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优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引言
面对信息技术和企业业务流程重建的挑战,传统会计理论为基础形成的财务工作流程已经不再适应网络时代财务运作信息化的需要,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主席罗伯特・梅得理克(Robert Mednick,2002)指出:“如果会计行业不按照IT技术重塑自己将可能被推到一边,甚至被另一个行业――对提供信息、分析、签证、服务有着更加创新视角的行业所代替”。因此,用流程再造的思想指导财会人员重建并控制财务流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财务流程再造包括简化、标准化、共享服务和外包逐步递进的阶段,这也是世界级企业业绩改变的过程(Cedric Read,2003)。当公司在集团范围内实现了简化和标准化两个阶段后,就朝着共享服务中心迈进了一大步,每一步都会给公司带来更多的利益,但同时也意味着更多的变革和更多需要克服的障碍。财务共享服务是实现公司内各流程标准化和精简化的一种创新手段,也是企业整合财务运作、再造管理流程的一种崭新的制度安排。交易费用理论、核心能力理论和流程再造理论是企业实施财务流程再造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理论基础。据有关机构统计,目前全球70%以上的500强企业正在应用共享服务,90%的跨国公司正在实施共享服务。这些企业通过实施共享服务实现了显著的成本降低:在美国成本平均降低水平达到了50%;在欧洲成本平均降低水平则为35%―40%(ACCA Report,2002)。
二、共享服务与财务共享服务的概念界定
(一)共享服务 关于共享服务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RobertGurm(1993)等人最早提出共享服务的概念,认为共享服务是公司试图从分散管理和少的层级结构中取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新管理理念,其核心思想在于提供服务时共享组织成员和技术等资源。DaveUlrich(1995)认为,共享服务是公司将一些独立的服务活动进行重新组合或合并。Danna Keith & Rebecca Hirsehfield(1996)认为,共享服务中心将原本分散于组织中的日常活动进行合并,成为―个独立实体,并对所提供的服务向业务单元收费。Donniels.Schulman、Martin J.Harmer,JohnRDunleavy、James s.Lusk(1999)等人认为,对分散的组织资源进行集中配置是为了向内部客户以较低的成本提供高价值的服务,以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Elizabeth Van Denburgh(2000)等人则认为,共享服务的核心是一种增值战略,因为它将性质相同的内部事务集中到一个新业务单元,来为内部顾客提供所需的服务。BryanBergeron(2003)认为共享服务是一种将一部分现有的经营职能集中到一个新的半自主的业务单元的合作战略,这个业务单元就像在公开市场展开竞争的企业一样,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目的是提高效率、创造价值、节约成本以及提高对母公司内部客户的服务质量。刘汉进(2004)提出共享服务是在具有多个运营单元的公司中组织管理功能的一种方式,它指企业将原来分散在不同业务单元进行的财务、人力资源管理、IT技术等事务性或者需要充分发挥专业技能的活动,从原来的业务单元中分离出来,由专门成立的独立实体提供统一的服务。通过对上述定义进行总结,笔者认为共享服务的定义强调四个方面:一是在具有多个运营单元的公司中将一些独立的服务活动进行组合或合并;二是成为一个独立的实体专注于向内部客户提供增值服务;三是内部业务单元不再分别设立后台支持机构,统一共享“共享服务中心”的服务;四是目的在于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创造价值以及提高对母公司内部客户的服务质量。建立共享服务中心的好处包括(cedric Read,2003):降低总费用和管理费用;更高质量、更精确以及更及时的服务;经营流程标准化;资本经营最优化等,其核心在于通过整合资源和流程达到规模经济。
(二)财务共享服务 共享服务中心提供的前十项服务包括应付账款、应收账款、差旅费、总帐和合并报表、工资、固定资产、现金管理和司库、员工福利和奖金、信贷和收款、财务分析和报告等(Andersen,2001)。因此,规范、大处理量以及非关键的财务交易流程仍然占据着通过共享服务中心所提供的大部分服务,同时共享服务中心也提供典型的非财务服务,如薪酬和收益、信息技术操作、供应或支持以及订单流程等。所谓财务共享服务是建立在财务组织深度变革基础上的管理模式,企业组织将依托于法人单位或者独立核算的财务组织进行剥离,使得分、子公司的财务组织归并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由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承担全集团成员单位共同的、简单的、重复的、标准化的业务,实现财务集中核算和集中管理(张瑞君,2008)。