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盈利能力分析研究意义范文

盈利能力分析研究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盈利能力分析研究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盈利能力分析研究意义

第1篇:盈利能力分析研究意义范文

关键词:分布式能源;并网;过程管理;精益六西格玛

引言

近年来,随着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和用电紧缺等矛盾日益突出,资源和环境友好的分布式能源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发展。分布式能源具有综合效率高、污染小和发电灵活等特点,其与大电网结合被认为是未来电力市场发展的主要方向。但是长期以来“并网难”却成为困扰分布式能源发展的一大难题。即使目前我国已经正式允许分布式能源并网运行,但涉及到并网的诸多环节仍然缺乏经验和指导。已有大量文献从技术角度对分布式能源并网涉及的电力系统控制等“硬”课题进行了研究,但从管理角度对分布式能源并网涉及的利益相关者的微观行为及并网策略等“软”课题进行研究的却相对较少。

为此,本文从系统科学、管理科学和经济学视角出发,围绕分布式能源并网所涉及的众多影响因素和参与对象,借助于DMAIC的方法论,将分布式能源并网全过程涉及的众多影响因素经过科学的分析层层筛选,找到关键原因,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方案,实现对分布式能源并网的过程控制。

1 分布式能源并网全过程管理的现状分析

随着凉山州新能源产业迅速发展,以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发电项目不断增多,其中以太阳能为主的分布式能源发电尤为突出。

由于各发电客户间差异大,对于分布式能源并网管理目前仍依赖传统电厂接入流程执行。而由于传统电厂存在接入流程繁杂、涉及专业多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新能源并网投产时间,制约清洁能源的发展。截止目前,分布式光伏发电平均每站自提交申请资料到具备投运时间需要40多天。其中并网业务办理涉及调控机构的就有四个大步骤200多项具体内容。

分布式能源并网属新兴能源产业,无论对服务行业本身还是对于接入方的业主都缺乏针对新兴能源并网的专项管理流程;另外,由于分布式能源对电网本身的冲击影响,决定了对于并网接入过程所需的技术要求和专项审核流程更繁杂,造成并网审核和项目投产时间较长。

2 定义阶段

在定义阶段,通过VOC分析,找准客户需求,转化并筛选出1个关键CTQ,制定关键CTQ量化公式,形成项目主要改进指标Y:调度平均接入时间(天);项目指标分解形成两个小指标y1:平均等待时间(天),y2:平均非增值时间(天),并制定项目改进指标Y和小指标y的目标值。使用SIPOC模型(供应商、输入、流程、输出、客户)确认项目实施范围,组成项目团队,完善项目计划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分析及预防措施。最后,对于项目的预期收益进行了预估。

3 测量阶段

测量阶段通过分析分布式能源并网流程图及其每个环节的细化流程图,制定出数据收集计划。使用作业周期分析(如图1)明确各流程节点的时间周期。

再利用关键路径分析(如图2),找到分布式能源并网过程中影响Y:调度平均接入时间各节点的等待时间和非增值时间。

测量阶段最后进行项目指标Y的过程能力分析,过程能力分析方法选择要根据数据分布类型判断,因此首先进行指标Y的数据正态性检验。正态性检验结果显示,P=0.071>0.05,故数据呈正态分布,下一步使用正态性数据过程能力分析(如图3)

凉山公司内部标准要求从并网申请开始60天内完成光伏电站并网接入,故项目小组以60为项目指标的规格上限。过程能力分析结果显示,Cpk=0.62

4 分析阶段

首先进行作业问题识别,进一步明确关键作业路径中“等待什么?什么动作不增值?”,找到关键问题后,针对问题使用鱼骨图对y1、y2两个小指标进行潜在因子分析。

通过CE矩阵工具筛选出影响各小指标y1、y2的潜在关键因子(如图4),再收集收据验证得到影响y1、y2的关键因子。

y1(等待时间)关键因子:(1)服务指南不完善;(2)未采取联动验收调试;(3)电厂不知道提报时间节点。

y2(非增值时间)关键因子:(1)缺少标准作业指导手册;(2)未采取联动验收调试。

5 改进阶段

5.1 改进阶段内容

改进阶段是针对已经确定的关键因子,制定改进方案,并选择试点范围试行改进方案,收集改进后的数据进行验证改进成果是否有效,并拟定全面实施计划。

5.2 改进方法及措施

根据关键因子分析,针对y1(等待时间)关键因子、y2(非增值时间)关键因子制定了对应的改进方案(如表1)。

方案一:制定内部作业指导手册

为了使并网整套启动试验工作如期安全顺利进行,减少过程中范工验收不增值活动,特执行详细的操作规范,指导工程技术人员行为规范。

方案二:建立调控机构内部联动验收调试工作机制

验收调试过程中组成验收小组,继电保护自动化人员参与验收调试,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避免验收返工。

方案三:优化电厂服务指南

在《川电调控〔2013〕216号)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关于印发四川电网光伏发电并网运行服务指南的通知》文件的基础上,优化形成《凉山供电公司光伏发电并网运行服务指南》,在省公司文件基础之上增加了技术要求和电站管理章节,以更好地指导服务光伏电站并网建设。

方案四:加强对电厂宣传力度,业务开展时告知业务办理路线图和时间表

明确告知电厂资料接收路径图,发放标准模板。凉山公司根据需要设置电厂资料接收专责,负责资料节后整理和审查,再分发相关处室。

方案五:建立微信公众平台,拉近客户,提供跟踪式服务

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的总体思路从性质、功能、安全三个方面考虑,目前已完成微信公众平台的建立使用。

5.3 试运行

选取沙河35kV光伏电站作为试运行单位,对试运行的数据进行收集,经验证项目各项改进措施有效,达到了项目预期的目标。

5.4 SPC图分析

通过对非增值时间、浪费时间数据绘制SPC图,统计过程控制图显示:改善后,分布式能源并网周期明显减小,并网光伏电站的并网时间波动也减小,说明项目改进有成效。

5.5 全面实施计划

在试运行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上,公司制定了全面实施计划,将改进方案推广至所有分布式能源并网项目。

6 控制阶段

实施改进后,收集数据确认改进效果有效后,制定出相应的控制流程及文件。使用SPC持续监控数据,防止改进失控,监控改进后的流程及文件在省公司及各地市供电公司执行情况,保证改M效果。

7 结束语

通过“分布式能源并网全过程管理”的有效实施,指标目标达成:非增值浪费时间下降到4天,等待浪费时间下降到3.5天,均完成了设定目标。单个光伏站的客户收益合计可达到10.3万元,精益改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迈出了公司精益转型的步伐,为公司分布式能源管理以及调度管理的全面精益转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精益管理经验。

参考文献

第2篇:盈利能力分析研究意义范文

【关键词】 非寿险公司; 盈利能力; 杜邦财务分析

中图分类号:F6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9-0039-03

保险公司属于经营风险行业,整个经营过程都具有特殊性。保险公司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除了要保证所提品和服务的质量,还要保持自身的财务状况稳定,这样才能实现长期稳健的经营,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盈利能力作为保证保险公司具有较强财务实力的主要因素,是企业创造利润的能力[1],只有财务实力较强的保险公司才有提取足够准备金的能力;此外,盈利能力还影响资本增长,公司吸引外部资本的能力、对外扩张的能力以及偿付能力的高低,最终决定公司能否抵御不利环境的影响并存续下来[2]。因此,本文以非寿险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杜邦财务分析方法对非寿险公司盈利能力进行客观分析,以期为公司战略决策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杜邦财务分析体系

杜邦分析体系是利用几个重要财务指标的相互关系,对企业总体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进行系统分析的方法[3]。杜邦体系的核心是净资产利润率(ROE),将各个指标逐层进行分析,得到一个指标分析体系:

净资产利润率=净利润/所有者权益

=(净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收入/资产)×(资产/所有者权益)

=利润率×资产周转率×[1/(1-资产周转率)]

=资产利润率×权益乘数

杜邦分析体系将企业净资产利润率分为利润率、资产周转率以及权益乘数三部分:

1.企业利润率的高低,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提高企业利润率就要求企业拓宽销售渠道、降低生产经营成本[4]。利润率的分析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决策与运营。

2.资产周转率是营业收入和资产总额的比值,是指企业的每单位资产产生营业收入的大小。得到的数值越大,代表企业资产的效能越高,即企业每单位资产的盈利能力越强。企业可以通过对现有资产的优化配比,分析影响资产的各种相关因素,合理分配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的比例,提高资产利用效率,从而提升盈利能力。

3.权益乘数则是指企业的负债程度。权益乘数越大,代表企业资产负债率高,企业的负债程度高,即企业负债资产所产生的收益高,但同时承担的风险也较高;反之,则较小。企业要在保证资产回报率高于自身负债比率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权益乘数增强盈利能力。

二、非寿险公司盈利能力的改良杜邦分析体系

近年来我国保险业飞速发展,保险行业的竞争也愈发激烈,财务数据分析也越来越受到各个保险公司的重视。但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经济体制,保险公司在我国的存在与发展有其自身的独特性,特别是2006年我国新会计准则的颁布,直接引出了保险行业的“新保险准则”。新保险准则提出了保险业利润表中的新指标“已赚保费”,而已赚保费作为已承担保险责任部分的保费,与保费收入指标相比,也更具有实际意义。将“已赚保费”引入盈利能力分析体系,得到:

ROE={(承保收益/保费收入)+[(投资收益/总资产)×(总资产/保费收入)]}×(保费收入/所有者权益)

=[(承保利润/已赚保费)+(已赚保费/保费收入)+(投资收益/总资产)×(总资产/已赚保费)×(已赚保费/保费收入)]×(保费收入/所有者权益)

=[(承保收益/保费收入)+(投资收益/总资产)×(总资产/已赚保费)]×(保费收入/所有者权益)×(已赚保费/保费收入)

=[(承保收益/保费收入)+(投资收益/总资产)×(总资产/已赚保费)]×(已赚保费/所有者权益)

=[已赚保费利润率+(投资收益率×投资收益系数)]×肯尼系数

三、非寿险公司盈利能力的杜邦体系分析实例

(一)非寿险公司的样本选取

通过查阅资料可知:截至2013年,我国境内经营非寿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共有64家。为了得到全面客观的分析结论,随机抽取其中的30家公司作为分析样本,再通过查找《中国保险年鉴2014》获得真实有效的相关数据,进行非寿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分析。

