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校劳动教学计划范文

学校劳动教学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劳动教学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校劳动教学计划

第1篇:学校劳动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 职业技能 职业资格 就业

我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的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深化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实施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此,职业学校的教育,在注重培养学识的基础上,更应注意劳动技能的培训,使学生在踏入社会时既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又获得必需的技能知识,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提高其在市场的竞争能力。

一、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充分认识国家推行职业技能鉴定的重要意义

国家实施的职业技能鉴定,是通过政府授权的考核机构对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评价与认证的活动行为。其目的是改革我国的劳动用工制度,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这和学历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学校的教学改革,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方面,应加快步伐,加大力度,以拓宽自身生存发展的空间。学校实施职业技能鉴定是为了开展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活动为核心的教学活动。有利于职业院校在培养目标、学制及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不断改革,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文凭并重的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都有重要意义。对此,我们应有深刻的认识和明确的态度。学校要生存要发展,就应当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走出固有的办学模式,推行职业技能鉴定,使教学改革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

职业教育是一种学历教育。学历是教育水平的衡量标准,也是构成职业资格的一个组成部分。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知识和技能的证明,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创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因此,我们对两者应有明确的认识。目前,我国的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存在的脱节现象,将制约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目前职业学校中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的状况

从近年我们在职业学校中实施职业技能鉴定的情况中我们可以看到,职业教育本身还存在诸多问题。职业技能鉴定与学校教学存在着脱节,且各成体系,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专业教学大纲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相应职业规定内容不相符

职业学校各专业执行其教学计划、大纲,而相应各职业(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却有其自己的鉴定标准、规范。 职业学校各专业的教学大纲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相应工种鉴定规范的内容不相符。

(二) 教学活动组织与职业技能鉴定规定要求不同

教学活动组织与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对学生应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分配比率不同。很多学校教学活动的组织,还是按照理论与实习教学的比率(6:4)编配,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则要求被鉴定者不但要掌握本工种所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包括基本知识、专业知识、相关知识),而且还要掌握本工种的技能知识(包括操作技能,工具、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安全知识及其他),理论知识与技能知识各占一半,主要侧重于技能知识的掌握。

(三) 教学内容与职业鉴定规范脱节

近年,学校虽然也进行教学改革,加大技能训练的力度,提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这些教学改革是在原有基础之上的改革,没有结合和渗透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规范的内容。

学校在实施职业技能鉴定时,因其所授内容不能全面涵盖鉴定的内容,在技能鉴定时不得不对有关的知识再进行系统的培训,这样就造成了教育的重复和浪费,同时学生通过鉴定获职业资格证书率比较低。

(四) 职业教育的师资质量数量不足

从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来看,职业教育师资不足。缺少熟练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教师。而现在的老师还不能从单纯的文化和专业知识教育中脱离出来,造成现在的职业教育与单纯的学历教育没什么区别。同时,职业教育体系还不完善,对职业技能人员没有科学的测评方式。此外,职业技能人员的待遇也没有得到很好落实。

(五)学校实训设备陈旧数量不足

有些学校对职业教育中实训课不够重视。学校在操作技能教学设备、设施、实习演练场、实验室、仪器等硬件建设不能适应时展和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的要求,缺少投资力度。

三、职业技能鉴定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几点思考

(一)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要与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规范相结合

学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其自身完整的体系。而各学科、专业也有相应的教学体系,具体到各个职业(工种)均有其教学计划、大纲。就职业技能鉴定来说,各职业(工种)也有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规范。为使职业技能鉴定与学校的教学相结合,首要的问题是各专业教学计划、大纲与相应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的结合、渗透、互补的工作必须尽早开展。 转贴于

(二)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要与国家职业分类相结合

职业技术院校现行开设的各个专业一般涵盖一个甚至多个工种,学生毕业后可从事一个或多个工种工作。而职业技能鉴定是按照国家职业分类专指某个职业(工种),是对这个工种进行的专项的职业资格认定。这样,职业技能鉴定与学校教学的结合,应充分考虑就业去向和明确这些毕业生的培养目标,而后才能确定这个专业与相应的某个鉴定职业(工种)相结合的问题。

(三)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要与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规范相结合

学校每个专业的教学计划都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理论教学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实践教学分实习、实验、校内演练、设计、大作业、岗位技能训练等环节,其中,各门课程以及实习、实验、技能培训等均有各自的教学大纲。各个职业(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规范,也有相应的知识技能要求(知识要求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相关知识三部分,技能要求包括操作技能,工具、设备的使用和维修,安全知识及其他三部分。其中,每一部分里都包含着若干条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

从以上分析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要做到职业技能鉴定和学校教学的有机结合,必须使对应职业(工种)的教学大纲与相应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各职业学校要根据教学计划在保证教学整体改革思路、主干课程、理论教学周数、实践教学周数的前提下,发挥各校的特长,办出特色。各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实施教学计划,允许在课程内容、教学环节、进程、学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灵活性。

(四)教学活动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

如某专业的教学计划中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相应职业(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规范中的知识要求、技能要求相互对应,也就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包括的部分与知识要求、技能要求的部分的对照。对不统一的部分,应经过论证加以修改,制订出符合实际的、操作性强的,既符合职业技术院校教学大纲要求,又能涵盖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规范的实施性教学计划,而后形成各门课的教学大纲。在制订实施教学计划的时候,尤其是在制订实习操作技能训练计划时,应充分考虑教学大纲与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结合,这样学生在日常学习的同时,也可以掌握职业技能鉴定的部分要求内容,可达到事半功倍、节约教育资源的目的。