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不同于传统的责任中心(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李,2004)。财务共享服务从职能定位上强调的是集成服务而不是集中控制;财务共享服务从业务功能看并非是单一功能与服务的载体,其服务种类几乎覆盖了所有可能合并精简的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业务,并且很有可能跨越传统责任中心的功能划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所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四类:一是会计账务处理,包括往来账、应付账款、应收账款、固定资产、存货等;二是现金管理,包括资金管理、工资管理、现金存量和流量管理等;三是财务报告,包括公司内部管理报表、对外财务报表、报表合并等;四是其他会计业务,包括发票管理、差旅费管理、税务筹划等。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带来的益处包括(ACCA Report,2002):运营范围扩大至全球、减少审计成本、服务集中化、通用化标准、减少劳动力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及时获得跨事业部或跨地域的具备连续性与完整性的信息、为业务提供增值服务和支持等。
三、财务共享服务的组织模式
(一)共享服务中间组织 共享服务的产生并非偶然,其快速发展更是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同时,先进的信息和通讯技术为这种新型组织形态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随着经济和管理理论的每一领域都在发生巨大的变革,理论与实践都不再局限于原有的理论框架与模式,融合化、边缘化的现象日渐明显,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中间组织也开始大量出现,中间组织形式主要包括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的虚拟企业、战略联盟、外包等组织形式,以及企业内部形成的共享服务等市场化组织形式(刘汉进,2004)。中间
组织的采用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减少交易风险,中间组织的产生是组织转型下实现资源优化分配的有效形式。共享服务作为企业内部形成的市场化组织形式,不同于传统的集权化组织或完全分散的组织模式,其主要区别在于:作为一个独立实体为多个分支机构或多个公司提供跨公司和跨地区的专业服务;主导思想是减少重复工作以从事高增值活动;以内部客户(各业务部门)为导向;对所提供服务的成本和质量都负有责任;业务部门参与对共享服务的监督;服务提供方的选址取决于业务需要、运作成本和雇员情况等(AndrewKris,MartinFahy,2003)。共享服务与外包的比较优势则在于保持控制、业务衔接、长期内节约成本(Bryan Bergemn,2003)。
(二)共享服务的企业组织结构 通过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分析,发现传统的组织结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集中式的,即每一支持职能都服务于所有的业务单元或地区;另一种组织形式称之为事业部或分公司的组织形式,其结构是在分公司或者在一个事业部的层面上拥有自身所需的所有辅助支持部门,这种组织结构也称为分散式。而在共享服务管理模式下,企业将能够共享的各个职能中的服务部分独立出来,作为一个专门的运营机构提供共享服务,这种结构创造了世界级,地区级的服务体系以满足企业特别服务的需求。在共享服务模式下,各个组织的职能在三个层面发生了变化:第一,从公司总部或者战略管理层面来讲,它所注重的是制订公司总体战略和政策,统一规划人力资源和资金资源分配,进行技术资源开发,设定各职能的标准以及公司总体绩效的管理;第二,在事业部或分公司层面,它所专注的是对事业部或分公司的管理和绩效衡量,管理研发、生产、营销、服务,承担各自的损益,关注本事业部的战略以及自己的特殊职能;第三,作为共享服务中心,它所提供的是一个跨地区、跨部门、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共享服务。实施共享服务的常见企业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三)财务共享服务的组织模式 通过对国内外的实践进行总结,得出财务共享服务的组织模式如下:(1)实体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这是目前公司通常采用的财务共享服务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将企业内分布在不同地点的相关财务人员集中到一个单一地点,即将财务人员集中在一个成本较低、具有税收优惠政策的地点,同时,为了适应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作,提高其运作效率,需要同时进行财务流程再造。