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完整社区建设存在问题范文

完整社区建设存在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完整社区建设存在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完整社区建设存在问题

第1篇:完整社区建设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政府;社区治理;职能浅析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矛盾集中显现。城市社区治理任务更加繁重,亟需政府部门厘清思路,完善措施,深化城市社区治理,以期更好的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

一、政府在城市社区治理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政府部门为城市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机构搭建、政策法规的制定等工作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使社区的软硬件设施得以完善充实,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诸多社会问题的集中显现,政府在城市社区治理过程中职能定位混乱的问题愈加凸显,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一)治理理念偏离

政府对城市社区治理理念的偏离是导致职能定位不准的关键。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政府权力渗透于社会管理的各个角落,权力边界界定模糊,行政管理范围涵盖范围过大,一味强调管理职能的重要性,忽略了服务职能在社区治理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二)治理职能执行不到位

政府在发挥社区治理职能的过程中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该管的没有管好”。对非政府组织和专业性机构的培养、扶持和监督的力量不到位,没有很好的发挥其调解基层矛盾、化解社会冲突、规避不法行为和帮助弱势群体的作用。二是“该做的没有做实”。非政府组织、团体和相关工作机构大多是非营利性的,一般是通过企业、慈善组织、热心人士的捐助维持其正常运转。政府在这方面缺乏应有的制度设计和财政投入。三是“该理顺的关系没有理顺”。 政府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非政府组织的职责分工不明确,既重叠交叉又相互掣肘。比如: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承担了本应由社区自行组织和开展的公益、文化娱乐、志愿服务、公益慈善等活动,制约和限制了社区组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由于政府的影响和干预,非政府组织的独立性受到制约,缺乏独立运作的条件和环境。

(三)治理缺乏法律制度保障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区治理过程中问题的不断显现,相关法律制度与社区治理工作不适应、不协调的问题日益突出,原有法律制度缺乏前瞻性设计,距离依法治理社区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和思维惯性影响,社区干部和群众的法律意识还比较淡薄。相关职能部门对社区依法治理工作的指导考核力度不够,工作浮于表面。同时,社区依法治理缺乏系统性设计,没有形成政府、社区和非政府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政府在城市社区治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政府在城市社区治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集中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治理理念没有及时转变

当前,我国发展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并存,面临我国“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两个没有改变的现实情况,政府部门传统的重硬件建设、轻服务治理,重强制指令、轻协调指导的治理理念没有根本转变。行政权力对社区干预的范畴越来越广泛,社区组织自身力量不断削弱,体制机制日趋僵化,导致社区居民缺乏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参与社区发展的责任感。在指令性管理理念没有向服务性指导理念转变的大背景下,政府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其职能的无序化、行政化、碎片化成为了必然。

(二)治理主体发展不健全

社区是一个多元化组织体系,仅靠政府传统的一元化社区治理体系,已经不能应对社区治理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首先,我国社区中的社团主要是“挂靠制”,其民间性、自愿性和独立性受到很大限制;其次,社团组织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其自身发展的制度环境和体制环境没有得到很好的营造。第三,街道办事处与社团组织工作职能的交叉重叠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街道办事处的行政管理范围没有得到厘清,社团成了街道办事处的下属机构和办事单位,社区成员多元化诉求难以得到有效回应和解决。第四,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对社区建设发展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

(三)社区治理模式单一

政府主要依靠单一的行政管理模式开展社区治理,没有形成经济、文化、法律、技术手段并用的综合治理模式。在面对多元利益诉求的情况下,收集、整理、反馈手段单一,运用互联网、微博、博客、微信等新兴媒体进行治理信息处置回应的力度不强,系统化处置利益诉求的效果难以对接多元化诉求。同时,过多的采取了强制性手段,运用教育、调解、疏导等手段处理矛盾的能力和措施不够。

三、政府在城市社区治理中职能定位的几点思考

政府在城市社区治理过程中职能定位不明晰,治理理念滞后,治理措施僵化,基层矛盾不能及时化解,基层民生问题不能及时回应解决,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政府在治理城市社区中的职能进行定位。

(一)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转变治理理念

深入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强化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核心地位,更加有效的地整合各类资源,向社区提供更高质量的社会服务。加大政府在制度层面服务社区的工作力度,制定符合我国城市社区发展趋势的规划设计,确立社区建设的具体工作目标,支持社区各类活动的开展,促进社区各类资源的开放融合,调动社区成员的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

(二)明确社区各要素的职能

首先要做好“减法”。把街道办事处的部分社区管理权限进行剥离,把福利保障和群众自治工作调整给居民委员会或中介组织承担,街道办事处则主要负责执法和行政管理。其次要做好“加法”。街道办事处要梳理本应由自身承担,但却分配给基层自治组织的行政权,积极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强化社区基础设施、环境整治、安全维护和弱势群体救助等方面的工作。社区组织应发挥政府和社区居民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最后要做好“乘法”。在治理实践中,政府部门、社区自治组织和社会各方力量,既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又要统筹协调,整体推进,最终形成综合治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最大限度的放大社区治理的综合效能。

(三)完善社区治理法律法规体系

社区治理的稳步推进,必须紧紧依靠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要以民生建设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建立健全社区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突出宪法的核心指导地位,以服务型政府理念为先导,精心调研现有社区治理的法律法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加以完善,使之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要完善社区治理主体的立法,搭建包括行政机关、社会组织和基层自治组织在内的完整法律体系,确保各类社区治理主体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规范执法程序,为各类社区治理主体行使职权提供程序规则,确保程序合法。畅通社区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渠道,打通社区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参考文献:

[1] 金津.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研究[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 王敬尧.参与式治理:中国社区建设实证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第2篇:完整社区建设存在问题范文

一、江苏农村新社区的三种类型

根据农村新社区建设的直接动因,大致可划分为“征地拆迁安置型”、“耕地整理安置型”和“康居示范型”三种主要类型,且各种类型特征鲜明。

征地拆迁安置型新社区。以征地拆迁安置形成的农村新社区,是典型的城市化、工业化的产物。主要特征是:第一,新社区规模大。第二,居民社会身份改变。征地拆迁安置形成的农村新社区,以“双失型”居民为主体。绝大多数居民已完全失去了原有承包耕地(包括自留地)和农村宅基地,其社会身份特征已经彻底“非农化”,其生存形态也已与城市居民基本相同。第三,居民原有的社会组织隶属关系被彻底打破,基层社会组织必须重新构建。

耕地整理安置型新社区。通常以“万顷良田工程”等大规模农田基本建设为抓手,在地方政府积极推进下形成的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区,有以下主要特征:

第一,农户土地承包权不变。新社区绝大多数居民仍保留原有集体土地承包权和自留地经营权。但在承包地经营方式上,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苏南多数通过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这类土地流转平台,实行土地规模经营。具体经营方式上,以大户承包经营为主,部分为农业企业承包经营,少数由村集体统一经营。市、镇两级政府为鼓励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往往实行政策性财政补贴,每年每亩补贴规模经营者300元左右。在苏中和苏北地区,则基本上仍维持原有的分户经营方式,有些地方政府为解决农户集中居住后耕作半径过大、路途太远的矛盾,每年给农户发放一定数额的农业生产交通补贴。

第二,居民社会身份未变。与农户土地承包权不变相对应,耕地整理安置型农村新社区居民的农村户籍身份没有改变。对于非整村拆迁的新社区居民而言,虽然居住地离开,但与原行政村仍保持着所属关系,特别是经济上仍保持密切联系,如村委会换届选举等重大活动也都要回到原行政村参加。在社会保障方面,苏南大多数进入各类企业的职工基本上已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障体系,而仍留在农业上的劳动力及农村老人绝大多数只能参加“新农保”,目前每月每人领取的最低养老金标准为60元。在我们调查的吴江震泽镇,农村老人每人每月可领取养老金160元。

第三,社会管理上双重架构。耕地整理安置型农村新社区规模通常较大,同一社区内往往集中了不同行政村的居民。事实上新社区居民的生活居住地与村民自治组织往往形成了空间上的分离。一方面,由于其与原行政村在土地承包等经济和行政隶属关系不变;另一方面,当然也要接受现居住和生活所在新社区的管理,这就形成了新社区居民受原行政村和新社区组织双重管理的态势,原行政村管理职能在经济、政治生活方面占主要地位;新社区组织着重负责社区治安、生活服务和社区环境保洁等,居相对次要地位。

康居示范型新社区。康居示范型新社区,是目前全省各地最为常见的农村新社区,旨在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它有以下主要特征:首先,新社区规模相对较小。由于并非是行政指令性的大拆大建,而以农户自由选择为导向,入住农户规模多在100户左右。第二,居民社会关系不变。社区居民原有土地承包权属关系不变,自留地隶属关系不变,新社区居民与原有村组自治组织的隶属关系也维持不变。第三,新区建设统分结合。即新社区公共基础设施由村集体统一建设,以优越的环境条件吸引村民自愿落户新社区。居民住房则按规划的地点和宅基地面积由农民自建为主,农民自建房较少有政策性补助,地方政府和集体经济组织投入负担较轻。许多地方对农户旧房翻建有强制性规定,即必须迁建到规划的新社区。第四,社区管理村社合一。新社区建设规划中,各地通常将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办公地点、村民生活服务网点设在新社区。

二、江苏农村新社区管理的困境

管理体制不顺,“管不着”与“不服管”并存。征地拆迁安置形成的大型农村新社区,居民跨区域居住、与原基层自治组织空间上分离的现象十分普遍。由于集中居住的村民仍要在原村进行选举、获得集体资产分红、享受相关福利待遇等,因此他们与原村的关系很难割断,心理归属也倾向于原行政村,户籍关系留在原行政村。理论上新社区管委会与原行政村对社区居民实行双重管理,但两者管理职能上难以有效整合,双方的责、权、利难以协调统一。原居住地村委会往往因“跨界”管理不方便而“管不着”。新社区村委会则因不是本村的村民,管理起来总觉得名不正、言不顺,加之集中居住的村民又觉得居住地村委会不会给自己什么利益,往往也“不服管”。还有部分在集镇购房定居的村民则出现“无人管”的状况。

拆迁安置政策前后不一,居民长期积怨影响安定。征地拆迁安置型新社区,通常是边拆迁、边建设,居民拆迁工程也是分期、分批进行的,往往是建到哪拆到哪。拆迁安置和补偿政策缺少连贯性,使得新社区干群关系“先天不足”,给新社区管理者的日常工作及和谐社区建设带来很大麻烦和阻力。

社区建设标准低、质量差、维修难。总体而言,目前农村拆迁安置新社区的房屋质量远不如商品房,居民意见很大,新社区管理人员每天为各种问题消耗大量精力。此外,新社区建筑质量不高,维修压力自然就很大。而农村新社区物业维修难,没有物业维修的经济承受能力,而申请使用物业维修基金,则难上加难。据了解,农村新社区基本上不可能申请到物业维修基金使用权。

社区管理经费无着落是最大的问题。无论是苏南经济发达地区,还是苏中、苏北农村新社区,至今未见靠收取物业费维持社区日常运转的。目前不同类型的农村新社区,物管经费筹措的来源也不相同。康居示范型新社区,居民来自同一个行政村内的一个或相邻几个自然村落,实行村社合一社区管理体制,也即村党支部、村委会和社区管委会三块牌子,一套班子。物业管理经费来自村集体经济收入。100多户规模的康居示范型新社区,每年的物管经费在15—20万元之间。征地拆迁安置形成的农村新社区,目前的物业管理经费通常由地方财政承担。

居民对新社区归属感不强,民主管理亟待加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不高,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不足,社区凝聚力不强。部分社区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村民自治不能有效落实,村干部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设流动票箱、拿钱买票的现象也不鲜见。此外,部分社区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行政化色彩,管理干部与居民之间的关系较为疏远,居民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有限,社区民主管理和居民自治流于形式。

新社区管理者工作强度大待遇低。原行政村比较而言,已建成的农村新社区,尤其是以拆迁安置为主体的新社区普遍规模较大,社区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任务十分繁重,社区管理人员承担的工作量大、强度高。当前社区管理人员中大部分由原行政村干部转任,与所承担的繁重管理工作任务比较而言,社区管理人员工资待遇偏低,影响工作积极性。

