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产运营战略范文

生产运营战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产运营战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产运营战略

第1篇:生产运营战略范文

关键词:企业;运营管理;战略选择;环境

1运营管理及战略研究概述

1.1运营战略决策

所谓运营管理战略就是指根据企业所处市场环境以及企业产品特点,为企业的发展制定运营管理方案。企业制定运营管理战略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能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实力,从而保证企业实现长远经营的目标。企业运营管理战略包括三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种是总成本领先战略。所谓总成本领先战略就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和对手相比在生产成本上具有一定的优势,相比于对手而言,自己的成本是最低的,以此获得产品市场份额。这种运营管理战略简而言之就是利用价格优势获得市场。总成本领先战略具有生产规模大、生产数量多的优势。但采用这种运营管理战略必须要加强对企业内部的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管理的质量,这样才能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第二种是差异化战略。所谓差异化战略是指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比较重视创新,即生产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产品,利用和其它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异占领市场。采用这种运营管理战略时也要控制产品的成本。为了实现差异化运营管理战略,企业内部的部门之间必须共同努力,从而使得企业生产的产品和其它同类产品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在某一方面有优势也可以是多方面都有优势,例如,产品的功能比较强、质量比较好、设计比较独特等。但是采用差异化战略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前期产品研发过程中需要投入的资金比较多,会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但是产品的独特性也会使得消费者愿意花高价钱购买;第三种是目标集聚战略。所谓目标集聚战略就是通过大量的调研将市场进行细分,然后确定企业针对的消费群。即企业只针对市场中具有某些特点的特殊消费者生产产品。企业在采用这种运营管理战略后,相比于竞争对手而言,会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但是采用这种运行管理战略对企业本身的要求比较高,通常情况下企业已经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后才能采用目标集聚战略。在实施目标集聚运营管理战略的过程中也需要涉及到总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不同类型的企业在采用目标集聚运营管理战略时侧重点有所不同[1]。例如,如果企业是以提供服务为主的,就应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目标集聚运营管理战略,不断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如果企业是以生产制造产品为主的,则应将重心放在提高产品质量上,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2运营战略决策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

第一,可以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企业无论处于哪一阶段,其资源都是有限的,如果不做好资源配置工作使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资源不足的情况,就会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但是,这一问题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的。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会对现有的经济效益不满,会继续寻找新的获得更高经济效益的途径。但此时企业的资源往往是有限的,没有人力、物力、资金的支持,企业的发展就会面临一定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需要对自己现有的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将资源用于能为企业带来更高经济效益的项目中。企业在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时,需要明确企业发展的目标,即企业资源优化配置需要有运营管理战略的支持。由此可见,运营管理战略对企业实现优化资源配置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第二,为企业决策提供正确的指导。有人曾经说过,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就是不断决策过程。无论是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还是对外投资过程都是企业不断决策的过程。由此可见,决策将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而企业所有的决策都应以企业的运营管理战略为标准进行。只有符合企业运营管理战略的决策才能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第三,可以增加企业的凝聚力。企业的运营管理战略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同时也和每一个员工的切身利益相关。企业运营管理战略的制定主要就是为了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的目标[2]。如果企业实现了长远,企业员工的生活也得到了保证。即制定企业运营管理战略可以将企业发展的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统一起来,让所有员工都有了共同奋斗的目标,增加了企业的凝聚力。

2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任何一个企业都不是独立存在于社会中的,它与周围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周围的环境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机会,同时也会限制企业的发展。通过实践可以证明,企业所处的环境对企业的影响要远远超过某个组织对企业的影响。而企业自身又无法改变环境,相比于环境而言,企业是渺小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能通过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让客观存在的环境条件为我所用。大量的理论研究证明,企业所处的外界环境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往往要比企业内部管理对企业的影响大,但是这种影响可能是间接,并且是在短时间内难以发现的。因此,企业选择和实施运营管理战略前应对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和研究。

2.1政治与法律环境

政治与法律环境即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政府的行为将对企业产生重要影响。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很多政策的变化都比较大,还存在制度建设不完善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经营是需要面临着一定的政治风险。为了降低企业经营中的政治风险,企业应采取一定的措施。第一,要全面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在进行某项投资前要根据国家的规定进行详细的风险评估;第二,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也应随时关注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变化,避免出现违法行为。例如,我国在2009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加大了对食品卫生的监管,规定了禁止使用的食品包装材料的物质名单,这些对于从事食品加工的企业而言就是比较大的政治环境变化,企业需要根据相关政策的变化进行生产内容调整。

2.2经济环境

企业在研究经济环境时应从两方面入手,分别为宏观经济环境以及微观经济环境。其中,进行宏观经济环境分析和研究应主要分析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的情况,例如,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国民收入变化等,这些指标的变化能反映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这为企业制定运营管理战略提供了大的方向。进行微观经济环境分析和研究应主要分析企业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企业所在地区消费能力、消费者的偏好、产品销售情况等。通过研究这些指标,企业可以判断自己未来发展的空间大小以及企业未来发展的前景。

2.3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包括企业所在地区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文化水平、、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企业所在地区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将决定居民的需求层次,从而为企业生产产品提供参考依据。企业所在地区的习惯会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选择。例如,在回民聚集的地区则不适宜从事与猪肉加工相关的行业。企业所在地的风俗习惯可能会使居民养成固定的消费习惯,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和居民的消费习惯相符,则有助于企业占领市场。

