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组织建设情况范文

社区组织建设情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组织建设情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组织建设情况

第1篇:社区组织建设情况范文

在2012年上半年以来,我社区支部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贯彻落实淮口镇党委的各项决议、决定,针对淮口镇开展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为载体,搞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组织开展了社区支部“组织建设”创建活动。组成了以书记为组长、支委成员和居委会班干部为成员的组织构架,我们社区支部制定了“上半年打好基础,下半年完成创建”的 “基层组织建设”实施方案,认真落实基层组织制度,健全各种工作措施,坚持按照组织规定,开展创建活动,做到每季一次党课、每月一次组织生活、每周一次党员讲评。

二、社区党员科学发展观教育和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制度化经常化。1、深入开展了党员培训工作和支部情况调查活动。2、2012年上半年共培训6次,参学党员200人次,入党积极分子10人次,做到了有培训记录,有学习记录。3、做好了党员发展工作,今年我社区支部发展2名党员、一名党员按期转正,并及时进行组织考察。4、认真做好基层组织工作情况调查和实施,针对社区工作实际和存在问题多开座谈会、村民议事会、组长会大力宣传党的主张实实在在做好基层组织工作完善组织工作制度。

三、做好基层组织建设班子建设。坚持基层组织建设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支部工作制度。我社区根据实际情况做好了干部在高学历中选、在实际工作中练、在组织生活中育的指导方针。以先进为载体、以事迹感召,持三联系活动既先进联系后进、坚发展好的联系发展不好的、党员联系群众和干部联系党员。发挥组织在社区中的核心作用。

四、加强社区党员队伍建设。坚持支部的各项制度在入党方面我社区党支部严格要求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在职党员坚持每周一次党课、每月一次组织生活会、每季度一次支部大会、每半年一次支部讲评会;不在职党员定时开放社区党报、党课、党会学习让每个党员牢记使命,同时社区及时为党员办理党员证为流动党员建档和党员服务。使党员能够很好的发挥自己的先锋带头作用。

五、做好我社区以党员为骨干促经济的各种组织和协调工作。我社区有养殖业专业全作社二个,个体加工业四个,在生产、管理、发展中不管有什么问题,我们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为他们做好各种组织和协调工作。

六、做好我社区以党员为骨干开展联勤。1、联防工作无毒社区的创建工作。2、充分利用普法宣传月、禁毒日进行深入宣传,共集中宣传了3次,发放宣传资料400余份。3、做好了我社区的安全和稳定工作4、做好了社会事业与计生工作目标,认真组织和做好了我独生子女奖励换折工作。5、加强社区安全工作的宣传力度。

七、在支部领导下,积极开展了我社区劳动力培训工作。2012年我社区组织招聘会四次,参加人员50人次,使我社区群众能够多了一个就业的渠道。增加居民收入。

八、做好了党务公开工作和支部一班人我党风廉政工作。我社区党支部每一个季度定时公开支部和居委会的开支和收支情况接受群众的监督。每半月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各种纪律。建设好基层组织的核心堡垒。

九、围绕构建和谐社区在支部的领导下我社区定时召开组议事会和社区议事会定量了解群众最想了解的情况、最关心的事情、最想得到的帮助是那些,建立应急协调小组及时为居民处理各种问题和矛盾。

按照党委政府提出的“全面建设新淮口,加强核心领导作用和坚强的党支部”的工作思路,积极做好社区内支部的各项工作,发挥支部的堡垒作用。

第2篇:社区组织建设情况范文

摘要:社区作为一个复杂的地域性社会系统,在其内部存在着各种类型的社区组织。本文主要分析我国城市社区组织管理体制的问题与对策,并以成都市成华区为例进行研究。

关键词:社区组织 现状分析 策略

一、城市社区组织管理所取得成效——以成都市成华区为例

1、居委会硬件设施得以改善

近年来,成华区政府逐渐加大对于该社区的建设力度,2009年成都市成华区财政局播发 580万元资金,主要用于社区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以打造培华、同乐、中横路、东路、东篱路等社区为重点,新增加了 3-5 个亮点;以改造万年路、府青、双林、圣灯寺4 个社区相应的办公用房为重点,并改善两委和服务站的办公条件。

2、居委会干部素质不断提高

近年来,伴随着高学历人员大量加入到社区工作中,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学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组织社区内两委会成员进行相应的政治、业务轮训,以强化“四心”——事业心、责任心、公心、爱心为着力点,提升“两力” ——执行能力、服务能力为主要,使社区居委会干部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及素质不断提高。

3、居委会财政支出得到基本保障

随着社区的不断发展,政府越来越认识到加强社区建设的重要之处,对社区建设的投入也与日俱增,与往年相比,拨发给社区居委会的经费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现有财政经费仅能基本保障社区的日常工作正常运行,如果进一步组织开展居民所热衷的各项活动则经费不足,从而限制了社区内各项活动的开展。

4、建立了社区长效管理机制

成华区先后建立了“现场办公、限时办公、评比公示、干部巡查”等制度,建立了“社区党委分工、社区管委会分工、民主议决事规定、社区物业管理”1等制度,此外对社区的工作管理者实施绩效挂钩制度,将相应的考核结果上报有关部门,提高社区工作效率,从而探索出了一套社区长效管理机制。

5、社区配套设施建设得到完善

成华区相应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已取得相应成效,该区先后引进了 SM 广场及伊藤洋华堂等大型购物中心,建立了便民服务超市、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文化广场等,提高了社区公共服务质量,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公共产品,社区配套设施建设已基本可满足社区居民的要求。

二、城市社区组织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以成都市成华区为例

1、社区组织结构不合理

当前社区自治组织身上体现了“自治性”本质要求和行政化管制烙印的“双重特性”。这两种特性代表了两种相反的发展要求, 而发展方向上的矛盾冲突必然导致自组织在身份性质上的认同困惑, 从根本上牵制了社区自组织的发展。

2、社区组织的管理职能不明确

虽然法律上明确规定社区居委会是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性组织,但涉及到具体工作中社区居委会却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社区居委会被列为为政府管理部门的下属机构,政府管理部门同社区居委会本应有的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关系却演变成了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在社区自治中造成了难以化解的体制。

3、社区组织管理目标的设定不科学

社区承担了大量的城市社会管理事务,社区工作任务相对繁重, 工作内容涉及过广。除了临时性、突击性的工作外,常规性工作分类多达几十个, 包括公共卫生工作、民政工作、青少年教育工作、计划生育工作等。

