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庭环境调查范文

家庭环境调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环境调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庭环境调查

第1篇:家庭环境调查范文

为此,根据国内儿童保健学的发展和平时工作种遇到的实际情况,我们设计了8项可能是产生喂养困难原因的调查表,对2009年9月―2010年9月间京口区妇幼保健所儿保门诊中发现的68名喂养困难儿童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重点调查喂养困难儿童和家庭环境之间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对象和方法 2009年9月―2010年9月在京口区妇幼保健所儿保门诊中发现的68名喂养困难的婴幼儿的家长,采用问卷和询问的方式进行调查。婴幼儿年龄在8月―2岁之间,其中男39例,女29例,所有儿童均作血锌和常规血红蛋白的检测。

1.2 喂养困难儿童的诊断 因没有现成诊断标准,我们就把具有进食慢,一顿饭要花费1小时以上,食物含在嘴里不下咽,只愿吃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咀嚼能力差,不愿吃干饭和菜,稍多吃点就容易出现恶心或呕吐等表现的,并排除疾病因素列为喂养困难儿童。

2 结果

2.1 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68名喂养困难儿童可能发生原因调查情况

2.2 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8月―2岁婴幼儿的喂养困难原因与在婴儿期辅食添加晚、长期使用奶瓶及未及时训练杯子喝水等家庭环境因素有明显的关系,且多有合并两项以上原因。其他因素对喂养的影响不明显。缺锌率只比镇江市京口地区的平均水平高出3%,并无显著差异。

调查显示,大部分家长比较重视小儿的喂养。当儿童出现喂养困难后,有近65%的家长不知道如何纠正,多数采取哄骗、威胁的方法让孩子多进食。只有25%的家长通过保健咨询采取正确的方法纠正。另有10%的家长表示不管用。

调查还显示,在68名被调查婴幼儿中,儿童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5%,高于京口地区的平均水平2%;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为11%,高于京口地区的平均水平7%。

3 讨论

3.1 对4个月以后的婴幼儿,单纯母乳或者牛乳品往往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哺乳期内不及时补充,极易发生相应的营养素缺乏,故应及时添加辅食,以补充乳类营养素的不足,保障婴幼儿健康成长。

3.2 生后4―6个月是婴幼儿味觉发育的关键期,在此期内合理添加辅食可以促进味蕾的发育,还可以刺激婴幼儿口腔颊部,促使其咀嚼、舌头搅拌、吞咽等儿童口腔功能的学习和增强。添加辅食过晚会使婴幼儿错过学习这些能力的最佳时期。

3.3 6―24个月为婴幼儿喂养困难的好发年龄。使用奶瓶时间过长和1岁后仍不会用杯子喝水,一方面可能使原有的咀嚼、搅拌等能力退化,另一方面也是婴幼儿口腔功能低下的表现。此情况均是导致婴幼儿喂养困难发生的主要原因。

我们认为,此多为婴幼儿期食物转换过程问题。对已发生婴幼儿喂养困难的原因应引起儿童保健人员和家长的足够重视,加强科学喂养指导,广泛宣传先进的喂养知识预防喂养困难的发生。对已发生喂养困难的儿童,要准确评估喂养困难的严重程度,认真分析发生原因,和家长一起制定相应措施及时纠正,以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第2篇:家庭环境调查范文

关键词:家庭环境 幼儿 调研

环境具有教育功能,幼儿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认识周围世界、增长知识、发展能力的。对于幼儿来说,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发展中两个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微观环境。而家庭环境,它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家庭环境的好坏将影响到幼儿今后一生的发展。家庭是幼儿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授,父母的人格力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

一、幼儿家庭环境创设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发现,幼儿家庭环境创设的现状还不够理想,在家庭物质环境创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部分家庭物质环境创设不够整洁优美、缺少变化,缺乏属于幼儿自己的小天地,缺乏幼儿自己布置管理小天地的自主性;在家庭心理环境创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部分家庭欠缺和谐的生活气氛,家长在孩子面前示范性不够。

1.环境创设不够整洁优美、缺少变化

调查发现,有54.2%的家庭家中物品摆放一般,有10.2%的家庭家中物品摆

放不整洁优美。很多家庭中的物品都随意摆放,没有讲究,不够整洁优美。有64.4%的家长偶尔会根据季节、节日等日子适时改变家庭环境,有25.4%的家长不会根据季节、节日等日子适时改变家庭环境,只有10.2%的家长经常会根据季节、节日等日子适时改变家庭环境,家庭环境缺少变化,动态性不足。

2.缺乏属于幼儿的小天地,布置管理缺乏自主性

调查发现,有37.3%的孩子没有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孩子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活动受到限制。活动空间的种种特性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活动的空间限制了,就不利于激发孩子的创作动机和培养创新能力。调查发现,有47.5%的家庭不由孩子自己布置管理属于自己的小天地,有的家长觉得孩子没有能力自己布置自己管理小天地,就代其为之,使孩子失去了锻炼的机会,遏制了幼儿创造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发展。

3.欠缺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

调查发现,6.8%的幼儿家庭,人际关系是相处和平,关心不够,1.7%的幼儿

家庭,人际关系是相处冷漠,互不关心;有16.9%的家长偶尔会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有8.5%的家长从不用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孩子;有16.9%的幼儿偶尔能在家自由表达意见、想法,有8.5%的幼儿不能在家自由表达意见、想法;6.8%的家长经常打骂孩子,有74.6%的家长偶尔会打骂孩子,只有18.6%的家长从不打骂孩子;有64.5%的家长偶尔会在孩子面前吵架,只有35.5%的家长从不在幼儿面前吵架。有64.5%的家长偶尔会在孩子面前吵架。家庭环境中,缺乏和谐、民主、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不利于孩子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4.家长在幼儿面前示范性不够

