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庭环境分析范文

家庭环境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环境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庭环境分析

第1篇:家庭环境分析范文

关键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对策;家庭环境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090-02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我国的人口流动由内陆迁往大陆,由经济欠发达地区迁往经济较发达地区,人口流动成为当今不可避免的趋势。十报告中指出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明确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流动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流动人口作为我国一个大规模的群体,其发展问题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谐社会促成的进度。家庭环境作为孩子成长的土壤,出生开始的第一环境,它对于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近几年研究表明小学生自闭症、心理健康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流动儿童作为特殊的群体,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流动儿童家庭环境调查分析

(一)环境与个体发展的相关理论支持

流动儿童随父母进入一个生活环境,家庭外部系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需要重新适应这个环境。在心理学领域,环境与个体发展的关系已早有研究。比较有影响力的有:环境决定论,认为一切行为都由环境所决定。交互作用论,认为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生态学观点,认为远端环境通过作用于近端环境影响人的发展。心理弹性理论,不利环境有可能对人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流动儿童家庭经济收入与教育意识的联系调查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现今虽然我国已经普遍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贫富分化依然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为了满足生活的需求生活压力不断增加,以廉价的劳动力获得的有限经济收入难以维持家庭的支出。在对宁德市流动儿童家庭收入情况调查中显示:家庭人均收入在1500~2000元的家庭占了较大的比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宁德市流动人口家庭的收入并不是很乐观。此外,家庭的经济收入显著影响着儿童的生活满意度。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儿童感到生活的优越性,对未来充满憧憬。实际上经济不仅是生活上影响着孩子生活的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孩子的教育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经济实力不够无形中给流动儿童带来了沉重的家务负担,在学习之余还要忙于家里的活。甚至因为工作加班无暇照顾孩子,与孩子的交流时间少。

(三)父母的养育方式

鲍姆林特(D.Baumrind)采用观察研究的方法,重点研究了处于不同家庭环境中的限制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由此提出了影响较大的三种父母养育方式,即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笔者对流动人口的家庭教养方式做了个统计,发现更多的父母是权威型,孩子是服从型。孩子服从家长的安排,这样的过程难免会导致孩子自主能力的泯灭。不管大事小事父母包办分配不仅让孩子失去自由生长的机会也给家长带来了负担。

(四)家庭的气氛融洽度

家庭结构的稳定性会增加流动儿童带来幸福感指数。流动儿童往往受到不平等教育、合法权利无法保障等多重压力导致流动儿童失去了在与城市融合过程中的归属感。而家庭就是孩子的避风港,面对来自社会、学校的种种压力,只能靠良好的家庭环境来化解。在本研究中,笔者用家庭幸福指数来反映家庭的气氛是融洽还是对抗。在对宁德市50个流动儿童的调查中显示,流动人口家庭的幸福指数为一般程度高达78%。流动儿童是否感到幸福快乐,对城市生活是否满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人间的关系是否亲密,是否彼此了解互相支持。即使家里经济条件差点,只要家庭和睦,家人情感上互相支持,流动儿童就能在城市里健康快乐的生活。所以和谐的家庭氛围能有效为孩子带来幸福感,缓解流动过程带来的问题。

(五)流动儿童学习环境调查

在进行个案调查中,笔者走进光线昏暗的铁皮简易房,找到了杨某。杨某是宁德市蕉城区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该老师反映该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认真很乖巧。在她家里就一张桌子,她的课桌就是吃饭时的饭桌,没有台灯,不舍得太早开灯,一回家就要忙着做卫生做饭等,这无形中剥夺了她过多的学习时间。孩子适当帮助家庭事务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有助于孩子的成长,然而当家务成为一种负担的时候,就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杨某还是自觉性较强的孩子,还能协调好家务和学习的关系,然而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流动儿童都这么幸运的,在笔者个案调查中访问了25个流动儿童中,有63%的孩子受到了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们反映“作业多,但是家务也要做,经常会来不及做作业。”“有时候来不及就要赶作业,有的题目没有经过怎么思考就随便填写。”调查问卷第七题“爸妈会多久带你去图书馆?”经常的占6%,偶尔带孩子去图书馆的占了18%,很少几乎不的家长占了高达76%。这从侧面反映了家长的教育重视度、教育意识不高。并未有给孩子提供较好的教育环境的意识。教育环境不仅仅是学校提供的教育环境,更多的是家庭创设的教育环境,要知道孩子更多的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

二、走出当前家庭环境的教育对策

(一)和谐家庭关系的维护

弗洛姆说:“家庭是社会的精神媒介,通过使自己适应家庭,儿童获得了后来在社会生活中使他适应家庭,儿童获得了后来在社会生活中使他适应其所必须履行的职责的性格。家庭被称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家庭的和谐氛围营造。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细微变化,随着年龄增长适应不同阶段身心发展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对策。不能因为工作而忽略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将工作上的情绪带到家庭中来。多一份耐心,发现流动儿童的成长中的问题,及时沟通给予建议,使得孩子在家庭中收获到完整的家庭教育。流动儿童的父母忙于工作,没有多余时间和精力与孩子沟通、交流,亲子关系疏离。长期缺少与父母的沟通往往使得流动儿童在父母亲信任等方面存在差异,对于父母的认可度较低。使得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能有效教育、引导和管理孩子,造成教育的恶性循环。

(二)家庭教育观念的突破

民主化一直是现代家庭教育的主题,它意味着家长教育孩子应该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孩子,在为孩子选择兴趣班等应该先通过孩子的意见,只有孩子有兴趣去学习,才能收获到预期的效果。但是民主的把握却是因人而异,应该把握个度,不能让孩子在过分民主的家庭中失去了家长应有的权威。一味尊重孩子的意见最终导致孩子的叛逆,特别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应采用多种教育方式结合,家长在不断学习家庭教育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对自己的孩子采取教育方略。家长应该意识到流动儿童存在的问题,与城市定居儿童的不同之处,突破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不是对学校或者教育机构绝对的依赖。家庭教育应该跳出古往今来的教育模式,家长应该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特别是流动儿童这样一些特殊的群体,更应该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去管理孩子。

综上所述,流动儿童更多的是在心理上容易受到一些影响,如自卑、孤僻等,而良好的家庭教育能更好更有效地解决流动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而优化孩子的教育问题。提高父母的家庭教育理念,使其重视家庭教育,更有助于流动儿童积极融入当地教育,促进我国的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宋晓燕.流动儿童家庭环境、自尊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12.

