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社区建设的建议范文

对社区建设的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社区建设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社区建设的建议

第1篇:对社区建设的建议范文

一.改变社区管理意识

社区工作者对社区的管理应摒弃传统的“居委会大妈”式的管理,应为社区的发展制定科学的计划,提出合理创新的思路,稳步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开展。社区居委会应认真筹备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不能再盲目的以完成任务的心态来组织社区文化活动,对与社区文化活动开展相关的因素应考虑更加齐全,准备更加完善,如合适的场所、硬件设备和人员等。社区工作者在组织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时,应努力为社区文化的建设创造更多的条件,积极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性,不能再让社区文化建设流于形式。政府、社区和居民都应真正理解社区文化的含义,明确各自的责任和分工,了解开展社区文化的作用,认真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为营造和谐、友爱、安宁、高尚的社区文化而努力。

二.健全社区管理机制

在社区管理中,健全社区管理机制是开展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环节。社区是居民自治的组织,应充分发挥居民的主观能动性,成立相应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明确其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责任,并由专人负责,也可以将社区文化工作的内容和社区文化工作的职责以制度的形式规范下来,使社区文化工作的开展有据可依,有理可依,避免在社区文化工作开展过程中出现责任不清、分工不明的问题。同时还应大力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热情,让居民在社区中的主导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让他们参与社区文化管理,由他们制定社区文化活动的计划和方案,引导社区文化工作的发展向这满足居民需求的方向发展,形成一种与社会文化发展趋势相一致的社区文化管理机制,保证社区文化建设的有序发展。

三.因地制宜,以人为本

社区文化活动是在社区中开展进行的,面向全体社区中的居民的一种活动。所以,要想发展好社区文化工作,就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原则。社区工作者在组织社区文化活动时,一定要考虑本社区内的环境、风俗习惯、地方特色、所处地域特点、经济发展的水平等因素,因地制宜的开展适合社区居民的社区文化活动。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一定要从社区居民出发,了解社区居民的年龄分层、居民从事的行业分类、居民的习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有针对性的根据居民的实际需要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比如某个社区的老年人比较多,社区工作者就可以根据社区这一现实情况多开展一些与老年人有关的社区活动,根据老年人自身的喜好,开办一些社区的艺术班,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社区文化活动还要采取居民乐于接受的、适合居民思想道德观念的形式来开展,若是社区文化活动所倡导的价值观背离了社区居民的主流价值观,那么这个社区的文化活动就会难以持续开展下去。

四.整合社区资源,合理利用

社区文化建设想要得到快速的发展,那一定要学会“借力”,所谓“借力”就是指社区工作者应学会合理利用社区中的资源,借整个社区之力来实现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那么在发展社区文化之前,社区工作者一定要充分整合社区资源,对自己社区的资源有一个全面而清楚的认识,这样才能在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中合理利用社区资源。社区中可利用的资源有很多,比如社会影响力很大的居民、学校、图书馆、电影院、某单位的大型会议室、照相馆等,这些都是社区中可用的资源,社区可以出面去联系这些社区资源,将社区文化建设的工作与这些社区资源联系起来,为社区居民谋福利,比如辖区内的居民可以免费使用图书馆、看电影可以打折,组织大型活动的时候可以借用某单位的大会议室等。社区中可用的资源有很多,就看是否能够被好好的利用起来,社区资源在促进社区文化建设中发挥的功能不可小覷。

五.适当运用激励手段

在社区文化的建设中,适当使用激励手段有利于加快社区文化建设的进度和步伐。对社区工作者而言,他能够如期按照社区文化建设的计划完成工作任务,就可以由社区出面对其进行物质或者经济的奖励,表示对他的工作成果的认可,以此充分调动他的积极性。对社区居民而言,如果他对社区文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时,社区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对其进行表彰,也可以采取其他形式的奖励,使居民的个人价值和成就感得到充分体现,激发他对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的热情,以便更好的投入到社区文化建设的工作中来,为社区文化的建设添砖加瓦。

六.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

社区文化活动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是社区居民的参与,社区居民是社区文化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社区文化的感受者。社区文化的建设,依赖于社区居民的努力和贡献,所以社区工作者在组织社区文化活动时,一定要让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这样才能更好的加深社区居民之间的了解,使居民重视对社区文化的营造,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邻里友爱的社区氛围。只有让居民切身参与到社区文化的建设中来,才能推进社区文化健康、稳定的发展,才能有助于帮助社区居民形成与社会主流所倡导的一致的价值观,从而为社会的稳定发展打好基础。

七.开发资金支持系统

社区文化的建设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作为保障,缺少资金支持的社区,难以开展具有持续性和富有成效的社区文化活动。我国社区目前大都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所以想要健全社区文化的建设,就一定要解决资金短缺这一问题。开发社区的资金支持系统一定要根据各社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各社区居委会首先应找好自己的定位,社区居委会才是社区管理的主导部门,不能总依赖于政府提供的少量的资金支持,社区工作者应利用社区固有资源,开发新资源。社区首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内部资源,从社区内部寻求资金支持,利用社区内居民和企业的优势,为社区引入资金。比如社区可以和其辖区内的驻地单位进行合作,寻求长期的资金支持合作,作为交换,社区可以为其提供一些便利,比如免费使用社区文化活动设施,或者是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为该企业带来一些社会影响。社区也可以成立一个文化专项基金,将本社区的文化特色宣传出去,寻求更多的外部社会力量帮助。社区活动资金的开发不仅要开源,也要节流,社区工作者应按月、季度、年这三个时间节点,制定尽可能详尽的资金使用计划,将社区有限的资金合理分配,严格控制资金的审批程序,制定专人负责,把握社区资金的流向,为社区文化建设的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八.提升工作人员专业化素质

社区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也是目前社区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社区可以自己组织培训,也可以联系相关政府部门请求提供支持,请来专业的老师,根据社区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现状,分阶段的对社区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培训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加深他们对文化的认识,培养他们对开展文化活动的兴趣,以此来确保社区文化活动开展的内容和质量,以便加快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的高效发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居民对精神文化上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需求的形式也慢慢向多样化的趋势发展。社区作为社会的基础,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交流和学习提供了场所,社区的稳定繁荣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社区文化的发展作为社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社区自身发展和社会的长久发展都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第2篇:对社区建设的建议范文

一,彻底改变传统社区观,把社区当成社会建设的“大文章”来做

过去“单位制”主导的社会体制下,社区只是主流体制外的补充性社会单元,在社会整体格局中,具有很强边缘性特点。但随“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尤其是“单位人”向“社区人”转变,社区成为主流社会结构基本单元,社区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当前社区建设,仍需以转变传统社区观为前提。

1, 转变传统社区工作“小儿科”理念,树立现代社区观

与社区本身的作用并不显著有关系,在过去政府工作理念中,社区工作是“敲边鼓”的活。改革几十年来,虽然轻视社区工作的情况有了大的转变,但传统惯性思维仍在时时发挥影响。如有些社区发展资金遭挪用、社区政策落实打折扣、居委会人员经济社会地位难以提高,都是具体反映。而为彻底转变这一情形,政府有必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多形式的、普及现代社区观的公民教育,把社区作为现代居民生活的基本理念,使之扎根于人们思维中。