调查发现,31.0%的家长在家中偶尔举止、语言文明,有3.9%的家长在家里从不举止、语言文明;有44.1%的家长经常在孩子面看电视或电脑,45.8%的家长偶尔在孩子面前看电视或电脑;有11.9%的家长经常在家打牌搓麻将,23.7%的家长偶尔会在家里打牌搓麻将;有37.3%的家长偶尔会陪孩子学习、游戏,甚至有10.2%的家长从不陪孩子学习、游戏。很多家长认为在孩子面前看电视、玩电脑、打牌搓麻将是很正常的事,从不避讳,孩子耳濡目染,也会像家长一样喜欢上看电视、玩电脑、打牌搓麻将,更甚者导致幼儿沉迷电视、电脑、打牌搓麻将,影响幼儿身心发展。身教重于言教,在这些方面,家长是幼儿的导师,要做好榜样示范作用,在孩子面前要举止、语言文明,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看电视、玩电脑、打牌搓麻将,而应该多陪幼儿游戏、学习。

二、创设良好家庭育儿环境的改进措施

1.注重物质环境的优美、动态性

人置身于优美、整洁的环境中,很难作出不讲卫生的举动来。可见,良好的环境对人的行为举止有一定的约束和教育作用。同样,整洁有序的家庭环境会使孩子从小养成秩序感,反之会养成散漫习惯。合理创设家庭物质条件和生活环境非常重要。

家庭环境的创设有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的内容。在空间方面,一是房间应当保持整洁有序,给人以温馨、和谐的感受。二是室内物品的摆放有较为固定的位置。强调家庭环境布置的重要性,并不要求家庭布置要豪华气派,而在于持久地保持整洁有序。在时间方面,根据季节、节日等日子适时装饰家庭环境,感受节日气氛。例如,在“六一”、“国庆”、“春节”等不同的节日,利用合适的材料简单布置一下,让幼儿体验节日气氛,增强节日意识,利用幼儿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2.创设属于幼儿的小天地并由幼儿布置管理

对孩子来说,游戏并不仅仅是好玩,它是幼儿理解世界、适应环境的重要方式。所以家长需要为幼儿创设一定的小而安静的私秘空间,这些不同大小和用途的空间可以通过对活动室整个大空间的分隔和变化来产生。例如,将放玩教具的柜子、架子改成活动式的,自由搬动,这样就很容易进行空间的重组。而这个空间由孩子自己动手布置,按幼儿的想法来装饰布置,经常让孩子体验创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在动手中发展思维,丰富想象,提高创造能力,让幼儿学会自己管理自己整理,发展孩子的管理能力。

3.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

家长应该积极提供或创设有利幼儿创新素质发展的“土壤”和“气候”,让幼儿在安全、自由、民主、和谐、活跃的心理环境氛围中,养成敢说、敢问、敢想、敢做的习惯,开发及发展孩子的创造力;我们还必须给予每个孩子独处的机会、权利、环境及时间,充分给予孩子任意发展的自由;家长还要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尊重孩子的同时鼓励孩子不迷信“权威”,鼓励其独创性和多样性,帮助孩子树立创造的欲望、勇气和信心,使其从小就能通过创造而享受探索事物的奥秘与兴趣。父母亲有不同意见,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一个和和美美的家庭,各家庭成员相敬如宾,互相关爱,互相扶持。让孩子生活在这样安定甜美的家庭环境中,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亲情的无价,能让孩子觉得生活是如此的幸福,世界是如此美好,使孩子逐渐养成活泼开朗,充满爱心的良好心理品质。

4.父母做好榜样示范作用

父母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和第一批人,这就要求父母要想孩子长大成才,首先要抓住家庭第一所学校,努力创造一个温馨、幸福的家,让幼儿在和谐、温暖、规范的家庭环境里健康成长。父母——这个第一任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是造就人才的主角,要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着手,从细小处做起,注意自己的言行、习惯。或许几句简单的话语,几点有趣的小知识,会成为开启你孩子心灵的钥匙,成为你孩子成才的基石。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看电视、玩电脑、打牌搓麻将,把自己的娱乐区跟孩子隔离开来,做好榜样,多花时间陪孩子学习、游戏。

参考文献

[1] 李航娟. 家庭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M]. 北京学前教育网 2001,(4).

[2] 张亚莉. 家庭在幼儿良好习惯培养中的作用[J]. 育子文苑.2010,(1).

第3篇:家庭环境调查范文

[关键词] 家庭环境;儿童行为问题;关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7(a)-0162-02

The study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home environment and child behavior problems

TU Lin MENG Qun HUANG Zhao-hua BAO Yuan-jun

Department of Child Care,Maternity and Health Care Hospital of Jiujiang City in Jiangxi Province,Jiujiang 332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me environment and child behavior problems,an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tackle the targeted issues in order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behavior problems. Methods 436 children at ages of 8 to 12 from March 2010 to March 2012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Jiujiang city were selected and carried out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questionnaire was composed of Moss home environment scale and Achenach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me environment and child behavior problems was evaluated based on the aspects of detection rate of child behavior problems,comparison of child behavior problems in sound family and dysfunctional family,and educational levels of patents. Results 68 out of 436 children had at least one behavior problem,which accounted for 15.60%. The incidence of child behavior problems was much higher in the following conditions included dysfunctional family,lower educational levels of parents' family,family with larger conflict, lower organization and entertainment family. Conclusion The occurrence of child behavior problems mostly relates to family,educational levels of parents,and family conflict.The varied home environment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child behavior.

