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社区建设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改变社区管理意识
社区工作者对社区的管理应摒弃传统的“居委会大妈”式的管理,应为社区的发展制定科学的计划,提出合理创新的思路,稳步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开展。社区居委会应认真筹备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不能再盲目的以完成任务的心态来组织社区文化活动,对与社区文化活动开展相关的因素应考虑更加齐全,准备更加完善,如合适的场所、硬件设备和人员等。社区工作者在组织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时,应努力为社区文化的建设创造更多的条件,积极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性,不能再让社区文化建设流于形式。政府、社区和居民都应真正理解社区文化的含义,明确各自的责任和分工,了解开展社区文化的作用,认真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为营造和谐、友爱、安宁、高尚的社区文化而努力。
二.健全社区管理机制
在社区管理中,健全社区管理机制是开展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环节。社区是居民自治的组织,应充分发挥居民的主观能动性,成立相应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明确其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责任,并由专人负责,也可以将社区文化工作的内容和社区文化工作的职责以制度的形式规范下来,使社区文化工作的开展有据可依,有理可依,避免在社区文化工作开展过程中出现责任不清、分工不明的问题。同时还应大力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热情,让居民在社区中的主导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让他们参与社区文化管理,由他们制定社区文化活动的计划和方案,引导社区文化工作的发展向这满足居民需求的方向发展,形成一种与社会文化发展趋势相一致的社区文化管理机制,保证社区文化建设的有序发展。
三.因地制宜,以人为本
社区文化活动是在社区中开展进行的,面向全体社区中的居民的一种活动。所以,要想发展好社区文化工作,就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原则。社区工作者在组织社区文化活动时,一定要考虑本社区内的环境、风俗习惯、地方特色、所处地域特点、经济发展的水平等因素,因地制宜的开展适合社区居民的社区文化活动。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一定要从社区居民出发,了解社区居民的年龄分层、居民从事的行业分类、居民的习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有针对性的根据居民的实际需要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比如某个社区的老年人比较多,社区工作者就可以根据社区这一现实情况多开展一些与老年人有关的社区活动,根据老年人自身的喜好,开办一些社区的艺术班,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社区文化活动还要采取居民乐于接受的、适合居民思想道德观念的形式来开展,若是社区文化活动所倡导的价值观背离了社区居民的主流价值观,那么这个社区的文化活动就会难以持续开展下去。
四.整合社区资源,合理利用
社区文化建设想要得到快速的发展,那一定要学会“借力”,所谓“借力”就是指社区工作者应学会合理利用社区中的资源,借整个社区之力来实现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那么在发展社区文化之前,社区工作者一定要充分整合社区资源,对自己社区的资源有一个全面而清楚的认识,这样才能在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中合理利用社区资源。社区中可利用的资源有很多,比如社会影响力很大的居民、学校、图书馆、电影院、某单位的大型会议室、照相馆等,这些都是社区中可用的资源,社区可以出面去联系这些社区资源,将社区文化建设的工作与这些社区资源联系起来,为社区居民谋福利,比如辖区内的居民可以免费使用图书馆、看电影可以打折,组织大型活动的时候可以借用某单位的大会议室等。社区中可用的资源有很多,就看是否能够被好好的利用起来,社区资源在促进社区文化建设中发挥的功能不可小覷。
五.适当运用激励手段
在社区文化的建设中,适当使用激励手段有利于加快社区文化建设的进度和步伐。对社区工作者而言,他能够如期按照社区文化建设的计划完成工作任务,就可以由社区出面对其进行物质或者经济的奖励,表示对他的工作成果的认可,以此充分调动他的积极性。对社区居民而言,如果他对社区文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时,社区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对其进行表彰,也可以采取其他形式的奖励,使居民的个人价值和成就感得到充分体现,激发他对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的热情,以便更好的投入到社区文化建设的工作中来,为社区文化的建设添砖加瓦。
六.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
社区文化活动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是社区居民的参与,社区居民是社区文化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社区文化的感受者。社区文化的建设,依赖于社区居民的努力和贡献,所以社区工作者在组织社区文化活动时,一定要让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这样才能更好的加深社区居民之间的了解,使居民重视对社区文化的营造,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邻里友爱的社区氛围。只有让居民切身参与到社区文化的建设中来,才能推进社区文化健康、稳定的发展,才能有助于帮助社区居民形成与社会主流所倡导的一致的价值观,从而为社会的稳定发展打好基础。
七.开发资金支持系统
社区文化的建设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作为保障,缺少资金支持的社区,难以开展具有持续性和富有成效的社区文化活动。我国社区目前大都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所以想要健全社区文化的建设,就一定要解决资金短缺这一问题。开发社区的资金支持系统一定要根据各社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各社区居委会首先应找好自己的定位,社区居委会才是社区管理的主导部门,不能总依赖于政府提供的少量的资金支持,社区工作者应利用社区固有资源,开发新资源。社区首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内部资源,从社区内部寻求资金支持,利用社区内居民和企业的优势,为社区引入资金。比如社区可以和其辖区内的驻地单位进行合作,寻求长期的资金支持合作,作为交换,社区可以为其提供一些便利,比如免费使用社区文化活动设施,或者是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为该企业带来一些社会影响。社区也可以成立一个文化专项基金,将本社区的文化特色宣传出去,寻求更多的外部社会力量帮助。社区活动资金的开发不仅要开源,也要节流,社区工作者应按月、季度、年这三个时间节点,制定尽可能详尽的资金使用计划,将社区有限的资金合理分配,严格控制资金的审批程序,制定专人负责,把握社区资金的流向,为社区文化建设的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八.提升工作人员专业化素质
社区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也是目前社区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社区可以自己组织培训,也可以联系相关政府部门请求提供支持,请来专业的老师,根据社区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现状,分阶段的对社区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培训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加深他们对文化的认识,培养他们对开展文化活动的兴趣,以此来确保社区文化活动开展的内容和质量,以便加快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的高效发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居民对精神文化上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需求的形式也慢慢向多样化的趋势发展。社区作为社会的基础,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交流和学习提供了场所,社区的稳定繁荣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社区文化的发展作为社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社区自身发展和社会的长久发展都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彻底改变传统社区观,把社区当成社会建设的“大文章”来做
过去“单位制”主导的社会体制下,社区只是主流体制外的补充性社会单元,在社会整体格局中,具有很强边缘性特点。但随“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尤其是“单位人”向“社区人”转变,社区成为主流社会结构基本单元,社区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当前社区建设,仍需以转变传统社区观为前提。
1, 转变传统社区工作“小儿科”理念,树立现代社区观
与社区本身的作用并不显著有关系,在过去政府工作理念中,社区工作是“敲边鼓”的活。改革几十年来,虽然轻视社区工作的情况有了大的转变,但传统惯性思维仍在时时发挥影响。如有些社区发展资金遭挪用、社区政策落实打折扣、居委会人员经济社会地位难以提高,都是具体反映。而为彻底转变这一情形,政府有必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多形式的、普及现代社区观的公民教育,把社区作为现代居民生活的基本理念,使之扎根于人们思维中。