(二)数据搜集与整理

通过查找《中国保险年鉴2014》,得到30家样本公司基于杜邦体系的盈利能力分析的基础数据。通过对基础数据的计算,得到30家样本公司的杜邦分析体系指标数据。

(三)盈利能力指标分析与评价

1.股东权益收益率

股东权益收益率(ROE),又称净资产利润率,表示公司收益与所有者权益的比值,是杜邦分析体系的核心指标,也是评价公司盈利能力的第一项指标。这个指标既反映了企业所有者也就是股东所投资本的获利能力,还体现了公司各项经营投资活动的效率与成果[5]。其公式为:股东权益收益率=(已赚保费利润率+投资收益率×投资收益系数)×肯尼系数。

由表1分析可得2013年度30家样本公司的平均股东权益收益率为-6.57%。其中,最高的是安邦财险的37.83%,最低的为国泰财险的-131.50%。30家公司有19家公司的股东权益收益率为正值,占抽样样本的63.33%;11家公司的股东权益收益率为负数,占总体的36.67%。

总体来看,2013年我国非寿险公司股东收益率数据分析情况一般。从30家样本公司的股东权益收益率与公司成立时间的数据分析可知,成立时间较长、资本雄厚的公司股东权益收益率较高;而本年度股东权益收益率为负数的公司多为成立时间还比较短或者规模较小的公司,这些公司处于业务起步期,财务状况不稳定是正常现象。但是具体到每家公司,尤其是收益率为负数的公司,还都应该具体分析其影响股东权益收益率的各项指标,进而得出具体全面的盈利能力分析结论。

2.已赚保费利润率

已赚保费利润率是指一定时期内非寿险公司经营保险业务获利与已赚保费的比值,代表企业每单位保费的实际收益。已赚保费利润率代表的是保险公司在其主营业务承保业务方面的收益率,是评价非寿险公司盈利能力状况最重要的指标。其公式为:已赚保费利润率=保险业务利润/已赚保费。

由表1分析可得,2013年度,30家样本公司的已赚保费利润率差异巨大,且绝大多数为负值,而平均已赚保费利润率为-14.49%。其中,已赚保费利润率最高的公司为安邦财险的7.79%,最低的诚泰仅为-77.70%。30家非寿险公司里中仅有人保、太保、华泰等8家公司的已赚保费利润率为正值,只占样本公司的26.67%,且这8家公司的已赚保费利润率均值也仅有1.96%。这反映出2013年度我国非寿险行业只有两成公司在承保业务领域盈利,且承保业务盈利能力也较弱。

非寿险行业承保业务领域出现大量亏损,究其原因是我国非寿险业起步较晚,业务发展仍然不成熟。那些起步较早的老牌非寿险公司承保业务已趋于成熟,还是可以在承保领域取得盈利。这种状况也反映出现阶段我国非寿险公司的主要盈利在投资方面,是我国非寿险行业趋于理性化的表现。但同时反映出,承保领域仍是公司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一大关注点,新兴的非寿险公司应抓住这个契机,在承保业务方面多做努力,进而提升自身盈利能力。

3.投资收益率

投资收益率是保险公司盈利能力两大指标之一,是指一个阶段内保险公司资本投资收益与总资产的比值[6],代表企业的资本运营能力与成果。公式为:投资收益率=投资收益/资产总额。

表1所示,2013年30家样本公司的平均投资收益率为3.02%。其中,投资收益率最高的为永安保险公司的5.19%,最低为现代保险公司的0.29%。与前两个指标不同的是30家样本公司的投资收益率指标全部为正值。说明我国非寿险行业对投资业务的重视度较高,发展也较好。

同时将投资收益与已赚保费利润结合分析,30家样本公司中国寿财险、大地、太平财险等11家公司已赚保费利润为负值,但凭借其较高的投资收益,可以弥补公司在承保业务方面的亏损。因此,承保业务和投资业务是拉动保险公司经营效益的双驾马车,两项业务同步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才能健康有效地发展[7]。

4.投资收益系数

投资收益系数是保险公司资产总额与保费收入的比值,代表着非寿险公司潜在的收益水平,从而可以决定公司潜在的盈利能力水平。其公式表示为:投资收益系数=资产总额/已赚保费。

表1所示,30家样本公司2013年度投资收益系数最高的是现代保险,系数值高达43.32;最低的是国寿财险,仅为1.40。在30个样本数据中,求得平均投资收益系数为5.10。其中有安邦财险、长江财险等6家公司的投资收益系数高于样本平均值,占样本的20%,说明我国非寿险行业有约两成公司有着较高水平的资产可以用于发展投资业务,这项指标合理的较高水平对公司的盈利能力发展无疑也是利好。

5.肯尼系数

肯尼系数是美国学者Roger Kenney率先提出并使用的。用保费收入除以所有者权益表示,这个指标可以将公司的所有经营成果放大来看,从而得出有关非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结论。公式为:肯尼系数=已赚保费/所有者权益。

由表1分析可知:2013年,30家抽样公司中人保财险和国寿财险的肯尼系数分别为3.17和3.26,代表其2013年度已赚保费是所有者权益的3倍之多。说明人保、国寿等肯尼系数较高的非寿险公司的承保业务相对于自持股本来说规模偏大,要提高公司盈利能力应该追加公司投资。而长江财险、诚泰保险两家公司的肯尼系数仅分别为0.10和0.15,说明这两家公司的承保业务相比于自持股本规模偏小,应通过提升公司的承保业务规模来提高盈利能力。

四、结论

从最终分析结果来看,人保财险、安邦财险等老牌非寿险公司的各项财务数据都比较乐观,说明其2013年度财务状况较稳定,盈利能力状况也较强。通过核心指标股东权益收益率发现国泰财险、利宝等公司的状况较差,具体分析则得出其已赚保费利润率指标数据较差,投资收益率状况也一般,说明其应当重点关注自身承保能力,同时也不能忽视投资业务,更需要关注负债带来的高风险。而分析肯尼系数指标发现,长江财险、诚泰保险两家公司的肯尼系数仅分别为0.10和0.15,说明这两家公司的承保业务相比于自持股本规模偏小,应注意通过提升公司的承保业务规模来提高盈利能力。同时发现我国非寿险公司盈利能力的高低与公司成立时间具有相关性,即成立时间较长的公司,财务状况较稳定,盈利能力也较强;成立时间较短的公司则相反。

【参考文献】

[1] 刘汉民.保险公司盈利能力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371-393.

[2] 张旭升.中国非寿险公司扩张新风险业务承保能力实证分析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1(5):36-38.

[3] 陈兵.保险公司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231-262.

[4] 中国保险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保险年鉴2014[M].北京:中国保险年鉴社,2014.

[5] 邓大松,向运华.保险经营管理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175-221.

第3篇:盈利能力分析研究意义范文

【关键词】经济增加值 业绩考核  价值管理  评价  意义

经济增加值,是近年来最引人注目好广泛使用的企业业绩考核指标,它是一种把企业基础和价值基础结合起来的评价方法,是通过对财务会计报表等资料加以调整、用于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的指标。。

经济增加值又称经济附加值,是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扣除企业全部资本成本后的余额。

一、经济增加值的计算

在计算经济增加值时,首先应有一定区间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附注等资料,先简单分析一下,然后通过利润表的数据,计算出税后净营业利润。分析确定企业资产价值总额,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计算企业经济增加值,用于比较评价经营绩效。

经济增加值=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税后净营业利润-调整后资本×平均资本成本率

税后净营业利润=净利润+(利息支出+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非经营性收益调整项×50%)×(1-25%)

调整后资本=平均所有者权益+平均负债合计-平均无锡流动负债-平均在建工程

其中:

(一)利息支出是指企业财务报表中(财务费用)下的“利息支出”。

(二)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是指企业财务报表中“管理费用”下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和当期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对于为获得国家战略资源,勘探投入费用较大的企业,可以将成本费用情况表中的“勘探费用”视同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按照比例(原则上不超过50%)予以加回。

(三)非经营性收益调整项包括:

变卖主业优质资产收益;减持具有实质控制权的所属上市公司股权取得的收益;企业集团转让所属主业范围内且资产、收入或者利润占集团总体10%以上的非上市公司资产取得的收益。

业主优质资产以外的非流动资产转让收益,企业集团转让股权收益,资产转让收益。

其他非经常性收益,与业主发展无关的资产置换收益、与经常活动无关的补贴收入等。

   吉安公司是一家高科技公司,成立于2005年,该公司原来一直将持续盈利能力目标作为财务战略目标,并将利润作为其业绩考核的核心指标,但近年来,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大幅下滑,市场占有率也出现了下降,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公司董事会决定转变财务战略目标,有持续盈利能力目标转变为经济增加值最大化目标,并确定以经济增加值作为绩效考核的核心指标。经过充分分析研究,该公司确定明年目标经济增加值为5000万元,该公司进行2012年财务规划,有关资料如下:

1、2011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0000万元,净利润4500万元,平均资产总额为10000万元,平均无息流动负债为1200万元。

2、2011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增长20%,预计销售净利润、资产周转率不变,并且平均无息流动负债与销售收入的比例也不变;

3、公司为推进技术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2010年拟投入研发费用1000万元。

4、预计2012年对外转让闲置设备税前收益100万。

5、公司目标资本结构为资产负债率50%,2012年将继续维持。在该资本结构下,公司负债的平均利率为6%。

6、公司所得税率为25%,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为10%。

公司的净利润=4500×(1+20%)=5400(万元)

公司的平均资产=10000×(1+20%)=12000(万元)

公司的平均无息流动负债=1200×(1+20%)=1440(万元)

公司的负债=12000×50%=6000(万元)

利息支出=6000×6%=360(万元)

税后净营业利润=5400+(360+1000-100×50%)×(1-25%)=6382.5(万元)

调整后资本=12000-1440=10560(万元)

经济增加值=6382.5-10560×10%=5326.5(万元)

第一、由于预计的经济增加值高于目标经济增加值,所以,能实现目标。

经济增加值较为充分的体现了企业创造价值的先进管理理念,有利于促进企业致力于为自身和社会创造价值财富。

第二、经济增加值直接与股东财富的创造相联系。

第三,经济增加值不仅仅是一种业绩评价指标,还是一种财务管理和薪金激励体制的框架。

第四、在经济增加值的框架下,公司可以向投资人宣传他们的目标和成就,投资人也可以用经济增加值最晚前景的公司。经济增加值还是股票分析师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

二、经济增加值方法的意义

第4篇:盈利能力分析研究意义范文

关键词:基建技改;项目后评价

中图分类号:F40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01

一、概述

近几年公司基建技改项目较多、投资额度也比较大、施工周期长。项目实施的依据是上级主管部门下发的项目初步设计的批复。项目完成后预定的目标值是否实现,如:投资完成情况、安全、环保、工期、质量、经济效益等方面,需要在项目竣工投产运行一段时间后,根据实际数据资料进行全面的定量分析评价来验证,这种评价就是项目的后评价。