[Key words] Home environment;Child behavior problem;Relationship;Study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儿童生长的环境也愈加重视。对于儿童来说,其快乐、健康的成长,与家庭环境的影响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为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首先接触的便是家庭,所以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本研究对436例儿童的家庭环境及其行为问题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对家庭环境与儿童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解决儿童行为问题的相关办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月~2012年3月九江市某小学8~12岁的儿童436例,其中,男224例,女212例。

1.2调查方法

对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将调查表集中发放,由儿童家长填写,统一回收后由专业人员对表格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得分,将有行为问题的学生与无行为问题的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所用调查表为Moss家庭环境量表和Achen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CBCL中包括儿童的9个问题行为:分裂样、抑郁、体诉、社交退缩、交往不良、强迫性、多动、攻击性以及违纪。这些问题行为被细分为112个小问题,且对每个问题都确定了1个分数。最后根据分数的大小来确定儿童行为问题的严重性。Moss家庭环境量表包括10种家庭环境特征,如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控制性与娱乐性。本次研究接受调查儿童436例,最终获得有效问卷436份,有效率为100%。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儿童行为问题总检出率的比较

调查结果提示,男性儿童行为问题的总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1)。

2.2 健全家庭与非健全家庭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的比较

调查结果提示,非健全家庭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健全家庭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2)。

2.3 不同文化水平家庭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的比较

调查结果提示,文化水平较低家庭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明显高于文化水平较高家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3)。

2.4 矛盾性、娱乐性及组织性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

调查结果提示,矛盾性较大家庭,组织性或娱乐性较低家庭的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家庭的健全与否影响儿童的行为发育

本研究说明家庭的健全与否对儿童的行为发育至关重要,在健全家庭中成长的儿童可以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其行为发育能得到及时规范和正确的引导,因此发生行为问题的概率就小。

3.2 矛盾性因素的分析

家庭环境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因素刺激了儿童的成长[1]。矛盾性低,而亲密度高、娱乐性高的家庭必然会给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儿童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必然能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馨与和谐,即使他们在学校或者社会中遇到了麻烦的事,也会立即想到家人,并告知家人,及时寻求家人的帮助,这样就会减少或避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2]。因此,尽量避免家庭矛盾冲突,为儿童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

3.3 文化水平因素的分析

曾有研究指出母亲的高知识水平会对自己的孩子形成一种保护。如果儿童成长在一个知识水平较高的家庭,他们的父母必然会用更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对孩子进行培养[3]。本研究显示,文化水平较高家庭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9.76%,文化水平为中低家庭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2.10%。由此可见,文化水平高的家庭能给儿童带来良好的成长环境,从而对儿童的行为发展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3.4 娱乐性因素的分析

娱乐性可以培养儿童健康、活泼的心态。儿童在家庭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快乐,必然会变得活泼、开朗、乐观,并且愿意与人交往。相反,如果家庭生活比较单调、枯燥,儿童感受不到其中的乐趣,必然会闷闷不乐,甚至会猜疑多虑,从而影响儿童的社会行为[4-6]。因此,如果家长多为儿童创造游戏、文体活动等各种娱乐活动机会,营造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将会减少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

3.5 组织性因素的分析

家庭的高组织性有利于儿童在家庭生活中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能够更好地给自己定位,并能在生活过程中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即使脱离了家庭环境、身处其他环境的时候也能够清醒地认识自己,只做自己行为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如果家庭生活缺乏了计划性,生活杂乱无章,家庭成员也不能很好地支配自己的活动时间,儿童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同样束手无策,无法认识自己的角色扮演,无法巧妙地与社会融合,我行我素,从而导致问题行为的发生[7-9]。

综上所述,家庭环境与儿童行为问题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家庭的健全与否,家庭内部的矛盾性的高低,父母文化水平的高低以及娱乐性、组织性等都会对儿童行为造成影响。

[参考文献]

[1] 严征,柯雪琴,叶旭军,等.不同生源学校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调查[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26(4):63-66.

[2] 杜德业,梁丽芬,李立群,等.289例广州城区区儿童行为问题调查分析[J].广东医学,2004,25(12):1455-1456.

[3] 张越,王淑清,刘淑贤,等.4~16岁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妇幼保健,2007,22(13):1829-1830.

[4] 曲红明.浅谈托幼机构儿童心理卫生保健管理模式[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05,20(11):1308-1310.

[5] 王丽敏,陈晓慧,刘金芝,等.中学生心理问题与家庭因素关系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4):257-260.

[6] 任传波,李晓非,姜季妍,等.大连市1200名儿童行为问题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3):218-219.

[7] 李兴洲,邱洪斌,马燕,等.哈尔滨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多变量分析[J].中国校医,2005,19(2):128-129.

[8] 曲红明,吕伶,李芹,等.南京市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及其家庭环境影响因素[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9):810-812.

第4篇:家庭环境调查范文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数据收集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精神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家庭环境及其父母的教养方式已引起重视。据介绍,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环境和降低家属的情感表达,可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疗效、增强服药依从性和就诊合作程度[1]。2003年10月至2004年6月笔者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环境及其父母教养方式进行了调查,旨在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环境及其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以找出患者家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心理康复的影响,为实施有效的家庭干预措施,促进患者社会功能康复提供对策。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观察组所有病例均系我院2003年10月至2004年6月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入组标准:①符合CCMD关于精神分裂症之诊断标准;②目前病情处于缓解期,且无明显精神衰退;③年龄为18~60岁;④受教育年限≥5年;⑤自幼大部分时间同父母生活在一起。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发育迟滞、人格障碍、物质依赖或酒依赖;②有严重躯体疾病或躯体残疾。符合上述条件者共120例,其中男67例、女53例,年龄(29.40±5.70)岁;病程(4.50±2.20)年;受教育年限(7.90±3.20)年。对照组按照1∶1配对的原则,从当地随机选取无重大急、慢性躯体疾病(包括躯体残疾)及精神疾病,且自幼大部分时间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健康自愿者120例。其中男67例、女53例,年龄(28.60±5.50)岁。受教育年限(8.10±3.20)年。两组性别、年龄及受教育年限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及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4]对所有受试者进行问卷调查。①FESCV包含90个条目,分10个因子,按选择的答案评分,回答“是”评1分,回答“否”评2分。②EMBU为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问卷,共81个项目和2个附加题,包括父亲养育方式(6个)、母亲养育方式(5个),让受试者对幼年时父母的教养方式分别进行评定,按从不、偶尔、经常、总是4个等级评分,分别计1、2、3、4分。所有测试均在统一指导语下,由受试者笔答所有项目。对不能理解的条目或句子,由经过培训的工作人员作具体指导,但不能做任何启示性的暗示。