最终的好处是给企业带来人工成本、固定资产成本、信息系统成本的降低。在这种模式下,原本在企业中负责会计业务处理的人员将成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共享服务中心仍然是企业的一部分,具有有限的自,成本一般会被分配回各个使用其服务的企业内部部门中。(2)虚拟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这是共享服务中心的未来发展方向。Internet的崛起以及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整个世界的运行方式。它不仅改变了整个生产经营方式价值链,也改变了组织结构和组织行为,如组织结构扁平化、网络化和虚拟化(约翰・纳斯比特,1984)。这种组织模式不需要将财务人员集中到同一地点,而是通过信息和通讯技术将不同地理位置的服务功能和机构进行连接,运行全面电子化和网络化。(3)混合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这种组织模式将财务的主要职能集中,如会计账务处理、现金管理等职能集中,其他职能分散,通过网络与主体连接。每一种组织模式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见(表1)所示,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和确定。
四、财务共享服务的核心要素和风险控制
(一)财务共享服务的核心要素 通过对国外实践进行调查表明,大多数组织实施财务共享需要1―2年的时间,全球最大的企业管理软件供应商德国SAP功建立亚太区共享服务中心用了6年时间。财务共享服务战略的成功实施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即评估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和完善阶段(Cedric Read、Hans-DieterScheuermann,2003)。其中人员、流程和技术是成功实施财务共享的核心要素。具体见(图2)所示。
(1)人员和文化。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不同于传统的内部辅助职能,需要对顾客(业务部门)负责。因此财务共享服务战略的成功实施需要从观念转型人手,营造以共享服务为核心的财务文化。财务理念决定了企业财务团队的角色定位和财务价值。随着观念的转变,财务角色及定位将从“账房先生”、“警察”向“业务合作伙伴”和“价值创造者”发展(Martin Fahy,2005),财务角色和定位的发展促使财务人员不仅要做好基础工作,履行好核算、监督和控制的职能,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和挖掘信息,前瞻性地策略理财,深入到业务的商业机会与风险评估过程中,成为公司的业务伙伴和公司价值的创造者。财务团队成员诚实地进行开放的沟通,保持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建立适合的企业文化,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鼓励进行持续改进,从而形成动态的良性闭环循环管理系统。
(2)流程和组织。在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时,先将原组织的分散流程进行集中,再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内部进行流程再造效果颇佳(Donniel S.Sehulman。1999)。财务共享服务流程设计的重点在于按照顾客(业务部门)的需求重新设计流程,对共性流程尽可能简化和标准化,以确保服务效率和顾客满意度的最大化。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和战略需求(如顾客满意、降低成本、集团管控、支持全球增长等)选择和设计财务共享服务的组织结构。引导管理活动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的绩效评估体系,包括作业成本导向的评估标准以及共享服务记分卡等,绩效评估报告与服务水平协议共同保证财务共享服务达到预期目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管理层除对内部运作效果进行评估之外,也利用市场调研、销售或费用分摊数据以及客户需求的变化研究客户行为,而集团公司管理层则关注评估成本、增长率和对业务部门需求的反应速度(Bryan Bergeron,2003)。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成功运行后面临的主要任务不仅包括核算、监督和控制,更重要的是服务、支持和和价值增值,以保证流程、质量、时间与成本的持续改进。从财务共享服务实践来看,对流程和组织的持续改进会在运行阶段产生显著的成本节约,但在此阶段重点在于避免由于流程的变化而导致服务质量的下降(Elizabeth Van Denburgh。2000)。