2.4技术环境

企业对技术环境的分析也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入手。第一,要分析宏观技术环境。即国家在相关领域的技术研究情况如何,技术水平是否达到国际水平,国家是否支持该领域技术的发展。研究宏观技术环境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二,要分析微观技术环境。即要分析企业所在地区相关技术发展的情况,该地区是否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专业的技术人才。研究企业所处地区的技术环境对于企业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要进行企业内部资源分析。企业是由资源组成的,不同类型的资源具有的作用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可以看作是企业资源的竞争。所谓企业资源就是指企业所拥有的,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生产要素。企业的资源可以分成三种,分别为无形资产、有形资产、组织能力。企业应在制定运营管理战略前明确企业拥有的资源数量,主要清点企业的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其中,无形资产包括专利、发明、驰名商标等。而有形资产则指实物资产和财务资产。此外,企业还应对自己现有的组织结构的合理性进行分析。企业的组织结构将会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的效率和企业管理的水平。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构建合理的组织结构。明确企业各个部门的职责范围。企业的组织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变化以适应企业的发展节奏[3]。其次,是企业组织能力分析。第一,要判断企业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是否符合消费者的需求。不同的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同,产品生产周期以及产品质量都会有比较大的区别。企业应根据自己所处的行业以及市场需求情况对此进行判断;第二,要判断企业采购的原材料是否能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企业生产的产品不是单一的,即使是同一类型的产品还是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需要的原材料种类以及数量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制定详细的采购计划,确保采购的原材料种类和数量能满足生产的需求;第三,要判断企业的运营能力是否能满足销售需求。这就涉及到企业的运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如果企业运营管理水平比较高,则应根据销售情况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但现在很多企业仍采用经验式的管理模式,没有科学合理的生产计划。最后,是对企业市场份额以及市场地位进行分析。企业应根据产品的销售情况以及其他同类产品的销售情况,判断企业在市场上占有的份额,这对企业制定运营管理战略具有一定的帮助。

4企业运营管理战略的选择和实施

4.1企业运营管理战略的选择

企业运营管理战略的选择是建立在合理分析的基础上,即需要根据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分析制定运营管理战略方案,再利用合理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对所有的运营管理战略方案进行评价,选出其中最优的方案。这是企业进行运营管理战略选择的步骤,但因为不同的企业所面临的情况不同,在具体使用时还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4.2企业运营管理战略的实施

第一,完善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现有的企业组织机构,使其更加完善是保证运营管理战略顺利实施的基础性条件。首先,要改变组织结构的形式,使其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其次,要明确各个职位的权责范围,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最后,还应建立严格的考评和监督制度,加强对员工的管理。第二,加强财力保障。企业运营管理战略的实施需要大量的资产投入,如果在运营管理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出现资产投入不足的情况将严重影响运营管理战略实施的效果。因此,企业应增加融筹资的渠道,为运营管理战略的实施提供财力保障。第三,加强人力资源保障。首先,要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为员工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加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自愿为企业长期服务。其次,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运营管理战略的实施是为了实现企业长期发展的目标,企业发展的过程同样是企业成长的过程,这就需要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最后,要制定合理的激励制度。要对员工的表现进行量化的考核,准确评价员工的工作能力,并给予物质奖励,促使员工更好地完成工作。第四,要加强对运营管理战略实施过程的控制。战略控制的方法主要是预算、审计、现场控制等。战略控制过程包括确定评价标准、评价工作绩效、评价信息反馈以及纠偏等几个环节。

5结语

企业运营管理战略的选择和实施不仅会影响到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实力,同时还会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目前,我国很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制定运营管理战略的重要性,也没有实质性的运营管理战略,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加大在相关方面的研究力度,为企业制定运营管理战略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徐悦.ERP信息管理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影响[J].通讯世界,2013(13):40-41.

[2]田利军,郑晓红.奥凯航空公司财务战略选择分析[J].财会通讯,2015(5):78-80.

第2篇:生产运营战略范文

互联网技术推陈出新、日新月异,想运用“互联网+”方法论进行战略转型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不妨重新审视“互联网+”战略的四个层级,以便寻找更加精准的战略基点。

四个版本的变迁史

“互联网+”战略的1.0版。此层级是“互联网+传播”,这时期在门户网站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新浪、搜狐和网易三大综合性门户网站秉承了互联网产业的“免费思想”,运用“免费信息――流量导入――广告或游戏收入”的商业模式获得利润。此种模式的参与方主要由ICP、渠道、广告主、用户组成,运行简单,在互联网进入中国的早期如鱼得水。

“互联网+”战略的2.0版。此层级是“互联网+渠道”,传统企业通过自建网站或者入驻第三方网络购物平台,开发并利用网络营销和交易渠道,催生了B2B、B2C、C2C和O2O等商业模式。互联网交易渠道提高了可供消费者选择产品的量级,打破了地域概念,随着物流行业的蓬勃发展,送货时间越来越短,互联网交易渠道相对传统交易渠道而言具有很多优势。

“互联网+”战略的3.0版。此层级是“互联网+制造”,互联网作为企业的资源平台或创意平台,吸引顾客深度参与产品研发和制造环节、服务的设计和提供环节,极大地满足顾客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互联网与传统行业充分融合,数据和信息成为“互联网+”时代独立的新型生产要素,众筹式生产方式应运而生,主要表现为消费者参与产品的设计环节,与生产商进行互动,让消费者关于新产品的构想成为产品制造的投入要素,促成生产制造互联网化的新模式。

