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特色街道设计范文

特色街道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特色街道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特色街道设计

第1篇:特色街道设计范文

关键词 电视台节目;编导专业;中华情

中图分类号:J9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6-0105-02

1 高端娱乐,视听先锋,群星灿烂之舞台,华人缔结之纽带

一滴水要反射太阳的光辉,一首歌要表达歌者的情怀,一个节目要体现人文精神,要表现社会的安详、民族的亮点、国家的团结,《中华情》宣传“民族风采、都市文明”,正合此旨。放眼一些电视台歌舞栏目争相模仿、毫无新意,令观众视觉萎靡,精神困顿。《中华情》的编导经过周密策划,甄材选料,潜心打造,精良包装,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举足轻重,无与伦比。

《中华情》每期制作的地点不同,在最具活力的现代都市实景地点搭建豪华、别致的舞台;海外版展示的是我国炉火纯青的音乐艺术,地点则侧重华人密集的域外城市。《中华情》的观众定位是全球华人,尤其是港澳台侨胞,栏目设立最大的目的,就是搭建华人交流平台,沟通华人情感。事实证明,《中华情》已经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主要窗口,是我国最具国际影响的媒体主流,蜚声整个华语乐坛。

2 《中华情》以情动人,出师告捷,大获成功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中华情》靓丽登场,大获成功,全球有98%的国家和地区有大量固定观众尤其是侨胞收看,日常观众达15亿人。她属于大型华语歌会,定位全球,以情动人。在节目演播过程中,观众看到金嗓歌王费玉清、国民歌王周华健、家喻户晓的歌坛大腕刘欢、乐坛天王刘德华等。这一个个让观众痴迷的艺术家,通过《中华情》再展他们的绝代风华,每一次的节目都倾情演绎,每一次的制作都独具魅力,每一个节目都已定格在《中华情》。

3 栏目安排合理,特别节目和日常节目交替穿插,布局严谨

1)特别节目“中华情大型歌会”,演员阵容庞大,装备豪华,视听感受至为尊圣,以华语经典音乐为载体,以华语歌曲精粹为展现形式,涵括经典,糅合时尚,色彩绚丽,吸收了各地曲艺精华,借助国际频道,向全世界人民,向海外侨胞展示国内最登峰造极的音乐艺术,意在打造华语音乐第一品牌,让《中华情》成为凝聚华人的金刚般的神奇力量,为华人构建交流的舞台,打造情感的交融氛围,促进国家的统一与繁荣。

2)日常节目“中华情情艺在线”,它与“中华情大型歌会”交相辉映,轮流播出。音乐是一种心境,是人类的灵魂。“情艺在线”即表现音乐,清洗灵魂,其形式活泼,将比赛、游戏、表演、歌唱熔于一炉,尤其注重主持人与现场观众和嘉宾的互动,所邀请的嘉宾皆是海内外知名。在“情艺在线”的表演中,群星璀璨,主创队伍国际化,且新人辈出,《中华情》因此在国内掀起全球华语音乐狂飙。

4 化短暂为永恒,让过去再展现,化回忆成珍藏

《中华情》让人难以忘怀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民心所向,选入的人物无不是爱国爱民,多才多艺,为祖国的统一、繁荣起着促进的作用。这种取向是每一个电视编导专业人员应该刻骨铭心的,它是电视节目成败的关键。兹取2011年12月17日播放的《风华绝代之一代名伶》张国荣为例来说明。

2009年,“张国荣”作为词条录入辞海;翌年,香港电台“爱香港的理由”评选结果第一名,赫然是因为有张国荣。对于这样一个非凡人物,《中华情》怎样来表现才能恰如其分?节目一开始,几张图片配以三言两语就紧紧抓住观众的心,张国荣的难以逾越,他的前无古人,寥寥数语,囊括于内。节目从张国荣1977年出道走上演艺道路开始,一直到2003年辞世,诸多往事,历历如在目前,件件感人至深,抚今追昔,物在人去,情何以堪?节目播放、介绍了张国荣早期使他唱红的歌曲,让不熟悉张国荣过去的新观众了解了他的过去,让谙熟他的老观众温故知新,对他的细腻宽宏与谦恭好学又增进了了解。

在重播的告别音乐会上,歌迷如痴如醉,全场洒泪斑斑。节目中插播张国荣的《千千阙歌》歌曲演唱与《霸王别姬》《阿飞正传》《倩女幽魂》片段,还加入了林青霞对张国荣的一段感人的回忆,声音低徊清幽,句句柔情,令人无限缅怀,悲不自禁。由于《中华情》的演绎,一位屹立演艺界巅峰地位20年不见褪色的顶级巨星重新站立在人们面前,一位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的全能艺人的名字被镌刻在观众心里,张国荣的艺术成就得到鲜活的再现:他为祖国赢得很多次殊荣,他被外国媒体接二连三地报道,他对后辈提携、给灾区捐款,他扶困济危,他天才的演技驰名西方世界,他对人满腔挚诚,他的豪放胸襟以及敬业精神等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可以说,《中华情》永远地定格了张国荣。据资料统计,香港百分之七八十的成年人观看了这期的节目,很多人泣不成声、悲不能禁,可见《中华情》的艺术感染力之大,可见《中华情》节目的巨大成功。

5 结语:电视节目发展的方向――尽善尽美

第2篇:特色街道设计范文

首先,小城镇盲目开发的现象非常普遍,不仅表现在旧城改造中,而且在新城的开发中,也都存在着一些与寒地小城镇整体发展不协调的行为。其次,小城镇道路超负荷运转,各项设施配套不完善,造成了较恶劣的街道环境质量。城镇化过程使得一个小城镇向膨胀的同时,必定又会呈现出更为强烈的内聚效应,小城镇中心密度大大超过其原有的规模。小城镇的街道只是盲目的改建拓宽,却很少考虑到街头的广场和绿地,人们在街道上找不到方便停留的场所,更不能举办丰富多彩的休闲活动了。另外,小城镇道路大多都追求整齐划一的形式,从而缺少构成趣味性和多变性的空间,丧失了原有地形所特有的感觉和味道,结果自然没法产生最佳的经济效益。所以,小城镇街道景观设计研究应对街道周围的空间环境作出协调,处理好构成空间环境间的自然给予与所取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最后,小城镇街道景观设计建设理论滞后于实践,且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尚不能充分起到对建设实践的指导作用。

2小城镇街道景观的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2.1以人为本

景观设计中,“以人为本”的思想主要是指在整体设计体系中一切设计活动、思想以及理念,其最基本的出发点应高度体现在人的利益和需求上,并以此作为设计效益的尺度。在小城镇街道景观的设计中,由于该地区自身环境特征,街道景观设计应高度重视生活在该地域人们的心理需求,在街道景观的功能、形态、生态以及人文等设计元素上,尽量减少硬质景观,而多增加软质景观,从而尽量降低天气给城镇人们生活带来的压力。

2.2强调特色

小城镇街道所具有的特色是体现街道景观风格特征的重要载体。在城镇景观设计中,如果街道缺乏特色景观,无论多繁华的建筑都会显得毫无生机,因此,强调特色是街道景观设计又一重要原则。设计中,应采取特色化的设计方法,尽可能地提高小城镇街道景观的异质性,对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进行协调,充分结合建筑、环境、空间与人的活动等各种设计要素,做到四季有景,体现景观设计的特色。

3小城镇街道景观设计策略

3.1丰富空间布局

在街道设计时将当地的人文、风俗、生活习惯、地域特色等软文化要求与地面设计有机融合,使人们能享受到当地生活风情的文化习俗,这也是体现地面设计的与众不同之处。对小城镇街道景观结构进行分析,景观设计不是城镇设计的某一阶段,而是贯穿于整个城镇设计的全过程。街道景观应从总体城市设计再到城镇局部地段,进行整体统一规划设计,与更大尺度上的城市设计联系在一起,使人们可以在不同尺度层次上把握整个街道的景观。

3.2增添公共活动空间及开敞空间

城镇街道的公共空间是人流聚集的地方,是小城镇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供了人与人交流的场所。针对小城镇街道存在的公共活动空间及开敞空间缺少的问题,小城镇街道景观在规划设计中应适当增添公共活动空间及开敞空间,应充分尊重自然、尊重人文,合理应用自然、人文、历史背景,凸显地域特色。

