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士职业危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血透室护士;危害因素;防护措施
血透室是医院感染高危险性的工作区之一,血液感染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等的机率很高,各种化学消毒剂,浓度较高的有毒气体随时影响着血透室护士的健康。因此,如何做好护士的防护工作尤为重要。本人结合工作中的实际情况,现将血透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总结如下。
1.职业危害因素
1.1 化学因素。主要是化学消毒剂的污染:过氧乙酸、次氯酸钠、醋酸、甲醛等用于各种血管路、透析器、透析机、水处理机的消毒。含氯消毒液用于各种机械、一次性物品(输液器、注射器、穿刺针、废弃血路管、透析器)的浸泡消毒,机器表面的擦拭消毒及每日的地面消毒。频繁的血压计袖带消毒。配液中的污染:透析粉A剂中含有冰醋酸,在配制中冰醋酸易挥发,产生刺激性气体,长期吸入可损害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
1.2 生物因素。众多研究表明,发生被感染病人污染的锐器伤是导致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最大职业危险,血透室护士因工作的特殊性,随时都可能不可避免的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如:动静脉穿刺意外针刺伤,污血溅到皮肤上、眼睛内,而乙肝和丙肝患者占多数,还有HIV患者,眼、鼻、口腔暴露于污染血液和体液感染HIV的感染 率为0.1 %、皮肤暴露感染HIV的感染率为0.1 %。[1]因此,针刺伤和锐器伤不仅引起皮肤黏膜损失,更危险的是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1.3 物理因素。
1.3.1 紫外线的伤害。紫外线常用于血透室的空气消毒,是眼和肺最危险的刺激因素之一。易引起头晕、恶心等症状,长期接触可致肺气肿和肺组织纤维化。紫外线照射对人的眼睛和皮肤具有刺激性。紫外线空气消毒过程中,如果直视可造成眼炎、皮肤水肿、红斑、皮炎等症状。
1.3.2 血透室的噪音。主要来源于透析机、水处理设备、心电监护仪设备等发出的声音,尤其是透析机,由于透析过程中情况复杂,不可避免地经常遇到因紧急情况而报警的警铃音,这些警铃音形成的噪声能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二者常同时发生,互为因果,噪声干扰严重者可使机人员间沟通效果差,影响工作效率。
1.4 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影响血透室护士身心健康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研究表明,心理变量比生理变量的影响大。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有许多急危重病人,血透室护士需要经常加班,随着血透净化技术的高度发展,还必须不断更新知识,迅速掌握各项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观念等。在透析过程中患者并发症随时都可能危及生命,机器随时都可能出现故障。高难度的动静脉穿刺都会给护士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血透患者大都存在抑郁、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对安排机位不理解而大发脾气。这样均会导致护士精神高度紧张使身心疲惫,很多差错都在心理疲劳过程中发生。这样要求我们护理人员比医生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识,比如心理学、伦理学等。能使护士心理压力自我缓解,更高效的从事护理工作。
2.预防措施
2.1 化学因素的防护。定时开窗通风,加强室内空气流通,降低室内化学消毒剂的浓度,认真配置化学消毒液,使之存放在完整加盖的容器内 ,防漏出、溢出,容器随时加盖 。并戴口罩、帽子、手套,更换衣服、鞋子,如不小心弄在皮肤或眼睛上应快速在流水下反复冲洗。冲洗复用的管路时管口应朝下排入废水桶内,切勿对着人。除做好上述保护措施外还应系围裙、戴袖套、戴防护目镜。
2.2 生物因素的防护。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规范护士的基本操作,安全处理各种锐器,用过的一次性针头、输液器、输血器、内瘘穿刺针、管道透析器随时毁形浸泡,禁止双手回套针帽,折安瓿包纱布,不能徒手处理破碎的玻璃,杜绝感染风险。两人下机时拔针者应将针头方向朝自己,管道端给协助者,以防污染的针头刺伤皮肤,如皮肤一旦受伤应立即挤出少量血液用流动的自来水冲洗,然后用碘酒、酒精消毒后包扎。视情况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抗乙肝病毒高价抗体和乙肝疫苗等。如锐器可能被HIV、HBV等特殊病毒污染时应于伤后24 h内报告医院防染办,并检测相关抗体,进行周期性复查6个月。做到早期预防,每半年进行一次体检,在平时工作中做好自检。皮肤破损者不安排在阳性区,被血液污染的手套、衣服及时更换。血透室床单、被套应一人一用,换下的污染床单、衣服、被套应先用0.2 %过氧乙酸浸泡2 h,再送洗衣房清洗,减少交叉感染。
2.3 物理因素的防护。
2.3.1 紫外线照射消毒时,室内不宜留人。照射结束后,注意通风换气,尤其要按时关灯。
2.3.2 水处理室建立密封隔离墙,使噪音维持在40分贝以下,同时避免抢救监护仪器声音过大。自觉保持室内安静,工作人员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开关门轻,做好仪器设备的保养和维修,调整机器的报警音量,加强巡视,减少报警发生率。减轻噪声污染。尽可能选用噪音小、功能好的仪器设备,定期检修器械车,保持室内安静。
2.4 心理因素的防护。血透室在工作设计和工作安排上要符合卫生学要求,合理使用人力资源,加强科室人员的配备,适当调整工作强度和工作时间,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减轻血透室护士职业紧张和心理压力;安排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舒展护士因紧张工作带来的心理疲惫,从而较快地调整心态,更好地投入工作;采取科学弹性排班、轮班的方法,将心理性职业损伤降低到最低限度。
3.小结
血透室工作人员正确对待是有效防护的关键,同时改进血透室环境,完善防护措施是减少潜在危险的有效途径。职业危害是多因素的,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和整体素质教育是自我防护的基础,加强管理,规范操作。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护士;职业暴露;危害;防护
