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范文

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

第1篇: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范文

关键词:增值税转型;固定资产投资;影响

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允许企业抵扣新购入设备所含的增值税,同时取消进口设备免征增值税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将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征收率统一调低至3%,将矿产品增值税税率恢复到17%。增值税转型将消除我国过去生产型增值税制产生的重复征税因素,降低企业设备投资的税收负担,在维持现行税率不变的前提下,是一项重大的减税政策。

一、增值税转型概述

增值税,就是针对商品的增加价值部分课征的税,增值税具有“道道征税,税不重征”的特点,这一特点使纳税人税负相对公平,有利于促进商品的生产流通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因此,被世界上 110 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采纳。转型之前实行的增值税是生产型增值税,转型后采用的是消费型增值税,生产型增值税和消费型增值税的区别在于,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抵扣纳税人购进固定资产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额;而消费型增值税则允许纳税人将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从当期销项税额中全部抵扣。 增值税转型后,由于纳税人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因此将降低纳税人当期应纳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以下简称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同时,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和折扣额均降低, 并引起纳税人当期税前利润、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所得税的增加。此次转型改革直接降低了固定资产的购买成本,同时对固定资产投资也有重大影响。这将在很大程度上调动纳税人固定资产投资的积极性,有利于企业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和技术创新。

二、增值税转型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

下面从固定资产投资的多个方面分析下增值税转型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

(一)对固定资产投资成本的影响

此次增值税转型采取直接抵扣法,企业当年新购进固定资产所含的进项税额, 可以直接抵扣其应缴纳的增值税,抵扣不完的结转以后年度抵扣。 企业若在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前提下,当年或以后年度抵扣总体金额是相同的,但是在结合货币时间价值分析后,当年抵扣与以后年度抵扣给企业带来的效用明显不同。 企业应该做好预算工作,评估本年最有可能达到的销售额,并在其相应的增值税销项范围内合理考虑投资的固定资产成本,争取在购买设备的当年一次性把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利用起来。

(二)对固定资产投资报酬率的影响

固定资产投资报酬率是反映企业投入与产出关系的主要指标, 反映了企业基本的获利能力,该比率越高, 说明企业固定资产的运用效率越高, 也意味着企业固定资产的盈利能力越强。增值税转型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报酬率的影响, 是指企业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抵扣政策变动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收益的影响。假设企业非固定资产投资为C。在消费型增值税下,企业投资总成本仅包含资产买价,不包括固定资产增值税,为F+C;生产型增值税条件下,企业投资总额中包括了固定资产增值税,其投资总成本为F(1+17%)+C。假设企业在生产型增值税条件下的营业利润为E0,在消费型增值税条件下的营业利润为E1。增值税转型后由于固定资产折旧额的降低,使得企业经营成本降低,导致营业利润增加F×17%n,因此消费型增值税下的营业利润E1=E0+F×17%n。由此可知,生产型增值税下的投资报酬率为ROI0=E0F+17%F+C,消费型增值税下的投资报酬率为ROI1=E0+17%FnF+C。比较两者大小,可以用E0F+C为参照式,可以看出ROI1>E0F+C、E0F+C>ROI0,综合前两者可知ROI2>ROI1,说明转型后企业的投资报酬率得到提升。

(三)对固定资产投资能力的影响

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能力与企业的利润总额、净利润、现金流量等指标有关。当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企业这些相关指标数额时,说明该项投资能够提高企业的投资能力。在不同增值税政策下,固定资产购进成本和固定资产的折旧额不同,而这些因素影响着企业的所得税、利润总额、净利润、现金流量等科目金额,例如增值税转型引起的税负降低将导致固定资产购进当年纳税人现金流出降低。 由于增值税转型会刺激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固定资产的原始投资必然会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出。因此,增值税转型对企业的投资能力将产生影响。

(四)对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的影响

任何一种生意的投资都是有风险的,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也是如此,可能亏钱也可能盈利,因此它也具有风险性。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盈利是和投资风险成正比的,如果盈利多的投资肯定风险也比较高。相反,如果盈利比较少的投资风险也就比较低。在增值税转型以来,固定资产的投资收益率也直接受到了影响,因为两种不一样的增值税模式在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成本和固定资产的折旧额不相同。两种不同模式的增值税产生的投资收益差额不相同, 自然企业投资的风险也不一样。通常情况下,投资当年由于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引起的现金流量的增加通常大于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所带来的现金流量的减少,此时若管理不善,很容易造成现金流短缺,发生财务风险。经过理论研究证明,消费型增值税的政策对企业的投资带来的风险比较小。

三、增值税转型前提下固定资产投资的意义与建议

(一)鼓励固定资产投资,增强企业产品竞争力

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有助于降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成本,增加企业的经营利润,提高投资的净现值和投资收益率,无疑会对调动企业投资积极性起到很大作用。增值税转型有利于鼓励投资,特别是可以拉动民间资本投资,鼓励创业,刺激经济增长。从长远、宏观的角度看,经营成本的降低将使得企业在竞争性市场上的产品价格下降,使消费者成为最终的受益者,从而有助于拉动内需,使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同时,消费型增值税的实施将使企业固定资产账面金额减少,从而使企业产品成本降低,出售产品的价格降低,增强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加强调查分析工作,理性开展固定资产投资活动

消费型增值税的实施将很大程度地改变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习惯,面对增值税转型的种种优惠,企业首先应详细分析本企业自身发展状况、固定资产使用情况、企业所处的行业,以判断固定资产更新的必要性。不应盲目关注增值税转型的优惠而不顾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其次,企业应对各种待投资的固定资产进行评估,识别可抵扣增值税的固定资产,分清主次以使企业享受最大的优惠。将包含增值税的固定资产与不包含增值税的固定资产、可抵扣进项税额与不可抵扣进项税额的固定资产区分开来, 分别建立评估体系,保证固定资产投资评估活动的正确性与前后一致性;最后,企业应综合考虑更新、追加固定资产对企业现金流的影响,利用净现值等财务决策工具,结合城建税、所得税的综合现金流变化,全面考虑企业资产的更新问题。

(三)促进我国出口贸易发展

出口贸易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加入 WTO后,我国更是广泛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出口产品以不含税价格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我国在生产型增值税下固定资产进项税项进入商品成本中,即使在出口环节实行零税率也不能做到彻底退税,提高了出口产品成本。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保证了出口产品以不含税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降低了出口产品的成本,提高了国际市场竞争力,增加出口企业利润,对出口贸易可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结束语

增值税转型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具有很多积极影响.增值税转型提高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报酬率,降低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加强了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能力,有利于调动企业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加强技术更新改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以及产品质量,为企业创造更大收益,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但是,增值税转型给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带来的间接影响还有很多,企业应强化科学投资理念,结合实际情况,讲究投资效果,在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时,一要合理确定投资时间,最大限度享受政策优惠;二要注意选择投资方向,避免重复、盲目投资;三要注重投资效率,尽快实现投资回报;四要加强政策研究,避免因政策变化造成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 王红. 增值税转型对企业固定资产的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4(11).