3.3个性与文化的完美结合

临街建筑的入口建筑与街区的结构巧妙结合,阳台的半街道空间与临街建筑入口的空间完美呼应,造就了临街建筑与街道相互作用的焦点,也是决定两者功效好坏的关键所在。通过对过渡性层次的良好把握,可以进一步增强主街中建筑的开放性,在居住街道中则有助于公共性和私密性之间的平衡。内外两个世界应该在这里搭接,而不是做截然的划分,设计中要增强两者之间过渡性层次,将建筑内部空间和街道室外空间有机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唐突的、断层式空间转化。

3.4加强公共设施的艺术感

第3篇:特色街道设计范文

【关键词】:灾后重建 地域文化 景观

公元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致使震中及周边地区遭受了严重的地震灾害,在此次地震中绵阳市平武县平通镇损失严重,城镇中主要街道损毁殆尽。永通街等主要街道灾后重建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尽快恢复主要街道功能以及街景风貌如何塑造、如何体现地方特色等一系列问题。平通镇为全国羌族自治镇,有浓郁的地域文化,在街景风貌规划设计中必须得以彰显,同时要满足灾后重建生活和生产对功能实用的需求。规划中将平通镇街景风貌定位为具有浓郁羌族文化特色的街景风貌。平通镇灾后重建街景风貌规划包括平通镇平豆路(现称为永通街)1.5km、 纬6路(新规划的道路)0.3km 、老街0.22km等三条主要街道。

1、概况

平通镇位于绵阳市平武县西南端,是从江油、北川进入平武的门户,南距江油市40公里左右,北距平武县城85公里。

平通镇属高山河谷地带境内地势由北向南倾斜,海拔最高点为2303米,最低点660米。平通镇位于涪江上游,河道自然落差大,水流湍急。自然灾害主要是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平通镇属地震较为频繁发生的地区。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川北一带8级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极为惨重的损失。绵阳市“5.12”地震极重灾区覆盖范围,平通镇是全市划定极重灾区的其中之一。

2、“5.12汶川地震”对平通主要街道的影响

林豆公路平通段5公里损毁严重;老街损毁严重,0.22km几乎完全损坏。

3 平通镇主要街道调查分析

3.1现状分析

永通街、老街等街道曾作为平通镇繁华的街道,其两侧的建筑经历5.12地震绝大多数已倒塌,零星保留几栋民房。灾后重建党和政府本着高起点、高标准、彰显地域特色来重建永通街和其他街道。随着灾后重建的深入,本地人民生活水平不仅可以恢复到灾前水平,而且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人们对购物环境和商业形象需求也会提高,新世纪的永通街在获得机遇的同时,面临着长远发展的挑战。

3.2、主要街道功能分析

永通街(1.5km)和纬六路(0.3km)作为日常生活的场所,其突出特点就是大众性,具有吸引各阶层人士汇集的强大力量,且包容任何弱势阶层,成为促进社会交往和城镇居民活动的场所。老街(0.22km)具有悠久的历史,承载着平通镇居民集体的记忆。为使街景风貌设计更符合居民的行为活动规律,满足居民活动的需要,达到通过空间环境设计促进社会交往,设计过程中对居民活动意愿进行了调查,以期在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反映居民的行为活动,创造独具魅力的活动空间。

3.3、日常活动目的调查:

永通街、纬六路集中体现城镇的商业经营特色,是多功能综合性消费场所。对于活动目的:购物、行政办公、求学、日常休闲等;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永通街今后仍以购物、行政办公为主,兼有日常休闲和餐饮功能。老街活动目的:购物、日常休闲、观赏旅游、餐饮。

4、建设浓郁羌族特色的文化商业街的意义

平通镇为全国羌族自治镇,有着浓郁的地域文化,这一稀缺的资源必须在街景风貌中的以体现。这种稀缺性是其他物质资源和环境无法替代的。对于当地居民,它是一种精神上的需求和对地域认同,最终会产生归属感,游人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和向往之情。永通街(原平豆公路)位于平通镇区几何中心地带,穿城而过原为过境公路,《平武县平通镇灾后重建规划》将其规划为城镇主要道路,不在承担过境交通功能。永通街是平通镇最繁华的街区,也是镇上的商业主街,全长1.6公里。5.12地震中,永通街受损严重,街道两侧房屋绝大部份倒塌,涉及学校、镇政府、居民小区等,急需重建。随着灾后重建的深入开展,亟待恢复和提高永通街的原有功能和体现地域特色,以满足镇区乃至镇域人们生活生产的需要。这其中也饱含着援建者的对灾区人们的关爱之心。

5、羌族特色的文化商业街建设理念

5.1、符合灾后重建要求

在规划建设中,要充分考虑灾后重建的特点要求,高效高质完成灾后重建任务。

5.2、近、远期相结合

考虑立面改造的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协调各方利益,规划采用近、远期结合的原则,近期重建街道主要功能设施和净化清理改造保留建筑立面,规范广告牌匾位置和尺度,远期随着永通街的建设,重建具有羌族文化和商业气氛的沿街建筑立面。

5.3、体现特色的原则

改造中发掘现有的优势特色,宏扬并刻化它,建成后的永通街立面要拥有浓郁的羌族文化特色,同时满足商业、生活功能要求,使其亲切感的基础上规范它,美化它,协调它,让永通街、老街、纬六路的形象精致、更具品味。

5.4、商业性性

永通街、纬六路、老街的设计要服务于商业活动,增进商业活动的效率与效益。烘托商业氛围,在不破坏羌族建筑美的同时,合理布置广告、海报、霓虹灯。统一中富于变化,变化中求均衡,力求形成浓郁地域特色的繁华商业街。

6、街景规划设计

(1)街景建筑立面建设要点

永通街西起汽车站,全长约1600米,两侧建筑以2、3、4层为主,现状建筑风格的单一化。老街尚保留古老民居的遗迹;纬六路为新规划道路。基于平通镇为羌族自治镇,提出了以羌族文化为特色的“分区段式”结构处理街景风貌。街景主要建筑风貌以羌族文化为特色,即依据建筑羌族特色分段,使每段内的建筑风格协调,而整条街路风貌富于变化。而每段之间均有规划的休憩广场做为过渡,漫步于此的行人,看两侧街景自然变换,给人以移步换景之感。

永通街商业街:规划结合永通街现有道路为系统基本骨架想。规划将永通街划分为三段。其中,规划汽车站至规划卫生院段长450米,这一区段主要分布汽车站、市场等为入口门户空间,布置居民房屋,自然山体景观。卫生院至纬三路段长660米,这一区段主要布置着小型商铺(结合居住)和公共建筑,规划该路段为精品文化街;纬三路以北路段,这一区段主要分布小型商铺和居住建筑。纬六路、老街结合永通街现有道路为系统基本骨架,街道区段主要布置着商铺(结合居住)和公共建筑。

(2)节点设计

在永通街上为了丰富整个街区空间,增加休憩和娱乐场所,完善其服务功能。规划在老街与永通街交叉口设牌坊,体现城镇的历史延续性。 广场:在沿街公共建筑前设广场,结合绿地设计一处雕塑,展示羌族文化、烘托商业气氛。

7、结语

灾后重建时间紧、任务重,参与者以爱国主义的热情投身其中,克服随时可能出现的困难,担负着光荣的使命和责任,使灾后重建工作高效有序的进行。街景风貌规划做过很多,但灾后重建还是第一次,如何解决灾区人们的困难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但灾后重建不是简单的重建,同时要担负起全国人们的爱心、期望和祝愿。在工作中总结了许多经验和教训,为我们今后工作提供借鉴。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优化提高。

参考文献

1 平武县平通镇灾后重建规划[R] 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8,8

第4篇:特色街道设计范文

关键词: 街道景观 园林 绿化 原则

1.概念探讨

作为地理名词,景观泛指地表自然景色。城市街道景观则涵盖城市街道景色和人造的景色。园林是西晋沿用下来的名词,园林设计是园林学的中心,孙筱翔教授提出Landscape Architecture可译为园林设计是正确的。园林设园林设计因素包括构思立意、自然地形地貌的利用和塑造、园林建筑布置、园林小品、园路和场地、园林植物、置石等。是文科和理科的贯穿,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交融。绿化是建设绿地的行为,城市街道景观不仅有街道绿化要求,还要顾及园林城市建设,体现该城市的文化和艺术。

