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庭教育服务范文

家庭教育服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教育服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庭教育服务

第1篇:家庭教育服务范文

1.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根基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既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又深刻地影响社会的风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根基。时下,多数家长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但也有少数家长教育方法有偏差或自身没有树立一个正面的榜样,其子女则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问题。例如,如果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其子女在学校的表现往往是唯我独尊、撒娇放肆;如果父母对子女经常打骂,其子女在社会上往往会欺凌弱小,甚至结伙打斗;如果父母对子女只养不教,其子女一般会纪律松散,无心向学;如果父母生活不检点或有外遇,其子女往往会被卷入早恋的漩涡;如果家长偷、赌均沾边,其子女往往会走上少年违法的歧途。这几类“问题家庭”的子女,在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往往缺乏辨别能力、分析能力和免疫能力,容易受到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工作者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这样才能主动地做好家庭教育的指导服务,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夯实根基。

2.转变观念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关键

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是子女成人成材的关键,学校教育工作者“加强家庭教育的指导服务”,必须从转变观念入手。

一要教养结合,以教为主。父母不仅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而且是常任的老师。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一般家庭而言,“养”已经不是很大的问题,“教”的问题则要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但有的家长片面认为“当父母的只能养子女,教是学校老师的责任”。其实,教师的教育责任与家长的教育责任并不矛盾。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将教师和家长比作“两个并肩工作的雕塑师”。作为专业教育工作者的教师,有义务向家长提供必要的指导,引导他们对子女的教育从“教养结合,以养为主”,逐步转化为“教养结合,以教为主”。

二要讲究家庭民主,建立平等的家庭关系。中国传统的观念是“父为子纲”,子女是父母的私有品和附属物,这种观念在现代的家庭中仍有一定的市场。如有的家长片面强调自己的权威,认为自己的话语就是圣旨,要孩子绝对服从,有些甚至是用棍棒代替教育。时下不少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心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源于家长的高压。新时期要求我们建立“民主启导型”的家庭,营造一种民主和谐、亲切和睦、团结互助的气氛,以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

三要德、智、体并重,促进子女的全面发展。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需要,都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可是事实上,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没有得到所有家长的认同,重智育、轻德育和体育的倾向还相当普遍。在教育实践中,常见到家长只重视孩子智育的极端例子,例如孩子作业得100分就予以奖励,甚至规定孩子考试必须得多少分,多一分奖若干元人民币;有的家长从幼儿开始就规定每日要认若干生字,做书面作业。学校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德育、智育、体育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学校协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主要途径

学校要把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延伸部分,纳入工作计划,列入议事日程。通常学校协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途径和方法有以下几条。

一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家访。家访是沟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方法。现在教师家访一般是电话与学生家长联系,重点对象或重要事情则登门访问家长。家访内容为:了解情况,包括学生家庭情况及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向家长介绍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含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供家长教育子女时参考;指导家庭教育,听取家长意见;和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促进家校工作的正常发展,争取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支持。

二是召开家长会。家长会是家校联系的重要形式,其特点是效率较高,便于集思广益,集中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家长会一般每学期开两次,在开学时和期末召开。学期初,校长向家长报告学校工作计划,希望得到家长对计划的理解和支持;期末,校长向家长汇报工作情况,请家教效果好的家长做经验介绍,请优秀学生做汇报等,并提出对学生在寒暑假的要求。由班主任主持的班级家长会,具体介绍班内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日常行为规范的情况,并指出一些倾向性问题,使家庭教育有的放矢。也可适时地召开家长座谈会,其人数不宜过多,一般由学校领导主持,了解家庭教育中的做法和碰到的难题,征集意见和建议等,并以此联系家长积极分子,培养家庭教育工作做得好的典型,为成立家长委员会做准备。

三是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是学生家长的群众性组织,邀请家庭教育卓有成效并热心支持学校教育工作的家长积极分子,分别担任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可分别建立年级、校级家长委员会,使之成为指导家庭教育的核心。

四是举办家长学校。这是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学校可有针对性地编写家长学校的校本教材,和家长一起学习。通常家长学校工作是这样开展的:① 全体家长参加的活动,由学校领导或教师给家长普及教育学、心理学在家庭应用的基础知识,并特约一些有经验的家长在会上讲课。② 分层次举办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如对七年级的家长举办“七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讲座,对八年级的家长举办“青春期生理卫生”和“学生早恋分析”讲座,对九年级的家长举办“初中生违法犯罪的预防和教育”“正确对待孩子的升学与就业”等讲座。③ 对学困生家长着重辅导“中学生自理能力培养”“中学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等知识。④ 对有轻微违法行为学生的家长专门开班,请派出所、检察院等有关部门的干警来普及法律知识,加固预防少男少女违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线”。

第2篇:家庭教育服务范文

关键词:特殊教育;特殊儿童;家庭支持服务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4-0155-03

家庭支持服务是指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提升家庭照料特殊儿童能力的一种服务形式。家庭支持服务意味着专业支持、资源、服务、财政补助以及其他形式的帮助。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残障人士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高校纷纷开办特殊师范教育专业,同时相应的社会服务和专业实践也开展起来。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往往只限于特教学校、普通学校附设的特教班或各级各类康复中心等几种形式的专业见习与实习,这极大地影响了特教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进而影响特教师范生择业和从业的竞争力。为了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激烈的院校及专业竞争中获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除传统的服务与实践形式外,将特殊儿童自然生活和生长的家庭作为师生双方见习、实习、科研的基地,为特殊儿童及其家庭提供专业的支持,是高等特殊师范教育专业完善和创新实践教育体系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选择。

一、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支持服务的必要性

1 是培养应用型特殊教育专业人才的需要

特殊教育是实践性、操作性相当强的专业,对于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地方性教学型大学的特殊教育专业而言,至少在本科和专科层次的人才教育方面都面临着培养操作型和实践型特教师资的问题。为了凸显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和临床性,必须不断拓展专业实践和社会服务的形式,为特殊儿童家庭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并将其作为优质的专业实践基地。

2 是搭建特殊教育理论和实践沟通桥梁的需要

家庭是每个人自然的成长及教育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影响是长久的和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在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品质的培养、人格的塑造等方面都有着其他教育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家庭教育具有自然性和浸润性等特点。从高等特殊师范教育专业的角度来审视特殊儿童家庭时,不难发现,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中涉及的早期干预、行为矫正、个别化教育、家校合作等理论都可以在其间找到鲜活的例证,所以特殊儿童家庭是沟通特殊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桥梁。在开设特殊师范教育专业的高校所在的城市,一定活跃着特殊儿童及其家长的身影。因此特殊儿童家庭相对于其他形式的专业实践基地而言,具有自然性、群众基础广泛等特点,这是将特殊儿童家庭支持服务作为高等特殊师范教育专业实践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和有利条件。