“互联网+”战略的4.0版。此层级是“互联网+运营”,互联网作为企业的运营系统平台,实现企业战略、组织架构、流程管理和市场营销的全方位网络化运营,借助组织结构扁平化、经营范围跨界化、资源整合化,打造全新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迅猛发展,促使“互联网+运营”战略发生了质变。

四个版本的适用企业

“互联网+”战略1.0版的适用企业。“互联网+”战略1.0层级具有操作简单、便于管理等优势,但是功能单一、模型较容易被复制,单纯的“互联网+传播”模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新挑战。然而,“互联网+”战略1.0层级仍然有用武之地,绝大部分企业都可以运用“互联网+传播”模式建立个性化的官网,借以宣誓企业发展战略、介绍主营业务、塑造优质品牌、建立良好的顾客关系。“互联网+”战略1.0层级的适用条件较为宽松,对企业规模、所属行业、组织结构和发展阶段并无过多要求。

成功运用“互联网+”战略1.0层级的典型企业有恒大集团、中国石油、吉利汽车、老干妈等。这些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传播企业信息,沟通世界。

通过近20年的发展,“老干妈”已经成为海内外华人中脍炙人口的辣椒调味品品牌。其官网简洁大方,分别对公司状况、产品系列、美食菜谱、食品检验报告进行介绍。除此之外,并无其他繁复内容,运用中英文两种语言向全世界传播企业品牌。

“互联网+”战略2.0版的适用企业。 “互联网+”战略2.0层级具有成本较低、适用范围较广、发展速度较快等优势,但是容易在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发生冲突,较难进行管理。处于成熟期、成长期的大中型企业可以凭借其雄厚实力建立B2C、O2O购物平台,处于初创期的小微企业可以入驻第三方购物平台,初步探索“互联网+渠道”战略。创新型和学习型的企业文化有助于传统企业触网,增加企业营销渠道。“三资”和民营企业的组织结构较为灵活,相对注重稳定性的国有企业而言,更容易实施“互联网+渠道”战略。

成功运用“互联网+”战略2.0层级的典型企业有中粮我买网、淘宝网、京东网上商城、苏宁易购等。这些企业通过互联网渠道进行商品买卖交易,网络购物蔚然成风。

苏宁易购依托实体连锁店、物流配送系统搭建的网络购物平台,已经成为很多人采办家电的不二之选。对于苏宁易购与苏宁门店之间的价格矛盾、利益冲突,苏宁虽然没有提出完美的解决方案,但是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平衡。

“互联网+”战略3.0层级的适用企业。“互联网+”战略3.0层级具有个性化定制、激发粉丝经济的作用,帮助企业充分发挥“互联网+制造”战略的快速迭代、柔性制造等优势,然而试错成本较高、产品战略复杂且难以掌控、风险较大。“互联网+”战略是摆在传统制造类企业面前的必经之路,从事大数据、云计算、计算机软硬件开发的企业也可以成为执行“互联网+制造”战略的主角。大中型传统制造类企业可以自主研发智能生产线,小微型传统制造类企业可以购买成熟的智能生产线,大数据、云计算和计算机软硬件类企业可以研发智能生产系统,提供数字技术和服务解决方案。有机式组织结构、容忍试错和创新风险的企业更容易采取“互联网+制造”战略。国有制造企业通常基础设施完善,拥有资金、人才和技术资源优势,在推进智能工厂方面快人一步。处于衰退期的制造企业急需以“互联网+”潮流为契机进行战略转型升级。

成功运用“互联网+”战略3.0层级的典型企业有小米、格力电器、海尔等。这些企业尊重顾客创造能力,极力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

海尔在其官网开辟了“定制与购买”专栏,鼓励顾客提出产品创意,实行定制化生产方式,众创汇的生产思维让海尔生产端的投入要素――创意设计深入千家万户。海尔产品不再属于大众,而是被贴上了独立个体的标签。

“互联网+”战略4.0层级的适用企业。“互联网+”战略4.0层级具有组织结构扁平化、战略弹性大、与时俱进、快速响应、高速利用资源等优势,但是管理难度大、所需知识体系庞大、容易失控。传统企业运用“互联网+运营”战略,可以自己建立运营平台、培育自己的互联网商业生态系统,也可以成为其他运营平台或系统的第三方,寻求企业“互联网+”战略的初步转型升级。传统企业要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寻找突破口,占领“互联网+”时代制高点。在现有竞争格局下,像淘宝、微信、百度等综合性运营平台很难出现,但是基于传统业务的垂直性行业应用和服务平台将会不断涌现。大中型企业可以开发和使用综合性互联网运营平台,小微型企业可以开发和使用专业性互联网运营平台。处于成熟期、成长期的创新型和学习型组织会优先采用“互联网+运营”模式,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三资”和民营企业的组织结构通常为有机式,适应性强、灵活度高,将互联网引入运营平台不会遇到太多的阻力。互联网企业可以依托技术优势、数据资源和整合能力,传统企业可以借由其专业性和核心业务,开发综合性APP,并不断丰富其功能,最终满足用户所有需求,力求争做超级APP应用程序。

