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阳光体育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阳光体育是我国体育教育行政部门在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以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为主线,围绕在短期内提高学生体质健康为目标,全面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步骤。我们现在在思想上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存在着很多偏差,寻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正确理解阳光体育运动。在探讨阳光体育推行模式之前,首先要把握阳光体育的内涵和本质。什么是阳光体育?阳光体育的性质是什么?二零零六年十二月,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下发《关于开展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为切实推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把"健康、运动、阳光、未来"作为其宗旨,通过体育教学,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使85%以上的学校能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掌握至少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这就是'阳光体育'一词的由来。可以说,阳光体育运动是目前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状态,它应包含以下三个本质维度。
一、阳光体育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创新模式
阳光体育不同于其它体育概念,它的特殊本质就在于它是阳光的体育。在阳光体育一词中阳光是体育的前置定语,以修饰体育。阳光代表的是健康、热情、开朗、积极、向上。它不仅仅是指让学生走到阳光下、走向操场,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本位"教育理念。学生本位体育课程模式强调以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安排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程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让学生真正爱上运动,自觉增强体质,构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气,培育积极的自我价值感,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有利于学生体育锻炼意向的形成,为培养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二、阳光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种阳光思维模式
首先,体育与教学环境、体育活动与学生之间协调、和谐发展的一种思维模式,其本质上来说就是意识阳光。其次,从事或参与阳光体育者要具有意识阳光。体育教育在教学情景、教学模式等方面不同于其他课目,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更多的直接接触,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永久的。因此,体育教师的态度品质对大学生运动素质、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明素质的协调发展意义重大。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各种优良品质和心理 素质传递的桥梁,对于营造最佳的教学心理氛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体育教师需用"阳光"心态,最大限度地了解、宽容、善待学生, 成为学生快乐健身的指导者和良师益友。
三、 阳光体育是构筑学生阳光精神家园的路径
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正越来越广泛 地渗透进中职学校。跨入中职学校校园的学生,,由于没有上更好的学校或在新班级中失去原有的中心位置,以及理想中的学校生活与现实的巨大落差等原因,许多大学生感到强烈的失望、迷惑和自卑。激烈的竞争、繁重的课程、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多数学生在短暂的轻松后很到压力和紧迫感;陌生的环境和人,在生活上的不适应,使得学生深深地思念父母家人和往日同学,由此也产生诸多的不良情绪。不良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危害极大,在压抑、紧张、焦虑和恐惧等消极情绪的长期作用下,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容易罹患各种传染性疾病,同对内脏器官尤其是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受到影响,易导致高血压、冠心病、消化道溃疡等疾患。强烈的情绪反应和持久的消极情绪还会影响到神经系统的功能,破坏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的平衡,使人的认识范围变窄,分析判断力减弱,失去自制力,严重的甚至会引起精神错乱、行为失常和神经症等。调查表明,中职学校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和疾病大多与持久的消极情绪有关,如神经衰弱的病因,就和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情绪状态有直接联系。个别学生还因无法调适、消除不良情绪,长期于苦闷、压抑、抑郁等状态中,感到悲观、痛苦,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学习和生活,甚至会走上自杀的道路,酿成悲剧。因此,不良情绪是学生的敌人,它不仅会引起生理疾病,而且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和障碍,危害极大。阳光体育的核心观点是"健康、运动、阳光、未来",在丰富多彩的阳光体育运动项目中, 个人类锻炼项目更有助于中职学校学生增强自我概念,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学生成为了活动的主体,能动地将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结合。而且体育锻炼是以兴奋和充满活力为特点的活动,不仅要求锻炼者富有感彩的全身心地投入,还为锻炼者提供了体验到控制感、成功感和竞争感的情境。在此情境中,锻炼者为了完成特定目标或任务,会积极动员并协调运用生理、心理的资源与力量,努力克服身体、心理上的惰性,克服恶劣的自然现象的干扰。当通过重重压力和磨难达到既定的目标或取得比赛的胜利,锻炼者不仅磨练了自己的意志、毅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也会产生内心的愉悦,增强自信和对个人幸福的满意程度,从而正确地认识自我和正视现实、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概念;学生们在体育活动中必须服从裁判、尊重观众、团结同伴,学会控制自己的需要与动机,学会延缓需要的满足,学会解决动机斗争的矛盾。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交往中的社会公约和团体规范意识,加强自身义务感和责任感。学生在阳光体育教学的影响下,体会自己身体状态变化的每个阶段,无论是艰苦或甘甜都成为一种成长经验;对自己变得更有信心,更加独立,这不仅是一种学习过程,在学习的同时锻炼了他们自我设计、发展和实现的能力。对自己掌控的越多人就会更加有信心也更加独立;学习者变得更像他喜欢做的那种人。按照自己对自身的了解安排学习,阳光体育运动的参与者"乐在其中",从而驱散了不良的情绪的困扰,保持心情愉快、舒畅、开朗乐观,把体育运动中的阳光带进学生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杨培基、冯唯锐、徐蕾、李钟香,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现状调查【J】,体育教育,
2009.11,(3):68-70
【2】董新军、曾红卒、李倩、潘明英,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与干预措施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6):101.103
关键词 阳光体育;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发展
1 前言
现在的学校教育对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缺乏必要的重视,这就使的一些学生健康状况出现问题,例如:体重超标,肥胖学生比例明显越来越大,学生的近视率急剧提高等问题越来越严重。阳光体育就是针对这些问题在阳光教育理念基础上提出来的,它的目的就是促进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提高身体素质。阳光体育通过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到阳光下,参加各种体育锻炼,通过这些活动,掌握一定的体育技巧,从而养成终身的习惯,这样才能增加适应社会的能力,才能为我们追求健康的生活目标提供保障。
2 阳光体育运动的现实意义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关系到一个民族是否能够强大的基础。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主人,千家万户的幸福和未来国家和民族的强大都与他的健康成长息息相关。但是,目前我国青少年的健康状况已经下降到不容忽视的阶段。通过我国前后五次的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表明,近二十年来,我国青少年的健康体质在不断下降,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解决青少年健康问题迫在眉睫。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3 高校体育教育现状
