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企业会计准则论文范文

小企业会计准则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企业会计准则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企业会计准则论文

第1篇:小企业会计准则论文范文

关键词:小企业 企业会计准则 体系 基本框架

一、引言

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设是财政部2011年9月9日印发的《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一个会计体系构建战略目标,为了实现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总体目标――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会计体系。纲要强调要不断完善和强化实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国际审计准则及其他国际标准持续趋同,并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经济体等效的企业会计、审计、内部控制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由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组成的我国统一的企业会计标准体系。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小企业准则体系建设不仅是“十二五”期间的战略愿景,也是会计界理论与实务工作者的使命,是市场经济发展对整个企业会计标准体系构架完整性的迫切需要。

为了规范小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促进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发挥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财政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及其他有关法律和法规,于2011年10月18日了《小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准则),要求自2013年1月1日起在小企业范围执行,2004年4月27日的《小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4]2号)同时废止。至此,这个准则是否能称为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用什么标准判断一个完整而又符合客观实践的准则体系内容?解密新颁发的小企业会计准则,从小企业准则建设的基本理论、相关企业准则建设实践探讨小企业会计准则框架、结构及内容,无疑对小企业准则体系完善与制度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二、小企业准则内涵与演进

(一)小企业会计准则内涵

对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框架的构建,从逻辑本原分析,离不开对这一事物的定义、特征研究,界定小企业准则定义从而将它与企业准则等区别开来。什么是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就这一定义而言,包括了下列关键词,一是小企业,二是会计准则,三是会计准则体系。

1.什么是中小企业?小企业一般是指规模较小或处于创业和成长阶段的企业,包括规模在规定标准以下的法人企业和自然人企业。其具体定量的划分标准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四部门联合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

但是,小企业会计准则中指的小企业概念有两个条件:一是链接《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二是例外原则,例外原则即指股票或债券在市场上公开交易的小企业、金融机构或其他具有金融性质的小企业、企业集团内的母公司和子公司三类小企业除外。符合小企业上述特征,才适用小企业会计准则,同时规定了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大中及小企业,不得转为执行小企业准则,提出了执行准则可以向上兼容,但不得向下兼容执行。

2.什么是会计准则?我国著名会计学家娄尔行认为:可以将会计准则理解为会计实务在理论上的概括,经常被表述为会计工作应遵循的规则或指南,是判断会计工作优劣的准绳。会计准则是一种行为规则,是一个社会关于会计行为的规范。在我国会计准则定位为部门规章,一项法律规范,除了充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概念框架的作用外,其法律规章性作用更强。从会计准则体系内容看,具体包括三个层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应用指南。基本准则,它涵盖了会计要素定义与“财务报表编制和列报的框架结构”的基本内容,在整个准则体系中具有统驭作用;具体准则,我国38项具体会计准则基本涵盖了要素确认、记录、计量与报告所涉及的内容;应用指南,38个应用指南对具体准则内容详细解释。

(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演进

小企业会计准则是指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经营规模符合国务院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所规定的属于小企业范围,对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会计工作实务的一系列规程与指南。

小企业会计准则及内涵建设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混合通用阶段,1992年至2004年期间,为行业会计制度实施阶段。所有企业,不论规模大小,根据所处行业不同,执行相应的分行业会计制度。第二阶段,初创阶段,2005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为《小企业会计制度》实施阶段。2004年4月,财政部制定了《小企业会计制度》,要求全国范围内的小企业自2005 年1 月1 日起开始实施。这一阶段,打破了分行业、分所有制制定实施会计制度的模式,根据企业规模和内部管理的特点、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不同,大中型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而小企业一般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并且《小企业会计制度》中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交易事项或者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要求较高的处理方法,给予了简化处理。第三阶段,形成阶段,2013年1月1日起,根据财政部的《小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

三、小企业会计准则框架及特色

(一)会计法规体系

要研究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有必要从我国会计法规体系整个构建分析,从而找到它的完整形态与法源基础。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就法律定位而言,属于法规体系的组成部分,即会计法规体系通常由四个部分构成, 一是法律;二是行政法规;三是部门规章;四是规范性文件。具体如图1所示。

在上述会计法规构架中,作为指导企业会计核算行为规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运用指南组成,并形成了准则完整的体系内容。作为法规体系,它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在会计法规体系的构建中,准则是指导会计工作的规范化规章,一般狭义的准则体系研究主要是针对这几项内容研究展开。

(二)会计准则体系

中国的会计准则体系从结构类别组成看,是由适用于大中型企业的《企业会计准则》和适用于小企业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共同构成。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组成又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应用指南等组成。借鉴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也是由小企业会计准则和应用指南两部分组成。准则体系具体构成如图2所示。

(三)小企业准则体系创新特色

从图2可见,小企业会计准则没有企业准则那么多分项准则,它借鉴了企业准则体系内容,将体系三个内容融合一体,在体系行文上,基于“内容完整、通俗易懂、便于操作、强化监管”的要求,直接在《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现了基本要素规范、具体准则与指南整合。小企业会计准则共十章,90条,另加一个附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至第七章,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及利润分配等会计要素的内容规定及核算,第八章外币业务,第九章财务报表,第十章附则。附录实为指南,主要是小企业会计准则――会计科目、主要账务的处理、财务报表的种类、格式及编制说明,为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提供操作性规范。

1.《小企业会计准则》核算的特色。(1)资产方面:核算业务简化,一般以实际成本核算资产。不要求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相关的转让损失和呆账、坏账损失均在实际发生时予以确认,从而消除了原本小企业存在的会计所得与纳税所得的差异,简化了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统一采用成本法核算;规定了与所得税法基本一致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最低年限以及后续支出的会计处理方法;金融资产核算简化,未引入金融资产四分类方法,利息收入的确认均在约定付息日;取消了待摊费用,直接将预付保险费用、租金、订阅报刊杂志等费用计入成本费用。(2)负债方面:会计科目与原会计制度科目进行了部分合并,名称与现企业会计核算科目趋同,应付工资、应付福利并在了“应付职工薪酬”,对利息费用要求以实际发生额入账,利息计算统一采用票面利率或合同利率;减少预提方法的使用。简化利息计提与费用核算,将长期借款按照借款本金和借款合同利率在应付利息日计提利息费用,计入相关资产成本或财务费用。(3)所有者权益方面:简化核算,接受捐赠直接计入“营业外收入”不再计入“资本公积”,且明细账只设“资本溢价”。

2.《小企业会计准则》动态协调的特色。已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小企业一旦公开发行股票债券或因经营规模或企业性质变化而成为大中型企业或金融企业的,应当转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转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时,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8 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或已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小企业,当所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如果在《小企业会计准则》中未作规范,可以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3.《小企业会计准则》财务报表特色。财务报表方面:简化列报与披露内容,财务报表只要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附注,不要求编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对于现金流量表,内容格式进行了适当简化,不采用“现金等价物”概念,不披露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当期取得或处置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等信息;附注中增加了纳税调整的说明,小企业财务报表附注的披露内容大大减少,披露要求也有所降低。

