对SNS网络有正确的认识,当前很多老师认为,SNS网络只不过是学生的一个娱乐工具,对于思想教育没有任何意义,更有甚者对SNS抱着反对的态度,这种观念是需要改变的。应该认识到校园SNS网络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水平的积极作用。其次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教育水平,要做到政治理论水平过硬,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熟悉掌握网络技术,深刻理解网络文化特点。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将大学生思想教育与校园SNS网络有机结合起来,借助校园SNS平台,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二)通过SNS网络了解学生动态
传统的思想教育中存在的很大问题在于没有畅通的师生沟通渠道,而校园SNS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首先需要思想教育工作者融入SNS网络,很多大学生通过SNS网络表达自己的思想与心情,表述同学交流对事物的看法,倾诉自己的烦恼。通过这些真实而原始的信息,我们可以更加直接的了解学生状态,判断学生思想变化情况,从而因人而宜,因时而宜的展开思想教育工作。
(三)通过SNS网络加强师生交流
在了解学生思想的基础上,应努力借助SNS平台加强师生交流,关注学生动态。对积极的思想和时间要进行推荐和赞扬,对出现的不良问题要果断处置,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要积极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教训,这样不仅可以起到教育的作用,还能够起到拉近师生距离的作用。通过我们的实践表明,我们在SNS网络上的指导性文章受到了多数同学的关注和好评,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与老师进行了网上或网下的交流,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结合
网上教育是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远程的影响,网下教育是现实生活中对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我们应以网下教育为主导,充分利用校园SNS网络平台提高思想教育水平。通过网下举办形式多变,有吸引力的活动宣传健康向上的思想,通过网上教育影响学生思想动态,两种教育形式做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四、总结
总之,现实与虚拟,网上与网下的结合,将是大学生思想教育以至舆论引导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校园SNS网络的发展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将校园SNS网络作为今后思想教育工作的一个工具,运用好这个工具,开拓新的思路,让思想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葛晨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方法途径探析[J].教育探索,2009,(11):121-122.
关键词 网络时代 政治思想教育 网络载体
中图分类号:D412. 6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工程,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学生学习、就业压力的增大,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下,学生所接受信息和教育模式受到一定的限制。新时期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我们开展学生思想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载体,而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同时网络也是教育创新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必由之路。
二、新载体的内容及特点
追随互联网电子公告板的发展脉络,我们将Blog、BBS、IM和Email这四种主流的网络交流方式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载体。Blog(Web log的缩写,即博客)是目前流行的一种网络媒体和交流工具,如同一个免费免维护的个人网站,通过其特有的交互性、开放性形成了一个公开的言论场;BBS主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讨论的场所,以时间为顺序聚合信息。IM(即时通讯工具)目前常用的有ICQ 、QQ和MSN等,是一种点对点或点对面通讯的一种软件,沟通方式高速便捷;Email则通过电子通讯系统进行书写、发送和接收的信件,是互联网上最受欢迎且最常用到的功能之一。基于这四种网络载体,可以为师生共同构筑起心灵交汇的桥梁,搭建了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其特点如下:
1、简易型:Email、BBS、IM和Blog不需要用到太多的技术支持,使用简单方便,操作门槛低,只要申请一个用户名就可以参与其中,浏览、信息。
2、平等性:替代了讲台上、下的模式,辅导员或班主任和同学都以网名身份登陆,彼此平等,使每一个参与讨论的人都既是施教者,又是受众,从而达到教育双方的“共鸣”。
3、时效性:网络具有运行快捷性、同步性的特点,用户可以将信息及时到网上,不再受到时间、地点、场合的限制,其他用户也可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看法,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探讨和解答。
4、匿名性:在网络环境下,用户可以隐去自己的真实身份,开诚布公的探讨问题,免去了许多面对面的尴尬,可以在轻松平等的环境中表露真实的自我。
三、新载体的作用
国外有专家曾提出:“19世纪是火车时代,20世纪是高速公路时代,21世纪则是网络信息时代”,无可置疑是网络已渗透到各个领域,有效的借助网络载体,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一)实现教育内容展示多样性。
通过综合应用多媒体、人工智能和知识库等计算机技术,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多媒体资料,过去一些单靠语言描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替代为图片、图像和声音,极大地增强了教育的直观性、生动性和感染力,也做到了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开辟了沟通思想新途径。
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们很难随时随地找到可以倾听的对象,而在网络世界学生可以自由展现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显露的真实人格,来源不同的思想交汇在一起,或碰撞或共鸣。网络载体起着联结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作用,交流突破了时空的限制,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网络载体就成了他们思想交流的信息快车。