2, 把社区建设提升到各级政府社会发展规划的高度
社区是现代社会重要基层单位,其建设,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质量,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发展的大局。把社区建设提升到更重要位置,纳入各级政府发展规划中,应是顺理成章的。如针对社区服务资源分散、基本设施布局不合理、服务主体单一、运作效率低等问题,深圳就制订了《深圳市社区服务“十二五”发展规划》,并把社区服务列入城市重点规划中。广州 把社区建设纳入社会发展规划中。提升到政府发展规划的社区建设,可以更有目的、有计划与有针对性地进行,并有助社区建设质量与效率的提高。
3,把社区建设提升到各级政府公共政策的高度
公共政策是现代政府履行公共职能,达至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重要形式。西方发达国家中,社会发展的诸多规划,是通过公共政策的途径推行下去的。在社区已成为居民最重要生活空间之一的前提下,把社区建设上升到公共政策层次,是保证社区有序发展的重要举措。如我国在直面“银发”浪潮的袭击下,各地通过建构与推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公共政策,以推动“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活动;在开展绿色生态城市建设的活动中,通过实施绿色生态社区的公共政策,以促进社区生活的生态化。诸如此类,还有助树立社区工作在社会发展中的独特地位。
二,以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建构现代型社区体制
社区秩序化与良性发展,离不开相应社区管理体制的保障,因此,推动与建立现代型基层社区体制,既是社会改革战略性目标,更是当下社会体制建设的现实选择。
1, 改革传统街道组织架构,建立健全新型街道管理体制
传统街道管理体制下,面临至大问题是,街道资源分散、多头管理现象严重、管理效率低下,难以适应基层社会变迁的实际。近年来,许多城市在基层公共事务剧增的“逼迫”下,建立或引入社区工作站,目的是要让政府职能从社区自组织中分离出来。关于这方面,一些走在改革前列的城市,在探索以资源整体合为核心的新管理体制,如广州天园街等进行的改革试点中,就把街道相关机构及人员进行重新协调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队三中心”(综合执法巡查队、政务服务中心、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组织架构与管理体制,其中,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是通过整合已有资源,形成政府、民间社会组织、志愿者服务“三位一体”体制。这种路径下的街道体制建构,对克服传统基层社区体制下的诸多问题,有方向性意义,值得总结、借鉴与推广。
2,更新改造社区“居委会”,把它打造成社区新体制“龙头”
传统“街居制”体制下,社区是被高度行政化的,其重要原因在社区关键组织的居委会被高度行政化。而理想型现代社区,是个自组织社会单元,政府对社区只发挥指导、协调与监督的功能。为建构现代自治社区,在考虑居委会独特性基础上对其翻新改造,是社区体制改革重要任务。
关于居委会改造,需关注主要内容有:第一,把居委会当传统权威资源加以利用。居委会历史长,与政府关系特殊,权威性超越其他社区组织,且实际已发展为集各种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机构,具备建构为社区新核心优势;第二,要建构成有实质自治内涵的组织。新居委会可通过人事、财务、考核等方面的机制进行改造,促进自治属性的生长;第三,淡化居委会作为行政社区的概念、强化自然生活共同体的本性。尊重社区自发性因素,并以此为主要标准,进行居委会辖区的再调整,给社区自治创造良好群众基础;第四,新居委会建构中,需特别关注公民参与性培育。如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具有多方激励性的社区志愿者服务机制;第五,根据不同社区类型,建构不同居委会运作机制。社区已经很分化条件下,新居委会建构应有区别。如单位制社区,因有单位资源作依托,居委会的结构功能可相对简单化,社会化程度高的社区,则相反,而外国人聚集区、流动人口聚集区,居委会的结构及功能设计又会不同。新居委会体制建构,不仅有传统资源可利用,也有操作的便利性。
三,关注社区多元组织培育与政府职能转移,建构现代型社区组织体系
就居民角度而言,社区是基本生活场所,对它有满足生活需要的诉求,但另一方面,就政府而言,社区是基本社会组成单元,对其有实现公共管理的诉求。但就政府应立足贯彻“人本”精神看,政府诉求是以居民诉求为出发点与落脚点的。因此,社区管理体制建构上,推动多元社区组织体系的发展,是政府社区建设重要使命。
1,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促进多元社区组织的发育
随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需求必然走向个性化与多样化,促使满足需求的社区机构越来越分化与多元化。这些年来,社区服务类机构,特别是市场化服务性机构,层出不穷,花样翻新,并成为居民日常生活主要依赖。随社区发展,各种社区关系与公共事务大幅增加,相应公共协调与管理机构应运而生,业委会、物业公司、居委会等同样成为居民生活重要依赖。和谐现代社区,应是既有不同组织在发挥各自的功能,同时,不同组织间又能形成相互协调关系,并由此构成多元一体的社区体系。然而,这种社区体系的形成,却对政府提出很高要求,要求政府积极创造各种社会条件,去推动多元社区组织的培育,诸如降低民间组织的进入“门槛”、促进社区公益基金的建立与完善、给予社区服务组织以必要优惠,等等。只有这样,真正现代型社区才能逐步成长起来。
2,理清政府职能,跳出社区职能转移中的“陷阱”
职能关系调整是政府体制改革重要内容。但面对社区公共管理形势日益严峻的现实,就现有体制下的政府职能转移,很容易陷入“误区”。多年来,政府一直提倡职能下沉,但下沉的这些职能,由于仍缺乏发达社会组织的配套跟进,以致这些转移出来的职能,社会性接力者缺位,而最终真正的职能承接者,主要还是基层政府,特别是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街道,街道这些年的机构膨胀,就与此直接相关。此外,社区许多新产生的公共职能,基层政府往往也是循相同路径,通过新增机构或队伍来承担的,这在政府职能关系调整中,甚至成为难以绕开的“陷阱”。
政府退出微观社区领域,转向以规划、制度或政策等间接方式,指导、协调与监督社区发展,是新时期政府社区职能的要求,同时也是走出政府职能越转移、政府性机构及队伍越大困境的关键。其中,如政府购买社区服务就属于值得进一步推广的举措,通过这种“政府出资,民间组织运作”的做法,实现了社区服务的非行政化供给,从而让政府退出了社区事务的具体运作领域。学先进经验已先行一步的深圳,就拟在新增公共服务中,只要民间组织能够提供的,则全部由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交由民间组织去具体运作,原则上不再设立新事业单位或增加事业编制。这一路径中,政府职能转移显然有了社会性承接点,有利促进“小政府,大社会”体制的建构。
四,强化制度性建设,建立健全各种现代社区制度
社区制度是社区建设重要内容。随社区结构与功能的日益复杂多样化,社区关系也会越来越复杂化,其中的多重权力义务关系,如果没有在正式制度层次上给予清晰的规定,社区相关问题的处理就会陷入混乱状态,社区的有秩发展就会成为空话。
1,地方政府需因地制宜地建立或健全各种地方性的社区制度
当前社会转型期,社区处于急剧社会变迁中,许多社区要素仍处发育当中,没有建立起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而社会变动不居条件下,政府的制度性建设,虽然面临不少问题,但又显得非常迫切。如社区建设经费方面,通过建立各级财政预算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经费纳入到年度财政预算中,就可以保障社区建设经费的可持续性供给;如政府购买社区服务的实践,作为新生事物,并没有多少现成规矩可循,只有尽快出台相关法规制度,才能把这些活动规范起来,如政府关于购买社区服务经费的管理制度、服务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等等的制度,都是现实中急需的。为此,地方政府在国家法律许可范围内,完全可以推出地方性法规或管理制度,以适应社区需要。并且,这些法规制度推出,不仅要讲究必要性与迫切性,还应该讲究及时性。
2,推动与监督社区组织自身,制订或落实各种制度性规范
目前一些社区乱象,往往体现为有利之事争着做,无利之事躲着走,这不仅与宏观层次的社区制度规范建设滞后有关,也与微观社区中的制度性规范不健全有关。一般而言,社区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应体现均等化分享原则,但在非基本公共服务域,又可适当体现差异化原则,这在制度完善中,都有许多具体工作要做。在社区内部制度建构中,需建立涵盖社区党建、教育、卫生、环境、就业、公共服务各方面的完整社区工作制度体系,其中应该包括许多细化的工作制度,如不同社区组织都需制订各自的社区服务目录、服务指引、服务指标、服务规范与标准,建立健全评估监督制度,如服务质量等级制度、服务机构信誉等级制度与资质审查制度,以推动社区服务事业的规范发展。在推动社区自治上,要建立完整自治制度体系,至少就包括如社区议事协商制度、社区事务决策制度、网络信息共享制度、定期会议制度、来访接待制度、座谈会与交流会制度、联谊会制度,还有第三方评估制度,等等。以自治、便民、利民为宗旨的微观社区制度建设,工作难度绝不亚于其他任何社区实践。
五,政府需加强社区建设力度,特别是农村社区建设力度
社区建设是一项基础社会工程,特别和谐社区、高质量社区的建设,都需付出大量经济社会成本,需要人财物力与组织资源大量投入。并且,也只有这样,社区建设才有充足资源保障。
1,政府需加大社区基础要素建设的力度
在政府启动的基础工程建设上,虽已取得一定成绩,也积累了相当经验,但按目标要求仍有距离,因此,街道层次“五个一”工程建设、社区层次的“三有”建设需继续推进。在社区基本设施建设上,需进一步加强基本设施的完善。如即使在城镇地区,仍有27%社区没有建立起社区警务室,农村社区警务室缺口更大;再如,社区文化建设上,截止2010年底,全省城乡社区文化室16139个,达到国家“五个有”标准者仅3350个。在社区队伍建设上,为提升社区工作水平,推动社区工作职业化的发展,打造专业队伍的任务繁重。同时,探索社工与义工相结合的联动机制,通过各种形式,特别关注建立有效激励制度,鼓励居民争当社区志愿者,让社区建设有持续人力资源的保障。在社区做到“有钱办事”方面,需改变活动经费单一依赖政府的现状,积极开拓经费来源多元化的局面,可以通过拓展民间渠道,如发动企业或社区居民捐助,筹集活动经费,许多社区该领域还是空白,存在很大发掘空间与潜力。并且在这个意义上,该项工作本身,就应成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社区卫生 医德医风 建设