4.《小企业会计准则》满足信息使用者特色。小企业外部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为税务部门和银行。因此,在小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关系上采取的是税务导向模式,有别于企业会计准则的独立发展模式,服务于企业纳税和税收征管,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纳税成本和遵从成本。银行主要利用小企业会计信息做出信贷决策,希望小企业按照统一的会计准则提供财务报表。因此,在小企业会计准则制定导向上,从原则导向转变为规则导向,减少了职业判断的内容,以满足银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三、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设中的问题探讨

(一)创新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小企业财务规则的创新建设。小企业会计准则主要是针对会计核算的确认、记录、计量、报告规范会计行为。那么,我国的小企业会计准则要不要涉及企业财务规则诸多管理规定?我国在制定财务与会计规范时,已把财务与会计分开,同时制定了“财务规则”与“会计准则”。但是对于小企业来说会计核算与财务内容是融合的,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有财务管理内容,但是,它更应明确地对资金筹集、资产营运、成本控制、收益分配等财务行为进行组织、协调、控制、评价和监督等做出必要规范。二是拓宽小企业财务管理内容,将企业经营风险、财务风险、财务信息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增强企业财务管理的前瞻性。并在其中加入财务报表主要分析指标的计算与提供,如企业人员、工资费用开支、资产负债率等内容。因此,从创新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方面,应该加强财务管理基本规章制定。

(二)创新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小企业要不要涉及内部控制规章建设,笔者认为,针对目前小企业内部管理现状,为了提高管理水平,小企业应建立健全必需够用的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从会计法规制度方面加以规范,使小企业在组织机构、企业文化、风险控制、内部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方面加强建设。这不仅是小企业动态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对小企业进行政策支持,评估管理水平、资产状况、偿债能力所必须的平台。因此,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加强对小企业管理,创新小企业内部控制管理,防范经营与融资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强培训工作

会计准则的有效性包括准则本身的质量与执行效率两个方面。小企业准则体系的建设最终需要落实在实践运用上,提高准则本身质量与执行效率。因此,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准则,二是加强准则质量建设,通过实践应用不断完善和修正。《小企业会计准则》在规范范围上涵盖了农林牧渔业、工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等各种行业,涉及面广,影响面大,故宣传贯彻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对从事小企业会计核算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加强学习考核与监督检查。二是会计理论与实务工作者,要加强调研工作,对准则执行中反映出的问题及时研究、反馈,为修订小企业会计准则提供理念与实践依据。

参考文献:

1.杨敏.企业会计标准体系建设的又一重大系统工程[N].中国会计报,2011-11-2.

2.刘玉廷.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架构、趋同与等效[J].会计研究,2007,(03):2-8.

3.何丹,王运陈,毛慧贞.各国中小企业主体会计准则与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比较研究――进展、差别报告框架与问题探讨[A].中国会计学会.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2012年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会计学会,2012.

4.李杰.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建设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

第2篇:小企业会计准则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新时期我国会计制度的现状模式和工作面临的挑战,并指出了未来我国会计工作诸多方面的发展趋势。也讨论了我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的异同特色。

一、我国在较长时期内准则与制度将并存

我国会计制度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尤其是去年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协调后颁布的新的38项会计准则,对我国的会计改革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所颁布的基本会计准则可以看作是我国会计的概念框架,说明我国的会计准则正在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但众所周知,在会计规范制度框架方面,我国目前仍然实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并行的做法,而在当今世界,各国采用的会计规范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英美等国家普遍采用的会计准则形式;另一种是以德国和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法系国家所采用的有关会计立法和会计制度的形式。并且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模式仍有以下几个特点:(1)国家作为政权管理机关仍具有经济职能。国家要为社会发展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并通过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甚至行政手段等办法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使其朝着有利于国民经济中长期规划的方向发展。这样,“政企不分”将是一个较长期内无法消除的副产物。(2)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国有经济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总的来说,没有动摇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特别是在基础型战略和特殊型的重要部门,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不可动摇。这样,政府有能力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稳定社会发展,但同时又会带来某些不公平竞争等非市场化行为。(3)社会经济资源的委托者仍主要是国家和国有商业银行,反“内部控制”是建立公司合理的治理机制的主要目标。经过多年的公司化改造,企业经理在事实上和法律上都得到了许多使用企业资产的有效控制权和合约权,但在事实上和法律上,他们获得的剩余索取权并不多,于是他们担心有的控制权或合约权被收回或做不利调整,从而,企业经理损害或侵占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行为时有发生。

因此,现阶段我国的会计模式仍是以宏观经济为主导的会计模式。与法国一样,我国的市场主题也是多种多样,国家投资人、一般股权投资人、债券人、职工与工会、税务与物价管理部门,在这些利益主体中,国家投资人是主要的利益主体,会计作为一项管理活动或工具,不可能满足所有利益主体的要求,只能满足主要利益主体。而且去年颁布的38项新的会计准则是建立在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之上,国际会计准则是规范世界范围内的跨国公司和上市企业的,而我国还存在大量的中小企业,新的会计准则是否适合它们仍是未知之数。因而,我们有必要借鉴一下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法系的会计模式。对于一个跨国企业来说,需要通过公司的会计信息系统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向现在的和潜在投资者提供相关而可靠的信息,而对于一个中小企业而言,编制会计报表可能主要是为了计算所得税,或者向业主及有限的几个股东提供一些信息。为了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模的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法国采用了企业会计与合并会计想分离的方法。分别制定了适应上二市公司、中小企业和跨国公司的会计规则,这些都在修订后的《会计总方案》中有所体现。在企业会计方面,要求企业严格执行《商法》、《公司法》中的有关规定,符合税务和会计统一原则。在合并会计方面,公司可以参照国际会计准则,在会计计价上也有更大的选择范围。由于上市公司绝大部分为企业集团,所以对于投资者来说,合并报表提供的信息更有价值。编制合并报表是法国大公司能够更好的满足法国国内外投资人的信息需求。而中小企业按照《会计总方案》实行单一的会计制度有利于保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便于国家的宏观统计工作。以上的方法对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来说很有借鉴意义。

企业组织结构不同,治理结构不同,会计模式在不同公司治理中的选择也就不同。在我国,中小企业在其规模、组织结构、企业组织形式等各方面与大企业有着明显的区别,中小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远不如大企业那么明显。这些特征的不同导致了中小企业在会计与大企业截然不同。

中小企业对于会计信息需求有特殊性,在国家对民间兴办企业的鼓励下大批集体经济、乡镇企业蓬勃发展。这些新兴起的及国有改组后的中小企业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密切相关。这些企业财力有限。融资能力低,控制风险能力不足,从而面临的持续经营的风险较大企业为大。对于中小企业的外部信息需求来讲,纳税是中小企业会计的主要动机。目前,国家逐渐退出对中小企业的经营,税收征管成为政府的主要职能。对于外商投资企业而言,由于公司经常备有两套账,一套按照外国母公司的会计制度编制,另一套主要是为了向国内税务机关申报纳税。尽管原因有所不同,但纳税在会计核算中的主导作用都与国内小企业完全相同。

