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科实习主要内容范文

儿科实习主要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科实习主要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科实习主要内容

第1篇:儿科实习主要内容范文

不断加强和提高医学生专业英语素质对医学人才未来的持续发展十分重要。但如何将医学专业英语水平与生产实习过程相结合,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1],消除医学专业英语学习与临床技能培养“分离”现象[2],促进临床实践能力是医学实践教学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我们在儿科临床生产实习阶段开展的“多环节”医学英语训练模式对于实现专业英语学习“重新拾起、不断深入、迅速提高”目标,协调医学专业英语水平与临床实践技能间的“同发展,互促进”关系,稳固“双基”(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多能”(多种临床技能)的教学模式等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多环节医学英语训练模式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1.词汇早读:点式强化,积少成多。儿科教研室依据教学大纲要求、教材内容特点和实践教学需求对儿科学专业词汇总结并建立词汇库,并进一步梳理、划分成多个记忆单元,每个单元由20个左右的专业英语词汇组成,记忆单元的词汇被分次书写在教学演示板上。每日上午交班前由住院总医师带领实习生朗读、熟记,每次词汇早读的时间为10分钟左右。同时注重医学构词、文化背景、实际应用等三个方面综合理解[3,4]。通过这种训练,实习医师的儿科学专业英语词汇量明显增加,达到了积少成多的效果。

2.晨间交班:写、读、听、说,全面提高。除传统的汉语形式交班外,住院总医师负责选择1位患儿作为实习医生英语形式交班的对象。英语交班书面内容包括患儿的主诉、病史梗概、体格检查特点、入院后病情变化情况以及接诊医师诊治措施等方面。实习生早晨交班前独立完成英文交班内容,由值班的主治医师负责审核及修改,交班时上述内容由交班者口述表达。负责英语交班的实习医师还要听懂全科医护人员用英语发问的2~3个问题并用英语回答。交班结束后,由教研室主任或其他高年资医师对上述交班过程进行简短点评。在这种书写、通读、倾听和口答的序贯性训练模式和多次历练过程中,实习生应用专业英语时在多方面的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3.文件书写:有的放矢,学以致用。实习生在儿科的实习时间为3周,每位实习医师在这段时间内都需要完成教研室制定的“111”儿科专业英语书面表达训练目标。“111”目标包括用英语完成至少1次的交班记录书写,完成1个结构完整的首次病程记录书写,完成1份英语格式的完整住院病历书写。通过这种针对性较强的训练,学生书写的英语医疗文件更加规范和流畅,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学生们在这种应用型、语境化[5]、氛围式的环境下[6],自觉学习英语的兴趣显著提升。对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我们鼓励并指导他们书写所有参考文献为纯英语形式的医学综述,使他们在大量阅读过程中进一步熟悉医学文献的内容结构和书面表述特点。

4.教学查房: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为实现纯英语教学,教研室遴选出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强、临床技能过硬的中、青年教师组成医学专业英语教学查房带教小组,每周安排1次查房。儿科实习生在教学查房前3天左右明确患者对象、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然后有针对性地熟悉患儿病情特点并准备相关资料。教学查房当天以带教老师为主导,逐一用英语展开教学内容和相关问题,师、生之间用英语进行问答和互动,促进教与学质量的共同提高。实习生在掌握儿科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提升了医学专业英语水平。此外,英语底子好、表述能力强的实习生参与教学查房活动也可以使带教老师的口语表达水平得到提高[7]。

5.病例讨论:融会贯通,学、能共促。为了调动儿科实习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应用循证医学观念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教研室在为期3周的实习期间为实习医师安排1次以学生为主导的病例讨论活动。这种教学模式自始至终体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理念。由全体实习医生组成讨论小组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充分收集与整理。在实习医师组长的主持下,由学生组织讨论活动。通过介绍患者的病情特点、诊治经过,逐一引出需要解决的各种临床实际问题,小组成员着重围绕这些问题开展广泛讨论,充分阐述各自的观点和论据。在讨论过程中不断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互式问答和交流讨论,最后由高年资带教老师对整个讨论内容进行点评和总结。根据讨论内容的专业难度和开放性程度不同可以分别用纯英语、英汉双语或纯汉语表述。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实习生热情很高,主动翻阅病历资料并自觉问诊、查体,随后依据自己记录的资料在互联网上进行广泛搜索,应用循证医学的观念和最新医学资源来处理临床问题。在这种讨论活动中实习生的临床综合能力和专业英语水平明显提高,他们的“学”(专业理论知识与英语水平)、“能”(临床基本技能与思维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实现了二者相互交融的效果。

二、多环节医学英语训练模式的教学效果

多环节医学英语训练模式使实习医师在如下方面得到了显著提高:第一,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前期医学英语学习的被动性因素较多,多是为了“过关”和在考试中获得高成绩而学习。许多实习生在临床实践中普遍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再拾书本深入学习,回归临床实践应用”的行动,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第二,学习方法更加科学。临床实践使实习生深刻理解医学专业英语学习的一般特点和内在规律,学习方法更加科学并具有针对性。比如在“词汇早读”训练环节中,实习生深刻体会到了医学词汇的发音特点和构词方法,学习词汇时能够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下,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医学专业英语水平在短时间内有显著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学习的主动性更加积极。该模式使实习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学习更加积极主动。比如在“病例讨论”训练环节中,学生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与付出的努力拥有用武之地,获得了学习的“成就感”,有利于形成“成就―动力―目标”的良性反馈,使实习生在医学专业英语水平、应用医学专业英语意识以及主动学习积极性等方面显著提高。

第2篇:儿科实习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病程记录;医学生;儿科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066-02

儿科病程记录是指对住院患儿病情和诊疗过程所进行的连续性记录。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和住院病历电子化的逐渐普及使包括病程记录在内的主观性病历在格式和字迹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1,2],也使儿科医师繁重的文字记录负担得到了明显缓解,但以反映医师诊治思路和展现医疗团队临床思维能力为评价核心的病程记录的质量并未因此而得到显著提高,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情况[3]。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教研室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双基”(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多能”(临床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训练[4,5],分析和解决实习阶段医学生在儿科病程记录中存在的问题,对儿科病程记录规范性书写的注意事项和技巧进行了总结。

一、儿科病程记录的分类与基本要求

日常病程记录是指对患者住院期间诊疗过程的经常性、连续性记录。应首先标明记录时间,另起一行记录具体内容。对病危患者应当根据病情的变化随时书写病程记录,每天至少1次,记录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对于病重患者,至少2天记录一次病程记录;对病情稳定的患者,至少3天记录一次病程记录。儿科病程记录按完成的先后顺序可分为首次病程、日常病程记录、出院小结(或死亡小结、转科记录)等。首次病程以及出院小结常有相对固定的记录格式,而日常病程记录在书写格式和记录内容上的变化较大,是病程记录中出现频次较高的部分。日常病程记录按书写目的又包括一般性病程记录、上级医师查房意见记录、临床操作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会诊记录、病情沟通交流交流、病情阶段小结记录、抢救记录、死亡讨论记录以及其他情况记录(如意外坠床、摔伤、失联等)。

