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环境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 在企业家庭文明建设中,我们一般把职工家庭物质生活的改善比作“硬件”改善或“硬环境”改善,而把其精神生活的提高称为“软件”提高或“软环境”提高。笔者认为,在当前低油价的寒冬时期,在推进涪陵页岩气产能建设的关键时期,优化油田企业家庭文明建设的“软环境”显得特别重要。
关键词 油田企业 家庭文明建设 软环境 硬环境
一、加强宣传,为家庭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舆论环境
舆论氛围的影响直接作用于整体精神。现在,油田企业家庭比较重视“硬环境”建设,即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甚至出现相互攀比的势头,如改善住房,购买家用小轿车等,而对“软环境”――精神生活却比较忽视。因此,要教育和引导职工搞好家庭文明建设,大力宣扬家庭文明建设在企业双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树立宣传一批在家庭文明建设中涌现出的美好家庭、文明家庭,让职工看得见、摸得着,学有目标,赶有方向。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大小会议、报纸、广播、板报、墙报等舆论宣传阵地,广泛宣传家庭文明建设的成果和典型。这样就可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文明家庭光荣,争创文明家庭的“小气候”,这种“小气候”一旦形成,就为家庭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舆论环境。
二、着力普法,为家庭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道德和法律都是调整人们行为的行动准则,道德建设和法治建设对家庭文明建设起着重要作用。家庭道德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和生活质量,而法治建设可以进一步规范人们的婚姻家庭行为,起到道德力量所无法起到的保护作用,遏制遗弃、家庭暴力等不良行为,禁止一夫多妻、婚姻不忠等丑恶现象,从而有力地促进家庭文明建设。虽然我国已制定《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其他涉及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但其宣传和普及程度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如前不久修改的《刑法》设新法条规定:家庭暴力可以进行正当防卫,这个法律新亮点就宣传得不够。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应该让每个家庭都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和自己的家庭,处理多种可能出现的家庭问题。因此,要借十八届四中全会强力推进依法治国的东风,加大对全体职工家属、在校学生的普法力度,为家庭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三、广开学路,为家庭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家庭是每个人最早参与的群体,也是人的一生中归属时间最长的群体。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因此,每个家庭应把培养家庭成员的良好素质作为己任,要引导家庭成员认识世界,感知社会,体会人情,在家庭生活中积极培育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家庭个体成员修养成感恩、孝顺、善良、诚信、奉献、有正义感等良好品德。要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在职工住宅小区健全文化长廊、读报栏、读书阅览室等,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
四、理顺情绪,为家庭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情绪环境
职工需要一个和谐、融洽的环境工作和生活,这是一种积极的因素,企业领导要正确理解和极为珍视这种因素。在企业内部,人际关系方面的讽剌、挖苦、嫉妒、甚至造谣、诽谤;工作关系上的人事、资金、业务等方面的扯皮现象;家庭生活中的吃、穿、住、行等,都会人为地制造矛盾,影响职工的情绪,分散他们的精力,干扰他们的正常工作,并直接影响到职工的家庭文明建设。因为良好的情绪和稳定的精神状态是搞好家庭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企业的各级领导要真正把关心职工落到实处,多为职工办好事、办实事,尤其是会战家庭比较多的单位,要实行专人专管,努力为会战职工的家属排忧解难,使他们能心情愉快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这样,就为家庭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情绪环境。
六、竞赛激励,为家庭文明建设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
一、家庭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影响的特殊性
1.家庭环境影响的“先入性”
家庭是人最早接触的社会,是影响人的第一环境。家庭成员最先接受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在时间上,家庭自觉和不自觉的思想教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先入为主的基础。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在家庭获得了许多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和掌握模式,将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对象接受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和最初的认知结构。这种“先入为主”往往能够在人们思想上形成一定的意识倾向(在心理学上叫“定势”),使人们根据这种意识倾向对后来的思想信息采取选择的态度。如果新来的思想信息符合已形成的定势,一般会被接受,如果新来的思想信息与已形成的意识倾向相悖,就可能被拒绝。先入者反复强化,就会形成牢固的观念,甚至信念以及习惯。家庭习惯这种从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一出生就开始的“先入性”影响,为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打下了第一步基础,若这个基础打得好,就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反之,就会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
2.家庭环境影响的“长期性”
家庭是人生活时间最长的环境。一个人从呱呱坠地时就开始接受家庭环境的熏陶。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大学,学校、老师可以调换,而且一定会调换,而父母是一辈子都不会换的,父母对子女的影响终生不变。即使上了大学住宿在校,除了对家庭经济、感情的依赖外,通过书信、电话或假期探亲,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也会对其产生影响。思想政治工作对象进入社会后,仍摆脱不了家庭环境的影响,即使子女成家以后,仍受生养自己的“老家”的影响。人从出生到死亡都无法逃脱家庭环境的影响,人与其他任何组织的关系都没有家庭这样长久。虽然时代在飞速发展,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因素在不断增多,但终究无法取代家庭的坐标。要做好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不重视家庭这个长期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
3.家庭环境影响的“情感性”