(3)技术和系统。由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具有信息密集的特征,因此技术的合理运用对于财务组织提供有效的服务活动是基础和保障。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实施和长期运营相关的信息技术包括三类:基本信息技术(包括硬件、软件和系统)、一般目的的信息技术(包括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数据通信、数据输入/输出、数据分析等数据库管理系统)、共享服务流程特有的信息技术(包括能够进行一般性会计处理、工资支付处理、采购、税款处理和交易处理的软件包)(Bryan Bergemn,2003)。另外,一些突破性信息技术也已经改变了财务共享服务的运作方式,如语言处理、声音接口技术、无线系统等等。其中基本信息技术和一般目的的信息技术具有通用
性,而流程特有的信息技术具有专用性和提供支持高效性。技术和信息系统是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最大的资本投资,但从长远来看,这些投入能为企业节约成本并提高服务质量。财务共享服务战略实施前后人员、流程、技术三大核心要素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具体见(表2)所示。成功实施财务共享服务,必须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进行财务流程再造,实现人员、技术、流程(业务流程、会计流程、管理流程)的有机整合,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创造和提升企业价值。
(二)财务共享服务的风险控制 财务共享服务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选址;结合实际和公司战略对财务共享模式的选择;高额的初始投资,较长的盈亏平衡期;制定新流程和制度,通过服务合约进行规范化服务关系管理;冲击原有体制带来的企业文化风险,因为从行政等级制变为业务合作伙伴,一开始会受到抵制降低效率;工作交接过程中及之后对于员工的持续激励以保持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合理选择及集成运用;共享服务中心成熟后的控制等等。风险管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其应对策略之一就是预测风险区并尽早识别,与成功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战略相关的风险主要分为下面三个层次:
(1)战略层面的风险。变革管理风险。财务共享服务无论是理念还是运作模式对企业来讲都是新的,它将会对企业原有的管理流程、决策方式、企业文化甚至利益分配格局形成冲击。因此,在推行初期,一部分人必然会采取消极态度。根据变革管理理论,一项大的管理变革在推行初期,一般有20%的人支持,20%的人反对,60%的人持观望态度。变革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使60%的观望者持转变态度。因此管理层对此项管理变革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可以在企业内创造出管理变革的舆论氛围,形成变革的紧迫感,促使持观望态度的管理人员和员工转变观念。选址管理风险。办公地点的选择标准一般包括通讯设施的发达程度和通信费用;劳动力的成本、质量和数量;税收政策和法律法规;与最终客户之间的距离;当地的环境等因素;办公地点的租金成本和可选择的范围;关键管理员工和职员的工作意愿(Barbara Quinn,Robert Cooke,Andrew Kris,1998)等等。选址的成功将会为财务共享服务战略的成功实施迈出重要的一步。服务关系管理风险。服务层次协议是服务关系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业务部门与共享服务中心之间达成的一项协议。服务层次协议将定义服务的范围、成本和质量,并将其书面化。服务层次协议使得财务共享服务不同于单纯的职能合并,更加注重客户(内部业务部门)的满意度。服务层次协议的内容(Bryan Bergeron,2003)一般包括收费的频率和方式、定价模式、权变因素、质量标准、职责、提供服务的内容、时间期限、适用范围、自等等,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目前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正在不断的完善之中,这就促使了财务会计行业的发展。不过在管理会计系统的应用中,我们国家跟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不过因为这种模式具有很多的优点,越来越被各大企业所重视。着眼于当下,只有将财务管理服务完美的和管理会计融合起来,创建财务共享中心,才能真正促进会计行业的发展,从而为我国各个企业的运营与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
