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药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范文

医药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药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药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1篇:医药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范文

摘要:本文从医药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及其成因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医药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的管控策略。

关键词:医药企业 并购 财务风险 管控

企业并购(Mergers and Acquisitions,M&A)包括兼并和收购两层含义、两种方式,通常将兼并和收购合在一起使用,即指企业之间的兼并与收购行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宏观经济政策向“调结构”转变,结构调整、行业整合和产业升级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条主旋律。并购是企业快速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每一次产业结构升级都伴随着大规模的并购浪潮,并购已然成为目前最为关注的热点话题。

我国医药行业并购活动同样活跃。据WIND数据统计,2014年我国医药行业内排除跨境并购单笔1亿元以上的并购重组案总额已达到673 亿元,并购数达到99起,交易额同比增长53%。对于医药行业的并购活动,国内外学者进行了一些实证研究。然而根据研究结果表明,并购成功率还未达到30%,医药行业的并购大部分还是失败的。所以加强医药企业的并购行为研究,深入探讨其财务风险的防控,对于我国医药行业兼并整合和促进产业调整升级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医药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及其成因

(一)并购定价风险。在企业并购活动中,并购定价主要涉及并购价值评估和交易价格谈判两个环节。其中,并购价值评估包括目标企业价值评估和并购产生的价值增量,是产生并购定价风险的主要原因。从并购价值评估的风险来源来看,主要有信息不对称风险、估值风险两个方面。

目前我国医药行业仍存在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不规范、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等问题,要想真实、完整地获得被并购企业内部与外部的、财务与非财务的各种信息较为困难。而且一些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出具材料的公信力也存疑,甚至有粉饰编造的情况。在所获得信息的真实性、可用性较差时,并购方容易对其财务报告问题、资产质量、负债状况、抵押担保等情况估计不足,对其业务竞争力、盈利能力、成长性和持续性做出误判,使得估值出现偏差。

估值方法不当是导致并购定价风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目前企业价值估值的理论与方法还不够完善,一些估值方法在实务运用中操作性不强,存在诸多局限。在实务中,评估过程往往需要大量主观判断,人为来加以调整,可靠性存疑。

(二)融资支付风险。融资风险主要表现在并购资金保证和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对于并购方来说,实施企业并购行动往往会消耗大量资金,而并购后的日常运营和后续发展也需要强大的资金后盾,融资要谋划在先。企业并购融资按来源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内部融资主要是依靠留存收益筹集并购资金。内部融资速度快、成本低,但大量使用留存收益会影响企业现金流和周转资金规模,可能带来现金短缺风险;外部融资包括股票、债券、并购贷款等。同时外部融资的成本和规模,还受法律法规、融资环境、融资渠道资源和自身资本结构的影响。

目前企业并购有股票支付、现金支付、混合支付三种常见的支付方式。现金支付是并购中最简单的支付方式,能够快速完成并购交易,但是现金支付会给企业形成现时资金负担和资金流动性风险;股票支付则是通过发行新股用于支付并购对价,它能够减轻资金负担,筹划得当也可享受税收优惠,但企业原股东股权会被稀释,加之增发募资程序繁杂、周期长、成本高,容易丧失并购机会;而混合支付是前面两种方式的结合,各种支付工具可相互补充,但其操作复杂,也会增加并购后整合的难度。企业在并购中选择支付方式不当,比如现金支付过多、支付结构不合理,都会产生支付风险,影响并购活动。

(三)财务整合风险。我国当前医药企业并购多数属于同业间横向并购,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规模扩张和进入新市场领域。虽然市场环境、客户群体、经营模式、工艺技术都有许多方面相似,但企业之间发展战略、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经营团队仍会有显著差异,容易产生并购整合风险,所以不可轻视。

(四)医药企业并购应关注的其他问题。医药企业行业监管严格、技术壁垒高、产品周期长,往往对医药企业的投资并购比其他行业更为复杂、更具有挑战性。风险事项通常不是孤立的,往往环环相扣,相互影响。所以在应对并购财务风险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前后环节、不同层次综合分析,要特别关注所处行业的高风险领域。在医药行业中,主要包括许可及经营资质、知识产权、药品质量、安全环保4个方面。(1)许可及经营资质。在我国药品生产经营活动的行业监管非严格,生产经营企业必须在获得许可、认证和相应经营资质,方可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否则,就属于非法经营。所以在医药企业并购中,对目标企业进行许可和经营资质核查是必要程序。(2)知识产权。对于医药企业来说,知识产权问题极其重要。目标企业所拥有的药品专利、工艺技术(药品批文)、研发成果、品牌商标往往决定了其竞争力、创新性、成长性和盈利能力。并购中应对目标企业的知识产权进行充分调查,以确认其所持有的知识产权权利,是否存在侵害知识产权情形和其他风险,关注药品技术(许可批文)转让限制、专利或技术的来源及其保护期,并对其价值作合理判断。(3)药品质量。(4)安全环保。投资医药企业,安全环保风险也是必须谨慎对待的风险之一。药品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但随着医药行业环保标准的不断提高,企业环保费用支出和环保治理工作难度持续加大,若医药企业在安全环保方面投入不足,一旦出现安全生产事故或环保污染事件,势必会对企业造成巨大影响。

二、医药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管控策略

(一)并购行动要符合战略和价值导向。医药企业在并购中必须克服一味追求规模,盲目“做大”的面子倾向。企业在选择并购扩张时,要符合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导向,也要符合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对于不符合战略方向和主业要求的并购项目不投;对于超出自身能力的并购项目不投;对于投资回报率低的并购项目不投;对于风险不可控的并购项目不投。避免因并购投资战略方向不清,并购动机盲目,致使并购行动失败,而产生各种财务风险。

(二)全面深入了解目标企业经营活动。双方确定并购意向后,企业应展开尽职调查工作,全面了解目标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收集真实、完整的信息是保证并购估值可靠的重要前提,并购方可以委托具备较强执业能力的中介机构实施,并选派丰富工作经验和具备专业胜任能力人员参与调查。调查时,除了收集各种资料外,也要注意分析其管理团队、业务模式、盈利模式、业务协同性和发展可持续性,同时针对医药行业特有的一些经营要素、竞争资源、风险领域要重点突出的排查,以形成对目标企业客观、立体的全面认识,减少误判。

(三)基于并购价值和收益作定价决策。企业并购价值包括目标企业的价值,也包括因并购产生协同效应而产生的价值增量。企业并购定价决策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即要并购净收益大于0,这样并购才是可行的。目标企业的价值与并购产生的价值增量之和就是并购价值。并购产生的价值增量与并购交易费用之差就是并购溢价区间,即并购双方的谈判区间,最终成交价应落在此区域。

(四)以增加股东价值为目标进行稳健融资。企业并购中,管控融资环节财务风险主要是处理好并购资金对资本结构影响的问题。融资风险管控的目标是通过合理安排资本结构,在有效控制财务风险的前提下降低融资成本,增加股东价值。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要准确测算融资需求量;二要拓展并购融资渠道,提高资金保障能力;三要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和期限搭配,划定债务融资极限,防范偿债风险;四要立足于自身实际情况提出融资方案,并通过EBIT-EPS(或ROE)无差别分析,比较不同融资方式对EPS影响大小。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选择成本最低、股东价值最高的方案进行融资。

(五)通过盈利能力支付计划兑付对价。并购对价支付是并购中的关键环节,不同支付方式对并购双方的财务影响明显不同。选择恰当的支付方式也可能较大程度降低企业并购成本和支付风险。并购企业一方面要与目标企业确定合理的资金支付时间和数量。另一方面要综合考虑资本结构、税收筹划、资金压力等因素,选择适当的资金支付组织,保证并购活动顺利进行。

