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技术教育的概念范文

信息技术教育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技术教育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技术教育的概念

第1篇:信息技术教育的概念范文

新课程理念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1.课堂教学条件差

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状况存在差距,各地学校在教学设备上的投资水平参差不齐。例如,在城市和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多媒体教学已经十分普遍,信息技术教学水平也较高。而在农村和偏远落后地区计算机还未得到普及,许多学校并未配备也没能力配备计算机机房来实现信息技术教学。另外,现在许多学校虽然有自己的计算机机房来实现信息技术教学,但是计算机软硬件早已落后现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革命,而且计算机维护不及时,使原本一人一机的机房许多机器损坏,从而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其教学目的并未达到,使目前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只是流走于行事。

2.教师水平、学生基础的差异

在当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任职教师很大一部分是“半路出家”。他们并没有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内容,他们只是了解一些简单的电脑等信息技术产品操作,在讲授课程时只是根据教材进行生硬无聊的讲解,忽略了信息技术教学是以研究和开发为目的的教育。另外,是现在许多学生从小就接触电脑等信息技术产品对信息技术十分了解,其所具备的信息技术知识甚至比教授他知识的教师还要丰富。相反地,有些学生则从未接触过电脑等信息技术产品,这让他们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时处于十分被动的位置。基于两方面原因,导致许多熟悉信息技术知识学生因教师水平限制而对信息技术学习失去兴趣,或者对信息技术不甚了解的同学因与高水平同学有差距并且教师水平不高,因此也对信息技术学习失去兴趣。

3.课堂教学手段单一,理论与实践不统一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用于信息技术教学。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知行合一的学科,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教师在课堂上的理论教学,既单调乏味又与实践相脱离。在这种趣味性和实用性极度缺乏的课堂上,怎么可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这就使大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教学没有了兴趣,信息技术教学也因此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再者,信息技术教学所使用的教材质量不高,其内容多为文字介绍缺乏软件应用讲解,导致其结构不完善趣味性低的特点。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思考

1.加大投资,提高学校硬件水平

学校和政府应该充分重视信息技术教学,在地方财政和学校支出中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硬件水平。使学校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上一人一机,加快机房建设,更新机房计算机软硬件使其紧跟信息技术革命的潮流,加强机房的日常维护,提高机器的使用寿命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的使用。争取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最新、最有效、最实用的信息技术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体验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方便和快捷。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在计算机上展示先进的科研技术或者是实用有效的软件,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为开展下一步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2.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质量

利用节假日,学校和政府应对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定期进行统一培训,为其提供一定培训机会和费用,并进行考核和审查,逐步缩小地区差异和教师水平差异(这是实现教育公平重要手段)。同时,以此让信息技术教师跟上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的专业水平,避免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时出现枯燥乏味的现象。例如,政府和学校共同出资资助本地区、本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统一进行计算机技术学习和培训,参加最新信息技术教学学术报告。让每位信息技术教师了解和熟悉信息技术教学前沿,提高个人素质更好的在课堂上传授信息技术知识。

3.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对待不同水平学生要有不同培养方案。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教师要从基础知识抓起,重点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操作能力,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分组教学,让领悟能力好善于动手的同学担任组长带动组内同学的学习。相对于此,教师在对基础较好的同学进行重点的培养,就其个人兴趣入手,培养一项该同学喜欢的信息技术。例如,有些同学喜欢新鲜事物,教师就可以将WORD中的一些较为深奥的用法教给他们,而有些同学喜欢设计,教师则要重点传授PPT中的有关设计的使用和操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游戏进行教学,如在教学大纲完成之外,让同学们玩一下小游戏并且告诉他们游戏设计的原理和方法,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完成一个小游戏的设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结语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高中信息技术改革正在走向深入,更加注重对学生自主化的培养。这不仅是推动信息技术在我国的普及,也为我国培养适应新时展的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但信息革命下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这要求教师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要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不断走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第2篇:信息技术教育的概念范文

基于系统论观点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框架及信息技术课程的相对职能

笔者采用系统论的观点,用图1来归纳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框架。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两项基础性工作是“相关人员的能力建设”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而“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和实施”与“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则是最近几年的核心工作。信息技术教育相关人员可根据本框架准确定位,各司其职,避免“缺位”、“断位”、“错位”或“越位”等不良工作定位现象。

重申信息技术必修课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系:动态的共生关系

现阶段,信息技术之外的其他学科教师的信息素养普遍不高,信息技术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整合很不成熟,而且,社会(尤其是家长)难以承担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任务,所以,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信息技术必修课责无旁贷地成为我国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培养的主渠道。以《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例,在国家层面,中小学信息技术必修课的地位近期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了加强。

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以及社会和家庭等渠道相对成熟后的将来: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自身会相应发展、成熟与分化,信息技术课将以新的形态继续存在,与信息技术的学科应用共生互存,仍为学生提供系统化、多样化和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必修课与“信息技术整合”之间的动态共生关系可用图2表示。

关于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和实施的若干建议

关注一个视角:科学-技术-社会(STS)的视角

STS的观点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al)”的简称,是一种从“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角度来审视课程的价值、界定课程的内容结构及其逻辑关系的方法。该方法缘起于20世纪80年代,现已成为一种被普遍采用的课程建构和课程分析方法。在STS三者的关系中,科学提供知识,技术提供应用这些知识的方法,社会则要求我们以某种价值观念为指导,适当地使用科学知识与技术发明。近代科学哲学中“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对各个学科尤其是技术类学科产生了直接影响。

