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品牌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乡村旅游业;品牌体系;路径;模式
中图分类号: F590.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4.016
Analysis about the Path and Pattern of Brand System of the Rural Tourism Industry in Langfang
SHAN Fu-bin
(Langfang Teacher's College, Langfang,Hebei 065000,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using the system analysis method to study the path and pattern, it was building the brand system of rural tourism of Langfang. The path was to cultivate the industry internal competitiveness and shaping the image of tourism products. The pattern included five types,there were relying on the agricultural high-tech, tourist attractions,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base, the distinctive agricultural culture and special towns and villages.
Key words: rural tourism;brand system; path; pattern
廊坊市作为环渤海区域内重要城市之一,优越的区位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基础,多元农业、特色村镇、农业文化、民俗风情、特色工艺品等 [1],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丰富资源。经过多年建设,廊坊市乡村旅游业已渐成规模。但是,在其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重复建设、同质化严重、精品项目少、重游率低等问题[2]。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廊坊市乡村旅游产业整体水平提升,阻碍了产业的持续发展。要提高廊坊市乡村旅游业在京津冀地区的影响力,有力支撑廊坊市“休闲之都”的城市发展定位,必须走品牌化建设分道路,促进产业快速升级。
1 廊坊市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1.1 培育了一批效益良好的龙头项目
经过多年发展,廊坊市培育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龙头项目”。例如,永清县杨家营绿色采摘村、瓦屋辛庄文物古迹赏析村、三河市美丽乡村生态旅游区、安次区金丰农业科技示范观光园等。这些龙头项目主题鲜明、文化品位较高,在获得了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极大地带动了区域产业的整体发展。
1.2 构建了以休闲为核心的功能体系
在廊坊市打造“京津第一休闲空间”总体概念的指导下,一批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园、农家乐、休闲渔业小区、民俗村等乡村旅游项目不断发展、壮大。这些项目主要为游客提供观光采摘、参与体验、康体娱乐、民俗感知、餐饮住宿等服务,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选择空间。
1.3 能够有效对接京津大城市游客的需求
廊坊市作为北京与天津两大城市的“后花园”,与京津两大城市紧密相连。随着京津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加与工作压力的增大,他们渴望能有一个充分接近自然的空间来缓解压力。廊坊市正充分利用了空间区位优势,以丰富的旅游产品与优质服务,积极吸引京津城市游客。
1.4 与现代农业生产实现良好地协同互促
廊坊市作为北京、天津地区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基地,为丰富两大城市的“菜篮子”提供了良好保障。廊坊市区域内的瓜果、蔬菜、畜禽生产基地,在为京津市场提供优质农产品的同时,积极开展观光体验业务,有效地实现了农业生产与农业休闲有效融合、互促。
2 廊坊市乡村旅游业品牌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旅游品牌的实质是给游客带来独特精神享受的一种承诺,它是建立在旅游资源或旅游地域的独特性之上的。狭义的旅游品牌是指某一种旅游产品的品牌;广义的旅游品牌,则包含单项产品品牌、旅游企业品牌、公共性产品品牌、旅游地品牌等[3]。笔者在综合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建设廊坊市乡村旅游的品牌体系,应该包括旅游产品品牌、旅游地品牌、以及相匹配的农产品品牌等。
构建旅游产品品牌要充分注重整体观念,从吃、住、行、游、购、娱等全方面展开。其中,文化植入与突显特色是保证旅游产品品牌建设效果的关键。建设廊坊市乡村旅游业的旅游地品牌需要立足产业基础与资源优势,对廊坊市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主题进行定位,树立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乡村旅游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品牌建设离不开相应的农产品。通过知名农产品带动乡村旅游发展,以乡村旅游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实现二者之间的有效互动。
3 廊坊市乡村旅游业品牌体系建设的定位与目标
3.1 品牌体系建设的定位
廊坊市乡村旅游业的品牌体系建设,需要基于大城市居民的休闲需求,通过文化创意、农业科技与现代服务的有效融合,将其打造成环渤海地区内以现代都市休闲功能为主导的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特色区、现代农业资源要素有效集聚、科学利用的示范区,引领、带动我国北方地区乡村旅游业创新发展。
3.2 品牌体系建设的目标
廊坊市乡村旅游业要基于产业的功能定位,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服务产品的品质,全面提升产业价值水平,构筑以农、林、牧、渔产业为基础,集观光采摘、操作体验、度假租赁、康体娱乐、科普教育、示范推广、会展培训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
在品牌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本地传统优势农业和生态环境禀赋,融合区域社会历史、产业传统、民俗节庆和农业文化,借助主题创新、经营创新、景观创新、产业融合创新、活动创新,培育产业优势。同时,保护生态多样性,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依托品牌化发展,使廊坊市乡村旅游业成为集信息交流、文化传承、就业创业的平台,促进产业快速转型、升级。
4 廊坊市乡村旅游业品牌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
4.1 品牌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实现廊坊市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目标,需要基于其独特的空间区位、现有产业基础与优势,以打造廊坊市乡村旅游业的品牌体系为核心[4],以京津地区城市居民的特色需求为出发点,强化特有农业资源要素、文化要素的集成利用,完善现代化的服务水平与能力的保障体系[5],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功能体系的优化,提升产业整体价值水平。