2 街道景观功能

2.1 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框架,有人把城市街道景观比喻成城市景观的血管,在城市交通运输,购物,交往,都离不开城市街道景观。

2.2 城市街道格局是城市特色的重要反映

每个城市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及形成年代的不同,其街道格局也不同,随城市的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用地不断增加,有的城市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四周发展,典型的如我国首都北京,有的脱离老城在附近另辟新城,典型的如山西的平遥市,有的新旧城结合,典型的今天的沈阳城。

不论哪种形式的城市,其街道格局都反映着历史的发展过程,记载着重要历史事件和故事。生活在其中的人门在这些特殊的地点就会产生相应的联想,想的是这个城市曾经发生的一切,可以说城市街道记载着城市的历史,蕴涵城市的文化。例如:邯郸新改建学步桥街区,该区以邯郸学步的故事建成。

在城市中由于一些有代表性的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格局,也就确定了该城市的发展形态,由此形成了城市空间布局的特色,从而在市民中形成相应的文化特色,可以说城市街道格局反映了城市的特色。

2.3 城市街道代表城市的形象

人们对街道的感知不仅涉及其路面本身,还包括街道两侧的建筑,成行的行道树、广场景色及广告牌、立交桥等等。这一系列事物共同作用形成了街道的整体形象,而其中任何一种事物质量的低下,都影响整个街道的形象,而街道的形象又影响城市的形象。

街道景观质量的优劣对人们的精神文明有很大影响。对于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来说,街道景观质量的提高可以增强市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对于外地的旅游者和办公者来说,由于他们停留的时间较短,而且大部分时间在街道上度过,因此街道就代表整个城市给这些外来人员的形象。

总之,城市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核心,随城市的发展,人类对生存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街道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着就要求设计者拓宽对街道的研究,适应社会的要求。

2.4 城市街道是展示城市景观的舞台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荣誉教授凯文?林奇(Kevin Lynch)在其著《城市的形象》一书中探讨了城市在人们心中的形象问题,他认为“任何一个城市都有一个公众印象,它是多个印象的叠加。”他通过大量资料得出结论:城市形象主要与五种城市要素有关,它们是“道路、边沿、区域、结点和标志”。

一般人很少从城市形态、城市发展史这些专业角度来认识。一个城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城市街道上的景观、街道上的尺度,街道两侧建筑物的体量和风格,色彩各异的广告牌匾和指示标牌,独具特色的绿化、小品、设施,以及街道上穿梭的车流,或漫步或急行的人们,或驻足聊天或看热闹的市民……这些城市街道上的情景往往成为这座城市景观的代表。例如法国巴黎老城内的乡榭丽舍大道,两侧传统风格独特的建筑物,容纳世界著名的名贵时装店,与街道轴线上的凯旋门一起构成法国巴黎老城所特有的城市景观。

3. 我国城市街道景观现状

近十几年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但是我国城市景观与先进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还需要不断努力。就目前城市街道景观的存在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功能设施不健全

在我国有许多城市中的道路交通环境现状,仅仅考虑道路交通的基本要求―对路面的要求,忽视街道各种设施的建设,如交通标志,街道照明,以及其他供人使用的各种设施,不能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

3.2 环境质量差

我国街道现状存在的共性问题是环境质量问题;街道绿化系统不健全,对缺损绿化修补不及时;沿街建筑形式杂乱无章,没有特色;围墙多为没有修饰的实墙,广告随意乱贴;交通标志缺乏系统的精心的设计。街道设施缺乏系列化、标准化设计,整体性较差。

3.3 街道环境“重车不重人”

交通繁忙路段缺乏人行天桥、过街地道和人行横道线,行人不得不冒险横穿街道;许多城市交通的需要,以挤占人行道的方式拓宽机动车道,步行者不得以而进入机动车道增加了交通的危险性;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缺乏应有的隔离设施,步行空间因而缺少安全性。

3.4 街道设施水平低下

街道照明满足不了交通需要,步行道地面铺装材料耐久性差,施工质量低,不能满足步行者基本的行走要求。缺乏为残疾人、老人、推车儿童的妈妈提供方便的无障碍设计。

辅助设施严重短缺,为街道上行人服务的设施,如公共厕所、街路标牌、交通图展示板、公共电话亭及必要的休息空间等严重短缺,与城市面貌的改善不同步。

3.5 街道建设缺乏个性

千楼一面、千街一面的现象普遍存在,过去人们批评'方盒子',今天又不管城市历史背景,不看城市的整体风貌,又出现了到处仿欧式建筑的现象,使得街道失去了个性。街道建设在空间上,两侧建筑的色彩、材料、形式等方面过于雷同,缺乏可识性。

3.6缺乏公共活动场所

道路交通环境的设计很少考虑,为市民提供交往场所。人行空间缺少,缺乏街头广场,人们在城市街道上找不到可以安全停留的场所,更谈不上举办更丰富的多彩的活动。

经分析存在问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a.历史原因

由于我国历史的原因,导致城市交通设施欠帐太多,供需失调,再加上改革以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加剧了这一矛盾。

b.观念问题

过去我国城市建设长期以来遵循着“实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讲究美观”的原则。这个原则在解放初期,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修复战争的创伤,快速改善城市面貌的思路下制定的。然而城市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可是我们的观念却没有随着更新。

c.管理不严密

城市街道的建设、维护和管理存在许多条块划分,由于界限不清,出现问题时往往会互相推脱、踢球。造成了城市街道都来管又都不管,往往出现管理失调的现象,较为典型的现象是同一段城市街道不断的开挖。

d.立法不健全

目前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法规《城市规划法》和城市建设控制管理的主要手段――控制详细规划,关于城市街道方面仅对城市红线宽度、断面及交通的出入口方位做出规定,却未对影响城市街道环境的诸多因素做要求。

4. 针对存在问题,街道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4.1 “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的思想来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是中世纪欧洲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也主义,主张思想自由和解放。

在城市街道景观中体现以人为本,主要体现人们的主人翁位,在总体规划中控制详细规划的街道景观设计。各种服务性设施的配置以及在街道的建设实施过程中都要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要求。因为人群是街道的主体,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活动决定着城市的未来。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时考虑不同的要求,反映不同的观念――一个好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要处处为人着想。

4.2 尊重、继承和保护历史的作用

城市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所给人留下印象是深刻的,这就为城市个性建设奠定了基础。这是因为城市有历史意义的场所的建筑形式、色彩、空间尺度和生活方式,恰恰与隐藏在市民心中的、驾驶行为产生地域文化认同社会价值观吻合,因此能引起市民的共鸣,唤起对过去的回忆,产生文化认同感。

由此看来,我们在街道景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同时要向前发展。取其精华,取其糟粕。

4.3 整体性原则

城市街道格局的设计要从城市的整体出发,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要体现和展示城市的形象和个性。

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要为突出城市的个。

4.4 可持续性原则

随城市的发展,环境也随着恶化,环境的恶化警醒了人们,可持续发展应运而生。可持续发展是二十一世纪的主题,它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强调满足人的需要,以提高人的生活水平为目标;一层是关注影响发展的因素。

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街道环境设计中也要遵循这一点,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力求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在街道景观设计中要注意加强自然景观要素的调整、运用和恢复。

5. 城市景观设计分析

城市街道可分为交通性街道、生活性街道、商业步行和其他步行用道。它们要求都有自己的景观特性。但他们又有许多共性,既方便性、可识别性、可观赏性、安全性、适合性。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5.1 街道形式的考虑

对于交通性街道,我们要以直线大半径的曲线为主,通过道路两侧的建筑和绿化树木的高度与街道宽比产生空间感受。这样为流动的车辆提供刺激的服务。在停车厂附近的墙上整一些壁画,为街道增添亮色。

步行街是交通性街道的延续,在设计时要注意合理使用收放的手法,中关村的北区在种植序列处理上就做的很好。如果再步加宽的地方设置一些园林小品如小型喷泉雕塑,增添了街道的自然情趣,如加拿大的特科果街。

5.2 广告牌、环境雕塑小品和设施设计

广告是信息时代的产物,街道广告在现代城市景观中起了重要作用。街道广告的作用在于宣传,它需要强调刺激,为此尺寸较大,常常影响城市的形象,因此对于广告要严格审批。但如果街道广告和雕塑小品结合,既增添了不少乐趣,又节省了空间。街道雕塑小品、功能设施应当摆脱陈旧的观念,强调形式美观,功能多样,设计思想要体现自然,有趣,活泼,轻松。例如大胆的将电话亭、座椅和标示牌艺术化。