《劳动法》规定了职业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新生后备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形式。在职业院校毕业生实施职业技能鉴定和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重要措施。职业院校要重视实践性教学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为此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培养“双师型”师资。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大操作技能的设备、设施、场地的投资。总之,职业院校的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就业相结合,是一项复杂而十分有意义的系统工程,是职业技术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发展方向。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应好好把握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加紧教育教学改革,尽快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完善劳动力市场运行体系,办出职业院校的特色,走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新路子,培养出高素质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刘定.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培训》.2003(6)

[2]杨世珍.对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有关问题的思考《 现代技能开发》2004(4)

第2篇:学校劳动教学计划范文

一、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概念界定

本文将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概念定义为: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就是指学校和用人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教学方式。具体来说,就是以为社会培养符合需求的人才为目标,高职院校和企业、政府、行业等社会机构之间达成合作关系,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从而提升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要求的能力,最终在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形成双向选择,共同促进经济的不断进步。

二、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社会背景

一是市场经济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企业在选择人才时更注重其为企业创造的价值。所以,企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特殊技术类人才的需求更加紧迫,而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相对短缺,造成了两者日益尖锐的矛盾。我国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充足的资金、先进的技术,更需要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高组织劳动者,而当前职业技术人才专业素质较低,优秀人才较少,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为社会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急需要解决的瓶颈,所以,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阵地,这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劳动力具有较高的技术。经济和信息的发展,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调整,从事劳动产业的人员数量不断减少,通过技术的改进,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大量的劳动力需要转向第三产业,这就要求以往的劳动力需要更高的技术。以往,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高新技术能力的人才,多数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发展,也承担了一部分培养高等技术人才的任务,但是与社会的需求相比较,还有巨大的缺口。

三是教育观念的转变为校企合作提供了经济和人才资源。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从政府、企业到学校、家庭的教育观念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教育体制的改革,使以往高等教育侧重于精英教育,逐步转向为大众化的普及教育。而学校也有原来的应试教育理念,逐步向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学生的就业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作为企业,更希望从学校获得成本较低、综合素质较高,符合企业要求的年轻人才。对于家庭,以往面对子女升学,听天由命,甚至出现读书无用论,通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方式的出现,能够降低子女升学的门槛,也提高了子女进入社会的生存能力。所以,教育观念的转变,让更多的家庭将精力投入在子女上学上,解Q了大学教育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学生资源。

三、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特征

(一)主体的多样性

校企合作职业教学模式的主体是多方的组合体,包括政府、企业、学校等,其中政府起到主导调控的作用,而学校和企业是负责具体实施的主体,在实际教学过重,要凸显学校和企业实施主体的作用和地位。学校和企业要共同商讨教学管理的相关事宜,从而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营造良好的运营环境,达到互利共赢、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设置专业的灵活性

实施校企合作方式的职业院校,与普通职业院校相比较,在专业设置方面,更加以社会的需求为依据,将经济、金融、计算机信息与技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热门专业作为特色专业进行重点设置,以为社会培养大量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也通过教学课程和专业的设置,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同时,校企合作办学的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极其灵活,能够根据社会的需求变化随时改变,当发现某一专业的人才已经供大于求时,就会及时减少该专业的设置,转而增加社会更加急需的人才专业。而普通院校在专业设置时,大部分采用传统的方式,按部就班传承急需,适应社会的速度较慢,很多专业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有些专业已经被社会所淘汰,针对这些情况,却未及时作出调整,灵活性较差。从这一点上,充分展示了校企办学的教学效率优势。

(三)教学计划的差异性

采用校企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和普通职业院校的教学计划有极大的区别,其确定专业之后,包括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都未得到最终的确切结果。校企合作职业院校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除了包括基础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之外,其他内容都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做相应的调整。甚至,相同专业相同年级,由于合作企业的不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其指定的教学计划也相差甚远。但是,普通职业院校的教学计划同一规划、内容单一,在专业相同的情况下,相同年级的教学计划都是相同的。

采用校企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在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过程中,还会邀请企业负责人、行业专家同时参与,根据行业的需要和企业的需求,开设相关的专业和课程,并且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从而使职业学院凭借企业的优势,培养学生符合社会需求的职业技能,做到学有所用,也充分体现了学校的教育功能和企业的实践教学功能充分融合在一起。

(四)管理过程的科学性

采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职业院校,大部分都执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董事会的董事又来自各不相同的领域,所以,在决策上,可以听取董事会董事的不同意见,从而整合各方面的优势,得出有利于学校更科学发展的策略。另外,校企合作的职业院校,在管理过程中要受到来自社会各方的监督和意见,从而更利于学校进行科学的管理,促进学校的发展。

在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中,可以集合学校和企业双方的优势资源。与普通院校相比较,校企合作办学职业院校既具有普通院校的师资资源、品牌资源和政策资源,而且还兼具了企业雄厚的经济实力、管理资源,实现了优势组合。科学性的管理过程,使学校获得更大的保障。但是,普通职业院校的管理体制还采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虽然随着教育的深化改革,学校的管理体制有所改变,但是接收监督和获取意见的渠道过少、过窄。加之重视学术研究的环境也使得学校管理具有一定的内敛性与封闭性,学校教职工对于学校管理没有积极性。尽管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普通高职院校也在努力适应这一趋势,但是其组成人员主要集中于从事教育的人员的范围,一些吸收企业家的高职院校也往往让企业家任职名誉董事,为促进学校发展做出的贡献并不多。

