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建设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内涵
我省有关文件将新型农村社区定义为:在农村区域按照土地利用规划和相关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所建设的、居住方式与农村产业发展相协调,且具备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化公共服务设施的现代化新型农村聚居点。
因此,把握新型农村社区内涵,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设主体明确。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就是农村社区变迁的主体,即政府、社区组织和社区居民。
(2)建设思路清晰。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实现新型“三化”协调发展、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的重要切入点。
(3)建设内容完备。根据国家民政部的指导意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内容包括建立健全的新型农村社区组织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构建和谐的农村社区文化等几个方面。
(4)建设成效显著。农村社区居民不再仅靠农业谋生,在农村社区中出现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部门,并与县城主导产业和产业集聚区紧密关联,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到二、三产业,新型城镇化引领的“三化”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二、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意义
放眼全国,党的十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中一项重要指标,就是要不断提升城市化发展水平。
站位河南,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是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
1.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城乡差距逐步拉大,“三农”问题愈来愈突出。就陕县来说,近年来,城区变化很大,环境更加优美整洁,市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在农村,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产环境,虽有改善但变化不大,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不相同步。这些年,国家虽然不断加大惠农力度,取消了农业税,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免费义务教育和最低生活保障等,但这些还未解决根本问题。用于改善人们生活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绝大部分放到了城市。比如,政府投资修建城市道路很正常,不可能让居民垫资,但在农村就不一样了,要群众集资一部分,还要争取列入省乡村道路建设项目;其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那就更难了,专家曾经测算过,市区居民所占有的政府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在6万元以上,而在农村不到1万元。这就造成农村居住环境、农民生活质量差,农村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的发展。
所以说,通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实现城乡互动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必然选择。
2.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中国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城镇化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之路。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证明,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必须要推动城镇化,否则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杨树平书记强调,要科学规划,重点把握好“三个结合”,即与全市“两大”“三小”组团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布局相结合,与已经研究确定的139个新型农村社区试点相结合,与已经编制的村镇体系规划相结合。要充分发挥典型带动作用,突出山区特色,彰显豫西特点、田园风光,坚持分类指导,宜分则分,宜合则合。要加大投入,坚持财政投入引导,突出农户投入主体,切实整合涉农资金,强化金融支持。要突出奖励激励,激发干部群众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热情,确保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健康、顺利推进。
陕县坚持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抓手,实施“五个重在”,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1)重在科学规划。结合实际,坚持高标准规划,合理确定社区建设布局和规模,按照城中村改造型、旧村完善型、村庄合并型、服务共享型、整体搬迁型五种模式,高标准编制县域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和建设规划。在实施18个试点社区的基础上,重点规划两个万人以上、两个五千人以上和两个三千人以上大型社区,积极引导富裕农民向县城集中,向乡镇政府所在地集中,向规划的新型农村社区集中。
(2)重在创新模式。积极探索符合我县实际的建设模式,坚持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中心村镇建设相结合,结合各自特点,乡(镇)村联动,规划实施了宫前乡宫前社区、原店镇郭家社区、张湾乡苍龙湾社区、观音堂镇观和苑社区、张汴乡陕塬社区等。
(3)重在强化扶持。重点解决社区前期启动资金、土地利用、税收优惠等有关问题,按照“渠道不乱、各负其责、各计其功”原则,捆绑使用涉农资金。县财政每年拿出20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按照每人30平方米、每平方米100元的标准,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给予补贴。
(4)重在服务管理。借鉴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强化服务意识,拓展服务领域,全力构建社区服务、公共管理、安全管理体系。
(5)重在督导检查。实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周通报、月汇报制度,健全完善奖惩制度。
3.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随着国家对农业投入的加大,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农业现代技术的应用,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实践也证明了必须走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的新型农业现代化路子,要构筑完善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其中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要实现土地流转,把大量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支撑二、三产业发展。通过农业公司、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和种粮大户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组织化、产业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通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利用产业支撑促进农民就地就业,使他们从生活理念上脱离传统的农村、农业观念,便于土地流转。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撤村并点,可以集中集约利用原村庄占地,将农村分散的土地要素重新布局,重新调整土地使用结构,从而整理出大量闲置用地用于补充耕地。
