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社区建设存在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十二届中国・宁波国际住宅产品博览会于11月1―5日在宁波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举行。本届住博会由宁波市人民政府、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联合主办,展出面积5.5万平方米,展位2800个,参展企业近千家。展品涉及房产、家装、建材、门窗管道、厨具、陶瓷卫浴、油漆涂料、信息家电、家私、家纺布艺、太阳能十一大行业共计4000余种展品。
经济适用房在此次展会上首度亮相,成为本届住博会的一大亮点,参观者可以在展会上了解经济适用房的位置、面积,价格等具体事宜。众多参观者反映,以往住博会多是高档商品房唱主角,难以见到适合低收入者的廉价住房,“曲高和寡,望楼兴叹”,而宁波住博会的做法尽显人文关怀。
本届在博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倡导绿色住宅,建设人居名城”为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服务百姓”的办会方针,通过全面展示国内外住宅产业产品最新成果及发展趋势,加强国内外住宅行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快住宅产业化、国际化进程,普及健康的消费理念,改善居住质量,满足市民住房需求,为最佳人居城市建设和宁波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主办方特别安排的活动形式注重展与会的有机结合,即展中有会,会中有展,以展带会,以会促展。主要表现在展会引入国际性学术会议――2007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暨第四届中国滨水城市规划国际论坛和2007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前者邀请中国工程学院院士泰斗级人物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学者,和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著名城市规划专家,围绕“更新规划理念,构建和谐社区”的主题,就人本思想与规划理念、城市管治与社区构建、物权法案与旧城更新、高效节能与邻里环境、公众参与社区组织、设施配套与住区规划等议题进行专题演讲和交流,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探讨建设和谐社区的理念和方法,进一步更新和提高规划理念,使中国社区建设尽快与国际接轨。后者是中国目前规格最高、影响最大的房地产专业论坛,已连续举办了七届,吸引了中外地产界人士的踊跃参与,其凝聚效应不断扩大,所浓缩的行业顶级智慧,为房地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论坛邀请中国地产界、金融界,学术界及传媒机构的首脑人物、专家学者、企业家,就宏观政策解读、地产金融、房地产营销、产品创新、开发模式等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讲解和交流,并对宁波房地产区域性特点及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不仅对上层提供了决策依据,也对企业内的执行层面提供有效的帮助,极具权威性,指导性;利民力度加大,“老百姓展会”色彩更加浓厚,亲民、便民是住博会历来所坚持的宗旨。本届展会除继续举办家装无忧等利民活动外,还在展会现场宣传住房保障和房地产的有关政策。
本届住博会现场发行了2007版宁波楼市图,以方便百姓购房。由于住博会的品牌效应和影响,继去年安徽等省、市参展后,今年,千里之外的新疆建设厅闻名组织了阵营强大的参观团观摩本届展会,他们还将推介众多的建设项目,给当地的投资商走出去西北地区开发带来机会。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纲要;公共服务平台
中图分类号:G62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6-0004-05
上海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简称“教育信息化工程”)是《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规划纲要》)提出的十项重点发展项目之一。
一、教育信息化工程实施的背景
通过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建设,旨在落实“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核心理念、营造“老师总在我身边”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1.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是为了落实国家规划纲要的相关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专门设置“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章节,从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三个方面描绘了国家教育信息化基本建设的宏伟蓝图。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 2020年)》(征求意见稿)对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学校信息化、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及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也制订了相应的计划。因此,上海市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注重对接国家和教育部的相关要求。