[2]风笑天,易松国.城市居民家庭生活质量:指标及其结构[J].社会学研究,2004,(14).

[3]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10.

[4]陈陈.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1996.

[5]侯娟,邹泓,李晓巍.流动儿童家庭环境的特点及其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02).

[6]佚名.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DB/OL].

http:///link?url=1KXdhqFSyQKRJ7XLm3S

d20AwuC7HS7fFQWiEPNMR6jwGEMKancYv3BwoMSuPR

第2篇:家庭环境分析范文

【关键词】 青少年;品行障碍;家庭环境

青少年品行障碍是指儿童和青少年期反复、持续出现的攻击性和反社会性行为。主要表现为打架、逃学、恶作剧、说谎、偷窃及攻击性行为等,甚至是违法行为。这些行为违反了与年龄相适应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影响儿童青少年本身的学习和社交功能,损害他人或公共利益[1]。它不是躯体残疾或精神障碍所致,而是在先天性神经功能缺陷的基础上,由于家庭教育及社会等因素形成的。品行障碍需要及早发现,并给以正面教育,调整环境,可望得到纠正。难于纠正者,可发展为青少年违法犯罪[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样本来源于2007年1月至今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儿童咨询门诊就诊的病例,在诊断为儿童品行障碍的病历中随机抽取30份病史。

1.2方法对这30份病史逐一记载所需资料内容,所有资料均以当时的病历记录为准,以了解儿童及青少年品行障碍的发病情况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2结果

2.1年龄、性别比较如表1所示在各个不同的年龄中以14~15岁的儿童发病率最高为36.7%,其次为12~13岁,所占比例为33.3%,而16~17岁发病率最低约占6.7%。性别方面男性为70%,女性为30%,男性明显高于女性,见表2。

2.2行为问题类型及发生率见表3。根据表3的结果显示儿童及青少年品行障碍以逃学最多占26.8%,其次是说谎和打架,分别占19.5%、17%,而出现恶作剧、任性、不合群的比较少,只占2.4%、4.9%、4.9%。表1 30例病例年龄比较 表2 30例病例性别比较表3 30例病例行为问题的比较

2.3父母文化程度调查从表4、表5可以看出父母所受的教育程度,父亲中学文化占73.3%,大专及以上文化占26.7%。母亲小学及中学文化程度分别为13.3%、70%,大专及以上占16.7%。表4 30例病例父亲文化程度比较 表5 30例病例母亲文化程度比较

2.4家庭关系调查从表6可以看出父母关系和睦为18例,占60%,父母关系不和睦9例,占30%,父母离异3例,占10%。表6 30例病例父母关系比较

2.5父母教育方式及教育态度调查从表7可以看出父母教育方式中“说理”为36人,占53.7%。“惩罚”为25人,占37.3%。“不理睬”为6人,占9.0%。教育态度一致为11例,占36.7%。不一致为19例,占63.3%。表7 30例病例父母教育方式及教育态度比较

3讨论

3.1品行障碍发病者的年龄、性别因素青少年品行障碍发病年龄有逐年增长的趋势,其中以12~15岁发病率最高,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而品行障碍的问题往往以逃学、说谎、打架等表现为主。儿童品行障碍的发病率在英国和美国约4%~10%,我国湖南省的调查资料显示发病率为1.45%[2]。家庭教育则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3.2父母亲文化程度的高低对青少年品行障碍的发病影响很大父母亲的文化程度低,品行障碍的发生率相对就高,父母受教育程度高必然比较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与正确的学习方法;反之父母受教育程度低,教育孩子的方法少,管教方式简单,孩子就容易发生心理障碍。

3.3父母的教育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父母经常以不理睬的反面感情对待子女则会强化孩子的负面情绪或负面行为,久而久之放任自流,使孩子根本毫无顾忌,为所欲为;同样,一味受到父母的惩罚,使孩子不断地被告知自己的感受是不适当或不正确的,则会使他们的自尊受挫,产生自卑甚至逆反心理,因而出现厌学、逃学现象,对于学习如何调整情绪和解决问题也会有更多的困难。

3.4父母的态度是否一致,和家庭是否经常出现矛盾与冲突有着直接的关系一般而言,在孩子面前保持和睦和谐,对创造一个良好而温暖的家庭环境十分重要。而家庭关系紧张使亲子之间缺乏接触及情感交流,可以造成儿童的恐惧、焦虑和不安,没有安全感,信赖感和依托感,不利于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容易出现不端行为。

3.5父亲和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力也不一样,母亲的影响力要大于父亲的在我国的传统观念上,往往比较注重的是对男性的教育和培养,而忽略了对女性的教育。但事实上,大多数女性在家庭中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作为母亲她们与孩子接触时间最多,对孩子影响也必然越大。因此,不论父亲如何,母亲的自身素质总是最主要的。

4结论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园丁”,因此父母养育方式将会直接影响儿童的成长,健康的养育方式能帮助儿童茁壮成长,而不良的养育方式可导致人格缺陷、躯体残疾和精神障碍[3]。所以我们要全面的看待家庭及孩子教育问题,提高父母的自身素质、教育文化程度,并且注重家庭的良好教育方式、教育态度,正确而积极地与孩子进行交流,利用家庭的社会支持作用促进成长,对提高我国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起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石萍.儿童心理咨询(十四),品行障碍.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04,(12):46-47.

