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帮扶贫困生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撰写人:___________
日
期:___________
xx年义工联合会年终工作总结
xx年度,xx义工联合会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在团区委的关心指导以及社会各届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全体义工本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义工精神,深化义工理念,创新服务方式,建立健全义工事业发展的各项机制,实现了义务工作的快速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和谐xx的建设。
作为xx区规模最大的民间公益团体,xx义工联合会全体义工团结协作,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了各种有意义的义工活动,既帮助了值得关注的弱势群体,又活跃了义工的身心,更加强了自身队伍的建设。现将xx年度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队伍建设,健全组织制度
xx义工联合会自xx年组建以来,为实现扶贫济困这一共同目标,把不同年龄、职业、学历的爱心人士聚集在一起。经过6年的发展,现拥有正式义工xx名,预备义工约xx名,拥有独立的义工基金、活动章程及领导组织机构,到目前为止,已设置了较完善、健全的组织架构:xx义工联合会管理委员会设会长1名、副会长4名,委员xx名,下设宣传组、财务组、档案组、医疗组、安全组、文艺组、卫生组、理发组、后勤组、采购组、摄影组、策划组等xx个管理组,以及1支女子舞蹈队和1支爱心车队;同时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治会理念与行动原则,确定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义工精神。如今,我们已有自己的义工旗帜、义工牌和义工服,使得这个爱心群体更加完善,更有组织性。六年间所开展的各项义工活动,深受群众欢迎,得到了xx日报、xx电视台、xx各大网站媒体的广泛宣传报道。
二、积极开展活动,服务对象日益广泛
xx义工联合会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义工精神,围绕敬老、助残、助学、环保等工作目标,在社会各届爱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坚持不懈地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用实际行动传递爱心、播撒希望。六年来,xx义工活动遍布xx区各个乡镇,xx年度,义工基金收到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款xx元,参与活动的总数达到xx人次,随着爱心队伍的不断壮大,爱心活动所服务的对象也日益广泛。
(一)关爱孤寡老人
关爱孤寡老人是xx义工联合会的核心工作,也是每月必须开展的活动。六年间,xx义工走遍xx区50多家敬老院和xx多家五保家园,xx年度慰问乡镇敬老院25家,为xx名孤寡老人购买慰问品价值共计xx元。除了物质关爱,我们还为老人带去精神上的慰藉。测量血压、打扫卫生、聊天解闷、剪头发修指甲这些必不可少的关爱之余,有才艺的义工还为老人们精心准备了一场场精彩的文艺演出,让老人们感受温暖的同时,乐在其中。
(二)走访资助贫困生
走访资助贫困生是xx义工联合会自xx年xx月以来开展的重点工作。该活动由各个区乡的爱心教师负责收集贫困生的资料,然后由义工代表亲自走访并确定帮扶名单,帮扶形式主要采取每月支助贫困生xx-xx元,直到高中毕业。至今,爱心帮扶贫困生活动已进行了6期,近百名义工参与了xx余次走访活动,目前有支坪小学、xx小学、xx小学、xx小学、xx小学等xx所中小学的xx名贫困生得到爱心人士的资助,每年资助贫困生的总费用达xx万余元。帮扶活动的开展,不仅给那些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家庭减轻了一定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并激发其好好学习的愿望。
(三)走进社会需要帮助的地方
虽然义工的力量很薄弱,但在需要帮助、关爱的每个角落,总会看到我们的义工队伍。
xx义工深入到特殊儿童的群体,将社会的爱心传递给这些特别需要关心、呵护的儿童。xx年的xx月和xx月,xx义工联合会分别两次组织xx多名义工走进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联谊活动,为他们送去慰问品,并进行互动游戏,通过走进心灵的方式,促进了特殊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身患重疾的贫困学生是xx义工关注的焦点,xx年度,xx义工联合会四次组织义工分别为xx工商校身患重病的xx同学、xx五中身患白血病的杜xx同学、xx中学病危的韩滨同学,xx小学身患癌症的肖xx同学的爷爷捐款,四次捐款金额累计xx万xx千余元。
立足xx、奉献xx是xx义工联合会开展义务工作的基本着落点,在服务xx的同时,xx年度,xx义工所开展的活动还延伸到了四川。倍受全体义工关注的西昌昭觉县格吾乡小学的捐赠活动,从今年xx月初发起,到xx月xx日捐赠结束,历时2个月,共组织捐赠、收集各类学习用品、书籍、棉被、衣物、食品等,种类多达xx项,数量累计达到xx件,耗费运输费用等数万元,均创义工联合会成立xx年以来多个第一。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真诚地邀请所有热心公益的社会各界人士加盟xx义工队伍!四季因为有了太阳才变得美丽,生命因为多了爱心才变得充实。伸出关爱之手,献上微薄之力;播下爱的种子,收获新的希望。义工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为xx年的义务工作出谋划策,为xx义工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关键词:普通高校;贫困生;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003-02
在政府的关心下,全社会的支持下,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已基本解决了贫困生的入学困难问题,基本做到了无应入学大学生因贫困辍学。但与此同时也显现出一些弊端,比如在育人方面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经济解困与学校育人目标之间出现了不同步、不协调的情况。高校奖助学金在履行经济帮扶的功能时,需要承担更多的育人功能,而怎么去实施?需要我们做更多的探索。
一、完善普通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意义
1.实施“科教兴国”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实力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大国都在制定和实施面向21世纪的发展战略,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必须承担起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高校的很多贫困生都是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政府、学校应该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从而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
2.实现中国梦的强力支撑。完善贫困生资助工作是“中国教育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贫困大学生大约占所有在校生总数的20%,总量庞大,“中国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说过:“中国教育梦”包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而要实现人人成才,就必须关注贫困大学这个特殊的群体,从各个方面给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资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让梦想照进他们的现实,助力伟大“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3.推进教育公平,实现人生出彩。做好普通高校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也是为了更好地推进教育公平。在第三十一个教师节时指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努力推动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发展,让贫困地区的大学在校期间都能安心接受良好的教育,不为贫困所累,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人生公平的起点,推进教育公平对实现大学生的出彩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目前高校资助育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普通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时间比较长,也取得了很多的经验,资助了大批经济困难学生、促进了高等教育公平,同时也有效地分担了教育的成本。但在资助育人实践功能发挥中,存在注重物质资助、缺乏精神激励措施、忽视贫困大学生主体功能发挥等问题,影响了育人效果。
1.贫困生认定缺乏合理机制。贫困认定工作是高校进行资助工作的第一步,贫困生认定的结果不仅直接关系到资助工作的效果,也会对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覆盖的全面性与公正性造成影响。目前的生源地贫困证明,普遍采用盖章的方式;学校对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主要局限在定性判断上,这种判断方式大多属于主观、传统的方法,并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再加上有部分学生递交的材料并不完全属实,这就导致了贫困生认定的结果产生一定误差。此外,在资助程序中还存在部分不合理的因素,一些学校在贫困生名额分配中存在平均主义的倾向,完全按人数分配贫困生的名额,忽视了地区、城乡之间的差异,使得不应该被资助的同学获得了资助,真正需要得到帮助的同学反而没有获得资助,占用了宝贵的资助资源。
2.重经济资助,忽视实践帮扶。目前的资助模式是对贫困生的经济帮扶较多,实践帮扶较少,不利于对大学生反哺意识的培养,同时会助长学生坐享其成的思想。目前,学校提供的勤工俭学机会并不是很多,远远不能满足贫困学生的需求,且多数岗位属于机械性工作,如发传单、做促销、食堂保洁等。工作岗位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相关性较差,不能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效。不能很好地将勤工助学融入到学习、生活各个环节。在单调的机械助学模式下,受助的学生很难感受到自己在受助过程中所占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完成育人实践与助学的高效有机统一。
3.忽视贫困生的心理帮扶。如果把主要精力放在怎样使用社会和政府提供的援助及拨付的资助金方面,虽能解决贫困生短期的经济困难,却可能会忽视他们的心理状况。由于贫困,部分学生除了要承担比较高的经济压力,同时也要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与普通同学相比较,他们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难和面对更复杂的心理问题。此外,部分贫困生由于缺少引导,缺少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自认为低人一头,缺少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平和的精神状态。还有部分学生,由于生存环境及家庭教育相对较差,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经常会产生孤独自卑的情绪。且部分同学自尊心较强,严重的可能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但一些高校对于这些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4.无偿补助对学生自强教育产生负面影响。目前,对困难生提供的帮助大多属于无偿性的资助,虽然能使困难生的经济压力得到暂时缓解,但无偿性的资助容易使他们养成不良的习惯,不愿靠自己的勤奋去拼搏、去奋斗;更有甚者,为了获得资助,开取假证明,骗取学校以及社会上助学金,同时也有个别地方资助部门工作不严肃,没有建立起完善、规范的诚信体系,开具的困难证明存在人情因素,给了这部分同学以可乘之机,产生了不良影响,背离了学校及社会资助的本意。同时无偿补助会使得部分贫困生产生“等、靠、要”的思想,不能够培养他们的担当与奉献精神,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成长。
三、完善高校资助育人实践机制的建议
1.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要做好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就必须充分了解学生情况,分析困难学生的贫困程度,建立一套完善的认定指标体系,保证资助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高校应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并建立和完善信息库,每学年都能动态跟进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变化,定期开展学生家庭经济认定工作。为了实现认定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需要通过开展班级测评、同学评议、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等准确把握学生家庭经济状态。同时随着年级的增长,应对学生信息实现全面动态化管理,及时了解学生经济情况变化。同时,也可尝试建立家访机制,对于经济困难学生家庭进行走访,实地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
2.完善贫困生的实践帮扶机制。目前的资助模式中,对贫困生的权利讲的比较多,而关于义务部分则提的相对较少。长期没有付出只是获得的模式,会助长学生不劳而获的思想,不利于贫困学生的成长。为了帮助贫困学生培养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品质,使他们真正去认识社会、感受社会,在资助工作中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体现自我的价值。这样不仅满足了贫困生的经济需要,在他们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时又实现了教育的目的,既帮助贫困生解决了实际困难,又提高了他们摆脱困难、应对长远发展的能力。这种方式其实也体现出一种按劳分配的原则,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资助工作者分辨学生困难与否,因为一般来说不是很贫困的同学可能不一定愿意主动去参与一些实践活动。因此,通过实践帮扶机制可以节约贫困生的认定成本,帮助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迅速找准资助的对象,提高资助工作的效率。
3.完善贫困生心理帮扶机制。对贫困生的心理帮扶不仅是学生工作系统的事情,更是一个系统性的教育工程。在贫困生中广泛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进一步完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学校可根据自身特色,成立心理指导中心,有针对性地对贫困生展开心理辅导。此外,在针对贫困生开展心理辅导活动时,还要鼓励任课老师在教学中结合课程特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相关教育。在资助过程中注意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做到资助与心理帮扶的融合,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资助育人效果。接受资助后,受助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感激之情,能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这种情感归属在很大程度上能缓解他们心理上的创伤,实现对美好未来的良好憧憬。
4.完善贫困生认定程序及责任追究机制。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关键要以是否将其认定为贫困生作为前提条件。因此,制定一个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整个认定过程应该尽量做到严格并细化。譬如可根据贫困学生户籍所在地实际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不同地区的同学,设计不同的权重,建立一个全面的贫困生综合数据分析平台,根据对数据的分析所得结论,确定进行资助的临界点,对受资助的对象进行精准的定位。为保证资助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让真正的贫困生得到帮助,还需要明确责任追究机制,出具的贫困证明材料不能仅仅盖章,还需要当地经办人、学生家长的签字。到学校后,学校还需要核实相关证明文件,建立举报电话并通过其他同学对申请贫困认定的同学进行探访,了解他们的真实处境,如果发现有明显的高档消费及超出其支付能力的非必需消费情况,一律取消其贫困生资格,并对其进行追究,让学生们都认识到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严肃性。
参考文献:
[1]朱志伟.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帮扶措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1,(20):29-31.