首先,从STS相互关联的视角来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科学知识”、“技术操作”与“相关社会问题”之间具有相互关联的内在关系:信息科学的知识发现是促发技术创新的原创力;信息“技术”是与科学、社会相互关系中的“技术”——信息技术是信息科学发明的物化,是有关思想方法的载体;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社会问题”是应用技术的过程中产生的社会、法律、道德和伦理等问题。

其次,分别从这三个方面来审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时,会给我们很多启示,例如:

从S(科学)方面来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帮助学生挖掘和理解信息技术背后隐含的思想、方法和科学原理。当然,这种活动应适合其年龄阶段和认知能力。

从T(技术)方面来看,应重新审视和定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技术”,根据技术领域的核心概念和技术教育的关键原则,改进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技术教学范式。例如,改变脱离实际应用情境、“为操作而操作”的“书本技术”教学倾向,重视面向实际应用情境的实践取向的技术教育方式:从学生的生活、学习、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设计任务,引导学生从兴趣出发探究和学习技术;逐步借鉴技术教育领域的核心概念和技术教学原则,包括技术活动或技术制作过程中的规划、设计和优化等概念。

从S(社会)方面来看,则可因循以下线索,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相关社会问题”:①引领学生从技术哲学的角度和高度,审视信息技术对社会、科技和生活产生的双面影响;②分析信息技术本身蕴含的特定科技文化,并在教学中渗透相应的科技文化教育;③注意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原有社会文化系统和价值观念产生的巨大冲击,适度培养学生与信息技术应用相适应的价值观念;④帮助学生理解、接受和内化与信息技术应用相适应的新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信息技术应用习惯。

注意两个“双”:“双素养”和“双价值”

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是在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中每个公民必备的素养,也是在知识社会中开展终身学习的基本条件。信息素养与技术素养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两者在信息技术教育领域可以统合为信息技术素养,即“利用数字技术、传播工具和网络来获取、管理、综合、评价和创造信息,以便在知识社会中发挥作用的能力”(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2002)。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界存在过分重视信息素养并用信息素养模糊技术素养的不良倾向。

而双价值则是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界仍有生命力的老命题: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实现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和学习工具的双重价值,即信息技术既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对象,又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有力工具。而学生的学科学习任务和各类综合实践活动是信息技术双重价值的良好载体,我们应以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为基础,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以活动为主线贯穿学生必须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探究、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应用到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中,在实践中学习技术,应用技术支持实践。

强调三个课程目标维度的有机统一和协调达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各学科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高中信息技术也秉承了这一课程目标结构。在理解和落实三维课程目标时,务必注意三方面的课程目标是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的,在教学中注意体现三者间的联系,才能促进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立体发展。而在每一节课中,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不同,三个课程目标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图3)。

从学习理论的四个核心要素研究信息技术教与学的规律

即注意从学习者、评价、知识和学习群体四个核心要素出发,研究信息技术的教与学,尤其是学习规律(图4)。

资料来源:Donovan, Bransford, & Pellegrino (1999),How people learn。

五个教学环节的灵活运用:基于学生认知过程的信息技术教学流程分析

第3篇:信息技术教育的概念范文

【摘 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对人才的素质结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信息素养就是人才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不仅是信息时代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实施科教兴国,增强综合国力的客观需要。

关键词 信息素养;全体教师的素养

众所周知,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不是依靠几位信息技术教师来实现的,学校要真正推行素质教育,实现教育信息化只有依靠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要从全体教师做起。

一、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不能只靠信息技术专业教师

信息素养就是通过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所形成的个体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和应用等方面的教养和修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应该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学生了解信息文化、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强主体意识、形成顺应信息社会要求的道德品质,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础,更好的利用信息技术服务于社会。总而言之,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种素质教育,是渗透在教育一线的事,它不是某一学科,或某些教师单独的事,为了全面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我们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全体教师必须积极地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育人的本领。

二、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课程的整合客观要求全体教师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提高还是以信息技术教育为主要途径。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有关信息科学基本知识的基本技术的学科教育,它也是一种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素质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的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信息技术课程(2)信息技术课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学校中的信息技术教育不应只限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而应将信息技术教育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其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践证明,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学科课程整合是学校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必然途径。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整合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方面是以信息技术促进其它课程的学习,即以信息技术的方法,例如使用多媒体,使用因特网学习其它课程的有关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其它课程的学习,充实、完善或补充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不足,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更全面、更具体、更生动。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的整合,既有利于其它课程的学习,也有利于信息技术的学习。不仅如此,它对学校的教育改革,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

要真正落实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的整合,就必然要求全体教师转变观念,形成统一的现代化教育观念,尽快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以影响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效地促进学校教育的现代化。

三、重视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是实现信息化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重视信息技术的课程建设,以及软、硬件开发的同时,世界各国都相当重视教师的信息化培训,根据教育与就业部2000年8月的统计资料显示:英国67.1%的小学生教师都能够在课堂上自信地使用信息与通讯技术进行信息与通讯技术进行教学,教师能够在课堂上有效地使用信息与通讯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另外,美国为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制定了“全体教师的教育技术基本标准”(简称教师标准)。标准从技术的操作与概念,策划和设计学习环境和过程,教学、学习与课程,测评与教育,工作实施和职业实践,以及社会、伦理、法律、人性方面的问题六个方面制定所有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和绩效指标。然而,法国曾于1985年实施了一项耗资20亿法郎的“人人学习计算机计划”,但由于教师培训做得不好,造成大量设备闲置,收效甚微。