成功运用“互联网+”战略4.0层级的典型企业有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这些企业已经培育了各自的企业运营生态系统,并进化出电商、生活服务、沟通交流等次级生态系统。未来还将有更多的企业迈入4.0的行列。

第3篇:生产运营战略范文

关键词:运营效益审计 价值链 成本运营链 战略经营审计

一、运营效益审计概念的提出

运营效益审计是指审计人员以公司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运用价值链来评估公司经营战略,对流程重组和战略层、管理控制层、作业层实施价值监控措施的一种综合审计。

二、运营效益审计产生的背景

在新环境下,公司的概念已不再局限于单个组织,无论是虚拟公司还是跨行业、跨地区的公司联盟,都已扩展到公司外部整个供应链上的供应商和客户。影响公司经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成本、质量、时间、服务、经营环境。运营效益审计通过对影响公司经营的各种因素予以量化整合,实现对公司整体效益的评估。运营效益审计是以价值视角对公司的整体运营状况进行审计,是一种战略意义的审计理念,它强调的是一种视角和观念。

三、构建独立的公司运营效益审计框架的意义

运营效益审计从性质上看,属于公司运营管理的范畴,同时涉及财务、市场营销、战略经营管理三大领域,是公司具有战略性质的高层次审计。它既区别于公司的财务审计,也不同于公司基于内部控制的常规经营审计。因此,构建其独立的运营效益审计框架对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具有特殊指导意义。

1.运营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的目标不同。财务审计的目标是财务成果的确认符合公认财务准则框架内的公允性,是财务成果的评价阶段。而运营效益审计的目标是使财务成果最优化,是财务成果的优化阶段。

2.运营效益审计与常规经营审计的内涵不同。常规经营审计,以完善公司内部控制为手段,达到防止经营舞弊,控制经营风险的目的。而运营效益审计则以评估关乎公司运营的价值链为手段,改造公司整体业务流程,达到公司价值增值的目的。

3.运营效益审计框架对审计行为的特殊指导意义。在公司运营中,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想法和努力方向。如营销部门为开拓市场要求开发新产品,生产部门为避免过多存货强调要有一个准确的销售量估计,而财务部门则大谈资金调度方面的难题。其结果从总体上抵消了公司运营效率。运营效益审计框架有利于指导审计行为从价值视角评估整个公司运营,整合生产、营销等活动,最终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

四、运营效益审计的侧重点和方向

1.以增加客户价值作为运营效益审计的侧重点。没有客户,公司就没有真正价值。客户对公司产品的认可、购买是公司实现价值的惟一源泉,也是判断公司存在必要性的关键因素。

2.以营销活动审计作为运营效益审计的方向。因为公司的生产性投资一旦建立,在短期内无法改变。营销活动便是实现公司价值增值的关键环节,也是市场风险和收益的最终承担者,生产和财务管理均是围绕实现营销战略的支持子系统。

五、运营效益审计框架的构建

1.经营环境审计框架。

(1)公司经营目标和财务目标是否明确和切实可行,经营方案是否具备可操作性。(2)公司形象与品牌定位是否合适,公司战略定位是否恰当。(3)公司的财务政策是否稳健,财务原则运用是否有利于实现经营目标。(4)解决实现经营目标过程中的具体财务支持方案是否高效。包括:融资方案;投资方案;营运资金管理方案;财务资源有效利用方案;成本降低方案;纳税筹划方案。

2.实务审计框架。

(1)公司运营管理审计框架。战略管理层面。需要进行战略经营的审计,对经营决策的合理性和风险进行评估,明确公司核心竞争力,判断竞争对手状况、客户和供应商关系等因素,进行公司各种资源(包括财务资源)的有效配置。管理控制层面。这是对战略管理层面的适时审计监控,针对经营状况不断地进行价值增值分析,进行预算平衡和资金管理,对具体经营目标的可实现性进行评估。交易作业层面。这是基本审计层面,管理控制层面审计的基础工作。包括账目、日常财务决策、税收支持、资产评估、应收账款审计等。

(2)成本运营审计框架。根据价值管理,在公司运营过程中存在一条与价值活动相对应的“成本运营链”,它从产品与开发的费用投入开始,到售后服务开支,表现为一种用成本计量的“负增值”形式。

成本运营审计是对公司价值活动相对应的“成本链”进行审计,剔除不增值或低效益活动,使公司的相对成本优于竞争对手,以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

六、公司运营效益审计框架内的具体审计实施指南

1.经营计划审计。确定公司的目标,是经营计划的核心。应建立两种目标并对其审计:(1)财务目标。即审计每一个战略业务单位的财务报酬目标,包括投资报酬率、利润率、现金回收率等指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风险和机会。(2)经营目标。财务目标必须转化为经营目标,即对销售收入、销售增长率、销售量、市场份额、品牌知名度、分销范围等进行审计。

2.经营预算审计。审计为执行各种经营战略所必须的经营费用,并且要以的控制支出,预算灵活以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定价不但要补偿成本,而且要促进市场开发。

3.经营实施审计。对经营目标进行分解,审计财务资源分配。审计人员报酬制度和激励措施。为避免经理人员行为短期化,评估和报酬制度不应以短期经营利润为依据,而应建立在长期战略目标基础上。