[2]齐兰芬,鄢载鹏.大学贫困生教育资助实践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1,(09):57-58.
[3]潘玉琴.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帮扶体系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3,(36):99-100.
目前,随着高校教育的产业化和大规模扩招,贫困生人数也在不断上升,为实现教育公平,确保经济困难学生有平等入学机会,国家越来越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但是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不论理论体系还是实际操作,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严重影响着高校资助工作的开展,阻碍了资助公平性的实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资助体系缺乏完善性和科学性
目前,国家还没有制定统一的关于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标准,因此高校还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贫困生鉴定制度和办法。很多学校对贫困学生的认定标准不明确,学校很难对家庭经济情况逐一进行核实,不能保证认定的公正性、公平性和隐私性,使得部分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得不到有效的资助,资助资金也就无法实现有效合理配置。更重要的是,高校缺少专门负责资助工作的部门和职业化、专业化的管理人员,从而使资助工作效率低下,资源浪费情况严重。
2、资助中育人理念有待更新
从我国现有的资助体系来看,其重点还停留在经济资助层面,对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综合素质的培养等方面并没有作明确要求,于是常常出现重资助而轻育人的现象。保证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仅是低层次目标,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自立自强,成长成才,实现自身梦想。
3、资助育人工作缺少精神资助
相当多的高校并没有把资助贫困生的学习,理解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在学生助困资助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思想教育,忽视了对贫困学生心理上的引导和鼓励,简单地把资助变成了物质帮扶。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其长期的心理压力,则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慢慢丧失了勇气和信心,在心理上、精神上背负了较大的压力,变得特别敏感和脆弱,甚至有的失去了生活的理想与热情,同时还给他们在人际交往活动中带来了不少困难,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因此,当前高校在扶贫工作中,还在着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脱节的问题。
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改进途径
高校资助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影响着资助公平的实现。高校必须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
1、规范资助制度,建立全面资助体系
第一,通过对资助管理工作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强化负责人的专业技能,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资助工作长久有效的运作;第二,通过当地政府、同班学生等多种渠道保证学生信息的真实性,建立贫困学生档案信息,形成全面科学的信息库;加强对申请学生的个人信息资料的管理和调用,形成贫困等级制度,使不同等级的贫困生享受到不同的资助,提高资助的最终目的。第三,针对不同情况,因地制宜。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中央部署院校与地方院校的实际情况不同,不同专业的就业情况也有所差异,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心理脱贫与经济脱贫相结合
贫困生虽然得到了经济上的资助但却又由于经济上的贫困容易产生自卑感强。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性格往往比较孤僻,缺乏主动社交的积极性,难以获得较强的社会归属感。因此,学校需要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大力推进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和生涯教育,培养贫困生自强自立、感恩诚信的道德品质,引导他们树立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成才理念。另外,学校应主动关心和了解贫困生的心理状况的变化,开通心理辅导渠道,使其感受到关怀与温暖,真正实现心理脱贫。
3、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
资助结果的公平性主要体现在不仅使贫困生得到经济上的资助,使他们获得机会平等,而且还要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身心和综合素质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这就要求高校提供一定的资金,组织他们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大力加强素质教育,促进他们全面、充分、自由、和谐发展,资助工作目标由保证高等教育的机会公平向追求质量公平转变。其次,通过组建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高社会认知力和社会责任感。
三、实现大学生资助公平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满足学生个体成长需要
学校通过大力推进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和生涯教育,培养贫困生自强自立、感恩诚信的道德品质,引导他们树立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成才理念,组织他们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尽可能满足学生个体成长的需要。
2、有利于资助资源价值的发挥
国家划拨大量资金实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主观上是为了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客观上是为了越来越多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得到资助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资源的有限性要求资助工作充分实现公平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资助资源优化配置。所以,大学生资助公平性的实现,有助于促进公共资助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资助目的的实现。
3、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一、研究背景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国家、教育和社会对集中连片开发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救助政策方面大力倾斜,国家资助经费由2003年的18亿提高到2010年的510亿,经济救助机制已经相对完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特殊困难和突出问题。”所以,积极开展既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又切合当地实际的贫困生心理救助理论和实践研究,是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湘西州、张家界、怀化地区历来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湘西州民族中学等学校集中了大批优秀特困高中学生,通过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状况与救助机制的研究,着重于民族立人、立本教育,培养适宜区域发展的人才,对大湘西的教育、经济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教育理论与现实的研究表明,直接以普通高中贫困学生心理救助问题研究为题的现有成果散见于各种文献之中,尤其是对连片开发地区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救助的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成熟的运作机制及适当的心理疏导策略与方法。
二、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采用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分析法,辅以统计归纳法、经验总结法,将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了一个较理想的研究水平。
(二)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4.12―2015.1)
组建队伍,开展培训。研究成员涵盖湘西州、张家界、怀化心理专职教师及有关部门人员,阵容强大,结构合理,实践与研究能力雄厚,并通过多种形式培训提高研究成员的综合素质、心理帮扶专业化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
2.调查研究阶段(2015.2―2015.6)
确定调查对象,编制《连片开发地区高中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据调查结果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制定救助策略和实施方案。
(1)调查了解现状。对州民族中学进行了多项调查,调查显示,州民族中学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88%,贫困生约占1/3,部分学生存在焦虑、厌学现象。以447宏志班为切入点,后推广至全校贫困生,作Zung普测。分析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系统(SAS)数据,发现1194名受测学生中焦虑标准分50分以上的549名,46%学生有不同程度焦虑(见图1)。对参加清华北大推荐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情况测试》问卷调查,这一群体焦虑高达60%。在高中生厌学情况调查中受试学生厌学、怠学情况较严重,个别学生有逃学、辍学现象。
(2)确定研究对象。据调查有效问卷结果分析,建立心理档案162份,采用“S机有目的性抽样”方法从中确定30个研究样本。对包含样本在内的1194名学生施以教育和引导,两学期后进行对比测试。焦虑标准分50分以上人数为382名,所占比例由46%下降为32%(见图2)。
(3)推广调查研究。在吉首丹青中学随机抽取30名农村学生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普查与分析。数据汇总分析如表1、表2。
分析普查数据,该校学生心理健康程度良好的占50%,有轻度问题的占43%,问题中等的占3%,问题比较重的占3%,严重的占0%。焦虑情况分析结果为良好的占27%,轻度焦虑的占56%,中等焦虑的占7%,比较严重的占10%,严重的占0%,反映出湘西其他中学民族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情况达到73%,有心理帮扶的必要。
3.实践研究阶段(2015.7―2015.10)