目前,从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主潮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可以看出,我国在高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理念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高校体育教育指导思想也从原来的增强体质转变到现在的终身健康。虽然有一些高校在具体的体育教育问题上做了很多的改善,并且初具成果,但是就目前现实状况来看,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的主导思想还是以技术教学、技能培养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教学形式、方法和统一的考核标准,这样并不能引导学生产生健康锻炼的积极性,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学生的整体素质明显的下滑,尤其是对于大三和大四的学生来说,体育锻炼已经不在是教学的一部分,学生们又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就造成了身体素质明显下降,对未来的工作要求造成极大影响。所以,只是形成教育理念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素质教育,才能更好的培养适应社会的现代化人才,对社会的发展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4 高校体育教学中推广阳光体育理念
阳光体育运动是在需要在良好的舆论氛围中开展的,阳光体育理念是以人为本,它的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自强自立、具有健康体魄的综合性人才。在本质上,体育教学中的阳光教育与素质教育理念是一致的,目的都是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个性的发展。高等学校要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不仅要鼓励学校师生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还要通过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的好处,影响周边社区和社会团体,使他们也积极参与进来。
高校推广阳光体育运动理念必须要做到这四个方面:①转变体育教学理念,科学认识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性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③建立统一的活动课程体系,让师生共同参与④完善体育课程理念,使阳光体育运动日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认识到阳光体育运动在改善学生体质方面的独特作用,这样才能确立科学的素质教育理念,抛弃原有的应试教育观念。学生自身也要认识到阳光体育运动对健康的促进作用,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和价值观,并积极的参加到阳光运动体育中来。
一个人能够成长、成才的重要物质基础就是身心健康,只有在拥有健康的体魄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的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才能拥有自己的幸福生活。高校人才培养的合格与否与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好坏直接关系。对于现在青少年体质连续下降的问题,我国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高度重视,在全国各地鼓励青少年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这表明青少年身体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性问题。所以,高等学校教育作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阶段,应该确立体育教学"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调整和改进教学结构,更新体育教育观念,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体育教育思想认识水平。先进的体育管理理念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改革实践的方向。因此,高校体育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理念,为学生未来担负国家重担提供前提和保障。
在学校课程的设置中要注重突出教师指导性和学生主体参与性,以高校教育的形式促进全体学生参与和实践"阳光体育运动"。在学校中体育活动主要有学科性体育锻炼和课余体育锻炼两个方面组成,其中课余体育锻炼又包括体育训练和课外活动,是体育活动的重点。通过课堂的引导使同学们积极参加到课外体育活动中来也是课程教育形式的一部分。
建立完整的体育课程观念,将教学、活动和比赛融为一体,在开展活动的同时获得教学理论,这是保障阳光体育的基础。要想长远的影响学生增强体质的意识,就要使阳光体育运动日常化,规范化,从根本上保障学生的体育行为。在阳光体育运动的基础上,建立整体的完善的中学体育课程体系,来解决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和矛盾。
5 结束语
将阳光体育的理念深入到高校体育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来,认真的思考阳光体育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建立现代化社会发展需要的体育课程新体系,从而提高青少年处理问题的自信心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英杰.试论高校阳光体育与终身体育的有效对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2] 杨明,李丽.关于开展高校阳光体育长跑运动的思考[J].理论与现代化,2011(5).
【关键词】中小学;阳光体育;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
1.阳光体育可持续发展模式前瞻
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根据程序,严格按照要求去建立相应的运行模式,研究系统实施过程的规律和特点,并改进和优化程序;第二,根据学校阳光体育系统运行的影响因素,从复杂的系统要素中运用统计学,根据数据建立数学模型来计算运行的结果,使用抽象的理论逻辑分析复杂的现象,总结出合适的发展模式和对应方法。由于复杂的系统和多类型的影响因素,还应该从可持续发展的的角度去考虑,寻找和搭建适合学校阳光体育运行和发展的最佳方式。
2.假设模式的建立
2.1隐形假设
学校课外活动是一个小的运动系统,系统中有学生的参与、教师课外活动指导、学校体育管理、体育场地设施、校园体育文化等构成了学校阳光运动系统,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基于此形成以下假设:2.1.1该系统是开放性的;2.1.2该系统是目标导向的;2.1.3该系统是结构化的;2.1.4该系统是规范化的;2.1.5系统是概念上的,相对的。因此,学校课外活动就是一个运动系统,或者可以以年级为单位、班级为单位,甚至可以把一堂体育课程设为一个系统。
2.2显形假设
构建阳光体育教育内容体系,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系统,同时,结合重点集中,扩大课程内容。从文化的角度来看,阳光体育教育是教育和体育教育的表现两个类别的文化整合;从社会制度的基本结构角度来看,阳光体育教育是现代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基本核心,从教材的结构系统的角度来看,阳光体育教育是主要用于群众体育在体育活动;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结构来看,阳光体育教育是体育教学课程的推广;从教育的价值取向的角度来看,阳光体育教育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自我意识和和谐的过程。
3.对建立模式的思考
3.1具有反馈环的开放模式
根据(美)韦恩:K霍伊与(美)塞西尔G米斯克尔在《教育管理学》中所提出的“教育整合模式”的引导,运用迁移理论,学校阳光体育开展的运行模式也符合该理论,可以从中借鉴和引用。学校运行系统的各要素中,如教学场所、师资条件、学生资源、课程教学、投入资金等,在各要素运行的条件下转化为有效的教育,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成果。因此,在阳光体育实施和运行下,在各要素中,如体育教师、体育场地设施、学生参与等,通过体育教师的教学和体育课外活动指导转换输出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健康的知识,一些运动技能和能力的学生,意味着可以通过不断进行调整和适应结果的反馈。
3.2具有反馈环的内部模式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以及生活教育理论,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理论,根据本地区教育目前的实际现状,阳光体育教育体系模式包含以下内容:阳光体育实施下要求学校体育要到达什么样的程度?如何进行体育运动能实现这些目标?如何组织、实施阳光体育活动内容?如何制定评价标准去评估预期目标?因此,把阳光体育教育系统模式定为:为实现阳光体育的教学目标,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完成阳光体育实施目标和内容。阳光体育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构成主要是由内容、目标、实施途径和评价体系构成。
4.中小学阳光体育可持续发展系统模式的构建
学校的系统构成非常全面和巨大,功能明显。学校如同中枢系统,控制着每一个小的系统,组成一个大的校园循环体系,每一个体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阳光体育系统是校园系统里面的一个子系统,包含有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资金、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民族特色和地域气候条件等。这些条件影响着阳光体育系统的实施和运行,每一个条件相互影响,互相共存。体育教师的指导教学过程,课外培训的过程,是构建成一个过程的知识和技能的学生个体的内部系统。结语目前,学校阳光体育实施系统还没有成熟,循环相对封闭,还有待改进和完善。阳光系统现状结构简单,实施内容单一,如政策体系问题、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参与活动问题等会影响阳光体育系统的发展,导致消极因素的产生。因此,为实现阳光体育的目标,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完成阳光体育实施目标和内容。
参考文献:
[1]林顺治.耗散结构视域下“阳光体育”生态系统发展机制的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05).