(三)有助于排忧解难,缓解压力。
当代许多大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有的学生出现自卑感、茫然感,在人际交往、学习、考研、就业去向、情感等上存在困惑和疑虑,需要一个释放的场所和受人点拨的平台。在网络新载体中,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困惑、困难自由真实地表露出来,经过老师的指点和其他学生的共同帮助走出困惑,这种双向互动式的“疏导”教育模式更具亲和力。
四、新载体的应用
BBS和Blog系统的建立可以有两种方式:在网上申请免费的B B S空间和免费的Blog空间。无需任何费用,不需要架设任何系统。为避免学生迷失在网络知识的海洋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可在BBS和Blog中设立几个主要模块,如时事政治、校园新闻、热点话题、心灵交流、生活助手等。
目前各大网站都有免费为使用网络的人提供Email服务,邮件账号申请非常方便,电子邮件使用率越高。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网民中电子邮件的使用率超过 87%。并且Email使用仍处于增长的趋势。在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鼓励学生使用Email与老师交流。这样在师生之间也同时形成一个对等的关系,有利于增进师生关系。并且电子邮件有心理咨询与表达的独特的一面,比如可以用页面的形式制作出图文并茂甚至多媒体的内容,来展现提问者与回答者的内心思想,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目前IM的使用率非常高,IM通讯工具在大学生中非常流行,使用率甚至要高过电子邮件,几乎每个在校学生都有自己的QQ或MSN账号,成为继手机后有一个重要的联系方式。考虑到学生多数有趋好上网的习惯,可以建立班级群进行教育管理,一些通知内容都可以直接到群上,学生上线后马上可以知道,并且老师可以和学生私下利用QQ很好的沟通,这样也避免了面对面的一些尴尬,学生也能适当地放下压力。另外,QQ空间也是一个缓解压力的网络手段,通过学生的QQ空间老师还可以了解到最近学生的思想状态。
Blog、BBS、IM和E-mail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把它们进行有效整合可以避免单一的交流手段,在时间和空间上弥补了传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模式的不足和缺陷,为师生提供了多元互动平台,使他们针对不同的情况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自由交流。
五、利用新载体应注意的问题
(一)与传统教育模式相结合。
尽管网络平台的优点很多,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真实性、可信赖性和情感性,在虚拟世界中形成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可能与现实存在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教育的效果,所以应充分与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流互动模式相结合。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洞悉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学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帮助学生走出学习、生活、感情方面的困惑,真正为学生排忧解难,同时也可设立心理咨询电话与学生真诚沟通、聘请经验丰富的心理专家定期讲座或辅导,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二)精心经营虚拟平台。
借助网络环境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能主要取决于能否吸引学生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构建虚拟平台时就要有长期服务学生的思想意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充实我们的网络载体,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出发,组织师生共同探讨,引导学生主动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把网络载体营造成学生政治思想上的精神家园。
(三)净化校园网环境。
网络是把 “双刃剑”,即承载着人类的科技与文明,又包含了暴力及腐朽思想的内容,必须有效监管校园网环境,学制要定制统一校园网内容安全管理策略,基于时间、用户、内容关键字多种条件组合查询过滤不良网页、非法敏感信息,对邮件收发、论坛、即时通讯、文件上传下载等进行信息外发管理,实时告警、阻断,记录网络事件内容,通过 “防火墙”、加密、数字签名、信息追踪等技术,净化网络空间,防止损害国家利益、消磨侵蚀大学生政治思想的有害信息侵人,构筑绿色健康的校园网络。
(四)注重提高教育工作者技能水平。
教育工作者不仅仅是“答疑解惑”者,还是信息传播体系的建构者,这对教师本身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丰富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要有驾驭网络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我们首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信息技术水平和操作技能,利用网络这一先进的教育工具切实做好学生政治思想工作。
六、结论
总之,新时期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我们开辟了新的政治思想教育平台,使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BLOG、BBS、MI、Email等新的载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模式,这些新载体虽然承载的是文字、图形、图片、图像或声音,但传递的却是思想、精神和信念。积极主动参与网上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平台建设,并将其与传统教育方式有机结合,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作者: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 助教)
参考文献:
[1]李海容网络时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与应对,中国电力教育,2007(5):63-64.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省略nic.省略/index/0E/00/11/index.htm.