通过实践,总结出“351”心理救助的有效策略,调整方案,建立健全行政管理指导、基地提供服务、专业学会引领的科学救助机制,撰写论文,为湘西民族贫困地区高中学生获得身心和谐发展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有效策略。
(1)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主导课题的研究实施
课题组起草《湘西自治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州局依此制定下发了《关于印发的通知》(州教通〔2013〕188号)。主持人制订《2015―2017年湘西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项目工作方案》,州局依此制定下发《关于实施全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项目的通知》。湘西州教育局成立湘西州中小学心理教育指导委员会,加强对全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指导、组织及管理工作。
(2)州民中创建“351”,以辅导中心为基地,提供心理帮扶服务
州民中在校长王斌领导下,2011年创建湘西州中小学校首个心理访谈室,引进湘西州第二届教育学学科带头人舒暖主持专项工作。2013年,建成州民中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湘西州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心灵驿站)。2014年,构建“351”心理救助机制。研发了《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标准》,制定了《湘西州民族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纲要》和《课程实施方案》,形成了每班每周一课时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体系。2015年,在全州、全省乃至全国形成了广泛影响。
“351”由学校带动家庭、社会实施“五个一”心灵工程,以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校“五个一”即:创设一个心理帮扶教育机制;开展一系列课题研究;打造一个心理辅导中心;探寻一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点;上好一堂心理辅导课。同时,举办“525”心理文化节、心理主题黑板报和作文竞赛等专项活动,创建州民中学生会心理健康部、女生部,开展心理拓展,培训朋辈心理辅导员,不断提高学生心理自助的能力。家庭“五个一”即:开展一系列家长心育活动;提供一个家长心理咨询服务窗口;建立一个家庭心理教育网络平台;参加一项家庭教育研究活动;成立一个家长委员会,完善家委会章程、制度、公约,争取家庭对学校教育的配合。社会“五个一”即:在全州进行一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把辅导中心建成湘西州中小学心理疏导、学习培训及社会各界参观的基地;州民中对贫困生进行经济、心理共同帮扶,物质、精神双重资助的做法,目前已成为湘西州学生资助工作乃至州委州政府扶贫工作的一面旗帜;做好全州“助孤”教育心理帮扶工作;广泛送教,培养一支心理教育师资队伍;创建一个注重身心健康的社会环境,利用网络媒体、报纸杂志,建立起多维度、立体式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心理教育网络。
(3)专业学会引领“351”,边验证边修订边推广
在湖南学生资助研究会、湖南教育学会学校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专业引领下,进行校、州、省三级课题管理,“351”得到了有效验证。
宏志班入学即建立心理档案,予以全程心理关注,从2015年8月入校到2016年6月,共进行20次班级辅导,每次课后认真研讨并作行动研究,调整施教方案,增强班级辅导的针对性。4XX宏志班有心理咨询经历的学生的高考录取情况见表3,反映了心理救助颇具成效。
州民中实施“351” 由实验班推广到所有宏志班,2016届,51名宏志生参加高考,40人考取重点本科,其中2人分别考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11人考取二本,本科上线率为100%。由宏志班逐步向全体学生推广,为来访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开展“351”心理帮扶,辐射到全校教师和家长,促进了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形成了学校新的办学特色。
心育培训由课题组成员、心理教师推广为全体教师以及家长和社会全员。借助香港乐群慈善基金萧庄夫妇资助项目,全州资助专干、心理教师共2000余名接受通识培训,87名参加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培训,66名考取资格证。同时,广泛送教,在全州企事业单位举办“幸福人生”等多场专题讲座,惠及几千名家长,为心理教育在湘西的普及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州内多所中小学前来学习借鉴,“351”心理帮扶模式,对帮助湘西州中小学校乃至更大范围的学校达成理想的教育效果,推进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借鉴。
4.课题总结阶段(2015.11―2015.12)
研究形成阶段性优秀成果,此后修订研究方案,边研究边推广,边实施边验证,得出研究结论,完成研究报告和论文集。
三、研究结论
本课题研究,分析了连片开发地区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探索了运用差别化原则进行精准补偿完成对民族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性救助的理论体系,提出了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管理、基地提供服务、专业学会引领的科学救助机制和“351”心理帮扶模式,优化了对学生进行物质、精神双重补偿,经济、心理共同帮扶的心理疏导策略与方法,并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一:通过对样本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连片开发地区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尤其需要心理疏导。
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焦虑普查和焦虑、厌学专项测查中,统计分析结果呈显著性,说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情绪特征焦虑特点明显。随后开展的各项情况调查,反映出受测学生比对照组焦虑情绪比例高,厌学行为更常见。对州民中参加北大清华面试推荐生的群体进行焦虑倾向主观感受测试,结果显示:适度焦虑占40%;中度焦虑占35%;严重焦虑占25%,一名学生分值高达73.75,焦虑情况严重。调查发现,州民中贫困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比例高达46%,特别是在品学兼优的群体中,这一比例达到60%,厌学、社会适应不良等心理及行为也比一般学生强烈。对吉首丹青中学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推广,发现湘西其他中学民族学生焦虑情况达到73%。调查前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的测试培训,保证了调查的科学化和专业性。使用的测查技术工具《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系统(SAS)》《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有中国常模,其信度效度都经过验证。《高中生厌学情况调查量表》系课题主持人编制,有效性有待进一步验证。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借助现代媒体软件技术进行,提高了统计速度和分析的精确性。调查及验证说明,民族地区部分学生自卑封闭,民族和地区认同感强,大量贫困生和留守儿童存在心理疏导的必要。调查数据为学校和本地区制定预案,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结论二:学校带动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心理教育,实施“351”心理帮扶,是连片开发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救助的根本途径。
阿德勒认为,个体心理健康发展不仅要求有父母和子女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完整家庭,还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湘西州留守儿童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常面对亲情缺位,在孤立处理各种事件r容易出现心理困惑。连片开发地区土家族、苗族居民,在历代传承中形成了自卑等民族性格的集体缺陷。个体在本民族区域内生活时,民族群体心理接纳能让个体获得归属感。一旦离开原住地,高度的民族认同感降低,影响个体的心理发展。湘西州青少年由偏远山区的农村走进城市,由民族零散分居地转到民族集中聚集地学习与生活,贫困的生活、艰辛的学习和追求理想的环境与文化的巨大反差,使之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消除个体心理问题仅凭学校、教师是不行的,这决定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必然涉及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动。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因素,唯有学校因素最为可控。只有由学校带动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心理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才能更好地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调整学生的不良认知。
结论三:通过个案分析、行动研究验证了环境策略、生―家―生―校心理疏导策略、情景假设―体验顿悟―行为指导―行为改变策略等心理疏导策略与方法,确保了没有一例学生因心理问题失学。
学校班级氛围、心理咨询功能室环境、家长的心育能力以及所处地区心育环境都直接影响心理教育的效果。州民中“心理访谈室”两年接待来访学生168人,进行个别辅导258人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落成仅一年,接待来访学生265人,个别辅导323人次,多次接待各级各类个人及组织来访。可见,环境温馨、格调高雅,功能室硬件设施设备建设对来访者数量均有影响。心理辅导中心向社会开放,利用温馨的环境感染来访者,令人们心情愉悦。通过营造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的良好环境,推进学生的心理教育。
四、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信息化时代,社会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学生及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有更迫切的需求,民族地区高中阶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实践上有待进一步推广,理论上有待进一步巩固成熟。
主要参考文献
[1] RobertJ・Ursano等著. 杨华渝译.精神分析治疗指南[M].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0.
[2]杨宏飞.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研究回顾[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1, 4.
[3]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 2001, 7.
[4]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 2002.