据调查,我国教育技术发展较快地区尚有三分之一的教师对于教育技术知识不甚了解或根本不知道,这也说明我国信息技术知识的普及程度还不够高,需要进行更加广泛的培训工作。

四、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几点建议

1.加强基础性学习,培养教师的信息化概念

信息化不等同于技能的学习,现在很多的学校也正在大力加强学校教师的培训工作,但收效甚微,为什么?学校往往把操作技能的学习当作了信息化学习,致使教师在培训结束后,只记住了几个机械的技能操作,完全不能与实践的教学相联系,所以很快回到了原先的教学模式中,使得培训变得毫无意义。事实上,信息化培训其根本目的是使广大教师尽快适应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环境,打破就观念,牢固树立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思想。

2.增强教师如何将技术集成到学习过程的能力

师资培训内容除了培训硬软件的操作以外,更重要的是培训如何将技术集成到学习过程中的能力。例如,培训OFFICE教程不仅要教师如何使用这些软件,更重要的是让学科教师得到启发,运用到学科教学中,促进学科的教学效果。

3.增强教师使用网络工具进行交流的能力

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应学会使用同步和异步通讯方式与家长、学生交流。因此,网络培训是今后教师培训的一个必要内容,学校也应为教师能进行网上交流创造条件。

第4篇:信息技术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多元化 评价方法 信息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世界,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信息,因此有效地对周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利用显得尤为重要。计算机和计算机通信技术成为人们处理和利用信息的首要手段,所以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信息技术的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改革也是全国教育改革中的首要任务。

1多元化评价法在高中息息技术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随着全国范围甚至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热潮的到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也跻身于其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改革目标是提高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一目标给义务教育的课程理念和评价取向都带来了新变革。综合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应用能力的表现,越来越多从事教育的工作者和学生家长都意识到了单一的笔纸测试和标准化考试对评价课程教育的效果有着诸多的弊端。任课教师单纯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所以在授课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应试教育的教育模式,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言之,传统的一元评价法与信息技术教育改革之间存在着种种矛盾,所以多元化评价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应用势在必行。

2关于多元评价法的分析

2.1多元评价方法的含义

多元评价的即真实性评价,具体定义是指用贴近“真实生活”的方式来衡量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把评价和教学有机的统一结合起来,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利用上,鼓励学生充分展示动手和动脑的过程,开拓学生思维,鼓励创新思维,让学生通过获得自我满足的机会来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和在学习中的自信心。教师和家长通过多元化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诊断出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促进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以及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

2.2多元评价法的目的和实质

多元评价方法强调的是多元化,即评价的多元化、评价参与者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等。与传统的一元评价法相比,多元评价的目的一是恢复教育本来的目的,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人格培养、职业道德培养、思维方式的培养、解决问题手段的培养,摒弃单纯注重考试成绩的评价方式,培育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二是帮助学生识别自己的强项和不足,挖掘潜能,补充不足,针对学生在学习和心理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和方法,预测学生未来的发展潜能。

2.3多元评价法的分类

目前多元化评价法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首先是档案袋评价法,档案袋分析法是常用的方法,是指教师和家长在平时有意识地收集和整理学生平时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资料,定时进行研究分析,以反映出学生近期在学习和身心成长过程中的成绩和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对于好的成就要及时予以鼓励。档案袋评价法中的档案袋主要包含学生作品,包括与学习课程有关的作品以及课外兴趣方面的成就。另外,多元分析法还有多维度智能评价法、雷达图评价法二种,这两种方法不常用,再次不做详细分析和说明。

3多元分析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应用

3.1信息技术知识型课程的评价方法

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目标是掌握信息技术相关内容的概念和特征,针对该学习目标,主要采取老师讲解有关知识概念,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演示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概念。因此,这种类型课程的评价方法中评价主题是老师和学生个体,评价重点是学生对相关知识掌握的程度以及学习的态度。

3.2信息技术技能型课程的评价方法

技能型课程是以训练学生实际操作技能为目的的课程,学生通过观察老师演示、自己亲手操作、小组讨论和解决问题、自我探索等方法完成和掌握操作技能。评价主体是学生自身,内容主要是学生实际操作的规范性、准确性、应变性和熟练性。

3.3信息技术创新作品型课程的评价方法

创新作品课程是要求学生在掌握了知识点和操作技能之后独立自主应用信息软件完成创新型作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这种类型课程中创新作品的评价尤为重要,可以设计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老师评价。学生对自己作品以及同学作品的内容、色彩、布局、创意等多方面做出综合评价。老师对每位学生的作品做出详细的专业性的分析评价,给与学生合理的建议和积极的鼓励。

4结语

通过多元教学评价可以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提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的促进学生发挥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取得学习上的成功,还能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好的发展。因此,多元化评价法应该在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南宁华.充分挖掘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德育因素[A].南京市优秀教育教学论文一等奖,2003.

