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会计准则的认识范文

对会计准则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会计准则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对会计准则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体系 内容 理念

一、新会计准则制定的原则导向理念

1.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遵循的理念

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制定遵循了“原则导向理念”,而旧准则遵循的则是“规则导向理念”。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运用“原则导向理念”,将理念基础、指导思想、体系设计、内容安排、技术标准等融为一体,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包括二部分:一是基本准则。二是具体准则。

2.原则导向理念优势及影响

“原则导向说”是就某一对象或交易、事项的会计处理、财务报告提出应遵循的原则。其并不力图回答所有问题或对每种可能情况提供详细的规则,从而避免“规则导向说”的诸多缺陷,给我国的会计工作带来了重大影响。

(1)奠定了我国统一的会计核算平台,用一套公认、一致、科学的会计标准来规范。(2)有利于国际间的会计协调,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我国投资环境,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3)在原则导向理念下,每个企业对相同会计事项可能会基于不同的职业判断而选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因此,要求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培训,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

二、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理念

1.“国际趋同”理念在新准则中的运用

按照国际通行规则,新准则体系严格界定了会计要素的定义,明确规定了有关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突出强调了资产负债项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既坚持了历史成本,又引入了公允价值;新准则中的会计核算原则,保留了重要性原则、明晰性等原则,谨慎性原则作用趋减,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作用趋增,强调了相关性的重要,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不再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因此,会计核算原则的变化与国际准则是趋同的。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理事会已签署了“联合声明”,对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事实给予了确认和肯定。在会计核算原则、会计计量属性和会计政策选择等方面,新会计准则体系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但是,趋同不等于等同,在关联方交易的披露、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部分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上,新会计准则保持了“中国特色”。

2.趋同理念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里程碑。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也实现了我国会计国际化由被动接轨转向主动趋同、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共同提高的新局面,体现了趋同既是方向、又是互动的基本思想,打通了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与有关国际组织之间平等对话、交流磋商的渠道。使投资者更加信任中国的资本市场和财务报告,将吸引越来越广泛的投资者投资中国企业。提高我国经济国际影响力,有助于我国企业的海外上市。扩大我国企业的国际经济贸易活动。

三、资产负债观理念

1.“资产负债观理念”及其在新准则中的应用

新会计准则体系在对收益的确定、会计要素的定义及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重要性的认识上采用“资产负债观”:即在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准则时,首先规范由此类交易或事项产生的有关资产和负债的确认、计量,然后再根据所定义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资产负债表重于收益表。我国新会计准则在会计要素的定义等方面已由旧准则下的“收入费用观”转变为“资产负债观”。《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第4条规定,企业在取得资产、负债时,应当确定其计税基础;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存在差异的,应当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正是资产负债观的体现。

2.资产负债观理念的优势及影响

(1)会计信息更能满足相关决策者的需要,更具有相关性

新会计准则体系比以往更加关注企业资产的质量,更加强调资产负债表对财务状况的真实公允地反映,更强调企业的盈利模式和资产营运效率,而不仅是经营结果。资产负债观理念的确立有助于企业管理层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企业将对面临的机会和风险做出正确判断,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资产质量和营运效率。企业所提供的信息更能满足相关决策者的需要,更具有相关性。

(2)提高企业决策水平、减少企业利润操纵行为、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新会计准则在确认、计量和财务报表结构方面,确立了资产负债表观的核心地位,提升资产负债信息质量,及时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限制企业的短期行为,突破了传统的单纯的利润考核概念,避免了一些企业侧重于利润表,只追逐短期利益。要求企业只有在所有者权益(净资产)增加的情况下,才表明企业价值增加了。

四、公允价值计量理念

1.公允价值计量的实质及其在新准则中的运用

在新准则的基本准则中,特别增加并强调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公允价值指的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相比以初始成本来计量的成本计量法来说,公允价值计量强调的是对资产的计价要坚持客观的计量,以反映资产的真正价值。资产的实际价值总是随着时间等因素而变动,相比成本计价的静态性,公允价值坚持动态的价值反映,这是新准则的一大突破和亮点。“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主要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股份支付》、《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具体准则中得到了运用。

2.公允价值理念的优势及影响

第2篇:对会计准则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公允价值;国际趋同;企业会计准则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6-0153-01

近年来,iasb和fasb加快了对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公认会计原则趋同的速度,主要表现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和运用范围的规范方面。为此,2006年我国财政部颁布了与国际财务会计准则趋同且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与之前的会计准则相比,这套新准则体系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适度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主要体现在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和债务重组等项目上。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下,本人重新审视和理解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

一、公允价值的再认识

(一)公允价值的内涵

iasb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而在我国2006年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定义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计量”。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理解为:对于某一交易或事项,在活跃市场中,独立参与交易的双方在交换资产或者清偿负债的资产负债表日,根据自己对于市场信息的掌握情况和各自预期的价格,最终在双方能够接受的范围内达成一致的金额

(二)与历史成本的比较

长期以来,历史成本一直作为主要的会计计量属性,即对资产负债进行初始计量之后,不再根据其市值的变化进行后续计量,这无法确保会计信息的及时性,造成相关性较弱,进而影响到了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实质上历史成本只是对过去交易或事项的真实反映,缺乏预测性,难以准确及时反映企业现在和未来的价值。相比之下,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三)优点与局限性

在资本市场金融衍生品不断创新涌现的背景下,公允价值因其真实反映交易实质的优势,在金融工具的核算和金融市场的监管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与历史成本相比,公允价值以市价为基础,能够更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进而为投资者、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分析企业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做出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公允价值虽然能够提供相对及时、客观的信息,但它却不能确保信息的可靠性,原因在于公允价值是以市价为基础,而活跃市场情况复杂多变,造成公允价值的取得和确定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也会造成估价成本过高、估价出现偏差,因此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在缺少或者不存在相似交易的情况下,通过估算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方法来确定公允价值,为管理当局和利益集团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创造了条件,这也加大了公允价值的监管难度,降低了可操作性。

二、公允价值与中国会计体系的结合

在会计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我国06年新颁布的准则的一大亮点,其明确地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并在17个具体准则中适度地运用了这一计量属性,改善了我国会计计量主要局限于历史成本的局面,适应了企业经营环境变化和业务发展需要,有助于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应充分考虑公允价值应用的三个级次:第一,存在活跃市场的,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当用于确定公允价值;第二,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或参照实质上相同或相似的其他资产或负债等的市场价格确定公允价值;第三,不存在活跃市场,且不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等确定公允价值。由于公允价值有时需要估算,这就对会计人员及相关评估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而我国的国情比较特殊,存在会计信息质量与从业人员素质相对较低、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尚不完善、资本市场运营不规范、监管体制不健全、公允价值的运用缺乏实践经验和指导等问题,因此还不具备全面采用公允价值会计的条件。所以在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趋同的过程中,要清醒认识到在我国运用公允价值面临的内外部制约因素。