2, 把社区建设提升到各级政府社会发展规划的高度

社区是现代社会重要基层单位,其建设,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质量,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发展的大局。把社区建设提升到更重要位置,纳入各级政府发展规划中,应是顺理成章的。如针对社区服务资源分散、基本设施布局不合理、服务主体单一、运作效率低等问题,深圳就制订了《深圳市社区服务“十二五”发展规划》,并把社区服务列入城市重点规划中。广州 把社区建设纳入社会发展规划中。提升到政府发展规划的社区建设,可以更有目的、有计划与有针对性地进行,并有助社区建设质量与效率的提高。

3,把社区建设提升到各级政府公共政策的高度

公共政策是现代政府履行公共职能,达至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重要形式。西方发达国家中,社会发展的诸多规划,是通过公共政策的途径推行下去的。在社区已成为居民最重要生活空间之一的前提下,把社区建设上升到公共政策层次,是保证社区有序发展的重要举措。如我国在直面“银发”浪潮的袭击下,各地通过建构与推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公共政策,以推动“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活动;在开展绿色生态城市建设的活动中,通过实施绿色生态社区的公共政策,以促进社区生活的生态化。诸如此类,还有助树立社区工作在社会发展中的独特地位。

二,以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建构现代型社区体制

社区秩序化与良性发展,离不开相应社区管理体制的保障,因此,推动与建立现代型基层社区体制,既是社会改革战略性目标,更是当下社会体制建设的现实选择。

1, 改革传统街道组织架构,建立健全新型街道管理体制

传统街道管理体制下,面临至大问题是,街道资源分散、多头管理现象严重、管理效率低下,难以适应基层社会变迁的实际。近年来,许多城市在基层公共事务剧增的“逼迫”下,建立或引入社区工作站,目的是要让政府职能从社区自组织中分离出来。关于这方面,一些走在改革前列的城市,在探索以资源整体合为核心的新管理体制,如广州天园街等进行的改革试点中,就把街道相关机构及人员进行重新协调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队三中心”(综合执法巡查队、政务服务中心、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组织架构与管理体制,其中,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是通过整合已有资源,形成政府、民间社会组织、志愿者服务“三位一体”体制。这种路径下的街道体制建构,对克服传统基层社区体制下的诸多问题,有方向性意义,值得总结、借鉴与推广。

2,更新改造社区“居委会”,把它打造成社区新体制“龙头”

传统“街居制”体制下,社区是被高度行政化的,其重要原因在社区关键组织的居委会被高度行政化。而理想型现代社区,是个自组织社会单元,政府对社区只发挥指导、协调与监督的功能。为建构现代自治社区,在考虑居委会独特性基础上对其翻新改造,是社区体制改革重要任务。

关于居委会改造,需关注主要内容有:第一,把居委会当传统权威资源加以利用。居委会历史长,与政府关系特殊,权威性超越其他社区组织,且实际已发展为集各种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机构,具备建构为社区新核心优势;第二,要建构成有实质自治内涵的组织。新居委会可通过人事、财务、考核等方面的机制进行改造,促进自治属性的生长;第三,淡化居委会作为行政社区的概念、强化自然生活共同体的本性。尊重社区自发性因素,并以此为主要标准,进行居委会辖区的再调整,给社区自治创造良好群众基础;第四,新居委会建构中,需特别关注公民参与性培育。如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具有多方激励性的社区志愿者服务机制;第五,根据不同社区类型,建构不同居委会运作机制。社区已经很分化条件下,新居委会建构应有区别。如单位制社区,因有单位资源作依托,居委会的结构功能可相对简单化,社会化程度高的社区,则相反,而外国人聚集区、流动人口聚集区,居委会的结构及功能设计又会不同。新居委会体制建构,不仅有传统资源可利用,也有操作的便利性。

三,关注社区多元组织培育与政府职能转移,建构现代型社区组织体系

就居民角度而言,社区是基本生活场所,对它有满足生活需要的诉求,但另一方面,就政府而言,社区是基本社会组成单元,对其有实现公共管理的诉求。但就政府应立足贯彻“人本”精神看,政府诉求是以居民诉求为出发点与落脚点的。因此,社区管理体制建构上,推动多元社区组织体系的发展,是政府社区建设重要使命。

1,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促进多元社区组织的发育

随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需求必然走向个性化与多样化,促使满足需求的社区机构越来越分化与多元化。这些年来,社区服务类机构,特别是市场化服务性机构,层出不穷,花样翻新,并成为居民日常生活主要依赖。随社区发展,各种社区关系与公共事务大幅增加,相应公共协调与管理机构应运而生,业委会、物业公司、居委会等同样成为居民生活重要依赖。和谐现代社区,应是既有不同组织在发挥各自的功能,同时,不同组织间又能形成相互协调关系,并由此构成多元一体的社区体系。然而,这种社区体系的形成,却对政府提出很高要求,要求政府积极创造各种社会条件,去推动多元社区组织的培育,诸如降低民间组织的进入“门槛”、促进社区公益基金的建立与完善、给予社区服务组织以必要优惠,等等。只有这样,真正现代型社区才能逐步成长起来。

2,理清政府职能,跳出社区职能转移中的“陷阱”

职能关系调整是政府体制改革重要内容。但面对社区公共管理形势日益严峻的现实,就现有体制下的政府职能转移,很容易陷入“误区”。多年来,政府一直提倡职能下沉,但下沉的这些职能,由于仍缺乏发达社会组织的配套跟进,以致这些转移出来的职能,社会性接力者缺位,而最终真正的职能承接者,主要还是基层政府,特别是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街道,街道这些年的机构膨胀,就与此直接相关。此外,社区许多新产生的公共职能,基层政府往往也是循相同路径,通过新增机构或队伍来承担的,这在政府职能关系调整中,甚至成为难以绕开的“陷阱”。

政府退出微观社区领域,转向以规划、制度或政策等间接方式,指导、协调与监督社区发展,是新时期政府社区职能的要求,同时也是走出政府职能越转移、政府性机构及队伍越大困境的关键。其中,如政府购买社区服务就属于值得进一步推广的举措,通过这种“政府出资,民间组织运作”的做法,实现了社区服务的非行政化供给,从而让政府退出了社区事务的具体运作领域。学先进经验已先行一步的深圳,就拟在新增公共服务中,只要民间组织能够提供的,则全部由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交由民间组织去具体运作,原则上不再设立新事业单位或增加事业编制。这一路径中,政府职能转移显然有了社会性承接点,有利促进“小政府,大社会”体制的建构。

四,强化制度性建设,建立健全各种现代社区制度

社区制度是社区建设重要内容。随社区结构与功能的日益复杂多样化,社区关系也会越来越复杂化,其中的多重权力义务关系,如果没有在正式制度层次上给予清晰的规定,社区相关问题的处理就会陷入混乱状态,社区的有秩发展就会成为空话。

1,地方政府需因地制宜地建立或健全各种地方性的社区制度

当前社会转型期,社区处于急剧社会变迁中,许多社区要素仍处发育当中,没有建立起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而社会变动不居条件下,政府的制度性建设,虽然面临不少问题,但又显得非常迫切。如社区建设经费方面,通过建立各级财政预算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经费纳入到年度财政预算中,就可以保障社区建设经费的可持续性供给;如政府购买社区服务的实践,作为新生事物,并没有多少现成规矩可循,只有尽快出台相关法规制度,才能把这些活动规范起来,如政府关于购买社区服务经费的管理制度、服务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等等的制度,都是现实中急需的。为此,地方政府在国家法律许可范围内,完全可以推出地方性法规或管理制度,以适应社区需要。并且,这些法规制度推出,不仅要讲究必要性与迫切性,还应该讲究及时性。

