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庭环境的优势范文

家庭环境的优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环境的优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庭环境的优势

第1篇:家庭环境的优势范文

父母与幼儿相处的时间最长,父母的一举一动都会清晰地印在幼儿的头脑中,幼儿的环境意识、环境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都与父母的启蒙和引导密切相关。父母作为家长,不仅要用丰富的环境知识教育孩子,还要教给孩子获得环境知识、解决环境问题的正确方法。《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帮助家庭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可见,幼儿教师指导家长对幼儿进行环境教育义不容辞。因此,有必要探索有效的指导家庭环境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以唤起广大受教育者的环境意识,丰富他们的环境知识,使他们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良好的环境行为。

家长的环境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到家长的环境教育行为。目前,家长的环境教育观念有了一定程度的更新。这些家长普遍认为: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它所激发的情感是朴素的、原始的,教育的责任就在于将这些淳朴的情感逐渐引导上升为儿童对自然的自觉关心和爱护,使儿童在头脑中产生环保意识。他们又认为:一种良好的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需要从小培养。幼儿正处于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父母应该不失时机地培养幼儿从点滴中爱护环境的习惯,有了这种良好的习惯,幼儿在今后的人生中便会渐渐地树立起环保意识。但有一部分家长没有这些深刻的认识,甚至认为环境教育是成人的事。因此,我们除了督促这些家长参加家长学校集体上课外,还要因材施教,对他们进行个别指导,更新家长的环境教育观念,从而使家长们为培养有良好的环境情感、环境意识、环境行为的幼儿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家长的环境教育知识正在日益丰富,但面对幼儿提出的大大小小的环境问题,家长还是应付不过来。现在家长的环境知识,主要从电视中和家长学校上课时获得,渠道比较单一,因此,幼儿园应该开辟多种渠道,如增设家长阅览室,让家长阅览环境教育报刊、家庭教育报刊及各种幼教刊物;以班为单位举行环境知识(包括环境教育知识)信息交流;组织家长参观环境教育图片展;组织家长对周围与环境有关的事件进行调查;与环保局联系,开设环境问题咨询热线等,进一步丰富家长的环境知识及环境教育知识。家长基础牢固了,才能更好地担负起环境教育的重任。

家长的环境教育技能直接影响着环境教育质量。目前,家长的环境教育技能正在日益提高,如在学期末举行的家长会上,有位家长说:“对孩子进行环境教育要少说教,多让孩子体验。”另一位家长说:“利用游戏的形式激发孩子们直接参与的热情是环保教育中的重要一环。”还有一位家长说:“家长要自觉地保护环境,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教育形象。”可见,家长已经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策略。

第2篇:家庭环境的优势范文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创建卫生镇是进行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配合政府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公众参与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动员妇女和家庭参与是妇联组织的优势。尤其在当前我们生存环境形势仍然严峻,健康受到威胁的情况下,组织动员广大妇女和家庭参与卫生防疫、环境保护,宣传普及卫生知识,倡导绿色生活、开展全民卫生、健康教育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把营建活动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为更好地发挥家庭在创造卫生镇工作中的特殊影响和作用,把创建活动与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融合起来,大力宣传普及卫生科学知识,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普及卫生、教育、环保知识,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进一步发挥广大妇女和家庭在实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作用,提高“卫生文明健康家庭”创建活动的水平,为我镇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主题

倡导健康文明 营建和谐家庭

三、时间

20__年7月——20__年8月

四、创卫工作内容

20__年3月起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镇妇联向全镇家庭发出“创建卫生镇,从家庭做起”倡议书;

举办家庭卫生知识讲座,引导群众注意家居环境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编制印发«家居环境与健康»宣传资料;

制定 «复州城镇“卫生健康文明家庭”和“创卫先进个人”评比活动»方案,编制印发复州城镇“卫生健康文明家庭”和“创卫先进个人”推荐表,每季度评比一次。

五、组织领导

成立家庭环境卫生整治领导小组,负责全镇家庭环境整治工作决策和实施。

组长:__x

__x

成员:__x

__x __x

六、创建目标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镇的对外形象,打造复州宜居城镇,提高每个家庭生活质量,让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深入家庭,搞好宣传和发动工作,组织广大家庭积极参与到创建卫生镇工作中来。在镇内,室外环境卫生,室内清洁,窗明几净,绿化美化阳台;在农村,室外环境及院落整洁卫生,房前屋后植树种花,人居室于畜禽圈栏分开,无柴草乱放、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等现象。

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创建卫生镇除四害活动以及消除白色污染等环保活动,使用自来水和卫生厕所。

积极参加健康教育、“讲文明、讲卫生、改陋习、树新风”及“亿万农民健康促进活动”和“整治环境、清洁家园”活动,具有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文明行为。

