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危害防治范文

职业危害防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危害防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危害防治

第1篇:职业危害防治范文

为推动地方人民政府统一领导、组织和协调本行政区域职业病防治工作,促进用人单位有效落实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的主体责任,2012年5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决定开展职业病危害防治评估的研究与实施工作。由统计司牵头,会同职业健康司和中国安科院,经过近2年时间的调研及试点应用研究,形成了包括评估指标、评估方法、工作程序与评估标准等内容的《职业病危害防治评估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评估指标

职业病危害防治评估指标的确定,经历了提出备选指标、全国范围内的问卷调查、现场调研、专家意见征询、专题研讨会以及试点应用6个工作阶段。备选指标的提出主要是依据《职业病防治法》和《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09-2015年)》。问卷调查、现场调研、专家意见征询及专题研讨会的结果,多数意见集中于“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进行评估,定性指标以法律规定的政府职责和落实情况为主,定量指标以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实施情况为主”。此后,根据指标的重要性、代表性、可操作性,以及指标相关资料的可获取、可考量、可比较等情况,通过试点研究对评估指标进行了反复的调整和检验。最终,从20余项备选指标中,遴选确定了6项用于职业病危害防治评估工作的指标。

1项定性指标,即职业病防治规划和责任制情况。

4项定量指标,分别是用人单位主要负责人职业卫生培训率、用人单位职业健康检查率、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率和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合同告知率。

此外,1项定量指标,即新发职业病病例数。考虑到职业病发病的迟发性和隐匿性特点,该指标暂先列为参考指标。

评估方法

根据职业病危害防治评估工作的根本目的与意义,并结合意见征询、现场调研、专家讨论及试点研究工作的结果,最终确立的职业病危害防治评估方法为:利用抽样方法,选取各被评估省级单位的备查地市、用人单位;采取资料审查与现场审查相结合的方法,评估各省级单位备查地市及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

其中,定性指标的评估,采用资料审查的方式;定量指标的评估,采用资料审查与现场审查相结合的方式;评估小组在文件材料审查的基础上,对照评估标准确定各被评估省级单位的得分。

评估程序

根据所确定评估指标的评估方法以及整体评估的组织方式,在研究和试点检验、修正的基础上,确立了包含“评估准备、评估实施及评估结果公示和公布”3个阶段的职业病危害防治评估程序。

评估准备

职业病危害防治评估小组按照统计学抽样原则,确定被评估省级单位的拟抽查地市及备查用人单位,审查确定后将拟抽查地市及用人单位名录,反馈给被评估省级单位。

评估实施

职业病危害防治评估小组按照工作计划,赴各被评估省级单位所在地区,通过资料审查与现场审查的方式,来评估各被评估省级单位的职业病危害防治情况。

评估结果公示和公布

职业病危害防治评估小组汇总各被评估省级单位的评估结果,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审查后公示与公布。

评估标准与结果分级

根据两年来调研、征求意见、专家研讨及试点研究过程中积累的数据,首先确定了不同指标之间的重要性关系及不同指标的评估要点,然后建立了层次分析模型,确定了不同指标及其资料审查和现场审查结果的赋分权重,由此制定了《职业病危害防治评估标准》。评估小组按照《职业病危害防治评估标准》,以百分制的方式评估并计算各项评估指标得分,以及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的整体得分。

对于定性指标的评分,是根据反映该项定性指标文件材料的有无及其完整性和符合性等进行审查评分。例如:对于“职业病防治规划制定与落实情况”的审查评分,一是要看被评估省级单位有无规划;二是规划的内容中目标、任务等是否明确和完整;三是要看主要工作任务实施情况的文件材料;然后依据审查结果,对应评分标准,给出这一评估指标的得分。

对于定量指标的评分,是对用人单位是否实施某项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的情况进行审查评分。审查评分过程中,一是看用人单位是否开展了这项工作;二是看所实施的这项工作的有效性和符合性;三是以抽选审查的用人单位数量为分母,以实施或开展某项工作的用人单位数量为分子,计算出某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实施率;最后,对资料审查和现场审查分别对应的实施率,采用加权的方式,计算出该项定量指标的得分。

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的得分之和,为该被评估省级单位的总得分。

鉴于评估的最终目的是通过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方式,来促进各被评估省级单位的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结合试点地区的实际得分情况,《方案》将职业病危害防治评估的结果分为好、中、差3个等级:80分及以上为好;60~79分为中;59分及以下为差。

评估组织

职业病危害防治评估,是一项政策性和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必须秉持科学、客观、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以确保评估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因此,《方案》确定了由国家层面统一组织实施的方式,即: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组织成立专门的职业病危害防治评估小组,负责组织和实施各省级单位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的评估,评估小组由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有关司局工作人员及职业卫生专家组成。

资料准备与提供

根据评估指标及其对应的评估内容、评估方法,《方案》明确了被评估省级单位政府部门、列入审查范围的用人单位,在评估过程的不同阶段需要准备的文件资料,被评估省级单位相关政府部门、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要求提供。

第2篇:职业危害防治范文

1 DMF的毒性特点

DMF的体内代谢首先是甲基的羟基化,生成N-甲基-甲醇酰胺(HMMF),然后HMMF部分地脱羟甲基分解成甲基甲酰胺(NMF)HE和甲醛,NMF还可羟基化然后再分解成甲酰胺(F)。还有少部分DMF未转化仍以原形从尿中排出。DMF的另一重要产物就是N-乙酰-S-(N-甲基甲氨酰)半胱氨酸(AMCC),其过程是NMF或HMMF分子上的甲酰基分子发生氧化作用,生成一活性中间产物。这一活性产物一部分和肝、肾细胞结合,造成机体肝肾器官损伤,另一部分和谷胱甘肽(GSH)结合生成S-(N-甲基甲氨酰)谷胱甘肽(SMG),最后再转化成巯基尿酸(AMCC)排出体外[2]。

DMF的毒性可能是通过NMF来进一步表达的。有实验表明,NMF毒性强于DMF,HMMF的毒性远低于NMF。活性中间产物尚不明确,可能是异氰酸甲酯具有亲电活性,可以与蛋白质、DNA和RNA等细胞大分子的亲核中心共价结合,造成机体肝肾器官损伤或姐妹染色体交换率的改变。但并不是全部的活性中间产物都参与毒性作用,其中的一部分与人体内广泛存在的具有亲核基团-SH的谷胱甘肽结合,逐步分解成无毒性的AMCC从尿中排出,这是人体降解毒性的一种防御机制[3]。