第5篇:信息技术教育的概念范文

李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王荣良: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上海研究部主任,华东师范大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委会副理事长。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0年前后,我国提出需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但是2006年周以真教授提出计算思维得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认可,如英国等将计算思维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目标。如何看待信息素养与计算思维的差别呢?

李艺: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发展历程,与国际上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发展历程大致相似,经历了从工具论走向信息素养培养的两大阶段,这在历史上是成功的。而在今天,源自计算机学科的“计算思维”概念,不仅对计算机科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逐步被社会各界所认可,并开始在许多国家或地区启发着信息技术教育的变革。这对于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件。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界的许多有识之士,包括课程专家或一线教师,也在苦苦思索如何构建更加有内涵、有深度的信息技术课程问题,如围绕课程内容,一直在追问技术背后之技术思想和技术文化,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由于缺少灵魂概念的指引,这些探索的价值终归有限。来自计算机科学领域的“计算思维”概念的横空出世,为我们点亮了一盏指引方向的明灯,为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从工具课程走向文化课程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

将计算思维作为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的指针已经没有争议。若说到计算思维和信息素养之间的关系,首先,计算思维和信息素养(作为课程目标)不在同一个层面上,无法直接比较。这样说可能比较好理解:可以将计算思维视为课程思维或学科思维(有论述称其也适用“课程思想”概念,两者既相关又有不同);其次,学科思维包含在课程目标之中,或者说,课程思维是课程目标的一个组成成分。在我看来,课程目标可以在“学科思维层”、“问题解决层”及“双基层(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三个层面上进行分解。

王荣良:在传统的科学思维中,无论是以数学为代表的理论思维还是以物理学为代表的实验思维,都是以产生结论为目的的思维方式,但它们产生结论的方式是不同的。而以计算科学为代表的计算思维,是一种通过机械计算来实现的思维方式,与理论思维和实验思维一起形成了新的科学思维体系。计算思维的提出是以计算学科或计算机科学的日趋成熟与系统化为背景的。因此,计算思维有计算机学科的支撑,其内涵是收敛的,是归一到计算机科学理论的。

信息素养最初是图书情报学专业的概念,被引入基础教育是为了解决当时的中小学计算机课程以软件操作工具学习为目标所存在的困惑,从而成功地实现了从计算机课程到信息技术课程的转变。相比较计算思维,目前的信息素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涉及信息相关的方方面面,既不属于图书情报学专业,也没有明确的学科归属。

作为课程目标,信息素养与计算思维的区别不是简单地体现在素养培养和思维教育上。比较信息素养对应的信息技术课程和计算思维对应的计算机科学课程,两者有明显的差别:第一,前者人是课程的中心,后者计算是课程的中心;第二,前者关心计算机如何使用,后者关心计算机怎样工作;第三,前者要求信息技术支持人类活动,后者要求人们通过计算理解自然并支持人类活动。若将课程核心目标由信息素养改为计算思维,课程内容将会从“人怎样处理信息”转变为“计算机如何进行数据计算”,当然,这里的计算不是简单的算术运算。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当前信息技术课程在实施中存在哪些方面的显著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出现这些问题的?

李艺:当前课程在实施中的问题,最终是课程建设的问题。在课程发展的意义上现在无法深谈,但可以谈几个形式层面的问题。

课程所依托的经济条件问题。从调查结果看,在全国范围内,小学的开课率较低,而初中开课率尚可,高中开课率最高。究其原因,十多年前较为困扰的经济条件已经不是主要制约因素,当前缺少的是国家政策和态度。可以想见,若国家政策态度正向且鲜明,普及率会很快达到令人满意的地步。

起点水平问题。2003年高中课标已经是个非零起点的选择了,尽管为了扩大适应性,采取了“基础+选修”的模式,但其非零起点特征已清楚显现。时至今日,若将小学、初中、高中一并考虑的话,应该说更加清晰的非零起点架构更符合大势意义上的事实。

螺旋上升的认识。螺旋上升是基础教育课程中经常出现的知识体系组织方式,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历史经验中,也有仿照这种方法来设计课程或编写教材的经验。实践证明,这种方法的使用,要重新认识,要区别对待。例如,要杜绝关于工具的“螺旋上升”,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是如此。据面向一线教师的调查,基于工具的螺旋上升会让学生感到厌烦。那么,“螺旋上升”这种颇有历史成就的发展方式,在信息技术课程就找不到存身之地吗?当然不是,信息技术内容建设同样注重思想性,或者说,注重技术思想、科学思想与方法的深刻性,而在当前,这种深刻性是可以借助其学科思维即计算思维来说明的。沿着这条路径,去理解“螺旋上升”,才是合理的。

王荣良:近年来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不显而易见。我们不能简单地把问题归结为信息技术发展过快,或者归结为社会和教育部门的评价体系所导致对信息技术课程的不重视,而更应该从信息技术课程建设自身寻找原因。

第一,信息技术课程对应的学科缺失是重要原因。事实上,一个学科能进入中小学校的课程科目,除了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政治与经济基础以外,还需要满足两方面的要求:一是现代知识观的哲学基础,即具备客观性、普遍性和中立性三大特征;二是心理学基础,科目体系的安排和目标确定应该与学生心智发展的内部条件保持一致。早期计算机学科进入中小学,成为计算机课程,更多的是社会政治与经济因素所促使,其哲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并不扎实。当计算机课程转为信息技术课程以后,原有的计算机学科对应关系消失了,新的对应关系并没有建立,可能对应的信息科学本身是一个学科群,难以为信息技术课程提供核心的、稳定的、排他的学科教学内容。