第3篇:家庭环境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教养方式;家庭环境;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10-02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和品行,而且人与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而导致这些差异性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即先天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主观能动性,它们在一个人生长的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家庭环境是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家庭环境是指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及家庭成员的语言、行为和情感的总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庭成员的言行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气氛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就能陶冶出什么样的孩子。”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它是儿童心理素质形成的最重要的场所,所以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影响重大。

一、良好的家庭情绪氛围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前提

笔者很赞成“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的观点,不把工作的事带回家,尤其不把不良情绪带回家,这种不良情绪直接会影响家庭中所有成员的心理。家庭情绪氛围是指家庭中占优势的一般态度和感受,它是通过语言和人际氛围构成的,这种氛围尤其对儿童的个性品格的形成特别有意义。笔者的母亲随父亲1964年从南京转业一起到新疆,都是普通的工人,吃过很多苦,母亲没有什么文化,个性很强,很能干,大家都很佩服她,那时家里不富裕,但她为了让我们生活的和大家一样,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从来都是说一不二,单位一有不顺心的事,就喜欢和父亲发脾气,我们三个孩子都会看妈妈脸色,知道什么是晴天,什么时候是阴天,爸爸经常让着妈妈,我们会在妈妈不开心的时候,都悄悄地做自己的事。母亲有时心情不好时会迁怒到孩子身上,有一次放假,我和哥哥正在为抢一本杂志闹着玩,哥哥手劲大,不小心一下把我的手腕折了下,痛得我哭了,正好妈妈进来了,看到我在哭,知道是哥哥搞的,不问什么原因就把他打了一顿,哥哥很难过。因为哥哥是老大,过早地承担了家庭的压力,很早就工作了,性格内向,不太讲话,小时受的委屈也比较多,缺乏自信和独立性,现在妈妈一提到哥哥就会觉得对不起他,经常埋怨自己。所以,建立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是儿童良好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父母是有权威性,但要正确处理家庭成员的互相关系,形成良好规范,不能以势压人,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样教人,努力构建家庭的融洽气氛,充分体现家庭是生活之港湾,才有助于儿童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二、父母良好的教养态度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是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的,儿童的行为习惯是父母教育的结果,但儿童个性的缺陷和不良的行为习惯也是父母造成的。父母的教养态度,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专横的态度,常常强调辈份,过分严厉,强调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稍有不听从就会受到惩罚。第二类是溺爱型的,孩子有求必应,为孩子提供无所不到的帮助和保护。第三类是放任型的,不过问的教养态度,忽略孩子,不关注孩子的发展。第四类是以民主、平常的态度对待教育儿童,而对孩子的错误给以正确的引导,提高孩子的认识,改正缺点。我们知道人是有差异性的,因为先天因素,环境因素等不同,所以即便是生活在一个家庭中的兄弟姐妹也很不同,母亲对我们都好,但我们三个子女为什么会这么不同呢?仔细分析一下,就是对我们三个孩子的教养态度不同。在哥哥身上体现的是第一类的教养态度,哥哥是家中的老大,在我们没有出生时,他是受宠的,但只比我大两岁,小时他会带我们玩,做了不应该做的事,妈妈会严厉地指责他,不听话就受到惩罚,造成哥哥胆小、自卑的心理。在弟弟身上体现的是第二类教养态度,因为弟弟比我们小得多,爸爸对他总是有求必应,过分宠爱,我们有时会说爸爸偏心,妈妈也这样说爸爸,爸爸只是笑笑。弟弟在这样的呵护下,常常稍不顺心就会发脾气,任性、自私。我是家中的老二,唯一的一个女孩子,爸爸妈妈对我的态度比较放宽,但不是放任,有些接近民主的态度,我的事情,他们有时会让我自己看着办,对我的态度对比较随和,我出现了错误他们也会比较忍耐些,会引导我,爸爸妈妈的很多优点在我身上也能体现,相比哥哥和弟弟来说是个性还不错。可见,不同家庭的不同教养态度对儿童个性品格、心理素质的影响是不同的;同一个家庭的不同教养态度对儿童个性品格及心理素质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只是父母没有感觉到而已。

三、提高家长自身素养,和孩子共同成长

有人这么说过:人好比一本书,书的每一页都记录了母爱的亲切、温暖、深沉、坚强、无私和伟大,也记录了妈妈的过失、不足以及带给孩子的烦恼和不幸。做父母的知道自己身上的重任,所以要不断地学习一些青少年的生理知识、心理知识、教育学知识,从而增强自己的能力――了解孩子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时常提醒自己不要因为自己的压力,给孩子造成负担,同时让自己也要有个好的心态,因为“境由心生”,要与孩子共同成长。正确地估计自己的期望值,会尽量做孩子言行举止的示范者、待人接物的指导者、孩子成长的责任人。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儿童教育未来方向的报告,即儿童的“四个学会”: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这“四个学会”中几乎都与社会性相关,只要孩子能正确地自我认知,善待他人,学会分享与合作,在社会上适应生存,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立足,最终对他人负责,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就不是失败的。