2 临床表现及诊断

2.1 消化道症状及肝功能损害

DMF中毒对肝功能损害是最明显的,还可对胃黏膜造成刺激或腐蚀。临床上可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上腹及脐周疼痛,往往呈阵发性绞痛,进食后加重,并有腹胀、便秘或腹泻等。腹部体征可有腹部压痛、肝肿大、肝区叩痛、黄疸等。实验室检查可以有ALT轻中度升高、胆红素轻度升高,胃镜检查可有不同程度的黏膜损害,B超检查可有肝脏肿大等。

2.2 肾功能损害

DMF急性中毒可引起急性中毒性肾病。可有肾区叩痛。实验室检查):尿蛋白阳性甚至尿潜血及尿胆原阳性等。实验发现,DMF可明显抑制肾脏Ca2+ -AT -Pase活力,并可使肾脏磷酸化酶a活力升高;还发现肾脏线粒体、微粒体对Ca2+的主动摄取能力受到DMF明显的抑制。推断DMF引起的钙稳态失调在其中毒机制中起重要作用[4]。

2.3 呼吸道症状

可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道刺激症状,如咽部充血、咳嗽等,严重的可引起中毒性肺炎、肺水肿。

2.4 心血管系统表现

可表现为轻度的心律失常,心电图可表现为一过性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不齐、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等,可能是毒物致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抑制过程的调节不平衡[5]。

2.5 中枢神经系统 可以表现为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嗜睡、出汗、烦躁不安等。

2.6 免疫及造血功能损害

DMF中毒可使免疫器官受到损害,损伤细胞免疫功能,既可降低参与细胞免疫的T细胞数量又可对T淋巴细胞本身产生功能损伤[6],同时DMF对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也产生毒性作用。DMF急性中毒还可引起体温升高、血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DMF中毒可引起骨髓造血功能障碍,此虽为临床上罕见,也应引起高度重视[7]。

2.7 其他

急性DMF中毒可引起血清中雌激素水平增高[8],可引起皮肤发白、肿胀、脱皮、灼痛、麻木等。

根据有患者短时间内大量DMF的接触史、有消化系统症状及肝功能损害等相应的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及特殊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类似疾病后就可作出DMF急性中毒的临床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度、重度中毒。前者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痛等,无明显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后者有上述症状以外,出现明显腹部压痛等体征,实验室检查有肝脏、胃或肾脏损害。

3 治疗

目前对DMF急性中毒无特效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针对其损害以肝、心、肾等多器官的特点,在治疗上主要是保护肝、心、消化道黏膜等,促进毒物排泄。中毒早期及时使用足量激素非常重要,治疗时间8~15d,平均10d[9]。有发热、血象高者可以予青霉素类、先锋类等抗感染,皮肤接触者彻底清洁皮肤,保护创面,防止毒物继续吸收[10]。临床上疑有中毒症状,应结合病史及实验室检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大多数预后良好。

4 预防措施

4.1 应高度重视DMF毒害问题

有关企业应制订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配备专(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建立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和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建立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改造生产工艺,实行密闭式作业,如条件不允许,可在DMF相关岗位设置有效的局部排风装置,并能定期维护、检修,确保将有害因素降低至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4.2 加强职业卫生教育

要让员工了解DMF危害岗位、危害后果、防护措施等,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自觉地改变其不健康的行为和工作方式。各级卫生监督部门应切实加强监管,在确保作业场所DMF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同时,督促和指导用人单位开展宣传教育,提高防护意识,加强个人防护,定期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健康。

4.3 把好卫生监督关

对新建、扩建工程项目一定要通知卫生监督部门进行预防性卫生监督。建设项目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及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必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有关规定,进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对严重职业病危害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时,其防护设施必须经卫生行政部门验收合格后,才能施工验收和投产,从而杜绝相关项目产生严重的职业病危害,也能从根本上避免企业先生产后治理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强化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工作。重点加强对企业职业病危害管理、卫生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措施、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和流动者用工健康管理等监督检查,依法处罚一批事故隐患严重的企业。

5 参考文献

[1]夏元洵.化学物质毒性全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506~507.

[2]陆龙根,钱亚玲.二甲基甲酰胺的毒性及职业危害[J].职业卫生与病伤,1998,13(4)):245.

[3]师以康,戴秀莲.二甲基甲酰胺的体内代谢与其毒性机理[J].职业医学,1997,24(1)):43~44.

[4]戴秀莲.职业性二甲基甲酰胺急性中毒诊断标准的初步研究[J].中国职业医学,2002,29(14):17.

[5]范金荣,付爱玲,崔俊梅.二甲基甲酰胺对作业工人心电图影响的分析[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2,20(3):156.

[6]高雪芹.二甲基甲酰胺细胞免疫毒性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6,30(5):271.

[7]叶爱玲,任昌明.二甲基甲酰胺致骨髓造血障碍一例[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1,19(3):168.

[8]管向东.急性二甲基甲酰胺中毒患者血清激素水平改变[J].职业医学,1996,23(5):26.

第3篇:职业危害防治范文

为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深化职业危害作业场所专项整治的决定,结合我镇职业危害作业场所安全管理的实际,特制定职业危害作业场所专项整治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从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和本着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开展职业危害专项整治工作,切实改善劳动者作业条件,预防和遏制职业危害事故的发生,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职业危害作业场所专项整治工作的领导,我镇成立职业危害作业场所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成员单位:工商所、卫生院、文体服务中心

各村(居)应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经济开发服务中心负责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卫生院负责做好职业卫生的监督检查和职业危害的治理;工商部门负责把住市场准入,对无证经营企业和“三无”产品等违法违规生产经营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和查处。

专项整治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党政领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齐抓共管、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讲求实效;集中整治与日常监督相结合,确保专项整治工作落到实处,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三、整治重点

对石材加工厂、石子厂产生职业病的作业岗位是否在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是否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是否为劳动者提供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并指导其正确使用,是否配备专职或兼职的职业卫生人员。白沙居境内三家石板材加工场,广山村境内一家石板材加工场,东泉石仔加工场及各村小水电安全生产工作,由所在村(居)委会、包村领导、驻村工作队负责跟踪;南坡电站及龙东二级电站安全生产工作。加大对粉尘职业危害因素的厂矿企业、家庭小作坊等的整治力度;厂矿企业、工业卫生监测覆盖率达90%以上和接触有害因素作业职工健康体检率达70%以上。

四、整治的方法和步骤

专项整治工作按三个阶段组织实施:

(一)动员、部署和调查摸底

召开专项整治动员会议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要制定专项整治具体工作方案,对辖区为监督管理的所有企业进行摸底调查;要大力宣传国家职业病防治、劳动保护、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督促有毒有害生产企业及时向卫生部门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落实整治工作的组织措施。

(二)集中整治阶段

要按照专项整治工作要求,认真组织对企业自查自纠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检查出来的突出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限期整改,及时消除隐患。该停业整顿的一律停业整顿,该关闭的要坚决依法予以关闭。

(三)总结验收阶段

组织专人对辖区专项整治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并汇总分析,形成书面材料上报专项整治指挥部及有关部门。

五、工作要求

1、进一步提高对专项整治工作的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各村(居)、各企业要充分认识职业危害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职业病危害的严重性,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以对党、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抓好此次专项整治工作。整治工作要落实领导责任制。卫生、工商等部门要严格按照专项整治实施方案的要求,各司其责,各负其责,多管齐下,密切配合,形成综合治理的强大合力。

2、要认真组织,狠抓落实,彻底治理。要突出整治工作重点,抓住重点行业、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强化监督检查,全面开展整治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同时要落实业主安全卫生责任制度,增强企业自律和依法经营意识;监督部门要严格执法,落实各项整治措施,严防职业危害事故的发生。

3、标本兼治,整治与提高相结合。要积极探索治本之策,从市场准入和制度、机制、管理体制上依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监管办法。各监管部门要建立健全各项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监督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要积极发展、扶持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服务产业,提高技术服务能力。要加快推进产业升级、提升各类企业和家庭作坊的产业化生产规模和水平。

第4篇:职业危害防治范文

近年来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科技迅猛发展带来的各种新型高科技仪器设备的广泛使用等,使得临床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更加复杂多样,其中锐器刺伤最为常见也最为危险,而消毒剂的损害、药物的损害、放射性损害等也不容忽视,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职业防护。

1职业危害因素

1.1锐器刺伤:护士每天都要从事损伤性操作,被锐器刺伤是最常见的事情,在各种注射、采血等操作中,暴露的机会较多,若有不慎常可导致针头或刀片的刺伤。有研究表明,被调查的护士中有80.6%的发生过针头刺伤,其中74.5%是被污染针头所刺伤。而外科护士的危险性操作比内科护士更多,如术前备皮,剪刀的使用等都是直接的损伤因素。

1.2化学因素:医院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各种对人体有潜在危害的化学因素随处可见。主要包括各种消毒剂,各种药物,各种污染物等。

化学消毒剂是避免各种交叉感染的有效物质,护士又是各种消毒剂直接配制与使用者,护士频繁地接触各类消毒剂都可因其挥发性、腐蚀性、刺激性而通过呼吸道和皮肤对人体造成伤害,引起接触者的过敏、哮喘、接触性皮炎、癌变等。如甲醛在高达20 mg/m3时,接触者可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持续性头痛,心悸、失眠等。福尔马林等对人体的影响也已经被证实。目前临床护士工作量的66.4%为输液治疗,病人使用的各种药物部分有毒副作用,护士可因药物在空气中弥散和喷洒到台面的物品而接触,药物中危害最大的为抗肿瘤药物,这类药物对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都有杀伤,护士不但配置化疗药物,而且频繁接触化疗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等,防护不当均可对身体造成危害,最常见的表现为白细胞减少,流产率增高,其次为各种抗生素,护士大量长期接触后可使机体内耐药菌株大量增加,不良反应大量产生,可影响到护士的视力、胃肠、皮肤等系统,其长期性损害不可预测。

1.3物理因素:构成职业危害的物理因素主要包括:X射线、激光等放射性元素,这些放射性物质对人体能产生生物效应,对人体的正常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特别对神经、皮肤、造血等系统,导管室从事介入治疗和检查工作的护士因其长时间接触放射线,由此而导致近期及远期血液及肿痛等疾病已经被证实。

1.4心理因素:护士这一职业主要由女性承担,女性特殊的生理、心理状况以及家庭的重担、工作的压力、生活缺乏规律等,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下工作的护士其慢性疲劳症的发病率高于其他人群,表现出睡眠障碍,情绪不稳定,工作效率低下,这种心理性的危害不能被人们重视;护士工作长时间面对病患和意外伤害及死亡,面对病人和家属忧伤情绪都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程度普遍下降,甚至出现抑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护士工作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加上恶性事件以及酗酒、吸毒等社会问题都会在临床护士的日常工作中有所体现,增加了护士工作的风险性以及紧张感,这种长期的压力可导致护士性格改变。

2职业防护

2.1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增强护士接受职业防护教育的意识:护士是医院中与病人接触最密切的人群,但是护士对职业危害因素了解不够全面,在面临危害时缺乏有效完善的应对措施,工作中确立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的意识,按要求着装。养成良好的卫生洗手习惯,洗手是提高自身防护的最重要措施之一。护士在护理及治疗中应自觉加强防护,使用保护屏障,充分认识职业危害因素,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2.2规范操作,防意外损伤:规范操作是降低职业暴露的重要环节,护士每天都要从事损伤性操作,工作中必须集中注意力,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操作行为,小心处理使用过的针头,严格按规定处理一次性用品,禁止用双手回套针帽。

2.3伤口处理与预防:工作人员局部伤口紧急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具体方法是对穿破皮肤的伤口用肥皂水冲洗,并挤压伤口使血液流出,在流水下冲洗5分钟,然后用碘伏消毒,其次合理预防性治疗也很重要,现在观点是越早越好,延迟预防治疗会增加暴露后感染的危险性。

2.4创造防护环境: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接触对人体有害药物时,强调必须做好防护。临床中使用各种消毒剂,都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要严格按使用规定,必要时应戴口罩、手套等。从事介入放射工作的,要加强放射防护意识,必须有合格的个人防护用品,按照操作规范实施,尽量减少放射线辐射暴露时间和机会。对医疗用物严格按要求分类,对所有的污物实行严格的封闭管理,减少直接接触,在处理污物时,必须强调对病人和护士的双重保护,防止交叉感染和职业危害。

2.5维护护士心理健康:重视自我护理意识,正确对待工作压力,掌握适合自己的放松技巧,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帮助护士建立工作的最佳心身状态。

3体会

第5篇:职业危害防治范文

【关键词】职业危害;预防

一、全球事故现状

全球每年因各种原因导致死亡人数约为450-500多万人之间,其中,劳动工伤死亡与职业病死亡约为200多万人,交通事故死亡约为120多万人,平均每分钟有10个家庭饱尝事故带来的苦果。