[2] 续冬梅. 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企业固定资产账务处理的影响[J]. 财会研究,2014(10).

第2篇: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范文

然而,具体的项目后评价依据项目本身、行业类型、经济走向等各项因素的变化而各异。众所周知,军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其因具有显著特性,诸如军工产品特事特办而程序上显得不为规范,国际形势变化、产品更新换代等,显得市场前景不易估量,政策性因素较多而导致项目间断性频发等等,都会使其成为一项特殊的投资渠道。随着我国国防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军工企业对该项投资的项目后评价的重要指导意义跃然纸上。本文中,就基于军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进行研究,进而做出军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的新畅想。

一、军工企业专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简述

(一)理论概述及行业投资特点分析

投资项目后评价在我国兴起于80年代中后期,经过多年的发展,其在实际应用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军工企业中的固定资产投资,其大体包括两种方面,具体包括军工企业新固定资产的引入购进、立项建设或对原有固定资产进行更新改造的一种投资行为,其中,基建投资及更新改造因其重要性而成为固定资产项目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军工企业的投资主体可具体细分为政府投资、政府补助及自筹资金三个大类。三类投资主体对固定资产的适度投资,不仅能够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及优化升级,还能对保护环境、提高经济、社会综合效益做出巨大贡献。

军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往往因其项目具有较长的建设周期及较大的投资风险而具有单一性、前沿性及经济效益、项目进度等的不可预见性。因此,在实际的项目后评价工作中,应综合考虑军工企业及固定资产投资的各自特点及融合角度加以一一分析,才能使其项目后评价工作真正地展现出其实际存在的价值,并在军工企业的发展进程中发挥巨大效能,从而实现我国2020年的发展目标,并使其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而不懈努力,以满足军队两化的复合型发展趋势。

(二)军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现行管理现状分析

2011年国防科工局提出以有效履行政府职能,提高服务及审批质量,加强行业项目全程监管的管理模式为军工企业现行投资管理提供了系统性、科学性的方针指导,其重新制定及补充修订的相关执行规定切实地对投资项目的初始设计、实施调整及后期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进行了调整和归位,再有,相关细则的出台也为军工投资建设方式、招投标技术监管及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切实地法律保障。

然而,为了使军工企业、国防建设达到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匹配,与国家整体安全和全局性发展利益相适应的水平,光靠盖个房子,买个设备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切实主抓军工企业的核心能力,依据建设目标及投资政策,在能力建设业务管理流程及科研管理流程方面做好重新地分工调整,才能便于军工企业在项目建设及方法研究上实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未来目标。

二、军工企业专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的管理要求

军工企业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按现行准则提出了以下七方面的具体管理要求:

第一,总体纲领:项目后评价的总则要求相关人员始终坚持以独立、科学、公平公正及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对适用于自筹和国家拨款两种方式形成的专项固定资产建设项目的竣工结算进行综合评价,以提高投资效益。

第二,责任分工:针对该行业专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特殊性研究分析,将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诸如专项投资的相关领导小组,计划部门、财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基建管理部门等的特有专业性管理部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实现部门间各尽其职的前提下,通过部门的联动进一步推进工作的开展。

第三,目标选定:行业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涵盖范围较广,领导们不需一一进行项目后评价,其应该遵循重要性原则,将新技术、高精尖仪器等对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有较大影响的,对企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本身具有较大政治、军事、经济影响的建设项目定性为项目后评价的合理目标。

第四,工作实施:针对选取目标,采用立项阶段、准备阶段、贯彻实施阶段、竣工及试运行阶段的分段、分期阶段性指标考评,其具体指标包括技术、财务、管理、环评等综合能力指标,并在考评后形成各专业阶段的总体报告。

第五,操作流程:固定资产投资小组应在确定后评价项目后,基于职能部室提供的原始素材,编制专业阶段及综合阶段的评价报告,后经领导小组审查,综合评定出具项目后评价的效果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奖惩措施。

第六,报告要求:在编制报表过程中,相关人员不能单一的做出相关数据的列报,还应依据对比性分析、先进性分析、经济性分析及适用性分析等,以实现对项目工程总体实施情况、投资监管状况、质量、安全状况、实施创新情况等相关方面的逐一报告,并针对报告的出具,提出相关类似项目的后续实施对策及建议。

第七,成果应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后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出具报告阶段,应将其列报成果,包括经验、教训、建议等应用于后期的相关领域,并对实施效果较好的具体部门给予奖励,对表现不好的部门限期改正,另要对企业造成严重损失的部门追究其应承担的责任,只有这样奖惩并行,恩威并施,才能使项目后评价的效果发挥到极致。

三、军工企业专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的现存不足

“九五”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军工企业专项固定资产的相关投资力度,并更加注重了投资项目的全过程管理。现阶段,虽然投资力度增大,投资渠道增多,但在军工企业中,仍存在“重视审批、忽视监管、忽视评价”的普遍现象。

当前,固定资产项目建设中,已经在项目审计、验收等具体环节进行了有序监管,但对投资项目后评价的关注程度依然不够,另外,项目后评价的建立及工作落实往往流于表面而远远达不到其建设的初衷。现行的项目后评价包括全过程、效果、效益及目标评价三大方面,企业领导层应当针对上述管理要求制定宏观性及微观性的评价指标,并切实地贯彻落实,才能为军工企业的转型升级贡献一分力量。

军工企业在投资项目后评价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优异成绩,但仍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拖期现象尚存。近年来,在对军工企业建设项目实施进度跟进中,普遍发现拖期问题依旧存在。一些新进项目由于征地、拆迁困难,组织实施力度不善、设备引进受阻等问题导致建设进度滞后,如若不采用有效措施,拖期问题就得不到根本解决,还会滋生反复出现的增长苗头。

第二,工作进行受阻。对于在完成项目论证体系性及规划性的资料采集工作中,存在部门项目及具体职能部门上报较迟等问题,另外,项目后评价应注重体系化论证及项目论证申报等多个方面,不能把精力集中于一处而顾此失彼,造成后续工作的进行受阻。

第三,管理不规范。据有关部门对在建项目的监督检查情况上看,组织实施存在不规范性,集中表现为招投标违规,擅自调整在建方案,转移、挪用项目资金,挤占项目成本费用等具体方面,这些问题普遍反映出部门单位与严格执行规范管理的具体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第四,前期论证不深。调研不充分、论证不足、缺乏多方案比选、建设周期不合理、安全距离不够、政策传达不及时、前期工作不主动,部门沟通不善等都是影响项目后评价工作前期工作的质量问题,我们应始终贯彻落实集约化发展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才能使前期的论证更加深入,以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保障。

第五,工作态度不认真。有的单位申报没有按照新要求编写,有的申报不仅没有统筹规划,就连基本的形式都做得不到位,更有部分单位列报的是没有经过审核的过程稿,其中还会出现明显的数字合计错误等,如果这样,没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是远远不能完成既定目标的。