[2]刘平.“阳光体育”体育课程发展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09(06).
关键词: 阳光体育;开展;现状;合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247-010引言
随着“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活动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的广泛开展以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普通高校学校体育工作必须向纵深推进。调查区域普通高校“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状况,分析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析建立落实的长效机制,对于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水平以及学校体育工作的更进一步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1结果与分析
1.1 陕西普通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基本情况调查“阳光体育运动”自2007年4月启动以来,备受教育部的重视,为此还成立了专项督查小组负责检查和监督各个地区的落实情况。陕西省教育主管部门更是高度重视于“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在2010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分别对全省的高等院校进行了全面的专项督查,检查中了解到陕西普通高校落实“阳光体育运动”工作表现出以下特点。①“阳光体育运动”组织管理与条件保障亟待加强。在督查评估中了解到每所高校都能按照规定成立了以校长或分管校长牵头,学校各有关部门参与的学校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而且每年校领导主持召开会议专项研究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工作。学校也都制定了“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方案和细则;有完整的阳光体育运动相关活动方案、活动总结、宣传报道、检查督导、表彰奖励等相关制度和文件,并全面认真落实。但是在与一线体育教师和普通大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到“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以来,学校场馆设施、器材,生均场馆面积并没有发生较大的改观,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需要。这些现象表明陕西省普通高校落实“阳光体育运动”的实际情况与材料显示的还是有一定的差距。②体育教学改革力度不够、与“阳光体育运动”有关的科学研究不足。目前陕西普通高校体育课程都是以《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为指导纲要来就行的。在国家提出“阳光体育运动”以来,体育教学方面并没有以此进行过大幅度的改革,基本上是按部就班来组织和实施体育课程的教学和考试,这不利于“阳光体育运动”的良好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一个新概念,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目前对“阳光体育运动”的相关研究还十分有限,首先是数量不多、其次是深度不够。③课外活动和群体竞赛管理的提升空间巨大。调查了解到普通大学生并没有落实好早操制度,检查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是主要原因;多数学生,特别是广大女生和高年级学生也没有很好落实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制度。值得欣慰的是绝大多数学校都会在春季或秋季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运动会。陕西普通高校切实加强课外活动和群体竞赛管理是落实早操制度、每天锻炼一小时制度的重要手段,所以每所学校都应该认真加强管理工作。④《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执行情况。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是落实“阳光体育运动”主要的目标之一,因此做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与评价也是落实学校“阳光体育运动”重要的内容之一。目前,陕西省普通高校中有70%学校的体测仪器不能很好满足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的开展,急需更新换代;相对于早操和每天锻炼一小时制度,《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要好很多。
1.2 影响陕西普通高校良好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因素分析调查分析了解到,目前,维持“阳光体育运动”良好运行的经费不足是影响陕西普通高校良好开展该项工作最为主要原因;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运行机制和保障制度不完善落实不到位位居次位;第三,关于“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还很不够。另外,学生的健身意识差、师资力量不足、校园体育锻炼氛围不浓厚、硬件设施不足也是影响陕西普通高校良好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因素分析。
1.3 促进陕西普通高校良好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建立①加大“阳光体育运动”宣传力度。人们对于“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不足、理解上出现偏差关键在于“阳光体育运动”宣传力度还非常不够。加大“阳光体育运动”宣传力度是当务之急,宣传要有针对性,首先要做好对广大学生的宣传、其次做好学校领导的宣传、再次做好广大教师的宣传。②加强制度建设。落实“阳光体育运动”是学校体育工作中较为复杂的工作,实施过程中牵扯学校的多个部门,这需要由校级部门牵头来制定相关的制度。加强 “阳光体育运动”落实的制度建设包括:完善“阳光体育运动”保障制度和强化制度执行力两个方面。完善和细化“阳光体育运动”的保障制度、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是当前陕西普通高校落实“阳光体育运动”的工作重心。③增加专项经费投入。在做好宣传工作和制度建设工作的同时,增加专项经费投入也是十分必要的。专项经费投入主要用于改善硬件环境的建设以及相应的软件支持方面。④进一步深化体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对于实施“阳光体育运动”来说,主要是为了完成内涵建设,有效的体育课程更利于广大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项目的技术动作,完善学生体育知识的结构,这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和兴趣问题,可以用说这是“阳光体育运动”核心内容建设最为重要的环节,当前进一步深化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迫在眉睫。⑤优化《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与评价工作。《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与评价可以起到杠杆的作用,他能较好的督促每一位大学生积极进行身体素质的训练。但是,该项工作不能仅仅停留于体质健康的测试与评价方面,更应注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诊断与运动处方的制定。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学校体育 阳光体育 伤害事故 体育权
【中图分类号】 G40-01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182-01