医生职业道德是从事医学职业的人们在医疗卫生保健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因此,执业医师要达到医德医风的优良,必须接受医学道德教育和进行自我道德修养,并且要求做到:
(一)要提高对医学道德的基本原则即不伤害原则、有利原则、尊重原则和公正原则的认识和理解,并用这些基本原则指导自己的职业活动;同时,要提高对医疗卫生保健实践中伦理问题的敏感性及运用上述基本原则分析和解决伦理问题,把医疗技术和医学伦理统一起来。
(二)要认真履行卫生部制定的以下医学道德规范1.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2.尊重病人的人格和权利,对待病人,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财产状况,都应一视同仁。3.文明礼貌服务。举止端庄,语言文明,态度和蔼,同情、关心和体贴病人。4.廉洁奉公。自觉遵纪守法,不以医谋私。 5.为病人保守医密,实行保护性医疗。6.互学互尊,团结协作。7.严谨求实,奋发进取。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
(三)要在执业活动中,不断提高履行上述医学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逐渐形成良好的医学道德信念和养成良好的医学道德行为、习惯和风尚。
(四)随着生物医学的进步,医学高技术迅速发展,过去医学未曾涉及的领域而今成了医务人员活动的舞台,现在人们可以操纵基因、、卵子、受精卵、胚胎、人脑、人体和控制人的行为等。这种增大了的力量可以被正确使用,也可以被滥用,对此应如何控制?而且这种力量的影响可能涉及几代人,而这一代人的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利益发生冲突怎么办?……出现了不少医学道德难题,这些难题不解决,就会影响医学的进一步发展或向健康方向发展。因此,执业医师应结合自己的专业,增强对本专业中出现的医学道德难题的敏感性,进而去分析和研究解决的办法,以保障或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
公共卫生事业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政府具有承担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的责任。当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困难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医疗服务项目如诊疗费、护理费、输液费、价格等相对较低。由于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药物很难满足患者的需求,必然会带来收入下降。第二、由于公共卫生项目的工作量不断增加,而工作成本不断上涨而导致经费紧张。 当前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已经得到辖区居民的广泛认可。为了改善居民的就医环境,为居民提供更多优质的服务,必须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德医风建设。
1、政府应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支持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惟有如此,才能保护优秀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才能促进社会合理分配,才能更好地为广大辖区居民服务。
2加强医德考评信息化建设。 随着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医德医风的考评,对医疗卫生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需求,传统的考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 为适应现代化医疗卫生系统对医务工作者医德医风考评的发展要求,要建立以患者为中心、以医疗为主线,以提高中心医疗和服务质量为基本点的现代信息化考评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此系统除了构成中心自身的、功能齐全的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平台外,同时构建一个开放的、多系统集成的、基于行业标准的、能支持未来系统发展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的区域信息化考评应用体系。系统建设以设计先进、结构合理、经济实用、运行稳定、操作方便为宗旨,并将信息流与业务、管理有机融合,实现信息利用最大化,充分体现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全新的医德医风管理模式。同时系统能够满足上级相关部门对中心医务工作者医德医风考评的需求。
关键词: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社区
选择某社区医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就诊的220名慢性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检查结果及问卷调查结果深入社区,通过开展讲座和家庭随访的方式对研究对象进行健康教育。一年后,对研究对象干预前后检查指标、生化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对象的健康意识有了明显的进步,研究对象的体质指数(BMI)、腰围、收缩压与舒张压、空腹血糖、TC、TG、HDL等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加强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改善其不良的生活方式,控制慢性病危险因子,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进一步探究利用。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在本社区医院登记的22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其中男性122例,女性98例,本次研究对象的年龄均在65岁~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5.2±3.2岁。
2.方法
积极组织健康宣教以及防控活动,耐心介绍慢性病相关知识以及疾病防控方法,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进展。同时,定期对患者进行家访,了解患者生活状况,分析疾病相关危险因素,制定个体化的病情防控方案。
(1)病情观察
与患者建立良好沟通,在病情观察中做到耐心细心。尤其是要充分掌握患者的疾病史及不良生活习惯,推测影响患者健康状况以及诱发慢性病的主要因素。然后根据患者的个人体质以及生活习惯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案,并落实到护理实践中。
(2)心理护理
慢性病由于病程长,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加强对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要重点关注有严重消极心理的患者,社区护士要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也可以邀请病情控制良好的病友与其交流,分享经验,减轻患者的压力,重新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健康教育
定期组织健康教育讲座,向患者介绍慢性病的相关知识,向患者介绍患者慢性病的临床表现和常见诱因,教会患者注意监测并观察慢性病常见急慢性并发症,并及时做好相应处理。强调慢性病患者在生活中必须要遵守的原则,如高血压患者必须遵循低盐饮食的原则,保持情绪稳定;糖尿病患者必须坚持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此外,社区护士必须耐心细致地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4)自我管理的指导
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也十分重要,如对于糖尿病患者,应详细讲述监测血糖的方法与注意事项,并对相关检查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如患者出现面色苍白、乏力、饥饿感等不适感,建议立即测量血糖情况。让患者复述注意要点,确保患者理解相关知识。
(5)干预后处理
对研究对象生活方式干预1年后,再次进行体检,指标主要包括体质指数、腰围、血压、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并比较干预前后体格检查、生化等指标。通过问卷的方式对患者干预后的生活方式进行比较,使用SPSS18.0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方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由表1可知,干预后在研究对象BMI、腰围、血压等指标改善明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表2可知,干预后空腹血糖、三酰甘油等生化指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三、讨论
相关研究表明,生活方式在慢性病发生、发展、病变等全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此可见,加强慢性病患者健康教育,能有效控制慢性的发展,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慢性病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冯霞,杜文清,陈虹等.社区居民慢性病防治知识的干预效果评价[J].浙江预防医学,2012,24(7).
[2]陈育德,赵文华.加强综合监测与干预应对慢性病的挑战[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0,44(4):286-287.
[3]张丽娟,马志红,周莹,等.强化生活方式对早期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干预效果[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2,20(4):432-433.