二、项目后评价的意义和作用

在一个项目建成投产或投产使用后的一定时间,对整个项目进行全面的评价,对初步设计批复的的各项内容完成情况进行全面地检查和对比,通过检查和对比,一是及时发现已完工项目存在问题的关键点,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水平,找出节省投资的更有效途径,同时,制止浪费,把经验教训化为财富;三是项目的后评价与单纯的财务后评价不同,不仅包含项目投资效益的评价,还包括项目实施的投资控制、效益、工期、质量、安全、环保等全面评价;四是实施企业基建技改的低成本战略。并对后续基建技改方案设计、项目的立项审批、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三、项目后评价组织机构

基建技改主管部门全面负责项目后评价的日常组织与管理工作,按照项目初步设计确定的各项指标,组织有关部门全面作出后评价报告;各专业职能部门对各自所负责的项目内容作出专业性的评价,由基建技改主管部门负责整理汇总后,向公司主管领导汇报。

四、后评价评判依据

1.项目实施单位概况简介、企业规模、经济效益情况等;

2.立项审批部门的项目报告、项目概况、包括项目立项的依据、主要内容、达到的目标等方面内容;上级主管部门审批的初步设计中包含的各项目标及概算。

五、后评价工作程序

1.明确项目后评价目的即具体要求。由基建技改主管部门组织有公司相关部门组成评价小组,制定详细的后评价计划;

2.收集资料,制定详细的调查提纲,确定调查方法与对象,开展实际调查工作,完善后评价所需的各种资料数据。

3.围绕项目后评价内容,采用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分析研究、运用财务手段和控制理论分析研究,由评价小组评定。

4.将分析研究和评价小组评定的结果汇总,形成后评价报告上报公司领导。

通过以上步骤,将项目可研报告或初步设计、项目实施、项目后评价形成闭环管理,可以有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后续项目的立项审批、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六、后评价主要内容

1.项目的选址区域布置的合理性,工艺布局是否合理顺畅、对将来生产和发展影响如何;

2.设计思路是否有自相矛盾的地方,能否能达到预期的生产能力;

3.设计选用的建筑物、设备的正常生产能力与允许发挥的能力是否协调,是否造成了建筑物、设备的功能性浪费;

4.建设施工单位的素质和工作质量,会对工程质量产生影响极大,对项目正常投入使用、使用寿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施工质量的检查;评价建设单位对施工、监理等单位选择是否正确,尤其是施工单位的选择,是施工质量的关键。

5.后评价考虑工艺设备价格、制造厂家选择是否合理、售后服务情况如何;不能片面强调购买设备价格低廉这一项指标,要全面综合考虑。这就要求设备招标采购部门认真组织相关单位,做好各项基础数据收集整理、对比工作,做到有据可查,采购性价比最优的设备,才能最大可能节约资金。

6.后评价强调计划性,在建设期内要按照设计、实施计划进行,计划合理制订设备采购计划,尽量避免购置的设备长时间闲置,造成设备损耗和资金浪费。

7.后评价影响工期的因素,如设计、项目审批、土地购买、外部动能提供、工程施工确定影响工期的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找出经验教训。

8.后评价设备是否按合同要求时间进厂、安装、调试,特别是设备安装过程和质量,建设单位一定要及时监督检查,大型精密设备要有检查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

9.后评价设备验收环节,设备验收工作,对于用户来说至关重要,应由工艺、设备、车间相部门专业人员组成验收小组,按照双方签订的技术协议要求,检验加工完成的产品和生产效率是否满足工艺要求,同时对设备制造及安装质量、安全措施是否齐全可靠进行认真检查,并且要准备一定数量的产品,进行一定时间的负荷试生产,进一步考验设备的制造质量和效率,另外,设备的图纸和其他资料要齐全,便于设备故障处理和维修保养。

10.后评价资金到位及使用情况,资金充足与否是影响项目建设工期、质量的关键因素,反思开工前后资金筹措过程及对项目建设的的影响,并且按照上级主管部门批复的初步设计中的投资概算,逐项检查对比是否有超资的项目,明确超资的原因及额度,便于向相关领导汇报。

七、项目后评价可采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方式

定性后评价适用于投资小、工期短的技改项目,它评价的内容为企业提供总结性结论。定量后评价适用于投资大、工期长的技改项目,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施工周期、施工质量、投资控制、安全、环保各目标值是否达到等。

八、项目后评价的财务评价方法

1.盈亏平衡点评价法:盈亏平衡点评价法,就是以项目投产后的实际产销量,通过计算项目盈亏平衡点,据此分析判断项目方案经济效果的影响能力程度,说明项目方案实施的风险大小及项目承担风险的能力,对项目投资决策期所提供的盈亏平衡点的准确性进行评价。

2.净现值评价法:将项目投产后的实际净现值与项目决策时的预期净现值比较,反映项目生命周期内项目盈利能力动态平价的具对指标。

3.收益率评价法:将项目投产后的实际内部收益率与项目决策时的预期内部收益率比较,内部收益率指标翻译项目的盈利能力,其值越高,方案的经济行约好。

九、结束语

第5篇:盈利能力分析研究意义范文

关键词:现金股利 盈利能力 投资机会 公司规模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股利政策的制定是上市公司理财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有很多专家学者对这一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良好的股利政策历来被认为是公司优良经营状况的体现,代表着公司良好的发展前景,可以树立优秀的企业形象,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从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从理论来看,目前国内对于上市公司支付现金股利影响因素的研究,大部分是直接对影响因素做出假设,在这个基础上建立模型,而少有把公司按股利分配情况分类后研究公司本身的特点,而且对新上市的公司也没有单独分析。本文将把公司分为两大类,当前时期分配股利的和不分配股利的,其中不分配股利的公司还会再分为两部分,其一是曾经分配过股利的,另一部分是从未分配过股利的。然后会对盈利水平、投资机会、公司规模这三个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对每年新上市的公司单独分析。这对于完善股利理论具有相当意义,也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法。

从实践上来看,对现金股利影响因素的全面分析有助于找到我国上市公司少分红的根源,进而有助于采取措施改善这一情况。对投资者来说,企业是否发放现金股利是一项重要因素,这有助于他们筛选有意愿投资的公司,保障他们的利益。对企业来说,有助于他们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树立良好的形象。对市场来说,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进一步规范市场,更好地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促进我国市场繁荣。

影响股利政策制定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从盈利能力、投资机会和公司规模三个方面进行剖析,并验证它们是否能完全解释现金股利分配的情况。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上市公司分为四类:支付现金股利的、不支付现金股利的、曾经支付过现金股利的、从未支付过现金股利的。通过研究四类公司的数量和占比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可以总结出国内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的特点和倾向,进一步详细分析它们在盈利能力、投资机会、公司规模三个方面的数据特征。

针对支付现金股利与否的倾向问题,本文将使用Logistic模型研究盈利水平、投资机会、公司规模三个因素的影响力度。其中,盈利水平使用营业利润占总资产的比率,投资机会用Tobin’s Q值,即市价对账面价值比率,公司规模用公司资产总额的对数。

根据以上分析研究,可以得出中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基本发展情况,四类公司在盈利能力、投资机会、公司规模三方面的财务指标特点,以及这三方面究竟能够解释多少股利分配的情况。

二、股利政策相关文献综述

(一)盈利能力

Lintner(1956)选取了600家上市公司中的28家公司进行研究,并建立了公司现金股利支付模型,研究发现:公司偏好于制定一个长期的、稳定的股利支付政策,稳定的股利对公司的经营者十分重要,只有当盈利水平有长期持续性的波动,公司才会考虑改变股利支付水平。Fama和French(2001)发现,支付现金股利的公司的盈利水平要普遍高于未支付现金股利的公司。而且由于大量新上市的公司的关系,所有公司都倾向于低盈利水平这一不支付现金股利公司的典型特征。他们还发现,无论盈利能力大小,1978年之后,美国的公司都出现了低股利支付的倾向。

陈国辉、赵春光(2000)研究发现,公司的盈利能力对公司的现金股利政策有重大影响,呈正相关,且股利政策与上一年的盈利水平相关程度更高。魏刚、蒋义宏(2001)在他们对上市公司的问卷调查中发现,上市公司在决定股利政策时主要考虑的是本期及以后各期的盈利能力。袁天荣、苏红亮(2004)研究了上市公司中存在的超能力派现的问题,发现超能力派现与净资产收益率存在负相关关系,即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超能力派现的现象越不容易发生。

(二)投资机会

Jensen和Meckling(1976)研究发现,当公司有更多的投资机会时,会倾向于更低水平的现金股利支付率。他们还提出,当公司有相当的投资机会时,如果保留大量的可支配现金,经营者会出现过度投资的倾向,从而与股东的利益发生冲突,产生问题。Smith和Watts(1992)研究了不同的行业与现金股利支付率的关系,研究发现,在那些具有更多投资机会的行业中,现金股利支付水平更低,而且一个行业受到的管制水平也会对现金股利支付产生重要影响。Fama和French(2001)发现,不支付现金股利的公司比支付的公司有更好的成长性机会。而且不管投资机会高还是低,公司的现金股利支付率都在降低。

陈国辉、赵春光(2000)研究认为,成长性机会更高的公司,其现金股利发放水平更低。魏刚、蒋义宏(2001)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当公司不分配现金股利时,主要是因为有较好的投资项目,而且公司很少考虑流通股股东的利益。谢军(2006)通^对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的横截面数据的分析,认为当企业有好的成长性机会时,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就不再乐于分配较多的现金股利,而是倾向于让公司保留更多的现金用于投资。

(三)公司规模

Chang and Rhee(1990)认为,公司规模越大,就越容易建立起良好的公司形象,也越容易获得更多的外部资金,从而有利于其支付更高水平的现金股利。Fama和French(2001)发现,在1963―1967年,支付现金股利的公司的规模平均是不支付的公司的8倍;而在不支付现金股利的公司中,曾经支付过的公司的规模是从未支付过的公司的规模的3倍。但无论公司规模大还是小,他们的现金股利支付意愿都在逐年下降。