第六,工作安排不均衡。在工作的安排上,存在年度中期的二、三季度加班加点集中进行立项和项目可行性审批工作,在年度后期普遍忙于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工作现象,这样地高强度集中工作,不仅会造成工作人员身体上的吃不消,还会严重影响工作质量,使其实际工作流于形式而不具有执行力。

综上所述,这些问题都会严重影响军工企业的核心能力建设,企业领导应给予高度重视,一一突破解决,才能实现军工行业的智能性转型升级。

四、军工企业专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的体系构建

针对现存问题,我们应采取有力措施,通过创新工作机制、完善企业内控,加强项目全过程监管及项目后评价,进而确保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规范实施。在构建项目后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技术指标、财务指标与可持续性指标三个角度的总体构建,其具体如下:

(一)技术方面

技术后评价依据项目的过程具体可分为可行性研究、实施阶段及后续的投产运营阶段的技术评价。

在固定资产的投资项目后续评价阶段,具体的技术指标会因项目的差异性而各有突出。但是,相关领导要对项目所施行的技术因素,如适用性、先进性及采用该项技术所带来的技术革新等影响做出判断,就要依靠项目后评价中的关键技术指标,进而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实际效用,如提高了抽样样品的合格率、提高了进度指标等具体寻因究果,最终通过指标的横向与纵向对比,做出纠正革新、继续采纳等相关重要决定。

(二)财务指标

无论各行各业,财务指标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对军工企业专项固定资产项目投产后给企业带来的实际经济效益与前期预测中的效益水平应进行综合比较,以达到定量分析企业预期目标的实现效用,进而总结经验教训,从财务指标的可控分析出发,提高军工企业的项目投资效益及决策管控水平。

在财务指标评价方面,企业应着重突出以下三项指标:

(1)偿债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指标不仅能反映企业的实际资产持有程度,还能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因此,无论是在立项前还是项目后评价中,其都居于关键地位。而两者之间的区别则在于:前期着重指标的能力性分析,后者在于指标实际完成的执行后续分析,二者分析的实质内容有所差异。

(2)前后对比指标。项目后评价本身就是基于立项前及项目实际完成后的相关比较分析,因此对于主要指标的选定应特别注意,以便后期能合理、有效、可比地进行前后指标的对比落实。

(3)综合效益指标。在进行项目后评价前,应对重要项目及关键指标赋予其所占权重,并依据加权平均的方法进行投资项目的经济总价值审核评定分析,进而提出全面的建设性意见。

(三)可持续性指标

可持续性不仅要从企业的发展角度进行考量,还应从企业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国防角度、风险评估等各个角度加以分析。

譬如:自然环境应着重分析项目开发区域内水质、大气等环境因素的变迁对项目的实际影响程度,现在,世界范围内都普遍性地高度关注环保问题,所以,该指标的项目后评价对项目环保有效性提出可供参考的指标依据。另外,对于军工企业而言,其国防工业能力、军需储备能力、军队战斗能力及突发事件应变能力都是列为首位的关键性指标。因此,对于上述环境功能的可持续性,国防军需的可持续性、项目效果及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都应做好风评工作和项目后评价。这样一来,既能对军工企业的专项固定资产投资评价做到了可持续分析,还能全面地贯彻了国家在发展方面强化可持续的指导方针,从而实现二者兼顾,共同发展。

五、军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体系的应用研究

在军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体系的构建后,应着重强调其具体应用研究,在这里,本文主要介绍应用模型的建立,以供实际应用时综合分析各影响因素,再结合模型中方法的选择,以达到项目后评价的综合执行。

(一)基于AHP方法的指标权重计算

在上述项目后评价的总体框架构建中,多次提到众多因素,那么,在实际方法的应用中,基于AHP方法的指标权重计算不失为一项应用的关键。在方法的实际运用中,首先,进行层级构建分析,将具体的项目按照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方案层进行具体层次划分,以便清晰明了地开展后续工作。其次,建立判断性矩阵群,针对层级模式,将上一级指标与下一层的相关指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按照重要程度进行等级评定。最后,计算各指标权重,并进行一致性分析,将数学的矩阵模式与企业中的关键指标相结合,进而综合分析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后评价设计中技术、财务等各项关键指标。

(二)基于模糊评价方法的综合评分计算

这种方法与前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其是以模糊数学为理论基础,将不易定量的因素量化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因为军工企业有其行业特性,所以投资项目后评价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其中,其往往会因为涉及大量的复杂现象及掺杂着过多因素而受到实质性影响。因此,单一采用上述权重方式不宜全面考评各项指标,而采用两者的紧密配合,综合分析应用,才能更加合理、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既实现了涉列指标的全部量化,还实现了评定指标的综合审定,从而巩固了评判结果的科学性及准确性。

六、结语

第3篇: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范文

【论文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风险;降低

财务管理在一个企业管理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在固定资产投资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与财务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目前形势来看,我国企业固定资产规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扩大,要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企业管理阶层必须更加重视对于工程的财务管理水平。然而在现实管理过程中,固定资产投资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被管理者有意无意的忽视,一旦固定资产投资出现问题,轻则为企业发展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重则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必须对其高度重视。

一、我国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现状及原因

现阶段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笔者以为我国目前固定资产投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财务部门本身就没有参与到一个工程的各个环节,因此想要详细而准确的了解到工程造价构其实是十分困难的,这就导致工程财务控制就显得十分被动,更为致命的是财务管理的滞后直接增加了了固定资产投资的风险。(2)就会计内部控制情况而言,相关部门最为关注的重点在于销售以及收款循环,同时采购以及付款循环也是另外一大重要关注点,相比之下对工程预算以及工程财务循环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只不过发挥的是一个利用完全成本法开展相关归集核算的角色。

二、如何有效降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

1.对工程前期所产生的各项费用进行严格控制

通常来讲,工程前期所产生的费用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所需要的费用、征地费、当地居民的拆迁费、这一过程中的差旅费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协调所需要的费用。尽管严格地讲这一部分费用与整个投资项目的实体产生直接的关系,然而其却直接的和项目建设息息相关,由于这一部分费用弹性相对较大,是出现各种问题的重灾区。再加上内部控制制度在结构上的有待完善和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考核等方面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企业往往会将本部门在管理费用上的支出,诸如差旅费、办公费等归入到投资成本中。针对这种现象,必须将加强对工程前期费用控制看做是重点。这一过程中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必须加大两方面问题的控制。第一,建立起规范的明细核算制度;第二,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对构成的成本费进一步的进行科学分解,财务工作人员需要制定出具体的费用分解表,同时将对费用内容上的实质性审核看做是重点,对并没有资格被纳入前期费用的项目绝不徇私。

2.加强对设备、材料投资成本的控制

相关研究表明,设备、材料投资上的资金投入占到固定资产总投资的六成作用,由此可见其对固定资产投资质量的影响是十分直接而深远的。将财务管理当做控制投资风险的研究交代,笔者以为设备、材料投资中,财务工作人员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好相关工作:

(1)坚决不打折扣的遵从企业所指定的设备出库以及材料调拨的相关规定。为进一步确保企业能够规范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设备与材料的管理做好必要准备。除此之外,财务工作人员在开展相关工作的时候,还应当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现实的划分标准,编制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设备出库与材料调拨对策,从而为科学的确定制定工程的造价,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经济损失做出积极贡献。在具体的工作中,财务人员必须牢牢遵守我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颁布的《关于工程建设设备与材料划分规定》,明确工程建设中设备与材料的划分标准同时牢牢贯彻执行原则,坚决杜绝由于某些工程为了追求时间效应而开展不合法的“绿色通道”,从而导致设备与材料模糊不清。

(2)高度重视验收职责分离这一过程所能够带来的巨大效益。通常来讲,一个设备合同,其本身是由技术部分以及商务部分两大块内容构成的,部分情况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在你来我往的“磨破嘴皮”工夫后才能够达成协议的,然而加入在设备最后入库的时候,并不注意在验收工作上仔细检查,很有可能会出现“前功尽弃”的现象。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设备会因为体积等因素干扰,在具体的使用中往往直接由业主运送到工地上,根本就没有经历仓库验收这一流程,针对这种现象,财务必须尤其需要对资产以及记录部分内容进行分离,确保审批人与执行人不能为同一个人。假使验收部门由于各种原因无法直接到现场进行验收,则应当由使用人进行验收签字,这种情况下财产风险便会相应的增加,为了避免这种现象,财务人员必须高度重视验收职责分离这一过程所能够带来的巨大效益。

第4篇: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范文

关键词:企业并购;估值分析;现金流折现模型

2015年5月15日,九鼎投资以41.50亿元竞价拍得中江集团100%股权。并通过中江集团间接持有上市公司中江地产(600053.SH)72.37%的股权,从而实际控制中江地产。作为新三板第一市值公司,九鼎投资此次41亿鲸吞中江集团,无疑再次引起了资本市场侧目,也成为了新三板公司借壳控股主板上市公司首例。

在此次收购中,收购人以 41.49592 亿元的价格竞得中江集团 100% 股权, 从而间接 控制中江地产 72.37% 的股份,即 313,737,309 股,每股价格为 13.23 元.根据中江地产2014 年度利润分配方案, 中江地产以 2014年期末总股本 433,540,800 股为基数 ,每 10 股派 0.6 元( 含税) 。截 至本要约收购 报告书签署之日, 上述利润分配方案 已实施完毕, 本次要约收购价格相应调整为 13.17 元/ 股。

中江集团在多次挂牌转让未果的情况下,九鼎投资以如此之高的溢价竞价拍中中江集团,背后一定有其深层次的战略意义。由于中江集团属非上市公司,旗下子公司中江地产是A股市上市公司,其财务报表较容易获得,故本文主要使用现金流量折现模型对中江地产进行估值分析,并且与收购价格进行比较进而评估其并购决策,并且浅析该收购背后的原因。

现金流量折现模型估值分析

(1)根据中江地产财务资料,确定详细预测期为5年,2016年~2020年。之后5年公司销售增长率按照固定比例下降至宏观经济增长率水平,即7%。后续期销售增长率一直维持在7%的固定水平。

(2)根据中江地产财务资料,确定详细预测期销售增长率。本文中选取2010年至2014年五年间销售增长率的平均值作为详细预测期的增长率,即22%。

(3)确定实体现金流量中各项目占销售收入的比例。

在估计各项现金流过程中,假设资产负债表各项目与销售收入的比值保持不变。

首先,估计资本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例,选取预测期前三年的数据为参考,算出数值为0.20%。

其次,估计折旧与摊销占销售收入的比例,选取预测期前三年的数据为参考,算出数值为1.25%。

再次,估计营运资本占销售收入的比例,选取预测期前三年的数据为参考。

算出数值为-216%。

由销售收入引起的营运资本增加额不可能负值,所以本文中在计算现金流量过程中不考虑营运资本支出的增加。

最后,估计税后经营利润占销售收入的比例,选取预测期前三年的数据为参考,算出数值为6%。

(4)估算折现率

近十年来,我国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房地产行业投资呈现多元化、区域投资不平衡趋势,再加上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商业保密等因素,行业信息不对称较为严重,外部人员很难获得企业的最低要求报酬率。由于这部分非本文重点,仅在此做粗略估计。

首先,查阅房地产行业财务基准收益率专家测算结果(股东权益必要报酬率)为13%。

其次,估算债务资本成本。根据中江地产财报可以看出,其借款总额中长期借款占绝大部分。本文选取央行公布的长期贷款基准利率,在此基础按照商业贷款利率上浮20%,作为中江地产的债务资本成本。根据2015年10月24日,中央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长期贷款基准利率,五年以上长期贷款利率为4.9%,则商业贷款利率为6.9%,以此作为债务资本成本。

最后,算出2015年中江地产的资本结构。根据2015年中江地产财报,负债总额为2,193,423,406.47元,股东权益总额为793,021,604.05元,总资产为2,986,445,010.52元。所以,可测算出债务比重为73.45%,权益比重为26.55%。

由上节公式可得:

加权资本成本=股权资本成本×+债券资本成本××(1-t)=13%×26.55%+6.9%×73.45%=8.52%

(5)估算公司价值

第一阶段,假设2016~20120年,公司以22%的速度高速增长。现金流量折现情况如下:

第一阶段现金流量现值之和=497553217.9元

第二阶段,假设公司2021~20125年,公司的销售增长率从22%开始每年以3%的速度下降,现金流量折现情况如下:

第二阶段现金流量之和=737704116.9元

第三阶段,后续期公司以宏观经济增长率7%的速度稳定增长,现金流量折现情况如下:

后续期现金流量现值=CF(1+g)/(r-g) ×(P/F,8.52%,10)

=151336710.6(1+7%)/(8.52%-7%) ×(1+8.52)^10

=4703126163元

最后,将三阶段现金流量加总得公司内在价值。

公司内在价值=497553217.9+737704116.9+4703126163=5938383498元

所以,经估算我们可以得出中江地产公司价值约为59亿元。

四、本次并购的战略性意义

2015年1月21日,江西国资委将其所持有的中江集团100%股权在江西省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转让,转让价格为25.47亿元,对应上市公司中江地产72.37%的股权,价格为18.4亿元。而中江地产当时市值约为50亿元,转让价款相当于市值的50%。然后截止至终止期,仍然没有受让人接盘。

自今年5月起九鼎投资以远高于挂牌价格的41.5亿元获得中江集团的100%控股权,从而成为首个间接获得A股融资平台的新三板公司。收购价格最终定在41.5亿元,这一价格虽然远高于国资委的挂牌价格,但是低于当时中江地产的市值50亿元和本文估算的内在价值59亿元。由此可见,此次收购是相当成功的。

本次并购具有十分深远的战略意义:首先,此次重组对于处理僵尸企业、长期亏损的低效无效国有资产、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其次,九鼎投资收购母公司而实际控制上市公司的方式,巧妙的避开了证监会对于并购方的严格审查以及在二级市场举牌收购的漫长周期和巨额成本,而这些时间和成本远高于收购溢价。最后,九鼎投资将PE资产业务注入中江地产,使其形成了"地产+PE"的双主业模式,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参考文献