前言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学生为对象,通过学校教育进行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包括各类学校的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1]。为使我国青少年健康成长,使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得到良好的锻炼,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等三部委于2007年4月29日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1 阳光体育背景下学生体育权利现状
1.1 学生体育权利概述
国内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体育权利的概念进行了定义,如“学生体育权利权利就是学生在校有关体育的各种活动和各个方面中所确认和应享有的权利[1]”、“学生的体育权利就是学生在有关体育活动中的行为选择的自由度[2]”。学生体育权利就是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学生在各种有关体育的活动中可以作为或不作为或要求家庭、学校、社会做出或不做出某种行为以获得利益的一种自由和资格。
1.2 学生体育权利实现的制约因素
尽管我国颁布了法律法规来保护学生的体育权利,但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侵犯学生体育权利的现象,因此学生的体育权利并未得到充分的保证和实现。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制约因素。
1.2.1 体育伤害
学生体育伤害事故是指学校组织实施的校内外体育活动(包括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和课余体育训练),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体育场馆和其他体育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3]。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制约“阳光体育”和其他体育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也是学生体育权利实现的主要制约因素。而在体育伤害事故处理中,首先要明确学校是不是学生的监护人。如果学校要对在正常的体育课或体育活动中发生的伤害事故承担法律责任的话,那么学校对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的开展就会非常谨慎,甚至取消一些危险系数高的体育活动项目。这有违我国的教育方针,也不利于保护学生的体育权利。
1.2.2 体育场地、器材数量不足
我国大部分学校的场地、器材数量有限,得不到基本的保障,因此不能满足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需求。据统计,我国小学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率为48.79%;普通初中体育运动场(馆)64.43%;普通高中体育运动场(馆)达标率为71.67%,体育器材配备达标率为72.12%;职业高中体育运动场(馆)达标率为55.2%,体育器材配备达标率为53.04%[4]。许多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学校教育规模的发展,不但影响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进行,而且影响了学生正常体育课的开展。这一方面是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学校体育中体育伤害事故频繁发生,而司法实践中过多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而判定学校支付数额越来越多的赔偿金或补偿金,因此各级学校要承受巨大的压力。为了降低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率,一些学校将单杠、双杠等卸掉,限制学生的体育活动等。这些做法使学生得不到良好的体育锻炼,身体素质逐年下降,已经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1.2.3 体育课时不足或被侵占
有研究表明:全国有18%的学校开不出体育课,22%的学校执行不了现行的体育教学大纲,近50%的学校难以落实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5]。在我国农村74万所小学、7.8万所中学中,有19%的学生没有获得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12%的学校体育教学处于随意的状态[6]。在我国学校教育中,体育课的课时不仅得不到充分的保证,而且还经常被其他课占用。尤其是毕业班学生的体育课,常常被其他课侵占,有些学校甚至干脆把毕业班的体育课取消掉。
1.2.4 体育教师配备不达标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有近40万名体育教师,其中研究生占0.8%;大学本科占31.2%;大学专科占52.5%;高中及以下占15.5%。学历合格率为75%左右,有近10万名体育教师尚需岗位培训。在一些偏远地区学校体育老师经常由其他文化课老师兼职,体育教师的配备没有达到教育部要求的标准。
2 贯彻“阳光体育”理念,维护学生体育权利的措施
2.1 加强宣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各级学校应该加强校园“阳光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吸引学生注意“阳光体育”、热爱“阳光体育”进而参加“阳光体育”活动。如利用各种条幅、墙报、校园广播、网站、校园体育辩论赛等对“阳光体育”进行广泛的宣传。“阳光体育”是学校体育,而学校体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阳光体育”也是教育,而受教育既是学生的权利,也是学生的义务。所以“阳光体育”是学生的权利,也是学生的义务。作为政府和学校,必须保障学生的体育权利。作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是他们的权利,也是他们的义务,因此他们应该认真参加体育活动,在履行自己的义务的同时实现自己的权利。
参考文献
[1] 胡泓.全日制学校学生体育权利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6(2):45-47.
[2] 教育部.200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告[N].中国教育报,2003-05-13.
关键词: 阳光体育运动 高校校园体育环境 影响因素
任何体育运动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进行的,体育运动离不开环境,没有环境便没有体育运动。创造和改善适宜的体育环境,将有助于运动员取得良好的运动成绩,同时也有助于促进体育锻炼者和娱乐者的身心健康与发展。针对全国青少年身体健康水平逐年下降的趋势,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并且要求:“提高认识、精心组织、统一时间、全面启动”,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毫无疑问,一个健全完善的高校体育环境对于确保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持久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反过来体育运动对高校校园体育环境也有促进作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本文所要探讨的就是如何通过加深认识,进一步分析高校校园体育环境的影响因素,为确保阳光体育运动持续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高校校园体育环境的概念与内涵
在讨论这个概念之前,首先必须明确与环境相关的概念。环境是指以人类生存和活动为中心的与其有密切关系的事物境况,包括未经变更的原本自然环境和人为变化与改造的社会环境两个主要方面。体育环境(也称体育运动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基础之上产生的,以人类体育运动为中心而创设的活动空间,以及与体育运动有相互关联性的事物境况。这一概念包含了体育环境系统的各要素,总体上包含着物质的环境因素和精神的环境因素[1]。