相对于中小企业,上市公司的会计完全不同。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于上市公司会计资料的要求更加严格。这是因为投资者或潜在投资者能够接受的信息来源主要是公司的财务会计资料,他们需要详细地了解公司的资本结构、负债情况、所有者权益、经营状况以及其他财务资料。资本市场要求会计机制运作应该尽可能地规范,及时、准确地披露会计信息是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最基本要求,会计信息对于瞬息万变的股票市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中小企业,我国采取的是会计制度,而会计制度是根据我国特有的会计环境制定的,必然有中国特色。而且在未来的相当长的时间内,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并存的,这必然会影响我国的会计模式。

三、我国模式国际化中保留的国家特色

我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在总体趋同的大背景下,有一部分准则在表述上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存在差异,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资产减值》准则

在有关资产减值的规定方面,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主要是在资产减值能否转回的问题上,国际会计准则IAS36规定可以转回;我国新准则明确规定了“已经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

这也是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差异之一。原因是近几年我国企业利用减值转回人为调节利润的现象频频发生,对2004年度减值损失转回金额最大的前20家上市公司年报的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公司通过转回前期资产减值损失不同程度地人为调整损益。为了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整治上市公司滥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现象,我国会计计准则委员会在制定新会计准则时对这一情况作了符合我国国情的规定。

2、《关联方披露》准则

第3篇:小企业会计准则论文范文

摘要: 会计准则执行机制是一个

>> 基于文化视角的会计准则影响研究 基于执行层面视角的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研究 《小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研究 基于动力视角的《小企业会计准则》执行问题分析 《小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的优化 会计准则执行机制构建思考 会计准则执行机制伦理思考 国内外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研究的现状 基于经济后果观的《小企业会计准则》执行研究 会计准则执行的影响因素研究 影响会计准则执行的环境因素研究 会计准则执行与效力的研究 《小企业会计准则》执行的问题研究 制度环境对会计准则执行的影响研究 基于新会计准则视角背景下中国会计职业判断的研究 基于国际视角的《政府会计准则――文物文化资产》探微 基于博弈视角的中美会计准则比较分析 基于规范经济学视角的我国会计准则目标研究 基于会计准则视角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会计准则执行力研究:利益冲突视角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中国是一个权距较大的国家。中国在被调查研究的74个国家和地区中,权力距离指数得分名列第12名(美国为第40名)。中国社会等级结构明显,弱势群体依赖强势群体,以尊重长辈为美德;政府在社会中的权威性较高,对各项社会活动干预较多;在企业中,权力集中十分普遍,“官本位”的现象严重,“长官服从”意识强,“家长”式的等级管理制度盛行,上下级关系带有感彩;人们依赖意识和服从意识强,对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有合理的预期,对腐败的容忍度较高。

社会权距大的文化善于处理要求纪律严明的任务,提高执行效率,这也成就了政府主导型的会计监管模式,有利于通过行政手段、建章立制发挥威慑机制作用,提高会计准则的执行效率;有利于政府、企业管理层通过积极的行政干预调整企业资源,发挥会计资源支持机制作用;有利于公司会计治理机制作用的高效发挥。但是,权距的增加会导致腐败的增加,因为权力距离越大意味着对职权滥用的制约越少。另外,过度的行政干预和等级管理制度显然不利于员工与管理者之间和谐关系的创造;过度的服从意识,会阻碍会计准则监管者和执行者的主动学习和进步,影响会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降低会计准则的执行效率。因此,在充分发挥行政手段的同时,要注意提高广大会计人员在准则制定、修订等方面的参与度。

2.中国是一个集体主义倾向明显的国家。中国在被调查研究的74个国家和地区中,个体主义指数得分名列第56名(美国为第1名)。集体主义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在社会中,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政府在经济体制中占主导地位,强调拥护党的统一领导,热爱祖国,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在企业中,集体主义鼓励人们遵守企业规章,团结合作,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职业流动率低。人们关心、爱护集体,待人处事内外有别,为人低调受到鼓励,认为过失会导致自己和群体蒙羞和丢面子,人际关系重于工作任务,社会关系是信息的主要来源。

受集体主义文化的影响,社会成员通常视集体利益为个人利益实现的基础和前提,因而重视集体利益,服从集体约束,这有利于会计准则的深入推行,也有利于投资者联合形成有效的信息需求机制。但是,内外有别的处事规则,容易出现法律和权利的不平等;在工作绩效评价机制不健全,利益分配不合理的情况下,容易挫伤准则执行者的工作积极性;同时,由于自利性倾向,在威慑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为了维护企业(小集体)利益,而不顾国家(大集体)利益的消极行为,从而对会计准则的执行会造成消极影响,降低会计准则的遵从水平。因此,如何在坚持集体主义原则的前提下,健全激励机制,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问题的关键。

3.中国社会阳刚气质强于阴柔气质。中国在被调查研究的74个国家和地区中,阳刚气质指数得分名列第11名(美国为第19名)。男性主导主要社会领域,大男子主义盛行。认为男性应该勇于担当责任,以事业为重,果断、坚韧和雄心勃勃;女性应当温柔贤惠,相夫教子仍为传统美德。政府更倾向于建设绩效社会,通过优先考虑经济增长;企业管理方式倾向于决断和进取,更多采取“强者获胜”的方式解决冲突;人们推崇优秀人物,多把失败归因于自身,重视收入、认可和职务提升。但由于受到儒家思想深远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阴柔气质元素明显,强调“和为贵”,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教育人们为人谦和,互相帮助、相互关心、同情弱者。

阳刚气质的社会有利于会计准则的高效执行。但是受“和为贵”的中庸文化影响,“不愿坚持原则,害怕得罪人,凡事留有余地,相安无事”的等消极社会风气盛行,会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阳刚气质对于会计准则执行的正作用,也易给执法者、监管者和企业管理层留有更大的寻租空间;在性善论的逻辑下,贤人政治,忽视制度建设,易人们法律意识淡薄,这会削弱会计准则威慑机制的作用,造成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助长会计舞弊,使会计准则的执行大打折扣。

4.中国是一个弱不确定性规避的国家。中国在被调查研究的74个国家和地区中不确定性规避指数得分名列第68名(美国为第62名)。法律较为模糊,百姓关心政治,较为信任政府;工作中容忍模糊和混乱,企业家受制度约束较少,人们看重成就、尊重或归属需要的激励;不确定性是人们生活的常态,顺其自然地接受每一天的到来,处事随和,家庭生活较为放松。

弱不确定性规避社会,人们安居乐业,政治安定,这为会计准则的执行提供了良好外部环境。但也易于滋生循规蹈矩,安于现状,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不良社会观念,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会计准则监管人员和执行人员往往因循守旧、墨守陈规,缺乏竞争意识,崇尚“关系”、轻视“技艺”成为常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就是这种消极观念的集中体现。这会造成企业管理层和会计人员对会计准则的消极应对,影响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提高;还会削弱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有效需求;监管人员的监管力度也会受到影响。