4.2 品牌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廊坊市乡村旅游业品牌体系建设路径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是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二是打造特色旅游吸引物。培育竞争力是对产业内在发展能力的提升,是产业品牌体系建设的内在支撑[6];打造特色旅游吸引物是产业外在形象的体现,是对游客的有效吸引。
提高产业竞争力,需要各级政府从宏观层面进行系统规划与开发,制定科学制度,引导与扶持相关主体参与产业的品牌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各类主体力量,为产业发展提供金融、信息、技术等配套服务。强化经营主体对资源要素的吸引、集聚、利用能力。通过政府科学驱动、保障体系完善与资源的高效利用,提升产业整体竞争优势。
特色旅游吸引物能够有效吸引游客,保障经营主体获得收益回报[7]。廊坊市乡村旅游业特色旅游吸引物的打造,需要以旅游者需求为基础,依托特有农业资源、生态环境、农业文化,进行科学、合理设计与开发。特色旅游吸引物要给旅游者带来直观的感受与深切的体验,促进产业知名度与美誉度的提升。
5 廊坊市乡村旅游业品牌体系建设的模式
5.1 以农业高新技术为依托的模式
廊坊市城区内、三河市内乡村旅游主要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展开,提供观光、体验、科普等服务。这类乡村旅游业的品牌体系建设,需要以农业园区、农产品生产基地为载体,以高新农业生产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服务体系为辅助,重点发展绿色农产品采摘、科技体验、租地耕种、农业节庆、技术交流、农产品展销、农庄餐饮等业务,吸引都市白领、青少年,满足大城市的居民需求[8]。
5.2 与旅游景区相互配套的模式
廊坊市永清县、霸州市、香河县等地区内拥有众多历史遗迹、博物馆、自然景观等景区。这些地区的乡村旅游业主要依托旅游景区发展。此类乡村旅游业的品牌体系建设,重在强化农家乐、娱乐休闲、体育俱乐部、健康运动、农史展览、民俗收藏、手工艺品展销等业务,与旅游景区之间形成相互匹配。通过二者间的良性互促,凸显乡村旅游的生态优势与优秀文化。
5.3 以现代农业生产为基础的模式
在廊坊市安次区、永清县、三河市等村镇内,拥有大量的葡萄、梨、桃、西瓜、蔬菜等生产基地,以生产基地为载体,也是打造乡村旅游业品牌体系的模式之一。此类乡村旅游业品牌体系的核心是构建农业产业链与旅游产业链的“双产业链相互驱动”[9]。即以精品果蔬品牌,吸引游客观光旅游;借助旅游品牌,扩大优质产品销售。
5.4 以特色农业文化为支撑的模式
廊坊市拥有胜芳镇花灯、固安屈家营音乐、文安武术,永清扎刻与剪纸、三河豆腐加工工艺等传统农业文化。依托传统农业文化,也是一种建设乡村旅游品牌的模式[10]。开展吹奏音乐会表演、舞蹈花会表演、传统手艺表演、民俗展演、创意产品制作等活动,配以文化产品销售,让游客对农业文化获得深刻体会,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5.5 以特色村镇为载体的模式
廊坊市胜芳镇、高楼镇、?t阳镇、南营镇、辛庄村、杨家营等村镇,或是以民族文化为特色,或是以现代化新型农村为特点,或者拥有难得的田园风光。以这些特色村镇为载体,也可以有效塑造产业的品牌。在保持村镇原有特点的同时[11],辅之以风情民俗、田园风光,发展乡村度假游、田园风光游、民俗体验游等业务,为游客提供一个舒适的度假场所。
参考文献:
[1] 李艳.京津冀区域特色旅游合作开发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1,27(4) :114-116.
[2] 李海桐.廊坊市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思考[J].职业时空,2009,5(6):5-6.
[3] 黄其新.区域旅游品牌化的驱动因素与战略组织――兼谈武汉市推进旅游品牌化发展思路[J].湖北社会科学,2005(3):57-58.
[4] 王婉飞,单文君.乡村旅游产业升级研究――以德清县乡村旅游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5):101-104.
[5] 邱玉华,吴宜进.城镇化进程中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选择[J].社会主义研究,2012(1):101-104.
[6] Charles R , Brent J R.旅游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65-175.
[7] 方世敏,周荃,苏斌.休闲农业品牌体系建设初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7(1):71-77.
[8] 周晋.城郊型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基于信阳胡店乡村旅游调查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2011(6):88-90.
[9] 肖晓.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整合发展模式探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82-85.
关键词:生态旅游区;品牌支撑点;品牌塑造
引 言
现代旅游业已从当初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上的竞争,发展到了旅游目的地品牌的竞争,且愈演愈烈。旅游目的地相继采用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来实现与各地区的差异。旅游品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内容有品牌的定位、设计、内部建设、外部推广和管理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缺一不可,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品牌塑造或品牌重新建设。
1 皇城相府生态文化旅游区的品牌建设
1.1 品牌要素提炼
一般而言,旅游区的品牌要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及风景,历史文化名胜,民俗风情,地理位置及气候,社会经济等各种因素。
1998年开始皇城相府完成初步修复并开放,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来数百万海内外游客,先后有10余部影视剧再此拍摄。值得一提的是: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在央视播出后引起了不小轰动,收视率达到空前高度。另外,皇城相府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促进了旅游业发展,在刚刚过去的几年间,该村先后摘取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十佳小康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最佳旅游景区”和“山西省十佳文明景区”等荣誉。
1.2 皇城相府的品牌支撑点的构建
皇城村始终坚持“文化旅游业强村、现代服务业富民、高新技术业兴企”的发展战略,通过近几年的发展,皇城相府升级成了国家5A级文化生态旅游景区,实现了从革命老区到生态文化建设强村的跨越,目前皇城相府的发展越来越着重于品牌的塑造,皇城相府的知名品牌的构建主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1)挖掘历史文化,实现文化与品牌衔接
文化熏陶是旅游的重要组成,只有文化才能体现出旅游的魅力所在。康熙帝时期的命相陈延敬故居,是一座拥有400年历史的古建筑,但长期以来遭到了各种形式的破坏,近乎破败。为此,皇城相府采取了相应的方法来保护和延续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各方面的大力投资以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使这一古建筑重新焕发生机。丰富了皇城相府生态文化旅游区的文化内涵,提升了品牌价值。