【关键词】 社区矫正;司法行政机关;法治;人文关怀
社区矫正是现代刑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刑罚社会性和轻缓性发展趋势的体现,亦是当今社会治理体系中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是指将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社区矫正的对象是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四种罪犯。
社区矫正制度在国外非常发达,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时间较长,制度完备。我国社区矫正工作从2003年开始试点,2009年在全国全面施行。西安市又晚于全国, 2010年7月在全市9个区县15个司法所开始试点工作,2011年全面推开。2011年至今,全市下辖14个区县(含沣东新城),183个乡、镇、街道全部开展了社区矫正工作。据调查,全市现有社区矫正人员3022人,有6人重新犯罪,重新犯罪率0.09%,低于全国2%的水平。整体来看,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由于时间尚短,存在基础薄弱、专业化低、缺人缺物等诸多问题,制约着社区矫正制度的有效实施。这些问题在全国范围内也有着广泛的普遍性,因此,如何结合地方特色,有的放矢的解决困难,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是本文的重点。笔者以西安市为范例,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完善社区矫正刑罚的执行。
一、加强立法,分清职责,各司其职
社区矫正在全国试行阶段,各地形成了不同的实施模式,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例如:目前普遍采用公安机关作为执法主体,司法行政机关作为工作主体的模式,这从开始就是自相矛盾,不可能行得通的。在执法过程中,审判、公安、监所和司法行政机关在落实社区矫正刑罚过程中衔接配合还不到位,在日常管理中,司法行政机关缺乏必要的强制手段,存在司法干部说话不如公安干警管用的现象。不同城市在交接社区矫正人员过程中,规定各不一致,衔接不畅,致使部分人员脱管等。
要解决职责不清、衔接不畅、各地分治的矛盾,就需要尽快出台社区矫正的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及其配套规则。刑法学泰斗高铭暄教授在《社区矫正写入刑法的重大意义》一文中,也深刻阐述了促进社区矫正配套立法尽快出台的重要意义。2014年11月,《社区矫正法》草案已经全文公布,在该草案中明确了社区矫正主管部门及其职责,分清了公检法司各机关的管理范围,细化了刑罚执行的过程及措施,规定了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限制原则等,笔者认为这是社区矫正制度的一大进步,但是,该草案仍然存在操作性不强,过于原则和笼统的问题。所以需要立法机关依据即将出台的《社区矫正法》制定配套适合地区实际、操作性强的社区矫正管理地方法规,以期将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精细化、统一化。
二、理顺机制,完善机构,夯实基础
根据《社区矫正法》草案规定,社区矫正的主管部门是司法行政部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的社区矫正工作,司法所负责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工作。西安市应沿着这个设计完善机制,逐级落实机构,确保工作责任落实到位。笔者建议按照法治西安建设的总体要求,由市编制和司法行政部门牵头,在西安市司法局设立社区矫正工作局和社区矫正执法支队,在区县司法局设立社区矫正工作局和社区矫正执法大队,乡镇(街办)的司法所建设应作为下一步机构完善的重点,按照人事编制、财务经费由区县司法局管理,日常行政管理划归乡镇街道的双重管理机制,确保社区矫正执法主体和责任主体的落实。因为社区矫正工作的直接实施者是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教育、谈话、评估、信息建设、就业帮扶等工作都要依靠司法所工作人员来进行,他们最清楚接受矫正人员的真实情况,也最能直接深入到犯罪人的生活工作中去开展矫正,所以机构要完善,经费要重点扶持,人员也需要稳定和专业化。
各项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人,重点也在于人。所以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人员首先应具备一定的社会学或法学等专业知识,或者是长期从事司法行政工作的人员,他们应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至少两年)在一个区域内从事该项工作;一个司法所至少配备两名专职社区矫正人员(因为根据陕西省《社区矫正实施细则》第十五条规定的:“社会调查评估工作应由2人以上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进行”);人员应由司法行政部门统一管理,便于培训交流,也保证了即便人员流动,也是在社区矫正这个工作领域内流动,减少了因为工作人员频繁流动、业务生疏而产生的巨大行政成本。若条件具备时,也可考虑为每个司法所配备1名社区矫正警察。
三、提升认知,扩大参与、多元治理
为了适应当前社会主体的多元化需求,社会治理模式也在探索多元化治理方式,2014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专门强调:“注重运用法治方式,实行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即改变原有政府主导的管控式社会治理,增加社会组织,发挥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的桥梁及剂的作用,在社会管理各项事务中,通过功能融合、优势互补,大大提高治理效率,降低治理成本。社区矫正是将犯罪人放在开放的社会中,尤其需要社会和公众的支持。由于现有的司法行政部门力量薄弱,所以亟需引入社会组织和团体,大力发挥志愿者队伍的作用。
西安是一个高校众多,人才汇聚的城市。可以依托社团组织,积极和西北政法大学、西北大学管理专业、陕西警官学院、西安心理学会、党校、社科院等单位,借鉴上海、浙江等地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社区矫正机构委托第三方组织负责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疏导、法治教育、就业技能培训等一定领域的日常教育、帮助、服务工作。从而由社区矫正机构作为社区矫正工作的执法主体,社团组织作为其辅助力量,两者结合,共同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此举一方面可以促进社区矫正的社会工作专业性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这些教育宣传机构的案例实践与汇总,将适合大众认知的案例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讲,从而也提高了社区矫正制度的公众认知度。需要注意的是,要严格规范社会组织和团体进入的渠道与服务范围,应由司法行政部门严格执行的事项,不应委托给社会组织,例如调查评估工作、信息档案建设等。
四、创新方式,注重人文,促进转化
矫治方式的载体也应是多种多样的,这样才能让其更好的回归社会,不再犯罪。具体做法可以做如下创新:一是要加大心理矫治干预,笔者建议在全市建立心理辅导专家库,按照政府购社会买服务的模式,采取双向选择的办法,为各区县建立相对固定的心理辅导专家队伍。二是在强化法治教育、严格刚性管理的前提下,可设置一些诸如“道德讲堂”、感恩教育等柔性载体,突出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的人性感化。三是按照社区矫正公益劳动就近便利、以居住社区为主的原则,落实公益劳动的场所和时间要求。同时在区县一级建立一批公益劳动基地,不定期组织社区矫正服刑人员开展爱国卫生大擦洗、植树造林等社会活动,增强他们回报社会、融入集体的荣誉感。四是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大力宣传社区服刑人员在改造期间所涌现出的好人好事、见义勇为等典型事例,联系辖区大中型企业接纳安置就业,在春节等重大节日对生活困难的矫正人员进行走访慰问,联系其他部门为这些特殊人群解决实际困难等等,着力促进他们内心转化。
总之,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论 文网进行和服务,欢迎光DYlw.NET联系方式QQ 712086966]虽然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时间不长,也面临重重困难,但是只要有创新的意识、守法的精神和坚持的决心,这项制度就一定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卓谦,社区矫正的法律属性—对社区矫正行刑观的理性思考.河北学刊,2013.7.
[2] 康树华.社区矫正的历史、现状与重大理论价值.法学杂志,2003(第24卷).
[3] 顾永景.社区矫正性质之新定位、对象之新确认与内容之新拓展.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4.5.