3 是高等特殊师范教育专业拓展专业服务领域、提升社会服务品质的需要

一方面,目前国内高等特殊教育师范生的培养大多采用从理论到理论的模式,特教专业师生接触特殊儿童的机会很少,由此导致他们严重缺乏特殊教育临床教学和管理的相关经验;另一方面,目前特殊儿童及其家庭得到的社会支持相当有限,各种特教资源,尤其是公益性特教资源稀缺。在研究领域,研究者关于特教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方式与途径的探讨几乎都集中于特殊学校、普通学校附设的特殊班级、残疾人联合会下属的康复机构或私立的康复训练机构等,关注特殊儿童家庭支持服务对特教师范生实践能力提升的研究尚不多见。但是随着“家校合作”“家庭支持”等观念逐步深入人心,高等特殊师范教育应进一步关注特殊儿童家庭,为他们提供优质的特教专业服务。对于开设特殊教育专业、但是没有属于自己的特殊儿童教学实践基地的高校来讲,更应采取多种措施,激励特教专业师生深入特殊儿童的家庭,通过提供多种形式的家庭支持,拓展专业服务领域,提升社会服务品质。

二、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支持服务的内容和形式

1 家庭支持服务的对象

高等特殊师范教育专业家庭支持服务的对象主要是6~12岁有多种特殊教育需求的各类有身心障碍的儿童及其家庭。特殊儿童的发展是其生理、心理及人生不同成长阶段的全人、全生涯的发展。因此,对于有足够师资力量和专业知识储备的高等院校来讲,可以把服务对象向两端延伸,将3~6岁处于早期干预阶段的特殊幼儿以及处于职业教育阶段的特殊青少年及其家庭作为家庭支持服务的对象。

2 家庭支持服务的形式

高等特殊师范教育专业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支持服务时,应尊重、遵循特殊儿童及其家庭自然生活及成长的社会生态环境,强调以个案儿童、个案家庭为中心。因此,“到宅服务”是比较理想的支持服务形式,即以高等特殊师范教育专业师生为主体的专业人员直接深入特殊儿童的家庭,利用高校丰富的诊断评估资源,教育康复的教材、教具和特殊儿童家庭的玩具、学具等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训练,对其家长进行多方面的培训和指导。

3 家庭支持服务的内容

高等特殊师范教育专业开展家庭支持服务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访谈

即特教专业的师生深入个案学生家庭,与其家长交流和沟通,以此了解某一时期该生在教育训练、人际互动、身心发展等方面的情况,了解家长此间的问题、困惑以及收获体会。在总结双方以往交流互动成败得失的基础上,拟订下一阶段的家庭支持服务计划。家庭访谈应贯穿于为家庭提供专业支持服务的始终。每次访谈都应作周密的安排,做到目的明确、内容针对性强,并作好记录和整理。

(2)家长咨询

家长咨询是指个案儿童的家长向高等特殊师范教育专业的师生提出问题、以求得到解决问题的服务方式。在咨询服务中,特殊儿童家长往往关心下列问题:教育特殊子女的方法、技能、态度;孩子的学习、康复状况;针对专业人员所设计的教育方案的问题与疑惑;寻求专业人员在理念和态度上的支持;等等。特殊教育专业的师生应尽力解决家长的疑难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教给他们教育特殊子女的正确方法和技能,为家长营造倾诉的环境,以缓解其心理压力。家长咨询可以通过电话、网络、书信和面谈等多种方式进行。

(3)家长培训

家长培训是指以高等特殊师范教育专业的师生为主体,对特殊儿童家长进行教养态度、教养理念和教养方法等方面的专门训练,以此提高他们的教养能力,增强家庭支持服务的效果。家长培训可以将若干个家庭集中起来,统一培训,也可以每个家庭逐一进行。培训课可既包括理论讲授、经验分享式的交流,也可以进行现场示范和观摩式的指导等。此外,在培训地点、时间的选择与安排等方面也应作详尽的规划。

(4)个训指导

个训指导是指高等特殊师范教育专业的师生深入个案儿童家庭,直接为其提供一对一的教育服务。在家庭支持服务的过程中,特殊儿童家长最关心、最关注的是其子女的成长与进步情况。但是受自身文化水平、时间、精力以及特殊儿童障碍复杂性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往往不能独立、科学地为其子女做有效的个别化教育训练。因此,以特教师生为主体的家庭介入式个训指导,在直接对特殊儿童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也为家长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是争取家长支持与信任及巩固和深化双方合作关系的切入点。

三、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支持服务的步骤

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支持服务,应树立“促进特殊儿童发展、提高家长教养能力、提升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的生活品质和打造特殊教育实践与研究平台”的观念。整个支持服务过程要经历组织动员、接案、诊断性评量、召开个案会议、拟订服务计划、执行支持计划和总结评量等步骤。

1 组织动员,作好总体规划

在正式进入特殊儿童家庭以前,应作统筹规划,选派本专业的骨干教师作为家庭支持服务的直接负责人,由这些教师组织动员其他教师和同学,组建个案支持小组,并向他们解释家庭支持服务的背景、目的、意义、内容、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2 确定个案家庭

家庭支持服务以各类特殊儿童自然成长和生活的家庭为基本单位。开展该项工作之初,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发放传单、开展调查、与其他特教机构联合举办家长会等途径,与本地区特殊儿童家长及家庭广泛接触,向他们宣讲家庭教育、家校合作的重要性,高等院校与家庭合作的意义、内容和具体方式等。在家长与个案小组师生充分沟通后,并在自愿提交申请书的基础上,经现场调研,再确定某一家庭为支持服务的个案家庭。

3 评量特殊儿童个案及其家庭的多方面需求

家庭支持服务应以个案家庭的需求为突破口,只有真正了解了他们的需求,才能达到为其排忧解难的目的,家长和整个家庭才愿意长期合作,否则家庭支持服务往往会因为缺乏实质内容而流于形式,导致双方的合作关系不能坚持长久。为此,需要采用多种标准化或非标准化的方式,全面了解个案儿童及其家庭的教育、医疗、康复和经济等状况,尤其是要了解作为直接教养者的父母等人的需求。对个案家庭的评量应由特教专业师生组成的个案小组负责,若条件允许,还可以吸纳当地的医务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康复训练师等社会人士,共同组成诊断评估小组。同一小组内的不同成员对个案家庭需求的某一侧面作分评量,最后由小组负责人整理、统合评估结果,在此基础上,制订出较为科学合理的个别化家庭支持计划。

4 召开个案家庭诊断研讨会议

评量结束后,为了整合多方面资料,全面透彻地了解个案儿童及其家庭的需求,个案小组负责人集本组成员、个案小孩的家庭成员、参与评估或后继服务的社会人士及相关的行政领导等,召开个案家庭社会支持需求研讨会,深入分析个案儿童及其家庭生活和生存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同时明确所需支持协助的种类、程度和各支持主体之间的协作方式,最终形成一份家庭需求诊断报告书。

