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会计与审计准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审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是国际审计领域的基本问题之一,研究审计准则的国际协调首先必须明确协调的含义:
坎贝尔认为:协调一般指通过缩小差异逐步趋同。但协调并非指严格的统一。
阿明和L?H?拉德赖夫指出:“协调就是一种缩小各种标准和实务差异以形成一套精密的可接受的标准和惯例的过程。协调过程将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国际的基础上进行。
塞缪尔斯和A?G?派珀认为:“协调就是试图归纳不同的制度,把多样化的实务并入和组合成能产生共同合作结果的有序结构的过程,是减少差异的过程。”
日本学者松闸信男教授认为:“协调就是将形成跨国企业的各子公司所在国不同法律、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差异而形成的不同审计制度,在与跨国公司有牵连的各个国家、进而在全世界形成统一秩序。”
我国学者李宝震、郝振平认为:“所谓国际协调是指各国的某些机构或团体在国际范围内结成统一组织,经过协商讨论,共同努力建立标准,以期缩小差异,使审计实务趋于标准化的活动。”
根据上述关于协调的论述,我们认为,审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是有关机构在世界范围内对不同的审计准则进行调和,缩小差异并使之逐步走向统一的过程。
2审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意义
2.1是跨国公司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
事实上,审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在很大程度是由于跨国公司的发展而提出的。跨国公司财务报表的使用者需要了解和掌握跨国公司的审计行为和准则,以便判断其审计的质量、增强对财务报告的信赖。他们需对来自不同国家的财务报告进行分析和比较。这些财务报告经过了不同国家的审计,而这些国家的审计准则是不同的,这就给来自不同国家财务报告的分析和比较带来困难,迫切需要对世界各国的审计准则进行协调,建立统一的审计准则。
2.2是世界经济环境下审计职业自治的需要
在世界经济环境下,由于工商企业和会计职业本身的日益国际化,这样就产生了一些在本国经济范围内没有遇见过的新问题。例如,按照本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是否能为别国接受;本国投资者能否看懂别国的财务报表;本国的审计报告能否为他国投资者所理解;别国的会计师能否在本国执业等等。这些新问题已经不可能仅仅通过修改本国的审计准则就能解决。
全球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使得会计的国际间互认不能再被忽视。而国际互认的最大障碍就是会计师资格的差异和审计准则的差异。本国的会计职业若得不到世界的承认,必然会阻碍本国的会计职业发展,从而对本国的对外经济造成巨大损失。这样又势必引起政府的干预。所以,从职业自治的角度看,制订和实施一套国际认可的审计准则,加快国际间的互认,就成为必要。
2.3推动了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
国际会计准则日益增加的重要性可以看作是对国际审计准则协调的推动。正如斯坦泼和穆尼兹所分析的那样,当国际会计准则获得更多权威的时候,就有必要拥有一套国际审计准则来促进国际会计准则的实施。如果某国的财务报表是按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则国际投资者将更容易充分理解和信任该国的财务报表。同样,如果国际投资者知道有一套国际审计准则正在不同国家被审计师所应用,则国际投资者对国际会计准则在不同国家被一贯地执行的信心将会得到提高。因为审计师在坚持会计准则的实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实际上,国际审计准则和会计准则之间是相互支持、相互推动的。许多制订国际会计准则的原因同样也适合于国际审计准则。
3审计准则国际协调的现状
目前获得审计准则国际协调的一个显著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会计团体有组织、有系统的合作和努力,来达到这一目的。实际上,这种协调的尝试也已经进行多年。当前国际上有两个主要组织公布了有关民间的国际审计准则:—是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二是欧盟。这些组织对于审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产生不同的影响,概述如下。
欧盟并没有像国际会计师联合会那样国际审计准则,但所的共同体第4号和第8号指令涉及到审计准则的有关内容。虽内容不全面,但是由于其指令具有法律效力,而且要求成员国的法律应与指令要求统一起来,因此它对审计准则的协调具有强有力的影响。
然而他们要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取得一致的意见,还存在着许多困难。欧盟协调审计准则进展缓慢的情况就表明了这一点。例如协调审计的独立性问题,由于各成员国的社会经济环境不同,而出现独立性的不同理解。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是另一个国际审计准则的组织。该组织所属国家审计实务委员会的章程中规定,其目标是以协调的准则来发展和提高世界会计职业的协作。这个组织在协调审计准则方面的主要成就是出版了《国际审计准则》。但是它所的准则是建议性质而不是要求,准则的前言可以证明这一点,“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今后将寻求促进他们自愿地接受这些准则。如果有的国家的审计规章与该准则有差别,那么成员单位应按准则执行到可以执行的程度。”
目前,作为协调的结果,国际审计准则日益受到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各成员国的重视,其中最典型的当属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当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审计实务委员会审计准则时,加拿大的审计准则委员会就将它与加拿大现行的实务进行对比。如存在重大差异,除非基本上不同意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的观点或者认为加拿大的环境要求采取不同的观点,否则加拿大审计准则委员会将修订其自身的准则。
澳大利亚于20世纪80年代初决定把国际审计准则并入澳大利亚的审计准则,在1983年对其审计准则进行修订并重新。此后,澳大利亚审计准则委员会还决定把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的讨论稿直接作为澳大利亚审计准则草案。
4对审计准则国际协调的评论
4.1坎贝尔的国际协调观
(1)各国审计准则之间的差异是当地法律、经济等社会环境的产物。如果不考虑影响各国审计准则的深层原因,即使能够减少和调和各国审计准则间的差异,这种调和也只能是肤浅的,毫无实质意义。
(2)审计准则的协调不应该是孤立的,应与既定的经济和政治目标相结合。在整个协调结构中,若没有其他协调要素的支持,协调的影响力将是极其有限的。
(3)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是审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基础。如果财务报表按照完全不同的会计计量方法和揭示原则编报,审计准则的协调对财务报表国际可比性的贡献就不大。审计准则最终能否在实质上为财务报表的国际用户提供令人满意的审计意见,将不仅仅取决于审计准则本身是否能达成统一,还取决于会计准则能否达成世界一致。
(4)不发达国家虽然没有能力制订本国审计准则,但也不见得愿意接受“国际施舍”。
4.2莱因哈德?戈德勒和阿朋?拉德鲍夫的协调观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第一任主席莱因哈德?戈德勒(ReinhardGoerdeler)曾表示,绝对的世界范围统一将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会计和审计必须持续地反映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商业惯例、法律制度和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但戈德勒还是有保留地认为,国际性准则仍有可能在下述两个方面获得成功:能够缩小国际环境影响的各种差异;使各国坚持这种差异的原因和性质得到相互交流和理解。阿朋?拉德鲍夫在1981年提出了与戈德勒相同的观点。他们认为,审计准则可协调的机会比起会计准则来更为乐观。但他们又认为,审计准则的发展是各国文化、法律、政治和经济等各种变量相互牵联的复合物,谁都不能指望审计准则会取得完全统一。
4.3卡迈克尔的评论
卡迈克尔认为,尽管已经建立了协调各国审计准则的正式机构,但并没有发挥作用。《国际审计准则》的要求很不严格,随意性很大,似乎很容易就可达到。更糟糕的是,国际审计准则的措辞往往模棱两可,掩饰或遮蔽引起争论的问题,使这种解决方法难以理解和缺乏约束力。卡迈克尔最后认定,审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已经走调了,最终的结果将不是一首美妙动听的乐曲,而是噪音。
4.4笔者的协调观
(1)协调是一个过程。审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他是一件长期的艰苦工作,需要各国政府、会计职业团体、国际性和区域性经济组织等社会力量的广泛合作和支持,只能在有选择、有折衷的条件下逐步趋同。
(2)协调不等于绝对统一。由于造成审计准则差异的原因不可能一下子消除,因此,只能调和审计准则的一些重要方面,求大同存小异,且这种调和应该允许有一定的伸缩性,不可能要求完全一致。
(3)协调是平等基础上的协调。各个国家应该彼此了解和谅解各自的差异,在平等的基础上做出一些让步。对国际审计准则的执行也应该是自愿的,不施加外部压力。新晨
(4)协调应该首先从审计准则的基本要素抓起。各国审计准则的差异很多,协调不可能做到全盘兼顾,因此,首要考虑的就是审计准则基本要素的协调。因为审计准则的基本要素不仅体现了审计准则的核心内容,而且也是影响审计质量、影响审计报告的可比性的重要因素。在审计准则的五个要素中,审计报告要素的协调是难度最大的,因为它涉及的经济、法律背景最多也最复杂,很难从根本上加以协调。相对而言,“职业能力”和“独立性”要素的协调要容易一些,因为大多数国家都是由会计职业团体对这两个要素作具体规定,受国家干预的可能性小一些。协调难度最小的两个因素是“内部控制评价”和“审计证据”要素,因为这两个要素主要涉及审计程序和审计技术的范畴,而各国在审计程序和审计技术方面的差异是不大的。