同时,由于医药行业政府管制严格、关系营销盛行,目标企业原股东公共关系网络、技术技能对并购后的稳定经营非常重要,包括出于限制原股东从事竞争行业的考虑,往往需要其继续服务一定年限。为锁定目标企业核心人员,对符合条件的并购采用盈利能力支付计划兑付部分对价,是一项次优选择。盈利能力支付计划,即并购交易的最终价格部分取决于目标企业在所有权转让后的经营业绩,是一种弹性较大的支付方法。

(六)实施整合计划,促进财务融合。并购后整合是发挥协同效应、实现协同的关键。并购企业要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系统地实施整合,包括实施经营战略整合、人力资源整合、管理体系整合和企业文化整合。各板块的整合是相互关联、相互支持的,各项整合工作协同推进,才不会使财务整合孤掌难鸣。财务要“刚柔并济”实施整合,促进财务管理目标、机构人员、制度流程、会计核算、资金资产和业绩考核的融合。

在进行企业并购时,充分考虑并购失败的可能性,并制定财务应对策略和其他退出安排,及时止损。并购后,一旦并购预期出现重大偏离,并购协同效应不能实现,并对并购后企业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时,企业应采取果断措施,实施包括出售资产、撤资转让在内的退出办法,防止财务风险扩散,影响并购方自身的经营安全。

参考文献:

1.余浩翔.上市医药企业并购重组中的财务风险及其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第2篇:医药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范文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5.002

1引言

药品价格对于药品的生产企业来说能够决定它们的盈利水平,当药品的价格不能达到维持生产企业正常生产活动所需要的价格水平时,企业可能会无力经营。因此本文采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研究药品价格对药品生产企业的数量、生产能力、产品需求量、政策扶持度等多个方面的影响,探寻药品价格的合理空间。

2文献综述

目前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研究了药品的价格可能带来的影响:

药品定价政策方面,周窑生,余伯阳认为采用自由或者相对自由的定价方法的国家普遍具有较强的产业实力具有垄断性质的药品能够获得较高的利润,使企业能够保持较为稳定的利润水平,政府直接定价控制药价的国家,药品生产企业几乎达到了零利润的程度,药品价格的过低严重影响到了我国医药企业做大做强;韩智道认为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药品统一定价制度没有做到用价格杠杆提高国产优质药品的市场竞争力,在这种环境下企业千方百计降低药品成本,严重影响了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药品价格与药品市场占有率间的平衡关系方面,徐伟教授认为药品价格的变化对制药企业的影响主要通过市场份额和竞争品以及替代品的价格实现,在同类药品细分市场上,随着药品价格的提高,其市场占有率呈现出逐步提高的趋势,这给我们启发:适当的高价能够增加企业的市场份额,一味的采取低价策略对于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方面,朱航宇认为公立医院在?品销售使用过程中处于垄断地位,药品生产企业在于医疗机构进行谈判时处于弱势地位,当政府对药品价格实行降价措施的时候,被压缩的利润空间全部由制药企业承担,这种承担是以牺牲未来的药品研究开发投入为代价的,将医药生产企业推入恶性循环的境地;刘旭宁等人认为,我国药品销售市场事实上是一种医院买方垄断的市场结构,这对医药企业的研发激励能够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现有医院买方垄断的局面都对制药企业在降低成本方面的研发投入起到抑制作用;药品价格与医药企业技术的关系方面,谢娟等人认为,过去几次的药品降价风波与我国本土医药企业的产品重复性较大、供过于求的现象有关,我国出台的几次降价政策给它们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褚淑贞教授等在对低价药品价格改革进行研究以后认为,由于改革以前部分疗效较好的老药价格过低,企业的盈利空间被压缩,最终被弃市。因此一味地限价压价,不仅不能达到降低患者医疗费用的目的,反而会挫伤企业积极性。

总体来说,学者们认为我国的药品定价制度经过多年的探索取得了很大成果,但是多数研究将药品价格与药品企业所处的环境要素割裂开来。药品价格对于药品生产企业的影响存在于药品生产的各个环节,药品价格的某些细微的变动经过一系列的传递可能会对药品生产企业产生不同的结果。仅以静态的角度来审视药品价格是不全面的。而学术界目前在药品价格方面恰恰缺少这种动态性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基于这种研究思路,本文借助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分析药品价格的影响机制,动态思考药品生产企业在面对药品价格变化时的反应机制,完善学术界对药品价格的研究。

3药品价格对生产企业影响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因果关系图是系统动力学中分析经济、社会和管理问题时合乎逻辑的一种科学方法,它是由一系列的因果链连接而成的闭合回路。下面我们根据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结合我国医药企业的正常生产行为以及市场对该种行为做出的反应,从药品价格与企业生产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的角度构建出了因果图。

通过因果图我们可以得到,药品价格通过影响生产企业盈利空间、药品质量、药品销售量等,在企业技术水平、企业扩大生产的能力、药品生产企业数量和政府的支持力度五个方面最终影响药品的生产。

3.1药品价格通过销售量影响生产企业

药品价格――-市场需求量――+药品销售量――+企业盈利水平――+企业数量――+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企业数量;

药品价格――-市场需求量――+药品销售量――+企业盈利水平――+企业资金能力;

药品价格――-市场需求量――+药品销售量――+企业盈利水平――+企业扩大生产能力;

药品价格――-市场需求量――+药品销售量――+企业盈利水平――+税收贡献――+企业对经济的拉动力――+政府支持力度――+企业所处环境的优越度;

药品价格――-市场需求量――+药品销售量――+企业盈利水平――+企业数量――+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企业技术水平。

通过上面的五条影响路径可以得到,药品价格与药品的销售量呈现负相关关系,药品的销售量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企业的盈利水平能够决定企业在资金积累、技术革新等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企业的盈利能力还会影响市场上竞争对手的数量,当一种药品的企业盈利空间较大时会吸引竞争者加入,有限的市场份额被瓜分,市场上的竞争变得激烈。这个时候实力较强的企业能够脱颖而出,而实力比较弱的企业则被挤出市场。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自我调整,市场中的企业数量会逐渐稳定。此外,企业的盈利能力决定了企业对于当地经济的拉动力,相应的吸引政府的注意,实力较强的企业往往会得到政府的额外关注,获得更优的发展环境。

3.2药品价格通过药品质量影响生产企业

药品价格――-市场需求量――+药品销售量――+企业盈利水平――+企业数量――+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企业技术水平――+药品技术附加值――+药品质量――+市场需求量――+药品销售量――+企业盈利水平――+企业扩大生产能力;

药品价格――-市场需求量――+药品销售量――+企业盈利水平――+企业数量――+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企业技术水平――+药品技术附加值――+药品质量――+市场需求量――+药品销售量――+企业盈利水平――+税收贡献――+企业对经济的拉动力――+政府支持力度――+企业所处环境的优越度;

药品价格――-市场需求量――+药品销售量――+企业盈利水平――+企业数量――+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企业技术水平――+药品技术附加值――+药品质量――+市场需求量――+药品销售量――+企业盈利水平――+企业资金能力;

药品价格――-市场需求量――+药品销售量――+企业盈利水平――+企业数量――+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企业技术水平――+药品技术附加值――+药品质量――+市场需求量――+药品销售量――+企业盈利水平――+企业数量――+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企业数量。

当市场上的竞争变得激烈时,生产企业会试图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或者提高药品质量等方法压倒竞争对手,获得超额利润,这样会刺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管理方法改进,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此外,当市场上同类生产者通过技术、管理的调整获得超出其他同行的优势和竞争力的时候,可能会引起其他同行的效仿,使整个行业的水平都得到提高,新一轮的竞争继续,直到那些实力较强的企业将实力较弱的小企业挤出生产市场,新的稳定格局产生,企业的数量减少,留下来的都是技术更新换代快,管理高效的企业。

