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调研小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高职学生社会能力研究成果及不足
(一)高职学生社会能力培养的现状研究
高职学生偏低的社会能力已成为其专业能力学习、高质量就业和后续发展的阻碍,这一现状已经引起部分高职教育研究者的关注。笔者曾采用《全国职业核心能力统一测评》(简称 ZHPC)编制了《高职学生职业社会能力问卷》,对几十所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能力进行了抽样调查,薛小明学者采用职业核心能力测评卷对甘肃省四所高职院校 369 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评,调查结论基本一致:一是高职学生的社会能力偏低,二是高职学生不同群体的社会能力参差不齐,三是高职师生对社会能力培养重视不够。
(二)高职学生社会能力培养对策研究
大学生的社会能力很重要,其培养对策就成为研究的重点,相应的成果也很丰富。培养体系方面,要求建立自身、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共同参与的培养体系。具体措施方面,强调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中都要有培养社会能力的具体内容。笔者认为,可以学习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在融合现有社会能力培养课程资源的基础上编制《高职学生社会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等教材并付诸实施。可以借鉴小组社会工作的相关思路和做法,开展团体活动培养社会能力。可以考虑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加培养社会能力的目的和相应的任务,并配备专业的老师进行指导。
(三)需要深思的几个问题
培养对策虽然指引了培养的方向和思路,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主体意识如何培养、政社支持系统如何建立、几个途径如何交融,等等。作为社会能力培养的对象和受益方,高职学生一方面要意识到社会能力在今后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培养活动中,另一方面根据差异化原则,积极评估自身社会能力的缺陷,不断改进和提高社会能力水平。培养体系方面,政府应创造良好的培养环境,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社会各界关心高职学生的社会能力培养,从而形成家校政社共同培养的良好氛围。培养措施方面,应鼓励老师深耕社会能力培养的项目化教学改革,打通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三个途径间的壁垒,促进相互间的交融。
二、高职学生社会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一)主体意识形成的心理学基础―核心价值观
社会能力包括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形成和运用的核心在于价值观。综合学者们的观点,本文认为,价值观是人们对周边的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和对自身行为结果的意义与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它反映人们对事物与行为是非和重要性的评价,即判断哪些是好的和哪些是重要的。“价值观”是一把“尺子”,它支配着人们衡量、评价一切人和事并做出选择,所以它是促使自我认识、自身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形成某一行动主体意识的心理基础,即人们如认为某件事情或某项行动很有价值或很重要,他们就会自发地积极地去做,反之亦然。社会能力价值观是行动主体对社会能力的认识与评价,它在社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发挥能动作用,即意识到社会能力的重要性并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社会能力。学生对社会能力价值观的认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学校、家庭与用人单位对社会能力的重视程度、社会的主流意识和个体因素等。诸多因素中,个体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个体只有受到外界的良性刺激,才能形成比较正确的社会能力价值观。
(二)途径间交融的哲学基础―实践的逻辑
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对认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们的认识离不开实践活动,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和归宿都离不开实践。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性循环。教育学本身就是实践哲学,它是指向个体的具体的完整的生存能力的实践哲学,教育来源于并且归根于实践的“生活世界”的需要。不管是教育者还是教育对象,他们都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认识,再去指导实践。作为教育学的基本范畴,社会能力的培养也要遵循实践逻辑。首先,社会能力的培养智慧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在实践中追随社会能力不断变迁的时代内涵,在实践中选择培养的内容和形式。其次,高职学生的社会能力培养有其特殊性,应考量高职学生社会能力现状和现有培养问题,根据高职学生社会能力培养原则以及遵循职业教育内在规律性这一实践逻辑而展开研究。最后,社会能力的实践活动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能力是一种生存能力,具体水平需在实践中检测和提高,实践是唯一的检测标准。
三、高职学生社会能力培养途径再思索
(一)满意度调研是树立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促建政社支持系统
1、水环境教育是形成社会能力价值观的载体
一直以来,价值观的渗透教育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和开发。教育者会指导学生怎么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但是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只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和技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能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可想而知,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可以借鉴国外价值观教育的一些做法,如形象教育和渗透教育。形象教育和渗透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形象”是载体,“渗透”是手段,最终达成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教育者让学生参与具体的活动,让具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参与活动和处理问题中,会碰到价值判断和事物取舍的问题。通过研判老师的做法,学生会自觉地去修正自身原有的价值观,自觉地形成价值认同。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价值辨析、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等能力水平,进一步地会促进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和解决问题等社会能力的发展。当然,在实施教育活动中,要对活动载体有个选择,选择的标准就是看其有无宽泛的内涵。
水环境教育的内涵十分宽泛,从历史到现实、从知识到文化、从管理到技术、从生态到安全、从现代化到国际化都可以作为水教育的切入点。水教育的内涵结构可以作以下考虑:第一水传统和水文化,它是水教育的引导内容,指向水习惯的践行。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有关水的民间文化和民俗活动培育人们对于水的积极使用的集体意识,形成公众共同参与水资源共享共管的良好社会氛围。第二水资源和水知识,它是水教育的基本内容,指向水伦理的践行。通过水资源的教育帮助人们客观地对待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遵循合理的伦理规则。第三水科技和水管理,它是水教育的高新内容,指向水科学的践行。加强公民对先进水设施和水技术了解的教育,开通公民体验先进水科技的渠道,提高水管理的现代化水平。第四水生态和水安全,它是水教育的深层内容,指向水保护的践行。水安全教育实际上是水问题的综合素质教育,使人们认清水安全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并树立水保护的信心,引导人们严格按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实施水资源的全面保护。第五水现代化和水国际化,它是水教育的拓展内容,指向水规划的践行。水现代化的教育必须具备国际视野,同时要立足于国家和地区水资源中长期规划的制定,一些国家解决水问题的基本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高职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水环境教育,就会形成水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能力价值观。
2、满意度调研能促建政社支持系统
通过师生对水环境治理满意度的调研,一方面可以了解水环境污染与治理的现状,另一方面也会促使学生思考保护水环境的诸多问题: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推进各类面源的污染防治工作,如何正确行使政府职能并做好水环境治理的保障工作,如何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并提高居民的满意度。如果这些问题的对策能够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那么调研活动就能够获得政府和社会的广泛支持,从而在实践中锻炼高职学生的社会能力就成为可能。
(二)满意度调研是培养社会能力的实践平台,促进途径间的交融
1、社会调研有助于提高与人沟通能力
与人沟通能力是指在人际交往活动中,通过谈论、演讲和书面等方式,来阐述观点、增进情感、获得和共享信息的能力。在社会调研活动中,前期小组成员间要就调研方案进行充分沟通;中期收集资料过程中无论是采用问卷法还是访谈法,都需要与人沟通;后期小组成员还要就问题对策与调研报告进行深入沟通,所以整个调研活动离不开沟通。当然,在调研中也会遇到不少问题,如不讲究提问的技巧、不考虑被调查者的文化程度、不会因势利导等。正是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了与人沟通的自信心,提高了自身的沟通能力。
2、社会调研有助于提高与人合作能力
与人合作能力,它是指根据工作需要,共商合作目标,彼此配合,并不断改进合作方式和改善合作关系的能力。在调研活动的各个阶段, 都需要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间以及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由于受到父母行为方式的影响和父母的过分溺爱,高职学生的合作能力普遍不高。针对这一现象,可以成立若干调研小组,根据优势互补的原则,考虑人员搭配和组建团队。小组成员既能独当一面,又要求彼此配合,大家通过集体合作完成小组任务并形成优秀的调研成果。通过调研活动,学生们既能体会到合作的乐趣,又能提高他们自身的组织协作能力。