吕长江和王克敏(1999)运用双步骤法(因子分析-逐步回归分析法)研究发现,公司规模越大,股利支付水平越高。陈国辉、赵春光(2000)研究发现,公司现金股利发放水平与公司规模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公司规模是否对其产生重大影响这一问题并不明确。刘淑莲、胡燕鸿(2003)运用分类统计和回归分析方法,对299个样本公司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支付与公司的资产规模也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而邵军(2004)通过对2001―2002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横截面数据分析发现,公司规模并不影响现金股利发放水平。袁天荣、苏红亮(2004)研究了上市公司中存在的超能力派现的问题,发现超能力派现与公司资产规模存在负相关关系,上市公司规模越小,其扩张欲望也就越强,越容易发生超能力派现以吸引融资并为以后的发展创造条件。

三、 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的情况

(一)我国与现金股利分配相关的政策

从2000年起,为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行为,我国证监会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2000年底,我国证监会在上市公司的再融资政策中,明确提出上市公司必须满足近三年的现金股利分配条件后才能申请配股增发。2001年3月,我国证监会在《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中提出,上市公司再融资时,若近三年未有分红派息,且董事会对于不分配的理由未做出合理解释,担任主承销商的证券公司应当重点关注,并在尽职调查报告中予以说明。2004年12月,我国证监会在《关于加强社会公众股股东权益保护的若干规定》中提出,上市公司应当将其利润分配办法载明于公司章程;上市公司董事会未做出现金利润分配预案的,应当在定期报告中披露原因,独立董事应当对此发表独立意见;存在股东违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上市公司最近三年未进行现金利润分配的,不得向社会公众增发新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或向原有股东配售股份情况的,上市公司应当扣减该股东所分配的现金红利,以偿还其占用的资金。2006年5月,我国证监会了《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其中提出,上市公司公开发行证券条件须满足最近三年以现金或股票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最近三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20%的财务条件。2008年10月,我国证监会在《关于修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若干规定的决定》中提出,上市公司公开发行证券条件须满足最近三年以现金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最近三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30%。

(二)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的情况

关于公司的现金股利分配情况,首要问题就是公司是否决定分配现金股利。本文统计了1998―2013年间我国上市公司是否分配现金股利的数据。这些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选取的是沪深两市的所有上市A股,剔除了金融保险类公司,因为这类公司的现金股利支付决策跟其他行业的决策的考量因素存在诸多不同。我国上市公司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当年发放股利的公司,第二类是当年未发放股利的公司。其中,当年未发放股利的公司又细分为两类:一类是从未发放过股利的公司,另一类是曾发放过股利的公司。经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总数一直呈增加态势,且从2009年起增长速度加快。2000年是个转折点,发放股利的公司由1999年的275家跃至624家,这显然是因为证监会的关于再融资条件的要求。2001年到2003年,随着上市公司总量的不断增加,发放股利的公司数量却略有下降。之后因为2004年证监会的新规定,发放股利的公司数又迎来了一个小高峰。2005年的发放股利公司数再次下降,后又因为2006年的证券发行条件而再次上涨。从2006年往后,发放股利的公司数量一直稳定增长,增长速率与上市公司总数基本保持一致。在未发放股利的公司中,从未发放过股利的公司数一直在下降,截至2013年,从未发放过现金股利的公司仅有90家。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情况受到政策的极大影响。经过证监会对上市公司股利分红的规范后,股利分配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愿意支付现金股利的公司的数量和比例继续保持着增长和稳定。并且可以看到,股利分配的比例突然提高的时间点和证监会政策的时间点保持着一定程度上的同步性。改善的股利分配情况稳定了股票市场,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但这一现象的影响是否完全是有利的并不能确定,因为公司是否发放股利历来被认为传递着公司经营状态的信息,证监会的强制性要求有可能会改变这一情况从而影响投资者对公司的正确判断。

四、不同分类公司的财务指标分析

本文关于不同分类公司的财务指标数据均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这部分数据的期间为1998年到2013年。所有公司被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当年发放股利的公司,第二类是当年未发放股利的公司。其中,当年未发放股利的公司又细分为两类:一类是从未发放过股利的公司,另一类是曾发放过股利的公司。从未发放过股利的公司是以1998年为基年分类的。

本文关于这几类公司的财务指标分析讨论集中于以下三部分:盈利能力、投资机会和公司规模。各部分指标的具体情况及分析如下。

(一)盈利能力

如表1所示,本文选取了营业利润占公司资产总额的比率来表示公司的盈利能力。不论哪一年中,发放股利公司的盈利性都比未发放股利公司的盈利性要强。在1998―2013年中,发放股利公司平均的比率是6.68%,而未发放股利公司只有-1.37%。而在未发放股利公司中,从未发放^股利公司的是-4.42%,也低于曾经发放过股利公司的-0.47%。营业利润同时体现着公司的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但净利润对于公司做出是否发放股利的决定相关性更强。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证监会的各项相关政策出台之后,发放股利公司与不发放股利公司在盈利能力之间的差别有所减少,这一现象从一方面讲是证监会的政策有效,但换个角度讲,它是否会影响到投资者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判断这一点有待讨论。而且可以发现,发放股利公司平均常年营业利润都保持着正向的盈利性,而未发放股利公司在62.5%的年份里平均营业利润为负,从未发放股利公司的平均营业利润仅在1999年为正,其余年份均小于零。这也更充分地说明了是否发放股利的公司之间盈利能力差别十分明显。

(二)投资机会

如表2所示,本文选取了Tobin’s Q,即公司的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的比值来表示公司的投资机会。Tobin’s Q,是公司的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的比值。当这一比值较高时,表明公司的市场价值较高,公司将更倾向于增加投资支出来获取更多收益,这一比值历来被视为代表投资机会的绝佳指标。在1998―2013年所有年份中,未发放股利公司的Tobin’s Q值都比发放股利公司要高出不少。未发放股利公司的Tobin’s Q值平均为1.94,而发放股利公司仅为1.6。而在未发放股利公司中,从未发放过股利公司的Tobin’s Q值也更高,平均为2.68,远高于曾发放过股利公司的1.77。这一倾向在1998年到2013年的任一年份中都十分明显,因此在之后将使用Tobin’s Q值作为公司投资机会的替代指标。

(三)公司规模

如表3所示,本文选取了公司的资产总额来表示公司的规模。发放股利公司的资产规模远远大于未发放股利公司。在1998―2013年,发放股利公司的平均资产总额是72.33亿元,是未发放股利公司的平均资产总额29.80亿元的两倍多。而在未发放股利公司中,曾发放过股利公司的34.25亿元的平均资产规模也远大于从未发放过股利公司的20.53亿元。这说明,发放股利的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度过了公司扩张期,正处于稳定状态,资金也相对更为充裕。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公司规模是股利发放决策中的一个影响因素,由于资产总额数字过大,在后文将使用资产的对数作为公司规模的替代指标。

五、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假设

根据相关理论、文献资料,以及本文之前对于不同股利情况的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指标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盈利能力越强,发放现金股利的可能性越大。

首先,盈利是发放现金股利的基础,只有公司本年度盈利时才会考虑发放现金股利。当公司处于亏损状态时,公司并没有可供分配的利润,也不会发放现金股利,在这种情况下发放股利的公司屈指可数,也不存在讨论的必要性。而且,公司盈利能力越强,可供分配的利润也越多,公司也就会相应地提高股利支付水平。

其次,根据股利政策信号传递理论,公司内部的经营者经常选择股利支付情况向投资者传递信息。当经营者确信他们公司的当前股价低于其内在价值时,他们就有动机将私有信息传递给投资者公众以提高股票价值。通常,当公司未来能够保持较高的利润水平时管理者会充满信心,他们会认为公司的当前股价低于其内在价值,然后他们会维持较高的股利支付水平以传递利好信息来提高股价。相反,如果公司经营者预计到未来盈利将呈持续性不理想时,他们往往维持甚至降低现有股利水平,这等于向股东和潜在投资者发出了利淡信号。

然后,当公司盈利能力强、收入稳定时,其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会比较小,因此相对于其他公司,他们能以较低的成本筹集债务资本,又因为债务资本比股权资本有节税收益等优点,较少受到筹资渠道限制,也就乐于把盈利以股利的方式回报给投资者。

H2:投资机会越大,发放现金股利的可能性越小。

啄食理表明,企业在有新的资金需求时,会首选成本最低的留存收益来满足。公司如果未来有较多的投资机会,就会有较多的资金需求,出于对长远发展的考虑,他们一般不会把净利润以现金股利的形式发放给股东,而是留存在公司用于生产经营或扩大规模,这样可以增加股东的长远利益。因此,那些具有很多投资机会的处于高速成长阶段的公司,更有可能把经营所得用于那些有利可图的项目,发放现金股利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H3:公司规模越大,发放现金股利的可能性越大。

首先,理论表明,当公司规模越大,公司中更有可能存在各种“委托-”问题,由此而产生的成本也越大,公司也就更有动力发放较多的现金股利以降低成本,提高公司价值。

其次,实证会计理论中的规模假设表明,公司规模越大,其经营的政治成本也越高,因此较大规模的公司的扩张欲望没有小规模公司那么强烈,再因为大规模公司更希望维持一个稳定良好的形象,所以大规模公司并不需要将那么多的资金都用于再投资和扩张,也就更有可能发放现金股利。一般说来,大规模公司的信用比小规模公司更好,因此可以用更低的成本筹集债务资本,取得更多外部资金,因此对于可供分配利润这样的内部资本没有那么强的依赖,也就更有可能发放现金股利。

(二)变量指标体系的设立

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政策作为因变量,变量符号为In[y/(1-y)],这代表着发放现金股利的概率,发放现金股利时为1,未发放现金股利时是0,在Stata中的变量名称为Interest。第一个自变量的变量符号是Profit,代表着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是公司的营业利润占公司资产总额的比率。这个指标意味着公司利用其现有资产获取收益的能力,而且扣除了营业外因素的影响,更能代表公司的盈利能力。第二个自变量的变量符号是Invest,代表着上市公司的投资机会,是公司的Tobin’s Q值,即公司的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的比值。这个比值将资本市场与实业经济联系起来,揭示了货币经由资本市场而作用于投资的一种可能,是表示投资机会很好的指标,而之前提到的资产增长率受到其他方面影响太多,不能很好地作为投资机会的替代指标。第三个自变量的变量符号是Size,代表着上市公司的公司规模,是公司的资产总额以10为底的对数值。因为公司的资产额数字太大,不利于统计计算,因此其采用了以10为底的对数值。

本文由于研究的时间跨度比较长,为提高精确度,因此把各年年份作为哑变量,变量符号为F到U,每个样本所对应的年份变量值为1,其余值为0,共16个哑变量。

(三)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样本选取原则是:(1)1998―2013年间A股上市的所有公司;(2)剔除全部B股上市公司;(3)剔除了证监会行业分类中金融类行业(银行、保险、证券等)的A股上市公司,因为它们的股权、资金等情况不同于一般上市公司,不适合一起研究,因此剔除;(4)剔除了数据不全及数据异常的上市公司。