二、儿科病程记录中的常见问题

1.主次不清,舍本逐末。儿科病程记录的核心是以患儿的具体情况和病情特点为基础,开展诊治的工作记录。很多医学生对患儿病情分析、检查安排、结果解读、诊断依据、疗效评估及预后判断等主要内容关注不够,而将笔墨及精力固定在相对稳定的一般情况(精神、饮食、睡眠、二便等)的描述,舍本逐末,导致儿科病程记录出现问题。

2.思路混乱,条理不清。医学生在儿科病程记录中的思路混乱,一会儿谈诊断,一会儿说用药;这叙述几点,那记录几句;记录内容次序错杂,缺乏一定的逻辑顺序。

3.笼统抽象,空洞无物。医学生在病程记录时常空话连篇、大而化之,比如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但不能指出需要观察哪些变化,到底是体温、呼吸变化还是血压、尿量变化等,具体内容交代不清。

4.自相矛盾,骨肉分离。不清楚各种检查之间的内在联系,对“相反”的检查结果难以合理分析,不抓临床诊治中的主要矛盾,对治疗措施的利弊难以总体把握,最后导致治疗和预期自相矛盾,病情与检查骨肉分离。

5.刻板重复,无话可说。很多医学生提起记病程就头痛,觉得无话可说,无言可记,记病程像是“挤牙膏”,这种情况在患儿病情稳定及缺乏上级医师查房时表现的尤其显著。很多人就将前面的病程内容进行“复制”,再“粘贴”在下次病程中,满篇重复内容,让人读起来索然无味、如同嚼蜡。

三、儿科日常性病程记录书写中的注意事项及写作技巧

儿科病程记录的灵魂是“变”,包括病情(症状、体征)、诊断思路、检查结果和治疗措施等变化。高质量的病程记录会时刻抓住这些“变化”,内容重点突出、前后呼应。儿科日常性病程记录各部分书写的注意事项及写作技巧如下。

1.一般情况。患儿入院后精神、反应、情绪、面色、夜休、食纳及二便等一般情况的变化,常反映总体病情的轻重与缓急。记录时应结合具体病情,不要面面俱到。比如颅内感染的婴幼儿要重点关注精神、面色变化;对急性胃肠炎的患儿则需要观察进食及大便性状改变的变化。

2.症状、体征变化。症状、体征的变化往往是病情变化的最直接体现。原有症状、体征的缓解或消失常提示病情的稳定或恢复状态,能够间接地反馈诊断的正确和治疗的有效情况,因而是病程中需要优先观察和重点描述的内容。比如:发热的患儿体温是否稳定,抽搐的患儿发作是否控制。新发症状和体征常提示病情转化、疾病的分型、病程分期以及治疗措施的负性反应,也要密切观察。比如:在过敏性紫癜患儿中要观察有无腹痛及关节肿痛的情况出现,如果出现则提示为混合型过敏性紫癜;应用卡马西平后抽搐控制良好的患儿新出现肌阵挛表现时,要想到是否为药物诱发加重的可能。

3.体格检查。体格检查要突出重点,关注不断变化的体征;要紧扣病情变化,切勿求全责备。比如: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要重点记录脑膜刺激征变化;支气管肺炎患儿要密切关注肺部音的增减;肾病综合征的患儿要着重描述体重、水肿的改变。

4.辅助检查回报与结果分析。在记录辅助检查结果时要详略有别、主次分明,主要记录具有病理意义或与疾病密切相关的结果,同时避免简单罗列和如数照抄。如对感染患儿的血常规检查要重点记录白细胞的总数、分类及比例等指标,而不必把血常规上所有数据照抄一遍。另外一些检查结果的特异度不高,如血沉增快,可以提示一般感染,也可以提示结核感染;可以反应感染程度,也可以反应炎症程度。所以在分析结果时要紧密结合具体病情。任何情况下都要明确辅助检查仅具有参考价值,而临床表现和病情变化才是决定性的因素。如脓毒血症的患儿应用A抗生素后体温正常、精神恢复、感染指标好转,而血培养及药敏试验提示B抗生素敏感,绝不能完全遵从该结果随意调整抗生素,而要以临床治疗的有效性为依据继续应用A抗生素。

5.病情分析与诊治方案调整。这部分内容是经治医师通过采集病史、了解病情发展变化特点、实施体格检查、分析化验结果、追问既往诊治经后,对疾病诊断(包括排除诊断)、检查安排、治疗方案选择等核心诊治工作形成的高度总结,是儿科病程记录中的核心内容和关键部分,是临床医生或整个医疗团队诊治水平和临床思维能力的集中展示。在记录时要注意做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要明确本次病程记录重点解决什么问题,到底是诊断问题还是治疗问题?是选择辅助检查问题抑或治疗用药问题?明确问题后就要围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去写。在叙述的过程中要注意各部分的次序和逻辑联系,建议在写作中运用好“第一,……;第二,……;第三,……;”、“1.……;2.……;3.……;”或“……;……;……;”等表示次序的词语或标点符号,使之层次分明、一目了然。

6.病情沟通交流与疾病观察嘱咐。儿科日常性病程记录还涉及病情沟通交流与疾病观察嘱咐。病情沟通交流主要针对患儿家长,要记录同家长关于疾病诊断、检查、治疗、预后等方面的交流内容及家长的意见和配合程度。疾病观察嘱咐主要针对值班的医护人员,要明确告知病情的观察重点以及病情恶化后的针对性处理建议等。比如:“患儿诊断为重症肺炎,存在Ⅱ型呼衰情况,呼吸、心跳随时骤停的风险较大,已反复向家长阐明病情及可能发生的危险,家属明确病情、理解并表示配合可能采取的诊治方案。要注意密切观察患儿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变化,动态检查动脉血气,必要时应用呼吸机进行人工辅助通气。”

四、结语

儿科病程记录是患儿病情变化和儿科医师诊治工作的文字记录,是医师疾病诊治水平和临床思维能力的体现,也是儿科医疗文件规范化书写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作为医学生,只要思想上重视,态度上认真,加上不断地思考和训练,就一定能掌握儿科病程记录的书写技巧,夯实这一临床基本功。

参考文献:

[1]梅文华,刁君,常奕,等.结构化电子病历的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16,11(3):22-25.

[2]杨燕媚.电子病历系统对病案管理的促进作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8):180-182.

[3]吕琳.现阶段电子病历问题的探讨及改革[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2(12):298-299.

[4]王玲,黄绍平,肖延风,等.“双基多能”临床实习培养模式在儿科临床实习中的运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4):717-719.

[5]周戬平,肖延风,徐尔迪,等.教学医院儿科实习医师质询式晨交班模式的构建与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6,(32):214-215.

