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一衣带水的寓意范文

一衣带水的寓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一衣带水的寓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衣带水的寓意

第1篇:一衣带水的寓意范文

Water sprinkling Festival arrived, good happy ah!

今年是傣历1373年。一大早,我们就穿着鲜艳的傣族服装到江边去赶摆。

This is Daili 1373. Early in the morning, we will wear bright clothing to the river to catch the pendulum.

澜沧江边很热闹,人们一个紧挨着一个,挤得透不过气来,但大家都喜气洋洋的,赶着去看放高升,划龙舟。

The Lancang river is very lively, a next to a, packed suffocating, but everybody is jubilant, hurry to see put Gaosheng, dragon boat racing.

只听“嗖——”的一声长鸣,高升就象一条青龙似的,冒着白烟飞上了云霄,顿时无影无踪。村寨的傣族男女坐在龙舟上,操着桨,严阵以待。一声号令,大家齐刷刷、争先恐后地用力向前划去,水面上溅起一串串水花,在阳光的映射下,泛出五彩斑斓的图画。两岸的观众齐声喝彩加油,得胜的人们笑得可灿烂了。

Just listen to the "whoosh --" a cry, soaring like a dragon like, braved the white Yanfei on the sky, suddenly Not the least trace was found. The village Dai men and women sit at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the oars, be prepared to meet the challenge. A voice command, Qi Shuashua, to push forward and out, splashing a string of water surface, mapping in the sun, a colorful picture. Both sides of the audience cheered refueling, victorious people smile smile.

吃着香喷喷的傣味烧烤,听爸爸讲着泼水节由来的故事,在为傣族祖先不畏追求幸福生活而感动不已的同时,心里甭提多暇意了。

Eat delicious taste Dai barbecue, listen to my father about the water splashing Festival origin story, in the Dai ancestors brave pursuit of happy life moved at the same time, not to mention more time to the heart.

到了晚上,还有放礼花、放水灯和孔明灯等节目。各式各样的灯火,把夜空点缀得美丽极了。

In the evening, there are fireworks discharge lamps and lanterns, and other programs. Every kind of lights, the night sky dotted with beautiful.

过了两天,开始泼水了。每个人全身上下都被浇透了,但人人都开心极了,尽情地享受这美好的祝福。

Two days later, began to water. Each body was drenched, but everyone was extremely happy, enjoy this wonderful blessing.

第2篇:一衣带水的寓意范文

物种的传播,必须通过交流,同时通过各种不同的载体。植物的传播需要风和昆虫,动物的变异进化需要地里环境变化和物种,文化的发展需要交流并依附生产力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印记,创下了各个不同时期的文明。以地域为线,中国敦煌丝绸之路、大漠埃及、黄河流域、两河流域,这些发源于大漠草原、河流的文明,从远古至近代,经历的是漫漫“进化”之路。考察一下油画发展的规律,可以发现,每一次美术思潮与手法的变化,越接近现代,其周期便越短。中世纪的油画手法及风格,几百年经久不变,或者说处于不见痕迹的转变过程,文艺复兴的到来,用了近一个世纪的孕育过程,古典主义油画从成熟到变革,历时几百年,细读一下古典主义油画,整整一个世纪,其进展缓慢前后画风变化不大。

近现代艺术流派推陈出新的变化,皆以工业革命为大背景。工业革命以及航海事业的发展,使人类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海洋文化时代。海洋文化与以陆地为生存条件的农业文明、畜牧文明有着天壤之别,其最大特点是传播迅速,地域互融。

水彩画是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和航海扩张的历史过程发展起来的,是一门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艺术品种。所谓海洋文化特色,指的是水彩艺术的当代性与国际走向,可从以下几方面去进行考察:

其一,水彩画的基础理论(光、色)来自近现代物理学研究成果,水彩画所用的颜料与纸张,都与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可以说是现代科学技术为水彩画奠定了物质基础。

其二,水彩画的发生与发展,移植与传播,多以沿海城市为土壤。英吉利海峡,是水彩画的发源地,威尼斯海上水乡是水彩画的摇篮。中国的上海和广州,都是移植与传播水彩画的沿海城市。纵观全球水彩画发达的地区一般都位于沿海城市。水彩艺术之花,缘水而开,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其三,海洋文化。是一种打破地域界限,全面交融的文化。虽然水彩画是一门年轻的画种,但她在比其他画种更短的时间内,迅速传播,普及全球。尽管水彩画与一些传统画种相比,不能作为地域性的主流画种,比喻国画在中国的地位或油画在欧洲的地位,但就水彩画在全世界的广泛传播而言,却是没有一个画种能够比拟。近年来,我们从上海朱家角国际水彩画双年展,深圳国际水彩画双年展,意大利水彩节,土耳其国际水彩节,以及英国皇家水彩年展,美国水彩画会年展等世界性的水彩画交流活动中,可以看到。水彩画是一门参与性最高的画种。

第3篇:一衣带水的寓意范文

原来,我所在的那个湖四面环山,并且风景宜人、四季如春,可算得上是个人间仙境。可是,一天,有一群叫做“人类”的生物找到了这个地方,随意地对着我们拍照,还践踏草坪。不久后,他们离开了这里。我本以为他们不会再回来了。没想到,才没过多久,他们又回来了,并且带了一大帮人来,还在湖边插了一个牌子:纯天然风景区。

他们带来了更多的游客,那些游客整天拿着照相机对我们拍照,闪光灯的亮度刺得我们连眼睛都睁不开。如果只是这些问题那就算了,可是这些游客还很随意地往湖里扔垃圾,眼看着声边的水域一点点的被污染,我的心里比谁都急。游客们扔的垃圾使这个原本清澈的湖变得又脏又臭,声边的小伙伴因为污染中毒而死亡的不计其数。终于,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我要离开这个湖!

我不顾伙伴们的劝阻,在一个黑漆漆的夜晚,我悄悄地上岸了。我离开了这个湖。

我离开了这个湖,我想:我要到西湖去,那里也是四季如春,景色宜人,更何况我表姐家也住在那儿呢!