[3]潘珩.教育博客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经济市场,2008(5):113-114.
1.协同创新思想的基本内涵
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协同创新思想认为组织内部主体之间的协调、协作形成拉动效应,推动各个主体共同前进、个个获益,整体加强,共同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创新理论和创新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各领域创新的主体从单主体演变为多主体,创新的过程从线性创新演变到网络状创新,创新方式也实现了从独立创新到合作创新的演变,并逐步向协同创新演变。[2]协同创新多为参与者拥有共同目标、内在动力、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三大科研创新主体,相互配合、相互协同,围绕共同目标,共享资源信息,形成创新合力,推动创新产出的过程,即通常意义上的产学研协同创新。[3]协同创新主要有三个特点(:1)协同放大。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各子系统相互作用,实现创新组织由无序向有序转变、由单兵作战向协同作战转变,从而达到系统功能的整体放大,使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1+1>2(;2)整体性。创新生态系统是各种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简单相加,其存在的方式、目标、功能都表现出统一的整体性;(3)动态性。创新生态系统不是一种超稳定的结构,而是根据组织内外各种要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2.高职网络营销课程建设应贯彻协同创新思想
高职网络营销课程建设与协同创新思想存在内在逻辑关系:参与网络营销课程建设的专任教师、相关课程任课教师、网络营销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为了建成科学的网络营销课程体系而聚合在一起,通过有效合作与沟通,形成相互协调、联合行动的创新联盟,从而增强网络营销课程的科学性、实效性和适用性。具体来说,高职网络营销课程建设与协同创新一样,同样具有多角色参与、机制上协调、原则及非线性效果的特征。多角色参与,是指高职网络营销课程建设需要打破单个主体独自作战的局限性,要形成融专任教师、相关课程任课教师、网络营销行业企业以及所在院系为一体的建设共同体,协同推进网络营销课程建设。机制上协调,是指高职网络营销课程建设要预先建立保障建设共同体规范运行、高效推进的保障制度,包括共同体的章程、议事规则、评价机制等。原则,是指要尊重多元主体之间存在的利益、文化上的差异,尽量在多元主体之间利益的结合点上来推进高职网络营销课程建设。非线性效果,是指高职网络营销课程建设的各个主体之间的有效协作,突破了传统的线性作用方式,所产生的效果不是各方主体单独作用的简单叠加,而将产生“1+1>2”的非线性效果。
二、协同创新视域下高职网络营销课程建设的多维协同模型
1.高职网络营销课程建设团队的主导
高职网络营销课程建设的利益相关者是多元的,包括专任教师、相关课程任课教师、学生、网络营销行业企业、学校、院系及教研室等,但在课程建设的协同创新中,高职网络营销课程专任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其他利益相关者则处于协作地位。作为主导的网络营销课程专任教师,在课程建设中,主要发挥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突破网络营销课程“自留地”的限制,主动走到课程之外,与相关课程任课教师、网络营销行业企业、学校及院系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协同推进网络营销课程建设;二是控制网络营销课程建设进程,包括课程目标设定、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效果评估等;三是实施网络营销课程建设效果评估,发现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与矛盾,及时采取措施优化建设进程,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2.网络营销行业企业的合作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它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4]高职网络营销课程建设也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只有争取到网络营销行业企业的参与,课程建设才能够摆脱传统学科教育模式,真正实现“五对接”。作为高职网络营销课程建设共同体重要成员的网络营销行业企业,为确保课程在适应企业需要、市场需要的前提下“出新”,主要发挥以下作用:把网络营销产业升级的新要求及时贯彻到网络营销课程建设中;联合网络营销课程建设团队,协同解决网络营销行业企业发展中的新困境、新矛盾,并以此为课程建设提出新要求;网络营销企业的技术(管理)骨干参与课程设计,可以为课程创新带来新视野、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网络营销企业的实践经验与教训,可以为网络营销课程建设提供新案例。