5.3 城市街道绿化设计

城市街道绿化设计是城市街道设计的核心,良好的绿化构成简洁、大方、鲜明、自然、开放的景观。古今中外道路绿化都备受重视。我国早在《汉书》中就记载:“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锥,树以青松”, 说明二千多年前我国已有用松树作行道树,唐代京都长安用榆、槐等做行道树。随着城市建设飞跃发展,城市道路、增多,功能各异,形成了各种绿带。也有将行道树、林荫道与防护林带共同联成绿色走廊。街道绿化设计同其它绿地一样也要遵循统一、调和、均衡、节奏和韵律、尺度和比例五大原则。

城市街道绿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街道形式的选择要根据街道环境特色决定的。例如两侧建筑景观比较有特色,要表现建筑那么就选择比较低矮的植物。街道绿化有其特殊性,其植物配置最为重要。道路绿化的植物配置要体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结合的美学的思想;在立地条件允许的条件下,通过隔离带的配置中、小乔木和花灌木,真正达到大、中、小乔木和花灌木的结合,是街道景观呈现层次化。

城市街道绿化更应注意行道树的选择,改变行道树树种单一,地被色块过于重复的现象。应采取同一道路的行道树的配置手法相对统一的方式。我们可以选取十几种行道树作为基调树种,确保城市道路绿化能体现和谐一致的总体风貌,而中下层尽量丰富多彩。坚持以乡土树种为主,同时大力推广本地自然条件适宜的树种。

另外,在选取行道树时,不要为了美观而忘了行道树的遮阴功能,例如广州的滨江路就一味的追求美观忽视了行道树的功能。

第5篇:特色街道设计范文

根据我国目前步行商业街景观的现状以及银川市的地域景观特色及回族建筑文化,在景观设计时要把握以下几个表现形式:从“线性设计”到“整体设计”、从“灰色设计”到“绿色设计”、从“建筑设计”到“文化设计”。

从“线性设计”到“整体设计”。商业街作为城市道路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城市线性空间的组成部分,其虽然是一条街道,但在建设时不仅仅要考虑街道本身,还要考虑到街道周围的道路和环境。实践证明,单纯的线性街道空间的吸引力相比于丰富的纵横结合的街道空间是很低的。街道上的空间毕竟有限,除了要满足正常的人们通行外,还要布置各种街道设施、休息设施,这就使原本紧张的空间变得更为紧张,种种情况迫使我们要考虑步行商业街以外的与其相连的横向街道空间,这样就扩大了原本单一的线性空间,而是形成了一个网络状的街道空间。

从“灰色设计”到“绿色设计”。商业街的景观设计应尊重自然,尊重历史,保护生态,要从以往的“灰色设计”逐步向“绿色设计”转变。现代科技的发达与技术的进步,大大加快了城市景观建设的速度,但也给城市景观留下了许多遗憾,大量的钢筋水泥、玻璃幕墙的运用,使人们离自然环境越来越远。

所以在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可以运用银川市的地域景观自然要素(植物、水体)来弥补、缓和由高楼大厦带给人们的压抑感。要实现真正的绿色设计除了增加绿化外,在景观设施材料的要求上,也要求是绿色环保的,垃圾箱也应是分类回收的,照明应是节能的。

从“建筑设计”到“文化设计”。银川市独特的回族建筑文化,是其商业街设计依托的精神支柱。所以,在银川市商业街景观设计艺术表现形式上,要充分的完成从普通的建筑设计到回族文化设计的转变。

第6篇:特色街道设计范文

关键词:道路景观,街道景观,研究视角,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随着国内外城市道路改造与更新的不断发展,其理论体系在日益完善。相关理论实践在各国发展并不同步,因而本文不以历史脉络为线索来进行综述,而是以已形成的理论成果的研究视角为出发点进行综述,主要的研究视角包括从道路功能的的角度研究、从空间形态的角度研究、从视觉角度研究、从生态角度研究以及从设计手法角度研究五个方面。

1. 从道路功能的角度研究

20世纪初期,汽车在欧美国家的大量使用使“速度”成为当时道路改造与设计的主要因素,道路的主要功能沦为“交通功能”,认为道路应当最大限度地保证机动车交通的安全和效率,城市道路的设计走向了工程技术化及标准化的方向。以勒?柯布西耶为代表的早期现代主义建筑师和规划师很快接受了速度对于城市设计的颠覆性意义,认为在街道更新中应增加道路的宽度,减少道路交叉,组织分层的立体交通。从此技术主义街道设计成为城市道路设计的主流范式。这种过分追求等级化和功能化的设计理念使街道空间蜕化为纯粹的交通空间,破坏了城市街道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20世纪80年代,城市主义街道设计逐步发展起来了,它是以多功能街道为基本特征的街道设计范式,认为街道空间应成为一种社交场所,人们的交往活动应使街道成为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鼓励人们在街道上行走和停留,使步行成为一种生活和交通方式。对这一设计理念具有重要影响的理论著作是加拿大学者简?雅各布斯在1961年出版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书中讲到“街道不应再仅被视作让汽车开得越来越快的动脉线了,他们应被视作必须为多种使用者提供舒适和安全的环境。”为了避免机动车对城市造成的破坏,雅各布斯提倡严格的交通管制,包括拓宽步行道的宽度,降低车速,不鼓励机动交通进入非必要区域等。她认为人行道上的社交活动与参加纪念性宴会是一样必要的,彼此不相识的人们聚集而亲密的社会模式是很重要的。街道趣味性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她还提出了著名的“街道眼”理论,即有活动产生的、被关注着的街道是街道安全的重要保障。总之,雅各布斯主张街道应从单纯的交通通道转变为多样化的复杂空间。新城市主义的设计理念落实的她的想法。

另外,我国学者彭钢《城市街道活力的营造》(2006年)以及马水静《基于中心地理论的北京城市街道活力研究》(2009年)都是对于道路功能所决定的街道活力的研究。

2. 从空间形态的角度研究

道路空间形态主要包括道路空间高宽比、街道的轮廓线、道路界面等方面。日本学者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中运用当代一些建筑设计理论以及格式塔心理学的原则,对日本和意大利等西欧国家的街道、广场等外部空间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比较、分析和研究。从而归纳出东方与西方在空间观念、美学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并对如何吸收外来文化和继承民族传统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书中讨论了空间领域内部与外部的涵义,指出了欧洲与日本,内与外的不同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墙与街道在形式与意义上的不同。在街道构成方面,芦原义信先生运用格式塔心理学及形态的视觉法则对意大利、英国和伊斯兰国家的街道进行分析,提出了适合情境特征的宽高之比、广场空间的构成条件、阴角空间和下沉式庭院技法、密接原理和两次轮廓线等外部空间的设计手法,强调了街道的美学价值和社会生活价值。

对于道路界面我国学者杜鹏在《街道界面的质感》(2006年)中,任琪在《城市道路景观界面分析》(2007年)中分别做了深入的研究。杜鹏以纯粹建筑学的视角,从质感的角度对街道的界面进行了研究;任琪认为道路的视觉景观形象包括道路的建筑界面、道路景观设施界面、道路路面界面等,道路景观的生态环境包括道路的绿化界面、水体界面等。他强调了城市道路景观界面分析的连续性、层次感和识别性。

3. 从视觉角度研究

第7篇:特色街道设计范文

关键词:街道景观;建设;绿化;

一、概念

景观在地里名词里是指地表自然景色。那么城市街道景观则涵盖城市街的绿化、道路建设。城市园林设计因素包括构思立意、自然地形地貌的利用和塑造、园林建筑布置、园林小品、园路和场地、园林植物、置石等。体现文科和理科的协调,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交融。绿化是建设绿地的行为,城市街道景观不仅有街道绿化要求,还要顾及道路建设,体现该城市的文化和艺术。

二、街道绿化功能

街道是城市的基本框架,那么街道景观更是城市景观的骨架。在城市交通运输、购物、人际交往、城市文化等都离不开城市街道景观。对于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来说,街道景观质量的提高可以增强市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对于外地的旅游者和办公者来说,由于他们停留的时间较短,而且大部分时间在街道上度过,因此街道就代表整个城市给这些外来人员的形象。