2.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是推进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在“创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中明确提出建设“以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为重点的数字教育工程”,即“加强教学软件、课件和教育资源库建设和共享应用,开展电子互动教育试点,推广电子学籍卡应用”。
“教育信息化工程”也是《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简称《智慧城市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信息化工程”中的三个示范项目组成了《智慧城市计划》的数字教育工程:即优质教育资源库的开放共享、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市民终身学习档案和学分银行系统。因此,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将满足市民终身学习的需求,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同时成为上海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和推动力。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是促进教育公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是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由之路。
自《规划纲要》颁布以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相关工作。2010年2月启动了《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召开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各种专题研讨会,形成《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之后,分别向市教卫党委及市教委处室和直属事业单位、教育部“金教工程”专家、全市所有高等院校和区县教育局、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教育厅(委)教育信息化管理部门征求意见,于2011年8月底基本完成编制工作,2012年1月正式颁布。《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了“教育信息化工程”未来五年的重点建设内容。
二、上海教育信息化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市委和市政府的领导下,经过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和政策推动,上海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规划纲要》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1.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但仍存在带宽偏低、访问速度太慢问题
教育部把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划分成“解决有无”、“普及覆盖”、“性能提高”三个阶段。上海市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上海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f简称“上海教科网”、“校校通”等项目建设,基本达到“普及覆盖”水平,正处于“普及覆盖”的收尾阶段。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效与存在问题见表1。
但是,随着上海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瓶颈问题日益显现:
(1)互联带宽偏低的问题
目前,上海区县之间的互联带宽受到100M限制,部分区县的校间互联带宽仅为10M:本市高校中仅有32所光纤直接接入高校的互联带宽大于100M,甚至还有不少高职高专学校仅2-10M:上海教育系统市级主干网络的总接入带宽为5.3G。
(2)出口访问偏慢的问题
目前,全部区县和所有高校都是自行购买因特网出口带宽,平均到每所中小学校和每位高校师生,普遍存在上网速度慢的问题。例如:原卢湾区的每所学校的校均出口带宽约3M左右,上海师范大学的人均出口带宽约50K。
(3)网络资费过高的问题
上海教育单位的平均网络资费普遍偏高,上海市在5.9万元/百兆,月,而北京市为2.4万元/百兆,月,天津市为1.5万元/百兆,月。浙江省为1.2万元/百兆,月,贵州省为1万元/百兆・月,广东省为0.99万元/百兆,月,湖北省为0.8万元/百兆,月。因此。上海部分高校目前直接购买外地运营商提供的低资费互联网接入服务。
2.数字化资源初具规模,但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不够健全
教育部把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划分成“有无”、“能用”、“好用”三个阶段。上海市的数字资源建设通过“上海教育资源库”、“上海市400所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等项目建设,基本达到“能用”水平,正处于“能用”的收尾阶段。高校数字图书馆、课程中心、虚拟实验室等建设十分普遍,所有区县均建立了教育资源中心,60%以上的中小学拥有自建的数字教学资源。上海教育资源库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总容量超过12.5T,自建资源容量占65%,整合和共建占35%,通过互联网、卫星、IPTV/数字电视等通道为本市、长三角及四川、云南、新疆等中西部地区提供服务,注册学习人数近200万,访问量达2.5亿次。