(5)审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前景是乐观的。虽然说审计准则的协调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但前景是乐观的,欧盟、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协调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我们认为,审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基本趋势是:以地区协调为先导,逐步实现审计准则在国际范围内的协调。当然,这里所说的协调不是审计准则在国际范围内的绝对统一,而是审计准则基本精神的统—。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海外民间审计市场;国际化进程;审计准则
按照WTO协议的框架要求,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将如期扩大对外开放包括会计服务市场在内的所有服务市场,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国外会计公司大举进入我国市场。面对这种情况,我国的学者不断地思考如何在WTO规则给予的有效调整时间内及时制定出审计市场开放的应对策略,使得我国的审计市场开放着眼于提高本国民间审计行业的产业升级。
一、民间审计市场国际化的内涵
所谓民间审计市场国际化,就是指通过比较、协调和处理各国之间的审计制度、审计准则和审计方法的差异,消除审计市场进入的障碍。民间审计市场国际化呈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的特征:审计主体及竞争的国际化、服务质量的提高、审计需求的多样化和审计准则的国际化。
二、海外民间审计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一)欧盟会计、审计准则的国际化
1.欧盟内部的会计、审计准则的协调统一
欧共体(EC)自成立后一直致力于在地区范围内进行会计协调。为了促进欧盟内部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贸易交流,加强成员国间的会计协调,欧盟制定各种会计指令。指令具有很强的法律约束力,要求各成员国将其内容写入本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因此,取得了良好效果。
欧盟关于公司年度财务报告规定格式的第四号指令和关于合并报告的第七号指令,对欧盟会计协调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指令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欧盟的会计协调。欧盟会计指令能够在法律的框架内得以实施,是国家间达成政治协议的结果。
2.欧盟与外部的会计、审计准则的协调
按照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要求,所有外国公司在美国上市都必须按美国公认会计原则(GAAP)重新编制会计报表,这使得欧洲在海外上市的公司不得不分别按欧盟指令和US GAAP编制两套报表,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且由于两者差异较大,还导致了财务信息的混乱。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欧盟在2002年7月19日做出采纳国际会计准则的决议要求:欧盟采纳国际会计准则的决议。同时,欧盟采纳国际会计准则并不是无条件接受。欧洲财务报告咨询团(EFRAG)与IASB广泛接触、积极参与IAS的制定,确保IASB在制定准则时充分了解和关注欧盟所提出的重大会计问题。
3.欧盟民间审计市场的情况
欧盟开放民间审计市场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对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威胁的问题。英国审计市场集中度超常的高,“四大”占50%以上的市场份额(经济参考报,2006年8月9日)。但是,欧盟也不是对四大事务所在本土的发展一味打压。欧盟委员会将于近日提请立法保护会计师事务所,意在保护“四大”事务所,使他们从日益增多的、数额巨大的损害索赔诉讼中解脱出来。欧盟担心,这些诉讼可能会带来严重影响独立审计行业。
4.欧盟的审计师资格认证
欧盟中比较普遍的审计师资格认证有AIA国际会计师和ACCA英国特许公会会计师等等。其中,ACCA是海外会员比较多的国际性会计师组织之一,ACCA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新加坡等国都有办事处。ACCA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的认可,全球两大国际会计团体: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及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GA)签署了全球性的资格互认协议(MRA)。
(二)美国民间审计的国际化进程
1.美国会计、审计准则的国际化
美国凭借着其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巨大影响,竭力促进GAAP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而对IASC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消极甚至是对立的态度。这样事实上造成了IASC与FASB的两套会计准则同时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割据的局面,双方后来明智地选择了由对抗转为合作。IASB与F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2002年签订了NORWALK协议,双方承诺在2005年1月1日前,通过未来具体项目的相互协调,来减少IFRS(2001年4月改组后由IASB制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与GAAP(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
2.美国民间审计市场的情况
美国审计市场的集中度(按照Shepherd市场的区分,CR4大于60%就是严重的卖方垄断,而低于40%则是轻微的卖方垄断)是比较高的。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审计市场集中度的数据处于40%至60%的临界区域内,存在比较高的集中度,但还没有出现严重的卖方垄断。(周红,2000)
3.美国审计师资格认证及审计质量保证机制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是美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最早出现的行业组织。AICPA不断将业务版图外扩,获得其他国家的执业资格承认。
为了更好地解决审计市场国际化带来的审计质量问题,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与几个主要的从事公众公司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建立了审计质量中心(CAQ),为加强投资者的信心提供建议。
三、启示与借鉴
(一)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强盛,应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活动
从美国会计、审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中可以知道,在F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IASC(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全球会计准则制定权的利益之争的较量中,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是一个政治程序,也是一个公共选择的过程。
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各方面差距都很大,经济上的强大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政治上我国应加强与IASC以及其他各国的沟通,争取在IASB中留有一席之位。但是这要以技术上的权威影响为基础,我国应调动国内来自于会计学术界和会计实务界的所有力量,组成一支优秀精良的队伍,为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出谋划策,对IASB的各种报告和征求意见稿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在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结合我国国情,找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切入点并逐步实施
欧盟在这方面就做出了榜样,欧盟采纳国际会计准则的决议,还包括以下两项特殊内容:为在美国上市并采用US GAAP(美国公认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提供更长的过渡期限、为非上市公司和个别报表提供采纳IAS的选择权。欧盟找准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切入点,欧盟区域经济的优势就得到了突出表现。
在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完善中,应随时进行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有步骤地实现与IAS的趋同;吸收和借鉴IAS中先进思想与技术方法,结合我国的国情,及时调整那些明显落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会计准则;对于IAS中涉及而我国会计准则尚无规定的、实践中又亟待解决的会计问题也应加快接轨步伐;对于那些我国尚无条件实施,或是实施将会给我国带来危害的准则,一方面要研究是否有应对方法;另一方面应积极地进行会计准则国际协调。
(三)加快培养合格的会计人才和提高注册会计师队伍素质