第二,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不明确与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实用主义发展是互为因果的。由于基础教育课程,无论是语文或数学,相当部分的内容就是学习“人是如何处理具体的信息”,并不需要信息技术课来完成。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学习抽象的信息处理又是不合适的,那么,除了一般的信息处理步骤以外,信息技术课程最终关注的只能是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这必然陷入了简单实用主义。为了适用社会对信息技术应用的需要,课程自然会努力追求新技术及其广泛的应用,以此来巩固课程的地位。同时,学校教育信息化实施进程也深刻影响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教育技术倡导人们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改造学生学习,会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认为学习使用先进技术非常重要,也强化了实用主义。这种求“新”和求“广”从而不断求“变”的课程内容,看似热闹,但本质正是由于课程缺乏核心价值而表现出的不自信。

第三,课程实施中的自恋式求“变”倾向。由于上述第一点和第二点,导致人们普遍认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求“新”、求“广”从而求“变”是一种新常态。课程设计和实施者往往依据社会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自信地对教学内容进行修正,这些修正也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云计算、物联网,一旦社会上出现信息技术新概念,就有可能成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事实上,这种为求“变”而自恋式变化课程内容,看似行为积极,其实不利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健康发展。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当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正在发生变革,那么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方向是什么?如何看待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变化?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可能有哪些路径?

李艺:课程发展方向问题,本质上是课程目标的重新确认问题,课程价值的重新确认问题。而课程目标和价值的重新确认,必然和课程的“学科思维”的认识有关,这必定是“计算思维”。

无论是源发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计算思维”,还是终被推广至整个社会领域的“计算思维”,都必然携带着这个或所有上游学科的智慧品质。就是说,只有了解、研究、归纳上游学科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建设基础教育课程。具体地讲,如对于高中生来说,交流与合作,并不仅仅是用网络交流和开展合作这么简单。其作为网络时代的行动者,进入网络参与基于网络的活动,这个网络是技术网,还是人类网;其行为、思考、习惯、态度、人际关系、价值取向等,是如何受网络影响的,又是如何在网络世界中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这些都是课程应该回答的问题。

王荣良:计算思维概念的提出已经影响了国内大学本科的计算机教育。现在,已有相当多的大学开设计算思维课程或在原有课程中增加计算思维的教学内容。美国、英国等改革原有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目标的新课程,也同样影响国内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

第一,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不应该仅停留在学习内容的变化上,而应该转变其课程的教育理念。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向人靠拢,操作界面越来越友好,使用门槛越来越低,基于操作技能教学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少。因此,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转向思维教育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方向。我一直倡导在中小学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算法思维、工程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这三种思维。

第二,信息技术课程也需要专业化发展,这就要摈弃简单地以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为学习目标的操作技能学习,倡导用信息技术思想解决问题。计算思维教育应该是很好的实施途径,因为计算思维教育不是简单回到过去的计算机课程,而是要对计算作本质的理解。所以,计算思维的概念必须用计算学科来阐述,这是课程专业化的必然。

第三,计算思维的引入面临思维教育实施挑战。这是一个新的课题,它涉及两个方面:思维教育的一般方法研究和计算思维教育的实施。基于计算学科的方法论研究,我提出的将计算思维以数学方法和工程方法进行具体化,可以成为实施计算思维教育的具体途径。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如何看待当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趋势?特别是许多一线教师特别推崇创客教育,将编程与传感器等结合后开设新型课程,其教育价值以及发展前景如何?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借鉴国外哪些新的理念?

李艺:关于创客,我们只有清醒的认识,才能待它以一个正确的态度,才能有实效、有长效。一个社会,倡导科学与技术创新,是没有问题的,创新教育及创新理念,也是我们国家在上一个历史阶段所忽视的,但这绝不等于可以将其和某些时髦事件的鼓吹作类比。对基础教育而言,真正应该推崇的创造发明是爱迪生式的创造和发明,而爱迪生式的创造和发明恰是站在积淀与攀登之上的。对于教育而言,绝不能迎合大众趣味让孩子们去走机会主义的捷径,而要注重引导孩子们内涵及品质的提升。

当前创客运动所依赖的或所寄存的实质:一种是工业制造的形式;另一种是因软硬件条件恰逢时机的一种可能。虽然貌似有光环,对孩子们有“令人吃惊”的效果,但“小伙伴们都惊呆了”也未必等于教育的本真。就如3D打印,孩子们很感兴趣,而那无非是一种新事物(其实并不新,是因市场煽动,导致销量大增及其价格下降而已,如当年的“多媒体计算机”,就是个噱头)。实质上,这无非是一种较新出现的一种“制造”方式,意义上并无其他。因此在我看来,创造是有必要的,创新理念与创新精神是需要培养的。在创新试验中不仅要使参与其中的孩子感到有趣、新奇、刺激,更要让其因“创造”而带来的创造精神的发展。

王荣良:从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变革实践来看,主要是两个方面:寻求学习载体和探索学习价值。例如,在Scratch语言教学中,将编程与传感器相结合,既涉及了软硬件结合的学习载体,也实现了创新教育价值的目标。这些探索一方面反映了教师对信息素养不能涵盖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一种担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教学的多样化需求。创客教育、媒介素养、STEM教育等新观点的产生,丰富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内涵,但也需要从基础教育课程的整体架构来设计与规范。

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大学计算机教育遭遇瓶颈时,组织专家就计算机能否成为一门学科进行论证,并在此基础上定义计算机学科的核心概念,建立了以CC1991为基础的ACM计算机课程体系结构。类似地,信息技术课程能否成为一门课程,也有必要从学科的角度进行存在性证明,应该科学地确立其核心概念和教育价值,而不能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随意地修改课程内容。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如果要研制国家课程标准,应如何看待影响国家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开发的关键性因素?如何看待国家课程标准的规定性与地方、学校、教师的课程个性化发展的矛盾?