最终,得到的总样本数为22 848。本文的样本数据均来自于国泰安(CSMAR)系列公司研究数据库,本文数据统计及处理采用的软件为Excel 2010和 Stata 13。

(四)研究模型的选择

在研究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政策时,由于研究的问题是公司是否分配现金股利,这是一个属性变量,只有“是或否”两个情况,分配现金股利用“1”表示,不分配用“0”表示,不适用直接的回归分析,故本文对是否分配现金股利的问题选用Logistic模型,对因变量的值进行Logit变换,使其适用于回归分析。以本文之前变量设计部分提到的3个指标为自变量,以是否分配现金股利的概率为因变量,建立模型如下:

In[y/(1-y)]=α+β1×Profit+β2×Invest+β3×Size+ε

(五)模型的实证结果及分析

Profit即公司的营业利润占公司资产总额的比率,平均值是3.89%,标准差是7.06%,最小值是-127.84%,最大值是50.42%,中位数是4.06%。

Invest即公司的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的比值,又称Tobin’s Q值,平均值是1.66,标准差是0.798,最小值是0.10,最大值是7.96,中位数是1.41。

Size即公司的资产总额以10为底的对数值,平均值是9.32,标准差是0.49,最小值是7.88,最大值是12.36,中位数是9.24。

使用logistic回归后,将Stata显示的内容整理如下,其中,变量F、G、H、I、J、K、L、M、N、O、P、Q、R、S、T、U均为年份的控制变量。由实证结果可以得到以下回归方程:

In[y/(1-y)]=-5.006+29.00×profit-0.532×invest+0.661×size

变量profit,即公司的营业利润占公司资产总额的比率,代表公司的盈利能力,对公司是否分配股利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越强,就越有可能分配现金股利,证得假设一。

变量invest,即公司的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的比值,又称Tobin’s Q值,代表公司的投资机会,对公司是否分配股利有显著的负相关性影响。公司的投资机会越大,就越不可能分配现金股利,证得假设二。

变量size,即公司的资产总额以10为底的对数值,代表公司的规模,对公司是否分配股利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影响。公司的规模越大,就越有可能分配现金股利,证得假设三。

这个模型的整体p值小于0.001,f明各解释变量联合起来对被解释变量有显著影响,即回归方程整体显著。当公司的盈利能力越强,投资机会越少,公司规模越大,则公司就越可能发放现金股利。然而模型的R2值为0.2837,即模型的拟合优度为28.37%,说明盈利能力、投资机会、公司规模三项因素可以解释股利是否分配的28.37%的变化,可能存在着没有将其他更重要的解释变量涵盖进来的问题。

六、 结论

经过对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情况的政策及时间变化趋势的研究、对按股利不同分类下上市公司财务指标的分析总结和相关的Logistic实证分析,得到的结论简单归纳如下:

首先,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情况是在不断改善的,分配现金股利公司的数量和比例在过去的十多年里都在上升。但是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证监会对于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派的各项引导类政策和强制性政策。每次证监会的文件,当年的现金股利分配情况就会随之上升一个台阶。

其次,分配现金股利的公司倾向于具有更高的盈利能力、更少的投资机会、更大的公司规模。这一趋势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同时可以看到,这一差别随着证监会各项政策的出台在近几年变得没有之前明显了。这既说明了政策的有效性,也说明在考虑现金股利影响因素时我国政策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然后,经过实证分析,确定了盈利能力、投资机会、公司规模对我国上市公司是否分配现金股利都有显著影响,都是现金股利的重要影响因素。并且盈利能力更高、投资机会更少、规模更大的公司更有可能分配现金股利。但是同时,这三个因素只能解释现金股利分配中一部分的变化,说明还存在其他的因素会对股利分配有影响。

本文也有一些不足之处。第一,可以确定证监会出台的相关政策会对公司现金股利的分派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这一因素却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纳入实证分析的考虑范围。第二,对于证监会政策造成的影响的利弊,本文没有对此进行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袁天荣,苏红亮.上市公司超能力派现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4,(10).

第6篇:盈利能力分析研究意义范文

【关键词】 国有资本; 企业目标实现; 相关性; 列联表

一、理论文献综述

西方经济理论认为,资本是价值增值的手段和载体。按所有者不同,资本可以分为公有资本和私有资本,公有资本通常即为国有资本。我国的国家性质和经济体制决定了国有资本在我国的重要地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入,国有资本在一般竞争性领域战略调整步伐日益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增大了企业中非公有资本的比例,形成了国有资本控股、非公有资本参股或非共有资本控股、国有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大量出现;但可以看到,在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中国有资本的比重仍然很大。因此关于国有资本与企业特别是上市企业经营绩效关系的研究在我国一直是一个热点。

关于国有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问题前人已进行了多项研究。在已有的研究中,关于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结果可以分为两大类:相关和不相关。例如,董麓、肖红叶(2001)对169家公司1996年到2000年的有关数据进行回归发现,股权集中度、国家股比例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没有影响;而许小年、(1999)通过对1993至1995年我国300多家上市公司的分析发现国家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正相关。另外,郭跃进、(2005)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2002年数据的实证分析,研究了公有资本与非公有资本的结合效率问题,他们发现公有资本与非公有资本结合的上市公司中,非公有资本控股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明显优于公有资本控股的上市公司。

二、研究方法

虽然关于企业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前人已做过很多,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关于国有资本与企业特别是上市企业经营绩效相关性研究一直是热点,且近年我国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创新、企业改革不断,特别是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因此,重新分析研究当前企业国有资本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由于知识能力和篇幅有限,本文只从反映企业绩效的一个方面来分析,即企业目标实现程度(或者盈利性)。首先,本文在进行国有资本比例与企业目标实现程度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列联表对两者的关联性进行分析。

(一)变量选取

1.对于企业目标实现程度指标,本文选取了净资产报酬率(ROE)和营业收入现金比率①。关于什么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目前学术界还存在认识上的差异,主要观点有三种: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权益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虽然主流观点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但这一目标在计量上存在一定困难,可操作性不强,而且当前的股票市场投机行为较严重,不适合用股票价值来反映企业的价值。而对于利润最大化,是一个绝对指标,对于规模相差较大的企业评价,结论准确性较差。本文选择净资产报酬率作为企业目标的衡量指标的原因:本文选取的样本企业均为上市公司,净资产报酬率较适合作为股份公司的目标,而且,净资产报酬率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指标。另外,本文还采用了营业收入现金比率作为补充指标。这是因为,一方面该目标容易计量,现金流量和营业收入数据可直接从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中获取;另一方面现金流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因此,“现金流量最大化”可作为“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具体目标。

2.根据一般意义上的理解,本文将国有资本定义为上市公司的国有股份额,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国有资本占总资本的比率。定义变量B,并为变量B定义其变量值标签:当国有资本比例≥50%时,取值1,定义为“控股”;当国有资本比例

前述变量和指标值均选取2009年年报数据,这样更能反映2009年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国有资本的新的运营情况。

(二)样本选取

本文数据来自国泰安CSMAR系列研究数据库。选取2009年度我国上市公司中国有资本所占比例较大且集中的交通运输业,水、电力、煤气供应生产业和社会服务业三个行业作为样本。在样本选取时,剔除了被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和国有资本为零的企业,最终选取了交通运输业29家,水、电力、煤气供应生产业28家,社会服务业23家,共80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企业。

(三)实证过程

1.相关性检验

(1)交通运输业相关性单尾检验(见表1)

H0:国有资本比例与ROE、营业收入现金比率相关系数≤0。

H1:国有资本比例与ROE、营业收入现金比率三者相关系数>0。

结论:国有资本比例与净资产报酬率(ROE)相关系数为0.507,且显著水平0.003低于0.05,拒绝原假设,接受对立假设,即国有资本比例与净资产报酬率(ROE)显著正相关;同理,国有资本比例与营业收入现金比率也显著正相关。

(2)水、电力、煤气供应生产业相关性单尾检验(见表2)

H0:国有资本比例与ROE、营业收入现金比率三者相关系数≤0。

H1:国有资本比例与ROE、营业收入现金比率三者相关系数>0。

结论:国有资本比例与净资产报酬率(ROE)相关系数为0.451,且显著性水平0.022低于0.05,拒绝原假设,接受对立假设,即国有资本比例与净资产报酬率(ROE)显著正相关;国有资本比例与营业收入现金比率相关系数为0.398,显著性水平0.051,勉强通过假设检验。

(3)社会服务业相关性单尾检验(见表3)

H0:国有资本比例与ROE、营业收入现金比率三者相关系数≤0。

H1:国有资本比例与ROE、营业收入现金比率三者相关系数>0。

结论:国有资本比例与净资产报酬率(ROE)相关系数为0.535,且P值0.004低于0.05,拒绝原假设,接受对立假设,即社会服务业企业国有资本比例与净资产报酬率(ROE)显著正相关;但国有资本比例与营业收入现金比率正相关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通过对上述三个行业的相关变量的相关性单尾检验,可知企业国有资本与企业盈利性显著正相关,即企业内国有资本份额越大,企业盈利性越强,企业目标完成程度越好。

2.列联表分析

为了做出列联表,笔者计算出上述80家公司的国有资本比例比例及各变量的平均值,其中,ROE平均值0.0726,国有资本比例平均值0.35286。以国有资本比例的平均值为标准,将样本中的80家公司分为国有资本高比例和低比例两类。类似地,以ROE的平均值为标准,将样本公司分为高盈利和低盈利两类。得到国有比例与盈利2×2列联表列联表中的每个数据是同时符合行、列所示特征的公司数量,如表4。

进行列联表分析:

H0:国有资本比例与净资产收益率相互独立。

H1:国有资本比例与净资产收益率不相互独立。

结果如表5、表6所示。

期望频数小于5的单元格为0(低于20%),且最小期望频数16.15(大于1),有效例数为80(大于40),因此卡方值应选Pearson Chi-Square=20.124,相应P值为0.04

结论:拒绝原假设,认为国有资本比例与盈利能力不相互独立。

因此,通过国有资本比例与盈利能力的列联表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国有资本与企业目标(以盈利目标为代表)的相关性。

三、结论

通过上述相关性检验和列联表分析,可以得出在以2009年年报数据为基础上分析,企业国有资本与企业目标实现程度成正相关。这与大多数研究的国有资本效率不高的结论是相矛盾的。一般研究认为,国有资本的所有者是全体国民,这是一个整体概念,缺乏真正人格化的代表,因此在国有资本的经营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多重的问题,进而导致了国有资本经营效率的低下。