三、公允价值在我国准则中应用前景和几点思考

我国会计准则已经迈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步伐,今后还会加深趋同的程度,因此国际准则公允价值计量的变化将不可避免得影响我国准则的发展。我国的客观环境要求,在会计准则趋同过程中不能盲目扩大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范围,因此新会计准则在实施过程中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问题做了详细的规定。同时,中国应主动参与国际准则的制定,使iasb能够顾及到到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以提高我国准则趋同的契合度。公允价值更多的反映企业现在和未来的价值,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符合决策有用观的要求。但是又具有较高的估计性,对此建议在国际趋同的背景下,财政部门和监管部门制定出公允价值计量的标准,并在实施的过程中,提供更多的操作示例和应用性指南,同时加强对公允价值相关指标在财务报表中的披露和列示的监管力度,以此来提高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第3篇:对会计准则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小企业会计准则 实施难点 对策

一、引言

小企业虽然规模相对较小,但是数量众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解决我国就业人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经济繁荣,缓解就业压力,进一步鼓励民间投资,加强和完善对小企业的管理,提升小企业的会计管理水平就显得非常重要。新实施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具有统一、简化以及可操作性的特点,削弱了会计管理中的主观性,简化了会计核算方法,因此更具有可行性,在《小企业会计准则》执行的快一年时间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遭遇了实施的困难,本文通过分析这些困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完善策略,这对于《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有效实施,增强小企业的会计管理水平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中遇到的困难

(一)管理部门对小企业的发展存在忽视问题

《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其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小企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认为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占据的比例不大,所以一直存在忽视的问题,比如针对小企业的融资、税收和技术需求方面,都往往存在忽视的问题,就算是《小企业会计准则》放宽了对小企业的融资限制,在税收上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措施,但是这些放宽的条件和优惠的措施往往非常有限,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限制了小企业的发展。

(二)小企业本身的忽视

很多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在财务管理上并没有聘请专业的管理人员,很多财务管理人员非科班出身,大多属于小企业主的亲支近派,在财务管理上仅仅停留在收款和付款,企业领导一方面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财务管理人员由于自身水平的限制,很难做到能够根据国家财务政策的变化而进行适当的会计准则变化,从而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所以在《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期间,很多小企业并不能够有效利用《小企业会计准则》提供的各种优惠措施为企业谋取更大的利益,一般只能够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满足国家财务审计要求,在贯彻执行上仅仅流于形式。

(三)对《小企业会计准则》认识程度不够

《小企业会计准则》不仅仅为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提供了指导,同时在税收政策以及融资方面都进行了一定政策的倾斜,比如降低了贷款融资门槛,增加了贷款抵押途径,降低了纳税额度等。当然这些倾斜都是建立在完善的财务管理基础上,能够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和实施程序来完善财务管理,才能够满足相应的优惠条件,所以对于小企业来说,要想运用好《小企业会计准则》,对于财务管理人员来说,就需要深刻理解《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内涵,规范自身的会计核算和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但是由于受到小企业管理人员本身水平的限制,再加上企业和管理部门对《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宣传力度不够,这让很多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并不能够全面的认识《小企业会计准则》,所以在具体的财务实践中,就很难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进行实施,从而导致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下降,很难为企业赢得税收以及融资等方面的优惠。

三、完善《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的几点对策

(一)加强管理部门推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意识

针对管理部门对《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的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关键还是要从提升管理部门认识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开始,小企业虽然规模较小,但是却具有极高的灵活性和高成长性,不过也正是高成长性,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比如税收、融资、贷款方面的需求,搞活小企业,实际上就是搞活市场经济,提升市场经济的活力,因此要通过宣传和培训,加强管理部门对小企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促进管理部门积极推动《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这种从上至下的推行模式能够有效的消除小企业在贯彻执行过程中的阻力,因为《小企业会计准则》从本质上还是为了促进小企业的经济发展。

(二)提升小企业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重要性认识

首先国家宣传机构和社会媒体要对加强对小企业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重要性进行宣传,提升小企业对重要性的认识。然后国家管理部门要对小企业组织相应的培训,让小企业认识到《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变化,比如计量方式的变化、待摊费用处理方式的变化以及税收和融资方面的变化,让小企业能够充分掌握《小企业会计准则》,并在此基础上能够为小企业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政策上的支持。最后就要从完善小企业的财务机构,提升会计人才综合素质着手,因为新实施的《小企业会计准则》本身存在一定的变化,对于财务人员需要更多的综合素养,因此小企业可以通过招聘和组织培训的方式来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小企业会计准则》在小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四、总结

只有小企业在财务管理上严格遵循《小企业会计准则》,规范财务管理制度,这不仅能够提升会计信息准确度,更为关键的还能够让企业能够获得政策的优惠,从而提升企业的利润水平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卫东.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及问题浅析[J]. 现代商业. 2012(29)

第4篇:对会计准则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会计准则 制定 演化经济学

高质量会计标准即会计准则是高质量财务报告的基础,有力的会计准则执行机制是高质量财务报告的保证。美国次贷危机(sub-prime mortgagecrisis)的爆发,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制定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关注。会计准则作为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是财务会计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财务会计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对制定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追求过程。从20世纪30年代起,国外就已经开始研究会计准则制定问题,会计准则这一术语在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在我国教学中,随之有关会计准则的研究日益丰富。国内外关于会计准则制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会计准则产生的原因、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和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方面。

一、会计准则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会计准则产生的原因是会计准则制定的缘起,早期主要集中于信息使用者需求的研究上,会计准则制定是因为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要求。从内部要求看,会计是一个将原始交易数据加工为信息的过程,因此必须为会计信息的取舍建立一整套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准则等。从外部要求看,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的要求最终促成了会计准则的建立(Paton,Littleton,1940)。1844年,英国公司法承认了股份公司的合法地位,从而普通民众可以合法成为投资者。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范围的扩大,以会计报表来提供财务信息的方式逐渐流行开来,因此1856年的公司法便规定了资产负债表的标准格式(chatfield,1972)。这部公司法中有关资产负债表格式的规定也与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相关。Scott(2000)通过对企业内部的合作博弈模型及企业外部非合作博弈模型的分析,指出“我们需要会计准则和会计准则委员会,甚至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以满足投资者等各方信息需求。我国学者对会计准则产生的原因也有类似认识。如刘峰(1996)和葛家澎等(2003)指出,各国制定会计准则的实践表明会计准则与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没有资本市场、没有公开的信息需求,就没有用于规范信息供给与需求的会计准则。李桂荣(2005)研究了会计准则产生的原因在于规范创造性会计,从而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爆发,使人们认识到创造性会计不是随心所欲,会计虽然在经济生活中起到“商业语言”的作用,但一个互不沟通、混乱繁杂的“语言”显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于是开始了统一和“规范”语言的工作,由此导致了会计准则这一正式规则的出现及其随后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流行。