(2)完善配套设施,丰富旅游内涵
皇城村通过大力投资兴建各种配套服务工程,是皇城村的发展规模更上一个台阶,修建了休闲广场、演艺舞台和音乐喷泉等公共设施,极大地提升了旅游服务空间和服务功能。同时,皇城村拥有全国第一座字典博物馆,博物馆的馆藏代表着与皇城村悠久历史相关的各种文化背景。皇城村依靠完善的配套设施开展了各种文艺活动,加上皇城村美丽的夜景,可以让游客真正感受到乡村旅游的乐趣所在,增强景区的竞争力。
(3)开发服务特色,着力宣传皇城相府品牌
只有独特才能体现出竞争力和吸引力,在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皇城村在这方面加强了对人文方面的开发,通过开发自然山水景、生态农业园和农家乐等新型服务模式。不仅提升了皇城相府景区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优势,还将新农村的建设思路融合到景区的建设中来,使皇城村的旅游产业发展路线越来越具有综合性,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人的需求,在各种服务企业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
另外,皇城相府主动走出去,将自己面向世界进行宣传,通过各种影视剧的拍摄、专题电视报道以及文化传媒公司的成立,充分提升了皇城相府的知名度。只有走出去,才能把越来越多的游客引进来。
2 皇城相府生态旅游区的品牌之道
旅游地品牌的构造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丰富品牌的内涵和形式,皇城村应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立足于古典文化、多样的服务形式等品牌要素,构建更为完善的旅游品牌,并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实现完整的旅游品牌体系的构建,从而提升品牌价值和景区的综合影响力。
皇城村通过旅游精品的打造,建设了完善的景区系列工程,并在此基础上加快了旅游资源的整合,寻求与周边旅游区的双赢合作模式,带动周围景区的发展。在对外方面,皇城村加大了对全国主要省份的旅游市场的开发,将服务做到全国范围内,同时,皇城村文化活动作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强力支撑,大胆进行旅游宣传新尝试,这种类似于“一站式服务”品牌建设代表着超前和发展的眼光,使皇城相府得到有利的开发,为皇城人民谋利益,推进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江西婺源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也是著名的生态文化旅游区,在其景区建设中实行生态保护、城镇建设以及交通建设均以服务旅游为中心,致力于将婺源打造成一个大公园,并长期坚持封山育林和造林绿化工程以及古文化、古遗迹的挖掘、整理、开发和保护工作。为了保持该县的生态优势,确立了以生态工业为主的发展方向,有效的保护了生态环境,实现了对景区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是生态与文化的完美结合。皇城相府生态文化旅游区的品牌建设也应当发挥自身优势,确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对景区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实现生态与文化的完美结合。
3 皇城相府品牌塑造的价值与展望
皇城相府的迅速崛起能给人们带来很对的启发与思考,皇城相府的品牌塑造是使其被外界认知的一个有效方式,这不仅关系到整个旅游区能否在旅游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还能对皇城村景区的发展方向有一个明确的指导,关系到皇城村人民的切身利益。这就要求皇城相府景区在开发和品牌塑造的过程中,结合旅游市场形势和同类型地区优秀示例寻求更为合理的发展模式。
皇城相府的建设通过积极探索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产业发展、景区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不仅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惠,而且有力推动了全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皇城村的各种高新技术产业不仅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还带动了许多家庭餐馆或旅游商品经营的发展,同时为周边各村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促进了幸福乡村建设,村民的各项待遇均得到提升,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杨桂华.生态旅游景区开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马平.旅游目的地品牌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
摘要:近年来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的发展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结构,而且成为旅游发展的新热点,特色旅游村镇品牌建设建设也随之蓬勃发展。本文通过对江苏省旅游特色村镇品牌建设研究,并对其优势做出研究评述。
关键词:江苏省;旅游特色村镇;品牌建设优势
1.村镇品牌定位准确
一个成功的品牌离不开它的建设与经营,但在进行建设前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对品牌进行定位,村镇品牌也不例外。江苏省目前9个特色旅游村镇都已形成自己清晰的品牌定位,我们结合过去的文献和网络资料做出归纳。
周庄作为旅游特色村镇其品牌建设开始于1994年,第一任周庄旅游公司总经理屈玲妮在初始接手经营的过程中业绩一直不理想,她开始反思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并开始查阅很多产品营销相关的书籍,希望能从中获得启发。有一天她在一本台湾杂志中无意中发现周庄被外界称为“中国第一水乡”,顿时醒悟,认为可以借鉴,便有了周庄第一个品牌定位。之后周庄将村镇内特色的旅游景点整合起来,以“中国第一水乡”的品牌向海内外进行营销推广,这也开发了“水乡古镇旅游”的新兴市场;同里以“醇正水乡,旧时江南”的特色闻名于海内外,199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镇,著名景点“退思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1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际水乡古镇”被同里选为自身的品牌定位,但这一定位与同里自身优势特点还有一定距离;徐霞客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考证本地区已有7000年历史、5000年文明史和2500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徐霞客故居及晴山堂石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以该镇将自己定位为“游侠故里”,利用名人为自己宣传造势;沙家浜镇将自己定位为“红色沙家浜”,借助红色现代经典京剧《沙家浜》中的阿庆嫂来为自己代言;湖父镇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是太湖阳羡风景游览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良好,力图建设华东第一生态旅游镇;木渎镇将其品牌定位为“中国园林古镇”,这个定位不仅考虑其独特的景观资源优势,而且区别于其他特色古镇,与差异性较弱的水乡古镇相比,特色优势明显。溱潼镇对自身特色品牌定位并不明确,仅为水乡古镇,但相对于江苏省众多的水乡古镇没有明显特色,竞争优势不强;蒋巷村和旺山村都是旅游特色村,都致力于建设生态村,其定位没有独特性,因此知名度不高。