第4篇:一衣带水的寓意范文

(一)原有水利工程形式较单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农产品的多样性逐渐显现出来。现在的农产品更包含了果蔬甚至景观花草这些变化使得原有的水利工程不能满足当下农业对灌溉和降渍等农业需求。

(二)水产品对水质要求。随着水产养殖技术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产的发展之迅猛毋庸置疑。随之而来的是对水质的高标准要求,这涉及到消费者的健康及养殖者的经济效益。原有水利设施大多不能满足水质。

二、现代农村水利工程的要求

现代农村水利工程要达到水资源利用高效、多元化、增量化。使水利工程与防洪安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协调而行。对防洪、水环境保护、水资源利用及农业灌溉等诸多方面进行改进。尽力使农产品创收、安全性提高、环境美观度增加、水资源利用率增大。把防洪排涝、河道治理、水污染治理、资源保护、灌溉、新技术开发利用作为现在农村水利工程的重中之重。

(一)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对水资源的节约及农业成本的减少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节水灌溉在当前农业水利工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节水灌溉。

(二)灌排标准的提高。对现代农业结构类型的探究,有利于现在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及改进,也有利于水利工程更高效地发挥其作用。现代农业对灌溉、排涝的标准要高于以往。这同时也对水利工程的灌溉保证率及排涝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三)农业耕作水环境的治理。随着工业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废水及居民生活垃圾的排放对水环境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水质恶化、水土流失问题日趋严重。

(四)小型城镇水利工程建设。有史以来,水利工程的两大重要任务就是防洪和利用。洪水对于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原有排洪设施是根据原有居民区规划建设,多数已不能满足防洪。所以,农村小型城镇的水利工程的重新建设或修建十分必要。

(五)防洪工程的管理。防洪工程从规划到竣工后的使用,都应有相关部门管理。投资需合理合法,不能浪费国家资金建设无用设施。规划及工程的设计施工都应有相关部门审查或验收,对不合理的规划和不合格的设计及施工,审查部门应当不予批准或通过。因为水利工程中的防洪工程涉及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故应得到重视。

三、农村水利工程现代化的措施

(一)从观念上认识现代化农村水利。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根基是农村水利工程,防洪除涝是农业增产,稳定及多元化的基本需求。农村水利工程现代化也是现代化中国的一个分子,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随着社会的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它的发展要与农业需求和农业经济相匹配。未来的农业是以先进的设施设备来武装。通过科学和现代的思维方式来指导。要加快农村水利向现代化农村水利转型。农业承载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责任。查缺补漏,找出原有农业设备设施的缺陷和不足,研究改进方案并且运用到现代化农业水利建设中。

第5篇:一衣带水的寓意范文

论文关键词:中国画;艺术创作;焦墨法;东北山水;笔墨语言;审美;艺术形象;艺术精神

一、东北山水笔墨语言探索的当代目标

“东北山水”也称“关东山水”,是以东北地域题材为对象的山水画艺术。有实物证明的东北山水最早可上溯到五代,但因远离文化中心而在整个传统时期都发展缓慢。东北山水笔墨语言的现展及全面探索是在建国后。传统山水画笔墨语言的研究以内地题材为核心。笔墨语言是题材内容和文化理念的结晶。东北山水的题材与内地迥异,这使得许多传统笔墨语言的表现力与东北山水缺乏对应关系。同属后起之秀的“太行”、“长安”、“桂林”、“岭南”等流派或因对传统笔墨语言的有效继承;或因对舶来艺术语言的成功借鉴而都发展迅猛。可东北山水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探索却走了许多弯路,“一味套用传统笔墨而无视题材现实性”是脱离生活;“盲目移植西方艺术语言而无视传统审美”是邯郸学步;“以‘是否符合传统笔墨语言规范’作为选题的唯一标准”是削足适履;“为突出冰雪形象而沉迷于技术性制作”是舍本逐末。提高表现力和审美承载能力是东北山水笔墨语言探索的当务之急。其研究应做到“以艺术形象塑造为直接目标”、“以对景写生实践为具体切入点”、“以艺术精神构建为最终目的”等三方面。在此背景下,作为传统山水画笔墨语言之一的焦墨法可为东北山水笔墨语言这三方面的探索发挥巨大作用。

二、焦墨法在艺术形象塑造中的作用

(一)焦墨法对东北独特地质地貌的表现

东北以平原和低山为主。其山地多分布在本地区的西北和东南。西、北部的山地实则为蒙古高原的东部边缘,如大小兴安岭;东、南部的山体多是火成岩,如长白山系。二者皆海拔较低且森林覆盖率极高,多为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传统山水笔墨语言的研究主要围绕中原和江南等内地山水进行而对东北山水少有研究。内地山水与东北最大的不同就是树石分离,传统笔墨语言对其的研究和表现也以此为根据而分别进行,形成了树法和石法两套相对独立的笔墨语言系统。但东北山体几乎全由植被覆盖,少有岩石外露,所以对岩石树木的刻画能一体为之而不是分别描述的笔墨语言才是研究的重点。火成岩多光秃硬滑少有裂缝,因而不易夹生树木。纵观传统,东北山地似用董源《潇湘图》、《夏景山口待渡图》一路笔墨较为适合,但东北多风干燥的气候又使董源笔墨的水分运用出师无名。粗糙干燥的岩石刻画也不能过多用水,因此焦墨法较为适合。客观而言,东北夏季并不缺雨,雨过天晴远望苍山也是云蒸霞蔚、含烟带露,若湿笔淡墨淋漓挥洒想必也成佳作。但夏季空气湿度较低、温度较高及日照较长等因素决定了此类润泽之象只雨后出现且转瞬即逝,不宜作为东北山水题材的主体。偶尔为之可令人眼前一亮,但若长久如此则是舍长就短,不但丢弃了地域特色还会令满纸烟云的江南山水嗤鼻莞尔。

东北的平原常与湿地相伴,可谓水草丰美,“北大仓”之誉言之不虚。若描写其夏景,焦墨法确有不适,但表现其它季节便如鱼得水。如冬季覆雪的田埂就很有形式感,焦墨法很是适合,十一届全国美展金奖《春风将至》就是代表。其画面把白雪、黑土及金黄秸秆的色彩搭配与田垄的横纵穿插走势相结合,运用了浓淡相间的广义焦墨法,对蕴含巨大生机的“冬装如睡”作了生动的视觉诠释。东北山水题材也包括呼伦贝尔等高原,但与长安画派笔下的黄土高原大有不同。其落差很小、土质黝黑且密布河流植被。干燥的气候使得能见度极佳,甚至地平线上的远树也可计数。这种一望千里清晰明净的景象可作平远法,但与内地的平远景色那种幽阔迷离、天地不辨相比则意趣不同。内地平远景色用淡墨法或浓淡结合的笔墨语言较为适合,而东北的平原及高原似用焦墨法更为贴切。

(二)焦墨法对东北独特植被物种的表现

东北植物中最具特色的是松、杉等针叶树木,红松、樟松及落叶松是其代表。松树本是传统山水笔墨表现的重点之一,但其完全是为内地松树代言。将其用来表现东北松树则仅适用于刻画辽宁中、南部的樟松,对东北其它地区的松树皆不合适。因为,内地松树松针相对较大较长,传统笔墨对其可用线条进行一对一的具体刻画。而东北松针多十分细小,单颗松针是无法用线条一一刻画的,除非把树整体放大。但若如此,中小尺幅便很难处理,且大幅作品也会出现高度较小的中远景松树。东北阔叶树木有榆、杨、桦、栎等乔木和腊梅、丁香等灌木,虽名为阔叶但因气候原因叶片也都相对较小。蒙古栎(柞木)叶片相对最大,但与内地的桐、枇、竹等树种相比也纯属小巫见大巫。因此,刻画东北树木无论针叶阔叶应多用散锋碎笔。散锋碎笔的淡墨、破墨等墨法常带水泽之气,这与东北气候不符,不适合表现春秋及冬景。而焦墨法的散锋碎笔在贴切表现东北树木的同时还可确保不失苍劲坚挺,是较为理想的选择。