3、社会调研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是指能够精确地把握问题的实质,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案,利用周边有效资源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能力。社会调研是研究者针对某一社会现象选择某个角度运用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对策的过程与活动。调研者一方面要有问题意识,另一方面要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了解与认识。高职学生由于理论知识欠缺和知识迁移能力不够,所以他们解决问题能力偏低。通过社会调研,深刻领悟社会现象,查阅相关理论知识,并学会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分析社会现象和解决社会问题中去。这样,不仅可以强化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还可以掌握学术研究的方法,从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4、满意度调研促进途径间的融合
水环境治理满意度调研可以实现实践活动与第二课堂互动,能够培养大多数人的社会能力。首先,组建满意度调研小组。加入小组的成员除了能发挥专业特长,同时也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组织沟通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其次,参加实践活动。将对水环境治理满意度的调查作为实践项目,在调查过程中可以锻炼他们的沟通、组织能力,促成他们好的劳动习惯的养成和意志品质的磨练。第三,结合竞赛项目。将调研项目与省级以上的竞赛相结合,在竞赛的准备过程中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水环境治理满意度调研可以实现实践活动与第一课堂互动,共同承担起培养社会能力的重任。主要途径是项目化教学。调查结束后,及时整理水环境资源,制作成画册或视频,向社会宣传水环境保护知识。当然,要使画册或视频制作得精致,就必须有专业老师的参与和指导。传媒专业的老师可以将水环境作为摄影或摄像专题制作的教学素材,文秘专业的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撰写专业画册或视频的文本,英语专业的师生可以帮忙将文字翻译成英文。
四、小结与讨论
高职学生低水平的社会能力已成为其成长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阻碍,这应引起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政府虽注意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短缺给我国经济所造成的影响,对高职学生培养给予政策支持并加以巨大的投入,但是在高职学生的素质提升方面还有很多的施展空间,关键要转变培养观念和行政管理体制,观念变化的落脚点是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目前,地方政府中的劳动部门是与高职学院联系比较多的部门,主要负责高职学生的技能鉴定。政府培养观念和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直接体现为让更多的政府部门参与高职学生高素质以及社会能力的培养,如文化部门。
高职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需要老师们观念的转变,需要老师不仅关注第一课堂,而且要关注第二课堂和实践活动,这对老师的成长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师能通过合适的项目将几个途径加以交融,从而促进学生社会能力的发展。当然,项目的完成与学生的指导光靠一个老师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教师团队的支撑。高职院校可以在这块做大文章,出台相关奖励政策和措施。
参考文献:
[1]李小娟.高职学生素质能力评价研究[J].教育研究,2013(5)
[2]姜大源.论世界职业教育的主体脉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11)
[3]高宏,高翔.对我国职业教育中关键能力研究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1)
[4]王同军.重视社会能力培养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0)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法;音乐教育;高职院校;教学设计;课程改革
《中小学音乐教学法》是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一般规律,了解并掌握有关中小学音乐教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打下良好基础。课程主要是以普通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所揭示的基本规律为基础,以教学论的基本内容为理论依据,遵循音乐学科的本质特点,研究“教”与“学”的操作行为模式。在不断的教学经验积累过程中,我们逐渐的发现这种以学科内容为导向、以知识掌握为最终目标、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方式、以应试成绩为标准的传统教学方式,往往制约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禁锢了学生思维的发展,磨灭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为了改变这种状态,作为高职学校的教师,就必须进行课程改革,课程改革以后的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工作目的为导向,采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坚持“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教育教学理论,以“项目驱动”为主要形式,将实际教学项目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用实践项目进行新知识的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传授知识紧密结合实践项目,让学生学有所用;由学生亲自进行项目制作,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项目相关内容的演练,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并做到融会贯通;通过项目成功完成,使学生获得成功经验,真正达到全面提高。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开展教学设计
1.开展社会调研
通过研究音乐教育专业的职业方向,开展社会调研,通过分析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职业能力,了解中小学音乐教师工作的基本流程,研究中小学音乐教师实际工作过程,模拟工作情境设立教学项目,为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2.设定教学目标
传统的教育思想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认为学生学习是认识真理,不是发现真理,忽视开发智力、提高能力。而现今社会,我们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具有创造力的人,那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变原有的教学目标为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三部分组成的总体教学目标。能力目标是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培养出学生的具体能力,主要采用:“通过……的学习与项目实施,使学生能……”、“能用……做……”等表述方式。知识目标是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学生能够掌握或了解的具体知识内容。具体的表述方式为:“学习、了解、掌握了……”。素质目标是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体现课程个性具体的素质修养。当然教师在设定课程目标时,还要注意教学目标设定是结合本课程的,具有具体性、层层递进性、可实施性和可检验性等特征。现今社会,知识的掌握程度已经不是唯一的教学目标,一个人的职业能力将决定他的生存与发展,那么,以职业目标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也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3.确立教学项目
根据社会调研结果,设立教学项目。如:某市13所中小学校全体音乐教师,参加活动为期18周的“全省音乐教师培训”,培训地点设在大学校内。
4.深化教学程序
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实际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工作情况,开展工作情境模拟教学,把教学过程模拟成实际工作过程,学生做为中小学校的音乐教师,参加师资培训,教学在工作中进行,把所有的教学过程,先让学生试着做,出现问题,再由教师解决,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不能搞填鸭式、死记硬背式和机械训练式的教学,应该通过这种模拟的工作情境的方式,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将双基教学融入音乐艺术活动中,并使学生在学习中树立的职业目标,为工作目的而学,会使他们在学习中得到乐趣,在完成实际教学项目中不断提高。
5.增加课下训练项目
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除了课上的教学外,还有组织课外活动的工作内容,所以我在课程设计中,专门设置了课下任务,如:组织大合唱、乐队、排练舞蹈、召开专场音乐会、晚会等内容,为中小学教师组织的课外活动添加色彩。
二、转变教学模式
当然,在开展教学设计的同时,还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自解放后我国一直采用苏联教育家联凯洛夫的教育教学思想。他采用五环节课堂教学结构,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小结、布置作业。基本的教学模式是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作业。这种思想固定的教学模式主宰了本学科的教学,俨然已成了一种基本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习惯处于一个主体地位,将所有知识体系,以讲授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而这种教学模式,给学生的记忆不够深刻,也不能更好地把知识转变成教学能力。在课程改革后,将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变为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上以教师的引导为主,例如:教学生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如何生动形象地将大自然的声音带入教学中,使学生用自己的想象力来创造音乐,往往要比死记硬背要记得扎实的多。因此,要以学生为主体,才是现代课程改革应该解决的主要问题。