3.3药品价格通过企业盈利空间影响生产企业

药品价格――+药品生产企业盈利空间――+企业盈利水平――+企业数量――+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企业数量;

药品价格――+药品生产企业盈利空间――+企业盈利水平――+企业资金能力;

药品价格――+药品生产企业盈利空间――+企业盈利水平――+企业扩大生产能力;

药品价格――+药品生产企业盈利空间――+企业盈利水平――+税收贡献――+企业对经济的拉动力――+政府支持力度――+企业所处环境的优越度;

药品价格――+药品生产企业盈利空间――+企业盈利水平――+企业扩大生产能力。

药品价格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药品生产企业的盈利空间。一个最直观的例子就是低价老药退市的现象。2014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针对的就是一批疗效良好、价格较低的药品,这一类药品由于数十年来价格始?K较低,没有给生产企业留下基本的利润空间,企业不仅要支付药品原材料、人力、动力成本,还要维护药品的流通环节,过小的利润空间使企业甚至无法维持正常的经营。只有当企业具有足够的盈利空间时才能进行资金积累、技术开发。

3.4结论

(1)企业的盈利能力取决于药品价格和药品销售量两个方面,而企业作为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只有盈利率最大的药品才能吸引企业的注意力。价格与销售量又相互影响,在价格与销售量之间,药品的质量因素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药品市场,一般而言价格越贵的药品患者认为质量会更好,而质量更好的药品需成本也就更多,价格理会更贵。如何获得最大的盈利率是企业需要面对的问题。

(2)药品的价格对药品生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企业的技术水平、扩大生产的能力、药品生产企业数量和政府的支持力度五个方面。药品生产企业的技术水平决定了所生产药品的技术附加值,企业扩大生产的能力决定了企业创造利润的能力,药品生产企业的数量反映了一个国家药品行业的集中度,政府的支持力度作为外部因素决定了企业的生存环境。

(3)医药行业作为一个高技术产业,创新才是最终的出路,只是走简单的低水平模仿创新道路是行不通的,我国未来的医药行业要向原始创新看齐。高水平的新药研发活动既需要企业自身资金、技术实力作为支持,还需要政府营造有利的环境作为助力。

(4)企业的数量一方面受到行业进入门槛的影响,

另一方面也受到市场竞争的影响。当药品生产企业数量过多的时候,就会产生低级价格战,行业整体的盈利水平就会偏低,因此药品市场需要必要的竞争。要营造合理有序的市场环境才能使市场发挥作用,实力弱小的企业被兼并重组,资源得以集中到少数几家企业中,完成最初的资金积累,才有可能走向研发创新。

4建议

4.1国家不能一味的牺牲企业利益

通过对药品价格的系统动力学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药品价格对于调节药品生产企业的生产活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药品生产企业的技术改进、生产主体的数量、生产主体的扩大兼并活动、药品的销量,甚至是医药产业的升级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如果药品的利润空间过小企业就无法完成最初的资金积累。为了公众利益牺牲企业利益实际上也是一种追求短期利益的行为。医药产业做大做强能够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巨大的贡献,对公众的福利是显而易见的。

4.2放弃低级价格战,以质量取胜

药品的价格和药品的质量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当药品质量优异时需要的生产成本自然会增加,同时药品价格较高时才会激励企业用心做好药。在同类药品中,病患会宁愿选择价格相对较贵但是效果较好的药品。因为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质量关系到患者的疾病甚至生命安全。因此优质高价的药品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目前我国的企业生产的药品有很大重复性,在市场竞争中也更多采取价格策略。价格战并不能给企业带来长远的发展空间,应该从技术方面考虑,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

第3篇:医药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范文

我国家具建材行业虽然多年来平稳发展,但行业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家具企业想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就必须重视科技创新,而研究与开发(下文简称R&D)正是创新的来源[1]。发达国家经验表明,R&D强度(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只有达到5%以上,企业才有较强的竞争力,达到2%只能维持企业的基本生存,达到1%的企业极难生存[2]。

对2010―2014年21家家具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发现,半数左右的企业R&D投入强度低于2%,维持企业的基本生存难度较大。分析家具企业R&D投入对其经营业绩的影响,促使家具企业合理安排R&D投入以提升企业经营业绩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所在。

一、文献回顾

梁莱歆、张焕凤以我国高科技上市公司为例,研究了R&D投入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发现在R&D投入与产出滞后一定时期的条件下,R&D投入与其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的相关关系较为显著[3]。

董静、苟燕楠对机械设备业和生物医药业的R&D投入与公司业绩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和比较分析,发现R&D人员投入与机械设备企业业绩的相关性和持续性远远大于生物医药企业;生物医药企业的业绩对R&D资金投入的敏感性较强;R&D资金投入对企业业绩作用的滞后性在生物医药行业比较明显。此外,相对于收入增长能力,R&D投入与企业盈利能力和资产运作效率有更强的正相关关系[4]。

周江燕以制造业71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样本公司R&D投入与企业业绩及企业价值的相关性分析,发现企业R&D投入与企业当期及滞后1期的营业毛利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D投入可通过对企业业绩的影响来提升公司价值[5]。

汤美妮对88家电子行业A股上市公司2010―2012年R&D投入对企业业绩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电子行业R&D投入对当期企业业绩和滞后1期企业业绩有促进作用,对滞后两期企业业绩没有显著影响[6]。

杜勇、鄢波、陈建英对中国2007―2012年43家高新技术产业上市公司的R&D投入对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发现R&D投入与盈利能力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与企业成长能力相关性并不显著[7]。

黄怡、郑小丹、翁梅金对福建省2010―2013年连续4年完整披露R&D投入的上市企业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上市企业R&D投入与当期绩效之间不具有相关性,但R&D投入对企业绩效具有滞后1期的正向影响作用,同时行业属性对企业R&D投入强度有较大的影响[8]。

张泽、许敏对2008―2012年中小板上市公司的R&D资金投入对绩效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R&D资金投入对企业当期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均有负向影响,与滞后1期盈利能力呈现显著正相关,与滞后两期盈利能力相关性不显著[9]。

万怡对24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2010―2013年?g的R&D投入对企业业绩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R&D投入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具有滞后性,且具有滞后1期显著的正向影响[10]。

可见,国内学者对企业R&D投入与经营业绩之间关系的研究观点并不尽一致,主要体现在行业特征和滞后性方面。本文重点研究家具上市公司R&D投入对经营业绩影响的滞后性,根据21家家具上市公司2010―2014年间R&D投入和企业经营业绩的数据,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理论分析与实证设计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相关文献研究的结论表明,多数学者认为R&D投入与企业的经营业绩呈现明显的相关性。企业的经营业绩主要从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三方面衡量。

1.R&D投入与企业盈利能力的关系

R&D投入是企业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源泉,创新活动通过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功能、改善产品外观设计等,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可有效增加产品销售收入,从而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2.R&D投入与企业营运能力的关系

R&D的投入会占用一部分资金,这部分资金转变为销售收入需要一定的周期,所以短期内总资产周转率会下降。但从长期来看,R&D技术的应用可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产品的直接和间接成本,提高存货、应收账款等的周转率,从而为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奠定基础,提升企业的整体运营能力。

3.R&D投入与企业偿债能力的关系

R&D投入的资金有可能是通过负债筹资的获得,造成投入当期负债总额的提高,提高资产负债率,造成偿债能力下降。但从长远来说,随着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的提高,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会降低,企业的偿债能力会提高。

家具上市公司的R&D投入所带来的对经营业绩的影响并不一定体现在当年的财务报表数据中,有可能对以后年份的经营业绩的提高产生影响,即存在滞后性。根据相关文献研究结果,假设滞后期为1、2期,即研究第n年、第n-1年和第n-2年这3年的R&D投入对第n年经营业绩的影响。