【关键词】贫困地区;职业教育;问题思考
在贫困地区,由于诸多不利因素的综合效应,导致了职业教育难办,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也较多。然而,贫困地区发展职业教育对于提高人的素质及生产力水平和当地农民的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贫困地区发展职业教育的潜力更大,任务也更艰巨。
渭源县属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总人口34.3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2.08万人。其中富余劳动力7万余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1.8%,而通过各种技能培训的人数只占农村劳动力的4%左右。渭源县素有“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和“中国党参之乡"的美称,但丰富的自然资源缺乏科学技术和高素质人才的深加工,只能廉价出售,大批剩余劳动力只好外出靠体力打工,人民生活水平较低。
一、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职业教育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较多,作者结合本县实际,总结出以下几点:
(1)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相对普通教育比较年轻、基础薄弱。近年来,经过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推向了市场经济的前台,这大大推动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但对基础差、规模小、效益低、缺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却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加之各级财政投入相对偏少,尤其是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社会投入虽然有所增长但差距仍然很大。
(2)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首先要获得社会的认同。现实的情况是,农村职业教育一直未获得其应有的地位。长期以来,许多人已经习惯将普通教育视为“正统教育”,而将职业教育看作“二等教育”。认为“读职教无用”,不愿意就读职业学校,一部分人就读职业学校也是迫不得已。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逼迫更多学习成绩中下的初中毕业生也拼命挤乘高中“快车”。
(3)专业师资匮乏,师生比与国家要求有一定差距。而机械加工、电子电工、电子技术应用、焊接技术等专业课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匮乏,更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贫困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长期以技术为目标,只传技术不讲如何适应市场,导致学生即便有了技术也难以就业的情况出现。
二、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和意见
正对以上困难和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应确立为农民脱贫致富服务的办学宗旨。坚持“以就业促招生,以招生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多方搜集就业信息,广泛开辟就业渠道,妥善安置就业。这样既可使职业教育与党和政府现阶段在贫困地区的工作重点及目标相吻合,克服了过去“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的局限性,也符合贫困地区人们的期望,同时可对渴望致富的城乡青年及其家长产生较大的感召力。作为学校就要围绕致富做文章,首先要围绕致富确定专业设置,只要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能使致富,先要学技术,从而自觉地参与和投入。
(2)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拓宽招生范围。职业教育的发展客观上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要与经济建设一盘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离开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则寸步难行。因而,通过宣传使人们对职业教育形成共识十分重要。招生宣传方面可以采取春、秋两季定期和常年不定期招生等办法,逐年扩大招生规模。具体办法是:①成立学校信息中心,加强职教信息报送及网络、媒体宣传工作,利用县广播电视台招生广告,手机短信等扩大招生宣传。②利用各校家长会及各乡镇文化节、庙会等宣传职教招生工作。③深入各校初三毕业班级,宣讲职教招生政策及国家资助政策。④对教职工定招生指标,带任务下乡招生,深入农户家中,上门宣传职教政策,落实学校招生任务。
(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逐步建立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职业教育体系。加大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增强职业教育服务三农和产业综合开发的能力,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有效对接。实行工学结合、校企结合、校校联合、顶岗实习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贫困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和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做好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两条渠道。提高专业教师的操作和动手能力,注意聘请有实际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业教育师,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效性通过从工科类本科毕业生中选配,从行业、企业中选聘,从现有教师中转型培养,三管齐下,加快专业课教师补充步伐。大幅度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逐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三、有关政策问题
(1)确立政府投资主体。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机遇,认真落实国家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整合“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项目资源,将劳动就业、农牧、教育、扶贫等部门项目资金整合使用,实现资源共享。建立职业教育发展基金,落实城市教育附加费30%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积极开展招商引资、联合办学,拓宽职业教育投资渠道。财政部门要将职业学校学费纳入年度预算管理,确保职业教育经费投入。
(2)推行优惠扶贫政策。认真落实省政府的有关规定,建立中等职业教育贫困生助学金制度,认真实施“职业教育扶贫”工程。充分利用中央职业教育贫困生助学专项经费和省级中等职业教育贫困生助学专项资金,对就读职业学校的贫困学生提供补助,并制定相关的政策给予帮扶。财政每年要安排专项经费资助接受职业教育的贫困家庭子女;各职业学校要建立学费减收和免收制度,每年安排不低于事业收入5%的经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实行学费减免,并优先组织贫困家庭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半工半读和创业实践;建立助学贷款或延期支付学费制度,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为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提供低息甚至无息贷款,吸引更多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学习。
参考文献:
[1]周明星.中国职业教育学科发展30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全区上下深入推进精准扶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区委、区政府召开这次会议,专门安排部署全区精准扶贫工作,目的就是总结分析前一阶段工作开展情况及存在的突出问题,交流工作经验和好的做法,推动全区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坚定信心和决心,强化责任和担当,统一思想认识,把工作重心倾斜到开展精准扶贫上,把精力集中到帮助群众脱贫上,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实在的行动,坚决打赢这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战。稍后,区委靳书记还要做重要讲话,希望同志们认真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自__年10月召开了精准扶贫攻坚工作动员会以来,我区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重要会议精神和决策部署,统一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及时召开区委常委会、全体会等多种会议,认真研究部署,扎实推进全区精准扶贫工作,层层落实责任,将任务细化分解到村、到户、到人,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健全了扶贫机构。区、乡、村三级及时组建相应的组织机构,区有指挥部、乡有工作站、村有工作室的组织保障体系全面建立。二是强化干部培训。切实加强对扶贫干部的教育培训,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67期,培训人员3600人(次)。三是完善工作机制。为44个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44名、驻村工作队员78名,严格按照“五步两公示一公告”程序,完成了2306户7530人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全面实行精准扶贫“联点包户”工作机制,实现了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全覆盖。四是狠抓工作落实。建立健全了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干部召回、联村包户、资金审计等17个精准扶贫相关制度,实行乡镇每周一汇报、区上每月一汇报制度。结合全区44个贫困村的地域特性、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紧紧围绕贫困群众需求,做实做细了脱贫攻坚方案、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五是攻坚目标明确。制定出台了《__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前实现整体脱贫的实施意见》,制定了“1+17+5”精准扶贫工作方案。2016年计划实现脱贫1133户3761人,22个贫困村退出,巴藏沟乡整乡脱贫摘帽。2017年计划实现脱贫1173户3769人,22个贫困村退出,全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总体上看,全区精准扶贫工作开局良好,但与省、市和区委区政府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领导重视程度有待加强。从中央到省、市,都把精准扶贫作为“一号”工程来抓,但从目前工作推进情况来看,全区上下还未形成党政同责,各部门参加、全社会参与、齐心协力推进工作的局面。各县级领导深入到联点村开展蹲点调研,督促、检查和指导力度还需加强。个别乡镇主要负责同志工作安排给包片领导和驻村干部后,习惯于听汇报,作指导,亲自深入贫困村和贫困户中开展调研、指导工作,解决具体问题力度不够,没有真正做到亲历亲为,一些工作仅仅是说在嘴上,还没有真正抓在手上,放在心上,工作被动应付,缺乏积极作为精神。区扶贫部门牵头抓总的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顶层设计做得不扎实,对部门、乡镇开展工作督导不力。各部门在工作中未能形成联动机制,工作落实不到位,制定的行业方案缺乏可操作性。“联点包户”制度未能得到及时落实,还未开展实质性工作。
二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个别乡镇和部门对精准扶贫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把精准扶贫工作当做一般性工作,主要负责人过问少,亲自抓得少,仍然停留在召开会议、宣传政策上,没有实质行动。部分乡镇、村“等靠要”思想严重,张口要政策,伸手要条件,工作被动。有的部门大局意识不强,认为精准扶贫主要是扶贫部门的事,行业部门只要凑凑数就行,把精准扶贫当作工作负担。个别乡镇和贫困村不同程度的存在拿来主义的思想,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强,注重于等上面政策和资金支持,缺乏主动突击、积极争取的精神,部分贫困群众还没有真正形成“我要脱贫”的思想,主动参与和支持精准扶贫工作的自觉性不高。