4、社区组织管理制度不健全

主要体现在社区组织的性质、功能和社区建设的目标地位尚不够明确,认识也很不一致,城市社区内部组织体系不够规范,缺乏法律依据。

三、针对城市社区组织管理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1、建立完善的社区组织结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这里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2是指:在社区建设管理体制中,行政部门的专业管理要与街道办事处的综合管理加以结合,但要以街道办事处综合管理为主。条是指进行专业管理的各职能部门,块指的是进行综合管理的地域性机构——街道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

2、明确社区组织管理职能,树立科学合理的目标

社区组织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从推进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入手,健全社区组织,理顺社区关系,完善社区功能,整合社区资源,发展社区事业,努力建设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要求相适应的管理科学、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文明社区。管理重心下移,立足基层管理重心下移,就是将一部分职能下移至社区,增强社区的功能,其核心是向社区放权,其中包括第二级政府(区委、区政府)向第三级管理机构的分权,其目的是解决在原有体制下形成的街道承担的工作任务很多,而管理权限很少的不合理现象。

3、完善社区组织管理制度

在社区组织事权不断下放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遵循权责利一致原则,切实落实街道的权利,管人与管事相结合,切实落实街道财力;其次是要遵循放权与分权相结合原则,在放权同时将各组织、机构的职能进行清理,做到政企、政事、政社职能的相分离,适当分解下移的职能,不可以简单放任了之;再次是责任主体唯一原则,以防止出现职责不分、互相推诿现象;最后为管理幅度适中原则,放权是要考虑管理的规模效应和管理成本,防止放权不够导致的管理不到位,以及放权过度而造成的专业管理割裂及街道无法承受的现象出现。

4、建立城市社区评议机制

我们的意见是“强化两头,弱化中间”。所谓“强化两头”,是指加强市和街两级政权,在进一步加强市级统一规划和宏观调控权的同时,确保城市协调、有序、可持续发展;街道本是区派出机关,由于20世纪90年代市、区两级大量下方权力,已演变成为一级的政权机构,且其规模日渐扩大,人口总数有的多达10万,等同于一个小型城市,在这种情况下,适时地将街道改设为城市基层政府是必要和可行的。所谓“弱化中间”,是指慢慢弱化区级的政权,街区政府的设置,使得许多原有区级职能部分上收给市,如规划和宏观调控权,而又有很大一部分的权力又下放给街区政府,在这种情况下,为减少管理层次,节约行政成本,弱化区级政府,使之成为市的派出机构是必要和可行的。

注释:

[1]马彦琳编. 现代城市管理学,科学出版社,2003

[2]王国枫:我国社区服务的科学定位,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 (S)

参考文献:

[1]谢守红,谢双喜. 国外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 社会科学家,2004.

[2]王文元. 东京社区:如何打造管理环节[J]. 社区,2011,(l):2-6.

[3]张励. 关于加强上海社区建设与管理的思考[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

第3篇:社区组织建设情况范文

一、社区建设与社区权力配置:理论与现实的比较

在社区范围内,划定合适的政府(广义的政府,后文同)权力边界涉及到社区公共权力的界定,这是一个权威组织同社区自治组织的分权问题。在规范的理论背景下,社区权力配置及其运作产生问题的原因不外是两个一是缺乏相关的理论基础做支撑,二是运作过程中对相关理论的曲解或者背离。大体总结起来,政府与社区公共权力关系的理论主要在三种意义上被广泛地运用:

(一)作为政治发展理论的构架,侧重于政府权力的权威地位,主要形式是政府的作用介入社区生活。

这一理论认为,社区不仅是现代城市生活的源泉,也是考察现代社会权力的重要场所,因为社区本身就是国家、政府和社会相互作用的重要领域。美国学者韦尔什说;“城市政治是否具有良好的功能往往反映出国家政治是否具有良好功能的问题。”

由于城市社区建设涉及到市民的全部生活,它在政治生活上的表现是一个双向的、互动发展的系统过程:一方面是国家政治的渗透,另一方面是城市社区居民的政治诉求。社区就这样内含着国家的政权权力和市民的政治权利两个空间,忽视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社区建设。联合国1960年出版的《社区发展和经济发展》文件指出:社区发展是政府和市民的双边合作的行动,它有两个条件,即政府的支持和人民的参与。联合国文件精神反映的是社区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过程,政府用社区发展的理念和方法指导地方政治的发展,并对行政领导、资源动员、政策倾斜与非政府组织的参与等给予支持以外,还以财政支出和福利服务的方式介入社区的生活之中,以实现政府对社区的控制。当今发达国家大都以此构架作为社区发展的政治政策的理论支撑。显然,政府介入社区的管理生活决非中国才有。

事实上,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从概念的提出到实施,改革首先触及的就是社区公共权力同政府权力的关系。比如:20世纪90年代时,为了满足城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社区建设的核心围绕如何实施民主管理,主要致力于解决政府管理权力的下移和居民委员会的职能转变两个问题。这里,问题的关键是政府以何种角色和以何种方式进入社区,而这恰恰是社区组织体制的范畴。比如:街道作为政府的“人”该怎样行动才能体现政府的要求和反映政府的声音?应该怎样按照政府指令行使管理社区的职能?一种理论认为,政府在社区公共管理中的角色定位,应当是以适当的手段进行必要的指导、监管、控制、协调与服务,与此相反,事无巨细的管理则不是也不可能是政府的优势,政府可以运用适当的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达到管理的目的,否则便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政府权力运作的“失灵”现象。

(二)作为社会整合方案的社区理论构架,侧重于公共权力的作用与行使,主要的表现形式是社区参与。

这一理论构架有两层意义一是资本动员。即通过社区参与的途径全面调动政治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以体现民主国家的发展价值观和社区居民的民主诉求。其中,社会资本就是社区居民作为民主国家的公民所拥有的合法权利及承担的相应责任,它是社区居民民主理念的原动力。资本动员的核心目标是寻求社区发展的动力,只要激活了社区的各类资本,就能够给社区的发展带来绵绵不绝的力量。二是塑造社区伦理。这是社群主义的观点,即提倡社区居民的德行修养和道德义务,以对抗个体因权利的膨胀所带来的社会失序和社区凝聚力下降的问题。社群主义观点的核心,是试图在社区居民之间恢复信任和加强社区的联系,因为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在信任、规范和联系网络方面的弱化,造成了社区社会资本的消失。而社会资本恰恰是社区建设的最重要资源,同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相比,它更具有社会组织的特征,可以在协调和行动的过程中提高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效率。因此,这一理论的构架实际上也可以看成是社区的组织化方案,它的目标是在社区自助、制度整合的基础上重塑社区。