5 拟订个别化家庭支持计划

诊断研讨会议结束后,个案小组应着手拟订个别化家庭支持计划。其内容包括:个案儿童生理状态、心理表现、学业成就、社会适应等方面发展水平的简要描述;促进个案儿童身心发展的家庭资源及其利用方式;家庭支持服务的目标、程序和日期;家庭支持服务的种类、强度、频率和实施方式;各类支持的实施场所和环境要求;家庭支持服务的起始时间和限定期限;各支持主体的权利与义务,以及相互协作的方式;经全体人员确认并签字后,该计划方可实施。

6 实施家庭支持计划,做好总结评量

个别化家庭支持采用循环推进、长期追踪的方式实施。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和相关社会人士首先分别介入个案家庭,为其提供个别化的支持服务;学生2―3人一组介入,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全程参与针对家长的教育咨询与辅导、针对个案儿童的评估、拟订个别化教育计划、设计并实施教学等活动;随后教师和相关人员逐步撤出该个案,由学生小组独立承担相关的教育服务;特教教师选择第二个家庭并为其提供服务;第二组学生介入,教师指导他们逐步参与各项服务活动,教师和相关人员逐步撤出此个案,由第二组学生独立承担相关的支持服务……由于特教专业的招生规模一般都较小,学生人数很少,如此循环几轮后,所有的学生都可被分配到相应的个案家庭了。至此,特殊儿童家庭支持服务便由点及面地真正开展起来了。对于教师而言,还需要定期巡回指导各学生小组和个案家庭,了解他们彼此间的问题与困惑,即时给予分析和解答,对家庭支持的成效进行及时评量与总结。

四、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支持服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盈利与公益问题

针对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支持服务,究竟要不要或应不应该向家长收取一定费用的问题,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我们认为,应该秉持公益、义务的原则开展服务。向特殊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支持服务,受益的并非只是服务的接受者,作为服务提供者的特教师生,在此过程中也会在专业情感、专业理论、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获益,这种收获是很难用金钱来衡量的。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支持服务的初衷是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为特教专业的发展搭建一个平台,而不是以盈利为目的。

2 家庭支持服务与其他专业实践形式之间的关系

家庭支持服务只是高等特殊师范教育专业师生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而已,它有着自身的独特优势,但绝不能取代特教学校、康复训练机构等其他途径的实践形式,它们是互为补充的关系。为了更好地发挥专业实践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应将校内、校外、家庭、和康复机构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充分结合起来。

3 支持主体的角色定位

作为支持服务主体的特教师生,在提供专业支持、与特殊儿童及其家长互动的过程中是服务的提供者,是家庭的合作者和支持者,切忌抱一种居高临下的“专家”姿态对其指手画脚,应该在充分尊重其原有生活和生存状态的前提下,积极倾听他们的意见,理解并尊重其文化习俗,通过对话解决彼此的矛盾和分歧,构建若干他们所需、自己可为的自然和社会支持系统,发挥好自己在特殊儿童与家庭、特殊家庭与学校、特殊家庭与社会互动中的纽带作用。同时应处理好与家庭其他支持主体的关系。

第3篇:家庭教育服务范文

工作情况

一是健全有效工作机制。良好的工作机制是家庭教育工作常态化、长效化的重要保障。健全党政领导、妇联和教育部门主抓、多部门合作、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并使其充分发挥指导、监督和保障作用至关重要。目前,国家和地方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指标体系、儿童发展规划纲要测评体系以及各部门相关业务工作的督查考核之中加以推动,我区把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举措和重点实事项目纳入妇女儿童发展“十三五”专项规划之中。只有进一步探索科学、高效、可行的工作机制,才能促进家庭、学校、社会的无缝对接,使其各司其职、紧密配合,推进家庭教育水平再提升。

二是完善阵地队伍建设。今年以来区妇联不断巩固发展家庭教育工作阵地,成立区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场地建设就绪、人员配齐,统筹协调全区家庭教育工作;镇(开发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规范管理,扎实开展各类宣传服务工作;村(社区)家长学校要综合利用好农村文化礼堂、妇女儿童之家等场所资源,努力提高管理和教学水平,促进家长学校规范化建设;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和家委会持续探索家校对话的新模式,促进家校良性合作;同时,逐步完善“两新组织”中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点建设,结合实际开展有区分、有特色、常态化、规范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要培育和发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团队,加强对家庭教育人才队伍的培训提升,逐步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秀的家庭教育工作者队伍;指导各类从事家庭教育工作的社会组织开展特色活动,积极整合各种资源,提升家庭教育工作专兼职队伍素质,提高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拓宽公共服务渠道。不断扩大特殊领域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供给,重视和加强对留守儿童、困难家庭、新居民家庭等群体的家庭教育,促进家庭教育工作的均衡发展。向特殊困境儿童家庭提供家庭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家庭合力分担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等方面的成功经验。要将家庭教育作为民生实事,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推动家庭教育讲座和相关活动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

下一步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研究探索我区家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科学、规范、健康发展。

一是加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加强理性思考、深化调查研究、推进指导实践是做好新时期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围绕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重点、难点和热点等问题,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和新需求,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和理论探讨,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发挥家庭教育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要充分发挥专业和人才优势,遵循家庭教育发展规律,切实抓好家庭教育研究课题和理论文章的指导、汇编工作,为家庭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有效方法。

第4篇:家庭教育服务范文

《重庆市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推进家庭教育发展,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增进家庭幸福、社会和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行政区域内家庭教育的实施、指导和服务,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和影响。

第四条家庭教育遵循家庭尽责、学校指导、社会参与、政府推进的原则。

第五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是家庭教育的直接责任主体,依法承担家庭教育义务。

第六条推进家庭教育健康发展是政府、社会和每个家庭的共同责任。

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社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应当为家庭教育提供支持。

第七条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将家庭教育事业发展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家庭教育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八条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是本行政区域家庭教育议事协调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妇女联合会(以下简称妇联)负责家庭教育议事协调机构的日常工作。

市、区县(自治县)妇联和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

民政、卫生和计生、公安等部门,以及关心下一代工作组织,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家庭教育相关工作。

第九条每年5月第三周的星期一为本市家庭教育日。

第二章家庭实施

第十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对未成年子女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生活技能、行为习惯和身心健康教育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教育,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

第十一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

第十二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言传身教,以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教育和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家庭成员应当共同培育积极健康的家庭文化,传承良好家风,构建平等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

第十三条父母应当与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依法履行监护职责。

父母未与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应当履行以下义务:

(一)委托有监护能力的其他成年人或者机构教育未成年子女;

(二)通过各种方式与未成年子女及其他监护人和学校联系交流,了解掌握未成年子女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状况,定期与未成年子女团聚;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十四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配合有关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村(居)民委员会依法开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

第十五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接受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参加学校的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等组织开展的家庭教育活动。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主动与学校沟通未成年子女学习、生活情况,配合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未成年子女进行教育。

第十六条未成年人父母离异的,双方应当继续共同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家庭教育义务。一方履行家庭教育义务时,另一方应当予以配合。