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最经常的一种思想教育。家庭成员之间的教育,一般来说是易于接受的,在家庭成员心目中,其他家庭成员是最亲密、最可依赖和最依恋的人。这种特殊的感情具有其他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所无法达到的感情优势(自己人效应)。此外,情感在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中发挥着巨大的动力功能和感化功能,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和行为起着发动作用和感化作用。思想政治工作如果能积极利用家庭环境这种特殊感情的影响力,积极主动开展家庭成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家庭环境对人影响的感情优势,也使家庭成员容易接受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它不仅会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而且会抵消思想政治工作的正面影响,影响功能的发挥。
4.家庭环境影响的“潜移默化性”
班杜拉认为,在社会情境中,人们往往是通过直接地观察别人的行为而进行学习的。观察者只是观察到榜样的反应,即使自己未进行实际的操作和直接受到强化,也能形成类似的学习。未成年人在家庭的生活中,家长所表达出来的价值观、家庭观、邻里观、消费观以及相应的情感表达,未成年人会视为行为的规范,加以模仿、认同,继而形成一定的观点、态度、人格与行为习惯。由于这种潜移默化性,未成年人早期的政治、思想、道德社会化与家庭的环境密切相关。
5.家庭环境影响的“差异性”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计划性、统一性与规范性,学校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有组织地安排学生接受社会主流文化中的政治立场与道德规范。而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却不具备学校教育的特点,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家庭的经济状况、家长的政治态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未成年人的政治素质与道德水准。未成年人早年所接受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对他成年之后的政治道德素质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提高全民全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做好未成年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
6.家庭环境影响的“灵活性”
在学校中,教育实施的计划性较强,且具有固定的时间、场地。和学校相比,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有较大的灵活性。在家庭中,虽然在一个大的时间阶段内,对教育孩子有一个计划,但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很少有固定的教育时间,也很少有哪个家庭固定某个地点教育孩子,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更常用的方式是“遇物则诲”或“遇事则诲”。可以说,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吃、住、行都包含有丰富的教育因素,就看教育者能否善于把握教育时机,灵活运用教育方法,达到教育的目的。
7.家庭环境影响的“深刻性”
家庭成员之间朝夕相处,接触往往是以“融洽”和“喜爱”为媒介,他们的接触交往随便、轻松、自然。他们之间的交往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一切思想、心理活动都会自然、真实,不加掩饰。由于这种直接、经常和亲密的接触,家庭成员之间彼此了解是较为细致和深刻的。只要善于捕捉细微的变化就能对家庭成员的思想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判断,把握住他们的思想脉搏,及时发现思想问题,因势利导做好家庭成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家庭成员的各种思想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8.家庭环境影响的“广泛性”
社会由家庭组成,家庭是社会的家庭。家庭环境对社会大环境具有重要的辐射作用。一方面,社会大环境由无数个家庭小环境组成,家庭小环境会影响周围社会大环境,促进社会对家庭小环境的关注;另一方面,家庭成员既属于家庭,又属于社会。随着家庭成员的流动(工作或学习)而扩散给社会,对社会施以潜在的影响。如果每个家庭都重视家庭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良好环境,而且每个家庭将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这将是一股十分巨大的思想政治工作力量,对于解决当前存在的思想政治工作覆盖不到位的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二、培育家庭微观环境,促进家庭思想政治教育
1.重视家庭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影响
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家庭环境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积极主动地关注、研究家庭环境的新变化、新动向、新特点,以及可能对思想政治工作对象思想产生的影响。要重视家庭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把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纳入各级党委的议事日程,有计划、有重点地全面安排和部署,使之落到实处。各级领导要关心妇联、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战斗在社区、家庭思想政治工作最前线的同志,为社区、家庭思想政治工作广泛深入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并且自己带头搞好自己家庭的思想政治工作。
2.加强家庭环境建设和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指导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建立妇联、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各级指导机构,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家庭环境建设和家庭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指导。加强对家庭环境和家庭思想政治工作的调查研究,及时把握家庭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有针对性的开展家庭思想政治工作。要及时发现家庭环境建设和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的好典型,并通过各种方法予以表彰和推广,增强家庭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3.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把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与家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家庭思想政治工作活动。家庭文化活动本身是随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它有比较宽的活动范围,其直接影响几乎涉及到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直接影响着人的精神、观念、道德和行为等因素。把家庭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家庭文化活动中去,寓教于乐,有利于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为广大群众所接受与参与。因此,我们在开展家庭思想政治工作时,要坚持思想性、教育性、娱乐性相结合的原则,把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与家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发挥家庭文化活动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在家庭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4.