二、我国与其他国家安全生产状况比较

近年来,我国安全生产工作得到了加强和改进,安全生产形势保持了总体稳定、趋向好转的发展态势。但是,重特大事故仍呈多发态势, 影响安全生产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没得到根本解决,非法、违法、违规、违章生产和瞒报事故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地方和企业安全生产思想认识、责任措施、管理监督等不到位的问题仍然突出。

1.事故总量大

我国的事故死亡总人数居于世界第一位,目前全世界每年工伤死 亡人数约110万人

2.特大事故多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发达国家工业生产中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较大事故已大幅度减少,而我国近年来重特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仍然比较高,特别是煤矿、道路交通领域的安全生产状况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工伤千人死亡率:我国0.10,发达国家0.02

道路万车死亡率:我国16人,发达国家小于2人

百万吨煤死亡率:我国5人,发达国家0.5人

3.职业危害严重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有50多万个厂矿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实际接触粉尘、毒物和噪声等职业危害的职工高达2500万人以上;每年新发尘肺病超过1万例,因尘肺病死亡4000人;农民工成为职业危害的主要受害群体。

三、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回顾与职业危害现状

人类自开始生产活动以来,就出现了因接触生产环境和劳动过程中有害因素而发生的疾病。追溯国内外历史,最早发现的职业病都与采石开矿和冶炼生产有关。随着工业的兴起和发展,生产或工作环境中使人类产生疾病的有害因素的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职业病的发生,常与社会经济生产的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我国各种形式的职业危害日趋严重,因而职业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根据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职业病报告,2010年新发职业病27240例,是2000年报告病例的1.3倍。其中尘肺病23812例,与2009年相比增加了64.3%,是2000年报告病例的1.6倍。从行业分布看,煤炭、铁道和有色金属行业报告职业病病例数分别为13968例、2575例和2258例,共占全国报告职业病例数的69.02%。

四、职业危害面临的严峻形势

职业病防治工作关系数亿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据卫生部公布的数据,我国有毒有害企业超过1600万家,受到职业危害的人数超过2亿,目前从业人员约8亿,每四个劳动者中就有一人受到职业危害。我国职业病防治形势相当严峻,职业病发病呈现出量大面广,个案层出不穷,总体人数不清的局面。职业病危害正在由城市向农村转移,由国有大中型企业向非公有中小型企业转移。现在每年新增尘肺病患者约1万例,每年报告中毒3万例,死亡1500例。这些令人震惊的数字已经成为影响科学发展的瓶颈尺度。国际劳工组织目标是2015年消灭尘肺病。我国面临着严峻挑战!

五、经济损失严重

我国职业病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百亿元人民币。联合国的资料估计,由于职业病和职业外伤造成的全球经济损失高达世界各国国民生产总值(GDP)的4%,世界各国要拿出GDP的4%补偿相关费用。

六、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中的缺陷

职业病防治工作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参与的庞大系统工程,是需要由国家、用人单位、劳动者、其他公民组成的四位一体防治体系来完成的工程。然而这四个防治主体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缺陷。国家方面,由于立法还不够完善,职业卫生专业人才短缺,技术鉴定结论出具不及时等,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及卫生知识普及不够,执法装备不足等。用人单位方面,由于职业卫生法制观念不强,无职业卫生管理机构的问题在中小型用人单位普遍存在,管理人员的职业卫生知识匮乏,防治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相匹配。劳动者方面,由于卫生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总体水平低下,自我防护意识不强。维权意识差。

河南新密农民工张海超怀疑在工厂得了尘肺,先后被郑州和北京多家权威医院诊断为尘肺(尘肺为职业病),但在职业病法定诊断机构——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却被诊断为肺结核,张海超对此强烈质疑。在多方求助无门后,张海超做出了惊人之举,2009年6月22日,他到郑大一附院做了开胸手术,以悲壮的方式证明自己确实患上了尘肺,而不是肺结核。张海超“开胸验肺”的沉重经历暴露出职业病患者维权的艰难处境。经媒体报道后,卫生部责成卫生部相关司局和中国疾控中心权威专家组成联合督查调研组赴河南对该事件进行督查调研。2009年7月24日-25日,督察组到郑州实地调查。7月26日,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再次组织省、市专家对张海超职业病问题进行了会诊,诊断为“尘肺病Ⅲ期”。有专家称,“开胸验肺”看似荒唐,却充分暴露出职业病患者维权的艰难处境,暴露了我国职业病防治体制之弊端。目前,我国职业病鉴定的规定不利于职工举证,给劳动者设置了很高的门槛,也就为后面的诊断治疗造成了障碍。农民工维权的成本太高,作为企业,违法成本太低了。为避免更多的“张海超”出现维权尴尬,希望尽快完善修订职业病鉴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职业病鉴定机构的法律监管。张海超是勇敢而可敬的。他以近乎残酷的自戕行为,刺穿了体制的积弊,也刺痛了社会的良知。在热血面前,制度不会永远冰冷。倘若开胸之举能够催生体制变革,让“人人享有职业健康”纳入法治轨道,那将是中国职业病防治之大幸!

七、造成职业病高发原因

(一)职业病危害分布行业广,接触职业病危害人数多,患病数量大。

(二)生产经营单位职业病防治责任主体没有根本落实。

(三)中小企业危害重。生产力低下,设备简陋,工艺落后,无任何防护设施;管理混乱,制度不全。

(四)职业病危害流动性大、危害转移严重。新的职业病危害、职业病病种不断出现。

(五)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低,法制观念淡漠,自我防护意识缺乏。

(六)地方政府职业病监管不到位,职业卫生的执法力度不够。

(七)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缺乏,职业卫生服务供需矛盾突出。

(八)职业病具有隐匿性、迟发性特点,其危害往往被忽视。

大多数职业病在发病后具有不可逆转性,无法根治,并会造成部分劳动者永久性丧失劳动能力的严重后果。只有坚持以预防为主的立法理念,从源头上预防、控制和消除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才能有效应对职业病防治工作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切实改善职业场所健康与安全状况,维护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及经济效益。职业病难以治愈,但可以预防!职业病不仅仅是一个疾病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不采取有效措施,必将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人们愈来愈认识到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创造财富,而是使人类能够过上高质量的生活,经济的发展不应以牺牲劳动者的健康作为代价。因此,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各用人单位应把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改善劳动者的作业环境,提高劳动者的健康,防止发生职业病做为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第6篇:职业危害防治范文