2,推动与监督社区组织自身,制订或落实各种制度性规范

目前一些社区乱象,往往体现为有利之事争着做,无利之事躲着走,这不仅与宏观层次的社区制度规范建设滞后有关,也与微观社区中的制度性规范不健全有关。一般而言,社区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应体现均等化分享原则,但在非基本公共服务域,又可适当体现差异化原则,这在制度完善中,都有许多具体工作要做。在社区内部制度建构中,需建立涵盖社区党建、教育、卫生、环境、就业、公共服务各方面的完整社区工作制度体系,其中应该包括许多细化的工作制度,如不同社区组织都需制订各自的社区服务目录、服务指引、服务指标、服务规范与标准,建立健全评估监督制度,如服务质量等级制度、服务机构信誉等级制度与资质审查制度,以推动社区服务事业的规范发展。在推动社区自治上,要建立完整自治制度体系,至少就包括如社区议事协商制度、社区事务决策制度、网络信息共享制度、定期会议制度、来访接待制度、座谈会与交流会制度、联谊会制度,还有第三方评估制度,等等。以自治、便民、利民为宗旨的微观社区制度建设,工作难度绝不亚于其他任何社区实践。

五,政府需加强社区建设力度,特别是农村社区建设力度

社区建设是一项基础社会工程,特别和谐社区、高质量社区的建设,都需付出大量经济社会成本,需要人财物力与组织资源大量投入。并且,也只有这样,社区建设才有充足资源保障。

1,政府需加大社区基础要素建设的力度

在政府启动的基础工程建设上,虽已取得一定成绩,也积累了相当经验,但按目标要求仍有距离,因此,街道层次“五个一”工程建设、社区层次的“三有”建设需继续推进。在社区基本设施建设上,需进一步加强基本设施的完善。如即使在城镇地区,仍有27%社区没有建立起社区警务室,农村社区警务室缺口更大;再如,社区文化建设上,截止2010年底,全省城乡社区文化室16139个,达到国家“五个有”标准者仅3350个。在社区队伍建设上,为提升社区工作水平,推动社区工作职业化的发展,打造专业队伍的任务繁重。同时,探索社工与义工相结合的联动机制,通过各种形式,特别关注建立有效激励制度,鼓励居民争当社区志愿者,让社区建设有持续人力资源的保障。在社区做到“有钱办事”方面,需改变活动经费单一依赖政府的现状,积极开拓经费来源多元化的局面,可以通过拓展民间渠道,如发动企业或社区居民捐助,筹集活动经费,许多社区该领域还是空白,存在很大发掘空间与潜力。并且在这个意义上,该项工作本身,就应成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3篇:对社区建设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社区卫生 医德医风 建设

医生职业道德是从事医学职业的人们在医疗卫生保健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因此,执业医师要达到医德医风的优良,必须接受医学道德教育和进行自我道德修养,并且要求做到:

(一)要提高对医学道德的基本原则即不伤害原则、有利原则、尊重原则和公正原则的认识和理解,并用这些基本原则指导自己的职业活动;同时,要提高对医疗卫生保健实践中伦理问题的敏感性及运用上述基本原则分析和解决伦理问题,把医疗技术和医学伦理统一起来。

(二)要认真履行卫生部制定的以下医学道德规范1.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2.尊重病人的人格和权利,对待病人,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财产状况,都应一视同仁。3.文明礼貌服务。举止端庄,语言文明,态度和蔼,同情、关心和体贴病人。4.廉洁奉公。自觉遵纪守法,不以医谋私。 5.为病人保守医密,实行保护性医疗。6.互学互尊,团结协作。7.严谨求实,奋发进取。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

(三)要在执业活动中,不断提高履行上述医学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逐渐形成良好的医学道德信念和养成良好的医学道德行为、习惯和风尚。

(四)随着生物医学的进步,医学高技术迅速发展,过去医学未曾涉及的领域而今成了医务人员活动的舞台,现在人们可以操纵基因、、卵子、受精卵、胚胎、人脑、人体和控制人的行为等。这种增大了的力量可以被正确使用,也可以被滥用,对此应如何控制?而且这种力量的影响可能涉及几代人,而这一代人的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利益发生冲突怎么办?……出现了不少医学道德难题,这些难题不解决,就会影响医学的进一步发展或向健康方向发展。因此,执业医师应结合自己的专业,增强对本专业中出现的医学道德难题的敏感性,进而去分析和研究解决的办法,以保障或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

公共卫生事业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政府具有承担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的责任。当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困难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医疗服务项目如诊疗费、护理费、输液费、价格等相对较低。由于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药物很难满足患者的需求,必然会带来收入下降。第二、由于公共卫生项目的工作量不断增加,而工作成本不断上涨而导致经费紧张。 当前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已经得到辖区居民的广泛认可。为了改善居民的就医环境,为居民提供更多优质的服务,必须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德医风建设。

1、政府应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支持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惟有如此,才能保护优秀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才能促进社会合理分配,才能更好地为广大辖区居民服务。

2加强医德考评信息化建设。 随着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医德医风的考评,对医疗卫生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需求,传统的考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 为适应现代化医疗卫生系统对医务工作者医德医风考评的发展要求,要建立以患者为中心、以医疗为主线,以提高中心医疗和服务质量为基本点的现代信息化考评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此系统除了构成中心自身的、功能齐全的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平台外,同时构建一个开放的、多系统集成的、基于行业标准的、能支持未来系统发展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的区域信息化考评应用体系。系统建设以设计先进、结构合理、经济实用、运行稳定、操作方便为宗旨,并将信息流与业务、管理有机融合,实现信息利用最大化,充分体现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全新的医德医风管理模式。同时系统能够满足上级相关部门对中心医务工作者医德医风考评的需求。

第4篇:对社区建设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社区

选择某社区医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就诊的220名慢性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检查结果及问卷调查结果深入社区,通过开展讲座和家庭随访的方式对研究对象进行健康教育。一年后,对研究对象干预前后检查指标、生化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对象的健康意识有了明显的进步,研究对象的体质指数(BMI)、腰围、收缩压与舒张压、空腹血糖、TC、TG、HDL等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加强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改善其不良的生活方式,控制慢性病危险因子,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进一步探究利用。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在本社区医院登记的22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其中男性122例,女性98例,本次研究对象的年龄均在65岁~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5.2±3.2岁。

2.方法

积极组织健康宣教以及防控活动,耐心介绍慢性病相关知识以及疾病防控方法,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进展。同时,定期对患者进行家访,了解患者生活状况,分析疾病相关危险因素,制定个体化的病情防控方案。

(1)病情观察

与患者建立良好沟通,在病情观察中做到耐心细心。尤其是要充分掌握患者的疾病史及不良生活习惯,推测影响患者健康状况以及诱发慢性病的主要因素。然后根据患者的个人体质以及生活习惯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案,并落实到护理实践中。

(2)心理护理

慢性病由于病程长,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加强对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要重点关注有严重消极心理的患者,社区护士要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也可以邀请病情控制良好的病友与其交流,分享经验,减轻患者的压力,重新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健康教育

定期组织健康教育讲座,向患者介绍慢性病的相关知识,向患者介绍患者慢性病的临床表现和常见诱因,教会患者注意监测并观察慢性病常见急慢性并发症,并及时做好相应处理。强调慢性病患者在生活中必须要遵守的原则,如高血压患者必须遵循低盐饮食的原则,保持情绪稳定;糖尿病患者必须坚持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此外,社区护士必须耐心细致地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4)自我管理的指导