第5篇: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范文

关键词:国有企业 ;固定资产;投资;改革

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加强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变得日益重要。企业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之一是固定资产,这一要素可以为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固定资产的结构、状况和管理情况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长期可持续发展下去,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直接关系到社会效益的取得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探讨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策略对于企业和社会来说都具备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联系当前形势下固定资产管理的实际情况,深入的分析了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几点对策。

一、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立法不完备。虽然不少地区都出台了有关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政策制度,但是这些制度不管从制度理念、制度设计、制度内容以及操作方法等方面来看,都与当前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现状及其切实需求存在明显的错位。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立法位阶较低,范围较窄。使得这些法律法规缺乏较高的法律效力,责任机制缺失。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还是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378号)、《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中央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指南》,缺少专门规定,而各个地区的政策性规定不规范,导致法律法规的协调性不足。这就使得在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立法方面存在诸多争议。

(二)固定资产账实不符,造成企业家底不清。部分国有企业并未建立固定资产卡片和实物账,没有指派专业人员来管理固定资产,完全以财务部门账面资产为主;对于闲置报废资产,没有经过审批、没有办理处置手续就进行随意的处置;国有企业内部不同的部门之间对固定资产在没有办理财务调拨手续的情况下就进行相互转移,导致固定资产的账实不符。比如,部分国有企业并没有根据规定来进行审批手续的办理,造成了固定资产的随意购置,使得国有企业不能够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还有是只设置固定资产总账和明细账,但没有实物卡片账,长期未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最终导致账物不符、账账不符,造成固定资产记录不清;利用“小金库”等账外资金违规购建的固定资产,为逃避监管而不入固定资产账或部分入账;会计差错,即已报废、盘亏的固定资产未及时进行账务处理,造成账有实无。

(三)投资项目管理不规范。虽然国有企业加强了投资项目的咨询评估、规划计划、项目审批、监督检查、竣工验收和后评价等管理工作的力度,但与提高企业投资效率、效益和效果的要求还存在差距,部分管理还不到位。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监督检查、后评价管理、档案管理、招投标监管、保密管理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投资重点不突出。在传统的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过程中,都会把争取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增强自身科研实力、增厚“家底”的珍贵机会,出现了盲目投资,造成了投资方面重点不突出,没有在形成较大规模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投资项目。

二、加强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策略分析

(一)健全固定资产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投资领域立法和监管维护投资和建设市场秩序。国家应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加强对投资的引导调控投资规模。改革政府对企业投资的管理制度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落实企业投资自。对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情况应进行定期专项审计,实施严格的审计监督,将企业资产运营状况,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等指标纳入对经营者任期内业绩考核。对资产管理不善,企业资产质量下降,给予严肃的处罚,对于失职、读职、甚至违法犯罪,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损失的,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二)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盘点制度,保证各项固定资产账实符合。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盘点制度,在年终或者半年的时候,必须全面清查所有固定资产的数量和状况,将国有企业的家底摸清楚,要查明盘盈、盘亏的资产形成的原因,并且要严格落实责任,根据财务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及时做好适当的处置,保证各项固定资产账实符合。与此同时,应该认真分析固定资产的结构和管理现状,盘活存量资产,防止固定资产的积压闲置,使所有固定资产都能够充分发挥其各自的功能。

(三)优化资源配置,使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一方面应该合理调剂闲置的固定资产,另一方面,也必须对已报废的固定资产进行再利用。对于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资产管理部门必须及时掌控,并且对于闲置的固定资产应该进行妥善的保管,积极组织专业人员对闲置设备进行鉴定。

(三)对于现有固定资产的潜力进行不断的挖掘,促进固定资产经营效率的提高。首先,应该加强对于当前在用的各项固定资产的管理,促进固定资产完好率、利用率和使用效益的提高;其次,应该处理好闲置、报废和积压资产,积极进入资产市场,按照市场情况将这些资产快速变现和增值;再次,对于闲置资产的调剂活动,应该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最后,资金投入必须严格控制,并且,必须加强资金投入项目的管理,使固定资产的投资收益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率。企业资源配置效率长期低下,产生资产闲置、企业过度竞争、负债过高、亏损严重等不良后果。投资的低效率也使投资的产出率下降,造成投资与就业、收入增长循环链条的断裂,导致需求增长减缓并由此制约整个经济增长的速度。这些约束又进一步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速度。因此,为促进企业经济增长,加大投资力度,必须注重投资效率的提高,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关键就是加快体制改革,加快市场化的步伐,让市场来配置资源。

(五)推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由于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规模庞大,种类繁多,各项管理工作仅靠传统的手工管理、手工统计已远不适应工作要求,必须实现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包括固定资产的采购、入库、保管、使用、折旧、报废、租借等种种变动情况,借助计算机管理使固定资产管理达到科学化、现代化的目标,提高管理工作的时效性、透明度和效果。

三、结束语

总之,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充分认识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策略的重要性,对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推动企业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单位:平高集团有限公司发展策划部)

参考文献:

第6篇: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

中小企业一直是我国市场经济的活跃力量,对于政府国民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意义。但中小企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既有宏观政策、环境方面的因素,也有微观管理和操作方面的原因;既有中小企业的共同特性所造成的,也有个体具体行为的原因。中小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所出现的很多失误可能会导致企业不能正常有序地发展,特别是财务管理方面一旦出现问题后果将不堪设想。固定资产是企业的重要经济资源,是企业赖以维持简单再生产和持续经营的物质基础。对于处于发展期的中小企业,如何管理好固定资产的投资活动,更是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基石。

一、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现状

第一,固定资产投资方向和投资数量的平衡。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对发展的愿望往往比其他类型的企业更强烈,很多中小企业将发展作为首先考虑的问题,但向何处发展、如何发展却并不能被很好地规划出来。基于这个原因,由于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作为企业扩大规模、创造发展空间的重要手段,就存在了一个投资方向和投资数量之间需要做出平衡的矛盾。一方面企业的发展需要,要求企业必须尽可能的在短时间内扩大投资,争取最大的发展速度;另一方面企业可获取资源的能力又要求企业必须将有限的资金,在投资中合理分配。这个矛盾虽然对于任何企业都具有普遍的影响,但对于急于发展同时资金困难的中小企业来讲显得更加突出。所以,良好的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管理首先要解决好这个矛盾。

第二,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成本和效益的矛盾。在一般情况下,成本和效益存在正比例的关系,成本越高收益越大。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管理需要有较高的收益,但与之相对应较高的管理成本却很难被接受。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外显成本的控制意识和对内含收益的模糊认识是造成这一矛盾的直接原因,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好这个问题,将很难确立规范、科学的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体系。但事实上,很多中小企业不能用合理的方法来解决此类矛盾,经常采取回避或漠视的方式,利用思维的惯性将问题简单化,使得其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水平一直徘徊不前。