根据家庭情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重视家庭环境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充分了解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家庭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由于不同家庭出身的工作对象个性气质、思想政治素质、兴趣爱好、行为特点不一样,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要花大力气,充分了解每个工作对象的家庭情况及其对工作对象思想的影响,然后分类别地实施思想政治工作。对富裕家庭的工作对象应重点进行国情教育、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培养顽强拼搏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对于贫困家庭的工作对象要重点加强形势与政策和自强、自信、自立精神教育,使其正确认识当前的改革,以积极的精神状态投身改革。对特殊家庭的工作对象,要详细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经历,分析其思想行为偏轨的程度,帮助其克服和认识影响思想行为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5.创造良好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首先,创设适宜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家庭物质环境,要让家庭里每一件物品都变成一种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因素和条件,对家庭成员起到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其次,要营造健康的家庭文化氛围。健康的家庭文化氛围对家庭成员具有吸引作用,能使家庭成员热爱家庭,也能引导、激励和约束家庭成员,使其积极向上。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氛围,有的好交际娱乐,有的喜读书学习,有的爱运动,有的爱文艺等等。家庭文化氛围可以多种多样,保持个性,但一定要健康。再次,要营造和睦、民主的家庭人际关系。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姑嫂关系、叔嫂关系等,其中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对家庭成员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影响最大。良好的夫妻关系对家庭成员是一种生活的启迪和人际关系的示范,能使家庭成员体验到家庭生活的温暖和幸福。
课题类别:国家一般课题
学科分类:教育心理
课题负责人:莫书亮
工作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430079
本课题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究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及其二者对儿童心理理论的综合影响及其机制。本课题试图在生态系统论背景下,探讨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中的关键因素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系,不同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及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影响过程,用更加动态、全面的视角研究这一过程,期望能够澄清或深化前人的研究,并提出家庭和学校环境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影响的综合理论模型。同时,通过对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的研究,对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和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提供理论指导。
本研究旨在通过采用行为实验和追踪研究方法,在文献整理、理论分析和资料调查基础上,拟选取幼儿园3岁、4岁、5岁的儿童,对其进行3年的序列设计研究。考察儿童的家庭环境状况(包括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亲子依恋类型、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教育质量)和学校环境状况(包括教学管理风格、师生关系类型、老师与学生对话交流质量、同伴关系)对其心理理论发展的共同影响。
众所周知,儿童在幼儿阶段受到的家庭因素影响较大,而在小学阶段,随着学习活动的加强和交往范围的扩展,学校环境因素的影响加大。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在影响心理理论发展中的交互作用,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德育基本
理论发展研究
课题类别:教育部重点
学科分类:德育
课题负责人:张忠华
工作单位:江苏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212013
德育原理主要是研究青少年道德品质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学科。加强德育理论的自身反思研究,是形成科学的德育理论体系的重要条件,也是落实“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保证。但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对实践问题关注较多,对理论反思研究较少,对德育理论发展成果的研究缺乏系统的总结和反思,这不利于德育学科的快速健康发展。为了在21世纪使中国的德育理论更好地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对德育理论进行反思研究,是加强学科自身建设的重要举措。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一是准确客观地描述和总结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学者们对德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的现状;二是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反思,为德育理论更好地发展把脉与导航。
关键词:家庭教育;和谐环境;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151-01
一、家庭教育环境现状分析
伴随时代的变迁,孩子成长的家庭、经济、社会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是独生子女剧增,再婚家庭、隔代家庭、单亲家庭不断增多,农村留守儿童大量出现,给家庭教育带来了新的困难与问题;二是生活条件的改善,电脑、电视的普及,造成孩子与父母的沟通越来越少;三是影视、书刊、网络对孩子不良影响与诱惑;四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孩子的压力在逐步加大;部分家庭对孩子疏于管理,加之教育方法的不当,导致一些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情境一:
父母吵闹,继而发生家庭暴力,无辜的孩子睁大恐惧的眼睛盯着父母,一副无奈的表情……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渐渐长大,在上学期间,对学习没有兴趣,逃学现象时有发生,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还经常无故打骂同学,初中还没有读完就缀学了――
试想一下:这个孩子正处于读书的好时期可不去上学读书,他会去干什么呢?当他长大成人之后可能是什么样儿呢?
情境二:
下午放学,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背着书包蹦蹦跳跳,还没有走进家门就大声喊起来:“妈妈,我回来啦!”回答他的是“哗啦――哗啦――”的麻将声,原来孩子的妈妈正带着一些人在家里打麻将。孩子来到妈妈旁边,撒娇地说:“妈妈,我饿了。”妈妈一边抓着麻将,一边不耐烦地说:“去去去,拿一块钱自己买东西吃,别捣乱!”孩子只好拿着妈妈给的钱悻悻地走了……
试想:孩子拿着钱走了之后会做些什么?妈妈的行为对孩子的成长有没有影响?