The Techniques for Medical Students in Standardization Writing of Pediatric Progress Note

ZHOU Jian-ping,XIAO Yan-feng,WANG Jing-jing,WANG Ling,MA Xiao-rong,LIU Yuan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Medical College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Shaanxi 710004,China)

第3篇:儿科实习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儿科;护理安全;管理

护理安全管理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基础,是防范和减少不良事件的重要环节。随着全民维护自身权益的法律意识正日益增强。投诉和付诸法律的医疗纠纷呈逐年上升趋势。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各种事故、差错、纠纷缺陷、隐患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室与医院的发展。儿科护理工作有着其护理对象的特殊性,患儿是家庭及社会倍加关注的一个群体,病情发展快,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差,治疗护理效果因人而异,因此儿科发生医疗纠纷和涉及法律的事件更多于其他科室。怎样在护理工作中减少和杜绝不良事件的发生呢,通过对我科近年以来发生的不良事件分析,发现“四新要素”[1](新人、新物、新技术、新规范)的管理能够较好的防范不良事件的发生。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方法

1.1新人管理

护理管理中人的管理是中心。这里所指的新人即新护士、护生、新病人、新医生等。

1.1.1 新护士的管理新护士刚刚进入临床工作,虽然经过实习,但是儿科护理工作复杂,对于儿科病人的病情、心理估计不足、解释工作不到位、穿刺技术不过关、自我保护能力也不足,易发生护理差错和投诉[2]。因此新护士到岗前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在管理中安排年资高、工作好的护士作为带教老师,制定详细的带教计划,循序渐进的对新护士进行理论与操作培训,使新护士掌握专科理论与技术、各项抢救技术。排班上注意新老护士的搭配,安排固定的带教老师带班,较忙的工作时间段尽量不安排新护士上班[3]。高年资护士主动进行带教,检查其工作质量。护士长多关注新护士,工作中多提醒、多提问、多指导、多检查。在遇危重病人抢救时,安排新护士进行跟班,协助护理,为其创造锻炼与积累经验的机会。每月进行一次质量分析及不良事件分析,对科室出现的不良事件、质量缺陷进行分析讨论,制定整改措施,从中吸取教训,帮助新护士掌握护理工作规范。

1.1.2 新病人的管理儿科病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自主能力差、病情发展快,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差。护士要做好患儿及家长的沟通与管理。入院后护士第一时间到患儿身边,热情亲切的与患儿交流,对年龄稍大的患儿,带领熟悉环境,介绍同室小朋友交朋友,年幼患儿采取逗乐等方式,并准备一些小朋友喜爱的玩具。安抚患儿的情绪,减少因环境的陌生、对医护人员的恐惧而产生的不合作,配合治疗护理。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及时的汇报医生给予积极的处理,避免发生护理并发症。对家长做好宣教工作,如介绍环境,床位医生和护士,住院管理制度、相关疾病的知识,饮食要求,活动原则,用药指导等等,对危重患儿及有情绪的患儿及家长更是要多关心,多沟通,满足其合理的需求,使患儿及家属感受到医护人员的真诚和关心,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

1.1.3 护生的管理护生从学校进入临床工作,年龄小、自律性差、缺乏工作经验、对护理相关法规知识掌握不足⑷,而且实习是一个学习过程,护理操作由老师带教进行,对造成的不良事件不必承担责任,因此,造成了护生的责任心不强,再加上临床护士缺编不足,有些操作由护生独立完成后老师未及时评估质量,常因为操作不规范,缺乏沟通的技巧造成患儿家长的不满,引起投诉或纠纷。例如我科发生的不良事件中就有两起是因护生测量体温时,疑似误道而引起纠纷。因此,带教老师应该选择责任心强、具有带教能力的护士。将规章制度,操作流程与规范列入带教主要内容,督促护生严格执行,带教任务落实到每个班的每一位护士,护理操作严格执行放手不放眼,经常与护生沟通,鼓励说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1.1.4 新医生的管理新医生或年资较轻的医生对儿科医疗护理流程不熟悉、工作经验不足,易下达一些不规范的医嘱,特别是一些特殊用药、超常规用药,护士在执行这样的医嘱时要提高警惕,认真核对下达医嘱的准确性,有疑问时及时与医生沟通,避免用错药物。年轻医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与患儿家长的沟通不到位易导致患儿家长的不满,护士在医患、医护之间多做解释沟通,互相补台,满足患儿及家长的合理需求。

1.2新物管理

新物指新仪器设备、新药、新材料等。

1.2.1 新仪器设备的管理由于工作的需要,护理人员会接触到各种新仪器设备,如:呼吸机、监护仪、血糖仪、雾化器等。因此,每位护士都要掌握仪器的正确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保养方法。对每个仪器的操作流程列表安放在仪器上,进口仪器在英文说明旁注明中文标记,帮助护士尽快掌握。护士长定期抽查护士对仪器设备使用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对不经常使用的仪器、抢救仪器定期培训,要求每一位护士均掌握儿科所有仪器设备的使用,以免因操作不当而引起一系列后果,甚至延误患儿病情。

1.2.2 新药品的管理使用新药品时要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药品的配伍禁忌和相关的不良反应,并在晨会上组织护士学习,特殊药物需控制速度或有较大不良反应的药物做好特殊标识,督促护士巡视时加强观察与核对。例如:我科就建立了新药说明手册和特殊药物观察手册,供每一位医护人员阅读。红霉素、甲基强的松龙、地高辛、多巴酚丁胺等药物在治疗卡和输液袋上标好红色五角星,督促护士重点核对并观察不良反应。

1.2.3 新材料使用一些新的医用材料时也要注意阅读说明书,按照规范来使用,比如儿科使用的真空采血管、咽拭子培养管、血培养基、支原体培养基等都应严格按照说明书来操作使用,查看有效期,禁止使用过期材料,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1.3新技术、新业务

在这个知识技术不断革新的时代,儿科护理的相关知识也不断在更新。科内每周组织业务学习,学习新的护理理论、国内外的儿科护理新进展;每月组织个案查房,及时组织危重病人查房,对疾病的病情变化、新的治疗手段、护理新理念进行针对性的讲解;督促每位护士提高专科业务素质;对新技术和操作组织全员培训,每月进行考核。

1.4新规范

根据医院护理部的工作安排,工作重点的不断调整,一些新的工作规范也相继出台,比如说我科在2008年四月份正式施行电子病历,另外如医疗废弃物的管理,在这些新的规范执行初期,出现了一些问题,除了院部出台的相关规范,科内建立了电子病历质量控制本,记录电子病历书写执行中的问题,使每位护理人员掌握新的规范,通过不断的改进与管理,这两项工作已经较为规范。

2效果与体会

2.1效果评价

通过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加强了“四新”要素的管理,使儿科护理工作比以往更加有序,每一位护士以身作则,加强了带教观念,高年资护士主动的带教低年资护士、新护士、护生,在各个护理环节互相督促,互相提醒,护理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不良事件与投诉发生率明显下降。我科在2007年度获得医院护理安全科室称号。

2.2体会

临床护理工作有其特殊性,新的规范、药品、器械设备、知识技能层出不穷,护理安全隐患无处不在,极易发生不良事件,尤其是儿科这个专科性极强的部门,由于病患的特殊性,存在的安全隐患就更大了,这就需要我们再各个护理环节加强细节管理,重视四新要素的管理,并制定相关的措施落到实处。及时发现不良事件的苗头及时整改,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当发生护理问题时,管理者要正确对待,及时进行分析讨论,制定整改措施,不能一味的责备护士,按照科内规定进行缺陷考核,同时进行思想教育,使其得到警示,吸取教训。对新护士、年轻护士、重抓护士工作质量加强考核力度,督促每位护士养成良好的、规范的护理行为,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苏意娟,邹佩珍.护士长在加强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四新要素”[J].护理管理杂志.2007,7(6):56-57.