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也十分重要,如对于糖尿病患者,应详细讲述监测血糖的方法与注意事项,并对相关检查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如患者出现面色苍白、乏力、饥饿感等不适感,建议立即测量血糖情况。让患者复述注意要点,确保患者理解相关知识。

(5)干预后处理

对研究对象生活方式干预1年后,再次进行体检,指标主要包括体质指数、腰围、血压、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并比较干预前后体格检查、生化等指标。通过问卷的方式对患者干预后的生活方式进行比较,使用SPSS18.0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方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由表1可知,干预后在研究对象BMI、腰围、血压等指标改善明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表2可知,干预后空腹血糖、三酰甘油等生化指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三、讨论

相关研究表明,生活方式在慢性病发生、发展、病变等全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此可见,加强慢性病患者健康教育,能有效控制慢性的发展,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慢性病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冯霞,杜文清,陈虹等.社区居民慢性病防治知识的干预效果评价[J].浙江预防医学,2012,24(7).

[2]陈育德,赵文华.加强综合监测与干预应对慢性病的挑战[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0,44(4):286-287.

[3]张丽娟,马志红,周莹,等.强化生活方式对早期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干预效果[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2,20(4):432-433.

第5篇:对社区建设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区域物流 区域经济 配送中心

一、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发挥的作用

区域物流的内涵是一个动态的范畴,它侧重于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和城市内部、各类开发区以及各个企业之间的从供应地到需求地的物品(原材料、半成品、制成品等)的运输与集散一体化过程。区域经济,是自然形成的经济区域,主要是依托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条件、民族习俗和文化、资源状况、经济基础理论、人才技术等各种因素自然形成的区域经济带和区域经济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我国加入世贸的新形式下,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区域物流,突破区域自然壁垒,实现区域资源的有效合理的配置,人才合理流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区域经济得到延伸。因此,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合理的物流系统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一)降低运行成本,改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

由于物流合作伙伴之间经常沟通与合作,可使搜寻交易对象信息方面的费用大为降低;提供个性化物流服务建立起来的相互信任和承诺,可以减少各种履约风险:即便在服务过程中产生冲突,也会因为合同时效的长期性而可通过协商加以解决,从而避免仲裁、法律诉讼等行为所产生的费用。

(二)形成新的产业形态,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是合理化和高度化,使其发挥整体优势和规模效益,促使区域物流业形成并向专业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物流产业的发展将对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现代物流业将进一步带来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集聚,以及交通运输业、商贸业、金融业、信息业和旅游等多种产业的发展。现代物流还有利于对分散的物流进行集中处理,量的集约必然要求利用现代化的物流设施、先进的信息网络进行协调和管理。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推动、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既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又增加了税收,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

(三)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市场形成和发展

一般来说,城市是商品集散和加工的中心,而且物流设施和基础建设齐全,流通人力资本高,消费集中而且需求量大,交通与信息发达,城市与周围地区存在不对称性,在这种非对称结构中城市扮演着“中心地”或“增长极”的作用。现代物流对于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为: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形成,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有利于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吸引外资,有利于以城市为中心的网络化的大区域市场体系的建立,有利于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有利于城市的整体规划,有利于减少物流对城市环境的种种不利影响。

二、区域物流现状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国区域物流配送总体能力有了一定的改善,特别是在需求较大的商业领域,如大型连锁企业、大卖场等新型商业业态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些机制灵活、经营规范的第三方物流配送企业也纷纷崛起。在社会化物流配送方面,少数国有商业批发企业和大型零售连锁企业正在积极地探索和尝试开展社会化物流配送服务。我国区域物流配送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主要业务仍停留在传统领域,在物流配送体系中占主体地位的物流配送企业主要是一些原来的国有大型仓储运输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但从总体上看,这些企业条块分隔严重,整体经营形势不容乐观,如大多数现有的物流配送基础设施只能满足低水平、低效率和小范围的物流配送服务。目前我国区域物流配送设施虽然数量多,但总体水平不高,绝大多数企业物流配送结点的布局、规模和配送服务范围不合理,配送中心在物流领域新技术、新设备应用也相对较少,技术装备水平还很低。

此外社会化的配送中心尚处于发展初期。随着连锁商业的发展,配送中心的建设逐步受到重视,一些较大型的连锁公司已在建设自己的配送中心,甚至店铺数量少、规模不大的中小型连锁企业也在筹建自己的配送中心,以期实现100%的商品由自己的配送中心配送。由于缺乏社会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物流配送企业,而一个功能完善的社会化的配送中心的投资相当巨大,配送量过小会造成负债过多、回收期长,反过来又影响连锁企业的发展;同时,社会上又有相当数量的仓库、车辆等设施在闲置,形成了投资上的重复、浪费等,导致社会化配送中心建设发展相对滞后。

企业配送中心的信息网络建设滞后,不能为经济辐射区域开展物流配送网络化服务提供有力支撑。许多配送中心作业缺少电子扫描装置,配送中心内部的数据采集、配送中心与外部的接口系统如eos、eol、eft等在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建立起来。虽然一些配送中心采用了计算机管理系统,但其计算机的应用也仅限于配送中心内部业务、事务管理,对半程序化的问题决策。

三、解决方法

要提升对区域经济的作用,必须完善中部地区区域物流配送体系,应主要抓住三方面的内容:

(一)物流配送网络的建设

物流配送网络的建设主要包括配送结点的建设和配送通道的建设两个方面,而每一个配送结点既是集货、保管、分拣、加工、送货的物理结点,同时也是一个收集、和处理信息的信息结点,因此,物流配送网络的建设应是物理网络和信息网络建设的统一。

1.区域物流配送服务圈

物流配送服务圈的构筑应以中心城市及其经济影响或辐射范围为重点,以社会化的物流配送结点为依托,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体,以服务于该范围内的各类制造企业、各类商贸企业、各类开发区、各类贸易批发市场等为主要服务对象,构筑高效的物流配送网络。

2.物流配送通道的建设

物流配送通道与通常所说的一般货运道路有所不同,它是指连接配送中心与其它主要物流节点(包含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大型交通枢纽站场等)的货运道路。物流配送通道网络就是连接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之间,以及它们和外部交通基础设施之间的货运道路系统。物流配送通道网络规划的主要目的是构建快速畅通的货运道路体系,保证配送中心与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各结点之间的各项物流功能顺利实施,达到货畅其流的目的。

物流配送通道的建设包括两个方面:总配送中心与经济辐射区域各其它城市配送结点之间的中长途配送通道,主要立足于中心城市与区域内其它城市之间的综合运输网络干线;总配送中心与各城区配送中心以及各城区配送中心向终端客户配送的短途配送通道。