1 职业暴露因素就是指职业环境的各种有害因素
护士的职业暴露因素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理化因素及生物因素。护士职业暴露因素往往多种因素同时存在,经多种途径对人体产生综合作用,对护士健康产生急性、慢性及远期危害。急性危害因损害发生迅速、症状重,易受重视及认识;而慢性及远期危害是潜匿的健康损害方式,其潜伏期长,常常得不到充分的认识,对护士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是本文探讨的内容。
1.1 社会心理因素的危害 主要包括工作中来自患儿家属的暴力和从事工作本身的压力。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定义工作场所暴力是指“工作或上班时直接对人的暴力行为,范围从攻击性或威胁性语言直至杀人。包括欺凌、骚扰、欺骗、胁迫、恐吓、排斥、散布无端言论、侵犯的姿态、侮辱性的手势、敌对行为、阻碍、身体撞击、踢、咬、推、啐人、等伤害直至杀人。”国际护士协会指出护士可能受到暴力比其他行业多3倍,和其他行业相比针对护士的暴力事件较多。国际护士协会根据事实作出推断:世界范围内的护士每天工作在暴力的发生地。患儿家属的暴力已经严重影响了护理人员的士气、直接威胁护理人员的人身安全健康。专业及工作本身的压力,如护士人力资源缺乏所带来过重的工作负荷,护理工作的特殊作息如频繁的夜班、节假日加班等;再如社会地位有限、晋升少、报酬低以及工作疲劳感,均影响着护士身心健康。
1.2 理化因素的危害 护士职业暴露理化因素危害主要来自X射线、射线及紫外线和微波等。其中X线损伤为医护人员最常见的放射损伤。长期接触X线可对人体造成很多损害,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血功能低下、晶状体混浊甚至诱发肿瘤等[1]。另外手术室中使用的麻醉剂多种多样,其中氟烷、氨氟醚、异氟醚以及笑气(氧化亚氮)等可以呈气态弥散在空气中的,长期吸入可造成肝脏损害,细胞突变,免疫力下降及自然流产。1974年美国麻醉医师会发起的大规模调查结果表明,手术室护士自然流产率及子代先天畸形发生率均高于对照人群。前者为对照人群的1.3~2倍;后者为对照的1.6倍。1997年有人用变换分析法,总结分析了1971~1995年间发表的有关职业接触麻醉剂气体与自然流产关系的研究报告后,结果肯定了职业接触麻醉剂气体与自然流产有关联[2]。
1.3 生物因素的危害 主要指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护士每天频繁接触血液、羊水、分泌物等体液,体液飞溅到皮肤、眼睛里时有发生;手上小划伤而又意外接触血液等,这些因素均有可能导致自身感染。再者护士在工作中常使用锐器,易刺伤自己,而通过针刺伤可感染20多种血液性疾病。有报道显示,健康的医务人员患血液性传染病的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被刺伤的医务人员护士占80%。
2 防护措施
2.1 社会心理因素危害的防护 注意心理调节,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在工作之余,合理安排休息与休假,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劳逸结合,加强营养,减少生理、心理疲劳,促进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护理人员自身的应对中应增强服务意识,建立良好的关系,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规范护理行为;医院应加强护士应对暴力的能力的培训,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政策及制度及方面的培训,包括应对暴力事件的预防、报告、支持系统流程训;医院环境及工作场所的设置中护士台与医院保安部门之监控和报警系统;鼓励和帮助护理人员在人身受到伤害时寻找法律帮助,而不应是劝说她们忍受委屈、息事宁人。
2.2 理化因素危害的防护 护士在带有放射源的环境中护理患者时尽量缩短接触时间,因此要求护士事先做好护理计划,安排好护理步骤,进入室内按次序要求,争取短时间内做完,积极屏蔽防护和距离防护;护士对抗癌药物的正确操作是有效防止抗癌药物造成危害的关键,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戴口罩、帽子、手套,被药液污染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把影响程度降至最低;废安瓿和注射器放入固定容器,及时焚烧;强化专业培训,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体格检查。
2.3 生物因素危害的防护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职业危害,护士应主动接受更多关于乙肝、丙肝、艾滋病、结核等相关知识,了解相应的细菌、病毒的传播方式,对已确诊的患者要采取隔离措施,对于疑似患者要采取同样的隔离措施加强防护。[3]操作前检查双手有无破损,如有破损用防水敷料加以保护,避免开放性伤口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接触感染患者的血液、体液时,均应有个人保护装置,如戴手套、穿隔离,必要时应配有防护镜、面罩、脚套等。如患者血液、体液等不慎皮肤或眼睛里,应立即用流动水冲洗。在操作中洗手、戴手套是简单有效的防护措施,操作后立即用消毒液擦手,按正规6步洗手法可清除90%以上的微生物,非无菌操作戴手套可有效防止工作人员被感染。工作中尽量避免针刺伤、刀割伤、玻璃锐器损伤,重点是在使用锐器前、中、后正确操作及用后对锐器的安全销毁。对工作人员进行适当的相关知识培训以减少针刺伤和锐器损伤,若不慎刺伤,应立即脱掉手套挤出少量血液,伤口用0.5%碘伏消毒,更换手套,同时向上级报告伤情,做出相应处理[4]。
随着医疗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护士的职业危害也逐渐被关注。为了降低职业危害,最大限度地保障护士自身健康,作为一名护士,应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接受相应知识的学习与培训,详知各种危险因素,并在实际工作中加强自身防护,有效保证护士的身体健康,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蒋勇,丁益民.放射线工作人员晶体混浊情况观察.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3,25(2):131.
[2] 胡辉,杨志纯.外科病区危害因素对医务人员的影响及对策.现代护理,2001,7(5):43-44.