关键词: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198
灵台县地处甘肃省东部,全县东西长78km,南北宽40km,总流域面积2038km2,是甘肃省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境内有达溪河、黑河两条河流穿境而过,属陇东半湿润易旱雨养农业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8.6℃;光照充足,年均日照时数2452.5h,≥l0℃积温2635~3050℃;降水适中,年均降水650mm,主要集中在夏秋2季;土质肥沃,黄绵土和覆盖黑垆土占30%以上。
1 粮食生产现状
据2015年灵台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全县辖6镇7乡184个行政村1429个合作社,总农户5.12万户,总人口2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8万人,耕地面积5.25万hm2,其中山地3.54万hm2,川地0.25万hm2,塬地1.46万hm2。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11万hm2(含复种),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0万hm2(含复种),经济作物面积1.93万hm2。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按照“稳定面积,依靠科技,加大投入,主攻单产,增加总产”的思路,不断调整品种结构,扩大优质粮食比重,集成配套实用技术,充分挖掘增产潜力,使粮食生产水平得到了较大幅度提高。2010―2014年,粮食平均尾连续5a位居全省前列。2014年,全县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7.5万t,平均233.1kg/667m2,人均产粮841.3kg,向社会提供优质商品粮8.65万t,人均贡献商品粮416 kg,农民人均纯收入3631元,农民人均种粮收入74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6%。
2 存在问题
2.1 粮食生产结构单一,优质粮食生产面积小
冬小麦、玉米是灵台县粮食生产的2大主要作物,冬小麦播种面积2.13万hm2左右,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44.4%,玉米、高粱、糜、谷等作物面积比较小。优质专用小麦、优质玉米、高粱、马铃薯、小秋类(糜、谷、荞麦)作物相对较小,特别是适宜本县种植的豆类(白芸豆、红小豆、黄豆、黑豆)等名、特、优粮食作物面积小、产量低。在粮食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的冬小麦品种退化较严重,抗病虫耐贫瘠、面粉品质优良的小麦品种少;玉米品种多而杂,转基因玉米品种种植面积大;良种良法不配套。
2.2 粮食比较效益低下,生产投入不足
粮食生产效益低下。条件较好的塬地种植粮食除去化肥、种子、机耕、机播、机收等费用投入,平均净收益在300元/667m2左右,条件差的山地尚不足200元/667m2;土壤养分不足。大部分农户不施用有机肥或有机肥施用量少,大多数依靠化学肥料,土壤养分逐年下降。据2007―2011年灵台县农技中心测定,全县耕地土壤有机质为12.7g/kg,全氮0.678g/kg,有效磷9.9mg/g,速效钾127mg/kg。全县耕地土壤养分与第2次土壤普查(第2次土壤普查有机质为13.1g/kg,全氮为0.82g/kg,有效磷为8.9mg/g,速效钾为150mg/kg。)相比有机质降低0.4g/kg,全氮降低0.142g/kg,有效磷降低1mg/g ,速效钾降低23mg/kg。耕地土壤普遍表现为氮少磷缺,有机质贫乏,氮磷比例失调;生产投入不足。大多数群众在新技术应用方面舍不得投入,特别是良种应用、土壤深耕、肥料施入等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导致粮食品质和效益都不高。
2.3 粮食生产基础薄弱,自然灾害频繁
中低产田面积大。灵台县自然件差异较大,山、川、塬兼有,其中山地面积3.54万hm2,占粮田总面积的50%以上;中低产田面积达3.7万hm2,占到总耕地面积的70.5%;自然灾害频繁。春季小麦返青拔节期干旱、霜冻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夏季成熟期冰雹、洪涝等灾害较多;以小麦条锈病、玉米二代粘虫、马铃薯晚疫病等为主的重大病虫害发生面积大、范围广、危害重,给粮食生产造成较大损失;群众防控农作物病虫害的意识不强;高产稳产田面积小。全县5.25万hm2耕地旱涝保收田只有1.77万hm2,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4%。
2.4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缓慢
近年来,由于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种粮农民大多为老年人和妇女,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能力较差,科技种粮的意识不强;南部及西部山区人口与耕地比例失调,大部分群众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大,生产条件差,劳力有限,习惯于“朝天一把籽,地里一年去两回”的传统广种薄收,农民粗放种植已属不易,粮食产量低。因此造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缓慢。
2.5 资源配置欠合理,土地收益率较低
灵台县耕地面积较大,人均粮田面积0.25hm2,人均资源优势明显,但资源配置不够合理,资源利用率较低。冬小麦收割后正值夏季,降雨量相对比较集中,有利于玉米、高粱、豆类、糜、谷、荞麦等作物生长,但绝大多数农民基本上遵循1a1茬播种习惯,轮作倒茬嫌麻烦,夏收后复种指数大多在50%以下, 60%左右的麦田赤地过夏,土地收益率较低,资源浪费比较明显。
3 粮食生产功能区发展思路
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集约化经营,品牌化推进”的原则,以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改善品质为目标,以进一步调整结构,建设特色化功能区,发展标准化生产,实行产业化经营,集成推广新技术,实现机械化耕作,全面提升粮食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3.1 发展规划
到2018年,全县农业生产的主要经济指标是: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万hm2以上,单产达到300kg/667m2以上,粮食产量年递增5%以上,实现总产22万t以上。其中:小麦面积稳定在2万hm2,实现平均单产达到280 kg/667m2以上,总产8.5万t;玉米1.33万m2,平均单产达到620kg/667m2,实现总产12万t;高粱0.0667万hm2,平均单产达到500 kg/667m2,实现总产0.5万t;糜谷0.533万hm2,平均单产达到125 kg/667m2,实现总产1万t;豆类0.667万hm2,平均单产达到100 kg/667m2,实现总产1万t;马铃薯0.2万hm2,实现总产0.75万t;其他0.2万hm2,实现总产0.25万t。到2018年末,按照粮食生产功能区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建成优质冬小麦良种繁育基地0.2万hm2,玉米、高粱“两杂”制种基地0.0667万hm2,全面实现订单化生产,年产小麦良种0.5万t,玉米、高粱良种0.4万t;建成优质冬小麦生产基地0.6万hm2,订单面积达到0.27万hm2,专用玉米生产基地0.47万hm2,订单面积达到0.33万hm2;小麦、玉米生产实现规模化、产业化、优质化,粮食作物每667m2均增产15%,促进农民667 m2均增收100元;全县培植1200个粮食生产大户,农民人均产粮达到760kg,粮食商品量达到9万t,人均贡献商品粮430kg,人均农业收入达到1200元。
3.2 发展布局
立足本县自然条件,兼顾气候、土壤、降水等因素,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本着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能力的相对一致性,农业发展方向和主要目标的相对一致性,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的地域特征优势,将全县划分为6个粮食生产功能区。
3.2.1 什字塬区优质小麦、玉米生产功能区
在朝那、上良、什字、西屯、独店、星火6乡镇塬面以发展优质冬小麦、优质玉米为主。
3.2.2 南部山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马铃薯生产功能区
以百里、星火、蒲窝、新开、龙门5乡镇为主,在山地梯田重点l展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和马铃薯。
3.2.3 什字塬区山台地优质小杂粮生产功能区
在朝那、上良、什字、西屯、独店、星火6乡镇山台地,以种植糜子、谷子、荞麦、豆类、小黑麦等作物为主,在缓坡地、阴山地、低山地建成优质小杂粮生产区,带动全县特色粮食生产及加工业的发展。
3.2.4 邵寨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功能区。
在邵寨塬塬面以及四周山台地推广种植面包型优质小麦,建成专业的面包专用型小麦生产基地。
3.2.5 全县重点适宜制种繁育生产功能区
达溪河、黑河川区玉米、高梁制种繁育生产功能区。在“两河”川区的梁原、百里、、星火等有条件的区域,建立玉米、高粱制种基地,带动粮食产业发展;独店、朝那塬区高粱、玉米制种基地。建成高粱制种基地300 hm2,建成以富农一号为主推品种的高产晚熟粮饲兼用玉米生产基地3000 hm2;建成以朝那、上良为主的硬粒型玉米制种基地;以朝那塬区为主,建成高强筋小麦良种繁育生产区。以什字塬5乡镇塬面为主,建立优质小麦常规制种繁育区。
4 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组织领导,上下联动促落实
建议由县政府直接领导,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加强对功能区建设的统一协调。县农牧局、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作为实施的主体,加强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各乡镇要把粮食功能区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重要方面,承担组织实施职能,积极会同农技部门,加强科技培训和教育引导,促使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加快推进区域化种植、品质化生产进程,努力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4.2 加大资金投入,多方扶持促落实
积极整合干旱山塬区农田灌溉设施建设、基本口粮田、高标准农田、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实施。结合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旱作农业项目、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小麦高产创建项目、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等项目的实施,整合各类农业生产扶持资金,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同时,认真落实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加大对种粮农民的扶持奖励力度,着力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4.3 强化技术培训,示范引导促落实
整合各个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力量,因地制宜制订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使用,农产品达到无公害、绿色的要求。全面启动培训计划,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的种粮大户、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专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人员,根据农时季节进行不定期培训,提高种粮技术水平。县农技部门和乡镇农技站在每个功能区至少确定3名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全程跟踪技术服务,切实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方位技术指导,随时为农民提供咨询、指导服务。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点推广小麦宽幅精播技术、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玉米秸秆粉碎覆盖集雨沟播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技术等适用技术,确保粮食生产功能区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
4.4 培育新型主体,创新机制促落实
根据粮食生产实际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探索土地流转机制,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服务主体,积极推进土地股份合作制和土地租赁、土地互换制度,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推进土地流转,推动耕地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农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适度集中,实现粮食连片规模经营。加大对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培育力度,鼓励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扩大经营规模,创新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经营模式,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4.5 发挥典型引领,强化服务促落实
依托本县农广校、职业中专,对农村留守人员和种粮农民进行职业培训,鼓励农村应届大学毕业生、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投身农业等途径,着力打造一批有学识、懂技能、会管理、善经营的种粮大户、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真正发挥产业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依托小麦高产创建项目和旱作农业项目,大力开展小麦、玉米高产创建示范活动,扩大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努力提升功能区粮食产量。积极引导种粮大户、青年农民、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带头组建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或新型农业服务组织,将广大种粮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组织联系起来,在新技术、新品种应用示范推广等方面,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组织作用,提高农民种粮的科学化水平。同时,加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在农作物良种供应、肥料使用、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控、收割播种等方面提供统一服务,提高专业化社会服务程度。
参考文献
[1]李怀忠.灵台玉米品种布局意见[J].甘肃农业科技,2011(6):
60-61.