1.2.2统计学方法:将所有资料输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FESCV评分比较

两组FESCV评分比较分与对照组比较*P

观察组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及组织性4个因子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3.00、2.79、2.31、3.73,P

2.2两组EMBU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评分低于对照组(父亲t=3.73,母亲t=3.54,均P

3.讨论

早在20世纪50~60年代,精神病学家们就已经意识到家庭环境与子女罹患精神疾病的关系,但当时两组EMBU评分比较与对照组比较*P

多注意从父母的早逝、离异、分居等角度去考虑。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精神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家庭环境及其父母的教养方式已引起重视。本次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及组织性4个因子评分均显著低于正常者,而矛盾性及控制性2个因子评分均显著高于正常者(P

据报道,父母教养方式对个体的心理发育、人格形成以及整个一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6]。家,是儿童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则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是子女正常发育的重要条件[7]。本研究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的情感温暖因子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

总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结构、家庭功能以及父母教养方式均存在着较多的缺陷,它揭示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的主要家庭问题,为今后制订家庭干预计划、实施家庭教育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改善其家庭环境,提高其家庭职能,促进其家庭结构更加完善,将会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康复水平,并有利于患者社会功能的康复[8]。

【参考文献】

[1]LEFF J, KUIPERS L,BERKOWITZ R,et al.A controlled trial of social intervention in the families of schizophrenic patients[J].Br JPsychiatry, 1982,141(2):121.34.

[2]翁正,张敬悬,柴新生,等.家庭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康复作用的对照研究[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4,27(3):156-58.

[3]熊卫.精神分裂症家庭干预的疗效评估[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5,22(4):169,172.

[4]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93.01,122,29.

[5]费立鹏,沈其杰,郑延平.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和家庭环境量表的初步评价[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1,5(5):198-202.

[6]陈仲庚.变态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25.

第5篇:家庭环境调查范文

【关键词】 抑郁;人格;家庭特征;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1-032-02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的重要内涵。大学生面临环境适应、学习及择业等诸多心理困扰。有关研究表明,抑郁心理是大学生常见的负性情感[1]。抑郁不但与多种健康危害行为相关联,而且是大学生休学、退学及自杀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4]。本研究旨在了解安徽省大学生抑郁心理症状流行状况及其与人格、家庭环境的关系,为高校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促进工作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首先根据专业特征将安徽省属高校分为理工、农学、西医、中医、师范及综合6层,在每层高校中各选1所院校为抽样学校;再在每所学校的一~四年级中,抽取约为该年级在校大学生人数的15%,共抽取4 641名大学生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收回有效答卷4 178份,有效应答率为90.0%。其中男生2 844名(68.1%)、女生1 334名(31.9%),一~四年级学生数分别为1 384名(33.1%)、1 060名(25.4%)、1 003名(24.0%)、731名(17.5%)。

1.2 方法 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抑郁症状、人格特征、家庭环境因素等。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出生地、年级、学习成绩、父母文化程度等;抑郁症状评定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共20项,以总分≥20为有抑郁心理症状;人格特征采用艾森克问卷(EPQ)进行评定,主要包括有内外向因子(E)、情绪稳定性(N)、敌意因子(P)、测验掩饰性倾向(L)4项;家庭环境因素采用家庭环境量表(FES),内容共90项,包括亲密度、矛盾性、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和控制性10个因子。

1.3 研究方法与质量控制 正式调查前进行预调查,并对问卷进行了修改。由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使用统一指导语进行现场调查。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以班级为单位集中独立填写调查问卷,并当场收回答卷。调查结束后,从调查问卷中抽取20个主要项目,选取某医科大学的43名学生,于调查后的第5天进行第2次测评,结果显示,总一致率为95.4%。

1.4 统计分析 运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并输入,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χ2检验、t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等。

2 结果

2.1 安徽省大学生抑郁症状的性别、年级及专业比较 表1显示,安徽省大学生抑郁心理症状检出率为21.2%,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5,P<0.01);不同年级学生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66,P<0.01),其中二年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其他年级(χ2=281.03,P<0.01),其他各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6,P=0.48);不同类型高校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71,P<0.01),其中师范类院校的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其他学校(χ2=193.39,P<0.01),西医类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低于其他学校(χ2=333.03,P<0.01),中医、综合、理工和农学类学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4,P=0.74)。

2.2 抑郁症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有抑郁症状学生的4个因子得分均高于无抑郁症状学生,见表2。

2.3 家庭环境因素与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关系 以抑郁症状有、无为应变量(CES-D评分在20分及以上者赋值为1,低于20分者为0),以家庭环境量表中的10个因子(以因子分大于均数赋值为0,因子分小于均数赋值为1)分别作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除独立性因子外,其他9个因素均与抑郁症状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联,其中娱乐性因子与抑郁症状的关系最为密切(OR=2.46)。见表3。

2.4 抑郁症状影响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见表4。

以抑郁症状有无为应变量,一般情况、人格特征因素和家庭环境因素为自变量,采用Backward LR法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有10个变量被选入回归方程。

3 讨论

3.1 大学生抑郁症状流行特征 安徽省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1.2%,低于安徽省中学生(22.8%)[5]和广东省大学生(44.2%)[1],高于阿曼大学生(17.0%)[6]。本研究表明,女生抑郁心理症状检出率高于男生,与张洪波等[5]研究结果一致。安徽省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以二年级学生和来源于农村学生较高,这可能与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逐渐提高有关,提示该人群应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 在不同类型高校之间,大学生的抑郁症状检出率存在差异,其中西医类最低(14.1%),师范类最高(28.2%),这与韩柏等[7]研究结果相似,说明大学生抑郁症状可能与教育环境和心理健康知识有关。