三、建立江苏农村新社区管理的长效机制

尽快理顺新社区管理体制。要在积极借鉴城市居民小区管理经验的同时,较好地适合农民集中居住的特点;农村新社区管理也不能是单一模式,应针对不同类型农村新社区的特点,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社区管理模式。对康居示范型新社区,由于新社区居民与基层自治组织的经济纽带和社会组织关系没有发生改变,现行的管理组织体系也无需变更,需要重新适应的是新社区居民的管理、服务方式,还有新增加的社区物业管理成本的消化。对征地拆迁安置形成的农村新社区,其居民身份、生存状态已完全城镇化。当前最紧迫的工作主要包括:一是建立专职、稳定的社区管理队伍,管理人员部分从乡村干部中分流,部分采取面向社区和社会公开选聘;二是发动和依靠群众,教育农村居民改变原有不良生活习惯;三是针对失地农民建立创业机制,帮贫扶弱,提供公益性岗位,通过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四是努力丰富小区居民文化生活,组织居民开展多种形式、积极健康的文体活动。对耕地整理安置型农村新社区,一是要建立专职、稳定的社区管理队伍(包括明确职级、报酬、经费来源);二是要加强新社区组织与原行政村相互间理解、沟通与工作交流,努力探索并建立制度化、高效率的协调工作机制和纠纷处理机制;三是组织筹建物业委员会,提高社区居民的组织化程度和自我管理能力;四是社区管理人员目前以原有村组干部为基础,今后应逐步引进年轻新型管理人才,提高管理水平。

明确扎口统筹管理部门。农村新社区的建设和管理,涉及许多政府部门。如建设局负责小区规划、选址、审批、施工许可、验收以及房屋维修基金管理;民政局负责社区居委会设置、审批、选举、公共服务,社区专职工作者管理、培训、上岗、使用考核,社区志愿者招募、注册、管理等;农工办负责统筹新农村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土地流转、环境整治、农民收入等;小区所在镇政府则具体负责农村新社区的投资施工建设。根据当前部门工作职责分工的实际情况,农工办比较适宜担当这样的扎口统筹管理部门角色。

加强长效管理工作制度建设。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下属的城西花园社区,近年来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全面完整地制定了一整套社区工作和管理规章制度,包括:社区居民公约、社区民主自治制度、社区民主理财制度、社区门卫值班制度、创建工作奖励制度、公共秩序(保安)管理制度、绿化管理制度、环境卫生保洁制度、公共设施维修管理制度、计划生育工作制度、治安调解工作职责、学习培训制度、志愿者工作制度、独居老人居家养老工作制度,等等。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财力水平不同,不能要求各地建设统一的新社区管理和服务硬件设施,但加强新社区长效管理和服务工作制度软件建设,应引起各地更多的重视。

积极处理拆迁遗留问题,努力消解居民怨气。拆迁安置和补偿政策缺少连贯性,是各地较为普遍的现象。各地应认真吸取这一深刻教训,保持不同时期征地拆迁补偿标准的可比性、连贯性,充分保护被征地拆迁农户的应得利益。各地基层政府和新社区管理人员,要通力协作,不回避矛盾,积极调解处理拆迁遗留问题,真心实意地努力帮助他们解决现实中的切身利益问题,努力消解这部分社区居民的怨气。

培育“造血”功能,构建良性物管经费保障体系。目前,全省各地农村新社区物业管理经费筹集渠道单一。康居示范型新社区物业管理经费通常完全是由村集体买单;征地拆迁安置型农村新社区,物管费基本上是由地方财政买单;耕地整理安置型新社区物业费,通常由乡镇政府和行政村集体共同承担。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下辖8个乡镇,2011年用于全区拆迁安置新社区物业补贴投入高达3000万元。随着农村新社区建设规模的日益扩大,完全由政府和村集体承担的物管经费筹措方式,不仅会日益加重村集体和地方财政负担,长期下去难以为继,也不尽合理和缺少效率。努力培育农村新社区物业管理的“造血”功能,多渠道筹措物业管理经费,是今后必由之路,也是当务之急。鉴于农村新社区居民在转型期处于“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城市贫民社会保障”的弱势地位,不应照搬城市居住小区物业管理收费模式,积极探索建立一个“社区居民交一些、社区商业配套用房赚一些、政府财政补一些”的良性社区管理经费保障体系,比较符合当前社会现实。

而由新社区管委会通过出租社区商业配套用房获得租金收益,是培育农村新社区物业管理“造血”功能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但不少地方的农村新社区建设开发商,违反相关政策规定,将社区商业用房全部买光了,使得社区居委会接手后没有任何经济收入来源。对此政府相关行政职能部门应严加防范,严肃查处。征地拆迁安置型农村新社区,大多数位于城乡结合部,社区居民身份绝大多数也已转为非农业户口,可以在这类社区进行“社区居民交一些”的先行试点。努力引导居民转变习惯性思维,确立付费获得服务的观念,并随着物业管理质量的不断提升,向住户收取一部分物业费,逐步减轻政府负担,努力形成良性可持续的社区物业管理经费保障体系。

努力引导和组织居民开展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与城市居民小区相比,农村新社区的管理有其特殊优势。一是与城市居民小区常见的邻里甚至对门邻居老死不相往来不同,农村新社区是一个熟人社会,或沾亲带故,或来自同一个村组的邻里关系,熟人好办事;二是农村新社区有大量原村组的老干部、老党员等组织资源;三是农村新社区有大量刚刚失去土地的中老年闲置劳动力资源。新社区党支部、居委会在社区管理中应充分利用这些特殊优势和宝贵社会资源,把热心的社区居民组织起来,努力引导他们开展民主管理,从而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亲和力和凝聚力,达到实现充分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标。如淮安市城西花园社区将整个社区划分为若干个网格,每网格有几幢楼,充分利用原行政村的老党员、村组老干部资源,聘任他们担任“格长”和“楼长”,参与小区的管理。要求格长每天走访辖区内两户家庭,既了解民情,又广泛听取小区内居民对社区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的意见。该社区还组织社区热心公益的居民,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社区校外辅导站”、“社区志愿者工作站”等群众组织,并制定了相应的工作制度,有序开展各项社区服务活动。包括前述社区家庭困难居民以提供绿化、保洁和突击性劳务抵消物业费的方式,也都是很好的自我服务形式,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第3篇:完整社区建设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油田社区 人力资源 管理

1 当前社区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1“以人为本”管理理念滞后。油田社区人力资源管理受机制体制、人员素质影响,工作仍习惯于传统的人事管理,主要还是以行政管理代替纯粹的人力资源管理,尊重人才的用人理念淡薄,人力没有取得资源地位,没有科学的测量人力资源价值的标准,情大于法的现象仍很普遍。管理者没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工作也缺乏统一性和长远规划性。

1.2存在政策性安置问题。社区用工人员主要由协解职工、失业子女、困难群体等人员构成。因为政策性照顾的因素,人浮于事,己成为严重影响社区发展、运作的最大障碍。其中一些特殊人员的安置给社区管理工作造成难度和安全隐患。如一物业站患有精神及智力障碍的员工有11人,这类人员不能独立完成自己的生产任务,给管理工作带来极大难度。

1.3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重视不够。社区人员大量从事的是简单的辅工作,岗位技能要求低,加之人员流动性较大,因此,对其参加业务培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不重视,即使开展了培训开发工作,也往往因为缺乏系统规划,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与前瞻性,形式单一陈旧,使员工难以获得完整的知识结构和工作技能。

1.4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社区分配制度虽然已经建立起以效益为中心的分配机制,但从根本上讲,绩效考核仍是服务于等级工资制的依据。社区由于人力薪酬、激励机制单一,激励手段无力,加上用人机制呆板,平均主义、同工不同酬等现象大量存在,在激励约束上,只注重对有突出贡献的员工进行奖励,而忽视了面向所有员工兑现方式的运用,不能充分体现出激励的对等性和保障性,严重影响了部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热情,也难以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效应。

1.5考核体系不够健全。表现在考核指标的设定与评价标准的确立不够科学、合理,部分人员由于个人自身情况和认识问题,对社区的规章制度执行不力,甚至不服从社区管理,不仅给社区劳动用工管理带来了困难,也对社区的正常生产秩序造成严重影响,制约用工管理的良性发展。

1.6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在油田社区中,用人机制难以摆脱论资排辈的观念,造成在年龄、知识、技术结构上存在老化和青黄不接的现象。在人才使用上不灵活,“重用人才”往往体现为提高专业人员的行政级别和待遇,而较少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间接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和流失。

2 对社区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分析

油田社区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既有历史发展遗留的原因,也有其现实的原因。

2.1源于计划经济的时代因素。计划经济时代的国有石油企业社区,尽管历经市场经济的变迁,但其工资、奖金、福利等制度待遇,仍沿袭着计划经济的制度。随着人员的不断增多,劳动生产率也不断降低,人浮于事成为石油企业社区的普遍现象。人员、机构的臃肿已成为制约石油社区组织运作、发展的最大障碍。

2.2来自现实的制约因素。一是人才资源进口渠道单一,造成人员配置与实际岗位需求不符。目前,社区各类劳务用工都是由上级主管部门统一调配,本着为困难人员办好事,做实事的原则,为失业群体解决就业困难,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就有部分自身不具备就业能力、工作责任心不强的人员被安置在社区就业,给社区的劳动用工和管理造成一定影响。二是社区存在人力资源投资不足现象。使社区的员工在年龄、知识、技术结构上普遍存在不均衡人力资源现状,造成社区缺乏有知识、技术、懂管理的人员。三是社区人力资源的组织结构仍沿袭着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使人力资源的获取、使用、投资、激励等信息不畅通,体现不出人力资源管理的统一性。

3 科学构筑油田社区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

随着油田社区经济体制和用工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员工队伍建设愈来愈重要。正确认识人力资源管理外部环境的形势,深入分析本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切实加以转变和创新,是石油企业社区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需要。

3.1要坚持推行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人力资本的投资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及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员工不仅是企业实现经济目标的要素,也是具有自身需求和社会价值的个体,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让员工成为社区建设的真正主人,公平对待、尊重员工个性发展,鼓励创新,激发工作热情和干劲。因此,油田社区在实施人才管理过程中必须树立人本管理思想,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始终将人放在核心的位置,信任员工、尊重员工、依靠员工,围绕充分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而开展管理活动,充分调动所有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加强各个层次的沟通和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来改善社区人才建设的软环境,不断提高职工的满意度,把人才留好、用好。

3.2要坚持社区与人才的共同发展。新经济时代的变革使得企业的发展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人才也随之在思考个人的职业规划、生涯及去留等问题。面对员工多元化的价值观,社区更应建立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将多元价值观转变成一个大多数员工认同的价值观,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保证组织成员一致的努力方向,这就要求要转变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思路,将员工的发展与社区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让员工在与企业共同承担风险的同时,让人才能够充分实现个人的价值,能、够充分分享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果,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终使社区的经营目标和员工的发展目标达到一致。

3.3要坚持强化人力资源培训开发。要实现人力资本的不断增值,就要努力成为“教、学、练”相结合的学习型组织。社区应主动把员工的教育培训提升到社区建设发展战略的层面上来抓,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员工教育培训网络。突出岗前培训、技能培训,培训与社区各项业务相关的知识、技术;重视在岗培训,将培训与考核相结合,与社区用工需求相结合,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实效性。不断改进培训方法和模式,采取“干中学”、“师带徒”“练兵赛”等方式来加强专业技能、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的教育,灌输企业文化理念,实施人格培训、素质培训等,不断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第4篇:完整社区建设存在问题范文

会议由财政所副所长魏涛同志主持。在会上胡家喜所长对前期各项财政业务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2007年例会安排进行了说明。财政所各专业管理组就各自工作进行了布置,最后陈峰副局长、袁新智科长都分别进行了讲话。

会议首先由各专业组就各自分管工作进行布置:

为加强对社区工作的管理,加快由农村财务管理向城镇财务管理转变的步伐。财政所拟建立社区基础数据库,会上综合财务管理组讲解了数据库的编制方法。财政所下一步拟将社区财务实行电算化管理,预算组就推行统一的会计报表系统逐一对社区会计业务即帐务处理作了讲解。

农工财务管理组的同志针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申请、拨付程序作了具体讲解。并着重强调了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意义以及科学合理地使用财政专项资金对加快新农村建设、社区建设所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