区域销售队伍又是整个企业销售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区域销售队伍的优秀与否,直接影响到产品在该地区的销售业绩,那么,怎么才算是一支优秀的销售队伍呢?一支优秀的销售队伍要怎么才能快速而有效的建立呢?
无论是完全新建立一个区域销售队伍还是接手一个业已存在的销售队伍,都会碰到招聘与组建队伍的问题——或者是重新组建。在接手一个销售队伍的时候,往往会碰到双方了解、沟通、信任的等等问题。那么,一个新的区域经理,应该如何开始他重建区域销售队伍的工作呢?
DON’T FIRE THEM,FIRE THEM UP!
小标题的这几个英文字的意思是“不要解雇他们,而是要燃点起他们”。我曾经把这句话贴在我的办公桌的边上,时时的警示自己,作为一个区域销售队伍的领导者,解雇不是最好的方式,允许不同的职业背景、价值观、个性的销售人员的存在而又能去合力完成同一个工作目标,才是一个优秀的区域经理所要做的事情,而惟有不同个性的人存在于一个团队中,才能锻造出一个互补的优秀团队。一个模子里出来的人,只可能是机器,不会是优秀的团队。
区域的销售队伍总是会以一种怀疑的眼光来看待新的上司,同样,新的区域经理也往往会按照以前自己固有的习惯和眼光来看待旧有的销售队伍,这个时候,尽快的熟悉市场和熟悉销售队伍的成员是很重要的。市场,不能光听别人和你怎么讲,销售队伍的成员,也不能光听他自己怎么讲,所有的一切,一定要自己多观察,多分析。
在一个销售团队中,领导者的态度和热情往往能渲染其属下,工作技能的提高对业绩的影响,远远不如态度的改变来的那么快和重要。积极的态度能有效的提高整个团队的工作热情,能促使这个团队为了销售指标而努力工作。区域销售队伍的领导者是很忌讳在属下面前抱怨的,负面的东西永远都是呈往下的喇叭型传播的,你的一句偶尔的抱怨的话,只要被下属听到,就会成倍的产生负面效应。所以,永远记住一个管理的铁律,往下传的只能是正面的积极的东西。负面的东西,只能和你的直接老板沟通,不能和下级沟通,也不能和同级沟通,因为,如果你想要建议一支优秀的团队,正面的思维模式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是所有优秀团队的一个共性。
“DON’T FIRE THEM,FIRE THEM UP!”也是公平对待员工的一种态度。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是很多区域经理会采取的一种用人方式,但是这种方式真的是有效的吗?实际上业绩的好坏,很多时候是取决于当地销售人员对市场的熟悉程度。要想快速的飙升业绩,全部换新人并不一种很好的方式。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整个区域销售队伍,去点燃他们的工作激情,这才是最好的方式!
但是,如何解雇和招聘呢?
当然,万不得已的时候,解雇也是必须的事情。销售人员的问题基本上可以归纳成两种问题,一是技巧的问题,技巧有问题应该辅导,这是上司尤其是直接上司的责任。第二种是态度有问题,这个问题是比较致命的,首先是良好的相互信任的沟通,如果沟通不成,只能是解雇——因为再好的市场,让态度有问题的人去操作,也会变坏的。
解雇也是一种技巧,肯定有人会受伤,但是,区域销售队伍的领导者必须明白,解雇是为了团队的利益、市场的利益,我们所要做的,是通过一些技巧,把这些“伤痛”的感觉以及对区域销售队伍的负面影响减低至最小。
解雇也是需要沟通的,实际上态度有问题的人在大多数情况之下也并非真的会十分的留恋现在的公司。良好的解雇技巧,只是促使他更快的主动写辞职报告,去寻找新的职业道路。只要区域经理做事情是公平的,被解雇者并不会对失去这个工作而感到不公,产生争吵的往往是一些善后问题——如何赔偿,如何对被解雇者的已往工作进行评估,因为,被解雇者也是希望得到尊严和尊重的。我的意见是,在职权能及的范围内,应该最体面的给被解雇者一个主动辞职的机会,并且,区域经理也应该尽可能的与人力资源部协商,为被解雇者多争取一些补偿。对于被解雇者的工作评价,也应该是以感谢为主,因为,做这些其实不是为被解雇者看的,而是为还在继续工作的区域销售队伍看的。
那么,假使碰到还是继续死缠着不肯走的人怎么办呢?如果他确实是必须要解雇的,我们就应该采取最强硬的态度对对待他,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我们可以给他降级,可以减薪水,可以缩小他的工作职权,最后直至开除。这些强硬的做法,也并非仅仅是就事论事,对还在工作的销售队伍而言,这也是一种警示!
有解雇也会有招聘,招聘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门槛把的紧,是区域销售队伍素质的保证。
不同职业背景的人有不同职业背景的人的优缺点,下面列举三点,供大家参考。
1)内资企业出身的人,普遍有比较强的实战技巧,工作态度比较积极,但是缺点是执行力不够好,有时候会有点自己的“小算盘”。
2)台资企业出身的人,普遍有比较强的执行能力,工作态度也比较积极,但是缺点是做事情框框比较多,有时候不够聪明。
3)欧美企业出身的人,普遍素质比较高,执行能力很强,但是有时候会显得全局眼光不够好,而且吃苦精神不够。
职业背景决定了一个人做事情的风格,招聘者要做的,并非是让求职者憧憬未来的工作职位或者是对未来的工作做一个规划,招聘者要做的是要从求职者过往的工作经历中发现他是否符合我们所要找的人的基本要求。我们需要寻找的,永远都是最合适的人,而并非一定是条件最好的人。
如何迅速的建设优秀的区域销售队伍?