5.中国是一个长期导向倾向明显的国家。中国在被调查研究的74个国家和地区中,长期导向指数得分名列第1名(美国为第31名)。政府对国家的治理以“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倾向于市场、国家与社会多元并治的温和模式,重视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注重长期投资和市场位置的争取,重视长期人际关系网络的建设和维护;人们坚韧而节俭,好学、诚实,适应性、责任感和自律性强,谦卑是所有人的美德,知廉耻,愿意为长远回报而不断努力,较为认可“人治”胜于“法治”,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擅长综合型思维。

长期导向倾向的社会下,人们坚韧、好学、诚实,责任感和自律性强,知廉耻的美德有利于会计准则的执行。但是准则的执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应急于求成,否则会“欲速则不达”。

(三)对Gray会计亚文化理论的反思

根据上述的Hofstede研究的结论:中国是一个权距较大,集体主义倾向明显,阳刚气质强于阴柔气质,弱不确定性规避的国家。这与Gray的会计亚文化的四个假设并不一致,明显的差异在于不确定性规避和阳刚气质两个维度。如果从Gray的会计亚文化的十三个分假设来看,中国的会计体制和实践比较符合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四个分假设和以权力距离为中心的三个分假设,而与以不确定性规避和阳刚气质为中心的分假设并不相符。这让人首先开始怀疑Hofstede的研究中,中国的不确定性规避指数和阳刚气质指数得分的科学性,其研究结论可能存在问题,至少对于中国的研究不够完善。其次,Gray的会计亚文化的假设可能存在问题,并不具有普适性。Gray并未将国家文化的第五个维度“长期导向―短期导向”纳入研究范围,这也可能会造成其研究的片面性。因此,深入开展针对中国国家文化的专题实证研究,重新检验Hofstede-Gray会计亚文化框架的正确性和普适性,以修正完善Gray的会计亚文化假设,理应成为中国会计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事实上,在中国会计实践中,政府主导全国会计工作,具有较高的统一性;以法律监管为主,会计工作保守性、信息保密性强。较高的统一性有利于通过统一的制度建设提高准则执行的权威性,发挥威慑机制的作用来维护准则的执行。但会计人员专业意识低,习惯遵守统一的规范,而不重视职业能力的提升,这不利于会计人员职业水平的提高,影响会计资源支持机制作用的发挥。

我国传统文化中“家丑不可外扬”、“报喜不报忧”思想根深蒂固,深刻影响着管理层对会计信息披露的态度,会计信息的保密性倾向明显。对于强制性信息的披露尚持谨慎保守态度,更不要说自愿披露信息了。这不利于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和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影响市场评价机制和信息需求机制作用的发挥,从而增加威慑成本、降低威慑机制作用的发挥。

四、结束语

没有什么标准和规范用来判断文化活动的优劣。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文化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只有与特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才可能显现其优势。文化又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能会受到社会发展和他国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而发生某些变化。我们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势利导,注重借鉴,精心培育、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国家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促进会计准则的高效执行。因此,在培育优秀国家文化、建设准则执行大环境的基础上,应注重培育先进会计文化,优化会计职业环境,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先进会计文化。

1.重视发展会计物质文化。会计物质文化作为会计文化的载体和基础,决定着会计文化的发展水平。一是要加强会计信息化、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会计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物质支持,保证信息的自动化处理和安全快捷传输,保持会计技术的领先。二是要重视会计人才培养,提高职业能力,增强职业自信心。

2.重视会计制度文化建设。会计制度文化即会计规范体系,是会计系统得以正常运行的制度保障。一是要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制度建设的关系,法治和德治并举,力求做到制度伦理化。二是注意借鉴和吸收国外会计准则执行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我国会计规范体系。

3.重视会计精神文化建设。要以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提高职业理想,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加强职业自律,实现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自我调节,培育“诚信、专业、勤勉、公正、廉洁、创新”的会计精神。

本文还有一项重要的考虑。随着我国行政体制的不断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执行模式亦应由政府管制为主的模式逐步向政府引导、公众监督、执行主体自愿执行的模式转化。

参考文献:

[1]潘爱玲,李彬,林亚囡.文化对会计的影响:文献述评及未来研究展望[J].会计研究,2012(4):20-26.

[2]霍夫斯泰德(Hofstede,G.J.).文化与组织:心理软件的力量(第二版)[M].李原,孙健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刘静.文化对中美会计准则的影响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0.

[4]Gray,S.J.Towards a Theory of Cultural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Accounting Systems Internationally[J].Abacus,1988(24):1-15.

[5]刘开瑞.国外会计文化研究现状[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9(12):73-75.

[6]苏文娟.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0.

[7]徐扬.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研究[D].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0.

第4篇:小企业会计准则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当前,反倾销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各成员方、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使用频率最高的贸易保护武器之一。我国已成为世界反倾销的头号目标。从财税角度看。我国在积极应对国外的反倾销诉讼中,应通过采取会计核算制度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出口企业按国际惯例进行独立审计、加强成本核算管理、建立应对反倾销的会计信息系统与竞争对手会计、建立反倾销会计保护机制等一系列对策,以更好地维护我国的经济利益,提升我国的经济竞争力。

一、反倾销案件中所涉及的财税问题

1.低于成本销售问题。《反倾销守贝对倾销的认定有两种标准:即价格倾销和成本倾销。从1980年以来,几乎60%的美国反倾销案件都涉及到低于成本销售问题。低于成本销售已成为美国等国家反倾销法的主要特点。《反倾销守贝IJ》中明确地将低于成本销售视为倾销。但是,在国际反倾销法中,对低于成本销售的确认,应具备三个条件:(1)产品在出口国或向第三国出口销售的价格低于成本,即出口平均销售价格低于加权平均的单位成本。(2)产品在长时间内大量低于成本销售,其销量超过在调查期间总销售量的20%。(3)按正常的贸易做法和在合理的时间内不能收回总成本。

2.申请市场经济地位的财税问题。我国企业要取得正常调查待遇,必须满足市场经济地位的“会计要求”。儆盟384/96号规则》规定,对我国和俄罗斯的部分企业有条件承认“市场经济地位”,但必须符合五个条件,其中重要的一条是要求“企业有一套清晰的基本会计账簿,该账簿须按国际会计准则进行独立审计并具有通用性”。

3.反倾销中的成本认定问题。会计学上的成本核算和反倾销中的成本认定是有一定区别的。根据WTO《反倾销协定》和欢盟384/96号规则》,反倾销中的成本确定可以有条件地接受企业的会计数据。但其认定的产品成本除包括生产成本外还包括“销售、管理和一般费用(简称SG&A)”。由于生产成本是按企业会计准则要求核算的,在反倾销实践中,关键在于会计准则是否完全与国际接轨。在反倾销成本确定过程中,时常引起争议的焦点是SG&A。成本中包括的SC&A,会计学上称之为与生产成本相对应的期间成本。在会计核算中,期间成本不计入产品成本,而计入发生当期的损益并从收入中得到补偿。