一、财务共享服务和管理会计的简述
当今社会因为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推进,各种信息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各个企业又开始了新一波的资本扩张进程,不过市场环境风云莫测,让企业的管理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很多企业由于各种原因在财务管理这一方面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管理效率低下、成本投入过高、决策过于缓慢以及思想理念陈旧等等,它们的存在将会对企业的发展进程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很多企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已经开始研究关于财务系统管理方面的一些理论,在这种背景之下财务共享服务应运而生。所谓财务共享服务,主要是指对财务相关业务重新塑造,将工作流程的标准化以及顾客的基本需要作为导向,依据市场变化的具体情况,将所有信息统一输送至共享服务中心处理,从而为所有的业务单元贡献出更为专业的服务。它的实施能够达到财务服务质量的改进、客户满意度的提升、提高效率以及降低成本的目的。跟传统的管理模式比较,它具备更为专业化、规范化以及规模化等特点。
在会计工作中,管理会计是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它在企业很多的重要工作的实施中都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几十年来管理会计在我们国家的发展已经呈现出不少的成果,不过由于较之发达国家,我们的研究过程起步比较晚,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二、在管理会计中应用财务共享服务的重大意义
财务共享服务高效的运转符合会计职能逐步发展的趋势,并且对我们国家会计行业发展进程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管理会计不仅能够提高我们国家财务工作的水准,更为重要的是切实贯彻了国家各行业发展需求。
财务共享服务让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更加简洁,主要是依赖于三个措施:构建高效率低成本的管理流程、标准财务规范的制定以及集中办公。拿某公司的现实经历来说,其经过多年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研究,在总公司成立起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将下属各公司的会计核算工作取消,全部的报销审核和核算工作都交由总公司的服务中心处理。此措施的实施让会计核算工作变得高效,能有效挖掘有价值的信息,使得公司的会计信息化工作得到了提升。在财务共享中心,核算岗位与管理类岗位之间相互分离,一部分会计工作人员在职能上开始转变,由基础核算工作转型为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运营管理等工作,为提高管理会计水平奠定了基础。
管理会计系统已经成为了经济社会逐步发展的保障,在今后的会计行业发展中的地位不可替代。而利用管理会计的相关信息化系统实现共享服务,能够把以往一些复杂的工作简单化和标准化,从而降低企业财务工作的成本,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
三、财务共享服务对建设管理会计的作用
目前,我们国家的企业想要对财务系统加以转型,财务共享服务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这样能够降低企业对财务工作投入的成本,还可以从结构、财务工作人员、管理系统以及相关数据这四个方面给建设管理会计体系的过程提供一定的基础。
1.组织架构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让传统意义上的财会人员得到一定的解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将费用核算以及费用支付之类比较简单,并且具有一定重复性的工作流程化以及规范化,从而将所有信息集中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之中,让财务系统的工作效率大幅度的得到提升,让财务工作人员从简单、耗费时间的工作里走出来,把精力和时间全都放到管理预算、成本的控制以及战略决策等具有更高价值的工作当中去,这样才能达成核算岗位与管理类岗位之间相互的分离,从而实现从财务会计至管理会计过程有效的转变[1]。
2.人员
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过程,对会计工作人员进行了再次分工,促进了财务工作人员职业素养的发展。管理会计的逐步发展过程中最为关键一个问题就是人才。企业应该构建出更加富有专业能力的管理会计团队,从而实现企业管理会计系统应用的成功。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应该将会计的核算工作管理工作分离开来,核算会计只负责会计核算的工作,而管理会计则要更加专注于企业价值的创造。