要快速的提升业绩,可以从两点去考虑,一是重新审视全渠道,发现已往没有被挖掘的新的生意增长点,二是提升现有销售队伍的工作能力,提高工作效率。而第一点也是要人去做的,所以,说到底还是人的态度和技能问题。
建设良好的销售系统是一支优秀的区域销售队伍能建立和持续发展的保证。那么什么是销售系统呢?销售系统好比是一台正常运转的机器,知道在这个流程中是做什么的,那个流程中是做什么的,发动这台机器是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的,但是一旦运作上手,你就会变得很轻松。
销售汇报系统是销售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进销存(进货、销售、库存)系统,比如每月工作计划,行程安排,销售人员的跑店计划,日工作、周工作总结等等,都是销售汇报系统的一部分。这里需要强调一点的是,作为区域销售队伍的管理者,要懂得自己并非是全国销售总监,不要轻率的使用自己喜欢的一些报表。销售报表是企业销售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未经过公司的同意而自己硬造一些东西出来,这样,会使得自己的团队脱离公司的整个系统而存在。管理者首先是个被管理者,建设销售系统的含义并不是自己做几张报表,而是要严格执行公司的整个销售汇报系统,严格的执行力才是建设系统的关键所在。试想你都不执行公司的政策,又怎么去说服你的销售队伍来执行你的政策呢?执行力就是在销售系统的不断浸下才得以不断提高的,每个人都知道做什么,每个人都知道该怎么做以及向谁去汇报工作和汇报什么工作。
在职培训也是有效提高销售队伍技能的方式。企业最大的成本就是没有经过培训的员工。在职培训可以是课堂式的,也可以是FIELD COACH——上级对下级的手把手的指导和培训,在培训下级技能的同时,又增加了上级的威信。一个优秀的区域销售队伍,就是一个不断的学习、培训、摸索新的方式方法的队伍。
检验优秀区域销售队伍的几个重要标准
前面,我们从态度、观念和行动这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快速的建立一支的区域销售队伍,那么,什么样的区域销售队伍才算的上是优秀的呢?
1)凝聚力:能把不同个性的人融合在一个团队中,为了共同的目标——完成区域销售的指标而努力工作,他们能互相帮助,而不是互相抱怨。
2)门户开放、尊重个人:在团体精神的前提下,我们也要摈弃等级观念,提倡门户开放,尊重个人,所有的团队都是由个人所组成的,而每个团队成员,都是我们所值得珍惜的宝贵资源。
3)执行力:这是优秀团队的重要标记,再好的销售系统都离不开人的执行力。
4)销售业绩:相信有了以上三点。销售业绩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5)健康良性的市场:发展市场需要长远的眼光,每个区域销售队伍的成员都应该明白自己的使命是为了市场持续良性的增长,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弃长远的打算。
6)市场拓展:市场的开发是销售人员的重要责任,敏锐的发现市场的机会点是一支优秀的区域销售队伍的特质。
关键词:遵义县;公益林区划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S759.6 文献标识码:A
在遵义县实施的公益林区划界定工作技术要求中,着重强调公益林是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其功能和效益的发挥。遵义县森林分类经营管理根据森林的经营目的和主导利用不同,将森林进行分类,实行相应的经营管理措施,以实现森林经营的目的。森林分类经营理论将森林划分为2大类,公益林和商品林。通过实施分类经营,使经营对象整体功能得到最好的发挥,实现高效经营,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的关系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遵义县实施公益林区划的管理依据
1.1 分析遵义县的森林资源管理现状
遵义县属于我国特殊气候中较为普遍的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海拔在850~1100m之间,平均气温较为温和,无霜期较长,生态良好。境内冬季、秋末、春初,受西伯利亚南下冷空气影响,风向多为偏北风,因地貌复杂多变,地面风主要是东北风;春末至夏季,西太平洋暖湿气流北向西伸,南下冷空气变暖减弱,主要风向为偏南风或东南风。全县国土面积3367km2,矿产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是贵州省商品粮、油菜籽、生猪、烤烟生产基地县,旅游经济发展较好。因此,遵义县的公益林建设显得更加重要。公益林区作为生态平衡构建的主要组成部分,为该县的生态质量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遵义县的地带性原生植被为中亚热带湿润常绿阔叶林,大娄山山脉将其分为西北部中山峡谷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混交林、柏木林和东南部黔中丘原常绿栎林、马尾松、柏木林区及灌丛、草坡等。由于人为活动频繁,原生植被已极其稀少,现有森林植被主要是天然次生植被和人工林。构成森林的主要树种有77科250余种,其中乔木树种主要有马尾松,杉木、柏木、枫香、麻栎、白栎、槲栎、泡桐、杜仲、银杏、楠木、柳杉、香樟等;灌木树种主要有算盘籽、牛筋树、山茶、盐肤木、火棘、竺天竹、悬钩子、刺梨等;竹类有慈竹、金竹、苦竹、斑竹、方竹等。
1.2 分析遵义县林业经营管理存在的不足
由于遵义县的特殊地理特征和气候因素,森林资源管理系统中的问题也较多。林业资源没有好好的实施分类,相对重要的公益林经营存在粗放管理的现状;人们的保护意识不强,政府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政策落实不到位;在实际的公益林区划建设中不能够将配套的林业生产建设方案进行落实;公益林区的管理中幼林的抚育力度相对较弱,林区分散不够集中;幼林抚育量跟不上相对应的英林措施,幼林的分散密度较大,影响整个林区的生长发育;造林的工程款项运转效率较低,再加上,林区的经营资金投入不够,重点林业的经营工作相对落后。
林区的作业施工质量科学含量较低,和本地的文化教育较为薄弱有关,而且遵义县目前主要开展的是人工商品林抚育间伐,而实施透光抚育、生态抚育、低效林改造等营林措施的森林面积较少,再加上,森林经营工作仍沿袭传统的生产工艺,技术落后,工作效率差,经营成本高,公益林的各基础设施都比较落后,相对应的公益林建设辅助工作都没有开展,例如,林间道路、排灌设施、防火隔离带等都没有相对应的建设起来。因此,公益林的建设还不能够全面的完善起来,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森林资源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受木材高价位的利益驱动,林区道路的改善在为木材采运提供了交通便利的同时,也使林区木材偷运滥伐管理任务日趋艰巨。林业部门在森林资源上的行政管理成本越来越大。
2 针对遵义县实施公益林区管理的对策
2.1 发挥领导班子的带头作用
遵义县的人口较为集中,且自然资源丰厚,经济发展建设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与县领导班子的领导是分不开的。遵义县的领导班子要真抓实干,才能将实施的公益林管理工作全面在本县开展落实。
领导班子的带头实干会促进人民群众对于公益林管理的认识和重视,从而在建设全县的公益林管理工作中才能将建设速度加快,给本县的经济建设带来持久的保证。因此,建设和保护管理工作都应该由政府部门带头开展工作,从而带动全社会投入到公益林建设当中。
2.2 制定遵义县公益林管理措施
2.2.1 制定公益林管理管护办法
县人民政府根据《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制定《遵义县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实施细则》和《遵义县地方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实施细则》,制定依法行政,依法护林等规章制度。
2.2.2 宣传动员群众,制定严格的乡规民约
各级人民政府、林业局及林业站采取多种形式做好宣传动员工作,认真向群众讲解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及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工作目的、意义。帮助各村组建立和完善乡规民约,使广大群众自觉参与到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工作来,为本次遵义县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2.3 完善公益林管护机制
引入公益林管护的竞争机制,形成公开招聘,择优录用护林人员的用人机制。认真落实公益林管护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县人民政府与各责任单位和镇乡政府签订责任状,林业站与县林业局签订责任状,公益林护林人员要与镇乡政府签订护林责任状,明确护林地段,护林目标以及有关奖惩措施,确实做到专人专责。
2.2.4 组织保障
县长是遵义县公益林管护的第一责任人,县林业局局长是直接责任人。县政府要根据上级有关部门要求,成立林业分类经营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副县长为组长,成员单位主要有县林业局、县计划局、县财政局、县水利局、县审计局、县农牧局。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县林业局,县林业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处理公益林管护中的日常事务。各镇乡成立相应的办事机构,负责领导和处理本辖区内公益林管护中出现的问题,落实管护人员等。
2.3 提高对公益林的建设模式
公益林的建设要制定详细的经营管理实施方案,将公益林和经营措施及资金投入分年度、分类型落实到小班。可以推行实施,将造林责任落实到各小户。将营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投资计划、分项目、分年度、分类型落实到具体的建设地段。开展并加大对森林经营工作的政策扶持力度,分区建设公益林、商品林或者下达年度营林工作计划项目、面积以及投资计划,使营林工作开展有政策的保护工作。
有保护才有发展。在加大对公益林的管理区划时,国家要全面制定对公益林建设经营有效实施的管理办法。要结合生产实际,研究公益林的营造、经营、管理等先进适用新技术,并且努力做到在生产实践中推广运用。将固有的传统经营模式改变,可以与高等研究院校、科研单位相结合,全面提高林业生产力水平,健全公益林的建设模式,丰富公益林的制造方法,从而提高森林培育质量。
2.4 确立公益林建设的经济效益意识
介于遵义县的特殊地理环境,开展公益林的生产和建设是为了将本地的森林资源功能进行全面的开发,而且不破坏原有的农林生态平衡,达到生态和经济的双赢,实现生态林的经营和利用原则。坚持森林可持续经营和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本地的生态效益进一步加强,全面实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要将生态林建设的有利之处进行宣传,在全县范围内公开制定公益林建设区界定工作方案,将建设公益林区划的目的和意义、公益林的经济收益和生态效益进行宣传,从而提高人民群众对公益林区划的认识水平,在实际建设中将公益林建设工程落实。
因为公益林的区划界定工作技术要求较高,在召开调整区划界定工作动员工作中,县领导班子和有关公益林建设的技术人员要将实际的公益林管理中的技术难点和疑问进行解释,保证公益林建设的质量,建造公益林的经济意识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得到保证。
遵义县因为特殊的地理特征,实施公益林的区划管理是为了将本县的森林资源进行统一的规划,将本地的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在确定公益林的建设中,形成从上到下一致团结的建林模式,领导带头群众跟随,从而公益林的建设和实施才能进一步推进,公益林的相关保护和建设配套措施才能有效开展落实,森林经营才能形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育健康、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为目标的体系,公益林的经营、培育、发展模式才有可能完善,公益林区划管理对策才能够全面的建设和完善。
3 结语
遵义县的公益林区划管理和对策分析是为了将本县的经济建设更加高效可持续,为本地的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改造,能够为本地进一步实施资源开发经济建设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湖南省公益林保护建设分析与对策[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05).