收付结算中心的负责同志在会上组织学习了鄂财农发[2007]8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规范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意见的通知》,并就农村财务“双代管”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街办事处职务消费规范管理进行说明。经管组也就下一步搭建全街村级土地流转情况信息平台及开展严格的村帐站审工作作了详实的布置。

胡所长在总结前阶段工作中强调,召开财务与会计管理工作例会,一方面能及时将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对基层会计进行传达,使各单位的红管家能及时了解到上级有关政策、资讯,便于今后开展工作;另一方面也能及时将我们日常财务管理工作方面发现的问题与会计进行沟通。

他在会上就2007年洪山街财政所预算安排及预算执行情况作财务数据通报;就2007年1-5月份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情况进行了说明,并结合村帐站审工作对下一步如何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着重强调了三点:一是要规范管理制度。通过制度来规范村级财务管理中的违规违纪行为,重点要规范村级年度财务预决算制度、村级非生产性开支管理制度等等,规范承包合同、租赁合同和村级票据;二是加强民主管理,提高民主理财透明度。要加强村民民主意识,重视民主理财小组的作用,村重大事项要通过民主决策来实施;三是加大沟通配合。各基层会计要及时与财政所联系,同时要加强与村民主理财小组和审计部门的沟通。

会计科袁科长在会上就如何加强会计管理工作阐述了两点意见:一是围绕管理抓规范理财。要提高会计人员法律意识,要学会规避责任,依法理财,要将理财小组的职能充分发挥出来;大事要采取“一事一议”;要加大电算化管理力度。二是围绕发展抓财务规范管理。要建立健全村级财务管理各项制度,强化对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全面推进村级财务管理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切实提高村级财务管理水平,促进农村发展、农民满意、社会和谐。

最后,陈峰副局长作了重要讲话。他首先对洪山财政所组织的财务与会计管理例会形式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会计人员今后工作主要谈了四点想法:

1.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会计职业能力和素质。

经济越发达,会计工作越重要。我们财会人员需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政治识别能力和业务技能,知法、懂法、守法、护法,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做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先锋。

2.要加强管理,不断提高依法理财能力。

首先要加强内部的财务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加强财务基础性管理工作,建立相应的信息数据库,完善内部的财务监督机制,提高本部门的依法理财能力。

3.加强自律,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会计工作处于各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前沿,会计人员身处财经大权的关键地位,如果会计失之诚信,弄虚作假,欺诈舞弊,会计关系得以存在的基础就会随之崩塌,会计业的生命力也就随之完结。会计工作人员有责任加强自律,遵守职业道德。建立一个以诚信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是社会公众的共同愿望,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4.要加强沟通,形成和谐共建的局面。

一是会计人员和领导要多沟通,把国家财政、财经法规向本单位的领导多解释,多宣传;二是会计人员要多渠道的与财政部门沟通,财政局、财政所就是会计人员的娘家,是会计人员的坚强后盾。

第5篇:完整社区建设存在问题范文

一、目标任务

着重通过“一个完善、两个落实、三个提高、四个加强”,即完善物业管理工作机制,落实职能部门职责、落实业主委员会职责,提高物业企业竞争能力、提高物业小区服务水平、提高物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加强物业承接查验、加强物业小区环境巡查整治、加强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加强前期物业招投标管理,提升城市住宅小区物业服务水平,推动我市物业服务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工作内容

(一)“一个完善”:即完善物业管理工作机制

一是加强物业管理工作机构建设。市级、各县(市、区)、开发区、台商投资区,以及各街道和有物业管理小区的乡镇均要明确具体的机构承担物业管理工作,并根据工作实际,配备一定数量的专兼职工作人员。社区居委会(村委会)有干部专职或兼职从事物业管理工作。已经配备人员的要确保在岗从事物业管理工作,确保物业管理工作有机构、有人员负责。

二是安排物业管理专项资金。各地要建立物业管理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把规范提升物业管理工作列入财政年度资金安排。2012年,鲤城区、丰泽区财政各安排不少于100万元,市、晋江市、南安市、惠安县财政各安排不少于80万元,其他县(区)、开发区、台商投资区财政各安排不少于50万元,作为整治、提升物业管理和奖励工作到位、成绩突出的物业管理单位及个人的专项经费,以后应逐年提高财政预算金额。

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开发区、台商投资区管委会要加强物业管理制度建设和政策支持,出台规范物业管理和扶持行业发展的规定;要将物业管理工作作为民生工作和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年度工作计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每年至少召开2次专题会议,听取属地内物业管理工作汇报,协调解决属地内物业管理重大问题。各级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要对属地内物业管理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研究,摸清底数,分析存在问题,出台规范性文件,强化行业规范管理。各相关单位要结合本单位在物业管理工作中的职责,认真调查研究,制订规范性文件,加强监管。各街道办事处和有物业管理小区的乡镇政府负责建立并落实街道(乡镇)物业管理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至少牵头组织召开1次联席会议,及时有效解决物业管理活动中出现的矛盾、纠纷。要建立物业管理纠纷调处机制,物业管理普通纠纷由社区、街道一线及时调处化解,并上报区级主管部门;严重的矛盾由区相关部门牵头协调解决,并上报市级主管部门,市级各职能部门及时靠前处置。

四是推进老旧小区整治工作。各县(市、区)和开发区、台商投资区要在年老旧小区整治试点的基础上,安排一定的整治资金,选择若干个具有一定规模、居民整治意愿较强的老旧小区,继续推进老旧小区整治工作。要通过设置围墙、安防门岗,平整道路,整治绿化,完善改造雨、污管道等,使老旧小区面貌初步改善、基本具备物业管理条件,并根据小区实际和居民意愿,采取引进专业物业管理、社区准物业管理、业主自行管理等方式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二)“两个落实”:即落实职能部门职责,落实业主委员会职责

1、落实职能部门职责。住建、行政执法、公安、交警、消防、工商、环保、物价、质量技术监督等职能部门应明确本部门在物业管理工作中的职责,进行责任分解,明确分管领导、责任科室、负责人、经办人。加强对物业小区的监督检查,加强部门协作配合,不推诿,不扯皮,及时处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建立纠纷投诉调处机制,对执法工作中发现的或物业企业报告、业主投诉、媒体曝光的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及时,处理到位。建立职能部门联动处理机制,对未履行职责而造成严重后果的,按效能管理进行查处。

2、落实业主委员会职责。各县(市、区)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和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要加大组建小区业主委员会的力度,符合成立业委会条件的物业管理小区成立业委会应达到60%以上。加强业委会制度建设,引导业主委员会规范管理,推进业主大会成立和规范运作。促进物业管理和社区管理有机结合,逐步形成社区内物业服务企业与业主委员会和睦相处、相互依托、和谐共建的新局面。

(三)“三个提高”:即提高物业企业竞争能力,提高物业小区服务水平,提高物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1、提高物业企业竞争能力。一是要转变提升行业的发展方式。物业管理今后不应该简单追求量的扩张,而应当转向重视质的提高。要通过现代科技的运用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不断拓宽物业服务领域,切实增强行业整体竞争能力。二是要树立品牌意识,提高企业竞争力。鼓励、扶持规范化的专业物业服务企业通过企业整合、品牌重组等方式,做强做大;鼓励、扶持符合二级以上资质条件的物业企业晋升资质,逐年提高二级以上物业企业管理的覆盖面,县(市、区)房地产主管部门、市物业管理协会要给予指导、帮助;引导物业企业通过有序的市场竞争不断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为业主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2、提高物业小区服务水平。一是要认真落实《省城市住宅小区物业服务规范》,切实履行物业服务合同,实现秩序维护、卫生清洁、绿化养护、共用部位和共用设施设备维护等基础服务达标,为业主提供质价相符的物业服务,努力提高业主的满意率。二是要创建“物业管理示范住宅小区”,以点带面,促进行业规范发展。鲤城区、丰泽区、市、晋江市、南安市、惠安县各创建2个市级以上物业管理示范住宅小区,其他县(区)、开发区各创建1个市级以上物业管理示范住宅小区。重点创建“十大物业管理示范住宅小区”(西湖豪庭、西湖1号、濠江国际、明光花园、辉映江山、见龙亭小区祺龙苑、大江盛世A区、兰峰城市花园一期、锦洲瑞苑A区、佳豪城市花园二期),物业所在地的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要大力指导、帮助物业企业做好创建工作。市物业管理协会要提出计划,用几年时间,每年确定一批物业企业,组织物业管理专家,从内业资料、外业环境、设施设备等方面,帮助企业规范管理物业项目;要组织物业管理专家,对物业企业拟申报示范住宅小区的项目进行指导,确保拟申报项目顺利通过评审。

3、提高物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一是要加强企业间的交流、学习。可借助物业协会平台积极开展物业服务管理经验学习交流活动,组织物业管理工作者、物业服务企业负责人学习借鉴省内外兄弟城市和我市优秀物业服务企业的先进物业管理模式,推广运用。二是加强岗位技能培训。定期组织物业经理岗位继续教育培训,不断提高管理水平,要加强保安、保洁、绿化、给排水、机电设施维护等岗位人员培训。三是要组织物业从业人员参加物业管理师资格考试,逐步推行项目经理持有物业管理师资格证上岗制度。四是物业企业要建立健全员工培训制度,加强企业内部培训。

(四)“四个加强”:即加强物业承接查验,加强物业小区环境巡查整治,加强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加强前期物业招投标管理

1、加强物业承接查验。根据住建部《物业承接查验办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物业承接查验相关规定,督促房地产开发企业、物业服务企业履行各自义务,规范物业承接查验。建设单位应当在物业交付使用15日前,与选聘的物业服务企业完成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承接查验工作,并在物业承接查验协议签订后10日内办理物业交接手续,向物业服务企业移交物业服务用房以及其他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物业服务企业应当自物业交接后30日内,持相关材料向物业所在地的县(市、区)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备案手续,属地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相关人员对承接查验进行检查,确保项目按规划审批内容建设完整。房屋权属登记机关在开发建设单位申请办理新建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时,应审核物业承接查验备案情况。

2、加强物业小区环境巡查整治。市住建局加强检查,督促各县(市、区)住建局开展物业管理小区环境整治活动。各县(市、区)住建局、街道办事处组织物业企业开展物业管理小区环境整治活动,抓好日常巡查,每两个月至少对辖区所有物业小区巡查一次,并做好记录。巡查以保洁绿化、服务收费、停车秩序、消防安全、电梯安全、装饰装修等方面为主要检查内容,督促物业服务企业切实履行物业服务合同,根据服务等级和服务标准,提供质价相符的物业服务,做到秩序维护、卫生清洁、绿化养护、共用部位和共用设施设备维护等服务达标。加大对违法违纪企业的处罚力度,坚决将侵犯业主合法权益的企业清除出物业管理市场。通过整治,物业管理小区要达到《省城市住宅小区物业服务规范》要求,做到房屋无乱贴、乱涂、乱画和乱悬挂;小区夜景灯整齐、美观,小区内路灯亮灯率达到100%;道路通畅、路面平整,路面井盖无缺损,排水排污管道通畅;车辆停放有序;保持物业管理区域内环境干净整洁;绿化植物长势良好。

3、加强专项维修资金管理。成立市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公室,依托在市住建局,负责全市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使用的指导和监督工作,并负责市区(鲤城区、丰泽区、开发区)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归集、使用和代管工作;各县(市)、区、港区、台商投资区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也要明确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机构。完善专项维修资金管理系统,专项维修资金实行四级分帐(总帐、物业小区、幢、户),对已归集的专项维修资金要陆续分帐到户。

4、加强前期物业招投标管理。市住建局制定完善前期物业管理招投标相关规定,规范物业招投标程序;制定物业管理专家库管理有关规定,充实物业管理专家库,加强物业管理专家培训、管理。各县(市、区)、开发区、台商投资区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做好物业招投标活动的指导和监督工作,当年预售的项目应100%实行前期物业招投标,并做到公平、公开、公正。

三、工作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2年月日至月20日)

各县(市、区)、开发区、台商投资区要结合实际,组织召开有关部门、物业公司负责人、业主委员会和业主代表参加的会议,分析属地内物业服务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研讨行业发展方向,规范物业服务管理措施。对属地内物业管理情况,要组织开展全面调查摸底工作,落实项目,制订实施方案,做好部署安排。各县(市、区)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并督促物业服务企业在自查的基础上制订整改提升方案,方案要落实到每一个物业服务项目,明确具体目标、内容和措施。各县(市、区)工作方案于3月20日前报送市住建局备案。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2年月21日至11月30日)