[关键词] 消毒供应中心; 职业危害; 安全防护

[中图分类号] R18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3-296-01

前言:消毒供应中心是医疗体系中一个特殊的部门,是医院消毒、灭菌医疗器具的重要科室,它既承担着各种器具清洗、消毒、灭菌及发放,也是各种污染物回收的地方,各种病人的污染物及各种物理化学因素对工作人员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因此,消毒供应中的工作具有很高的职业危险性。为了有效的防治职业危害的损伤,我们对消毒供应中心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进行总结,并有针对性的提出防护策略。

1 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1.1 物理因素

高温、高湿、噪音等是消毒供应中心常见的具有危害性的物理因素。压力灭菌锅、环氧乙烷消毒柜等大型消毒灭菌设备,其噪音远远高于日常标准,工作人员在此环境下长期工作,对于听力及神经系统都会有很大的危害[1]。高温灭菌锅消毒完成后释放大量蒸汽,温度极高,湿度极大,这些都会影响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特别是炎热的夏季,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更大。

有些紫外照线消毒设备,由于保护不完全或者操作不当,这些辐射对工作人员的皮肤及眼睛会造成严重影响,可能出现眼睛红肿,甚至可能出现皮肤癌症。

1.2 化学因素

消毒供应中心化学方面的危害因素主要来自日常消毒操作,由于消毒供应中心对工作环境要求严格,需要经常对空气、超净台、地面、墙面等进行消毒,对于一些特殊的物品,比如从病房送回的物品,还需要采用特殊的消毒手段处理,才可以废弃。过氧乙酸、双氧水、环氧乙烷等消毒剂,在空气中挥发产生刺激性气体,直接伤害操作者的呼吸系统,与皮肤接触以后,会造成化学烧伤甚至局部炎症反应[2]。

1.3 生物因素

消毒供应中心接受医院各科室回收的医疗垃圾及器械,包括了被病人感染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这些血液、体液很容易接触工作人员的皮肤、眼睛,特别是剪刀、缝针等锋利的器械,更是容易划伤工作人员,导致污染物直接与血液相接触[3]。艾滋病、乙型肝炎、梅毒等病毒的患者及携带者呈越来越多的趋势,因此,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被感染的几率也随之增加。

1.4 社会心理因素

虽然消毒供应中心在医院保障供给中具有重要地位,并且其工作强度大、工作繁琐、重复性劳动多、被感染机会大,但长期以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往往被列入后勤人员,编制欠缺,待遇较差,这些都对工作人员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影响。很多工作人员常年从事这一职业,待遇仍旧很低,甚至无法列入到编制体系中,得不到充分的理解和回报,自身价值无法体现,很容易导致心态失衡,甚至产生更严重的心理障碍。

2 防护策略

2.1 物理因素防护

在处理高温灭菌物品时要穿戴长袖工作服,防治烫伤。通过基础设施改善,增大工作环境空间,安全通风换气系统。在处理无纺布、敷料、棉球等物品时,应考虑使用单独的工作间,工作人员需戴一次性口罩,防治粉尘对呼吸道的损伤。紫外灭菌过程中注意自我保护,紫外光源不可直接照射到人,灭菌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穿戴防护服和眼罩,照射后通风30分钟以后,方可进入。要定期对大型设备进行检修,减少由于故障导致的噪音过大,同时给工作人员配备耳塞,减少噪音对工作人员的影响。

2.2 化学因素防护

通过安装大型风机,增强室内空气流通。配制使用各种消毒剂过程中,必须戴口罩、帽子、眼镜及手套,配制完成后保证容器密闭,如不小心出现喷溅,立即在自来水下冲洗,然后给予治疗。环氧乙烷灭菌要有单独的灭菌间,合理安排灭菌时间,定期检查环氧乙烷管道的密闭性,并对灭菌完物品进行环氧乙烷参量测定,符合标准后方可继续操作处理。

2.3 生物因素防护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在回收清洗手术器械等物品时,要佩戴口罩、帽子、眼镜和手套,如发现手套有破损迹象,立即更换。在处理锋利刀剪针的时候,要格外小心,不可求急。对于金属器具,首先进行分类,将同类器械一共清洗,可以大大减少受伤的可能性。一旦被利刃刺伤,需要马上对伤口进行处理,必要时接种免疫球蛋白[4]。进行高压水枪或者高压气枪的过程中,要严格保护自己,防治高压水流或者气流冲破防护装置,这种操作对于防护着装有着更高的要求,必须严格执行。

2.4 心理学保健

由于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繁琐、工作量大,要给予工作人员充分的休息时间,并组织各种活动,通过体育锻炼或者娱乐活动,调节心理承受能力,并定期进行职业损伤和防护培训,提高自我防护能力。同时,医院领导要给予消毒供应中心足够的重视,主动慰问工作人员,解决与各科室之间的矛盾,以增加工作人员的自我满足感,更好的完成消毒保障工作。

总之,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具有很强的职业危害,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严格保护自己,降低可能的危害,医院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工作环境、劳保设施等多个方面给予关照,保证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参考文献

[1] 梁琼. 消毒供应中心职业危害因素及其防护[J].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0,27(5):627-628.

[2] 褚文娟, 郝伟. 供应室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J]. 鲁护理杂志, 2006,12(16):1594-1595.

第7篇:职业危害防治范文

急诊科患者流动性大,患者病情急、重、突发、变化快、病情复杂,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护士素质,熟练的技术操作,还要有应对紧张繁重工作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急诊科护士的职业防范显得非常重要。

1 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1.1 感染的危险 急诊科护士直接接触各种急危重症患者,在参与各种抢救操作及护理患者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经常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尤其在紧急为患者气管插管、吸痰、洗胃、包扎止血、静脉穿刺等的操作过程中,如不能有效地防护会增加感染传染病的机会。

1.2 锐器伤 急诊科护士在抢救患者时为了争取最有利的抢救时机,往往来不及进行有效的自我防护便直接接触患者,进行护理操作时会接触到多种锐器,如各种注射针头、针剂安瓿及手术刀片等,甚至导致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应用各种抢救仪器和设备,如操作不慎或仪器设备老化时可引起电击伤、电灼伤的危险。