但是,随着上海学习型社会创建工作的推进,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的不适应之处也日益明显:
(1)与需求应用有所脱节
目前形成的信息化教育资源直接来自教育第一线的比例不高,与实际应用的脱节现象比较明显,应用效果不理想:学校第一线教职员工对优秀教学内容转化为数字
化资源的积极性不高,一线教师对此缺乏主动性。
(2)共建共享机制未能有效形成
市级、区级、校级信息化资源多头建设,尚未形成多方共建、广泛共享的资源开发、管理和服务机制,资源使用率差异颇大,且优质资源总量过少,相关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未得到重视。
(3)更新维护遇到一定的困难
资源更新维护常陷入“资源建设完成(吸引力最强卜+更新缓慢、内容逐步陈旧(不太吸引)无人更新、内容陈旧(不吸引)”的状况。
3.信息化应用逐步普及,但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深度不够
中小学教育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重点,形成一批基于电子白板、虚拟实验室等的具体教学应用:职业教育以数字化校园在线应用为基础,基本完成在线教学服务平台的建设:高等学校通过推进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在教学过程中增强了师生互动:终身教育通过卫星传播网、宽带互联网和教学辅导系统形成了“三合一”的教育平台,建立了覆盖全市、面向市民的市、区县(行业)、街道乡镇三级架构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
但是上述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仍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学习需求,教育信息化对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力明显不足:
(1)信息化仍可有可无、可用可不用
尽管信息技术设备已经配备到所有教育教学环节中,但是使用的作用和效益并不明显。
(2)教育教学仍以传统方式为主
教育教学方面,当前学校仍然以“课堂+黑板+书本+作业”为主,信息技术仅是教学过程中的工具,并未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4.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有所提高,但各种应用整合不够
教育部把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划分成“单个应用”、“数据互通”、“流程再造”三个阶段。上海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通过一系列应用项目建设,基本完成由“单个应用”向“数据互通”的过渡,正处于“数据互通”的启动过程。教育信息化在政策公开、中考招生、高考招生、特困生贷款等公共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如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籍信息化管理为实施学生资助、加强经费监管等提供了重要保障,也提高了教育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但是,信息孤岛现象依然普遍存在。目前根据业务需求建设的管理信息系统数量逐步增多,系统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缺乏统筹和整合。相同信息无法在相关管理信息系统中互联互通,造成相同信息多次填报、数据使用率低、准确度不高等问题。
综上所述,教育信息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推进教育现代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与信息时代对教育信息化的期望仍有较大距离。
三、实施方案
1.指导思想
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秉承“面向一线、提升服务、加强统筹、优化基础”的原则。
面向一线:以应用需求为驱动,推进教育模式的变革和创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教育信息化与学校内在需求进行有效对接,深入挖掘和调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生动力。
提升服务: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结合信息化管理的特点。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社会力量的作用,构筑便捷灵活、泛在共享、协同配合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提升教育决策与服务水平。
加强统筹:统筹整体规划,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发展重点,坚持分类指导,鼓励形成特色,推动共享应用,有效融合各级各类教育平台,建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新机制。
优化基础:优化整合上海教科网和“校校通”网络,进一步保障各教育单位之间的互联互通,构筑高速可靠、安全绿色、开放共享、持续发展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环境。
2.建设目标
到2015年,实现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的全面覆盖和教育信息资源的广泛应用,各级各类教育单位基本实现符合教育现代化要求的信息化环境构筑,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深度应用,为每一个受教育者营造“老师总在我身边”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3.建设内容