三、抓住教育核心
一位美学家曾经说过:“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其根本特征和价值根源在于审美……”《中小学音乐教学法》包含在音乐审美感受和音乐审美体验之中。课程改革后,教师面对作品不能仅仅只谈到作品的某个方面,而应该做到四个“抓住”,即:抓住作品的音乐要素和音乐手段所要表现艺术价值;抓住音乐作品所呈现的情感内涵及其艺术形象;抓的住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和文化内涵;抓住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念,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的大方向。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将一部好的音乐作品完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音乐的美。
四、培养学习动力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进行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并且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可见,只有培养了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才能让他们喜欢和爱好它,那么做为教师应该如何激发培养和法则学生的音乐教学方法兴趣呢?
1.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2.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引导作用。
3.联系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以音乐审美教育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才能培养出一个个懂音乐、爱音乐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因此,要让学生主动去学,才是学习的真正动力,才能学到真知识,掌握真能力。
五、注重素质培养
作为一名教师,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又是当前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无论是对高校教师还是即将成为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学生来说,都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为师为范必须才学、品德皆优,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优秀且具有良好品德的人才,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一直以来对教师赋予的职责的概括。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仅仅的传道授业解惑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精神生活发展,有很多硕士、博士,乃至博士后,在知识掌握等方面与思想道德素质、个人能力、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相脱节,故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素质,教师素质是在先天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和教育训练而成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业务能力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审美素质等方面。这些素质一旦形成,在其人身能够产生深刻的影响和作用。因此,作为肩负祖国培养合格人才这一历史重任的教师,就应该不断学习创新,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总之,《中小学音乐教学法》这门注重素质教育的实践性的科学,高职教育只有坚信“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理念,采用新颖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并且在教学经验的积累与教学实践的探索中才能不断提高。课程改革是当代教师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性课程改革,才能更好地完成培养未来教师的任务,才能更好地发展高职教育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章连启,谭天静,张亚红合著.《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
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黄志成主编.《国际教育新思想新理念》.上海教育出版
社.2009.
[3]邵祖亮,徐绪标.《中学音乐教学法》.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3.
[4]霍磊.《音乐教师教学能力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5]《中国音乐教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2011.
[6]鹿琳,张国军.《教师职业技能概论》.黑龙江人民出版
社,2002.
[7]胡菊华,李有库.《教师道德概论》.东北林业大学出版
社,2003.
作者简介: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合作学习;包装设计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036-01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过程之中。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在实践课程中,合作学习也非常重要。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团结互助的精神。
一、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艺术类课程在高校课程建设中越来越受重视。艺术类课程可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大类,实践课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动手能力,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二、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合作学习是20世纪 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目前,在国内外普遍采用了以下几种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1、问题式合作学习。问题式合作学习是指教师和学生互相提问、互为解答、互作教师、既答疑解难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一种合作学习形式。
2、表演式合作学习。表演式合作学习即通过表演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品质,或作为课堂的小结形式,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讨论式合作学习。讨论式合作学习即让学生对某一内容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实施自我教育,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4、论文式合作学习。论文式合作学习是指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实践,并指导学生以论文的形式汇报社会实践的结果。
5、学科式合作学习。学科式合作学习是指将几门学科联合起来开展合作学习。
三、合作学习在包装设计课程中的体现
包装设计是艺术设计课程中一门比较重要的分支课程,我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体验了合作学习,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以下论述合作学习在包装设计课程中的具体体现。
首先,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配合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信息,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在讲解包装设计的材料应用这部分内容之后,让学生进行论文式合作学习。学生们可以自由结合,大概5—8人分配至一个小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一个副组长。周末课余时间由教师组织大家到材料市场去进行考察和调研,看看目前市场上比较流行的包装材料有哪些,并且总结出这些材料的优势以及不足之处。最后由组长和副组长负责,组织大家共同完成一个小论文,以PPT的形式呈现出来,再找出一位同学在课堂上为大家讲解。
然后,在讲完所有理论知识之后,给学生布置包装设计的作业。这时候开始实施讨论式合作学习。按照之前分配的小组,由组长主持,根据作业要求研讨出几套方案。大家可以各抒己见,发挥创作性想象,最后选出两套或三套方案让老师给出参考意见,综合考虑具体实施的条件及可行性,定出最终的方案。
最后,大家开始动手实施方案,把想法付诸于实践。经过之前的几次合作,各小组成员之间更具默契,大家发挥各自的长处,相互协作。比如有一个小组的成员全是男生,他们做的包装设计作业中有手工缝制的环节,大部分男生都不擅长缝制,那么就在其他方面下功夫,只有一位男生擅长缝制,他就主动包揽了所有缝制的工作。各小组都按时按质完成了包装设计的作业,大家都充满了成就感,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乐趣。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合作学习有利于增进同学之间的情感,为以后步入工作岗位与他人合作奠定了基础。
1项目化教学的特点