各县(市、区)、开发区、台商投资区及各相关部门对照“一个完善,两个落实,三个提高,四个加强”工作内容组织实施,抓好落实。

(三)考核验收阶段(2012年12月1日至12月31日)

各县(市、区)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市物业服务企业考核暂行规定》对属地物业企业进行考核;市住建局按照《市物业管理工作考核规定》对各县(市、区)物业管理工作情况进行考核。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物业管理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各县(市、区)、开发区、台商投资区要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加强对物业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或及时调整物业管理工作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制定方案,切实做好属地内规范提升物业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督促。

(二)强化监督检查。各级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应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强化物业服务企业动态监管,对物业小区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督促整改,对违法违规行为要提请相关职能部门按法规进行查处。

(三)扶持行业发展。要加大力度指导、帮助物业服务企业晋升资质等级,扩大业务规模,拓展服务内容,重点培育一批信誉好、市场竟争力强、业主满意度高、诚信服务的品牌物业企业,引领我市物业管理水平和服务品质的提升。

第6篇:完整社区建设存在问题范文

区县经济是指全市18个区县的经济,主要包括区县辖区内的非公有制经济、集体经济和区县所属的国有经济。为了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市委提出了五大战略举措。这五大战略举措充分体现了扬长避短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作为五大战略举措之一的区县经济,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区县经济是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从整体经济发展看,近些年,区县经济年均增长速度比全市快2到3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市的比重不断扩大。去年18个区县国内生产总值已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53.5%。能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县经济发展。

第二,区县经济是保证全市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是我国老工业基地,老企业多,下岗职工多,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相当大,区县承担着重要的任务。今后,必须依靠各区县积极发展各类服务业、都市型工业、中小企业以及个体私营经济,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员。

第三,区县经济是实施“三步走”战略的重要条件。从实施五大战略举措看,发展海河经济、海洋经济、优势产业以及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主要阵地和空间基本都在区县。发展海河经济,对海河两岸进行综合开发改造,涉及中心城区和部分郊区;发展优势产业,扶持壮大6大支柱产业,建设12个产品制造和加工基地,必须加快工业战略东移,中心城区一大批工业企业要进行改造和搬迁,滨海三区就成为主要空间和运行载体;发展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其加快发展的责任更主要体现在区县。

因此,全市各级政府及各部门都要充分认识区县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看到区县的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努力改进工作作风,依法行政,积极有效地支持区县经济的发展。

二、关于区县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发展区县经济的指导思想是,充分发挥区县的区位和资源优势,通过完善和创新,加快农业产业化、郊区工业化、郊区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步伐,提高区县经济实力和城乡居民收入,推进“三步走”战略的实施。

工作的预期目标是:到年底,郊区国内生产总值要超过1000亿元,比去年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58元,增长10%以上;市区确保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0%,在实际工作中力争更快一些。到年,郊区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在年基础上实现翻番,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50亿元,年均增长15%,财政收入达到200亿元,增长19.2%,农民人均收入达到8740元;市区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比年翻一番,分别突破600亿元和60亿元。完成上述工作目标,难度很大,压力也很大。但从区县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看,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三、关于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总的发展思路是,用现代经营理念和市场运作方式来进行农业生产和经营;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要求,大力发展有市场、有特色、有潜力的主导产业;积极培育壮大一批股份合作制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营销网络建设和物流体系建设,更好地实现农户与市场的对接,形成更加完整和牢固的农业产业链,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市农业产业化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应当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当前,需要重视抓好两个问题。

一是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连接机制,是保障农业产业化经营顺利发展的重要环节。现在的问题是,我市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关系还主要是口头协议和买卖关系。从调查情况看,现在郊区进入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农户有57.5万户,约占总数的80%左右,其中多数是口头协议,有合同契约关系的仅有12.2万户,占21%。这就很难把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更紧密地联结起来,共担风险。基本构想是,一方面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一方面调节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根据兄弟省市的成功做法,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都要采取合同契约形式,面向市场,紧密联结起来。他们之间既可以是产品买卖关系,也可以是股份投资关系,还可以是合作经营关系。农民可以出售的农产品作价入股,龙头企业可先按最低保护价收购农产品,后期如有利润,再将大部分利润,按实售农产品质量和数量向农民返还。会后,市农委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农产品加工合作企业管理办法,各区县可根据这个管理办法进行试点。有关部门要在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

二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进行改造改制。我市有些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政企不分的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必须尽快采取措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改制改造。从目前的情况看,市农垦集团的改制条件已经成熟。要抓紧进行资产评估,对所属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使之真正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行。

四、关于郊区工业化

基本思路是,充分利用国际制造业转移和全市工业结构调整向郊区转移的机遇,发挥郊区地域空间、劳动力等资源优势,加大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突出专业特色,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路子。下一步,要集中力量抓好4项工作。

一是规范运作。目前,全市共有12个开发区、123个乡镇工业园,开发土地215平方公里,吸引资金600多亿元。今后发展的重点是通过规范管理上等级、上水平。我多次强调,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必须规范,就是通过建章建制,按照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使建设和管理以及各项服务都纳入科学化、规范化轨道,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市农委要总结各区县经验,尽快研究制定区县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管理办法、区县开发区和工业园投资公司示范章程。招商引资、洽谈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等项工作,都要照章办事。通过对市级工业园区进行评级,引导和推动园区建设规范运作的办法较好,要坚持搞下去。

二是突出专业特色。发展专业化生产,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也是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目前,区县经济普遍存在着企业规模小、产品分散、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如我市自行车每年生产达到2000万辆,占全国产量的三分之一,但生产企业有800多家,而且电动自行车少、出口少,这些都影响着产品竞争力的提高。各区县的区位优势及自然条件不同,发展路子也必须各具特色,防止雷同。各区县要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注意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把具有专业化特点的行业和产品做大,形成规模效益。经委和农委要协助各区县确定各自的经济特色、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对那些专业化水平高、规模效益好的,市政府在政策上要给予支持。力争经过几年努力,使每个区县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都能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品体系和产业群。

三是适当增加规模。这几年,随着郊区工业化的发展,区县普遍感到用地不足是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要在办好开发区、巩固工业园的前提下,组织一次普查,对各开发区和工业园引资和效益等情况进行考核统计,对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好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根据需要适当扩大用地规模。对此,市农委要拿出一个具体实施意见。

四是支持进一步简政放权。为推进区县经济加快发展,提高办事效率,经市长办公会议研究,拟将国家授权我市审批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总投资在3000万美元以下的投资项目审批权,下放到区县政府对口部门审批,并报市计委备案。对超过市政府权限的审批事项,有关部门要协助办理。对其他的审批项目,成熟一个下放一个。具体管理办法由市政府发文执行。

五、关于郊区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以建设环渤海地区现代化城市集群为目标,按照精心规划、政府调控、市场运作、讲求实效的要求,有步骤、分阶段地加快城镇建设。在这方面,农委提了个想法,就是沿外环线周边规划建设8个人口规模达到10万人以上的现代化新城区;规划建设以5个远郊区县政府所在地为主的7个人口达到20至30万人的卫星城;发展12个人口达到5万人以上的中心镇;建设300个人口达到3000人以上的中心村,形成现代化城市集群的基本框架。对上述规划,我看基本可行,要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城、镇、村的名单。

关于小城镇建设,前不久,我在西青调研时,和大家一起归纳了四句话。一是精心规划。要注重吸纳听取专家意见,根据各城镇所处区位、功能等不同特点,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做好城镇规划。要统筹城乡道路、供水、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向郊区的延伸。要把郊区基础设施纳入市行业管理范围,市建设、规划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和指导。二是政府调控。区县政府要综合运用土地批租、税费、户籍管理等政策手段,对城镇建设进行调控,促使城镇建设规划的实施。三是市场运作。有条件的区县要成立小城镇建设投资开发公司,由区县财政投入部分资本金,以开发的土地转让权或收益做抵押,向银行贷款,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在土地升值后,再出售给开发商;或在开发的土地上建设商品房,出售给企业和个人,银行对购买商品房的企业和个人提供按揭贷款。金融部门要主动帮助有关方面,规划符合信贷条件的项目。四是讲求实效。借钱进行小城镇建设,要充分考虑长期和近期效益,考虑房地产开发成本和市场对房地产的购买力和还贷能力。对小城镇的房地产投资,要考核开工面积、竣工面积、销售面积和盈利水平。对小城镇建设,要合理安排进度,既不能保守观望,也不要盲目冒进。

六、发展临海三区经济,促进滨海新区发展

塘、汉、大三区是滨海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多发展优势。要依托港口、开发区、保税区和大港油田,发展服务业和配套加工业。要按照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思路,以海岸带和近海综合开发为重点,做好临海产业的文章。要积极推进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海洋石油化工产业园区建设,搞好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形成海洋产业聚集效应。当前,要抓紧海水淡化项目的研究与论证。要加快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建成一批海岸休闲度假、海上观光等重点旅游项目,特别要加紧兴建舰船游乐港,进一步完善海滨旅游度假区,吸引更多的人流。要进一步发展现代化海水养殖业,搞好海产品的深加工。同时,要大力改进塘、汉、大三区的交通条件。到年,临海三区要基本形成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海洋经济带。

七、发展市区经济,增强城市功能

市中心区担负着建设管理城市和发展区域经济的双重任务。发展市区经济要坚持扬长避短,强“三”兴“二”,内外并举。

一是要立足市区,做大做强服务业。要抓住海河综合开发的机遇,重点发展商贸、餐饮、旅游、房地产业,形成以海河经济服务带连通各功能区、功能区支撑主导产业的发展格局。要重视发展“特色经济”,充分利用我市的历史文化景观资源,吸引外资对“五大道”、意式风情区等风貌区进行整体综合开发和资产置换,使其成为集商贸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具有特色和很高知名度的高档消费区。要按照政策扶持、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发展社区服务业,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形成服务网络,使社区服务业成为市区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是要以振兴加工制造业为重点,走内外并举的发展路子。在市区,以发展都市型工业为主。要依托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聚集的优势,培育扶持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科技型企业;要以扩大就业为导向,兴办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要积极探索走出市区,与郊区县实行联合与协作的多种有效形式,拓展发展空间。最近市内六区提出了与静海县及有关企业在郊区创办工业园区的方案,这个思路是好的,体现了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近期可考虑先开发6平方公里。新建的工业园,应当比现有的区县工业园办得更好,使工业园区成为市区经济发展的新的重要支撑。

三是要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打牢发展的基础。市区不仅要完成自身经济发展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建设管理城市、组织好人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城市正常运转的重要使命。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管理的任务不断加重,市内各区必须把加强社区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来抓。这次市政府决定整修改造成片旧楼区和适当提高居委会待遇两项工作,就是从全市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来考虑的。目前,我市有1200多个旧楼小区,住有300多万居民,这些旧楼区违章建筑多,设施比较简陋,环境条件较差,群众迫切要求改造和治理。我们计划用3年时间把旧楼区整修改造一遍,总的要求是,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区为主,各方参与,先易后难,先建后管。今年计划完成具备条件的336个小区的整修和改造,改造资金约为1亿多元,由市、区两级和产权单位共同筹集。这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涉及方方面面,各区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周密组织;市综治办、市建委和规划、市政、房管、园林等部门要全力支持,积极配合,完成好自己分担的任务。居委会工作人员处在社区建设的第一线,任务非常繁重,工作也很辛苦。在调查中,我们看到有些居委会工作人员收入过低,各区要适当改善居委会的工作条件,提高居委会的生活待遇,进一步调动居委会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促进社区全面建设。

八、规范土地市场秩序,加强区县土地管理

土地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城市最大的存量资产,市政府必须加强对土地的统一管理,特别要统筹好土地的一级市场,使土地资源得到最有效利用,发挥更大的效益。一是完善法规。尽快颁布并实施《市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办法》,抓紧修改土地管理条例,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规范,使其成为符合国家法律和政策要求,适合我市发展形势和特点的城市建设用地管理的基础性法规。二是统一领导。为加强土地市场的管理,应成立市土地资产管理委员会,集中统一管理全市各类建设用地。各区县也要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按照市里的统一要求,负责对本区县各类土地有偿使用的管理。三是集中整理。为实现政府对土地供应的垄断性控制,防止土地私下交易,今后均由政府对各类开发土地实行统一收购、统一供应,确保政府获得土地增值的最大收益。四是市场运作。要严格控制土地的优惠政策,提高土地有偿使用在土地供应中的比例,扩大土地招标拍卖或挂牌出让的比例。五是加强监督管理。要根据国家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的要求,上半年对我市土地市场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针对存在问题,制定出整改措施。对各种违反土地管理的行为,尤其是进行私下交易的,要从严给予处罚。