4.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实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化”协调发展,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核心任务。杨树平书记指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走好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推进“三化”协调发展之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抓手;是改善民生,让广大农民享受改革发展成果,享受到更多更好的公共资源,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理念的重要载体;是深化“四大一高”战略,加快转型发展的战略基础。全市上下一定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三门峡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路子,开创三门峡市城乡统筹发展、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我们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通过撤村并点,可以腾出大量的原村庄占用的集体建设用地,把建设用地指标转移到工业集聚区,支撑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另外,通过土地流转、规模经营,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又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了劳动力支撑。所以说,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5.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一、我国社区图书馆现状
自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各地政府就加大了对公共图书馆的支持和建设力度。根据2013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到2013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073个,图书馆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社区图书馆的发展也呈现出不平衡状态。
(一)城市社区图书馆建设现状。在经济基础比较好的各中大城市,社区图书馆的建设相对而言比较完善。如上海的社区图书馆已达到2.8万多个,而且多数上海社区图书馆已进入计算机网络管理时代。但是,在并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社区图书馆发展比较缓慢。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力度发展中西部的经济文化事业,但是社区图书馆还是存在储存书籍数量不足、更新慢、设施差、制度不完善等问题。
(二)农村社区图书馆建设现状。农村社区图书馆的发展一直处于低迷状态,自身基础薄弱、设施简陋、经费短缺、专业管理人员匮乏等问题。很多地方建设社区图书馆是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但是老百姓对于图书馆的利用率却不高,对于图书馆的维护也做不到位。社区图书馆缺乏经费,那么图书馆的藏书量就提不上去,藏书种类少,更新速度也会很慢,过时过老的书籍就无法吸引读者。如果一个图书馆没有读者,那么这个图书馆的存在就没有意义。国家对农村社区图书馆投入了资金,但是却看不到效果,那么政府就很难再次对图书馆投入资金。这样就会进入一个怪圈,很难推动农村社区图书馆的发展。
总的来说,社区图书馆建设存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国家对不同地区投入的资金不均衡现状。另外,大多数已建成的社区图书馆藏书量不足,没有办成自己的特色,不能充分发挥社区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功能,影响了图书馆的服务效能。
二、社区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性
社区作为城市的组织基础和基本结构,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在这个社会生活共同体中包含了退休老人、上班一族、一线工人、家庭主妇、在校学生、幼儿等社会群体,所以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已不再仅仅关注基本的温饱问题,而更多地注重文化设施的配套建设及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由此,城市社区逐步形成了完整的文化教育体系,社区图书馆作为社区文化的传承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区这一庞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思想文化素质,从一定意义上讲体现的是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所以加强社区图书馆建设对提高社区人民的文化素养、推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建设社区图书馆有利于丰富社区人民日常生活。当今社会,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人们都经受着工作的压力,生活的压力等各种生存的束缚,使很多人都处于一种高压的生活状态,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心疲惫的人们回归社区、回归家庭就是想放松自己,那么进入社区图书馆遨游在文学的海洋里,陶冶情操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还有一部分人,以前因为经济或者资源的问题未能达成读书的愿望,那么社区图书馆便给他们提供了求知求学、获取信息、沟通交流、继续学习的一个机会,圆了这部分人的读书梦;从幼儿的角度来说,社区图书馆可以作为他们的第一任学校,让他们从小沐浴在书的海洋里,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受益终生。
(二)社区图书馆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居民文化素质的重要场所。公民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础,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在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所以以系统的集中教育的方式来提高全国人民的知识境界的方式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社区图书馆作为居民身边的图书馆,具有地域便捷的借阅优势,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全国各地的社区管理人员可根据所管地区的居民的兴趣爱好、受教育程度,因地制宜的订购图书,开展读书活动和社区文化活动来教育社区居民,还可以广泛地收集居民关于图书馆建设的意见,使社区图书馆成为社区人民智慧的结晶,成为真正对居民有用的图书馆;另一方面管理人员通过与居民心与心的交流,以个别化的方式向居民提供心理咨询和援助,倾听居民的烦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使其能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同时帮助居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居民自觉地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合格市民。