[2]高芸.87例护理差错高发因素分析及防范对错[J].现代护理.2006,12(2):178.

第4篇:儿科实习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 考前辅导 高职护生 护士执业考试 实践 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护士条例》规定:“护士执业,应当经执业注册取得护士执业证书”。①从2008年起普通全日制护理专业学生在教学、综合医院完成8个月以上护理临床实习,并取得相应学历证书,就可以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之前为毕业工作第二年方可参加考试,在未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期间不能正式顶岗),如考试合格即可具备合法的护士执业资格,明确了护生毕业后即应该具备护士的身份,对学生实现毕业当年正式顶岗就业非常有利。同时检验了护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客观地反映出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也是各护理院校在招生和就业得以良性循环的重要保证,将影响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我校相关领导组织全体护理教师认真分析历年护士执业考试大纲,自2008年起对学生进行考前辅导,帮助绝大多数护生顺利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2008年我校共有50名高职护生参加考试,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为96%,而当时护士执业考试在全国范围内的通过率约为50%。②随着我校高职护理专业的扩招,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高职护生逐年增多。2009~2011年报考人数分别为52人、144人、438人,通过率分别是96.2%、97.2%、97.9%,我校对高职护生通过全面系统的考前辅导,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一直保持较高的通过率,现总结如下:

1 领导高度重视

1.1 制定管理方案

我校领导非常重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辅导工作,严抓教学质量,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执业辅导管理团队和教师团队,管理团队由教学校长、系部领导、教务处、其他部门中层管理人员、班主任、系部管理人员等相关人员组成,每天轮流值班,从对执业辅导教师团队的管理到学生的跟班管理,责任到人,建立激励办法,形成一套成熟的管理方案。辅导教师团队主要承担相关课程的辅导和答疑等教学工作,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复习。

1.2 组织考试报名

《护士条例》规定:报考者条件之一为要在综合医院完成8个月以上的护理临床实习,根据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我校高职护生于第3.5~4.5年进入临床实习,最后0.5年在回校找漏补缺的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考前辅导。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参加每年5月份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学校组织系部相关人员从每年12月底开始组织学生进行网上报名及现场确认。

2 重视教学成效

2.1 认真分析考纲

历年来护士执业考试以考试大纲和卫生部规划教材为依据,主要内容涉及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我校组织辅导教师团队认真分析考纲,研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命题原则、规范和方法,比较日常教学内容与护士执业考试大纲的异同,找出教学与考试要求的差距。2011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增加了中医护理学、心理和精神卫生、伦理学和卫生法规知识等,说明执业考试除了对护生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要求有所提高,同时还考核护生参与临床护理过程中所应具备的伦理道德、法律知识及人际沟通技巧。

2.2 合理利用资源

合理选用辅导教材及教辅材料,根据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以此为依据结合临床护理实践制定教学的重点内容。通过同课程教师集体备课,将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纳入日常教学计划,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增减,建立活页讲义,补充教材中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中没有体现的内容,编写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辅导校本教材。

2.3 改进考核办法

组成护士执业考试相关课程的命题小组,研究历年护士执业考试大纲、题型、题目比例,结合多年理论考试实践经验命题。实行护理专业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相关课程(如人体结构与功能、病理学、药物学、护理学基础、内外妇儿等)全部实行考教分离和月考制度,即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不参与出卷及阅卷工作,全部由命题小组教师出卷及阅卷。2011年大纲重新调整,主要使用A2、A3或A4型题,逐步增加案例的题量,给护生的复习造成一定的难度,我校也对命题小组提出要求,增加了大量病例考题,尽量接近国家执业考试考核要求,促进学生牢固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强化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为毕业前的执业资格考试奠定良好的基础。

3 加强考前辅导

3.1 实习复习同步

实习前做好动员,强调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重要性。指导学生选择复习资料,制定复习计划,并讲述复习技巧,要求学生认真复习。实习前,进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初步辅导。实习过程中,每月定期组织学生模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并进行辅导答疑,以了解学生实习中的复习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3.2 考前集中培训

学校组织五年制高职护生在最后半学期回校找漏补缺的同时,对护生进行集中系统的考前授课辅导,突出重点难点,通过集中培训,把握考试大纲,串讲知识点,突出重点难点,详细地讲解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通过4年的辅导,学生普遍反映考前集中培训能够更好地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复习起来较为轻松。

第5篇:儿科实习主要内容范文

国外关于眼视光技术具有非常清晰的分工,主要分为二个部分:第一部分在医学院培养的基础上,为了有效防治眼病。第二部分在视光学院培养的基础上,为了达到眼视觉的健康,负责验光配镜。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当中,出现视光学院和视光系的时间较早,其发展已经过一百多年,形式多种多样,而且拥有一定的规模,相当于医学院。视光学专业的学制主要以4+3 为主,也就是学习医学基础课、光学基础课、视光学专业等课程一般是利用四年的时间。上述课程的主要内容有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药理学、经典光学、几何光学、眼科光学、视光学理论与方法、视功能检测与诊断、眼科疾病、双眼视力、低视力学、视力矫正、环境视光学、接触镜等。学习数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学和微生物学一般情况下利用三年的时间。在达到学习要求取得光学博士后,还不能达到视光学工作的标准,还需参加国家关于视光师职业资格考核,只有达到合格后取得有关证书后才行。

当前,很多人都拥有视光师职业资格,可以从事视光师工作,美国视光师与人口总量的比例达到了11 000∶1,澳大利亚则达到了1 2 7 5 0 ∶ 1 , 眼光师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需要提出的是,视光学院和视光系学习的课程不包括医学基础和临床学科,特别是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在过去较长时期内,很多学生虽然取得了毕业资格,但没有处方权,在治疗疾病时无能为力。

2 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眼视光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不明显。专业设置没有考虑到当地实际情况,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因为不能全面分析当地产业发展情况、当地经济发展情况、行业分布情况、企业需求情况,在设置专业时不能达到社会的需求,不能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培养的人才不能达到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建设课程体系方面已得到人们的认可,也就是采用工学结合的做法,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依然应用传统学习模式,不能将理论知识有效应用于实践当中,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与职业技能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实训基地内涵建设不完善。

3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3.1 眼镜行业发展状况

我国眼镜协会的统计数字显示,在最近几年的发展当中,眼镜产业平均每年增长速度突破了17%。有关专家认为,眼镜产业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还需得到较快发展,将会产生大量的工业产值和出口量,专家认为二者平均每年增长率都将突破11%和12%, 在国内主要产区将会涌现大量的生产企业, 年产值也会得到大幅提高,将会突破一亿元,在大量中心城市会涌现数以千计的销售连锁企业,估计一些优秀企业每年销售额将突破一亿元。在眼镜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要求拥有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如依据国际标准程序开展全面验光配镜技术、验配隐形眼镜技术、加工先进技术设备技术、应用视光仪器技术、眼科检查与治疗技术、修理眼镜技术等。