第3篇:家庭环境分析范文

为此,根据国内儿童保健学的发展和平时工作种遇到的实际情况,我们设计了8项可能是产生喂养困难原因的调查表,对2009年9月―2010年9月间京口区妇幼保健所儿保门诊中发现的68名喂养困难儿童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重点调查喂养困难儿童和家庭环境之间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对象和方法 2009年9月―2010年9月在京口区妇幼保健所儿保门诊中发现的68名喂养困难的婴幼儿的家长,采用问卷和询问的方式进行调查。婴幼儿年龄在8月―2岁之间,其中男39例,女29例,所有儿童均作血锌和常规血红蛋白的检测。

1.2 喂养困难儿童的诊断 因没有现成诊断标准,我们就把具有进食慢,一顿饭要花费1小时以上,食物含在嘴里不下咽,只愿吃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咀嚼能力差,不愿吃干饭和菜,稍多吃点就容易出现恶心或呕吐等表现的,并排除疾病因素列为喂养困难儿童。

2 结果

2.1 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68名喂养困难儿童可能发生原因调查情况

2.2 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8月―2岁婴幼儿的喂养困难原因与在婴儿期辅食添加晚、长期使用奶瓶及未及时训练杯子喝水等家庭环境因素有明显的关系,且多有合并两项以上原因。其他因素对喂养的影响不明显。缺锌率只比镇江市京口地区的平均水平高出3%,并无显著差异。

调查显示,大部分家长比较重视小儿的喂养。当儿童出现喂养困难后,有近65%的家长不知道如何纠正,多数采取哄骗、威胁的方法让孩子多进食。只有25%的家长通过保健咨询采取正确的方法纠正。另有10%的家长表示不管用。

调查还显示,在68名被调查婴幼儿中,儿童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5%,高于京口地区的平均水平2%;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为11%,高于京口地区的平均水平7%。

3 讨论

3.1 对4个月以后的婴幼儿,单纯母乳或者牛乳品往往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哺乳期内不及时补充,极易发生相应的营养素缺乏,故应及时添加辅食,以补充乳类营养素的不足,保障婴幼儿健康成长。

3.2 生后4―6个月是婴幼儿味觉发育的关键期,在此期内合理添加辅食可以促进味蕾的发育,还可以刺激婴幼儿口腔颊部,促使其咀嚼、舌头搅拌、吞咽等儿童口腔功能的学习和增强。添加辅食过晚会使婴幼儿错过学习这些能力的最佳时期。

3.3 6―24个月为婴幼儿喂养困难的好发年龄。使用奶瓶时间过长和1岁后仍不会用杯子喝水,一方面可能使原有的咀嚼、搅拌等能力退化,另一方面也是婴幼儿口腔功能低下的表现。此情况均是导致婴幼儿喂养困难发生的主要原因。

我们认为,此多为婴幼儿期食物转换过程问题。对已发生婴幼儿喂养困难的原因应引起儿童保健人员和家长的足够重视,加强科学喂养指导,广泛宣传先进的喂养知识预防喂养困难的发生。对已发生喂养困难的儿童,要准确评估喂养困难的严重程度,认真分析发生原因,和家长一起制定相应措施及时纠正,以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第4篇:家庭环境分析范文

【关键词】评估;健康教育;病程;家庭功能;认知程度

器质性精神障碍是指脑部有明显的病理改变的精神障碍。主要包括:脑部器质性疾病或损失引起的精神障碍、脑部以外的各种躯体疾病有关的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与非依赖性药物所致精神障碍。精神症状可表现为意识障碍、遗忘综合征、智能障碍、人格改变、精神病性症状、情感障碍、神经症样表现或行为障碍。这种病主要决定于病变部位及范围和脑功能损害的广泛程度,而不取决于病因的特异性。本次调查是通过家庭评估量表帮助护理人员系统地评估家庭照顾患者的能力和意愿,从而正确的对家属开展健康教育,增强家属对疾病的正确认识,促进病人的康复。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在某家三乙医院和某家精神病院就诊的90例中老年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的家属,其中患者年龄在45-65岁之间。发放问卷有90份,回收有效问卷86份,有效回收率为95.5%。

1.2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用统一的指导语,以不记名的方式独立填写完成,当场收回。问卷包括15个条目,按“好,中等,差”的3级评分法,评估分数在40-45之间为好,评估分数在35-40之间为中等,评估分数在35及其以下为差。病程前4周、4-8周、8周后的患者分别为30例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

2结果

患者家属问卷的得分中随着患者病程时间的持续得分值越来越低,在表1中可以看出分值在40-45分由原来的100%到后来的73.3%再降至43.3%,而35-39分之间的比例逐渐上升,原来的0增加到53.3%。不同病程时间得分的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F>F0.01(2,87),P

3讨论

提高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家庭功能的必要性。器质性精神障碍的患者,对家庭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压力和负担,而不管是在医院还是在家里,家庭支持对患者疾病的康复是非常重要的。调查发现器质性精神障碍病人对护理的要求和依赖性增强,良好的护理,对控制和改善病人的精神障碍,延缓精神衰退,促进自理能力的恢复均十分有益[1]。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家庭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显而易见。家庭关系不和睦,成员间时常争吵、打闹,常会成为沉重的心理压力,致使疾病发生,对精神疾病的恢复有不良影响。在预防精神疾病方面,没有什么别的群体组织比家庭更重要。本次调查发现在病程前4周、4-8周、8周后这三个阶段的评分逐渐下降,家庭功能处于中等水平。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使家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无法很好的再家庭中长期的照顾患者,而那些能提供照顾的家庭也需要我们护理人员提供信息和情绪的支持。有资料表明,男性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支持明显少于女性精神病患者[2],因此护理人员在做健康教育时要注意对患者配偶,尤其是男性精神病患者家属的教育,使其明确自己在患者的康复中的重要性,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帮助患者共同战胜疾病。加强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家庭功能,并如何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如何鼓舞这些照顾者已经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4对策

4.1加强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家庭功能,并对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通过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以及与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教育,改变不利于健康的各种行为习惯,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使具有自我保健能力,进而达到精神、身体、社交等方面保持健全的状态[3]。据调查发现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精神疾病知识水平较低[4],渴望专业人员对他们进行康复教育[5]。并且家庭成员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与心理状况能够直接影响到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和康复水平[6]。因此对精神病人家属开展健康教育是必要的,增强家属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对提高病人治疗的支持力,促进病人的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7]。使得他们不再歧视、排斥或害怕患者,从而促使患者重归社会[8]。

4.2健康教育的方式根据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特点,采取有计划、有目的的健康教育模式,了解有关疾病常识[9]对精神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仅要对病人,还要对其亲属进行指导[10]。对患者家属教育的方法可以有文字教育法、语言教育法、示范教育法。文字教育法对于文化水平较高、理解力强、依从性好的患者家属,如科普书刊、报纸杂志、宣传卡片等,使家属掌握一般的卫生常识和必要的护理技能。语言教育法对有学习兴趣、求知欲望高的患者家属,如专题讲座、幻灯、播音等形式。示范教育法对于文化水平低、理解能力差的患者家属,可通过示范教育、耐心讲解演示、说明指导,使家属能够直观、具体、形象的受到教育。