关键词:急诊护士;职业危害;防护
急诊科是医院里较为特殊的科室,不仅接诊的病种杂,病情急,对救治措施、应急管理程序、医疗器材、医务人员素质能力等要求较为严格,而且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情绪也相对处于急躁、不稳定的状态中,加之部分家属对医务人员的不信任,使得工作在最前沿的急诊护士处在高风险之中,成为职业高危人群。职业危害在卫生保健行业的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也威胁到护理工作者的健康和安全,严重影响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1,2]。现将急诊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对策作如下综述:
1职业危害因素
1.1生物因素: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的病原体主要存在于感染者的外周血液中,肺结核、禽流感、甲型流感、非典型肺炎等的病原体存在于感染者的唾液、痰液中,这样,对他们的紧急救治多数是在一种没有严格防护的情况下进行的,这种潜在传染病的不确定性对护士构成极大的威胁。有资料表明,眼、鼻、口腔、皮肤暴露于污染血液中和体液而感染非典型肺炎的几率为0.1%。暴露含乙型肝炎的血液和体液感染机率为6-30%[3]。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艾滋病的比率为0.3%。
1.2化学因素:各种消毒剂、灭菌剂在清创室、洗胃室、抢救室中应用较多,通过呼吸道和皮肤对人体造成伤害,如戊二醛有刺激性和致敏作用,可接触性皮炎,哮喘和鼻炎;甲醇能诱发细胞突变,并具有积累效应,可刺激呼吸道粘膜引起职业性哮喘,急性大量接触可导致肺水肿,并且乳液,抗肿瘤药物的应用都存在一定的危险。
1.3物理因素:急诊护士构成职业危害的物理因素有很多。比如:在各种注射操作当中针刺伤,外伤处理中患者的不配合或操作不慎,器械造成的损伤,以及一次性物品毁型过程中的致伤。
1.4医疗环境因素:协助急危重症病人进行核磁、CT、X线的检查时,放射线的接触。例如,它可能诱发白血病、甲状腺癌、骨肿瘤等恶性肿瘤;也可能引起人体遗传物质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造成先天性畸形、流产、死胎、不育症等。
2防护对策
2.1管理控制:依靠政策和管理控制限制危险性暴露是防卫的重要防线之一,医院应制定相关制度、工作程序,并不定期督查,让护士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提高自身防护意识,将安全风险降到最低。
2.2改进操作工具 比如:韩国i-SENS.lnc公司生产的达乐牌2208型血糖仪,它所配备的采血针,即为弹簧式的,操作前针头隐藏,操作后马上弹回,而且是一次使用过后自动失去功能。先进医疗工具的使用,对于针刺伤以及由此引起的生物因素危害,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
2.3做好个人防护
2.3.1洗手:洗手是防止医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在操作前后,彻底清洗双手。简单有效的洗手可消除90%以上的微生物。
2.3.2防护器具的使用:一般情况下操作、接触病人时除工作服、鞋帽外,还要戴口罩、手套,特殊情况下需穿隔离衣,戴护目镜,和防护面罩。手套要在诊疗、护理不同的患者应更换,操作时手套破损及时更换,操作完成脱去手套后,应按规定程序与方法洗手。防护器具的正确使用可有效防止病原微生物和各种化学试剂对护士的危害。
2.3.3避免针刺伤及利器损伤:科内要规范急救流程和操作程序,个人在工作中要总结经验技巧,避免利器、针头损伤皮肤、粘膜。禁止给使用后的针头套针帽;使用后的注射器不可用手毁型;处理外伤的器械在清洗、消毒过程中要精力集中、谨慎拿取等。
2.3.4意外暴露后的处理:血液或呕吐物溅到眼睛或皮肤后,立即用大量清水局部冲洗。利器刺伤后立即从进心端向远心端挤血,并用流动的清水冲洗,5%碘伏消毒伤口并包扎。
2.4提高自身素质
2.4.1提高业务素质:熟悉常见危重病的急救原则,精通护理技术、熟练抢救仪器的使用,才能在工作中有条不紊、忙而不乱,以娴熟的技术赢得患者的信任,这正是构建和谐护患关系的基础。其次,要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满足患者生理、心理、生活环境等方面的需要;尊重、同情、理解患者。同时,要学习一些心理学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职业防护;门诊护士;职业危害因素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362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163-01
门诊护理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强、风险性高的护理服务。护士在落实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的同时,常忽视了自身职业的安全与健康。现对门诊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总结,并指出相应的职业防护措施。
1危害因素
11感染性危害因素
111呼吸道感染门诊人员流动量大,卫生清扫方法不当,空气中悬浮的细菌播散加速。并且因首诊负责制的原因,对前来就诊的病人,如肺结核,需通过检查才能确诊转到传染病院。护士在防护措施不当的情况下接触病人。又如突发疫情的非典时期,有时来不及防护或防护物资不足,这些都增加了门诊护士通过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机会。
112锐器伤是医护人员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危害多经血液传播各种疾病。[1]导致护士损伤的医疗锐器中,各种针头、安瓿碎片最常见。护士因工作紧张或年轻护士操作不熟练,被刺伤的事情常有发生。同时安瓿质量不好,导致安瓿碎片扎手,受伤后没有及时采取规范的消毒处理措施也会导致感染。
12物理性危害因素
121搬运病人门诊护士常接触危重的病人。协助病人翻身更换因人力不足,用力不当或搬运姿势不合理,常会造成腰背扭伤。
122先进医疗仪器广泛应用,导致电离辐射蓄积门诊常用的心电监护仪、除颤器、电动吸引器、电插线板,在操作时有发生漏电短路现象和电灼伤的可能。有资料统计,如自我防护不当,电离辐射蓄积可能导致癌变。[2]
13化学性危害因素
131化学消毒剂如碘酒、乙醇、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门诊每天的物品和环境消毒都离不开以上化学消毒剂。护士每天都要接触,刺激皮肤、眼睛、呼吸道粘膜。还可引起皮肤烧伤,甚至爆炸等安全问题。有的消毒剂有致癌、致突变、致畸作用。
132配液过程中化学药物的伤害很多化学药物具有毒性,经常接触会使人体免疫力降低。个别护士工作中防护意识差,认为戴口罩、手套工作不方便,造成对身体不同程度的伤害。
14心理社会性危害因素
141护患纠纷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维权意识的增强,加之媒体的负面报道,使病人及家属对医院不信任、期望值过高。护士稍有不慎或违背操作规程,就可能引起病人及家属不满,造成护患间纠纷。
142人身攻击门诊每天接触大量病人及家属。每个人素质不同,加之本人来院时间无规律性,给护理工作带来难度。尤其危重病人家属情绪不稳定,有时为了一点小事也会对护士出言不逊、大打出手。
143心理压力门诊护士工作节奏快、频繁倒班。扰乱了正常生活规律,造成护士情绪不稳定、心理疲劳。抢救病人时需争分夺秒,不许有丝毫差错,这种风险性高的工作给护士带来很大心理压力。
2职业防护措施
21感染性因素的防护措施
211医院管理层应重视和科学规范管理树立职业防护理念,建立健全防护管理制度。管理者有责任为医护人员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在管理上做到以人为本,尤其在针刺伤防护管理方法上应改进,做到科学管理,保护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