总之,每个家庭环境的模式不尽相同,随着人类社会的变迁也发生着变化,家庭教育可以说有方法而无定法。所以我们有责任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掌握正确的教养态度和方法,使家庭呈现民主、和谐、平等的融洽气氛,培养孩子讲责任、讲民主、讲勤奋、讲进步、自尊自强、关心他人的良好品格。让所有的家长共同努力吧!

参考文献:

[1]魏书生.家庭教育[M].沈阳教育出版社,2009.

第4篇:家庭环境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新形势;中学生;德育建设;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德育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教育环境对中学生德育建设的影响

中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他们思想品德的养成存在一个模仿别人的过程,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各种各样感官发展较快,并且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事物的能力,但是对于问题的分析还没有形成自主判断能力,这一时期家庭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中学生的德育建设有促进作用,家长能够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从而对孩子的教育尽职尽责,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相反,不良的家庭环境会对学生德育建设产生负面的影响,家长重分数轻素质教育,认为德育教育是学校的事情,这样的教育理念和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严重阻碍学生的德育发展。

(二)教育方式对中学生德育建设的影响

现代教育有多种教育方式,以下几种典型的教育方式也是生活中常见的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德育发展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例如,专制教育,很多家长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对子女过于苛刻、专制,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子女,不仅遏制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得他们的自主性受到压迫,这种教育方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存在逆反心理;溺爱教育,现代的家庭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是家里的一切,父母将他们看做掌上明珠,过度的关怀导致孩子的能力欠缺,一些孩子从小享受,不知道奉献,从而形成自私心理;放任教育,很多家长忙于工作,对孩子的关注较少,认为只要物质上满足他们的要求孩子就能健康成长,忽略他们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对孩子思想品德培养极为不利。

(三)教育观念对中学生德育建设的影响

很多家庭教育中,家长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成绩是衡量一个孩子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因素,只要孩子的成绩好,其他的价值观、是非观就是次要的。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德育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孩子在学校接受教育,家庭中无需注重这些问题,这种教育观念造成德育教育误区,最终对学生的人格和心理等方面都会造成消极影响。

二、优化家庭教育提升学生德育水平的对策

(一)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良好的德育教育需要有好的环境作为支撑,学生德育建设的基础是家庭教育,因此,需要不断优化家庭环境,让学生处于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围当中,使他们的思想品德觉悟得以提升,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学生所处的环境对他们的思想品德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是中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同时也是影响他们思想品德的首要环境。不同的家庭环境对于中学生德育建设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为此,家长应该为孩子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选择,加强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沟通,多了解他们的想法,对孩子不正确的思维加以引导,从而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父母相处融洽,很好地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家长的期望是家庭环境构成的一部分,现代家庭独生子女较多,家长往往会对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不仅会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因为不能实现父母的愿望会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产生负效应。所以,家长必须在对子女的期望值上加以控制,根据子女的实际状况合理调整期望值,这样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采用民主开放型的教育方式

父母应该采取民主开放型的教育方式,寓教于日常言谈中,平等地对待孩子,并且尊重孩子的意见,这样的教育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律性、稳定性及聪慧性等各种优秀品质方面有突出的优势。父母不应该过分溺爱孩子,在给予孩子爱的同时还应该教会孩子学会爱人,学会付出,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爱集体、爱他人的良好品德。父母要把孩子的权力还给他们,让他们适当做做家务,让孩子懂得家庭成员既有享受的权利,又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通过劳动让孩子的智力得到开发,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从劳动中体会到父母的艰辛,这样他们才能够学会换位思考,才能够学会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孩子能做的事情父母应该交于他们做,让他们在做事中学会关爱,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尊重别人,这对他们德育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要使家庭教育在学生德育建设中发挥良好的作用,家长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把握德育发展的变化和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给予子女尊重和理解,子女犯错误时,不应该采用棍棒解决,应该给他们多讲道理,让他们明辨是非,从而让他们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此外,父母应该给予子女认可,不要一味用成绩衡量对错,衡量子女的能力,应该多给予他们鼓励,增强他们学习自信心,这对于他们人格成长和健全有很大的帮助。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教会子女学会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学会帮助他人、理解他人,这对促进子女思想道德健康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人的发展主要受三方面教育因素的影响,分别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其他两个教育无法取代的内容。现代教学中,学生主要表现为自觉性较差、生活自理能力弱、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因此,需要不断改善家庭教育方式,采取正确的教育手段加强对子女的教育,从而为中学生德育健康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作者:陈博 单位:武汉大学附属中学

参考文献:

[1]侯淑芳.和谐的中学生德育建设呼唤良好的家庭教育[J].商情,2013(32):279.