高校校园体育环境指的是在高校范围内开展体育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条件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主体就是高校体育活动,其客体包括与高校体育活动物质和精神的环境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
2.高校校园体育环境的影响因素
2.1物质环境因素
2.1.1体育教学设施
体育设施是高校体育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场地、器材设施是否科学、合理、完善,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目标的能否实现[2]。体育教学设施包括校园内的各种针对体育教学的体育馆和体育场所,比如塑胶足球场、篮球馆、游泳池等,以及与之配套的周边设施,如塑胶足球场的看台,以及周围的绿化、安全保障措施,等等。雄伟壮观的体育建筑会给人一种稳定、坚实和刚毅之感,可给各类体育运动者和观赏者带来勃发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促动。内部设计的层次分明、整洁有序、色彩鲜明,可给体育运动者和观赏者的内心带来愉悦、轻松、活泼和欢快的感觉。这些感受无疑会对体育运动者取得训练、竞赛成绩,以及锻炼者、娱乐者取得身心收益产生积极的作用和影响[1]。体育场馆的设计、布置、建设除应考虑建筑物的安全和功能外,还要突出学校的校本特色,强化运动场馆的使用率和实用性。此外,与体育教学相应数量的教学器械,比如足球、篮球、排球、跨栏架、双杠、体操垫、羽毛球、旱冰鞋等也是保证教学任务能顺利完成的关键。
2.1.2课外体育锻炼设施
阳光体育运动的目标是:使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很显然,仅仅依靠每周一两次课堂体育教学是无法满足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的,这就要求学校与教师必须结合体育课堂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并将其纳入到教学计划之中。例如结合本地实际,开展民族特色的课外体育活动,比如高脚马、荡秋千等。确保课外体育锻炼除了提高体育教学设施的使用效率之外,还可以积极灵活使用其他与体育锻炼相关的体育设施。高校校园环境可利用的锻炼主要设施有健身路径和校园自然环境。健身路径是今年来兴起的一类健身器械的总称,受众非常广泛,很适合各类身体素质的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另外,校园自然和人工环境,比如树木、草地、台阶、卵石路等以往被大家忽略,现在随着“酷跑”和“暴走”等新的体育锻炼方式的流行,这类体育锻炼设施逐渐受到重视。
2.2精神环境因素
主要是指非正式教学因素,即由各种教育因素综合形成的一种无形的体育文化环境,包括学校、班级生活中所形成的体育氛围、体育传统与风气,领导者的体育风格、体育教育理念,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体育教育中的心理气氛、师生关系、以及追求的目标价值取向,等等。良好的校园体育精神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它弥漫在整个校园的各种环境因素与群体之中,形成一种浓烈的体育精神氛围,赋予学校和教师特有的个性魅力。它将直接影响到每个学生对学校体育教育的态度、情感和行为[2]。阳光体育运动就是要求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大力推进高校校园体育环境精神因素建设,从思想认识上着手,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切实提高身体素质。
2.2.1校园体育传统与氛围
校园体育传统和氛围都是在高校范围之内经过长期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具有一定的指向性的体育环境,是校园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良好稳定的校园体育传统与氛围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增强体育兴趣,养成良好的体育态度和锻炼习惯,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2.2校园体育的人际关系
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的过程是大学生进行人际关系交流的过程,这也是体育的功能之一。校园课外体育运动大多都是集体活动,对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都有一定要求。良好沟通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愉悦的团队协作态度,对于体育运动的长期持续开展和校园文化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2.2.3师生关系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个体间、班级间、群体间、师生间的关系,特别是师生关系的协调、融洽,将产生一股不可估量的内聚力,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3]。师生关系的主导是教师,教师要充分和学生交流,认真细致地听取学生反映的问题,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以心换心。
2.2.4.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吸引人的力量。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提高学习热情和养成长期坚持锻炼的习惯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体现在:(1)渊博的学识和健美的体形。(2)对待他人和集体真诚、热情、友善、富于同情心,乐于助人,关心和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待自己严格要求,有进取精神,自励而不自大,自谦而不自卑;对待学习、工作和事业勤奋认真。(3)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开朗、振奋豁达的心境,情绪稳定而平衡,与人相处时能给人带来欢乐的笑声,令人精神舒畅。要做到这些,体育教师就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在努力提高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情商水平。
3.结语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时时刻刻都感受着校园环境的熏陶和感染,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多方面的积极影响。阳光体育运动能否顺利开展,学生体质水平能否逐步提高,高校校园体育环境的好坏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此笔者希望教育部门和高校学校领导切实加强高校校园体育环境建设,从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入手为阳光体育运动铺平道路,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孙辉.论体育环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3,(2).
【关键词】大课间;体育舞蹈;阳光;愉悦
体育舞蹈作为体育的一种表现形式和运动训练的辅助手段,在近代体育运动的发展中已逐步被一些体育项目所采用。而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古人就把音乐、舞蹈、诗歌结合在一起,统称之为“乐”。有文章记载说:“有乐而无舞,似聋者知音而不见;有舞而无乐,如哑者会意而不能言。乐舞合节,谓之中和”。
因此,本文立足“阳光体育”对小学体育教育的要求,对如何开展大课间体育舞蹈进行全面探讨,旨在落实阳光体育精神、打造阳光、愉悦体育大课间。
一、“阳光大课间”在小学体育中的意义
为促进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2006年教育部提出“阳光体育”的口号,号召广大体育教师通过实施阳光体