我国会计人员素质水平普遍比较低。如果现在不抓紧会计人才的培养,等面对我国审计市场开放的时候,那将是一个被动而束手无策的局面。IASC的准则制定模式是以原则为导向的,这也对CPA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我国CPA队伍的现实情况很难维护他们在国内会计服务业中应占的市场份额,所以提高注册会计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已是当务之急。我国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会计从业准入制度、会计人才社会评价机制。考试内容方面,可考虑适当地注入对会计理论知识和实际业务经验的考核;引入国外的会计师资格认证方面,并在恰当的时机和国外的会计师资格认证合作;在国际审计市场上树立中国注册会计师的品牌。
(四)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
美国和英国的四大事务所成功地占领了全世界的审计市场,世界上众多大型公司的年度审计都是由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来承办的。因此,在我国现有的会计师事务所中培育一批品牌信誉良好的会计师事务所,是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在国际审计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同时,笔者注意到在我国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性质的背景下,培育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具有对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意义,某些关乎到国家经济安全企业的报表审计是必须要本土会计师事务所来进行的。
我国本土的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坚持保证自己的审计质量,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信誉在于对市场公正、诚信原则的一贯维护。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要走向国际市场,必须切实提高执业质量,增强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公信力。
【主要参考文献】
[1] Anderson-Congh Fiona, Grey Christopher and Robson Keith. 2002. Accounting professionals and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 linking conduct and context. 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Vol. 32. No. 1.
[2] R・K・莫茨,H・A・夏拉夫.文硕,等译.审计理论结构[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
一、我国会计国际化建设的原则
(1)国际化与国家化并存原则
会计作为一门管理科学,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个有助于投资决策或解释、评价企业经营业绩或受托者受托责任的“商业语言”,而且受社会政治、经济、法律、传统习惯、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环境因素的制约,从而使各个国家在会计政策的制定和会计实务的处理方法上体现着经济利益的不同分配及其格局,因而从维护本国经济利益出发,各个国家的会计政策及其实务处理方法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使各国会计的现实态度又不同程度地体现为国际化与国家化的并存,而且这种并存将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基于此,国内有些学者对会计的中国特色问题提出质疑,认为中国会计的“特色”阻碍着国际化进程。我认为,具有一定的国家特色并不能影响或阻碍会计国际化进程,关键是看这种“特色”能否促进或有利于本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强调国际化与国家化并存,绝不是否定中国会计的国际化趋势。事实上,会计的国家特色不会影响其国际化进程。一定意义上讲,会计国际化无非是各国会计在世界范围内的延伸和发展,这一点可以从当代会计发展的历史中得到佐证。在一定时期内体现本国特色的会计思想或方法,在未来环境变化之时可能成为国际公认的会计思想或方法%从而步入国际化的坦途。因此,会计国际化从其内涵与时代性要求来说,具有双向运动的特征,对某些有益于经济发展的科学会计思想或方法,尽管目前还体现为国家特色,但在国际化热潮中也绝不能轻易地加以否定,这最终会阻碍会计科学的世界性发展。
(2)比较研究于我有利原则
会计国际化理当建立在各国会计共同性的基础之上,不能以某个国家的会计模式作为准绳而强行“国际化”。对中国会计国际化建设来说,绝不能全盘照搬,盲目引进,而应当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对发达国家的会计进行系统研究。通过研究比较其与我国会计的差异之所在,探究产生差异的原因、背景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而作出是否借鉴或在何种程度上借鉴的正确抉择。
强调会计国际化,无非是期望世界各国在会计政策的制定和会计实务的处理等方面遵行国际通行的做法或惯例,使会计信息在国际范围内具有可比性和可理解性,达到信息的国际共享。各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总是与该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会计国际化目标无一不是为发展本国经济,实现本国经济的国际化而提出的。因而可以说,“于我有利”才是推动会计国际化的根本动因。在中国会计的国际化建设中也应坚持这一原则。我国会计改革和会计准则的制定方面体现了“于我有利”的原则。如会计准则由政府制定并颁发,“两则”并存,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恒等式,按谨慎原则允许运用后进先出法、加速折旧法以及提取坏账准备,成本核算采用制造成本法,建立全新的财务报告体系等。这些改革和建设,尽管尚需完善,但却使中国会计向国际化方向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3)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原则
会计国际化是一个艰难而又复杂的过程,对中国会计来说,这一过程应当是在本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不断发展的双向运动中进行的,也应是在持续的借鉴与输出的交替更换中实现的。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会计国际化进程的一个较长时期内,学习和借鉴仍将占重要地位。为了把国际化建设的成本减少到最低限度,应当坚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即把国际化建设的必然性目标有重点、分阶段地组织实施,力求实现国际会计惯例和我国实际比较完美地结合。
(4)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原则
会计国际化的改革既不能超前于经济体制的改革,也不能滞后,应当是同步。“超前”会使会计改革失去依托,缺乏明确的目标,“滞后”则会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甚至可能拖改革的后腿。所谓“同步”并不是同时,而是指会计国际化改革必须紧紧跟上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做到相互配套,相互协调。近十多年来,我国会计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财政部颁发了《中外合资企业会计制度》以及《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第二阶段,为适应深化企业改革的需要,财政部和国家体改委联合颁发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第三阶段,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准则》及分行业的会计制度。改革实践证明,每一步会计改革无不受到经济体制改革的制约和引导,同时,也说明中国会计的国际化不仅是会计自身发展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会计改革也有自身的规律性,不应该也不能完全被动地适应经济体制改革中所采取的措施。会计改革方案、措施和步骤应该自成体系,相互配套,不应该亦步亦趋地紧跟经济体制改革的每一措施。为了国家财力的需要,经济改革采取一些迂回措施是可能的,但是会计改革就不能盲目适应,否则,只会导致会计工作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所以,在保证会计提供经济体制改革所需信息的前提下,要保证会计改革的连续性和改革方案的配套。
(5)统一性与选择性并存原则国际化的一个主要标志,它要求各国会计事务的处理程序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但是考虑到各国会计差异的现实,对某些会计业务可以在要求的框架内制订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法供各国会计工作者选用。这样做可以加快会计国际化的进程,适当排除一些阻力。
二、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与措施
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可以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并且在不同阶段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和做法。
(1)了解借鉴阶段
借鉴的前提是了解,借鉴必须建立在切实吃透、弄懂国外会计理论、方法的基础上,才能博采众长。因此,我们必须通过系统学习,深入了解国外会计的丰富内涵,吸取其精华,借鉴其合理内核。由于会计协调在这个阶段大都是自发进行的,因此自发性是该阶段的主要特征,学习借鉴国外会计中先进的合理的成分则是该阶段的工作重点。
在了解借鉴阶段,可以采取以下几种主要措施:
①加强与国际性或地区性的会计职业组织的联系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协调活动,学习和了解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会计经验。
②中国会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协会、有条件的高等院校乃至政府会计主管机构,应该设立专门的外国会计、国际会计的研究机构,以搜集、整理和研究国外先进的会计信息资料,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③在制定和修订会计准则时,应充分参考借鉴国际会计组织的经验和内容,使我国新出台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保持一致,避免出现“走回头路”、“朝令夕改”的现象。
④加强会计协调理论的超前性与务实性研究。超前性要求会计研究具有预见性,研究国内已经存在但不普遍、甚至还未出现的会计问题及其可能的解决办法,研究国际上已经出现的会计问题及其解决办法,探讨其在中国运用的可能性。务实性要求会计研究“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使会计理论研究成果能够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⑤深化改革会计教育,培养国际会计人才。在会计教育过程中,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国际性教育,如开设西方会计、国际会计、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税收、经贸外语、会计电算化等课程,提高会计人员处理国际会计业务的水平。
(2)协调阶段目前,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尚有一定的距离。针对这个现实情况,我们要充分利用会计的商业语言作用去沟通、发现、寻求与各国会计的共同之处,在此基础上,通过协商调整我国会计准则中的某些内容,以使其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基本一致,为第三个阶段的规范统一打下基础。
在协调阶段,应该采取以下几种主要措施:
①加强国际性的会计双向交流与合作。一方面,我国通过国际会计职业组织积极地、辩证地学习和吸纳西方各国会计理论与方法及国际会计准则中的有益成分;另一方面,又充分利用国际讲坛向国外介绍中国会计,使国际会计职业组织的决议中包含适应中国情况的内容,实现双向的交流与合作。这样,既有利于我国引进外资,又便于我国对外投资。
②针对我国会计准则中与国际会计准则中不一致的内容,与主要会计发达国家和国际会计职业组织共同协商解决,实现我国会计的国际化。
③建立健全政府或民间会计协调组织机构,具体领导和负责我国会计协调活动,以它们的强制性或权威性来引导会计协调活动走向新的阶段,取得更大的成就。
④加快我国审计的国际化进程,保证我国财务报告鉴证的广泛适用性。从1996年开始实施的第一批《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包括《独立审计准则序言》、《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等七个具体准则和一个实务公告,基本形成了独立审计准则体系的框架。它具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是基本符合国际惯例;二是反映了中国的国情;三是体现了与其他法律法规相一致的原则;四是现实性与超前性相结合。可以说,独立审计准则的颁布实施,是我国审计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重要成果,标志着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的轨道,同时对推动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接轨的进程也将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3)规范统一阶段
在协调阶段的基础上,各国会计之间的差异己日益减少或消除,这就为全球会计的规范和统一创造了条件。在这一阶段,各国会计都在自觉地缩小差异,趋于统一,因此自觉性是其主要特征,规范和统一各国的会计实务和会计准则是该阶段的工作重点。
在规范统一阶段,可以采取以下几种主要措施:
①以国际统一的会计准则作为本国会计实务处理的标准和依据,遵循国际统一的会计概念基本框架。
一、关于独立审计准则的可操作性问题
我国独立审计准则体系包括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独立审计实务公告和执业规范指南。从目前来看,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独立审计准则体系,但独立审计准则对某些内容只作原则性规定,注册会计师执业时更多地需要进行职业判断。有些注册会计师认为,如果能对审计风险、重要性水平等进行量化,独立审计准则的操作性会大大增强,可以省去许多职业判断的麻烦,同时在出现法律诉讼时也有一个衡量标准。事实上,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时,一刻也离不开职业判断。因为每个审计业务都有不同的特点,涉及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及业务性质、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等诸多因素,用一个不变的数量指标来规范种类繁多的审计业务,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也是行不通的。
国外会计职业界也存在着这样一种观点,认为独立审计准则应当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能把某些职业判断转化为定量指标。美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比较发达,在制定独立审计准则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美国独立审计准则体系包括公认审计准则(GAAS,相当于我国的基本准则)、审计准则说明书(SAS,相当于我国的具体审计准则)及审计准则解释(对准则有关问题的解答)。从其内容来看,虽然GAAS和SAS是指导注册会计师执业的权威性标准,但是,它们提供的指导却比人们所希望的要少。许多注册会计师认为,审计准则应当对如何决定应收集的审计证据数量,作出更为明确和具体的规定,以减少审计决策的困难,并保护注册会计师免受审计不当的指责。然而,准则过于具体,将使审计工作由一项专业判断性工作变成一项机械的证据搜集工作。所以,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从审计职业和审计服务对象两方面考虑,经过研究并权衡利弊后认为,过于具体的审计准则恐怕比过于抽象的审计准则为害更大。如果注册会计师不结合审计业务具体情况,不把握审计准则的精神实质,照搬照抄,机械套用,就不能实现审计目标。那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是如何解决独立审计准则可操作性的问题的呢?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制定审计指南、出版行业出版物。审计指南是公认审计准则和审计准则说明书的具体化,对注册会计师执业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内容比较详细,但权威性较小。目前,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的审计指南有审计抽样、建筑合同的审计、互助基金会的审计、在会计报表审计中对内部控制的考虑等。行业出版物有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出版的审计程序研究、各式各样的技术研究、审计教材以及会计审计杂志。审计准则和审计指南、行业出版物的权威性与可操作性关系如下:
如果把中国独立审计准则与美国的相比较,结构比较接近,但地位有所不同。美国审计准则是注册会计师职业规则,其公认性和权威性是随着美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逐渐树立起来的,并最终得到政府和社会公众的承认;中国独立审计准则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拟订,经财政部批准施行,属于部门规章,具有法定地位。有鉴于此,其内容应当简明扼要,可操作性问题可通过制定审计指南予以解决。
二、关于审计收费问题
事务所作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单位,承接业务时不能不考虑成本与效益问题。审计收费是决定事务所成本与收益的重要因素,也是导致事务所业务竞争的突出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事务所通过竞争可以把最好的服务提供给客户,另一方面,竞争的加剧又使得事务所降低审计收费,甚至牺牲审计质量。这似乎是个难以解决的矛盾。从国内外注册会计师职业竞争的特点看,价格竞争是个不争的事实,但会计职业界一直将价格竞争视为错误的激励因素,因为这种竞争是基于金钱而不是能力的竞争。而且,在许多人看来,价格降低所带来的压力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服务质量的下降,导致本应在行业和客户之间建立的互信关系逐渐弱化。美国的一个研究组织在研究了价格与执业质量关系后得出以下结论“时间和预算压力经常导致审计不合格。我们相信,(时间和预算压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过度的价格竞争——也就是说,会计公司过低收费导致的竞争。”衡量一个行业的竞争是否有效和有益,往往由消费者根据产品、服务的质量以及价格的高低作出判断,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竞争有其特殊性,消费者不能像对其他行业那样作出恰当的评价。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在行业自律和职业道德约束下进行业务承揽与竞争。从我国的情况来看,事务所的审计收费基本上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但也有一些注册会计师反映,按照独立审计准则执行审计业务,审计成本太高,目前审计收费普遍较低,遵循独立审计准则有时导致亏损。这个问题可能存在,但不应完全归咎于独立审计准则。