212加强个人职业安全知识教育和培训增强个人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对新护士上岗前进行医院感染、职业防护、安全工作技术的岗前培训。对在职护士应不断进行相关继续教育,提高职业防护能力。
213个人防护掌握安全防护知识和操作规程。操作时根据不同防护要求,戴口罩、手套、帽子、眼罩。同时洗手是避免细菌感染最简单、最基本的方法。因此,护士平时要掌握洗手指征、认真洗手。
214针刺伤的处理护士在操作中受到针刺伤后,应立即采取现场处理措施。挤出伤口的血,肥皂擦洗后用流动的清水冲刷并消毒。必要时进行血液检测、追踪观察或用药预防。同时还要认真执行上报制度。
22物理性危害因素的防护护士工作时应规范操作。搬运病人时应掌握省力原则。科室应合理配置人力,加强同事间协作。使用高科技医疗仪器时,掌握使用说明,严格实施安全防护措施。同时注意用电安全,定期请专业人员进行安全检查。
23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防护
231化学消毒剂的防护操作时应戴手套、口罩,尽量不接触有刺激性的消毒剂。易挥发性的化学剂注意加盖密闭保存。治疗室定时开窗换气,加强空气流通,有条件的治疗室应安装排气扇。
232各种治疗用药时的防护护士在配制药物时,为减少空气中弥漫的药物颗粒进入呼吸道,应戴周边有松紧带的口罩。在接触毒性大的化疗药物,护士应戴聚乙酯手套,必要时戴防护眼镜,穿隔离衣,同时还要定期体检。有条件的医院最好设置单独化疗药物配药间,以便集中处理。如不慎接触药液,应立即用清水冲洗。废安瓿、注射器用后放入专用有盖容器中。
24心理社会因素的防护
241减轻护士工作压力领导者应多关心一线护理人员。各岗位与津贴奖金挂钩,激发护士工作热情。改善门诊工作环境、合理配置人员、合理排班、减轻劳动强度。同时门诊应挑选一些责任心强、身体素质好、心理素质也好的护士。护理管理人员要引导护士保持积极向上、乐观愉快的良好心境。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做到劳逸结合。
242加强宣教、增强护士法律意识随着医疗法制建设逐步完善,护理工作中涉及到的法律问题逐渐增多。护理管理人员要教育护士从法律高度认识职业的责任。强化法律观念,避免工作中受到无端人身伤害。同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护理操作程序,保证各项操作执行的严肃性和合法性。
参考文献
急诊科患者流动性大,患者病情急、重、突发、变化快、病情复杂,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护士素质,熟练的技术操作,还要有应对紧张繁重工作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急诊科护士的职业防范显得非常重要。
1 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1.1 感染的危险 急诊科护士直接接触各种急危重症患者,在参与各种抢救操作及护理患者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经常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尤其在紧急为患者气管插管、吸痰、洗胃、包扎止血、静脉穿刺等的操作过程中,如不能有效地防护会增加感染传染病的机会。
1.2 锐器伤 急诊科护士在抢救患者时为了争取最有利的抢救时机,往往来不及进行有效的自我防护便直接接触患者,进行护理操作时会接触到多种锐器,如各种注射针头、针剂安瓿及手术刀片等,甚至导致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应用各种抢救仪器和设备,如操作不慎或仪器设备老化时可引起电击伤、电灼伤的危险。
1.3 化学因素 对病区环境的消毒、抢救仪器的保养、清洗、医疗垃圾的灭菌、处理时应用各种化学消毒剂,会对皮肤黏膜造成不同程度的腐蚀,严重时可引发皮炎、眼炎以及过敏性哮喘等疾病;急诊护士经常护送急重患者做CT、X线摄片等检查,许多急诊患者烦躁或意识不清,送检护士需床旁监护病情,不可避免地会受到X线等辐射。
1.4 心理因素 急诊患者发病急骤、来势凶险、患者病情变化快,来诊时间、病种及危重程度均很难预料,造成急诊科护士心理高度紧张和身体疲乏;不可预知的死亡也会给护士造成极大的心理刺激;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要求急诊科护士既要能独立完成工作,又要确保不出差错事故,急危患者及家属心理高度的应激状态,抢救时的劣性刺激容易造成护患矛盾,加重了急诊护士的心理压力;各种新的医疗仪器的应用,新的检查、治疗手段层出不穷,要求护士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胜任临床工作;医疗卫生系统引入的竞聘机制,也使护士承受了更大的心理压力。
1.5 精神因素 急诊科护士既要参与院内抢救,负责院前出诊,同时还要承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抢救任务,工作量大而且经常值夜班,精神高度集中,体力脑力消耗都非常大。要求有充沛的体力及精神高度集中。大部分已婚护士下班之余还要担负着照顾家庭、养育子女的重任,这些都是急诊科护士必须面对的压力。急诊科护士的饮食起居极不规律,而且精神高度紧张,持续的紧张和劳累若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睡眠及适当的心理调整,会导致神经、消化、内分泌等系统的疾病。
2 防范
2.1 感染的防范 急诊科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对已确诊的传染性患者应有明显的隔离标志,接触其血液、体液时应戴必要的防护装置,如戴手套、穿隔离衣等。对带血迹的污物及患者的体液、排泄物等进行分类集中处理,严格浸泡、消毒、焚烧。对地面、墙壁、注射盘、操作台等被血迹污染的地方均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对自身有皮肤损伤或破溃的部位应加强防护,避免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一旦不慎被污染,应立即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必要时注射乙肝疫苗做到早期防护。
2.2 锐器伤防范 强化职业安全教育,提高急诊科护士对各种锐器损伤的防护意识。对各种锐器应加强管理,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从而有效的预防锐器伤。若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刺伤,伤口紧急处理后,再根据感染情况及伤者自身机体免疫状况进行针对性的预防治疗,给予随访和咨询,做好跟踪监测工作。
2.3 医院应加强对医护人员安全意识的教育,把职业安全教育放在首位。加大培训和宣传力度。制定培训计划,定期组织讲座学习。增强法制观念,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并将防护知识纳入考核内容,使护士充分认识到职业损伤的危害,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增强健康防护意识,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程,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
2.3 心理因素的防范 护士在紧张的抢救过程中,应用恰当的语言向家属进行解释和精神安慰,及时安抚患者和家属的不良情绪,避免使用刺激性或冲突性的语言,不使用肯定或绝对性的语言,万一抢救不成功,也能取得家属的理解。合理安排日常的工作和家庭生活,注意加强营养,夜班之后要注意补充睡眠,劳逸结合。加强自我保健,主动参与一些体育健身活动,提高自身的免疫、抗病能力;医院应根据工作压力、工作风险等因素合理调整工作流程,实行弹性排班,组织各种文娱活动,有效地减轻急诊护士的心理压力;急诊科护士应学会自我疏导不良情绪,调适心情,高效地投入到每一天的急诊抢救护理工作中。
参 考 文 献
[1] 王春玲.急诊科护士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2):2728.
[2] 林碧英.急诊科护士职业防护现状调查与对策.现代医药卫生,2007,(8):1240.