3.2 人格特征因素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及其防制 相关研究[8]表明,自我评价低、性格偏内向及具有敌意倾向的青少年较易产生孤僻、适应能力差、情绪不稳定以及抑郁症状。本研究显示,人格中具有敌意倾向、性格内向及情绪不稳定因素都会增加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的危险性。因此,社会、家庭和学校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青少年个性发展,降低人格中的内向、敌意及情绪不稳定倾向,以便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3.3 家庭环境因素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及其防制 家庭环境对个性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又是个人社会支持系统的核心部分,并影响着个体的应对方式,Stephen等[9]研究认为,家庭冲突和破裂都会增加青少年出现抑郁症状的危险。本研究显示家庭环境因素中不积极参与社交及娱乐活动、家庭关系疏远、矛盾性高的大学生发生抑郁症状的危险增加。因此,应重视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尤其在目前的教育形式和日益竞争激烈的择业形势下,改变家长对子女的不良教养方式尤显重要;同时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提供可获得的心理咨询服务,以减少和缓解抑郁症状,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4 参考文献

[1] 傅晓荟,李丽萍.大学生自杀态度与抑郁情况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42-45.

[2] 张洪波,张蕊,陶芳标,等.大学生成瘾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国校医,2000,14(2):99-100.

[3] FRANCES L, GREGORY N. Estimating the Economic Burden of Depress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m J Prev Med, 2006,31(6):143-151.

[4] 唐记华,王高华,王晓萍,等.抑郁障碍青少年自伤行为、自杀观念相关因素剖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8):536-538.

[5] 张洪波,陶芳标,曾广玉,等.安徽省中学生抑郁心理症状及其相关因素.中国学校卫生,2001,22(6):497-498.

[6] AFIFI M. Positive health practic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high school adolescents in Oman. Singapore Med J, 2006,47(11):960-966.

[7] 韩柏,徐勇.山西省4所不同类型高校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中国学校卫生,2003,24(3):205-251.

[8] 杜保国,李玉玺,杜小对.10~12岁儿童性格及抑郁状况调查分析.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8(3):241-242.

第6篇:家庭环境调查范文

【关键词】 酒依赖;家庭干预;家庭环境;亲密度;适应性

Effect of Family Intervention on Family Environment, Cohesion and Adaptability i n the Patients with Aicohol Dependence. Liu Hua, Zhu Xianghua, Zhang Pen g, et al. Department of Psychotherapy, Dongfang People's Hospital of Xuzhou, Xuz hou 221004,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effect of family intervention on famil y enviro nment, cohesion and adaptability in alcoholism patients. MethodsSixty alcoholipatients diagnosed according to CCMD-3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 tion group (n=30) and the control group(n=30).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receiv ed family intervention and routine temperance therapy for two months while the c ontrol group only received routine temperance therapy. Then they were questionna ired with the family environment scale (FES-CV) and family adaptability and cohe sion scale (FACESⅡ-CV) respectively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Results In observation group, the family cohesion, emotion expression,success of orga nization, actual and ideal cohesion, actual and ideal adaptability were obviousl y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Alcohol dependence; Family intervention; Family environme nt; Cohesion; Adaptability

前期研究发现,酒精依赖的发生与个体的家庭环境、亲密度和适应性等家庭因素有关[ 1]。家庭干预可以改善酒精依赖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复饮率[2]。家庭干预对酒 精依赖者复饮率 的降低作用是否与家庭环境、亲密度和适应性的改善有关,目前仍缺乏有关的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5年1月~2006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酒精依赖患者60例,年龄25~60岁,平 均年龄40.5±6.8岁,均为男性。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之 酒依赖综合征诊断标准。已婚且未离婚,不伴有非酒精依赖所致的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没 有药物滥用史,无脑外伤史。把符合入组条件的60例酒精依赖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 30例,两组之间年龄、文化程度、饮酒时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评价工具 ①家庭环境量表(FES-CV)[3]:包含90个条目,对每个条目的 答案“是 ”计1分,“否”计2分,分为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 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及控制性10个因子;②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FACESⅡ-CV) [3]:包括2个分量表,即亲密度和适应性,共30个项目,每个项目的答案得分为1~ 5分。

1.2.2 方法 测试均在统一指导语下进行,由受试者笔答所有项目,对不理解的条目或句 子,由经过培训的工作人员作具体指导,但不能做任何启示性的暗示。

1.2.3 家庭干预 对研究组进行2个月的家庭干预和常规戒酒治疗,每周进行家庭干预1次 ;对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戒酒治疗,为期2个月。家庭干预方案是根据家庭环境、亲密度和适 应性的缺陷制订,通过对患者的家庭心理治疗、健康教育及指导、进行有益的沟通训练,提 高家庭功能,改善家庭环境。在干预前后分别对两组进行FES-CV、FACESⅡ-CV的测评和饮酒 情况复查。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干预前两组FES-CV、FACESⅡ-CV得分的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在家庭干预前,研究 组和对照组的家庭环境、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两组之间基线资料齐同 ,具有可比性。

2.2 干预后两组FES-CV、FACESⅡ-CV得分改变值的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在家庭干预后, 研究组家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组织性、实际亲密度、理想亲密度、实际适应性和理想适 应性的得分增加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家庭的矛盾性、控制性、不满 意亲密度和不满意适应性的得分减少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干预后半年两组之间酒精复饮率的比较 在家庭干预结束后半年,研究组酒精复饮率 为66.7%(20/30),对照组的酒精复饮率为36.7%(11/30),χ2=8.08,P