2.品牌识别系统较为完善
品牌识别系统是对每一品牌,设计者都会列出许多消费者符号,再从每一组中选出恰当的将意思相近的列在一起,再从每一组中选出一个最能代表这组意思的,然后开始分类。品牌识别系统,包括品牌名称、品牌口号和品牌标志。总体而言,江苏省旅游特色村相对于其他省份更好,但也有个别乡镇的品牌识别系统是不完善的。表1总结了江苏省九个旅游特色村镇的品牌识别系统[1]。
同里的品牌标识是一个蓝色的小桥,流水和品牌名称同里构成,表现其“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形成“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柳桥通水市,河港入湖田”的独特景观,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古镇;木渎古镇的品牌口号是“古镇木渎——乾隆六次到过的地方”,.康熙三次南巡和乾隆六下江南,每次偏幸木渎,为这里的山水风光而倾倒。让游客们不尽遐想乾隆当年的巡游故事;周庄品牌标识通过运用淡蓝色的背景表达“中国第一水乡”的品牌口号,突显其在众多古镇开发中的优势位置,也让游客永远不会忘记它的品牌定位。“中国第一水乡”既是周庄的品牌口号,也是其品牌定位。这不仅突显出周庄在水乡古镇的领先地位,而且明确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地位。徐霞客镇、湖父镇和旺山村这三个村镇没有明确的品牌标志,在游客心目中印象不深,其品牌识别系统有待提高。
3.品牌传播工具多样
为了让游客了解自身的品牌,各个村镇都通过打造自己的品牌来进入市场,使游客通过认识其品牌形象来形成良好印象,通过喜爱品牌来促成最终的旅游消费。江苏省各个特色旅游村镇都充分利用当下各种传播工具进行对外宣传。9个江苏省特色旅游村镇都已建设自己的互联网网站,便于世界各地游客随时了解村镇的基本信息和最新活动,随着互联网的全球发展,已成为特色村镇宣传自己的最主要手段。(作者单位:1.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2.盐城纺织学院;3.北京大地风景景观规划院)
参考文献:
[1]李泽华.江苏省旅游特色村镇品牌建设研究——以周庄古镇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2]挖掘丰富多样的特色景观规划生态宜居的旅游村——研究中心方明主人谈特色景观旅游
[3]王文霞.邢台峡谷群旅游品牌建立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6
[4]Philip.Kotler.et.a1.Marketing.Move:A.New.Approach.to.Profits,Growth.and.Renewal,Harvard.Business.School.Publishing.Corporation,2002
关键词:生态农业;美丽乡村;问题;措施
建设美丽中国是党的十提出的重要观点,是中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党的十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很早就对此决策发表过论述,只有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美丽乡村建设,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生态农业建设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也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切入点和关键所在。
1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
1.1生态文明意识有限。从国家环保部调查研究全国生态文明意识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国内老百姓掌握的相关生态文明知识极为有限,在日常生活中对生态文明行为并不关注。政府行为是公众很大程度形成生态文明观念的实际决定因素,公众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较强的依赖政府行为。在大多数的地方,这种现象极为普遍,实际上,很多干部和群众还没有正确的清醒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没有办法真正让他们在生活中做到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不能用实际行动对环境进行保护。
1.2规划水平不足。科学规划是建设美丽乡村活动的最重要工作,很多地方政府出台的小组规划与科学规律并不能吻合,规划内容还处于极为肤浅状态,对实际的发展需要不能达到满足,设计内容深度不足,此外整合不到位的状况在一些农村项目中也存在,对实际条件情况过分追求,把量力而为作为工作的唯一着重点,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在思考和改进农村发展建设上办法不多,在建设内容上不科学性极为严重,从而对建设美丽乡村水平造成极大的影响。
1.3资金整合力度有限。目前,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短缺,资金整合力度不够,仅靠上级资金支持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的资金较大,但是有些地方投入单纯依靠有限的地方财政,这导致项目资金整合难度增加,工作推进不力。同时,大多村集体没有经济收入来源,加上农民本身并不具备很高的收入水平,自有资金有限,这也是农村建设项目资金难度增加的因素,从而限制了一些示范点建设水平的提升,距离建设美丽乡村目标很远,与具体的建设标准形成很大的差距。
2对策
2.1以生态文明引领美丽乡村建设。首先,地方政府应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环境发展,在实际工作中真正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观念,贯穿于整个美丽乡村建设中。村容整洁是乡村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美丽乡村的主要标志。实现村容整洁,需要加大农村环境治理力度,这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要努力构建良好的村民居住环境,解决农村道路、污水治理、人畜饮水、信息、卫生等民生问题,真正的造福于村民。同时,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应成为地方政府工作的重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努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寻找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促进农民增收。地方政府应重视构建农村生态文化氛围,提升农民文化素养,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
2.2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统筹规划的导向性作用。首先,美丽乡村建设全局应成为政府相关部门的着眼点,把城乡一体化的实际需要作为主要考虑的因素,把绿色环保作为建设新型社会的重点内容,促进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次,地方政府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农村的具体情况为出发点,做到统筹规划,要注意规划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发挥地方优势,要突出地域特色、文化符号和民俗气息,规划要因地制宜,要充分听取农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要把中长期的规划和近期的工作目标科学、有机结合,量力而行,不能顾此失彼,贪大求快,讲求实际成效。