第4篇:生产运营战略范文

【关键词】运营战略;电力行业;国际环境

充分运用电力营销理论对我国电力市场的运营进行分析和把握,有助于我国电力市场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文章在综合分析我国现有电力企业运营战略的现状及存在的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对应对的基本策略提出一定的分析和探讨,在国际背景下分析我国电力企业新的发展路径。

一、我国电力企业运营的基本现状

我国电力企业经过长时间的经营,已经对经营的基本战略有了较为充分的认识,并且在管理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了有效的运营,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在电力企业运营过程中主要接触的理论有客户让渡价值理论、关系营销理论、市场运营组合理论,这些基本理论对我国电力企业的运营都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但是从写阶段的基本情况分析,关于这些理论在我国的基本实践还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贯彻,并非收到最为理想的效果,而且随着新形式的出现,新的营销理论继续出现,新的运营战略模式不断显现,应该充分把握现有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营销战略的创新,在进行营销理论创新的前提下,必须对我国电力营销基本现状进行细微的探讨和反思,通过研究发现,我们现阶段电力企业营销战略现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首先,电力营销战略定位存在缺陷

我国电力企业在世界各国中占据一定的优势,但是从全盘进行考虑,我国电力企业的运营战略在总体上存在定位的缺陷,这种定位主要集中在我国电力企业发展的基本需求与价值的实现上,我国电力企业需要的是电力的供应以及电力输出价值的实现,往往经济利益成为了电力企业运营的唯一目标,并未将环保、节能等基本发展战略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发展战略,这是存在缺陷的;除此之外,国际化发展定位缺失,现代经济已经发展成为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亮点就是国际大市场竞争,只有在这种环境下才能更加有效的实现优胜劣汰,才能又有效的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在中国电力企业运营战略中并没有这方面的长远愿景,对其自身的定位存在盲点。

(2)其次,各种运营过程中的管理战略落实不到位

电力企业的基本运营需要各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这样才能起到更加明朗的效果,我们知道,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是在国家宏观管理下的国企式的发展模式,这样的发展状态就决定了在管理中会出现一定的缺陷,必经这和个人利益联系不紧密,没有任何员工会将其作为自身的重要任务或者首要任务来抓,其中的信息化管理措施不到位是比较明显的表现,在很多地方的电力运营过程中,信息化普及程度低,无法进行完全高科技的信息化运行。此外,财务管理、人事管理中的各项战略在落实中都不能有效的落实,实现其应有的效果,因此,这严重制约着电力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更加阻碍电力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增长。

二、强化我国电力企业运营战略的基本措施分析

加强我国电力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及必须对我国现有的电力企业运营基本状态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要提升电力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

第一,强化电力企业运营定位,增加竞争优势。

企业战略定位是企业战略管理的方向和目标。我国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决策的随意性,要求企业实行战略管理,以提升企业抗衡经营风险的能力。因此,明确企业的战略定位将有利于企业战略管理,同时,企业的战略定位还为企业管理者在企业决策过程中提供一个目标,使企业不至于在纷乱的市场中迷失自己。因此,企业需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经营宗旨,即企业战略定位。电力企业要在国际背景下进行基本的战略定位,要加强电力企业的环保、节能意识,这一定位符合国际市场的基本规律,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对其加强并完善,此外,发电企业还要注重从每一个生产环节、对每一台设备加强经济性分析,不断推行新的节能技术,使用节能型设备,或者大力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依靠节能工作的深人开展大力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竟争能力。

第二,加强电力企业管理,实现运营科学化。

发电企业要注重从每一个生产环节、对每一台设备加强经济性分析,不断推行新的节能技术,使用节能型设备,或者大力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依靠节能工作的深人开展大力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竟争能力。电力企业要在竞争中实现信息化管理,充分运用现有的科学技术,并对前沿技术进行分析研究,研发自由的新技术,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强化人事管理,积极引进人才,为电力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结语

电力企业要实现国际化发展路径,必须对其发展战略进行完整的分析,必须结合科学的管理战略和科学的运营战略,在国际化竞争中占据强有力的地位,也只有这样才能在综合能力的比拼中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李兆凯.浅谈电力营销创新[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05.

[2]应大包.电力营销发展的瓶颈及管理策略[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8.

[3]薛陆娟.浅论电力市场营销[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S1.

作者简介:

杨桢(1984―),男,助理工程师,华北电力大学工程硕士在读,主要从事电网系统规划工作研究。

第5篇:生产运营战略范文

论文摘要:运用服务体系与服务营销体系理论析了铁路货运服务体系与铁路货运营销体系及铁路货运营销体系中的战略问题,认为铁运营销战略,应建立技术资源比较优势、组源比较优势的营销战略,以及将资源优势转市场优势的市场开拓战略。

1、服务体系与服务营销体系

莱格特(E Langeard)、贝特逊(J.E.G. Bateson)、洛伍劳克(C. H. Lovelock)和埃格里厄(P. Eiglier)等服务营销学家认为,服务体系(见图1)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消费者可以看到这个体系的某些组成部分,无法看到另一些组成部分。在服务体系中,顾客可见部分称作前台服务操作体系,顾客无法看见部分称作后台服务操作体系,两者共同完成服务过程,任何一个部分成为“短板”都会降低系统的服务水平;与顾客的其他接触是为了拓展市场、建立良好顾客关系、获得服务质量反馈信息,这是实现最佳战略的重要方面。