(五)学校文化的包容性

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之后,并不能与原属的母体高校完全脱离联系,在管理上也会受到母体高校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母体学校的办学水平、师资力量等等。除此之外,母体学校的校园氛围、办学特点等也会对实施校企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产生重要的影响。众所周知,一所高校的成功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并非有钱就能办好一所学校,还需要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但是从中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来看,高职院校存在的时间还不长,与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众多普通高校相比,尚存在较大的差距。采用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高职院校既不是普通高校教学活动的简单延伸,也不是简单复制民办高校,而是在吸收多种办学模式优秀因素的基础上实施的。所以,其应当在文化上具有母体高校的学术文化氛围,又具有合作企业的特色。

第3篇:学校劳动教学计划范文

中职学校水产养殖专业教学计划办学模式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对学生进行高中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目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学校为了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教师应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建设,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成为必然。

水产养殖专业主要是为水产行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鱼、虾、贝蟹等水产动物的育苗、养殖操作工人,为水产行业的发展输送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水产养殖专业是我校的重点专业,合理制订教学计划,实行有效教学,可以加快教学改革的进程,扩大学生的就业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更快地进行生产、服务于社会。

一、双师型教师是教学计划制订的保证

水产养殖专业的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占100%,专业教师都参加过多年的生产实习,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每位教师对自己所教课程都能给出合理的建议,制定出合适的学时,特别是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使教学计划与生产实际零距离。保证了计划制订的合理性。

二、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面向社会

通过对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其结果表明男生就业率高,女生就业率较低,根据毕业生反馈意见,女生对这一行业的就业工作几年后改行的较普遍,但是我们根据这一行业的饵料培养工作较适合女生的特点,由于大量大规模海参苗种培育与养殖场的建立,场方需求大量的技术工人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就业市场的调研,必须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市场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各地区建起来的海洋世界和极地馆需要水产行业的专业人才,在此基础上我们把课程进行了模块化的调整,把水产养殖专业计划分成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即水环境检测模块和专业课模块三大模块,根据实际生产的需要,把专业课模块分成四个方向,即养殖技术方向、观光渔业方向、生物饵料培养方向、水生动物病害防治方向。实行模块化教学,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市场的需求选择学习方向,使教学计划与就业市场零距离。

三、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职业学校学生初中时基础就不好,对学习的重视程度也不够,成绩不良,厌烦理论知识的学习,课堂表现消极、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被动。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为了学生顺利就业,本着理论知识够用的原则,学生要在“做中学”,教师要在“做中教”,把水生动物养殖实训室当作课堂,把水生动物育苗室、养殖场当作课堂,根据生产的流程进行教学,实际生产怎么进行,学生就怎么学,教师就怎么指导,实现教学与生产零距离。所以水产养殖专业的课程设置为水生动物养殖技术,饵料培养技术,水环境检测技术。其中水生动物的养殖技术主要进行鱼、虾、贝、参等动物的苗种繁育技术、幼体培育技术、成体养殖技术的实训。苗种繁育技术中又分成亲体培育技术、催产与孵化技术等项目的实训,幼体培育技术又分成浮游幼体的培育、附着幼体的培育及饵料准备、附着基的准备项目实训,成体养殖技术又分成池塘的准备、苗种的选择与运输、放苗技术、养成管理、成体的收获与运输项目的实训。突出了水产养殖专业的职业特色。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四、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办学模式

为了进一步搞好实践教学,实现教学改革,教学计划的制订应具有弹性,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边学习边实践,坚持工学结合,学校可以和企业合作,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我校与金州、瓦房店、盘锦、营口等地育苗场和养殖场鉴定了合作办学合同,教师不但定期到生产单位给工人进行技能培训,而且学生到生产单位参加顶岗实习,学生实习期间报酬近两千元,在实习中得到师傅的指导,实践能力提高得更快,教师到生产一线边传授知识边实践,同时给场方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教学计划的制订根据苗种培育的时间而定,学生每年年底到生产单位实习,一直到第二年的六月份苗种培育结束为止,表现好的学生被留在场里继续进行下一个品种的苗种培育与养殖生产。

五、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计划的制订应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把学生生产认识实习安排在第二学年,把生产实习放在最后一学年。第一学年主要安排基础课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升学打基础。对于文化基础课中的语、数、外、德、体的教学,学时安排是根据国家教委和大连市教委的规定设置的,能保证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而且文化课的教学,根据学生对文化课掌握的程度不同,进行分层教学。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有些毕业生就业后需要进一步深造,我们为其开设了相关课程的辅导班。教学设置、学时安排等方面更加灵活。为了进一步扩大学生的就业面,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还开设了书法、茶艺、水产品加工、水产品检验等课程,使学生各取所需。三年制水产养殖专业的总学分达200分左右,军训、入学教育、毕业教育、每学期的劳动都相应的赋予一定的学分。

六、充分体现德育教育的重要

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坚持以德育为先,德育的教育贯穿整个教学的全过程,每学期都开设此课程,在教学中摆事实、讲道理,利用多媒体软件教学,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使德育教育融入学生生活之中,融入生产实践中。教会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协作学习,诚实守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七、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实行有效教学

要实行有效地教学,不仅从宏观上设置好课程,安排好实践教学,而且还要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要采用行动导向教学,行动导向教学的主要方法有多种,如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张贴版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思维导图法、任务驱动等。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有效教学。

教学计划是指导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能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能得到充分保证。

参考文献:

[1]丁金昌.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高等教育研究,2008,(6).