【关键词】介入室护士;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13.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525-02
介入放射学渗透于各学科中,推动着各学科的发展,改变了许多传统的内、外科治疗模式,已成为现代医学中最具有发展前途的一门新兴学科。介入放射学服务于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同时也给参与其中的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构成了一定的危害,作为一名介入室的专科护士,必须明确职业危害的严重后果,提高防范意识,合理正规的操作,把从事介入事业所带来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1 危害因素
1.1 X射线危害:X射线是看不见、摸不着却对人体组织器官、腺体与血细胞损伤较大的放射物质,具有积蓄性、大量长期接触可引起白细胞总数下降、红细胞、血小板等异常、染色体畸变、淋巴细胞亚群降低[1]。会使人产生乏力,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头晕、恶心等症状,严重可引起内分泌紊乱和造血系统损害,甚至致癌。而介入治疗与传统过程中X射线检查不同,在操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几乎暴露在X射线剂量较大的辐射场中,操作时间较长,使介入放射工作者受照射剂量比传统X射线工作者高数倍到数十倍[2]。护士在术中需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随时配合术者的手术进展,特别是当病人出现不良反应时,护士在病人的头侧观察或护理,离射线源最近,给护士造成辐射危害。
1.2 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损害:由于介入操作暴光时间长,射线引起空气的电离,产生多种有害产物,如氮氧化物、臭氧、自由基等,并致空气中正负离子平衡失调,对人的皮肤神经系统、胃肠道及呼吸道都有一定不良影响。有报道:自由基产生的过氧化物与衰老、畸变等有关[3]。在肿瘤介入手术治疗中,都需化疗药物进行肿瘤区域的动脉灌注和栓塞。多数抗肿瘤药物在杀伤或抑制癌细胞时,对机体正常组织器官的损害也较为严重。据报道,抗肿瘤药配制过程中,可出现肉眼看不见的逸出,形成含有毒性的微粒的气溶性或气雾气,长期低浓度吸入有明显的致畸变作用[4]。同时介入器械、材料消毒灭菌所用的环氧乙烷,是一种强烷化剂,在杀灭微生物的同时,被消毒灭菌物品残留的环氧乙烷通过呼吸器官吸入体内,能刺激呼吸道引发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引起肺水肿,同时刺激眼角膜,易引起眼炎。甚至还具有突变和致癌作用,长期接触低浓度环氧乙烷,还能损害人的识别能力[5]。除此之外,在全麻醉手术时,气体麻醉剂和麻醉废气,通过麻醉机的面罩活瓣,螺纹管衔接处漏出,污染空气,吸入微量的麻醉废气可对听力和记忆力产生影响,孕妇可引起自发性流产[6]。
1.3 潜在感染的可能:一般认为与手术室相比,介入治疗室血液传播性疾病对医护人员的威胁相对较少,往往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其实不然,据调查,接受介入治疗的肝癌病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占98%。反复接受生物制品治疗的其他肿瘤病人,丙肝阴性率也相对较高。介入治疗室的医护人员不可避免地接触这些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随时有被刀片划破、针尖刺伤等损伤,尤其针刺伤,它是医院最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医院感染80%与针刺伤有关[7]。所以感染的机会相对而言增多,特别是经血液传播的一些感染性疾病,据报道,注射0.4ul乙型肝炎病人的血清,其感染率高达50%[8]。
1.4 身心疲劳:护士这一职业主要是女性承担,女性特殊的生理心理状况,家庭的重担,工作压力是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中的社会心理因素。科技的发展和新业务的不断开展,给介入室护士提出了新的挑战。介入室经常在应急情况下完成急诊介入诊疗工作,介入室护士需无条件地全身心投入,同时还要适应不同介入手术及介入医师的习惯和爱好,由于工作持续紧张和刺激,工作过于繁重,工作时间不定,休息饮食不规律等原因,导致介入护士产生一定的精神压力,出现精神不稳定,心烦意乱的症状,同时易患有胃下垂、胆囊炎、下肢静脉等疾病。
1.5 防护制度不健全:由于教育滞后,防护制度不健全,加之多年来对护理人员强调奉献精神和不怕脏的教育,自我防护问题没有摆在应有的位置,致使护士自我防护意识淡薄。
2 防护措施
2.1 X射线的防护:X射线损伤的防护措施可以从时间、距离和屏蔽等三方面进行防护,而屏蔽防护是介入放射治疗过程中的主要措施。医护人员一定要严格遵守国家介入放射治疗影像质量标准,穿好铅衣、围好铅脖、戴上铅帽,不要图一时的轻松和方便而损伤身体,利用现有的防护用品,减少不必要的过量照射。护士在操作间走动时,两手尽量置于铅衣背后,出机房用退步走法,室内活动尽量远离射线源,充分利用活动屏蔽装置。术中所需用品应在术前准备周全,放置到位,以减少走动,缩短在机房内停留的时间。术中的护理配合工作,尽量在非暴光时间内进行。同时,最好定期脱离放射环境,尽量减少射线的照射和积蓄,使身体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2.2 空气中有害物质的防护:介入室工作环境应保持整洁、安静,室内安装通风设备,保持空气新鲜。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布局合理,减少不必要的物品堆放,不但能有效地消毒、灭菌,避免交叉感染,而且术后可以使非手术人员免受X射线的照射,还可以防止易挥发的化疗药物被工作人员吸入造成不良反应[9]。接触化疗药物时,应戴口罩和橡胶手套,有条件的要戴防护眼罩,减少直接接触。配药时,将稀释液沿瓶壁缓慢注入,预防粉末溢出,不能将有药液的注射器中的气泡直接排到空气中,而应通过无菌海绵状垫或纱布排除,以减少气溶胶形成。用过的药瓶不能随便丢弃,应集中在专用的医用废物处理箱内,以便统一保护和处理。配制药液时,最好一种药液安全注入患者血管内后再配制另一种药物,化疗药物污染桌面时,要先用棉签将药液吸去,再用酒精擦洗。介入器械、材料消毒灭菌所用的环氧乙烷毒性损害是可以避免的。经检测,环氧乙烷在产品上的残留量随放置时间延长而下降,14天下降99%,30天下降99.9%[10]。根据报道,介入室护士在领用环氧乙烷消毒灭菌的物品时,要注意生产批号、消毒日期,一般情况下一次性物品放在通风、干燥的环境中半个月后使用。全麻手术时,检查好麻醉机的面罩活瓣、螺纹管衔接处是否接紧,避免漏气。
2.3 潜在感染的防范:预防为主,加强防护工作。规范安全操作流程,规范利器的放置、传递及用后回收程序。将利器放在弯盘中一起传递,用后及时撤除。抽取药物后不要将针帽套回针头,一定要套回时,应运用单手法。术前认真查阅病历,了解患者的情况,对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的患者要采取防范措施,避免直接接触患者血液及分泌物,接触分泌物及污物时,要戴手套进行。对使用过的物品进行严格终末消毒,一次性医疗物品使用后集中灭活处理,被污染的桌面、手术床、地面等,用1%戊二醛擦拭,再用清洁干布擦干,工作后彻底洗手。