除服务操作体系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会影响顾客对服务性企业的整体看法。洛伍劳克认为包含市场调研、口头宣传、销售访问等因素。狭义的服务过程外的顾客接触和服务操作体系共同构成服务营销体系,其中还包括获得了满意服务的顾客对其他顾客或潜在顾客的口头宣传。

2、铁路货运服务体系与铁路货运营销体系 1体系构成

铁路货运服务体系与其他形式的服务体系一样,包含后台操作体系、前台服务操作体系和其他接触顾客的部分。铁路货运服务体系及其与顾客的其他接触构成铁路货运营销体系。铁路货运服务体系与铁路货运营销体系的构成如图2所示,因此,提高铁路货运市场竞争力的营销战略,其主要任务是设计并实现符合顾客需求的营销体系。

2铁路货运营销体系中的战略问题

企业竞争战略成功关键在于企业对行业竞争驱动因素的把握。行业竞争驱动因素是指企业为了争夺客户而必须比竞争对手完成得更好的方面,这也成为了这个行业的竞争焦点。每个行业的竞争驱动因素不同,可以是价格、产品质量、性能特色、服务、广告和促销、新产品革新等要素中几个或者全部。货运服务业的竞争驱动因素主要在价格和服务质量两方面。其中服务质量又可分解为速度、方便、可靠、辅助服务等方面,所有这些要素都决定于各部门的配合。

如果按照与顾客距离的远近划分,铁路货运服务体系的营销战略管理主要为3个方面:铁路货运服务内部操作体系、铁路货运前台服务操作体系和市场开发系统。

铁路货运服务内部操作体系由车、机、工、电、辆五大技术系统组成。客户一般看不到这个系统的运作情况。铁路货运部门对客户承诺的服务水平主要取决于整个技术系统的技术水平及其运作效率。因此,内部操作体系的战略问题主要是围绕如何实现高效、低成本、高可靠地完成货运服务。

铁路货运前台服务操作体系由车站及其业务办理流程构成,在开办电子商务的情况下,虚拟营业厅也是前台服务操作体系的一部分。前台服务操作体系是与顾客直接接触的地方。如何通过生产运作管理与服务流程再造提高货运业务交接环节的效率、满足顾客需求并尽可能降低成本是前台服务操作体系的战略管理问题。由于整个环境要与顾客接触,因此与顾客的交流方式、服务态度等也是营销战略要考虑的问题。

与顾客的其他接触主要包括市场调研、客户管理、销售访问等。这部分的战略问题是要探明顾客的真正需求、了解顾客对服务质量的评价及态度,为产品品种、流程和其他服务的设计提供依据,是把握竞争驱动因素的传感器,也为内部运作和前台服务的流程设计提供风向标。

3、铁路货运营销战略

任何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建立在本行业的竞争驱动因素的比较优势上。这些比较优势来源不同,代价也不同。铁路货运营销战略主要通过建立技术资源比较优势、组织管理资源优势,并结合适宜的市场开发战略,取得市场竞争优势。 1建立技术资源比较优势的营销战略

技术资源比较优势是建立在技术设备投资基础上的外延扩大生产能力,通过投资新设备或进行技术升级实现路网覆盖面扩大与生产效率的提高。外延扩大生产能力需要根据可预见的货物运输需求及竞争者的技术等级选择相应的技术设施设备进行投资。

技术设备是将技术固化在设备中,投资昂贵。但高昂的固定投资换来的是变动费率的大幅降低,也可极大地提升生产能力和服务水平,这有利于提高对顾客的承诺水平和保障承诺的兑现率。战略性设施设备投资可使输送能力大幅增长,故投资时,需要有超前性,既使后期服务量增加,也可通过技术改造提高既有设备的生产能力。

这类战略旨在通过提高货运服务效率,达到降低服务成本和提高服务水平、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的,主要体现在内部操作体系中,在前台服务体系中也涉及一部分。如我国对既有铁路提速技术、重载运输技术、新线建设、战略装卸车点建设、改造设备实现路企直通、关闭/取消零担车站、建立物流中心等都属于通过投资建立技术资源优势的营销战略。

但是先进设备只提供了高水平服务的潜在能力,其效用的实现还要依赖于相应的运营管理水平。设施设备的技术水平与运营管理水平共同决定了企业以技术设备为基础的竞争优势或者服务水平极限。 2建立组织资源比较优势的营销战略

通过生产运作管理模式与制度的优化,最终形成组织的智慧—组织资源。这是一种以人为基础的比较优势。它与第一类技术资源优势一起构成总的资源优势,并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的能力,一起构成了以管理理念与经验为基础的“软实力”。

铁路运输生产组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我国铁路的线路与移动设备技术水平有大幅度提高,从整体来看,生产流程和设施设备运用尚需进一步优化,组织与产品需要创新;此外,我国物流服务水平的提高、顾客需求的加大,使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因此,以建立组织资源比较优势为目标的营销战略,旨在通过实施生产流程优化、组织创新、货运服务物流化等战略,最大限度地利用路网能力,不断增强铁路货运竞争力。 3建立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的市场开拓战略

只有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中,资源优势才等于竞争优势或者市场优势,因为完全竞争市场假设所有产品无差别,所有产品或服务只要生产出来就都能出售,那么任何资源优势都可以毫无阻力地转换成市场优势,继而变成公司的利润。显然货物运输市场,或者说物流市场是一种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资源优势要转化成市场优势,还需要一系列营销策略与客户建立良好的沟通。客户可能是最终客户,也可能是末端物流服务商,他们位于铁路与最终客户之间,负责集配货物并提供其他辅助服务。