由此提出以下3个假设。H1:前2期、前1期、当期R&D投入与当期企业盈利能力有显著的相关关系;H2:前2期、前1期、当期R&D投入与当期企业营运能力有显著的相关关系;H3:前2期、前1期、当期R&D投入与当期企业偿债能力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二)实证设计

1.样本选取与分析工具

截至2014年,包括大亚科技、景谷林业、浙江永强、吉林森工、美克股份、平潭发展等在内的大约22家家具公司成功上市。由于上市公司数量较少,本文选用全部家具上市公司的2010―2014年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剔除数据不全的影响,2010年的样本为14家,2011年17家,2012年19家,2013年20家,2014年21家,总样本观测点为91个。

本文运用EVIEWS 8.0软件研究R&D投入和企业经营业绩的关系。数据主要取自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该年度报告来源于巨潮资讯网(http://chinext.cninfo.com.cn/)。

2.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考虑到不同规模的企业R&D投入规模有较大的差异,为增加研究数据的可比性,选择R&D投入强度(本年R&D投入额/本年营业收入)衡量R&D投入情况,以及投入资本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3个指标,从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三方面来分析经营业绩。

以2010―2014年家具上市公司的91个样本点数据为依据,为避免对数据直接进行回归分析而产生伪回归的问题[11],建模之前先运用LLC、ADF、PP检验法对面板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如果检验得到的P值小于0.05就代表变量是平稳的。在变量平稳的条件下建立实证模型,利用分布滞后模型原理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假定R&D投入对经营业绩影响的滞后期为1、2期,构建如下模型:

其中,ROICnt,TATnt,DARnt是被解释变量,分别表示投入资本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和资产负债率;Xnt,Xnt-1,Xnt-2是解释变量,分别代表家具上市公司当年的R&D投入强度以及此前1年、2年的R&D投入强度;β1,β2,β3为回归系数,代表不同时期R&D投入对经营绩效影响程度;αn为随机变量,表示不同个体的截距项,λnt为误差项。

三、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实证检验结果

运用LLC、ADF、PP单位根检验法对R&D投入强度与投入资本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的面板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显示,各检验的P值均小于0.05,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序列均为平稳序列,可以直接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似然比检验结果显示,截面F、截面χ2检验的P值均远小于显著性水平0.05,R&D投入强度与投入资本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之间均可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1.R&D投入强度与投入资本报酬率的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实证结果显示,当期及前2期的R&D投入强度对当期投入资本报酬率影响的P值远大于显著性水平0.05,两者对当期投入资本报酬率的影响并不显著;前1期的R&D投入强度对投入资本报酬率影响的P值为0.0005,远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回归系数4.943在统计上是显著的,表明两者间有显著的正向线性相关关系。

2.R&D投入强度与总资产周转率的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实证结果显示,前1、2期的R&D投入强度对当期总资产报酬率影响的P值远大于显著性水平0.05,表明这两个因素对总资产周转率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当期R&D投入强度对总资产周转率影响的P值为0.0051,远小于0.05,回归系数为-1.186,表明两者间有显著的负线性相关关系。

3.R&D投入强度与资产负债率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证结果显示,前2期R&D投入强度对资产负债率影响的P值远大于显著性水平0.05,表明R&D投入强度的滞后2期的效应并不显著;前1期及当期R&D投入强度对企业资产负债率影响的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回归系数3.513、4.155统计上是显著的,表明前1期及当期R&D投入强度与企业资产负债率之间存在正线性相关关系。

(二)实证结果分析

1.R&D投入强度对企业盈利能力存在滞后1期的影响

主要原因:一方面,R&D投入占用的资金从生产到销售再到转变为企业利润需要一定的周期,当期的R&D投入所带来的盈利很难在当期的经营业绩中体现出来。另一方面,由于家具行业目前的R&D力量较弱,投入主要在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等方面,R&D投入的滞后性周期没有那么长,一般为1期滞后,因而滞后2期的R&D投入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就相当小了。根据实证结果可以看出,企业前1期的R&D投入与当期盈利能力之间存在正向的线性相关关系,与前文假设基本相符。

2.R&D投入强度对当期企业营运能力存在负线性相关关系

这主要是由于当期占用的R&D费用不会在当期立即转化为销售收入,当期的总资产周转率下降。同时企业当年的营运能力一般考察的是短期的周转性,因此前1期及前2期的R&D投入对当期的营运能力的影响很小,实证结果与原假设不一致。

3.前1期及当期R&D投入强度对企业偿债能力存在显著影响

这说明R&D投入强度与资产负债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存在1期滞后效应;资产负债率越高,长期的偿债能力越低,模型的实证结果与研究假设相符。

四、研究结论

第4篇:医药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范文

通过这次综合模拟实训的操作,使药品营销专业的学生能比较系统地联系医药企业商务活动的基本程序和具体方法,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在企业商务活动中的基本技能,也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一个综合检验。

二、实训时间:

三、实训内容:

1、医药市场调查与预测

使学生在了解市场调查基本原理、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如何策划医药市场调查方案。学会进行信息识别、传递和利用各种方法查找资料。学会设计市场调查问卷,掌握问卷设计的技巧。学会进行用实地调查方法获取一手资料,按撰写报告的一般要求与体例撰写调查报告。如我们组把“扑热息痛”作为我们调查的对象,针对“扑热息痛”,我们拟定一份市场调查提纲,制定市场调查计划方案,我们还设计一份关于“扑热息痛”的市场调查问卷,并展开调查,最后总结并撰写医药市场调查报告。

2、商务谈判

学会倾听,学会善问,学会巧答。学会适当时候给对方制造僵局,学会打破对方制造的僵局。学会给对方作出适当的让步。学会如何获得对方的让步。在这次实训中,我们两人为一组,自拟谈判课题,进行模拟谈判。谈判中制造僵局、打破僵局都需要一定的技巧。最后撰写合同,拟定协议书。

3、医药促销

让学生掌握电话邀约的步骤和方法及打电话的基本技巧。掌握拜访客户的技巧。掌握进行产品演示的技巧。我们基于自拟的背景资料设计电话邀约方案,并结合打电话的技巧按照邀约方案进行角色扮演练习,并模拟了销售药品的场景。观察者对销售人员所提出问题的质量和问题的效果进行评价。

4、经营分析

通过医药企业经营分析与评价,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和评价企业经营活动的实际能力。判断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掌握债权人提供的资本和所有者提供的资本的对应关系。了解企业的财务结构与债权人投资人资本受所有者权益的保障程度,并掌握分析企业盈利能力。资产负债表分析实:物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负债比率=【债务总额/资产总额(或权益总额)】X100% 利润表分析实务:毛利率(%)=(毛利/销售净额)X100%=【(销售净额—销货成本)销售净额】X100% 经营利润率=(经营利润/销售净额)X100%=(税后利润/销售率额)X100%

四、实训体会

这次的实训,把书面上的知识运用到了实际,这样不仅加深我们对营销的理解,巩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增强了我们的营销能力。实训中确实学到不少东西,也了解一些社会的现实性,包括人际交往,沟通方式及相关礼节方面的内容。随着关系网络不断的扩大,营销渠道也不断的在拓宽,有熟人带来的新客户,也有不少“慕名”而来的新客户。在与客户商谈时,热情和耐心绝对是杀手锏,特别要注重你的表情。这次实训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那就是电话邀约和商务谈判的角色扮演上。第一次,上网查了很多关于这方面的知识,但自认为表演的不是太好,也许是第一次吧。电话邀约的角色扮演上,我已经很高兴了,因为这次扮演明显比上一次好多了。这让我觉得做什么事情,都要有第一次的尝试,没有尝试哪来的经验和教训,就更不用说第二次的成功与失败了。

第5篇:医药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范文

受二胎政策松动影响,近期A股市场上相关受益股纷纷走强。康芝药业(300086)作为主营业务面向儿童药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的企业,也将直接受益政策。