三是基础工作不扎实。精准扶贫贵在精准,前一阶段工作中,不少村上的贫困户精准识别还有不精准的问题,对贫困家庭的收入支出、致贫原因、发展意愿等基本情况了解掌握的不详细,基础工作做得不扎实。大多数贫困村普遍存在建档立卡工作程序不规范、村户档案缺页漏项,基础资料不齐全、数据逻辑混乱、致贫原因界定不准确等问题。各贫困村制定的脱贫计划不科学、不完整,操作性不强,乡镇与乡镇之间、贫困村与贫困村之间的工作水平参差不齐、进度不平衡。
四是宣传引导不深入。宣传工作仅仅局限于做宣传牌、挂横幅、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在深入宣传政策和先进典型经验方面还做的很不够,营造氛围不浓。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成员经常性深入贫困户家中开展工作力度不大,宣传工作与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没能真正与贫困户拉家常、问寒问暖,向群众讲清讲透相关政策,导致部分贫困户对政策理解的不深不透。各乡镇、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和扶贫干部对精准扶贫相关政策的主动学习不够,自身对相关政策理解掌握不深不透,对下一步如何开展工作说不到点子上,心中无数,工作方式方法上有待改进和加强。
五是发展思
路不明确。各乡镇、各部门、第一书记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在精准扶贫中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贫困村和贫困户如何脱贫致富谋思路、想办法、出点子、定措施。但在实际工作中,各乡镇、各部门为贫困村、贫困户精准施策上出实招、精准推动上下实功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就培育增收产业和特色产业方面思路不清,制定的产业发展措施与贫困户的脱贫致富联系不紧密,甚至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对贫困户如何持续发展产业、确保脱贫不返贫等的研究不深,没有从长远的角度去思考、去谋划,具体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多,措施不细不实。制定的脱贫攻坚方案和计划不具体、操作性不强,甚至个别乡镇、村还存在照抄照搬和雷同现象,没有集中精力去潜心研究,没有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对于以上这些问题,各乡镇、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主动认领、对号入座,认真加以研究,切实抓好整改落实。
目前,全省精准扶贫相关政策已陆续出台,各项精准扶贫项目也已基本确定,下一步我们工作的重点就是如何在推动工作上求突破,在抓好落实上下功夫。一季度已经过去,要完成今年的精准脱贫攻坚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各乡镇、各部门和驻村工作队要严格按照区委、区政府总体要求,对当前工作进行再梳理,再完善,再提高,理清轻重缓急,明确完成时限和节点,确保全区精准扶贫攻坚既定目标任务全面实现。在具体工作中,要按照“六个精准”、“八个一批”的总体要求,统筹兼顾,全面推进,就近期工作而言,既要抓好全局,更要突出工作的重点,要把产业扶贫、易地搬迁、金融扶贫、劳动力培训转移、大数据平台建设等摆在突出位置来抓。
(一)切实做实做细产业扶贫措施。按照精准扶贫一村一策、一户一策或一户多策的要求,要在突出抓好建档立卡户发展产业、增收脱贫措施落实的基础上,各乡镇、各相关部门要围绕各自的职责和优势,分别明确具体工作任务,切实做实做细产业扶贫各项措施。一是农牧局牵头,各乡镇、各相关部门配合,紧紧围绕富硒资源优势,在“五大富硒产业链”培育中,重点通过财政投入(5400元/人)、金融支持(每个贫困村50万元产业发展互助金、银行3-5万元/户贴息贷款)、行业部门扶持、社会力量参与等方式,扶持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在规模化种植、养殖,发展家庭牧场上下功夫、出实招。二是区文化旅游体育局牵头,各乡镇、扶贫局配合,充分利用我区现有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徒步采风、滑雪滑草、农家乐、美丽乡村游、休闲农业等旅游项目;认真实施好投资300万元的三合镇邦业隆村旅游扶贫项目,带动周边两个村的100户贫困群众实现增收。今年,区上重点确定10家基础好、有规模、有特色、诚信经营的农家院,政府给予重点帮扶,提升农家乐档次和水平,带动贫困群众增收。三是各乡镇牵头,区扶贫局、市场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配合,鼓励贫困户大力发展运输、餐饮、小加工、小卖部等家庭经营,带动贫困户增加经营性收入。四是由各乡镇牵头,扶贫局、农牧局、工业和商务局等部门配合,加大积极扶持经济效益好、社会责任强的农牧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商贸流通等企业,对无能力发展产业和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带资入股的形式,实现资产收益脱贫。今年,巴藏沟乡要依托郭尔三村已建的100个家庭牧场和李家村奶牛养殖基地,重点发展养殖业和富硒大蒜、饲草种植。沙沟、古城和石灰窑乡等依托与威斯顿公司签订马铃薯购销合同,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建立油菜、蚕豆、树莓等特色种植基地,大力发展牛、羊和蛋鸡等规模养殖。三合镇重点发展乡村旅游,马铃薯、大蒜种植,生猪养殖等产业。洪水泉乡依托土地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燕麦种植和家庭牧场、生态牧场等规模养殖场建设。平安镇和小峡镇,在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好政策兜底扶贫的同时,要有针对性的实施家庭养殖、小卖部、扶贫资金入股分红等帮扶措施。以上各项措施要在4月底完成基础工作,5月份全面付诸实施。总之,我们要切实发挥好每户5400元的产业扶贫资金、金融扶贫资金的支撑,立足贫困实际,千方百计发展增收产业,形成“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局面。
(二)全力实施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今年,全区扶贫易地搬迁将重点在三合镇和石灰窑乡的5个贫困村的832户3204人当中实施,其中,对三合镇翻身、邦业隆、窑洞、索尔干4个村采取“进镇上楼”方式,在三合集镇集中安置409户、货币安置184户;对石灰窑乡上法台村采取整村就地安置227户、货币安置12户。整村搬迁安置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突出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推动人口向城区、集镇和中心村聚集。对集中安置的农户,要全面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对搬迁建房资金不足的群众,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提供贷款和贴息补助,对自主安置的农户给予货币补助。2月9日和4月16日,区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在石灰窑上法台村和三合镇分别召开了扶贫易地搬迁专题调研和现场办公会,对全区易地搬迁安置工作进行了详细安排和部署,石灰窑乡、三合镇和区扶贫、住建、水利、林业、交通、
国土、新农办、供电等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和既定任务目标,狠抓工作落实,确保搬迁安置任务全面完成。4个村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一期工程要在8月底按期完工,保证192户群众在年底全部搬迁入住;二期工程要在5月底完成设计、招投标等前期工作,6月上旬正式开工建设。石灰窑乡要在4月底前制定完成上法台村整村就地搬迁安置工作方案,确定具体安置地点,农房户型、建设面积、投资预算、资金筹措、建设方式以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资金等各项准备工作,确保5月份正式开工建设。(三)抓紧落实扶贫产业园建设项目。区扶贫局要积极与省市相关部门进行对接,尽快落实项目资金700万元,按照省上的要求,抓紧落实扶贫产业园项目。一是区扶贫局牵头,各乡镇、农牧局配合,依托现有的绿雏、成贵、金阳、联胜等规模养殖场,以公司+农户、贫困户带资入股、利润分红等形式发展特色养殖,带动农户1200户,养殖畜禽1.08万头(只),平均每户增收1500元以上,该项目要按照省上的新要求,至少将一半以上的农户确定到建档立卡户贫困户中,同时建成家庭牧场65个。二是农牧局牵头,各乡镇、扶贫局配合,对发展产业受限制的贫困村,采取组建专业合作社等方式,在川水地区流转土地集中种植富硒大蒜300亩、蔬菜1000亩,带动520户贫困户增收。三是区就业局牵头,各乡镇、扶贫局配合,支持有实力的公司,通过平安旅游产品开发基地“公司+农户”形式,带动500名离不开家又无条件发展产业的贫困妇女从事刺绣、串珠等工艺品制作,人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
(四)进一步加大金融扶贫力度。由各乡镇牵头负责,区扶贫局、财政局、金融服务中心、信用联社配合,对贫困村需求贷款的农户和资金需求量进行详细的摸底,抓紧在各个贫困村组建扶贫资金互助社,最大限度的发挥扶贫资金的撬动作用。各乡镇、各相关部门要切实用好、用活国家在金融扶持方面的各项政策,将贫困村的50万元产业发展互助资金与“三农惠农”贷款、财政支持贫困户贷款贴息、信用小额信贷免担保、免抵押等资金紧密结合起来,全区精准扶贫融资达到5000万元以上,切实解决规模种养殖、小型加工、商贸餐饮等创业计划中的资金难题。对每个贫困村50万元的扶贫互助社资金,实行村财乡管,制定精准扶贫资金互助社具体操作和管理办法,将50万元资金放大3倍向农户借贷,支持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区扶贫局尽快制定资金互助社的指导意见,促使互助资金尽快发挥效益。对2017年的产业扶贫到户资金要从今年及早着手,制定具体的金融扶贫工作方案,由政府贷款,将每户5400元产业扶持资金以贷款方式提前落实,及早实施,确保资金发挥好效益,保证明年全面实现全区脱贫目标。要继续深入开展信用平安建设,加快对信用村、信用户的授信,及时为贫困村、贫困户提供信贷支持。
(五)全面落实各项民生扶贫项目。按照精准扶贫“八个一批”要求,各乡镇、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好省、市精准扶贫相关政策,确保精准扶贫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一是积极整合“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安排专项经费,以就业为导向,加大职业技能提升和贫困户教育培训工程实施力度,抓好烹饪、机械操作、刺绣、种养殖技术等技能培训,实现贫困户再就业,靠技能增收脱贫。今年开展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1131人次,劳务输出787人。二是健全学前教育资助制度,稳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完善贫困家庭学生助学体系,加大对就读高等院校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和助学贷款力度。积极鼓励和扶持贫困家庭的子女“两后生”到教学质量高、就业渠道广的职业院校接受职业教育。今年通过发展教育脱贫103户105人,对全区70名在校大中专贫困生进行补助。三是对贫困人口实行基本医疗和大病保险制度全覆盖,构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有效遏制和阻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今年实现医疗救助脱贫304户309人。四是进一步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政策的有效衔接,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及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对无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实现脱贫的贫困户,实行居家养老。今年通过政策性保障兜底脱贫148户365人。同时,各乡镇要牵头抓总,区扶贫、水务、交通、林业、住建、文体、卫计、教育、新农办、供电等相关职能部门要主动作为,密切配合,按照贫困村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整合资金,全面解决在贫困村水、电、路、气、网、绿等基础设施短板,补齐村级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幼儿园、早教点、卫生室等公共设施缺口,有效改善贫困村发展条件和公共服务。
(六)抓紧建设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由区精准扶贫指挥部办公室和区扶贫局牵头,各乡镇配合,扎扎实实做好贫困户基本信息、档案资料等各项基础工作和相关数据、信息采集,对全区2306户7530人精准识别建档立卡户的基础资料进行全面核实,立即着手信息采集和数据录入等工作,确保在4月底前完成大数据平台建设任务,5月份正式联网启动使用。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狠抓责任落实上下功夫。各乡镇作为精准扶贫攻坚工作的主体,要主动承担主体责任和属地管理责任,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亲自管、亲自干,至少承包1个贫困村,经常性的开展督促检查和指导工作。对精准扶贫各项工作实行挂图作战,确保乡精准扶贫工作站和村工作室的高效运转,切实把精准扶贫各项工作做细、做实、做出成效。特别是承担具体工作任务的农牧、水利、民政、教育、财政、扶贫、供电等部门,既要履行好包村帮户责任,更要落实好行业主管责任,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做好产业帮扶等工作,形成全社会支持和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局面。各乡镇、各部门要把精准扶贫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把心思和精力集中到精准扶贫上,把措施和力量聚焦到精准扶贫上,做到精准扶贫工作优先安排、优先落实、优先保障。