[2]杨艳,王芳蓉.和谐的中学生德育建设呼唤良好的家庭教育[J].东方企业文化,2011(18):276.

第5篇:家庭环境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伤害事件;成因;处置

大学生伤害事件是指在校大学生在校内外故意伤害别人,造成较为严重的人身损害事件。据不完全统计,每年至少有三千大学生非正常死亡。[1]非正常死亡的大学生中有部分是因为被别人(包括同学)故意伤害致死。大学生在校内学习、生活,同学间往往会有一些琐碎矛盾。但个别学生会把琐碎矛盾无限放大,视同学为不共戴天的敌人,进而伤害同学,酿成悲剧。大学生校内伤害事件从时间上看,远有“马加爵杀人案”,近有“林森浩故意投毒杀人案”,此类事件令人发指、让人震惊。当大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时,仍会发生令人意想不到的伤害事件,如2010年的药家鑫案触目惊心。这类故意剥夺别人性命之类的恶劣行为,远远超越了道德和法律的底线,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引起社会和高等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一、多种因素造成大学生伤害事件的发生

笔者经过研究认为,大学生伤害事件是个别大学生心理畸形病态、成长环境封闭、人际关系失败、生命意识淡薄、法律知识匮乏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是心理畸形病态。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深受家庭宠爱,部分人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同时,大学生基本都是经过高考拼搏升入大学,原来在高中是老师宠爱、同学羡慕的目标,但到了大学里,同宿舍、同专业、同校的同学在智力上、学习成绩上不比自己差,甚至更好,在心理上产生巨大落差。如果没有及时调适可能使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畸形病变,容易做出一些极端行为。复旦大学的林森浩即为这种心理畸形的典型,正是心理上的缺陷,使其陷入无法解脱的自我矛盾中,最终害人害己。二是成长环境封闭。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对其性格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在一个封闭的成长环境里成长,固然可能会使一个人性格较为单纯,但当他进入大学后,从封闭环境走入开放环境,往往会产生种种不适。如果这个人不能自我调适,性格将可能变得敏感、狭隘、多疑。马加爵即为此类典型。马加爵生长在广西农村,家境贫穷,其从出生到高中的十一年都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个人空间狭窄。个人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容易形成自怜、自卑的心理特点。[2]当马加爵进入云南大学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天堑”,使其不管在穿着打扮、谈吐举止、经济宽裕程度上都与城市大学生有着明显差距,而他在心理上不能“凤凰涅槃”,反而自我轻视、自我唾弃。一个看轻自己的人,自然不会看重别人,和同学相处就会出现一些怪异的行为。三是人际关系失败。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不可避免要与别人、集体交往。一个人的交往能力是衡量个人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通过与同学、老师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帮助大学生培育健康的个人情绪、开朗的个人性格与乐观的生活态度。一个在心理上畸形病态的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荒诞的行为。像林森浩,在网上与友人聊天时,对方哪怕有一句话不对自己心思,他会突然下线,扬长而去;集体合唱时,一个人抱着话筒狂吼乱唱,导致团体惨败。[3]这种不尊重他人、不尊重集体的人自然不受他人待见,人人避而远之,人际关系必然失败。反过来,失败的人际关系又会进一步恶化其心理上的畸形病变。四是生命意识淡薄。拥有生命是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在人的基本权利当中,生命权是最重要的权利。马加爵、药家鑫、林森浩之所以被法院判处死亡,无一例外是因为剥夺了他人最重要的权利——生命权。对生命的重视是人类自己与社会能够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少数大学生对生命的重视仅在于对自己生命的重视,对他人的生命则视如儿戏。如在林森浩眼里,他人的生命是可以随意剥夺的,等到被一审法院判处死刑后,才知道生命的宝贵,表现出强烈的对生存的渴望。五是法律知识匮乏。市场经济、现代文明社会需要法治,大学生正处于长身体、学知识、拓眼界时期,更是其形成和确立法治观的关键时期。但遗憾的是,高校除了法学专业,其他专业很少设置法律课程,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基本是自发行为。法律知识的缺乏,使得一些学生对自己做出的伤害行为在法律上应受怎样的惩罚、这种惩罚自己有无勇气承担都一概不知。正是对法律知识的无知,致使其犯罪行为上的无畏,最终产生伤害事件。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预防与处置大学生伤害事件中具有独特优势