九、改进对区县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

推进农业产业化、郊区工业化、郊区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需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改善金融服务环境,增加信贷资金。今年以来,开发银行、农业银行等市分行和农村信用联社等金融部门,多次到区县调研,研究改进对区县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有些措施正在积极落实。市政府也即将成立金融服务办公室,为金融机构支持全市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各区县要促进辖区内工商企业改进经营管理,创造融资条件,扩大贷款。同时,要通过多种办法,将更多社会资金转化成资本金。4月下旬,市政府将召开金融服务座谈会,提高我市金融服务水平。

农村信用社要增加对农户的小额信用贷款。同时,要落实好工商企业的农业小额贷款贴息政策。请农业银行深入农产品加工企业,改进贷款营销,扩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贷款规模,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指导和服务,扶持他们做大做强。希望有关金融机构进一步支持郊区工业化建设,改进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的服务,适当增加贷款。同时,市政府要抓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完善对贷款担保实行再担保办法。有关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支持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推进郊区城镇化建设。

十、加强领导,为区县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加快区县经济发展,离不开全市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必须进一步加强领导,搞好服务,发挥好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

一是要抓规划。按照新一届市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的要求,发展区县经济领导小组已经成立,市政府还将采取措施,加强对市区经济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工作。当前,主要是抓紧完成《区县经济发展规划》的编制。市政府各职能部门要按照各自分工,研究制定支持区县经济发展的相应措施。各区县要根据市里的要求,制定出切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规划和具体落实措施。

二是要定政策。当前,市政府要抓紧制定支持区县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各级政府都要积极适应加入WTO后的新形势,加快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健全法规,完善政策,搭建服务经济建设的平台。要切实转变职能,对那些不该管又管不了的事情,分别情况,坚决放给区县,放给基层,放给工商企业。要进一步精简审批事项,公开办事程序,完善“一站式”服务,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多深入实际,多了解情况,找准制约区县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主动帮助解决。

第7篇:完整社区建设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生态城市;智慧型;城镇化;空间结构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4247

21世纪的主题是生态,人居城市的生态化是信息发展和环境文明的有机结合。随着我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家的转变,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据预测我国在未来十年间将有26亿农民进城居住或完成城市化转化。[1]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一系列城镇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的发展失衡问题。党的十提出建设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并将生态文明作为新时期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基调。同时,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革命的时代背景下,新型城市运行模式与居民生活环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以数字信息为基础的智慧型城市开始成为中国城镇发展的更新理念。

1生态城镇化与智慧型城市的内涵

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城市的快速膨胀和传统乡镇的城市化变革,给居民生活、就业以及相应的产业布局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生态城镇化,即是把生态文明的建设作为城镇化发展的主题,统筹思考在城镇发展中建设与人口资源、人文环境、产业经济和社会和谐间的相互关系,以便民、和谐、宜居和低碳为建设基调,努力打造一种具有持续性发展能力的绿色生态城镇模式。生态规划是生态城镇建设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将展望未来的生态理念与当前城市的既有规划相“契合”,强调城镇规划的功能性、层次性和协调性,从而实现城镇化发展的经济生态与文化和谐。

在20世纪90年代,智慧型城市作为一种解决城市人口增长和相关城市化问题的战略手段在发达国家首先被提出。在我国,随着互联信息化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崛起,信息技术作为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和城市运行的基础手段快速发展。目前,关于“智慧型”城市的概念还没有明确的定义,诸多学者常常将其解读为“数字城市”“知识城市”和“创意城市”。[2]本文认为,“智慧型”城镇是以城市数据信息为基础,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现代化“智能”空间体系。

2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空间结构问题

21城镇化发展速度快,空间结构设计功能性欠缺

城镇界定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目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主要有两个类型:一是依托区域产业资源完成由农业、半农业向工业或服务业的转化,实现居民生活质量的城市化提升,称为“资源型”;二是依托临近城市的地缘性优势,通过地产开发和劳务输出打造为城市边缘的扩展地带,称为“依附型”。两种城镇建设的发展基础不同,在空间结构的设计功能上也存在着显著的^别。

“资源型”城镇具有较强的自主发展能力,在城镇化建设中根据自身产业能力向独立性的城市化发展,如位于河北省的迁西、迁安两个城市就是依托矿业和钢铁资源完成由县级城镇向城市化的转变。这类“资源型”城镇化在建设的空间结构功能上,容易发生由于自身产业限制而在空间设计上的天然弱势,以及过于依赖产业资源而造成可持续发展空间过小。

“依附型”城镇的建设发展主要取决于依托城市的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的影响,在城镇建设中基本从属于某些大中城市的功能刚需,如承接了北京房地产需求的燕郊和保定、沙城等城镇,以及受到冬奥会影响的张家口崇礼县等。这类“依附型”城镇建设的最大特征是在空间结构功能上的单一性,同时由于其依附的弱势也存在着很大的发展风险。

22城镇化发展规模大,空间结构规划层次性不明确

我国城镇化建设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发展规模大体现在城镇化总体量和个体规模两个层次。我国行政体制以城市为核心,即绝大部分城乡农村的行政能力属于对应城市的高阶管辖。地方政府为缓解产业和居住压力、以及提升政绩的多重考虑,在国家政策的推行下大力发展下属乡镇的城镇化发展,盲目扩大建设规模,将着眼点关注在经济动力上而忽视了城镇建设在空间结构规划上的层次性。

空间结构层次性是指城镇在规划建设之初应明确自身承担的城市功能、现有基础和发展优势,将城镇发展分类为城、区、镇等不同层次,并为持续发展和功能转型预留可用空间。“城”是指具有良好发展空间和综合功能的区域,可以实现由县镇向城市的转化;“区”是指具有良好发展空间和单一功能的区域,可以形成依附于城市的新型功能城区,如承接北京和唐山工业产业能力的曹妃甸区;而那些不具备产业和功能转型的区域,则应积极寻找发展空间,准确定位发展层次。

23城镇化建设定位高,空间结构模块协调性不完善

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良好的城市化发展意识,在建设规划中大多能够体现空间结构的功能模块性。“资源型”城镇具有独立的建设特点,行政模块、商业模块、生活模块和产业模块建设相对完整;“依附型”城镇模块也较为单一,往往只能形成单一的生活模块或娱乐消费性模块。

承接城市生活功能的模块型城镇具有较大的居住密度和日常性特征,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不仅承担了部分城市住房的刚需压力,同时形成了农业转化中的城市劳动力输出,会形成较为严重的城乡结合部交通压力和文化差异矛盾,居民生活和城市运行成本提高。承接城市娱乐消费功能的城镇模块具有突出的季节性和局域性特征,即城镇发展在空间结构上出现季节或局域性的不均衡。如何完善多空间模块间的协调性和单一功能模块的均衡性,是城镇化建设在实现发展定位后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3生态与智慧型城镇化建设的空间结构优化思路3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宜居性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快速发展是城市扩大和传统农业转化的双重要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空间结构的规划如何体现生态性主要从宜居性和文化提升两个层面进行优化。

宜居性是指间空间结构规划理念关注于当前城镇居住的主要问题上,如城镇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破坏、绿化不足、生活配套不完善和交通拥堵等迫切生活问题,这类问题的解决主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城乡文化差异矛盾是近年来在城镇发展过程中开始显现的问题,从当下影响看并没有得到政府和居民的普遍重视,由于居住人口的复杂性和文化差异引发的社会问题已不断发生。通过加强城镇社区建设和高质量中小学配套,是实现城镇发展中文化提升的主要途径。

32通过智慧型管理理念,打造和谐现代生活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早已突破了城乡界限,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网络的依赖性不断加大。巨大的信息流在整个社会实现了无限制的流通,为实现城市和新型城镇的协调性统筹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平台。在城市的扩展中,可以形成以城市为核心、周边城镇为功能模块的协动性管理模式;城镇也可以通过信息平台把握依托城市发展脉络,从而确定自身的建设目标。信息技术的发展没有区域限制,没有量身定制和经济基础的约束,为新型城镇从生态型建设向智慧型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国城镇化发展已进入较为成熟和重要的时期,各种早期快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开始逐步显现。厘清现有城镇建设空间结构中的存在问题,对更好地完善城镇空间结构规划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将生态和信息化的智慧理念引入到城镇发展中,为城镇空间结构规划提供了良好的优化思路。

参考文献:

[1]张占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1):48-54

[2]Komninos NIntelligent Cities:Innovation,Knowledge Systems and Digital Spaces[M].London:Spon Press,2002:198-199

第8篇:完整社区建设存在问题范文

一、江苏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典型案例

截至2016年底,江苏省共建设18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其中苏锡常地区10个,且均已通过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领导小组的验收;苏中地区4个,苏北地区2个,均为在建的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1.以结构转型为引领的吴江建设模式

加快农业经济与结构转型。围绕生产园区化、产业集群化、功能多样化、科技普及化、服务社会化、装备现代化,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不断提升农业发展的规模化、效益化水平,充分挖掘农业增效对农民增收的贡献潜力,加快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努力走出符合墙实际、彰显吴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

加快工业经济与结构转型。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推进产业高端化、规模化、品牌化、生态化,促进制造业由一般加工向高端制造转变、由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转变,产业链重心从制造环节为主向研发设计和市场营销两端延伸转变,加快构建信息化与工业化有机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并进、结构布局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强、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能源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经济效益好的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服务业经济与结构转型。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并举,在大力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同时,重点发展生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均衡发展,打造“高增值、强带动、宽辐射、广就业”的服务经济体系。

2.以健康中国为主题的扬州建设模式

提高人民幸福程度,建设健康中国扬州样板。一是着力促进就业创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的机制。坚持以创业促进就业,实施全民创业工程。二是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完善具有区域特色、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优质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实现同类型社会人群基本保障同等待遇。三是大力发展健康事业,建设健康幸福之城。加快构建“医疗卫生、体育健身、饮食安全”三位一体的健康管理与促进体系。加快建设“颐养之城”,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产业。不断提高医疗健康服务水平,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促进转型升级,为健康扬州建设夯实产业基础。大力发展“扬州智造”、“扬州精造”、“扬州新造”,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制造强市,基本建成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坚持生产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大力促进服务业产业联动、集聚提升、空间优化,推动生产业规模化、生活业精细化、文化旅游产业国际化,形成“三二一”产业结构。进一步聚集生物健康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和健康保健产业。

发展循环低碳经济,为健康扬州建设破解资源约束。一是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对重点行业进行生态化调整,形成企业循环式生产、行业循环式链接、产业循环式组合的大循环体系。二是实施能源节约战略,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以提高综合能效为核心,以提高终端用能效率为重点,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三是持续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园区生态化改造。加快生产模式由高排放向低排放的转变,突出沿江、沿运河等重点流域和重点地区。对开发园区进行生态化改造,加快构建企业间和产业间的循环产业链,促进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再制造产业化。

倡导生态文明先行,为健康扬州建设打造最美环境。一是优化市域空间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实行差别化财政、产业、土地、环境等政策,推动优化开发区域产业结构向高端高效发展。二是强化生态环境整治,着力改善环境质量。实施“天蓝”工程,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水净”工程,加快重点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实施“地绿”工程,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三是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大力建设绿色扬州。深入开展绿色扬州建设,持续推进“绿杨城郭新扬州”行动计划;积极构建沿江、河、湖防护林体系,推进丘陵岗地森林植被恢复,打造绿色生态屏障。四是引导绿色生活方式,培育特色生态文化。充分挖掘扬州地域文化中的生态特色,结合扬州城市主题文化,在城市建设中时刻体现历史人文特色,弘扬崇尚自然与保护生态的优秀传统。

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为健康扬州建设提升科技支撑。一方面,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创新型企业培育,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同时,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着力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不断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服务能力。另一方面,深入推进医改,为健康中国提供示范。开展总额预付、按病种付费等混合支付方式,探索开展“按诊断分组付费”(DRGs)的支付方式,将医务人员的绩效收入与诊疗的效果和费用的控制直接挂钩。实行“全科医师特岗计划”以全面推行分级诊疗。