从上面的两个情境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不良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以及孩子的成长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家庭教育存在以下一些现状:
1、过分溺爱型。家长越俎代庖,什么事情也不让孩子做,从而忽略了对孩子能力的培养,其后果是:这类家庭的孩子往往说一不二,娇横自私,缺乏爱心,生活自理能力差。
2、过分严厉型。这类家庭只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而忽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管教严厉,不允许孩子乱说乱动,轻则抛以白眼,重则大打出手,一贯奉行“捧打出孝郎”、“严管出才子”的陈旧观念,其后果是:这类家庭的孩子往往不是沉默寡言,就是性情暴躁。
3、单亲家庭。因为特殊的原因,单亲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比较复杂,在老师的眼中,单亲家庭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不太一样,有的孤僻、不和群,有的早熟、对人戒心很重,有的有逆反心理、不爱说实话,还有的情感淡漠、不容易被温暖、被感化……这类家庭的孩子往往很敏感,容易对人或物持一种怀疑的态度,不愿意敞开心扉与老师和同学交流,给学校的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4、疏于教育管理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大多数孩子家长外出打工,家长缺少与孩子沟通,缺少与孩子进行平等对话,对孩子的过问较少,对孩子的教育不负责任,听之任之,寄教育希望于学校。留守儿童、托管儿童、隔代教育等诸多问题成了农村教育的普遍现象。
以上种种家庭教育现象,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人格的塑造,也成了学校教育的羁绊,影响了学校教育的质量。
二、创设和谐家庭教育环境的基本的方法
1、家长应转变教育观念,改进家庭教育方式
我们应该把培养孩子良好品德作为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在家庭里,家长应该把孩子看成是家里的小主人。不但让他们参与家庭的各种活动,还要让他们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好习惯,我们家长千万不能包办,应注重对孩子能力的培养。父母不仅要给孩子一个健康的体魄,更要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父母应挤出时间与孩子沟通交流,经常与孩子进行平等对话,倾听孩子的心声,父母不要总看到孩子的不足,要善于发现并赏识孩子的优点。这样会建立更加亲密的亲子关系,有利于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及时有效地对孩子进行教育。指导孩子学会与他人交往,帮助孩子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2、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一个美满和谐的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也是家庭教育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和谐的家庭环境会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家庭教育环境的好坏对家庭教育的成败、孩子的身心健康及学业发展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家庭关系不和谐带来的紧张压抑气氛,极易引起孩子心理失衡;理想的家庭情感氛围应该是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地位平等、彼此团结、氛围温馨、共同进取等。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会有很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个性。
3、家长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知识在日新月异地更新,家长要想紧跟时代的步伐,并在孩子心目中有一个良好的形象,就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营造一个浓厚的家庭学习氛围,进行亲子共读,学会与孩子共同成长。这样,孩子会耳濡目染,一定会成为一个快乐、健康、好学的孩子。
关键词:家庭 硬环境 软环境 儿童心理健康
我们常说“青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儿童健康成长日益受到多方关注。《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指明:“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命运。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要从儿童抓起。”通过学习、广泛阅读资料,笔者发现,现如今,研究儿童健康成长以及家庭环境对儿童健康成长的影响的论述很多,大多都是从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的物质条件或是从儿童的性格差异上加以论述。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笔者结合多年的学习研究,想从如下几方面谈谈家庭环境与儿童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影响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因素很多,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以及各自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影响着儿童健康成长。在这当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首先,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的第一个场所,也就成为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即启蒙之师。在这所谓的早期教育阶段,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是主要的。其次,家庭教育具有一定的连续性。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特殊的血缘关系、情感关系、抚养关系等天然性和密切性联系,造就了子女对父母的依赖性,父母对子女的权威性,这些都更加确定了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影响作用。
二、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硬环境和家庭软环境,它们是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第一温床,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前提,在儿童心理健康成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般来说,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包括家庭硬环境的影响和家庭软环境的影响。其中,家庭硬环境主要是指家庭物质条件环境,家庭软环境是指家庭结构、家庭氛围、父母教育观念及教养方式以及情感关系等。
1.家庭硬环境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础
家庭硬环境主要是指家庭物质条件及环境。研究发现,生活在物质条件好的家庭的儿童,自卑、害羞、不自信等不健康的心理会少一些,积极、主动、乐观的健康心理会多一些。当然,这些孩子也会因为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傲慢、自私、依赖性等不良心理现象会比生活在物质条件相对差一点的家庭中的孩子严重。