(三)社区图书馆建立社区档案,保存社区历史文献。有了图书馆,人类的社会实践所取得的经验、文化、知识得以系统的保留并传承下来,成为今天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自从社区这个词出现在人们生活中以来,一直是房子集合的代名词,但是如果我们拥有了充满文化气息的社区图书馆,并且将社区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资料以及历史文献保存保留在社区图书馆,为社区今后的发展提供历史见证和历史参考资料,为社区的科学发展做出贡献,也让我们每一个在社区的人有责任感和自豪感。
三、加强社区图书馆建设建议
(一)社区特色文献资源建设。为了建成一个对居民真正有用的社区图书馆,在购进图书方面,应该做好前期的调查工作。中国的居民居住一般都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中青年更多的是居住在市中心,生活节奏快,知识需求面广且更新速度快,他们需要一些职业技能的书籍来提高自身的能力;中老年人更多的是居住在郊区,生活节奏缓,生活闲适,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选择一些史学、杂记等陶冶情操的书籍;农村社区的农民更喜欢农业、畜牧业等实用一点的书籍。所以,社区图书馆的负责人应该根据所管社区居民的兴趣爱好,社区的人文环境、经济文化建设等策划社区图书馆文献资源。
(二)图书馆专业管理人才培养。当前,图书馆的管理一般都是社会人员兼职完成的,他们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和教育,不懂得如何向居民推荐书籍,更不会管理图书馆,所以图书馆的资源利用率就会很低。至今为止,中国的很多社区图书馆都只是一个空壳子,所以国家要重视社区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人才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对相关的培训机构放宽政策。
(三)促进社区图书馆多元化功能。社区图书馆作为社区居民学习知识,与外界交流的一个重要媒介,应当充分发挥其作用,不但要拥有丰富的藏书资源,而且应该提供给社区居民一个交流沟通的机会。一方面可以定期举办图书征文活动,学术知识竞赛或者对于居民关注的问题请相关的专家学者来作讲座;另一方面开设相应的心理咨询活动,以促进居民的身心健康。这样多元化的社区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使社区图书馆建设与发展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四)社区图书馆与社会资源接轨。目前来说,社区图书馆的资金来源比较单一,绝大多数都是由政府投资来建设的。但是,国家资源是有限的,无法对社区图书馆投入过多的资金,所以社区图书馆应该积极的与社会力量接轨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以弥补政府资金投入的不足,使社区图书馆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四、结语
期望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某种预期性的认识。使自己的期望处于一个适当的水平也是激发学习动机的一个因素。在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善于协调学生的期望,若期望太高不易达到目标,则情绪低落,失去信心;期望太低会使学生讨厌或逃避学习。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在实习期内,顺利完成自己的实习计划。如第二作者的基础理论知识较扎实,因此指导老师引导其选择了当今药物合成的热点领域进行研究[3],逐步培养其自主创新能力。
2学生自己选择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是学生实习阶段的师友,是学生理解和建立工作概念的基础。一个有经验的指导教师不仅能培养学生对实习的兴趣,同时还能以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优良的工作素质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让学生健康成长[4]。目前该校已经实施师生双方双向选择的原则,师生双方根据对方特点与自身情况选择。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由于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需求和期待不同,带教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重视其要求,根据其素质和能力进行个性化带教,应及时指正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不足,同时注意方法和技巧,避免伤害其自尊心。好的指导教师要用自己的智慧为学生插上隐形的翅膀,让其高飞。
3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的天分和特点不同,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实施“个性化教育”。根据学生实习阶段出现的不同问题,因势利导,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5]。例如:本文的第二作者在药物合成的过程中第一次得到的产物与预想的固体状态不同,他误以为是由于自己操作失误导致了实验失败,心生愧疚,信心受到打击。指导教师鼓励本文的第二作者,打消愧疚,转换思路,不必纠结于过错而应认真考虑每一个环节,寻找问题之所在。本文第二作者认真查阅文献,发现产物在目前室温条件下为液体而非预想的固体。由于对产物理化性质认识不清,错以为未得到产物。通过这件事本文第二作者重新树立了信心,进一步提高了对实验的兴趣。同时熟悉了科研工作的流程[6],体会到应注意积累已有研究成果。
4张弛有度,重在培养
毕业设计阶段学习时间集中,如果不能合理安排,容易产生疲惫厌烦感。因此产生兴趣只是万里第一步,关键在于合理安排,张弛有度,将兴趣保持在一个适当的幅度,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本文第二作者在实验开始初期热情较高,主动要求加班,没有注意劳逸结合,身体疲劳,就经常犯低级错误,精神上开始感觉疲惫,兴趣低落,效率也大大降低了。历年来这也是指导教师的教学环节之一。药物合成实验周期长,但实验中要统筹规划,张弛有度,收放自如[7]。如回流操作时的温度和冷凝水压稳定,反应平稳时,可抽空吃饭、适度休息或是查看文献。要“把劲用在刀刃上”,如反应开始时的加料配比、加料顺序以及关键的反应时间节点是要倍加关注的科学问题。
5纠正误区,启发式教学
自主创新能力不同于实验操作能力,带教教师要帮助学生纠正这个误区。创新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同属于科研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缺一不可,但不能混为一谈[8]。实验操作能力是对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而创新能力则是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科研问题,带教教师应帮助实习学生分类看待,区别对待,学会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启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比如实验操作问题,以带教教师的引导为主,在实验思路、操作创新等方面,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6结语
【关键词】健康教育;社区卫生;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759-02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作为保障社区居民健康的一个重要手段,其中健康教育是最有效的手段,通过板报宣传、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宣传资料的发放、健康知识竞赛、播放影音资料等从多个方面着手使关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科普知识普及到每一个人,从而降低发病率、伤残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融洽医患关系【1】。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健康教育的内容