养父母、与继子女形成抚养教育关系的继父母,应当履行对未成年养子女、继子女的家庭教育义务。

第十七条未成年子女应当接受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教育,参加学校和社区(村)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开展的家庭教育活动。

第十八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未成年人可以向学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所在单位、村(居)民委员会、妇联、民政部门、未成年人保护组织反映、投诉、求助,或者向公安机关报案,相关单位和组织应当及时处理:

(一)不履行家庭教育职责,使未成年子女置于无人照看或者危险状态的;

(二)采用暴力、侮辱等方式实施家庭教育的;

(三)因父母死亡、失踪、重病、重度残疾,或者父母双方服刑、强制戒毒及其他情形不能履行家庭教育职责的。

其他单位和个人发现前款所列情形,或者未成年子女认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教育有损自己身心健康的,可以向相关单位和组织反映。

第三章学校指导

第十九条中小学、幼儿园应当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制度,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

第二十条中小学、幼儿园应当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教职工业务培训内容,建立家庭教育工作队伍。

第二十一条教师进修培训机构应当将家庭教育课程纳入师资培训计划。

鼓励师范院校和其他有条件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设置家庭教育专业或者课程,开展家庭教育研究。

第二十二条中小学、幼儿园应当定期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与交流活动。

中小学、幼儿园应当成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向家长提供家庭教育咨询和辅导。

中小学的家长学校每学期应当开展两次以上家庭教育活动。幼儿园的家长学校每学期应当开展三次以上家庭教育活动。

第二十三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未按照要求参加学校家庭教育活动的,学校应当及时与其联系和沟通。

未成年人在学校有违纪、违法或者其他不良、不当行为的,学校应当及时告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无法告知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或者告知后仍不履行家庭教育责任的,学校应当向其所在的单位或者村(居)民委员会通报情况。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履行家庭教育职责有困难的,学校应当及时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帮助。

第二十四条中小学、幼儿园及师范院校应当协助当地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第四章社会参与

第二十五条办理结婚、离婚登记时,婚姻登记机构应当对申请人进行家庭教育宣传指导。

第二十六条妇幼保健院等医疗服务机构应当组织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指导。

鼓励医疗服务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建立孕妇学校、新生儿父母学校,开展公益性早期家庭教育指导。

第二十七条履行监护责任的寄养、助养机构或者家庭,应当履行家庭教育义务。

儿童社会福利机构应当对寄养孤儿的家庭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未成年人流浪乞讨或者离家出走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应当对未成年人进行临时照料,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疏导、情感抚慰等服务。其户籍所在地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应当对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并将其履行家庭教育义务的情况纳入监护评估内容。

第二十八条鼓励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将家庭教育纳入单位文化建设,把家庭教育情况作为评选文明职工、文明家庭和文明单位的重要内容,为职工实施家庭教育创造条件,提供支持。

父母、其他监护人参加学校家庭教育活动,其所在单位应当支持。

鼓励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为职工提供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第二十九条为妇女、儿童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和组织,应当开展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

第三十条设立经营性家庭教育服务机构或者提供经营性家庭教育服务的,应当向工商部门申请登记。登记机关应当依法予以登记。

第三十一条鼓励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家庭教育志愿服务。

第三十二条鼓励依法设立家庭教育基金会或者家庭教育基金,支持家庭教育事业发展。

鼓励单位、个人向家庭教育基金会、家庭教育基金和家庭教育社会组织捐赠。捐赠人的捐赠支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税前扣除。

第五章保障激励

第三十三条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建立城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第三十四条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为未成年人及其家庭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并优先向孤残、留守、流动、遗弃、流浪、单亲或者父母服刑、强制戒毒等未成年人家庭和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家庭,提供家庭教育救助和指导服务。

第三十五条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家庭教育培训制度,制定家庭教育人才培训计划,组织编制家庭教育培训教材,培养家庭教育专门人才。

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家庭教育大纲,根据未成年子女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以及生活环境等情况,分别确定家庭教育的重点内容,指导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实施家庭教育。

第三十六条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及有关行政部门可以向社会组织购买家庭教育公共服务。购买家庭教育公共服务可以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志愿服务组织作为承接主体。

第三十七条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运用各种媒体和宣传手段,普及家庭教育知识,营造家庭教育文化氛围。

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应当以专题节目、专题报道、专栏、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开展经常性、公益性宣传。

第三十八条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完善进城务工人员未成年子女入学、招生、住房等政策措施,保障未成年子女在父母务工地就近入(托)学、参加考试、居住。

第三十九条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家庭教育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教育督导事项,建立家庭教育工作督查评估制度,对家庭教育工作作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四十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将家庭教育纳入社区教育工作体系,每年开展四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

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推进家庭教育工作,处理家庭教育求助申请。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履行或者不当履行家庭教育职责,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相关单位和组织依法予以劝诫、批评教育或者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应当及时处理,并根据情节依法予以训诫、告诫或者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经教育不改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根据有关人员或者有关单位的申请,撤销其监护人的资格,另行指定监护人。

第四十二条家庭教育服务机构未依法登记,或者在教育活动中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进行处理。

第四十三条负有家庭教育指导、管理职责的部门、机构和组织有以下情形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履行家庭教育工作职责,不落实家庭教育政策和措施的;

(二)截留、挤占、挪用或者虚报、冒领家庭教育经费的;

(三)因工作失职致使家庭教育经费被骗取的;

(四)未成年人依照本条例第十九条的规定向有关单位或者组织求助,有关单位或者组织怠于行使职权或者互相推诿,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或者徇私舞弊行为。

第5篇:家庭教育服务范文

一、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自然情况

1.学历层次较高,性别结构偏差较大学历层次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人在某个领域专业知识的丰厚和成熟度。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师全部具有全日制大学专科或本科学历,学历层次较高。另外,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师的性别结构偏差较大,女性居多,占89%;男性较少,仅占11%。2.专业结构多元化,教育类专业所占比重较低家庭教育指导师通过与家长及儿童的互动进行评估,找寻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帮助家庭协调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培养孩子生活和学习习惯,帮助家庭走向和谐与幸福的人员。家庭教育指导师的指导对象不仅包括孩子,还包括家长。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师的专业分布较广泛,涵盖心理学、汉语言文学、社会学、计算机信息技术、会计学、公司管理、艺术设计、小学教育等多个领域。从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的多元实务角度来看,学科领域多元化有利于更好地与不同背景的家长互动与沟通,能够开展多领域、多角度的家庭教育指导。但从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内涵和家庭教育指导的主旨来看,教育学与心理学学科背景的不足和缺失可能会降低家庭教育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性。

二、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职业认知与认同情况

职业认知是对职业性质、内容、目标等的认识和理解,职业认同是指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里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正确的职业认知和认同会影响从业者的归属感、忠诚度、上进心和成就感,是人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达成组织目标和个人价值的心理基础和动力。家庭教育指导师的主旨是帮助家长提升家庭教育的能力,解决家庭教育中的困惑,纠正家长已存在的不良家庭教育方法和理念。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师中有33%认为家庭教育指导能够完全解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67%认为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问题。可见指导师们的职业认知度相对较高。另外,指导师们对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职业发展前景认同感较高,83%的人认为未来职业发展前景会很好。

三、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职业发展与需求情况

第6篇:家庭教育服务范文

大家上午好!