围绕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实施,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将重点抓好两个层面的融合问题:
一是建设上海市市级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上海教育信息化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强化标准建设与应用,探索教育的新技术、新思路和新方法,促进系统整合、数据互通、资源共享、服务创新,构筑符合上海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市级信息化环境,建设一个体现上海教育特色的市级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二是推进上海市市级教育信息化示范引领工程: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融合,以应用需求为驱动,促进上海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管理体制的全面变革与创新,实施一批具有引领意义的市级教育信息化项目。
4.主要任务
(1)优先发展基础设施环境
系统规划上海教育城域网的整体架构,以升级改造“上海教科网”和“校校通”网络为基础,加快上海教育城域网基础网络、统一出口、数据中心和无线网络建设,构筑高速可靠、绿色安全、开放共享、持续发展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环境,并基于上海教育城域网安全防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各级教育网络的运行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
示范项目1:上海教育城域网提升项目。完善上海教育城域网,覆盖所有的高校、职业学校、中小学、幼儿园和50%以上的继续教育学校,主干带宽达到100G,50%以上的高校校园网和全部区县级校校通网接入带宽不低于10G,学校校园无线覆盖率达到90%以上。
(2)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以上海学习网建设为基础,充分利用全社会资源,加快各级各类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构建优质教育资源目录和交换中心,有效融合各级各类学习平台和服务,推进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发、积累、融合、共享和服务,建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新机制,以跨校认证为抓手。推动各类资源共享应用,提高资源利用率。
示范项目2:上海学习网建设项目。借鉴成功的电子商务运作模式,通过“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打造上海终身学习云服务平台,鼓励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企业单位和个人共同参与教育资源的建设,为学习者提供在线学习、全网智能搜索、终身学习档案等全方位、个性化的学习服务。
(3)探索教育教学的手段和模式创新
以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和学习方式变革试验为抓手,积极探索以教材数字化、资源网络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协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新模式,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管理体制的全面融合,形成一批优秀教学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示范项目3:基于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和学习方式变革的探索项目。充分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新型的教与学模式,打造“数字课堂,温馨课堂,情趣课堂,
有效课堂”。
示范项目4:易班――上海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建设项目。建设大学生展示自我、表达诉求的交流平台和开放便捷、互动共享的学习空间,成为辅导员等开展网络思政工作的教育阵地。
示范项目5:创新实验实训中心建设项目。适应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构建开放实训中心数字化资源建设体系,构建校企合作数字化资源体系,构建创新实验实训中心管理平台。
(4)提高教育管理的服务创新
推进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规范数据采集与管理流程,构建绩效评价体系,实现教育管理电子化、管理过程科学化、公共服务系统化,全面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
示范项目6:市民终身学习档案和学分银行系统项目。建设学分银行系统、学分认证中心和终身学习档案系统,为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质量控制和评价提供技术保障。
示范项目7:上海市学生终身电子学籍卡项目。覆盖全市所有中小学生,积极探索其在校园一卡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学生公共交通优惠方面的可行性。
示范项目8:学生事务综合管理和分析系统项目,建设一套覆盖全市高校和中职学生的学籍学历信息、学生获得资助情况和学生就业信息于一体的监测和分析系统。
5.保障措施
(1)成立市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