2.4 调整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正确认识介入室工作的特殊性,不断加强新业务、新技术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和技术水平。注意心理调节,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工作之余,合理安排休息,休息时尽量抬高下肢,以利于下肢静脉回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加强营养,多食高蛋白、粗纤维食物,如牛奶、鸡蛋、海带、菌菇类食物,提高机体抵抗力,减少生理、心理疲劳,促进身心健康,以提高工作效率。
2.5 完善防护管理体系:介入治疗室护士服务于多个科室,健康状况应受到应有的重视。要建立健全防护机制,制定一整套防护方案,改善护理工作环境,定期组织有关职业损伤防护的培训,提高护士自我防护能力,定期体检,平衡心态,恢复体力。
3 总结
护理人员维护自身健康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基本保障。作为从事介入工作的专科护士,应高度重视职业防护问题,要充分认识到本职业所存在的种种危害,明确有害因素既是客观存在,又是可防护的。要消除恐惧和盲目性,以预防为主,严格安全操作。不但要加强新业务、新技术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做好医生的得力助手,在防范措施方面更要互相督促,共同将这一特殊行业带来的职业危害降到最低,在为病人治疗疾病的同时,保护自身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赵伯明、何晓斌、徐双迎等,骨科X射线辐射防护的探讨,中国辐射卫生,2008,17(3):293-294
[2] 侯金鹏、邓大平、朱建国,介入放射学工作者剂量水平与评价[J],中国辐射卫生,1997.6:216-217
[3] 明艳、明浩、胡保青,导管室护士职业性损害相关对策分析,文鲁医学杂志,2007年01期
[4] 蒋学军、陆宇、朱伟玲等,介入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和防护对策,2006(7):685-687
[5] 陆丽敏,从环氧乙烷的毒性看其卫生标准修订的进展,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95,13(6):376
[6] 李华萍,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中华护理杂志,2005,2(5):10
[7] 杨小蓉、廖兰、张燕,手术室护士职业损伤及防护研究进展[J],华西医学,2004,19(3):516-517
[8] 陈飞霞,危害供应室人员健康的因素与防护,使用护理杂志,1998,9:480
【摘要】目的:提高手术室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方法: 通过对各种手术室危害因素一一举例的方法。结果:认识自我防护的重要性,提出相应的自我防护措施。结论:手术室护士采取对相关危险因素的防护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防护
Operating room Nurses, Occupational Hazards and Self-protection
Liao Huiqin
【Abstract】Objective:To improve operating room nurses, self-protection awareness. Methods: The risk factors for a variety of operating room 11 for example the method. Result: self-protection awareness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rresponding self-protective measures. Conclusion: operating room nurses to take on the risk factors related to protective measures are very necessary and practical.
【Key words】 Operating room nurse; Ocupational hazards; Drotection
手术室是一个特殊的科室,手术室护士工作节奏快、任务繁重、劳动强度大、连续工作时间长、环境密闭、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经常接触各种危害性物质及面对一定的职业危害,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对职业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根据笔者的工作体会对职业危害及防护作以下探讨。
1危害因素
1.1 化学性因素:手术室使用的化学性消毒剂种类繁多对人身体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如过氧乙酸、甲醛、环氧乙烷戊二醛、吸入性麻醉剂等污染空气,可刺激呼吸道引起支气管炎、哮喘、厌食症、降低人体抵抗力易造成真菌感染[1]。
1.2 物理性因素:噪音:手术室的噪音来源较多如负压吸引器、空调、高频电刀、心电监护仪、麻醉机等,长期处于噪音高的环境容易引起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烦燥、睡眠障碍。电离辐射:由于医学的不断发展,手术过程中越来越多地使用X射线,手术室护士接触射线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少量多次接触X射线易致癌、胎儿畸形[2]。
1.3 生物性因素:手术室护士工作中经常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痰液、分泌物,而且手术室工作经常使用刀、剪、钩、针容易造成利器刺伤,有关文献报道:在医疗卫生服务中存在着针刺或利器伤造成HIV病毒从患者传播给医务人员的危险性其发生卒在0.1%~0.3%,肝炎、结核等的发生率将会更高[3]。
1.4 心理、生理、社会性因素:手术室护士连续工作时间长、长期站立、饮食不规律、工作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社会地位低,因为工作不定时及繁忙而造成家庭压力大等使手术室护士易患胃溃疡、下肢静脉曲张、腰、颈椎疾病、膀胱炎、肾炎、心脏病、睡眠障碍等。
2自我防护措施
2.1 化学因素的防护:接触化学性物品时要戴手套、帽子、口罩、必要时戴防护眼镜,避免直接接触皮肤,挥发性消毒剂要加盖防止有毒气体挥发污染空气,外科洗手消毒液应选用对皮肤刺激及毒性少但消毒效果好的消毒剂。使用吸入性麻醉剂时避免泄漏,完善麻醉废气的排污系统,完善手术室的通风系统保持手术室空气洁净,并定时对手术间进行有毒气体的浓度监测。
2.2 物理性因素的防护:保持各种仪器的性能完好状态,选择噪声少的机器,尽量将电刀、监护仪麻醉机等仪器的报警声调小,吸引器不用时及时关闭,使用X光透视或摄片时应在设有防X线的专用手术间,摄片时护士尽可能离开手术间,并应备有防辐射服或挡板。