以上所说的与传统财务不同的针对全体财务人员的统一分配以及管理的形式,将会达到有利于专业人才的逐步化发展,非常有利于财务团队的建设以及持续性发展。
企业员工的积极参与也能够对管理会计的推进提供有力的保障,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财务工作人员的积极参与,只有端正工作态度才能够真正确保管理会计有效的应用。所以,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要建立起科学、完整的考核体系,从而提高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大量实际的例子表明,企业管理人员首要的任务就是确立企业发展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出一套更为科学的管理体系。在发展目标确立之后,企业应该将其管理框架作为基础,对全部的数据信息加以识别和分类,然后利用相关的分析工具对数据加以分析重置,最后将处理过的数据信息按照一定的流程输送至终端。这样企业的绩效管理系统就形成了,能够实现对所有员工的可视化管理和评估。
3.系统
在对财务共享进行建立的时候,应该将它最为主要的信息平?_加以统一,比如报销、票据影像、会计、财务管理、银行联网系统、档案管理系统、合并报表系统。协调的财务共享系统,通常有两个扩展的方向:其中一个是业务前端的延长,其中包括项目、采购以及工程等让财务跟业务二者有机的相融合,实现财务业务的一体化进程;另一个是管理决策支持的拓展,包含管理会计中的所有职能,其工作目的主要是给企业的决策以及经营提供相关的支持。在统一财务共享服务系统平台的基础之上,实现财务系统对企业核算、管理以及决策等的全方位支持。管理以及决策能够体现管理会计的基本功能,给企业的预算、成本、绩效方面的管理以及经营决策的支持提供出了十分强大的系统性平台。
4.数据
财务体系的转型并不是将传统的会计工作加以摒弃。财务会计在工作内容方面是不可能减少的,而且财务数据信息也是管理会计数据方面的基础。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让管理会计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更为完整的数据基础。把全公司会计核算相关的工作都集中到一起,从而实现所有数据集合化的目的,下属子公司的数据实现了集中管理,从而避免了信息方面的缺失,这样就能降低管理会计获得基础数据的成本,并且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利用更加规范化以及流程化管理的模式,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能够保证全部基础性的数据都可以遵照统一的规则,降低了数据的加工和处理工作中出现数据转换、假设等问题出现的几率[2]。
关键词:一流企业集团总部 集约扁平 服务共享
引言
企业总部是现代企业集团生存和发展的统领和首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流的企业集团首先要有一流的集团总部。随着国际分工专业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化发展,企业集团发展面临越来越复杂的内外部环境。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经济萎靡不振,企业发展开始出现动荡局面,给企业总部带来的决策、管控和协调的压力进一步加大。根据不同功能定位的变化,结合基本管控模式,国际企业集团在组织结构变革和资源管控等方面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
企业集团总部功能定位的变化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业务领域的不断拓展,国际企业的总部的功能定位逐步由单一的作业管理向战略决策、沟通协调、共享服务、业务价值创造等多元方向转变,即从“管控”导向的角色向“提升综合价值”导向的角色转变。不同的管控模式决定了不同的总部定位。总体看,一流企业总部一般涵盖以下四种功能定位:一是发展和执行集团总战略,包括机会评估、资本分配、制定研究策略、重组并购等。二是直接管控关键节点和流程,包括企业文化制定、计划流程设计、监督和财务控制、激励和约束、必要时亲自推动关键项目等。三是提供集中化的共享和服务,进行科技研发、提供法律援助、处理公共关系、进行培训等。四是加强下属企业的战略协调,实现品牌整合和价值链协调。五是强化总部的影响力。总部在提高整体管理水平的同时,应给下属公司带来更多的附加价值。
企业集团总部非核心业务管控模式的变化
随着企业集团总部功能定位的变化,一流企业集团总部更侧重于价值创造与引领,这直接导致了对非核心业务管控模式呈现出两个新变化:即业务外包相对减少及服务共享中心的设立逐步增加。
(一)企业总部业务外包比重有所下降