2.3坚持以产业培育为支撑。美丽乡村需要有美丽产业,建设美丽乡村,产业是根基,富民是核心,否则村庄建得再美也会缺乏生机,甚至会成为新一轮“空心村”。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通过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才能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持久动力,引领美丽乡村发展。美丽乡村的建设不仅仅是刷刷墙,换一下屋顶,更重要的是要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提升乡村魅力,可以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地方政府部门应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和特点,引导农民大力开发特色农业产业,抓好地域农业品牌建设,为农业生产品牌建设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鼓励农民投身创业,增强农民群众良好的品牌意识,积极融入生态文明发展,彰显农业绿色环保理念。建设美丽乡村,要走绿色发展道路,发展绿色经济,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实现经济增长。各地实践证明,发展生态游、农家乐是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有效抓手。在建设美丽中国进程中,重视美丽乡村建设至关重要。兴文明本质上就是兴生态,而生态的衰亡实质就是文明走向衰亡。积极融入生态文明观念,这是建设美丽乡村充满良好性与积极向上性的前提条件,并有利于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推动中国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1农产品包装设计落后于其他产品包装设计,多停留在简单实用的水平,很多农产品还在采用传统的纸盒箱、塑料盒等包装形式,部分农产品包装不利于产品储存,长期存放容易造成霉变。1.2部分农产品过度包装,过度包装引发环境污染,浪费原料,同时也增加生产和流通成本,以及消费者的经济负担,短时期内可能利润会明显增长,但从长远角度看不利于农产品可持续发展。1.3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对农产品包装设计认识差距大,一是认为只要包装好,消费者就认可,导致了不管产品质量如何一味追求豪华包装。二是认为农产品就是低档产品,包不包装不重要,造成有的优质农产品没有进行合理和科学的包装,影响了产品的增加值。
2品牌建设是推动农产品发展的重要途径
吉林省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处于发展阶段,品牌影响力不强,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少。应建立吉林省的农产品包装行业标准,根据农产品小、散等种植特点培育区域共有品牌,统一质量标准体系,通过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全省农业品牌建设步伐。农产品包装设计要把吉林传统文化融入品牌包装,及早注入国际化品牌包装内涵,以便更快地达到产品先入为主的市场地位。农产品在相同的质量前提下如何打造品牌包装设计至关重要,包装设计在品牌推广上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方式。近年来高端农产品消费日渐升温,要把高档的农产品推向消费者,就要抓好品牌建设。在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礼品经济中的不少高端农产品销售萧条,如何让高端农产品进入寻常百姓家,农产品的包装设计就要贴近生活,研究消费者的心理需求,通过包装设计和品牌建设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直接获得更多的高端农产品。
3解决农产品包装设计方面认识上的差距
吉林省大部分农产品给消费者的印象通常是低档商品,一些农产品生产销售者也这样认为,所以有的地方农产品包装没有被列入农业增收的主要内容来考虑,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方面农产品优质不能优价的问题一直存在,农民通过种植农产品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目前多数乡村干部对于农产品包装重要性的认识在逐年提升,但还没有落到实际生产中,这方面还需要引起重视并加大力度,比如农产品包装设计技术没有被列入科技下乡内容,农业产业化项目农产品包装设计内容很少等。要引导农民和经营者提高农产品包装意识,通过更多途径获得适合自己农产品的包装设计作品,从而实现对产品的包装。
4农产品包装设计技术要满足农产品包装需求
黑龙江作为农业大省,农业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得天独厚。发展现代农业观光、农业科普旅游展示、乡村休闲度假、农家乐等形式的新农村旅游符合黑龙江的省情。能满足城市居民旅游消费需求、扩大内需,为农业经济注入新的增长点,是打造“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的重要内容。
以下谈谈发展农业旅游的几点认识。
一、以农为本,统筹推进
从黑龙江省农业地区的实际出发,培育民俗旅游接待户,推进旅游名乡(镇)建设、旅游名村建设,开发乡村旅游新产品,丰富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区的内容和体系,发挥农民作为农业旅游的开发主体、建设主体、服务主体、受益主体的作用。
从农村实际和市场需求出发,优化乡村旅游环境,促进各地乡村旅游市场化、特色化、产业化发展方向,打造农旅结合、城乡互动新格局。
在扶持政策、公共设施、引导资金、规范管理、宣传推广等方面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和引导力度,逐步建立、健全农村旅游服务体系。形成以保护和开发为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乡村生态环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物古迹保护。
二、突出特色,产业运作
探索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引导个性化发展,打造浓郁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推进品牌建设,形成特色发展格局。引导乡村旅游向优势地区集中,引导各类经营主体要严格按照市场化运行、达到经营规模化、营销网络化,提高乡村旅游产业化水平。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现城乡互动。建设精品、扶持龙头。
三、培育功能完善的旅游产品
推进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工程、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乡村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乡村旅游市场开发工程、乡村商品开发工程、旅游人才培训与就业创业工程、旅游质量提升工程工程建设。
建设系列乡村旅游示范区。构建乡村旅游精品体系。最先推出一批完善成熟的农村旅游新产品。逐步培育成乡村旅游精品。拓展和提升观光型乡村旅游产品的休闲度假功能,增强亲和性、参与性等体验内容,挖掘原生态村落、少数民族风俗和生产生活特色。加强对历史文物遗迹、民居、街道等古老建筑的保护,突出文化特色。打造具有龙江特色的旅游名乡(镇)、名村品牌:开发建设以休闲、度假为主线的农业主题旅游产品;开发建设“农家乐”旅游产品,并引导其走向品牌化发展道路。
优先解决交通干道、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点的道路交通建设:建设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解决如厕难问题。