3.以协同推进为突破的盐城建设模式

突出生态优先,走绿色发展之路。根据盐城的生态特征和资源禀赋,加大绿色投资,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彰显资源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岸线、滩涂、生态、盐田、土地等资源禀赋,把改善资源和环境作为助推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产业结构的优化组合、自然资源的可再生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积极探索跨越式可持续发展路径。

加快结构调整,坚持转型发展。把握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并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特征,坚持在发展中求转变,在转变中促发展,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不断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区域优势产业,加快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强化科技支撑,努力创新发展。大力发展创新型企业,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显著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把创新驱动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增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和活力。加强经济社会各领域的科技示范,积极推动先进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

重视民生幸福,统筹协调发展。积极推进生态市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相融合,推进大市区、沿海县(市)和内陆县共同发展,推动港口、港城、临港经济区“三港联动”,大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发动全员参与,争取全面发展。强化政策导向、加大公共投入、加强行政监管,并充分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公等各方面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性。集中力量,瞄准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加快实施重点项目,着力解决制约盐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性问题,探索并推广有益经验,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二、江苏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主要特点与矛盾问题

江苏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在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方面进行了积极研究与探索,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也存在一些矛盾与问题。

1.主要特点

创新观念,综合协调,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各实验区结合地方特色,以原有的优势产业为依托,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相比其他区域有明显优势,社会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都高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基本扭转了过去经济建设中“先破坏,后修复;先污染,后治理”的做法,探索了资源环境与经济“双赢”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了实验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居民平均寿命、教育水平、人均GDP显著提高,人类发展指数和居民幸福指数高于其他地区。

科技驱动,集成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实验区充分发挥科技的引导作用,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积极支持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通过技术的示范、集成、整合,支撑实验区建设。二是注重加强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水平,以理论指导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三是创造良好的引进人才的政策环境,为实验区建设与发展提供技术硬件和软件支撑。四是着力资源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污水处理及再生回用、大气污染控制等工程,实验区内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改善,资源与环境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强化领导,突出特色,制定科学的规划方案。制定科学、完整的可持续发展规划,通过规划任务和项目的实施引导建设。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规划针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非持续因素,依托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基础,充分考虑当地资源和环境支撑条件,突出特色,分类指导,推动形成各具特色的实验区建设模式。同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考评体系,可以指导发展规划的提升和优化。

公众参与,社会推动,健全全社会联动机制。在全社会广泛普及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导社会团体和公众积极参与。健全新闻媒体监督机制,保障可持续发展取得预期成效。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立了“政府主导、专家指导、社会兴办、公众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协同推进实验区发展。政府部门在实验区建设过程中发挥关键的引领和组织作用,制定并实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规划。实验区在国家、省两个层面建立由不同学科、领域专家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为地方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各实验区积极开展宣传和教育活动,创造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渠道。

2.存在问题

地域分布及发展不均衡。从江苏省层面上看,实验区总量偏少,且地域分布不均衡,实验区发展建设还欠缺统筹布局和统一规划,这是实验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自江苏省开展实验区创建以来,截至目前共建成国家级16个,面积、人口仅占全省的12%,总量仍旧偏少,分布仍不均衡。苏南、苏中地区因地理区位条件优越信息密集,资金充裕,引进技术方便快捷等优势,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显著,设立的实验区数量一直较多。苏北地区数量少,而这些地区实际上更需要通过建立实验区,寻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9篇:完整社区建设存在问题范文

本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是:分析我市服务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面临机遇,明确全市今后5 年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以及主要任务,提出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保障措施。本规划纲要的基准年为20__ 年,期限为20__ 一20__ 年。一、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经过近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市服务业的各个方面都有了较大进展,为下步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1 、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20__ 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41 亿元,比20__ 年增长70 . 3 % ,年均增长19 . 4 % ,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 的比重达33 . 5 % ;全市服务业实现税收收入15 . 7 亿元,比20__ 年增长80 . 1 % ,占地方财政收入的32 . 5 %。服务业已成为__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 、传统服务业优势明显。20__ 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 . 7 亿元,市场成交额达412 . 8 亿元,分别比20__ 年增长60 . 9 %和83 %。全市传统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2 . 54 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44 . 4 % ,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

零售贸易及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1 . 77 亿元、34 . 63 亿元、16 . 14 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8 . 4 %、24 . 6 %和11 . 4 %。

3 、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金融保险业快速成长,20__ 年,全市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18 家,保险企业35 家,分别比20__ 年增加了8 家和23 家,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26 . 67 亿元。会展经济发展迅猛,20__ 年全市共举办各类展会8 个,实现交易额54 亿元,比20__ 年增长94 . 2 %。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方兴未艾,芦城物流、舜发物流等一批物流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自20__ 年创办至20__ 年底成交额超过1200 亿元,“中塑价格指数”已成为全国塑料行情的风向标。休闲旅游业日益兴旺,至20__ 年底,市内共有国内旅行社20 家,大小景区23 个;20__ 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10 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5 亿元,分别比20__ 年增长96 . 8 %和108 . 3 %。

4 、服务业载体不断完善。全市商贸服务业发展框架基本形成,以华联商厦为代表的百货业和华联超市为代表的连锁业初具规模,形成了__西路餐饮休闲街、南进路服饰街、丰大路汽车销售街等一批商业特色街区,同时建成了一批乡镇、村连锁超市和便利店,城乡商贸服务网络不断完善。专业市场建设步伐加快,中国玩具城、中国科技城、江南水暖城等不断发展壮大,中国毛皮城、华东灯具城等建成投运。各类展会活动频繁,中国塑料博览会、中国__节、四明旅游节等节庆会展影响度不断扩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建设不断深化,良渚文化、钱江名人文化以及革命红色文化等人文资源以及四明山自然生态资源得到不断挖掘利用。

(二)存在问题。尽管近几年来我市服务业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但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 、服务业发展层次有待提升。我市服务业业态尚处于较低层次,低附加值的商业批零、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大,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总量较小。同时服务业企业单体规模普遍较小,缺乏一批有实力的生产企业和有影响的服务品牌,服务业企业在经营理念、管理方法、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等与先进地区相比有明显差距。

2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相对滞后。虽然我市传统服务业相对集聚发展的趋势比较明显,但微型cbd 、生产业集聚区、物流园区、总部基地、科创中心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相对滞后,规模集聚效应还没有形成。

3 、服务业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我市服务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在城市边缘、各乡镇、社区和农村的发展则相对迟缓。随着城市框架的拉开,服务业的设施、布局与城市化推进步伐不相协调的矛盾日益显现。

二、发展趋势

(一)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着服务业进入加速发展期。当前我市已进入人均gdp5000 一10000 美元的发展阶段。国内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经验表明,在这一阶段,城市化、工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将加速转变,经济发展将逐步形成“消费主导+服务业推动”发展模式。城市化以及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将促进消费业需求总量扩张和层次提升;工业化步伐加快促使产业分工进一步深化,工业经济逐步转型并重点向研发和营销两端延伸,服务外包步伐不断加快,生产

业发展将迎来越来越大的需求空间。

(二)自然享赋及产业基础为服务业加速发

展创造了良好条件。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通车,我市的区位优势日益凸现,加上我市十分丰富的山水资源和底蕴深厚的人文资源,为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发展休闲旅游业提供了良好条件。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我市在农业、工业领域已基本形成一批产业基础扎实、特色优势明显的优势产业、块状经济(产业集群),并培育了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产业、龙头企业;传统商贸服务业以及中国塑料城等专业市场在周边区域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辐射力,同时,物流会展、信息服务、社区服务等服务业发展方兴未艾。这些都为今后我市服务业加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三)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变化为服务业加速发展带来诸多机遇。今后几年我市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越来越突出,而服务业对物质资源的需求以及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相对较少,且现代服务业能促进三次产业的协调互动,加快发展服务业,既能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带来的制约,又能促进全市经济的转型升级、持续平稳发展。随着我市城市化和和谐宜居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消费服务业需求容量将不断放大,而且中心城区“退二进三”进程也将进一步加快,这为服务业发展既提供了发展需求,又提供了发展空间。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以及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服务业国际资本、人才流动将转向经济相对稳定的中国的趋势更为明显,这为我市承接国际服务业资本、人才转移,提升我市服务业发展水平带来难得的机遇。

当前,我市服务业内在发展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是我市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顺应发展趋势,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升级,推进和谐宜居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

三、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区域业高地为目标,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导向,将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进一步优化结构、扩大规模、增强功能,努力形成“附加值高、带动力强、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经济体系,并使之成为我市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二)基本原则。

1 、市场导向,改革推动。发展服务业必须以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市场环境,促进供需互动。同时,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把创新制度供给、公平市场准入、扩大开放合作,努力优化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体制环境和开放环境。

2 、发挥优势,塑造特色。发展服务业必须立足__实际,充分利用杭州湾跨海大桥开通和宁波港口经济大发展带来的大好机遇,紧紧围绕丰富的山水、人文资源以及具有明显特色的产业集聚优势,实施错位发展战略,大力发展能体现__特色的服务业。

3 、突出重点,创新驱动。按照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要,大力发展物流会展、科技信息、中介服务等生产业,以生产快速发展来加快推进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继续抓好商贸、旅游、房地产以及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消费业,在持续

扩大服务业发展规模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同时,积极引导服务业企业不断进行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培育服务业发展新亮,点。

4 、产业互动,城乡联动。坚持三次产业共生互动,引导服务业与制造业及农业间的互促、互动和融合发展,利用一、二产业基础发展生产业,发展好生产业促进一、二产业更好发展。同时,坚持以城带乡,在继续强化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建设的基础上,扶持农村服务业发展,大力推进城乡服务均等化,实现服务业的城乡合理布局。

(三)发展目标。今后五年,我市服务业发展要顺应服务业加速发展态势,努力在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创新体制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使服务业成为我市经济转型升级、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坚强保障。

1 、总量进一步扩大。积极推进服务业加快发展,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规划期内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幅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2 个百分点以上;到20__ 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54 亿元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8 %左右。

2 、结构进一步优化。积极推进物流会展、科技信息、电子商务等生产业加快发展,进一步壮大传统商贸、休闲旅游、专业市场等特色优势产业,努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服务业企业集团。积极推进服务业向中心城区、产业集聚区集聚,促进服务业由城镇向农村延伸。

3 、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着力深化服务业管理体制改革,

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加快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融资、用水、用地、税费等政策体系,不断扩大服务业开放水平,进一步营造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浓烈氛围。建立健全统分结合的服务业工作机制,加强和完善服务业统计制度,努力形成科学合理的服务业发展考核评价机制。

__市服务业发展主要指标

四、重点工作任务

(一)商贸流通业。

1 、发展目标:通过推行现代流通方式,调整商贸流通业的布局结构和业态结构,全面形成深购远销、高效畅通的批发经营网络和布局合理、业态先进的零售商业格局。到20__ 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250 亿元。

2 、发展重点:

( 1 )不断健全城乡商贸服务业网络体系。围绕中心城区商业中心的培育建设,突出引导现代商贸服务业聚集发展,积极推进商品、建筑和人文特色鲜明的商业街区建设,合理配置餐饮、娱乐、休闲等配套服务功能,全面提升新建路、阳明路、南雷路、四明路等市级商业街区的功能。积极推进区域商业中心建设,引进和配置一批大中型超市、各类专业店、专卖店,不断增强区域商贸服务功能和辐射能力。全面推进社区商贸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增加服务门类和网点数量,积极打造方便、快捷的社区居民10 分钟消费圈。加快镇级商贸中心建设,按照“一条街、一个卖场、一个标准化菜场”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城乡商贸网络布局,促进城市商贸服务业向农村延伸,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农村菜市场改造工程,不断完善农村商贸流通网络。

( 2 )加速提升商贸服务业能级。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推动连锁经营向传统业态及多个领域渗透,推进传统商店向连锁超市或便利店转型。加快发展商贸物流配送,推进传统批发交易市场的调整改造和提升,逐步推广现代商品交易方式,强化展览展示、商品信息服务、购销等多种交易服务功能。结合中心城区重大区块改造,加快引进一批精品百货店、专业店、品牌折扣店等