4.3家属成立一个团体家里有精神障碍患者,其家里人承担的照顾责任非常大,如何鼓舞这些照顾者的士气非常重要。若能获得有过照顾经验的其他家属其协助,提供照顾患者的经验,可使照顾者添加知识及情绪的力量,因此家属也可以成立互助团体,家属彼此之间可以给予情绪上的支持,从而提高家庭功能。家庭是社会支持系统主要组成部分,家属和患者共同参与健康教育,起到维护患者的身心健康,增进对患者的理解,通过关心、鼓励和疏导,减少家属对精神病患者伤害性情绪,使家庭环境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对巩固疗效、减少复发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11]。

参考文献

[1]覃志云,邓秋雁.90例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分析.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11(12).

[2]王晓蔚.100例精神病患者的社会支持调查.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2):971-972.

[3]韦丹.健康教育在精神科的应用.华夏医学,2002,15(5):663-664.

[4]李立华,吴启姣,梅芳,黄丽红.影响精神病患者家属疾病知识水平的相关因素调查.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0,16(2).

[5]陈全花,王文菊,娄百玉.住院精神病患者和家属对康复教育需求的调查.中国临床康复,2005,9(8).

[6]陈琼妮,李乐之.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研究现状.当代护士(学术版),2010,(3).

[7]赵桂霞,梁先锋.精神病人家属疾病知识知晓率及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现代临床护理,2005,4(6).

[8]罗薇,邓孟先.对精神病患者家属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与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0(1):51.

[9]陈惠芳.心理辅导在健康中的作用[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9.

第5篇:家庭环境分析范文

关键词: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家庭干预;慢性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疾病,病因尚未明确,起病缓慢,多表现为情感、思维、行为等出现障碍,致残率高,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有较多残留症状,社会功能未得到有效恢复。通常在治疗时,除了采用药物治疗,也需进行康复指导。因此,在本次研究中,笔者以62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及家庭干预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本社区基层医院收治62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均与慢性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相符;男35例,女27例;年龄28~48岁,平均(38.5±3.6)岁;病程2~14年,平均(8.4±2.3)年;按照数字随机表分为观察组(31例)和参考组(31例),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性别等资料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对比(P>0.05)。

1.2纳入标准[1] 患者均符合慢性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无精神发育迟缓、人格障碍患者;排除合并全身系统性疾病患者;无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患者均知情此次研究。

1.3方法 参考组采取常规治疗。给予患者奎硫平、利培酮、氨磺必利等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病情适当调整用药剂量,并进行6个月随访。

观察组在参考组基础上采用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及家庭干预治疗。给予患者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治疗。由社区工作人员成立小组,每个月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集中健康教育授课,同时主治医师、工作人员均要参与。而工作人员要定期上门随访,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坚持用药的重要性,提高患者依从性。同时讲解精神分裂症基本知识,使患者了解精神分裂症症状及应对措施,用药知识及不良反应。

1.4评价标准[2] 评价患者康复情况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采用康复状态量表(MRSS),为0~7分进行等级评分,0分正常,分数越高,受损程度越严重。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表(SDSS),0~2分为三级评分,对社会功能受损程度及精神残疾等级进行评定。

1.5统计学处理 此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在处理分析时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以χ2检验两组间对比,采用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MRSS评分对比观察组MR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2.2两组患者SDSS评分对比观察组治疗后,SDSS评分为(4.75±2.08)分,参考组SDSS评分为(7.89±2.12)分;两组间对比(P

3 讨论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认知功能障碍,日常生活能力降低,使生活质量得到明显降低,同时部分患者生活无法自理,再加上长期治疗,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生活负担和经济负担。因此,为了使患者可积极配合治疗,改善生活质量,提高自理能力和生活能力,采用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及家庭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及家庭干预,与患者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通过精神卫生服务及家庭干预可全面监督治疗执行情况,提高治疗合理性。另外,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多会受到心理及压力等因素发病,采用家庭干预,有效疏导患者及家属心理问题,促进患者康复,降低复发率。在本组研究中,参考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参考组基础上进行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及家庭干预,观察组MRSS评分、SD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综上所述,采用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与家庭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促进患者更好康复。

参考文献:

[1]赵红梅,李文秀,何锐.社区康复措施在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海南医学,2013,24(06):836-838.

[2]郭红利,崔奎友,陶玉芬,等.社区综合性精神康复措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9,35(07):430-432.

第6篇:家庭环境分析范文

我是一个来自湖南本地的女孩,性格活泼开朗,一个平静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心,喜欢与朋友打打闹闹,安静时喜欢看书、喜欢在书的海洋中遨游,我是一个十分倔强的女孩,只要是我认定了的事我就一定要把它做到,认定了就一定要坚持下去。

环境分析

1.家庭环境:家中并没有从事医学这方面的人,但是家人都很支持我读护理这个专业,因为护理专业不仅对我个人有好处,同时也可以给家里带来一定的好处。所以在家庭环境方面是没有阻力的。

2.社会环境: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在全球卫生事业发展迅速的形势下,中国卫生事业也在突飞猛进的发展;

3.卫生职业特殊社会环境:由于中国的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素质、高技术、高能力的医学人才,特别是临床经验丰富的老师

4.行业环境分析:就中国的医疗体系中,医护比例而言,中国仍需要大量的临床护理工作者,如今,老龄化现象日益严峻,所以老年服务这方面的需求会很大。

目标确立

短期目标:

1) 大一、大二这两年争取过完英语四级

2) 在学校学好理论知识,在外实习期间将理论付诸实践争取专升本

3) 考到护士资格证

长期目标:

1)实习后我将进入一家医院从护士做起,在前两年考取护师资格证,有机会的话考研究生

2)第六年升为主管护师,提高自己的学历

3)从事主管护师后工作五年争取升为副主任护师

评估与调整

1.评估的内容

1)职业目标评估。(是否需要重新选择职业?)

基本不需要,如果有更好的机会的话可以考虑再次选择职业

2) 职业路径评估。(是否需要调整发展方向?)