三、焦墨法在对景写生实践中的优势

(一)焦墨法所需工具材料最为便捷

焦墨法对工具材料的要求最为简单。对景写生常爬山涉水,工具材料的携带无疑以轻便为宜。水在所携带的物品中所占的重量比例最大。焦墨法因用水极少而无需专门准备,只需从饮用水中倒出少许即可。淡墨、破墨等其它墨法对墨汁的质量要求较高,为了墨色层次丰富最好当场研墨,瓶装墨汁或旧墨皆不佳。东北气候寒冷、干燥且多风沙,户外当场研墨显然不妥。焦墨法对墨的质量要求相对较低,其便捷程度为其它墨法所不能比。

(二)焦墨法对东北的季节气候最为适应

焦墨法最利于应对东北的寒冷天气。东北冬季无法对景写生,春秋两季尚可,但其温度对于数小时的户外工作也十分不利。在户外若常取水洗笔很容易生冻疮,内地一些画家那种作画时喷壶不离手的做法在东北更为不可。此外,东北气候干燥且多劲风,对水分要求较多的淡墨、破墨等墨法在对景写生时很不适用。即使喷水也会迅速蒸发,喷水次数过多纸质会变脆、变迟钝而影响画面。焦墨法本身用水极少,毛笔所过之处迅速变干,而这恰恰是焦墨法所要的效果。户外写生对物象的客观把握和细致刻画是主要目的之一,但东北天气温度决定了户外写生作品完成时间要尽量简短。积墨法是针对深入刻画的主要笔墨语言,但其制作时间较长,不太适合东北的对景写生。相对而言,焦墨法的完成时间最短。

四、焦墨法在艺术精神构建中的价值

(一)焦墨法便于彰显东北山水的审美特色

中国传统审美有阳刚、阴柔之别,东北山水无疑属于阳刚一路。莽原沃土、黑水白山处处彰显阳刚之美。西方传统美学对“美”的划分有优美、壮美、崇高、甚至丑美等取向,东北山水与内地的三山五岳相比显然壮美不足但不失内在的崇高。宏观而言,笔墨语言与审美取向并无特定的对应关系,关键在于手法、经验及综合修养。但从微观的技术层面而言,用焦墨法尤其是狭义焦墨法来体现东北山水的审美内涵最为自然。其下笔浓黑厚重、老辣苍劲,无一笔不透露出强悍劲霸的阳刚之气。东北无高山巨峰,景物多作平远,宽阔的视野加强了地貌结构的节奏韵律感,植被也因形态相互差异较小而呈现“单纯齐一”的形式感。这是东北山水的题材特色并从根本上决定了其“平远”与传统山水的“平远”有别。传统山水的平远法画面或平静舒展或旷远清奇或葱茏迷阔,其如圣者夜听江流,淡墨、浓墨诸法正由此而生。而东北山水所展现出的“平远”多热烈淳厚、雄奇刚劲,其如王者枕戈待旦,正适合用焦墨法。

(二)焦墨法便于抒发东北山水的人文情怀

若人文情怀有细腻、粗犷之分,崇文、尚武之别,东北山水无疑属于粗犷质朴、崇尚武功一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黑土地孕育了淳厚朴拙、直率天真的性格,其人文情怀皆由此而出。民俗风情是人文情怀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在此方面对东北馈赠颇丰。东北有49个民族,几乎囊括我国民族的全部,仅世居少数民族就多达十余个,风情习俗十分丰富。世居者多为游牧民族,其特有的热情奔放、粗犷豪迈及崇尚骑射、能征惯战等特点想必是轻柔恬淡的淡墨诸法表现力的弱项。而这正是焦墨法表现的强项。

东北与国内其它地区本是同时晋身为中华文明发展舞台。已知我国境内50余种新石器文化代表类型就有东北的查海、新乐、红山、赵宝沟、新开流、昂昂溪等多个,标志着在华夏文明的启动时期东北也是“一方诸侯”,可自进入封建社会后却渐渐淡出了人们的文化视野。传统山水笔墨语言的发展与传统文化相一致,围绕内地的中原和江南两个中心展开。而在此二者眼中,东北不是文化交流的伙伴,而是军事防御的对象。回首封建历史,东北的名片多是耶律阿保机的弯刀、完颜阿骨打的海东青或努尔哈赤的八旗铁骑。封建社会后期东北常做发配之地,犯人在此活着为了屯边赎罪,死了就是罪有应得。历史赋予东北山水以战天斗地、自强不息的人文情怀,同时也烙上了一记被放逐感。如此,若谈笔墨语言,无论是米芾的落茄阔笔、倪瓒的细笔淡墨还是子久的披麻混点都不适于表达东北山水独特的人文情怀。唯焦墨法最适合,既可热情抒发也可纵泪倾诉,在可悲、可喜、可兴、可怨的同时始终未丢弃“贫贱不能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豪情和斗志。

此外,中国近现代特殊的历史还造就了东北山水那强烈的革命传统和牺牲精神。20世纪的中国或内忧外患或奋斗安身,可以说是东北填饱了国人的肚子。十三年东北这位母亲最为苦不堪言,前胸正被众多饥儿贪婪地吮吸着乳汁,后背还在被豺狼疯狂地舔食着血肉。然“威武不能屈”,艰苦的条件和恶劣的气候都不能阻挡对自由的追求。中尚有草根树皮果腹,可当日寇剖开杨靖宇的胃却只找到了棉絮。一夜秋霜,山林五彩,尽是烈士鲜血的化身。所以,东北山水笔墨语言的探索绝不能停留在表现“野马秋风塞北”与“杏花春雨江南”视觉形象的差异上,而是要通过笔墨语言塑造典型艺术形象来作为人文载体,去铭记历史、修善人文、开创未来。笔墨语言固然要追求丰富多样,但凡事皆有主次本末。人文情怀的表现,焦墨法无疑会扮演重要角色。

五、焦墨法的局限性及其表现力的再挖掘

第6篇:一衣带水的寓意范文

关键词:水工环 发展 建议

1 水工环地质研究现状概述

(1)水文地质研究现状:在最近几十年里,水文地质学发展迅速。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到模型与模拟研究,再到成果展示的数字化,使水文地质工作从定性分析发展到定量研究的新阶段。野外探测和室内测试技术的提高,现代科学的新理论与水文地质学的结合以及新技术、新方法在水文地质领域的应用,都极大地促进了水文地质学的发展。

(2)工程地质研究现状:工程地质学是20世纪20年代从地质学中脱胎而出的,经过近90年的发展,而今已成为一门理论基础坚实、研究内容丰富、与工程建设及人类环境密切相关、且具有各分支学科、应用性很强的地学学科。在大量吸取国外先进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同时,创立了自己新的理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地质学理论体系。

(3)环境地质研究现状:随着全球性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和自然灾害危害的不断加大,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如今,环境地质工作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而且环境地质工作肩负着保卫国家生态安全的重任,很多国家已经把工作部署整体上向环境地质转移