初秋时节,秋韵淡雅,既有收获在即的喜悦,亦有探索创新的冥想。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__市家庭教育座谈会,一方面,要总结汲取近年来我市家庭教育工作的经验和精华,另一方面,要在此基础上集思广益,谋划我市家庭教育事业的新蓝图。刚才,与会同志围绕家庭教育的内涵和本质、当前家庭教育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等内容畅所欲言,积极建言献策,讨论十分热烈。在此,我代表市妇联向多年来为我市家庭教育工作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家庭教育研究会会员、各位校长、各位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们都知道,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教育系统工程密不可分的三个组成部分。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在教育体系中是基石,十分重要,引起了的高度重视,在多次谈话中谈及家庭,谈及家教。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总书记要求妇联组织“注重发挥妇女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独特作用,发挥妇女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的独特作用”;在去年的六一儿童节座谈会上,总书记指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方法教育引导孩子,要善于从点滴小事教会孩子欣赏真善美、远离假恶丑。”今年的春节团拜会上,总书记再一次强调:“不论时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家庭教育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积极担当起家庭教育应有的责任。

近两年来,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市妇联、市教育局等部门和组织密切合作,认真组织实施《__市家庭教育工作“十二五”计划》,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为推动家庭教育工作持续、健康、有效开展作出了积极努力,打下了很好的工作基础。

一是理论研究、指导服务齐头并进。以“学术研讨”、“教子有方”和“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为主题,开展家庭教育征文活动。大家或围绕家庭教育新情况、新问题,阐述家庭教育研究成果;或根据自身教子所思、所感,分享教子育女心得;或结合内心的需求和渴望,向父母吐露心声,使以往限于成人间对家庭教育的探讨研究,多了青春年少的率真表达,营造了浓浓的亲子和谐氛围。活动共收到479篇征文,120篇论文获奖。创作印制12000余册儿童交通安全教育读本——小动物出游记,赠送给全市50余所幼儿园。通过讲述小动物们在去往游乐园的路程中所发生的小故事,展示了不系安全带、闯红灯、行驶过程中接听手机、超速超载行驶等交通违法行为,让小朋友们认识常见交通标志及文明交通行为规范,在“看”与“学”的过程中提升平安意识,以“小手牵大手·平安进万家”的实际行动,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平安整个社会”。同时,组织50名流动儿童走进__市五星交警中队青少年法制教育实践基地,接受交通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文明意识和安全自护能力。

二是典型选树、理念传播两手齐抓。以“着眼未来,厚德载物;理念科学,教子有方;管理民主,环境优良”等为条件,评选表彰__市“百名好家长”,营造“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良好氛围。“百名好家长”中,既有本市户籍家长,也有新市民;既有培育普通孩子成长、成才的家长,也有伴随孤独症等特殊儿童成长的家长;既有积极参与学校各项管理和活动的家长,也有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投身公益的家长……树立了“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

才”的典范。举办“文明礼仪进万家”公益讲座,邀请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向真,为各中小学、社区家长学校负责人和家长代表等近300人带来《礼仪与孩子健康的心灵》主题讲座。马教授从“人和自己,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存在”等关系入手,循着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结合生动感人的例子,讲解了如何爱孩子,如何给予孩子安全感,引领家长们当好文明礼仪引领者,培养文明礼仪小天使。 三是家风引领、亲子活动交相辉映。家风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是每个家庭教育智慧的深刻体现,也是每个家庭成员成长的重要源头。通过开展“弘扬文明家风,争当最美家庭”好家风好家训征集活动,挖掘宣传普通家庭的优秀传统美德,引领广大妇女儿童和家庭律己修身、崇德向善,以好家风带动好民风。在2个多月的征集期内,共收到好家风好家训350条、家庭故事300余,85条蕴含着深刻“草根哲学”的好家风好家训获奖。同时,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以亲子活动为特色,将心理健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同家庭教育工作紧密结合,努力寻找家庭教育工作新的结合点,家庭教育事业新的增长点。以“中国梦,我的梦,美丽乡村文明行”为主题,组织近50名少年儿童走进全国文明村——__镇__村,领略社会主义新农村风貌,聆听全国道德模范__讲述__“幸福家园”的故事,学常爷爷树理想,做新时代小主人。举办“书香滋养文明风阅读成就中国梦”__市“书香宝宝”阅读家庭活动和家庭亲子趣味赛等,亲子互动提升素养、融洽关系。

总的来说,我市的家庭教育工作,在包括在座各位在内的家庭教育研究者、工作者和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一些薄弱环节亟待解决,比如其基础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结合度不高,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仍需规范等,特别是在经济社会生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互联网等新媒体迅猛发展,给家庭教育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家庭教育工作遇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对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我讲三点希望,与大家共勉。

一要提高认识,培育家庭教育工作的动力。“家和万事兴”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家庭历来是传递主流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在今天,家庭仍然承担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神圣职责。我们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家庭教育的中心任务,作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作为贯穿家庭教育工作的主线,认真领会贯彻中央精神,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倡导良好家风家教、引导家长用核心价值观科学教子方面实现新作为。要组织研究家庭教育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激发家庭教育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评比优秀家长、家庭教育优秀案例等,引导家长树立好家风,传承好家训,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做人的榜样、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养成良好的习惯。要探索网络时代对家庭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将有形的家长学校与新媒体有机结合,提高家庭教育工作在网络空间的影响力,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促进形成立体式的家庭教育格局。要开展“好妈好爸好孩子”家庭教育公益巡讲,举办故事会、书画展等多种形式宣传展示好家风,传递正能量,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市家庭教育工作注入强大的精神源泉,努力在创新家庭教育工作、关爱儿童健康成长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二要整合资源,凝聚家庭教育工作的合力。家庭教育关系下一代健康成长,关系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民族振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不断推动家庭教育的深入发展。要推动完善党政领导、妇联教育部门协调,文明办、卫计委、民政、关工委、共青团等多部门合作,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在优势上互补,在资源上共享,在工作上联动。要充分发挥“妇女儿童之家”、村(社区)、学校家长学校等阵地作用,扩大家庭教育工作的覆盖面,提高家庭教育知识的知晓率和受益率。要发挥家庭教育研究会作为专门从事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和指导服务的学术团体作用,切实担负起引领、推动和促进家庭教育事业发展的责任和使命。要打造一支高素质、专兼结合的家庭教育工作队伍,把握机遇、找准定位,拓展实践领域,增强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在家庭教育领域和社会上的凝聚力、影响力,推动家庭教育理论创新,指导家庭教育实践发展。借此机会,也真诚地希望各级教育部门、各学校能将家庭教育方面的培训纳入教师职业能力提升培训计划中,通过系统专业的培训,不断促进家庭教育业务能力建设;能够利用学校贴近家长、便于组织家长的优势,积极开展家教宣传实践活动,为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提升家长综合素质,促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结合作出不懈努力。