而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国有资本与企业绩效正相关的结论。笔者认为这是由于特定的经济环境所导致的。2008年爆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2009年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措施,特别是在公共事业方面,加大了财政支出。本文所选的三个行业,均与公共事业联系密切。

本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不足。首先,只针对交通运输业,水、电力、煤气供应生产业和社会服务业三个行业进行了分析。其次,受能力和篇幅限制,在指标选取方面,只采用了净资产报酬率和营业收入与现金比率,还不够全面。另外,只选取了2009年的数据,纵向拓展不够宽,易受到一些短期因素的影响。

四、现实指导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研究企业国有资本比例与目标实现程度的关联性,得到国有资本与企业绩效正相关的结论,这对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的财务绩效评价具有理论和现实双重意义。

受国际金融危机以及自身结构性矛盾的叠加影响,我国国有企业发展面临着困难与挑战。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国有企业,应抓住政府出资人的优势,大力整合现有资源,明晰企业产权,真正体现出政府出资人的职能到位。

一方面,完善国有资产所有者治理结构,建立具有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现代企业制度。可以抓住改制上市的时机,推动企业主营业务整体上市,直至整体企业的上市,在不改变国家所有权的前提下,实现股权多元化。

另一方面,引人市场的监督机制,重建内部激励机制,实现国有企业内部治理的高效率。

【参考文献】

[1] 杜志渊.常用统计分析方法――SPSS应用[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2] 郭跃进,.我国上市公司公有资本与非公有资本结合效率的实证研究[J].金融管理,2005(4).

[3] 张彦,曹晓丽.资本结构与财务目标实现程度的相关性分析[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8).

[4] 陈艳利.国有资本收益管理问题研究[J].国有资产管理,2008(10).

第7篇:盈利能力分析研究意义范文

市场份额又称市场占有率,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竞争地位和盈利能力,是企业非常重视的一个指标。但由于认识上的模糊不清和实践中的急功近利,很多企业在市场份额方面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下面对其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一些思考和分析。

一、市场份额的两个方面:数量和质量

提起市场份额,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市场份额的大小。但事实上,市场份额的大小只是市场份额在数量方面的特征,是市场份额在宽广度方面的体现。市场份额还有另外一个质量方面的特征,这就是市场份额的质量,它是对市场份额优劣的反映。

市场份额数量也就是市场份额的大小。一般有两类表示方法:一类是用企业销售占总体市场销售的百分比表示,另一类是用企业销售占竞争者销售的百分比表示。市场份额质量是指市场份额的含金量,是市场份额能够给企业带来的利益总和。这种利益除了现金收入之外,也包括了无形资产增值所形成的收入。衡量市场份额质量的标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顾客满意率,一个是顾客忠诚率。顾客满意率和顾客忠诚率越高,市场份额质量也就越好,反之,市场份额质量就越差。

国内众多的企业在市场份额的认识上,还处于关注数量的阶段。从“标王”之争到价格大战、广告大战,无不反映了参与企业特别是主动发动价格战的企业对市场份额扩大的期望。这种注重市场份额数量的行为是有深刻的社会和理论背景的。很多企业都是从计划经济年代走过来的,计划经济重速度、重数量、轻质量的思潮在这些企业中仍在起作用。同时,现在处于企业决策层的人士,绝大多数都曾受到过计划经济理论的教育,这种教育对他们的决策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很快转变过来,是非常困难的。使企业注重市场份额数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规模经济理论。很多企业认为,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将会增加销售量和生产量,会使企业生产成本更低,有利于企业获取高额利润和形成竞争优势。

国内很少有企业关注市场份额质量,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很多企业根本还没有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现代营销理念。在这些企业的促销宣传中也许经常宣传“顾客第一”“顾客是上帝”等,可一旦顾客利益与企业利益发生冲突时,这些企业便体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本来面目。这种企业根本不会从顾客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对顾客满意与否不会感兴趣,市场份额质量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第二个原因是提高市场份额质量所带来的收益不确切,企业对提高市场份额质量心存疑虑。也有不少企业认识到了企业不仅应占领市场,更重要的在于守住市场,认识到了提高市场份额质量的重要性。但要提高市场份额质量,企业就必须从顾客的满意率入手做更深入细致的工作,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并且需要较长时间。这种投资由于数量大、要求高、时间长,且投资效果无法准确的测算,显得风险较大,使得不少企业最终放弃了提高市场份额质量的打算。

二、市场份额数量和质量,哪一个更重要?

市场份额数量和质量分别反映了市场份额的大小和优劣两个方面的内容,由于反映的角度不同,两者之间应该是没有孰重孰轻的关系的。但是在一个特定的时期,企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然面临的选择:是重点投资用于市场份额数量的扩大呢?还是重点投资用于市场份额质量的提高?或者两者并举—视同仁?要回答这个问题,企业必须结合行业竞争格局和产品寿命周期进行分析。

1.分析行业竞争格局

如果行业内企业众多,且每个企业市场份额数量都很小,此时企业一方面应努力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另一方面应努力提高市场份额质量,数量和质量同时兼顾。应该说此时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就能够使企业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同时扩大市场份额数量也显得相对容易,毕竟众多的竞争者中实力弱小的企业占有很大的比重,发动对这些企业市场的进攻,耗费的资源不会太多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别的竞争者也会以这种思路来扩大市场份额数量,这将引发较强竞争者之间的较量。企业要想在较量中胜出,就必须将一部分的资源用于提高市场份额的质量,用优良的产品优质的服务提高顾客的满意水平,增加顾客的重复购买率。这种从市场份额质量入手的做法可以稳定地增加市场份额数量,又能够避免引发恶性竞争,还能使企业在顾客中树立良好的口碑,竞争者与之竞争,会有一种无力感。

如果行业内企业较多,一些企业市场份额较大,而另外一些企业市场份额较小。此时,不管是市场份额较小的还是较大的企业都应将投资重点用于市场份额质量的提高。对于小企业来说,要想与大企业争夺市场,在品牌和其他资源方面都缺乏竞争力。使用大量促销或大幅度降价提高市场份额数量,一方面企业根本承受不起,另一方面还会受到大企业的强力阻击。因此,小企业应将重点放在市场份额质量方面,从产品、服务、沟通等多方面入手提高顾客满意度,巩固自己的阵地,并以自己良好的顾客基础逐步扩大市场。对于大企业来说,由于市场份额数量已经相对较高,此时的主要工作应是巩固已取得的市场份额数量。若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将引起其他竞争者针锋相对的反抗,最后引起企业收益下降。因此,在市场份额数量增长达到一定程度后,企业就应该用提高市场份额质量的方法来巩固自己的领地,为以后扩展打下坚实基础。

如果行业内企业很少,每一家企业市场份额都很大。此时,行业已进入寡头垄断的格局,企业应将重点放在维持和扩大市场份额数量上,对市场份额质量只需保持一般关注。只有在竞争者努力提高市场份额质量时,企业方有必要加大对市场份额质量的投入。在此格局下,企业若希望通过主动提高市场份额质量来扩展市场,必然引起其他竞争者的跟进和仿效(因每一个寡头都有相应的能力),最后可能整个行业的顾客满意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市场份额数量却不会发生多大变化,但整个行业盈利水平将会因成本增加而降低,这对每一个行业内成员都是不利的。

如果行业由于政策等因素由某企业独占,那么该企业的营销重点应该放在维持顾客能接受的最低满意度情况下,刺激需求量、扩大化市场规模,并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设计营销方案。

2.分析产品的寿命周期

在引入期由于生产同种产品的企业很少,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不是生产同种产品的企业,而是生产被替代产品的企业;此时,企业的工作或投资重点应该是大力宣传该新产品与被替代产品相比的优势,促使人们购买试用,扩大该产品在同类产品中的市场份额数量;在成长期,整个行业发展很快,生产同种产品的企业越来越多,此时,企业的重点是大力宣传品牌形象,扩大企业产品在同种产品中的市场份额数量;在成熟期,市场总的销售量已相对稳定,竞争激烈异常,为了能在竞争中保持稳定或有所增长,企业应大力提高市场份额质量,通过提高顾客满意度以保留顾客,实现顾客重复购买;在衰退期,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已无任何营销意义,企业可以有条件地选择某些市场或品种维持较高的顾客满意率,以收割产品的晚期收益。

三、市场份额越大,利润越多?

很多企业都认为,市场份额数量越大,企业盈利能力将越强,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

很多企业在辛辛苦苦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后才发现,企业的盈利非但未见增加,反而在不断减少。在市场份额数量扩大的过程中,虽然销售增长导致了生产成本下降,但用于扩大市场份额数量的费用增长远快于生产成本的下降,再加上竞争使价格下降,单位产品盈利快速下降,最后使企业产品的盈利能力下降。扩大市场份额数量的费用快速增长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在市场扩大过程中,增加的营销管理人员由于缺乏经验或缺少培训或素质不高,致使费用失控;另一方面是竞争者的强烈反应引起的费用增长。企业扩展市场份额数量的行动必然使竞争者采取相应的行动,最常见的就是企业加大广告投入,竞争者也会加大广告投入,企业降低价格,竞争者也会降低价格,甚至比企业降得更厉害。结果是企业花了很大的代价,销售并未显著增长或销售量增长了且市场份额也扩大了,但盈利却下降了。

事实上,企业产品的盈利能力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除了市场份额的数量大小之外,还包括了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行业平均盈利水平、企业管理能力、市场份额质量等因素。市场份额的数量只是影响企业产品盈利能力的因素之一,企业不应把盈利增长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市场份额数量的扩大上。

四、如何面对市场份额数量下降?