2.3 生物性因素的防护:择期手术病人完善甲、乙、丙肝、HIV病毒梅毒等传染病的检测,接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时要戴手套、口罩、帽子、必要时戴防护眼镜防止病原微生物通过病人的血液、体液、排泄物传播。手术台上的器械要规范摆放、传递避免刺伤自己或他人,使用后的注射器针头不要回套和分离针头以免刺伤。如不慎刺伤应立即清洗、消毒处理伤口并上报院感科,查看患者的传染病相关检验项目并采取相应措施。
2.4 心理、生理、社会性因素的防护:手术室护士要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加强自身修养、保持良好心态,以乐观、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挑战工作和生活,以更高的技术服务于患者。
3讨论
通过以上举例,我们认识到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多种多样且危害严重,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可以减少手术室护士被化学性物质、物理性因素的伤害及减少被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机会,维护手术室护士的心理、生理建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结论 手术室护士对各种职业危害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是十分重要的而且是切实可行的,也是保证我们身心健康、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服务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葛翠花. 浅谈手术室护士的自我防护[J ]. 内蒙古中医药, 2010, 19:146~147
[2]曾其玉, 多桂元. 手术室利器致护士皮肤损伤的调查与分析[J].当代护士(学术版), 2006, 1:53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8(c)-123-02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新术式不断开展,于此同时,各种传染病病例不断增加,给手术室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由于手术室工作具有快节奏、无规律、工作连续、时间长等特点,各种危害手术室工作人员的健康因素大量存在。充分认识这些危害因素,在工作中做好自我防护,保证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健康,对于手术室护士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1 手术室常见的危害因素
1.1 生物性危害
手术配合中常使用锐利器械,如刀片、剪刀、缝针、骨钩、锯片等,工作节奏快,传递频繁,容易误伤自己或他人,术中不可避免地接触患者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使感染机率增高。特别是急诊手术时,病人多数未做生物学检查,潜在危害更大。资料显示,美国1981~1993年发现有30万人感染爱滋病病毒,其中20万人死亡,医疗工作者占6%,其中护士占63%。每年我国医疗工作者因直接或间接感染乙肝病毒而导致死亡的200~300人,说明生物危害对护士的威胁很大。
1.2 生理、心理因素
1.2.1 器械护士配合手术时,常保持颈椎前屈位15°~20°,连续站立时间6~7 h或更多。这种姿势易导致颈椎病的发生。
1.2.2 手术中护士常处于被动,身体重力集中于下肢,双下肢站立时的血容量比卧位时增加500 ml左右,足部静脉压增加12.0 kPa,久之可造成下肢静脉曲张、水肿。
1.2.3 手术室工作近似于静态作业,依靠肌肉长期性收缩维持。这种作业极易疲劳,局部肌肉乳酸堆积,常造成肩周炎及腰肌劳损。
1.2.4 手术室工作具有连续性、无规律、快节奏等特点,护士长时间空腹工作,饮食无规律,易导致低血糖、虚脱等,甚至患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
1.3 化学性危害
1.3.1 环氧乙烷消毒是一次性用品的主要灭菌方法,骨科所用特殊器械、脑科特殊器械、电刀头及腔镜的消毒等,护士经常接触这些有害化学气体可导致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持续头疼、心悸及失眠等。
1.3.2 骨水泥是关节置换及骨肿瘤手术中常用的粘合剂,骨水泥有刺鼻气味,长期接触会出现头晕、恶心、记忆力减退。
1.3.3 10%甲醛用于固定和保存手术标本,长期接触甲醛可对眼睛和咽喉部有高度刺激,可引起皮炎和过敏。
1.4 物理性危害
1.4.1 骨科手术使用“C”型臂较多,人体长期小剂量接触射线会引起皮肤变硬、乏力、头疼、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等神经紊乱综合征,长期照射可使白细胞减少,机体抵抗力下降,严重时可患免疫系统疾病,如白血病等。
1.4.2 工作中常接触粉尘和纤维物,如滑石粉、敷料中的纤维,如不加以防护,可对人体的呼吸系统造成损害。
1.4.3 各种带电器械等存在的潜在漏电危险,可引起电击或灼伤。
1.5 环境因素
1.5.1 噪音准备间比较嘈杂,呼吸机的噪音约65 dB,吸引器的噪音约73 dB,电话声噪音约65 dB,手术间说话声噪音约60 dB,还有骨锤敲击、电锯噪音、电钻等,均可导致听力下降和持续记忆力减退,影响手术顺利进行。
1.5.2 废气排放主要有氨氟醚、异氟醚等吸入麻醉剂的泄漏,电刀、电凝使用时产生的烟雾,手术间工作人员及患者呼出的二氧化碳等,长时间接触能使心情压抑、精神疲乏、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有致癌的可能。
1.5.3手术室空间密闭空气净化需要层流,长期空调制冷、制热所保持的恒温可引起风湿、关节酸痛,封闭的手术间所含氧气量不足,造成缺氧,引起头疼、头晕、困乏等症状。
2 预防措施
2.1 生物性危害的防护
规范手术患者术前生化检查项目,了解其HBV、HIV、HCV及AIDS等病毒携带情况,对急诊时无生化检查者一律按感染手术处理用物,术中带双层手套,手术配合时医护人员注意力要集中,锐器的摆放和传递要规范,避免意外伤害。意外损伤后应立即挤压伤口,使少量血液溢出后用3%碘酊消毒,更换手套,刺伤后应注射疫苗早期预防,做相关病毒检查,以免感染,并随访观察。患者若有梅毒感染,被刺伤人员则应应用大剂量青霉素预防。用过的针头、刀片、缝针等锐器应放回耐刺防漏的容器内,避免再次误伤他人。
2.2 生理、心理危害的防护
工作时应注意洗手护士和巡回护士的调换,以避免长期单一持续工作;尽量减轻行为负荷,借助有效条件节约体力和能量,改善工作条件,术中交替活动下肢,平时多加强体育锻炼,穿弹力长筒袜,可有效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日早餐应吃高热量、营养丰富的固体食物,以延长胃排空时间,大手术时应避免饥饿工作,保持身体健康;手术室工作时间长、强度大,有时难以照顾到家人,家人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护理人员自身也应学会积极调整心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2.3 化学性危害的防护
对环氧乙烷、骨水泥、甲醛等有害物品,护士在使用时要带防护手套,操作完毕后应到空气流通处做深呼吸,加速有害气体排出体外。
2.4 物理性危害防护