3 讨 论

在酒精依赖形成的过程中,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均起着重要作用,尤其家庭环境是一种不 可忽视的因素[4]。在以前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不良的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 ,较低的家庭亲密性、较差的家庭适应性能够促进酒精依赖的形成[1]。本研究中 ,我们发现,对酒 精依赖者进行家庭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家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组织性、实际 亲密度、理想亲密度、实际适应性和理想适应性均有明显改善,家庭的矛盾性、控制性、不 满意亲密度和不满意适应性均有明显下降,这说明家庭干预措施能够改善酒精依赖者的家庭 环境,提高其家庭功能。本研究还发现,家庭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酒精复饮率明显较低,说明家庭干预 措施能够降低酒精依赖者的复饮率,增加酒精戒断治疗的疗效,与吕红霞等[2]的 研究结果 一致。这可能是由于家庭干预能够改善酒精依赖者的家庭环境,增加其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 ,提高了其家庭功能,使整个家庭系统更加有效地运行,从而给予酒精依赖者更多的支持和 监管,补偿其心理功能的缺陷,最终降低饮酒率。综上所述,开展针对酒精依赖者的家庭干预,有助于防止酒精滥用,有助于酒精依赖者的治 疗和康复,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4 参考文献

[1]刘华,姚云,朱相华,等.酒依赖患者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亲密度和适应性 的调查分析.徐州医学院学报,2007,27(3):166-168

[2]吕红霞,杨瑞兰,李艳芬.心理治疗与家庭干预对酒依赖患者复饮率的影响.中国 临床康复,2005,9(20):104-109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 杂志社,1999:134-137,138-142

第7篇:家庭环境调查范文

通过整理分析258名小学中、高年级段流动儿童的AAT测验结果,得出其学习适应性水平总体分布如下:优、中上、中、中下、差分别占调查人数的3.5%、23.6%、43.8%、26.0%、3.1%。对被测流动儿童等级水平分布与常模总体分布比较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258名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与全国常模相比有较大差异。优等水平流动儿童所占百分比(3.5%)明显低于全国常模(7%),处在中等(43.8%)及中下等(26.0%)流动儿童所占百分比明显高于全国常模中等(38%)及中下等学生(24%)。

2学习适应性问题的年级差异

通过整理分析258名小学中、高年级段学生的AAT测验结果,得出各年级的学习适应不良率如下:三、四、五、六年级学习适应不良率分别占调查人数的19.2%、27.5%、36.1%、38.6%。小学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问题较严重,其中三年级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性问题的检出率最低,也就是学习适应性最好,四年级次之,高段五六年级问题检出率最高。此结果高于徐速研究的温州市区4所小学的小学生18.5%的学习适应不良的检出率。[6]

3学习适应性因素的不良检出率

3.1小学三年级流动儿童的不良检出率

本文通过统计分析小学三年级73名流动儿童的AAT测验结果,得出影响其学习适应性各因素的不良检出率如下:学习态度(15.1%)、听课方法(21.9%)、学习技术(12.3%)、家庭环境(32.9%)、学校环境(30.1%)、独立性与毅力(37.0%)和心身健康(23.3%)。各因素不良检出率的排序见表2。由表3可以看出,小学三年级流动儿童在AAT测验7个内容量表上的不良率由高到低的排位是:独性和毅力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心身健康听课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技术。可见,小学三年级流动儿童除“学习态度”和“学习技术”发展较好外,其他5个维度上均有近30%的流动儿童存在程度不同的适应困难。其中“独立性与毅力”“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三方面的适应性问题比较严重。可见,缺乏独立性以及对环境的不适应是小学三年级流动儿童学习适应困难的较为严重问题。

3.2小学四年级流动儿童的不良检出率

通过统计分析80名小学四年级流动儿童的AAT测验结果,得出影响四年级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各因素的不良检出率如下:学习态度(11%)、听课方法(16.3%)、学习技术(15.0%)、家庭环境(38.8%)、学校环境(28.8%)、独立性与毅力(20.0%)和心身健康(31.3%)。各因素不良检出率的排序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小学四年级流动儿童在AAT测验7个内容量表上的不良率由高到低的排位是:家庭环境心身健康学校环境独立性和毅力听课方法学习技术学习态度。可见,小学四年级流动儿童除“学习态度”、“学习技术”和“听课方法”发展较好外,其他4个维度上均存在程度不同的适应困难。其中“家庭环境”、“心身健康”和“学校环境”三方面的适应性问题比较严重。

3.3小学五年级流动儿童的不良检出率

通过统计分析61名小学五年级流动儿童的AAT测验结果,得出影响其学习适应性各因素的不良检出率如下:学习热情(26.2%)、学习计划(27.9%)、听课方法(14.8%)、学习技术(18.0%)、家庭环境(32.8%)、学校环境(24.6%)、独立性(34.4%)、毅力(26.2%)和心身健康(21.3%)。各因素不良检出率的排序见表4。由表4可以看出,小学五年级流动儿童在AAT测验9个内容量表上的不良率由高到低的排位是:独立性家庭环境学习计划学习热情毅力学校环境心身健康学习技术听课方法。可见,小学五年级流动儿童除“听课方法”、“学习技术”和“心身健康”发展较好外,其他5个维度上均有近30%的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的适应困难。其中“独立性”、“家庭环境”、“学习计划”等因素影响较大。

3.4小学六年级流动儿童的不良检出率

通过统计分析44名小学六年级流动儿童的AAT测验结果,得出影响其学习适应性各因素的不良检出率如下:学习热情(18.2%)、学习计划(29.5%)、听课方法(13.6%)、学习技术(15.9%)、家庭环境(43.2%)、学校环境(20.5%)、独立性(36.4%)、毅力(27.3%)和心身健康(38.6%)。各因素不良检出率的排序见表5。由表5可以看出,小学六年级流动儿童在AAT测验9个内容量表上的不良率由高到低的排位是:家庭环境心身健康独立性学习计划毅力学校环境学习热情学习技术听课方法。可见,小学六年级流动儿童除“学习技术”、“听课方法”和“学习热情”发展较好外,其他6个维度上均有近30%的流动儿童存在程度不同的适应困难。其中“家庭环境”、“心身健康”“独立性”、等方面较为影响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性。通过表3—6可以看出,家庭环境、独立性、心身健康、学校环境等因素对小学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性影响最大。