3.2 职业岗位

对眼视光技术人才的要求, 可以从事眼科检查、检查视功能、验光、配镜、检查测量、修理、设计配戴等工作,具备验配隐形眼镜技术,可以从事销售眼镜和管理工作。对应于眼镜行业职业岗位能力的职位有二种:第一,眼镜验光职位,主要包括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等五个级别。第二,眼镜定配工职位,主要内容有初级、中级、高级和技师四个级别。

4 眼视光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设置在培养专业人才方案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搞好课程建设才可能提高教学质量。高校的眼视光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应该主要针对培养人才的职业岗位能力,讲求实用性。再有,在设置课程时还需考虑到培养人才的职业迁移能力和职业素质、基本素质。

4.1 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技术路线

认真研究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原则和具体实施措施,建设较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路线,才能保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在研究产业发展情况、行业岗位对人才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要求情况、企业人才成长规律、学生如何学习、学校拥有师资力量如何、教学实训设备可以发挥哪些作用等内容的前提下,实现科学排列与组合专业课程的目的。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取得行业与企业的支持,以职业资格国家标准为依据,进一步充实课程教学内容,创建更为合理的课程体系。与时展相适应,及时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学习当前世界上的新理论与新技术。

4.2 课程体系结构模式

建设课程体系结构模式,也就是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各类课程之间的关系,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决定性影响。眼视光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模式主要应该考虑学生的职业能力、依靠通用课程、传授专业技术、发挥顶岗实习的作用。要意识到当前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一日千里,利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

4.3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实习课程体系

在眼视光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课程标准要以培养较高的职业能力为目的,发挥实训教学的作用。学习过程中应用验光配镜技师职业资格国家标准,依靠工作过程建设实训与实习课程,在充分研究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实训项目、设置实训项目,利用现场模拟与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讲求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在实训基地开展专业理论学习,依托项目发展、保证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要求理论学习时间与实践时间达到平衡,生产性实训时间应在全部实践时间中占到80%以上。课程考核方式应该全面结合应用校内理论考核、利用实训基地考核实践能力、企业顶岗实习、国家职业资格考核等多种做法。

5 整合社会资源,加强实训内涵建设

第6篇:儿科实习主要内容范文

    一、中医人才个性化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中医学的基础课、临床课、经典课等都是围绕中医理论和临床诊疗实践开设的,本科中医学生在进入中医理论教育之初基本上没有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没有前期课与理论课、理论课与临床课的明确界限。目前中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按照西医学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遵循的是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临床专业课程的教学顺序。而中医理论和临床技能的掌握需要反复强化和训练,尤其是经典条文更需要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来体会、领悟,反复强化和训练,对同一概念、方剂、治法的多次学习,不能笼统地认为是不必要的重复。我们所在的中西医结合学院通过教学改革、编写教材,整合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保证中医专业的学生既对经典中医着作有一定的掌握,又能够加强临床各科知识的融会贯通。

    2、中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薄弱

    在中医学的教学过程中,青年一代的中医专业授课教师的主要弱点在于临床实践经验功底浅,缺乏中医诊疗经验,而这一弱点对培养中医学生是非常不利的。中医学的产生来源于医疗实践,神农尝百草而成功,李时珍遍访各地才成就《本草纲目》等等。在中医学现代化问题尚未解决之前,其理论需要大量的临床实例才能使学习者有所领悟。这是中医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3、中医教学改革力度不够

    中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而中医学的理论和诊疗方法又往往需要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才能理解和掌握。目前在中医学本科教学中除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外,在教学实践上也是相对薄弱的环节。中医学生在中医院实习的条件各不相同,普遍存在以下情况:一是病种相对单一或是病人较少,在中医基础理论学习中讲授的很多典型或特殊病案在实习阶段不能或很少见到。二是学生自己进行诊疗实践的机会较少,即使是一些中医基础理论较好、病人较多的名师,实习生也是以抄方为主,试诊的机会较少[2]。三是带教中医老师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中医带教老师中医理论或中医诊疗能力不强,或存在重西轻中的倾向。四是实习中病人对中医实习生认可度低于西医实习生,一般普通百姓均认为中医师是要经过大量的临床经验的积累和社会阅历的积淀才可能自如运用中医技能,故中医实习生在临床实践上较西医实习生更容易受到病员的拒绝或推辞,实习生更少实践中医技能的机会。

    在新形势下培养和造就一批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中医药人才群体,对于进一步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传统,彰显中医药优势和特色,发展中医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许多学者提出了对目前中医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的想法。我们所在的中西医结合学院和中医医院在个性化中医人才的培养上坚持将理论教育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在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二、个性化中医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转变观念,明确本科中医人才培养目标

    1982年,卫生部在衡阳召开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教育工作会议,强调高等中医教育必须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的办学方向,并将中医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掌握中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又红又专的中医师”。1998年,当时国家教委将中医专业的培养目标修订为“具备中医药理论基础、中医学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能在各级中医院、中医科研机构及综合性医院等部门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可见,中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随着社会的进步也不断在调整和完善。多年来,泸州医学院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中医药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确立“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这一培养模式,在坚持和丰富“培养中医传统文化根基”这一内涵下,留住中医的“原始基因”,为此,确立了“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巩固中医专业思想,扎实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以及增强人文、自然科学知识,能适应临床工作的中医继承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这一目标定位,首先突出了中医专业思想和中医继承能力的培养,大力弘扬要培养“能用中医的思路、方法看病”、发挥中医临床独特疗效的中医名家思想,针对此目标建立相关的培养计划,并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2、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促进中医人才培养

    (1)推进中医教育教学改革。中医学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医学教育模式,构建多样化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中医教育规律。古代中医师承教育和现代中医院校人才培养与教育模式要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张新仲将基本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概括为世家传承、师徒教育、学校教育、讲学辩论、自学成才这几种基本模式,提出了现代中医教育应吸收古代师承教育的内核、将师承教育的方式与中医现代教育相结合,鼓励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师徒式密切关系,教师不仅指导学生完成学习,还要从思想、方法、学术方面毫无保留地对学生加以指导,尤其对学生的从医品德上更要注重教育。也有学者提出现代化中医专业学生普遍缺乏中医思维,而要建立中医思维模式,需要从传统文化与经典中吸取精华。泸州医学院根据五年制本科中医专业的培养目标,从2008年开始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展开了一系列教育改革。

    首先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倡导启发式教学,大力推行案例式教学和PBL教学法。对大类招生的学生采取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眼耳鼻喉科学及中医皮肤性病学专业方向辅修制培养方式。在课程考试方式上积极探索并引入形成性评价,中医内科、经典学说、方剂等教研室等采取“平时成绩+阶段考试+期末考试+实验技能”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把传统对成绩的一次考试评定,分散到对每个学习过程节点的质量控制,对《名家学说》等考试以撰写论文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到图书馆、资料室,此举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进行课程规划改革。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以一专多能为特色规划课程,以学生就业所需为立足点增设本专业特色课程,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跨领域学习机会,也为学生进行新领域开发研究提供条件。在教材选用中,一方面遴选高水平教材,另一方面有计划地主编、参编高规格教材,近年主编、参编了中医内科学、中医骨伤基础、中医儿科、方剂学等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