推动城市公共设施和服务职能向乡村旅游地延伸、覆盖。建立包括乡村家庭旅馆在内的网上预订系统。提升整体的市场化程度。在机场、车站、等城市窗口向游客提供乡村旅游咨询服务。在重点客源地交通站点设立广告牌。推动分散的农村旅游产品走向市场。加大乡村旅游的宣传促销力度。有条件的地区,可举办系列节会活动,提升产品形象。积极支持和鼓励农民参与设计、开发、销售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服饰、手工艺品,特色食品、旅游纪念品。逐步完善乡村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体系。抓好乡村旅游服务型人才的岗位培训和岗前培训。选拔农村优秀青年到旅游院校学习,培养高素质的乡村旅游管理人才队伍。全面完善乡村旅游服务质量体系,不断增强乡村旅游的“服务意识、形象意识、品牌意识”。
四、建立保障机制,促有序发展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建立统一协调的多部门协作机制,统筹发展规划和长期发展战略: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宣传促销的资金投入。鼓励社区参与,调整收入再分配机制。使旅游业成为乡村重要的产业和社区经济内容,让农民体验到从旅游业中直接获利的喜悦。实现地区之间、产业之间、个体之间利益的再分配过程。研究制定乡村旅游质量等级评定标准,规范导游解说和团队运作。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环境、接待设施、接待服务的规范化管理:逐步建立并实施乡村旅游住宿、餐饮、娱乐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安全标准。
根据乡村旅游地域差异大、类型丰富多样等实际情况,加强对乡村旅游的分类指导。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发展,明确各自工作重点,制定不同的政策措施。
笔者在近几年先后走访了我省几家乡村游试点。尚志市将河东朝鲜族乡的四个朝鲜族村作为该县整体推进的试点单位,通过国家、省市建设资金扶持,村民自筹两种方式,投资近千万元用于道路、路灯、绿化、院墙等基础设施建设,栽花3万余株,植绿化树5000余棵。
一、引言:
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对于农村经济、国家的长期稳定,以及社会的蓬勃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乡村旅游带有不同的特点,本文以宏观视域,以乡村旅游的普遍现状为切入点,以其发展特点和发展瓶颈出发,综合讨论了如何最大程度上减少我国乡村旅游发展阻力的实现路径。
二、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当前,国内乡村旅游开发正逐步走向白热化。
(一)从区域层分析,可分为两种:
1、景区边缘地区;该地区的旅游产业一般以国家级、地级市旅游景区为依托,地处其边缘地带,将现有的风景与旅客资源结合起来。这些区域的经济相对发达,且交通便利,结合景区覆盖区域的成熟经营理念与管理能力,这一地区的乡村旅游一般比较兴旺。
2、老少边贫地区;该地区的旅游产业继承于景区边缘地区之外,其发展一般需要靠国家的政策支持与指导。但这些地区的自然风光比较原始,带有浓浓的民族风情,传统的农业文化、深厚的地域特色,使之独具特色,现在的规模虽然不是很大,但是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或将成为独树一帜的特色旅游产业。
(二)从机制层分析,可分为三类:
1、政府主导型;即国家与地方政府为了使本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更多的活力,采取多种手段对乡村进行各种各样的开发引导,提供帮措施。
2、市场推动型;即依靠市场自动调节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变化,政府通常较少参与,故此模式对于市场机制的要求很高,应尽量使其完善。
3、混合发展型;即是将政府参与和市场调节发展乡村旅游两种形式有机结合,使资金、思想传播、基础建设以及培训和管理等能够有更好的发展与协调,直到当乡村旅游的民间组织以及相关协会日渐壮大后,政府的参与力度则以此减弱,更多的是发挥监管作用。
三、乡村旅游的发展瓶颈
从整体上看,目前阻碍乡村旅游发展的因素主要可归结如下:
(一)受政策影响。近年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迅速,相关领域越来越多,这些是积极有利的变化趋势,政府的宏观调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与此相对应的政策缺陷却愈加明显,对于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的保护力度也相对不足。
(二)受配套服务影响。便利的交通,舒适的住宿,良好的治安等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如,开通来往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快捷巴士;种类繁多的餐饮业、洗浴等服务性行业,热情周到的售后服务等都能大大提高旅客满意度,刺激再消费。但由于部分地方政府的重视不够,扶持投入力度相对较小,造成乡村旅游配套基建不健全,再加上服务意识的不到位,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旅游的有序发展。
(三)受功利意识的影响。乡村旅游通常会给人以“低投入、高产出”的错误印象,因其开业前期需进行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筹资压力很大,在实际运营过程中还经常会出现资金短缺的问题;再,长期居住于乡村农民多数依靠自己的基金进行投入,凭借其一己之力通常难以承受如此浩大的工程,由此,便只能采取在具体的旅游设施上、旅游产品的品牌上、以及包装上进行资金的压缩,从而不可避免的造成旅游产业档次的降低,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措施
(一)推进乡村旅游的品牌化建设。品牌可以增加消费者的感情认同程度,提高对于产品质量的认可度。因此,通过对乡村旅游的品牌建设,可以使我们认识生产经营者的知名度、服务质量以及信誉等,继而带动发展。现实中,乡村地区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拓展经营领域,串联成产业链,将旅游活动与餐饮业、娱乐服务业有机结合,创造更大的利润的同时,也塑造出地区旅游品牌。
(二)建立健全乡村旅游管理机制。乡村旅游主要是农民自主开发建设,中间主要参考的是市场的需求。从深层次上说,农民的经营理念与能力往往决定着乡村旅游整体的发展前途,而这其中,必须依赖政府的监管,一旦监管失效,便会出现类如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因此,要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坚决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建立健全旅游管理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坚决杜绝不良竞争现象,妥善规划乡村旅游项目。但要注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在最大程度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农民是民间文化的创造者。文化建设自下而上进行比自上而下命令来得实在、有效;农村文化建设只有深深植根于广大农民群众中,才有旺盛不竭的生命力。莱州是农业大县,有70多万农民,他们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必须要着眼于农村的实际,充分调动农民的力量,使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文化的谋划主体、建设主体、投入主体、享有主体。尤其是要让年轻一代农民参与到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农村文化的建设中去,让他们在参与中产生“幸福感”。在人人都乐于参与的氛围中,筑牢农村文化的根基。
二、民间艺人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骨干