基本不需要,如果有更好的机会的话可以考虑改变发展方向

3)实施策略评估。(是否需要改变行动策略?)

基本不需要,如果有更好的机会的话可以考虑改变行动策略

4)其他因素评估。(身体、家庭、经济状况以及机遇、意外情况的及时评估)

2 .评估时间

在一般情况下,定期(一年或半年)评估规划;当出现特殊情况时,我会随时评估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3.规划调整的原则

1.清晰性原则:考虑目标措施是否清晰明确?实现目标的步骤是否直截了当?

2.变动性原则:目标或措施是否有弹性或缓冲性?是否能依据环境的变化而调整?

3.一致性原则:主要目标与分目标是否一致?目标与措施是否一致?个人目标与组织发展目标是否一致?

4.激励性原则:目标是否符合自己的性格、兴趣和特长?是否对自己产生内在激励作用?

5.全程原则:拟定生涯规划时,必须考虑到生涯发展的整个历程,作全程考虑。

总结

第7篇:家庭环境分析范文

新的一年你需要做好职业规划

1、新的一年需要做总体职业目标规划

年度职业目标应立足于自身的发展,从内生涯和外生涯两个方面进行,可以短期(1年)、中期(3-5年)、长期(5-10年)不同时间跨度进行规划。内生涯包括从事工作时的知识、观念、能力、经验、成果、心理素质以及内心感觉等方面。外生涯包括工作时的职务目标、工作内容、工作环境、经济收入、工作时间、工作地点等。

2、新的一年需要做明确行动规划

这个流程主要是分析自己与理想目标的差距及其如何进行弥补,可以从工作状况、岗位要求以及学习充电三个方面进行规划。今年能够挑战的新目标是多少?从销售员到销售主管,除了要有出色的业绩外,其他能力要求具体是什么?自己的能力与主管的岗位要求差距有多大?如果想要达到年度目标,自己具体的行动计划是什么?需要进行哪些学习,采取怎样的方式,在什么时间段完成。让自己发挥最大的潜力,使得自己能够获得很高的层次,能取得自己可以获得的最大成功。

3、新的一年需要做加强执行能力规划

定出目标做出计划,不能只是白纸黑字写了就不管了,而应该让自己行动起来,依照既定的规划进行实施。只有按规划去实施了,才有可能接近自己的目标,要知道罗马不是一天建起来的,成功也不是从天而降的。付出不一定得到,但不付出肯定得不到。

职业规划的格式

1、职业规划认识自我的格式

(三号黑体居中,行距20磅)结合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测评报告对自己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首行缩进2字符)。个人基本情况(四号黑体,段前0.5行,段后0.5行,单倍行距)(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首行缩进2字符,以下按此标准排版。自我分析小结:我的职业兴趣、性格特征、职业价值观、学习风格和技能的优劣势,所对应的岗位特质,适宜和不适宜的工作等。

2、职业规划环境分析的格式

外部环境分析,参考职业生涯规划测评报告建议,对影响职业选择的相关外部环境和目标职业进行系统的分析。家庭环境(小四号黑体,以下按此要求排版)。学校环境,如学校特色、专业学习、实践经验等(简要综合分析)。社会环境,如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竞争对手等(简要综合分析)。行业分析,(如××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人职匹配分析)。目标职业分析,(如目标职业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类型、地域、发展前景,人岗匹配分析等,目标职业一般分几个选项来分析)。

3、 职业规划中职业目标的格式

职业目标的确定,根据自我分析和环境分析,得出我的职业生涯目标的三个选项:生涯目标1、生涯目标2、生涯目标3,为选择最佳的职业生涯目标,制作决策平衡单如下:决策平衡单,考虑因素,重视程度(权重)重视程度 职业生涯目标的选择。生涯目标1 生涯目标2 生涯目标3。自己物质方面的得失,收入情形,健康状况,工作时间,休闲生活。

职业规划的注意事项

1、职业规划注意误心浮气躁

职业规划书的写作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完成的事,需要我们对自身进行不断探索和分析,了解自己,因此,要避免心浮气躁的心态;在使用职业规划测评工具时,要注意依据自己的直觉或者内心倾向作出选择,这样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2、职业规划注意慎重决定下一个工作

在您开始未来的职业生涯之前,一定要认真考虑您理想中的工作。您理想的职业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最关键的是,您一定要乐在其中。您是否乐于为其它的同事承担责任?您喜欢和人打交道还是摆弄技术?你希望自己创业吗?您希望成为一位艺术家、一位设计师、一名熟练的工程师,还是一名管理人员?在您为构建未来的职业生涯之前,请明确您的目标。

3、 职业规划注意为未来做准备

为了明天的梦想,今天就要进行准备。一刻也不要耽搁。现在就更新您的履历,并且定期持续对其更新。明天您也许就会看到梦想实现的曙光。为此,您需要准备一份专业的履历,准备好为您的雇主展现潜力无穷的你吧!

猜你喜欢:

1.个人如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2.新入职个人职业规划范文

第8篇:家庭环境分析范文

【关键词】家庭环境;未成年人;犯罪;影响;对策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未成年人个体身心发育的重要场所。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的环境氛围、父母的言行举止品德学识等,无不对孩子的社会意识、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减少“问题家庭”,增强对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功能,对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环境分析

目前,容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有以下几种类型:

1、失和型家庭

家庭关系的和谐与否和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关系。虽然家庭和谐并不意味着孩子能健康成长,但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家庭失和、家庭结构的破裂对子女的不良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因为父母离异、分居、死亡而导致的家庭破裂,使未成年人过早失去父母之爱、家庭之乐,经济上缺乏保障,感情上受到创伤,造成了内心痛苦及情感忧郁之恶果。特别是父母感情破裂直至离婚的过程,往往就是子女思想感情伤害的过程。离婚后,由于未成年人长期在家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关心,渐渐地产生了心理偏差,有的甚至形成了变态人格,产生对他人、集体和社会不信任感和仇恨感,这些心理因素一旦遇到不良外因的引诱,便会产生犯罪意识,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2、失教型家庭