2 水工环工作存在的问题

尽管水工环地质工作一直处在国家、社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沿,但是仍需“更加紧密地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目前,在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中尚存在如下亟待改进和加强之处:

(1)大调查队伍不健全:为了适应地质工作由资源型向资源+环境型转变,中国地调局机关成立了水工环部,极大加强了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的管理能力。老一代地质工作者仍然是地质大调查的主力,而目前尚未培养出足够多的具有较高战略分析和综合分析能力的中青年骨干队伍。

(2)国家层次的地调项目不够:目前水工环大调查项目几乎涉及各个领域,覆盖全国,但是,由于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因此,像“400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鄂尔多斯周缘地下水”,“长江中下游水患区环境地质调查”等反映国家意志,具有较强公益性、战略性和基础性的项目不多。应该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水工环地质工作全面规划,使有限的资金产生更大效益。

(3)成果转化亟待加强:“长江中下游水患区地质环境调查”、“黄河中下游地质环境调查”、“首都圈地区环境地质与水文地质调查”、“塔里木盆地地下水资源勘查”等许多项目已在实施并取得初步成果,应该尽快将水工环地质调查成果推向社会,力争参与到这些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建设计划中去。

3 水工环工作的建议

(1)工作部署原则:水工环地质大调查工作部署原则,总体上必须以副总理提出的“一个根本转变,两个更加”作为开展工作的战略方针,以寿嘉华副部长提出的“四个定位,五个提升,九个部署”为工作重点,它要:①更加主动地为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服务。水工环地质工作是在国家经济建设中诞生的,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而迅速成长壮大。②全面提升调查水平,更加代表国家意志。③应具超前意识,并服务于全过程。因此,应该及早开展以生态环境地质为主题的三峡库区地质调查,重点了解库区第四纪地质与库岸变迁、移民迁建区人工开挖与地质灾害、25°以上斜坡地与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

(2)加快战略和规划的制定;以水工环发展战略思想为指导,尽快完善我国水工环地质调查规划,真正体现国家意志,并以此作为编制实施计划和项目申请立项的依据,通过数年的努力,真正使我国水工环地质工作提升到新的水平。

4 需要建立一个发展目标

这个目标就是“实现水工环科技的现代化”。什么是“现代化”?说法很多,国内外有不少种说法。水与土是水工环研究对象,是基础。水工环的现代化要以为人类进步服务为目的,要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适应。从发展角度来看,水工环工作,在认识上要有几个重大转变:

(1)从点的认识向区域转变――是认识在空间上的拓宽;

(2)要从浅部向深部转变――从地球层圈角度看问题;

(3)要从静态认识向动态认识转变――时间上的连续;

(4)要从对现在转向未来――从发展上来看问题。要广纳、吸收其他学科的新成就,并使之转化成为水工环的理论发展的驱动力。问题就在于缺乏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和现代化理论基础。

5 水工环科技发展规划中应考虑的主要领域

(1)我国自然区域性水工环问题,即与区域发展建设有关的水工环科技问题的研究。我国特有的区域,如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西北干旱区、华北大平原、西南岩溶区等等,既有不同的区域性水、工、环问题,又是我国独特的自然区域,这些区域性问题的系统研究,可以使我国水、工、环科技工作在国际上独树一帜。

(2)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方面,是我国国计民生、长久的根本大计,是中国人民生存的根基。

(3)我国陆地水资源(包括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形成、利用、动态变化趋势

(4)陆缘地下水与海洋相互作用及其环境问题。

(5)自然、地质灾害的预报、预警、监测的系统工作。

(6)自然、地质灾害的形成、发展机理的地学研究。

(7)现代探测、测试、分析等技术和实验模拟技术的提高和发展。

(8)有害固体废弃物和有害污染水造成的环境问题。

(9)城市发展中的环境地质问题。

(10)大陆水循环、演化问题。

(11)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环境地质问题。

(12)经济技术活动产生的化学过程形成的环境地质灾害问题。

参考文献:

[1]汪俊清.国土资源 水工环地质勘查.宁夏年鉴,2004:215

[2]戚莓.地质新疆水工环地质信息中心成立.新疆年鉴,1998:249

[3]项怀顺.地质矿产 水工环地质勘查.安徽年鉴,1993:167-168

[4]项怀顺.安徽省地质矿产工作 水工环地质勘查.中国地质矿产年鉴,1993:238-239

[5]宋华.矿产资源管理 水工环地质勘查.中国国土资源年鉴,2000:359

第7篇:一衣带水的寓意范文

【关键词】翻译;民语广播;重要性

当前,不同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媒体单位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基础工作到战略高度等方方面面,千方百计提升节目质量,对广播工作者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少数民族语广播与汉语广播相比,除了节目的运营方式、传输方式、节目内容的精炼新颖程度以及广播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等各种要素之外,少数民族语广播多了一项业务――翻译工作。翻译是少数民族语广播的首要基础工作,是民语广播在多媒体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年轻一代的民语广播工作者由于缺乏严格规范的母语教育,对翻译工作认识不够深刻,加之相关部门对翻译工作缺少足够的支持和激励政策,导致年轻民语广播工作者很难翻译出精准、精炼、出彩的民语广播节目。在这样的形势下,年轻一代民语广播工作者要通过学习、训练和实践,从专业的角度努力夯实专业基础和语言规范,掌握并熟练使用各种翻译方法和技巧,严格恪守翻译工作的“三贴近”原则,才能为广大少数民族听众翻译制作出极富民族特色的高质量节目,促进民语广播事业稳步健康发展。

1 翻译在少数民族语广播中的重要性

什么是翻译?借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简单地说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也指方言与民族共同语、方言与方言、古代语与现代语之间一种用另一种表达)”①。百度百科也指出“翻译(信息转换与传播行为),是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翻译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②无论翻译一词如何界定,本人认为它是源于人类需要交际而产生的,人类社会通过翻译相互交往,人类文明成果、先进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翻译传播开来等等。由此可见,翻译是在不同语言信息之间进行转换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于少数民族语广播而言,翻译工作在一系列节目制作过程中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少数民族语广播稿源基本都是汉语稿,均需经过翻译方可广播。由于在招收少数民族广播工作者的时候都要求有高学历文凭,而目前又没有专门的民语广播专业,所以所进之人一般是有母语能力的其他专业的高等学校毕业生。这些人虽然会母语,但由于长期接受汉文化教育,已习惯了汉语言文字的写作和表达方式,从而使得这些人在写稿件时普遍使用汉文写作。同时,少数民族语广播由于采访经费紧张,纯母语采访摘录的稿件少之又少,所播稿件基本都来源于现成的汉文稿件。特别是重要的文件和引用的稿件就直接采用汉文的通稿。所以要将这些稿件内容传播给本民族听众,就必须通过翻译。可见翻译工作是少数民族语广播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