三、我市城市街道景观之现状

近十几年来我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但是我市城市景观与先进城市还有很大差距还需要不断努力。就目前城市街道景观的存在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功能设施不健全,只是考虑道路交通对路面的基本要求,忽视街道各种设施的建设,如交通标志,街道照明,以及其他供人使用的各种设施,不能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

2.街道绿化系统不健全,对缺损绿化修补不及时;城市的环境质量差;沿街建筑形式杂乱无章,没有特色;围墙多为没有修饰的实墙,广告随意乱贴;交通标志缺乏系统的精心的设计。街道设施缺乏系列化、标准化设计,整体性较差。

3.人本主义不重。交通繁忙路段缺乏人行天桥、过街地道和人行横道线,行人不得不冒险横穿街道;许多城市交通的需要,以挤占人行道的方式拓宽机动车道,步行者不得以而进入机动车道增加了交通的危险性;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缺乏应有的隔离设施,步行空间因而缺少安全性。

4.街道照明设施水平低下满足不了交通需要,步行道地面铺装材料耐久性差,施工质量低,不能满足步行者基本的行走要求。缺乏为残疾人、老人、推车儿童的妈妈提供方便的无障碍设计,缺乏公共活动场所,人行空间缺少,缺乏街头广场,人们在城市街道上找不到可以安全停留的场所,更谈不上举办更丰富的多彩的活动。

四、街道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城市建设应以“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城市街道景观中体现以人为本,主要体现人们的主人翁位,在总体规划中控制详细规划的街道景观设计。各种服务性设施的配置以及在街道的建设实施过程中都要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要求。

2.城市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所给人留下印象是深刻的,那么在城市建设中就要尊重、继承和保护。这是因为城市有历史意义的场所的建筑形式、色彩、空间尺度和生活方式,恰恰与隐藏在市民心中的、驾驶行为产生地域文化认同社会价值观吻合,因此能引起市民的共鸣,唤起对过去的回忆,产生文化认同感。

3.整体性原则和可持续性原则,城市街道格局的设计要从城市的整体出发,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要体现和展示城市的形象和个性。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要为突出城市的个。

五、城市景观设计分析

城市街道按功能可分为生活性街道、交通性街道、商业步行和其他步行用道。相对应的街道都有自己的景观特色。但他们又有许多共性,既方便性、可识别性、可观赏性、安全性、适合性。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1.步行街是交通性街道的延续,在设计时要注意合理使用收放的手法,例如中关村的北区在种植序列处理上就做的很好。如果再步加宽的地方设置一些园林小品如小型喷泉雕塑,增添了街道的自然情趣。

2.广告牌、环境雕塑小品和设施设计广告是信息时代的产物,街道广告在现代城市景观中起了重要作用。街道广告的作用在于宣传,它需要强调刺激,为此尺寸较大,常常影响城市的形象,因此对于广告要严格审批。但如果街道广告和雕塑小品结合,既增添了不少乐趣,又节省了空间。

3.城市街道绿化设计是城市街道设计的核心,良好的绿化构成简洁、大方、鲜明、自然、开放的景观。古今中外道路绿化都备受重视。随着城市建设飞跃发展,城市道路、增多,功能各异,形成了各种绿带。街道绿化设计同其它绿地一样也要遵循统一、调和、均衡、节奏和韵律、尺度和比例五大原则。

城市街道绿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街道形式的选择要根据街道环境特色决定的。例如两侧建筑景观比较有特色,要表现建筑那么就选择比较低矮的植物。街道绿化有其特殊性,其植物配置最为重要。道路绿化的植物配置要体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结合的美学的思想;在立地条件允许的条件下,通过隔离带的配置中、小乔木和花灌木,真正达到大、中、小乔木和花灌木的结合,是街道景观呈现层次化。

城市街道绿化更应注意行道树的选择,改变行道树树种单一,地被色块过于重复的现象。应采取同一道路的行道树的配置手法相对统一的方式。我们可以选取十几种行道树作为基调树种,确保城市道路绿化能体现和谐一致的总体风貌,而中下层尽量丰富多彩。坚持以乡土树种为主,同时大力推广本地自然条件适宜的树种。

另外,在选取行道树时,不要为了美观而忘了行道树的遮阴功能,例如广州的滨江路就一味的追求美观忽视了行道树的功能。

第8篇:特色街道设计范文

关键字: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环境要素和特性;人性化设计

小城镇,泛指20万以下人口的小城市,也包括依法建立的建制镇和农村集镇,它既处于中国城镇体系的最低层次,又与乡村有着紧密联系,是连接城乡的纽带,积极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构成城市意象的要素一般分为五类,即道路、边沿、区域、节点和标志,道路作为第一构成要素往往是具有主导性的,其它环境构成要素都沿着它布置并且与它相联系。因而,街道在城市中绝不仅仅是连接两地的通道,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人们公共生活的舞台,观光游客沿着街道观察了城市、认识了城市,当地的居民习惯性地在街道上活动并感受着街道及其周围环境,商业设施也大都布置于街道两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们对小城镇城市景观最直接的感受来自于小城镇街道景观,街道是最能体现小城镇活力的窗口。但过快的城市化为小城镇带来了许多非人性化问题:过境车辆的增多、交通废气和噪音、排水系统的改变和硬质路面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因此引发本文对以上问题针对性措施的讨论。

一、小城镇街道景观的历史沿革

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框架,有人把城市街道景观比喻成城市景观的血管。在城市交通运输、购物、交往,都离不开城市街道景观。每个小城镇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及形成年代的不同,其街道格局也不同,或者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四周发展,或者脱离老城在附近另辟新城,或者新旧城结合。但是,不论哪种形式的城市,其街道景观格局都反映着历史的发展过程,记载着重要历史事件和故事,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在这些特殊的地点就会产生相应的联想,想的是这个城镇曾经发生的一切,可以说小城镇街道记载着城市的历史,蕴涵城市的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小城镇空间布局的特色,小城镇街道景观格局反映了小城镇的特色。

二、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和特性

构成要素 小城镇街道景观的空间环境在构成上属于带型空间,是相对狭长的地形利用相关景观因素组织而成的空间景观;主要构成要素有:街道平面、纵横断面、垂直绿化透绿生态围墙、节点小品、环卫设施、广告、街灯、人流、周边环境绿化(植物)等,千姿百态的景观树与彩色花叶行道树成为城镇一道靓丽风景。

1)城镇街道景观道路,是交通线,又是流动风景线;街道本身是小城镇街道景片的景界,又是联系城镇各个区域的“纽带”,是街道景观构成的第一要素,具有组织交通、分划空间界面、构成街道流动空间的框架。

2)节点中的环境艺术小品是小城镇街道景观的各种地景设施,是具有艺术性、标志性的景观构筑物,如雕塑、路标、座椅、花坛等。应布置合理、精致美观,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水景是自然生态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城镇街道景观的水景常有喷泉、叠水泉、水池、景观水生态园(生态湿地)、生态沟溪等。水景观设计时应以节水为原则,充分利用水,或借水成景,或依水组景,作为景观生态设计的重要元素。

4)绿化或种植设计是组织景观空间的重要手段,在小城镇街道景观设计中,运用景观生态学进行规划和植物造景往往是很重要的理念,并能产生很好的景观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特性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隶属的带形景观空间,具有空间上的延展性、时间上的流动性、整体景观的协调统一与连续性。

1)空间上的延展性:指由于形态的狭长而产生的空间在某一方向上的延伸和展开的特性。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设计应充分运用带型空间的延展性和连续性,运用韵律、节奏、复合以及色块、光影等手法来进行创作,进行空间景观的组织,注重整体的把握,在统一的基础上寻求变化,如带状空间布置若干节点,并用绿色走廊加以串联,形成绿色的“项链”。

2)视觉与时间上的流动性:即指人们在不同的位置、视角或时间上有不同的景观感受,也就是步移景异的效果。根据视觉原理,通过空间串联在停留空间中,有一定的间隔规律。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提到“社会性视域—0~100m”,芦原义信提出“外部空间模数”,大约25m左右。因此,距离25m左右对城市市民为视距模数,在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应以25m为转换。在小城镇街道大约25m左右距离形成一个较为有序的节点,能使小城镇街道景观有序地出现在视觉范围内,以利于空间景观的塑造。