2.家庭软环境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前提,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决定性因素
家庭结构、家庭氛围、父母教育观念及教养方式以及特殊的亲子、情感关系等,是所谓的家庭软环境。
随着人们价值观念的急剧变化,家庭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家庭结构的变化,父母的离异,首先受到伤害的就是儿童。儿童内心的归属感、安全感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骤然消失,随之而来的是失去亲人的痛苦,幼小的心灵从此会出现不该有的不良心理问题。
好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儿童心理健康成长,不好的家庭气氛易造就儿童不良的心理问题。好的家庭气氛主要是指家庭关系和谐民主,亲自关系融洽和睦,生活空间舒畅宽松。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处事方式民主,孩子感受到的是被尊重、被关心,以及其他温暖的感觉,易形成儿童积极向上、乐观、自尊、自强的心理素质。在气氛紧张、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家庭中,儿童就容易情绪紧张,长期生活在这样情绪中,又缺少温暖和关爱,就会使孩子形成孤僻、自私、玩世不恭等不良的品质,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和睦的亲子关系、良好的情感沟通、融洽的家庭生活会对儿童心理健康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和睦的亲子关系就是指,父母要平等地看待孩子,尊重孩子的爱好,尊重孩子的选择权和自,关于孩子的事情要征求孩子的意见,能和孩子玩到一起、学到一起。父母多以鼓励、理解、尊重的方式与孩子谈心,少些指责和唠叨,多些宽容和沟通。在父母的影响下,孩子对生活充满热爱,个性品质积极向上,思想情感热情丰富,活动空间自由活跃,那么,就会造就孩子良好的个性发展,孩子心理健康也会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现在的家长,绝大多数都很忙,而现在的儿童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小,不懂得安排时间,自己因为爱孩子,对孩子有着满腔的爱,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所以替孩子安排时间、安排活动,管理约束孩子的活动空间,只是一味地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需求,以换取孩子对自己的亲近感,以为这样就可以让孩子和自己亲近,就可以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了。其实,这是一种不了解孩子,不尊重孩子,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的亲子关系。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助长孩子不良的心理问题。
三、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合理应用教育方式,让儿童健康成长
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我们应该在尊重孩子、了解孩子的基础上,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去锻炼。只要不出危险,让孩子自己去安排做他愿意做的事情。家庭环境中要注意重视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并举,为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关键词: 初职生 家庭环境 自我意识
1.引言
Patten[1]认为自我意识的发展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良好的自我意识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目标、完善人格特征的重要保证。由于父母在儿童青少年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父母创造的家庭环境被认为是青少年自我意识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也是最直接的因素。和谐稳定的家庭,对培养儿童良好的自我意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目前,国内外对初职校轻度智力落后学生这类被试样本的家庭环境、自我意识,以及前者对后者影响的研究尚未涉及。查阅文献表明已有研究大多集中在课程建设和心理上。国内外研究有针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与品行障碍儿童自我意识的研究[2,3],寄宿制重点高中生家庭环境对自我意识影响的研究[4];其他各类儿童的家庭环境的研究等[5―9]。家庭、学校和社会是一个有机系统,共同对人产生教育作用。由于初职校学生自身的特点,家庭教育成为特殊教育有力的干预途径,因此很有必要对初职校轻度智力落后学生这类被试样本的家庭进行系统的研究。
本研究希望通过对上海市初职校学生的调查研究,分析初职校学生的自我意识、家庭环境与普通学生的差异,探索影响初职校学生自我意识的家庭环境因素,影响的程度,以便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初职校学生,为提高初职校学生的行为和社会能力,促进其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为初职校学生的家长创建有助于增强学生自我意识的家庭环境提供科学的指导,促进学生实现社会化的进程。同时,本研究也为我国初职校学生的家庭环境、自我意识的研究积累了资料。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被试取自上海市三所初职校,参加测验的有效数据是134人,学生平均年龄为16.02岁,其中男生88人,女生46人。
2.2测量工具
选用苏林雁等(1974)修订的《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SS)》[10]和费立鹏等(1991)修订的《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第三次修订版》[11]。
2.3研究步骤
对上海市初职校的学生、家长进行团体测验,统一指导语。回收量表后,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对测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
3.1初职校学生自我意识
3.1.1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初职校学生与智力正常学生的自我意识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见表1。由于本研究没有做智力正常学生的自我意识测验,因此在评价初职生自我意识时,查阅文献本着相匹配的原则,我参照了洪珊珊等[6]研究中的对照组的自我意识量表分,与之相比,初职生自我意识与对照组的差异如下[12]。
表1 初职校学生与智力正常学生自我意识各因素均数差异性检验(x±S)
注:*p<.05,**p<.01,***p<.001以下同。
表1的结果说明初职校学生的自我意识在智力和学校情况、幸福与满足方面与对照组学生的自我意识有着显著的差异,在躯体外貌与属性、合群、焦虑方面都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3.1.2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初职校学生的自我意识进行性别差异性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初职校男、女学生自我意识各因素均数差异性检验(x±S)
表2的结果说明初职校学生的自我意识不存在性别上的显著性差异。
3.2初职校学生家庭环境