3.网络营销相关课程建设团队的参与
网络营销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必修课,其先修课程主要有管理学基础、市场营销、互联网应用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广告设计与制作等,其后续课程主要有网站策划与SEO、网络客服服务与管理、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等。作为连接营销理论和互联网技术与电商服务技能的中间桥梁,网络营销课程建设不能够完全撇开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而独立进行。因此,高职网络营销课程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连续性和贯通性。达成这一目标的最好办法就是在网络营销课程建设中,吸收相关课程任课教师的参与,并且制定相关机制确保这种参与的深度与实效性。网络营销相关课程任课教师的参与,主要发挥以下作用:参与网络营销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制,确保网络营销课程内容与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的贯通性和一致性;在课程建设中,为网络营销专任教师提供课程改革的经验与教训,同时提供课程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4.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参与
学生是课程教学的对象,是课程改革的最终受益者,因此他们不应该游离于课程改革之外。国内诸多高职院校的网络营销课程改革之所以成效不明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离开了学生的参与和支持,把最应该参与的主体排斥在了课程团队之外。在协同创新思想看来,高职网络营销课程建设必须吸收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参与,其发挥的作用主要有:参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确保教学内容与方法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参与教学评估,对教师的授课质量进行真实性评价;向网络营销课程教师反馈教学效果,提供教学建议。
5.学校、院系、教研室的支持
课程是专业的核心载体,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任何一门课程的建设都是围绕人才培养来进行的,都离不开外部条件的保障性支持。作为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网络营销课程建设必然离不开学校、院系和电子商务教研室的支持。这种支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校和院系为网络营销课程建设提供政策和经费保障,确保网络营销课程在队伍建设、资源建设,特别是校企合作方面获得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二是学校和院系为网络营销课程建设提供物质资源上的支持,包括课程团队工作条件、学生实习实训场所与设施设备、教学仪器设备等;三是电子商务教研室为网络营销课程建设提供软件资源的支持,包括和谐的教研室文化、丰富的教学经验、适用的教学研究成果等。
三、协同创新视域下高职网络营销课程建设的多维协同策略
1.高职网络营销课程团队利益与行业企业利益的协同
协同创新的参与方是多元的,参与方的利益诉求各不相同,但不论差别有多大,所有参与方都应当从中获益,都应当是协同创新的赢家。这是协同创新关系之所以能够建立、创新活动之所以能够持续进行、创新任务之所以能够得到完成的根本保障。可以说,没有合作共赢,就没有真正的协同创新,协同创新要从结果上保障参与者的利益不受损失。[5]高职网络营销课程建设的主体是多元的,既有校内的专任教师、相关课程任课教师、学生、院系及教研室,也有校外的网络营销行业企业。这些主体参与课程建设的出发点是各不相同的,特别是网络营销行业企业,他们的参与更多是出于人才和技术的需求。而校内网络营销课程团队考虑更多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述双方存在利益上的不一致性,容易导致协同创新的失败。因此,在认可校内课程团队和网络营销行业企业利益上的差异的基础上,必须在的原则下,把双方的利益协同起来,竭力寻求双方利益的结合点。
2.高职网络营销课程文化与行业