(二)物流配送企业的培育

合理和高效率的物流配送体系离不开信息化、专业化、规模化和社会化的现代物流配送企业,物流配送企业的培育主要是组建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企业,组建的方式主要是对现有的从事物流配送的企业实施整合改造,改造中要充分发挥现有的运输、仓储、批发类和连锁类企业等潜在的资源和网络优势,以整合、改造为主线,发展壮大一批现代化的第三方物流配送企业。采取的措施包括选择现有相对具有较强实力的传统运输、仓储、批发类和连锁类企业之间采取兼并、联合、联盟、入股、控股等资产重组方式调整经营结构和经营方式,通过增添集装箱牵引车辆、冷藏货物配送车辆、散装货物配送车辆和专门运送液态、气态、颗粒状货物的特种专用车辆,提高配送车辆种和专用车辆的比例,加快实现配送车辆的厢式化进程;加强配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通过物流配送管理信息系统完善储存、分拣、装配、条码生成、挂标刷标、集货配送等功能。在整合现有物流配送企业的基础上,再通过合资、独资等形式积极引进一批高水平的国内外第三方物流配送企业,逐步发展信息化、专业化、规模化和社会化的现代物流配送企业。(三)物流配送政策措施

制定物流配送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物流配送网络建设和物流配送企业培育提供政策保障和支持,以便保证物流配送网络建设和物流配送企业培育的顺利实施。

1.支持物流配送网络建设的政策

物流配送网络建设的政策保障措施包括配送结点建设的政策保障措施和配送通道建设的政策保障措施。其中,配送结点建设的政策保障措施主要包括确定建设主体和投融资体制、确定建设配送结点的有关优惠政策、确定建立物流配送标准化体系的有关措施等;配送通道建设的政策保障措施主要是配送通道建设的有关优惠政策以及交通管理组织和优化

2.支持物流配送企业培育的政策

物流配送企业培育的政策保障措施主要是建立规范的物流配送市场管理体制。在物流配送向现代化发展的趋势下,原有市场管理体制已经存在与现代物流配送发展不相适应之处,制约着物流配送企业的健康发展。建立规范的物流配送管理体制的手段包括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两种方式,直接管理包括鼓励政策、限制政策、准入政策等,间接管理包括各种金融政策、税收政策等宏观调控手段。由于我国现阶段物流配送还处于起步阶段,对物流配送企业的准入管理应以限制为主。如在美国,物流配送业的发展以及物流配送企业开展配送业务方面大体经历了管制到放松管制,然后发展到企业自行选择三个阶段。借鉴国外物流配送发展的经验,我国物流配送市场准入中应加强技术资格的要求,如注册资本要求限制、技术人员要求限制等,以改变物流配送市场在低水平服务的层次上恶性竞争的局面,给资质等级较高的配送企业创造发展的利润空间,促进物流配送企业开展增值性的物流配送服务。

参考文献:

[1]陶经辉.区域中心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研究物流技术[j].2006,(3).

[2]刘春,朱俊林.武汉市区域物流中心的构建开发研究[j].2004,(6).

[3]文杰.区域经济发展与现代物流中国流通经济[j].2002,(1).

[4]海峰,武兰芬,张丽立.发展区域物流推动区域经济.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9).

[5]罗余才.现代物流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第6篇:对社区建设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198

灵台县地处甘肃省东部,全县东西长78km,南北宽40km,总流域面积2038km2,是甘肃省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境内有达溪河、黑河两条河流穿境而过,属陇东半湿润易旱雨养农业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8.6℃;光照充足,年均日照时数2452.5h,≥l0℃积温2635~3050℃;降水适中,年均降水650mm,主要集中在夏秋2季;土质肥沃,黄绵土和覆盖黑垆土占30%以上。

1 粮食生产现状

据2015年灵台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全县辖6镇7乡184个行政村1429个合作社,总农户5.12万户,总人口2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8万人,耕地面积5.25万hm2,其中山地3.54万hm2,川地0.25万hm2,塬地1.46万hm2。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11万hm2(含复种),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0万hm2(含复种),经济作物面积1.93万hm2。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按照“稳定面积,依靠科技,加大投入,主攻单产,增加总产”的思路,不断调整品种结构,扩大优质粮食比重,集成配套实用技术,充分挖掘增产潜力,使粮食生产水平得到了较大幅度提高。2010―2014年,粮食平均尾连续5a位居全省前列。2014年,全县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7.5万t,平均233.1kg/667m2,人均产粮841.3kg,向社会提供优质商品粮8.65万t,人均贡献商品粮416 kg,农民人均纯收入3631元,农民人均种粮收入74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6%。

2 存在问题

2.1 粮食生产结构单一,优质粮食生产面积小

冬小麦、玉米是灵台县粮食生产的2大主要作物,冬小麦播种面积2.13万hm2左右,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44.4%,玉米、高粱、糜、谷等作物面积比较小。优质专用小麦、优质玉米、高粱、马铃薯、小秋类(糜、谷、荞麦)作物相对较小,特别是适宜本县种植的豆类(白芸豆、红小豆、黄豆、黑豆)等名、特、优粮食作物面积小、产量低。在粮食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的冬小麦品种退化较严重,抗病虫耐贫瘠、面粉品质优良的小麦品种少;玉米品种多而杂,转基因玉米品种种植面积大;良种良法不配套。

2.2 粮食比较效益低下,生产投入不足

粮食生产效益低下。条件较好的塬地种植粮食除去化肥、种子、机耕、机播、机收等费用投入,平均净收益在300元/667m2左右,条件差的山地尚不足200元/667m2;土壤养分不足。大部分农户不施用有机肥或有机肥施用量少,大多数依靠化学肥料,土壤养分逐年下降。据2007―2011年灵台县农技中心测定,全县耕地土壤有机质为12.7g/kg,全氮0.678g/kg,有效磷9.9mg/g,速效钾127mg/kg。全县耕地土壤养分与第2次土壤普查(第2次土壤普查有机质为13.1g/kg,全氮为0.82g/kg,有效磷为8.9mg/g,速效钾为150mg/kg。)相比有机质降低0.4g/kg,全氮降低0.142g/kg,有效磷降低1mg/g ,速效钾降低23mg/kg。耕地土壤普遍表现为氮少磷缺,有机质贫乏,氮磷比例失调;生产投入不足。大多数群众在新技术应用方面舍不得投入,特别是良种应用、土壤深耕、肥料施入等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导致粮食品质和效益都不高。

2.3 粮食生产基础薄弱,自然灾害频繁

中低产田面积大。灵台县自然件差异较大,山、川、塬兼有,其中山地面积3.54万hm2,占粮田总面积的50%以上;中低产田面积达3.7万hm2,占到总耕地面积的70.5%;自然灾害频繁。春季小麦返青拔节期干旱、霜冻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夏季成熟期冰雹、洪涝等灾害较多;以小麦条锈病、玉米二代粘虫、马铃薯晚疫病等为主的重大病虫害发生面积大、范围广、危害重,给粮食生产造成较大损失;群众防控农作物病虫害的意识不强;高产稳产田面积小。全县5.25万hm2耕地旱涝保收田只有1.77万hm2,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4%。

2.4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缓慢

近年来,由于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种粮农民大多为老年人和妇女,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能力较差,科技种粮的意识不强;南部及西部山区人口与耕地比例失调,大部分群众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大,生产条件差,劳力有限,习惯于“朝天一把籽,地里一年去两回”的传统广种薄收,农民粗放种植已属不易,粮食产量低。因此造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缓慢。

2.5 资源配置欠合理,土地收益率较低

灵台县耕地面积较大,人均粮田面积0.25hm2,人均资源优势明显,但资源配置不够合理,资源利用率较低。冬小麦收割后正值夏季,降雨量相对比较集中,有利于玉米、高粱、豆类、糜、谷、荞麦等作物生长,但绝大多数农民基本上遵循1a1茬播种习惯,轮作倒茬嫌麻烦,夏收后复种指数大多在50%以下, 60%左右的麦田赤地过夏,土地收益率较低,资源浪费比较明显。