(二)降低交易成本的需要1937年,coase在《企业的性质》中解释了企业存在的原因是企Ik是通过命令而不是价格来配置资源,组建一个企业的原因在于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Williamson(1985)发展了其核心命题,即企业这种经济制度具其有节约交易成本的效应oCheung(1983)完整地分析了企业的本质就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由此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理论和契约理论开始形成。20世纪90年代起,人们开始运用这些理论对会计谁则进行研究。会计准则的产生是为了有助于达成交易r契约并使该契约能够得到有效地执行(Ball,1995)。ShyamSunder(1998,认为,准则与规则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特别是搜寻成本。在不存在会计准则的世界里通过竞争者之间的谈判,各个企业就会达成根据惯例设计的会计的报告制度。但由于市场可能会失败,所以需要会计准则,这样就能向各个利益方提供正确而充分的企业信息,从而有助于做出正确的决策。谢德仁(2001)认为,会计准则的产生是源于对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安排。不同的会计信息生成规则足以使剩余分享安排偏离其本来的契约安排,从而彻底改变整个剩余索取权契约安排。各利益方对会计准则的关注程度,在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中是不一样的。葛家澍、刘峰(2003)指出,当企业的签约方数量有限目所有签约方在企业中的利益份额较大时,签约方会为每个相关的问题(包括制度心于淡判。对其来说,是否存在一套既定的会计信息生成规则不会显著地降低其交易费用。但股份公司的产生及其规模的扩大,使得企业的契约关系人数量迅速增加,同时各契约关系人在契约中的利益份额迅速降低。在这种情况下,由众多但份额很低的契约关系人在一起讨论并形成约束各自契约的会计信息生成规则,既不经济也不可能。而没有会计信息生成规则,契约关系人对自己利益就无法形成合理的预期,将可能退出企业的契约关系,从而降低股份公司以及整个社会的效率。因此,当股份公司出现以后,预先给定会计信息生成规则,可以有效地节约交易费用。刘浩、孙铮(2005)运用企业所有权理论,罗勇(2007)从内在动因和外在动因两方面更细致、更深入地进行分析也得出“会计准则的产生的缘于降低交易费用(成本)的需要”的相同结论。

二、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研究

(一)国外研究 对经济后果的早期关注是对会计准则制定主体的认识上。Rappaport(1977)开始系统研究会计准则经济后果指出,对规范公司必须报告什么和如何描述其经济活动的准则制定过程来说,需要以一个更宽的眼界,而不是传统的技术会计角度来重新认识。Zeff(1978)首先提出了“经济后果”概念,是指会计报告对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决策行为的影响。此后,“经济后果”学说逐渐兴起,ScoR(2000)认为,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的内涵主要是指尽管存在着有效证券市场理论的启示,会计政策的选择仍会对企业价值产生影响。wans和Zimmerman(1986)在分红假设、债务假设和政治成本假设的前提下,以实证数据解释了经济后果出现的原因。Zeff(2002)又进一步探讨了准则制定征求意见过程中的“政治”游说现象。由于“经济后果”和经济人自利(Self-interested)假设,会计报表的各个利益相关方会对会计准则制定过程进行游说,尽管这可能会造成其他相关人的利益损失。chn,Seong-Yeon(2002)研究了所得税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得出“当的会计准则对投资者产生直接经济后果时,利益相关者会选择游说的途径来维护自身的利益”的结论。

(二)国内研究 国内对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研究集中在以下方面。第一,对会计准则本身存在经济后果的研究。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会计准则存在较为明显的经济后果。如任何一项会计政策的出台总是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有关方面的利益。会计法规比较重大的变动会导致利益关系集团各有关方面利益的重新分配,并产生相应的社会影响(曲晓辉,1997)。孙铮(1999)和王跃堂(2000)等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以减值准备为代表的我国会计准则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经济后果。雷光勇等(2001)指出,在企业真实经济收益一定的前提下,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可

以获得不同的财务报告收益。鉴于会计信息对各个利益关系人决策的影响效力和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不同的财务报告收益可以引起不同的资源配置结果和财富的非生产性转移。陈冬华和陈信元(2002)、陆静等(2002)、刘峰等(2004)、黄世忠等(2004)、李连军(2007)等分别从不同角度检验了会计准则所具有的经济后果(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但紊好东、杨志强(2003)通过问卷调查得出了不同结论,我国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影响远没有达到西方国家的程度。第二,基于经济后果研究会计准则。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社会各界主动参与不多,原因主要是各界对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认识不充分,未能预见到会计准则对企业可能的影响(刘峰,1999,2000)。从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出发,刘峰(2000)率先提及我国会计准则制定中的“游说不足”现象,李宁(2007)对从理论层面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尚处于弱势有效,使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其解释证券价格的功能很小。由于证券价格格受会计信息影响不大,基于会计准则信息对上市公司整体的经济后果未能彰显。曲晓辉和陈瑜(2003)、汪祥耀和刘宁军(2003)、刑树东和孙志梅(2007)讨论了会计准则制定的政治化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对会计准则国际发展的利益关系进行了探讨,论证了会计准则的国际发展过程的政治化程序的必然性。

三、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分析

(一)会计准则制定基础 会计准则制定的基础也被称作会计准则制定导向,其涉及了在会计准则范围内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所以该问题一直是会计理论界、实务界等各方关注的焦点。在国外,倾向性的观点是原则基础的会计准则优于规则基础的会计准则。1997年12月的AAA/FASB研讨会上,美国会计职业界的代表JohnSmith首次提出了“以概念为基础的准则”(Concept--based--Standards)的说法,并且认为概念基础的准则优于规则基础的准则(Rule--based--Standards)。Engle(1999)阐述了管理者利用会计准则形式规避经济交易实质的行为,研究发现,管理者通过虚构交易将本应确认负债的项目确认为权益,因此产生了43亿美元的成本。安然事件后国外对会计准则的原则基础和规则基础的研究可谓数不胜数。Mason和Gibbins(1991)认为,原则基础的会计准则从总体上优于规则基础,更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Nelson等(2002)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得出结论,从业者包括公司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更偏爱具体的会计标准。Dye(2002)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Nelson的观点。Nelson(2003)通过对上市公司管理层及审计师的问卷调查得出结论,会计准则越具体管理层越可能通过交易进行利润操纵。webster和Thomton(2004)以加拿大资本市场为例,发现原则基础的会计准则及其所赋予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空间有助于提高财务报告盈利质量。但对会计准则的制定基础的认识也有不同的观点。以原则基础制定的会计准则过于抽象与简单,不仅需要会计人员运用大量的职业判断,而且由于留给了企业会计人员更大的选择余地,从而更容易粉饰财务报表(Watts和zimmerman,1979)。Schipper(2003)对当前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如何转变为原则基础会计准则提出了质疑。2003年7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向国会提交了《按照2002年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第108节第4小节的要求对美国报告采用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体系的研究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既不赞同采用基于规则的会计准则,也不赞同采用纯原则(Principles--only)的会计准则,而是提出目标导向(Objeetive--oriented)的新观点。我国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基本上是规则导向的,1997年及其后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总体上偏向原则导向(张为国,2005)。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更多地体现了原则导向的特征(张力、陈许高,2007)。我国会计学者对会计准则制定基础的讨论主要是在安然事件之后。葛家澍(2002)对会计准则制定基础作了一个概括性描述,认为制定一项高质量会计准则其指导思想是按美国制定公认会计原则(GAAP)从所遵循的详细的“规则基础”,还是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制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所遵循的简明的“原则基础”,是一个有争议而必须通过反复实践才能回答的问题。关于“原则基础或规则基础哪个更优”的讨论研究文献有很多。如平来禄等(2003)从自利经济人假定出发。研究了规则导向和原则导向的优缺点。同时吸取原则和规则的优点,以目标为导向制定我国会计准则(路德明、邱昱芳,2003;裘宗舜、李栗,2004;林钟高、韩立军,2005;张美霞,2005)。从会计监管的视角,洪剑峭和娄贺统(2004)提出,准则基础的变迁应该与具体的会计监管环境相适应,在会计监管相对较弱的环境中选择规则基础的会计准则。基于制度安排与规则的自我执行理论,贺建刚和刘峰(2006)提出,如果制度安排能够较好地约束内部人的机会主义行为时,原则基础会计准则有助于实现投资者保护观的目标,相反,规则基础会计准则有助于其自我实施。吴水澎和刘启亮(2007)将会计事项分类,认为对确定性处理会计事项采取体现原则性要求的规则基础会计准则主要体现程序理性。而对不确定性处理会计事项采取体现结果理性的原则基础会计准则。基于政治学视角,张力和陈许高(2007)分析了美国2002会计改革法案的政治机会主义倾向,认为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有存在的合理性。但以上这些研究多是从理论层面进行规范分析,没有取得严格的实证证据作为支撑。魏明海(2005)从理论推演和数据实证两方面得出结论,我国会计准则制定要选择基于原则基础的规则基础。刘慧风和陈宏伟(2005)的规范理论研究也支持该结论。张为国(2005)也基于规范和实证综合分析的结果,指出原则基础会计准则和规则基础会计准则各有利弊,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不应只选择其中一种,而应根据不同情况综合运用。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学者并未倾向会计准则制定的原则基础,视具体情况选择制定基础是大多数学者赞同的观点。