在此理论架构下,衡量社会整合程度高低的标准是考察社区居民的参与状况。如联合国1960年的文件就把公民参与水平的高低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尺,而联合国1981年出版的广泛参与作为一种战略推动社区层面的行动和国家发展的文件,又进一步把“参与”的触角延伸到社区的层面,鼓励社区居民能够带着创造力的激情参与社区。但是,目前中国的社区参与水平却是极低的,主要表现为:(1)社区参与的积极性不够高,社区动员的成本一收益比例失衡;(2)社区参与目标层次比较低,主要以致力于解决社区内出现的临时性问题为主;(3)社区参与的形式不够丰富;(4)社区参与的发展不够平衡,如参与服务运作的多而参与决策的少,领受性参与多而贡献性参与少,老年人和学生参与的多而青壮年参与的少,单位参与的多而家庭参与的少等。这些现象的产生显然是由于体制的设计和运作都没有体现出社会整合要求的结果。

(三)社会冲突的理论构架,侧重于政府权力与公共权力的整合与竞争,主要表现形式为权力力量在社区领域的此消彼长。

从根本上说,这是由社会变迁演变而来的社区发展理论。如德国社会学家达伦多夫和美国社会学家科瑟尔等“冲突论”者认为,社会体系是一个各个部分被矛盾地联结在一起的整体,其过程不是均衡的状态,任何社会成员都在为权力的分配与再分配进行斗争,一切复杂的社会组织都建立在权力分配的基础之上。人们对于权力再分配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围绕权力所进行的斗争是持续不断的,由此造成的社会冲突是社会内部固有的现象。按照此理论推理,对社区冲突的研究只有涉及与权力相联系的冲突时才是有价值的,无论是政府权力还是社区的公共权力都是如此。

布尔迪厄的“场域论”则显示出,无论是政府还是社区的组织与个人,他们在社区范围的不同位置利用“习惯”与“资本”相互争夺权力运作的空间,并在满足自我的过程中出现诸如原则、对策、人力、场所等方面的交易,不同的参与者——尤其是作为个体的参与者——在其行动过程中因为各自权力基础的不同,会出现“竞争”、“合作”、“冲突”和“妥协”等关系,这是深层次的权力结构关系在基层社区的体现。在我国的社区层面,政府权力的延伸触角同社区公共权力的“场域”存在着以上四种关系,其中的“冲突”体现为政府没有完全放开对“公域”的控制权,城市社区的关系规则又经常变化不定,从而使社区的权力关系处于相互排斥的状态之中。

二、我国的社区改革:分权探索中的相关问题

我国关于社区建设的官方正式文件最早可以追溯到1991年,先后经历了“社区服务建设”和“社区组织建设”两个阶段。应该说,社区改革从城市启动之时就是权力重新配置和分化之始,政府在社区的一元化权力格局开始逐渐向社区公共权力转移。在实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后,伴随着城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整体进程,关于社区公共权力的观念、组织与制度等的创新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是,值得指出的是,创新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它既可能是自觉的,也可能是不自觉的;既可能是渐变的,也可能是突变的;既可能是理性的,也可能是非理性的。所以单从社区的组织体制与权力配置的关系来看,我国社区建设的体制创新一直呈现着多元化的态势:

1、注重政治权力延伸和社区基层民主建设的

体制创新模式。这是统合政治权力和社区公共权力的建设思路,目的是借发展民主以实现社区组织体制构建的设想,期望以此作为我国基层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使社区的公共权力与政治体制的权威权力相吻合。这种体制模型的特点是把社区体制及其权力成分区分成三个相互联系的不同层面:(1)在政治层面上,不放松政治权力的权威地位,党、人大、政府、政协的空间都有充分体现,其中党的政治核心领导一直垂直到基层;(2)在政府组织的层面上剥离非政府权力成分,把社区理性地从政府的概念中剥离出来,街道办事处的一级政府职能也被剥离,主要承担协调和指导的职能;(3)在社会组织方面发育社区的公共权力空间,居委会是基层民主的重要标志,其他服务中介组织则扮演着把“选区”和“社区”建立起实质性联系的枢纽的角色。

    2、培育社区公共权力的自治型体制创新模式。

这是从社区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上着眼的管理体制创新尝试,体现了自治对社区公共权力的基本诉求:

(1)在纵向上区分政府权力与公共权力的界限,突破了“街道”一级的行政区限制,不但将街道“行政区”与社区做了区分,而且还将行政管理事务与社会管理事务区分开来。这样在客观上要求转变社区组织的整合方式,实行有效的分权和放权,使行政力量与社会力量平衡发展。(2)在横向上广泛配置社区的公共权力,重点培育和发展各种社区组织的社会性功能,并赋予其相当的权力。如:议事、决策型的社区组织主要担负起调动社区内各种社会资源、统一规划社区发展与社区服务的功能;咨询、智囊型社区组织担负着社区事务评议、咨询与协调的功能;有偿服务型组织则要具备管理、服务与中介的职能等。

3、以社区体系建设为重点的体制创新模式。

这种模式以社区公共权力和政府权力在不同领域的分权为前提,凸显了社会发展和社区发展的两条主线,呈现网络型交织的、相互关联的特征:(1)突出社区建设的三大行为主体(政府、社区、居民)的不同权力地位和作用:政府及其派出机构的权力地位具有不可动摇的权威地位,是当前的主要推动者和倡导者;社区组织承担公共权力的职能,居委会是联系政府和市民的纽带,并同时满足社区组织的需求,其未来的发展取向应较多地向市民倾斜,而社区成员,特别是社区居民是最重要的行为主体。(2)将社区建设划分出三个不同的领域,即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等领域。在我国的城市社区中,建设“小政府大社会”是社区建设的目标之一,这既包含着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也意味着权力的再分配和利益的再调整。因此,这三个领域的建设过程就是动员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力量的过程,也是整合二种力量的过程,它们彼此之问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并直接关系着社区建设的面貌和进程。

上述三种社区组织体制的权力配置模式是分别从不同的侧面考察和设计的结果,在没有具体参照系的情况下,很难说孰优孰劣。由于对社建设的内涵理解存在着差异,再加上我国社区发展的不均衡,这三种模式都有其合理性,也都可以在不同城市社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果说这些模式有共性的话,那便是它们都体现了社区建设对分权的共同要求,体现了对社区公共权力及其运作空间的关注。自去年起开始展露风采的“四平模式”把社区建设的目标定位于“学习型、服务型、管理型、自治型”,其落实的核心仍然在于体制与权力的配置。

从市场经济的大背景而言,社区改革的重心无疑是社区自治,在社区的权力体系中政府必须让度更多的权力空间,政府现在的一些不合理的职能要被重新分解,政府原先的不合理的权力负荷也要找到承载的主体。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层面止住发生的变化,表明了改革的方向和社区公共权力更迭的趋势。