【关键词】社区医学健康教育;高血压;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223-01
高血压病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器官如心、脑、肾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可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是全球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并且高血压是冠心病、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为了解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对我院社区服务中心120例患者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08年9月到2009年12月在我院社区查体中随机抽取了120例高血压患者,诊断均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76例,女44例;年龄30-78岁;文化程度:高中以上21例,初中56例,小学及以下43例。
1.2 方法
1.2.1 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 结合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档案。内容包括一般信息,生活方式,医学体格检查,治疗方案,护理计划,健康教育计划等,便于集中发现问题,及时针对不同个体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计划,有的放矢地进行健康教育和指导。
1.2.2 系统健康教育:利用社区服务中心的特殊优势,每月一次举办一次高血压病人学习班,讲解关于高血压疾病的危害,常见症状,监测方法,用药指导,预防并发症措施等方面的知识;在社区中心利用墙报、宣传栏等进行知识宣教,并发放健康指导处方,指导他们及时做相关检查,以早期发现各种并发症。
1.2.3 个别指导、家庭或电话随访:根据所掌握的社区内的高血压患者情况,对患者及家人的年龄、文化程度、接受能力进行评估,了解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要进行个体化宣教和指导。
1.2.3.1 对初发高血压和轻度高血压者,着重进行饮食指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平衡膳食,摄盐量每天 6 g[2]以下,增加钾、钙的摄入食用优质蛋白质,忌食动物内脏、蛋黄,多吃含维生素多的蔬菜水果,减少脂肪摄入,忌烟酒,避免暴饮暴食,以免增加心脏的负担,引起血压升高。
1.2.3.2 对于超重和肥胖的患者,告诉他们肥胖是高血压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指导他们减重的方法一方面是减少总热量的摄入,强调少脂肪并限制过多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另一方面则需增加体育锻炼。减重的速度可因人而异,关键是“吃饭适量,活动适度”。[3]
1.2.3.3 对于静息生活方式的人,告诉他们体力活动是独立的降压因素,同时体力活动还有巩固药物降压效果的作用,根据血压的昼夜节律性,应避开血压的两个峰值进行适当活动,不宜突然改变,以轻体力活动和有氧运动为宜,不能长跑,打蓝球等活动。和患者一起制定一个根据年龄、体重指数、血压值及耐受性的运动计划,并常督促患者。
1.2.3.4 对于有焦虑倾向的患者,在随访的交谈中,尽可能掌握其心理特征,注意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多给予安慰疏导和精神支持,消除患者对疾病的误解、恐惧,帮助改变个性,加强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1.2.3.5 对于服药依从性差的人,一定要改变病人对服药的认识误区。让患者了解治疗的方案、药物剂量、服药的方法,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应对方法,严格遵从医嘱服药,不可随意自行停服或更换药物。用药、换药必须经医生检查,做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及对心、肾、脑功能进行测定,让患者了解遵医合理用药的重要性,充分认识不遵医用药的后果和危害。
1.2.4 开展高血压患者交流会:在社区内设立一个专门的场所,邀请能够密切配合治疗,病情控制比较理想的患者介绍其成功经验,让患者与患者充分交流体会,互相监督遵医性,大大提高了高血压患者的生活信心和对抗疾病的积极态度。
1.2.5 心理健康指导:高血压患者的心理问题极大地影响着整个医疗过程。随访中社区服务人员及时了解患者的思想、工作及生活情况,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告诉患者焦虑、情绪激动、紧张等都可影响血压变化。指导患者遇事冷静,不可情绪波动太大,当有较大精神压力时,应设法释放,也可通过倾听音乐等放松疗法来平整情绪。解除患者对本病的恐惧和悲观情绪,让患者知道高血压只要坚持合理用药和合理的生活习惯就能控制好。
1.2.6 指导自我监测血压:高血压患者理想的测压频率是一日三次,早中晚各一次。指导病人及家属正确测量血压的方法,要定时间、定部位、定、定血压计,测量前30分钟不吸烟、进食、运动,避免刺激性饮料。连续血压监测并记录,了解其血压变异性和血压昼夜变化节律,每次就诊或随访都可作为医生调整药量或选择用药的依据。
2 结果
2.1 健康教育干预前后血压比较 见表1
时间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干预前 163+11 103+10
干预后 138+8 86+4
t 8.33 2.83
p 0.01 0.01
2.2 健康教育前后不良生活习惯、遵医行为改变情况 见表2
干预前 例% 干预后 例% X2 p
坚持规律服药 48(40.0) 118(98.3) 47.86 0.01
定期测量血压 40(33.3) 116(96.6) 37.51 0.01
低盐饮食 58(48.3) 116(96.6) 35.15 0.01
低脂饮食 42(35.0) 110(91.7) 41.48 0.01
限制饮酒 46(59.0) 78(100) 8.54 0.01
戒烟 18(23.1) 68(87.2) 22.65 0.01
适量运动 42(35.0) 102(85.0) 34.12 0.01
控制体重 44(36.7) 98(81.6) 25.14 0.01
自我减压 38(32.0) 94(78.3) 26.39 0.01
*通过健康教育,高血压患者在膳食结构改变、控制食盐摄入量、限酒、规律服药、坚持体育锻炼等方面的情况明显好转 (P< 0.01),戒烟行为有所改变。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定期给予相关保健知识及健康教育,显著提高了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诊断标准的知晓率及相关知识的认识,使患者通过参与增强自我保健的意识,在实践中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从而提高对疾病的药物及非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和有效性,帮助患者强化了健康意识,树立了良好的健康理念,改变了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心理问题,有效降低了高血压相关并发症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命期限和生存质量。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不仅给患者的健康、家庭的幸福造成很大的不幸,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在社区进行健康教育,采用综合治疗模式是一种减少家庭、社会经济负担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并且可使高血压患者逐渐实行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用本)[J]。高血压杂志,2004,12(3):483-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