3 粮食生产功能区发展思路

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集约化经营,品牌化推进”的原则,以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改善品质为目标,以进一步调整结构,建设特色化功能区,发展标准化生产,实行产业化经营,集成推广新技术,实现机械化耕作,全面提升粮食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3.1 发展规划

到2018年,全县农业生产的主要经济指标是: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万hm2以上,单产达到300kg/667m2以上,粮食产量年递增5%以上,实现总产22万t以上。其中:小麦面积稳定在2万hm2,实现平均单产达到280 kg/667m2以上,总产8.5万t;玉米1.33万m2,平均单产达到620kg/667m2,实现总产12万t;高粱0.0667万hm2,平均单产达到500 kg/667m2,实现总产0.5万t;糜谷0.533万hm2,平均单产达到125 kg/667m2,实现总产1万t;豆类0.667万hm2,平均单产达到100 kg/667m2,实现总产1万t;马铃薯0.2万hm2,实现总产0.75万t;其他0.2万hm2,实现总产0.25万t。到2018年末,按照粮食生产功能区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建成优质冬小麦良种繁育基地0.2万hm2,玉米、高粱“两杂”制种基地0.0667万hm2,全面实现订单化生产,年产小麦良种0.5万t,玉米、高粱良种0.4万t;建成优质冬小麦生产基地0.6万hm2,订单面积达到0.27万hm2,专用玉米生产基地0.47万hm2,订单面积达到0.33万hm2;小麦、玉米生产实现规模化、产业化、优质化,粮食作物每667m2均增产15%,促进农民667 m2均增收100元;全县培植1200个粮食生产大户,农民人均产粮达到760kg,粮食商品量达到9万t,人均贡献商品粮430kg,人均农业收入达到1200元。

3.2 发展布局

立足本县自然条件,兼顾气候、土壤、降水等因素,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本着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能力的相对一致性,农业发展方向和主要目标的相对一致性,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的地域特征优势,将全县划分为6个粮食生产功能区。

3.2.1 什字塬区优质小麦、玉米生产功能区

在朝那、上良、什字、西屯、独店、星火6乡镇塬面以发展优质冬小麦、优质玉米为主。

3.2.2 南部山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马铃薯生产功能区

以百里、星火、蒲窝、新开、龙门5乡镇为主,在山地梯田重点l展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和马铃薯。

3.2.3 什字塬区山台地优质小杂粮生产功能区

在朝那、上良、什字、西屯、独店、星火6乡镇山台地,以种植糜子、谷子、荞麦、豆类、小黑麦等作物为主,在缓坡地、阴山地、低山地建成优质小杂粮生产区,带动全县特色粮食生产及加工业的发展。

3.2.4 邵寨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功能区。

在邵寨塬塬面以及四周山台地推广种植面包型优质小麦,建成专业的面包专用型小麦生产基地。

3.2.5 全县重点适宜制种繁育生产功能区

达溪河、黑河川区玉米、高梁制种繁育生产功能区。在“两河”川区的梁原、百里、、星火等有条件的区域,建立玉米、高粱制种基地,带动粮食产业发展;独店、朝那塬区高粱、玉米制种基地。建成高粱制种基地300 hm2,建成以富农一号为主推品种的高产晚熟粮饲兼用玉米生产基地3000 hm2;建成以朝那、上良为主的硬粒型玉米制种基地;以朝那塬区为主,建成高强筋小麦良种繁育生产区。以什字塬5乡镇塬面为主,建立优质小麦常规制种繁育区。

4 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组织领导,上下联动促落实

建议由县政府直接领导,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加强对功能区建设的统一协调。县农牧局、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作为实施的主体,加强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各乡镇要把粮食功能区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重要方面,承担组织实施职能,积极会同农技部门,加强科技培训和教育引导,促使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加快推进区域化种植、品质化生产进程,努力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4.2 加大资金投入,多方扶持促落实

积极整合干旱山塬区农田灌溉设施建设、基本口粮田、高标准农田、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实施。结合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旱作农业项目、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小麦高产创建项目、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等项目的实施,整合各类农业生产扶持资金,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同时,认真落实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加大对种粮农民的扶持奖励力度,着力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4.3 强化技术培训,示范引导促落实

整合各个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力量,因地制宜制订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使用,农产品达到无公害、绿色的要求。全面启动培训计划,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的种粮大户、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专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人员,根据农时季节进行不定期培训,提高种粮技术水平。县农技部门和乡镇农技站在每个功能区至少确定3名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全程跟踪技术服务,切实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方位技术指导,随时为农民提供咨询、指导服务。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点推广小麦宽幅精播技术、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玉米秸秆粉碎覆盖集雨沟播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技术等适用技术,确保粮食生产功能区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

4.4 培育新型主体,创新机制促落实

根据粮食生产实际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探索土地流转机制,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服务主体,积极推进土地股份合作制和土地租赁、土地互换制度,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推进土地流转,推动耕地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农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适度集中,实现粮食连片规模经营。加大对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培育力度,鼓励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扩大经营规模,创新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经营模式,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4.5 发挥典型引领,强化服务促落实

依托本县农广校、职业中专,对农村留守人员和种粮农民进行职业培训,鼓励农村应届大学毕业生、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投身农业等途径,着力打造一批有学识、懂技能、会管理、善经营的种粮大户、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真正发挥产业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依托小麦高产创建项目和旱作农业项目,大力开展小麦、玉米高产创建示范活动,扩大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努力提升功能区粮食产量。积极引导种粮大户、青年农民、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带头组建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或新型农业服务组织,将广大种粮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组织联系起来,在新技术、新品种应用示范推广等方面,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组织作用,提高农民种粮的科学化水平。同时,加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在农作物良种供应、肥料使用、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控、收割播种等方面提供统一服务,提高专业化社会服务程度。

参考文献

[1]李怀忠.灵台玉米品种布局意见[J].甘肃农业科技,2011(6):

60-61.

第7篇:对社区建设的建议范文

关 键 词: 景观;空间构成;视角;舒适愉悦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的要求,不再仅仅只为满足于住,而更多追求舒适化。而别墅区楼盘拥有较为突出的环境优势,并多位于市郊或近郊区,使之成为人们躲避高密度城市区的一处避风港。但如何更好地发挥别墅的环境优势,并更好的融合其使用功能,使居住者在其中既能品味世外桃源感觉,又能舒适便利地居住其中呢?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要点进行关注及探讨——

1 室外公共园林外部景观优势发挥及院落的作用

1.1 室外园林景观的优势利用

别墅区的室外园林可以归纳为主景区园林及组团院落园林两个部分。主景区园林往往利用别墅区当地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并成为贯穿整个别墅区的一个主线。如图所示:

它以当地原有大小水面为依托,保留原有地形特点,形成多个以水面联系的居住组团。此时,室外的主水景不仅是最重要的景观表现,同时也是空间构成和划分的重要手段。

1.2 组团院落园林的邻里关系布局

随着时代的发展,购买别墅的客户群如今更加愿意与邻居共同交流、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因此当他们买一栋别墅更倾向于考虑在一个温暖的、亲情的邻居氛围进行交往。这是别墅市场最近的发展趋势,所以应该有全新的组织空间形式满足他们的要求。室外公共园林此时正可以利用其共通同用的特点,弥补别墅区私家独院在邻里关系较为薄弱的缺憾。因此我们也应该在设计中有意识地采取不同的邻里空间模式,特别注重小群体的营造。