二、企业国际市场竞争手段和会计工作在反倾销中的缺陷分析

1.企业国际市场竞争手段的成本缺陷。国际市场的竞争手段,可以概括地分为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价格竞争主要是指企业通过降低成本,以低于国际市场或其他企业同类商品的价格在国外市场销售产品,打击和排挤竞争对手,扩大商品销路。它是一种传统的竞争手段,也称为“价格差别战略”或“价格歧视战略”。从企业市场竞争战略的角度分析。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更适宜采用价格竞争的策略。但在国际贸易的实践中,倾销被认为是价格歧视的一种表现。根据WTO的公平交易原则,倾销属于一种不公平贸易行为。进口国反倾销机构一般均是以价格倾销标准为基础,只有当出口自国内市场的正常贸易过程不存在该产品的销售,或由于出口国国内是特殊市场情况或销售量较低,不允许对此销售进行适当比较时,才考虑成本倾销问题。美国反倾销法规定。如果出口国国内市场的累计销售量小于向美国出口的累计出口量(或出口金额)的5%时。则认为国内销售不存在。值得注意的是,国外对华反倾销的涉案商品,相当一部分是由我国中小企业生产的。这与中小企业普遍推行价格竞争策略,并在价格策略的运用时不考虑反倾销中成本认定有直接的关系。

2.企业会计核算的缺陷。我国企业会计核算往往存在主体界限不清、企业产权与个人财产界限不清等问题,使企业会计核算存在以下缺陷:(1)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不符合会计规范。在会计机构设置上,有些独资小企业不设置会计机构,有些企业即使设置了会计机构,也是层次不清、分工不明确。(2)建账不规范或不依法建账,会计信息严重失真。有些企业根本不建账,以票代账,或者账目混乱。还有一部分企业设两套账或多套账。(3)会计核算违规操作情况严重。主要表现为待摊费用、预提费用不按规定摊提,人为操纵利润,采用倒轧账方法记账等等。(4)内部会计监督缺位。内部会计监督要求会计人员对本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但企业的管理者经常干预会计工作,会计人员受制于管理者或受利益驱使,往往按管理者的意图行事,致使会计监督缺位。(5)缺乏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约束。企业内部稽核、定额管理、财务清查、成本核算、财务收支审批等基本制度残缺不全,或者有制度不执行,使制度流于形式。

3.反倾销诉讼中的成本缺陷。我国企业在一些反倾销诉讼中败诉,其原因往往是财税因素。其中关键的问题是产品成本的核算。例如彩电生产企业必须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做账,因为只要一提起诉讼。国际贸易委员会就会抽查多个国内彩电企业,有关国的商务部门也要派人到我国进行实地核查,调查项目十分详细。包括成本、进口价格、税收等等,而且数据必须涵盖以往3年。这需要有关生产单位及出口公司提供账本、生产记录、购销合同、发票、运输、保险等单据,同时这些企业要自始至终保持建立一套完整的企业档案,如财务、税务、报关资料等。否则,企业在反倾销诉讼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例如5%标准适用于出口美国的某种产品,如果出口的商品是彩电,则商务部门并不看彩电生产商在其国内市场所有彩电的总销量是否达到其对美国出口彩电总出口量(额)的5%。而是将彩电分成不同的类别。然后看是否每一类彩电的销售满足5%标准。商务部可能会对某一类产品适用于国内市场,对另一类产品适用于向第三国出口销售,而其他则适用于推定价值计算正常价格。在反倾销实践中,因为企业财务制度不完善。成本核算不规范,无法进行有效的会计举证而最终选择放弃应诉的企业并不鲜见。

三、企业应对国外反倾销诉讼的财税对策研究

1.会计核算制度应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我国2001年所进行的会计改革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多方面的协调。但从反倾销所涉及的产品成本框架中,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是我国会计核算制度没有采用SG&A这一国际上广泛采用的术语。通常所说的三项费用,在我国是指销售、管理和财务费用。“财务费用”显然不同于“一般费用”,即使同为“销售费用”或“管理费用”,在会计核算中的具体阿容与其他国家也不尽相同。国际社会对出口企业会计核算是有要求的。如欧盟《:384/96号规则》第2条第5款要求,被调查企业所保留的记载须符合有关国家普遍接受的会计原则,而且表明这些记载合理地反映被审议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有关的成本时,才能根据这些记载计算成本。1998年84/96号规则》修正案更明确地提出“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对我国企业来说,采用符合国际标准的会计准则是在反倾销诉讼中争取市场经济地位的最重要一环。

2.出口企业按国际惯例进行独立审计。目前,欧美国家常对我国出口企业在应对反倾销诉讼时所提供的成本资料提出质疑,原因是没有经过独立审计。有的企业为了应付申诉国的核查而请注册会计师进行突击审计,其可信度大打折扣。按国际惯例,企业的财务报表每年都要进行独立审计,而不是在诉讼时突击进行独立审计。出71企业在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财务审计时,最好是委托有影响的、知名度高的会计师事务所。

3.加强成本核算管理。企业应建立严格的财务制度,正确核算成本,以便在反倾销诉讼时提供各种数据,充分为自己辩护。在反倾销诉讼过程中,要求会计举证所涉及有关生产企业及出71公司的账簿、购销合同、发票等资料必须可靠,成本核算方法符合国际通行做法,并能在相关的会计资料之间具有可验证性,否则会导致会计举证无效。例如,在1999年欧盟对进口钢铁反倾销案中,我国有一家企业错误地对一小部分无形资产采用了加速折旧,虽然这个错误只占该企业整个销售成本的0.004%,对整个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没有影响。但是,欧盟调查官员还是以此为由,否定了该企业的市场经济地位。

第5篇:小企业会计准则论文范文

关键词:会计准则资产组减值对策建议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首次提出了资产组概念并对资产组减值的会计处理进行了明确的规范,这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在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道路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在国际上取得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同等的地位,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提升了我国的国际资本市场地位。但资产组概念的引入无疑增加了资产减值会计实务操作的难度,而且由于资产组的确认标准和总部资产的分摊标准规定过于笼统,其可操作性并不强,亟需完善和改进,使之更具有操作性。

一、资产组的引入

下面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给出的“资产组”、“资产组组合”、“总部资产”等概念的定义。资产组是指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其产生的现金流入应当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资产组应当由创造现金流入的相关资产组成。企业会计准则将资产分为单项资产和资产组来确认与计量减值,将难以估计可收回金额的单项资产并入资产组,以资产所属的资产组为基础确定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计算确认减值损失。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组的确认,是从国际会计准则中的“现金产出单元”引入而来的,与其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

二、资产组的认定

(一)认定资产组应当考虑的因素

资产组的认定,首先,应当以资产组产生的主要现金流入是否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的现金流入为依据。其次,应当考虑企业管理层对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或者监控方式(如按照生产线、业务种类还是按照地区或者区域等)和对资产的持续使用或者处置的决策方式等。这是资产组认定的关键因素。资产管理的目的、管理方式决定了资产组的认定。

(二)资产组认定存在的问题

资产组划分的标准是很难量化和把握的,资产组划分的主观性太强致使资产组的作用打了折扣。不同的理解可能导致不同的操作操作,这又会影响到减值准备是否计提和计提多少的问题,有些企业往往会根据需要来计提减值准备来粉饰报表。特别是当资产组的分配工作量大时,在涉及到企业商业信誉确定时,就会给中小企业带来重负。