社区卫生服务站可通过板报、健康教育知识讲座以及播放影音资料和发放宣传资料等向社区居民传输基础的健康教育知识比如各种慢性病的预防、日常生活保健、各种功能锻炼的要领以及在现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下如何调节自己的身心诸如此类。通过上述几种方式向居民普及基本的健康知识以便于使他们摒弃不合理的生活方式走出疾病预防控制的误区从而减轻社区疾病的发病率和减轻社区卫生工作的压力,同时也可以使广大居民认识到卫生工作的服务性更好的融洽医患关系。
2 健康教育的方法
2.1 健康教育宣传板报
作为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板报的宣传方式至今仍保留其强大的生命力。任何事物都有它存在的价值,板报宣传不仅没有特殊的空间和时间要求同时它具有宣传形式多样化、信息更替快速化、接受形式大众化等优点。比如通过板报可以向大家预报天气随时让大家注意温度的变化,还可以对各种慢性病的预防以及治疗进行简明扼要的介绍,利用夸张的漫画向大家宣传不良生活方式的危害,总之板报可以利用其有限的空间和多样的方式向大家传递无限的健康知识以更加体现公共卫生服务的公益性。
2.2 健康教育宣传资料的发放
宣传资料包括健康教育折页、健康教育处方、健康手册以及针对重点人群的宣传资料等等。在社区门诊发放,针对重点人群进行入户发放,以便提高社区居民的知晓率和满意率。
2.3 影音视频资料的播放
影音资料播放的方式多样化,比如在人群比较集中的场所可以通过广播和视频向大家宣传,居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收看,社区卫生服务站定期定时播放健康教育碟片使居民们更加直接的接受健康教育的内容。
2.4 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通过举办健康教育知识讲座的方式可以解决居民们经常面对而又无力解决的健康问题,使接受知识的方式变被动为主动,这样相对于遍地撒网的宣传方式不但节约了卫生资源也进一步融洽了医患关系使居民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长久和其乐融融的关系以利于居民的就医和用药依从性。
2.5 健康教育知识竞赛
为提高居民接受健康教育知识的积极性举办健康教育知识竞赛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可以通过和居委会合作定期举行健康教育知识竞赛让居民们自发的通过各种媒介去寻求健康知识,特别是罹患慢性病的重点人群,他们通过参加健康教育知识竞赛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社会生活减轻疾病造成的心理压力还可以充实自己相对空虚的健康知识指导他们的日常生活。
3 健康教育的目标
社区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根据基层社区的实际就地取材,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促使群体或个体自觉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普及自我保健知识,激发社区居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健康教育活动。
4 健康教育的意义
通过健康教育提高人群对健康的认识,使他们懂得一些基本的卫生保健知识。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社区健康教育所服务的对象为生活在社区的每一位居民,由不同结构的成员组成所以应当采用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以便于更大范围的覆盖基层居民,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帮助人民了解哪些行为是健康的并自觉的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弃除不健康的生活方式【2】。
总之,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的发展。生命质量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患者增多,医疗费用居高不下,健康教育是医学模式转变和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区卫生服务主要工作之一。我们通过上述几种方式,明确健康教育目标制定健康教育实施方案和计划采取相关策略措施进一步把社区健康教育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全民参与,政府支持,多方协调,提高公民素质,为提高生活质量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 眭秀文;;健康教育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2年09期
【关键词】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空间;植物配置
前言
随着“以人为本”“节能减排”的理念引入,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房地产开发商和购房者的青睐,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对日照、采光、通风都有了强制性的规范。因此,这就对小区景观设计和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空间的营造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住宅小区内的绿化基础,优化社区整体生态环境,在自然生态环境中形成一个可以进行丰富多彩的健身休闲、娱乐社交的场所。景观设计空间营造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体现了绿色生态的概念,也有利于实现住宅区整体质量和舒适度。
1 植物配置空间营造绿色背景
整个住宅小区的楼前楼后的环境,应该给人提供一个绿色环境。我们可以分开细化的点,线,面不同植物配置技术实现整体空间的处理,通过不同尺寸的大小空间,植物组合划分,塑造不同的空间,使得整个小区形成“以绿为主”的绿化风格,使人感到充满绿色的空间环境带来的清爽舒适。
(1)块状。利用密林、草坪构成园林植物景观中虚实强烈对比的空间形态,形成草坪宽可“走马”,密林密不“容针”的不同环境效果,不同景观特色,开展不同活动的开敞和封闭的植物空间。
(2)线状。主要是乔木作线状种植,包括主道路、停车场两侧采用的规则的直线、折线的线状景观;宅间园路、小径采用的曲线和自然错落的线状景观;而自然苏摺羊落布置主要考虑与道路湖岸的有机结合,不等距、不队列、疏密有致,往往与造景和组织透视线相结合,同时还要考虑起伏错落的天际线和平面曲折的变化效果,最终达到理想的线状景观空间效果。
(3)散点。包括孤立树,及孤植,单棵种植树态优美,色彩鲜明,形体高大,使用寿命长,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如龙爪柳、山桃、五角枫、黄金树等,常布置与大彰平或林中空地的空间节点上。
根据空间分布形态来看,小区景观设计中植物的配置要块状、线状、散点、水体、绿篱、花坛等统筹安排,利用植物类型的不同,创造出四时烂漫、景观各异、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植物景观空间。
2 硬质休闲空间
住宅小区硬质场所空间能为其业主提供一个缓解疲劳、贴近生活关系、观赏休闲的重要场所。休闲空间是小区居民共同活动、共同休闲的公共空间,一般设有铺装广场、花池绿地、游园步道、水系、假山、小品、座凳、儿童游乐设施、健身娱乐设施等。这些设备设施需通过合理的设计空间布局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1)文化的体现: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特殊的地域文化特征,在此类休闲空间设计之前,了解当地区域所特有的文化元素很重要。住宅小区休闲空间设计要做到有特色,应从该地区特有的文化底蕴和小区整体的景观设计文化理念入手,把握该区域传统积淀和人文情怀,从文化体现设计空间表现。
(2)区域功能合理化:设计中首先要注重平面空间布局的表现形式。其次,硬质休闲空间设计除了要在平面上进行整体布局设计,还要进行立体空间延伸思考。让人感受这种结合在设计小环境中所带来的舒适性。休闲空间的分区主要可以分为铺装广场活动区、会所管理区、水系区、园路休闲漫步区、小品雕塑区、儿童活动区、健身娱乐区等等。住宅小区休闲空间的这一分区整体功能性的分区,在布局设计和细部处理,各个分区是融合在一起的,比如:健身活动区、儿童活动区广场区相互之间仅仅是功能上的划分,实际上空间上是合理的联系在一起的,以共同构成住宅小区休闲空间理想的小环境。
硬质休闲空间设计的出发点应是人性化的,让人使用和享受的。通过居民的环境心理和行为特征,根据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及人群的喜好和区域气候不同等作为首要的设计基本原则。
3 过渡空间应用