1.3 化学因素 对病区环境的消毒、抢救仪器的保养、清洗、医疗垃圾的灭菌、处理时应用各种化学消毒剂,会对皮肤黏膜造成不同程度的腐蚀,严重时可引发皮炎、眼炎以及过敏性哮喘等疾病;急诊护士经常护送急重患者做CT、X线摄片等检查,许多急诊患者烦躁或意识不清,送检护士需床旁监护病情,不可避免地会受到X线等辐射。

1.4 心理因素 急诊患者发病急骤、来势凶险、患者病情变化快,来诊时间、病种及危重程度均很难预料,造成急诊科护士心理高度紧张和身体疲乏;不可预知的死亡也会给护士造成极大的心理刺激;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要求急诊科护士既要能独立完成工作,又要确保不出差错事故,急危患者及家属心理高度的应激状态,抢救时的劣性刺激容易造成护患矛盾,加重了急诊护士的心理压力;各种新的医疗仪器的应用,新的检查、治疗手段层出不穷,要求护士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胜任临床工作;医疗卫生系统引入的竞聘机制,也使护士承受了更大的心理压力。

1.5 精神因素 急诊科护士既要参与院内抢救,负责院前出诊,同时还要承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抢救任务,工作量大而且经常值夜班,精神高度集中,体力脑力消耗都非常大。要求有充沛的体力及精神高度集中。大部分已婚护士下班之余还要担负着照顾家庭、养育子女的重任,这些都是急诊科护士必须面对的压力。急诊科护士的饮食起居极不规律,而且精神高度紧张,持续的紧张和劳累若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睡眠及适当的心理调整,会导致神经、消化、内分泌等系统的疾病。

2 防范

2.1 感染的防范 急诊科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对已确诊的传染性患者应有明显的隔离标志,接触其血液、体液时应戴必要的防护装置,如戴手套、穿隔离衣等。对带血迹的污物及患者的体液、排泄物等进行分类集中处理,严格浸泡、消毒、焚烧。对地面、墙壁、注射盘、操作台等被血迹污染的地方均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对自身有皮肤损伤或破溃的部位应加强防护,避免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一旦不慎被污染,应立即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必要时注射乙肝疫苗做到早期防护。

2.2 锐器伤防范 强化职业安全教育,提高急诊科护士对各种锐器损伤的防护意识。对各种锐器应加强管理,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从而有效的预防锐器伤。若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刺伤,伤口紧急处理后,再根据感染情况及伤者自身机体免疫状况进行针对性的预防治疗,给予随访和咨询,做好跟踪监测工作。

2.3 医院应加强对医护人员安全意识的教育,把职业安全教育放在首位。加大培训和宣传力度。制定培训计划,定期组织讲座学习。增强法制观念,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并将防护知识纳入考核内容,使护士充分认识到职业损伤的危害,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增强健康防护意识,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程,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

2.3 心理因素的防范 护士在紧张的抢救过程中,应用恰当的语言向家属进行解释和精神安慰,及时安抚患者和家属的不良情绪,避免使用刺激性或冲突性的语言,不使用肯定或绝对性的语言,万一抢救不成功,也能取得家属的理解。合理安排日常的工作和家庭生活,注意加强营养,夜班之后要注意补充睡眠,劳逸结合。加强自我保健,主动参与一些体育健身活动,提高自身的免疫、抗病能力;医院应根据工作压力、工作风险等因素合理调整工作流程,实行弹性排班,组织各种文娱活动,有效地减轻急诊护士的心理压力;急诊科护士应学会自我疏导不良情绪,调适心情,高效地投入到每一天的急诊抢救护理工作中。

参 考 文 献

[1] 王春玲.急诊科护士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2):2728.

[2] 林碧英.急诊科护士职业防护现状调查与对策.现代医药卫生,2007,(8):1240.

第8篇:职业危害防治范文

关键词:职业危害 防治措施 防尘措施

建筑业存在职业危害的主要工种:碎石工、砖工、安装保温、石棉瓦工、砼搅拌机、砂浆机司机、水泥上料工、搬运工、料库工、公司材料试验工、金属打磨工、金属除锈工、木工机械、油工、喷漆工、涂刷工、冷热沥清涂刷工、水电焊工、砼振捣工人、打桩机、推土机司机等工种对建筑行业的施工操作人员造成粉尘、铅、苯、一氧化碳、燥声、振动而引发的粉尘危害、毒物危害、放射线危害、噪声危害、振动危害、弧光辐射的危害和高空作业不良反应。

采取防护措施:

一、防尘技术措施

1、水泥防尘措施

(1)流动搅拌机除尘。在建筑施工现场搅拌机流动性比较大,因此,除尘设备必须考虑适合流动的特点。既要达到除尘目的,又做到装、拆方便。流动搅拌机上有2个尘源点:一是向料斗上加料时飞起的粉尘;二是料斗向拌筒中倒料时,从进料口、出料口飞起的粉尘。采用通风除尘系统。即在拌筒出料口安装活动胶皮护罩,挡住粉尘外扬;在拌筒上方安装吸尘罩,将拌筒进料口飞起的粉尘吸走;在地面料斗侧向安装吸尘罩,将加料时扬起的粉尘吸走,通过风机将空气粉尘送入旋风滤尘器,再通过器内水浴将粉尘降落,被水冲入蓄水池。 (2)水泥制品厂搅拌站。多用砼搅拌机自动化。由计算机控制砼搅拌,输送全系统,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同时在进料仓上方安装水泥,砂料粉尘器,就可使料斗作业点粉尘降为零,从而达到彻底改善职工劳动条件的目的。

(3)高压静电除尘。高压静电除尘是静电分离技术之一,已应用于水泥除尘回收。

2、木屑除尘措施

可在每台加工机械尘源上方或侧向安装吸尘罩,通过风机作用,将粉尘吸入输送管道,再送到蓄仓内。

3、金属防尘措施

钢、木门窗的抛光(砂轮打磨)作业中,一般采用局部通风除尘系统。或在打磨台工人操作的侧方安装吸尘罩,通过支道管、主道管,将含金属粉尘的空心输送到室外。

二、防毒技术措施

1、在职业中毒的预防上,管理和生产部门应采用的措施。

(1)加强管理。要搞好防毒工作。

(2)严格执行劳动保护法规和卫生标准。

(3)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程,一定要做到主体工程和防毒设施同时设计,施工及投产。

(4)依靠科学技术,提高预防中毒的技术水平。包括:

1)改革工艺;

2)禁止使用危害严重的化工产品;

3)加强设备的密闭化;