由于该量表目前尚没有标准的全国常模,在评价初职生家庭环境时,我参照了原作者[10]的常模,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初职校学生与常模的家庭环境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见表3。
表3 初职校学生与常模的家庭环境各因素均数差异性检验(x±S)
表3的结果说明初职生家庭环境中的知识性、组织性得分与常模有显著性的差异。在道德宗教、控制性得分上与常模有极其显著性的差异。
3.3家庭环境与初职校学生自我意识的关系
3.3.1不同自我意识下的初职生家庭环境的比较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自我意识下的初职生家庭环境的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见表4。
表4 不同自我意识状态时对家庭环境的评价(x±S)
根据中国常模的评分标准,本文以PHSS总分低于等于第30百分位(总量表粗分小于等于51分)判断为低自我意识水平,得分高于(总量表粗分高于51分)判断为高自我意识水平,其中自我意识低的学生共57人,占42.5%。
表4的结果说明自我意识高的初职生其家庭环境中的道德宗教因子得分显著低于自我意识低的学生。
3.3.2初职生自我意识与家庭环境的相关分析
对初职生自我意识各维度得分与家庭环境得分分别进行积差相关分析,结果见表5。
表5 初职生自我意识与家庭环境的相关分析(r值,n=134)
表5的结果说明初职生自我意识总分与情感表达、独立性因子均有显著的相关。自我意识的智力和学校情况因子得分与情感表达、独立性因子有显著相关。自我意识的焦虑和合群因子得分与情感表达因子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自我意识的幸福与满足因子得分与道德宗教因子有显著的负相关。
3.4对影响初职校学生自我意识的相关家庭环境因素的回归分析
将初职生自我意识总分及各因素分别作为因变量,而把家庭环境各因素作为自变量,分别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6。
表6 初职生自我意识与家庭环境的逐步多元回归分析
表6的结果说明情感表达是影响初职校学生自我意识总分、智力与学校、焦虑、合群等自我意识水平的重要因素。另外,分别有独立性对初职校学生的智力与学校、道德宗教对初职生的幸福与满足这两个自我意识水平存在着显著影响。
4.讨论
4.1初职生的自我意识
初职校学生的自我意识在智力和学校情况、幸福与满足方面与对照组学生的自我意识有着显著的差异,在躯体外貌与属性、合群、焦虑方面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研究显示,初职校学生自我意识水平低,表现为不合群,性格内向孤僻,缺少人际交流。相比之下,幸福感与满足感较低,对自己的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均持消极评价。由于自我意识的缺陷,他们在校表现一般,较为孤僻,缺乏朋友,缺乏自信,将来难以适应周围的社会环境,因此,对于初职校学生应该给予情感上的支持与鼓励,缓解其焦虑症状,提高其自我意识水平及社会适应能力。初职生的自我意识水平没有性别上的显著差异。家庭经济状况、家长职业对初职生的自我意识水平没有显著的影响。因为初职生所处的家庭经济状况多处于月收入的1、2水平(即1000元以下,1000―3000元),而家长职业以服务行业、待业为多,成长的环境没有很大差异,所以分析没有显著影响。
4.2初职生的家庭环境
初职生家庭环境中的知识性、道德宗教、组织性、控制性得分与常模有显著性的差异。数据表明,初职生家庭环境中的知识性、道德宗教、组织性水平显著低于常模的水平,而在控制性方面要显著高于常模的水平。这主要考虑到某些初职生的家长自身亦存在一些生理或心理上的问题,他们的整体教育水平相对较低,道德意识和组织性水平也相对较低,而鉴于初职生智力、情绪等方面的特点,其自控的能力较常态弱些,家长对于他们的管理和控制程度相对要高些,因此在初职生家庭环境的控制性得分方面要比常模高很多。
4.3初职生自我意识与家庭环境的相互关系
自我意识高的初职生其家庭环境中的道德宗教因子得分显著低于自我意识低的学生。由于初职生本身的特点,有些家庭对于孩子在伦理和价值判断要求会降低,这对于初职生来说降低的标准更容易实现,有利于初职生自我意识的提高,而有些家长可能没有考虑孩子的身心特点,没有放松在伦理和价值上的要求,因此可能会对初职生造成压力,使其很难达到标准,不利于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初职生自我意识总分与情感表达、独立性因子均有显著的相关。自我意识的智力和学校情况因子得分与情感表达、独立性因子有显著相关。自我意识的焦虑和合群因子得分与情感表达因子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自我意识的幸福与满足因子得分与道德宗教因子有显著的负相关。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初职生的自我意识与其家庭环境的情感表达这个因子关系更密切,进入回归方程中影响初职生自我意识的变量几乎都是情感表达,而独立性对初职生智力与学校有影响。我认为,家庭环境中情感表达和独立性对自我意识存在正相关,这表明在家庭中受到尊重和鼓励,孩子既可以独立表达情感又可以充满自尊和自信,这些都有利于初职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初职生有良好的情感表达有利于他在学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对他的情绪各方面的发展都是有利的。而家庭对独立性的重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与前面分析类似,道德要求程度与自我意识中的幸福与满足因子负相关,家庭对初职生的道德要求程度越高,他们就越难达到目标,因此幸福与满足感下降。
参考文献:
[1]Patten CA,Gillin JC,Farkas AJ,et a1.Depressive symptoms in california adolescents:family structure and parental support.Adoles Health,1997,(4):271-278.
[2]Rey JM,Walter G,Plapp JM.et a1.Family environment in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oppositional defiant and conduct disorders.Aust N Z J Psychiatry,2000,34(3):453.
[3]施意,林英明,杜亚松.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自我意识和家庭环境情况的初步研究.四川精神卫生,1998,11(4):245-247.
[4]杜亚松,童静娴,王运调等.寄宿制重点高中生家庭环境对自我意识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3):148-150.
[5]Form oso D,Gonzoles NA,Aiken LS.Family conflict and children’s internalizing and externalizing behavior:predictive factors. AM J Community Psychol,2000,28(2):175.
[6]洪珊珊,金华,贾佳等.青少年重性抑郁障碍的自我意识及其与家庭环境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07,28(3):237-238.
[7]沈鉴清,吴惠娟,陈红卫.儿童攻击与养育方式、家庭环境和自我意识的相关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8):744-745.
[8]王瑜,王玉玮,王贵菊等.家庭环境与学习障碍儿童行为、自我意识、个性的相关性.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7):441-444.
[9]张静,石淑华,胡美荣等.影响学龄儿童自我意识的家庭环境因素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3,24(4):320-321.
[10]苏林雁.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汪向东,王希林,马弘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06-307.