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时,应当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审计证据决定审计质量。获取审计证据的耗费就是审计成本,审计质量与审计成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独立审计准则的作用之一就是为注册会计师解决这对矛盾提供一个平衡点。毋庸置疑,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要受成本——效益原则的约束,否则,事务所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独立审计准则要实用,就必须指导注册会计师在合理的时间内以合理的成本形成合理的意见。独立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对发表的审计意见“合理确信”而非“绝对保证”就是一个例证。注册会计师不能对已审计会计报表的可靠程度提供绝对保证,只能提供一个程度较高的合理保证,这个合理保证可以将会计报表中的信息风险降低到客户可接受的水平。因此,遵守独立审计准则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当审计质量与审计成本发生冲突时,审计质量应当是第一位的;不然,注册会计师一旦出现审计失败,必然会遭受经济及其他方面的巨大损失。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对此都有明确的规定。例如,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5号——审计证据》规定:“注册会计师在获取审计证据时,可以考虑成本效益原则,但对于重要审计项目,不应将审计成本的高低或获取审计证据的难易程度作为减少必要审计程序的理由。”《美国审计准则说明书——证据事项》也规定:“作为一个指导原则,在获取审计证据的成本和信息的有用性之间应当有一个合理的关系。在测试某一特定项目时,费用和难度本身并不是省略该测试的正当理由。”
由此可见,独立审计准则是保证执业质量的重要规范,注册会计师不能借口审计收费低,就可以不遵循独立审计准则。国内外发生的注册会计师法律诉讼表明,尽管审计收费可以不一样,但注册会计师承担的法律责任却是一样的,审计收费低不是注册会计师不遵循独立审计准则的正当理由。因此,事务所要提高经济效益,要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效益。注册会计师应当在遵守独立审计准则、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采取适当措施,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独立审计准则允许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初步审计策略、分配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选择测试类型和审计程序等情况时选择审计成本较低的方法。此外,各级协会要加强业务监管,打击恶意低价竞争。有些事务所不但采取恶意低价竞争,而且还以向他人支付佣金、回扣等不正当方式招揽业务,严重降低了审计质量,败坏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形象。只有加强业务监管,严肃惩处违反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行为,才能真正实现注册会计师业务的公平竞争。当然,改革审计收费制度势在必行。审计收费应当以审计成本为基础,而审计成本则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目前许多事务所按资产总额作为计费基础,容易造成以审计收费来确定审计工作量。随着条件的成熟,我们应当按照国际惯例来改革审计收费制度,提倡按不同资历审计人员的小时人工费率和工作量的乘积来计算审计收费。
三、关于独立审计准则超前问题
我国独立审计准则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制定的。为了保证准则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实用性,我们在研究制定时,遵循了务实原则、接轨原则、配套原则和科学原则。从目前来看,基本上实现了上述四个原则,尤其是接轨原则贯彻得比较好,认准则立项、拟订初稿、征求意见到修改定稿等都是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准则规范的内容与国际审计准则差异不大。但也有一些注册会计师反映,独立审计准则制定超前,执行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对于这个问题,也应该加以具体分析。独立审计准则是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技术规范,也是注册会计师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注册会计师只有掌握了独立审计准则,才能更好地完成审计业务。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素质参差不齐,独立审计准则对某些注册会计师可能是“超前”了,但如果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了它,就变得不超前了。此外,我们制定独立审计准则时借鉴国际审计准则,还有基于如下原因:
首先,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资本的跨国流动推动了各国审计准则之间的协调,国际审计准则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国际审计准则是由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IAPC例定的。IAPC成立于1978年,其会员有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会计职业组织,其宗旨是代表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制定、审计及相关服务准则,并促使各会员国自愿接受,以促进审计和相关服务准则在全世界逐步统一。国际审计准则是各国会员组织协调的产物,它既借鉴了发达国家先进的审计技术,又照顾了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具有普遍适用性。发展中国家在制定审计准则时,借鉴国际审计准则可以迅速提高发展本国的审计理论和实务水平,避免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弯路。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制定审计准则时都借鉴了国际审计准则,如澳大利亚、英国及我国香港等在其审计准则后都附有与国际审计准则的比较,比较结果都是大同小异。可以说,国际审计准则是审计专业技术方面的国际惯例,与会计准则相比,审计准则更是世界通用的商业语言。世界银行信贷部主任鲁道夫·安德森在谈及对中国制定独立审计准则的看法时说,国际审计准则委员会在制定审计准则时考虑到了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和背景,中国在制定独立审计准则时应当借鉴国际惯例,汲取国际审计准则的一些先进做法和经验。
其次,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来看,一个国家应当具有要求较高的审计准则,不能迁就于落后的审计实务。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日内瓦一个研究组织调查了国际会计公司当地的事务所审计的东南亚5国73家公司和银行,这些当地的事务所尽管代表国际会计公司,但其审计质量却远低于国际审计准则的要求,没有能对危机的发生及时报警,是导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 论我国租赁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对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启示 谈我国新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同分析 基于规范经济学视角论我国现行会计准则的性质、目标和功能 论我国会计准则发展的国际化路径 我国新会计准则与现行会计准则比较 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及差异 我国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研究 试论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论我国资产类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与差异 论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进程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实施的法律环境缺失及完善措施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框架下利得、损失的分析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执行的问题研究 对我国审计准则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问题的思考 我国保险会计准则构建模式的国际化借鉴 我国目前会计准则国际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中央银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研究 试论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是大势所趋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熊竹.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3]冯淑萍. 关于我国当前环境下的会计国际化问题[J]会计研究, 2003,(02) .
[4]李慧萍,高璐. 英国会计国际化进程与启示[J]会计研究, 2003,(03) .
[5]陆德明,李红霞. 金融危机与国际会计准则[J]会计研究, 1999,(09)
[7]孙鹏云. 我国参与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前景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5,(01) .