要制造邻里关系就应有灵活的规划布局,传统的平行邻里关系显得比较独立。而当独立的房子围合起一个共用空间后,情况就改观了,只要处理好视角和透视关系,就会感觉邻里更亲近。下面就是一个典范例子:

该图的景观风格为传统的西班牙式,然而在室外公共空间的营造上却独具匠心,巧妙地利用独栋别墅的围合形成和谐的邻里沟通空间。

2 私家花园的私密性及如何更好地营造内部景观

2.1 私家花园半私密空间的发挥与利用

在环境行为学的研究中表明,人更愿意在半公共、半私密的空间逗留,这样可以增强对既有公共空间的参与及体验感,好的过渡空间(如露台、阳台、建筑入口处等)设计能够极大地提高空间的可利用性与灵活性。往往过渡空间越充分,越有余地,居家的私密性就越强,越少外界干扰,也就越能体现其居住价值。

2.2 私家花园私密效果表达形式

私家花园的整体私密围蔽效果可以使用围墙、栏杆、绿篱等多种形式。但这三种形式都应充分考虑景观视线的引导性,前院面对别墅区道路,围墙栏杆或绿篱就应相对高或较为围蔽。而如果是景观视线较好(如后院可以望到主水景)就应积极通透视线,使用户能够最大限度的享受室外景观带来的视觉效果。

2.2.1视线的分割

用墙体、绿篱和攀缘植物分割当分割体的高度在30厘米至60厘米时,空间还是连续的,人坐着也能向外观赏,没有封闭感,但空间是隔开了。当分割体高度在0.9米至1.7米以上时,视线受阻,出现封闭感。随着高度的增加,封闭感增强。

2.2.2 地面高差和铺装的变化

根据不同的使用功能,改变地面高差来分割空间也是常用的手法。同时,地面铺以质感不同的材料效果更为显著。硬质铺地砖同草皮形成质感的对比,绿地底界面高差的变化增加了深度感。

2.2.3 舒适宜人的庭院空间分割

庭院空间的分割要满足居民在其中活动时的感受和需求。当人处于静止状态时,空间中封闭部分给人以隐蔽、宁静、安全的感受,便于休憩;开敞部分能增加人们交往的生活气息。当人在流动时,分割的空间可起到抑制视线的作用。通过空间分割可创造人所需的空间尺度,丰富视觉景观,形成远、中、近多层次的空间深度,获得园中园、景中景的效果。水面、树丛、花架、小品等多种分割方式若处理得当,可将有限的距离拉大,起到拓宽空间的作用。

3 别墅景观的局部细节处理

3.1 停车位

作为私家使用的停车位一般需要3mX6m的面宽,倘若考虑室外停车,此时停车位便占据了别墅原本珍贵的室外空间,使得原本可以作为一个花园布置的空间只能作为一个硬制铺地或者植草砖铺地,大大降低室外空间质量。为了保证每户都有花园,有些别墅区楼盘的做法是做室外集中停车,虽然保证了每户都有一定的室外私家领域,但是这种车位布置方式也不难看出设计者的无奈。

另一种做法式做入户式车库,并且利用车库外和车道之间的室外空间做临时停车,室外空间则布置做私家花园。但是这种入户方式造成了每栋别墅都有相应的入户车道,增加了交通面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景观营造。

3.2 可视对讲、信报箱等设置

为了别墅住户能更方便的与来访客人及接收信件等,往往需要在别墅入户庭院范围内设置可视对讲及信报箱等装置。此时,可以将其纳入别墅景观的一部分,使其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同时具有一定的美化效果。如图下中所示的几种处理方式——隐藏式处理及单独设置等。

3.3 功能性区域及小景点的设置

别墅功能景点往往有几种内容:儿童活动场所、室外运动场地及老人休闲活动场所。常可布置花架、亭廊、桌凳、花坛、水池、铺装地坪等,这些内容都可以同时与园林景观紧密结合,如健身步道可借助于在鹅卵石上行走,产达到脚底穴位按摩的效果。局部点缀特色雕塑小品并结合水池、花坛布置,能起到画龙点睛、点题的作用。

4 植物在其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4.1私人庭院用地

私家庭院内的植物作为往往能够要求少而精:乔木选型多要求具有良好的识别性,使之成为户与户之前区分的一个特色元素,同时更好地发挥分隔与丰富空间的作用。别墅植物配置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草坪,是区别于其他住宅产品的一个重要绿化特征。在私家花园中常常需要留出较大片的草皮,以营造出闲适、开阔的视觉效果。地被草坪覆盖率往往达85%以上,而乔木与花灌木的比例则为3∶1。

4.2.住宅分割带

如今用围墙把整个庭院封闭起来的做法已越来越少。更多的开发商选择通过绿篱、灌木来区分每户私人用地之间界限。反映人们开放、外向的心理和社会的进步。如果以绿化作为私家庭院分隔,需要考虑植物无毒、不要带刺、叶形美观、有比较整齐的外型,同时价格不要太昂贵,因数量不少。如垂叶榕、扶桑、红绒球等。如右图,通过有层次的植物搭配,不仅巧妙地划分了庭院空间,同时是入口显得更为开阔。

4.3 行道树

行道树的种植需注意以下几点:

①树种:通过干道式组团划分选择树种。这样可以形成组团之间不同的景观、意境,识别性更强。并可合理搭配其他小乔、灌木等层次,构成多样性树种特色。

②定位:避开地下管线,也避开天线和路灯。最好是树冠的下面在路灯之上,树干的中心离开管线l米以上。同时要考虑让开别墅住宅入口道路地坪。

③靠近别墅建筑的地方,尤其是建筑在北面的,行道树要让开建筑的门口,窗口。行道树处在两幢建筑之间,让建筑的角隅有背景衬托,也不影响建筑采光、通风和视线,是很理想的地位。

4.4 别墅周边的绿地

在别墅周边的绿地上可以种植一些结构紧密的树丛,进行树丛隔离带的配置,可以在有限的空间上拥有更多绿量,还可以在享受绿色美景的同时拥有独立的空间。在别墅庭院与道路之间的隔离带,应运用高大乔木、浓密灌木、良好的地被和攀援植物形成立体层次绿带,从而将私人庭院与道路完全隔离开来,行人与住户互不干扰。如右图,便是很有立体层次的别墅植物配置景观。

5 结语

当前在房地产发展日趋成熟的阶段,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是如何将别墅景观中的独有稀缺资源最优化利用、让别墅更快走上人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别墅的景观设计也不再用数量的堆砌来体现其豪华,而是在吸收先进理念的基础上,在景观的各个细节都做到极致,从而提升别墅产品附加值,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最佳私人居住空间。而作为一个设计人员,也要从最基本的问题——人的需求出发,细致考虑各个影响要素,而不单只是文本中的一句口号,从而创造出更加人性化的别墅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香港科讯国际出版有限公司.《顶级别墅》.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许闻闻.《花园别墅景观规划》.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黄墩岩.《世界庭园艺术》 台湾:瑞昇文化图书事业有限公司

苏雪痕.《植物造景》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第8篇:对社区建设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健康教育 社区慢性病 防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真武山社区服务中心的397例慢性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01例,女性196例,本次研究对象的年龄均在65岁~8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4.2±3.1岁。