怀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价值的人文关怀的有机结合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正是由于血缘关系的存在,使得家庭教育具有爱的优势。这种爱是最伟大、最无私、最神圣的爱,是家庭教育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也是在家庭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切入点。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及长辈把子女的健康成长作为一切活动的中心,他们的天职就是培养子女早日成“龙”成“凤”,这就是家庭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本质所在。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本,家庭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则强调以子女的健康成长为本,重视对子女生活处境的无限关怀,注重对子女的习惯、性格、能力、价值的培养和追求,以及对国家和社会中各种优秀精神文化现象的敬仰和珍视。父母长辈对子女的人文关怀重点体现在培养子女成为身心健康、个性鲜明、人格健全、情绪稳定、相处和谐、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与社会环境相适应、被其他社会成员所接受的社会化的人。
二、父母长辈要提高自身素质,以身作则,带头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念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长辈的自身素质和水平对子女的个性发展和性格塑造具有重要的影响,他们的言行举止、价值判断以及家庭关系的氛围,对子女价值观念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需要父母长辈在家庭教育和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以身作则,带头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念。首先,在教育认同方面,父母长辈作为子女的偶像,其道德人格状况、修养水平都将成为子女认知的标准,父母长辈的道德水平和价值取向,对子女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父母用适当的时机和语言明确地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其次,在教育示范方面,父母长辈与子女朝夕相处,子女在为人处世、行为动向等方面常常把父母长辈作为自己的模仿对象,父母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与子女整体素质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联,这就需要父母长辈在实际行动中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以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带好头,做好示范。最后,在教育导向方面,子女在家庭中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处于价值观念的形成时期,父母长辈的思想认识和价值判断对子女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父母长辈要强化角色意识,自觉担负起培养教育孩子的责任;要强化责任意识,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以自身的良好形象影响和教育子女。
三、不断优化家庭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家庭氛围是否和谐,家庭生活方式是否健康向上,都直接影响着家庭成员的思想状况和行为取向,尤其对家庭中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更是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在家庭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不断地优化家庭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1.尊老爱幼、互敬互让,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现阶段,在家庭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提倡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和关怀,努力营造家庭中和谐的氛围,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爱国、爱家、爱人民的理念和诚实、正直、勇敢、进取、自强的精神在家庭教育中传承和发扬。
2.家庭教育的方式要科学化,内容要生活化、大众化
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其教育方式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讲究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家长做到善于与子女交朋友,多与他们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在润物细无声的氛围中达到心灵的共鸣、情感的交融,使其行为习惯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的生活就是课堂,家庭教育要注意教育内容必须生活化、大众化,让子女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实践。
3.推动家庭教育的理论体系建设,提高家庭教育指导者的素质
理论对实践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不断推动家庭教育理论体系的建设,提高家庭教育指导者的素质,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为其提供强有力的动力,还可以探索和创新家庭教育的形式,如设立家庭教育辅导中心,通过多种媒体的宣传,模拟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庭教育,丰富家庭教育的内容等。
四、结语
关键词: 英语教学 对比分析 教育环境 城乡差异
怀化市地处湖南西部,下辖十三个县、市、区,人口约500万,其中城镇人口约150万,农村人口约350万。怀化西面与贵州相邻,南面与广西接壤,北面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自治州,是中国非西部地区的最西部,地势多山,土地贫瘠,所辖县、市、区中有五个县是少数民族自治县,有多个县曾是国家级、省级贫困县,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上个世纪70年代湘黔、支柳两条铁路干线建成以后,怀化作为铁路枢纽城市以及依托铁路干线的部分县城相对广大农村地区发展略快。这种差别同样也表现在教育上。下面笔者仅对该地区的城乡英语教育环境做一个对比分析,以期让更多人关心重视农村教育。
一、家庭环境不同
众所周知,城镇居民家庭环境和农村居民家庭环境存在极大差异。这些差异对子女教育乃至子女英语学习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城镇居民较农村居民有更积极的人生理念,如有较强的竟争意识、进取意识和自我意识,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专科以上学历的中国人基本上是城镇人口,除国家分配、安排的部分人员之外,这个群体都居住在城里;城镇居民较农村居民有长远的生活目标,有更好的生活方式。总体上看,家庭对孩子的学习从主观上是鼓励支持的,对英语的重要性也是了解的,有形无形中对孩子的影响是积极的。有的家庭甚至把孩子的学习看成是人生第一件大事。为了给孩子创造好的学习条件,为了给孩子学习做更好的服务,有的人甚至放弃兴趣和爱好、事业和追求。另外,他们有相当的能力能为孩子学习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指导。他们中的很多人知道英语重要,知道如何提高孩子的英语学业成绩。而农村居民的人生理念则相对消极,文化素养较低,缺乏长远的生活目标,生活方式落后。请设想一下,350万人(仅怀化市)当中没有一个专科以上学历的人的这样一个群体会有多么糟糕。
诚然教育是社会性的,不完全由家庭决定。但是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在农村家庭环境里,孩子得不到对人生的科学认识、对教育的科学认识,更不用说对学习英语的正确认识。当然农村也有不少人知道孩子学习英语重要,但多不知道如何才能体现其重要。他们或许认为:老师说了重要,所以重要。老师天天上课,就应该能学好。孩子中考能考70分他们就心满意足了。
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能力和观念上的差距显而易见。有的人认为是由于经济落后,也就是没钱造成的,其实“没钱”不是原因,而是结果。
二、社会环境不同
怀化市和所属各县城虽然不及发达地区的市县,但在当地也起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城镇居民相对集中,与农村相比有很多优势,有文化修养较高的社会群体。这一群体思想相对活跃,在城镇居民当中起着主导和带动作用,推动着城镇文化的发展,影响着城镇的每一个居民,当然也包括学生,从而形成以一县、一市为中心的文化特点。
城镇有各种专门人才可以为市民提供各种服务。有一定数量的学生人数,容易形成市场。有了市场专门人才就会开办英语辅导班,提供服务,满足这种市场需求。城镇居民交往密切,通信较发达,信息流动快,始终与外界保持着一定联系,也很容易接受外界的新信息,容易形成风气、潮流,比如很快就形成了英语非常重要的共识,很快就形成了送子女参加校外英语辅导学习的风气。
农村的社会环境就不一样了。农村居民、学生都不集中,虽然市场潜力远远大于城镇,但由于居民不集中,交通成本太高,学生学习英语条件不充分,更主要的是农村缺少创建学习英语环境的专门人才。此外,农村人口流动相对较少,通信落后,信息交流少,不能形成良好的风气。特别是农村居民由于普遍素质较低,对信息缺乏敏感性,关注的只是酒、烟、赌三件“大事”。这方面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很大。笔者对所教班级的66名男生调查发现,初二男生有赌钱经历的达91.5%,有饮酒经历的达87.4%,有抽烟经历的达85.7%,有轻微烟瘾(觉得抽烟舒服、有抽烟欲望、有钱就会买等)的有9人之多,达13.6%。农村社会关系相对松散,居民没有组织性,也没有竟争性,传统的家族势力正在瓦解,新的社会关系在经济分散、独立的农村社会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组织建设虽然有力,但对教育的作用不大,甚至可以说为零。换句话说,城镇教育组织非常有力,而农村则没有教育组织,也没有社会力量提供教育服务。总而言之,农村的社会环境是不适合学习英语的。