    再次,加强教学方法改革。学校从2008年开设了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骨伤、皮肤性病学和中医耳鼻咽喉等专业方向,以培养高质量、个性化的中医继承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该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以中医经典着作为核心,深化中医理论教育,培养学生中医思维;以中医执业考试内容为主线,合理安排西医知识模块的教学;以双导师制度设立理论导师和临床实践导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的学习,继承名中医学术精华。从二年级开始为学生一对一地安排跟随省级名中医临诊,每周1-2个半天,以培养学生中医思维能力、巩固中医专业思想,学习中医诊疗技能。

    (2)加大中医专业师资人才队伍建设。针对中医学师资队伍建设中的薄弱环节,我们所在学校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大力加强对中医教学师资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一是注重青年中医教师人才队伍的培养,形成师资人才梯队,通过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和跟师带徒等师承工作加大对国家级、省级名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授和继承,加快青年中医教师的成长。二是建立中医教师进临床工作制度,中医青年教师在承担理论教学工作的同时兼任了临床诊疗工作,使之将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既锻炼和提高青年教师临床实践能力,同时能够将生动鲜活的临床病案带到教学中,临床生动的病案实例更有利于激发中医学生学习兴趣和专业热情,进而巩固学生中医专业思想。三是开展各类兴趣活动,让更多的中医名家走进课堂。医院和学院开设了“名中医大讲堂”和“我和名中医对话”以及“中医药文化节”等活动,多渠道、多方式浓厚中医学习氛围,促进中医人才的成长。

第7篇:儿科实习主要内容范文

【摘要】 目的 了解临床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教育培训效果,为临床医学研究生计算机能力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及临床指导教师小组访谈方式,调查参加临床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能力培训的155名研究生、未参加培训的79名研究生临床工作能力、信息技术认识程度及相关工作能力。结果 与未培训者相比,参加培训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对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的认识和相关工作能力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χ2=14.67~17.03,P

【关键词】 临床医学;研究生;信息能力;效果评价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sult of training on ability of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in postgraduates of clinical medicine,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training. Methods A selfmade questionnaire and group visit were carried out to survey the clinical performance, knowledg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rrelated work ability in 155 postgraduates who had been trained and 79 who did not join the training course.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untrained, the knowledge on computer information and work ability of the trained were much superior with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m (χ2=14.67-17.03,P

[KEY WORDS] clinical medicine; postgraduate; information knowledge; appraisal of effectiveness

医院信息系统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医生的工作模式从传统的经验决策走向与病人已知存在的客观科学依据相结合的医疗决策,这就对临床医生及时获得准确的医学信息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从而对作为未来医生的临床医学生的计算机信息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全面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成为当代医学生的必备能力。当前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的现状与临床工作对医学生计算机信息能力的要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医学研究生教育阶段,这种差距愈发明显。近年来,我们对医学研究生进行了计算机信息能力培训。本文对经过系统培训和未经过培训的医学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临床指导教师进行访谈,用人单位回访,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旨在为我国医学研究生计算机能力教育提供理论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我院进入临床实习的2005级、2006级临床医学研究生进行信息能力教育问卷调查,其中经过系统培训者155人,男78人,女77人;未经过系统培训者79人,男42人,女37人。两组研究生年龄主要分布在25~30岁,专业主要分布在内科、外科、妇科、儿科。

1.2 方法

1.2.1 培训方法 主要采用入院强化信息能力重要性意识教育、系统整体理论知识讲座、医生工作站等临床实际应用操作训练、临床教师教学实践指导及工作运用等系统化以网络运用为主的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

1.2.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医学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相关问题调查。调查表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教育的认识以及临床工作能力。调查采用不记名自填调查表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244份,回收有效问卷234份,有效率95.90%。并随机抽取不同专业的临床指导教师6名,采用小组访谈的方法,客观评价临床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培训效果,同时对7家用人单位进行回访。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及PPMS 1.5[1]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数据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工作能力明显提高

培训后,分别有92.26%、85.81%、84.52%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能够熟练使用医生工作站、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及其他数字化医疗设备;有92.90%的同学认为通过系统培训能更快地掌握医学信息技术,从而提高临床医学和计算机知识整合能力;认为掌握医学信息技术后有利于明确临床诊断、缩短临床诊断治疗时间的同学分别占93.55%、94.19%;认为通过系统教育,掌握该项技术后能够给病人提供更方便、快捷和连续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的学生分别占97.42%和96.13%。

2.2 临床医学研究生对医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认识充分、相关工作能力大幅提升

参加系统培训的医学研究生掌握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者达94.83%,未参加系统培训的同学对所在医院的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只是一般了解者占78.48%,两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χ2=14.67,P

2.3 临床医学研究生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途径

通过对未参加系统培训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医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学习途径的调查显示,未参加系统培训的学生中67.09%的人主要靠网络、图书馆资源和相关计算机类书籍等途径学习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知识,其中88.16%的同学认为这种途径不能全面有效地掌握和应用该项技术;另有15.19%的同学则是通过向科内带教教师学习该技术,但其中只有19.75%的同学认为能掌握和应用该项技术。17.73%的人没有任何学习途径。通过对临床指导教师访谈,教师普遍认为,进行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能力培训能提高医学研究生对医学信息系统的整体认识、掌握并应用该技术,为临床教学提供了更加便利、快捷、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2.4 用人单位回访结果

7家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评价良好,尤其是在计算机信息能力方面,一致表示能很快熟练应用所在医院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提高了效率、节约了资源,对临床和科研工作帮助极大。

3 讨 论

目前,国内医学生尤其是临床医学研究生计算机教育仅涉及基础知识和操作,甚至有些院校还没有开展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2],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已远远跟不上医院的现代化发展速度。医学研究生在学习和实习期间忙于临床工作和论文写作,很少接触计算机信息能力教育,造成了医院的硬件设施非常先进,但学生的应用能力却较低下,使医院的硬件设施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信息能力主要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利用能力、信息交流能力[3]。我们结合临床实际及临床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教育现状,建立了以信息获取与信息利用为主的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培训体系。调查结果表明,98%以上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认为有必要进行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培训,90%以上参加培训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认为系统教育效果明显。经过培训的同学无论对医学计算机信息知识的整体认识,还是临床工作能力都较未培训者有明显的提高,95%以上参加调查的学生认为学习医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医疗资源有效利用、提高临床实际操作能力、加快对医学知识获取速度有帮助,培训是目前临床医学研究生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重要途径。这充分说明了对临床医学研究生进行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培训有利于临床医学研究生对医院数字化信息系统的认识,可提高医学研究生计算机信息和临床知识的整合能力、临床诊治能力和效率,简化了工作流程,最大程度地发挥各软件应用模块的作用,提高了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研究生临床诊治水平,有利于研究生科研能力和临床能力的提高,更好地体现“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提供方便、快捷、连续的医疗服务,提高病人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周晓彬,纪新强,徐莉. 医用统计学软件PPMS 1.5的组成和应用特点[J]. 齐鲁医学杂志, 2009,24(1):2932.