单片机课程是软硬件知识结合的课程。传统教学法是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割裂只按照相应的知识点来实施教学。虽然保留了知识的整体性,但缺少重点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有效衔接,缺乏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的效果。这样的教学导致教学内容抽象,学生难以掌握的实际情况。而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全面的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教学方式。这里“项目”就是关键,教师先要研究教材,分析出教材的编写规律,首先将教材的内容进行必要的“分割”,提取所需要的项目任务,尽量做到难易适中,以适应学生的学习承受能力。其次,将这些“分割”的内容进行有机的组合突出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和科学性,保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快速、准确地掌握新知识。另外,在项目的编排上,前面的项目为后面的项目做好铺垫工作,或者并列平行的项目做到先易后难。在单片机的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打破原有教材内容的讲授顺序把教材内容分为八个项目。设计流水灯项目、设计表决器项目、设计计算器项目、设计电子时钟项目、设计汽车转弯灯模拟实验项目、设计智能交通灯项目、设计电子琴模拟器项目以及设计直流电动机驱动实验项目。每个项目都涉及到单片机课程的相关软件和硬件知识。如设计电子时钟的项目,它包含单片机显示硬件电路与定时器软件编程方法。通过一个项目,将两个知识点有机结合。通过实验实现,使学生通过项目学到重要知识。在确定好“项目”这个基本点后,项目化教学中实践是根本。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实践不仅指动手操作、社会调查、查阅资料等活动,而且指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最后解决问题。具体来说,以小组合作讨论为主要活动形式,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是项目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教学中,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小组合作讨论。首先,可以激活学生先前的知识储备,在原有知识背景与当前问题之间生成更多的联系;全体成员按照分工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同时又要与其他成员保持联系,通过交流和协商,共同完成小组的项目任务。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交流协作能力。项目化教学表现在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所以,在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2项目化教学的要求和注意点
采用项目化教学方式,对授课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既要了解实际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又要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来组织教学,通常至少要有在企业中从事两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因此要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到用人单位的具体岗位上进行调研、锻炼,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才能实现真实的模拟企业工作流程,让同学进入此环境进行岗位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实训环节中的项目化教学要求配备相应计算机等设备,使其具有―个缩微的模拟企业真实开发环境,保证学生在这个环境里能够充分的感受企业的开发氛围,立足自己的岗位和职责,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以能更快的适应将来的技术能力的要求和工作环境。
在频繁运用项目化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项目的选取必须针对当前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规格要求。项目是决定项目化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项目的选取不但要依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更要针对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规格要求。(2)要高度重视项目开发小组的组建工作。项目开发小组是教师实施项目化教学的平台,一个好的开发小组能让全体成员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同时能极大地减轻教师指导学生方面的负担。做好小组成员的搭配和项目经理人选的物色工作,使小组成员之间能融洽相处,互相帮助,合作学习,共同进步。(3)项目化教学中“任务实施”要求学生按照实施步骤动手实践,在完成任务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实施任务过程中普遍的问题,并对本次任务进行阶段性小结。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人文精神
【中国分类号】G623.45
人文素质是指作为社会个体应该具有的基本态度和基本素质,内容包括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国家乃至大自然的关系。人文素质的教育实际就是培养人文素质教育。一般来说,人们理解的人文教育是是人生存目的的教育,也就是教学生“为何而生”,“如何做人”,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解决好自身的情感、意志、理性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提高每个人的感情、德行、体格、智力等各部分的和谐度,而达到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目的。
1.人文精神培养的内容
1.1 培养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关心现实的危机感和使命感。
地理学科的教学目的,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社会服务使命感和社会意识,使学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并回报社会。在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充分了解当地的经济形势、人口状况和自然环境等基本社会自然信息,并能提出自己服务家乡的看法。同时,教学应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多方面考虑,综合分析,强化社会公德意识。
1.2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我国地大物博,但论及人均占有量,却远不及全球平均水平。同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起步晚,许多企业都已牺牲环境为代价去赚取高额利益。矿产资源的使用量与日俱增,土地沙漠化严重,耕地大片损失,垃圾成灾,生物多样化减少,国际战争频繁等无不破坏着人类环境,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所以,教师在地理的教学课堂上可以组织同学们开展环保的研究性学习。例如调查学校附近垃圾污染情况,并带领学生探索解决垃圾污染的有效措施;对学校附近河流的发展变化进行调研,通过比较河水随时间的变化,让同学们探索水质污染的原因,并对河流发展前景提出建议和感想。通过这样的探索性学习,让同学们了解周围环境的变化,了解周围环境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逐渐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和思维意识。
1.3 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的理念
在地理学科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伦理观念,强化人文意识,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应充分发挥道德情操和生态伦理在保护环境问题上的作用,建立健康的价值观、环境观和资源观,自觉维护处理好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 人文精神培养目标
2.1 使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通过课堂上讲解我国的辽阔领土、丰富的自然资源、广阔的大陆架、优越的地理位置、多彩的名胜古迹、众多的物产和巍峨的名山等地理知识,使学生更加了解祖国,增强他们的民族归属感、民族荣誉感、自信心和自尊心,与祖国建立深厚感情。
2.2 使学生了解国情
通过课堂上讲解国家的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民族政策和人口政策使更多了解国情,并认识到国家制定任何政策都是从国情出发,认识到法规和国策的正确性、科学性和客观性,从而能够提高学生遵守和执行国家相关法规、政策的自觉性。鼓励学生为创建一个安静、优美、清洁的生活环境去拼搏奋斗。
2.3 使学生树立崇高思想
通过讲解家乡的乡土、地理方面的知识,并通过实地的考察、家庭访问、社会调查,使学生更详细地了解家乡的发展,从而深化同学们热爱家乡的感情,培养学生回报家乡、发展家乡,为家乡的建设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的崇高思想。
3.人文精神培养坚持的原则
3.1 坚持人文精神和科学素质的统一
在地理学科的教学中要坚持人文精神和科学素质的统一,也即在价值取向上,在提升人文精神的同时注重提高科学精神,使二者的发展并驾齐驱,协调发展。一方面,先要让同学们学习好现代地理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方法和技能,形成勇于创造、追求真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另一方面,要运用好学科在培养人文精神方面的作用,在知识传授时,注重地理科学的人文教育性,而不只是科学主义,使学生在掌握科学地理知识的同时,能够充分理解其认为底蕴和地理学价值。
3.2 坚持关注地理情感价值观和态度
地理学科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渗透,主要通过理情感价值观和态度体现出。能够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人们日常生活生产与地理的密切联系,认识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科学的美。培养学生的国家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在学习地理知识同时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使命。体验大自然之美,祖国河山之壮,理解人类各具特色的生活,初步形成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结合学生的好奇心、兴趣和责任心,使学生认识到各科学发放的局限和用途,用于探索更新、更适用的科学。给学生更多主动探索和学习的经历,使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小结
人文精神培养的价值就在于促成人格塑造和促进人格提升,不断充实精神层次,实现学生综合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淑琴. 职业生涯语境下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路径探讨[J]. 教育与职业.2013.10(15):45-46.