关键词: 会计准则;国际惯例;会计准则国际化
一、会计准则国际化过程存在的问题
(一)资本市场的发展相对滞后
资本市场是注册会计师行业赖以生存的基地,其发展速度和程度制约着会计国际化的进程。而会计准则的完善和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又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强化剂。我国的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发展程度不高。多年来,资本市场虽有了长足的发展并正不断地完善,但无论在规模上还是质量上,都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和提高。信用问题和三角债问题是我国资本市场的毒瘤,若不尽快解决,就不能满足企业筹资和融资的需要。尤其加入WTO之后,国外的投资者蜂拥而至,带来了强大的资本和技术,企图市场,这对我国弱小的资本市场冲击很大。而且,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只有壮大我国的资本市场,才能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也才有强大的根基。
(二)注册会计师行业缺乏自律机制,会计教育体制发展不健全
自恢复注册会计师执业制度以来,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突飞猛进。由于起步较晚,各方面的配套机制不完善,所以注册会计师的自律化程度并不高,突出表现为专业技术水平与职业道德水平不高;风险意识与法律意识不强。目前我国并不存在健全的会计教育培训体系,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往往都是在高校中接受会计教育,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在工作中再熟悉相关的一些操作,并没有严格的会计学历、实习经历和执业资质的严格要求。
(三)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惯例的差异
我国会计准则是在充分借鉴外国经验的基础上采用演绎法建立起来的,但由于国情所限,其在运作方式及其规范内容等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惯例存在较大差异。会计准则对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等未明确阐述,导致会计工作目标模糊,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会计信息国际公允性不够。会计准则分为企业和预算两个体系,尚未建立起一套包括企业和非企业组织在内的统一会计准则体系,会计准则的理论基础尚不完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在会计实务中是并行的,随着新准则的颁布实施,准则和制度的规定往往存在差异和矛盾。
(四)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在地位、功能、范围上都存在着与国际会计准则不协调的方面
事实上,我国目前的会计基本准则如《企业会计准则》占据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地位,但概念框架的作用在于评价现有会计准则、指导未来会计准则的制定。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是用来直接规范会计实务、指导会计制度制定的,并不具备为制定具体会计准则提供理论指导的功能,对作为会计具体准则的基本概念也没有在理论上进行充分阐述,只进行了抽象描述。比如,对会计信息质量界定标准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会计要素的定义也不够完善,对会计确认、计量的标准则几乎没有涉及。另外,目前我国会计准则的覆盖面狭窄,除基本准则外只有16项具体会计准则,对一些特殊的行业、业务也尚未规范,如房地产业、进出口业、农业等,这与国际会计准则41项和美国会计准则100多项相比存在着明显差距,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解释的明确性、方法的可操作性都比较欠缺,导致随意利用准则,滥用追溯调整法,有意推迟确认当期损失,会计信息从而缺乏可比性,这些均与准则规定笼统、解释不明确、缺乏可操作性有关。
(五)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投资主体不到位、产权关系不清晰,所有者权益的保护准则也得不到很好实施
(六)相关法规的不协调
如《公司法》规定以企业利润指标而不是有关财务状况、现金流量指标对公司进行监管和评价,这不仅导致我国企业为粉饰利润指标采取种种违法、违规做法,也与国际会计准则要求更加关注现金流量等指标不相协调。
二、对于会计准则国际化过程出现问题的解决建议
(一)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的发展是会计准则发展的前提,这已为众多国家的会计发展实践所证实。资本市场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法律、法规的制定,财税政策与制度的出台,市场主体的扩容,参与度的不断提高,观念的转变以及各类中介机构的发展壮大。当前,制定充分合理的损失准备和税前抵扣制度,以消化不良资产,提高企业配合会计改革的积极性。同时,要适时调整一些与上市公司相关的政策法规,避免片面考核盈亏利润率等少数指标的倾向,从而减少企业编造虚假财务信息几率。要努力提高投资者的素质,唤醒广大投资者的投资理性。投资者素质的提高,将从根本上影响会计准则的制定,真正按照市场导向来进行。而我国投资者并没有过多地关注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投资者的需求和会计的相关性有较大的差距,因而要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如投资基金。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壮大,投资会越来越趋向于理性化,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最终将影响会计准则的制定。
(二)积极开展会计教育国际化
这是推行会计国际化的前提。好的准则或标准是靠人来执行的,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会计队伍,包括会计教师队伍和注册会计师队伍十分重要,而这依赖于会计教育的改革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在学历教育层次上,可将国际会计准则作为教学和研究的重要蓝本,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进行分析,真正做到为我所用、洋为中用。在会计人员包括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上,不应仅局限于对新颁布实施的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的学习,还应同时辅之以现代会计理念和审计理念的教育,这不仅可以促使会计人员整体水平的提高,而且也可以推动注册会计师执业水平的提高。 通过注册会计师对国际会计准则系统的学习,为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和国外会计师事务所业务的沟通提供便利,并通过业务沟通,提高国内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走出国门开展国际化会计服务打下基础。总之,推行会计教育国际化是我国实行会计国际化的基础, 这不仅可以促使会计准则国际化, 而且可以促使会计服务国际化, 从而使我国会计国际化步入会计教育国际化――会计准则(标准)国际化――会计服务国际化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在重要项目上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一致是会计准则国际化的重要表现
其实,处理重要项目是国际会计准则的一项基本原则,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目标之一就是尽可能协调世界各国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政策。在修订现行准则和确定新的准则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更注重主要问题,即国际间交往业务,也即国际会计准则主要对国际间交往业务进行会计行为的规范。目前,我国会计准则不应只考虑在境外上市或有国际间贸易往来的少数公司的需要,应服务于大量的本土企业,而这些企业经营所处的会计环境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会计环境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国际会计准则在我国还不能全面采用。研究表明,在同时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会计准则提供的财务报告下,两种准则下的应计项目对未来现金流量的解释力没有差异;对只能被国际投资者拥有的股票,国际会计准则下的盈余和应计项目对这种股票的年度回报具有相似的相关性;对只能被国内投资者拥有的股票,我国准则下的盈余与这种股票的年度回报的相关程度较之国际会计准则下的相关程度更高。目前,对上述的重要项目及问题的处理应尽量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一致。在共性问题上也应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一致,更重要的是,应基于我国国情,逐步完善现行会计规范,保留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规范。如考虑到我国会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实际情况,在会计准则宏观规范的前提下,对会计业务的具体操作制定会计制度进行规范,减少会计人员在提供会计信息的随意性,有效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规范体系就应保留下来。
(四)逐渐消除差异,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差异的消除,不仅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才行,会计界自身的努力更为重要。1.应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市场机制,尤其是资本市场机制。只有活跃的市场,才能使会计计量达到公允,而这一公允价值计量基础恰恰是国际会计准则规范的一个重要方面。2.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必须完善,所有者要到位。这样,对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需求就强烈,就能促使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这也是会计准则国际化的一个必要前提。3.适时修订现行会计准则,如现行的企业会计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制度,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收入费用的确认标准也存在着差异,这都是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所在。4.协调会计准则与其他法律、法规的关系。如会计准则与证券交易法的协调,二者的关系非常密切,会计准则的制定要受证券法的监督,并在很大程度上服务于证券交易和管理、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的协调。目前我国会计准则的时间、内容等都比审计准则滞后,不能配套协调,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协调,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关系有两种类型,要避免用税法代替会计准则的现象,也不能置税法的要求于不顾,等等。以上关系的协调,也是国际会计准则执行中必须要协调的方面。
[参考文献]
[1]彭海鸥.浅论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管理论坛中国科技信息,2005,9.