新型零售业态,加快建设大型购物广场,积极培育高端商贸服务集聚区;积极推进“退二进三”步伐,加快塑料城中央商务大楼、阳明商业广场等一批商务办公楼建设,着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加快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推进优势企业开展跨行业、跨地区的资本和业务重组,培育大型连锁龙头企业和流通企业集团。( 3 )提升发展餐饮住宿业。大力推进特色餐饮街区建设,积极发展大众餐饮,开展便民、利民服务,不断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坚持“量质并重、质为优先”策略,积极培育国家特级酒店等餐饮品牌企业和餐饮特色街,努力推进特色菜品创新和文化挖掘,促进餐饮经营内涵式、特色化发展;推进住宿业快速发展,优化结构,合理布局,积极发展经济型酒店,规范发展各类大众化旅馆。在餐饮和住宿业全面推进标准化服务和现代化管理,全面提高餐饮住宿业的经营管理和服务水

平。加强规划引导和市场管理,推进全市餐饮和住宿业健康发展。

( 4 )加快推进专业市场建设。紧紧依托新建北路生产资料市场集聚的先发优势,加快中国塑料城、中国有色金属材料城、模具城二期的规划整合和项目建设,努力把城北生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长三角国际工业原料采购中心”、“杭州湾南翼物流枢纽节点”、“长三角南翼国际特色工业会展基地”、“区域性知识型商务服务中心”。加强专业市场培育与特色市场新建的战略研究,加快传统市场信息化改造提升,积极培育发展中国裘皮城、浙江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梁弄灯具城。以现代流通理念、流通技术和经营方式改造提升专业市场,推进有条件的市场由传统市场向现代市场转型。

(二)进出口贸易业。1 、发展目标:依托宁波港口和我市产业集聚优势,搭建平台,创新服务,稳定发展对外出口,全面强化生产资料和重要资源产品的进口,确保全市对外贸易持续发展。到20__ 年,全市自营出口达到60 亿美元,自营进口16 亿美元。

2 、发展重点:

( 1 )加快引进和培育各类进出口贸易主体。采取适当的财政政策,支持外贸流通企业发展壮大,努力培植一批综合性外贸龙头企业。重点引进一批国内外著名品牌销售总部和大型企业采购配送中心以及资本雄厚的批发商、商等境内外的进出口贸易机构,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进出口贸易体系,到20__ 年,外贸流通企业力争发展到200 家以上。

( 2 )鼓励发展进口贸易。依照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业态发展趋势,以发达的制造业为依托,着力引进机电、小家电、模具等相关产业的研发、工艺设计、销售、采购、物流配送、咨询和创意中心、教育培训、进出口等服务业机构,为提升出口制造业提供配套服务。充分利用当前发展进口贸易的有利形势和良好环境,积极拓展进口贸易,扩大进口规模,引导企业扩大新设备、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进口。

( 3 )突破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结合产业特点,主动承接跨国公司的离岸服务外包,建设以市科创中心、裘皮服装城、塑料城、模具城为重点的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大力发展能提升我市产品、产业结构的嵌入式软件、第三和四方物流、工业设计、信息技术以及家电、塑料模具等重点行业的行业解决方案设计等离岸外包业务,引进一批国内外重点服务外包企业,培育一批有承接离岸外包业务能力的市级服务外包骨干企业。

(三)休闲旅游业。

1 、发展目标:深入挖掘“一山一水一古城”为核心的优势资源,开发观光、文化、生态、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体系,加强旅游市场营销,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将__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文化旅游休闲胜地和新兴的旅游目的地。到20__ 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力争达到580 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10 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50 亿元。

2 、发展重点:

( 1 )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全面整合旅游资源,构建以“一山一水一古城’,为核心,以独具地方特色的精品项目为支撑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提升发展多元化、组合型的观光旅游,扶持发展高端休闲度假旅游设施,推进文化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和农事节庆旅游,规范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着力培育和发展体育健身旅游、自助旅游、探险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和服务体系。

( 2 )加强旅游市场营销。认真细分目标客源市场,有针对性地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实施对接世博会的专题计划,加强与周边县市及长三角地区各中心城市的区域合作,构建苏南、上海及除浙东以外其他区域的营销网络。创新营销方式,用足用好各类宣传促销平台,精心策划并定期举办各类旅游主题活动及农事节庆旅游,打造提升__旅游品牌。

( 3 )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推进浒溪线拓宽改造升级,加快连接鹑鸽岩、四季山庄、阳明山庄、东岗山等景区的主干道路建设。完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建设,形成__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乡镇旅游咨询服务分中心、重点旅游企业旅游咨询点三级服务网

络。构建游客支付便利体系,制定旅游信息化发展规划和信息化标准,提高行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积极组建国际旅行社,加快建设旅游演艺和旅游购物等场所,完善旅游接待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具有地方特色旅游商品的设计、开发和生产,不断增强旅游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

(四)金融服务业。

1 、发展目标:金融发展层次进一步提升,服务功能更加强大;金融助推经济发展和城市功能的核心作用进一步突出,更为完善的金融组织体系初步形成,金融业在现代服务业中先导产业属性更加突出。到20__ 年,全市存款余额上千亿,贷款余额比20__ 年翻一番;银行业金融机构力争达到23 家,上市公司达到10 家,金融保险中介机构达到60 家。

2 、发展重点:

( 1 )构筑功能完善的金融组织体系。加大金融机构引进力度,加强与相关金融机构的联系,吸引和支持其金融机构在__设立分支机构。推动金融服务改革创新,建立健全融资担保服务体系,实现金融服务的专业化、特色化和多样化;积极开展金融工具创新,规范发展票据融资业务。积极培育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支持农村合作银行做大做强,推进村镇银行试点,引导有实力的大企业参股、控股或出资组建小额贷款公司;引导规范民间投融资,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做大做强。

( 2 )加快资本市场发展。大力发展证券市场,鼓励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保险机构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证券投资基金,积极探索银行信贷业务、中间业务与创业投资多种形式的结合,完善创业投资服务体系。加强对企业上市

的统筹、规划,进一步挖掘上市资源,增加上市公司数量,优化上市公司结构。

( 3 )加快保险市场的培育和发展。进一步发挥保险业在社会管理、经济补偿和资金融通等方面的功能,不断做大企业财产保险、货物运输保险、机动车辆保险、出口信用保险、农业保险等传统险种。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注重发展保障型保险品种,大力发展养老保险、健康保险、意外

伤害保险,促进失地农民养老、医疗保险发展,不断扩大商业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的覆盖面。加大责任保险开发力度,争取在医疗卫生、交通运输、部分高危行业和公众聚集场所建立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发展企业年金业务和城镇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大力发展适应民营企业需要的保险产品,为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提供保险服务。

(五)运输物流业。

1 、发展目标:加快现代综合物流园区建设,加速现代物流企业培育和引进、加强物流信息网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形成以都市配送型物流、园区基地型物流和枢纽转运型物流为主要形式的区域性现代物流基地。

2 、发展重点:

( 1 )推进交通集疏运网络建设。协调发展铁路、公路、运河等运输网络,积极推进余慈客运交通枢纽中心、交通干线、轨道交通和东港区码头、西港区码头等交通设施建设,加快现有国道、省道、县道以及农村网络公路改造建设步伐,基本实现“十纵二连”的干线骨架网和铁、公、水互相依存、多种运输方式联合的新格局。切实加强对外连接的交通设施规划与建设,充分发挥宁波等周边地区交通网络功能,不断拓展区域运输通道,塑造区域交通运输优势。

( 2 )加快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积极构筑和完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促进物流企业从传统货运模式向现代物流升级。深化发展中塑在线、浙江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做到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优势互补、有机结合,不断提高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积极推进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改造步伐,鼓励物流企业建立健全交易平台、信息平台和管理平台,加快推进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发展。

( 3 )加大物流企业培育力度。扶持舜发物流、芦城物流、东方物流等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引导中小物流企业通过联合、兼并等方式开展战略重组,加快推进舜发物流运输中心、一拖物流建设,积极培育一批上规模、有品牌的现代物流企业。依托专业市场、产业集群以及开发区等资源,着力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物流品牌企业,不断发展物流产业。鼓励制造业企业、流通企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行主辅分离和流程改造,合理选择物流业务外包,促进物流市场的培育壮大。

(六)科技信息服务业。

1 、发展目标:以信息化改造传统工业和服务业,推动科技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构筑与创新型城市相适应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到20__ 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 & d )经费支出占gdp 的比重达到1 . 5 %以上。

2 、发展重点:

( 1 )不断完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检测等知识型生产业,为制造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科技研发、技术推广、成果转化、人才服务和信息化支持。积极培育

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研发与自主创新体系,推动本地企业加快建设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的科技信息平台。以产业集群为依托,鼓励建立标准检测、检验等市场化生产服务企业和公共性生产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科创中心的载体作用,吸引国内知名软件企业入驻,建设高水平的软件开发基地、软件服务外包基地和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加快建立嵌入式软件、集成电路设计等主要面向本地特色优势行业的关键技术服务平台。加大政府信息资源的公开和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创新创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构建全面的信息网络服务公共体系。

( 2 )鼓励信息网络技术应用。推进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加快推广信息网络技术在商贸、物流、金融、旅游、中介咨询、会展等领域的应用,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提升服务业现代化水平。建设服务业信息网络,广泛应用数据流通标准化、商品销售信息化等技术,大力发展以电子商务平台、物流平台等为切入点的网络增值服务业。着力培育商贸服务电子商务应用示范企业,支持面向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发展。

( 3 )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积极构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改革和完善创意产业的投融资体系,引导银行加大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投入,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建设领域。培育市民文化消费观念,激发文化消费需求,不断挖掘新的文化题材,打造新的文化品牌,促进创意产品的消费和销售。以实施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为抓手,积极推进__博物馆、河姆渡遗址、田螺山遗址、文化艺术中心、体育休闲中心等文化产业基地和标志性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和发挥我市文化资源丰富、

文化需求旺盛的态势,培育和发展广播影视、文化娱乐、研发设计、广告、艺术品交易等产业,努力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具有__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体系。

(七)会展服务业。

1 、发展目标:通过5 年左右的培育,使得会展业的基本要素更加完备,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并形成以塑博会为龙头,以2 一3 个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品牌专业会展为支撑,若干个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展览、会议和节庆活动为主体的会展业格局。2 、发展重点:

( 1 )完善会展服务配套功能。进一步完善塑料城展馆及相关配套设施,加快推进塑料城商务中心建设,强化展馆周边设施配套,不断优化会展环境。坚持引进国内外知名展览公司与培育本土展览公司相结合,积极发展会务公司、会展中介机构,大力推进会展服务专业化、市场化。建立会展服务的协调机制,实现展馆、酒店、餐饮、娱乐、交通、旅游等相互配套联动,放大展会效应,延长会展服务产业链。

( 2 )注重举办特色展会。把会展业发展与我市优势产业和资源特色结合起来,与农事、旅游节庆等活动结合起来,精心举办好中国塑料博览会、中国裘皮服装节、中国杨梅节、四明山旅游节等各类展会、节庆活动,以及河姆渡文化节等体现__文化特色的节庆活动,更多地注入__产业和资源元素,着力提高展会质量与档次。

( 3 )加大引会办会力度。吸引一批国际国内重要会议和投资、贸易、洽谈、年度订货等大型商务会议来姚举办,通过举办各类展会,构筑对外交流与合作平台,促进贸易洽谈和招商选资,

充分发挥展会媒介功能。继续开发和举办房地产、汽车、美食、年货等展示展销活动,不断提升和扩大城乡及周边地区的消费需求。

(八)房地产业。

1 、发展目标:通过适度管理,加强监督和引导,到20__ 年基本实现房地产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住房供应体系和住房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房地产业集约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2 、发展重点:

( 1 )完善房地产市场。完善房地产用地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有效控制土地需求。加强对房地产一级市场管理,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土地出让、转让招投标制度,盘活城市存量土地。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发展规范房地产二级市场。发展房地产价格评估、房地产交易以及公开拍卖等中介服务,规范转让、租赁、抵押行为。培育房屋租赁业,促进租赁市场与交易市场的协调发展。

发挥金融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作用,加快房地产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社会信用监督。加强行业监管,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持续发展。

( 2 )健全住房保障体系。继续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住房供应体系。调整优化住房供应结构,扩大普通商品住房建设规模。探索各种有效途径和方式,加快建立以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住房公积金为主要内容的住房保障体系,努力改善中低收入家庭,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特困家庭构建居住方面的最后保障线。