即便有如此丰富的体制模式,我社区公共权力的划分仍然问题颇多,有些已经直接涉及到社区体制的层面。当这些问题同我们的成就相比时,我们发现社区权力与体制的关系问题是最突出的:首先,我国社区权力的配置在政治层面上表现为互动性不足,政府权威组织的地位优势明。政治、社会和社区关系的构建本来具有系统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特点,再加上我政治层面的渚关系的特殊性,除了政府与社区的关系需要正确的定位以外,还需要解决好党同社区的权力关系问题。总之,社区体制内的党、政府和社区三者的权力关系仍然处于待建的状态之中。其次,体制内的权力配置并没有完全走出转型期的调整格局,社区公共权力的空间比较狭小,权力整合的共同基础薄弱。集中表现为传统的“街居制”与社区的自治体制的权力冲突。“街居制”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它对现代城市社区体制的影响是历史的,今天“街道”与“社区”模糊不清的尴尬局面即来源于此。尽管社区公共管理的改革动作已经触动了,传统的衡道管理模式,但根据宪法和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的有关规定,街道是“政府的派ⅲ机构”,其权力地位的法定性同自治的社区公共权力之间任体制的运作下一·直冲突不止。另外,“街居制”的权力惯性在客观上提高了社区体制转轨的成本。如:政府机构所特有的行政惰性,把官僚主义、效率低下等弊端“传染”给了社区的公共权力组织,消磨了社区公共管理的资源。第三,社区权力运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程度偏低,社区组织体制的法制保障薄弱。

最突出的表现是社区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健全,社区组织的职、权、责的规范性不明确。比如:城市的经济开发区所在的社区组织(主要是街道)同开发区管委会之间的矛盾就比较典型。双方就某些问题都有权管,但也存在着都无权管的无奈。表现在对社区公共权力主体的培育上,我国尚未形成规范、互动的多元格局:除了政府和企业以外,其余权力主体的参与基本上还是空白,各主体作用的发挥同社区公共管理的实际要求有较大的距离,少数管理主体垄断社区资源的局面尚未得到彻底地打破。

三、几点思考

第4篇:社区组织建设情况范文

【关键词】村级卫生组织;问题;建议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9.333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9-2574-01

1.存在的问题

1.1村级卫生组织的服务条件亟待改善。由于缺乏来自政府和社区组织的支持,很多地方的村级卫生机构所能提供的服务十分有限。农民对于头痛发热常见病、多发病等,需要在农村社区卫生机构需求救治。但是村级卫生室不仅基础设施破旧不堪,而且医疗设备和器械陈旧、落后和老化,甚至缺乏最基本的设备和器械。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22个省114个县的抽样调查,21.5%的被调查诊所只有一间业务用房,既是药房,又是诊室,还是医生的休息室。65.9%的被调查诊所包括房产在内的固定资产不足2万元。约有60%的被调查诊所所配备的医疗设备之和不足1000元。

1.2村级卫生组织的业务素质亟待提高。目前我国的乡村医生,一部分来自上世纪70年代的赤脚医生,一部分来自前几年从县卫生学校毕业返乡的学生。他们拿起锄头是农民,带上听诊器就成了医生。在村级卫生组织中工作的人员中,相当一部分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样的队伍在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方面,水平自然十分有限。有些半医半农的“赤脚医生”因不具备基本的开业资格而被停业,导致一些行政村缺乏合格的乡村医生而无处看病。

1.3村级卫生组织的布局设置有待调整。在布局设置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随着一些地方撤乡并镇等改革的实行,村级行政区划不断调整变更,农村村级卫生机构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重组,由原先的2-3个村卫生室合并为1个村卫生室,服务面积增大了好几倍,按照一村一室的设置要求,群众看病有的要跑十几里,很不便利。就近看病的问题随之呈现。这对于巩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产生了负面效应。

可见,在新型合作医疗开展过程中,如果不注意研究对村级卫生机构的支持问题,那么三级卫生网络的网底工作很可能无法继续和维持。而农村医疗卫生问题,并不单单是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的问题,还关系到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组织的发展以及村级公共产品的提供。其复杂性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

2.几点建议

2.1加强对农村村级卫生机构的公共支持。“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既然要建设三级网络,作为底线的村级卫生机构理应受视。强化政府的公共卫生职能,增强公共财政对村级卫生机构的支持,是建立农村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筹资、管理与支付一体化的根本保障。因此,政府应当把村卫生室纳入到公共财政的覆盖范围,通过资金补助,改善村级卫生服务的条件,同时,对村医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使其享受一定的待遇。有条件的地区应为乡村医生解决社会保障问题。此外,应鼓励社区组织为村级卫生机构发展提供支持,社区组织在提供村卫生室业务用房和建设用地等方面应提供便利,集体经济发达地区的社区组织应给予村级卫生机构必要的资金支持。村级卫生机构的建设应坚持以公有制为主导,国家、集体、社会和个人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

2.2规范农村医药市场和资源配置。当前不仅要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的公共投入,还要整合农村卫生资源,统筹规划,积极探索卫生资源的重新组合,合理配置,优化卫生技术力量。此外,要保证村级卫生机构能够平等竞争和依法行医。要根据实际情况,以药品原料成本为基础,综合考虑市场供求以及药品治疗费用等因素,给定一个合理的价格。对于这个价格,不允许有非政府行为的浮动。这样除了起到限制药价稳定农村医药市场的作用,还间接起到了规定医院药品进货渠道,减少药品流通环节等作用。

第5篇:社区组织建设情况范文

构建村级组织设置新格局的重要意义

以统筹城乡为目标,以镇街规划为龙头,以“转并联”为基本方式,顺应城镇化发展趋势,进一步改革创新村级组织的设置模式,努力实现由传统的村级组织构架向新社区结构模式转变,为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推进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是我县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推进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县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总抓手。城市化进程往往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深度调整,势必对农村基层组织设置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市化的重要方面,大量的人力物力往农村投入,项目落地、工程推进等都离不开村级组织。就我县实际来看,一方面,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行政村还有906个,村布局“多、小、散”特征明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共享程度低,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一些村庄的存在形态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变成了城中村,有的成为了农村新社区,有的因村民搬迁成了“空壳村”,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置基层组织的传统模式显然与当前城市化进程不相适应。如何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推进村级组织设置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理应成为统筹城乡综合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推进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需要。农村是社会管理组织体系中的最基层。农村稳则社会稳。城镇化改革发展在给农村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给农村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课题、新要求。在加快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各种新问题、新矛盾时有发生,如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等引发的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加,农村社会管理水平亟待提高。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有利于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有利于提高农村社会管理整体水平。社区是基层社会管理的基础平台,通过推进村级组织“转并联”,最终形成城乡一体的社区治理模式,能够促进社会管理资源整合,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