(二)强化宣传引导,在营造浓厚氛围上下功夫。一方面,要积极组织广大干部认真学习中央及省、市、区出台的精准扶贫相关政策知识,确保我们的各级干部对精准扶贫相关政策熟记熟知,做到开展精准扶贫“自身过硬”。另一方面,各级干部要主动深入到农户家中和田间地头,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群众喜闻乐见的办法,扎实开展宣传工作,切实加大对精准扶贫扶持政策、相关规定及相关程序的宣传力度,在全区上下营造精准扶贫攻坚的浓厚氛围,确保群众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有关精准扶贫政策,并积极主动支持和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
(三)夯实基础工作,在实现精准识别上下功夫。各乡镇和驻村工作队要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再进行一次“回头看”,对贫困户进行一次再走访、再宣
传、再识别,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发展意愿等逐一进行核实认定,真正做到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任务清、责任清,坚决杜绝张冠李戴,巧立名目等现象,为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真实情况和准确依据。各乡镇要按照“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区有档”的要求,切实做好数据纠错和资料归档工作,对贫困户基本信息、建档立卡工作进行再完善,实行台账化管理,全面掌握贫困村、贫困户基本情况和帮扶成效。区扶贫部门要按照样板村的标准,进一步规范精准扶贫各类表册、账簿等资料样式,抓紧印发到乡镇和各驻村工作队,最迟在5月上旬完成规范的档案资料填写、整理、归档工作。(四)对接需求清单,在推进工作落实上下功夫。各乡镇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从贫困群众的迫切愿望出发,按照不同致贫原因(因灾、因病、因学、缺资金、缺技术等),详细分类汇总出贫困村、贫困户年度脱贫需求清单,分类建立工作台账,一户一策的确定脱贫计划和措施。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全区扶贫攻坚的总体部署和时序安排,制定详细的路线图、时间表,把工作任务落实到每个人,细化到每周甚至每天,确保天天有事做、周周有变化、月月有总结,不折不扣、按时按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同时,各乡镇、各相关部门要根据确定的需求清单,进一步强化协调服务实施项目,盯紧目标任务,按照边规划、边建设的原则,对已确定的易地搬迁、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项目要落实责任、倒排工期、抓紧实施、全面推进,确保按期完成。各乡镇要对各贫困村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情况再做一次详细的摸底调查工作,在4月底前汇总上报区扶贫办,指挥部将需求清单汇总,分类后归口分解给各部门,各部门要上报项目,筹措资金,确保落实,杜绝放空炮。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就业能力经济困难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0-0145-02我国实施高校扩招政策使“大众化教育”取代了“精英教育”,近年来大学生人数屡创新高。为适应此变化,中医药院校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在坚持办好中医中药学科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与中医药相关并对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学科,医、理、工、管、经、文、教等多学科门类共同发展。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例,目前开设18个本科专业,其中医学学科门类专业10个,医学相关及交叉学科专业8个,医学专业学生人数约占48%,药学相关专业学生约27%,非医药专业学生约25%。扩招导致就业人口规模逐年增加,给高校带来了很大的就业压力。中医药院校在校生中经济困难学生所占比例较大,达30%,相关研究数据表明,经济困难学生的签约单位总体上明显不如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的学生,签约时间也会有所滞后。提升这部分学生的就业能力是解决中医药院校就业瓶颈的有效途径。
一、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主观因素
1.专业思想不牢固。中医药院校里医学专业最受学生追捧,其次为药学相关专业。近年来,由于大量学生被调剂到非医药专业,部分非医药专业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是“主流”专业,要求转到医药专业,在要求不能满足的情况下,没有及时转变思想观念,产生厌学情绪,用心投入学习的时间不多,直接影响了自身能力培养。
2.经济所迫花费大量时间兼职。经济困难学生大多依靠助学贷款及助学金缴纳学费,为了日常生活和必需学习资料开销,许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兼职,大学生兼职的种类虽然多样,但是内容却十分有限,以服务性行业居多,不一定都是与专业技能或者自身社会实践能力提高相关的,这部分学生兼职占用太多时间后用于自身学习提升的时间相应减少。
3.重课本学习轻综合素质培养。经济困难学生相对于非贫困生来说,学习动机更强烈,目标更明确,想通过读书改变贫穷的现状,以此为动力拼命顽强地学习,但受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他们把考试拿高分作为衡量标准,往往埋头苦读,忽略了实际应用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少参加其他活动,也很少担任学生干部,同时面对精彩纷呈的校园生活,由于经济拮据而有意无意地回避社交活动,从而造成人际交往、应变能力、语言表达、组织管理、沟通协调、实践创新等方面的能力较差。对于只想顺利完成学业的经济困难学生而言,已经无暇顾及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就业竞争中自然处于劣势地位。
4.就业期望值过高。大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家处经济欠发达地区,他们把接受高等教育作为获得未来收益的一项重要投资,迫切希望通过找到好工作还清欠款,收入因素相应地成为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考虑的首选。相当一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不能准确定位,盲目追求好的工作待遇、环境和发展,对工作的地区、性质、待遇要求较高,倾向于到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倾向国有大医院的多,到民营、私企的少,不大愿意到西部、基层和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去就业,不愿意回生源地工作,在升学与就业之间、就业与创业之间经济困难学生多半无奈地选择就业,考研和创业的人数比例很少。过高的择业期望值和不良心态使得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中更容易丧失工作机会。
(二)客观因素
1.就业市场不正之风造成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难。“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是高校就业制度的改革成果,是目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式,但现阶段,“公开、公平、公正”的人事招聘制度还不健全,“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招聘机制有待完善。“聘人唯熟”、“权钱交易”等不正之风在就业过程中明显存在。这样,导致了那些没有任何社会关系和资源的经济困难学生处于被动状态。
2.就业成本高,信息来源缺乏。大学生求职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比如求职简历和求职信的制作、服装费、异地求职的差旅费、通讯费等。据最新统计,2012年大学本科医学、药学及相关专业毕业生平均求职成本超过1100元,每拿到一份工作邀请所需要的求职份数平均超过10份,这些费用对于经济困难学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迫使有些经济困难的学生放弃了很多的求职机会。另外,由于家庭背景和社会实践的不足,很多经济困难学生缺乏人脉关系,又不善于收集就业信息,以致信息资源落后和闭塞,也同样给这些学生造成就业机会的流失。
3.院校教育模式的缺陷造成中医学生培养质量不高。现行高等中医药院校“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被割裂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阶段,理论实践脱节,临床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尤其有些学生一心考研,放弃毕业前一年临床实习的大好机会,专心复习考研,造就了大量高分低能的硕士研究生。中医高等院校课程设置中中医经典医籍内容较多,西医课程课时偏少,中医院校毕业生西医基础理论水平低下,毕业后很难适应临床,结果连中医院也不愿接受中医院校的毕业生。由于扩招,中医院校师资也相应增加,虽然门槛提高,大多教师岗位要求博士毕业,但是这些医学博士大都是在现行中医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临床经验,造成目前的中医高等教育界出现了中医课教师不会看病的现象,其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与临床严重脱节,老师不会看病,只能是照本宣科,青年教师对专业缺乏自信和热情,学生厌学情绪与日俱增。
二、提升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能力对策探讨
(一)做好深入细致的心理帮扶工作
目前高校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主要体现在物质帮扶上,通过各种资助政策,帮助他们度过经济困境,但是对“精神扶贫”做得不够。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根源在于家庭经济困难,长期的思想禁锢使很多人缺少改变现状的勇气和决心,高校辅导员应在学生入学之初即给予关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他们正视困难,树立自立自强意识和克服困难的信心,注意挖掘、发挥他们自身的长处,鼓励他们融入集体,多参加各种学生活动,使他们充分地展示自己、树立自信。对于已经出现心理失衡的经济困难学生要及早通过专门心理辅导机构做好心理调试工作,彻底消除心理隐患。还要加强对非贫困生的引导教育,为经济困难学生创造和谐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与此同时,挖掘身贫志坚优秀在校大学生的典型,用他们奋发图强的成功经历鼓励、感染其他经济困难学生,也可以邀请有类似人生经历的校外成功人士来校开讲座,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二)加大力度提升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针对经济困难学生学习能力强但社会实践和人际交往能力弱的普遍现象,鼓励他们多参与班级、社团管理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一些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调研结果说明,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经济困难学生相对较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经济困难学生获得职位时间更早,平均薪酬更高,求职难度更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结果也反映这部分学生更受用人单位好评。
(三)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建立经济困难学生追踪档案,做好包括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在内的全程就业服务工作,引导经济困难学生摆正思想位置,鼓励他们到广大的基层去建功立业。不单“引进来”还要“推出去”,就业指导部门除了多方联系用人单位来校召开招聘宣讲会外,还要积极为经济困难导致就业困难学生提供推荐,发挥好校企之间的桥梁作用。
总之,合理地解决中医药院校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难现象,需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学校合理的专业设置以及教学计划和方法、用人单位的公正公平招聘、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更需要学生个人转变思想观念、提高综合素质、掌握专业技能、端正就业观念,切实提升就业能力,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林建浩.从就业上解决高校在读贫困生问题的途径探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77-78.
[2]宋艳,李曦,董杜斌.提高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1(2):49-50.
[3]张爽.提升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J].学理论,2009,(9):99-100.