3)整体景观的和谐性和连续性:街道景观是动态的景观,随着街道线型、坡度、走向的改变,人们对街道空间的印象亦会步移景异。好的小城镇街道景观固然需要统一的风貌格调,一个和谐空间,人们在其间或快速而过,或漫步而行;同时也需要在25m左右的视距设置若干节点形成游憩空间以满足人们习惯和情感的需要,就像一曲完美的乐章需要了几处变调和,变化丰富、趣味盎然是小城镇街道景观的人性化特征,也是景观设计的魅力所在。

三、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理念

人是人类文明创造的主体,也是人类一切活动和发展围绕的核心,因此,尊重并满足人类生理的、心理的及精神上的各种需求,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天人合一是“人性化设计”的焦点。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理念是:

1)在小城镇街道景观的建设实施过程中,研究人的行为心理、知觉经验,注重“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回归和对人性空间的重视,各种服务性设施的配置都要从小城镇特有的以人为本、亲切宜人的空间尺度出发,强调邻里生活和城市生活的融合。

2)运用系统、环境、园艺等科学手段,对小城镇街道景观内部能量流、人流、物质流、信息流、价值流等景观元素进行改善和调整,达到保护人类健康,与自然系统和谐共生,保护人居环境的生态美,保持生物系统多样性,最终促进小城镇带状空间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持续协调发展。

现代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应该是既协调自然风景、人文环境与民俗风情,浸透着融合地理环境与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又结合地形,节约用地;顺应气候条件,节约能源,注重环境生态及景观塑造;运用手工技艺、当地材料及地域独到的建造方式,形成自然朴实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人性化设计的具有多义的空间功能,各种服务性设施的配置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要求,处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具有尺度宜人的空间结构、形式丰富的景观序列和融合自然的景观空间,使人能够“乐在其中”,又能“过目不忘”,从而形成高品位、富有地方特色的小城镇景观形象。

四、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设计中出现的误区

1.建设指导思想模式盲目克隆大城市,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片面求大、求宽、求洋,热衷开大马路,往往造成街道尺度比例失调;同时割裂城乡之间在景观、居民活动空间方面的联系,使得居民和外来者失去对小城镇关键性生活价值追求的体验。

2.肆意破坏当地重要的人文—自然历史景观要素。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文化融合当地自然环境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地方风格;我们在小城镇的街道景观建设中应该设法使这些人文—自然历史景观要素暴露在城市人群面前,尤其让外来者能够有机会阅读这些历史素材。

3.自然山水城的理念被忽略,小城镇景观建设任意开山取石、自然河道任意裁弯取直,一些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湿地被夷平或者填平,联接城乡之间的一些天然绿色通道被人为开发不当而破坏,失去了作为永久生物栖息地和城市中残遗的自然保护地的功能和价值。

4.忽视节点设计,盲目照搬照抄。节点是小城镇街道景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游憩广场、标志性建筑或构筑物和街道楔形绿地等,这些节点通常是城镇不同空间的结合点或控制点,是人们对小城镇形象记忆的关键魅力所在。近年来小城镇的景观节点设计已经受到公众的关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遗憾的是节点设计手法大都照搬大中城市的一些做法:不锈钢雕塑、大型喷泉、大理石或花岗石铺地、几何形规则图案,欧式游园……,与小城镇文化底蕴和空间形态很不协调,丧失了小城镇的地域特色和魅力。

5.街道绿地实施“一哄而上”,违反科学规律,绿地景观中“绿楔”、“绿廊” 与道路廊道带状空间结合不够紧密,未能消除道路廊道的车流、人流、噪声集中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也影响小城镇外部生物基因正常流入和内部生物基因正常流出,影响能量流和物质流的循环;植物配置未优先选择乡土树种,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植物群落,盲目选用外来植物品种,只一味追求眼前效果,不考虑长远利益,未经引种驯化的外来植物品种因不适应当地生态环境而逐渐死亡,不但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影响绿化的整体效果。

五、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要素的人性化设计思路

1.路面景观的人性化设计

小城镇街道除了承担重要的交通任务外,还从一个侧面代表着城市精神与形象。小城镇街道景观根据道路的景观特性分为生态景观型、建筑景观型、非物质型。

传统小城镇大多具有以人为本的、亲切宜人的尺度,其空间应具有序列性、模糊性、领域性,着意塑造街道两侧的凹凸角空间,形成“弹性空间”或者打造“边缘效应”,可以缓和人流与车流冲突,丰富街道空间层次。所谓“路从景出,景从路生”,街道空间及各个细部空间(接近人的尺度的区域和范围)尽可能的变化和丰富。

而目前的小城镇建设,热衷于开大马路,设计人员不去研究道路两侧的建筑与道路断面的比例关系,凡事以“大”、“宽”为先,往往造成城镇街道尺度失调。大中城市有大中城市的尺度,小城镇有小城镇的尺度,小城镇如果盲目照搬大中城市的尺度,按照大中城市的“体量”建设,显然是不合适的。即使要在小城镇产生“大”的效果,也应小中见大才为上策。

在当代小城镇街道设计中,我们应树立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注重突出小城镇的空间环境特色和宜人的比例尺度,要与“城市设计”的理念和方法综合处理来进行设计创造。

街道路面材料主要分为沥青类、混凝土类及合成高分子材料、混凝土砌块、木材、石材、砂土类天然材料,砖材、陶瓷类人工烧制材料。沥青类、混凝土类适合于车流量和人流量均较大的交通性街道,目前较为先进的是在改性沥青的基础上,人工脱色的彩色沥青。其主要作用、性能、施工工艺都与沥青相当,具有抗高低温、耐摩擦、使用寿命长等特性,不易产生剥离、开裂等路面破坏现象。色彩鲜艳、持久,同时具有很好的透水性,提高了雨水循环利用率,符合环保、人性化设计的要求。而生活性道路(步行街、风景园林道路、游览步道等)则多采用色彩鲜明、造型自由、性能多样,易营造欢快、华丽气氛的人工烧制砖材、陶瓷材料或观感自然亲切、质感舒适宜人的木材、石材、砂土类天然材料。

按路面材料及其做法还分为透水性和非透水性。小城镇街道景观的人性化设计如有条件采用地表水“循环”设计理念,充分利用天然降水,使其作为水景创作的主要资源。对硬质路面,如主要道路为水泥铺面,利用地面坡度和设置雨水渗透口使雨水均匀地渗入地下;对半硬质路面要尽量采用可渗透性的材料,以形成渗透性路面,最大限度地让雨水自然均匀地渗入地下,形成良好的地表水系统循环,以保护当地的地下水资源。

2.生态横断面的人性化设计

传统街道绿化的种植横断面一般沿街道侧石至街道红线依次遵循:缀花草坪、灌木丛、中层林、背景林的从低、中到高次序,林冠线也依次从低至高过渡。这几个层面的绿化往往较密,视线阻塞,且整条街道种植采用一种模式,缺乏节奏与变化,景观单调又乏味。

新型街道景观横断面拟将人行道融入街道绿化之中,在绿化中穿插蜿蜒、舒展前进,直至街道交叉口处才从绿化丛中穿出,与过街斑马线相接通过。同时在街道之纵断面绿化配合路段起伏变化,形成丰富的多层次空间。

3.节点环境小品景观的人性化设计

小品是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构成中必不可缺的部分,人性化设计理念更应显示出小品时尚魅力的风格,让人赏心悦目,情景雕塑化能体现城镇文化底蕴与亘古历史积淀。它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精神功能。

小城镇的魅力系其自身区别于其他小城镇的个性特征,是小城镇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所在,小城镇街道景观节点小品设计应以区域差异为立足点。我国地域差异明显,自然环境、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民风民俗等各方面的差异为各地小城镇特色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设计人员应善于从区域大背景中去挖掘小城镇街道景观节点小品的独特内涵和品位,把一些潜在的、最具有开发价值的特色,在设计中表现出来。