(下转第222页)
(上接第221页)
育吸引少年儿童走进操场、走向自然、走进阳光。这是实施阳光体育的主要目的。“健康、运动、阳光、未来”是阳光体育的核心思想,它对新时期小学体育教育提出五个要求。一是提高教师对体育教育的认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动员每一位学生运动起来,掀起学校体育运动热潮;二是通过阳光体育的实施,全面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提升小学生身体素质;三是通过实施阳光体育,规范教学行为,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四是实施“特色体育”,结合学生实际状况,将体育活动与学生学习需要相融合;五是优化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体育舞蹈在小学阶段阳光大课间中的意义
体育舞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适合小学生练习。体育舞蹈是体育基本教学的一种,将舞蹈与体育联系起来,其内容形式超越了舞蹈范畴。体育舞蹈注重在形态上保持舞蹈的优美流畅,在内在上强调体育的健身作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将体育舞蹈与本地文化联系起来,在求新求变的同时,注重体育舞蹈与本地文化相结合。舞蹈本身既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又被誉为民族文化的灵魂,是承载世界各民族传统文化符号的重要媒介,更是了解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舞蹈的肢体语言灵活多变、内涵丰富、节奏感强,简单易学,教育功能丰富,集音乐、体育、德育和美育于一身,对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将舞蹈与体育相结合,可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小学生体育素养,其德育目标主要包括:爱国主义精神,团队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劳动能力,养成遵守纪律的良好品质。而美育目标则体现在具有诗意的构思、优美的舞蹈动作、配合肢体动作的快速反应能力,充分刻画美的艺术造型,加强小学生对韵律美和舞蹈美的认识,美化小学生思想情感,陶冶小学生道德情操。
三、用体育舞蹈阳光大课间
大课间体育舞蹈是一项系统任务,教师需要通过各方面的因素来突出“体育舞蹈”这一核心概念,以落实阳光体育精神,满足小学生成长需要。
(一)时间因素
因时间限制,大课间体育活动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 教师应合理安排活动时间。课间活动前,要先预留10分钟作为缓冲,缓冲期做好体育舞蹈的准备工作,消除小学生压迫感,帮助学生尽快进入活动状态。
(二)活动方式的选择
教师可采用“组合式练习”,在应用舞蹈“元素练习”的基础上,将多个动作组合。“元素练习”是将舞蹈动作中的技巧部分加工提炼并分解成一个单独的技巧动作,其主旨在于加强学生对动作的领悟与掌握能力。组合练习则注重在技巧练习基础上加强动作连贯性,通过教师指导与自主练习,加强学生动作的圆润性,使其表现得更自然,动作更流畅。实践中,组合练习可帮助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学科特点构建教学内容。
(三)教师的引导方式
教师可采用认知教学法加强学生对体育舞蹈的认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具有较高文化底蕴,是古代人民通过长期劳动创造提炼的艺术精髓。然而,很多小学大课间舞蹈体育活动却仅以实践为主,忽略理论讲解,不仅影响学生对舞蹈的认识,也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大课间体育舞蹈活动中,教师必须要安排时间进行理论阐述,要求学生大致掌握所学舞蹈的起源和演变,这是认知教学法的理论基础。认知教学法可帮助学生了解每一个舞蹈动作背后蕴含的文化,对舞蹈动作建立更深刻的认识与感悟,进而加强动作表现力,使体育舞蹈更具艺术魅力。
(四)体育舞蹈类别的选择
教师可结合区域文化及学生实际情况科学选择舞蹈活动。选择原则以具有强大教育功能为首要条件,尽量选择民族民间舞蹈,以期在提升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使其感受民族文化,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总之,大课间活动中,教师应掌控好对体育舞蹈投入的力度与频率,在今后工作中,要进一步优化大课间体育活动,发掘其更多教育功能,确保其能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使其为提升小学体育教学质量而服务。
【参考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由于许多高校扩招的规模较大,造成高校体育基础设人均场地供给的匮乏,加之高校体育场地的管理落后等问题,造成高校大学生在校体育消费的问题日益突出。我们也很少从大学生消费能力这个基本层面来考虑体育课程的设置,有些体育项目的设置也就成为道无形的“坎”,每个大学生不得不从自身经济条件考虑面临的体育经济问题。大学生作为体育课程的主体存在的角度来讲,处于被动局面。在许多大学生眼中,高校的体育与中学的体育是截然不同经济概念,究其原因不是大学体育课程与中学体育课程的性质不同,而是在于利益推动下的高校体育社会化现象。
二、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与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矛盾分析
(一)普通高校的体育选项课的设置与大学生体育消费矛盾分析
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的设置以体育选项课、基础体育课为主要内容。体育选项课在新世纪全面改革体育课程的背景下,产生了五花八门的社会体育项目。部分高校以教学安全以及项目枯燥为由,舍去了一些群众基础好的项目,例如:体操和田径、排球等项目选项人数逐年递减,反倒像啦啦操、体育舞蹈、轮滑、网球、跆拳道等新兴体育项目的设置吸引了广大大学生的眼球。这些体验性强、时尚潮流的运动项目后来居上的背后,是高校体育项目设置社会化的取向,运动项目的自然分野,最终问题根源在于各个社会体育的项目没有进行合理有效地课程改造,脱离了高校体育课的课程性质。新鲜刺激的运动形式少不了对运动项目的包装,造成学生要负担定运动装备、器材的问题,例如:体育舞蹈、跆拳道等项目的魅力首先被体现在专业的服装与鞋,导致了过度包装现象;网球拍、轮滑鞋肯定是要大学生自己买单了,运动服装、校服难道不能形成项目技能?为体育课的运动项目消费问题同样值得反思。普通大学生生活主要依靠父母供给、无额外经济来源,一些体育项目的过度包装现象,造成了运动项目与学习体育技能间的经济矛盾。
(二)普通高校的体育课内容的设置与大学生体育消费矛盾分析
普通高校大学生对些在校的体育课程与今后的社会实际生活存在或多或少的脱离,而高校体育课程成为各专项体育教师的表演舞台,学生的主体性遭到定忽视。这是由于普通高校的体育课内容的设置没有很好的考虑大学生的心理、经济需求。普通高校的体育课内容的设置有时也误导了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理念。例如:跆拳道的项目本质是以腿法的技术对抗为主要形式的格斗技能类项群,高校跆拳道课应在实战对抗的刺激体验中来实现大学生跆拳道技能水平的提高,而有些高校跆拳道教学大纲中将品势晋级内容作为考核项目,不是完全为了形成跆拳道的专项技能,而是一种舍本求末的做法。同时,社会体育的经济要求与体育课之间形成了个别中间人的灰色利益链条。
(三)普通高校的场馆有偿开放与大学生体育消费矛盾分析
高校体育选项课程为什么设置这么多项目,背后不乏学校经济收益的考虑。学校经济收益是选项科目繁多的内驱力之一。多数选项占有场馆之利,课余锻炼办卡收费,俱乐部会费等费用,“以馆养馆”是高校体育馆通行的做法。有部分运动项目被大学生们称之为“贵族运动”。一部分不具备开课条件的新兴项目急功近利的出现在高校课堂,也导致高校选项课的校方盲从的一面。
三、对策与建议
(一)围绕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展开体育课程的设置
高校体育课程作为社会主义先进体育文化传承的工具,不仅要考虑到师资、场馆、专项本身还要重点考虑项目的设置和内容的安排是否符合现阶段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和未来社会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要求。享受高校体育文化的主体是大学生,在高校课程培养目标的解读上首先是对大学生的关注,体育教师、体育课、体育场馆都是为之服务的对象。现代体育背景下,高校更要树立服务学生的教学理念,制定切实可行的场馆开放制度,惠及学生,而非大学生眼中可望不可及的校园摆件。