4)加强通风。

2、对生产工人应采取的预防职业中毒的措施

(1)认真执行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操作方法,严防错误操作。

(2)穿戴好个人防护用品。

3、防止铅毒的技术措施

铅中毒是可以预防的,只要积极采取措施,改善劳动条件,降低生产环境空气中铅烟浓底,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就可以防止铅中毒。

(1)消防或减少铅毒发生源。

(2)改进工艺,使生产过程机械化,密闭化,减少对铅烟或铅尘接触的机会。

(3)加强个人防护及个人卫生。

4、防止锰中毒的技术措施

预防锰中毒主要应采取下列具体防护措施:

(1)加强通风,以降低现场浓度。

(2)尽量采用低尘低毒焊条或无锰焊条,尽量采用自动焊。

(3)工作时戴手套、口罩,饭前洗手漱口,下班后全身沐浴,不在现场内吸烟、喝水、进食。

5、防止苯中毒的技术措施

(1)加强现场通风。地下室、防水池内涂刷各种防腐涂料或环氧树脂玻璃钢等作业,必须根据场地大小,采用多台抽风机把苯等有害气体抽出室外,防止急性苯中毒。

(2)用无毒或低毒物代替苯,采用新工艺喷漆。

(3)采用密闭的操作和局部抽风排毒设备。在地下室和密闭的室内工作时,应戴防毒面具。

三、弧光辐射、红外线、紫外线的防护措施

夏季强烈的太阳光线中,含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生产中的红外线和紫外线主要来源于火焰和加热的物体,气焊和气割等。为了保护眼睛不受电弧的伤害,焊接时必须使用镶有特制防护眼睛片的面罩。可根据焊接电流强度和个人眼睛情况,选择吸水式滤光片还是反射式防护镜片。为防止弧光灼伤皮肤,焊工必须穿好工作服,戴好手套和鞋盖等。

四、防止噪声危害的技术措施

各建筑、安装企业应重视噪声的治理,主要应以三个方面着手:消防和减弱生产中噪声源;控制噪声的传播;加强个人防护。

(1)控制和减弱噪声源。以改革工艺入手,以无声的工具替有声的工具。

(2)控制噪声的传播。合理布局,控制噪声入手,消声、吸声、隔声、隔振、阻墙。

(3)做好个人防护。如及时戴耳塞、耳罩、头盔等防噪声用品。

(4)定期进行预防性体检。

五、防止振动危害的技术措施

(1)隔振,就是在振源与需要防振的设备之间,安装具有弹性性能的隔振装置,使振源产生的大部分振动被隔振设置所吸收。

(2)改革生产工艺,是防止振动危害的治本措施。

(3)手持振动工具的手柄,包扎泡沫塑料隔振垫,工人操作时戴好专用的防振手套,也可减少振动的危害。

六、防置降温措施

为了补偿高温作业工人,因大量出汗而损失的水分和盐分,最好的办法是供给含盐饮料。对高温作业工人应进行体格检查,凡有心血管器质性疾病者不宜从事高温作业。炎热季节医务人员要到现场巡回医疗,发现中暑要立即抢救。

七、防止噪声危害的技术措施

各施工现场应重视噪声的治理,主要应以三个方面着手:消除和减弱生产中噪声源;控制噪声的传播;加强个人防护。(1)控制和减弱噪声源。以改革工艺入手,以无声的工具替有声的工具;(2)控制噪声的传播。合理布局,控制噪声入手,消声、吸声、隔声、隔振、阻墙;(3)做好个人防护。如及时戴耳塞、耳罩、头盔等防噪声用品;(4)定期进行预防性体检。

如因进行强噪音作业导致头晕、耳鸣等症状,应立即停止作业并通知其他人员进行治疗,症状严重者报公司应急救援小组送至医疗机构进行治疗。每半年进行一次体检。

八、职业病安全检查措施

第9篇:职业危害防治范文

兖矿集团有限公司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所,山东邹城 273500

[摘要] 随着公共卫生领域的发展及完善,对职业病的判定越来越严格。噪声对相关从业人员的危害日益加剧,形成噪声职业病。本文通过笔者对某工厂的调查分析,从噪声职业病的危害入手,分析了其防范措施。以期引起公众对噪声职业病的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改善当前的现状。

[

关键词 ] 噪声;职业病;危害;防范

[中图分类号] R1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1(b)-0050-02

[作者简介] 韩兵(1967-),男,汉族,本科,山东潍坊,职称:主治医师,研究方向:职业卫生。

在本文中,作者以噪声对人体的各种危害为基点,重点讨论噪声环境下企事业单位职工的职工病的相关内容,以期有裨益于现代噪声职业病的控制与防治。

1某工厂噪声职业病调查

通过对A工厂从事噪声工作1年以上的521名工人进行噪声职业病危害调查(工作场所噪声强度检测、职业健康检查和纯音听力测试),其中男性458人,女性63人,年龄范围在18~55岁,平均年龄为31岁。所检测的73个噪声作业点中有56个检测点噪声超标,超标率达到76.7%。噪声强度在72~112dB(A),平均噪声强度为91 dB(A)。用趋势性卡方检验得出听力损失情况会随着噪声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详见表1)

2 噪声职业病的危害

职业性损害,即职员在存在着职业危害因素的不良劳动环境下工作时而引发的身体伤害与损坏等。其中,噪声危害就属于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影响人身体健康,并导致其出现各种疾病的物理有害因素。我们可以根据作业场所的噪声与现已掌握的机械设备来确定噪声源并识别噪声危害。科学研究表明:噪声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与发展。另一方面,又因为噪声常常会遮蔽报警信号并引发心理恐惧,因此噪音又是造成工伤事故的重要因素。

2.1 噪声对从业人员听力的危害

TTS变化的幅度与所接触到的噪音强度的高低、作用时间以及频谱特性都有着莫大的关联。经研究发现,在接触中等强度的噪声,也就是声压级在8~105 dB而不超过8 h,TTS会随着声级与接触时间的逐渐增加而呈现线形递增。值得注意的是,TTS其本身所产生的声压级有一个下限,当声压级低于70 dB时,无论在此噪声环境下接触噪声多长时间也不会出现TTS现象。

波动性或者间断性噪声引发的TTS的变化一般都相对复杂些。TTS在离开噪声环境后,在最开始的2~3 h即可以恢复绝大部分,在接下来的16 h便可以完全恢复。若未能恢复,第二天却又继续接触噪声,日复一日,便会发展成为不可恢复的听阈位移,这是一种病态发展,因此我们将这种听觉疲劳看作为听力损害的一种危险信号。