推进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是务实基层打牢基础的需要。我县农村社情复杂,特别是农村政治生态比较落后,“三宗势力”(宗教、宗派、宗族)盘根错节,干扰农村基层工作的问题比较突出。近年来,虽然我县抓基层组织建设力度很大,成效也比较明显,但村级层面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还很多。特别是每到村级组织换届选举时,竞争异常激烈,这种强烈的政治意愿很大程度上是政经不分、权力与利益结合所致,包括征地拆迁、项目招标施工、安置房分配、新农村项目分配、各种公共资源的配置等都是有利益关联度的。这些问题长期困扰农村建设。影响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开展村级组织设置改革,目的就是为了推进农村资源公平分配,逐步强化社区的管理服务功能,逐渐弱化村级组织的管理服务功能,从而达到进一步打牢农村基层基础的目的。

构建村级组织设置新格局的主要举措

村级组织设置改革的基本目标,就是实现农村社区化。要在全县构建起以“镇(街)一社区”两级为主体的基层组织架构和治理体系。实现农村社区全覆盖,使农村新社区真正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关键要做到“四个”注重。

注重抓好服务工作。强化服务,便民惠民,是农村新社区建设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村级组织设置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一定要把对社区群众的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和作为前提工作来抓。社区服务中心要具有综合服务功能。把相关的服务功能集聚到联村社区平台上来。真正方便群众办事。让广大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村级组织设置改革以后带来的新变化。在便民服务事项上,要做到“下放”、“上提”相结合。这项工作由县纪委牵好头、担起责,县审管办全力配合。将全县所有县直部门和功能区、镇(街道)的服务审批项目进行全面的梳理,对可以“下放”的项目全部实行下放。各功能区、镇和街道要把目前属于村级组织的服务项目进行梳理整合,除了涉及土地征用等必须使用村委会印章的事项外,其他的都“上提”到社区进行办理。

注重整合各方资源。重点要整合好人员、资金和办公场所等三方面的公共资源:一要整合好人员资源。要充分利用镇村干部资源,选好配强联村社区组织带头人。选配坚强有力的联村社区组织班子和工作人员。要继续抓好县直机关农村指导员下派工作,选派优秀干部指导帮助联村社区工作。二要整合好资金资源。本着“统筹兼顾、集约高效”的原则,各级各条战线的资金投入都要按规划来办,对各级财政用于中心村、联村组织办公场所、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等方面的资金要进行通盘考虑。在设施建设和项目安排上,突出合力共建、功能互享、工作共担、活动共管,避免浪费,预防重复投资。今后对农村集体项目的补助资金,也要进行有机整合,由联村社区进行统筹支配,不能搞“低、小、散”,要彻底改变资金“天女散花”现象,做到“雪中送炭”或“锦上添花”,充分发挥资金的“浓缩效应”、“放大效应”。三要整合好公共办公资源。在充分利用中心村、城乡社区现有办公场所的基础上,整合撤并乡、中小学校、卫生院所的原有办公场所,以修建、置换、租赁等方式。解决联村社区组织办公服务场所问题。

注重讲究工作方法。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本身是一项全新工作,困难多,经验少,再加上每个地方情况千差万剐。因此,在具体推进时,各镇(街道)要按照“方向坚定不移、方法因地制宜”的总体思路,坚持从实际出发,讲方法讲创新。一要善于学习借鉴。桥下是全市试点镇,在这方面有着很好的基础,也做了很多探索,试点工作经验是各镇街的学习材料,各镇街也结合实际探索适合本地的载体和制度。二要注重典型引路。要按照“今年树一批、明年带一批、逐年上一批”的目标,每个镇(街道)今年至少都要创建1个社区示范典型,对每个典型社区都要派专人蹲点指导,精心做好培育。争取培育一个,成功一个,带动一片。县委组织部要加强对典型示范创建的指导,并组织开展“互学互比”活动。三要加强考核评价。县委把村级组织设置改革工作列为《考绩法》的重要内容,把考

绩结果作为考察干部工作实绩特别是党(工)委书记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各功能区、镇(街道)也要将村级组织设置改革纳入村级基层党建考核评价体系,明确相关干部的工作责任,积极建立起引导支持各个社区之间良性互动和服务竞争机制,推进村级组织设置改革工作深入开展。

构建村级组织设置新格局的组织保障

村级组织设置的“转、并、联”工作搞得好不好,关键就看各地、各部门有没有重视,有没有倾全力去抓,有没有全县上下的通力合作、齐心协力。各功能区、镇(街道)和县有关部门必须结合各自职责,加强领导,强化指导,狠抓落实,确保村级组织设置改革工作顺利推进。

强化领导。为切实加强对村级组织设置改革工作的领导。县里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担任组长,县长担任常务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组织部长牵头负责。各功能区和镇(街道)也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党(工)委书记要任组长。对这项工作,各功能区、中心镇党委和街道党(工)委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尤其是党(工)委书记更要把这项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里、落到实处,做到亲自研究部署工作、亲自调配各种资源、亲自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形成合力。开展村级组织设置改革需要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整合各方面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各功能区、镇(街道)及有关部门要主动对接,密切协作。齐抓共管。组织部门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联合纪委、农办、民政、财政、规划建设等部门力量,定期召开协调会,进行协商。统筹决策,确保这项工作整体有序推进。特别是在场所建设、功能确定、规划设置等方面,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强协调沟通,做到统一部署、统一推进,不能各自为政,各搞一套。镇(街道)层面需要哪个部门指导和帮助的,相关部门不能推诿,要拿出具体举措,帮助镇(街道)解决难题。

深化宣传。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是一项全新的举措,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宣传部门要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多种形式。深入广泛地宣传村级组织设置改革的目的意义、内容要求和措施步骤,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刻理解村级组织设置改革的重要性,消除镇村干部的畏难情绪和基层群众的各种顾虑,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营造良好的改革工作氛围。构建村级组织设置新格局/盛秋平

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夯实农村基层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迫切需要。根据温州市委“一年搭框架、二年抓深化、三年全面达标”的总体部署,紧扣“三分三改”,按照分步实施、逐步推进的工作思路,今年5月开始永嘉县在桥下镇开展先期试点,同时鼓励其他各镇街选择条件成熟的村庄先行开展社区建设。至7月底止。全县已有906个村完成了社区规划布局,117个村进入新社区运行阶段,实现了农村社区全覆盖的新格局。