(二)普通高校体育应鼓励“阳光体育”
合理利用现有校内体育资源,使高校体育项目的设置适应本校实际情况和经济情况,提倡阳光体育与健康的生活方式,反对灯光体育与非理性的体育消费理念。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就是要把广大学生吸引到操场、让他们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关键词】排舞 高校体育课程
排舞是体育与艺术、健与美高度结合的一项新兴起的体育项目,它集娱乐、运动、艺术于一体,是文明社会里的一种高雅活动。
随着社会的进步,全民健身热潮的掀起,社会出现了普及与推广排舞的热潮。处在改革大潮中的高校体育应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向多学科、多方面进行探索。当今,课程多样化又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教学内容的改革过程也是传统文化向高雅文化过渡的过程,是不可抵御的、必然的。排舞正是顺应这种形势的“启动项目”。
1.排舞的起源、特点和我国发展现状
1.1 排舞起源。排舞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西部乡村舞曲,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一种排成一排排跳的舞蹈。最先是借用吉他和拍手的方式起舞。随着时代的发展,排舞融入了国际上的多种流行元素,如牛仔、恰恰、伦巴、爵士、街舞和摇滚等舞步,在多重的舞蹈元素组合与变化之下,排舞有简单的,也有复杂高难度的,让舞者能跳出自己的个人风格,完全属于自己的诠释,这更增添了排舞的魅力,使其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1.2 排舞特点。排舞音乐是经过创编者精心挑选,大多数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流行舞曲,每支舞曲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舞码,由16、32、48、64拍不同循环节奏所组成,同一支舞曲全世界排舞的跳法是统一的。
1.3 排舞的发展。排舞, 是一种风靡世界、国内流行、老少皆宜的舞蹈, 也是未来潜力最大的舞蹈。它现已发展到3000多支舞曲, 曲目一般都是全球流行 的非常好听的歌曲, 极具时尚和流行的特质。 2008年排舞作为休闲健身运动项目引入我国,很快在一些大中城市开展起来,两年多以来已有300多万人参加排舞健身活动。目前,在中国很多城市的学校已经把排舞作为体育与艺术的教学课程在校园中推广,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2.高校开展排舞运动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2.1 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排舞具有体育锻炼的价值,排舞运动也是有氧运动。它轻身体负荷,不追求大运动量,体能消耗少。经常进行排舞练习,心血管和呼吸系统都能得到良好的锻炼,改善心肺功能,加速新陈代谢过程,促进消化,消除学生学习造成的大脑疲劳和精神紧张,对身体各系统的功能起到调节作用,从而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目的。
2.2 愉悦学生身心的作用。人的注意力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也就是说注意是受指向制约的,在翩翩起舞的过程中,其注意力必然都集中在欣赏优雅的舞曲音乐,并沿着节奏将内心情感抒发在舞姿上,并沿着节奏将内心情感抒发在舞姿上。由于注意的转移,就能使身体其他部分的机能得到调整和充分休息,所以参加排舞这项运动能消除紧张的情绪和缓解压力,使学生在优美动听的音乐、美妙的舞姿中,消除疲劳、陶冶心灵,感受到愉快的情绪,从而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能以最佳的精神面貌来面对紧张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
2.3 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排舞的教学不仅满足学生实现锻炼身体等方面的需要,还考虑到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和舞蹈素养,不断提升学生的外在气质,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做出贡献。
3.排舞课程与现行体育课程的比较分析
在现行高校体育教学中,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武术、跆拳道、田径类等课程,要求学生参与自律性及技术性较高,内容较为枯燥,教学实践证明这也是大部分女生排斥的运动项目。
形体课程在高校开展有十几年的历史了, 因为形体课程不断吸收各种流行元素, 配合时尚流行音乐, 形成各种风格的套路动作, 适合当代青年追求时尚的心理需求的因素, 深受学生的喜爱。形体课程的特点是腿脚的弹动, 身体的控制及手臂的制动, 手臂动作和步伐协调配合, 跟随强劲的音乐节奏舞动。要求学习者有一定身体协调基础和身体素质, 以及较好的音乐节奏感。这些特点也正是普通学生学习的难点, 大部分学生往往是选课时情绪高涨, 而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畏难情绪, 考试时焦头烂额, 导致了下个学期选该课的学生大大减少 。
体育舞蹈舞种分类较多, 基本步伐要求严谨, 套路动作花俏, 要求学生具备较高舞蹈基础, 而且必须由两人共同完成, 这些都给普通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而排舞是一种既可个人独享, 又可与团体共乐的舞蹈 。排舞动作简单, 套路组合简短, 对于动作姿态要求不高, 只会舞步就可舞蹈, 所以减轻了学生学习的顾虑和负担, 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4.我校开设排舞体育课程现状及效果分析
4.1 课程现状
4.1.1 以34课时为学习单位进行教学设计。高校体育课程课改,以模块为教学单位,是为了使学生的运动技能得到提高,实现教学专业化。模块的设置是为了学生学习更加系统,能在高校体育三至四年中掌握1-2项比较系统的运动技术,为以后的终身体育服务。我校排舞教学模块内容以34课时为学习单位,每34课时设置一层次,每一层次确定教学目标,评价模式。
排舞模块,在每34课时学习单元里,制订教学目标、内容,考核方法、评价标准。然后确定34课时内容上的衔接、关联,做到相互促进、不重复。既要考虑到教材的层次递进,又要顾及学生学习能力。如:排舞模块分层次教学可分为:初级班、高级班模式来分班。根据学生自身的能力和兴趣来选修,制订出学生选修不同层次的依据和标准:
初级班:喜欢排舞运动,没有舞蹈基础的。主要学习简单的队形变换,了解排舞特点,感受音乐节奏。
高级班:已经掌握基础班内容,主要学习各种复杂的动作,能根据音乐节奏跳出排舞的特点。
教师要制订好从初级班―高级班每个层次之间的关联及承接,制定好考核标准及评价标准,总的原则是高校体育课程四年选修2个项目。
4.1.2 从教学方式的体现形式上分析。按技能分组,同一班级中的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仍存在很大差异,尚须分层次教学。如排舞模块基础班分成甲乙两组进行因材施教,让悟性较高或者掌握动作技术较快的同学帮助掌握技术动作较慢的同学。使全体学生在各自的身体基础上,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作者在2010年首次在本学院进行了排舞课程的教学。面向授课对象为:大学二、三年级学生开课,体育选项课程(必修课程选修项目)的学生, 人数为 370人。一学年后,在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具体内容如下:
4.2 效果分析
4.2.1 排舞流行时尚,动作、套路简单、易学。该项运动具备流行舞蹈元素,音乐欢快,时尚,舞蹈动作简单易学, 充分展示了排舞的魅力, 让学生能陶醉在舞蹈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练习,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又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4.2.2 学校要积极提供学生展示排舞的机会。排舞具有表演性不言而喻,同样在高校给学生提供各种展示自身技能的机会会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可以利用各种活动,如技能节、运动会、晚会、学生社团等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这样既可以检验教师平时的教学效果,又可以让学生积累排舞表演的实践经验,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是宣传排舞的一个机会,是一个多赢的过程,学校应该为学生积极搭建这种平台。