第8篇:儿科实习主要内容范文

论文摘要: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在各高师院校不断强化“学术性”、强调“综合性”的追求中正呈现出不断弱化甚至缺失的趋势。事实表明,只有围绕专业价值塑造,务实地建构起促进学生专业成长的教师职业技能课程教育体系与能力训练系统,才能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师资质量提出的迫切要求。

一、高师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发展现状

随着90年代后期教师专业化呼声的风起云涌及其理论探究的方兴未艾,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一时间成了“浅层次”与“小儿科”的化身。综合大学因本来就瞧不起“师范性”而对之不屑言及;某些高师院校则因对“综合性”与“学术性”的盲目追求,未能通过对“师范性”的坚守和创新而在专业价值塑造上有力强调与坚定捍卫,相反,在教师专业化理论指导下的课程建设尚未得到根本性落实的情况下,就首先在实践层面对教师职业技能训练采取了冷淡和疏离的态度,导致专业价值追求日渐模糊,使得高师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及职后实际工作中未能表现出迥异于综合大学学生的职业表征与专业底蕴,以致引起社会对基础教育师资水平,进而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产生强烈不满与广泛质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教师教学基本功差。②教师普通话水平低。③学生汉语规范应用能力日趋衰弱。

我们必须端正认识,一方面应彻底改变高师院校在教师专业化追求上的浮躁心态与自卑情结,另一方面要大力扭转综合大学在教师专业化建设上的片面认知与傲慢态度。

二、高师院校强化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是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内容,是教师专业化理论研究与专业发展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在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使其“乐于从教”、加强人文与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使其“利于从教”基础上解决“善于从教”、“精于从教”问题的必要途径。

(一)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需要

不得不承认,发韧于现代西方的教师专业化理论给我国传统的教师教育理念及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巨大冲击,其益处自不待言。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人才的培养规格、教育教学内容、评价体系以及职业技能内涵都差异显著。中华文化中诸如独具表意性、象形性并生成深厚书法文化、传承悠远中华文明的方块汉字,独具四声调值、抑扬鲜明并承载着源同流异众多方言的汉语普通话,都要求我国教师所掌握的语言文字,不但要具有完成常规教育教学任务的工具性,更要具有母语文化传承的示范性。缺乏母语规范应用能力的教师会优秀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会对母语文化传承产生积极的示范作用,这是很难想象的。近年来,国家正面向教师群体不断推行“普通话水平测试”、“汉字应用水平测试”等种种举措,其母语文化的工具性建设、规范化发展作用不言而喻。

(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坚持教师专业化导向、坚持师范性与学术性并重是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原则。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是教师专业化的实现基础,是教师专业化的逻辑起点。与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正确的教育思想以及选择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创造性地驾驭课堂教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等能力一样,良好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是培养能教、会教、善教的优秀教师必不可少的重要阶段和重要方面。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师范性”与“学术性”从来都是不可分离、互为表里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是师范性的重要体现;而在学术性中,“学”“术”本为一体,学科教育水平与教师教育水平同步提升是学术性的重要标志。离开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教师专业化无异于纸上谈兵、跋足而行。

(三)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是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研究表明,一个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大致需要经过对象物模仿、理念自觉和自为创造三个阶段,同时绝大多数教师第二、三阶段的能力觉醒大约要在从教四五年之后开始发生发展,而在职前教育阶段,我们能够实施并且应该强调的除理念自觉教育和自为创造意识培养外,更主要和更有效的是对对象物模仿能力的训练。这种训练既是“高等师范学校各专业的学生都应具备的,是学生的必修内容”,也是其“生存关注”阶段,强烈的专业发展的忧患意识使他们特别关注专业发展结构中的“生存技能”。实践表明,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不是可有可无的“补课”行为,更不是无足轻重的“小儿科”项目,它恰恰是高师学生专业成长完成与专业价值完善的原点内容。

(四)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是服务基础教育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教师在教学生活中“扮演一个新的角色”,将使教师“进人课程规定的新的课堂生活方式”,由此,教师职业“将是21世纪中国社会最具变化的职业”。但无论如何“变化”,“专业化的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能力”。这不但是教育界有识之士关于教师教育所共同拥有的真知灼见,也是高师适应基础教育变革、服务基础教育发展的理性选择。简言之,解决“基本功太差”问题最直接、最有力的方法就是加强基本功训练。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早已指出,加强写字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是所有教师的共同任务。同时,要求每位教师都成为学生正确、认真书写的表率,并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真正做到“提笔就是练字时”。

因此,在高师学生的职前教育中,以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为起点塑造其专业价值,以面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归宿促进其专业成长,着力从指导思想端正、培训体制保障、课程体系优化、培训模式创建和评价机制实施等方面建构专业化的教师职业技能教育机制,应是教师教育契合基础教育的必由之路。

三、高师院校扭转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弱化与缺失的对策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面对高师院校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不断弱化乃至缺失的现实,我们应积极采取应对之策。

(一)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赋予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以应有的法定教学地位

国家教育部早已就加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下发过相关要求和课程大纲,但目前各高师院校,尤其是各重点高师院校,仍未真正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作为专业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亦未给予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以法定的教学地位。事实证明,如果各高师院校不能高屋建领地从办学指导思想层面去廓清教育理念,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最终将因先天性的底气不足而必然缺乏发展后劲。相反,办学指导思想上的正视与明确,将带来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专业化追求、培养内涵上的系统化建构、培养过程上的全程化运行、培养质量上的规范化评价,如此,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无论从理论指导还是实践操作都将从根本上得到重视与落实。

(二)创立坚强有力、务实高效的保障机制,确保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工作顺利开展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与先导,行为是理念的延伸与实现。离开坚强有力、务实高效的保障机制,明确的指导思想也未必得到行之有效的落实,因此,建立健全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素质优良的队伍保障、配置先进的设施保障是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取得实绩的重要因素。学校领导尤其是主管领导的一贯重视与积极主张,是训练工作“行”而能“远”的关键;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立与稳定,是训练工作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证(囿于“学术性”不高与“专业性”不强的历史成见,各高校缺乏专心投入技能训练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无论现在还是未来,都将是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技能训练难以落实的“瓶颈”);配置齐全、设施先进的硬件建设,则是训练工作得以深入开展必要的物质支持与技术辅助。功能齐全的校内训练中心与校外稳定实习基地的有机结合,可使教育理论学习与教学技能训练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将促进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与学生专业成长的顺利达成。

(三)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纳人教学计划,设置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着力打造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平台,强调知识融合,注重方法贯通,为学生提供课程“套餐”,实现“合格+特长”培养。本科一至四年可分别开设“语文基本技能”、“教学演讲”、“教育技术”、“教育理论”、“教育心理”、“课程与教学”、“班主任工作”、“中学班级管理”、“青少年心理咨询与辅导”等课程。具体可以:第一学年,开设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培养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口笔相应”的通用技能;第二学年,开展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课外自主训练;第三学年,以各专业学科教学论课程为纽带强化学生课堂教学专业技能,并完成学生从教技能资格考核工作;第四学年,以教育实习为依托,完成班主任工作技能培养,认证并核发“教师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近来,有学者把教师教育课程分为6个模块,形成设计周详、衔接紧密、梯度科学、包涵丰富的“课群”,这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主渠道课程深化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性凝聚和体系性建设提供了更多选择。