构建村级组织设置新格局的重要意义

以统筹城乡为目标,以镇街规划为龙头,以“转并联”为基本方式,顺应城镇化发展趋势,进一步改革创新村级组织的设置模式,努力实现由传统的村级组织构架向新社区结构模式转变,为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推进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是我县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推进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县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总抓手。城市化进程往往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深度调整,势必对农村基层组织设置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市化的重要方面,大量的人力物力往农村投入,项目落地、工程推进等都离不开村级组织。就我县实际来看,一方面,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行政村还有906个,村布局“多、小、散”特征明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共享程度低,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一些村庄的存在形态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变成了城中村,有的成为了农村新社区,有的因村民搬迁成了“空壳村”,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置基层组织的传统模式显然与当前城市化进程不相适应。如何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推进村级组织设置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理应成为统筹城乡综合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推进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需要。农村是社会管理组织体系中的最基层。农村稳则社会稳。城镇化改革发展在给农村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给农村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课题、新要求。在加快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各种新问题、新矛盾时有发生,如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等引发的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加,农村社会管理水平亟待提高。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有利于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有利于提高农村社会管理整体水平。社区是基层社会管理的基础平台,通过推进村级组织“转并联”,最终形成城乡一体的社区治理模式,能够促进社会管理资源整合,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

推进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是务实基层打牢基础的需要。我县农村社情复杂,特别是农村政治生态比较落后,“三宗势力”(宗教、宗派、宗族)盘根错节,干扰农村基层工作的问题比较突出。近年来,虽然我县抓基层组织建设力度很大,成效也比较明显,但村级层面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还很多。特别是每到村级组织换届选举时,竞争异常激烈,这种强烈的政治意愿很大程度上是政经不分、权力与利益结合所致,包括征地拆迁、项目招标施工、安置房分配、新农村项目分配、各种公共资源的配置等都是有利益关联度的。这些问题长期困扰农村建设。影响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开展村级组织设置改革,目的就是为了推进农村资源公平分配,逐步强化社区的管理服务功能,逐渐弱化村级组织的管理服务功能,从而达到进一步打牢农村基层基础的目的。

构建村级组织设置新格局的主要举措

村级组织设置改革的基本目标,就是实现农村社区化。要在全县构建起以“镇(街)一社区”两级为主体的基层组织架构和治理体系。实现农村社区全覆盖,使农村新社区真正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关键要做到“四个”注重。

注重抓好服务工作。强化服务,便民惠民,是农村新社区建设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村级组织设置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一定要把对社区群众的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和作为前提工作来抓。社区服务中心要具有综合服务功能。把相关的服务功能集聚到联村社区平台上来。真正方便群众办事。让广大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村级组织设置改革以后带来的新变化。在便民服务事项上,要做到“下放”、“上提”相结合。这项工作由县纪委牵好头、担起

责,县审管办全力配合。将全县所有县直部门和功能区、镇(街道)的服务审批项目进行全面的梳理,对可以“下放”的项目全部实行下放。各功能区、镇和街道要把目前属于村级组织的服务项目进行梳理整合,除了涉及土地征用等必须使用村委会印章的事项外,其他的都“上提”到社区进行办理。

注重整合各方资源。重点要整合好人员、资金和办公场所等三方面的公共资源:一要整合好人员资源。要充分利用镇村干部资源,选好配强联村社区组织带头人。选配坚强有力的联村社区组织班子和工作人员。要继续抓好县直机关农村指导员下派工作,选派优秀干部指导帮助联村社区工作。二要整合好资金资源。本着“统筹兼顾、集约高效”的原则,各级各条战线的资金投入都要按规划来办,对各级财政用于中心村、联村组织办公场所、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等方面的资金要进行通盘考虑。在设施建设和项目安排上,突出合力共建、功能互享、工作共担、活动共管,避免浪费,预防重复投资。今后对农村集体项目的补助资金,也要进行有机整合,由联村社区进行统筹支配,不能搞“低、小、散”,要彻底改变资金“天女散花”现象,做到“雪中送炭”或“锦上添花”,充分发挥资金的“浓缩效应”、“放大效应”。三要整合好公共办公资源。在充分利用中心村、城乡社区现有办公场所的基础上,整合撤并乡、中小学校、卫生院所的原有办公场所,以修建、置换、租赁等方式。解决联村社区组织办公服务场所问题。

注重讲究工作方法。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本身是一项全新工作,困难多,经验少,再加上每个地方情况千差万剐。因此,在具体推进时,各镇(街道)要按照“方向坚定不移、方法因地制宜”的总体思路,坚持从实际出发,讲方法讲创新。一要善于学习借鉴。桥下是全市试点镇,在这方面有着很好的基础,也做了很多探索,试点工作经验是各镇街的学习材料,各镇街也结合实际探索适合本地的载体和制度。二要注重典型引路。要按照“今年树一批、明年带一批、逐年上一批”的目标,每个镇(街道)今年至少都要创建1个社区示范典型,对每个典型社区都要派专人蹲点指导,精心做好培育。争取培育一个,成功一个,带动一片。县委组织部要加强对典型示范创建的指导,并组织开展“互学互比”活动。三要加强考核评价。县委把村级组织设置改革工作列为《考绩法》的重要内容,把考绩结果作为考察干部工作实绩特别是党(工)委书记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各功能区、镇(街道)也要将村级组织设置改革纳入村级基层党建考核评价体系,明确相关干部的工作责任,积极建立起引导支持各个社区之间良性互动和服务竞争机制,推进村级组织设置改革工作深入开展。

构建村级组织设置新格局的组织保障

村级组织设置的“转、并、联”工作搞得好不好,关键就看各地、各部门有没有重视,有没有倾全力去抓,有没有全县上下的通力合作、齐心协力。各功能区、镇(街道)和县有关部门必须结合各自职责,加强领导,强化指导,狠抓落实,确保村级组织设置改革工作顺利推进。

强化领导。为切实加强对村级组织设置改革工作的领导。县里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担任组长,县长担任常务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组织部长牵头负责。各功能区和镇(街道)也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党(工)委书记要任组长。对这项工作,各功能区、中心镇党委和街道党(工)委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尤其是党(工)委书记更要把这项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里、落到实处,做到亲自研究部署工作、亲自调配各种资源、亲自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第6篇:社区组织建设情况范文