成立上海市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拟请教育部有关司局、上海市相关委办局的领导和教育教学、教学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专家组成。其职能为组织开展教育信息化咨询工作:定期审核教育信息化重大项目;指导推进全市、各区县教育信息化工作。
(2)建立协同推进机制
明确市教委是上海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责任与统筹推进主体,各区县政府和各级各类学校是教育信息化的实施主体,积极吸引企业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完善各类信息化项目管理制度及信息化工作绩效评价制度,建立教育信息化评估体系,促进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推动标准应用与示范,建立市场准人制度,引导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的应用和推广。
(3)加强队伍建设
实施“教师的教育信息化素养与应用能力提升”项目,纳入教师培训计划,开展对教师、教育管理者、信息技术人员三类人员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涉及10万名中小学教师、2000名教育管理者和所有的信息技术人员,提高全员教师信息化素养:同时依托教师资格证申请和职称评审过程中的信息技术考试、增加精品课程评估中信息化手段使用率等来提升高校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4)确保经费支持
采用多方筹措经费的方式,保障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市教委将通过《规划纲要》的“十大工程”建设确保每年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同时。通过“上海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工程(085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解决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一部分资金。各区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做好现有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估的基础上,稳步提高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投入力度。
[关键词 ]互联网+;学历继续教育;在线学习;学习体验;支持服务
[中图分类号 ]G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6)060007050引言
学历继续教育面向所有社会成员,以成人学习者为主,是在普通教育之后进行的成人高等教育活动。当前已是互联网+时代,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实时交互性和资源共享性等特点,学历继续教育已依托互联网进行在线教学,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那么,在这种新的在线学习方式中,学习者的体验如何?影响他们在线学习体验的因素有哪些?为了深入直观地了解这些问题,开展了本次问卷调查研究。
1研究设计与实施
1.1调查目的及维度
为深入了解学习者的学习体验,更好地推进平台功能优化,提高在线学习支持服务的水平,本研究以“安徽继续教育在线”平台(以下简称“平台”)的学习者用户为对象,从下述4个维度调查分析和总结了学习者在线学习的现状。
维度1: 学习者对待利用平台进行学习的态度与动机(情感方面)。
维度2: 学习者在线学习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行为方面)。
维度3: 平台为学习者进行在线学习所提供的支持服务现状(学习支持服务)。
维度4: 学习者在线学习时所面临的挑战和新要求(能力方面)。
1.2问卷调查的实施
调查问卷借助“平台”已有问卷调查系统进行,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共回收有效问卷3 047份。
参与问卷调查学习者的基本信息如下:(1)年龄: 21~30岁学习者占65%,31~40岁学习者占18%,20岁以下学习者占13%,其他占4%;(2)学历基础:初始学历为普通高中、中专、技校及同等学力的以及大专的各近一半,分别是46%和49%,本科及以上人员131人,占总比的4%;(3)信息技术水平:从学习者的自我评价来看,大部分学习者都已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自认为非常熟练的学习者占23%,有1%的学习者表示极少接触;(4)学习地点:有42%的学习者表示学习地点在所在高校的校本部,有51%表示是在校外函授站,说明校外函授站已经成为培养学历继续教育学习者的重要场所。但有207人不清楚自己的所属,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明高校和校外函授站的管理和培养方面可能存在问题。
2研究结论
2.1学习者对待在线学习的内驱力、态度及行为特征分析1) 进行学历继续教育的内驱力影响在线学习的内驱力。1918年,伍德沃斯在《动力心理学》一书中运用了内驱力概念。内驱力在心理学词典中的解释是:“指由内部或外部刺激唤起的并能指向某种目标的有机体的内部状态”[1]。从发生学角度,即是由于先天产生的生理性需要或是后天产生的社会性需要而引发的内在动力。根据平台中学习者的特点,进一步明确了内驱力类型:(1)认知导向:为获得知识或者对所学感兴趣而进行学习;(2)学历导向:以学习作为获得文凭或者达到晋升指标的方法;(3)期望导向:通过学获得其他人的肯定,达成外界对自己的期望。调查显示,68%的学习者学习是出于对所学专业有兴趣或好奇心,为了提高自我素质和能力,而学习是为了“提高学历,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以及“为了提高目前的福利待遇”的分别占27%,为了满足家人期待而学习的仅占1%。