如何预防与处置大学生伤害事件,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应各尽其责。就高校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独特优势,能对大学生伤害事件进行较好地预防与处置。优势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以“攻心”为上。从本质上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教育,引导受教育者从内心上进行自我反省,在思想上升华,从而进一步改变其言行。某种程度上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攻心之术”。在大学生伤害事件中,最难解决的是心理上的畸变,如果没有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仅靠严格制度的强力推进,很难取得良好效果。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打开心理上有缺陷的大学生的心灵之门,通过“和风细雨”式的谆谆教导,让“阳光雨露”滋润大学生的心灵,进而矫正其畸变的心理。优势之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近水楼台先得月”。于专业教师而言,固然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义务,但其更多注意力放在专业知识传授上。思想政治教育者如辅导员教师从事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党团建设等工作,与大学生的接触频率、接触时间比专业教师更多,可以更详细地了解大学生的一举一动和心理、情绪上的变化。这种更亲近的接触,也使得大学生更愿意向思想政治教育者敞开心扉,就生活中的困难、感情上的困惑与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交流。优势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思想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渠道。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内容涉及理想信念、人生价值、高尚品格、道德规范、法律精神等多个方面。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大于知识性的特点,使得教师必须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其自身丰富的知识和社会阅历、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理性的思辨能力去获得学生的共同语言,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大学生伤害事件预防处置体系

一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高校应广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教会大学生正确的心理调试方法,能够以冷静正确的心态面对生活,从容控制自身心理及行为。在伤害事件对大学生造成心理伤害时,学校要及时组织专业心理咨询师等进行心理干预,减轻大学生的心理压力,逐步恢复大学生的心理创伤。二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摸清大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大学生的家庭环境对其具有重要的影响,和谐有序的家庭环境能够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土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建立大学生的家庭档案,这是做好其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家庭环境对大学生人格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程度,在具体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时要结合其成长的家庭环境,必要时同其家庭主要成员联系,共同协助大学生完善其人格。[4]三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对象之间要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一方面能够排除同学人际关系不好的大学生心理上的孤独寂寞,避免其形成偏执狂躁的悲剧性格;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大学生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进行学习、反思、调整,把师生人际关系中的理念、原则、技巧运用在同学关系的处理中。四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生命神圣意识。尊重生命应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原则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应引导大学生树立生命神圣观念,使他们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五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普及基本法律知识。法律知识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系统了解的知识体系。高校应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等,帮助大学生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使他们明白触犯法律的后果,树立对法律的敬畏感。

参考文献:

[1]王大洋,卢秋婷.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的预防[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2,(1).

[2]梁芹生.从“马加爵事件”透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学校卫生,2005,(4).

[3]顾骁南.解析畸变的心理和变异的人性——从林森浩个案探究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塑造[J].中国青年研究,2014,(9).

第6篇:家庭环境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少数民族 文化传承

1 文化传承概念解析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形成的,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就是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代际之间的传递和承接过程 。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成为多民族、多文化国家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实现民族平等,要平等的发展各民族的文化和语言,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2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面临之困境

先生曾经说过,要改变一种陈旧的生活方式, 就要触及许多传统的生活习惯,而这种传统的生活习惯对于一个古老的民族来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朵艳丽奇葩。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正在面临着衰弱趋势。地域性的民族优秀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的文化,在全球经济化、观念趋同化的大背景下逐渐被淡化,有的出现了濒危化的现象,甚至有些则正在或已经灭亡。很多民间技艺、少数民族语言,服饰甚至传统文化濒临灭绝,将在地球上永久的消失,这曾经的辉煌,就这样静默的退场,留下我们慨然叹息。当我们从现代化的大潮中迷茫的抬头之时,那美丽的一切已不复存在,面对曾经的瑰丽文化,内心一片恐慌。为什么情况会如此糟糕?究其原因不难发现:

第一,主流文化的冲击。当21世纪来临之时,现代化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角角落落。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同样也享受到了现代化所带来的便利,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改善。然而由于全球一体化和主流文化的强势冲击,民族文化被忽视和日益边缘化。少数民族文化在主流文化的冲击之下,已现衰微、淡化趋势。“一些少数民族为了适应现代化主流社会的发展而开始逐渐向主题民族融合。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逐渐被主流文化所取代的现象。”文化的多样性受到了严重影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少数民族的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地将他们带入现代化 , 使之成为现代化的牺牲品, 却不曾倾听少数民族成员的心声。