三、资产组减值测试

资产组减值的判断与处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企业需要预计资产组可收回金额,并与计算出的账面价值进行分析比较,如果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可确认为资产组发生了减值损失。

四、资产组减值测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资产组减值测试存在的问题

1、资产组减值确认基础难确定

新的会计准则趋同于国际会计准则,但从我国企业的实际财务核算水平看,新准则在企业中对资产组的规定执行难度大。

2、现金流量难预测

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非常困难,未来期间愈长,不确定性越大,特别是当固定资产预计超过使用年限5年时,更难预测。要预测未来的现金流量应充分利用财务管理工具,按照资产组的特点以科学的方法为手段、可支持的假设、推测为依据。预计时要考虑一切可能得到的依据。未来现金流入的预计应结合企业管理层已经批准的最后预算或预测等而最终确定。

3、折现率难选择

折现率是反映当前市场货币时间价值和资产特定风险的税前利率,是企业在购置或者投资资产时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在预计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时已经对资产特定风险的影响作了调整的,估计折现率不需要考虑这些特定风险。但折现率应该反映当前市场的货币价值、息税前无风险报酬率以及资金成本,企业递增的报酬率以及其他市场的借贷利率等因素。企业在确定折现率时,应当首先以该资产的市场利率为依据,如果该资产没有市场利率,可以使用替代利率。企业在购置或者投资资产时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反映了当前资本市场货币时间价值和资产特定的风险,而在确定折现率时,如何反映这种特定风险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在操作上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资产组减值测试解决对策

1、建立完善的企业效绩考评体系

为了避免由于外界对企业经营业绩考评要求,尤其是要求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压力,企业通常会通过粉饰报表,来减轻这方面的压力。因此,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的企业效绩考评体系很重要,这样可以将企业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考核有机的结合起来,可以改变企业旧的观念,从以往只重视结果(利润)的这种错误观念中走出来,使企业健康的发展。

2、健全和发展信息市场与价格市场

当前我国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尚不完善,无论是企业、中介服务机构还是证券管理机构都很难获得公司各种资产当前合理的市场价格,导致减值准备计提不仅缺乏衡量标准,而且缺乏制约手段。因此,第一,要完善信息价格市场和资产评估体系,让企业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市价得到公正合理的反映,使企业资产减值会计有章可循,体现会计核算的公允性和客观性。第二,规范企业信息披露标准,提高信息透明度。第三,建议监管部门将信息披露作为上市公司一项重要内容考核,以限制其人为操纵利润。

3、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一是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加强对高管人员行为的内部约束,确立董事会在内部控制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公司治理结构中董事会的职能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高管人员在会计政策选择上的机会主义行为。二是建立起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加强对高管人员行为的外部约束,通过激烈竞争的外部市场(包括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等)实施间接控制,建立高管人员任职期可靠性档案,对其遵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予以记载等,以利于激励机制效用的发挥。三是解决控股大股东利用关联交易拖欠关联企业巨额资金,侵占关联企业资产,从而避免伤害中小股东利益,并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

4、加强法治建设

首先,应尽快完善有关法律制度,为高管人员持股激励机制的实施创造法律环境;建立健全破产机制,实现债务的约束作用和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从而建立完善的偿债保障机制,为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发挥创造条件。其次,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强化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第三,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等,提升现代企业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同时细化法律规定,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或指导,使之可操作性强,符合客观实际,反映充分。第四,加大对违法主体处罚力度和有关法规的建设,不仅要明确其法律责任,还要提高法律责任的威慑程度。

五、结论

综上可以得出结论:预计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实际操作起来比较难。资产组减值在应用中的建议资产组概念的引入是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需要,也充分考虑了我国国情及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企业会计准则在资产组减值迹象判断、可收回金额的计量原则、已计提减值准备的转回等方面都有较大的突破,但资产组减值在实务仍面临一些困难。此外,逐步建立健全并加速发展企业的价格和信息市场,并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公布资产价格和相关信息资料,为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可操作性、客观性和公正性提供直接依据,也有助于形成活跃市场报价,促使活跃的资本市场和资本交易市场,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与国际惯例的趋同发展。以达到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田明,施轶熹.对资产组减值相关问题的思考[J].国际商务财会,2008

[2]卢东华,王莉丽.资产组减值相关问题研究[J].财会研究,2009

[3]周敏.资产组减值会计处理初探[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

[4]王莉丽.资产组减值的会计核算[J].国际商务财会,2008

[5]伍成志,童文兵,施长友.资产减值准则执行难点及其对策财会通讯,2008

[6]张丽娜.资产减值会计及其影响和对策.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

第6篇:小企业会计准则论文范文

电算化条件下特定业务的会计核算研究分析

一、特定业务核算的特点

本文定业务是指每一会计期(月)均会发生并每期需要进行会计处理的业务。

这些业务包括: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工资与福利的计提、应交社会保险费的提取、应交未交增值税的处理、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的计提、应交教育费附加的计提、结转生产成本、结转制造费用、结转销售成本、结转本年利润、计算应交所得税、应交个人所得税等。

以上这些业务对于一个正常运营的企业来说,每个月都会发生,通常每个月都会出现与上期业务相同的凭证,这些业务均是在日常业务业务处理完毕后进行,如用手工核算方法,需要进行归集,才能形成凭证,有时还容易遗漏业务,久而久之,账面容易产生混乱。

在电算化会计条件下下,利用相应模块,可以轻松解决这些问题。例如用友提供的用友通,可以在“期末处理”模块,编辑公式,在每一期末执行该模块的生成凭证功能,便可生成相应的会计凭证,且数据可以做到准确迅速。

二、电算化条件下特定业务的会计核算方法与应用

本文旨在对上述特定业务利用用友通财务软件进行分析,并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可以通过固定资产模块的资产折旧模块完成;工资与福利的计提、应交社会保险费的提取、代扣应交个人所得税业务,可以在工资模块完成。本文主要探讨没有单独模块的特定业务的处理。在核算中,制造费用结转、生产成本的结转、销售成本的结转、应交各种税金的核算,是难度较大且容易出错的业务,本文对此重点探讨。

1.结转制造费用

制造费用每月归集后于月末要在完工产品和未完工产品中分配,本例中是按产品的标准工时分,如果有实际工时且统计准确的话也可用实际工时,如果标准工时和实际工时都没有,那只能用产品的数量来分了。

举例:W企业制造费用科目下有工资和水电费两个明细科目,本月完工产品有两个:A和B,已经录入原始凭证,并在结转制造费用前,已经记账,本月A的标准工时是3小时,B的标准工时是2小时,这时,我们可以在模块下编辑公式,由软件自动计算出应分配的制造费用是多少,分配制造费用的凭证应为:

借:生产成本——制造费用(A产品:项目核算)(500103)

生产成本——制造费用(B产品:项目核算)(500103)

贷:制造费用 ——工资(510101)

——水电费(510102)

在用友通条件下,利用自定义功能编辑公式,需要利用用友账务函数。公式见表1。

7.结转期间损益

通过会计软件模块取得,先在[总账]—[期末]—[转账定义]—[期间损益],选择“凭证类别”,选择“本年利润”科目,然后在[总账]—[期末]—[转账生成],选择[期间损益结转],便可生成结转期间损益的会计凭证。

8.计算汇兑损益

通过模块取得。方式与结转期间损益相同。

总之,类似的业务,在企业会计核算中会经常用到,会计人员需要灵活掌握,并尽可能地发挥软件的特有功能,就可使会计工作做到更加科学、准确,并使会计电算化工作顺利进行。

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S].2006.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2006.