总部业务外包是指企业总部将部分非核心业务(如法律事务、IT、后勤、客户服务等)承包给外部专业化服务提供商,使总部集中资源用于核心业务。最近10年来,世界一流企业总部业务外包的比例总体上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企业总部业务外包减少的原因包括:企业总部应变能力的重要性日益提升,而外部服务提供商对企业总部要求和客户需求的反应不够迅速;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间情报争夺战日趋激烈,业务外包容易导致核心技术和信息的泄露,尤其是研究、财务、人力资源和法律事务等涉及到企业商业机密的服务不适合外包;企业总部对外包业务的要求提高,导致业务外包的成本提高。
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每隔2-3年对世界知名企业总部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并了5份关于企业总部的研究成果。2010年的调查结果表明,世界知名企业总部业务外包的比例在缩小,企业越来越依赖自己的力量处理各种总部业务。IT业务是最常见的总部业务外包领域,但是选择将总部IT业务外包的企业比例逐年下降。2005年39%的企业将IT业务外包,2010年这一比例下降为19%。德国邮政、苏格兰银行、德意志银行、陶氏化学、克莱斯勒等世界著名企业都曾经将企业总部的IT业务外包给惠普或IBM,但均因成本过高或者外部服务提供商无法按要求完成业务等原因而终止。
除了IT业务,总部其他业务的外包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2005年39%的企业将总部法律业务外包,2010年这一比例下降为13%;2008年企业总部审计业务外包的比例是69%,2010年这一比例下降为44%。当然,总部业务外包减少是总体上的趋势,并不排除部分非核心的总部业务外包增加的情况,例如清洁、安保、餐饮等后勤业务外包的比例从2008年的16%上升至2010年的17%。
(二)总部内部设立“服务共享中心”有所增加
服务共享中心(Shared Service Center)是指企业总部组建的专业化的职能中心,提供总部各部门共同需要的服务(如科研、培训、法律事务、IT等)。作为总部的新部门,服务共享中心与外部服务提供商展开竞争,按照市场价格为企业总部各部门提供服务。服务共享中心的资产计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服务共享中心的人员也是企业总部内部人员,但是服务共享中心类似一个独立的企业高效运作。总部服务共享中心与外部服务提供商的根本区别在于服务共享中心作为企业总部的一部分,与企业总部是从属关系;而外部服务提供商与企业总部仅仅是委托关系。
服务共享中心能够克服业务外包的缺点。相对于业务外包,总部设立服务共享中心的优点在于:总部更容易控制服务共享中心工作的进度和结果。作为企业的一部分,服务共享中心对企业要求和客户需求变化更为敏感。服务共享中心不容易泄露企业的经营战略、财务数据等重要信息。很多辅助服务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由企业内部的服务共享中心提供这些服务可以保持企业的竞争力。
调查显示,设立“服务共享中心”的企业比例从2005年的38%上升到2008年的49%。德勤会计师事务所每隔两年对世界范围内的跨国企业设立服务共享中心的情况进行调查,在2011年调查的270家企业中,平均每家企业设立2.9个服务共享中心,比2009年增加了0.8个。同时,服务共享中心承担的职能在不断增加,而且企业一般倾向于将业务优先分配给自己的服务共享中心承担。总部业务外包减少,以及总部设立服务共享中心现象的增多,并不意味着企业整体上业务外包减少。对于企业总部之外基层大量非核心的、重复性的、不涉及企业机密的业务,外包的现象仍然普遍。
毕马威2010年对286家企业的调查结果表明,既有服务共享中心也有业务外包的企业占36%,只有服务共享中心没有业务外包的企业占31%,只有服务共享中心没有业务外包的企业占13%,既没有服务共享中心也没有业务外包的企业占19%。从企业整体来看,尽管采取共享服务中心比业务外包更普遍,但业务外包和共享服务中心都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企业集团总部对核心资源集约化管理程度加深
资源配置和管控能力是衡量现代企业集团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总体看,企业集团资源可分为核心资源和非核心资源。近年来,世界一流企业的总部对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科技研发、信息资源、物资采购等企业核心资源管控的集中化程度在不断提升。作为企业的决策中心和管控中心,企业总部对关系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源与能力的控制力度增强。总部业务外包的减少、设立服务共享中心的现象增多也是企业总部管控力增强的体现。企业总部正逐渐由成本中心转变为价值创造中心,企业应把注意力集中在增强总部价值创造力上,而不是削减总部的运行成本。