(二)会计准则制定主体 会计准则的制定主体是指会计准则的制定者,构成合理的制定者有利于制定出高质量的会计准则。Carey(1969)认为,美国早期对铁路和公用事业会计的政府管制并未导致更可靠的财务报表,而未受管制企业的会计实务却有较大程度的改进,因此,其反对将上市公司会计规则的制定权赋予联邦贸易委员会这个政府管制机构。以GeorgeMay为首的,与纽约证券交易所合作的专门委员会1932年向股票上市委员会提交了一封信,该信建议纽约证券交易所应要求上市公司遵循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应当由包括公司管理^员、律师、会计师等的专家委员会经过研究后确定(zeff,1972)。Nolan(1972)认为,众多的规则必须由像FASB这样的机构来制定。Most(1986)提出,会计准则应

该由一个研究型组织制定,一个合适的研究型组织应该包括学术界的优秀人才,并得到职业界和产业界的资助。当然,这一研究型组织制定出的会计准则应该接受注册会计师协会的支持或否决。我国关于会计准则制定主体的大部分研究结果并不支持完全由政府及相关机构制定会计准则。按照“无知之幕”的要求,准则制定者应该是毫无自身利益要求的无利益关系人(薛云奎,1999)。由专职的、来自各利益相关主体的专家组成独立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有利于制定出高质量会计准则(裘宗舜、韩洪灵,2003)。陈冬华和陈信元(2003)、纂好东和杨志强(2003)、吴联生(2004)、雷光勇和姚晗(2005)、王建新(2001;2005)、张嘉兴和张俊民(2006)、宋英慧和高铭(2007)、李宁(2007)、李桂荣(2007)、林钟高和徐虹(2007)分别从会计准则制定权的博弈视角、游说视角、创造陛会计视角、熵理论视角等对会计准则制定主体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均赞成利益相关者参与会计准则的制定,社会各方广泛参与会计准则的制定是在更大程度E提高会计准则公正性的基础。基于博弈分析,林钟高、韩立军(2005)与高筠燕、卢锐(2005)指出,政府在准则制定权的博弈中处于强势地位,会计准则制定权合约配置应以政府为主导、民间机构为辅助的结合方式。罗栋梁和孙建华(2007)特别提出,机构投资者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应该参与也有条件和能力参与会计准则的制定。就利益相关者参与会计准则制定的现状,吴联生(2002)发现会计实务界很少参与会计准则的讨论,特别是与会计准则直接利益相关的工商界,几乎没有对会计准则发表任何意见。杜兴强(2003>电有相同的研究结论。吴联生(2000)指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在某些方面不能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求,是我国利益相关者较少参与会计规则制定的一个必然的结果。杜兴强(2003)认为,遴选国有企业管理当局的权利是一种典型的廉价投票权,因此,国有企业管理当局只须迎合上级主管机关的意志即可,不会真正关注企业的经营情况,其当然也不会关注对企业财务业绩有影响的会计准则制定情况。吴联生(2004)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利益相关者在参与会计规则制定方面存在“搭便车”倾向以及缺乏合适的渠道来参与会计规则的制定,是造成利益相关者对会计规则制定的参与程度不高的重要原因。刘峰(2000)经过理论分析认为,我国利益相关者参与会计准则热情不高的原因在于对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未能充分认识。

(三)会计准则制定程序 会计准则在制定过程中如果能够遵守一套完整、充分、严密、稳定的程序,准则制定的独立性、公平性和公开性就能够得到保证。杨有红(1999)与王建新(2001)建议,将博弈机制引入会计准则制定过程并建立高度标准化的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在借鉴FASB和IASB的会计准则应循程序的基础上,2003年7月财政部颁发了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从此,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分为立项阶段、起草阶段、公开征求意见阶段和阶段四个阶段。但学者们建议对此还应该进一步完善。遵守公开的应循程序,对拟立项的准则公开讨论意见稿或举行听证会,并将有关的问题、原则和方法、相关理论等全部加以公开,在制定过程中最大限度的让各利益集团参与并发表意见(裘宗舜、韩洪灵,2003)。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有着保密性的特点(陈萍,2006),我国会计准则起草拟订的整个过程对普通公众而言都是保密的,缺乏多次征求意见的环节,对于准则制定过程中背景材料和讨论情况也是很少向外界披露,这使有动力参与准则制定的利益相关者被拒之门外。因此,准则制定机构应当适当公开准则制定程序,方便大众加入制定讨论。基于演化经济学理论,林钟高和徐虹(2007)提出,建立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反馈系统,让会计准则制定能够更多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刘峰:《从会计准则的性质看会计准则的制订》,《会计研究》1996年第2期。

[2]郭敏、孟宪芹:《会计准则的性质:基于契约论视角的分析》,《管理世界》2006年第12期。

[3]雷光勇:《企业会计契约:动态过程与效率》,《经济研究》2004年第5期。

[4]平来禄、刘峰、雷科罗:《后安然时代的会计准则:原则导向还是规则导向》,《会计研究》2003年第5期。

[5]洪剑峭、娄贺统:《会计准则导向贺会计监督的一个经济博弈分析》,《会计研究》2004年第1期。

[6]吴水澎、刘启亮:《会计事项、准则公共领域与会计信息真实性》,《会计研究》2007年第6期。

[7]吴联生:《利益相关者对会计规则制定的参与特征》,《经济研究》2004年第3期。

[8]刘浩、孙铮:《会计准则的产生与制定权归属的经济学解释》,《会计研究》2005年第12期。

[9]吴联生:《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需求的调查分析》,《经济研究》2000年第4期。

[10]杜兴强:《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对会计准则的态度及对策》,《会计研究》2003年第7期。

[11]Paton, W.A. and A.C.Litfleton, An Introuduction to Corporate Accounting Standards. AAA, 1940.