学历继续教育成立之初是为学习者提供学历补偿教育,大多是在职进行学习,因此,学习者的年龄大多在30岁以上,而且受当时社会发展的约束,计算机操作水平非常有限。本次调查显示,学习者的学习年龄逐渐低龄化,网络化、信息化意识和水平也较好,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也更侧重于能力导向型、兴趣导向型,而学习的动机是影响在线学习效果的因素之一。
2) 在线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方面的不一致性。学习者之间登录时间和频率有差异。37%和40%的学习者分别表示“经常登录”和“较多登录”,“偶尔登录“和”很少登录”的分别占19%和5%。而每一次登录学习,52%的学习者在1小时以下,29%的学习者在1小时以上,19%的人不确定。
可见,学习者基本能够接受在线学习的方式,而由于成人学习者大多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所以每次登录的时间有限,而利用零碎的时间学习可能导致部分学习者无法准确说出学习时间。
3) 丰富优质的在线学习资源是吸引学习者在线学习的基础。平台上文本辅导包括阶段性总结、重难点辅导、案例分析、例题解析等,在问卷中做了特别说明。调查显示,对于感兴趣的内容,1 773人(58%)选择了视频,1 816人(60%)选择了文本辅导,690人(23%)选择了在线作业,869人(29%)选择了参考资料。学习者对各种学习类型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兴趣,然而平台上已有资源大多以视频资源为主,相对单一的资源类型显然无法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的需求,这里要简要探讨一组概念,即网络课程资源与课程网络资源。前者是指通过互联网、通信设备和计算机软件进行传播和管理的课程资源,是信息技术条件下课程资源新的发展形态[2],作为资源传播的媒介,网络是中心,类似于网校里的视频课程,课程的内容和教授方式其实是传统课堂的复刻,等同于学习者进行课程视频的自学;而后者的重点是课程,网络是工具,关键是选择合适的内容切入,以恰当的形式呈现,需要教师对课程教学环节进行重新编排,而且优质的课程资源是吸引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最核心的因素。
第6期袁舒雯李翔钱丰收“互联网+学历继续教育”学习者在线学习体验研究
教学研究2016
4) 认同在线学习的便捷性,同时提出移动学习需求。对于在线课程为学习提供的便捷性大多数学习者的态度是积极的,由于成人学习相对灵活,具有社会活动频繁、集中学习时间较少等特点,而且能够支配零碎时间,有利用工作、生活或社交等非正式学习空间迅速获取当时当地最需要的知识信息的需求,而移动学习的便捷性、交互性、情境性、学习资源的数字化等特点正好能够满足这些学习需求。
调查显示,60%的学习者表示较乐意在手机或平板上进行在线学习,只有12%的学习者对此表示出消极的态度,说明对于移动学习给自身带来的便捷性大多数人比较认可,这种学习形式将是未来的趋势。
能否有网络条件支持在线学习也是影响学习体验的重要因素之一。53%的人表示“我工作和生活的地方都能用网络”,13%的人“工作的地方能用网络,但生活的地方不能”,28%的人“生活的地方能用网络,但工作的地方不能”,6%的人“工作和生活的地方都不能用网络”。从学习者工作和生活所在地方的网络情况可以看出,平台学习者网络条件基本良好,而畅通的网络是在线学习以及未来移动学习的基础。通过调查,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学习者对于因为移动学习而产生的流量费的态度有所差异(图1),说明流量资费可能会是影响移动资费的潜在因素。
图1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我能承受因为
移动学习而产生的流量费用 5) 对于在线学习的支持服务的体验存在差异性。在线学习突破了传统课堂的限制,打破了时空对教学的束缚,具有开放性、灵活性、普及性、终身性等优势。但由于其时空分离、师生分离、生生分离的教学特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别是遇到学习困难或者不适应时,会产生在传统学习中不曾有过的学习孤独感。
在调查学习者网上互动体验方面,分别有43%(1 322人)、44%(1 347人)和44%(1 337人)的学习者认为能够在网上与授课老师互动、与同学互动、遇到疑难可以找到老师帮忙解答。但是仍有19%(568人)的学习者认为互动方式不够灵活、不通畅,21%(629人)的学习者未使用过互动功能,一方面说明已有的功能在推广应用上的程度有待加深,另一方面说明学习者在在线学习时有一定的学习孤独感,对于在线学习获得及时、有效的支持服务有较高的需求。
2.2影响学习者在线学习体验的因素总结
学习者对于在线学习的积极性与初期适应性的不同,也导致了学习的体验差异:78%的学习者感觉学习目的明确、学习任务清晰,77%的学习者认为平台操作简单方便,74%的学习者认为在线考核为学习提供了便利,75%的学习者反馈平台的回溯性较强(即使一段时间没有操作,稍加熟悉,学习者仍可以自如的操作),但仍有3%的学习者对一些内容表示出消极的态度。调查表明,影响学习者在线学习体验因素中(图2),排在前面的是:疑难解答的及时性与有效性、师生及同学之间的互动频率、能够支持随时随地学习、课程内容的吸引力,而评价与考核方式因素的影响最小。
图2影响学习者在线学习体验的因素
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学习者对于增加互动频率的需求较高,这也能够说明在线学习存在一定孤独感,对于学习互动需求较高;疑难解答的及时性与有效性要求有一定的辅导教师团队能够及时的答疑解惑,如果在人员配备上无法达到要求,那么应在技术上思考解答学习者的常规性问题;课程内容的吸引力需求排在第3位,说明学习内驱力从学历导向逐渐向认知导向转变,这对内容的实用性、趣味性、针对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随时随地学习,不仅要思考技术实现,在课程资源制作方面也要思考未来从PC端向移动端转变的实现度;评价方式是指学习过程能够及时得到反馈,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纸质考试,而是实现便捷的在线考核,甚至M足学习者需要选择时间、地点进行考试。
3思考与建议