园林空间的渗透与层次变化主要是通过对空间的分隔与联系造成的,一个大空间,在分隔之后又使之有适当的联通,就能使人的视线从一个空间穿透至另一个空间,从而使两个或多个空间相互渗透,这个道理与西方近现代建筑理论所推崇的“流动空间”理论十分相似,同时也说明我国传统园林与现代建筑的结合,可以创造出具有传统特色和地狱性的建筑和景观空间。
某小区景观规划设计中,通过外立面色彩、花池、绿篱、垂直绿化、遮阳设施、休闲园路、小型水体景观和雕塑小品等表现手法重点处理和建筑单体和周边景观过渡空间区域的关系,使之达到和谐有序,小区整体空间各元素表现不突兀、不刺眼。特别是各楼栋单元门入口、残疾人坡道、栏杆区域,通过立体花池、灌木绿篱、攀缘植物的应用,在利用平面布局的合理布置,使单元门入口与残疾人坡道栏市毛进行分隔、围合,成功的将原来造型复杂、设施集中、令人眼花缭乱的部位合理巧妙的与周边景观环境的融合。
住宅小区往往受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日照采光等等各类规范的限制,使之建筑布局复杂,各类空间关系不利于大型景观空间的营造,合理的解决建筑与周边过渡空间的景观处理,是该小区景观规划设计形成整体协调景观空间的关键。
景观设计的首要原则应当是重视功能,充分利用小区内的有限空间,合理分析原有规划的空间结构特点,并根据实用功能的要求做出理性设计。景观设计以形态构成、色彩构成、光影构成等原理和方法表清达意,将植物空间景观、硬质休闲空间景观及与各建筑单体或功能场所的过渡空间景观相互融合,实施绷匕、造景,塑性,达到各类景观空间相互渗透融合,营造“可行、可望、可游”,具有实际意义和美学价值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建筑表情在小区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
1.建筑表情的功能
建筑表情是给小区住客独特的人性化视觉体验,其功能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小区自身的文化价值。建筑表情作为建筑的延伸,是由环境转入内部环境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具有空间、家具和装饰这三大基本功能,而这三点也成为小区景观设计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建筑表情通过独特的视觉表现传达出一种与众不同的部分,以此体现空间和景观的特性。
2.建筑表情的公共情感
建筑表情的公共情感是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下,通过人工特殊的处理方式,将人类的思想与自然相融合,通过情感的释放,形成了各种情感元素和各种形式的小区人性化景观。人们在通过建筑表情的公共情感应用到小区景观设计中,这在现在的小区景观设计中占有主流地位。建筑表情的公共情感是基于自然特征的基础上,运用人性思维让景观更具备公共属性,让建筑表情表达的更具特点。
3.建筑表情的人文思想
建筑表情的人文思想是指在景观设计中加入了很多的人性化思想。其特点被大量运用到小区景观设计中,通过不同的人性元素加以组合,形成了非常有特点的建筑表情效果。代表的文化元素有:以地域文化为主要的景观设计来源,作为亲近自然主要的景观,让人们有宁静、安逸的视觉效果;以历史文化的人文景观元素,让人们产生心胸宽广之意;以山水为主的自然景观元素,让人们敬畏、尊重大自然的无限魅力。
定位景观元素是小区景观设计的基础
1.景观元素在多元化设计中的重新组合
在我国北方的小区景观设计中,由于地势比较平坦,大多的景观元素显得比较浑厚而大气。因为冬季相对来说较长,水系景观并不多见。这种因地制宜的小区景观设计方式使他们的居住空间与开阔的平原背景相和谐、统一,同时景观元素的多元化特点也是他们对生活的热爱的外在表露;在南方,小区景观相对比较注重环境的自然特点,人文景观相对比较少,而普通城市居民,大多偏爱淡雅、清新明快的景观。通过景观元素在多元化设计中的重新组合,能构思出一种自然生态的设计理念。
2.景观元素在可持续设计中的运用
可持续设计在小区景观的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其独特的设计给人从视觉或是心理上都能有愉悦的审美感。日本是世界上在可持续理念运用最多的国家,在庭院景观中他们更喜欢柔和、沉静的景观元素,并通过大量的废弃景观改造使得空间利用的最大化。这种再利用的模式成为可持续设计的典范,在可持续设计的理念中还可以发现日本的禅宗文化。通过选择适当的地域文化运用到相应的景观设计中,能展现一种文化的内在自然美。
小区景观设计策略探讨
1.规划与布局的创新
规划与布局的创新满足了现代小区的自身文化需求。在小区结构和产业变化的同时,其规划与布局所发挥的空间越明显。规划与布局的创新是景观设计达到一定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重要的景观设计存在形式。在理解景观设计基础上,我们应该把握小区文化的共性价值尺度关系,在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小区特有的价值风向标,使规划与布局的创新得到继承和发展,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2.功能与材料的创新
景观功能与材料的创新是景观设计存在和活力的存在形式,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要重视景观功能与材料与小区视觉传达的结合。在融合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景观功能离不开景观材料的合理运用。在小区景观规划中应把景观接待区、休闲娱乐区、健身运动区、儿童活动中心功能合理划分好,因为这些功能区域作为小区景观设计发展的痕迹,有着许多无形的舒适基础,并渐渐融入了小区住宅景观功能中。功能与材料的创新是整个小区最能突出其特点的,景观材料可以采用实木作为人与亲近自然的主料,通过木材的质感让生活在小区里的人们就会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在小区文化载体中,景观功能与材料的创新更是一个不能被忽视的有机载体和空间文化。
3.服务于设施的创新
服务设施人性化就是要以人文本,通过人体工程学把周围的环境景观融入在一起,使得小区景观设计更具有人文气息。我们应该对小区服务设施人性化的创新进行实际性的探索,在小区中设立服务于人的图书馆、体育馆、游泳馆、等服务设施,贴近人们的生活,这是小区景观服务设施最直观的创新表达。
结论
摘要:中原经济建设事项系统的工程,其建设也是非常复杂的,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配合,需要统筹兼顾,需要汇聚多方力量共同聚力。加上中原经济区建设要求政府扩大就业,保障民生,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这一群体的就业指导和安排,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行动力。鉴于此,本文对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农村创业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研究尤为必要。
关键词:高职院校;农村创业;必要性
中原经济区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要发展现代农业,人才的支持、智力的支撑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具备知识的青年回到农村,充实到农村的广阔天地去,并且中央也进一步明确指出,要积极创办现代的农业和现代的企业,这就需要各个高校提供人力上的支撑,积极鼓励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之后能够积极投入到农村中去。
一、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创业必要性分析
(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结构性失业成为一大难题。
2013年我国的大学毕业生高达600多万,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学生数量激增,毕业之后导致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随之产生的就是就业的巨大压力,就业难成了每一个大学生面临的难题,特别针对学历、文化层次不高的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来说,就业是难上加难。一方面是用人单位的要求比较苛刻,条件限制较多,比如性别歧视,重工作经验,不要外地毕业生等原因,呈现出不少企业单位招工难的状况,另一方面又伴随着大学毕业生因就业期望值过高,自身定位认识不够等原因找不到工作,出现就业荒,就业难的状况,说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对接矛盾出现,结构性失业已成为主要原因。