[12]Eldon S. Henderikson. Accounting Theory. Homewood Richard Irw in Inc, 1965.

[13]Scott, William R.Financial AccountingTheory.2nd eel Prentice Hall Canada Inc, 2000..

第5篇:对会计准则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会计准则 存在问题 对策研究

一、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概况

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我国会计准则的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不仅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也探索出了一条基于转型国家会计国际化的道路,赢得了国际会计界的广泛赞誉。我国会计准则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普遍都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和实施的实际效果给予了较高的评价。(1)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准则体系。(2)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实质趋同。(3)较好地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4)推动了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研究。

二、我国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分析

1.基本会计准则功能相对模糊。从基本会计准则实际所发挥的作用看,并未起到在理论上对具体会计准则进行指导和解释的作用,应有的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由此造成基本会计准则功能乏力,使用价值大打折扣。我国制定具体会计准则的主要依据并未采用基本会计准则。

2.会计准则内部逻辑一贯性较差。会计准则应当逻辑一贯。然而我国会计准则却存在较多的逻辑不一致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对于经济形式不同但性质相同或相近的交易或事项,不同的会计准则作出了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处理规定。

3.会计准则的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不够我国会计准则在这两个方面做的都还有些不够。(1)会计准则的可理解性较差。(2)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较差。

4.会计准则之间或与相关法规之间协调不够。(l)会计准则内部不够协调。(2)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不够协调。(3)会计准则与其他相关法规不够协调。

三、建立我国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对策建议

1.制定明确的会计目标。明确会计准则目标是制定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前提,也是完善会计准则的首要工作。虽然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一一基本准则》确立了决策有用观这一会计目标,但是并没有详细阐述其内容。笔者认为,在会计目标中至少应该明确以下内容:

(l)会计信息优先为谁的决策服务?即信息提供的对象。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相对于不同的信息使用者而言的。会计准则要能够促进资本市场交易的活跃和资源配置的优化,首先就必须能够使投资者从所制定的准则中获益。但是,投资者优先并不意味着不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会计准则作为一种生产关系,具有经济后果,影响利益相关者的经济行为,并具有很强的财富分配效应。因此会计准则应当也必须全面考虑和较好地协调各方利益。

(2)什么样的会计信息对决策更为有用?我国现行的和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都没有对此进行说明。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作出了层次划分,可供借鉴。

2.完善会计准则制定程序。针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程序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儿点意见:

(1)增加会计准则制定人员的代表性。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应当减少政府官员的代表,特别是财政部官员,同时增加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中国职业经理人协会、中国人民银行(或中国工商银行)、全国总会计师协会等组织的代表。(2)增加起草阶段的公开性。我国会计准则在起草阶段一般是不公开的。但是,这一阶段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下一阶段所起草的研究报告、准则草稿的质量和对某些问题的倾向性处理。(3)实行“投票表决制”决定会计准则是否。我国会计准则是由“会计司按规定程序报送财政部领导审定”。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委员只有提供咨询意见的权力,没有表决权。这与AFSB和IASB的做法都不一致,不利于调动各委员的积极性,不利于产生高质量的会计准则。

3.以目标为导向完善我国会计准则。我国会计准则采用以原则为基础的IAS为参考范本,但同时又了较为详细的“指南”和“讲解”,因此可以认为类似于目标导向模式,这可以说是我国会计准则的成功之处。2000年实施的新《会计法》将原来对会计工作的要求由“真实、合法、完整、准确”修订为“真实和完整”,就是为了避免某些形式上合法而信息并不真实的会计操纵行为。2001年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更是明确将“实质重于形式”作为一项重要的会计原则,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4.继续加强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我国特定的会计环境决定了会计的中国特色。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会计特色不能扩大化,即不能把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差异,都认为是中国特色,否则会阻碍会计国际化的讲程。

5.建立科学的会计准则质量评价体系。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应该有相应的评价体系。建立会计准则评价体系,有助于我们发现和认识现行会计准则中存在的问题,也有助于为财政部制定和完善会计准则指明方向。会计准则质量评价既要重视制定结果和实施效果,也应重视制定过程。因此在会计准则质量评价体系中,既包括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评价,也包括会计准则理论评价标准,还包括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会计准则质量评价指标应该级次分明,并具有可操作性。

四、结论

我国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带来了较多的负面影响。直接的负面影响有:导致会计信息制度性失真;导致利润操纵行为;导致经营者逆向选择;导致企业短期经营行为:导致会计准则成本增加。间接的负面影响有;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给投资者和债权人造成损失;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制定明确的会计目标。建议以决策有用观作为我国的会计目标。同时建议进一步明确会计报告使用者的优先顺序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层次结构。完善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建议借鉴AFSB的作法,增加会计准则制定人员的代表性,提高会计准则制定程序的允当性。以目标为导向制定我国会计准则。建议按照目标导向会计准则的要求修订我国会计准则。加强会计准则理论研究。建议会计学会、会计期刊、会计专业院系等会计组织加强对会计准则研究的组织和宣传,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为完善我国会计准则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刘峰.会计准则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第6篇:对会计准则的认识范文

 

一、会计准则的概念

 

“会计准则”是由“会计”与“准则”组合而成的一个复合词,从不同的角度对会计准则进行解读:若从行为标准或依据来诠释准则,会计准则是财会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应遵循的标准;若将其理解为测试、计量的标准,会计准则便是对财会人员所完成的工作进行测试、评价的尺度。

 

二、会计准则的性质

 

1.会计准则是一种技术规范。倾向于将会计准则作为一种纯粹客观的约束机制,一种技术性的规范手段,是“检验实务的标准和未来实务改良的指针”,其必须是“有序、系统、内在一致的,应该与可观察的客观现实相吻合的,且它们应该是不受个人所左右的、无偏见的”。技术性是会计准则的自然属性,这是准则发展过程中关于准则性质的第一种观点。

 

2.会计准则是一种产权制度。这种观点有刘峰提出,首先,会计准则是凭借对会计行为的约束,达到对产权保护的目的,换句话说,任意的会计准则、制度或其早期形式,都表现出保护一些特定主体的产权的倾向;再者,会计准则约束了会计信息,它的基本结构为产权经济模式的自然反映。