依据计算机学科要求和中职生学习特点,开展活动教学必须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一、参与性原则
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活动教学中来,活动教学就成功了一半。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仍然存在理论性强、实践性不深入的特点,还有软硬件不能及时更新,学生所学知识在实习中应用率太低,造成“学而无用”的不良思想,加之部分中职生目标不明确,思想不积极,学生主动学习研究的现象微乎其微。此种状况下,就要求计算机教师要思教学、改教学,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计算机教学中活动教学就成为一剂良药。
“身临其境方能知其味!”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发展是基于参与,学生的思维品质、方法与能力的养成是基于参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也是基于学生自身的参与,没有参与就没有体会、灵感和创新。调动学生参与的方式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入手,从小组长抓起,从个别活跃的学生抓起,利用网络或校企合作的相关资源从视听不同角度进行刺激,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和激励,逐步调动学生参与的宽度和深度,做到深层次的参与。
二、知识性原则
在计算机教学中开展学生活动,其目的是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让活动服务教学。相同的教学内容,如果以不同的形式展示给学生,那么学生所能接受的知识量和记忆的深刻程度也会不同。如《物流信息技术》课程中条形码部分的教学,如果在教室教学,则学生至多了解条形码的概念及应用场合;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室,展示条形码的编码机器和过程,并能展示它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的实例,这样学生就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并在认知的更深层次留下痕迹;如果再有条件者,甚至可以把该课的内容事先安排学生调研,做好调研报告,再以汇报课的形式让学生来展示,结合学生收集展示的内容和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再做补充,这样一来,学生通过本课所学到的知识就不仅仅是条形码单方面的知识了,为学好后面的知识打下基础。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中活动的形式可能因师而异,因生而异,因教学条件而异,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都必须围绕教学内容而定,只要这种活动充分涵盖了所授知识点,并通过活动能把这些知识点很好地传授给学生,就可以将其称之为好的活动教学。当活动教学的形式确定后,如何把教学内容逐项、分层次地渗入活动中也需要教师做精心设计,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有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还处于被动状态,此时,教师要耐心地引导,逐步让学生从这种活动中由浅入深地体会所学知识要点,当学生真正参与到活动过程中,成为其中一员,带着任务,带着使命感,变被动为主动时,教学就会变得非常容易,教师才真正成为学生专业成长的引路人。
三、灵活性原则
在传统的概念中一直把灵活性与原则性置于对立面,其实没有绝对的对立,只有把它们统一起来,才能更和谐,就连孔子也主张“君子贞而不谅”。
这里的灵活性原则指灵活变通,不拘教条。从教者往往会遇到如下的尴尬境地:精心准备一节公开课,事先把教学的每个环节自己设计得细致入微,可是在教学过程中变数太多,偏偏就有那么一个学生的回答出了偏差,或某个环节出了差错,让你无法与下面的环节相连,这时的你面对众多听课高手可能会感到紧张,这时就需要灵活性原则。一节普通课堂教学中都会面临如上情况,更何况是活动教学课,因为很多环节需要学生来参与或完成,而每个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太大,所以,在计算机教学中活动的设计还必须坚持灵活性原则。
教学活动设计中的灵活性体现在活动过程或程序上则是活而不乱。在教学活动中,把握住知识要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或创造,在此基础上教师对活动的过程加以指引,师生配合,共同探讨,让这种教学活动不但能更好地展示知识,吸引参与,同时能够引发更为深入的思考。
四、激励性原则
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积极的一面,如性格开朗、思想开放、个性突出、乐于交往、珍惜友情、尊重他人、社会参与度高,但也有消极的一面,比如有惰性和厌学的情绪,有自卑和偏执的心理,有攀比和虚荣的心态等,总之,他们是一群敏感而又自尊心非常强的孩子。对于这样一群孩子,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激励而不能打击,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而不能以偏概全。当教学中开展的一些活动需要学生参与时,如果教师能从激励的角度出发,抓住学生的长处或兴趣点入手,将会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
一次小组讨论,一次角色扮演,一次上机演示,一次小型项目开发,一次社会调研,都是教学中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谁负责文字宣传,谁负责资料收集,谁负责上机操作,谁负责整合汇报,都是有艺术要求的,想要获得活动的成功,教师绝不可以随意点兵,而是要知兵善用。基于当前职校学生的现状,可能初次启用某位学生时,他会犹豫、会徘徊,有的甚至冷漠,也有可能他顺利听从你的安排,但前几次参与活动并不能产生你所预期的效果,但请相信,很多职业学校学生的激情和创造力是在老师一次又一次的激发后,才终于横空出世,作为教师,你的激励和认同很可能会改变学生的一生。
五、创造性原则
计算机已遍及学校、企事业单位,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信息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在这种人人会电脑,人人懂电脑的情况下,想要脱颖而出,把计算机当作一门专业来学的人越来越少,这也是计算机专业近年来不断萎缩的原因。分析中职学校计算机各专业的教材可以发现,它们多是面向应用而且是较浅层次的应用,这样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人才要在社会上立足,必须从创新或创造性方面着手。
笔者曾听过一位专家的报告,在报告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专家刚工作时曾担任一门适量图形处理软件《ILLUSTRATOR》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他每次都事先做好图形实例,教学中他先把实例的制作过程演示一遍给学生看,然后让学生模仿制作,下课前让学生把作品传到服务器给他,可有一天,他来不及制作教学实例,于是只带了一张一只眼睛的图片来到机房,便让学生用这只眼睛制作一幅“爱眼”的户外广告小样。40分钟后,学生传来了作品,让他吃惊的是平日里雷同的作品在今天变成了富有创意的个性作品,这让专家非常吃惊,回去后他仔细地研究了每位学生的作品,并得出一个结论:只要给予一定的空间,每位学生的创造性都是不可低估的。从那以后,他改变了一贯的教学方法,把开发学生的个性创造作为教学的一个目标来完成。
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开展活动教学是最为常见的教学形式,一个小的编程,一个广告图片设计,一个模型的开发,这些都是活动教学,教师在活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的优点,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在学会的同时,还要学“活”。