三、教学环境不同
城镇教学环境与农村教学环境相比,差距之大让人惊讶。
第一,硬件建设差距大。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收录机在中国还没有大规模普及的时候,城镇中学的老师就基本做到了人手一台。而农村中学现在都还没有做到人手一台。现在城镇中学用于英语教学的设备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多媒体教室、语音试验室、网络教室、课件制作室、互联网,等等。在美国的任何一所中学里用于外语教学的设备也不外乎这些。有的学校还不断进行升级换代。图书资料建设也有一定规模,老师可以进行一定的教学研究。而农村中学目前在这方面的发展非常缓慢,一般主要靠省级以上的某些部门的政策性推广,如“搞规范化建设”、“搞信息化建设”等。现在又在“搞新农村建设”,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又会有些小的发展。图书资料建设已经停止了二十年。很多学校有二十年没有花钱买教材之外的书籍了。图书室的书都是城里人捐的,没有几本有价值。英语教师要找点资料进行教研非常困难,有很多地方甚至连互联网都没开通。
第二,资金支持差距大。城镇中学资金虽然紧缺,但比农村中学有保障,一般有单列预算,有发展基金、人头经费、办公维持经费、校本收取的学杂费、教材返还及其他社会捐资等多项,其中当然包括英语教学的相关支出。但农村中学由于管理不够科学,一般都没有单列各校预算,多年来一直只有人头经费和校本收取的学杂费,此外再无分文进帐。地方财政和教育行政部门都不会追加其他经费。面对如此的经费状况,学校要在英语教学投入上有所突破,以提高农村中学英语教学质量是不可能的。
第三,软件建设差距大。城镇中学管理比较规范,有比较健全的管理制度,有一定的激励措施,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对老师进行适当的调节、保护和培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教育。而农村中学就没有这么规范,很多问题都必须有老师自己处理,不仅占用老师的很多时间和精力,更糟糕的是在处理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时反而很容易加深矛盾,相互产生成见,给教学带来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
环境对人有重要的影响,人类的发展与进步是离不开环境的。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在受教育者的周围的外部客观因素,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高校内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主要是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只有完善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才能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现状
1、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价值观、政治观发生了很大的变换。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虽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利的一面,更有不利的一面。对于高校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有积极作用,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滋生个人主义与享乐主义,在社会主义方向中迷失了自己,减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力,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后果。
2、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校环境是指学校的校园文化、校风校纪、教育内容、教风、学风等所构成的整体环境。由于学校管理的社会化和商业化,物质环境建设相对完善,但是高校的日常管理方面有困难,高职院校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不够,使高校内缺乏应有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不健康,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人际关系薄弱。高校内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因此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及时优化是重中之重。
3、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环境中的氛围、生活习惯及家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等,和谐的家庭氛围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些家庭存在着不健康的婚恋观念且对孩子的教育存有一定的功利性,这些不适合的教育会对学生造成终身的影响,使学生在心理上受到不良影响,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造成困扰,增加了实施难度。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必要性
1、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的一些不良文化、价值观、生活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大学生还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些不健康的、消极的思想观念对大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健康塑造有阻滞作用,减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性,因此需坚持不懈的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
2、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造成部分人们只是单纯的追逐物质利益,这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很大的挑战。由于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人们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也在不断改变,所以对还未形成成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大学生来说自然有更大的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单纯认为个人的物质能力是衡量成功的标准。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
3、近年来,西方国家借比我国强大的经济和科技优势,对我国实施侵犯,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渗透资产阶级的政治观与价值观,这使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出现偏差,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思想政治观,势必对我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一定困难。
三、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措施
1、优化社会环境
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能促使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推动全社会形成一股良好正气之风,形成和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增强爱国的氛围,加强社会之间的凝聚力,与此同时也会使学生有维护社会主义的责任感,敢于扶正压邪,在高校内形成一股正气之风,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2、优化学校环境
加强学校的文化与思想氛围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学校积极开展社会主义社团组织,社会主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在过程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意识,有助于大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建立。在校内大力弘扬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爱国精神,有利于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另外高校内学风校风的建设也很重要,应该加强学校和对学生有直接影响的班级之间的有效沟通,优化校风学风,形成优良的校园环境。.
3、家庭环境的优化
营造一个和谐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和心理都有重要影响,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沟通,倾听子女的想法,科学的积极有效的引导他们的成长,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也有事半功倍的作用,相互配合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好。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全面动态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要作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宏伟,金毅.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感化情境的创设[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2]刘洪波,王江浩.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 4) : 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