 

3.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会计准则不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规范,它可以产生直接的“经济后果”。来自于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可以取得的经济利益,有很大部分直接被这些数字左右。这样,最终颁布的会计准则既要遵循会计本身的基本原则,又要考虑经济后果。

 

4.会计准则是一种公共合约。这种观点认为,会计准则是一份关于通用会计规则的公共合约(通用合约),它的产生是由于对一般通用的会计规则制定权以一种公共合约安排的形式来替代原先的单个企业的私人合约安排更能节省交易成本而导致的。这种合约是不完全的。

 

5.会计准则是一种“公共物品”。这种观点认为会计信息是一种典型的公共物品,指当会计信息被公开时,所有人可以享用;这里的所有人,不仅囊括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法定使用者,例如债权人、股东等,而且包括有些“搭便车”的,比如公司的竞争对手等。

 

三、会计准则动因理论

 

会计准则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会计准则发展的动力何在?研究会计准则动因理论,有利于我们正确、深入地认识会计准则的性质,从而更好地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

 

1.两权分离论。会计准则制定是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当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时,企业资源的委托人对企业的控制减弱,于是站在委托人自身利益的角度,就需要受托人担负起一种“会计责任”或“报告责任”,也就是把资源的安全、完整及实际利用状况阐释给委托人。

 

2.产权变动论。从产权角度来看,节省交易费用推动了会计准则的制定。产权变动是促进了会计准则发展,由于产权关系日益复杂而产生了会计准则。这种论点也提出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准则制定的真正动因,随着股份公司出现,两权分离现象的产生,促使对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规范化要求的提出。

 

3.动因理论小结。总结上述会计准则的发展规律,我们知道:会计准则的产生,不仅要在本国内集思广益,最大限度上平衡社会各界意见;而且还要依据国际会计准则,把国家间的差异缩减到最小,从而实现共同繁荣的景象。这便是会计准则发展之规律,也是其发展之必然趋势。

 

四、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

 

对准则制定机构、制定人员以及制定程序等作出安排,这些方式或细节内容也就是所谓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指。会计准则的科学性、权威性、实用性和有效性与会计准则制定模式息息相关。

 

1.会计准则制定基础(导向)。会计准则制定的基础同时也叫会计准则制定导向,之所以该问题长期成为会计理论和实务界重视的研究课题是因为它包括了在会计准则范围内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会计准则制定基础主要分为原则基础、规则基础、目标导向。

 

在国外倾向性的观点认为原则基础从总体上要优于规则基础的会计准则,原则基础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更有利。

 

目标导向观点的提出使得原来的会计准则制定的原则基础和规则基础之争变为在原则和规则之间寻找最优的均衡点。它涵盖了原则导向,同时吸收了规则导向的优点。

 

2.会计准则制定主体。会计准则的制定者也就是会计准则的制定主体。要想产生高质量的会计准则,首先应该有构成合理的制定者。主要分为民间团体模式和政府管理模式。

 

由民间团体单独,或是在政府授权监督下制定会计准则的模式即为民间团体模式,也就是让一个研究型组织来制定准则。对于一个合适的研究型组织,学术界的优秀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同事,其还需要职业及产业界的资助,以美国、英国、加拿大的会计准则制定为代表。

 

政府管制模式指的是政府或政府部门在立法和行政权力的基础上来制定会计准则,从而能够直接控制各类会计经济活动及交易行为的模式。

 

3.会计准则制定程序。会计准则制定程序很容易理解,就是制定会计准则应该遵循的程序。在制定会计准则时,要想保证其制定的独立性、公平性和公开性,就必须依照一套完整、充分、严密、稳定的程序。

 

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立项、起草、公开征求意见和阶段。在形成的过程中,透明度相对较低。由于事前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或是由于认识不足而匆匆立项,会给具体会计准则的拟定工作带来困难。

 

五、关于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经济学思考

 

1.虽然国内外已经在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研究中有了诸多研究成果,但是时至今日,对于提供完美的财务会计报告这一目标,还没有一个国家或国际组织的会计准则能够达到,所以我们还要继续对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深入研究。

 

2.随着经济得不断向前发展,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必然推动会计准则随之变化,由此可见,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由于传统制度经济学方法既不能真实地体现出会计准则制定基础、主体、程序等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又不能反映会计准则制定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很难对会计准则制定进行动态分析。

 

3.演化经济学理论可以针对动态过程的演化进行分析,利用演化经济学理论对会计准则制定模式进行研究可能在未来成为一种崭新的研究思路。

第7篇:对会计准则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国际会计准则 新会计准则 比较

一、会计准则制定机制比较

(一)会计准则制定基础比较。

国际会计准则建立在高度成熟、完善的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对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对会计行为进行监管配套的法律法规比较完善、监管力度也比较强,没有太多的例外处理规定,也没有清晰的界限门槛的规定,并且内容比较精炼,着重原则概况,因此可以说是原则导向的。目前,我国的经济改革开放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管理体制仍较不完善,我国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还很低,参差不齐,并且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既有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对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进行规范,又有大量的应用指南对一些会计问题做出规定。因此,我国的会计准则更倾向于基于原则的规则导向会计准则。

(二)会计准则制定模式比较。

国际会计准则是由民间机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制定的,并且不具有法律强制执行力。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具有独立的地位,在准则的制定问题上拥有绝对的权利,能做到较好的平衡与效率。长期以来,我国的会计准则的立项、起草、实施和完善等工作都由国务院财政部来承担,尽管我国在财政部为主的前提下同时还成立了会计准则委员会,但我国的会计准则委员会是事业单位,在性质上属于咨询委员会的性质,无权制定会计准则。可见,我国是由政府机构制定会计准则,并且会计准则属于法律体系中的国家行政规章,是作为国家法律或法规的一部分而存在的,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与强制性。

(三)会计准则制定方法比较。

为了保持各会计准则之间内在逻辑的统一,提高财务报表的可比性,国际会计准则把“编报财务报表框架”作为制定会计准则参考的概念框架,对会计的基本假设、财务报表的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以及它们的确认和计量等规定做了事先明确。国际会计准则中的“编报财务报表框架”不是会计准则体系的组成部分,且游离于法律体系之外,不具有法律效力和强制执行力。纵览我国会计准则建设的历程,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形成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而是以基本准则予以代替。将会计的基本概念都归集到了基本准则之中,统驭着整个会计准则体系,并且我国的基本准则是依据《会计法》来制定并构成法规体系的组成部分,具有法律效力和强制执行力,是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会计准则内容比较

(一)基本会计准则内容的比较。

基本会计准则在我国整个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起统驭作用,其主要规范了会计要素的定义、确认、计量和分类、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告目标、会计基本假设和原则等内容。与我国基本准则向对应,在国际会计准则中表现为“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其内容与我们的基本准则有许多相似之处,但该框架不是准则体系的组成部分。虽然我国基本准则的内容在绝大多数方面与国际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都实现了实质性的趋同,但由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和法律环境的问题,二者在法律地位、目的、结构、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多个地方仍存在一定的细微差别。