为保证学习者在线学习时拥有良好的学习体验,保证在线学习质量,为其提供优质的学习支持服务是关键。学习支持服务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不仅涵盖了提供学习者与课程内容学习相关的各类数字化学习资源、在线教学与考试信息等教学服务以及教学及管理人员提供的管理服务,而且还要提供满足其学习心理及情感等方面的支持服务。基于上述的研究和分析,结合支持服务的内容以及平台学习者的在线学习体验,提出如下思考及建议。
3.1课程建设,提供有针对性的课程学习支持服务优质、丰富、多样化的在线课程学习资源是吸引学习者进行学习,推动学习者学习内驱力从学历导向型、期望导向型向认知导向型转变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1) 资源制作:增强资源和课程的针对性。高校举办的学历继续教育大多依托普通高等教育的教育资源。从专业开设、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及教师的确定到教学的组织形式等大多源自普通高等教育,也可以说是普通高校教学的简化版。成人学习者构成复杂,其年龄层次、学历层次、知识结构、学习内驱力、学习环境等基本条件差异性很大,学历继续教育应更加侧重技能训练和实践应用能力。因此,课程资源应针对成人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制作。首先,在课程内容上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课程建议采用微课的形式,以知识点为单元制作微课,满足学习者利用碎片化时间自主学习的需求,缓解长时间网络自主学习带来的疲劳和工学矛盾,满足学习者移动学习需求;最后,资源建设应考虑开放与共享,课程和教学资料可以单独作为学习单元,也可以通过模块化、可定制的课程资源,实现高校间的合作共建,增加学历继续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2) 课程师资:更新理念,建立信息化师资队伍。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取决于采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学的教师。首先,教师应更新理念,正确看待利用互联网发展学历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和趋势以及在线学习与面授学习的关系,改变原有的定势――教师在线教学的工作不仅仅是完成资源建设与上传,还包括对课程的整体设计、教学环节的安排以及为学习者提供高水平的学习支持服务;其次,应通过严格选拔,配置高水平的专业教师,同时也可依据学术资格、相关教育经验招聘兼职辅导教师,均衡的师生比是提供优质教学支持服务的前提;最后,注重培养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在线教育方面的基本专业技能。教师应通过在线学习平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与学习者讨论并提供必要的帮助。
3) 考核评价:学习全过程记录,实现随学随测。学习者的自主学了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之外,也需要搭建有针对性和实践价值的考核系统,以便对学习效果能够时时评价,达到以评促学的效果,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首先,在评价内容上,应采取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可以对课程权重进行适当调整。而在形成性考核中,可以利用学习分析技术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以便进行全面的评价,并提供学习问题的及时反馈;其次,在评价方式上,除了传统的学校统考外,应支持个性化的方式,如随学随考(是指学习者在完成教师设定的学习进度之后,可以随时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考试可以在电脑前完成,也可以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上进行,但所有设备必须具备前置摄像头才能进行考试。考试开始后,摄像头会自动弹出,并在整个考试过程中自动捕捉考生的影像,以便对答题者与用户身份进行比对,保证考试的有效性)和预约考试(是指考试时间是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其中会分为若干的考试批次和对应的考点,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时间安排选择时间和地点)。同时为了防止在线学习流于形式,教师可以在在线教学设计中添加断点提问(即教师对提供的视频资源可以设置若干个断点,每一个断点设计一个简单的题目并给出正确答案。学习者在观看到设有问题的节点处,视频中止,问题自动弹出。如果回答正确,便继续播放;如果回答错误,则返回到上一节点)和随堂测试;最后,在评价机制上,教师可以根据难易程度、题目类型创建在线题库,教师设置作业规则,学习者完成按照规则创建的课程作业或试卷,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自由选择时间进行能力考核。在教师批阅前以及截止时间前,学习者可以多次提交作业,客观题系统将自动给出成绩,不仅让教师摆脱大量重复的作业批改工作,也保证了学习者学习效果反馈的及时性。
3.2人网建设,提供智能化管理服务支持
人网是由高校、数字化学习中心(原教学点函授站)、辅导教师团队组建的管理服务支持体系,是保证学习者顺畅学习的重要支撑。
1) 高校:建立课程与资源评定标准和考核制度。为保证课程与资源的质量,让优秀的课程资源获得应有的评价,可以制定一定的课程评定标准,将优秀课程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学习目标和就业需求挂钩,而不仅仅是从名校名师和学习者偏爱程度来评判课程。而高质量的课程标准以及严格的课程考核标准,也是课程结业证书和学分认证可靠性和权威性的保证。同时,应制定相关的管理标准和规章制度,确保资源、课程、人员、设备等方面符合自主学习的需求。