形成完整的产品群

2011年,受尼美舒利事件影响,康芝药业主打产品瑞芝清(尼美舒利颗粒)遭遇重创,公司业绩也大幅下滑。专业人士分析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康芝药业产品结构过于单一,公司作为国内最大的尼美舒利制剂生产厂家,业绩长期依赖于核心产品瑞芝清的贡献。

为改善这一状态,康芝药业自2011年起通过对外并购,丰富了产品线,目前公司儿童用药产品已形成儿童退热系列、儿童感冒系列、儿童腹泻与消化系列、儿童止咳化痰系列、儿童抗感染类,以及儿童营养补充类六大系列,这一较为完整的产品群有效化解了单一产品结构带来的风险。

继2012年公司业绩触底回升后,今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继续同比增长。2013年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58.95万元,同比增长201.93%。公司表示,业绩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公司2013年上半年自产产品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比重与去年同期相比有一定的增幅;2013年上半年广告投入减少75.66%,营业利润率增幅明显。

并购有望提升价值

近期在二胎政策松动的预期下,相关受益股受到了市场的追捧。按投资逻辑来看,婴幼儿奶粉类、尿布、医疗、服饰、玩具,以及幼儿教育均将直接受益。

作为婴幼儿奶粉的生产商贝因美近期股价表现强势,屡创新高;婴儿保育设备生产商戴维医疗亦出现涨停。相比之下,以儿童用药生产为主的康芝药业股价表现相对逊色,目前股价仍处于历史低位。不过,有分析人士指出,在公司业绩逐步改善的背景下,其投资价值已经显现,二胎政策的松动将作为有利的催化剂助推公司股价。

第6篇:医药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范文

【关键词】换股合并,换股比例,现金选择权,价值评估

2008年9月,上海市委、市政府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市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需要做优做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按照城市产业发展和国资整体布局转换的要求,优化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产业资源的整合,优化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权比重结构,鼓励国资企业(集团)走上市发展的道路”,并进一步提高资产证券化率。

本次重组由三项交易构成,该等交易互为等效条件,共同构成本次重组方案不可分割部分。

按照上述方案,上海医药重组时曾提出以下三个现金选择权安排方案:

从以上比较方案中,公司最终会以方案二(中铝模式)为推荐方案。因为,方案二能够规避上实控股行使现金选择权的潜在争议,且资金压力适中。由于中西药业的估值过高,为平衡中西药业与上实医药股东利益,考虑折价换股吸收吸并中西药业,所以给予中西药业全体股东现金选择权将有利于股东大会的通过和重组的进行。上海医药重组后,基于对“新上药”的估值分析,流通股东行使现金选择权的风险可控。

三家上市公司的换股合并,对上海医药是否像合并预案中预测的那样起到了企业价值增值的作用?或者说此次企业合并交易活动对上海医药的企业价值有什么影响?下面将运用三种主要评价方法进行分析。

(1) 股价分析法

为了便于观察上海医药(“新上药”)在资本市场上的走势特点,我们特意选取了两个参照体来衡量:一个是标的主要蓝筹股的沪深300指数,一个是同为医药流通行业的A股市值第二大的公司广州药业。我们将2009年4月30日到2010年4月30日的期间走势分为四个阶段,结合K线图,分析各阶段股指、收盘价格变化如下表2所示:

综合考虑第一到第四阶段,在市场得到医药重组消息的初期阶段到实施换股合并后,上海医药的股价在市场上的表现是良好的,超过沪深300指数的涨幅,其中广州药业也走出了超过指数行情的良好走势,显示出了整个医药流通行业的盈利看好预期。

(2)财务指标分析法

为了运用财务指标分析法来评价换股吸收合并给企业带来的价值效应,我们选取了2009年12月31日(备考利润表)、2010年12月31日(重组完成第一年)和2011年12月31日(重组完成第二年)上海医药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成长性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此来衡量换股合并活动对上海医药企业价值的影响。

①偿债能力分析 如下表 3所示:

从以上偿债能力分析中,可以看出上海医药在重组以后的偿债水平都有所提高。其中,流动比率三年普遍好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比率逐年提高。资产负债率水平经过重组后,明显改变了资产结构,资产负债率较2009年有所下降,处于同行业较优水平。因此,在偿债能力方面,上海医药通过重组上市后,各项指标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②营运能力分析 如下表4所示:

从以上营运能力分析指标中,可以看出随着上海医药重组规模的急剧扩大,各项营运指标较同行业平均水平有所偏低, 其主要原因在于与上海医药短期内密集的并购重组不无关系。新收购的各级子公司为上海医药带来大量资产,尤以CHS的影响最大。上海医药2011年应收账款较2010年增加了人民币36亿元左右,仅CHS的应收账款就高达人民币24亿元;同样的,CHS的存货金额占据了上海医药2011年存货总增量的接近一半。

③盈利能力分析 如下表5所示:

从以上盈利指标可以看出并购后公司的每股净资产逐年提高,各项盈利能力指标除营业毛利率以外,都处于同行业平均水平以上。公司重组后的净资产逐年提高,资产收购速度迅速。但是,公司的营业毛利率有所降低,主要原因在于,制药业务2011年实现毛利人民币41.7亿元,较2010年下降了人民币3.1亿元,毛利率下降近4个百分点。

究其原因,对原子公司广东天普实质控制权的变更使得两项具有较高毛利的产品被剥离,对制药业务的毛利水平产生一定影响。此外,制药存量业务的毛利率下降近2个百分点,主要由于2011年药品原材料价格上涨所引起,其中尤以中药材价格上涨最甚。中药产品占据了制药业务总量的近1/3。

2011年,医药分销业务实现毛利人民币32.7亿元,较2010年增长了人民币11亿元,增幅高达50.9%。医药分销业务的高速发展使其毛利占比从2010年的30%扩大到了2011年的40%。但就7%的毛利率而言,则比2010年小幅下降了0.3%。受制于整个医药分销行业重组的大环境以及国家对于分销产业链差价率的严格管控,分销业务的利润空间被不断挤压,上海医药也受到影响。

重组完成后,在中国大型的医药流通企业中,拥有国药股份和一致药业的国药集团依旧主导行业发展,在经营与财务管理各个方面均占据明显优势。而上海医药在盈利能力与偿债能力方面表现强劲,发展潜力亦不容小觑,只是营运效率方面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因此,总体看来医药重组后价值效应得到了积极的体现。

此次医药产业重组符合上海市政府的产业政策调整,对提高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集中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提升了上海医药的企业竞争力,有利于抵御国内外同行业的竞争、压力和挑战。重组后的“新上药”成为了我国医药流通行业规模仅次于国药控股的标杆企业,企业价值得到了提升,为上海医药带来了积极的重组效应。

但是,上海医药大规模重组工作基本完成后,由于资产重组规模大、涉及面广;重组完成后,上海医药无论是业务范围还是产品种类都将大幅度增加,且业务板块分布于不同的地理区域,内部组织架构复杂性大大提高,后续整合的难度依然很大,对采购、生产、销售、管理等方面的整合到位仍需要一定时间。因此,短期内可能存在整合后相关企业在盈利水平或是协同效应方面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的风险。上海医药内部仍亟需开展运营和资源的进一步整合,以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倍增效应。

同时,医药板块行业增速放缓,受政策变动影响较大。在国家推进深化医改的大背景下,医药总额控费、零加成试点扩大,GSK事件影响加大,抗菌药物限用,全国各地重启药品(基药)招标工作等使得医疗机构用药金额增幅进一步受到遏制,行业增速有放缓趋势,整体利润率可能会继续走低。因此,医药行业受国家产业政策变动影响较大,国家医疗卫生政策形式以及产业政策变化将直接影响医药行业的景气程度,并且行业走向本身具有不可控性,可能对医药板块未来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与国外资本市场相比,我国的换股合并发展的还比较缓慢,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完成,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作为我国证券市场的一项重大基础性制度改革,消除了长期影响我国证券市场功能的制度。但是,我国还处于全流通初期,市场上还存在着非理性的赌博心理和投机炒作行为;股票市场的制度建设也还不太完善,因此必须加快股票市场改革的步伐。