(二)具体会计准则内容比较。

1.公允价值的谨慎应用。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中,最大的亮点就是系统而全面的导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但是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应用仍然采取了稳健的、适度的、谨慎的态度,这是由于目前我目前尚属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资本市场还不发达,如果不加限制的引入公允价值,就有可能出现公允价值计量不可靠,甚至会有人利用公允价值来操纵利润。而国际会计准则中比较推崇公允价值的使用,其规定的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要比我国宽许多,限制也更少。而国际会计准则则主张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2.资产减值的问题。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应收账款、存货、消耗性生物资产等流动性较强的资产的减值损失可以转回,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长期性资产的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的会计期间就不得转回,即使其价值得以恢复”。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规定与我国原来的规定是一致的,即所有资产发生减值时均需要计提减值准备,减少当前利润,同时资产负债表日减值因素消除后减值准备均应在原已计提的减值金额内转回,相应增加利润。

3.关联方交易的披露。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明确规定,“一方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以及两方或两方以上同受一方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构成关联方,而仅仅同受国家控制而不存在其他关联关系的企业,不构成关联方”。我国之所以这样规定,主要是由于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企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受同一主体即国家控制的企业数量众多,这些企业形式上虽然都受国家控制,但实质上这些企业之间的交易并不会构成关联交易。如果把所有国企都被看做关联方,他们之间的交易就必须作为关联方交易进行披露,那么企业就要负担难以估计的披露成本,并且还会掩盖真正的关联交易。所以,与国际会计准则不同的是,我国新准则规定只有同受国家控制的企业之间存在投资控制关系时,才构成关联方。

会计作为一种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和统一已是大势所趋,全民所向,世界各国都在朝此方向发展。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也早已认识到这一趋势的所在,因此,新会计准则在制定过程中,始终是以国际会计准则为蓝本,充分借鉴了国际惯例先进的制定方法和思路,通过以上比较可以发现,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除了极少数领域还存在一些差异之外,我国会计准则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高度趋同。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Z].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刘锦芳.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分析[J].财会通讯,2007,(4).

第8篇:对会计准则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新准则;会计职业判断;会计信息质量;运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5-0219-02

一、 会计职业判断及其影响因素

会计职业判断,指会计人员根据会计法律、法规和规章等会计标准,充分考虑企业现实与未来的理财环境和经营特点,运用自身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通过识别、计算、分析、比较等方法,对不确定性会计事项所作的裁决与断定的思维过程。会计职业判断的成因,往往与不确定性联系在一起,会计职业判断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会计认识的多元性及会计规则的不完备性。从本质上说,会计职业判断既是一种正确执行会计规范的会计行为,也是一种人脑进行信息处理的认知过程。企业财会人员是会计职业判断的主体,财会人员的相关知识和工作经验对积累是会计职业判断的基础,同样,企业的会计准则、会计法规以及国家的统一会计制度、相关法律法规等都会约束会计职业判断。之所以在现行会计准则中存在会计职业判断有以下原因:

(一)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

会计是要将人们的经济行为通过确认计量报告予以反映,人们的经济行为不能脱离社会环境而存在,社会环境、经济环境都存在不确定性和多样性。会计若要将不确定的经济行为予以计量报告,在此过程中就需要将人们的不确定经济行为予以判断分析,将其量化。会计人员需要对一些具有不确定性的经济业务加以职业判断,涉及的事项主要有四方面,一是经济事项本身难以精确测量。二是经济业务在时间上延伸到未来,对企业财务状况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影响程度难以确定。三是经济业务本身复杂多变,难以准确反映。四是一些营销创新措施,如超“新三包”服务承诺、以旧换新、名目繁多的有奖销售、复杂的销售优惠等,由于这些经济业务条款复杂、性质多变,其所涉及的未来结果都有高度的不确定性,难以准确反映。

(二)会计认识的多元性

会计认识的多元性在于不同的人对于会计的各项规定或者各种条款的理解可能是不同的。由此导致了必须通过会计的职业判断才能完成。例如,收入实现的标准是风险报酬的转移,但在不同的交易方式中,风险报酬转移的时点到底是以什么为标志,只有不同人的认识是不同的,这些只能职业判断来完成。

(三)会计规则导向向会计原则导向的演变

会计准则是会计人员处理业务的依据与准绳,人们希望会计准则的制定最好能够更加细化,更加具有指导性,为此,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成为许多国家制定会计准则的指导思路。

现实社会中,以美国为代表的会计规则导向制定的会计准则其问题之多,已成为社会各界诟病的根源,即使投入最再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规则导向下的会计准则都不会避免其固有的缺陷。所以会计原则导向逐渐成为现阶段会计准则制定的主导理念。按照原则导向的精神和意图,会导致利用职业判断的机会比较多。目前从我国新会计准则来看,基本与国际准则的制定是保持一致的,即以原则导向为会计准则制定的基本精神,这就导致会计职业判断将会得到大量的应用。

(四)资产负债观理论的应用

所谓资产负债观,是指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在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准则时,首先定义并规范由该类交易或事项产生的相关资产和负债或其对相关资产和负债造成影响的确认和计量,然后再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收益的确定不需要考虑实现问题,只要净资产增加,就作为收益确认。在资产负债观下,会计准则制定重在规范资产和负债的定义、确认和计量,利润表成为资产负债表的附属产物。要保证资产负债观的贯彻与执行,必须准确计量资产负债价值,而最佳的计量属性是公允价值而非历史成本,为此,大量的会计职业判断会因为资产负债观理论的应用而出现在现行会计准则之中。

(五)会计目标理论的要求

会计目标理论认为:会计目标是整个会计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无论是会计对象还是会计要素或者会计计量都是要为会计目标来服务的。会计目标分为两类:一是决策有用观,二是受托责任观。无论我们倡导那种观点,都要求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可靠、及时。会计职业判断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及时、可靠与真实而产生的,良好的专业的会计职业判断必须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从这个角度来说,会计职业判断也是为完成会计目标而服务的。

二、正确认识和运用分析会计职业判断

(一) 固定资产准则中运用的职业判断

固定资会计准则中所涉及的会计职业判断包括:固定资产确认条件条件是“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作为会计人员,准则不能只凭固定资产入账一张发票就作为入账的依据,要对固定资产己达到状态进行确认,确认预定可使用状态这个实质,其中,涉及到对资产的试运行性能、安装进度及预算情况的判断。在固定资产入账价值(例如使用历史成本还是现值、公允价值)、折旧年限、净残值、预期实现经济利益方式等多方面也许进行会计职业判断。