(四)创建多元培养与训练模式,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多种选择机会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鲜明的实践性特点,要求教学上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要“在精讲有关职业技能的基本知识、组成要素和操作程序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学生进行系统地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改善、不断趋于整体协调和完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应充分挖掘课外时空潜力。课堂外是一个充满个性色彩和蓬勃生机的广阔天地,高师院校应千方百计让学生在“走出去”、“请进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从教技能的锻炼与提高。首先,应积极鼓励学生“走出去”—“走出课堂”即参加校内的常规训练及校、院、系等组织的系列竞赛活动,“走出学校”即到中小学开展专题调查、教育见习、教育教学实习等活动。其次,应不惜力气“请进来”—定期将中小学优秀教师、班主任、校长或教研员等“请进学校”、“请进课堂”作报告、作讲座,甚至承担某些实践性较强课程的教学任务等。通过以上层层展开、环环相扣的多元实践,可以始终做到围绕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氛围浓厚、社会实践活动主题鲜明、专题训练活动成效显著。让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成为学生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成为学生专业成长中的自觉追求。

(五)建立科学评价机制,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积极性

第9篇:儿科实习主要内容范文

关键词:对口护理;考试方式;改革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是保证教育活动、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 任何教育都不能缺少考试[1]。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既科学又全面地进行评价, 并且了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反馈教与学过程中的各种情况, 体现教学水平, 是每位教师密切关注的问题。近年来, 由于考试形式与考试方法的单一化, 导致学生考试工作日趋沉闷, 严重影响了考试功能的发挥和学校教学改革的开展。考试所特有的评定、检测、诊断、反馈和激励五大功能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替代的[2]。对口护理学生具备其他专业学生所不具备的特点,她们经过2年的中专护理知识的铺垫而且经历长达1年的临床实习,已初步建立了临床护理知识特有的感受,因此再次的临床专科护理教学关系到学生如何将教科书上的知识真实而有效的在临床实践中应用。为检测学生知识把握程度, 贯彻高级护理专业改革精神, 以及指导对口护理学生临角色转变, 要着力抓好对口护理学生临床专科护理课程考试方法的改革。

1 制定考试方法改革的条例或规定

我国是最早采用考试进行教育评价和大规模选拔人才的国家。我校历来重视学生的考试工作, 长时间以来将抓好考试工作作为教学改革与学风建设的主要内容。每次的监考会上, 院领导层层动员教师,并提出此次考试要求, 校领导亲自巡视, 严抓考风、考纪,但要想真正体现考试的五大功能, 仅靠抓考风、考纪是不够的。随着高级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院必须将考试方法的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来开展。一成不变的命题方式以及僵化的考试内容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严重不相适应, 使考试效度和信度下降。为此, 我们确定了考试改革的指导思想、制定了考试方法改革的制度, 以保证考试改革顺利地进行。

1.1考试的改革方案申报 为了使考试改革有序进行, 防止各自为阵, 规定各临床专科护理课程应根据系安排, 由主考教师根据不同课程、不同测试目的出发, 围绕知识、能力、素质的辨证统一关系提出考试方案, 系主管教学主任审查, 报教务处审定。

1.2实行考试反馈式跟踪管理 教学督导组对考试课程进行实时、实地跟踪评价, 制定考试评价表, 分析试卷命题, 考查学生考试状态, 与学生座谈, 与主考教师交流。对考试方法进行客观、公正评价。

1.3建立考试改革相关的激励机制 每年评选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时, 把考试改革作为评选的指标之一, 同时设立考试改革专项奖, 激励教师参与考试改革。

2 考试方法改革的对象

以2012级对口学生为专科护理课程考试改革试点对象, 人数为200 人。考试改革课程有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高级护理技术等, 从各临床专科护理课程教学开始至课程结束, 根据教学和检测需要, 不定期进行。

3 考试方法

临床专科护理是实用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应围绕知识、能力、素质的辨证统一关系, 在考试方法上既不丢弃行之有效的传统的考试方法, 又要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大胆创新, 在科学命题和考试形式上下工夫。命题具体采用传统题型、病案试题、常用专科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护理病历测试、模拟病房护理程序演练考核; 考试形式有笔试、口试、答辩、辩论竞赛等。

4 具体实施

4.1传统题型考试 教师可根据临床专科护理课程教学要求在授课过程中或课程结束后进行课程内容反馈测试。以传统题型为主, 如名词解释、填空、判断改错、选择题、问答题等, 测试试题内容应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难度适中, 分量足够, 要能体现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2病案试题考试 病案试题可使书本上死板的知识变成鲜活的实例展现在学生面前。因为每个案例试题都要涉及到病因、病理、临床症状、体征、化验及特殊检查结果, 学生须对上述知识全面掌握, 收集资料综合评估后方可做出正确判断。试题选择案例判断题、案例式选择题( 包括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不定项选择) 、案例综合分析及开放型案例试题。

4.3常用专科护理技术操作考核 为培养实用型人才, 提高学生操作能力, 真正向社会输出有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各项常用专科护理技术操作。考核内容包括基础护理及临床专科护理常用操作项目。课程结束后, 学生以抽签的方式决定考试内容, 考试地点在实验室, 每位教师监考一个项目, 根据学生操作完成情况进行打分测评。评分标准参照护理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4.4护理病历完成测试 每位学生随机抽取一份病案, 按护理病历要求完成护理病历书写。根据完成情况给出成绩。

4.5模拟病房护理程序演练考核 要培养适应整体护理工作需要的护士, 除了在课堂上给学生增加心理、社会、人际沟通等课程外, 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观察能力、运用护理程序能力;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病历书写、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制定、健康教育、出院指导等能力[3]。考核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能力。考核人员由主讲教师和实验教师组成; 考核内容包括护士仪表、沟通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无菌观念、模拟护理程序能力( 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目标、制定具体护理措施、病历书写、健康教育) 、现场理论提问。考核在5 个整体护理模拟病房进行, 时间90 min。具体考核方法: 随机选择1 份病例, 学生阅读病例后收集资料,完成考核内容, 最后由考核人员提问, 给出评分。

5 总结评估改革成效

对各项考试方法进行评估总结, 验证考试所特有的评定、检测、诊断、反馈和激励五大功能。设计考试改革评价表, 内容包括考试方案先进性、科学性、实施成功度、学生评价、改革效果、是否体现素质教育要求、是否符合教学规律等。从实际出发, 对不同学科、不同课程、不同测试目的采用不同考试方法, 反对盲目地求新立异。对每一门实行考试改革的课程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考试改革是对口护理学教学改革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应当引起高度重视。考试改革绝不是淡化和削弱考试, 恰是要提高考试的信度、效度, 进一步强化考试功能, 使考试符合并促进素质教育。随着对口高专护理教学改革的深入, 必将为社会提供一大批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卫生保健、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家庭护理等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4]。

参考文献:

[1]任建胜.素质教育与考试[J].教育研究,1998,19(7):64-68.

[2]张正国,顾亿天. 一手抓考风考纪一手抓考试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2(5):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