新的合并会计准则规定: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采用购买法。换股合并是合并的一种方式,因此非同一控制下的换股合并也应当采用购买法核算。但以中国目前的国情看,换股合并采用购买法核算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包括购买价格的确定,所增发股票的公允价值如果以其合并生效日的市场价格计算就需要我们的股票市场价格充分反映其内在的价值。同样,中国的生产要素市场目前尚无法提供各种资产准确的公允价值,被收购企业的净资产公允价值无法准确确定。

因此,为了防止股票价值中的虚高现象,建议在确定购买成本前,可以用同行业股票发行价格的平均价格对为实施换股而发行股票的价格进行调整。采用“基于账面价值的购买法”,不调整被合并企业的可辨认资产账面价值,将购买法与账面资产净值差额全部列为商誉,与合并后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

参考文献:

[1]陈革,2004,我国上市公司换股并购研究及案例分析,首都经贸大学博士论文

[2]陈亚民,2008,《战略财务管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栗煜霞,2008,《中国上市公司换股合并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4]杜兴强,2007,《高级财务会计(第二版)》,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

第7篇:医药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范文

多、小、散、低、同质化竞争仍将是我国医药行业的长久之痛。

多:我国拥有4700多家药品生产企业,而美国仅200多家。

小:年销售收入不足5000万元的企业占70%以上。去年,我国百强医药企业的总体销售规模约2470亿元,尚不及全球排名第七的诺华公司一家(398亿美元)。

散:行业集中度低,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程度不高。大型企业(基本上等同于百强企业)仅占我国全部医药企业数量的1.83%。去年,我国百强制药企业前三强和前十强的药品销售收入比重分别为5.2%和13.6%,而国外高达16.4%和39.9%。

低:主要表现在盈利能力低、研发水平低。

盈利能力低:内资企业占全部医药企业数量的80%,而利润总额只占全行业的61.86%。去年,国内前三强哈药、石药、上药的净利润率分别为14.92%、11.96%和5.79%,而国外前三位强生、辉瑞、葛兰素的净利润率分别高达17.3%、16.8%和22.9%。整体而言,国内企业的净利润率在8%~15%左右,而国外达16%~30%。

研发能力低:在化学药领域,除齐鲁、恒瑞等少数研发主导型企业外,大部分企业的研发能力极低。目前,我国共有16695个药品标准、近17万个药品批准文号。除中成药外,自主研发、创新的西药寥寥无几。

同质化竞争:正是由于以上多、小、散、低的医药行业格局长期未能得到有效改善,自主创新和高附加值产品匮乏,几乎所有企业都在同一水平线上恶性竞争。

那么,对于众多的小型普药企业而言,如何才能在惨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呢?

一招鲜,吃遍天

Z药业建厂已经50多年,以生产、销售OTC中成药品种为主,处方药依靠招商模式,市场基本限于省内。由于受各种原因影响,企业在品牌建设、研发与技术、市场网络、队伍建设等方面一直没有大的突破,规模长期徘徊在三五千万元。

经过仔细筛选,该企业发现结石治疗产品T的生产厂家较少,具有一定的产品卖点:纯中药制剂,效果较好。同时具有一定的区域优势:虽然开发的医院较少,但有几家的科主任认同度较高。此外,当地结石病发病率较高,还没有出现突出的强势品牌。因此,企业决定加大学术推广力度,优先做大产品T。

该企业依托区域性专业学会的专家,与商密切配合,通过积极参加省级学术会议、医院推广会、科室会、临床观察、、专业杂志刊登广告等形式,使原有医院的销量有了较大提高,并开发出了一批较高质量的医院。目前,产品T在省内同类品种中名列前茅,单产品销售额由2000多万元上升到近5000万元。

由于受资源和能力的限制,招商模式是很多中小企业的无奈选择。但大部分企业只会拼价格,忽视了商管理、学术推广等其他市场管理的策略与方法。而事实证明,单纯拼价格鲜有成功者。Z药业通过加强学术推广,不但密切了与商的合作关系,还大大提高了市场占有率。

【析】差异化聚焦战略是小普药企业脱颖而出的惟一选择

Z药业的成功之处就是成功地将差异化战略(营销模式由简单的招商增加学术推广、公共关系,实际上属于“服务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集中资源于一个产品、一种策略和一个区域性市场,是产品集中化战略、地区集中化战略,外加策略集中化战略)有机结合,即差异化聚集战略。它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只要找准方向,采取差异化聚焦战略,小普药企业一定能够脱颖而出。

企业的基本竞争战略有三种: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化战略。企业必须从这三种战略中选择一种作为其主导战略,要么把成本控制在比竞争者更低的程度,要么在企业产品和服务中形成与众不同的特色,让顾客感觉到你提供了比其他竞争者更多的价值,要么企业致力于服务某一特定的市场细分、某一特定的产品种类或某一特定的地理范围。

众多的小型普药企业几乎没有什么成本优势,惟一可行的战略是将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有机结合,集中资源与能力,在某一点上通过差异化竞争寻求突破,即差异化聚焦战略。

一般来说,竞争可以分为六个层面,从价格、质量、功能、服务、技术等层面,一直发展到品牌层面。对于中小医药企业而言,除部分企业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品牌优势外,大家在价格、技术、质量、功能层面没有什么明显区别,剩下的只能拼服务。

在有限的资源和能力下,没有多少优势的小企业必须认真分析研究自身所处的竞争环境,充分研究竞争对手,同时认真评估自己的资源和能力,集中优势兵力,找准一个突破口,杀出一条血路。也就是说,必须找出与他人不同的策略和方法,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摆脱被动挨打的境地,领先他人一步,率先进入衣食无忧的“小康”阶段。

招招鲜,摸到天

从1998年创建第一家靠租用厂房、员工不到20人的小作坊,发展到目前拥有1家上市公司、4家制药企业的大中型集团企业;从负债经营,到区域利税第二;从名不见经传,到创建全国著名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仅仅10余年的时间,H药业创造了医药界的奇迹!

和众多的小型企业一样,H药业当初同样面临着产品、市场、资金、人才等一系列问题,他们怎样获得了持续发展的动力?笔者经过深入调研,发现H药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来源于营销管理的不断创新能力,通过奇妙的“三步曲”实现了华丽的转身。

第一步:傍大款,超低价终端——“终端为王”。企业成立之初,H药业只有几个OTC普药,研发能力较弱,资金实力不足,没人才,没市场。企业如何成长?这是老板朝思暮想的问题。没有研发,那就傍大款吧,人家的产品卖得那么好,市场需求一定很大,我们只要采取不同的战略分一杯羹就行;没有网络,那就让利给终端网络拥有者嘛。

经过反复的市场分析与自身资源能力评估,H药业毅然决定采取超低价终端的营销策略,主要招地级市场商,不少地区发展到县级商。商必须具有真正的终端覆盖,实行严格的区域保护。经过半年多的时间,H药业成功地逐步建立了全国性网络,企业掘得“第一桶金”,真可谓“诸葛妙计安天下,夹缝之中求生存”。

第二步:打广告、树品牌——“品牌为王”。H药业老板清楚地认识到,品牌、渠道和终端是OTC产品运作的不二法门。有了“第一桶金”,H药业很快实施了第二步战略,打广告,树品牌。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由五省卫视联动,到央视黄金段位;由明星代言,到娱乐营销。

由于具有较好的终端基础,广告传播恰似如虎添翼。几年的时间内,H药业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发展到逐渐为人所知,再到小有名气,几个产品品牌也渐渐地耳熟能详,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小荷刚露尖尖角”。