家庭是人的第一生活环境,也是第一个启蒙学校,父母在这所学校里既是老师也是管理者,肩负着教育和管理好子女的天然职责。但不少未成年人的父母或是不在身边或是没空顾及或是根本没这个心思,反正就是在教育孩子上没有尽到父母的责任。他们很少与孩子沟通,更谈不上对孩子进行教育,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他们一概不知,他们只负责养不负责教育,成不成才就看孩子自己的造化。同样,孩子要是变坏走上邪路了,他们也只能怨人忧天束手无策。其实,家庭对未成年人所担负的教育责任,是家长以外的任何人或任何机构所不能替代的,因为家庭教育具有初始性、延续性和潜在性等特点。未成年人潜移默化地在家庭生活中完成了基本的社会化,父母的道德品行、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对未成年人起着榜样作用,孩子往往在父母身上寻找榜样和理想,对父母的行为进行模仿和认同。

3、溺爱型家庭

自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我国独生子女人数已经超过1亿。独生子女被父母喻为掌上明珠,寄托着一对夫妇和他们的父母深沉的爱。在表达这种爱的时候,相当的家长和他们的父母都体现出过分的溺爱,且这种溺爱越来越严重,成为导致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过分的溺爱常常表现为过分呵护、凡事包办,处处袒护、不讲原则,待遇特殊、高人一等等方面。不管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或是在与人相处上,这些受溺爱的孩子往往容易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自私意识和依赖意识,在他们的身上独立、合作、感恩、同情与怜悯的品质相当缺乏。这些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大的危害,往往使未成年人养成好吃懒做、好逸恶劳,自私自利、贪得无厌,惟我独尊、蛮横霸道等不良品质。

二、避免因家庭问题而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对策

为避免因家庭问题而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应采取以下对策:

1、优化家庭环境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教育环境,父母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未成年人的认知、心智与性格,影响着他们的心灵与思想。家庭环境如果出现问题,罪恶之花就会在无声无息中滋长。

首先,要营造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基础条件之一,和睦的家庭奠定了未成年人爱的基础和暖色的情感色调,为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夯实了基础。但这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做到的,不少家庭父母之间相互吵架、攻击、挖苦,甚至大打出手,这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一生都不会抹去的伤痕。因此,给未成年人一个和睦、温暖的家庭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它能使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为孩子形成健全人格打下基础。

其次,把握好对孩子爱的尺度。爱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艺术,我们的父母在表达对孩子爱的时候要恰如其分,不要过犹而不及,既要让孩子们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意,也要把握好这种爱的尺度。父母们不能“宠纵”孩子,也不能盲目地迁就孩子,对孩子提出的各种要求,不是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说什么就依什么,而是要看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合情,是否有利于小孩健康成长。有些家庭将孩子视为“小皇帝”,事事以他为中心,凡事为他包办,从不让孩子干家务,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舒适日子,平时更是不愿意让孩子吃苦受挫。这样的结果往往就会导致孩子性格孤僻不合群,任性自我不讲理,责任担当难养成,受挫苦痛难应对,这样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再次,提高家庭的语言文明程度。语言是一个人的第二张“脸”,一个人的涵养如何文明程度如何可以从他的谈吐中反映出来。家长的日常用语传递出的信息孩子是可以直接解读并模仿学习的,问题的应对、事情的解决、关系的处理、情感的波动以及语言的使用无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与教育着孩子。因此家长在孩子面前语言要文明,言谈要得体,尽量不要讲粗话、脏话、不文明的话,不要粗暴地对待孩子。

2、提高家教能力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父母的良好心愿,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现实生活中不少未成年人就是在父母这种强烈的愿望中逐渐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为什么会事与愿违?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父母不懂得教育子女的科学道理,不懂得如何有效地与孩子一道共同地面对困难与挫折,不懂得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成为孩子值得信赖的亲人和朋友。因此,提高父母的家教能力就成了一个紧迫的任务。从目前来看,举办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科学系统的培训不失是提高家长家教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在探索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更多的家长积极参加家长学校。社会的舆论导向尤其重要,要在社会中形成一种共识:家长要在工作和生活之余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与孩子同呼吸共进步,融入到他们的世界中,充当他们的陪伴者和守护神。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不是抽不出时间去参加家长学校,而是根本没有这个意识,也不知道参加家长学校有什么作用,自己能在家长学校中学到什么,能对孩子有何意义。

其次,学校领导和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家长学校的开设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家长提升自身的家教能力,让自身的家教行为与学校的教育过程有效地同步进行,从而达到双管之下的教育效果。在教育家长的过程中,学校和老师要有责无旁贷的神圣责任感,要充分发挥引导、服务及帮助的作用,既要坚持学校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也要重视家长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

再次,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家长学校具有一般学校所没有的一些特点,就是这些学生都是成年人,都具有较为丰富的人生阅历与社会经验,单凭学校的有限资源可能满足不了家长的学习需要,这就要求学校和老师要充分地整合社会的有效资源,发挥它们的功效,尽可能地为教学服务。这些资源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组织以及社区街道等,只要对家长家教能力提高有帮助的资源我们都要充分整合调动起来。

最后,课堂或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这是家长学校能够具备吸引力和持久坚持下去的内在动力。学校和老师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家长进行分类研究,弄清每一位家长最渴望学校能够帮助他们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他们在日常教育中要注意哪些细节和问题,要矫正自身哪些不良行为和习惯等等。并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时期的学生特点,形成家长学校的系列活动。可采取家长听评课,观看文艺会演及学生手工作品展,协查学生作业,家长代表现身说法,观看相关影像资料等方式,鼓励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教学活动中,这样既宣传了学校各项工作,全面展示学生的发展水平,传输学校育人理念,同时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对家长来讲亦有较强的吸引力。

3、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

沟通与交流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年龄段里,未成年人有许多未知的世界需要面对,有许多挥之不去的困惑需要解决,有许多难言之语需要倾诉,而家长是他们除了好友同窗和老师之外最为主要的交流对象,因此,我们家长千万不要放弃这个本属于你的职责。在这方面,家长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首先,时间要保证。家长不管有多忙有多累,在教育未成年人孩子这个问题上必须抽出时间来陪陪孩子,增强了解加强互信,及时了解到孩子的种种变化,并给予有效的引导与帮助。

其次,形式要对等。在沟通与交流过程中,双方是一种平等的对等的互通交流状态,家长不能以一位领导者先知者的身份主导这个过程,家长在将自己的感受和意见表达时,也要允许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认知。