欧美各国,从历史上就对市镇广场和街道的节点环境小品十分重视,各色街道景观小品 “街具”与街道景观珠联璧合、相映生辉,形成了丰富的城市空间和多彩的人文环境,这也与其人文思想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如①注重艺术造型。街道两旁散立的历史名人、神圣动物等艺术雕塑极尽精美华贵,呈现着欧洲文艺复兴后浓厚的人文精神遗风;城市街道两旁的物件设施,如护栏、树围独具匠心的不同艺术特色,各臻奇妙。②造景色彩、造型宜人。城市大多泛现出灰白、淡黄、赭红、青绿等主色调,杂以其它各类奇花异卉,在艳阳、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令人赏心悦目;点缀其间的各类小景和留植的各种古木花卉,修剪成型,极富图形化的艺术表现力和人性化的亲和力,别有佳致。③国外的许多小品设施,独具人体工学和人类聚居学特性,如花坛、台阶、水池等,大多与坐凳、靠椅相结合,既清洁美观,又方便大众,是多功能座椅,在一些社区里,有的摆些石礅、石板。

也有设计“断壁残垣”,孩子们在其中可以尽兴玩耍;同时细部设计更加符合人体尺度的要求,且布置的位置、方式、数量更加考虑人们的行为心理需求特点,与人的关系更为密切,尤其应充分考虑老人、儿童、残疾人的生理特点和要求,符合人性化的需求。

4.水景景观的人性化设计

由于人类有亲水的心理要求,在众多的景观设计中,“水”都作为重要的景观元素之一加以设计,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说法。但是,纵观大多数的街道景观水景,多是利用水的流动直接设计水景,诸如喷泉、叠水、瀑布、水池等,缺乏小城镇典型性,多是强调改造自然,即以人工环境取代自然环境,由此带来了对自然生态的破坏。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城市中自然要素的宝贵,因而寻求城市与自然、人工与自然山水生态环境的融合与呼应,在人与社会关系更加密切,人类空间活动尺度更为亲切,强调“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小城镇街道景观水景设计中更加注重利用自然的因素,运用水景旱做、景观水生态园(生态湿地)、生态溪沟等“半自然化”景观进行人性化水景设计。

景观水生态园(生态湿地)是根据植物在不同水环境下的生长特征与水动静、深浅的不同要求,进行科学配置而形成的景观水生态景观。由于水位的涨落,处于常水位与最高水位之间的区域,形成湿地景观。生态湿地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中具有良好的作用。首先,生态湿地有湿润气候、净化环境的功能;其次,生态湿地可产生很大的生物生产效能,植物在有机质形成过程中,不断吸收二氧化碳和有害气体,从而净化空气;另外,生态湿地堆积物具有很大的吸附能力,有助于净化水体;最后,生态湿地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实现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多类型的环境。小城镇街道景观水景中的景观水生态园(生态湿地)就是利用自然湿地或人工湿地,运用湿地生态学原理和湿地恢复技术,借鉴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景观、生态过程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水景空间;是将保护和利用相统一的,融合自然、园林景观、历史文化等要素,具有生态、景观、游憩、科普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功能的绿色人性化生态空间。它是人类亲水性在现代生活中的一种表现,是对传统园林水景的继承和拓展。

生态溪沟就是在景观规划中运用新型材料,在雨水管道系统设计中考虑雨水渗透,合理、充分利用雨水,涵养地下水源,营造人性化、可持续发展的水循环环境。目前比较流行的为常年充水性地面渗透溪(沟),溪(沟)中常年有水流动,水声潺潺,可种植水生、半水生植物,构成人造天然湿地植物群落;既减少了人工和外来资源(例如水、能量、等)的投入,符合环保要求,又成为吸引野生生物,特别是鸟类、昆虫(蝴蝶、蜻蜓、萤火虫等)和两栖动物(青蛙、龟、蟹等)的绿色源头,造就人性化、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小城镇街道水景景观。

5.绿地植物造景的人性化设计

景观生态学要求景观要素如斑块、基质、廊道等合理规划,在数量和空间分布上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畅通,以符合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使人类聚居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符合人性化的需求。

小城镇街道绿地景观包括斑块、基质、廊道和边界。由于街道绿地景观是带状空间,其主要表现为廊道(绿色走廊)结合斑块(楔形绿地),表现形式为绿色走廊与街道廊道链接起来,在街道两边规划一定宽度与不同形态的植被带。通过绿色廊道把景观中各嵌块体连接起来,形成绿色联网,改善栖息地斑块之间的质地,减少动物穿越边界的阻力,以利于各嵌块体中小型动物沿廊道移动;同时将城市周边的清洁冷湿的空气引入城镇内部,改善空气质量。

小城镇街道绿地景观人性化植物造景,涵盖植物群落学、环境园艺学、修复生态学等多学科,是经典植物造景(用乔、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等素材,通过艺术手法,结合各种生态因子作用来创造景观,发挥植物本生的形体、线条、色彩等方面的自然美感,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表达一定意境和功能的艺术空间)与景观生态学的融合。

提高植物配置水平,体现小城镇地域人文特色,加强合理植物群落设计,提高生态效率,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促进可持续性发展,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应该尽量保护小城镇街道两侧原有的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重建绿色廊道和生物暂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配置要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包括富于季相变化的人工植物群落和人工诱引的复合植物群落,做到搭配合理,共生共荣。

2)景观特色上要注意利用植物本身特征,如树形、花色、叶色、枝、果等,配合小城镇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形成特定环境的景观效果;同时充分考虑树木的立体感和树形轮廓,通过里外错落的种植,及对曲折起伏的地形的合理应用,使林缘线、林冠线有高低起伏的变化韵律,形成景观的韵律美。

3)植物品种选用上,最大限度地选用地方植物造景,这有利于乡土特色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更是小城镇地区文化和民族传统的体现;为丰富本地造景植物与植物景观,可有计划适当引进外来驯化树种或植被,但必须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

4)引入绿量概念,目前城市绿化中的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往往不能真正体现出绿地的生态效益,提高立体三维绿量能大规模提高植物群落与外界物质流、能量流的交换效率,提高生态效益。小城镇街道绿地景观人性化植物造景,应尽量选用叶面积大、叶片宽厚、光合效率高、三维绿量高的植物,增加绿地的叶面积指数,促进群落的光合效率,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提高小城镇居民与自然环境的连接感,改善生活质量。

5)加强植物群落自身更新、恢复的能力,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奥德姆(H.T.Odum)指出“人类应该用尽量少的自然能而足以对自然界产生巨大作用的模式和过程”,小城镇街道绿地人性化配置,要努力把握小城镇所在区域的地带性植物群落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改变植物配置的事后管理和末端管理为源头的管理,运用生物控制共生理论来调整和构建改善种植结构,提高植物群落自身的稳定性和抗逆性,如尽量利用绿地凋落和绿肥等土壤适应物,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肥的良性循环机制;在植物群落中为有益昆虫和两栖动物提供适宜的环境;实现城市绿地植物无公害控制;利用人工顶级群落和动态平衡演替理论,形成能参与自然界的演替,达到自然力平衡,稳定而优美的小城镇自然景观等。

六、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的评价原则和评价体系

在当代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中,我们要注重突出小城镇特有的自然风景、人文环境与民俗风情,尊重并满足当地居民生理、心理及精神上的各种需求,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天人合一、可持续性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评价原则如下:

1)充分尊重、继承和保护历史的原则。城市的景观环境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往往给人们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也为城市建立独特的个性奠定了基础。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要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遗产,认真研究小城镇的发展史,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对小城镇的历史演变、自然地理风貌、文化传统、居民心理、市民行为特征及价值取向等作出分析,并融入当代城市生活的新功能,形成新的小城镇街道景观文化和城市风貌。

2)以整体观念有序组织创造景观序列的原则。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设计要以城市设计的理念来做指导,从城市总体出发,从规划一开始,就对道路、节点小品、水景、灯光、人、周边环境绿化(植物)等小城镇景观空间构成要素进行统筹安排,与城市自然景色、历史文物有机联系在一起,把街道景观空间道路与环境作为一个景观整体加以考虑并做出一体化的设计,并利用当地材料、传统建筑符号,并融合社会、文化、展现地方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来达到景观空间设计的实用性、观赏性、地方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充分展示小城镇的整体形象与个性,体现人性化。

3)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随着城市的发展,环境也随之恶化,环境的恶化要求我们尽量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本。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满足人的需要,以提高人的生活水平为目标,另一方面要保护不可再生资源,尽量减少能源、土地、水、生物资源的使用,节水、节能,提高物质的循环使用率,维护生物本土性和多样性,保持能量流、人流、物质流、信息流、价值流的畅通,维护自然界本生的缓冲和调节功能,坚持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三者统一的可持续发展。