[2]吕丽.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中的障碍及对策[J].会计实务,2006,4.
[3]宋希亮.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思考[J].国际经济合作,2005,6.
关键词:会计准则 改革动态 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在会计准则的制定方面都在进行不断的改革。国际会计准则一直立志于成为全球会计准则,我国也在市场经济的完善中逐步进行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变迁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近期动态
(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变迁
在适用“趋同”(Convergence)这一理念之前,国际的会计审计界还一直沿用“国际协调”(Harmonization)的理念。会计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指各个国家或地区的会计审计准则,在特定的时间内逐步从不同走向相同的收敛过程。渐渐地,“趋同”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它从一个概念发展成为一种共识,发展为一种行动,我们可以认为,国际协调的深化发展即为国际趋同。根据现阶段的国际形势和发展状况,可以看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代表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未来目标和方向。目前来看,全球各个国家与地区正采纳不同的方案来向IFRS趋同。在2011年举办的有关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的下一个十年的战略报告表明:为推动IFRS在全球被采纳,IASB将以建立一套高质量的全球会计准则。
(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近期动态
2008年是国际金融界充满风波的一年,当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得各国都纷纷向IASB趋同,这场热潮也加快了IASB对于相关准则的进程。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趁着这股热潮,于2010年年底了IASC9号金融工具的分类与计量,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当时没有立即生效,但2015年1月1日,IASC9号金融工具的分类与计量正式生效,它包括IFRS10号合并财务报表、IFRS11号合营安排、IFRS12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和IFRS13号公允价值计量。同时也对IASB以往的一些准则进行修订工作。目前,IASB正在对收入确认项目、租赁项目、金融工具减值项目、保险合同项目等相关问题进行制定或修订。
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许多制度上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就会计制度的改革来说,最大的成果就是经济体制的变化,我国成功将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同时也开始采用国际通用的会计规范体系。目前,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也实现了初步趋同,并在为更进一步的发展不断努力。
(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回顾
对我国的会计准则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1979年),建立各行各业统一的会计制度。
第二阶段(1979年-1992年),是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开端,部分借鉴国际惯例,树立不同行业通用的会计规范,最终于1985年3月4日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
第三阶段(1992年-1997年),广泛借鉴国际惯例,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和要求使我国有了首个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的会计准则。先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
第四阶段(1997年-2005年),构建按经济业务统一规范的会计准则体系,主要对多项会计准则进行修改。
第五阶段(2006年至今),会计标准国际化,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准则,正式《企业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
(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限制条件
(1)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时间不够长,导致我国相关方面的法律、产品市场、政府机构的管理方式等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仍有一定差距,IFRS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的基础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因此IFRS中的某些原则并不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
(2)我国的传统会计准则制定方法是以规则为导向的,相关会计从业人员已经习惯于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但IFRS是以原则为导向,它对从业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素养有很高的要求,我国目前的情况与IFRS的绦幸求存在矛盾的地方,因此就IFRS的执行来说还不能很好地适应。
(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目标、基本原则和路径
1.目标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我国的发展目标是:让国产商品走出国门并获得认可。作为全球通用的商业语言,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可以使交易成本降低,从而有更多机会使国外投资者来中国投资。因此,使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IFRS的进度同步且保持持续趋同,实现与IFRS等效就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目标。
2.基本原则
①坚持在国际趋同中确保国家利益的目标;②保持国际趋同中的发展理性;③立足现实努力化被动为主动;④分类采取不同制度变迁策略;⑤强化理论准备实现基础创新。
3.路径
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显然不适合我国的情况,也不利于具体执行,因此我国不会直接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引入IFRS,而是根据现实情况进行国际趋同,并分析找出其与国际会计标准的差异,保证我国在符合基本国情的国际趋同下制定的会计准则与IFRS没有实质上的差异。在具体实施中,我国也确实是这样实施的:2005年我国与ISAB联合签署了一份声明,这份声明中明确表示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IFRS之间没有实质性差异。
各B股上市公司:
按照我会新近修订公布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准则第三号 中期报告的内容与格式》的要求,凡属股票交易实行特别处理、拟在下半年办理配股申报事宜、在中期拟定分红预案或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并将在下半年实施以及我会和交易所确认的其他情形的上市公司,其中期财务报告均需经过审计。境内上市外资股公司(含同时发行了A股的公司)原则上执行该准则,但在中期财务报告审计问题上可按下述规定执行:
一、股票交易实行特别处理的公司,可以只进行中期境内审计(指中国注册会计师依据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对公司按照中国会计制度编制的财务报告进行的审计,下同),不要求进行境外审计(指会计师依据国际审计准则或境外主要募集行为发生地审计准则,对公司按照国际会计准则或境外主要募集行为发生地会计准则调整的财务报告进行的审计,下同)、审阅;
二、拟在下半年办理配股申报事宜的公司,可以不进行中期境内、境外审计、审阅。但在上报配股申报材料时,须按我会要求提供有效期内的境内审计报告;如境外主要募集行为发生地证券监管机构有要求的,还须同时提供有效期内的境外审计报告。
三、在中期拟定分红预案或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并将在下半年实施的公司,不要求进行境外审计、审阅。
一、rba模式的主要问题