企业文化的文化是具有相同教育和生活经验的许多人所具有的心理程序。[6]每一种文化都有他独特的价值理性和行为准则。高职网络营销课程文化既有高等教育属性,也有职业化属性,呈现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公共文化特性。网络营销行业企业作为生产性经营组织,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其内在本质,因此其文化呈现出为保障企业实现经营目标而构筑的“逐利”特性。很显然,两者在价值取向、行为选择、心理状态等方面存在着本质差异,但这并不代表两者就永远只能处于针尖对麦芒的敌对状态。实际上,高职网络营销课程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还是具有许多一致性的,例如,两者的文化都代表着各自组织的核心竞争力,都同属于“为人”的文化,都包含“人本管理”理念,都是围绕“人才”来进行文化的构筑。这就为高职网络营销课程文化与网络营销行业企业文化的互补和融合奠定了共同的基础。
3.高职网络营销课程内容与相关课程内容的协同
1 中小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的环境分析
1.1 企业网络营销总体水平不高
由于网络营销在我国普及的时间较晚,因此存在很多的局限性。目前我国网络营销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图书、软件、通讯产品、电脑及其配件等有限的几类产品上,商品的数量和品种远远达不到人们对网络产品的需求。与此同时,大多数企业应用网络营销仅仅是用于网络宣传促销和网络宣传,因此只是简单地将联系电话、联系地址、产品名称以及厂名挂在网上,而对网络服务、网络新产品开发、网络分销、网络调研等活动的关注却非常小,企业网络营销的潜力和优势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
1.2 特殊的法律和政策环境
网络营销是在一个虚拟的空间里进行的,它不像传统营销那种有固定的场所和交易商品,它又有许多不同于传统营销活动的地方,有其特殊性。因此需要有专门的法律对网络营销进行专门的协调和规范。但是目前由于我国网络营销监管体系的滞后性,在网络营销法律法规方面的建设还很不完善,既没有设立一个既定的标准,也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因此还远远不能适应网络营销发展的需要。而且网络营销往往涉及到国与国之间贸易关系,因此需要不同国家在标准及政策法律方面遵循共同的准则。
1.3 网络营销需要强调更全面的安全问题
网络营销由于其特殊性,涉及到商业秘密、货物安全、信息安全、资金安全等安全问题。目前由于我国人为和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认证机制和网上安全技术还很不完善,计算机系统和网络上的黑客攻击、虚假网站和病毒现象常有发生,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完善性,造成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欺骗现象常有发生。这种市场缺乏严厉监督和必要监管的情况使消费者的信心不足,不敢贸然进入。
1.4 消费者对网络营销的不适应
据一项调查显示,我国主要的网上用户多分布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一些大中城市,并且上网用户多是以中高收入人群为主;他们的消费需求比较个性化,虽然受教育程度高并且具有较强的购买力,但是他们普遍对商品质量有很高的要求。在网络营销的环境下,消费者购买的判别标准就只有通过视觉这一种方法,因此无形中增加了消费者在购买时的压力,使得消费者出现决策困难;网络营销还使消费者和上游的交流不顺畅,消费者由于缺乏人性化沟通使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使得消费者仍然对传统的购物方式抱有很高的热情。
2 我国中小企业网络营销存在问题分析
由于我国网络营销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与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很大的距离。并且在我国网络营销多应用于大型企业,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网络营销还存在诸多问题。
2.1 中小企业网络营销方式不活、效果不佳
我国中小企业目前面临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就是如何把访客变成客户的问题,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对网络的开发利用率普遍比较低,网络营销仅仅涉及到市场调研以及网络广告等环节,而对于网络营销的推广就很少有企业可以做到深度挖掘和使用。其次就是如何能有效的把商务信息告知每一个目标用户。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网络营销主要是一种单一的无差异的网络营销方式,因此对于网络营销的深度挖掘还是非常有难度的。对于不少拥有自己独立网站的中小企业来说,它们并没有很好的利用企业网站这个有利信息,而是简单的将公司名称、企业简介或者产品介绍放到网站上,这些网站往往做的很精美,会采用大量的图片和FLASH动画,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吸引客户的眼球,但是真正能达到让客户了解自身产品的确寥寥无几,因此这种网络营销功能性很不完善,实用性不强,无法解决访客变成客户的问题。