[3]孙莲香.会计信息化实验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第7篇:小企业会计准则论文范文

(一)销售商品存在的差异1、销售商品收入在确认中的差异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中第四条和我国税法《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二者比较得出,在会计核算收入中注重的是相关利益流入本企业的可能性,而税法在确认收入时注重的是完成经济交易的法律要件——销售合同的签订与否。在会计核算收入的注重点可以看出,计税收入的确认相比较于会计收入的确认没有“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销售方”,这就说明税收属于政府的利益,它不像企业把侧重点放在利益的流动方向,而是侧重于经济交易或事项的发生与否,只要有经济事项的发生,在税法方面就要有收入的确认,并且其不会考虑此经济事项能否给企业带来利益。2、销售商品收入在计量中的差异税法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所以不同于新会计准则引入的公允价值计量方式,二者在销售商品收入计量上不一致。签订合同时采取的递延方式实质是融资行为,应当按照合同协议上的公允价值计入收入;而在税法没有考虑时间价值因素,对于融资性的经济事项不进行分桃处理或是折现。在现金折扣方面,会计确认收入采用的是净价法(扣除折扣的净额),而政府认为现金折扣是企业为了尽快得到货款而采取的一种奖励活动,发生的费用属于财务费用,其成本不能由政府承担,所以税法是按照全额货款确认收入的。出于反避税的考虑,税法在企业发生视同销售业务的时候要对此项经济活动确认收入。税法中规定:当视同销售的商品是本企业自制资产的,按照同期同类资产的同价格确认收入;当视同销售产品是外购资产,确认收入时,可以按照购入价值计量。而会计方面如果发生视同销售行为是不用确认收入的。所以,不同于会计,税法要为视同销售行为作为计算应税收入应缴税金的商品或劳务的转移行为。

(二)提供劳务收入确认和计量的差异在企业会计准则中确认提供劳务所得的收入方法是:第一如果一个会计年度内完成的劳务,应在其完成时确认收入;第二如果一个会计年度没有完成的劳务,且能够可靠计量在资产负债表日提供所劳务的结果,则要按照完工百分比的方法确认劳务收入;第三如果劳务结果不能可靠计量的还要分两种情况处理:一是预计能够补偿已发生的劳务成本,应按照可以补偿的金额计入劳务收入中去;二是已预计无法补偿已发生的劳务成本,应按照发生的劳务成本计入当期损益,此劳务不再确认收入。在税法对劳务收入方面的规定是:能够可靠计量的劳务交易结果应该按照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劳务收入,区别于会计中“有关经济利益会流入企业”。税法不同于会计谨慎性原则,而是更好的偏重于权责发生制,所以在税法中不管成本能否回收,只要企业从事劳务工作,就要确认收入的实现。根据对两者的分析研究,可以总结出:税法不考虑收入到账的可能性,而是将当期应缴纳的劳务收入确认按照完工百分比计量,统一的应用此方法于所有提供劳务的收入。这是会计计量和税法计量收入的一个明显的差异,除此之外,二者同商品销售收入的计量方式基本一致。同时,税法还赋予相关机关在实际特别的情况下拥有核定权。

二、协调会计和计税收入的差异

第8篇:小企业会计准则论文范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目前,我国工商注册的中小企业有1000多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到2008年末,全国60%的工业产值和40%的实现利税来自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还解决了全国75%的劳动者就业问题。中小企业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中小企业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它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中小企业该如何应对,如何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规范中小企业会计核算显得日益迫切,而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制度,首先要明确其会计目标。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目标

1我国中小企业会计目标的构建

1.1会计目标设定原则会计的成长史表明,会计是服从和服务于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某种需要,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手段和工具。同时,会计作为一门将某一经济活动主体的资金流、物流、精英流汇集成财务资讯流的科学,有其自身的成长规律。因此,会计目标的设定应牢牢把握以下几点:

1.1.1面向用户,着眼需求会计是为生产提供资讯。会计资讯,作为会计提供的产品,同任何其他产品一样,必须“适销对路”,能满足资讯使用者对资讯的某种需要,否则,会计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与意思。因此,会计目标的设定必须面向资讯使用者,并尽可能满足其需求。

1.1.2立足实践,认识自身目标的设定既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又要量力而行。因此,设定目标时要对事物自身的现状开展客观、合理、准确的评估,做到立足现实。

1.1.3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会计是社会经济环境的产物,不能脱离经济的成长阶段,否则,会计就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会计目标设定得合理、得当,就能促进经济的成长;会计目标如果超前或落后于经济的成长,必将造成经济的混乱,从而阻遏经济的成长。

1.1.4设定的目标要明确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西方学者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目的或目标是会改造的,但在任何时期,目的和目标都必须规定明白或有可能明白地予以规定。”可见,目标的设定必须明确、清楚。否则,不但不能给人指明方向,还可能使人“误人歧途”。

1.2影响我国中小企业会计目标定位的因素

1.2.1受我国目前市场环境、法律法规条件的制约,中小企业会计目标的制订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离开了这一点,会计信息将失去其意义,会计作为一门学科也将失去其存在的价值。

1.2.2要考虑目前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过高的会计目标如果执行不到位,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1.2.3由于受成本效益原则和重要性原则的制约,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状况下,中小企业的会计目标不可能满足所有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而仅能保证主要使用者的需要。准则制定者只能制定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通用财务报表,保证会计目标的效率公平,即以满足债权人(主要是指银行)的信息需要为主导的会计目标。

1.2.4中小企业会计目标的制定也需要实践来检验,再完美的理论也需要实践来检验。始终根据谁需要会计信息、谁提供会计信息的实现途径的逻辑层次,通过实际的调查,考察清会计信息的供求状况,永远是我们应该持有的科学态度。

1.3构建中小企业的会计目标会计目标是由会计环境决定的,并随会计环境的变化而转变。鉴于中小企业面对的外界环境和自身经营管理的特点,中小企业应该树立以满足债权人(主要是指银行,下同)的信息需要为主导的会计目标。

中小企业的债权人与企业之间存在着确定的委托关系。债权人贷款给企业,要求收取利息并到期收回本金,为此债权人有必要评估其贷款的风险大小,会计信息提供的偿债能力等信息无疑有利于其正确决策;而为了有效得到贷款,中小企业必须以真实和优质的会计报表向债权人反映其贷款的安全性,消除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建立相互之间的信任。在我国,虽然目前中小企业贷款规模仅占信贷总额的8%左右,但随着金融管理体制的变革,各国有商业银行成立中小企业信贷部,银行将逐渐改变中小企业的资信评估方式,提高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这些措施都扩大了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范围和幅度,有利于把中小企业从融资困境中解脱出来,推动它们进一步发展。面对良好的发展机遇,中小企业应增强信息披露意识,规范会计核算,以债权人为会计信息服务的主要对象,向银行提供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使银行判别企业优劣时有可靠依据,以提高其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从而加速中小企业的发展步伐。