第三步:密集分销——“现金为王”。在利益驱动和品牌拉动下,随着越来越多的商加盟,区域保护难度越来越大,企业几经控制,但收效甚微。既然堵不住,只有放开!由此进入密集分销阶段,所谓“密集分销”就是人不分贵贱,地不分南北,现金为王,一视同仁。密集分销的实施,为H药业市场的迅速放大、品牌的迅速扩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谓“一纸突破天外天,品牌销售双丰收”。

【析】持续构建核心竞争力是小普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H药业从成功走向成功,其关键就在于:在有限的资源和能力下,坚持不断地营销创新,由“一招鲜”到“多招鲜”,甚至达到“招招鲜”的境界,从而不断强化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它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创新,持续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小普药企业才能不断地发展壮大。

基本竞争战略是一种静态思维,是将市场、竞争对手、消费者置于战略设计流程的出发点上。差异化聚焦战略“一招鲜”只能帮助小企业奠定短期生存的基础,要想获得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壮大,必须具备长期的竞争优势。而长期的竞争优势则必须做到“招招鲜”,必须通过不断创新、不断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方能实现。

第8篇:医药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范文

关键词:化学药行业中药行业专利

专利对制药行业的重要性

专利对制药企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制药行业是技术创新高度密集的行业,具有高研发投入、高风险和高收益特点。一方面,从技术上讲,还原解析一种药品相对于研发来说难度要小得多,费用也低得多;另外一方面,药物的成分还必须公开,告知医生、患者以方便使用。这均导致新药非常容易被模仿制造,专利因而成为保护新药最有力的手段。当前国际上的制药巨头都是依靠专利保护其领先地位,专利产品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重高达40%。DavidE•Webber(2003)的研究说明,相对于化学、石油、机械、金属制品、冶金、电机、仪表、办公设备、汽车、橡胶、纺织等其他行业,专利制度对制药行业创新能力的保护最强。

在缺乏研发数据时,丰富的专利数据既可以作为企业层面技术创新活动的投入替代指标,也可以作为产出替代指标。专利指标研究的权威Griliches(1990)指出,尽管存在各种困难,专利统计数据仍然是分析技术变化过程的一个独一无二的指标。在得不到详细的研发数据时,目前专利数据至少能够作为衡量公司间发明活动水平差异的一个替代指标。在我国,上述结论有其特殊意义。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数据很难获得,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研究,专利数据是不可多得的资源。利用企业层面的专利数据进行研究的尝试,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

我国制药行业专利数据收集

医药专利数据虽然是公开的,但是要把专利数据变成可供研究使用的数据,还有不少障碍。企业实际控制的专利在专利库中记在不同的申请机构名称下,比如其分支机构的名称、企业收购的其它企业的名称、企业的原名(因为企业改制的原因,在我国企业更名的情况非常多)等等,甚至申请专利的分支机构也会更名。但是,政府专利机构收集的专利数据库只是把每一个专利记入每一个申请人名称下,不考虑申请人是否属于相同实体,也不记录更名、并购信息。

考虑到上市公司的年报、半年报以及上市材料都是向全社会公开的,信息的准确度也比较有保证,本文以上市公司医药企业为样本。由于多元化经营对利用专利数据进行的研究有一定的负面影响(Griliches,1990),在选择样本时不考虑主业不够突出的医药上市公司。企业样本确定及专利数据收集的具体办法是:

首先找出深沪交易所依据证监会行业分类指引标示的医药制造类公司,根据财务数据库提供的信息,选择“医药制造”业务上利润和销售收入两项都占50%以上的公司,去除不稳定因素(如主业变更),最后保留62家公司。然后,在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网上数据库(该数据库区分中药药品和西药)中查找各公司注册的所有药品,判断该公司绝大多数药品是中药还是西药,将该上市公司列入相应行业。最后全部上市公司按行业分为化学制药31家,中药24家,混业经营7家。为了方便对比研究,本文排除7家混业经营上市公司。最后,以各上市公司母公司和2002年纳入财务报表范围的子公司为统计对象,在国家公开的专利数据库中进行全面查询,统计各公司3类专利的4年积累申请数。

我国制药行业专利数据的比较分析

1993年到2002年间,化学药和中药两个行业共55家上市公司共申请专利825件,其中发明专利248件(约占总数的30%),实用新型专利64件(约占总数的7.8%),外观设计专利513件(占总数的62.2%)。按照专利类型和申请企业所在行业分类,55家样本企业从1993年到2002年的专利申请信息统计如表1所示。

我国制药企业专利申请以外观设计为主,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数量较少

无论是化学药行业还是中药行业,外观专利在全部申请专利中均占有一半以上,中药企业甚至接近70%,平均每家中药企业拥有14.29条外观专利。化学药行业和中药行业实用新型专利分别占总申请数的7%和9%,比例相差不大。但是化学药制造行业的发明专利占总专利申请数的39%,而中药行业的发明专利申请比例只有25%的水平。

化学制药企业各类专利申请都少于中药企业

化学制药行业平均每家企业在统计范围内只申请了5~6条外观专利,而中药行业企业的平均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是14.29条,专利申请远远比化学制药行业活跃。对比平均每家企业申请的实用新型专利数量,化学制药行业也和中药行业有较大差距。

我国制药企业平均专利申请水平低下

通过对样本企业中位数的分析,发现我国制药企业专利申请水平较低。化学药样本企业的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专利中位数均为0,发明专利为1,说明一半以上企业几乎没有专利申请行为。中药样本企业情况稍好一些,但是整体而言专利申请数量也非常少。专利数量平均数能够达到15条,主要得益于少数样本企业(如白云山、同仁堂)申请的专利数量非常多,是专利申请大户,拉高了样本企业整体平均水平。

制药企业专利水平与业绩的相关性分析

研究思路

为了考察制药企业专利申请水平与企业绩效的相关程度,采用方差分析方法。首先对化学药样本企业和中药样本企业按照专利类型和专利水平进行分组,然后用方差分析判断组间财务数据有无显著差异;最后对结果加以分析。

因为多数企业的专利申请数较低,每一次方差分析仅将样本企业分为两组。采用不同类型专利4年积累申请数的中位数为标准对企业进行分类,累计专利申请数小于中位数的企业称为A组,累计的专利申请数大于中位数的企业成为B组(可以分别从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专利角度进行三次分组)。采用中位数作为分组指标,主要是因为不管是哪个分行业、哪种专利申请,专利申请数为零的企业都不少,在分组时考虑平均数会被专利申请较多的企业拉高,专利申请多、但不是特别突出的企业容易分进低专利申请组。

方差分析结果及分析

在业绩指标确定上,本文拟与盈利能力和企业规模两方面考察专利与企业业绩的关系。本文选择了7个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方差分析。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利润率和总资产收益率是代表企业盈利能力的5个指标,而职工人数、资产总计是代表企业规模的2个指标。对A组和B组企业2002年的各项财务指标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方差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制药行业的专利申请水平总体上与企业盈利性水平和规模正相关。统计表明,在10%以下置信水平,存在组间差异的指标绝大多数都显示B组均值显著大于A组。本文选入的所有指标都是正向指标,指标值大就说明企业盈利状态好,规模大。因此,专利申请与企业绩效和规模有着总体上的正向关系。

中药行业的发明专利与企业盈利性显著正相关,但是在化学制药行业这一结论不成立。依照发明专利分组时,化学制药行业的两组没有一种盈利性指标和规模指标有显著差异;而中药行业的两组之间有利润总额、总资产收益率2个盈利性指标有显著差异。但中药企业在企业规模指标上没有显著区别,更加印证了两组中药企业的盈利能力有显著差异。