刚才,县委马书记作了重要讲话,高度系统总结了2020年工作,对2021年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明确了总体要求、预期目标和重点任务,为我们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大家一定要深入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下面,围绕贯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着重从细化任务抓落实的角度,对今年全县经济工作具体任务做些安排。
一、要全力抓好目标责任落实
2021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确定为,生产总值增长6.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单位GDP能耗降幅、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州上下达指标以内。这一预期目标,是我们今年抓经济工作的硬指标,是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硬要求,是必须要完成的硬任务。各乡镇各部门要切实强化意识和发展意识,自觉把落实目标责任融入推进脱贫攻坚、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各项重点工作中,以重点工作的推进促目标责任的完成。要围绕目标责任落实,进一步细化指标、分解任务、制定措施,明确每个月、每个季度的阶段目标和工作重点,切实把各项责任指标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上、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发改、统计部门要加强分析调度,对主要责任指标一月一总结、一季一通报,对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作按月梳理分解,及时分析研判,提出务实可行的应对举措,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各分管领导要加大研究部署和督促推动力度,敢于动真碰硬、较真叫板,该督促的督促、该约谈的约谈,确保全面完成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预期目标。
二、要坚决打赢打好整县脱贫摘帽攻坚战
今年是实现整县脱贫摘帽的收官之年,全县上下要在持续巩固脱贫攻坚“冬季备战行动”成果的基础上,抓实落细“春季风雷行动”,全力以赴“秋季冲刺行动”,确保53个村、3629户15937人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一是突出抓好产业扶贫。对标产业扶贫“五个全覆盖”,扎实做好“粮改饲”扩规扩面、扶贫车间建设运营、劳务培训输转、村集体经济培育、村农经室建设工作。种植饲草玉米3.3万亩,青贮玉米秸秆9.9万吨,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争取纳入“粮改饲”省级示范点范围。通过政策扶持,鼓励引导各类经济组织兴办多种形式的扶贫车间,年内新发展扶贫车间18个以上,带动就业2000人以上。积极开展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输转工作,完成职业技能培训2800人,组织输转贫困劳动力2500人,争取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业务工实现全覆盖。持续推进农村“三变”改革,通过土地租赁、经营权入股和参与劳务等方式,持续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扶持小家禽、小庭院、小作坊、小手工、小买卖“五小”产业发展,在实现村集体经济全覆盖的基础上提质增效。充分发挥行政村金融综合服务室作用,突出花椒等特色农产品,全面开办种养产业综合保险业务,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品扩面、提标降费,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二是着力补齐短板弱项。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解决住房安全、饮水安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突出问题,全力以赴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易地扶贫搬迁县城安置小区建设进度,确保6月底全部建成入住。危房改造要在全面完成413户存量危房和2332户灾后重建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危房改造清零行动。投资2000万元,实施农村安全饮水配套工程和管网改造项目,解决4729户22461人饮水困难问题,自来水入户率、水质达标率、供水保障率全面达标,彻底解决好从源头到龙头的安全饮水问题。新建4所幼儿园,实施9所村小学教学楼、7所村小学宿舍楼、70套教师周转宿舍、34所村校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信息化建设项目。完成6所乡镇卫生院、26个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和20个村卫生室维修。三是全面抓好扶贫政策落实。要持续巩固控辍保学工作成果,确保所有适龄儿童全部入学。要围绕“一户一策”精准脱贫帮扶计划,全面落实贫困生资助、寄宿生补助和贫困人口“先诊疗后付费”等教育健康扶贫政策,做好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残疾人等特困群体的兜底保障工作。四是切实加强扶贫资金监管。要加快财政扶贫资金、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资金拨付进度,坚决防止资金滞留,加大资金审计和日常监管力度,确保扶贫资金安全高效运行,最大限度地发挥扶贫资金效益。
三、要持续用力推进项目建设
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稳增长稳投资的关键抓手,切实加大项目谋划和实施力度,着力强化项目引擎带动作用。一要加强项目谋划争取。要认真研究国家投资导向和产业政策,抢抓政策机遇,围绕重大基础设施、生态产业发展和民生基础改善等方面,精心谋划储备一批质量高、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好项目,进一步充实完善项目库,优化项目储备结构,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省州的计划盘子。二要抓好重点项目建设。2021年重点实施5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60项,计划总投资106.7亿元。道路交通方面,加快旅游扶贫大通道建设进度,建成大河家黄河大桥,硬化改造农村道路64.1公里,完成自然村入户道路硬化859.6公里,“畅返不畅”农村公路整治25公里,实施安防工程100公里,积极争取灾后重建资金,修复水毁乡村公路129条616.7公里,进一步改善群众出行条件。水利工程方面,完成中部二期人饮工程建设项目,实施银川河、吹麻滩河河道治理等项目。加强重点水源地保护,做好水质检测和净化处理,提升城乡水利保障能力。社会事业方面,要完成大河家中学、县疾控中心、县妇幼保健站建设项目,实施好农村电网工程等项目。三要加强项目规范管理。各项目实施单位要加快手续办理、征地拆迁、资金筹措等前期工作,确保按计划顺利开工建设。严格执行项目“五制”要求,加强项目管理和监督,确保资金使用合理,投资效益发挥充分。要认真落实县级干部包抓重点项目责任制,主动协调指导,及时跟踪问效,严格项目竣工验收,保障项目建设质量。四是着力抓好招商引资。扎实开展“中国光彩事业行县招商引资半年大会战”活动,围绕招商引资和公益捐赠两大重点,统筹抓好项目宣传推介和对接落实工作,努力引进一批知名企业和产业项目,力争签约项目11个以上,签约资金40亿元以上,当年开工率达到65%以上,资金到位率达到15%以上。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围绕文化旅游、特色农业等优势资源,谋划筛选一批具有产业带动效应的招商项目,积极开展多批次、大频率、高密度的招商引资活动。认真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加强对引进企业和招商项目的全程服务,推进“四办”改革和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提高招商项目的服务保障水平。
四、要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着力培育发展文化旅游、劳务、种养殖等特色富民产业,促进产业提质增效、群众增收致富。文化旅游产业方面,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争取开工建设投资9000万元的大河家雄关度假村项目,实施总投资1280万元的大墩峡景区和总投资1300万元的石海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3个重点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旅游厕所6座,扶持发展农家乐30家。力争旅游接待人数达到1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增长12%以上。劳务产业方面,积极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创业培训以及种植、养殖、加工等实用技术培训,提高群众就业技能和致富本领。进一步拓展稳固劳务输转基地,确保输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年内输转城乡剩余劳动力6.9万人(次),创劳务收入13亿元以上。种养殖产业方面,发展旱作农业25万亩以上,种植马铃薯8万亩以上,中药材5万亩,膜侧油菜5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2万吨以上。完成花椒、核桃、啤特果栽植2.2万亩。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10个,新增养牛6000头,改良肉牛1.5万头。
在全力抓好特色产业的同时,制定完善发展规划和专项行动计划,统筹推进循环农业、通道物流、中医中药、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数据信息、军民融合等十大生态产业,打造全县经济新的增长极。要重点推进落实光伏产业项目,县发改、财政、自然资源等部门要把光伏项目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尽快做好项目选址、地质地形勘察、招投标等各项前期工作,全力搞好项目实施服务保障工作。分管领导要盯死看牢,加强研究谋划和督促推进,确保3座35兆瓦光伏电站于6月中旬并网发电。要依托光伏项目,采取“光伏+”产业模式,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拓宽产业路子,促进农民增收。要加快实施投资1500万元的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项目,充分发挥中天创客电商园引领作用,抓好电商人才引进培育、快递物流体系建设和融资渠道拓展,全县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到2000万元以上。
五、要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着力整改突出环境问题,坚持不懈地抓好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污染防治方面,要重点抓好中央环保督察、省第五环保督察组反馈问题整改,切实强化大气污染源头管控、集中治理和网格管理,加大燃煤锅炉、土炕土灶改造力度,坚决杜绝放火烧荒现象,坚持抓重点和抓经常相结合,从当下抓起、从每月抓起,确保主要指标平稳可控。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认真落实河长制,集中开展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水源地保护专项行动,加强5条河流域综合治理,规范河道采砂秩序,有效改善水环境质量。要推进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和废旧农膜、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要围绕乡村振兴,扎实开展全域无垃圾三年专项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推进农村改厕、垃圾处理、风貌改造“三大革命”,加强村庄风貌控制和村容村貌整治,继续做好拆旧排危和农村乱贴乱挂、乱搭乱建问题整治,加大农村生活垃圾清运收集处理和改厕改圈力度,着力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加快推进美丽乡村、环境整洁村建设。生态建设方面,完成造林6.5万亩,栽植行道树125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22.6%。落实新一轮草原补助奖励政策,完成草畜平衡21万亩、草原禁牧23万亩。加快流域综合治理,新修梯田0.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9.56平方公里。深入开展“大棚房”问题专项整治,3月20日前全面彻底完成“大棚房”问题整治任务。
六、要切实强化财税金融保障
要认真研究落实国家和省上财税金融政策,切实强化财税、金融保障,积极盘活资源资产,努力抓好政府性债务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确保全县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一是强化财税保障。要围绕落实“三区三州”政策机遇,进一步加大财力性转移支付和财政专项资金争取力度,加强财政资金监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全力做好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工作。规范非税收入征管,实现应收尽收。二是强化金融支撑。持续加强政银企对接合作,进一步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进一步扩大放贷规模,强化支撑作用。深入挖掘国家对深度贫困地区金融扶持的政策潜力和授信额度,积极对接落实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三是强化金融风险防范。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突出防范金融风险,努力降低和化解不良贷款,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非法互联网金融、逃废债等违法行为,持续做好扶贫专项贷款清收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七、要全面加强民生服务保障
要进一步加大民生投入,着力改善民生,统筹推进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一要全面促进教育提质发展。坚持把发展教育作为挖穷根、育人才、促就业、利长远的根本性举措,继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大河家中学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度,进一步改善教育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学校管理和教学研究,选派骨干教师到边远山区学校支教,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班主任津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多渠道开展师资培训,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协调提质发展。二要着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加大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慢性病干预力度,推进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加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快县疾控中心、妇保站等项目建设进度,争取开工建设县医院二期住院部建设项目,更新配备17个卫生院和50个村卫生室基本医疗设备。三要统筹推进文化体育事业。积极争取项目,新建村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36个,加大对文化娱乐场所、非法出版物的监督管理,净化全县文化市场环境。加强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积极组织开展好全民健身、送文化下乡等文化体育赛事活动,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四要持续加强社会保障工作。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城乡低保、五保供养、救灾救济、医疗救助、优抚安置等政策,不断扩大保障覆盖面。严格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程,扎实做好社会救助和兜底保障工作。认真落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完成城乡居民医保全面整合,统筹做好社会保险。着力促进社会就业,认真落实创业就业扶持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充分就业。加强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切实解决好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全力落实省列10件实事任务,认真办理议案提案。