一、签定责任状,兑现奖惩制度。

1、与辖区单位签定计生责任状。

2、制定并兑现社区计生专干、助专、小区计生工作人员奖惩制度。

3、居支两委成员分片包干负责制,实行绩效挂钩。

4、定期研究检查,督促工作落实。

5、主要负责人出面解决计生疑难问题。

二、完善工作网络,加强计生队伍建设。

1、加强社区居委会计生专干队伍建设,保证了计生专干的全年报酬大书记的86%以上。

2、配备了助专1名,各小区配齐了计生工作人员。

3、社区计生专干、助专、辖区单位专干参加了由镇举办的业务培训班。

4、每月社区组织小区计生工作人员进行一次业务培训,提高计生人员业务水平,掌握各小区计生动态情况。

三、“三位一体”阵地建设成绩显著。

“三位一体”设施齐全,药具挂图、五期教育挂图、计划墙报、计生政策、居民自治、婚育知识宣传内容按要求高标准上墙。

四、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

开辟计生专栏,定期实行计划生育居务公开。

利用出黑板报、制作宣传牌、刷写宣传标语、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广泛开展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婚育知识宣传。

五、完成了辖区计生事业费的收缴,报刊订阅。

六、依法管理计划生育,严格执行“七不准”。计划生育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无违规现象。

七、加强计生协会组织建设,成立了协会领导小组,居计生协会推进计划生育工作“居为主”,贯彻协会“三自”(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方针,大力推行“奉献者行动”方案,开展了计生系列保险、“两为两争”活动,帮助计生贫困户增加收入,奖励扶助准确率达100%。

八、妇幼保健成绩显著。

全年开展妇幼保健、妇检妇查活动四次以上,关心妇女儿童身体、身心健康,和保健站医务人员一道上门为育妇、儿童排忧解难。

九、开展禁止“两非”活动,发放宣传资料500余份。

十、流动人口管理到位。

第7篇:社区组织建设情况范文

一、上半年工作回顾

(一)创新工作方法,活跃城乡文化

社区妇联立足“体育娱乐型”文化特色社区实际,紧紧围绕当前文化宣传主题,积极丰富社区妇女精神文化需求。社区自今年月以来,先后举办了“新春大型文艺演出暨新春灯谜会”、“民舞踩街”、“健康伴我行”联谊会、“三八巾帼书画展”“三八巾帼志愿者服务日”、与辉埠镇、富山纺织有限公司的文化联姻结对演出、“六一节小公民道德实践”等。

(二)实施“家庭文明细胞工程”,构建和谐社区

**年是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年,为深化“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推进家庭美德建设,提高公民思想道德建设,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根据常本稿件属于文明[**]号文件精神,**月**日**社区向本社区居民发出倡议,居民家庭可以以户主自荐或社区组织推荐的形式申报“五好文明家庭”,由社区居委会进行初评公示后,报天马镇审批,截止月日,本社区已初评出“五好文明家庭”户,占社区总户数的%以上。在评比当中,也涌现出了许多先进事迹,如家住**小区幢的单太成夫妇,两人为农村购房落户,其职业为管道疏通,但他们为邻里也办了不少实事,经常利用自己所长,义务为邻居疏通管道;姜法四老师也是“五好文明家庭”的典型代表,他家庭和睦,子女事业有成,还时常帮助社区加强青少年教育,义务为社区出黑板报、宣传窗余期等。

与此同时,在加大“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力度的基础上,社区妇联又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家庭读书活动”、“家庭环保活动”“家庭敬老活动”以及于月日社区举办了“家庭禁毒禁赌活动”,共计有余户家庭参与了活动。

(三)以“万名农民素质培训”为锲机,进一步做好家政服务员培训输出工作

为打响常山县家政服务品牌,**社区妇联十分重视家政服务员培训与输出工作,社区现有下岗失业妇女人,其中经社区推荐外出打工的有人,其余的均因年纪偏大、无特长而呆于家中。在天马镇妇联的组织下,**社区一共组织了名社区妇女参加了家政服务培训,今年有名妇女即将拿到由劳动局颁发的家政服务员证书,有人已常年从事县内家政服务工作,有名经社区妇联推荐已在某省、杭州等地从事家政服务工作。由郑瑛姐妹开办的县一通家政、原下岗女工顾安萍开办的杉杉西服专卖店、由妇女代表蔡文君兴办的小天鹅幼儿园都吸收了多名下岗失业人员。

同时社区妇联将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积极发展或建立面向下岗女工的社区再就业服务机构,努力形成信息传递、职业介绍、技能培训、政策指导、法律援助一条龙服务体系,为下岗女工提供直接有效的服务与帮助,切实维护在社区服务领域就业的下岗女工的合法权益,关心她们的思想和生活,关注她们在劳动保护、生育保险、报酬平等等方面的情况,发挥民主监督作用,推动解决存在的问题。今年社区已培训缝纫服装、电脑操作、保安、家政服务人员名。

(四)依托妇女维权网络,开展*工作渠道

社区妇联于年月就开办了“解你心心结”反家庭暴力救助中心,专门开通了妇女维权热线:……,设立了咨询服务窗口,由该社区妇联副主席专门负责接待,集中为社区妇女群众提供政策信息、法律咨询、心理疏导等,年月,社区法律援助中心揭牌成立,为社区妇女维权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截止**月底,社区妇联共接到妇女投诉起,均予以答复或解决,无一起*事件。

(五)特色性工作

计生政策更显人性化。为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充分发挥计生协会网络和社区组织网络的作用,及时掌握社区外来、外出人员流动情况,社区妇联于年初就专门成立了“爱心使者”生殖健康优质服务队,并在社区内设立了“悄悄话谈心室”等特色栏目,邀请有关医疗专家不定期的上门随访,生殖健康检查,受到育龄妇女的欢迎。

充分利用社区“家长学校”、“妇女之家”等载体,开办各种各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截止月底,共举办各类讲座期,听众达余人。同时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胜利暨反法西斯周年,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爱人民,社区妇联也于年月初就着手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由社区老党员、老革命组成的“爱国主义教育宣讲小组”和天马二小的师生开展了“勿忘国耻、开创未来”的爱国主义教育讲座,并规定每月的日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日;为加强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社区妇联关注未成年人的上网活动,倡导绿色网络;关注社区贫困家庭子女的就学情况,对符合国家低保政策的,将其列为低保对象,在社区设立“爱心基金会”,对部分未列入低保的贫困子女进行救济。

二、下半年打算

(一)大力加强妇女儿童阵地建设,为社区妇女和家庭提供教育、活动和展示平台。社区妇联将整合各种资源,开设如青少年思想教育、“让家长了解孩子”专题教育咨询会、“大手牵小手”爱心捐助活动、小公民道德实践、家庭教育宣传周等,搭建好社会教育平台。同时挖掘社区文化资源,弘扬先进文化,倡导文明新风,引导社区妇女、儿童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寓教于乐,展示所长,树立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二)依法维权,切实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社区妇联将健全维权制度,强化服务,利用妇联资源为受暴妇女提供人性化服务管理,充分实现妇联与民政、司法资源共享,积极探索救助和维权在反家庭暴力工作中的结合点,最大限度地整合辖区资源优势,形成反家庭暴力长效工作机制。