[2]胡杰.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变革[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3).

第4篇:学校劳动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图书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和终身教育浪潮的兴起,公共图书馆所藏有的文献资源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要,而高校图书馆藏书多,根据高校本身的特点,某些学科专业性强,有一定深度,潜力也大。能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文献资料。因此,也就成为当今社会进行终身教育,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学习场所,名副其实的社会大学。因而在现代社会教育中,高校图书馆是高校教育与科研基础部门,图书馆又是社会终身受教育的重要场所。没有图书馆就没有完善的现代教育,也就没有高质量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一、高校图书馆的素质教育职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一九八九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二十一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将是对新思想 、新机遇最开放的人,因而提出素质教育的观点。

素质教育一般包括:文化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劳动素质教育等方面。

高校图书馆是围绕着学校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科研等为中心,努力实现两个方面的基本职能:既教育职能与情报技术职能。而素质教育的提出,为这两个职能赋予了更广泛、更深层的含义和内容。

多少年来一直认为图书馆是学校学生的第二课堂。其任务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配合课堂教学开展服务;另一个方面是为扩大学生的知识而展开服务,在这两个方面中更侧重于前者。因为图书馆在学校中作为教辅机构而存在,理应为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的实施而开展工作。素质教育的提出,培养学生的目标发生了一些变化。所以,必须对图书馆这一学生的第二课堂教育目标做出相应的整改。除了配合学校第一课堂教学工作外,还要使学生能够在第二课堂中进一步充实、巩固、完善第一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这里学到第一课堂学不到的知识和全方位的素质培养,与第一课堂相应补充,以求全面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

1.图书馆素质教育

图书馆要为学校的素质教育服务,必须处理好配合与补充的关系。学校有开展全面的素质教育,并不排斥课堂教育和专业教学,所以,学校的教学计划和课堂教学服务仍然是图书馆的基本任务,而学校的教学计划和课堂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总有不能完成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全部任务,所以图书馆的另一任务就是对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巩固,两者需要同时兼顾,共同推进。

图书馆为学校的全方位的素质教育服务,不只是培养学生要有外在的能力,即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能力,操作等专业之技能,还必须有内在的能力,如正确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接受新生事物新知识的能力。图书馆所发挥的第二课堂作用不只是满足于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而应在以上几个方面上下功夫。此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做人品质,即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正确认识自己和适应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要有能力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正确对待亲情、友情、爱情。指导学生在做人上要下大功夫,要多投入这方面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2.充分发挥图书馆第二课堂作用

充分发挥图书馆第二课堂这一目标,教学计划是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深化。利用过去的服务方式和现在的新服务手段,根据各年级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有计划的、有目标的、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以实现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以独特的教育方式,与众不同的服务模式来传播知识、传播文化,培养不同层次的读者,学会利用文献的能力,从而来提高阅读的能力和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二、高校图书馆的创新教育职能

中国的各行个业都需要发展,都需要创新,最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这就更需要社会化的创新教育。而高校是现代经济重要动力源之一,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高校图书馆具有知识更新、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等职能,还具有馆藏学科综合服务与教学结合等方面的优势,因此,高校的图书馆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容质疑的。

1.创新教育也是图书馆基本职能之一

创新教育的知识源泉来源于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图书馆阅读学习的环境是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温床,是培养各类人才的沃土,也是创新教育的第二课堂。

创新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巨大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高校教学单方面的任务,不能忽略图书馆在从中所起到的作用,先生曾说过,教育并不只是在学校,学校以外还有许多机构,第一是图书馆。直接阐明了图书馆所肩负着教育的职责,更何况高校本身就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的教育职能,而创新教育也就成为高校图书馆的基本职能之一了。

2.为读者提供多元化的信息资源服务

第5篇:学校劳动教学计划范文

一、苏联有关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

苏联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相继涌现了像赞科夫、苏霍姆林斯基、巴班斯基、阿莫纳什维利等锐意教育改革的教育家。他们在教学与发展、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等方面作出了有价值的探索,在世界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苏霍姆林斯基,他作为农村完全中学的校长,在长达26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卓越的教育思想,提出了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在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中,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个性发展的整体观和统一性。具体地说,就是用整体观点看待德、智、体、美、劳各育。他认为,德、智、体、美、劳各育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相互交织、互相作用的有机整体,为个性全面发展服务。各育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但是各自又有本身恰如其分的地位。这就要求在整体思想指导下,互相协调,互相促进,不搞突击。苏霍姆林斯基把道德教育作为学生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主导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还将精神生活这一概念引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中,并且把它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他指出:“学校的精神生活的意义在于,要在每一个学生身上都唤起个人的人格独特性。”他希望在学生不同的成长时期,无论是少年时期,还是青年早期,都能最充分地表现和发挥学生的天才和天赋。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教师的天职就是及时发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才能和素质,及时了解学生的志趣,善于打开精神生活的领域,从人的自尊感的源泉中汲取力量。所以,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强调,丰富崇高的精神生活应该成为德、智、体、美、劳各育的生气勃勃的载体,成为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一个有力的支点。