第7篇:家庭教育服务范文

把家庭教育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不论时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意见》指出:“家庭教育工作开展得如何,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里所谓的“看”,显然不是儿童和青少年的聪明与认知水平,而更多的是道德发展程度和水平,以及相应的性格特征,因为这些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成年以后的基本状况。

近年来,一些家庭出现了重智轻德、重知轻能、过分宠爱、过高要求等现象,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清华大学教授谢维和指出,这些年的教育改革,较多集中在学校改革,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作为一个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家庭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联系,以至于一方面家庭教育本身由于社会发展和家庭形态的变化而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和改善,另一方面则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出现了分离,彼此产生了某种不应该有的误解,甚至是对立和矛盾。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切实加强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是让每个学生享有人生出彩机会的关键环节,是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现实需要。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家庭教育工作,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形成综合育人体系,把广大少年儿童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进一步明确家长的主体责任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北京、黑龙江、江西和山东4省(市)2万名家长和2万名小学生进行的家庭教育状态调查显示,很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健康安全、学习成绩等现实因素,对兴趣爱好、性格养成等发展因素的关注度较低,从高到低依次为:健康安全(65.95%)、习惯养成(55.47%)、日常学习(53.58%)、人际交往(37.89%)、自理能力(33.75%)、性格养成(28.09%)、兴趣爱好(19.47%)、情绪情感(11.93%)。由此反映出我国当前家庭教育的着眼点在“成才”,而忽略了“成人”。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撰文指出:“我常常遗憾地发现,许多学生出现成长危机,究其原因,往往与错误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而有不少失败家庭的父母具有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所以,我提出过一个疑问,父母究竟靠什么教育好孩子?我和一些家庭教育研究者发现,决定父母教育好孩子的不是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而是较高的教育素质,即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能力。”

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状况不容乐观。有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总是过分替代,使孩子失去了适应不良境遇的能力,也让孩子从小丧失了责任、感恩等一些宝贵的东西;有些家长过分期望把孩子培养成精英,热衷于给孩子报培训班“增负”,让孩子小小年纪就丧失了童年的欢乐;有些家长不学无术,整天沉溺于玩牌、酗酒、唱歌、看电视、打麻将,无形中也带坏了孩子。

针对以上系列问题,《意见》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及时了解掌握孩子不同年龄段的表现和成长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努力把握家庭教育的规律性,切实增强家庭教育的有效性;二是严格遵循孩子成长规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幼儿园、小学、中学阶段特征,把握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和中学生家庭教育的规律性,明确各个阶段家庭教育的重点内容和要求;三是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全面学习家庭教育知识,不断更新家庭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重视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努力拓展家庭教育空间,推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融合。

充分发挥学校的重要作用

做好家庭教育的关键是提高父母的教育素质。那么,谁来提高父母的教育素质呢?孙云晓认为,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都可以发挥作用,其中,最重要、最经常、最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主要还是要依靠教育部门及中小学和幼儿园来承担。

清华大学教授谢维和指出,尽管这些年基础教育的学校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其成效受到了内在的抑制和损耗。这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分离,则是教育中最大的“浪费”。根据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和结论,学校及老师与学生及父母等之间的有效沟通、联系与合作,将极大地提升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与认知水平。所以,如何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此,《意见》要求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各地教育部门要强化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社会支持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中小学幼儿园要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统筹各种家校沟通渠道。

二是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丰富学校指导服务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工作实践;通过培训讲座、咨询服务、社会实践、亲子活动等形式,营造良好的家校关系和育人氛围。

三是各地教育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中小学幼儿园建立家长委员会,发挥好家长委员会作用。

四是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配合妇联、关工委等相关组织,在队伍、场所、教学计划、活动开展等方面给予协助,共同办好家长学校。

教育管理部门做好引导和服务

家庭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发挥好公共服务体系和现有机构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服务作用,发挥好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和优势,是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意见》就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提出了三点意见:一是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构建家庭教育社区支持体系,推动建立街道、社区(村)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利用节假日和业余时间开展工作;二是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统筹协调各类社会资源,积极引导多元社会主体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扩大活动覆盖面,推动有条件的地方由政府购买公益岗位;三是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指导、支持、监督家庭切实履行家庭教育职责,给予困境儿童更多关爱帮扶,逐步培育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

此外,《意见》还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加强组织领导、科学研究和宣传引导:把家庭教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订实施办法;积极争取政府统筹安排相关经费,中小学幼儿园要为家庭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坚持问题导向,通过设立一批家庭教育研究课题,形成一批高质量家庭教育研究成果;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引导全社会重视和支持家庭教育工作,为家庭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第8篇:家庭教育服务范文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家庭教育是子女健康成长的前提。家庭在孩子科学知识、行为规范、道德情操等方面的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应该充分重视家庭教育,但通过对呼图壁县外来务工学生的家访和调查,笔者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经济收入偏低,家庭教育环境较差

一个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学习、休息与娱乐。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必要的投入至关重要。充足的学习、生活用品,一个舒适、安静的学习环境以及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教育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目前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收入总体还是偏低,教育投入不足。从调研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表一),呼图壁县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教育投入比例极不协调,为子女在校费用支持占家庭教育投入的65%,其余支出很少。在调研的部分村庄甚至出现一些随迁子女营养不良,身体条件欠佳等现象,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

(二)未遵循教育规律,家教方式存在偏差

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形成落差,主要表现为家长文化素质偏低和孩子教育需求大的偏差。外来务工人员把家庭教育仅仅理解为督促子女完成作业,甚至占用子女休息玩耍时间。由于忙于劳作,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过程。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表二),外来务工人员家长认为孩子由学校和老师管就是,自己在意学习结果,不注重教育过程。对子女学习中的疑问很难做出正确解答。对孩子教育不够仔细和认真,一旦孩子成绩不好,就会责骂甚至殴打,缺少对孩子励志和赏识教育。访谈中发现许多随迁子女非常反感这种教育方式,产生抵触情绪,家庭教育效果不佳。

(三)亲子间交流不畅,沟通较少

家庭、学校、社会是孩子受教育的场所,三者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其中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在孩子一生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家长与孩子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但是,外来务工人员家长本身受教育水平低,学习意识淡薄,积极教育孩子的观念不强,且由于工作时间长强度大,致使自己没有时间与精力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调查结果表明:有44.6%的家长因自身教育水平低在辅导孩子功课上力不从心;20.3%的家长因自身忙碌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

目前,呼图壁县大部分处于初中和小学阶段,学习上和心理上都需要家长的辅导与引导。调研中得出的家庭教育“亲子关系”情况(表三),可以看出外来务工人员亲子关系和谐程度还有待提高。这是由于跟着爸妈一起迁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由于生活、学习环境的不同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差。大多孩子涉世未深,对事物缺乏判断能力,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或反感心理。如果不采取措施积极引导,不利于孩子融入到新环境中。总之,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对孩子教育十分不利,它会导致社会和学校对孩子教育难度的增加。