总之,以活动吸引学生,以活动促进教学。在中职校的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开展活动教学经过多次尝试后,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也从中摸索出几条原则,其中的参与性、知识性和灵活性原则可能适合大多数课程,但激励性和创造性则更为适合中职学生和计算机课程。
参考文献:
据统计目前中国有80年代拥有大约2.04亿,近一亿的独生子女已经成为众多企业员工的主体。80后作为工程领域的新生代职场弄潮儿,在知识型员工中所占的比例正在日益增加。随着改革的深化和时代特征的变迁,80后知识型员工有着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和个性特征,因此适用于前人的调查研究结果和管理方式在诸多方面并不适用于对80后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结合80后知识型员工的差异化需求和企业发展的绩效目标,提出了对传统激励模型(巴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型)的发展和延伸思路,进一步提出了适用于80后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模型。
【关键词】
80后知识型员工;偏好;激励模型
不同层面80后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因素偏好(即不同层面员工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为强烈的个体需求)不同。企业应根据员工的偏好进行有针对性的激励,以使员工发挥出最佳的工作状态,用最少的组织资源达成最佳的绩效目标。但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组织需要建立起一套适用于80后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模型,并设计出一套相对应的激励机制,以保证该套方案能够持续循环并良性的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1 激励的基本原则
本项研究旨在通过对不同类型80后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因素偏好的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激励模型,为企业的激励机制建设提供一套科学实用的、针对80后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方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对激励原则的掌握和运用是至关重要的,这是设计科学的激励模型和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
1.1 公平原则
公平原则,从员工的角度来说,是需要给员工一种心理上的公平感。这种公平感的产生很多时候以管理层在管理过程中所采取的激励手段,以及实施绩效评价过程中的奖励方式有关。让每位员工感受到机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他们的工作表现也能够得到相应的奖励与回报。就如同亚当斯在其公平理论中所描述的,人们在和别人对比时,不会单纯的对比结果,而是对比所获得的结果与付出的比例。即通过对比投入和产出的关系,体会一种公平感。因此,要求管理层不管是在制定还是实施相关政策时,都要讲究绩效考评以及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因此,在执行过程中要保证公开与透明。
1.2 目标导向原则
著名学者埃德温.A.洛克认为由工作意向所确定的目标能够成为激励员工工作的重要手段。因此,订立合适的目标,对整个目标实现过程中的管理工作进行安排,能够使得员工更加努力的工作。而在制定工作目标时,企业也要将组织目标与个人需求完美结合起来。
1.3 差异化激励原则
决定人行为方向的重要动力是人的需求,但是人们的需求是千变万化的,这种千变万化的方式取决于人的性别、年龄以及文化等等,这些都把人的需求特定化。而人在不同的时期,所追求的需求也不同,因此如果对所有员工都采用同一种激励措施是不合适的。采取激励措施时,不仅要保证员工个体性的差异,还要实行差别激励。这样才能够因地制宜的获得所追求的激励效果,使得员工认真工作。
三类员工的需求与激励因素(如表一)
2 80后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模型构建
在80后的激励中,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有的放矢。另外,也要注意个性中的共性需要,结合激励理论,提高激励的适用性。笔者通过对美国行为科学家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型分析,在其理论基础上进行发展和衍生,提出了对80后知识型员工激励过程模型,具体如下图一所示:
如上图所示,差异化需求分析有助于企业明确不同类型的80后知识型员工的需要,并结合企业的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激励,制定全面系统的激励措施,不仅使得企业绩效目标能够完美实现,还能够满足员工个人的需求。在工作中,员工需要内在动力,而企业可以通过激励力激发员工的内在动力。而动力的大小,则取决于不同员工的差异性。因此,要制定合理有效的的激励措施,这些激励措施使得员工的努力程度以及工作目标更有可能实现。除此之外,要实现目标,不仅要与员工自己的努力,还需要组织的支撑。员工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个人的成长,同时也满足了员工的成就感。当企业对员工进行奖励时,不仅能够满足员工物质需求,还是对员工个人价值的一种肯定。最后,激励过程中对各种需要的满足与最后的奖酬共同影响员工对整个激励机制的综合满意度,同时这种满意度还受到员工对考核与奖酬分配的公正性感知的影响,并最终反馈到激励模型的始端。较高的综合满意度有助于企业确定运作中的需求分析系统和绩效评价系统的科学性;提高员工的工作动力和贡献意愿,为下一轮工作的绩效达成创造更强的内在动力,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往复的正强化过程;较差的综合满意度有助于企业进行新的需求分析和绩效评价改进等负强化过程,找准问题出现的关键,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为更好的进行激励机制设计提供参考。
3 小结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80后员工原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他们在创造价值的同时,也给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怎么对他们进行更加有效的激励,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逐渐成为大家争相讨论、并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于此,笔者翻阅相关资料,得出了上述的结论,对工程技术领域人力资源管理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根据各自实际,制定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结合所构建的激励模型和运行机制加以实施,以提高企业的激励效果,降低激励成本,提高综合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J].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 ISBN978-7-5037-6070-9
[2]马立荣,肖洪钧.知识工作者的激励机制设计[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1,22(1):25-27
[3]彭剑锋,张望军.如何激励知识型员工[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9(9):12-13
[4]强国民.“80 后”员工管理问题探析[J].人才开发,2008.1:21-22.
[5]达尔.尼夫.知识经济[M].珠海出版社,1998.
[6]Davenport.T.H.Thinkingfor a living[M].Boston,Massachusetts: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5.6.