第8篇:社区组织建设情况范文

关键词 社区教育 功能 定位

笔者认为,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的功能可以定位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功能

(一)承担社会职能。

经济体制转型之前,我国是“强国家弱社会”的模式,政治工作通过行政渠道解决,经济工作通过行政手段解决,社会工作通过行政逐级落实。总而言之,政府承担了所有的角色,国家行为无处不在,使国家在垂直行政的过程中要直接面对种种压力和困难。改革打破了国家统管的模式,国家、单位、社会各司其职,即政企、政事、政社分离。国家缩小管理范围直接导致社会的职能扩大了,同时也反映为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作为中间组织的社区,在新的体制下很大程度承担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缓冲器。基层社会职能的加强给乡镇社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空间和良好机遇。乡镇社区教育中心事实上已经承担了重要的社会职能。

(二)促进再就业。

在改革进入攻坚战的阶段,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落实到了社区,如机构、产业调整带来的下岗与失业问题。这时,乡镇社区教育中心通过教育培训可以使下岗与失业人员得到知识和技能上的提高,在“再就业”工程中发挥不小的作用。这样一来,减少了改革对国家的震荡,一定程度起到了政治的功效。

(三)化解基层矛盾。

许多由于下岗、失业等原因闲置在家的人在今天也为数不少,他们经常对周围的事务不满或抱怨,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邻里纠纷或直接找到居委会光火,成为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这时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各类公益性的技能培训和健康向上的社区教育活动,从而起到化解矛盾的作用。

(四)促进社会安定。

社区教育中心作为乡镇的职能机构,可以在基层社会民众中组织开展政策法规、公民道德等学习教育活动,为社区的治安保卫和防范违法犯罪以及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一定作用,以保障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一个安定团结的大环境下进行。

因此,乡镇社区教育中心作为基层社区的职能机构,其政治功能将伴随着社区社会功能的增强而不断增强。

二、教育功能

二十一世纪是人力资源竞争的世纪,人力资源要靠教育来开掘。开展社区教育较之正规教育范围广,渠道多,方法活,形式多。对于已经不能进入大学深造的成人来说,接受社区教育无疑是明智的选择。

乡镇社区教育中心是开放的“社会大学”,是本地区社会教育的中坚力量,担负着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重任,还担负着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培训、青少年和老年教育等重任。一方面作为开展社区工作的组织管理人员即社区工作者,需要通过知识、技能、观念的不断更新来确保社区工作有量有质地进行,针对这部分人员要以提高其素质和工作能力为主,邀请有经验的官员、老同志交流社区工作技巧及相关的政策法规,请学者、专家走进社区,把新观念、新思想带到社区。另一方面,社区作为社会的一个缩影,拥有众多的社区成员,社区居民是最广泛的受教育对象。结合二十一世纪城市人口的老龄化趋势,老年人必将成为社区受教育的主要成员,对于老年人的教育可以和老年服务结合开展,以保健、兴趣为主的教育培训有着广阔的前景,当然教育的层面和方式不尽于此。

例如,宜兴市宜城社区教育中心和街道办联合办好社区市民学校,以实现教育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他们连续实施三年的“十万新市民进课堂”工程已经使6万多人次接受了教育,使新市民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得到了显著提高,促进的社区的和谐稳定、及经济社会发展。为了拓展市民素质教育基地,充分开发利用好各种社区资源,由宜城社区教育中心和街道办牵头,主动与2所高级中学、3所初级中学、5所小学、市图书馆、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社区单位签订了资源共享协议,把社区内各类学校、图书馆,科普、艺术、体育场馆等作为市民素质教育基地,使市民学校的内容得到拓展和补充。可见,社区存在着广阔的教育空间,社区教育中心在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方面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服务功能

社区教育的服务功能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社区教育中心服务功能的基本要求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培训活动,来满足社区居民的多种学习需求。”目前,社区教育中心的服务内容已由学习服务拓展到生活服务,由为成人服务拓展到为婴幼儿、青少年和老年人服务,包括对孤、老、病、残、幼等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培训服务、就业服务等。可以说,乡镇全体“社区人”都是社区教育中心的服务对象。同时,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社区教育构筑网络服务平台,开设网络学习课程,教育服务已深入千家万户。由此可见,社区教育中心的服务功能将渗透到社区的“每一个细胞”。

第9篇:社区组织建设情况范文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基层计生协会工作的领导

加强基层计生协会建设,充分发挥其作用,对于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稳定低生育水平,为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各乡镇、街道要根据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强计生协会工作的有关指示精神,进一步提高力口强新时期基层计生协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加强基层计划生育协会工作作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内容,作为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基层三个文明建设、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切实加强对计划生育协会工作的领导。要把加强基层计生协会建设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把基层计生协会建设成为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能开展实际工作的群众团体,使之成为做好基层计划生育和其它各项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充实力量,为基层计生协会开展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

基层计划生育协会工作是一项具有显著社会效益的公益性事业。特别是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政府管理职能逐步转变,大量计划生育事务需要广大群众参与和实行民主管理,基层计划生育协会担负的服务任务将日益增加。各乡镇、街道要按照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稳定和加强基层计生协会工作队伍建设,增加投入,在人、财、物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基层协会开展工作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计生协会项目建设是协会组织活动和凝聚群众的基础和有效途径,要以少生快富项目为龙头,拓展思路,提高项目服务质量,努力在项目建设上有新的进展。人事、教育、卫生、财税、工商等有关部门要支持计生协会工作,积极出台相关的优先优惠政策,并扶持计生协会创办的各类服务性经济实体。

要按照市委、市政府《转发市计生委、市计生协关于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协会工作的报告的通知》(市委办通[*]72号)和《转发*市计划生育协会关于计划生育协会工作进展情况和今后工作意见的报告的通知》(市委办通[20*]2号)文件精神,落实协会编制,配好协会专职干部,并参照公务员制度进行管理。各乡镇、街道要高度重视计生协会会长、副会长和专职副会长的选配工作。会长由党委、政府、人大的一位领导担任;专职副会长要在退居二线的老同志中,挑选经验丰富、熟悉群众工作、热心计划生育和计生协会工作的同志来担任。区组织、人事、计生部门要做好计生协会会长、专职副会长的选配把关工作,按照计生协会章程履行好相关手续,由区委组织部门发文公布,并落实好计生工作人员每月60元的岗位津贴。村(居)计生协会会长由村(居)“两委”主要负责人担任,村(居)人口在1800人以上的要配备好一名专职副会长,由各乡镇、街道发文公布,享受与村(居)级计生指导员同等待遇,区财政在年终对困难村(居)给予适当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