农村中有大量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把他们发动、组织起来,将是农村文化建设的生力军。民间艺人从小长在农村,受民间文化熏陶,耳濡目染,对民间文化十分热爱。他们乐于奉献,甘于清贫,能够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创作出符合群众实际需求、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莱州较有影响的民间艺术,如草编、玉雕、剪纸等都是民间艺人长年活跃在农村,院内道上、田间地头传送的。他们能够带动其他人积极参与农村文化活动,提高农村文化活动的参与面,解决许多政府做不了的事情。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是传承民间文化、促进农村文化品牌建设的关键环节。莱州文化底蕴深厚,“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遍布乡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要保护好这些“活”的民间文化:一方面建立民间艺人人才库,对民间艺人进行登记、建档;另一方面,要制定适当的补贴政策,鼓励他们从事农村文化创作、表演、宣传和弘扬工作;同时要加大对民间艺人的培训,用先进文化理念武装他们的头脑,提高民间艺人的创作活力和创作激情。
三、民间传统文化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土壤
民间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它产生于本土,扎根于农村的广阔土地,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本土特色,在农村文化品牌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首先,民间传统文化形式多样,有利于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统民间文化根源于农业生产,形式丰富多样,这些民间文化形式贴近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通俗易懂,能够吸引群众的参与热情,有利于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其次,民间传统文化建设需要的经费投入少,可以减轻政府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压力。莱州现存的大多数民间文化形式如草编、玉雕、剪纸等需要的资金都不多,对开展的场地和器材也没有太多的要求,这些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大都靠口传身授,不需要专门的资金投入。民间文化的这些特点使经济不发达地区,也能够以多种形式开展农村文化建设,从而避免因资金原因导致的农村文化建设停滞的局面。
四、鼓励、扶持农村民办文化
农村文化建设不能只依靠政府唱独角戏,应当动员多方面的力量。民间的戏曲、秧歌、杂技、灯彩、剪纸、草编等民俗表演和民间艺术项目是农村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莱州现有的很多民办文化都是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加强民间文化建设;提供适合农村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可以充分发掘农村的文化市场潜力,使民办文化投资者取得合理的回报,促进民办文化的健康发展。目前,莱州市较成规模的民间文化团体有200余个,对这些以民间传统文化为内容,从事农村特色文化产品开发和文化服务、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民办文化团体,宜采取“民办公助”的形式,从政策上、人才培养上、资金上进行鼓励与扶持,使农村民办文化团体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而得以健康发展,从而促进农村文化建设。
五、整合农村文化资源,打造农村文化品牌,推动农村文化产业化发展
一、区域品牌与特色优势农业
区域品牌是指在某个行政区域或经济区域范围内的,具有相当规模和较强生产能力、一定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一个或几个特定产业所形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该区域内企业品牌集体行为的综合体现。它包含三个要素:一是产业基础,它是区域品牌的基本内容,产业的生产规模、市场占有率、技术和质量水平、产业内部分工合作程度等体现出的产业实力水平与区域品牌的影响力成同向关系;二是区域性,是指区域品牌与特定区域密不可分,一般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三是品牌效应,是指区域品牌不仅蕴含着区域沉淀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等内容,更代表着该区域产业和产品的主体和形象,区域品牌与特色优势农业具有密切的关系。
1、特色优势农业的“特”、“优”与区域品牌的区域特性存在天然的联系
特色优势农业所依托的资源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质量,以及由此形成的产品特殊品质、产业规模和特色优质均是与特定区域紧密联系的;离开特定区域,就无所谓“特色” 和“比较优势”,也就无所谓“特色优势农业”。因此特色优势农业的“特”、“优”正体现了区域品牌的“区域性”。
2、特色优势农业与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互动
区域品牌建设是以某个产业或整个区域的发展为着眼点的,它突破了传统农业经营的单个企业或农户规模小,实力弱,抵御风险能力差等限制,为区域特色优势农业发展扫清障碍。凭借品牌凝聚力,集群众多企业向区域内聚集,使大量的资金、劳动力、先进技术、市场信息等源源不断涌入区域,从而为区域特色优势农业飞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而农产品区域品牌在一定范围内树立了特色优势农业的形象,确立了特色优势农业发展所形成的产业规模、产业集中度、市场占有率是区域品牌最初形势的基础。特色优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得区域品牌更具有持续的品牌效应,不断和持续地扩大影响力,有效提高区域农业发展的竞争力,是区域特色优势农业开拓更广阔市场的有效手段。
二、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建设区域品牌的现实基础
1、自然资源优势
__县域总面积20__平方公里,属“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7.2%,年平均降雨量1644毫米;全县拥有耕地21万亩,林地206万亩,25度以下适合生态农业发展的山坡地57万亩,可开发的滩地资源10万多亩,81%的河段水质达到1类标准;经浙江省地质矿山研究所抽样检测,我县的水、空气、土壤等因子均达到绿色农产品生产要求,按照国家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标准,全县共有15万亩耕地和2万亩淡水养殖的生态环境符合要求。良好的生态资源为我县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产业化发展优势
近年来,我县致力于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特色,被评为“浙江高效生态示范县”。一是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确立了建设浙江省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思路,特别是在成功制定《绿色农产品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又连续出台了《关于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若干扶持政策》和《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有力地促进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二是主导产业特色鲜明,已建成经济林面积38万亩、蔬菜瓜果基地30万亩、各类无公害基地16万亩;形成了以杨梅、有机茶、竹笋两用林为主的林果产业链,以__鸡为主的家禽产业链,以绿色稻米为主的粮食产业链,以山地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链,以山塘水库为主的淡水养殖产业链。