2中小企业在定位会计目标中考虑的问题及对策

2.1外部会计环境不断变化众所周知,会计模式是会计环境的产物,这已经被各国的实践所证明。一般地讲,“会计模式是对特定国家和地区会计实务体系的概括和描述,其内容是非常广泛丰富的,可以包括会计目标、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会计原则和会计准则、会计的组织和管理体制等等”。可见,会计目标也是受会计环境影响的。任何一个国家在定位本国的会计目标时,都必须考察环境因素,但具体应该考察哪些环境因素,取决于这些因素对会计目标的影响及影响程度。从理论上讲,不论是一般会计目标还是具体会计目标,也不论是宽泛性描述的会计目标还是严密性描述的会计目标,都受会计环境的影响,其定位都是由会计环境决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等会计环境对会计目标都有一定的影响,但它们对会计目标的影响并不相同,有些因素影响着会计目标的存在,有些因素影响着会计目标的定位;有些因素的影响是决定性的,而有些因素的影响则是非决定性的,会计环境对会计目标的影响是分层次、分程度的,因此,我们在定位会计目标时,不能不分轻重、面面俱到地考察所有的会计环境,而应该找出对会计目标定位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因此,定位中小企业的会计目标,不能脱离中小企业所处的具体经济环境和法律环境。

2.2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制约会计信息难以满足企业内部管理需求。在中小企业中“两权”重合,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企业领导集权现象往往较为严重,内控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同时会计人员素质和会计行为规范参差不齐,致使相当一部分企业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会计方法的一贯程度较低,会计信息也就难以用来正确评价企业的经营情况,无法在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决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会计监管制度的创立和安排是为了会计目标的实现,会计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于恰当的会计监管制度。中小企业会计监管应该从内部会计监管、外部会计监管和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三个方面入手。

第9篇:小企业会计准则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筹资困难;内部控制;银企联系

一、中小企业筹资难的主要原因

(一)企业内部疏忽管控和信用缺失

1.管理机制不完善,财务体制不健全

当前,很多中小企业并没有设立有效的管理制度,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和健全的财务体制。部分中小企业甚至尚未设立完善的会计账簿,账务处理方面也没有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不能保证,贷款的难度也就相应增加。

2.基础弱,规模小,信用意识缺乏

由于基础薄弱、生产经营规模较小、产品结构单一等不足,很多中小企业不能通过生产经营活动积累足够的资金。而且很多中小企业在财务状况不佳时会选择逃废悬空银行贷款,造成了中小企业整体信用缺失,瓦解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支持。

(二)金融体系不健全且缺乏民间金融机构

1.金融机构的经营性质阻碍了中小企业筹资

金融体制的相继完善让银行等金融机构变成了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金融机构的信贷标准也就相应变得更为严格了。因此,商业银行做决策时会再三地多方面衡量自身利益,这就致使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必然减少,中小企业的融资活动受到了阻碍。

2.民间金融市场不完善

很多中小企业资金持续紧缺,这就刺激了民间借贷的高涨。当前来看,民间拆借行为十分频繁,且民间拆借利率节节升高。但民间金融机构的不健全、不完善,导致民间金融市场混乱,中小企业筹资难的问题依然不能解决。

二、我国中小企业筹资难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中小企业自身因素导致筹资困难

1.中小企业发展基础薄弱,外源筹资艰难

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相比:数量多,分布广,规模小,基础薄弱…且中小企业竞争力弱,资金来源单一,缺乏扩大资金流的能力和有利的外部条件,资金的筹集困难重重。

2.中小企业自身积累欠缺,缺乏担保抵押的资产

中小企业侧重于无形资产的积累,但这类资产并不能用作贷款的担保。而且中小企业资产抵押能力普遍较低,很多企业没有信用基础,能够抵押的资产严重缺失,这就使得企业通过担保抵押方式获取资金的想法破灭了。

(二)金融机构及其相关要求制约着中小企业筹资的发展

1.缺乏与中小企业相匹配的中小金融机构

虽然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很多,但它们并没有政策性融资权,自身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贷款需要,因而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不足,专门为中小企业筹资服务的政策性银行依然缺乏。

2.金融业的谨慎性原则制约着中小企业的筹资

各国都对金融业制定了较为严格的经营规则,以避免金融危机冲击国民经济。这在客观上给风险性较高的中小企业筹资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常常会使一些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因丧失贷款机会而黯淡落幕。

三、解决我国中小企业筹资难题的对策

(一)企业角度

1.健全财务体制,提高自身的素质

中小企业应当构建健全的财务核算制度,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账务处理,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增强银行放贷的信心。其次,应当规范内部的财务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依法经营,合法纳税,努提高信用水平,改善自身融资条件,为外源融资奠定基础。

2.改进企业筹资的控管模式

中小企业要合理确定产品市场,积极扩大销售,增强内部积累,健全自身的经济机制,提高融资能力。同时中小企业要遵循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发展趋势,强化内部管理,自觉利用财务杠杆对资金筹措加强预算的规划和管理,确保企业资金的合理安排。

3.拓宽筹资渠道,降低筹资成本

中小企业筹资难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拓宽筹资渠道。一方面,应采取多元化的筹资方式,可以通过银行等途径,也可利用内部员工集资、风险投资基金等方式吸收资本。另一方面,筹资过程中要全面测算出各种筹资方式的资本成本,注意合理安排筹资方式的先后顺序,选择最优安排。

(二)金融机构角度

1.转变经营观念,平等对待企业

首先要转变金融机构的经营观念,消除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存在的偏见,改变商业银行在信贷发放中倾向利益原则而对中小企业敬而远之的态度。其次,对待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态度应该一致,对待国有中小企业和非国有中小企业应一视同仁。

2.改善服务,加强银行与企业的联系与沟通

银行要积极地拓展与中小企业资金融通相关的中间业务并将政府出台的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落到实处。还要加快金融创新的速度,树立服务至上观念,并强化与企业的沟通,建立贷款营销的激励机制,大力增强各层银行贷款的动力。

3.设计更加适合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

要同等对待中小企业,而且要制定一些适合于中小企业的贷款方案和金融产品,健全银行信贷服务的组织体系。中小企业一般贷款金额小,频率高,所以要为中小企业提供多种贷款方案,满足不同中小企业的不同需要,方便中小企业贷款。

总而言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综合性,必须与我国各项具体因素综合起来,才有破解的方法,因此我们要坚持体制创新,多方协调与齐头并进相结合的思想去应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通过多方努力,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有效缓解,直至最终解决不是一道无解方程式。

参考文献:

[1]陈卓.国有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中的地位与作用[J].上海社会科学院硕士论文,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