李艺:建立在我国当前文化背景下,影响国家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关键性因素首先是政府意志,而政府意志又是由某些直接相关官员代表的;其次是在课程专家、教研员、一线教师中产生的一些对课程标准的研制有话语机会的人群,这些人的观点和认识水平,必然会在课程标准中显现出来;再次是教材编写者,教材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媒介,起着将课程理念落实到中小学的桥梁作用,是所有课程实施者的行动依托;最终才是其他专家、教研员及广大一线教师,这些人身在课程之中,对课程最了解,他们的观点和认识,也会影响到课程建设。

在我国,一门课程能否进入国家课程序列,是所有学校如何理解课程和选择对待课程态度的一个重要的标识。从我的角度看,信息技术课程之于基础教育阶段所有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都应该进入到国家课程序列,是负责任的选择。而考虑到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又考虑到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课程都是相对较新的事物,因物理条件、认识水平及文化习惯的影响,国家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在对“全国”的适应性上,与其他课程相比较,面临更大的挑战。

第6篇:信息技术教育的概念范文

在先进计算机设备与网络资源的协调配合之下,开创了大众文化传播纪元,尤其在用户友好交流概念充斥作用下,各类硬件、软件资源层出不穷,开始为人们日常工作、学习以及生活提供便利适应条件。这个创新模块开始具备独立存在意义,距离其母体结构开始出现区分甚至超越需求,根据流畅人性化操作流程显示,目前已经掌握程序衔接要诀的人群数量暴增,为社会统一文化重塑保驾护航。教育部门切勿冷漠对待大众信息技术的独立特性,针对专业、大众存在形态加以区分和科学利用,绝对是肃清后期教育瓶颈限制危机的最佳途径。信息技术与教育流程彼此维持无缝衔接关联,并且会分化现象已经都有所呈现,在各地积极拓展信息技术教育规模的前提条件下,信息技术已经不再只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宣传更多知识文化与人文情感的钥匙。现下我们面对这文化与技术教育的两类需求,从中摒弃学科本位理念,维持计算机学科的基础映射功能,同时仍要鉴定基础文化内涵塑造。那么唯一可以确认的是,相关教育部门必须极力肯定信息技术的分化特征,同时努力做好与阶段教学任务的契合工作。事实上,我们目前搜集的理论知识已经远远落后于技术自身发展速率,相应的实践活动也不够丰富。所以,透过创新形势进行计算机信息技术结构重新塑造,这是秉承科学信息技术知识讲解原则的必要手段,更是开拓无限实践操作前景的关键步骤。

二、信息技术教育双本体观模式改造细节分析

运用双本体观考察信息技术教育成果,可以更好地掌控整体行为动机方向与任务衔接流程,使得不同细节含义得到清晰贯彻,进而为信息技术教育实践活动深度开展广开方便之门。另外,也正好说明我国此类教育夹杂着技术与文化的双重功能效应,有关规划主体必须结合实际状况进行灵活调试。

(一)双本体特征的辩证认知

大众与技术文化格式并不存在严格的分界,过于机械化的分割行为都将造成本体内涵落实的反差效果,信息技术文化普及蕴藏一定的流动性效果,包括基础文字、数据处理,甚至是网站格局设计,都对应着不同大众文化等级层次。规划人员需要客观鉴定单位学员程序设计潜质,坚持在合理技术训练流程中传输最深厚的文化思想,令学生对操作对象保留正确的认知分解能力,并将基础信息处理视为一项科学性选择行为。技术本体向大众化形态的转变,需要遵循技术深度普及与迎合社会实践需求等多种维度,无论技术或者是大众文化取向都是透过语言描述与局限作用引发的结果,应该将学生个性化发展路径作为标准知识渗透媒介;同样,在技术取向层面上,全面发展动机更为显著。具体来讲,信息技术教育内涵应该透过整体甚至侧面角度加以概括,令大众在观察细致问题中及时整合解析经验,确保后续分析能力的有机拓展。