其次,少数民族语广播是以“声音”语言为媒介的,语言表达是否精准、顺畅、接地气是衡量少数民族语广播节目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吸引听众、留住听众是我们播音主持人播送每一句话所需要考虑的问题。除了播音主持人的音质、情感表达方式等因素之外,稿件内容如何用言词表达占了很重要的一个因素,稿件翻译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播音主持人播出稿件的顺畅程度。同时,译文是否精准、精炼、出彩也是少数民族语广播吸引听众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2 当前少数民族语广播翻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当前的新闻传播正处在科技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不同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民语广播更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民语广播工作者只有对自己提出更高的标准和更严的要求,修炼好自己的“内功”,特别是基本功“翻译”,以确保翻译制作出极富民族特色的高质量的节目,来吸引更多的听众、观众。但是,目前很多少数民族语广播工作者在注重掌握新媒体的同时,却往往忽视对基本功的“修炼”,忽视翻译的重要性,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广播节目的质量。

2.1 少数民族语广播工作者自身对翻译工作不够重视

首先,由于当前广播事业的影响力受到其他媒体的冲击,业内逐步衍生出一种现象:缩减翻译、对稿的时间,有些学者还提倡口译播报。如果是一般水平或者刚刚进入广播行业的新人,尚且不说翻译水平,录播是没问题的,但是句子和句子之间的“接头”、“卡口”肯定是很多的,这样直接影响到听觉效果。即便是汉语水平和民语水平都非常高的民语广播工作者可以做到口译播报,但是播出来的内容要达到精炼、精准、出彩的程度还是很难的。尤其是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语序表达方式式不同的情况下,播音过程中难免会有接头,一旦在直播的情况下出现口译错误是无法补救的。

其次,当前民汉双语教育的发展举步为艰,也没有高校开设民汉双语广播专业,所以民语广播工作者在民汉翻译方面普遍存在“先天不足”。虽然目前各级党委、政府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实施了一些相应的政策,但是由于受到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经济、教育、人才等因素的制约,出现要么懂母语学生太少开不了班、要么教母语的老师缺失等情况,所以没有形成连续、规范、有序的民语教育机制。很多少数民族居住地方虽然实行双语教育,但也只将民语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在幼儿园、小学阶段简单使用,导致少数民族学生互相交流时掺杂汉语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也就是说少数民族语除了在家庭和农村习得外,正规的学校教育是非常少的。况且很多新生一代的少数民族语广播工作者从小生活在县市级以上城市,日常生活中甚少使用少数民族语,加之在学校受教育时间长,深受汉语影响。这些因素都成为了年轻民语广播工作者翻译工作中的“硬伤”,从而导致他们不仅无法做到精准翻译,甚至很多时候翻译出来的稿件是汉语语序,而不是本民族语言表达语序。

2.2 相关部门对翻译工作的支持、激励政策不够

一方面,与新疆、等地相比,云南广播电视行业中的民语播音员没有翻译这项稿费,与汉语播音员拿同等额的稿费;另一方面,在全国来讲翻译作品不能算科研成果;即使是在出版社,翻译稿费也是相当低廉的,仅为每一千汉字30元―100元不等。这些都是对翻译工作认识不充分所致。此外,教育部门也没有开设独立的少数民族语翻译专业,导致少数民族语言专业毕业生进入相关翻译、广播岗位后培养周期长,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胜任少数民族语翻译、广播工作。

3 如何提高少数民族语广播工作者翻译水平

广播工作者作为一名信息的传播者,首先必须保证所用语言的规范性,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各种节目类型的风格,尽量做到语言精准、精炼、出彩,这就要求少数民族语广播工作者必须从专业的角度,努力提升翻译水平。

首先,要树立求真务实的求学态度,努力夯实专业基础和语言规范。学习是年轻人永恒不变的主题,也是年轻人通向成功的唯一途径。年轻民语广播工作者面对翻译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和自身存在的诸多不足,更应知难而上、查缺补漏,通过多方面、多渠道的学习来夯实专业基础和语言规范。从基本的语音、词汇、语法开始,再到写作、翻译,循序渐进,从专业角度系统掌握母语规范。在此基础上饱览群书,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提升文采,要清楚词汇量是提高翻译水平的重要基础。此外,报纸、杂志、字典、小说等等都是我们学习的对象。

其次,要掌握并熟练使用各种翻译方法和技巧,让译文更加通顺、更加出彩。不同的语言之间,语序、表达方式、认同感、社会环境等等都存在差异,我们在翻译时就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活用各种翻译方法。比如:音译“+”解释性名词、直译、解释性的翻译方法、省译法、拆句、合并、增译法、正反译法、倒译等各种翻译方法都是我们经常涉及到的,所以必须熟悉这些翻译方法。翻译过程中,如果拘泥于原文的表达形式,就达不出效果。

最后,要严格恪守翻译工作的“三贴近”原则,争取翻译出最接“地气”的广播稿。少数民族语广播面对的是本民族听众群,翻译出来的稿子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本民族群众、贴近本民族生活的“三贴近”原则。这就要求我们除了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以外,还要深入到本民族的社会生活中,了解本民族文化知识、风俗习惯,学习丰富的语言、词汇,才能翻译出让本民族听众满意的稿件。

原稿内容再好、再精彩,如果不能很好地用少数民语翻译过来,也就无法吸引少数民族听众。所以翻译工作决定着少数民族语广播播音主持人所播节目的水平,攸关节目的优劣,关乎听众的认知程度和对本民族广播的认同感,进而影响着少数民族语广播事业的发展。年轻一代民语广播工作者只有自觉加强母语的规范学习训练、认真钻研翻译方法技巧、严格恪守翻译“三贴近”原则,才能为广大听众翻译制作出极富民族特色的高质量节目,促进民语广播事业稳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危羚.广播音响报道使用教程[M].2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3.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6版.商务印书馆,2012.

[3]中国翻译工作协会.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11.

注释:

第8篇:一衣带水的寓意范文

[一]

明堂之争始于东汉,其时已有所谓今礼、古礼之别,许慎《五经异义》云:

今戴礼说《盛德记》曰:“明堂者,自古有之,凡九室,室四户八牖,共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茅盖屋,上圆下方,所以朝诸侯,其外有水曰辟雍。"《明堂月令》说:“明堂高三丈,东西九仞,南北七筵,上圆下方,四堂十二室,室四户八牖,其宫方三百步,在近郊三十里。"讲学大夫淳于登说云:“明堂在国之阳,三里之外,七里之内,丙巳之地,就阳位,上圆下方,八窗四闼,布政之宫,故称明堂。明堂,盛貌,周公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五精之神,太微之庭中有五帝坐位。"古《周礼》《孝经》说:“明堂,文王之庙,夏后氏曰世室,殷人曰重屋,周人曰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盖之以茅。周公所以祀文王于明堂,以昭事上帝。"许君谨按:“今礼 古礼各以义说,无明文以知之。"[4]

所谓“今礼"是指东汉的明堂制度,《礼图》云:“建武三十年作明堂 ,明堂上圆下方,上圆法天,下方法地,十二堂法日辰,九室法九州。"[5]这个制度最早见于《大戴礼记·盛德》(今本在《明堂》篇)。所谓“古礼"是指《周礼·考工记》所载之五室明堂之制。