第二,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必然为之。人的每种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动机能够激发和维持人的行动,并且维持行动向一定的目标不断地努力的一种心理动力。当人们处于某种缺失状态之时,他的内心便会有种强烈的渴望,不顾一切的追求他想得到的。但是有时人自身并不存在某种缺失状态,但是外界的压力或诱惑物挑起了人的欲望,那动机便产生了。同样,当现代化的大潮扑面而来的时候,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表现出了他们的趋利性,归根到底一句话即:自身利益的驱使,促成了人们的行为。

第三,学校寄宿制对文化传承也有一定的影响。家庭环境对文化的传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当学生因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距离太远,而不得不选择寄宿于学校的时候,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就相应的减弱。殊不知,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必须要有一定的环境才能传承下去,家庭当仁不让的作为首要环境,现在家庭环境对孩子影响的削弱,成为孩子离本族文化越来越远的重要原因。

3 如何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

第一,内在动机——文化自觉极其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先生在《论文化与文化自觉》一书中提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连手发展的共处原则。”少数民族成员是本族文化传承的主体,少数民族文化只有得到本族成员的高度认同,并从内心深处感觉出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自觉自愿的采取行动,加以保护、传承,这种文化传承才最为有效。只有培养少数民族成员的高度民族认同感,使其成为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内在动机,并且意识到保护本民族文化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文化传承才能生生不息。

第二,关键所在——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影响是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关键所在,具有天然优势。儿童从小在家庭中成长,父母的一举一动,风俗习惯、节日传统无不对他发生着作用。这种家庭环境氛围的熏染,在他们心中早已根深蒂固,对他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家庭氛围对文化传承的积极作用,文化的迁移与保护,不能脱离滋养这种文化的生态环境。

第三,首要途径——学校教育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首要途径。学校应该以他者的眼光,跳出作为“主流文化代表”这一角色,重新审视学校教育,用不同的民族视角来看待不同的民族文化,将之融入到教学过程当中去,培养学生文化多样性的意识,能够从不同的民族视角来发现、认识、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形成自我认同感和高度的民族认同感,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根本保障——政府制定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是文化传承的根本保障。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不仅要靠个人、靠学校,更要依靠政府。政府在社会大环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社会舆论的领头人和导向者,政府行为无疑成为社会行为的标杆和量尺。因此,政府在制定相应法规政策的同时,应该充分考虑少数民族文化在多民族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应将少数民族文化纳入到现代教学体系当中,实行多元文化教育,让各族人民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文化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金志远.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北京:民族出版社.

[3]丁宇,唐守冬.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角度审视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8).

[4]缪家福.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多样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

[5]陈兴贵.多元文化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9).

[6]王令,刘晓芳.“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研讨会纪要[j].民族教育研究,2006(6).

[7].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第7篇:家庭环境的优势范文

第一大原因:大脑的营养。

第二大原因:宝宝成长的环境。

现在的父母都非常重视宝宝物质营养的添加是专家呼吁不要忽略环境的作用,实际上,环境的作用远胜于营养,它比营养更关键

大脑的发展过程需要外界信息的大量输入才能完成,外界信息的输入直接促进大脑的发展输入就发展,不输入就不发展。缺少哪方面的输入,就必然在哪方面得不到发展,长大后这方面会不如别人。这个时期大脑质量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家庭环境。

起居环境和饮食环境在现代家庭基本相差不大,但需要说明的是孩子的饮食和起居环境并不是吃得越精良越好,住得越舒适越好 因为人一生下来的生存适应能力是最强的。太精良的饮食和起居环境反而会弱化孩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为宝宝创造优质成长环境

一个宝宝从出生起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父母要如何为宝宝创造一个优质的成长环境呢?

优质环境一:宁静的家庭

法国专家进行的试验显示,噪声在55分贝时,孩子的理解错误率为4.3%,而噪声在60分贝以上时,理解错误率则上升到15%。因此,应让孩子尽量避免各种噪声的干扰,以利于智力发育和学习成绩的提高。

优质环境二:和睦的气氛

家庭和睦、气氛融洽、充满亲情可增进孩子的智力。恶劣的家庭环境会使孩子心情压抑、孤独,生长激素减少,导致孩子身材矮小、智商降低。

优质环境三:良好的人际关系

美国一位生理学家追踪观察一组儿童达10年之久,发现从小喜欢和成人打交道的孩子,其学习成绩普遍较好。因此,家长应多鼓励孩子走出家庭,与同龄和大龄孩子甚至与成人交朋友。

优质环境四:芳香陶冶性情

科学家认为,与一般环境比较,生活在芳香环境中的儿童。无论是在视觉、知觉方面,还是在接受与模仿能力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其奥妙在于芳香能给人一种良好刺激,使人心情松弛、情绪高涨,增强听觉与嗅觉及思维的灵敏度,进一步提高智商。