4)强调可适应性的原则。可适应性主要是强调人在城市中的主人翁地位。在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设计、建设和各种服务设施的配置过程中,都要从人的角度出发,适应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需求,根据人们的习惯、行为、性格、爱好进行空间选择,提供最佳的服务。如午间休息、等公共汽车座椅、电话亭、小卖点、夜间照明、香氛植物等。

在分析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的思路和原则基础上,提出初步评价体系指标,探讨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的标准化和可评估模式。

本体系评价等级为:优、良、中、差、优:代表道路景观环境人性化程度超过目前的行业水平,其实现技术在现有适宜技术基础上稍有超前。良:代表比行业基准有很大提高,但仍然在目前的适宜性技术可以实现的水平内。中:代表比目前行业水平有一定提高。差:表示道路景观环境人性化水平不高于目前行业水平。但本文只给出了指标体系的一级评价因子,评价的准确性及客观性尚待提高,二级、三级指标因子量化评价有待今后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吴为廉。景观与景园建筑工程规划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3]金莉。赵之枫。张建。当代小城镇和广场设计理念。小城镇建设。2005

第9篇:特色街道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市;街景;道路横断面

Abstract: City stree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city landscape imag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Chinese each city are increasing efforts to create their own style, city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also subsequently grow substantially. Among them, the city main road and on both sides of the road landscape set becomes an important part of city construction.

Key words: city; street; cross section of road

中图分类号:TU2

0引言

城市街景是都市抽象化的一个重要形成部分,一座都市的美及典型性,经常通过它的街道景观来体现,是展示城市面貌、引导人们行程、连接城市不同功能环节的重要元素,它会在人与城市接触的瞬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印象将会影响到人对整个城市的认可和好感。

1 城市街景的地域性表现

我国传统的街景的个性往往呈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或乡土特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正是地方性普遍存在的最好说明,我国地域辽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有绵延起伏的山脉,有广阔无垠的平原,也有茫茫千里的草原、戈壁和沙漠,各地的地理环境千差万别,各地人民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创造出独特的建筑和环境空间特征,如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人家”,西北黄土高原的“古道西风瘦马”,都是具有浓郁地域性的风格。同时城市街景的特色和个性是城市美和魅力的体现,从人们谈论喜爱的城市或地方也能发现,每一个受人喜爱的城市或地区都至少具有以下特点之一:

1、独特的自然景观;

2、丰富的历史遗迹或名胜古迹;

3、富有个性的建筑风格或人工构建物;

4、浓浓的都市氛围;

5、文化内涵和暖暖的人情味。

2街景地域性

从历史上看,街道空间一直是作为人们的信息与交流的平台,即使在今天,我们掌握了所有的交流手段,街道空间仍然起着公共论坛的作用。从文化角度看,街道最重要的传统是它的地域性,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方城市街景各具特色,通常由以下几方面:

2.1 是历史的特色,主要表现在街道文物古迹所代表的历史文化内容和形式上。如北京长安街上的故宫是保护最好的明清建筑群之一,其文物古迹所呈现的主要是明清两代文化内容和形式。河南开封市的宋朝一条街表现的是宋朝都城的历史风貌。

2.2 是自然环境的特色,主要表现在自然风景、山、水的特色风貌上。浙江绍兴市是江南水乡城市的典型,街道多于城市的水网相结合。四川重庆沿江旁山而建,街道多根据地势起伏不断,形成独特的山城特色。

2.3 是街道景观、主要建筑及绿化空间的特色,主要通过街道视觉景观特色,如沿街建筑的风格、轮廓线、优美的道路线形,节点性建筑物等得以体现。如陕西榆林城中贯通南北的大街,跨街有十座牌坊和楼阁(今尚存四座),大街踞城中龟背地的隆起脊背之上,雕楼重重,形成边塞古城独特的雄健轮廓。云南的西双版纳街道两旁植物茂盛,其绿化景观体现了亚热带雨林城市街道的特色。

2.4 是建筑风格的地域性与城市生活的历史文化性也会赋予了城市街道别样的个性美。因地理环境、气候、建筑材料及民族等的差异,各地城市会形成不同的建筑风格。比如,北方厚重,南方明快,高原粗犷,水乡等。上海外滩则由西方文艺复兴式、古典式以及现代建筑等构成了独特的街道轮廓。而山西平遥则多大住窑洞房,新疆因八卦布局而闻名的特克斯城,一座体现易经文化内涵的八卦奇特奥秘形式的城市。这里是古乌孙文化,青灰色的街道、绿色的草地纵横交错,形如一个八卦勘盆。这座体现易经文化内涵和八卦奇特奥秘思想的城镇,以中心八卦文化广场为太极“阴阳”两仪,按八卦方位以相等距离、相同角度如射线般向外伸出八条主街,每条主街长1200米,每隔360米左右设一条连接八条主街的环路,由中心向外依次共有四条环路。 城市马路上没有一盏红绿灯。城呈放射状圆形,街道布局如神奇迷宫般,路路相通、街街相连。

2.5 是街道的物质.拉萨沿街建筑的风格和精神方面的特色,主要通过街道空间中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传统如诗歌、音乐、舞蹈戏曲、书法、绘画、雕塑、编织、印染、冶炼、菜肴、风味饮食、工艺美术、衣冠装饰、民俗、风情等得以体现。

由此可见,所谓街道空间地域性乃是一个含义非常丰富的概念,一条街道并不一定必须完全具备上述诸方面的因素才能被称为有特色的街道空间,但是至少必须具备这些因素之中的一个或几个。

3城市道路横断面空间的组织可提升城市街景

道路横断面充分发挥绿带的作用。植树造林和布置绿带能美化城市、美化街道,同时又能起到卫生和交通安全的作用。在布设绿带时,既可与分隔带结合,又可与人行道结合;既可作不同平面上的横断面的衔接部分,又可作为横断面的备用地带。道路横断面设计应在城市规划的红线宽度范围内进行。横断面形式、布置、各组成部分尺寸及比例应按道路类别、级别、计算行车速度(即设计车速)、设计年限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交通量和行人流量、交通特性、交通组织、交通设施、地上杆线、地下管线、绿化、地形等因素统一安排,以保障车辆和行人交通的安全、通畅。横断面设计应近远期结合,使近期工程为远期工程所利用,并预留管线位置。路面宽度及标高等也应留有发展余地。

3.1道路横断面基本形式

道路横断面就是垂直于道路中心线方向的断面, 城市道路横断面的基本形式有四种, 俗称为一块板、两块板、三块板和四块板。一块板是所有车辆都在同一条车行道上双向行驶; 两块板是由中间一条分隔带将车行道分为单向行驶的两条车行道,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仍混合行驶; 三块板有两条分隔带, 把车行道分为三部分, 中间为机动车道, 两旁为非机动车道; 四块板是在三块板基础上, 再用分隔带将中间的机动车道一分为二。城市道路横断面构成应根据地形条件、道路网络规划、道路红线宽度、道路性质与等级、道路两侧用地性质、两侧建筑物形态与高度、交通流组织及市政管线布置等因地制宜确定。

3.2 道路横断面景观组织

在进行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时, 不应局限在道路红线范围内进行考虑, 而应结合道路两侧的用地布局、自然山水条件及建筑退位红线等进行综合横断面空间组织, 给市民一个完整、协调统一的户外公共活动空间。城市道路横断面空间可分为车行交通空间( 车行道及分隔带) 、一般步行空间(人行道及绿带)、商业购物空间、休憩空间( 步行道、绿地、休息空地) 和观赏性空间( 绿地、水面、雕塑等) 五种。城市交通性干道,通常主要由车行交通空间和一般步行空间组成的对称型道路横断面; 而商业性街道横断面则可利用沿街商业性建筑后退红线的部分, 形成商业购物空间, 方便人们购物、休息及交往; 临近水面的道路则应尽量在靠近水面一侧布置休憩空间和观赏性空间, 呈非对称性横断面设置; 在受地形限制较大的山地城市, 道路横断面可有不同的空间组合, 不必拘泥于单一、呆板的中心对称型横断面形式,道路上下行车道可设在不同的标高层面, 采取错台式、阶梯式等, 以形成风格各异、形式多样的道路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