建立恰当的营销战略与策略,将技术与组织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我国铁路通过制定并实施大规模定制化营销战略、信息化战略、大客户战略、路企直通战略、产品战略、口碑营销与精准营销战略、信息化战略等,明显提升了我国铁路的市场竞争力。

第6篇:生产运营战略范文

绩效是管理学(也包括社会学、经济学等其他学科)大多数分支领域的研究重心,并一直是学术界和实践管理人员长期关注的焦点。因此,准确和恰当地进行绩效测量是管理学及其他学科理论发展的关键。绩效的内涵及其测量在学术界及实践中并没有完全实现统一,尤其是,管理学领域的各个学科对绩效的测量各有侧重,如果这种不一致没有得到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不仅会影响到对组织各个层面绩效的准确测度,也不利于学科知识的深入发展。基于此,本文从管理学的五个主要分支领域“财务管理、战略管理、运营管理、营销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来剖析绩效测量的内涵及其指标,以明晰跨领域的绩效测量之异同,有助于理论研究发现管理行为产生效率差异的内在原因,也有助于管理人员针对性地提出绩效改进的办法和措施,推动企业的顺利发展。

研究的理论视角

(一)财务管理与绩效测量

财务管理的绩效测量,更侧重于标准成本核算、方差分析等方式来控制生产经营活动,并以此来评价个体与组织的经营效果,从而,这个视角的绩效测量成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手段工具,其指标主要包括:总利润、净利润、资产收益率、投资收益率、销售收益率、销售增长等。

但随着技术的快速变化、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以及生产运营过程中的不断创新,智力资本和其他无形资源对组织发展尤其是长远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使得短期性的财务测量的作用不断消弱。基于此,一些学者主张,绩效的测量更要结合组织战略的目标,要对制造部门、营销部门以及研发部门等各部门进行综合衡量,以反映组织长远发展的目标,这比仅仅考虑财务绩效的短期目标更有意义。也就是说,绩效的测量更需要结合一些非财务指标(如顾客满意、市场占用率等)来综合评价,尤其是在新的环境下往往需要结合更多的方法来评价战略投资决策,更好地考虑财务型绩效与非财务型绩效的平衡与取舍。

随着管理学领域其他学科也越来越重视绩效的测量,由此,绩效测量的视角应逐渐拓展,逐渐延伸到战略管理、运营管理、营销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

(二)战略管理与绩效测量

在组织的经营管理中战略已成为一个重要考虑的因素,从本质上讲,与公司长远发展战略相关的新产品开发、创新和研发活动都难以量化,而这些活动对公司的长远发展却又非常重要。所以,基于战略视角的绩效测量(即战略性绩效),有必要将绩效测量系统与特定的战略类型协调起来考虑,选取主观和客观的评价方法。

常见的战略分类有Porter (1985)提出的差异化与成本领先战略、Miles等 (1978)的防御型与开发型战略、收割与愿景构建战略。研究表明,防御型战略更适宜于采用利润、投资收益率、销售增长等数据的客观测量,而开发型战略应侧重于主观测量评价。通常,开发型战略与高程度的环境不确定性相联,此时设立一个准确目标不实际,客观测量也就难以取得预期效果,换言之,在环境高度不确定的情况下,更应该采用主观的绩效测量与评价方法。

Kaplan等(1992)从战略角度提出的平衡计分卡模型,为绩效测量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整体性的框架。该模型指出绩效的测量需要全面与平衡,既要考虑财务性的短期收益,也要兼顾组织长远发展的创新与组织学习的衡量;而且,不仅要从企业内部本身来分析绩效,也要考虑满足顾客的需求水平。

战略性绩效测量,主要考虑到主观和客观评价,以及企业内外部各个方面的整体效果,并试图在这些方面寻求一种平衡。

(三)运营管理与绩效测量

运营管理主要是对生产流程的优化以及运营过程的有效控制来实现企业运营的改进和完善,它根植于制造部门,因此常被称为制造管理或生产管理。从运营管理视角来看,传统财务视角的绩效测量被认为严重阻碍了生产流程的创新与改进,运营视角的绩效测量重心已从仅仅记录并报告成本与成本变化,转到理解并控制成本变化的原因,这就需要识别出影响成本的因素,并有效降低生产流程中的成本。基于此,绩效的测量应该基于某个共同的标准,测量的领域则需要包括事业层、生产层以及组织的其他层面,这样,每个职能部门与分支机构都能朝一个共同目标努力。基于这些思想,Cross 等(1992)以运营管理理论为基础,认为公司的战略与其经营活动紧密相联,绩效的测量是在公司的不同层面进行的,并表现为从下至上。绩效测量首先要落实到企业日常运营的最基础的四个关键运营指标(质量、时间、交付、损耗)上。

基于运营视角的测量,考虑到绩效测量需要将公司目标与运营绩效整合起来,同时也需要考虑组织不同层面的绩效及其对生产过程的控制。

(四)营销管理与绩效测量

从营销角度来讲,绩效测量侧重于评估营销活动的效果,这对于生产活动的全面管理尤为重要,因为这样的测量将满足顾客的需求与价值链的相关方面联结了起来。基于此,Chenhall等(2007)提出了以顾客导向为基础的营销活动效果的绩效测量指标,包括顾客满意、顾客终身价值、品牌资产等。