(二)加强对基础信息技术教育内容与对象的研究效率

按照信息技术双本体与双动机指示方向加深对教育对象的管制力度,需要主动结合信息技术分化结果与内容变化规则推理加以系统观察,明确阶段调试目的。其间学习主体认知水准以及发展前景,是整个教育活动的基础准则。目前需要做的就是集合过往教学经验进行信息技术调试流程的融合改造,不同教学内容变动所对应的调试思想与方法要尽量全面呈现,适当忽视任务与对象的冲撞关系,尽量沿着计算机操作能力拓展路径实施素质调整。在小学阶段,以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带动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初步了解,以形成学生感性经验为主要任务;在初中阶段,在信息技术应用中继续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的提高,特别是综合应用技能的提高,并关注信息文化理念的形成;在高中阶段,使学生在感受、认识和理解信息文化的基础上逐步追求自由运用信息文化的能力。而作为技术取向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在较高的学段上进行,比方说在高中,至少是初中。首先是不可忽视其在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中的继续作用,不可忽视其通过技术实现所携带的技术文化,也不可忽视其所必然携带、支持和传达的具有更加广泛意义的信息文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不同认知角度与过程疏导模式交错影响下,规划主体与技术要领是全程维持深度交错关联的,任何一项单位媒介都不可忽视,毕竟这才是决定阶段分析成果的关键要素。

三、结语

第7篇:信息技术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1-108-01

一、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提出的前提环境

现在人类已经步入信息时代;信息已经逐步成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不懂信息技术,缺乏信息素养的人,将是信 息时代的新“文盲”;忽视信息技术,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国家,必将在信息时代的国际竞争中落伍!国际调研的结果显示,各国高度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成为世 界各国政府的共识。我国在中小学实施信息技术教育,是迎接21世纪国际竞争的需要,是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根本方法是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当前,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受到全国人民的关注,从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至具体的教学方法,都令人耳目一新,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新课程必将在新时期发挥其应有的功效。目前,整个课程改革正按照既定方案向纵深发展;一方面,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已经从早期的国家级实验区向各地区扩展;另一方面,高中课程标准研制也即将进入实验阶段。课程标准无论是整体方案,还是具体科目的方案都与旧的教学大纲有很 大区别。

总体上,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正在由“计算机教育时代”向“信息技术教育时代”转型。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实施条件不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呈现严重的不平衡;信息技术课程本身也由于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很快,学生 学习中的差异显著 等问题,使得信息技术教育呈现出另一个层面上的不平衡性。

二、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概念

1、适应时展、顺应潮流,把信息素养的培养放在首位;明确提出“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铺开,学生的“零起点”问题将逐步消失;因此,信息技术课程将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是我们坚持的根本理念和实际教学活动的总目标。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中,掌握信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培养创新思维。

2、以新课程的实施为契机,努力创造条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为他们打 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信息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学科群,广义地说,信息技术应该涉及包括计算机和网络在内的多种通讯媒体、沟通渠道和沟通方式;但是,信息技术课程没必要也不可能要求非常专业化的深度与广度,也并非是高校计算机课程的简单下放,而是需要综合反映信息技术领域的核心内容,为学生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关键的问题是要强调利用各种条件创设多样化的信息环境,营造和谐的信息氛围,为改善学生学习创造条件;注重基本的技术思想与方法的教学,使得学生能够初步具备适应新技术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造平台。

3、强调 问题解决,倡导创新实践;把信息技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紧密结合起来 信息技术教与学的过程与信息问题的解决是息息相关的,离开了问题解决,信息技术将 失去意义。信息技术课程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设计问题,在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在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创新实践发展学生的个性。信息技术课程更要强调学生能够主动地将所学内容应用于自己的学习活动、日常生活,直接体现信息技术的基础性工具的意义,并认为,应用的过程,正是学生信息素养切切实实地继续提高的过程。

第8篇:信息技术教育的概念范文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的认知

信息技术课程当前已经纳入了全国中小学生必修课程体系之内。作为必修课程,其含义是学生必须掌握,而且是能够熟练运用的。然而,一些地区的初中信息课程的教学却陷入了困境:学生普遍反映听不懂、可操作性不强等。这样的客观现实一方面使得学生难以学到真正的知识;而另一方面会使得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这一门课程逐渐失去兴趣,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从实际上来看,许多教师往往在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上讲授一些与课本内容脱节的知识,使得学生“跟不上节拍”,教学质量严重下降,阻碍了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发展,对于教学以及学生的未来发展也是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的。

2.相关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

从我国第一所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这门课程至今不过短短十年时间。而在这十年时间里,教师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解也没有得到提升与改善。许多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教育不作为升学的指标,因此对于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不加以重视,往往在课堂上给了学生太多的自主时间,而忽略了实际的教学内容,甚至放任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其他的事情。正是教师的不重视,给学生作了负面的“表率”,使得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始终得不到提高。

3.教学缺乏完备的硬件、软件

作为演示性以及操作性极其强的一门学科,信息技术是一门注重实践的课程。而我国的现实情况是,许多学校对于信息技术相关设备的采购、保养等不加以重视,许多学生反映在信息技术课上缺乏相关操作的最终原因是缺乏设备。而且,即便是有了相关的硬件,许多学校教师都将设备当作是“摆设”,即便是拥有了硬件,硬件上的软件也是落后于教学标准的,既不能够满足教学要求,也不对学生的实践提供任何帮助。可以说,硬件以及软件的缺失是制约当前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发展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4.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缺乏支持

这里所说的“支持”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指的是缺乏良好的师资力量的支持。由于信息技术不受相关部门重视,优秀的师资力量难以引进,而现有的师资力量也不能够满足教学要求,正是这样的矛盾,给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带来了隐患;另一方面是资金的缺乏,使得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束手束脚”。