4学习适应性发展的性别差异比较

4.1小学三年级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的性别差异

通过整理分析小学三年级的24名女生和49名男生的AAT测验结果,得出三年级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存在性别差异,见表6。由表6可知,三年级男、女生的学习适应性有显著的差异。三年级女生在“听课方法”、“独立性和毅力”、“身心健康”三个方面均显著高于男生(P>0.01),在“学习态度”、“学习技术”、“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四个方面与男生无显著差异。

4.2小学四年级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的性别差异

通过整理分析小学四年级的36名女生和44名男生的AAT测验结果,得出四年级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存在性别差异,见表7。由表7可知,四年级男、女生的学习适应性无显著差异。四年级女生在七个方面与男生有差异,但差异不明显。

4.3小学五年级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的性别差异

本文通过整理分析小学五年级的33名女生和28名男生的AAT测验结果,得出五年级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存在性别差异,见表8。由表8可知,五年级男、女生的学习适应性无显著差异。五年级女生虽在“学习热情”方面显著高于男生(P>0.01),但是在其他八个方面与男生无显著差异。

4.4小学六年级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的性别差异

本文通过整理分析小学六年级的22名女生和22名男生的AAT测验结果,得出六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存在性别差异,见表9。由表9可知,六年级男、女生的学习适应性有显著差异。六年级女生在“家庭环境”和“独立性”方面与男生有极显著的差异(P<0.01),在“听课方法”、“学习技术”、“心身健康”三个方面均显著高于男生(P>0.01),在“学习热情”、“学习计划”、“学校环境”、“毅力”四个方面与男生无显著差异。白晋荣、刘桂文等人研究认为,学习适应性不良的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学习适应优良的学生性别之间虽无显著差异,但从各内容量表得分看,女生优良率明显高于男生。[7]本文通过调查统计分析认为:小学流动儿童中女生的学习适应性整体水平显著高于男生;流动儿童中男生的学习适应性较差,相对于女生而言其更需要加强教育和引导。

5结语

第8篇:家庭环境调查范文

【关键词】中高年级小学生 ; 心理健康 ; 家庭状况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277-02

一、调查背景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人际交往能力是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儿童早期的人际交往技能、交往状况会深深影响其未来的人际关系、自尊,甚至幸福生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类生存环境越来越复杂,生态问题变得越来越尖锐,各种竞争日益加剧,人际关系变得错综复杂。这一切无不加重了人们的心理负担,各种心理问题明显上升。实践证明,善于与人交往的儿童身心愉悦,心理普遍很健康。而家庭环境是家庭成员成长、生活、学习的活动范围,它不仅影响儿童个性的形成,还会对儿童的智力、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儿童在进入小学后,学习教育的影响在不断增加,但是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并未消失,家庭环境中的每一个因素都可能决定着儿童的成功与否。可见家庭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在我国古代人就已经意识到了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孟母三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国外学者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1966年,美国学者科尔曼发表了题为《教育机会均等》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造成学生学业差异的重要因素是学生的智能与家庭背景。威丝曼(S.Wiseman)在曼彻斯特的调查研究中也发现,“小学生的成绩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中,最重要的是儿童的家庭环境。按分量说,家庭是邻居和学校两者影响之和的二倍”。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了家庭教育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着何等深远的影响。

二、调查目的

中高年级小学生家庭状况调查是课题《中高年级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探究》研究中的一部分。这个课题于2013年7月被列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本课题组在2013年10月举行开题仪式,完成开题报告后,依照课题的实施计划,进一步查阅了国内外相关资料,深入研究,并不断完善实验研究方案。于2013年7月至2013年12月完成了被研究者家庭状况调查的问卷的编制,调查及统计,现予以分析,形成报告。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的家庭成员关系良好,为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家长教养方式比较理性。大部分家长能积极参与子女的教育,为子女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当然,也有部分家长不太关心子女的教育。我们认为,要想把孩子培养好,使孩子的发展符合社会和家庭的需要,家长应该有意识地营造积极、健康的家庭文化氛围,建设学习型的家庭,建立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提倡理性教育。

三、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本次问卷是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结合调查内容的具体特点,选取了西隅中心小学和新步中心小学的三至六年级的部分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分发调查问卷320份,收回320份。这些调查对象在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群体中具有代表性(不同性别、城镇或农村户口、是否独生子女、是否留守儿童等)。经调查可知,参与本次调查的绝大多数为8-12周岁;男女生比例为女生略多,占53.4%;独生子女约占49.3%,其中西隅中心小学的独生子女约占64.6%,新步中心小学的独生子女约占19%。调查获取的数据信度较强,获取的信息对课题研究的借鉴意义较大。

本调查问卷共分五部分,15道题目。其中,第1-3题调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第4题调查了解学生的家庭结构;第8题调查了解学生的父母文化程度;第11、12、13、14、15题调查学生的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第5、6、7、9、10题调查了解学生的家庭成员关系。调查结果详见下列各表:

表一:学生基本情况

表(Ⅰ)

表(Ⅱ)

表(Ⅲ)

表二:家庭结构

表三:父母的文化程度

表四:父母养育方式

表(Ⅰ)

表(Ⅱ)

表(Ⅲ)

表(Ⅳ)

表(Ⅴ)

表五:家庭成员关系

表(Ⅰ)

表(Ⅱ)

表(Ⅲ)

表(Ⅳ)

表(Ⅴ)