安然事件后,美国各方面对财务会计信息质量和财务报告的透明度深表怀疑:一是认为美国以规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过于详细、过于复杂,导致美国会计职业界很难跟上步伐,从而使会计准则的应用格外困难,成本高昂;二是规则驱动(rule-driven)式的应用指南导致会计准则太过详细和复杂,从而诱使人们从事围绕规则而构造交易但又不符合准则目的和精神的金融和会计工程(financial and accounting engineering),以达到特定的会计结果。
fasb认为,会计准则的制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会计准则的许多细节和复杂性均系需求驱动(demand-driven)。美国会计准则的复杂性主要来自于准则中的大量例外和数量繁多的由fasb及其他机构提供的会计准则解释和应用指南。
(一)对原则的例外。会计准则中的例外原则允许在特定的情形下背离准则所规定的基本原则,它大多是fasb与有关各方对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与实务考虑进行妥协的产物。会计准则的例外分为三类:(1)范围例外(scope exceptions),即允许特定的交易可以不采用新的原则而继续采用现有的规定;(2)应用例外(application exceptions),即为了达到特定的会计结果(如为了限制报告收益的波动)而规定的例外;(3)过渡例外(transition exceptions),即为减轻向新准则过渡的影响而规定的例外。例外的存在的确增加了准则的详细度和复杂性,因为它需要描述和限制不受准则约束的交易和事项。但是,正如关于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会计处理的第133号公告经常被作为详细和复杂化的典型,人们批评它建立了只注重交易的形式而非交易实质的所谓“明线”(bright-lines)和“开关”(on-off)的规则,而事实上,133号公告的复杂性恰恰来源于其所涉及的交易的复杂性。
(二)关于解释和应用指南。fasb认为,提供会计准则解释和应用指南的主要目的有三个:(1)保证相当水平的可比性,以保证不同主体对类似交易和事项进行类似的会计处理;(2)描述应用例外的情形;(3)作为教育工具。同时,对每一问题提供单一答案的详细解释和应用指南,对于不断膨胀的诉讼环境非常重要,它不仅为sec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实施机制,而且会计报表编报者和审计师也表示需要详细的指南,以限制sec及其他监管机构进行“马后炮式”的职业判断。
虽然解释和应用指南数量的大幅度增加的确增加了运用会计准则的复杂性,但除了会计准则本身的解释之外,许多指南都是在会计准则之后提供的,它们主要来自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包括其成员)、财务会计委员会所属的紧急问题工作小组(eitf)、aicpa下属的会计准则执行委员会(acsec)、特别工作小组(如fasb的衍生工具小组)以及sec(针对上市公司)。这些指南趋向于针对特殊的交易和行业,它们在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体系中具有不同的权威层次。
二、会计准则制定的pba模式
国际会计准则是应用pba模式的典范,它比较粗略,要求进行大量的职业判断。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主席戴维。特威迪爵士2002年2月14日在美国国会作证时曾说,国际会计准则要求公司及其审计师必须再三考虑建议的会计处理方法是否符合基本原则,要求公司及其审计师为了公众的利益而进行职业判断,要求会计报表的编报者对财务报表坚定地承诺、忠实地陈报所有的交易,也需要审计师坚决抵制客户压力。与rba准则相比,pba准则主要有两个特点:(1)原则的应用将比现有的准则更加宽广,即使必要,对原则的例外也将很少;(2)准则运用的解释和应用指南较少,而为遵从准则目的与实质所进行的职业判断将增加。
1.应用概念框架确定原则。尽管fasb在准则制定过程中已经运用了概念框架,但概念框架既没有提供解决会计报告问题所必需的所有工具,它本身也还不完善,存在内部矛盾及模棱两可。例如:(1)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第2号概念公告并没有为相关性和可靠性,以及可比性和一致性之间的权衡提供必要的概念指南。(2)关于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和计量的第5号概念公告仅包括对当时实务的描述,它对分析和解决颇具争议性的确认和计量问题基本没有提供必要的概念基础,也没有提供必要的工具以评估一个项目是否应以公允价值计量,以及如何进行公允价值计量的问题。(3)第5号概念公告中的收入确认原则与其他概念公告的有关原则存在矛盾,特别是与第6号概念公告的资产和负债定义相矛盾。(4)关于财务报表要素的第6号概念公告中的要素定义不够清晰。(5)概念公告缺少确定揭示要求的框架指引。
fasb认为,以宽泛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要求概念框架全面完整、内在一致、清晰明了。为此,fasb将进行改进概念框架的研究,同时考虑制定类似第1号国际会计准则(财务报表的列报)的整体报告框架,它将对重要性评估、持续经营评估、职业判断、会计政策、一致性和比较信息的陈报等问题提供指南,还将包括真实和公允观。
2.较少例外。含有较少例外的会计准则将会使类似的交易和事项以类似的方式进行会计处理,从而增强可比性,有效地减少准则的细化和复杂性问题。fasb认为,基于实务考虑,不大可能消除所有的范围例外和过渡例外,但应消除所有的应用例外,因为这些例外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达到期望的会计结果,模糊了准则所涉及的相关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例如,在现有会计准则中,为了减少报告盈余的波动而规定了许多应用例外。但是,如果导致波动的事项实际发生而财务报表不予反映,财务报表就没有忠实地表达企业所实际承担的风险。由于稳定的或波动的财务结果是贷款人和投资者考虑的重要因素,稳定和波动的原因必须忠实地在财务报表上加以反映。
为此,fasb将抵制要求提供例外的各种压力,有效地减少准则例外。同时,美国财务会计报告的所有使用者(包括投资者、信贷者以及财务信息的其他使用者)都必须接受例外较少的会计准则以及报告盈余波动性增加的事买。
3.较少的解释和应用指南。pba模式不会消除会计准则运用对解释和应用指南的需求,但将大幅度地减少对例外及其他复杂化的需求。fasb认为,指南必须集中于准则中所涉及的最重要的事项,对于企业特殊性和行业特殊性等问题,应根据准则目的和精神实质,运用职业判断来解决。
为此,fasb将采取两项措施:(1)必须建立足够的规则以确定在何种情况下解释性和应用性指南是合适的;(2)抵制要求提供详细指南的种种压力。同时,fasb也要求其他准则制定机构(如eitf和acsec)改革角色定位、组织构成和准则制定过程,以确保准则后使用相同(或类似)的原则,确保提供的指南与准则目的和精神实质相一致。与此相适应,会计报表的编报者和审计师也必须更多地运用职业判断,sec、投资者、信贷者以及财务信息的其他使用者也必须接受运用职业判断(包括实务上的某些偏差和分歧)的后果。
三、pba模式的优点和缺陷
fasb认为,采用pba模式的优点主要是:(1)会计准则更容易理解和应用。(2)减少围绕特定规则而运用会计和金融工程而构建的交易,清晰地表达由会计准则确定的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3)增进会计信息的可比性。(4)加快公认会计原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和其他国家准则协调的步伐。
同时,采用pba模式制定会计准则也有一些不可忽视的缺陷:(1)职业判断增加,类似的交易和事项会出现不同的解释,人们会更加关心可比性问题。(2)如果缺乏fasb的额外指南,而其他具有必需的资源制定解释和应用指南的机构,可能变成事实上的准则制定机构,并在缺少由fasb应循程序(due process)的情况下制定相关指南,可能降低会计准则质量。(3)可能导致会计原则的滥用,即未按照准则目的和精神实质一致地运用会计准则所规定的原则。
四、pba模式对会计、审计的潜在影响
1.将有力地促进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加快国际会计一体化的步伐。长期以来,美国对国际会计准则进行全球会计准则协调的努力很不积极,使美国成为国际会计准则推广应用的一个重大障碍。但是,随着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对核心国际会计准则的认可,以及2005年欧盟上市公司全部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美国对国际会计准则的态度有所松动。安然事件爆发后,在各界对会计准则批评的强大压力下,特别是美国国会明确要求采用pba模式制定会计准则后,sec及fasb均采取积极的姿态,表示将积极推动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因此,美国采用pba模式制定会计准则,必将大大加快国际会计一体化的步伐。
2.职业判断大大增加,审计风险加大。fasb认为,形成rba会计准则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审计师为降低审计风险,减少职业判断,推卸法律责任,强烈要求准则制定机构提供详细的指南和应用解释,致使各种解释和指南越来越多。采用pba模式后,势将大大减少详细的规则,要求审计师根据准则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和经济业务的实质进行职业判断,选择最佳处理方法。这不仅对审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是一个重大考验,而且必将大大提高审计风险,特别是对新兴经济业务(如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将空前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