第9篇:家庭环境分析范文

[关键词] 孕产妇;围产期;抑郁

[中图分类号] R71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4-0014-04

围产期是女性患抑郁症的高发期,45%~65%的抑郁症发生在产后第1年。围产期抑郁症包括产前抑郁症和产后抑郁症。围产期抑郁症可增加妊娠期以及分娩时并发症、增加剖宫产率,影响孕产妇发挥社会功能,影响孕产妇正常的社会人际交往,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甚至可导致产妇自杀等严重后果[1]。随着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人们对围产期抑郁症的关注度也逐渐升高。本研究通过调查围产期抑郁症的发病情况及相关因素,以期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选择2012年6~12月在我院规律进行围产期的妊娠中晚期孕妇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①既往无精神病史以及家族史;②能够独立完成各调查问卷的内容;③知情同意。共有200人纳入调查。

1.2调查方法

分别于建立围产期保健手册时和在产后1周内进行调查。

1.2.1 孕期一般情况调查 包括一般情况、病史、此次妊娠情况、配偶情况等。

1.2.2 分娩及产后情况调查 包括方式、孕周、产程、产后出血、新生儿情况等。

1.2.3 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2] 共有10个项目,涉及心境、乐趣、焦虑、自责、惊恐、睡眠障碍、应对能力、哭泣、悲伤、自伤。每个条目0~3分记分。总分0~30分,总分≥10分为由不同程度的抑郁,分数越高抑郁程度越重。其强调评价的时间为过去1周。

1.2.4抑郁自评量表(SDS)[3]和焦虑自评量表(SAS)[4] SDS包括4组特异性症状20个条目:精神性情感症状、躯体、精神运动、抑郁性心理障碍。SAS包括20个条目。每个条目按照情况分为4个等级:很少、少部分时间、相当多时间、绝大部分时间。20个条目得分相加为总粗分,总粗分×1.25为标准分。SDS评分>53分为抑郁障碍,53~59分为轻度,60~69分为重度,≥70分为重度。SAS评分>50分为焦虑障碍,50~59分为轻度,60~69分为中度,≥70分为重度。

1.2.5社会支持评定量表[5] 包括10个条目,关于客观支持3个条目,关于主观支持4个条目,关于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个条目。

1.2.6 艾森克人格问卷[6] 根据艾森克三种人格维度的理论基础,将人格分为外向情绪稳定型、外向情绪不稳定型、内向情绪稳定型、内向情绪不稳定型。

1.2.7 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7] 包括家庭特征:亲密度、矛盾性、情感表达、独立性、知识性、成功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控制性、组织性。

1.2.8 血清指标检测 分别于建围产期保健卡时以及产后第3天,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孕产妇血清雌二醇、孕酮、皮质醇浓度。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的分析。计数资料用相对数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或方差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或Logistic回归分析。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抑郁情况

两次调查结果显示,产前抑郁41人,产后抑郁32人。根据产前和产后抑郁变化情况分为非抑郁组(产前和产后均没有抑郁者)142人,抑郁组(产前产后均有抑郁者)15人,抑郁消失组(仅产前抑郁者)26人,新发抑郁组(仅产后抑郁者)17人。入选对象产前EPDS平均得分为(6.6±2.1)分,产后平均得分为(5.2±1.7)分,产前和产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2入选对象SDS和SAS评分结果

孕期SAS评分结果显示,≥50分者共8人,SDS评分结果显示,≥53分者共18人。孕期焦虑和抑郁严重程度分布情况见表1。

2.3 产前抑郁与非抑郁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见表2。两组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2.4 产后抑郁与非抑郁组一般资料比较

见表3。两组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2.5 不同抑郁状态社会支持评定结果

见表4。不同抑郁状态社会支持评定结果比较差异不显著(P均> 0.05)。

2.6 不同抑郁状态艾森克个性问卷结果

不同抑郁状态艾森克个性问卷结果显示不同抑郁状态神经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5。

2.7 不同抑郁状态家庭环境

不同抑郁状态家庭环境中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娱乐性、组织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6。

2.8 产前抑郁组和非抑郁组雌二醇、孕酮、皮质醇水平

见表7。产前抑郁组和非抑郁组雌二醇、孕酮、皮质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2.9 产后抑郁组和非抑郁组产妇雌二醇、孕酮、皮质醇水平

见表8。抑郁组和非抑郁组产后雌二醇、孕酮、皮质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2.10 相关因素分析

2.10.1 产前抑郁、产前焦虑、产后抑郁之间的相关性 根据孕期SAS结果及产前和产后EPDS结果进行两两见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产前焦虑与产前抑郁具有相关性(r =0.441,P < 0.01);产前抑郁与产后抑郁具有相关性(r =0.533,P < 0.01);产前焦虑与产后抑郁具有相关性(r =0.282,P < 0.01)。

2.10.2 孕期EPDS结果与孕期抑郁的相关性 根据孕期EPDS结果与孕期SDS结果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具有显著相关性(r = 0.401,P < 0.01)。

2.10.3围产期抑郁与激素水平相关性 将产前雌二醇水平、孕酮水平、皮质醇水平与产前EPDS结果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产前孕酮水平与雌二醇水平具有相关性(r = 0.231,P < 0.05);产前孕酮与皮质醇水平具有相关性(r = 0.221,P < 0.05);产前EPDS与产前雌二醇、孕酮、皮质醇水平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将产后血清雌二醇水平、孕酮水平、皮质醇水平与产后EPDS结果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产后血清雌二醇水平、孕酮水平、皮质醇水平与产后EPDS结果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2.10.4围产期抑郁回归分析 将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赋值,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产前抑郁的相关因素及产后抑郁的相关因素结果见表9和表10。产前抑郁的主要相关因素有孕产妇的文化程度和人格中的神经质,产后抑郁的主要相关因素有孕产妇的文化程度和情感表达。

3 讨论

产前抑郁和产后抑郁统称“围产期抑郁症”。 生育期的女性是精神病易感人群,调节能力差的女性此时没有得到适当照顾,心理压力过大就很容易出现抑郁、焦虑、躁狂等精神症状,严重者甚至还会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诸如自残、自杀等,累及胎儿的性命。