很多企业都会对市场份额数量的扩大欢欣鼓舞,对市场份额数量下降则会倍感失望并寝食难安。但正如前面所指出的那样,市场份额数量扩大并不一定会增加企业的盈利,同样,市场份额数量下降也并不一定会减少企业盈利。企业在面对市场份额数量下降时,必须认真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拿出应对方案。

1.企业销售增长低于行业销售增长所引起的市场份额数量下降。

行业增长速度快,意味着市场总需求在急剧增加,发展机会多,市场吸引力大。此种情形对企业市场份额数量下降的分析必须结合竞争对手的状况来进行。应着重分析竞争对手的数量变化和他们的市场份额变化情况。如果竞争者越来越多,且每个竞争者的市场份额数量越来越小,此时,企业的市场份额数量下降是可以接受的,企业并不需要采取特别的行动;如果竞争者数量在增加,但有的竞争者的市场份额数量却在上升,此时,企业必须对这些市场份额数量增加的竞争者进行重点分析研究,了解他们增长快于行业发展的原因,对比分析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避免被竞争者拉开差距;如果竞争者数量在减少,多数主要竞争者的市场份额数量在上升,此时市场份额数量下降意味着企业产品缺乏竞争力,企业必须加大产品投入力度,改进产品性能,加强促销和销售网点建设,努力改变所面临的不良处境;如果竞争者的数量在减少,少数竞争者的市场份额在上升,此时意味着市场正向少数大竞争者集中,而中小竞争者却在苦苦挣扎。企业面临着重要选择:要么保持现状,要么改变现状。保持现状是企业面对市场份额数量下降,并不去加以扭转,当企业认为根本无法与大企业竞争,并准备淡出市场时,才会如此选择。改变现状是指企业加大投入,扭转市场份额数量下降的态势,当企业有信心且有相应资源的支持时,就应做此选择。

2.企业销售减少的速度快于行业销售减少的速度所引起的市场份额数量下降。

行业销售减少意味着市场总需求在下降,行业在衰退之中,市场已无开发价值。企业销售的快速减少,说明市场危机对本企业的冲击特别显著和严重,说明本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针对此种情况,企业有以下选择:

(1)维持现状策略

尽量维持市场份额数量或减缓市场份额下降的速度。企业可通过增加促销力度,或在适当时机降低价格等方式来刺激需求。当企业经过分析研究发现该产品收益仍较好时可选择此对策。

(2)顺势而为策略

企业对市场份额数量下降,不再做更多的努力,仍保持执行原有的营销计划。当企业经过分析研究认为该产品市场收益不太好,改变市场份额数量的费用可能比由此带来的收益更多时,应选择此策略。

(3)加速收割策略

企业削减原有的营销计划以减少费用,增加产品的短期收益。当企业认为该产品将快速衰退,并做好了资产转移工作时,可选择此策略。

(4)放弃策略

企业对市场份额数量快速下降的产品,实行清理变卖,最终放弃对它的经营。当企业有更好的业务需要发展时,就可以考虑对该种产品实施放弃策略,把变卖所得资产用于发展新的业务。

五、何谓“适度的市场份额”?

在许多涉及市场份额的文章中,常提出企业应追求“适度的市场份额”。适度的市场份额是指企业市场份额的数量既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太小就不能体现规模优势,太大就可能超越企业控制能力。但是什么样的市场份额数量才是适度的呢?这没有统一的标准,企业可以通过回答下列问题加以分析和确定。

1.扩大市场份额数量能带来明显的效益增加吗?

如果通过扩大市场份额数量,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并能增加企业盈利。那说明扩大市场份额数量是可行的;如果扩大市场份额数量并不能带来生产成本节约和盈利的增长,企业就不应考虑扩大市场份额数量,现有的市场份额对企业来说已足够大了。

2.在购买了企业产品的顾客中,他们的满意度、满意率、忠诚度、忠诚率如何?

如果企业顾客的满意度、忠诚度高,说明企业满足顾客需求能力强,市场份额质量高,此时可考虑开发更多的市场,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能力和市场资源;如果企业顾客的满意度与忠诚度较低,说明企业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较差,企业在某些方面存在欠缺,此时就不应考虑扩大市场份额数量,甚至有应考虑收缩市场份额数量的必要性。

3.现有的市场份额有相应的资源保证吗?

企业每开发、接触一个顾客都需要相应的资源,市场份额数量越大,顾客就越多,所需的资源就越多。这些资源包括了产品、设备、管理人员、维修安装人员、销售网络、促销能力等方面。为了保证把顾客满意度维持在一定水平上,必须要求资源达到一定的数量和质量。如果在现有市场上企业资源已捉襟见肘,说明市场份额数量已超越了企业的能力,企业应考虑增加资源投入或削减一些盈利水平较低的市场;如果在现有市场上企业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企业就应设法扩大市场份额数量,使资源与市场份额数量形成合理的比例关系。

六、实现市场份额的两个跨越

1.实现从争夺最终产品市场份额向争夺核心产品市场份额的跨越。

从90年代开始,国际上“寻求核心竞争优势”(或称核心能力)成为企业新的经营理念。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开发独特技术、独特产品、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核心产品是介于核心能力与最终产品之间的中间产品,如英特尔公司的中央处理芯片、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VCD机的芯片等。拥有核心产品的企业,将拥有行业内最高的利润和最大的影响力。开发核心产品的关键在于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在核心技术方面保持领先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它要靠企业长时间的内部积累才可能形成。核心产品的市场份额才能真正反映一个企业持续的生命力和长期盈利能力。反观我国企业这些年的竞争,都是围绕着最终产品的市场份额展开,采用的方法基本上是靠外部投入、规模扩张、降价等小技巧。企业只不过在努力“把事情做对”、做得更有效率,但却在“做对头的事情”——做核心产品这一方向性的选择方面缺乏热情和长远目光,这一点应当引起实业界高层人士的重视。

第8篇:盈利能力分析研究意义范文

关键词:财务危机 主成分分析 石化行业 预警

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深化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通过上市来筹集资金,而因陷入财务困境导致公司经营失败的案例也屡见不鲜。因此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对公司管理者、投资者和市场监管者及时识别并规避财务风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研究表明,财务风险具有行业特性。石化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基础行业之一,为此,本文以石化行业上市公司作为对象研究财务危机预警模型。

一、文献回顾

财务风险预警研究始于Fitzpatrick(1932)、Beaver(1966)等人用单变量法分析企业财务风险。其后,学者Altinan(1968)和Blum(1974)等采用多变量分析方法来建立企业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Ohison(1980)和Zmijewski(1984)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方法构建企业的财务预警模型,随后又跨越到人工智能模型阶段。与国外相比,我国关于企业财务预警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且其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陈静(1999)用单变量判别分析和多变量判别分析方法做了实证分析,得出在宣布日前一年总的准确率分别为100%和85%。吴世农、卢贤义(2001)建立Fisher线性判定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三种预测财务危机的模型,研究结果发现logistic回归模型的误判率最低。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运用人工智能模型进行财务预警,但统计方法因其较强的操作性和可理解性,仍被广泛的应用于财务预警中。

主成分分析是一种通过降维来简化数据结构的方法,这种方法由Pearson(1904)首先使用,以后经Hotelling(1933)、Cooley和lohnes(1971)、Kshirsagar(1972)、Morrison(1976)和Mardia、Kent&Bibby (1979)发展和成熟起来。其优点是可以对观测样本进行分类,并根据各因子在样本中所起的作用自动生成各因子权重,简化实测指标系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因此,本文在吸收主成分分析法优点的基础上,建立了以石化行业为例的多重截面的主成分分析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的选择

本文从2008-2012年沪深两市A股市场上石化行业首次被ST及*ST的37家上市公司界定出26家作为财务危机公司的研究样本。然后通过资产规模、上市时间相近等原则,按照1:1的比例进行逐一配对,得到相应的财务健康公司26家作为配对样本。再将52家公司平均分成训练样本26家(其中危机公司13家,健康公司13家)和检测样本26家。定义财务危机公司被ST或*ST时为T年,本文选取其T-2、T-3、T-4、T-5年内的比率数据进行分析。财务数据均来自瑞思数据库()。

(二)指标选取

在财务危机研究中,变量指标的选取通常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本并在其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补充,遵循全面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原则,选取涵盖公司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营运能力、现金流量和资本结构六个方面的22个财务指标,具体指标见表1。

(三)模型的构建

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将实测的多个指标,用少数几个潜在的相互独立的主成分指标(因子)的线性组合来表示,构成的线性组合可反映原多个实测指标的主要信息。主成分分析法的一般模型为:

其中,X1,X2,...Xn为实测变量;aij(i=1,2,...,m;j=1,2,...,n)为因子荷载;Fi(i=1,2,...,m)为选择确定的m个主成分因子;Ki(i=1,2,...,m)为主成分因子的权重(即第i个因子的贡献率);F是公司财务状况的预测值。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1.均值对比分析。将选定训练样本的13家财务危机公司和13家配对的健康公司分成两组,然后分别计算两组22个财务指标在被ST的前四年的均值,然后利用EXCEL的折线图将均值的对比情况描述出来,具体的变化详见图1。从折线图我们可以看出,ST公司和非ST公司的各项财务指标的平均值的变化趋势不一致,有以下规律:第一,随着ST年份的临近,ST公司和非ST公司部分财务指标的差异逐渐明显,折线图上二者之间的距离逐渐扩大,因而得出结论:指标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如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报酬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经营净现金流量/负债比率、每股收益增长率、应收账款收益率、销售现金比率、股东权益比率等。第二,两类公司多数的财务指标变动曲线可以分开。例如,若非ST公司的指标在ST公司指标变动曲线的上方,则这类指标就是正指标,如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每股收益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若非ST公司的财务指标变动曲线在ST公司的下方,这类指标就是逆指标,如资产负债率、固定资产比率等。也存在两类指标互相交叉的情况,如流动比率、净利润增长率、存货周转率、销售现金比率等。

为了进一步挖掘配对样本之间的差异性,本文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别计算危机公司和健康公司的22个财务指标T-2、T-3、T-4、T-5四年的均值及标准差,并将它们的均值与标准差相减进行比较。得出,健康公司与危机公司在均值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健康公司的财务指标中除存货周转率(X13)、资产负债率(X20)、固定资产比率(X21)的均值比危机公司小,其余的财务指标的均值均比危机公司大。且非ST公司样本组的盈利能力、成长能力、现金流量等指标明显高于ST公司样本组的对应指标。从标准差的对比中可以发现,财务指标中标准差的差值大部分为负数,说明ST公司样本组的被ST前四年的均值波动要大于非ST公司样本组。

由均值和标准差对比分析可知,危机公司与健康公司的财务指标存在显著的差异,当某个公司的多个财务指标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且波动较大时,表明该公司存在财务危机的可能。但是,均值对比分析是基于各指标的平均值来进行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极端值造成指标均值差异的可能,所以我们只能够依据均值分析进行粗略的估计。

2.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为从统计上检验选取的变量在危机公司样本组和健康公司样本组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我们应用非参数Wilcoxon Mann-Whitney检验法对两组样本22个财务指标进行统计检验。通过检验得到,在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前四年内,在显著性水平为0.1时,通过显著性检验的,T-5年、T-4年、T-3年、T-2年依次有5个、5个、10个、12个指标。由此可见,距离财务危机发生的时间越近,危机公司与健康公司财务指标之间的差异性就越大,这说明危机的发生可能存在一定的时序渐进性。