骨科手术做X线透视前,护士应穿好铅衣,手术间安全范围内应设置铅屏风,妊娠期护士应避免接触该环境;术中及术后脱离手术衣、整理敷料时动作要轻柔,以减少空气中纤维及漂浮物的吸入;定期检查和维修电器,护士用电时要遵守用电规则,熟悉各种仪器的操作步骤,避免发生电击及灼伤。
2.5 环境因素的防护
科室应购置噪音低的仪器,各种仪器的报警系统应调到适度音量,电锯、电钻、电刀等应间歇使用,使用后及时关闭电源,既保护了护士,又保养了仪器;电话要装在手术间以外;严格控制参观人员,以保持手术间的安静;手术间安装空气净化装置,保持良好的排放系统;使用性能好的麻醉呼吸机,以使泄漏量降到最低,术中可用吸引器抽吸废气等措施。
2.6 防止医疗纠纷
术中严格按要求摆放病人,使病人舒服,以防止病人压伤及灼伤;手术期间精力要集中,认真负责,关闭体腔前清点物品要准确无误,并做好护理记录;输液、输血时要由两人以上负责认真核对,确保无误,用过的血袋登记后放回指定地点,妥善保存,加强自身防护;手术标本要及时送检或妥善保存,防止弄错及丢失;抢救病人时要做到忙而不乱,所用药品要随时作好记录,缓解工作压力,加强心理素质训练。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四大手段之一,静脉用药为主要途径,但化疗在治疗疾病的同时, 其毒性不仅对患者产生不良反应,对长期接触抗肿瘤药物的工作人员尤其是护士也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因此,了解化疗对护士职业的危害,正视化疗的潜在危害,分析化疗防护现状,探讨防护对策,对减少化疗职业危害,保护化疗护士健康和环境安全非常重要。
1 化疗药潜在职业危害
1.1 化疗药品特点及对护士的职业性危害:美国医疗机构药师协会(ASHP),将肿瘤化疗药品定义为危险药品,并认为肿瘤化疗药品能产生职业暴露危险,在低剂量下就可产生严重的器官或其他方面的毒性。如果处理不当,其悬浮颗粒或液滴就会溢出,通过呼吸、皮肤接触甚至随食物进入人体,对操作者可能造成较大危害。大量的研究证实,医护人员在常规操作中可遭到不同程度的危害,其损害程度也与接触药品的强度和时间有关。国际权威机构已为接触危险药品的医务人员制定了一整套安全防护制度和操作规程,在发达国家已广泛采用。而我国过去对此重视不够,接触危险药品的医护人员存在严重的职业暴露危险。
1.2 护士接触化疗药的场合与被动吸收途径:护士接触化疗药并被动吸收的场合,主要有4种情况:配制化疗药、执行化疗、处理化疗药溢出、处理化疗污染物和病人的排泄物。进行上述工作的量越多,接触化疗药的量就越多,危险性就越大。护士被动吸收化疗药物的途径主要有3种情况:(1)皮肤吸收: 在用溶媒溶解药物时未注意抽出瓶内空气,瓶内压力过高,如遇上针头松脱就会导致药液外溢;或是在接触化疗药及处理被污染的器械、病人的床单、衣物、排泄物等物品引起皮肤污染;不慎被吸过化疗药的注射器针头或药瓶碎片刮破皮肤也会导致皮肤吸收。(2)消化道吸收:皮肤污染后未彻底清洗双手就进食,或是在配制和执行化疗时进食等。(3)呼吸道吸入:配制粉剂化疗时药物的飞尘致工作场所空间污染,药液的烟雾状颗粒从呼吸道吸入。
1.3 化疗药物对护士的职业性危害:护士在备药、注药或用物处理过程中,化疗药物可致一定的职业性危害,导致护士WBC、PLT下降、月经紊乱、脱发等毒性反应。如:接触化疗药物的护士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体交换、畸变率和微核细胞率均明显增高,淋巴细胞的DNA也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化疗护士自然流产率明显高于正常妊娠者,且先天性缺陷率高,其不良妊娠结局随接触化疗药物水平的增加而增加。
2 肿瘤化疗防护现状
2.1 化疗药物的管理体系落后:我国目前无完善的有关化疗防护制度。没有采用国际上先进的由专人负责的集中管理模式, 采用的是不科学的分散式管理方式。化疗的防护包括化疗管理模式、防护设备配置、正确使用化疗药物以及化疗废弃物的处理等,需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任何环节发生疏漏均可能给人员和环境带来危害,对抗肿瘤药物废弃物的管理方面也存在漏洞,将化疗废弃物放在敞口的容器中, 极易造成抗肿瘤药物的扩散和对环境的污染。所以防护的制度和法规应建立在对环境和人员二者均有保护作用的基础上。
2.2 对化疗药物的危害认识不足缺乏自我防护意识:我国职业性接触化疗药物的护士较多,部分人员没有受过系统的岗前专业化培训,防护观念淡漠,不知道该如何确切的步骤进行处理和销毁化疗药物溢出,也不知道该如何指导病人处理他们的排泄物。综合医院护士的防护意识低于肿瘤专科医院护士,非肿瘤科室护士的防护意识与肿瘤科室护士有显著差异。
2.3 无专用的治疗室配制化疗药物:除了有条件的肿瘤专科医院,其它很多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均无专门的化疗药物配制室和特制的安全柜备药,防护条件差,配药间无排、抽风设备。也没有专门训练的护士进行操作,护理人员在配制化疗药物时与其它普通药物配制程序一样,应引起高度重视。
2.4 未对化疗操作的护士进行定期体格检查,特别是细胞分类和血小板检查;护士孕期和哺乳期的保护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2.5 化疗用物的处理不规范:没有使用符合要求的带盖容器收集化疗废弃物,使用不符合要求的敞口容器、普通塑料袋作为收集容器。较多的护士不知道如何处理化疗废弃物和处理化疗废弃物的自我防护。
3 防护措施
3.1 防护原则:化疗的防护原则:操作中精力集中, 克服麻痹大意, 提高对化疗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 熟练掌握化疗药物的安全使用方法, 严格执行化疗操作常规和防护措施。(1)工作人员尽量减少对化疗药不必要的接触。(2)尽量减少化疗药对环境的污染。(3)切实加强对接触抗癌药护士工作的科学规范化管理,除加强接触抗癌药护士的自我防护知识的教育,进行专职培训,实行常规性防护知识考核外,还要制定护士接触抗癌药操作规程、安全防护措施。(4)每年定期为接触抗癌药护士进行体检,合理安排休假,护士怀孕和哺乳期可考虑暂时脱离接触抗癌药物的环境。
3.2 加强专业人员职业安全教育:执行化疗的医务人员必须经过化疗专业培训,以化疗的基础知识、化疗的不良反应及预防处理、化疗潜在的职业危害和防护措施为培训内容。从而提高专业人员对化疗药物潜在危险的认识,制定合理的防护措施,使专业人员全面掌握并规范化疗防护操作程序,增强防护意识。对经常接触化疗药物的医护工作者应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定期抽血检查肝肾功能、血常规及免疫功能,如出现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症状及体征,应及时调离。
3.3 完善防护设施:建立健全药物处理中心。为使临床在使用化疗药物过程中达到安全防护,必须将化疗药物处理中心化。医院设置静脉配液中心,采用集中式管理,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在防护设备齐全的化疗备药操作室负责所有化疗药物的配制及供应。实施比较有效而经济的防护措施,并有利于废气、废物的集中处理,使污染缩到最小范围,有利于职业安全和环境保护。抗肿瘤药物的配制工作应在专门的配药室和层流操作台上进行,以减少医护人员被动吸化疗药物的机会。防止含有药物微粒的气溶胶或气雾对操作者的危害,保护操作者及环境在备药和处理废物时不受药物微粒气溶胶或气雾的污染,保护备药环境无微粒物质,防止药物被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