1.2 方法

积极组织健康宣教以及防控活动,耐心介绍慢性病相关知识以及疾病防控方法,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进展。同时,定期对患者进行家访,了解患者生活状况,分析疾病相关危险因素,制定体化的病情防控方案。

1.2.1 病情观察

与患者建立良好沟通,在病情观察中做到耐心细心。尤其是要充分掌握患者的疾病史及不良生活习惯,推测影响患者健康状况以及诱发慢性病的主要因素。然后根据患者的个人体质以及生活习惯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案,并落实到护理实践中。

1.2.2 心理护理

慢性病由于病程长,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加强对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要重点关注有严重消极心理的患者,社区医护工作者要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也可以邀请病情控制良好的病友与其交流,分享经验,减轻患者的压力,重新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3 健康教育

定期组织健康教育讲座,向患者介绍慢性病的相关知识,向患者介绍患者慢性病的临床表现和常见诱因,教会患者注意监测并观察慢性病常见急慢性并发症,并及时做好相应处理。强调慢性病患者在生活中必须要遵守的原则,如高血压患者必须遵循低盐饮食的原则,保持情绪稳定;糖尿病患者必须坚持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此外,社区医护必须耐心细致地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1.2.4 自我管理的指导

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也十分重要,如对于糖尿病患者,应详细讲述监测血糖的方法与注意事项,并对相关检查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如患者出现面色苍白、乏力、饥饿感等不适感,建议立即测量血糖情况。让患者复述注意要点,确保患者理解相关知识。

1.2.5 干预后处理

对研究对象生活方式干预1年后,再次进行体检,指标主要包括体质指数、腰围、血压、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并比较干预前后体格检查、生化等指标。通过问卷的方式对患者干预后的生活方式进行比较,使用SPSS18.0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方法,P

2 结果

由表1可知,干预后在研究对象BMI、腰围、血压等指标改善明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相关研究表明,生活方式在慢性病发生、发展、病变等全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此可见,加强慢性病患者健康教育,能有效控制慢性的发展,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慢性病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锋,王培玉,高文斌,等.慢性病高危人群的心理评估与干预[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0,4(2):110-113.

[2]徐绍娟 (100048首都师范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市));?刘凤娟 (100048首都师范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市));中国社区医师 2012,14(27) 319,321

[3]占玉芬,陈伟高,阮世颖,等.乡镇社区居民慢性病现况及其与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相关的危险因素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9):3453-3456.

第9篇:对社区建设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社区医院 护患纠纷 原因 防范对策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566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80-02

社区医院是一种非常好的医疗模式,它的特点是能够为小区居民提供快捷方便的医疗服务,不仅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还在医疗保健、健康知识普及、人口优生优育指导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社区居民和社区医院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与此同时,社区医院的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的护患矛盾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在哪些方面容易造成护患矛盾,并且怎样防范和解决矛盾,是本文需要论述的问题。

1 护患纠纷的原因

对于护患之间的纠纷的常见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去分析,一个方面是作为提供医疗护理工作的社区医院,要从自身去寻找造成护患矛盾的因素,先进行自查;另一方面是患者作为医疗护理工作的服务对象,在对自己的权利主张时,采取了过激行为,也激化了护患之间的矛盾。

1.1 护理人员服务意识淡薄,专业技术不过关。护理人员作为具有专业技术的工作人员,在自身的内在素质方面应当加强提高。因为有很多的护患矛盾就是源于护理人员的技术或者职业素养不到位引起的。

首先,作为专业的护理人员,应当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

作为一项特殊的职业,护理人员长期接触病患,需要有较高的职业素养,才能更好的在工作中为患者服务。由于护理人员没有强烈的责任心,工作不积极,缺乏能动性,造成护患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

其次,作为专业的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专业护理知识。

作为护理专业的从业人员,必须具有熟练的技术操作,对于社区医院来说,所面对的病种是多样化的,需要护理人员掌握的知识必须是丰富而专业的。在护理病患的过程中,因为操作程序不规范,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还有很多矛盾就是因为护理人员的操作不熟练,让患者忍受过多的痛苦,从而引起患者或是家属的不满,护患矛盾随之产生。

最后是很多护理人员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在遇到护理工作出现问题时,不能有效的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对于医闹采取姑息、妥协的态度,助长了他们的气焰,使得护患纠纷升级。

1.2 被护理方的原因。首先,随着社会信息流通量的不断增加,患者多少都掌握了一些医学方面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并不是专业的,对于治疗的作用微乎其微,有的时候还会起到反作用。例如我的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有一些浅显的了解,在治疗过程中,对于医生的用药不是很清楚,在和护理人员的沟通时得不到满意的解释,情绪有些失控,进而向护理人员进行辱骂等过激行为,激化了与护理人员之间的矛盾。

其次,对社区医院的治疗期望值过高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纠纷。社区医院作为基础医疗,在设备的配备上和精良的大医院没法比。有很多患者想在社区医院里得到大医院有的治疗效果,一旦得不到满足,就会迁怒于护理人员。医学资源的配备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医务人员的技术素质存在很大的差异,有些患者认识不到这一点,认为医院和护理人员没有尽心医治和护理,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很容易产生护患矛盾。

最后还有一点,就是现在的医疗费用不断的攀升,患者的医疗费用需要护理人员尽心催缴,在催缴是的语言恰当,就会引起患者和家属的不满。患者家属就会把医疗费用带来的情绪压力设法释放,在这种情绪氛围中,极易引起情绪上的过激行为。

2 护患纠纷的防范对策

为了减少护患之间的矛盾,社区医院就要在护理工作中进行不断的业务学习,还要通过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安全意识。

2.1 要严格按照护理规范进行工作。社区医院要经常组织护理人员进行护理规范的学习,要求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中,严格按照各种规章制度和常规进行工作。作为护理人员的管理者,护士长有责任对每个护理人员的常规操作进行监督,一旦发现有的护士违规操作,就要及时进行纠正。

2.2 要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技术进行培训。护理工作需要专业的护理知识,社区医院应当经常对护理人员的护理专业知识进行培训考核,护理工作是否做到位,关系着患者的切身利益,只有专业的护理技术才能得到患者的认可。随着人们对社区医院的认可越来越高,很多患者会到社区医院进行治疗。护理人员所面临的病患种类在不断增加,对于护理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更好的完成护理工作。

2.3 要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责任感教育。护理工作事关生命,需要很强的责任心。一个有着强烈责任感的护理人员的进行工作的时候会处处为患者着想,这是减少护患矛盾的途径之一。良好的沟通是解决矛盾的途径之一,有责任心的护理人员,在专业知识和沟通能力上都能够让患者和家属达到较高的满意度。

2.4 要加强护理人员的法律知识,用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作为社区医院的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除了履行自己的职责外,还要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现实中很多护理工作者缺乏法律知识,缺乏用法律进行自我保护的意识。在发生护患纠纷时,不能进行自我保护。有些患者或是家属在进行医闹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一些经济利益,一旦他们因为护患矛盾得到好处,就会经常使用这种伎俩。所以护理人员一定要有法律知识,懂得那些哪些责任是不用承担的,不给一些不法分子钻空子。

3 结论

对于护患之间的纠纷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但是不管什么原因,作为社区医院来说,只有加强护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和职业道德培养,才是降低护患纠纷的重要途径。“以人为本”始终是护理工作的服务理念。护理人员只有具备了精湛的护理技术、高尚的职业操守、高度的责任心,才可以减少或者预防护患纠纷的产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