如果在这种听觉疲劳的基础之上继续长期的接触强噪声,这便会直接导致听力在损害后无从恢复,即我们所说的永久性听阈位移(PTS),这主要是因为耳内的感音器官在强噪声的刺激之下,由其本身的功能性改变发展成为退行性器质性病变,也就是俗称的噪声性耳聋或听力损伤。

噪声性耳聋与听力损伤是一种慢性病变过程。在其初期,患者基本没什么感觉,并不会影响到其正常的社交活动与交谈。而在这一阶段对患者进行纯音听力检查时,听力曲线会在3~6 KHZ出则呈现“v”形状态,我们将这一尚未受到噪声严重影响的病变称为噪声性听力损伤。当听力损害进一步发展并逐渐向更高阶段延伸,进而影响到语言频段时,患者一般会主观感觉自身出现语言障碍,这主要表现为耳聋也就是我们一般所称的噪声性耳聋。这种噪声性耳聋发病相对较为缓慢,其一般都为两耳同时发病,并伴随有耳鸣现象,这一般都不会真正的发展为耳聋,这种病症其听力之所以不能得以恢复,主要是因为耳朵内的螺旋器的听毛细胞在噪声环境下失去了正常的代谢营养功能,以至于细胞变性坏死而直接导致患者失去听觉功能。

2.2 噪声对从业人员其他机体的危害

高强度噪声不仅危害人体健康,还会不同程度的使人心情烦闷、情绪消极低落,并干扰人的正常交流与生活。再加上其本身所具有的暂时性、局部性与多发性的特点,往往又会导致患者在听力下降之余,同时患有神经、心血管、内分泌、消化与视觉及智力等方面的疾病。

2.2.1神经系统人的大脑皮层以及植物神经中枢若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之下,便会直接导致其神经系统出现一系列各式的反应。比如改变患者脉搏和心率,降低或者提升患者血压,使患者心率不齐,传导受阻,进而加剧患者心脏负担,使其心脏外周血流发生变化,直接导致患者心脏加速衰老,加大患者心肌梗塞的发病率。

2.2.2心血管系统植物神经功能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患者心率加快或减慢,同时血压不稳,心电图ST段、T波呈现出缺血现象。

2.2.3内分泌系统长期处于噪声环境将直接导致患者交感神经的过度活跃,交感神经活跃过度会不同程度的致使患者的肾激素与尿中儿茶酚胺的分泌与排出逐渐增加,慢慢的使患者的性腺功能发生变化,进而导致患者生理周期紊乱,月经失调,生殖能力逐渐下降。

2.2.4消化系统噪声严重影响着人类的胃液、胃酸以及唾液的分泌,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人体的胃液、胃酸以及唾液的分泌会不同程度的减少,胃液、胃酸的减少则会直接使人类胃的蠕动频度降低,影响胃正常功能的发挥,导致人食欲不振,出现胃溃疡等弊病变,进而降低人类的消化机能,直接增加胃病与胃溃疡的发病率。

3噪声职业病的防治措施

3.1 噪声控制

控制噪声可以从根源上解决各种噪声性疾病,其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从噪声声源角度出发解决,现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以及相关建设部门,可以在实际操作时,用低噪声的生产设备代替以往的高噪声设备,或者努力改进其自身的生产工艺,以改变噪声源的生产运动方式,进而从声源处降低噪声;其次是当生产所需的机器不能更换时,我们可以从安装机器角度入手。我们可尽量将电器与机械分开放置,并针对机器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科学安置,例如对于那些声压级过高的机器,我们要尽量使其远离职工工作场所;对那些声音单一,且职工接触相对较少的机器,我们可以将起安置于双层玻璃隔音室;而对那些工人接触稍微较多的,可适当地采用隔音罩进行处理。同时还要尽量避免各种有噪音的机器同时开启使用。再次是从机器本身出发。我们可以通过在机器接触处安装橡胶盘,或者在机器磨擦处涂抹适量油,来减少生产中由于机器碰撞或者机器自身摩擦而产生的噪音,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噪音危害,还可以有效提高机器的利用率。最后是从噪声的传播途径来解决。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噪声传播途径来减少噪声,主要的方式有隔音、隔振、吸音以及噪声屏障。可以对已经产生的噪音进行分散处理,或者对声源进行消声处理,比如将声源地布置在吸音场所,或者种植花草树木借助植物进行消音。

3.2 噪声防护

除了在声源以及噪声传播途径处降低噪声,我们还可以从受音者的受音器官处进一步降低,比如让长期处于噪音环境的工作人员佩戴耳塞、耳罩、护耳器等。这种方法经济、简单又环保,因此,努力提高自身佩戴的护耳器的舒适度就是我们目前所关注的重点之一。

首先是舒适性。提高耳塞的舒适性,可以有效提高工人在噪声环境工作下的积极性。我们不仅要结合人耳具体情况科学设计耳塞,同时还要加大对耳塞使用者的使用培训,使其正确掌握耳塞的佩戴方法。

其次是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耳塞。不同耳塞的衰减值各不相同,我们要根据噪声频谱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耳塞,这样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要经常清洁、换洗耳塞,使其保持干净整洁。对于比较容易脏的泡沫耳塞,我们可以在使用了1~2周之后进行更换;对于非泡沫的耳塞,一般可在使用了1季度之后及时进行更换清洗。这样不仅卫生还可以有效提高噪声防御效果。

3.3 对从业人员进行噪声健康评估

定期对企业从业人员进行噪声健康评估,可以使我们准确了解企业噪声的具体变化情况以及企业员工噪声暴露的情况,使我们可以针对实际情况随时制定与调整企业员工的听力测试与保护制度。我们可以在员工接触有害性作业之前,先对员工进行体格检查,以及早发现并解决各类职业禁忌病症。

4 结语

目前,噪声职业病不仅是一项卫生问题,同时也是全球环境公害之一。有效的控制噪声不仅可以缓解劳动者的病痛,同时还可以有效避免生产隐患,进而实现生产安全。

[

参考文献]

[1]GBZ49-2007.职业性听力损伤诊断标准[S].

[2]倪道凤.对工业噪声致听力损伤的临床研究[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4,18(2):67-72.

[3]廖日炎.拉链厂噪声对劳动者的健康危害[J].实用医学,2012,8(4):1144-1145.

[4]朱文静,张峻某.汽车配件厂噪声的职业病危害调查[J].现代医药卫生,2013,13(5):61-63.

[5]朱燕群.某石化企业职业病危害调查分析与对策[J].中国职业医学,2013,3(11):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