(二)主成分分析模型

主成分分析之前,先需要检验数据是否适合做主成分分析。根据KMO和Bartlett’s检验结果,发现T-2、T-3、T-4、T-5年KMO值依次为0.611、0.559、0.808、0.426,Bartlett’s检验P值均为0.000,小于0.001的检验水平,拒绝单位相关性的原始假设,故可知适合做主成分分析。因此,运用SPSS16.0软件依次对T-2、T-3、T-4、T-5年的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指标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通过方差最大化旋转,在满足特征值大于1的前提下,提取主成分因子。具体情况见表2。通过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对主成分因子进行解释,由统计结果可知:T-2年的第一个因子主要解释了X1、X2、X3、X4、X9、X11几个变量,可解释为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第二个因子主要解释了X5、X20、X22几个变量,因此F2主要代表公司的资本结构状况;第三个因子由变量X8、X17、X19贡献最多,故F3可解释为现金流量状况。以此类推,各年的主成分因子的含义如表2所述。在确定了各主成分的经济含义后,可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建立各个主成分关于原始财务比率的线性表达式。同时,根据统计结果中各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可以得到主成分预测函数。

(三)各年预测结果的比较

将训练样本和检测样本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将各年标准化数据代入危机前四年所建立的主成分分析模型的预测表达式中,计算F值。根据误差最小化原则,确定各年F值的临界值,从而进行预测准确率的计算。其中危机公司判定为健康公司为一类误判;健康公司判定为危机公司为二类误判,得到训练样本和检测样本的预测准确率的结果见表3、表4。从表中可以看到各个年度训练样本的预测准确率均高于检测样本,说明训练样本对预测模型的拟合程度较高,且T-2年主成分分析模型的综合预测准确率训练样本达到93.50%,检测样本达到82.50%,高于T-3年和T-4年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而T-3年和T-4年的预测准确率差别不大。由此可见,危机到来前两年的数据预测效果较好。

四、结论及局限

本文选取石化行业上市公司中配比的危机公司和健康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选取22个财务指标作为指标变量。从各年度的主成分分析表达式中可以归纳出,企业的盈利能力以及现金流量状况是影响石化行业企业是否会陷入财务危机的关键性预警因素。此外,本文选取石化行业上市公司被ST前四年的数据建立多重截面的主成分分析模型,实证结果表明T-2年主成分分析模型的预测准确率是最高的,明显高于T-3和T-4年的模型。但本文的预测准确率整体上并不是很高,主要存在以下因素:(1)大部分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均选择了T-1年的数据,而上市公司在T年是否被特别处理是由其T-1年财务报告的公布决定的,因此,T-1年预测模型即使有很高的预测精度,在实际预测中也没有太大的应用价值。(2)财务指标的局限。本文建立的财务预警系统主要是以财务指标作为输入变量进行判别和预警,而财务指标又有其局限性,不能概括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非财务因素。(3)样本量的局限。根据数理统计的大数定理,评价样本的数量越大,协方差矩阵就越趋于稳定,主成分分析的准确性就越高。而本文选取了2008-2012年5年间石化行业被ST的26家上市公司为危机样本,样本量相对较小。X

(注:本文受54科研基地-科技创新平台-商务运作与企业服务创新项目的资助)

参考文献:

1.吴世农,卢贤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预测模型研究[J].会计研究,2001,(6).

第9篇:盈利能力分析研究意义范文

关键词: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问题 完善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142-02

企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作为企业信息分析的重要资源,为企业决策者提供财务分析数据资料,做出科学的决策,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发挥了积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企业信息使用决策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主要就如何完善企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作一粗浅探讨。

一、现行企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内容

目前,我们对企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建立,主要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予以考虑。具体内容是:

1.偿债能力分析指标。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包括短期和长期偿债能力。主要指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等。企业的偿债能力取决于两点:一是企业资产的变现速度,变现速度越快,偿债能力越强;二是企业能够转化为偿债资产的数量,这一数量越大,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

2.营运能力分析指标。营运能力是指企业基于外部市场环境的约束,通过内部人力资源和生产资料的优化配置而对财务目标所产生作用的大小。分为基本评价指标和具体评价指标,主要是应收账款、存货、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总资产周转指标。营运能力的分析包括人力资源营运能力分析和生产资料营运能力分析。

3.盈利能力分析指标。盈利能力是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主要指标有:主营业务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等,它通常体现为企业收益数额的大小与水平的高低。企业盈利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企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和发生的费用与成本这两个因素。

4.发展能力分析指标。发展能力是反映企业未来年度的发展前景及潜力。主要有销售增长率、资本积累率、总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成新率等指标。一个企业的发展能力概括了该企业的盈利能力、管理效率和偿债能力,是企业实力的综合反映。

上述四个方面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在实际应用中,多多少少可以总结和评价企业财务状况的好坏与经营成果的大小。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样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企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企业财务分析指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会计报表和相关会计资料,而会计报表是反映企业一定时期经营成果及一定时点财务状况的书面文件。财务报表反映的数据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必将造成财务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人认为,上述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报表信息并未全面反映企业可利用的经济资源。企业列入报表的数据资料仅是可以用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实际上企业有许多经济资源受客观条件制约或是受会计惯例的制约并未在报表中得以全面体现,报表仅仅反映了企业经济资源的一部分。因此,企业财务分析反映的结果必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人为操纵会计信息造成数据失真,使财务分析结果会误导信息使用者。由于不诚信行为的存在,企业在形成财务报告之前,往往按经营者的意图对财务状况以及信息进行粉饰,以达到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的期望。由此形成的财务分析结果,将使信息使用者所看到的报表信息与企业实际状况存在差异,往往会误导信息使用者,最终影响决策的正确性。

3.企业会计政策在运用上如前后有差异,就会使企业自身历史与现在的对比、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对比失去实际意义。如果企业在执行会计政策上与以往不同,在不同会计年度采用不同的会计方法,那么不同企业在不同会计方法下形成的财务分析信息就存在不可比性,就会造成企业自身历史与现在、与同行业企业之间进行对比失去实际意义。

4.企业报表资料对未来决策的价值受到限制。企业财务报表按照历史成本的要求,只反映已发生的经济活动事项的信息,未反映未发生或未实现的经济活动或有事项的信息,缺少企业在不同背景情况下的前瞻性信息。因此,企业的报表资料对未来决策的价值受到限制。历史成本惯例使会计信息在通货膨胀情况下信任度大大降低。坚持历史成本惯例,将不同时点的货币数据简单进行相加或计算,会使信息使用者很难知晓会计信息的实际含义,也就很难对其现在和未来的经济决策体现实质性的参考价值。

三、完善企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构想

(一)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增加非财务分析指标

从企业财务分析的理论和实践来看,企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除定量指标和定性说明企业背景以及各种分析指标资料以外,还应增加非财务分析指标,使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更趋完善,做到指标要素齐全适当,主辅指标功能匹配,满足多方信息的需要,在企业经营决策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具体可考虑增加以下指标:

1.产品市场占有率:是反映企业市场营销能力的非财务性分析评价指标。它表明在同类产品中企业产品占有的市场份额。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越高,说明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做得好,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高,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2.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反映企业全体员工生产产品的劳动效率指标,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或价值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价值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劳动生产率还综合体现了企业产品的核心竞争能力。

3.新产品开发能力:是指企业在开发适应市场需求新产品方面的能力。企业管理重心正由实物资本转向技术、知识、人才等无形资本,因此在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时,应更多地关注企业的市场价值、品牌价值、新产品的开发能力等非财务性指标。

4.产品质量方面指标:指企业产品的质量水平的指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指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达到一定标准所表现出的品质指标,包括产品的合格率、优质品率等;二是指企业产品销售以后在消费者心中的信誉,并经国家权威部门认定。包括驰名商标产品、优质名牌产品等;三是指企业产品在销售以后未符合消费者要求而表现出的品质。可以通过消费者投诉率和退货率这两个指标综合反映。

(二)充分利用现金流量信息,注重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企业现金流量特别是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是企业偿还债务最直接的保证。如果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越过流动负债,表明企业即使不动用其他资产,仅以当期产生的现金流量就能够满足偿还债务的需要。因此,在分析评价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时,既要看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指标,也要关注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等指标。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年经营现金净流量/年末流动负债。该指标是从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动态角度,对企业实际偿债能力进行考察。由于有利润的年份不一定有足够的现金来偿还债务,所以利用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现金流动负债比率指标,能充分体现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证当期流动负债的偿还,直观地反映出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实际能力。由于现金是偿还债务的最主要手段,若缺少现金,可能会使企业因无法偿还债务而被迫宣告破产清算,从这个意义上讲,现金流动负债比率比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更为严格,更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

(三)增加经济利润等指标,综合反映企业收益的质量

经济利润是企业投资资本收益超过加权平均资金成本部分的价值。经济利润=(投资资本收益率-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投资资本总额。其中,投资资本收益率是指企业息税前利润除以投资资本总额后的比率,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是指各项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重和对个别资本成本进行加权平均确定;投资资本总额等于企业所有者权益和有息长期负债之和。通常讲,传统的会计利润指标有每股净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它们是评价企业获利能力的常用指标。每股净利润指标是表明股本的获利能力,未能反映出企业其他资本项目如资本公积等的获利能力。衡量企业总体获利能力的指标应该是净资产收益率,它直接反映了所有者权益获得的单位净利。但无论是每股净利润还是净资产收益率,都只是从数量上反映企业的获利能力。

增加“经济利润”指标是从资本需求和资金成本上,以价值管理为核心,从质量方面对企业获利能力作了进一步的说明。由于企业在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确定的销售收入中,包含了一定数量的应收账款等债权资产,如果这些资产的质量不高,难以如期变现,势必导致企业净利润中含有一定的水分。而采用经济利润指标,则可以综合反映企业实现的净利润中有多少是有现金保证和通过价值管理实现的,这样可以提高企业获利能力的质量,同时也说明企业财务分析指标需要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完善。

总之,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必须与市场经济发展和企业实际情况相适应。财务分析的最终目的在于全方位地了解企业经营理财的状况,并藉以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优劣作出系统的、合理的评价。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应及时充实和完善企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另一方面也应积极做好财务综合分析工作,多层次、多角度、全面系统地对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进行分析研究,更好地满足企业内部管理者实施决策的需要,同时,也能满足外部投资者和政府经济管理机构凭以决策和实施宏观调控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斌主编.财务管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

2.张海林主编.财务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