由以上调查结果可知:这些学生的家庭状况总体较好,但也存在某些方面不够的地方,,如:这些家长中学历为高中及以下的占77%,学历不高。家长对孩子的关注点主要在身体健康方面,对人品、能力、其他方面包括心理健康方面的关注较少。大多数时间与自己的父母亲生活在一起的仅占49.1%,将近一半。有50.9%的孩子跟父亲、母亲一方或者除父母以外的其他人生活在一起。父母和孩子经常进行交流的为58.5%,比例偏低,有5.8%甚至是几乎不交流。孩子的依赖性强,经常进行家务劳动的有46%,偶尔才进行家务劳动的占48.3%,而从来没有进行家务劳动的占了5.7%。这些已经是中高年级的小学生了,我们难以想象,他们中有些人还从未进行过家务劳动。可见,这些平时都是由家长代劳的,造成孩子的依赖性强。

成因分析:

(一)学校原因:虽然在近几年里,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是重视程度还不是很高,加上专业心理教师的缺乏,导致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后。学生有了心理问题后学校束手无策,使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

(二)家庭原因:在参与调查的学生家庭中,多数家长文化水平不高,有35.6%的家长为初中及以下学历,41.4%的家长为高中学历,仅23%的家长为大学及以上学历。注意:这是指学生的父母的最高学历。有一部分家庭是其中一方学历较高,另一方学历较低甚至不识字。因为家长的文化水平有限,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使得一些家长对孩子无心进行辅导,也无力进行辅导,对孩子的心理漠视或无视,使孩子在心理上产生了或大或小的一些问题。有的孩子觉得家庭不温暖,有4.7%的学生对自己的家庭感到无所谓,有2.7%的学生讨厌自己的家庭。家庭中亲子关系如果失调,也会使子女对家庭产生失望、厌倦、对立和无助感,学生在校受到的挫折不能在家庭中获得理解,不能把家庭作为应付刺激的支持源。这些都当引起家长和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而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时间与自己的父母亲生活在一起的仅占49.1%,而有50.9%的孩子跟父亲、母亲一方或者除父母以外的其他人生活在一起。这些都对孩子的身心成长不利。在一些研究中发现,当孩子的主要抚养人不是由父母亲自担当时,儿童问题行为的产生会大大增高。

(三)社会原因:在当前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尚未全面普及,社会、学校、家庭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不够,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出于社会层面的关心、理解和疏导也不尽人意。

四、对策

学校:学校应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教学管理,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根据小学生年龄和身心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进入课堂。同时建立和完善专用心理辅导室的配置,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发展性的心理辅导上。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咨询辅导,矫正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自立、自理、自主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学生带着健康的身心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家庭:很多家长的自身文化水平低以及工作、生活的忙碌使他们无法担负起使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重任,有的甚至从来不过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因此我们建议作为父母要经常看一些有关家庭教育的书刊,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每天抽一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倾听一下孩子的心声,和孩子一起分析遇到的困难,给孩子一些引导和帮助,在家庭中构建“安全型依恋”的亲子关系。这些都是提升孩子的身心健康状况的非常好的途径。

社会:学生的心理健康光靠一个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功能,改革教育方法,开辟多种沟通渠道,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学校心理学-心理辅导与咨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徐光兴著.2000年5月第一版。

第9篇:家庭环境调查范文

关键词:家庭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利弊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就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环境因素而言,家庭环境可谓是最基础的、最底层的影响因素,也是影响时间最长的、最不可忽视的,具较大的可塑空间的因素。新时期的家庭环境凸显出众多新情况,新问题,直接冲击着思想政治教育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的功能的发挥,正确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直接关乎着家庭和谐生活的构建,未成年人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的提高,祖国未来的使命的完成。

一、新的社会形势下家庭环境出现的新情况

家庭是人一生下来接触的第一个场所,是学生成长的首要环境。家庭教育是子女受到的第一个教育,也是终身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影响一生的人。可见,家庭环境在子女健康成长过程中的至关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当前,我国进入了社会的转型时期,在转型过程中家庭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带来许多有利条件,促进了家庭教育,但同时也必然带来一些不利条件,制约家庭教育。家庭环境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具体有三方面:

(一)独生子女的比例提高,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出现偏差。计划生育实施以来,中国在世界人口控制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独生子女无疑是最直接的证据。九零后的一代是独生子女聚集的一代,据不确定统计中国的家庭独生子女的比例高达75%,且呈现上升趋势。现实生活中,家长对独生子女过于溺爱,一切都服从孩子,对孩子千依百顺,造成孩子过于娇惯,只知道享受不知道付出,只知道权利不知道义务。养成他人必须顺从自己,孤傲,霸道,自私自利的等不良习性,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矛盾就会出现,直接影响他们在学校和社会的生活,同时自私自利的品行也是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不利于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的建设。

(二)离婚率逐年上升,导致家庭稳定性下降。家庭本该是最稳定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然而,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出现一种怪现象:离婚率史无前例地出现骤升。夫妇离异必然造成许多“单亲家庭”,单亲家庭的子女易受到歧视,自尊心、自信心,很容易受挫。直接的后果是孩子变得性格粗野,桀骜不驯;甚至会被坏人带坏;孩子成绩一落千丈无法补救。有调查显示,离异家庭的青少年犯罪比率明显高于正常家庭,可见,家庭离异不仅使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出现断层,还会使他们的思想道德走向歧路,而且增加了学校思想道德的难度,不易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社会培养成思想道德健全的公民增加难度。

(三) 社会信息化程度提高。网络开始快速进入家庭,手机代替玩具成为必备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紧跟时代步伐进入信息化时代,电视、网络等媒体冲击着人们的眼球,其中网络无疑是传播信息最快、影响最深、涉及面最广的方式。电脑开始进入一般家庭,手机几乎是人人有之,手机代替玩具成为青少年的必备品,成为玩具。令我们担忧的是手机代替传统玩具有诸多的隐患存在。青少年由于知识和社会经历的局限,对信息的感受能力很强,而对信息的分辨筛选取舍能力比较差,往往各种信息兼收并蓄,难免不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和腐蚀。同时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了大量的信息,从而打破了长期以来成年人垄断信息的局面。他们对成年人的话,不再像过去的孩子那样俯首贴耳,言听计从,给家庭教育大大增加了难度。

二、家庭环境中的新情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