对于两种明堂制度的来历,许慎认为“无明文以知之",对此郑玄加以反驳,他说:

《戴礼》所云,虽出《盛德》篇,云九室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秦相吕不韦作《春秋》时说者所益,非古制也。‘四堂十二室’,字误,本书云‘九堂十二室’。淳于登之言,取义于《孝经 援神契》说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曰明堂者,上圆下方,八窗四闼,布政之宫,在国之阳。帝者谛也,象上可承五精之神,五精之神实在太微,在辰为巳,是以登云然。今汉立明堂于丙巳,由此为之。周人明堂五室,是帝各有一室也,合于五行之数,《周礼》依数以为之室,德行于今。虽有不同,时说炳然,本制著存,而言无明文,欲复何责?[6]

按照郑玄的说法,五室是周人的明堂制度,九室是秦人的明堂制度,五室显然早于九室。这个看法对后世的影响很大,阮谌《三礼图》云:

明堂者,布政之宫,周制五室,东为木室,南为火室,西为金室,北为水室,土室在中。秦为九室十二阶,各有所居。[7]

《礼图》:秦明堂九室十二阶,各有所居。[8]

并且,由于五室之制早于九室之制,故后世论明堂制度者,多以五室为是。袁翻《明堂议》:

明堂五室,三代同焉。配帝象行,义则明矣。及《淮南》《吕氏》与《月令》同文,虽布政班时有堂个之别,然推其体例,则无九室之证。 明堂九室,著自《戴礼》,探绪求源,罔知所出。而汉氏因之,自欲为一代法。[9]

贾思伯云:

窃寻《考工记》虽是补阙之书,相承已久,诸儒著述无言非者,方之后作,不亦优乎?且《孝经 援神契》《五经要义》旧《礼图》皆作五室,及徐刘之论同《考工》者多矣。[10]

类似论者尚有不少,直至近人王国维作《明堂庙寝通考》,仍以五室为是,九室为非。

对于郑玄的以九室明堂为秦制的说法,也有学者表示不同意见。牛弘曾条列古代有关明堂的文献,在谈到记载着“九室十二堂"的《明堂月令》时,他说:

今《明堂月令》者,郑玄云是吕不韦著《春秋十二纪》之首章,礼家抄合为记,蔡邕 王肃云周公所作,《周书》内有《月令》第五十三,即此也,各有证明,文多不载。束皙以为夏时之书。刘瓛云:‘不韦鸠集儒者,寻于圣王月令之事而记之,不韦安能独为此记?’今案不得全称周书,亦未即可为秦典,其内杂有虞夏商周之法,不韦安能独为此记也。[11]

牛弘对以往争论的态度是公允的,他认为九室明堂有其来源。

平心而论,尽管前人对明堂制度的讨论已很多,但即便今日,要判定上古明堂是五室抑或九室还很困难,记载两种明堂制度的文献都是春秋战国以后的,不足以说明西周或更早时期的明堂制度。考古学所得的古代建筑遗迹也没有五室或九室的样子。先秦文献中唯一的明堂实例见于《孟子》,顾颉刚先生已指出,这个明堂实际上就是太室,[12]也就是王国维先生的文章中大量引用的铜器中的大室。《孝经援神契》云:“明堂之制,东西九筵,筵长九尺也。明堂东西八十一尺,南北六十三尺,故谓之太室。"[13]是明堂即是太室,本只一室。西汉武帝时,欲造明堂,但无人知道具体的明堂制度,齐人公玉带献黄帝明堂图,所绘为一室明堂。[14]直至唐代,仍有人认为明堂只有一室。[15]笔者以为,彻底弄清三代明堂问题,时机尚未成熟,但笔者相信西汉以前的明堂既非五室,亦非九室,也没有后世的关于明堂制度的争议。明堂的五室与九室之争是从东汉开始出现的。 对于后世关于明堂的激烈争论,笔者以为他们各有证据,厚此薄彼不是解决问题的出路。笔者想做的是先弄清学者所争论的两种明堂制度的来历。

首先看古人对明堂制度的解释。古人对明堂的解释,不论是五室明堂还是九室明堂,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将明堂与天地四时联系在一起。

《大戴礼记·明堂》:明堂者,古有之也。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户八牖,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茅盖屋,上圆下方。

《礼含文嘉》:上圆象天,下方法地,八窗象八风,四达法四时,九室法九州,十二座法十二月,三十六户法三十六气,七十二牖法七十二候也。[16]

《三辅黄图》:明堂所以正四时,出教化,天子布政之宫也。黄帝曰合宫,尧曰衢室,舜曰总章,夏后氏曰世室,殷人曰阳馆,周人曰明堂。先儒旧说,其制不同。称九室者,取象阳数也,八牖者阴数也,取象八风,三十六户牖,取六甲之文,六六三十六也。上圆象天,下方法地。八窗即八牖也,四闼者象四时四方也。五室者,象五行也。皆无明文,先儒以意释之耳。

《礼记外传》:五室象地载五行也,五行生于四时,故每室四达,一室八窗。[17]

牛弘:今检明堂必须五室者何?《尚书帝命佥》曰:“帝者承天立五府,赤曰文祖,黄曰神斗,白曰显纪,黑曰玄矩,苍曰灵府。"郑玄注:“五府与周之明堂同矣。"且三代相沿,多有损益,至于五室,确然不变。[18]

从上引文献看,两种制度似乎与某种思想有关,并且各有来源,尤其是五室明堂,它显然和五行思想有关。《汉书·艺文志》云:“数术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则明堂中还包含数术的因素。地下文物与文献的不断出土,证实了我们的推测,尤其是郭店楚简《太一生水》的出土,为我们理解两种明堂制度的来历提供了契机。 [二]

首先抄录《太一生水》原文:

“大一生水,水反辅大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大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寒热。寒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湿燥者,寒热之所生也。寒热者,[四时之所生也]。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大一之所生也。是故大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又[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埋,阴阳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谓[口,不知者谓口。口]"[19]

学者对这段文字中的概念已作了很多研究,从他们的研究中可以发现,这些概念在传世文献中均可找到,并不生疏。问题在于这些概念在不同文献或同一文献的不同上下文中的含义都有差异,尤其是太一和神明两个词。我们认为孤立地研究这些概念的含义是困难的,只有弄清这篇文献的主体内容与中心思想,才有可能正确理解其中的概念的含义。

论者多谓《太一生水》为又一种宇宙生成模式, 笔者认为不妥,《太一生水》表述的内容和《老子》四十二章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模式有根本不同。 在《太一生水》模式中,太一并不直接生成万物, 万物独立于太一通过生水 生天地 生神明 生阴阳 四时 寒热 湿燥等一系列生成环节而成岁的过程之外, 这在《太一生水》本文中表述得很清楚。在前面叙述的太一成岁而止的过程中,没有提到万物,而下文却说“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又[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这是太一成岁后太一的运动及其作用,这个运动“为万物母"“为万物经",显然万物不在太一成岁的过程中产生。