二、关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的相关策略

1.改变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

当前,学生反映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听不懂”的现象是相当普遍的。因此,改变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才是提升初中教学课程的教学质量的第一步。改变教学内容的关键在于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只有将课程内容贴近学生实际,才能够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真正的知识。同时,由于初中生缺乏相关的思维,因此教师在讲授内容的同时也应该使用一些浅显易懂的话语来表述相关概念,使得学生能够明白一些艰涩的知识。

2.相关教师提升教学观念

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相关教师提升教学观念,摆正信息技术课程的位置。尽管信息技术教育不作为升学的标准,但是在现代信息社会里,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现代社会的运转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了。因此,相关教师也不应该自我沉沦,认为信息技术教育不重要。应该在教学中端正教学态度。使得信息技术教育真正具有促进学生提高生存能力的工具,使得学生在学习到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将相关学习习惯等运用到其他学科上去,真正做到“举一反三,一通百通”。

3.加强对相关硬件以及软件的补充以及使用

前面说道,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操作性以及实践性极强的课程,硬件以及软件在课程中的使用是相当频繁的,对于课程学习的辅助功能也是可以预见的。因此,从校方的角度来说,应该结合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实际以及教学的客观需要,对校内的信息技术的硬件以及软件作一定的补充,使得“教无所用”的相关情况不再出现。同时,在补充了硬件以及软件之后,也要提高使用频率,不能将其作为“摆设”,应该使得硬、软件物尽其用,真正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加强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支持

前文说道各方面对信息技术的支持的缺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因此,从解决对策的角度来考虑也应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师资力量的角度来说,校方以及教师之间应该进行充分的交流,使得优秀的师资力量能够进入到教学平台之中,真正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而另一方面,从资金的角度来说,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并且保障资金能够真正被使用到相关的层面上,以最大程度来保障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开展,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而服务。

第9篇:信息技术教育的概念范文

摘 要:信息技术在中小学课堂素质教育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促进教学的最优化可以从三个方面做起:抓住着力点,在提高教师素质上下工夫;立足根本点,在提高思想认识上求突破;找准结合点,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求实效。本文分析了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技术素养中的地位。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小学教学;素质教育

引言:构建教育信息化教育理念,推进教学系统改革,对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和现代化管理有重要作用。尤其是改良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在提高中小学课堂的教学效率等方面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近几年来,中小学的教育教学信息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由于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较低,人们的认识是不在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已不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根本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已收不到应该有的效果。既然如此,应该怎样实现技术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促进课堂教学现代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在中小学教育中运用信息技术的重要原因

科学技术的鼎力支持让教育得到不断的发展。实践证明,科学技术可以改变教育教学的本质。人类进入第二十一世纪,进入了一个新的信息时代。这个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培养从知识积累人才创新人才培养,学习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就需要更多地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学习者主动获取知识,获取更多信息,促进构件的发展。在教育史上,没有语言的发展,文字的诞生,印刷术的发明,不可能有教育革命。现代新技术如幻灯、录像、投影、广播、电视等,使知识的传播超越时空。这些新技术也被称为视听媒体,在教育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实现教育目标,继续按照以前的方式教育肯定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教育策略的新的突破和创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我们良好的机会,它不仅提供了各种学习和教育资源,还将导致课程内容、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手段、教W方法和教育体系和全方位的变化。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整个教育理念的颠覆将带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一种深刻的革命模式和方法。因此,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是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信息技术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全面迎接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挑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第二十一世纪的战略决策。素质教育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强调学生能力和个性的培养。着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强调主体性,素质教育强调整体性,在教学活动中强调学生的主导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指导中心。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在中国第二十一世纪。振兴中国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关键。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挑战的重要时刻,素质教育的创新已经成为教育界和社会的共识,成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研究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我们必须在小学和中学,基于学生的创新素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面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教育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最高目标,以提升学生的素质是教育的核心任务,在中国的信息技术课程理念中,信息技术教育体系的形成是合理的。

三、信息素养是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信息素养的定义、内涵和外延。信息素养是图书检索技能的概念逐渐演变过来。1998年,美国信息素养委员会主席在图书馆协会下,信息素养的研究报告中,如此定义信息素养:“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有能力、检索、评价和信息的有效利用。”这一标准包含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的内容、内涵和外延等三个方面信息技能,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信息素养。综合运用这种能力来解决这些技能形成的信息。基于此概念,他们共同进行了长时间的实践研究,设计了专门的技能培训课程,创造了信息问题包括六技能的解决方案,该研究已从大学扩展到美国的中小学校,受到广泛追捧欢迎。其次,人的本质素质是信息素养。我们在传统时代转型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每天有大量的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经济正在失去其主导地位,知识经济正在不断显示活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多媒体、网络和智能化等信息社会的大门。现如今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适应的质量要求,必须具有访问能力,存储和交换信息,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人民的整体素质,成为衡量一个人的素质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我们必须渗透对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并将培训融入信息技术的认知工具,有机材料,以及开发各种网络教学资源,形成人的信息有效把握,训练人们搜索、评价、交流有效的利用和创造一种信息的能力,从而扩大了信息的本质的理解。

结束语:世界暴露在信息时代面前。面对大量的信息,教师应特别重视信息管理。加强对学生信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的运用,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反思和识别能力,负责任地运用信息技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开辟“绿色通道”信息。总之,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要靠教师,要靠社会,要靠家长,要靠身边的环境等。我们必须不断探索和探索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最佳途径,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安桂清.面向21世纪世界各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综览[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0(03).

[2]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