二、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过度强调短期利益,缺乏战略眼光。在企业的各类投资活动中,投资的方向和种类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原因,其在投资活动中应积极选择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主的对内投资作为投资重点,而且应该更加关注投资回收期短、资金规模不大且见效快的项目。但这并不是鼓励中小企业只关注短期效益,忽略整体的战略布局。中小企业在这个方面显然并不能很好的把握,而更普遍的现象是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方向过度强调短期收益和降低风险,把是否符合战略目标的实现放在次要位置,以至造成固定资产投资的目的过于简单化和盲目化。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战略管理不到位,战略意识不强;不恰当的或不合理的风险控制意识,使得中小企业出现固定资产投资的短视现象。

第二,筹资困难,固定资产投资资金短缺。中小企业筹资困难的现象,使得用于固定资产的投资主要资金来源于企业内部或其他非金融机构的单位或个人,这就严重损害了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热情并提高了企业投资的风险,造成中小企业必须投资的巨大困难,经常可以看到很好的项目要么无法顺利实施,要么项目勉强建成后缺少必要的资金去运营,甚至出现一项固定资产投资拖垮整个企业的严重现象。

三、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解决方案

第一,重视企业战略管理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作用。中小企业要想充分发挥战略对投资的积极指导作用,就要首先树立起战略管理意识和观念。将战略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常规性工作来看待,对企业的发展愿景、发展步骤等重要的战略管理内容做出明确的规划,并以此为指导确定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在内的各项企业活动的行动纲领和行动计划,同时,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要牢固树立战略意识,在战略发展需要和风险控制与追求效益之间把握好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第二,正视筹资现状,确立筹资活动先行的原则。中小企业的筹资难是一个现实客观问题,不是某一个企业或某一个项目的问题,而是带有普遍意义的。所以在正视筹资现状的条件下,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筹资活动,如果想要得到充分的保证,就必须确立筹资先行的原则。这就要求,在投资项目提出的时候就要首先考虑筹资的途径和数量,对于无法完全筹措或筹资成本过高的项目需要做出慎重的考虑,必要时应该采取放弃投资的方法,避免实际损失的发生。只有能够合理或符合投资者期望的筹措到投资所需资金的项目,才应该纳入到进一步考察和分析的范围。坚决杜绝车到山前必有路的草率意识,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率。

四、结束语

固定资产是企业的“武器”,也是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本文的研究对提高目前几乎完全缺乏此类管理技术的中小企业的实际工作水平有一定帮助,但距离建立真正完备的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理论和技术尚有距离,需要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为此项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于庆龄.不同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比较[J].金融经济(宁夏),2008(3).

2、邵勇.固定资产管理系统[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08(1).

3、孙荣华.固定资产管理不可小视[J].辽宁财税,2007(6).

第7篇: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范文

信贷增长过快是2006年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凸现出的三大问题之一,为此人民银行采取了提高利率与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定向票据、加强窗口指导等一系列调控措施对其进行宏观调控。然而,近几个月份的信贷增长状况表明,信贷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在未来一段时期,信贷仍会维持高增长的基本趋势,信贷增长也将面临一种调控悖论。

信贷投放与固定资产投资存在联动

经济运行中的货币领域存在两个市场:信贷市场和货币市场。在中国经济转轨时期,一方面政府仍然通过一定的计划来维系其对金融领域及非金融领域经济活动的控制;另一方面,由于资本市场不发达,厂商不得不更多地依赖间接融资维持其正常经营活动。这也使得信贷市场成为中国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信贷增长和大量厂商行为的各个加总变量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2006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和信贷总量的双快增长就是这一联系的重要表现。

因此,现阶段对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增长的调控,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目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监管层都有相当多的观点认为:是信贷增长过快造成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但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因为它过于强调宽松的信贷环境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刺激,同时也内含了要以货币信贷政策作为最主要的宏观调控手段的思想。应该承认,在2006年上半年出现的信贷与固定资产的双快增长存在相当程度上的联动机制,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信贷的增长,在诸多影响因素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是造成信贷增长过快的最主要原因。当然,作为一个独立运行的市场,现阶段信贷市场的流动性宽松也大大刺激了固定资产投资。

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态势决定了信贷的增长态势,从而,要达到对信贷增长进行调控的目的,前提是必须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展开有效调控。

在本轮经济周期中,固定资产投资高增长态势的形成有其内在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重化工业的自身特征在客观上决定了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在较长时期内是一种必然现象。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发生了“质”的重大变化:2000年我国人均GDP突破800美元,从而使我国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03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人均GDP的两次提升,极大地带动了整个社会消费的升级,以住房和汽车为核心的消费时代来临了。在消费升级的带动下,我国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工业化阶段――重化工业阶段。新一轮经济周期中固定资产投资领域的集中化对此给予了充分地证明。

在重化工业时期,产业发展诸多特征的变化导致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特征差异。表现在:(1)重化工业的发展使得社会生产的迂回化程度提高,从起初的原材料生产环节到各个最终产品生产环节之间,插入了越来越多的中间产品。生产链条的变长,使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显得重要。(2)重化工业的建设周期长、资本规模大等特征,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持续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固定资产投资一旦高速启动,就会在较长时期内保持这种高速增长的趋势。因此,固定资产投资重要性的增大及其持续性的内在要求,必然造成本轮经济周期中固定资产高速增长的难以抑制性。

第二,地方政府的内在投资冲动在主观上为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提供了基本动力。

从2003年局部经济过热开始,地方政府就在固定资产的高速增长中发挥着主导作用。2004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为14.5%,国有及国有控股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57.5%;2005年,该增长速度为17.5%,所占比重为53.3%。2006年上半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5%,其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46.5%。如果把各年固定资产投资按照中央项目和地方项目进行区分,那么,近几年地方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占全社会固定资产规模的比重均在80%以上。

地方政府之所以成为现阶段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乃至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原因在于:(1)现行的考核体系、财税体制等决定了地方政府必然利用预算软约束、信息不对称等,通过强烈的固定资产投资冲动,一方面实现地方GDP的高速增长,为自己创造良好的政绩;另一方面,也为增加地方收入、创造地方就业机会、实现地方社会稳定等提供物质基础。(2)现阶段,相对于弱小的民营经济等厂商基础,地方政府具有持续调动大规模资本的手段和能力,而这恰恰是满足发展具有建设周期长、资本规模大等特征的重化工业所必需的。因此,从地方政府的视角看,由其在发展重化工业中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具有强烈的现实可行性。(3)地方政府主导性的充分发挥,能够使所辖地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最快的速度占领有利的重化工业领域,从而为所辖地区经济繁荣奠定基础。

以上内生机制的存在,使本轮经济周期中,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着高增长态势。这种带有典型地方政府主导特征的高增长态势,必然产生巨大的、持续的信贷需求。在较为宽松的信贷控制环境中,这必将导致信贷规模的高位增长趋势。2006年6月份,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幅为18.43%,比5月份回落了0.62个百分点,虽然有所下降,但仍比央行年初确定的16%的预期目标高出2.43个百分点,货币信贷仍然在高位运行。