三是品牌建设、产加销体系建设发展迅速,我县先后获得了“中国杨梅之乡”、“中国有机茶之乡”“浙江蜜梨之乡”“浙江山茶油之乡”等称号,被评为全国经济林产业示范县、国家级杨梅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浙江省生态公益林建设示范县、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注册有各类农业品牌165件,其中省市名牌8个,省市著名商标9件,中国驰名商标2件,获浙江省名牌农产品2件,54个农产品获省农博会金奖;15只农产品通过有机认证,25只农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33只通过无公害认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势头良好;拥有农业龙头企业5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42家,建成了全省首家绿色农产品专卖市场,基本构建了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体系,其中杨梅产业化经营在全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交通条件快速改善
__是台州的西大门,距杭州300公里,距台州市区120公里,是台州进入浙中地区的西大门。随着台金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诸永高速公路建设的不断推进,__正成为浙东南的交通小枢纽,这大大缩短了基地与市场的时空距离,为我们承接发达地区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信息、先进理念和人才、发展农家乐等乡村休闲旅游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对我们加快建设浙江省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区域品牌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市场上品牌农产品发展喜人,但是与一般工业品和国外农产品比较,我县农产品品牌经营还处于比较低级的经营阶段,__作为台州西部欠发达县在农产品品牌经营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1、农产品品牌资源布局不尽合理
目前,农产品的小规模生成方式依然是农业生产的主流,农业生产的标准化
程度低,导致了农产品品质不稳定,品牌建设难度大。__农产品产业化发展从计划经济发展而来,由于历史原因,系统内部品牌资源布局不尽合理,主要体现在:第一,品牌产品涵盖广泛,产品品质参差不齐,同一品牌存在于不同的产业链条上。第二,不同品牌使用同一个名称,情况最为严重的是__鸡产业和杨梅产业。第三,同类产品多种品牌,造成消费者注意力分散。__内部存在很多规模不大的生产组织,产品品种趋同。如__鸡产业中,成品鸡制品有仙黄、苍岭、仙绿、李老汉等品牌;杨梅制品除“聚仙庄”、“杨百利”、“ 仙之梅”等,还有一些小有影响的品牌;等等。这种品牌布局消耗了有限的自然资源,在外部市场也会造成相互倾轧,使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下降,不利于__特色优势农业的整体利益。
2、农产品品牌管理层次低
由于农产品品牌管理体系并未形成,大部分农产品品牌管理还停留在传统的较低层次的管理上,主要表现有:
⑴缺乏统一的品牌管理体制 近年来,我县在品牌整合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基础上,各重点龙头企业也开展了大量的品牌建设活动,创建了仙黄、聚仙庄、杨百利等一批知名品牌。尽管部分龙头企业的品牌经营水平较高,但是,从总体上看,品牌管理工作上还存在漏洞。首先,品牌管理主体缺位。缺乏专门的品牌管理机构,没有具体品牌管理制度;其次,品牌管理行为弱化。缺乏统一的品牌管理规划,品牌管理不到位。如__鸡的品牌到是“__鸡”还是“__三黄鸡”没有具体的规定,各地都打着“__三黄鸡”的品牌生产和出售所产__鸡;最后,品牌经营能力差。近年来,__品牌经营发展很快,品牌资产价值迅速提升。但是从经营手段看,仍停留在实业经营上,以资本扩张为主的形式资本经营比例还不高,品牌价值在兼并、重组等外向发展优势为体现出来。
⑵品牌管理缺乏整体长远规划 品牌塑造除了价格、广告、宣传、促销、售后服务等营销环节外,还涉及物流( 产品配送)、生产质量、产品包装、产品工艺设计、研发质量、 企业形象塑造等多部门的工作,品牌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__农产品企业中,除聚仙庄、杨百利等个别大企业能够形成完整的品牌管理系统,大多数的农产品企业无物流配送系统,包装、售后服务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__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缺乏整体长远规划,使得__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弱,知名品牌很少。
3、品牌形象不统一,缺乏鲜明个性 由于__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众多,企业性质有民营、股份、有限责任等多种,特别是生产同类农产品的各企业均有自主设计品牌形象,导致了品牌形象不统一。很多产品以产品品种作为品牌形象,如杨梅、蔬菜、__鸡等。
4、品牌文化挖掘不够,缺乏文化支撑 __农产品品牌大多以地理名称或企业名称命名,如广度、苍岭、苗辽峰、 括苍等地名。对于已经具有一定影响的品牌名称来说,挖掘其内在文化内涵是增强消费者认知的重要手段。从品牌宣传看,得乐康对品牌文化的塑造比较成功,而__鸡尽管影响很大,但其品牌文化的挖掘和宣传表现的不够主动。
四、发展__特色优势农业,建设区域品牌的对策与建议
发展__特色优势农业,建设农产品区域品牌,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中介辅导”的原则。
1、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农产品区域品牌创建中的积极引导作用
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好的制 度、交易环境是区域品牌形成和知名度不断提高的保证,而政府以其独特的地位在制度的建立方面有着自身的优势。目前地方政府需要做的工作有:首先,把区域品牌建设列入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其次,政府应该通过制度创新,集中必要政策资源,为区域品牌形成和发展提供支撑条件;再次,政府要努力挖掘资源或历史文化等资源禀赋作为题材进行培育,制定有关维护质量和市场秩序的地方性法规,维护企业合法利益,依法打击假冒伪劣行为,保护知识产权。
2、充分发挥品牌组织的中介服务功能
品牌组织,即农产品产地为了保护该区域农业品牌而成立的组织。它可以是起主导作用的龙头企业组织形成的行业协会,可以是农户自发组织的协会或者联盟,也可以是政府为此成立的某个主体等多种类型的中介服务组织。这些中介组织在区域品牌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由于区域品牌是一种公共产品,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就存在着“搭便车” 行为,阻碍了区域品牌的顺利发展,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应该协调管理,倡导行业自律,加强产品质量的监督,引导企业从自发创建企业品牌到自觉维护区域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