二、俄罗斯小学在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工作中的方法

近年来,俄罗斯教育领域在苏联中小学校实施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方面的经验基础上,结合国家经济结构逐步市场化的社会状况,依照1992年7月颁布的《俄罗斯联邦教育法》,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具体在课堂教学、课程结构、课外校外活动以及社会教育活动中更多地强调教育应该成为个性平等自由发展的条件,通过教育更多地体现出个性自由发展的优先性,强调公民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1.学校类型与课程结构的多元化。

在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上,俄罗斯已经打破了以往教学模式中的科书、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局面,开始采用国家、地区和学校三级教学大纲。联邦一级分别制订了1~4年级、5~11年级的基础教学计划。普通学校的基础教学计划是联邦政府通过的国家标准文件,是国家教育标准的组成部分。它包含一般文化教程,具有国家意义上的每个学生必须学习的数学、语文、物理、化学等科的知识。计划中规定了各年级每学年教学的时间,每一周的教学任务,规定所学的教学科目,提供给学生选择的科目,选修科目,还规定了学生一周最大的教学负担以及由国家出资承担的必修课、选修课、个别辅导和课外活动等教学时数的总量。各地区和学校根据国家基础教学计划再制订适合本地区乡土特色和人文特点的教学计划。

在学校类型上,为了适应学生未来职业的选择,根据学生的特长与爱好,在普通中等学校的高年级普遍开设了偏重某些学科的班级,以深化学习某些学科,像深化学习外语、人文、自然、美学、艺术、经济、商贸、师范等专业。在必修课以外的选修课上,内容多集中在具有世界文化价值和反映科学最新成就的学科和学说上。学校一般每周安排1/4的时间作为班级室外实地学习时间,组织学生去博物馆、展览馆,或进行公益劳动。

2.课外校外活动。

不论是在原苏联还是现在的俄罗斯,课外校外教育工作都被列入教育部门的工作日程。它满足了学生课余时间的创造性和学习上更多的需求。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俄罗斯的校外教育机构已逾8000个。机构的形式有20余种,包括少年宫、少年之家、少年运动学校、少年科技工作站、少年旅行俱乐部、儿童公园、少年海员俱乐部、少年航天俱乐部、儿童图书馆等。这些校外教育机构分属地方政府机构、工会、社会团体、志愿者组织、企业和其他团体。除常设校外机构以外,还有寒假暑假组织的青少年劳动、森林康复、读书和远足等夏令营。参加这些课外活动的学生人数达1000万人,约占普通中等学校学生人数的50%。学生们在这些校外教育机构里接受科技教育、劳动教育、美育等,并从周围世界(包括大自然)、科学、艺术活动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和真诚,在丰富的活动中,欣赏人类的文化财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课外活动是一个学校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不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点缀,也不是学校生活中可有可无的事情。学校低年级学生一般每天安排半天课外活动时间,下午学生按照兴趣和爱好参加刺绣、泥工、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编织等小组活动。

3.众多的社会文化教育场所是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教育的重要基地。

第6篇:学校劳动教学计划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高职教育对国家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成为共识,但高职教育经过多年发展,仍然存在教学体制僵化,教学模式陈旧,就业渠道不畅等诸多问题。为适应新形势,深化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制定以就业为导向的动态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学校最重要的教学文件,是学校各部门及教师从事各项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能否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规范程度的重要指标。但在新形势下,为拓宽学生就业面,提高学生就业率,必须制定以就业为导向的动态的教学计划。其最佳模式自然是所谓的“订单式”教学:提前一年、两年甚至学生入校即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学校按用人单位的合理要求调整教学计划并实施,于学校、学生、用人单位均有益。 

在“订单式”教学中,用人单位的订单数量上有多有少,时间上有早有晚,学校的教学计划应始终在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中:对于需求专业相同,提前一学年及以上的可较系统的调整教学计划并实施;对于需求专业相同,提前时间少于一学年的可对课程设置作微观调整;对于需求专业相近的(二级学科范围内),可对后期的课程体系作较大的调整;对于需求专业相差较大,但在一级学科范围内的,时间早的可鼓励学生转专业,时间晚的,为保证教学计划的相对严肃性,可开设第二专业,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第二专业。

另外,对于学习良好、有意专升本的学生,学校亦应在课程设置上有所倾斜或针对这部分学生增设相关课程。

2  构建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从事基层生产及管理工作的应用性人才。动手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核心。传统的高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课程实验、课程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等构成。其优点是知识结构、教学体系完整;缺点是未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达到高职专业培养目标,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整:

(1)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操作性实验。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其知识体系不需强调完整,有些内容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2)减少参观类实习,并将多门课程的课程实习整合为生产实习。

(3)取消毕业设计,改毕业实习为顶岗实习或技能鉴定实训。较好的做法是学制中最后一学期用以进行技能鉴定实训、考核及顶岗实习,采用双证制。

(4)培养一批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讲师和工程师)教师。

3  在大力发展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的同时重视传统教学方法

各高职院校经过这些年的快速发展,在教学设施设备方面均上了一个新台阶,尤其是多媒体网络技术,以其直观性、动态性、交互性、可重复性及大信息量获得高职教师的青睐,也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但也应注意到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1]:如挤占学生思维空间,教学内容缺少真实感,信息量过大,教学进度加快及重点不突出等等。因此,在采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的同时,必须重视传统教学方法的使用:

(1)在引导学生思考时尽量同步板书。比如高等数学课程中一个数学公式的推导,用多媒体演示很方便,一步步过程也很清楚,但学生的思维可能跟不上,每一步是怎么来的?这一等式为何变为下一等式?如果老师在黑板上一步步板书,一个项一个项、一个式子一个式子列出,同时加以解释,学生容易接受得多;再比如机械制图课程中三视图的画法,老师在黑板上一条线一条线的画出同时加以解释,比采用多媒体课件“噌、蹭、蹭”或“哗、哗、哗”出来一些线条要好理解得多。所以,基础类课程应尽量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可用多媒体进行一些变化过程的演示或图片的展示;

(2)在牵涉到机械设备等实物结构时,尽量结合使用实物、模型或模板。比如一个减速器,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其结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但缺乏真实感,而通过实物展现并让学生动手操作其工作过程,则学生更容易掌握教学内容;

(3)不能因多媒体设备的使用而取消应有的学生动手操作环节。观察、理解和动手、掌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比如焊接,知道怎么做不一定会做。该动手时必须动手。

4 加强学生的职业教育和就业教育

4.1  职业教育

我国的高职生绝大部分是高中毕业通过高考进来的,没用社会经验,也几乎没有工作经历,对所学专业今后应从事什么工作不甚了了。因此应采取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

(1)入校时的专业介绍应全面介绍本专业的基本情况,主要学习内容,毕业后的主要去向及从事的主要工种。使学生对本专业有一个初步认识;

(2)在专业课教学中,专业老师要详细地介绍本专业从事的主要工作,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现在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方面大多采用辅导员制,其实在高年级时让专业老师担任班主任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大有益处。

(3)在各种实习尤其是顶岗实习(或毕业实习)中,通过学生对现场单位的具体了解,增加其感性认识,使其对本专业各工种有明确的认识。

4.2  就业教育

学校应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使学生了解宏观就业形势及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减少其就业时的盲目性和就业后的失落感,尽早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和艰苦奋斗、踏实工作的精神。

5  小结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基层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中国目前是一个制造业大国,要保持“中国制造”长盛不衰,就必须造就一批高素质、技术过硬、责任心强、知识结构合理、有一定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制造者及管理者,这无疑是高职教育者责无旁贷的核心任务。只有在实践中不断修正教学计划,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完成培养新一代中国制造者的使命。

第7篇:学校劳动教学计划范文

收稿日期:2014-04-12

作者简介:张三(1983- ),男,河南泌阳人,台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吴耀(1977- ),男,浙江丽水人,浙江温州轻工研究院主任,工美师。

基金项目: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台州产业结构与高等职业教育结构的互动效应研究》(编号:L2012

C014),主持人:张三;浙江省科协软科学研究课题《基于先进生产理念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体系研究》(编号:KX13C-22),主持人:张三。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都已成为发展国民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重大举措[1]。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基于本国实际情况,已经探索出效果显著的职业教育模式,如美国社区学院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英国GNVQ模式,澳大利亚TAFE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等[2]。这些模式基本上都是采取与本地区产业深入、广泛合作的形式。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不断地借鉴、吸收和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和模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观念深入人心,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结构如何相互融合的细节还有待进行深入探讨。

一、区域产业结构及其与职业教育的相互关系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某一范围内经济空间布局在特定区域组合的结果,是指区域内具有不同发展功能的产业部门之间的占有比例关系[3]。区域产业结构明显受到本地区科技储备与创新、人口规模与结构、经济体制与政策、自然资源、资金规模、需求结构、国际贸易等因素的制约,其中客观因素的影响较为显著。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经济措施和社会政策对区域产业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提高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影响着职业教育的产生、演变和发展[4]。

区域经济产业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一般区域仅有几个或十余个优势支柱产业,是小范围、大规模的经济发展活动,而这些往往造成职业技能类型单一,但是职业技能的要求高,恰好可以与职业教育的专业性、社会分工的细致性有机结合起来,职业教育的重要特点就在于提供具有专业技能,又有职业发展空间的高级人才。职业教育本身的行为可以理解为职业教育的实施者―学校和职业教育的受益者―企业在区域产业的平台上展开的一系列活动。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程度取决于学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程度,也决定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优劣[5]。职业教育的规模化、人性化、多样化、区域化发展已经成为趋势,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的紧密融合已经成为关键。

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具有紧密的联动性和互动性。职业教育为区域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区域产业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肥沃土壤。职业教育具有区域性、职业性和高教性特征,而且区域性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因此职业教育提供的多为区域产业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6]。

在经济发展的各个因素中,人才的价值越来越显著,如果二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合适得当,就能够形成良性循环。由于各个地区经济、社会等发展状况的不均衡性,职业教育模式必定会有所不同。无论是何种经济产业结构,无论是在什么经济区域,无论是何种职业教育结构,二者只有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职业教育才能成为提高一个地区劳动生产率和该地区整体职业素质水平的最为有效的方式。