八、要全力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关键词] 高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资助机制
从2007年秋季学期起,国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按照“加大财政投入,经费合理分担,政策导向明确、多元混合资助、各方责任清晰”的基本原则,逐步建立健全了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较为完善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至2012年秋季学期,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在广西实现了全覆盖。每一项资助政策的出台,都充分体现了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党坚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切实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使更多人分享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公平和民生改善,让广大学子真切感受到了教育公平阳光的温暖。目前,在普通高中阶段,建立了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体、减免学费等为补充、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普通高中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在我区现有的普通高中学生资助政策中,国家助学金、特定学生免学费、社会团体或个人助学金、学校学费减免等属于保障性资助。虽然普高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滋蕙计划”助学项目资助对象是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但因此项目资助不能与国家助学金重复,实际上仍属于保障性资助且获得此类资助的人数很少。以桂林市为例,自治区教育厅下达给桂林市的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滋蕙计划”助学项目2012—2013学年度的名额为840名,占全市普高学生人数1.2%,奖励金额168万元;2014-15学年度的名额为781人,占全市普高学生人数1.15%,奖励金额156.2万元。极低的奖励比例,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激励作用非常有限。纵观现行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虽然在不断完善,但依然是以“教育机会均等”式的保障性资助为主,缺少适用于学生个体能力提升过程扶持的资助方式。随着国家资助力度加大,教育公平已迈出了重大步伐,党和政府向全社会做出的“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已基本实现。在不断完善保障性资助政策的同时,增加和完善适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体能力提升过程扶持的资助方式,引导、激励他们提升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成长成才,成了目前高中阶段资助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的内涵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是一种过程资助,通过一定的经费支持,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过程,帮助其实现能力提升、充分发展与全面发展。具体是指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为导向,以学年为单位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申报发展目标项目,经学校审核通过后给予学生一定经费支持与指导并进行结果考核,促进学生发展目标实现的资助。[1]
发展性资助坚持资助与发展相结合,励志与强能相结合,管理与育人相结合的原则,以学校为单位统一组织实施,通过开展以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为载体的项目活动,培养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以及诚信感恩意识。
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意愿的调查分析
当前,普通高中的资助项目主要是国家助学金,其覆盖范围:市区普通高中资助面约占市区在校生总数15%;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民族自治县普通高中资面约占全县在校生总数40%;其他县普通高中资助面约占全县在校生总数30%。资助标准为平均每生每年1500元,具体分为二档,一等为每生每年2000元,主要用于补助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二等为每生每年1000元。由于申请国家助学金的学生数多于资助比例,学校主要依据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来确定资助对象。受助学生对资助功能的认识又是如何的呢?为此,我们在广西各选择3所自治区示范性高中和非示范性高中进行随机问卷调查,问卷由填选择题构成,采用李克特量表的五点分方法,分别赋值为5、4、3、2、1,5表示非常赞同,1表示非常不赞同,分数越高,说明表现越积极,即1、2表示否定态度(简称不赞同),3表示中性态度(简称中性),4、5表示肯定态度(简称赞同)。若某项目平均值是3,则表示对该项目持中性态度;若平均值小于3,表示对该项目持否定态度;若平均值大于3,表示对该项目持支持态度。[2]
调查对象为享受国家助学金的学生,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卷600份,回收有效率100%。
2.受助学生对资助功能的认识
调查问卷中的1、2、3、4分别代表“资助的目的主要是帮助贫困学生解决生活困难问题”、 “资助的最大功能应体现在激励、促进发展上,让优秀的学生获得资助”、“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生活困难的同时,应发挥资助的激励、促进发展作用”、“资助应突出其对贫困学生发展的激励、促进作用,生活困难问题应由贫困生自己解决”等问题。
从表二可看出,三个年级的P值大都是0.00( P<0.01),表明不同年级受助学生对资助功能认识的差异是极其显著的。从均值来看,不论是从4个项目维度还是从总体水平来看,高一年级总比低一年级的高。当代高中学生,年龄一般在17-19岁之间,正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年龄、知识的增长,他们的心智也逐渐走向成熟,对自我认识、目标追求越来越清晰,迫切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到了高三,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更渴望在公平的环境下凭自己的才干和努力赢得大家的认可。在各维度的标准差中,也只有高三年级问题“3”的标准差最小(0.489)。标准差反映的是样本数据的离散程度,标准差越小,表明数据越聚集。可见,受助学生对资助功能的认识随年龄的增长而越多元、深刻,渴望有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去完善、发展自我。
三、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
根据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即人的最为核心的需要 有三种:基础需要(生理和安全需要)、心理需要(归宿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成长需要(自我实现需要)[3],应针对学生不同的需求层次,采取不同的措施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基础需要是可以通过保障性资助予以满足的;心理需要是经济资助所无法解决的,必须借助相关教育帮扶措施;成长需要,不是单有经济资助就能满足的,它更需要通过教育引导解决内动力问题。在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既要将保障性资助落实好,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依法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又要根据不同学生个体不同的需要层次采取相应措施,最大程度地提供满足他们各种层次需要的帮助,尤其是发展过程的扶持,保证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获得的资助金额与家庭经济困难程度、个人的努力和发展状况相匹配,从而实现资助能够保障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四、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机制的构建
(一)资金来源。项目资金主要由资助管理部门划拨的专项资助资金、学校按规定从事业收入中提取的3%—5%的经费以及来自于社会、个人的资助资金构成。对于获准立项的发展性资助项目,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
(二)项目构成。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项目、学科竞赛项目、校园文化创建项目、社会实践项目等。研究性学习项目: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研究,研究成果包括调查报告、研究论文、实验报告、标本或模型制作等;学科竞赛项目:必须符合教育部、自治区教育厅的相关文件规定,参加“三模一电”、机器人比赛、发明创造大赛等活动,或参加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五项竞赛活动;校园文化创建项目: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项目:参加寒暑假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其他:素质和能力提升的其他项目。
(三)管理策略。组织管理:发展性资助项目由学校负责组织实施。学校成立由学校领导、资助办主任、班主任、学科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的发展性资助项目评审小组,评审小组负责制定发展性资助项目管理办法,组织、协调项目的开展,负责项目的申报评审、中期检查、结题验收,以及效果分析评价等日常管理工作。每个项目须配备指导教师1~2名,指导教师由责任心强、热心学生工作的学科教师、班主任或资助办管理人员担任。过程管理:由立项申报、项目评审、项目实施和结题验收四个环节组成。立项申报阶段,学校指导学生填写项目立项申请书撰写项目实施方案;项目评审阶段,学校评审小组对申请立项项目进行评审筛选,通过公示后即给予50%的资助经费;项目实施阶段,项目立项获批后,负责人组织项目组成员按照项目实施方案开展各项工作,在实施过程中,指导老师要及时指导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或困难,学校资助办对资助经费的使用情况要进行检查,防止学生挪作他用,切实发挥资助资金效益;结题验收阶段,项目课题组向学校评审小组提出结题验收申请,提交项目结题申请书、成果报告及相关佐证材料,评审小组对申请验收的项目进行评审,评审验收通过公示后即下达项目剩余的50%资助资金。
(四)成果推广。一是编印课题优秀项目成果集,并通过网站、成果报告会等形式进行项目成果推广交流,二是点面结合,在全市范围内逐步推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项目。
五、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的实施效果及意义
2013年秋季学期,我们选择两所不同类型的高中学校开展发展性资助项目的试点工作。学生申报并获准立项项目28个,涵盖研究性学习、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等内容。项目小组的活跃活动,成了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
实施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既可以解决学生的发展可能与发展条件之间的矛盾,又能激发学生的成长成才愿望和主动性,引导他们为实现目标而不断努力;既兼顾学生群体和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又能满足学生的发展性资助诉求;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具体发展目标实现作为资助效用的评价尺度,克服了保障性资助中重“输血”轻“造血”的弊端,是对现行普通高中资助方式的重大突破。
(一)突出了资助过程与学生能力培养的统一。《水火箭实验研究》项目小组,申请到项目经费后,运用动量知识和流体力学原理,开展了水火箭实验研究,针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二级火箭与一级火箭连接问题、气密性问题,小组成员在老师指导下认真研究出现问题的原因,反复修改实验方案,最后实验取得了成功。在学校举办的科技活动月活动中,“水火箭”的发射展示,赢得了师生的一片赞叹。可见,将资助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动力和手段,不但是对现行普通高中贫困生保障性资助方式的突破,而且有利于强化资助的“输血”与“造血”功能并重,充分发挥资助的导向、激励和调控发展功能,促进学生发展。
(二)有利于实现资助方式的创新。本课题研究总结出的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管理目标、组织结构、运行机制、评价方法,填补了目前广西普通高中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空白。在优化当前以国家助学金、免学费等为主要内容的保障性资助体系的同时,学校并充分挖掘社会资源,争取更多的资助经费,设置既有共性、又能体现个体发展差异性的资助方式,将学生所获资助金额与其本人发展状况结合起来,兼顾公平与效率,有利于确保资助工作真正以学生利益为最高目标,确保学生资助工作真正为促进贫困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三)有利于与我区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相融互促。广西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才开始高中课改,广西普通高中新课改方案明确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每一个学生的必修课,学生每年必须参加1周的社会实践,3年中学生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3年中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必修学分必须达到23个学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仅是课程规定的要求,更应是学生成长的自身需要。实施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有利于激发受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受助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而获得相应的学分,变单纯的受资助为主动的参与实践活动,使贫困学生在助人、服务社会、传递社会关爱的过程中, 用自己的付出获得相应的回报,这不仅给贫困学生带来了锻炼机会,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综合技能,又很好地回馈了社会,锻造了自强之才。正如《住房装修的市场调查及预算方案的编写》项目小组负责人在“项目成果展示会”上所说的:“通过社会调查活动,我们不仅初步了解了装修行业的运作及市场状况,而且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收获了比金钱要贵重得多的东西,体验了团体合作精神的力量,在为小组成员家庭住房装修出谋划策的过程中分享了学以致用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刘世勇,王林清,马彦周.学生激励的新视角:发展性资助[J].湖北社会科学,2010(11):178-181.
[2]曾军.广东地区企业员工心理弹性结构维度及相关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3]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