(二)农村留守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缺乏大量的知识人才充实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为我们带来了显著的成绩,同时也进一步使城镇和农村的差距和矛盾加大,人们的收入水平出现差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城务工的青年人数逐步增加,导致留守在家的大多以老人、妇女。儿童居多。农业要推进现代化,目前留守的人员素质普遍较低,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的节奏。这也就意味着,要想推荐农业现代化,必须要有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否则无法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也无法取得实效。
(三)高职院校毕业生农村创业的积极意义
高职院校毕业生通过在校学习,掌握了系统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正是因为具备了知识优势,也有利于大学生进行创业,为其创业提供有力保障。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农村创业无疑为发展农业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1.高职院校毕业生农村创业可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大学生的创业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实效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是具有极大的推动力。创业不仅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带来了更多的经济增长效益。我们知道,大学生创业潜力是巨大的,因此做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创业,积极投入到农村中,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贡献,提供推动力。
2.高职院校毕业生农村创业能够传播新的知识和技术,有效提升当地农民的素质。
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民族素质的高低直接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素质较低何谈整个民族的素质。现在,农村大多青年离开家乡进程务工,把老人和妇女留在农村,导致农村人力资源紧缺。如果现在学生毕业之后都不想返乡,那么农村的经济发展将没有有力的人才资源保障。因此,要积极鼓励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给与他们物质上的保障,提供资金的支持,吸引大学生投身农村,解决农村人才紧缺现状。
3.高职院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可以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大学毕业生在农村创业,能够积极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他们带来了新的知识、新的科技,这是发展现代农业所急需的东西,大学生返乡创业,一方面可以在农村推广科学文化知识,推广科学的管理方法,一方面还可以使农业科技水平的到创新,还可以创新农村的生产体制。为农村注入新鲜血液,促进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在农村积极发挥示范作用和引领作用。
二、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创业可行性分析
(一)现代农业发展缺乏人才支撑,给高职院校毕业生农村创业提供了机遇支持
面对农村劳动力流失日益流失的严重局面,现代农业发展缺乏人才的支撑,加上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窘境,这些客观原因确实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农村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创业本身就是善于抓住机遇去发展事业的一个过程,而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这就为大学生农村创业开辟了有力的环境。
(二)大学生农村创业有国家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
为了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回乡,国家和地方都出台了多项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上的支持,为大学生回到农村进行创业提供有效的激励和保证举措,提供有助于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全方位、多渠道保证大学生在农村进行创业。
(三)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的开展,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农村创业提供了教育支持
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借助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我国创业教育由来已久,并且取得了较大的成绩,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发展较快。许多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学生就业,不仅开设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同时积极鼓励、组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专业性人才、创新性人才为目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张见.新农村建设凸现农林院校学生创业机遇[J].职业圈,2007(22)
[2]王荔.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现时状况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12
作者简介:
陈华(1981-),女,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河南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图书馆服务;社区建设;评估方法
从一定意义上说,公民对于社区的意识是比较强的,从这点出发,众多的文化机构和图书馆都非常重视社区的问题,将社区建设作为基础进行服务建设。在我国,图书馆服务社区建设刚刚起步,并没有相关的案例当做参考,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参照,这就导致图书馆服务社区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不成熟。以下笔者就从当前探索阶段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实际参与的经验提出个人的浅显思考。
一、图书馆参与社区建设的意义分析