例如,GE总部根据自身的资源状况,采取集中化的管控模式,总部是战略管理中心、投资中心和服务中心,并对技术研发投资、信息资源、物资采购等重要环节实施集中化管理。GE总部通过投资审核、财务审计和选派经营者实现对下属企业的集中管控,保证下属企业的经营活动符合总部的战略目标。GE审计部门除了审查企业经营活动的合法性之外,还负责审查个产业集团经营活动是否符合总部的总体战略。EDF总部的职能部门对发展战略、风险管控、人力资源、财税事务、行政事务、国际合作和公共事务等业务进行统一管理;对于发电等竞争性业务和海外投资业务实行事业部制管理,使各事业部成为利润中心,由总部进行监督和考核;对于受管制的输配电业务,尽管欧盟监管措施越来越严格,但EDF仍然坚持不拆分,通过设立全资子公司维持对输配电业务的管理。
企业总部规模及组织架构变化
(一)总部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总部业务外包的减少、设立服务共享中心的现象增多以及企业管理的集约化程度加深,企业总部规模总体上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以EDF为例,2007年至2010年,总部人数从8432人增加至11590人,总部占集团总数人员占比从8%上升到11%。
(二)总部组织架构更加扁平并形成“多点”总部
为了加强总部的管控能力,世界一流企业逐渐实行扁平化管理。以苹果公司为例,20世纪80年代,苹果公司从上到下共设了五个管理层次,决策和贯彻过程冗长,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需要。随着苹果公司管理体制不断革新,目前苹果公司形成了以产业部为主导的组织结构,管理层级减少为三个,即总部、产业集团和下属企业,三者的定位分别为决策中心、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
随着企业在国内外扩张,为了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提高总部对市场的响应速度,越来越多的企业总部将部分管理职能授予其分支机构。理特管理顾问公司的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减少管理层级,将部分总部职能向国内外分支部门转移。这些具有部分总部职能的分支机构实际上变为总部的分部,企业总部结构从“整体总部”(Monolithic Headquarter)向“多点总部”(Multi-Point Headquarters)转变。未来企业总部可能呈现出集中管控,分散管理的突出特点,即总部呈现虚拟化的特点,传统意义上具有确定地理位置的单一总部概念已经难以涵盖总部的新内涵,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分支机构开始承担越来越多传统意义上的总部职能。
结论与建议
国际企业的总部的功能定位逐步由单一的作业管理向“提升综合价值”导向的角色转变。国际一流企业总部在建设发展过程中,随着总部功能的不断完善,从组织结构看,总部人员和规模不断增长,管理层次却不断压缩,呈现扁平化趋势;从核心资源管控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人力资源、财务、物资物流管理等逐步实现集约化管理;从非核心业务管控看,服务外包仍是总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重要方式,但为了保持竞争力优势和增加服务的敏感度,在企业内部设置“共享服务中心”统筹非核心及后勤资源管控成为新趋势。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内企业应积极研究国际先进企业总部发展趋势,通过加强总部建设强化企业运营效率效益,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一是依据管控流程规划与组织设计原则来定位总部功能和设置职能部门。根据组织定位原则、管控流程的内容,按照扁平化、精简化的原则,加强职能部门设计,确保每一个流程的结点贯穿到部门,形成高效的总部协同机制。二是对人力资源、财务资源、技术研发、信息资源、物资采购等重要企业资源都采取集中化管控模式。统筹考量业务外包和设置“服务共享中心”的优势劣势,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主营业务和辅助业务、核心资源与非核心资源有效管控模式。三是培育总部的价值创造能力,工作中心逐步转向企业资源控制与实施战略,加强规划、创新文化与企业制度建设工作等。
参考文献:
1.Ambos,B.,& Schlegelmilch,B.The new role of regional management.Hampshire:PalgraveMcMillan,2010
2.Ambos,T.,& Birkinshaw,J.Headquarters`attention and its effects on subsidiary performance.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2010,50(4)
3.葛婧,王远军,赵茂磊.集团总部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角色[J].发展研究,2005(5)
4.叶广宇,陈静玲,蓝海林.企业总部价值创造方式与转型期中国企业总部类型[J].管理学报,2010(3)
5.韵江,刘立,高杰.企业集团的价值创造与协同效应的实现机制[J].财经问题研究,2006(4)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