优质环境五:颜色启智

淡蓝色、黄绿色以及橙黄色能振奋精神,提高学习注意力。而黑色、褐色、白色可损害智力,降低智商。故在孩子的居室或教室的墙壁上悬挂一些淡蓝色背景的挂画或条幅,将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发育。

宝宝智商与环境的关系

1 研究表明,父母皆为小学文化的幼儿,平均智商98.3,父母是初中文化的为106.3,高中文化的为108.1,本学与专科文化的为102.9。

2 外部大环境:一般来说,安静的环境有利于幼儿智商的发展,而噪声则会严重降低孩子的智商。

3 大气:美国心理学家范爱伦研究发现,长期生活在铅、氡含量较高环境的幼儿,智商要比生活在洁净空气环境中的幼儿平均低8~10点。

4 水:受到污染的水对人类极为不利。在日本九州地区,由于孕妇饮用了被甲基汞污染的水,生下了有多种临床表现的痴呆儿。

第8篇:家庭环境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学生安全感;调查分析;思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8-033-03

安全感是中学生心理和生理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要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成长环境,就必须从社会外部环境、学校内部环境、学生所处家庭环境等方面增加和提高学生的安全感。

一、学生安全感调查与分析

根据笔者所在学校学生安全方面的实际情况,从社会外部环境、学校内部环境、学生所处家庭环境三大方面30项内容,对全校1327位学生的安全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与结果附后),现对影响学生安全感因素作如下分析:

1、社会环境对学生安全感的影响

当前社会上对学生安全感影响较大的因素有社会道德风尚、社会治安状况、社会交通秩序等方面。随着中学生生理、心理上的成熟,对社会风尚的某种道德评价和由此产生的不安全感,随着心理成熟程度的提高而同步增长。由于学校周围环境社会有关部门综合整治不力,各种以赚学生钱为目的的经营层出不穷,一些不良青少年团体和社会游民、流氓、闲杂人员常在学生放学后对学生进行骚扰,这些都对学生的安全感产生了影响。另外,社会对学生交通安全保障的措施缺乏,“三无”车辆非法营运,虽然城乡公交化,但乡村缺乏公交道路网络,学生不得不骑车或步行上学。

2、学校环境对学生安全感的影响

学校内部环境对学生安全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校中存在非安全性的非正式群体现象;各种违纪和违轨行为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常有以强欺弱的现象。

学校对学生反映的不安全事件和违纪违规事件的处理不够有力,学生感到在学校里碰到危险和伤害时无法有效地保护自己,他们不得不为之忍气吞声,有些胆小和性格内向的学生甚至还不敢告诉家长,怕家长投诉后会受到更大的伤害。学生认为在碰到麻烦时最好私了,为了私了,有些学生不得不组织一些团体,只得求助团体或是这些非正式群体的头头,交钱交物,而家长一般都不知道。尽管这种现象较少,但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不安全感。

另外,学校法制的宣传、教育抓得还不够,学生自我保护的法律意识淡薄,是导致违规事件增多,学生安全感下降的原因之一。

3、家庭因素对学生安全感的影响

家庭内部因素对学生安全的影响主要反映在父母亲之间的婚姻关系、父母亲与子女的亲情关系、家庭的教育教养方式、子女本身学习成绩的好坏等方面。学生害怕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受到家长的打骂,甚至父母亲的惩罚超过学生能够承受的程度。影响学生家庭安全感的最重要因素是父母亲的关系,家庭婚姻稳固的程度,家长的教养方式以及双亲与子女的沟通问题。

二、对影响学生安全感的几点思考

1、社会要为学生安全保障

在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优先考虑和解决全民,特别是中小学生安全保障的问题,这是社会稳定的基本内容之一。长期在不安全环境中生活和成长的学生其成长和发展的消极面是很严重的,社会应当对各种不安全因素(包括潜在的)引起高度重视。

2、社会环境的综合治理应坚持不懈,加大力度

学校治安环境、学校交通环境、学校文化娱乐环境的整治,执法部门要治出威风,治出成果,从社会环境方面提高安全系数。

3、学校环境的改善应突出重点,强化管理

(1)学校应建立安全信箱或安全电话(投诉信箱或电话、心理咨询电话)。由于学生年龄相差较大,存在着的大欺小,强欺弱的现象,让受欺侮的学生能及时反映情况。学校对各种投诉应当快速作出反应,切实进行处理。

(2)加强对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监控。对带有明显非安全性质的非正式群体,一经发现,立即取缔或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给予分化,促其解体。在学校中解决这类问题的意义不仅在维持学校秩序,保障学生安全,而且能使他们对自身的这类行为倾向有个正确的认识,吸取必要的教训,防止他们在踏上社会以后重犯类似的错误。