之所以党和政府要大力推进社区建设的步伐,是因为这既是基层民主建设的需要,也是满足社区管理方式变革的需要。将图书馆服务建设纳入到社区建设中,既可以将其作为图书馆服务扩展的一种途径,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民对物质文化的必然需求。从目前我国初步探索的图书馆参与社区建设的尝试结果看,此项建设至少存在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图书馆参与社区建设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化进程达到一定阶段时的要求,也是面向新时代进行城乡现代化建设的具体方法。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经济体制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入,社会转型也缓慢开始。在社会稳定、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社区建设已经成为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新世界中国改革的重要途径。社区建设不仅需要政府和相关文化部分的大力推广,更加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可以说没有足够的社会资源作为支撑,图书馆服务社区建设的计划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其次,从图书馆的角度看,参与社区建设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一个备受瞩目的社会文化机构,图书馆的主要职责就是提供公益性的服务。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这就使得图书馆的经费同计划经济时代下的资金来源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社会各界的资源成为图书馆得以维系的重要基础。对于图书馆而言,参与社区建设是其关注社会需求,根据需求改变自身和调整自己的一种方式,只有不断地参与到社会中,才能提高其对社会的适应力,并且由此获得社会各界的信任和支持,得以不断推动图书馆发展。对于图书馆而言,参与社区建设是为公众服务的一种方式,这项服务工作只要能够做好,图书馆的社会知名度也就会逐步攀升,图书馆就会获得更多人的支持,在足够资金的帮助下,图书馆的社会服务质量也会越来越高,进而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获得更高的知名度,如此便形成了良性循环的态势。
二、图书馆参与社会建设探索阶段的基本情况分析
从全国各地图书馆参与社区建设的状况看,由于相关的理论和模型还没成熟,各地开展的建设活动在广度和深度上大有不同,各图书馆和各社区在建设过程中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程度也存在很大的不平衡。对于原先已经进行过教育方面的工作的图书馆而言,由于有足够的经验和良好的资源,因此只需要将参与社区建设作为其服务的一次拓宽或者是服务手段的一次创新即可,这也就使得这些图书馆走在图书馆参与社区建设最前沿。通过近几年的探索,他们取得的成绩是被所有人所承认的,很好地起到了先锋带头作用。但是也还存在部分数量的图书馆,由于重视程度、资金资源等方面原因,对于社区服务建设并不是那么积极主动,在建设过程中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开展活动也是为了应付上级的要求,这样做的结果可想而已,成效也就几乎为零。
对于我国图书馆参与社会建设工作而言,探索阶段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有些图书馆急于求成,照搬抄袭。由于各个图书馆的资源和主要优势并不相同,各图书馆就必须要根据自己的优势来为社区提供服务,这是整个建设过程中必须要遵守的原则。图书馆在了解社区居民和自身实力的基础上,就会重视调查和研究服务对象并做到区分,然后积极地寻找到服务对象对文化的需求点,然后有目标地开展各项工作。
三、我国目前图书馆参与社区建设主要问题分析
处于社会转型期,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在不断增快,图书馆参与社区服务也从一开始的自由发展向目前的自觉发展,由经验型建设向科学型建设转变。这一转变进程进行快慢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思想解放程度,观念更新速度和创新意识。在认识到图书馆参与社区建设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考虑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如若不解决,必然会导致图书馆社区服务工作的开展遇到巨大的阻力。从各方面实践来看,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三点问题。
1.缺少长远的规划
从总体来看,各地的图书馆对于社区服务建设工作都表现的热情无比,各项社区服务活动也非常顺利地开展,社会各界人士对图书馆的评价也越来越高。但是从众多图书馆的发展情况来看,不少图书馆对于社区服务还是没有形成做长远的规划,没有宏观的把握,也没有将其纳入到发展的总体计划中,还停留在被动建设的阶段。
2.思想解放程度不够
全国各地的图书在社区服务建设这方面开展的活动很不一致,这种一致主要是图书馆的本身实力和服务水平不一致导致的;同时图书馆提供的服务社区项目也千差万别,内容参差不齐。追究其主要原因,除了地区经济条件限制外,部分图书馆领导思想不够开放,对于图书馆的认识还停留在借阅图书的阶段,没有认识到参与社会服务的重要性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对于图书馆的社区服务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投入的力度和资源也不够,最后就使得图书馆参与社区项目活动开展得非常少,个别图书馆几乎没有开展过。
3.活动缺乏创新性
尽管不少图书馆在开展社区服务建设过程中积极开动脑筋组织活动,为各地图书馆树立的榜样,但是从目前全国图书馆参与社区建设的情况来看,多数图书馆在开展活动和项目上形式相当单一,手段和方法也大相径庭,创新型的活动较少,这都反映了我国的图书馆参与服务社区建设在探索阶段的对社区需求了解不够深刻的问题。
四、推进和深化图书馆服务社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1.提高图书馆服务社区建设的重视程度
目前有一部分地方图书馆对服务社区的重要性并没有充足的认识,开展的社区服务活动都是被动开展的,只是随着全国的口号在举办活动。这些图书馆的领导并没有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服务社区建设是使图书馆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履行职责的重要需要,只有积极参与到社区建设中去,同社会各界人士处好关系并得到他们的认可,才能为图书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外部环境,这能最大程度地展现出图书馆的职责和巨大的社会文化价值。目前我国的图书馆服务社区建设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各方的理论研究并不充足,许多实践还需要时间来检验成效,也需要足够的时间来总结问题和提供理论依据,但是对于图书馆服务社区建设一定要重视,在思想观念上一定要尽快转变。
2.积极了解和满足社区发展过程中的精神文化需求
社区建设一方面是人们物质生活建设,另一方面也是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目前整个全国都想着小康社会在不断发展,城市也在快速建设学习型社区,物质生活得到一定满足的人们对于文化需求也就会越来越迫切。目前各地的社区建设也开始向着这个方面倾斜,积极开展各项服务和活动,以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从这当中得到启示,图书馆也应该转变观念,不要仅仅从图书馆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更加需要从社区、社会的视角来看待他们对图书馆的要求。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区服务建设工作必将成为社区的重要工作,社区对于图书馆服务社区,深入社区,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有更高的要求,图书馆也就不可能回避这些要求。所以对于图书馆而言,就要化被动为主动,自觉走进群众,了解群众的需求,找到贴近生活的元素,在社区服务建设中提高自己建设理念,从居民的需求、社会的要求来重新定位图书馆的服务工作,这样才能形成社区文明共建、资料共享的目标。
3.完善图书馆服务社区建设评价体系
图书馆服务社区工作能否做好、能否长期坚持,仅仅靠图书馆是不够,更需要监督人员做好自己的工作,尽快完善评价体系,对图书馆有一项准确评估的标准。这个时候就需要将服务社区建设作为图书馆一项专业性的、经常性的工作。当图书馆服务社区工作成为一项基本工作之后,就能够保证服务社区建设成为一项常规性的工作,并且完善的评价标准也使得这项工作有改进的依据,保证了此项工作能够扎扎实实地进行下去。
五、小结
对图书馆服务社会建设工作的意义进行了分析,简要概括了我国此项工作的开展存在不一致的现状,然后针对当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缺乏长远规划、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和创新意识不够等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要从提供重视程度,积极了解居民需求和社会需求并满足和完善评价体系等三个方面来推进和深入图书馆服务社区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新廉. 社区图书馆建设论析[J]. 河南社会科学,2006,(5).