信贷增长面临调控悖论

基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对信贷增长的决定性作用,信贷增长的调控必须建立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调控的现实基础上。然而,根据目前状况,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调控面临着两难困境。

在重化工业自身特征和地方政府内在投资冲动的作用下,现有宏观调控政策处于一种低效甚至是无效状态。其直接原因是,地方政府具有强大的以非市场行为手段来应付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内在激励和能力,即使对于那些行政性强制调控措施,亦是如此。从而,当前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必将陷入两难困境。

困境一:如果不对地方政府现行考核体制、财税体制等进行改革,那么宏观调控政策可能将长期保持一种低效状态。

宏观调控是在既定体制下的短期市场经济行为,宏观调控政策则是这种短期行为的外在表现。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尽管体制改革不属于宏观调控范畴,但它对宏观调控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轮经济周期中,虽然人们认识到了地方政府成为搅动这场持续三年的固定资产投资的主体,也逐步意识到了现存考核体制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影响,然而,关于宏观调控政策的选择,还是置于不改变地方政府现行考核体制的基本框架内,并且,地方政府作为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逐利主体,已经在人们的潜在意识中得到认可。

实际上,上述状况一直是构成宏观调控政策有效性发挥的重大障碍,三年来一直占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半壁江山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已经为此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基于此,如果不改变现有考核体制、财税体制等,地方政府将继续维持其采用非市场经济手段来应付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内在激励和能力,继续以重要逐利主体的面目出现在市场竞争中,未来有关固定资产增长过快的宏观调控政策将依然不会有效,我们将面临更为严重的产能过剩乃至经济衰退的威胁。

困境二:如果彻底改革地方政府现行考核体制和财税体制,使其退出竞争性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回归其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角色,那么其他厂商主体在短期内很难填补空缺,可能造成经济增长的大幅滑坡。

既然地方政府的行为往往阻碍宏观调控政策贯彻执行,那么,符合逻辑的改革思路就是改革其现行考核体制和财税体制,使地方政府退出竞争性固定资产投资领域。然而,深入研究则可发现,这一符合逻辑的改革思路并不具有现实可行性。这是因为在短期内,地方政府退出后的领域,其他厂商主体无法迅速跟进来加以弥补,从而形成重化工业领域大面积固定资产投资真空地带,进而造成经济增长的大幅滑坡:假设一,地方政府退出后的投资领域由具有规范现代企业制度特征的国有企业来跟进。由于现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的不彻底性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滞后,从行为特征看,即使是那些具有规范现代企业制度特征的国有企业,也并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主体,即它们接受宏观调控的行为和地方政府非常相似。这就意味着宏观调控政策可能同样出现低效状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同样无法得到根本性遏制。假设二,地方政府退出后的投资领域由民营经济来跟进。一则,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但总体而言,目前它还不具备跟进投资所需要的资本规模、管理水平、人才等方面的力量;二则,民营经济大规模跟进投资有“私有化”嫌疑,不易为人们所接受。假设三,地方政府退出后的投资领域由具有规范现代企业制度特征的国有企业和民营经济共同跟进。该假设不仅具有前两个假设的缺陷,而且在投资跟进领域的划分上存在着难题。

对固定资产投资进行调控的两难困境表明,短期内,不可能通过改革考核体制和财税体制来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良性回归。这就意味着,未来一定时期,地方政府依然具有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来进行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的内在动力。期间,为实现其投资目标,地方政府必然会千方百计进行融资,从而,信贷增长的高位态势就不可避免。实际上,我国金融格局从2005年“宽货币、紧信贷”演变为2006年一季度的“宽货币、松信贷”,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出地方政府的强大融资能力和手段。

在不改变地方政府行为的前提下,信贷增长调控也将陷入一种调控悖论:第一,如果采取一般性的信贷调控政策,如小幅提高中长期贷款利率等,那么,这些政策依旧会表现出低效乃至无效状态,信贷增长继续保持高位态势,进而引发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等;第二,如果采取过于强硬的信贷调控政策,如大幅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严格控制信贷规模等,真正发挥“信贷”闸门的作用,那么,很可能会造成信贷萎缩,其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消极反作用效应过度扩大,同样会造成经济的大幅滑坡。

第8篇: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范文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方法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2

固定资产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要素,是经济增长的源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能力。近年来,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投资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使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就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投资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相关建议。

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现状

(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对象和范围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对象是全社会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的数量,即以固定资产再生产过程的经济现象为统计对象。固定资产投资统计通过对固定资产再生产过程数量方面的统计,反映一定时期内固定资产投资活动的规模和速度、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的结构和比例关系及固定资产投资的经济效益。通过对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数量的研究,揭示固定资产投资活动的发展规律。

(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的发展过程

我国现行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是从计划经济时代基本建设统计演变而来的。至上世纪80年代初增加了城乡私人建房统计;到90年代初将农村集体和房地产开发纳入投资统计范围。由此,基本形成了共涵盖到五大块的统计,分别是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农村固定资产(总投资在50万元及以上)和农村私人建房;2011年国家投资统计制度进行重大改革,提高统计起点,项目统计对象由计划总投资由5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

(三)现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的基本特点

现行固定资产投资一直坚持按照项目统计的全面报表制度。这种统计方式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按项目统计。凡达到500万元及以上的项目,作为投资统计起报对象。二是按形象进度统计。现行投资统计制度规定建筑工程和安装工程投资额是以形象进度作为计算依据。三是逐级审核上报。现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要求投资统计数据上报要建立逐级审核上报制度。四是下算一级评估。目前,我国对一个地区投资额和增速的认定是由上一级统计部门通过关联指标(如建筑业营业税)是否支撑合理来综合评估认定的。

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存在的困难

总结近几年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的实施情况,主要是存在以下“五难”。

(一)项目统计入库难

现行新开工项目入库需提供数种证明材料,但这些证明材料收集相当困难。一是入库材料提供难。 统计部门无法约束各部门和项目单位开工、施工等,因此无法主动使其提供新开工项目所需资料,从而无法纳入统计。二是入库材料整理难。随着融资体制改革,各地出现了很多BT、BOT项目,这些项目大多数是一边进行工程建设,一边办理相关手续,以至于项目已经开工而无法入库的情况发生,甚至于项目已经完工,而相关手续仍还未审批下来。

(二)项目信息收集难

由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不固定性,专业人员只能通过“一找”、“二要”、“三问”的方法做好投资统计,导致统计工作非常被动。一是项目的时段性。固定资产投资主体不具有连贯性,不同时期投资单位有所不同,如此就导致稍有疏漏,就不能及时收集报表。二是项目审批简放。多年来项目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发改部门下达的投资批复文件和住建部门的施工许可证。从近年的情况看,发改部门进行投资管理改革对项目分别实行审核、核准和备案管理,特别是随着项目审批制度的改革,很多审批项目都已取消,因而只从发改部门的批复文件中掌握的项目还远远不够。三是投资主体多元化。随着经济的发展,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基层有的项目不经过发改部门批复的项目越来越多,一些中小企业的投资不需要到有关部门审批备案,这样的项目信息很难收集上报。