(3)重点抓好校风班风。良好的校风对学生良好思想和行为的形成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强化学校管理,及时处理违规违纪事件,有利于正气抬头,有利于良好校风的形成,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安全感。

(4)需要改革学校治安(安全)评估制度。根据学校的学生犯罪率或违法事件发生率来评估学校治安情况或安全情况并进而作出赏罚的做法是一种简单的,不科学的做法,其结果必然会引起“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必然会出现回避矛盾,淡化问题,隐瞒事实等现象,这对于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是十分不利的。

(5)宣传抗非安全因素的知识,提高学生抗非安全因素的能力。学校应当通过各种渠道加强管理和教育,从交通法规、治安、法律、防卫、学校制度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经常性的宣传教育,抓住典型事件、典型人物、典型案例,举一反三,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防卫能力。

(6)重点整治不良读物(音像)的传播。这种整治除了要正面引导以外,还应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共同监督。对于传播者进行严肃批评教育,并根据情节轻重作出相应处理。

4、要为子女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父母要处理好家庭关系,特别是夫妻关系。要与子女多沟通,正确对待子女的学习成绩,不要在学习成绩上期望过高,对子女施加过份的压力。培养子女面对非安全因素有心理承受能力和实际应付能力。

三、我校提高学生安全感的几项策略

第9篇:家庭环境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小学数学;差异性;策略

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等正处于发展阶段,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缺乏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这就需要学校、家庭对他们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及有效的引导。那么,家庭的哪些因素会导致孩子的学习出现差距,家长又该如何应对呢?

一、小学数学学习差异性形成的家庭因素

学生在数学知识的获得,数学思维的训练,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題的能力的提高等,不仅受学校数学教学的作用,同时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方式、家庭环境氛围、家长文化素质等因素的不同,必然对每个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久而久之数学学习的差异性也就显现出来了。

1.家庭的教育方式

通过调查发现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家庭教育方式往往不同。学优生的教育方式比较民主,家长不只是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注重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等方面,父母和儿童之间的关系表现得非常和谐,在这种教育条件下成长的儿童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厚。而学困生的教育方式要么放纵不管,要么独断专行。第一类家长往往忙于自己的工作,疏于对孩子学习的管理和指导,孩子容易放任自流,疏于学习,成绩自然会下降。第二类表现为父母统管了孩子的一切,孩子一旦犯错就严厉训斥,在这样的教育条件下,很可能使孩子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这两类教育方式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2.家庭的环境氛围

家庭的环境氛围对孩子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喜欢读书研究,孩子受到熏陶也会自觉地学习;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处融洽,孩子的学习兴趣也会高于家庭成员关系复杂的孩子。孩子在一个优良的家庭环境中熏陶成长,容易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秀的学习品质。反之,如果一个家庭中父母关系紧张,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儿童,很容易产生焦虑、紧张和自卑心理,这都会给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3.家长的文化素质

家长文化素质对孩子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取决于父母的文化发展。学优生的父母虽然文化程度不尽相同,但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关心孩子的成长,普遍注意个人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并且乐意花费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精力去教育子女。而学困生中的部分家长沉迷于电视、手机等,或经常当着孩子面争吵,对孩子的心理和学习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二、缩小数学学习差距的家庭教育策略

鉴于家庭教育对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作用,为了缩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差距,使学优者更优秀,学困生得到更大提升,作为家长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营造良好家庭环境,培养学习品质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都影响着孩子,因此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学习品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关系融洽的家庭对孩子的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而家人关系紧张会使得孩子无心学习,学习品质比较薄弱,因此父母应该以身作则,以良好的状态和行为去影响孩子,从而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2.有效进行数学辅导,促进数学学习

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能有效促进孩子的数学学习。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活动中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首先,数学学习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父母应该让孩子多参与生活活动,让孩子在真实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学习数学。比如超市买东西,是学生真实接触并能参与到的活动,就能很好地训练孩子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又能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对数学学习有促进意义。其次,学生在做数学作业时难免会遇到难题,就会向父母请教,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仅仅需要起到“引导”的作用,鼓励、启发孩子自己思考解决,切不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扼杀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3.加强家校紧密合作,提升数学发展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学校、社会中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特别是在小学阶段,虽然学校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责无旁贷,孩子的许多习惯皆是受父母无形中的影响。作为家长要采取积极的态度与学校沟通,主动向老师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与老师在孩子的教育上保持一致,遇到问题及时沟通,共同商讨解决的办法。只有家庭、学校相互配合,发挥各方的优势,才能实现教育的最优化。

作者:张亚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