4.2.3 专业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为学校排舞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对排舞专业教师提出较高要求是必须的,在任何一个课程中,教师的素质高低都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而要提高排舞的教学质量,必须从对排舞教师的素质提出较高要求开始,学校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使教师能掌握最新的技术动作、发展趋势等,为学生持续学习排舞提供保障。
4.3 排舞在开展中的问题与策略
4.3.1 对排舞知识系统的传授在高校以前甚至现在的高校中,排舞并没有得到普及,对其概念、特点和意义只具有模糊的概念,所以早期体育教学在高校的具体实施中,要注重排舞知识的灌输,要以基础为本,不能急于求成。
4.3.2 鼓励学生自发创建排舞组织,高校中的艺术体育课程普遍较少,要使排舞发挥积极作用,必须是学生自发的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活动,所以鼓励学生参加排舞组织,可以使学生在具有强烈兴趣的同时促进排舞的开展。
5.全国高校推广排舞体育课程的意义
5.1 排舞运动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审美水平。排舞是近年来受人关注的新兴健身项目,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潜力,这些也将在其进入高校体育推广体系后得到充分体现和进一步的发展。排舞符合当代大学生敢于尝试新颖、独特的新生事物的性格特征,有助于满足他们对代表美的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在排舞练习和表演中,优美的舞姿和个人表现力都需要把个人最有活力和最热情奔放的一面展现给别人,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把这种展现自我魅力的感觉带到日常生活中,展现出优雅、阳光和自信的气质。同时,当代的大学生独立意识强,社会竞争压力大,很容易情绪波动、思维叛逆等,而在参加排舞练习时,能够让人精力充沛,快乐自信,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通过一定量的排舞练习,人体肌肉的协调性、柔韧性和关节的灵活性及动作的节奏感都会有很大地提高。既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又达到塑造形体的效果。因此,在高校体育运动中开展排舞运动,将会受到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是培养大学生组织能力、社交能力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身心理健康发展,也有助于大学生现代审美意识的加强和审美水平的提高。
5.2 符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和阳光体育运动理念的推广。现有的体育教学不能满足学生对新兴体育运动项目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不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现行的体育教育改革方案中提出由“唯生物体育观”向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结合的三维体育观过渡,强调健身、健心、娱乐、竞技、文化、社会的整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多维模式相适应。同时,高校体育的人文精神构建更是把教育导向性、娱乐调节性和激励凝聚性作为主要内容,排舞的显著特点与这两大体育教育课题的研究相符合。排舞具有项目多样性的特点,从多个角度着手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接触最时尚、最现代的教学练习形式,通过多种手段提高高校的体育素质和能力。另外,排舞内容新颖、吸引力强,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对新鲜体育项目的需要和兴趣,在排舞教学中宽松的教学氛围可以摒弃传统体育课中的主要由老师到学生的单向传授运动技术技能的弊端,其中在上肢动作、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创新性可以帮助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体性、兴趣性。因此,将排舞纳入高校体育课程推广体系中,符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和阳光体育运动理念的推广。
5.3 拓宽了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排舞的内容丰富多样,动作有难有易,具有表演、娱乐、锻炼和竞技等功能,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易于推广普及的条件。排舞的发展与大众体育的发展、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成正相关。因此,它可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领域,具有广泛的社会适应性。排舞在大学的开展既迎合了新一代大学生的需求,又拓宽了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丰富了高校体育运动推广的手段。音乐与舞蹈有着天然的姻缘关系。音乐以其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多彩的风格使舞蹈的艺术表现力更加丰富动人。音乐通过自身的旋律和节奏不但增强了舞蹈情感的表达能力,而且和舞蹈的节奏融合在一起,增强了舞蹈的美感和艺术表现力。在健身排舞中,由于每支乐曲都对应特定的舞步,音乐与舞蹈真正地珠联璧合,相互映照,达到一种大众都可体验的合谐与共振。因此,在高校阳光体育运动中开展排舞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
6.我们应大力、广泛在高校推行排舞体育课程教学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变革,高校体育教育正向多功能方向发展。体育概念的内涵不断扩大,它需要不断地注入时代的新内容,高校体育教育不仅是教育人、培养人的重要渠道,而且是丰富人类文化和精神生活,完善人自身的重要手段。高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基础,高校体育教育在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在高等院校应该广泛推行排舞体育课程教学,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战略意义,是必要的、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Bill bader. The history and sp read of line dance.P.A.LWorkshop Notes,2004.
[2] 北京市体育局.北京体育局将向全市推行健身排舞.2007,06.
[3] 李洪江,尹军,刘海元,余涛.阳光体育总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37-38.
[4] 鲁志文,张玉霞.浅析形体课程在校园“阳光体育运动”中的作用[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04).
[5] 刘国信.排舞:新兴的体闲健身运动[J].海外养生,2007(6).
[6] 刘国信.走进排舞世界[J].养生大世界(B版),2007(11).
[7] 李雪梅等.地域民间舞蹈文化的演变[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8] 单亚萍.关于排舞美学价值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