(三)统计力量保证难

近年来建设项目大量增加,使基层统计部门工作量成倍增长,基层统计力量相对薄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层统计人员身兼数职。基层统计力量较为薄弱,由于企业财务人员兼任,且缺乏专业的统计知识,统计力量很难保证。二是统计人员队伍不稳定。基层统计工作人员调动频繁,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工作断层现象时有发生。

(四)项目投资核定难

一是时间紧。现行会计制度通常都是在自然月月底进行结算,大部分企业统计员都是兼职且任务较多,所以统计员往往为了满足统计报表的需要只能提前进行粗略结算或预计,这样就可能导致企业的实际数据与上报的统计数据有出入。二是收集渠道广。由于基础数据取得涉及多个部门,不能保证有条件到项目现场察看形象进度,也不能确保财务、工程、销售等部门向统计人员提供全面正确的数据和信息。三是理解易偏差。目前的投资报表指标设置滞后,有的指标容易产生岐义,有的长期用不着等。大多数企业统计人员由于兼任、责任心等影响,对于指标理解易出现偏差。

(五)数据评估认定难

近几年由于把固定资产投资指标纳入考核,导致该指标被人为干扰。现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评估投资总量和增速不是以上报数为准,而是根据部门关联性数据评估认定。一是指标收集的滞后性。本月固定资产投资数据的上报时间为下个月的上旬,而关联性指标的上报时间为中旬,这样导致评估很有可能存在偏差。二是数据来源的准确性。实际上部门的关联数据统计并不一定像投资专业统计一样,有一套相对完善、缜密的统计制度和体系,一旦因评估部门指标来源出现偏差,或受到了人为的干扰,也将影响投资数据评估的准确性。

三、问题存在的原因

投资统计工作中出现上述现象,有的是统计工作的共性造成的,也有的是投资专业统计的特殊性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制度保障机制缺失

现行投资统计报表依据《统计法》第七条规定,但是在统计过程中,基层企业单位人员配合程度低,不能积极主动上报报表,影响到投资数据质量的提高。这实际上很大程度是由于我们在投资管理的源头上缺乏了相应的约束机制。如果在项目核批源头就明确统计报送机制及项目审批制约机制,那么跟踪统计和报表报送等工作也就更加顺畅。由此可见,制度保障的缺失已成为制约投资统计健康发展瓶颈之一。

(二)指标计算可操作性不强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资料来源有限,数据统计缺乏科学合理的计量依据。它的指标来源于设计预算、会计核算、业务技术核算等,按工程形象进度进行填报,需要投资者和建设者共同完成,且有的项目往年形象进度和当月形象进度不好分开,操作起来很难把握。

(三)按单位统计缺乏准确性

一是有些中途停建项目,如果以后不再继续建设,入不了固定资产账,一直处于在建工程,这一部分投资可能被漏统。二是有一些不入固定资产账的项目,如果一味从账上统计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完成情况,则有可能漏统。三是一些私营企业的有关账目很不健全,从这些账中很难反映出实际的固定资产投资情况,所以很难查出真实数据。

四、改进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建议

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固定资产投资制度,使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使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既能准确反映客观实际,及时地满足各级党委政府宏观管理决策需要,又能适应多层次、多方面微观统计信息的需求,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抓大放小、联网直报

1.全面报表与抽样调查相结合。投资统计可采取“抓大放小,从轻就简”的原则。继续推行按项目进行统计,提高项目规模的起报点,规模以上企业采用全面报表进行统计,规模以下采用抽样调查统计。由于5000万元以上项目个数少,投资比重大,且易于掌握,便于统计。对于5000万元以下项目或零星投资虽然个数多,但投资额所占比重小,且不便掌握,宜实行抽样调查统计。为了保证固定资产投资数据的准确性、全面性、连续性,建议总资产在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投资实行全面调查。总资产在5000万元以下的项目实行抽样调查。

2.推行“限上项目”网上直报制度,提高工作效率。网上报送方式是大势所趋,需要完善统计制度、建立良好基层企业基础统计工作,程序操作更加人性化,网上催报、网上申报等功能为数据高质量、及时、准确的报出提供了可能。

(二)科学设置、精简高效,增强报表的操作性

1.完善统计体系,实现“减负、可行”。建议本着可操作性高、符合实际需要为出发点,进一步简化投资指标。删除一些不必要的指标。避免基层统计员填报时感觉填表难度大,避免数据取自企业不同部门相互推诿,影响报表的正常报送。

2.明确指标口径范围,便于基层获取数据。建议按照一个项目运作的全过程,明确哪个环节涉及哪些指标,应从企业的哪种资料取得数据,如何进行整理原始数据填写相关统计指标,让基层统计人员一目了然,把住数据源头关。

(三)源头布置、行业管理,增强政府的主导性

第9篇: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范文

一、充分认识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是加强节能工作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我区合理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源头上杜绝能源浪费和能耗总量的过快增长,以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是实施节能降耗源头调控的第一关。2011—2012年,市政府下达给我区的新增能源消费总量为208.6万吨标准煤,到2012年底含齐鲁石化和华能电厂在内全区耗能总量不能超过1634.47万吨标准煤。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区新增能耗量就达93.8万吨标准煤,下半年新增能耗空间非常小,不利于“十一五”节能目标任务的全面实现。就当前形势分析,“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实行区域能源消费总量收紧政策,新增能源消费的空间越来越小。因此,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从源头上严格控制能耗总量和高耗能行业的过快增长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二、严格执行节能评估和审查程序

(一)建立能耗预审制度

从2012年下半年起,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必须首先执行能耗状况预审查程序。企业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能耗状况核查申请(各一式三份)等书面材料报区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工作指挥部办公室。指挥部办公室将联合有关部门和专家组成节能专项审查组,对项目的能源利用状况及能耗指标进行预审核查,经核实能耗符合要求后,报请区政府批准再进行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的其它程序。

(二)节能评估和审查的一般程序

经区政府预审批准后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按照《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规定,及时办理节能评估和审查手续。对“双高”行业、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或年综合能耗2000吨标准煤以上的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由区节能主管部门进行节能评估初审后报市节能主管部门,其他项目由区节能主管部门负责节能评估审查。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必须进行节能预审和审批后,再由政府投资主管部门进行审批、核准和备案。

三、严格明确节能评估和审查的范围和工作重点

根据《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规定,年综合能耗1000吨标准煤以上的工业固定资产项目,必须进行节能评估和审查。

在节能预审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一律不得进行项目的节能审批和经投资主管部门进行的审批:

(一)项目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指标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最高能耗限额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二)单位产值能耗指标大于上年度全区万元产值能耗指标90%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三)能耗总量超出区域能源消费容量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四)采用的工艺技术落后和设备用能水平达不到规定标准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五)被实施节能降耗调控预警的企业项目;

(六)其它情况。

2012年底前,对高耗能项目一律不再进行审批。未按照要求办理节能评估手续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进行审批,企业不得开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