2) 数字化学习中心:学习者学行为数据采集与分析。适当的、个别化的、智能化的学习支持服务是提高在线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首先,推动高校函授站点转型升级为数字化学习中心,通过整合资源提升各地学习中心综合服务能力,共享学习中心数字化资源,形成合力,成为当地的导学中心与教学支持服务中心;其次,数字化学习中心应能对学习者的应用数据进行技术分析,根据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动态组合碎片化的教学视频,智能调整课程的学习路径,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 [3];最后,以学习中心为基础,通过学习者学习行为的大数据,实现资源的智能推送、智慧课堂以及O2O教学的常态化应用,实现个性化学习和分层化教学、智能化支持服务,最终实现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按需(学历与非学历)学习。
3) 服务教师团队:提供技术和日常管理服务。组建管理服务教师团队,技术人员在功能和技术支持上进一步研究在线学习的虚拟技术、移动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移动协作、虚拟学习创设、在线答疑等支持服务系统开展研究,增强师生交互的便捷性、学习资源的推进、学习场所的真实性、学习工具的实用性等研究 [4]。教师辅导团队将及时跟踪学习者学习过程,掌握学习动态,及时督促其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做好服务工作。3.3虚拟学习社区建设,提供情感支持服务
在线学习时获得持续、有效的情感支持是影响学习者在线学习效果和体验的重要因素,而在线学习并不是完全取代传统课堂,应对线上与线下两个课堂的功能进行重新安排。打造虚拟学习社区是实现“课堂翻转”的重要结合点。
1) 融通两个课堂,实现课堂翻转。在互联网+时代下,可以用网络的形式将学习支持服务的环节补齐,但面授课在增强学习者归属感、进行实践操作和答疑、激发学习内驱力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需要探究教师通过线上网络教学和线下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在线教学与面授教学“两个课堂”的有效融通,实现O2O。
学习者通过线上课堂将被动接受知识“翻转”为自学内容,主动参与在线学习活动,并针对课程提出疑问,这需要建立相适应的信息反馈系统,方便学习者自主进行查询(学籍、课程、考试信息)、互动(论坛、IM即时通讯等),增加学习者在线学习的归属感,减少学习孤独感,教师和学习者共同组成了一个虚拟的网络学习社区。
面授课堂为师生提供面对面的交流机会,教师的职能由单纯的讲授知识“翻转”为引导学习者互动讨论、进行问题答疑,这能够满足学习者和社会多方面的需求,两种课堂的融通才能真正做到深度学习、主动学习和探究学习,实现“翻转课堂”[5]。
2) 构建专业的远程呼叫中心。设立远程呼叫中心,采取专兼结合的方式从各地学习中心选拔、培训一批具有较高专业素养、较强服务精神的学习顾问。以四通八达的网络平台和数字化的学习中心为支撑,以远程接待呼叫中心为主体,组建一支规模庞大的专业化、信息化远程接待服务团队,制定统一的工作规范和服务标准,设立统一的服务热线电话、网上综合远程接待中心,为学习者和各数字化学习中心的教师、管理人员等提供人性化、个性化的全天候一站式支持服务。
3) 学习成果认证,畅通终身学习通道。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有效纳入到虚拟学习社区中,不仅能够为其学习过程提供支持服务,同时能够对其学习成果进行有效认证,实现在虚拟学习社区中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之间的相互认证、积累、转换。构建学历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
4Y束语
在新时期,紧抓互联网+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思路,利用网络落实教学环节,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提供有效的支持服务,创新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和新理念,打造新型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充分融合[6]的课程共享平台,才能有效促进真正地开放共享,在保证学历继续教育教育质量的同时,促进学历继续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传鼎.心理学词典[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38.
[2] 祁志敏.高校教师对网络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利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151154.
[3] 王永固,张庆.MOOC:特征与学习机制[J].教育研究,2014(9):112133.
[4] 王红艳,胡卫平.中国在线学习研究现状与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2013(8):3034.
[5] 陈肖庚,王顶明.MOOC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特征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11):510.
[6] 谢明凤.基于网络学习平台和知识本体应用的远程课程资源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3(5):7887.
Research on learners′ online learning experience of
“internet + continuing education”
Yuan Shuwen,Li Xiang,Qian Fengshou
(Anhui online courses service center of continuing education,Anhui Opening University,Hefei,Anhui230022,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