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造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质量差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主要原因包括:父母的职业性质、自身文化水平及家庭经济状况。

(一)工作地点不稳定,家庭环境差

由于父母的工作地点经常变换,随着父母迁移的孩子很难以适应这种多变的环境。特别是多数外来务工人员从事的多位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待遇水平低等工作,这是造成他们经常更换地点的原因,也是他们没有时间与精力辅导孩子教育的主要原因。这不仅影响了良好家庭氛围的塑造,更打断了孩子学习的节奏。其子女学习过程呈现的劳动性与不连续性的特点!这种流动性和不连续性对流动儿童的教育有较大的不利影响。这不仅给孩子心理造成了影响,而且也不利于良好家庭教育环境的培养,更不利于孩子的学习。

(二)父母文化素质较低,教育观念滞后

外来务工人员受教育程度直接影响其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意识与教育水平。外来务工人员大多来自农村,调研结果表四显示,他们文化素质普遍不高,高中以上文凭的仅占受调查者的23%。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外来务工人员原先所掌握的知识已经过时,他们对子女学习指导能力差,对教育的理解也存在很大局限性,对孩子人格塑造、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不够关注。自身视野局限,家庭教育理念和家庭教育观念滞后,导致他们无法给孩子的未来进行正确定位,缺少对其子女进行励志指导。

(三)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子女教育需求得不到保障

家庭收入是家庭教育的物质保障。然而,调研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大多工作不够稳定,收入不高。新疆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气候,能劳作的时间就夏秋季节,且随着生产成本的增加、生活用品的提高,生活在农村的外来务工人员经济收入不是很高。有些家庭孩子不止一个,虽然望子成龙,但面对孩子学校以外的教育投入还是感到力不从心。

改善外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状况的方式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一言一行都对孩子的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有义务也有责任承担起教育孩子、给孩子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的家庭课堂的责任,使孩子在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

(一)外来务工人员要增强教育观念,掌握科学教育方式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家长对孩子的期待,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由于自身受教育少、工作辛苦,对孩子的这种期待特别强烈。然而这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做基础,但目前外来务工人员在这方面的工作还远远不够。因此,从思想上入手,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学习科学的教育方式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1.转变思想,明确家庭教育责任。家庭教育是育人的基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外来务工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的重要性,改变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观念,摈弃轻视子女学习的“散养”教育。首先,端正家庭教育态度避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过高期望,着重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心态,培养孩子独立能力。其次,改变传统教育观念中重智力、轻德育,重学业、轻素质的观念。再次,学习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科学的教育方法。

2.丰富家庭教育知识、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信息时代的今天,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家庭教育知识同样也如此。因此,外来务工人员要不断学习掌握家庭教育知识,积极参与社区、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活动,学习先进的教育方式方法。家长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摈弃训话式的交流方式,给予孩子充分表达内心想法的机会,倾听孩子心声。

3.重视家庭教育,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态度一致,相互协作、配合,就能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这种合力能大大提高家庭教育的效益。而家庭不和谐,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外来务工人员要清楚认识言传身教的重要性,给孩子树立好榜样,从小培养孩子遵纪守法、热爱工作、勤俭节约的作风。培育融洽和谐的家庭氛围,才能让孩子专心致志地学习、快快乐乐地成长。

(二)学校要承担起教育责任,积极引导外来务工人员成为孩子教育的主体

培育孩子的任务细致而复杂,需要学校、家庭共同承担,缺一不可。可以想象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参与,孩子的成长将会是个怎样的情况。因此,学校应请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参与学校组织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家长也能更好的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1.积极组织家长交流会。家长交流会是教师与学生家长直接相互交流形式,有利于家长与老师面对面沟通。不仅能拉近家长与老师的距离,而且能就孩子的学习表现及怎样教育孩子进行交流。家长与老师的良性互动有利于提高教育的方式方法,家长间也能相互交流,对比分析自己的教育方法,从中吸取经验。通过这种交流方式,使学校、家长、孩子共同受益。

2.不定期家访,掌握学生家庭教育情况。家访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沟通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家长、老师三方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家访,老师能更直接更全面的了解学生及其家庭环境,同时也有利于家长充分掌握孩子在学校学习情况,更有利于培养及改进孩子的学习环境。特别是老师能针对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提供合理建议,如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加大必要的教育支出,加强孩子的课外辅导等。

(三)政府要重视家庭教育,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家庭教育公共服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外来务工人员教育问题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深入显得越来越突出,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与关注。外来务工人员是我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力量,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希望国家在包括家庭教育在内的公共服务支持。因此,加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特别是构建家庭教育社会资助系统显得尤为重要。如消除学校安全隐患,提高教育质量,逐步放开农民工随迁子女异地中考和高考地域限制。

1.加大宣传家庭教育知识的力度。加大家庭教育主题宣传活动力度,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活动。让宣传活动走进社区走进外来务工人员家庭,传授教育行为规范、推广家庭教育成功经验。培育科学的教育理念,树立与社会相适应的人才观、教育观和价值观。这样才能努力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素质,掌握科学教育方式。对农民工来说,“注重自身素质提高,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是取得子女家庭教育成功的最明智选择”。

第9篇:家庭教育服务范文

关键词:二胎时代;大学生;辅助家庭教育

回顾我国的生育政策,自20世纪70年代,我国便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国家倡导和推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体应运而生;进入21世纪初期,开始实施“双独政策”;到了2013年底,我国政府提出改行单独二胎政策,即“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进而在2015年底,开始“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随着二胎政策全面开放的消息快速传播,不少家庭开始或已经进入了二胎家庭的行列。然而,我们不得不强调“二胎时代”下家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在这其中,父母由于种种的原因不知道如何应对生二胎后的家庭情况变化,以至于家庭教育出现了危机。“一个孩子的性格、习惯的养成受到家庭影响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多个孩子的家庭教育对于所有选择生二胎的家庭来说也确实是一个难题。”因此,二胎时代中辅助家庭教育势在必行。于是我们关注了大学生这一群体。大学生的身心已趋于成熟,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形成,知识水平和专业素养都达到了家庭教育的要求。而且,大学课程弹性比较大,学生有一定的课余时间可以参与社会实践及其他活动,具有参与辅助家庭教育的实力。但是,为了保障大学生及辅助教育对象的人身安全及辅助教育的质量,需要对辅助家庭教育模式进行可行性论证,因此调查分析就显得格外重要。

1调查分析

为了调查大学生参与家庭辅助教育的可行性,采取了问卷法和访谈法两种方式在开封市范围内从大学生和二胎家庭两个方向展开调查。一方面,随机抽取了开封市某高校在校大学生共300名,了解他们参与辅助家庭教育的意愿,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另一方面,在开封市范围内选取了200个二胎家庭展开调查,了解其在家庭教育过程当中遇到的困难,预期的需求以及对大学生参与其孩子教育过程的意见和建议。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1大学生参与辅助家庭教育的意愿