二、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的相互渗透

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融合途径见图1。

(一)学校发展定位

职业院校作为地方性高校,发展定位有其特殊性,应立足打造本地特色,服务地方,谋划发展。其发展必须立足于本地区域产业,面向本地经济在相关科技和技能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及社会文化的需求,不断引领本地区职业技能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例如,某地职业院校的发展定位为“高教性、职教性、地方性”,高教性指明了办学层次,职教性明确了业务范围,地方性表达了服务对象。

(二)专业设置

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要以本地的经济产业结构为依据,根据本地经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状况、就业结构来综合考虑专业设置[7]。目前,全国各区域都处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升级换代阶段,各地都在根据本地的自然资源、科技水平、经济产业、社会环境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规划适合本地的产业结构。职业院校必须切实做好对区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调整的分析,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本地经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相协调。同时,专业口径要与本地区社会职业分工情况相适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技术水平不平衡,即使在同一地区,不同行业社会分工程度和劳动组织形式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专业设置应当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产业的具体要求。例如,东部沿海某地区制造业门类齐全,目前已形成汽车、摩托车及配件、医药化工、家用电器等“5+1”主导产业。职业院校就要根据本地产业优势,开设以机电工程专业为通用主导专业,分设数控、模具、缝纫、汽车等本地特色专业,以匹配区域产业发展。

(三)课程教学计划

课程教学计划是专业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规定不同课程之间相互结合方式,课程教学计划要体现本地产业的特点。例如,某职业学校根据本地产业结构开设汽车专业,涉及汽车的制造生产、质量管理、保养维修、营销管理、售后服务等多个方向,如果本地区具有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汽车制造业生产线,课程教学计划则偏重高技能生产型人才的培养;如果本地区经济发达,居民汽车拥有数量大,课程教学计划就偏重高技能维修保养人才的培养;如果本地拥有良好的商贸环境,课程教学计划则偏重高技能管理销售人才培养。

课程教学计划也规定了不同课程的教学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同时也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开设专业课程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各个学期、学年、假期等时间进行划分。因此,课程教学计划也需要根据本地产业结构进行合理安排,如某一产业的发展具有多个产业链环节,在制定课程教学计划时,本地的优势产业链环节应该优先安排,根据产业链环节的特点合理安排课程顺序并分配足够的教学时间,特别是根据产业链环节的管理方式实行教学管理。

(四)课堂教学内容

要认真分析课程教学计划和本地产业结构的特点,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并把本地经济产业的特点渗透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如模具设计制造业已经成为本地的优势产业,相应专业的课堂教学内容中就应该体现这一优势产业,使用真实的企业产品案例作为讲解的基本载体,任课教师在安排具体教学内容时就应参考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制造、质量检测、市场营销、维修服务等各个环节一线高级技术人员的意见,把最真实产品全部生命周期内的相关基本知识、基础技能等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当地经济产业的细节渗透、融入到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而且,授课教师应当具备相关企业的一线生产管理经验,能把本地的优势产业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潜移默化的渗透到教学中。

(五)实践教学环节

第8篇:学校劳动教学计划范文

[论文摘 要]文章从中等职业教育对物流人才培养的角度分析,重点阐述了物流管理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具体分析了现代物流管理教学的特点,并对一体化教学模式和课程结构进行了探讨。 

近年来,中国的物流业飞速发展,与之相矛盾的是物流人才的奇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出的物流人才有效地缓解了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压力,但在办学过程中,仍存在着毕业生不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企业对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技能操作不满意等问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更好地适应行业需要,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社会用工需要设置专业,根据岗位工作内容开设课程,根据用人市场变化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构建以能力本位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活动课程体系是当今职业教育界课程改革的新趋势。

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始终没有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理论和实训教学相互脱节,与职业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从而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1.不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在传统教学安排中,习惯于先学理论知识,再进行实验性验证或专业技能训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造成学生的专业兴趣得不到激发,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结果是越学越乏味,逐渐失去了学习专业的信心,专业学习也就成了学生的负担,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2.不利于专业课程各教学环节的相互配合

现代物流管理是由若干子系统构成的,如: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装卸搬运、包装及信息处理等。传统的教学模式,简单地把各子系统设置为各门学科课程进行教学,相互之间难以有机衔接,教学内容不能合理统筹,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3.不利于造就“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职业教育若长期沿用普通教育的课程设置,以专业理论知识为本位,强调知识的传授灌输,忽视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职业教育特色,将容易使教师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不利于造就一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符合职业学校专业教学要求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4.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计划大多是专科教学计划的压缩版,是学科型的知识体系,因此,课程内容与生产实践相脱节,学非所用,学非所需,知识与能力联系断裂,培养的学生无法适应生产一线的要求。

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用工不仅仅需要经验型、技能型、技术型的人才,更需要一批掌握多种不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物流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也从上岗操作型转为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职业教育方法应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运用“一体化”教学模式,集理论学习、现场观摩、技能训练于一体,集计算机网络、物流管理软件、现场物流设施设备的综合运用于一体,既重视理论的学习、运用和指导作用,又突出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以“一体化”教学模式产生聚集效应,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二、物流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设想

1.合理安排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

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应突出从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的转变,要坚持学以致用。使教学计划既有科学性又适合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在课程体系上,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根据学生提高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确定教学目标,将专业课程主要分为基础课程和职业技能课程。基础课程为学生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为将来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职业技能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和项目课程教学模式。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课程内容应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突出实用性。现代物流是传统运输、仓储、包装等行业引入计算机信息技术,经过整合、再造、重组而形成的创新产业,随着技术更新的步伐加快,对物流行业人才知识更新的要求要。因此,基于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应体现市场导向。根据企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设置、更新课程,紧跟市场需求。