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农村人口结构急剧变化,部分地区非户籍居民大幅度增加,社会融入问题凸显;部分地区出现农村“空心化”,农村“三留”群体持续扩大;农村利益主体多元,农村居民服务需求多样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难以适应,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这种背景下,强化农村社区建设,有利于推动户籍居民与非户籍居民和谐相处,促进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与农村居民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相互衔接,增强农村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包容性发展。农村社区的基本属性是社区成员的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建设是依靠政府和社区的力量,整合农村社区资源,完善农村基层各项服务设施,增强农村社区各项服务功能,促进农村社区各项服务事业协调发展。农村社区建设内容包括健全社区组织、发展社区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完善社区社会保障体系、改善社区生产生活环境以及调解民间纠纷等。农村社区建设属于社会建设,农村社区是该社区成员的生活共同体,这就必须把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放在突出的位置。农村社区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大致包括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养老保险等等。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中,首先要保证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以利于迅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与此同时,在配置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时,应当贯彻因地制宜原则,从各地区实际情况出发,没有现成模式可以搬用。
农村社区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配套工程。伴随着新型城镇化向纵深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必然要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2006年以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国已有不少农村、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都加快了社区建设。新型的农村社区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正是在这种背景下,2015年6月,中央了《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实践证明,农村社区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配套工程。”农村社区建设依靠全体居民,整合各类资源,强化社区的自治服务功能,促进农村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文化素质,努力构建新型乡村治理体制机制。新型农村社区既不同于传统的行政村,也有别于城市社区,它是由一个较大的行政村建设而成的,或由若干行政村组合起来,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建设而成的。首批建成的新型农村社区,一般都是位于人流、物流较为便捷、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是简单的村庄合并或人口集聚,而是营造一种新的生活共同体,让农民过上类似城市人的生活,享受类似城市人的公共服务,实现就地城镇化的目标。这是一种无形的城镇化。农村社区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全方位消除城乡间的本质差别,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这种新型城镇化可以做到不把农民迁入城镇,而是把“城镇”植入乡村,可以称之为无形城镇化。推进新型城镇化不仅要重视进城农民工的市民化,把农民工化为市民,也要着力推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实现就地城镇化(即无形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过程,并不完全是人口和产业向城镇的空间转移,还包括用城镇生产生活方式来改变农村。与其相联系,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重点解决农民的就地就近城镇化问题。这样做既可以降低城镇化成本,又能符合农民的意愿,也不会造成日益严重的城市病。既不必进城,又能享受城市文明,就是农村社区建设的真谛。
伴随着村庄改造成为新型社区,农民也就转化为社区居民。这不仅仅是身份上的转变,更主要是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的转变。“村改居”是新型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的必然结果。农村社区建设的重点是社会建设,但是,经济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基础,农村社区建设的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发展的程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农村社区建设和农村产业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农民生产与生活方式转变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以及农业现代化同步提升有机结合起来。农村社区是农民就地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产业园区是农村社区的重要支撑。有了可以容纳农民充分就业的高效益产业园区,农民才有可能在农村社区安居乐业,逐步把生活水平提高到接近城镇居民的程度。这就要求把产业园区规划与现有产业基础以及农村社区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每个产业园区都应当从实际出发,选准主导产业,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随着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农业的功能呈现多元化的特点,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文化需求、健身需求等等。农业功能拓展得越充分,农业资源开发得越全面,农业产业体系就越健全,农民增收的渠道就越通畅。农业的首要功能是食品农业,是从农业中从事植物性产品和动物性产品生产的特殊部门派生出来的,为的是满足城乡居民的食品需求,通过发展鲜活农产品,直接供应城乡居民,被称为“菜篮子”、“果盘子”、“奶瓶子”;其次是生态农业,是从农业所特有的调节气候、净化环境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派生出来的,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促进人居环境的改善,让城乡居民清晨能呼吸到新鲜空气,白天能看到蓝天白云,晚上能仰望满天星斗;再次是休闲农业,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让城乡居民旅游、观赏、度假等等。通过这些途径,促进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有机结合。
新型城镇化的模式,既不是纯粹的城市,也不是纯粹的乡村。新型城镇化应当是在克服城乡分离的同时,实现城乡融合或城乡统一。现代城市注重园林建筑、城市绿化、森林公园,建设园林城市,除了解决城市绿化问题,还应该通过将乡村元素植入城市,使城市获得家园感。城市人对乡村的回望,告诫人们,在农村社区建设中,一定要注意留住“乡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一些农村地区大拆大建,照搬城市小区模式建设新农村,简单以城市元素与风格取代传统民居与田园风光,导致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必须引以为戒。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农村社区建设既要注意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又要重视乡土味道,体现农村特点,保留乡村风貌。未来城市与乡村的生态,既不是纯粹的乡村,也不是纯粹的城市,而是两者之间的相互融合。无论是乡村人渴望城市,还是城市人回味乡村,都意味着这两者对于人而言,都有同等的重要性。当今生活于城市的人,往往通过园林公园和园林筑造,为自己营造乡居生活的幻境,留住乡愁的思绪。与此同时,现代城市中的“园林城市”理念,其目的不仅仅是简单地解决城市的绿化问题,而是要借助将乡村元素植入城市,使城市获得家园感。如何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留住文脉、记住乡愁,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在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个性,凸显独特性。要着力培养特色文化村,充分发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和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产,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把历史文化底蕴雄厚的传统村落,培育成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特色文化村。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发展各具特色的农村社区文化,丰富农村居民文化生活,增强农村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特别是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把特色文化村打造成为弘扬农村生态文化的重要基地。我们要注意保护古村落,尤其是保护好“景观村落”。“景观村落”的特点是:有优美的山水环境、上百年的建村历史、一定存量的传统建筑和人文景观,村落的布局与自然和谐共融,不仅构筑了一个有利于子孙后代和谐生存繁衍的社会空间,而且营造了一个富有诗意和哲思的精神家园。它们在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中,承载着村落乃至农耕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丰富历史信息。
(作者系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