2.2 中小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的思想意识不强
思想决定行为,由于网络营销在我国的应用时间比较短,我国中小企业在网络上的竞争意识不强,由于对网络营销的认识不清,中小企业仍把实体市场作为自己竞争的主要焦点,这对于企业抢占网络市场是一个非常大的瓶颈。而且由于企业没有认识到知识经济时代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因此对于企业自身持续发展壮大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没有清晰的认识。中小企业没有网络营销思想意识,就无法成功的抢占到市场,这样就无法有效的开展和利用好网络营销。
2.3 网络营销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人才缺乏
由于网络营销在我国应用的时间较短,因此国家整体的营销环境比较落后,这对于我国网络营销人才的培养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许多的中小企业由于没有系统的专业性的营销队伍,因此对于整体的网络营销环境没有一个很深刻的了解。如果无法清楚地掌握和实施网络营销策略,就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因此也不能产生较高的网络营销收益。
3 中小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的实用性战略分析
中小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实现自己利润的最大化。基于这一目标,中小企业应充分的利用企业的内外部资源,立足于自身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条件,目前中小企业应着重采取以下措施来开展网络营销。
3.1 充分利用网上资源,打造优秀的网上企业
中小企业开展网络营销,就要充分的利用网络这一平台,要尽可能地把企业搬到网上。中小企业开展网络营销,就是说企业是在网上,这样才能开展网络营销。就像传统的企业营销一样,必然是先有企业然后才有营销的概念。企业网上营销和传统营销一样,都是需要一个实基础性的东西。其次,网络营销的好与差直接影响着最终的效果。运用的好的中小企业可以给用户提供一种良好的购买过程,通过给用户提供一种即时的交流和服务,把企业的形象全面的展示给用户。通过让客户更全面的了解企业来促进客户的购买行为。能够真正实现网上企业的中小企业在整个营销过程中是以客户为中心的,处理问题的基点都以客户为出发点,因此中小企业把网络营销搬上企业是实现网络营销的第一步。
中小企业建立了“网上企业”后,这就已经建立好了网络营销的核心,企业邮局可以使网络营销有很好的拓展。所谓企业邮局,就是指企业应用因特网建立一个以自己名字为后缀的电子邮件系统,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会拥有一个以自己名字为域名的电子邮件,这样在跟客户沟通的时候相当于也宣传了自己的企业。企业邮局不仅可以使企业享受专业品质,便于企业进行内部管理,而且对于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也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企业邮局无需企业自己设立专门的技术维护人员,也无需企业投入硬件设备,这对于企业的成本投入是一个很大的节省,尤其适合中小企业。
3.2 加强营销网站的建设和推广
正如前文中所提到的,中小企业要开展网络营销,首要的问题就是在网络上有自己的网站。中小企业在建立自己的网站时,必须把及时的最新的信息更新到网络上,这样才能使客户不断的了解企业的信息,这时企业建立一个信息数据库就显得十分必要了,这样不仅能及时的了解到客户的信息,而且对市场的走向有一个十分清晰地认识,可以不断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目前我国应用网络平台比较好的企业有许多,例如中国化工网、慧聪网、阿里巴巴等网站,它们充分的利用与网络供应商的联系,通过和供应商的紧密合作,获得更专业和先进的服务。中小企业利用网站进行推广的方法很多,公司宣传、电视、报纸以及传统媒体,或者电子信箱、专业讨论组、相关网站以及一些服务网点等等,这些都是中小企业进行自身宣传的有效手段。
3.3 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建立完善的客服系统
由于网络营销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目前网络营销的客户普遍对网上消费存在芥蒂。对这种虚拟的购物环境存在戒备是很正常的消费心理,因此大多数的消费者把厂商信用、售后服务、产品信息以及虚假信息等因素都非常看重,因此企业必须建立良好的信誉以此来满足消费者对安全的需要,这也是企业可以成功的实施网络营销的基础和前提。除此之外,中小企业通过搭建一个优越的网络技术平台来健全相应的网络体系,这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对客户进行了解;另一方面最重要的好处这也是企业实现网上安全交易的必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