化学制药行业实用新型专利与企业盈利性和规模均呈现显著正相关,但是在中药行业这一结论不成立。在依照实用新型专利对企业进行方差分析时,发现化学制药行业B组在2个盈利性指标(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和企业规模指标(职工人数、资产总计)显著高于A组,显著性水平达到5%以上。

化学制药行业外观专利与企业盈利性和规模均呈现显著正相关,但是在中药行业这一结论不成立。在依照外观设计专利对企业进行分组时,发现化学制药行业外观设计专利申请较多的B组有3个盈利性指标非常显著地优于A组,这3个指标分别是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利润率。此外,表示企业规模的职工人数和资产总计指标也非常显著。中药企业的两组之间业绩只有资产总计1个指标存在较显著差异,盈利性指标差异均不显著。

以上分析结论与我国化学药和中药现状是吻合的。在化学药行业,我国主要从事仿制制剂药生产,尤其是原料药的生产,自主研发的新药非常少。例如,欧洲主要生产商已经停止生产的四环素、氯霉素、土霉素、链霉素等原料药产品,主要产地集中在我国。在缺乏研发能力,生产同质化产品的情况下,基本竞争环节主要集中在生产环节和营销环节。一方面,通过提高生产工艺水平,降低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市场营销提高客户的品牌认知度。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正是通过提高这两个环节的竞争力,提高了企业的业绩。

而我国中医药行业与化学制药行业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中药行业拥有自主研发能力,以当前资金与技术实力,中药企业通过努力,有能力进行自主研发。像太极集团、同仁堂、成都地奥这些企业正是因为拥有自己的拳头中成药产品,取得了良好的收益,获得快速成长。因此,体现新药能力的发明专利与中药企业的业绩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第9篇:医药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范文

在美国,CVS药品年销售额高达200亿美金,而在中国,全国医药连锁“老大”的年销售额也只不过5亿多人民币。如此天地之别,中国医药企业又怎能似井底之蛙般,躲在角落沾沾自喜呢!

以某品牌医药连锁药店(FL)为例,相信大家可以从中看到中国现今医药连锁品牌经营的悲壮与哀伤。

2000年的时候,FL大手笔投入,昂贵的店铺租金似乎无法阻碍FL大展伸手,在广州开始抒写它的神话篇章,地铁线如公元前、体育西、火车东站人流量频繁的停靠站点均有FL神采飞扬的微笑。训练有素的一线销售人员和连锁经营的统一采购、统一调配、统一质量管理、统一财务核算、统一药品价格等不二作法,三个试用门店一个月上百万的营业收入,使FL初尝到丰收的喜悦,甜甜的果实激起FL不顾一切的冲动,于是,公司高层决定将地铁一号线全租下来(每个地铁站开设一家分店),开始跑马圈地,欲打造第一连锁品牌。

事实也曾证明,FL高层的此项决定本身并没有出现什么决策上的错误,只是,到2003年上半年,巨额亏损使FL不得不裁员和缩减规模,风光的FL被迫撤出地铁,没有一个分店能幸免,最后只剩棠下的一家门店苦苦支撑……

不管暴利行业的评选名单如何变更,医药都能毫无愧色的荣登光荣榜,但一个品牌几乎如流星般消逝在眼前,使我们不得不怀疑,FL为何没能摆脱噩梦!

究其原因,不外乎如下:

滥开门店,抬升运营成本

一般情况下,多数人都会以为,门店开得越多,公司在进货时,供货商就会提供最为实惠的进货价,其成本也就会对应地降低,但医药连锁成本的核算不只进货这一项说了算。

由于FL有点急于求成,扩大丰收成果,竟不惜花巨资租用地铁一号线所有站点,每个站点都开调分店的做法,使FL离地狱之门越行越近。

开设在地铁站的分店,只有公元前、东山口、体育西、体育中心、火车东站、烈土陵园等人流量多的门店,能达到盈利,像西门口、农讲所、花地湾等较为偏静处所,几乎全部亏损,有时两三个门店加在一起一天的销售额还无法和公元前或是体育西一天的营业额相提并论,但却消耗近乎三倍的房租、水电、员工工资……

大约半年之后,公司高层似乎觉察到了什么,开始在大幅裁员,除了几个生意较旺的门店外,其余亏损店面员工全部缩减至最初的一半,然而,裁员并没有给公司带来利润上的好转,销售额一直低迷,无法抬高。

其实,企业在最初的盈利之后,往往就会思考如何扩张,但扩张之路还是要选择适当时机,天时、地利、人和三者齐备,才有决胜千里的胜算。

FL在选择扩张时,只考虑天时,对地利与人和两者都欠缺深思熟虑。

并不是每个地铁站人流量都会特别集中,流动量大,在那些亏损的门店,就是因为往返人流稀少,购物者自然也就相应地减少,每天的营业额就很难提得上去,而相同的门面租金、水电、员工工资等消耗更是加重了亏损的重度。

因此,医药连锁品牌在选择跑马圈地的时候,深入市场调查,研究分析,做好开店前选址工作是最为关键之事,稍有马虎,很有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

管理混乱成品牌发展“毒瘤”

FL自从在地铁一号线全线铺开门店后,公司领导层在其管理上就开始有所松懈,导致门店营业额的60%左右被流进私人口袋,富了主管经理,苦了公司与一线销售员工。

相信大家还记得那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吧。“非典”造成板蓝根、抗病毒口服液等药品奇缺身价倍增,市面上曾传闻一盒抗病毒曾卖出上百元的高价,酒精、消毒液等也开始顺风顺水的抬高身价…… 对于医药零售业来说,药品如此走俏市场真是百年难得一遇,许多医药类上市公司也借此红火了一把。但是FL公司在此段时间却没多少现金入公司财务库,难道是FL后知后觉吗?

据FL一线营业员透露,公司在“非典”期间,主管经理伙同公司财务,私自从厂家进货,高价售出后按一定比例私分了事。如此重大新闻,为何公司高层无法得知半分,这可得益于主管经理的的“英明”。

FL各门店所进与销售的药品都是存在公司数据库的,想要了解情况只需进入后台,就一目了然,但主管经理是 “上有政策,下就有对策”,严历吩咐各门店营业员,不得将这批走俏药品的进货量及销售情况录入公司电脑,而作为公司最底层的职员,平常见到公司高层人员的机会是少之又少,加上主管经理的言语间明藏暗示不得向公司高层透露分毫,只好心里暗叹……

也许,不止“非典”时出现这种情况,很多时候当某种药品销量好时,主管经理都有可能不通过公司采购部门,要不怎么会在这次表现得如此轻车就熟呢!

经调查,不止FL出现这种情况,在许多连锁品牌店里,营业员似乎都已习惯主管经理的这种做法,只是高层领导永远无法知道,他们最为信任的主管经理竟是“欺下瞒上”。

连锁品牌在做大做强的同时,其公司管理一定要坚固如铜墙,管理上的点点漏洞就如滴水穿石,很有可能葬送企业的整个未来。目前许多公司都存在这方面的不完善之举,为公司长远发展,各公司高层领导需及时整顿公司内部,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多到公司基层查访,掌握最新动态,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发展基石。

价格机制定胜负

一个品牌的成长,不论怎样小心翼翼,或多或少地会将价格机制摆在首要位置,但是FL在它的整个历程里,药品价格严重脱离市场运行规律,违反了市场经济运行原则。

从2000年FL试运营到它退出舞台,前后几年的时间里,各门店所销售的药品价格始终在一个位置徘徊,不愿拉低售价给了FL最致命的温柔一刀。

营业员在与顾客打交道中,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你们药品怎么还卖这么贵,不是都降价了吗?!”面对消费者的质疑,营业员心中有数,只是这是公司高层的决定,也只能深表无奈。

三年后的价格定位与三年前的价格定位在同一个水平面上,面对,药品管理局下发的药品调价通知,公司推脱为没收到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