2.建立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中职物流主要培养高素质的一线劳动者,增加实践性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信息传递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在学习基础理论课程的基础上,还应在校内建立实习基地、模拟实验室,或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如学校应配置一个大型的物流实训基地,内部设施设备应与一般物流企业基本一致,包括货架、叉车、传送带、pos机、打包机等,同时还应配备一个电脑实训中心,为运输仓储中的单证制作及传输提供技术保障。

3.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出先进性

结合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薄弱、领悟能力相对较弱的实际特点,在实际的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就要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增强其直观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性。教学中可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制作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通过课堂演示与讲解使学生尽快掌握实际操作技巧。同时,结合物流专业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可推广案例教学手段,以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解释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通过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职业资格是劳动准入的重要依据。国家人力资源好社会保障部提出:要积极推进劳动预备制和劳动准入制教育培训的实施。今后所有新增劳动力都将持证上岗。物流专业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更应在教学中推进职业资格证,通过参加“助理物流师”、“物流师”等职业资格考试,系统检验学生的技能,培养从业规范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增强岗位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易燕萍,史金虎.中职现代物流专业课

程改革探索[ j ].职业技术教育,2007,(20).

[2]钟凯彬.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误区[ j ]. 中

国培训,2005,(5).

[3]白培如.一体化教学的功能与作用[ j ].

中国培训,2005,(4).

[4]张义明.实施一体化教学应具备的条

件[ j ].职业技能培训教学,2000,(3).

[5]王慎南,张允志.技工教育实施一体化

第9篇:学校劳动教学计划范文

一、要以实施创造教育为突破口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社会持续的繁荣发展将靠人们不断地创新和创造精神来实现。由此,未来社会的竞争将主要是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竞争,这将是素质教育的内涵。要营造鼓励创新、人人参与的舆论环境。学者们认为:创造的本质是人们作为社会成员的劳动过程。在创造过程中,人的精神活动达到最高境界,创造与人的才能、智慧、意志、情感、道德及个性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创造才能表现在各个方面。

学校要形成有利于创造的教育环境。首先教师要转变现行教育观念,形成新的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素质教育主张教师运用教育教学设施和方法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影响,促使学生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等基本素质的综合提高,使他们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技术人才。技工院校教育的目标是与前者相统一的,学生在校学习,只是其成长过程的一个阶段,此阶段学校的主要任务在于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会学习的能力,特别是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过程是在教师的辅导下由学生来完成的,从本质上讲是学生的认识和探索的过程。教学是一种认识过程,如果学生这一认识没有主观上的能动性,那么认识就无法有效地进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逐步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对于促进学生各项素质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体性思维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前提,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必须要遵守的发展客观规律。从这点出发,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为核心,重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致力于导,服务于学,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把探究新知的认知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要。人们的心理要素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统一结合体。它们共同作用着人的心理因素和行为规范。我们在过去的教育实践工作中,大多是片面强调了智力因素作用而忽视非智力因素作用,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塑造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注重培养智力因素的同时绝不能忽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在培养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方面花大力气,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共同培养,促进学生创造力和潜能的开发,以达到其全面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目的。其次,要形成新的以促进培养学生创造力为核心的教育评价体系。教育评价是教育实践中的重要环节,新的教育评价指标的建设是实现教育转变、形成有利于创造的技工学校教育教学环境的关键。要以创造为教育突破口,推进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转轨,必须下大力气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

二、完善教学管理体制

科学的教学管理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技工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必须适应市场的需要,因而教学管理更需要不断完善与提高。改进工作的薄弱环节,消除各种问题和矛盾,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改进教学管理工作,是技工院校进行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现代管理者認为:明智的决策不在于减少人的短处与不足,而在于如何发挥人的长处和优势。不断建立、充实和完善教学管理体制,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技工院校从根本上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为此,教学工作必须建立有效的教学指挥系统,加强对教学计划的管理,坚持以教学督促常规管理的运行机制;加强对教学计划的管理,促进教师的现代教学观的形成、知识的更新和业务能力的提高;坚持竞争机制的合理应用,健全督促指导文件,调动起广大教师努力工作的热情,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有力地保证各项计划的落实和目标的完成,促进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由学校各级领导包括教学校长领导下的教务处长、教学工作部门负责人在内组成教学指挥网络。其中教务处是这一网络中教学工作的信息、决策、调控、监督、评价的中心,在教学管理系统中起着中枢作用。

三、修订教学计划,精简合并教材,加大实习力度

修订教学计划,精简合并教材,加大实习力度是技工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是当前世界上职业教育较成功的模式。它的特点是突出学生的操作技能训练。理论教学中用什么学什么,实用观点较强,目标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动手查阅有关数据资料,至于公式的来历、推导,一概不问;每周用三分之二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操作学习,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外国的模式,但是他们的教学思路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教学计划是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体现了学校对教学、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严格完成教学计划是教学、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技工学校目前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对教学计划、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进行必要改革,才能实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理论课教学改革应进一步调整优化课程结构,精简、合并、更新教材内容。课程结构要从实际出发,反映培养目标的要求,有助于人才的培养。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从实用观点出发,突出技工院校教育的实际和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对现行教材进行修订,根据培养目标应达到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要求来确定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