调查显示,大学生中对参与到辅助家庭教育具有较高意向的群体占据了绝大多数,比例达到了72.8%,其次,认为自己可以接受这一方案,并愿意尝试的群体有20.6%。由此可见,在大学生群体中实施参与辅助家庭教育这一方案,还是十分可行的。通过进一步地分析数据,可以得知,大学生年轻、充满活力,而且课余时间十分充足,主要用于参加社团活动、图书馆自习、上网娱乐以及兼职锻炼等活动。在对部分大学生的访谈过程当中,不少同学表示很愿意去通过兼职锻炼自己,并且对参与辅助家庭教育表示认可。

1.2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首先,可以意识到,能够通过高考的选拔进入大学继续学习,这已然是一种学习能力的体现。其次,经调查数据统计表明,超过四分之三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还在努力掌握专业知识技能,考取相关证书。由此可见,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是值得肯定的。与此同时,高校对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也是相当关注的,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相对来讲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十分正直的。

1.3二胎家庭的教育现状

调查显示,在现有的二胎家庭或者具有生二胎意愿的家庭当中,超过50%以上的家庭父母已经意识到其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存在问题,还有24%的家庭父母对未来预期孩子的教育存在忧虑。经分析发现,这其中的原因包括,父母认为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经常加班,没有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教育孩子;给孩子请专业家教或者参加辅导班、兴趣班等,将会给家庭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二胎的出现导致家庭结构改变,父母不知道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来面对新的家庭环境;以及隔代教育对孩子带来的教育缺失等。

1.4二胎家庭的教育的预期需求

尽管“二胎时代”下,家庭教育面临着众多的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家庭父母不重视孩子的教育,反而相比以往而言更为重视。数据调查表明,近70%的家庭认为目前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是非常重视的,其认为教育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重要,其中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当中,他们认为家庭教育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访谈调查,我们总结了二胎家庭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预期需求,包括学习知识水平的提高;身心的健康发展;心理的陪伴沟通等。

1.5二胎家庭对大学生参与其孩子教育过程的看法

在访谈过程当中,向二胎家庭的父母提出了大学生参与辅助家庭教育的设想后,超过四分之三的家庭父母认为是可以接受的,超过50%的家庭父母对大学生参与其孩子的家庭教育这一模式是非常期待的。总之,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到,不论是大学生还是二胎家庭,对于建立“大学生参与辅助家庭教育模式”都有一定的需求,该模式的推广具有可行性。

2“大学生参与二胎家庭的辅助家庭教育模式”的意义

对于大学生而言,通过参与辅助家庭教育,能够将其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活动,从而使其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地提升。特别是,相比到企业实习或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而言,大学生提前参与家庭教育的方式能够增强他们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其对自己的家庭和父母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具感恩情怀。其次,大学生可以此方式赚取适当的生活费,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为自己赚取零花钱。对于家庭而言,参与辅助家庭教育的大学生可以对已入学的儿童进行接送服务和作业指导,对于未入学的儿童可以当其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提供看护服务和陪伴服务。相比家教老师、保姆或者长辈以及辅导机构来讲,一方面,大学生更加充满活力,更具有亲和力,能够跟孩子融洽相处,真正对孩子做到心理陪伴;另一方面,大学生并非以单纯营利为目的,不会对家庭造成过重的经济压力。对于高校而言,“大学生参与辅助家庭教育模式”这一项目的设立,能够促进校方勤工俭学岗位制度建设的完善,使高校更好地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对于社会而言,大学生参与辅助家庭教育,能够有效地弥补原生家庭的教育缺失,通过心里陪伴和沟通交流逐渐扶正孩子的思想,缓解“二胎时代”家庭教育的压力,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大学生参与二胎家庭的辅助家庭教育模式”的构建

该模式通过校方和社区分别作为大学生和家庭的“准入机构”,使得有参加辅助家庭教育意愿的大学生与有辅助家庭教育需求的家庭父母建立联系,同时以律师事务所拟订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相关劳动合同作为双方协议。

3.1模式依据

3.1.1理论依据其教育方式主要基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通过隐性教育,尤其是在“最近发展区”做游戏的方式,通过大学生与受教育儿童的游戏互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在教育过程当中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下不同儿童的特点,包括儿童的心理、性格特点及家庭环境等因素,因材施教。如对于6岁以前的儿童,通过游戏互动的方式,戏剧的方式,帮助他们提高能力;对于6岁以后自主意识较强的儿童,可以通过讲解,交谈,有针对性的游戏,提高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同时,通过了解儿童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解除困惑”。

3.1.2模式的现实依据与以往的家庭教育模式不同的是,构建了一个合法、安全、可靠、可行的新型模式,使大学生群体参与到家庭教育中来,重点在于弥补二胎时代下家长对于家中孩子的家庭教育不足的问题,缓解家庭教育的压力,为家中孩子提供更好的辅助教育。根据现实情况,校方制定标准,严格地筛选出具有高素质水平的优秀大学生,社区则审慎管理,保证能够参加项目的家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律师事务所为双方的人身财产安全和服务要求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能够有效地保障当事人双方的人身财产安全,以及规避家长在通过中介机构为家中孩子寻求教育过程中所带来的安全和经济风险。使家长和大学生双方可以提前对彼此有充分地了解,择优双向选择。与此同时,在极大的程度上,节约了双方的时间和经济成本。

3.2信息登记和数据库的建立

具有辅助家庭教育需求的家长在所在的社区机构进行登记注册并填写其基本信息。其中,除了基本信息之外还要特别表明家长的婚姻状态、工作状态、孩子是否隔代教育,特别是被辅助教育对象的性别和所处的年龄阶段以及对所参加其孩子教育的大学生的具体要求。具有参加辅助家庭教育意愿的大学生可以通过校方的学生处、招生就业处、团委等相关部门进行登记注册并填写基本信息。其中,大学生所登记的信息除了基本信息之外,还要表明其所具备的知识水平和所接受的相关专业培训以及所擅长的教育领域。

3.3准入机制的作用发挥

社区作为家庭方面的管理者,其主要负责核查家庭信息是否属实,并定期对家庭实际情况进行访问调查。同时,为了确保大学生的人身安全,社区还需要有力地发挥“准入机构”的效力,对参加该项目的家庭进行严格审查,保证被辅助家庭是一个可靠可信的家庭。校方需要提供具备专业知识水平的大学生,对所有参与辅助家庭教育活动的大学生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技能的专业培训,并经过线上笔试、线下面试的严格筛选后,确定合格的学生。同时,为确保被辅助家庭教育对象的人身安全及家庭的财产安全,要对所登记的大学生进行谈话和侧面调查,保证所提供的大学生品德高尚、成绩优异、表现突出。学校、社区有权力对参与辅助家庭教育服务的大学生和被提供辅助家庭教育的家庭进行定期的综合考评,对于考评不合格的将取消资格,进行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