[7]Edwin.A.Locke.Toward a theory of Task Motivation and Incentives[M].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1968:157-189.
[8]许燕.人格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
[9]邓玉林.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
[10]中国青少年研究会调研部.80后职场青年的基本状况之四.2009.5.
[11]王克勤.人力资源管理[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9.
关键词:新型教学模块;教学目标;专业化;规范化
中等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与行业的特点结合,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形成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实践方式。可以说,它既是教学理论的应用,又是教学实践的概括,同时也是一种课堂教学方法论,它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根据课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关系和要求,应用一定的教学方法,设计出一个教学程序,展开课堂教学活动,从而形成的一种科学的、人性化的和有效的课堂教学形式。它应该具备以下两个特点:
1.可操作性。教师能在这种可操作的模式中,更好地展示自己多姿多彩的教学风格,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生动、更活泼,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2.可以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有着重要的引导和激励功能,如何评,在实践中往往引导着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
职教的迅速发展给从事职教工作的教师以严峻考验,通过教学工作经验的积累以及大量的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和对历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研究,我们摸索出了这套适应我校汽修专业的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
进入模块教学,着重进行专业化、规范化、技能化、职业化的行业训练。注重职业基本训练、职业技能技巧训练、职业语言训练、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的强化训练。使学生注重和培养自己终生学习、创造性学习、社会实践、综合应用各类知识的能力。
课堂教学模式是:职业心态和意识培训(课前一练)――职业素质和行为培养――自主学习(自读、自练)――小组探究(合作学习)――学习体会(亲历学习过程、关注学习情感)――点播示范(先学后教)――行业化规范操练――学习成果检测(自我检测、小组检测、教师检测)
执行步骤:
(一)职业心态和意识培训(课前一练)
鉴于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普遍认为自己考不上大学、低人一等的心里特点,首先对学生进行岗位成才,自信心教育,开学之初两周课程,让学生每人介绍一个并非是高学历成才的人,于是比尔盖茨、开创李斌技校的上海著名蓝领李斌、著名桥梁专家林元培、“抓斗大王”包起帆,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我只是一个有出息的工人”等人走入学生的视野,然后逐个对每个人,让学生分析出这些人成功的原因和具备的素质,总结出成功人士基本具备以下特点:
(1)优秀的品质和习惯;(2)强烈的成功欲望和行动力、执行力;(3)合作、共赢的意识;(4)终生不懈的学习力和影响力;(5)自信、成熟的心态和人际交往能力等。
其次,让学生确定自己的“偶像”和学习对象,对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再次,让学生明白职业意味着不同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决定着自己未来的生活方式、社会地位以及经济收益。因此,及早培养正确的职业意识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和建树。
提早引进职业学生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职业心,对于培养学生的职责感是非常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排斥“为他人而学习”的消极心理的有效方法。人,只有为自己做事情才会舍得付出,有改变学习动机,才能成为职业学生,进而成为合格的职业人。
(二)职业素质和行为培养
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要及早进行,既然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就不同于普通高中和中专技校,它意味着学生毕业就将进入社会就业。因此,学生不仅要对自己将要学的专业知识,毕业后将可能从事的职业,做必要的了解,更要清楚毕业后从事的职业对上岗人员的素质要求,为了毕业后能顺利就业、胜任工作,作好准备。
因此,根据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让学生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设计训练内容为:环境整理、自我仪容整理、行业自训、行规小结等内容。
(三)自主学习:为企业培养学习型的应变人才
职业教育不仅要为企业培养实用型、应用性、技术型人才,还要为社会培养具有学习能力的应变型人才。在走访企业时,几乎所有的老板都喜欢脑子灵活、善于学习的员工。因此在自学环节的设计上,鉴于企业用人的要求,也鉴于同学们学习时总喜欢依赖老师的讲解、模仿老师的操作、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发挥作用、不善于学习的特点,注重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习中,我是同学们学习的指导者和同行者。专业理论学习,在明确学习目标后,同学们便带着问题看书、讨论,碰到难题可发出质疑,而解答疑难也由老师和同学一起完成。实际上,这样的学习形式是非常受欢迎的。因为在学习中,同学们能找到自信,也能找到学习的快乐。操作学习中,也是先自练后示范。先让同学们自读操作提示、自看图解、自行操练,再把操练中所有的难题放在老师的示范中来解疑。这样大大提高了老师示范的效果,因为同学们都能带着问题看示范,这种有目的性的学习,有自己主观判断的学习,能让同学们把被动性学习变为主动性学习。这样学习效率倍增。同学们体验到了不仅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还要善于分析、善于总结,更为关键的是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知识,只有这样的学习训练才能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
(四)小组探究学习:体现企业团队合作精神
在毕业生的跟踪调研中,总结出,企业精神就是团队的凝聚力。团队的凝聚力来自于团队的合作,一个人心涣散的团队是没有精神的。因而在企业用人中,特别强调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
作为一个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深知企业的需要是我们的培养目标。因此在小组探究学习中,我注重同学们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小组学习中,让他们互学、互帮、互练、互评价、互提高。
在学习中,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疑点他们都靠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集体的凝聚力终于产生了班级精神。现在同学们自己组织的学习小组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相互训练,且好、中、差自己搭配。他们的口号是不能让自己的组员掉队。这样的学习训练,终于让同学们明白了众志成城的道理。
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必有体会已成为同学们学习中的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不少同学深有感触地说:学会学习、学会体会,也是我们课堂学习的又一收获。且同学们按照要求,每一位同学皆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记录了自己亲历学习的过程。
(五)专业技能的行业化、规范化操练
为企业培养合格人才是我们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把企业的新技艺、新手法,把企业的服务宗旨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在技能技巧的训练上,把行业的服务宗旨作为课堂教学目标。在专业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几种能力:
1.市场调研能力;2.动手操作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自理、自律能力。
1.1高校创业教育内涵
创业教育与创业的定义和内涵密切相关。清华大学著名教授张健与林强明确指出,创业是一个跨越多学科、多领域的一个较为复杂的现象,不同学科、不同领域均从其独特的视角出发进行研究,上述学科包括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管理学等。然而,各个学科、各个领域衍生出了不同的创业研究方向。关于创业的定义,我国学术界尚无统一界定。现阶段,创业一词在社会中的运用愈发广泛,它与开创、创新、创造性、坚持、成功等联系在一起。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1989年11月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研讨会”上提出应重视学生事业心与开拓心的教育。事业心与开拓心教育就是现在意义的创业教育。戴蒙斯教授被誉为现代创业教育之父,他认为创业教育、学历证书与各种资格证书是未来人应掌握的三种教育基本护照。此外,戴蒙斯还认为,应将高校的创业教育提升到与学术性教育与普通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所谓的创业教育,主要是指通过创业教育教学等相关活动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教育。换而言之,创业教育是指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与基础教育的同时,应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等价值取向的教育。创业的基本内容包含“就业”与“创造新的岗位”两个主要方面,我们所说的创业教育并不是指“就业”,而是指“创造新的岗位”。