( 3 )推动房地产业集约化发展。积极推动房地产业的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通过住宅生产全过程的开发、设计、施工、管理和服务等环节构成完整产业系统,以提高住宅质量,提高劳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努力实现住宅生产、供给、销售和服务一体的标准化、工业化、商品化的生产组织形式,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强强联合,引进和培育一批上规模、管理规范的物业管理企业,着力打造一批品牌房地产企业和物业管理企业。以节能、节电、节水、节材、环保和生态、智能为重点,着力提高住宅小区建设和管理标准,打造一批环保节能型的示范精品住宅小区,不断提高我市住宅建设水平。

(九)社区服务业。

1 、发展目标: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到20__ 年,在全市形成2 一3 个全国商业示范社区等有知名度的社区服务品牌。

2 、发展重点:

( 1 )大力推进商业示范社区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宗旨,以“便民、利民、为民”为出发点,鼓励企业开展经营性社区服务业务,依法简化审批手续,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鼓励骨干企业整合分散的社区商业资源,实现社区居民购物、餐饮、维修、休闲娱乐、美容美发、药店、照相冲印、家政服务等基本生活需求,积极创建全国、宁波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通过开展社区商业示范社区和“放心早点示范店”创建活动,运用规划引导、示范推动,使我市社区商业基础设施更为改善,服务功能更加完善。

( 2 )大力推进社区功能多样化。进一步加强市社区学院、

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和市民学校三级网络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的继续教育服务。坚持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大力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完善服务网络和服务功能,逐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发展社区慈善事业,街道、乡镇和社区建立社区捐助接收点、慈善超市等,为困难群众提供基本生活帮助。加快老年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健全养老网络和经费保障机制。( 3 )大力推进社区服务组织多元化。加强城乡社区居(村)委会建设,支持居(村)委会根据居民需求组织社区成员开展自助和互助服务。加强社区居(村)委会发展社区服务的能力建设,实现城市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职业化。大力培育社区服务组织,支持和鼓励社会组织开展各类社区服务活动。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制度,提高服务水平。引导和支持社区内或周边单位的文体、科教和生活后勤保障设施对社区居民开放,鼓励企业开展经营性社区服务业务。

(十)中介服务业。

1 、发展目标:以市场化、专业化为导向,完善中介服务体系,促进中介服务业规范发展。到20__ 年,初步形成与城市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城市特点、市场配置要求相适应的中介服务体系。

2 、发展重点:

( 1 )制定分类发展措施。加强对类、经纪类、鉴证类、协调类中介服务的调研,摸清现状及发展趋势,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分类发展措施,完善全市中介服务业发展规划。根据提高档

次、提升质量的原则,对各类中介服务业制定分类发展措施,进一步提升传统中介行业,加快发展知识性和技术性的现代中介服务业。明确在城区发展中介机构和农村重点发展经纪人的发展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规范中介机构有序发展。

( 2 )优化中介服务业发展环境。积极推动各类中介机构与挂靠的政府部门脱钩,逐步推进承担行政职能的中介机构、科技服务机构等改制,发展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实行“非禁即入”,引导民间力量发展各类中介机构,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中介服务企业来姚拓展业务,大力培育广告服务、会计、税务、律师、管理咨询、专利商标、技术检测和进出口等中介服务机构。

( 3 )培育中介服务优势企业。引导、鼓励中介服务机构增强品牌意识,鼓励本地知名中介服务企业通过自身拓展、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实现规模化、规范化发展,搞好知名中介服务机构的跟踪服务,有针对性地予以扶持指导,提升品牌知名度。五、重点功能区块

根据我市“北工、中城、南闲”的总体布局,以及打造先进特色制造业基地、生态旅游休闲胜地、现代和谐宜居城市的功能定位,在规划期内我市服务业总体上要突出四大功能区:中心城区商贸综合功能区、片区商贸集聚区、生产业集聚区、休闲旅游功能区。

(一)中心城区商贸综合功能区。

1 、中央商务区(微型cbd )。高铁站为中心及周边区域约9 平方公里。该区域以余慈中心城为主要服务对象,利用杭雨高速铁路带来的交通优势,以高铁站为中心,与塑料城片区

联动发展,建设成为集商务办公、物流管理、信息咨询、会议、公司总部、商务洽谈、文化娱乐等相关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中央商务区(微型cbd ) ,并以此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成为余慈地区商务、物流、信息的核心区。

2 、中心商业区(核心商圈)。以桐江桥中心商业区和姚北商业副中心为核心,形成立足城区、辐射周边的集聚效应,使之成为余慈地区的商业龙头。中心商业区以提升华联为代表的大型商场经营的档次为重点,积极引进国际著名品牌和先进业态,使之成为余慈品牌商业的集聚地。推进河姆渡国际广场建设,搭建高端品牌商业引进平台,进一步

提升中心商业区的功能。3 、特色商业街(区)。继续提升和改造我市7 条特色商业街:新建路一南雷路综合商业街、阳明西路餐饮特色街、府前路历史文化休闲特色街、丰山路汽车特色街、胜山西路餐饮特色街、东旱门路餐饮特色街、保庆路电脑特色街,重点开发四明西路综合商业街,把商业特色街区建设作为打造我市“高端商业之城”的重要突破口。

(二)片区商贸集聚区。

加快泅门、丈亭、马诸、梁弄镇商业中心区建设步伐,完善商贸服务功能,优化网点布局,提高商贸流通业的信息化水平,努力形成开放、畅通、高效的商贸流通新格局,使其在滨海、姚东、姚西及姚南片区的商业体系中发挥重要支撑点的作用,成为各片区的商贸集散中心。

泅门镇。通过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投入,改造完善旧城商业区,加快培育创建专业特色街。进一步提升和完善专业批发市场。积极建设大卖场、连锁超市、仓储式超市等其他商业业态。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市商业新格局。丈亭镇。通过对老区商业环境的整治及新区商业氛围的营造,带动丈亭商业网点建设的全面发展,构建“一主一副”的商业格局,形成集商贸物流、休闲旅游、人居服务三大特色于一体的商业体系。

马诸镇。依托老镇区的商业基础带动周边人气,加强服务功能,以较丰富的商业业态、休闲文化和餐饮设施为支柱,高标准、高要求,设置商业服务设施和相关配套设施,挖掘城镇特点,把诸山文化融入城镇建设中。

梁弄镇。以现有的镇中路商业轴带为中心,并逐步向梁弄大溪西侧跨河发展。老镇区以传统风格的正蒙街、上街、下街、晓岭街为中心,保护性改造建设具有历史传统特色的文化景点和商业设施。

(三)生产业集聚区。

1 、城北生产业集聚区。该区以新建北路为轴心,西起经八路、东至城东路、南至萧雨铁路、北至余慈公路,总占地面积9 . 73 平方公里。根据该区现有的生产业发展基础,通过加强规划引导、政策扶持、集聚发展,经过5 一10 年的培育和发展,努力把城北生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长三角国际工业原料采购中心”、“杭州湾南翼物流枢纽节点”、“长三角南冀国际特色工业会展基地”和“区域性知识型商务服务中心”。2 、姚西北生产业集聚区。依托泅门及周边乡镇工农业经济较为发达的基础,利用滨海产业园开发建设的后发优势和杭州湾跨海大桥开通的交通区位优势,积极推进一拖物流等物流企业以及与生产相配套的专业市场和服务企业建设。

3 、姚北生产业集聚区。顺应余慈统筹发展以及姚周新城建设,积极推进__工业园区内生产企业的开发建设,努力形成服务于姚周新城和__工业园区的生产业集聚区。

4 、杭雨运河物流园区。加快推进杭雨运河东港区码头、西港区码头建设,结合杭雨铁路货运站资源,加快建立一个以大宗货物仓储、中转、配送为主要功能的物流园区。

(四)休闲旅游功能区。

1 、龙泉山历史文化旅游区。涵盖龙泉山所在区域以及周边地块。充分发挥城区尤其是龙泉山为__文脉与地脉之所在,文化积淀深厚的优势,按照“适度保护、合理开发、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实施包括龙泉山名人文化旅游资源在内的城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开发项目。重点开发好东麓逊逮路片区、西麓博物馆片区等名人文化旅游项目,把龙泉山打造成为__历史文化的集中展示区。重点规划和保护好武胜门、县东街、胜归山等历史文化片区。

2 、四明山休闲度假基地。涵盖了梁弄镇、大岚镇、四明山镇、梨洲街道南部山区等区域的景区和景点。继续发挥山水资源优势,加快四明湖度假村、丹山赤水景区、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等老景区的品质提升步伐,打造四明云顶、仰天湖和东岗山的养生休闲、梁弄镇的红色旅游、大岚的运动健身等各类旅游休闲度假基地,成为“长三角地区新兴的旅游目的地”的核心支撑区块。3 、环牟山湖区域乡村旅游圈。涵盖__市西部环牟山湖区域,主要包括牟山湖、四季山庄、姜山村、诸山、马家堰、泰夫昌农庄等景点。围绕打造乡村风情的定位,重点依托牟山湖和姜

山村对整个区块进行整合开发,进一步完善水上人家等垂钓俱乐部;促进泰夫昌农庄和四季山庄的建设和提升;有效整合姜山村等古村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招商引资开发杏山湖江南水乡景区,使环牟山湖区块形成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区。4 、姚江旅游文化带。涵盖姚江沿岸__市区至宁波三江口地段所在区域。逐步整合两岸可利用的相关资源,依托__和宁波两个城市,采取“组团+节点”的模式来开发旅游产品。重点开发好姚江旅游文化带__段的旅游项目,加大对河姆渡区块、天下玉苑区块的深度开发,开发三江口、车厩、丈亭、蜀山等新的重要旅游节点和亮点,同时美化沿岸村庄及建筑,注重净化水体和营造江面灵动空间,绿化两岸,丰富四季景观,构筑百里滨水画廊形象。

六、项目支撑

在规划期内,按照以规划促项目,以项目带发展的思路,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等多元方式,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实施一批带动性强、辐射面广、效益高、前景好的建设项目,拉动服务业加快发展。规划期内重点推进城市综合体、商贸流通、商务办公、现代物流、专业市场、旅游服务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成立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局,并建立市服务业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以加强对全市服务业发展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和政策制定。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也要设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理顺工作关系,明确职责分工,以加强对本地服务业发展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支持开展服务业研究、咨询、培训等方面工作,完善行业自律机制。健全服务业发展考核评价制度,以强化对部门和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的服务业工作绩效及发展状况的考核评价。加强服务业统计分析工作,整合服务业部门和行业协会的统计资源,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办法和指标体系,建立和完善重点行业的统计分析体系,健全服务业信息制度,为监测分析和考核评价提供基本依据,提高服务业统计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研究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向,积极构建全面有效的政策促进体系,不断调整完善现有服务业扶持政策,重点加强对适合__发展的新兴现代服务业的培育,巩固提高传统服务业的发展水平、鼓励工业企业主辅分离。进一步完善年度服务业企业和个人评选办法。根据服务业发展需要和财力可能,逐步增加推进服务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规模,主要支持鼓励发展的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项目,有效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

服务业的投入。按照现行税法要求,切实抓好现行服务业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加快推进对服务企业收费项目的清理工作,对不符合服务业发展要求的政策和行政性收费要及时废除或修改。

(三)努力提供各种要素保障。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服务企业给予信贷支持,鼓励金融业加快开发适应服务业需要的金融产品,推进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鼓励设立和引入风险投资基金,鼓励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对服务企业开展业务,逐步形成以企业投入为主体、民间资本和境外投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合理调整城乡用地结构,逐步增加服务业用地比例,对鼓励发展的服务业建设项目,在供地上给予优先支持。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与高校院所加强合作,支持其与有条件的服务企业建立实训基地,重视服务业技能型人才的培训与再教育,完善和规范职业资格和职称制度,健全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加快培养服务业紧缺人才。重视引进职业管理、信息技术、现代物流管理、旅游服务、会展策划与管理等高素质服务业管理人才,在住房、配偶就业、子女上学等方面提供相应政策支持,建立服务人才多元化分配激励机制,促进以技术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四)着力强化品牌培育和引进。建立健全服务业品牌发展规划,重视对服务业各级商标、名牌等的创建和保护,有序引导服务业企业加快服务类商标、名牌、商号、老字号的申请、推荐、认定和复检工作,加强服务业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