(二)关联方关系及交易准则中运用的职业判断

由于关联方之间可能存在有碍公平交易的因素,为操纵利润提供了可能,因此对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进行充分披露,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企业会计制度》第148条、149条规定,在存在控制关系的情况下,不论关联方之间有无交易,都应披露关联方的情况;在存在关联方交易时,应披露关联方关系的性质、交易类型及其交易要素。虽然《企业会计制度》给出了关联方关系的判断标准,但是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合营与联营等概念,基本上需要判断加以确定。同时,在判断时,主要应当看其关系的实质,即在处理与企业的交易时,是否存在有碍公平交易的因素,交易结果是否影响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等。此外,《企业会计制度》还规定,关联方交易应当分别关联方以及交易类型予以披露,类型相同的关联方交易,在不影响财务报告使用者正确理解的情况下可以合并披露。显然,上述规定体现了重要性的原则,但对重要性的标准却没有明确的规定,只能根据经验和实际情况作出具体判断。

(三)收入准则中运用的职业判断

会计准则规定企业销售收入的确认标准是风险报酬观,当企业的交易事项发生之后,会计人员需要判断收入能否确认、确认收入的时间、收入确认的金额等。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在新的销售收入确认标准面前,不得不做出更高的要求。

(四)借款费用准则中运用的职业判断

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包括资本化和费用化,财会人员在进行会计实务处理时,应该运用的职业判断包括以下几方面:借款费用应予以资本化的资产范围;每期产生的借款费用是应该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还是应该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开始确认资本化的时点,以及每期资本化的金额;对于因某些原因导致的资产购建或生产活动中断的业务,中断期间的所发生的借款费用是应该继续资本化还是中断资本化;对于停止资本化的时点也应该做出职业判断。以上五个方面的界定主要看经济业务的实质,而不能只看经济业务的表面形式,要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来判断借款费用资本化的问题。因此,财会人员只能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业务经验进行具体的职业判断。

(五)或有事项准则中运用的职业判断

或有事项是指企业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形成的一种状况,其结果须由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由于影响未来事项的不确定因素不能由企业控制,因此不确定性是或有事项最根本的特征。无论是或有事项的结果,还是可能由此产生的现时义务的金额,都需要通过估计或判断加以确定。可以说,会计职业判断贯穿于或有事项会计处理过程的始终。或有事项可能形成一项资产、负债、或有负债、或有资产。财会人员除应充分领会准则的精髓外,还需要掌握大量的与或财会人员有事项有关的企业内外资料以及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敏锐财会人员的洞察力和严密的逻辑推断力。会计财会人员职业判断在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中主要体现在或有事项的确认和或有事项的计量等等。

(六)其他一般业务准则中运用的职业判断

《企业会计准则》中合并财务报表部分规定,应当以控制为基础对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予以确定。应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条件是,企业对其他单位有实质控制投资如占该单位资本总额50%以上(不含50%),或虽然占该单位资本总额不足50%,但实质上已经控制该单位的产权,另外,在合并报表的编制时,当母子公司会计政策不一致,从而导致会计报表所使用的的处理方法等,此时应该需要会计人员进行会计职业判断。

会计职业判断在会计准则的应用不仅仅存在于以上几个方面,在实际执行会计准则的过程中,需要有更多的会计准则项目予以关注。

参考文献:

[1] 张林.“确凿证据”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J].财务与会计,2007,(11).

[2] 汪士果.论会计职业判断[J].财会研究,2008,(7).

[3] 陈燕.基于会计职业判断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现实选择[J].南华大学学报,2004,(5).

第9篇:对会计准则的认识范文

本文不打算从会计技术视角来解释《准则》的应用规范,而是结合实体经济的发展现况谈谈如何有效开展成本会计工作的问题。不难理解,一项工作的完成需要具备这样几个要素:工作主体、工作内容、结果评价。由此,这也就成为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对新会计准则的认识

根据“百度百科”对新会计准则的界定可知,新会计准则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其他企业鼓励执行。新会计准则体系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2005年。财政部先后了6批共22项会计准则的征求意见稿,最终在2006年初构建起一套企业会计准则的完善体系。

从中,可以将就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认识:

(一)新会计准则的出台目的。我国上市公司在年度会计报表披露时,往往存在着信息失真的现象。抛开人为技术避险的问题存而不论,旧会计准则增大了成本费用的组成要素,从而就在制度层面客观拉低了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这样一来,就使得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未能得到真实的体现。

(二)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基础。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基础包括两点:(1)对国际会计准则的辩证吸纳;(2)对原有会计准侧的扬弃。这里需要指出,根据国情来进行会计准则的优化十分必要,这不仅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也能切实与我国经济事实相契合。

二、认识引导下成本会计工作内容的变化

以生产性企业为例,新会计准则对成本会计工作内容的影响可选择以下两点来进行讨论。

(一)生产成本核算的变化。如,原计人当期损益的费用支出,现要求计人产品等存货的成本。主要包括:除工资总额和职工福利外的其他职工薪酬中,应由生产单位员工承担的部分;需长时间的构建或生产活动才能完成的产品存货,所发生的借款费用的资本化部分等。

(二)直接材料成本核算的变化。如果用于生产的原材料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那么就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并确认相应的资产减值损失,列人当期损益;对已经计提存货价值准备的生产用原材料、周转材料等存货,需要结转其存货跌价准备。也就是借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贷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科目;用于销售的产品存货的跌价准则在确认销售收人的当期予以结转,冲减销货成本。如此一来,就能保证在会计处理手法保持基本统一的情况下,对所有资产减值准备进行转销。

以上两点的会计成本工作变化只是所举出的例子,但从中也不难发现,其中的变化也是十分细微的,从而需要会计人员在业务开展中加强对新会计准则的掌握。

三、变化影响下的合理化路径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变化影响下,企业成本会计工作开展的合理化路径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构建。

(一)增强对新会计准则的掌握。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使得我国成本会计工作与国际实现了接轨,这对于优化与国外企业的经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在我国经济开放度不断提升的当下,各类型企业的会计人员都应增强对新会计准则的掌握。本文以生产性企业为例进行了工作变化讨论,而对于商贸企业而言仍含有新会计准则的制度安排。因此,企业应通过组织培训、外派学习的方式来促进这一工作的开展。另外,作为上市公司而言,在目前日益规范的市场环境下应借助新会计准则,客观、准确的实施成本核算活动。_

(二)充分利用会计电算化系统。会计电算化是借助财务软件所开展的会计工作形式,其能在准确性、高效性、全面性的方面助力企业的成本会计工作。随着新会计准则的颁布,里面的诸多细节通过利用财务软件将能很好的给予执行。同时,财务软件所提供的数据信息也将为企业完善成本控制工作提供参考。

(三)完善会计工作的控制机制。控制作为一种管理职能,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受到会计成本核算的事后性影响,完善会计工作的控制则主要体现在事后控制上,即根据新会计准则而得到了成本核算数据后,应在成本发生研判的基础上采取措施给予控制。最终,为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提供内控基础。

新会计准则对于企业成本会计工作的影响主要在于会计要素的归属方面,而对于企业来说则需要在新的制度安排和核算结果下进行成本控制。可见,这也构成了本文立论的价值取向。不难预测,在这一价值取向下的成本会计工作将能真实实现新会计准则颁布的初衷,而与国际经贸合作实施接轨。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