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是临床常用的评价产妇产后抑郁的工具,同时也可用于孕期抑郁症的筛查。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EPDS)目前是公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评价方法。石瑞珊等[8]对335例孕产妇围产期抑郁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2.5%的孕妇发生产前抑郁,25.7%的产妇发生产后抑郁。本调查的结果显示,20.5%的孕妇发生产前抑郁,16.0%的产妇发生产后抑郁。因调查的对象、时间、地点、文化等差异,围产期抑郁症发病率的结果差异较大。有研究显示,产前重型抑郁在产后变化不大,而轻度的抑郁在产后发病率下降,从而使产后总的抑郁发病率下降。本次研究中,产前EPDS评分显著高于产后,也说明孕产妇整体上产前抑郁情况较产后要严重。相关分析显示,孕期EPDS评分结果与孕期SDS评分结果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而孕期抑郁与孕期焦虑、孕期抑郁与产后抑郁、孕期焦虑与产后抑郁均有相关性。这些结果说明本地区产前抑郁发生率高于产后,可能与产前早期因担心流产、严重的妊娠反应,孕晚期担心胎儿的发育、分娩是否顺利、害怕疼痛等因素导致心理压力大,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有关。而孕期的焦虑、抑郁与产后抑郁具有相关性,因此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缓解不良情绪,减少围产期抑郁的发生[9-12]。

围产期抑郁相关因素分析显示,孕期抑郁与孕妇的文化程度、孕妇的人格密切相关性,而产后抑郁与产妇的文化程度以及情感表达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在单因素分析当中,抑郁组的孕产妇文化程度普遍低于非抑郁组孕产妇。文化程度低导致孕产妇对围生期保健、生理及心理卫生等相关知识缺乏正确的认识,不能理性对待妊娠、分娩、社会角色的转变。另外,文化程度低者大多社会地位及经济收入也会较低,经济状况较差,这些均容易导致孕产妇出现围产期抑郁。有研究报道低龄是围产期抑郁发生的高危因素,但是在本调查中,抑郁组与非抑郁组孕产妇的年龄分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为本次调查的入选对象中多以初产妇为主,进一步的研究还需扩大样本含量等来分析年龄与围产期抑郁的相关性。

既往研究报道孕期抑郁的患者其产检的依从性较差,产前抑郁与不良妊娠结局具有相关性,增加了早产、流产、新生儿发育不良、新生儿入住监护病房的风险。本次调查中,抑郁组和非抑郁组新生儿结局差异不显著,考虑可能的原因是本次调查中重度抑郁的患者比例较少,另外样本量较小,所选择的调查对象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是指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无偿帮助的行为总和。20世纪70年代,Raschke提出社会支持是指人们感受到的来自他人的关心和支持,还有一些心理学家也对社会支持的定义提出自己的看法。理学界对社会支持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是在人们探求生活压力对身心健康影响的背景下产生的(Homes&Rach,1967)。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社会支持才首次被作为专业概念由Cassel(1976)和Cobb(1976)在精神病学文献中提出。社会支持量表是常见的衡量社会支持程度的评价指标,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以及对支持的利用度[13-15]。妊娠期间的辛苦、生理上的改变、精神上的压力、分娩时的损伤、疲惫,新生儿诞生,产妇对母亲角色的认同、责任的承担等因素,均导致孕产妇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因此需要较高的社会支持。既往有研究提示,社会支持程度是影响孕产妇发生抑郁的重要因素[16,17]。在本次研究中,不同抑郁状态的孕产妇在社会支持的各个方面差异不明显,可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加上计划生育政策,家庭、社会等对孕产妇的支持程度较高。

在单因素分析中,家庭环境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抑郁状态的调查对象其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娱乐性、组织性方面差异显著。抑郁组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娱乐性、组织性显著低于非抑郁组,而矛盾性显著高于非抑郁组,提示围产期抑郁的患者家庭情感关系比较松散,矛盾和冲突较多,对社会活动、娱乐活动缺乏兴趣,家庭在安排活动时缺乏组织性,感情表达较差。多因素分析结果也显示情感表达与产后抑郁具有相关性。因此围产期应注意家庭环境、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情感沟通,缓解孕产妇的不良情绪。

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妊娠期和产后1个月的妇女会出现暂时性的心理退化情况,其行为会变得更原始或者更具有孩子气。本次研究中,产前抑郁的患者神经质得分显著高于非抑郁患者,而多因素分析结果也显示,产前抑郁与神经质具有相关性。

综上所述,围产期抑郁症与孕产妇的文化程度、神经质、家庭情感交流有关。临床工作中应根据孕产妇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预防围产期抑郁症的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景香,周莲珠,陈叶静. 围产期心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J]. 现代医院,2011,11(11):82-83.

[2] 黎秋妹,朱凤娟,顾淑贤,等. EPDS量表联合焦虑自评量表在产后抑郁症中的预测性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9):89-90.

[3] Zung WWK. A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J]. Arch Gen Psychiatry,1965,12:63-70.

[4] 杨彦林. 认知行为疗法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18(1):75-76.

[5] Blauwet LA,Hayes SN,McManus D,et al. Low rate of sex-specific result reporting in cardiovascular trials[J]. Mayo Clin Proc,2007,82(2):166-170.

[6] 杨建原,何壮,赵守盈,等. 艾森克人格问卷项目质量的项目反应理论分析[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27):40-44.

[7] 张海娟. 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与家庭环境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1,26(15):86-88.

[8] 石瑞珊,底秋娅. 孕产妇围产期抑郁状况335例调查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7):103,105.

[9] 张情芬,靳倩莹. 产后抑郁症现状分析和影响因素研究[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1):164-166.

[10] 张娜,高永梅,褚艳,等. 孕期焦虑抑郁对早产及产后抑郁症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5):612-615.

[11] 王小丽,董燕,周晓梅,等. 城市核心家庭妇女产后抑郁的危险因素[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4):513-515.

[12] 柯旦琴,瞿雪燕. 家庭亲密度适应性与产后抑郁相关性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8):60-62.

[13] 于青,李遵清. 社会支持对慢性酒依赖患者负性自动思维的影响研究[J].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3,22(1):27-29.

[14] 李淑霞,黄俊. 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与抑郁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J]. 重庆医学,2013,42(10):1192-1194.

[15] 杨树军.心理干预和社会支持对于高血压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1):10-12.

[16] 饶朝霞. 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2011,9(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