传世文献中有关天地、阴阳、四时与万物的关系的论述有助于理解这一点,《淮南子 泰族训》云:“阴阳四时,非生万物也,雨露时降,非养草木也,神明接,阴阳和,而万物生矣。"又说:“天地四时,非生万物也,神明接,阴阳和,而万物生之。"这种论述还见于其它文献,内涵基本一致,也就是说,万物不直接由天地、阴阳、四时产生,但神明相接、阴阳调和为万物诞生提供了基本的外部条件,即《太一生水》所说的“为万物母"(“母"应理解为“傅母")。

《太一生水》的主体内容是太一经过一系列的生成阶段而成岁,这个“岁"是指有着寒热湿燥四时变化的具体的岁时,而不是单由湿燥而生的岁。这表面上和《太一生水》本文冲突,但结合传世文献中的相关论述,就会发现寒热和湿燥同是成岁的必要条件,它们之间不是生成关系,而是并列关系。如:

《吕氏春秋·贵信》 :“天行不信,不能成岁;地行不信,草木不大。春之德风,风不信,其华不盛,华不盛则果实不生。夏之德暑,暑不信,其土不肥,土不肥则长遂不精。秋之德雨,雨不信,其谷不坚,谷不坚则五种不成。冬之德寒,寒不信,其地不刚,地不刚则冻闭不问。天地之大,四时之化,而犹不能以不信成物,又况乎人事?"

这里讲“四时之德",即风暑雨寒,《史记·天官书》“春风秋雨,冬寒夏暑"和《文子·九守》“天有风雨寒暑"都是指此,它们是四季的季节特征。《太一生水》 的寒热湿燥显然也是“四时之德",只不过文字略有不同。

类似的论述还见于《春秋繁露·四时之副》 :

“天之道,春暖以生,夏暑以养,秋清以杀,冬寒以藏。暖暑清寒,异气而同功,皆天之所以成岁也。"

这里“四时之德"变成了“四时之气",风暑雨寒变成了暖暑清寒,但其讲四时成岁与《太一生水》《贵信》则是一致的。

传世文献中有很多寒暑燥湿并举的例子,姑举几例。或寒暑在前,燥湿在后,如:

《吕氏春秋·书数》:“天生阴阳寒暑燥湿。"

《吕氏春秋·爱类》:“民寒则欲火,暑则欲水,燥则欲湿,湿则欲燥,寒暑燥湿相反,其于利民一也。"

《吕氏春秋·恃君览》:“寒暑燥湿不能害"。

《文子·道原》:“夫形伤乎寒暑燥湿之虐者"。

《淮南子·泰族训》:“故寒暑燥湿,以类相从"。

或燥湿在前,寒暑在后,如:

《淮南子·时则训》:“是故燥湿寒暑以节至"。

《管子·法法》:“为宫室台榭,足以避燥湿寒暑,不求其大"。

显然,它们之间并不存在如《太一生水》所论的生成关系,《太一生水》的寒热湿燥,就其内容而言,是和四时一一对应的,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成岁之岁是由四时寒热湿燥组合而成的具体的岁时,而不是单由湿燥产生。

《太一生水》中不仅四时寒热燥湿与岁有关,其它如太一、水、天地、神明、阴阳皆与岁时相关,只不过不如四时寒热燥湿与岁的关系直接罢了。本文上引以及下引的诸多文献足以说明这一点,中的天地,〈九宫八风〉中的太一,〈原道〉中的水等都是很好的例子。所以笔者认为〈太一生水〉的主体内容是成岁。必须指出的是,诸成岁概念之间的关系在传世文献中没有〈太一生水〉这么严整,这当是〈太一生水〉作者的创造,这种创造是有背于时人的常识的,其对寒热与燥湿关系的处理是明证。

太一经过一系列环节成岁之后,为万物的生长确立法则,即“为万物经", 即万物的生长消息必须遵循四时变化的规律,合乎四时之德,而不能突破超越这个规律。这是这篇文献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即时令思想。

把握了“成岁"这个中心内容,再去理解太一成岁过程中的概念,就有了基础。

关于太一,当如李学勤先生所说是太一之星,[20]即文献中的帝星,西方人称之为β Ursa Minor。《灵枢·九宫八风》中有一条习谓之“太一行九宫"的记载:

“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宫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复居叶蛰之宫,曰冬至矣。"

我们认为,这里太一一年中分居八宫的周期运动,反映的是一种有别于四时成岁的成岁模式,可以姑且称之为“八节成岁"。关于这个太一,李学勤先生援引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一号墓出土的九宫式盘上的文字,指出就是北辰神名。[21]同为太一成岁模式,两个太一的内涵应该一致,故而可以断定,《太一生水》中的太一是星名或北辰神名。

关于水,论者多引《管子·水地》篇来解释,事实上古代思想家大多重水,《老子》第八章说“上善若水",孔子也“亟称于水",[22]这和水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分不开,《淮南子·原道训》中有一段关于水德的精彩描述:

“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然而大不可极,深不可测,修极于无穷,远沦于天涯。息耗减益,通于不訾。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包群生,而无好憎,泽及蚑蟯而不求极。富赡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费。行而不可得穷极也,微而不可得把握也。击之无创,刺之不伤,斩之不断,焚之不然。淖溺流遁,错缪相纷,而不可靡散。利贯金石,强济天下。动溶无形之域,而翱翔忽区之上, 回川谷之间,而滔腾大荒之野。有余不足,与天地取与,授万物而无所前后,是故无所私而无所公,靡滥振荡,与天地鸿洞。无所左而无所右,蟠委错紾,与万物始终,是谓至德。"

水充盈于天地之间,是万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它“与天地取与"“与天地鸿洞"“与万物始终"。因此它可以成为成岁的基本条件。

“神明"是当前学者间争议最大的一个词,或将其理解为抽象的精神境界,或将其理解为日月,[23]或将其理解为鬼神。[24]关于此,首先要说明的是,将神明拆成两个词来理解以照顾全文的两两对应的生成关系,是没有必要的。上文已说过,寒热湿燥就其内容而言,它们是对应于四时的,相互间是并列关系,而不是文中表述的生成关系。对于神明的理解也是一样,只能从它与主体内容成岁的关系上探讨它的含义,而不必拘泥全文的表述形式。

从成岁的角度理解神明,将其理解为抽象的精神境界是不合适的,岁时本身是具体的,太一、水、天地、阴阳二气、四时、寒热湿燥都是具体的,神明也应是具体的。对于日月与鬼神二说,理解为鬼神更好一些,诚然,文献中不乏将天地、日月、阴阳、四时并举的例子,但也有天地、日月、鬼神、阴阳、四时并举的例子,还有天、日月、星辰、阴阳、四时并举的例子。[25]很显然,从解释力的角度讲,将神明理解为鬼神更好,因为鬼神可以包含日月,反之则不行。从文献中与《太一生水》之神明含义相近的神明的意思来看,将神明解释为鬼神是对的,比如:

《庄子·天道》:“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

《鶡冠子·泰鸿》:“泰一者,执大同之制,调泰鸿之气,正神明之位者。"

《大戴礼记·千乘》:“凡民之藏贮以及山川之神明加于民者。"

此三个神明皆应看作一个词,前两条说神明之位,则神明可能很多,第三条讲山川之神明,则此神明必不是日月,而是鬼神。

鬼神之于成岁的意义很大,在古人的心目中,一年是否风调雨顺,取决于风伯、雨师之所为,所以他们除祭祀天地外,还要祭祀这些神明,正如刘向所说:

“王者所以因郊祭日月星辰 风伯 雨师山川何以为?皆有功于民,故祭之也。皆天地之明神从官也。"[26]

关于天地、阴阳、四时、寒热、湿燥,传世文献中有很多叙述,意义也比较确定,此从略。

《太一生水》的主体内容是描述太一经水成天地、神明、阴阳、四时、寒热、湿燥并最终成岁的成岁过程,就其学派性质而言,它属于数术类。《汉书·艺文志·数术略》著录了多部与太一有关的书,五行家有:

泰一阴阳二十三卷

泰一二十九卷

天文家有:

泰壹杂子星二十八卷

泰壹杂子云气三十四卷

杂占家有:

泰壹杂子候岁二十二卷

此外,在《方技略》、《兵书略》中还有几部关于太一的书,《太一生水》主要讲成岁,故当属于《数术略》,李学勤先生说:“四时成岁的框架,正是中国古代数术的基本要素之一。"[27]是很对的。

郭店简中《太一生水》被抄在《老子》丙本之后,则和它明显的道家色彩有关。《太一生水》的道家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的表述形式明显受了《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影响,以致将原本并列的寒热湿燥叙述成先后相生的机械序列。事实上,全文的生成关系,并不是要说明这些概念之间,客观上真存在着生成与被生成的关系,而是要体现一种等级思想,这种等级思想是为其中心思想时令思想服务的。

二是太一生水的思想是道家一生水思想的翻版,《淮南子·原道训》中有一段关于一生水的阐述:

“夫无形者,物之大祖也;无音者,声之大宗也。其子为光,其孙为水,皆生于无形乎。"

“所谓无形者,一之谓也。所谓一者,无匹合于天下者也,卓然独立,块然独处,上通九天,下贯九野。员不中轨,方不中矩,大浑而为一。叶累而无根,怀囊天地,为道关门。穆忞 隐闵,纯德独存。布施而不既,用之而不勤,是故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循之不得其身。"

这里明确说水是“无形"之孙,水生于“无形",而无形即是“一",无形生水即是一生水。 《太一生水》的作者大概了解道家的这个思想,于是他在叙述太一成岁的过程中有意插入了“水"。 我们知道,尽管古代思想家都重视水,但文献在叙述成岁或岁时时,一般都不提水,[28]因此《太一生水》成岁过程中的水很可能是人为加上去的。由于有这两条明显的道家特征,《太一生水》才会被抄在《老子》丙本之后。

基于上述论述,可得结论如下:《太一生水》的主体内容是描述太一经水成天地、神明、阴阳、四时、寒热湿燥直至成岁的过程,其中太一为帝星,神明为鬼神;它的中心思想是时令思想。就其学派而言,属于数术类。它明显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叙述上也作了相应改编,一是它的生成序列与关系是改编的结果;二是在太一与天地之间人为地插入了水。改编后的太一成岁,尤其它对寒热与湿燥关系的处理,是常识所无法接受的,故其对当时以及汉代的思想界并未产生大的影响,过高估计它在思想史上的地位是不合适的。 注释:

[1] 王国维《明堂庙寝通考》,《观堂集林》卷三。

[2] 江藩《隶经文 明堂议》 皇清经解续编本。

[3] 下文有少许论述,可作为我们对三代明堂的基本认识。学者或据殷墟的“亚"形大墓,推测商代已有类似于王国维先生所提出的明堂制度,我们认为,这种推测是难以成立的,此并容另文论述。汪宁生《释明堂》(《文物》1989年第9期)也以明堂为一室。

[4] 孔颖达《礼记正义 明堂位》引,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

[5] 《后汉书 光武纪》注引,中华书局标点本。

[6] 此据陈寿祺《五经异义疏证》,皇清经解本。

[7] 《太平御览》卷533引。

[8] 《隋书 宇文恺传》引,中华书局标点本。

[9] 《魏书 袁翻传》,中华书局标点本。

[10] 《魏书 贾思伯传》,中华书局标点本。

[11] 《隋书 牛弘传》,中华书局标点本。

[12] 顾颉刚《浪口村随笔》卷三“明堂",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13] 《太平御览》卷533引。

[14] 《史记 封禅书》《汉书 郊祀志》均有记载。

[15] 成伯玙《礼记外传》,《太平御览》卷533引。

[16] 《太平御览》卷533引。

[17] 《太平御览》卷533引。

[18] 同注11。

[19] 据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

[20] 李学勤《太一生水的数术解释》,《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

[21] 李学勤《九宫八风及九宫式盘》,载《古文献论丛》,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22] 《孟子 离娄下》。

[23] 据王博《美国达慕思大学郭店〈老子〉国际学术讨论会纪要》,《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

[24] 许抗生《初读〈太一生水〉》,《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邢文《论郭店〈老子〉与今本〈老子〉不属一系——楚简〈太一生水〉及其意义》,〈中国哲学〉第二十辑。

[25]类似的句例文献中还有不少,此 仅就《淮南子 泰族训》举这三种句例。

[26] 刘向《五经通义》,据《玉函山房辑佚书》本。

第9篇:一衣带水的寓意范文

关键词:矿井开采 三角高程 测量

中图分类号:TD1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098X(2014)11(c)-0071-01

1 课题背景

防爆型全站仪、高精度陀螺经纬仪在井下测量中的应用。取代钢尺测距,减轻劳动强度。祁南矿井控制测量多采用全站仪“三架法”,提高测量速度和减少误差。“三架法”井下导线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同时进行,将平面、高程测量同时展开,提高工作效率。过去认为三角高程测量成果精度低无法替代高精度水准测量,研修人员反复理论研究,对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方法仔细分析、合理改进,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成果替代井下一级水准测量成果是可行的。

2 课题研修

按《煤矿测量规程》规定,最终点高程往返闭合差,容许的单位长度高差中误差。对于本课题实践的2300多米的水平大巷,则。由表1可得,两次三角高程最终点高程与水准高程最终值之差均不超过40 mm,仅为22 mm(约为限差值的一半)。对最终点高程精度而言,光电测距三角高程的精度同样能够满足井下一级水准高程精度要求。

3 成果效益

通过研修矿井测距高程导线代替井下一级水准测量的研究与实践这一课题,验证了其可行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为测量新技术在更新、更广领域范围内的应用提供了借鉴。此课题研修成果推广至采区和回采巷道来应用,安全经济技术效益将十分显著。

参考文献

[1] 煤矿安全规程.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1.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