1.2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涵
意大利著名思想家朱塞佩•马志尼以人在一生中的角色将责任分为人对自己的责任、人对家庭的责任、人对社会的责任以及人对人类的责任等。人们一般将责任分为两种,即自我责任与社会责任。自我责任是指个人对自身生存与发展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社会责任是指个人对社会的生存、发展、繁荣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包括朱塞佩•马志尼所提到的对家庭的责任与对人类的责任。社会责任主要是指个人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职责、任务的态度。社会责任是个体与社会关系的真实反映,它要求社会中每一个独立个体的行为表现除了考虑到对自身的影响外,还应考虑到对社会的影响,进而选择对社会有利的行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我国当代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强弱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创业的成败,更将对国家的兴衰与社会事业的成败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首先,一个没有基本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将不能够成为文明社会的成员。因此,高校应加强创业教育中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维持社会稳定与和谐。其次,一个没有基本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必然缺乏诚信意识,个人道德也不能够受到大众认可,这样的大学生不仅无法在社会中立足,更没有相应的资格与能力参与到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因此,高校应加强创业教育中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在提高我国创业教育成功率的同时提升大学生自身品德与素质。
2高校创业教育中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表现
2.1创业价值取向———重视个人利益,轻视社会利益
大学生的创业价值取向决定其创业实践与决策的发展,并最终影响其创业行为。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是有关大学生创业价值取向的两种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其中,个人利益主要是指从个体的需要、利益出发,并从个体发展的角度对创业目的、创业内容与创业方式进行设计,重视创业为个人发展服务;社会利益主要是指个体从社会的需要、利益出发,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对创业目的、创业内容与创业方式进行设计,重视创业为社会发展服务。在一定程度上重视创业的个人利益并没有错误,但将其引向极端就会使大学生过分重视个人利益,忽视社会利益,进而直接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的担当,是片面的。这种片面的重视个人利益的创业价值取向对大学生创业实践产生诸多负面影响,例如以自我为中心,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冲突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个人利益、缺乏集体荣誉感与奉献精神、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忽视应当承担的某些社会责任。
2.2创业目标追求———重视功利主义,轻视社会责任
功利主义是道德哲学中涉及的内容之一,它认为人们行为的目标与准则是利益与功利,幸福是没有痛苦、求得快乐,而利益与功利是幸福、快乐的基础。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现代大学生创业的主要目标分为三类:第一类:开创事业,做自己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情,实现自我价值;第二类:自己做主,自己做决定,不为别人打工,不看别人脸色;第三类:经济利益,期望在短时间内赚取足够的钱,以获得最大利益。第二类与第三类是大学生创业目标的庸俗化理解,从而使当代大学生的创业目标停留在创造财富等功利性层面上。这种重视功利主义的大学生创业目标不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成功。此外,功利主义的创业目标,即将赚钱视为创业的最终目的极易导致大学生出现实用、利己、享乐等消极思想与行为,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
2.3创业思想观念———重视实用主义,轻视理想愿景
实用主义哲学分为实用主义法学化、世俗化与生活化三部分。受皮尔士与詹姆斯等实用主义世俗化思想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创业思想过分重视实用主义,轻视理想愿景。实用主义认为,与开端相比,结果更为重要;真理与行动的意义是效果。进行创业的大学生多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但他们的理想与抱负仅局限于实现物质化与实用化的个人利益中。大多数创业的大学生均没有将创业与理想愿景联系在一起。换而言之,大学生创业成功后并没有将创造出的社会价值回馈社会,更没有将创业与遵守社会公德相结合。缺少理想愿景的创业大学生即便取得成功,但仍然无法表现出成功企业家所具有的敬业精神、冒险精神以及创新精神,他们通常无法挑战自我,更无法实现全面、自由的和谐发展。
3高校创业教育中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策略
3.1树立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创业理念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开展时间较短,创业教育模式与活动较为单一,加之具有价值的创业教育研究成果较少,从而使人们对创业教育理念的认识产生偏差,即开展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企业家,他们认为只需要在现有的专业教育与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添加创造学的相关知识与创业的相关技能就能够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为了更好地实现我国创业教育的目标,高校应在加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树立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创业理念,将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等作为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明确我国创业教育的目标追求与思想观念,将社会责任感教育渗透到创业教育全过程,以实现培养高素质创业人才的创业教育目标。
3.2开展丰富的创业社会实践活动
从社会责任感的本质特征出发,我们可知大学生获得社会责任感的主要途径是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更为深入地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培养品格、增长知识、提高技能、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大学生创业教育所包括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有参观学习、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以及科技研究、服务等。高校应在创业教育中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将其作为促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可通过增加资金投入、配备专业指导教师等方式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和创业相关的、具有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去企业开展调研活动,从而使其了解企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企业的发展史与企业家的奋斗史等相关知识,以增强大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创新意识,进而增强社会责任感。
3.3加强高校校园创业教育文化建设
校园创业教育文化主要是指与创业教育相关的社会意识形态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与心理意识等内容。校园创业教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创业思维与创业行为方式等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校园创业教育文化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为创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优良的环境与氛围。一方面,高校可对校园布局进行较为合理的内化,从而让创新意识、创业思想深入人心。创业教育文化可使学生意识到创业不仅仅是为自己获得更多利益的必要途径,更是奉献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高校可举办创业沙龙、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并邀请知名企业家来高校进行演讲与交流,从而为高效创业教育营造良好氛围。大学生与成功企业家面对面交流,可在分享成功企业家创业心得与经验的同时意识到创业的艰辛,进而激发并不断提升其社会责任感。
4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