通常,较高程度的顾客满意会提高顾客的忠诚度、降低产品的价格弹性、形成良好的口碑、减少交易成本及提升公司声誉,并由此带来公司财务绩效的提升。但对顾客满意的界定与测量,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所得,设计的题项通常包括品牌形象、预期质量、感知价值、顾客满意度、顾客抱怨及顾客忠诚度等。

营销角度的绩效测量,更侧重于顾客导向或以顾客为基础的结果,但其能否转化为具体的财务收益还有待明确。通常,顾客满意之类的指标是产生市场份额提升、顾客利润以及财务目标实现的前因,而更重要的是,为了实现预期收益,组织需要为顾客提供包括产品功能、质量、时间与价格等方面的独特价值,以实现营销效果向财务目标的转化。

(五)人力资源管理与绩效测量

人力资源管理强调对个体的管理,侧重于监督、激励员工创造价值的方式方法,它的目的是通过招聘、培训、交流及奖励等措施来开发出员工的价值以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因此,恰当的绩效测量对员工的生产效率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目前,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来衡量员工乃至组织绩效的方法主要有:360度绩效评估法、人力资本指数法等。

306度绩效评估法是从与被考核者发生工作关系的多方主体(如上级、同事、下属、顾客以及供应商等)那里获取被考核者的信息,以此来对被考核者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绩效评价。这种评估的结果往往比较全面、客观与可靠。从发展与学习的角度来看,这种方法最重要的价值不在评估本身,而在于员工能力的开发,尤其是这种方法有助于员工提高对自我的认识,更清楚自己的强项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激发他们积极向上。

当然,更重要的是,需要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组织结果联结起来,这方面的评价,主要是人力资本指数法。人力资本指数法是用来计算人力资本与股东价值相关性的方法,其含义在于,如果组织的人力资本管理得好,股东的回报也会相应提高。绩效的测量通常需要包含有市场价值、3年或5年的股东报酬率、托宾值等客观财务指标,从而,对人力资本指数的计算,就需要用到这些客观财务数据。人力资本指数法实质上侧重于衡量员工及其他们对流程的运用为客户增加的价值并实现企业目标的价值。

作为关键的战略性资源,智力资本的衡量问题就显得尤为必要,这就需要考虑智力资本的多重属性,其测量则要从多个方面来界定其意义与价值,由此,产生了基于多个角度的平衡计分卡评价法。智力资本的形成是不断学习、发展并逐渐积累的,所以绩效测量更需要侧重创新与学习方面,将财务绩效与非财务绩效测量结合起来。

结论

从上述绩效测量的理论发展来看,绩效测量不仅需要包含财务指标,也需要包括非财务指标。总体来看,财务视角的绩效测量过于侧重成本核算与收益的财务指标而有所欠缺,战略视角的绩效测量试图同时考虑财务方面的要求与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运营视角拟从价值链中消减成本环节来改进生产制造的效率,营销视角更有助于人们理解财务绩效是来自于顾客忠诚与顾客满意的结果,人力资源视角更侧重于人力资本的个体绩效及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各个视角的的异同如表1所示。

第7篇:生产运营战略范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资本运营策略

核心竞争力指的是组织内部整合过的知识、技能和怎样对其进行协调、整合。资本运营,指的是企业对自身拥有的各项存量资本进行优化配量、流动等方式的有效运营,将其变为活化资本以达到资本增值的目的。从其对企业规模产生的影响来看,资本运营可以分为扩张型、收缩型和内变型资本运营。

一、核心竞争力概述

核心竞争力是能够使企业在竞争过程中领先其他对手的一种或几种能力,是能够让企业在某个或多个领域占据优势的内在资源。核心竞争力不仅是企业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更是不断创新营销和管理的能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和替代的,因而其具有持久性和一定的刚性。

二、资本运营概述

企业的资本运营是对内部管理和外部交易战略的有效运用,现代企业通过重组、兼并等方式来增加竞争实力以持续的培养核心竞争力。扩张型资本运营是企业在既有的资本结构下以内部积累、兼并收购等手段来扩大企业资本规模,根据产权的流动方向可以分为横向型、纵向型和混合型资本扩张;收缩型资本运营是企业为提高运行效率和实现价值最大化而将自身拥有的机构和资产分离出一部分,以减小企业的规模,常见的有资产剥离、分拆上市等形式。

三、资本运营现状

近年来,我国有很多企业借鉴国际上成功的资本运营经验实现了企业的发展目标,提升了核心竞争力。然而资本运营在我国实践的时间毕竟很短,我国企业对资本运营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不少企业都没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个别企业甚至因失败而倒闭。对资本运营理解错误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的资本运营与生产经营脱节

有人认为资本运营是独立的经营形态,它与生产经营相互独立存在,有着高智力、高收益而且非生产性的特征。这种错误的认识会把资本运营带入歧途,事实上资本运营除了企业并购等产权资本运作外,更是始于生产经营并最终为其服务的经营形态。如果与生产运营脱节,资本运营就会偏离企业的根本,承担更高的风险,并极有可能走向失败。

(二)片面的追求“规模经济”

目前还有不少企业认为只要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进行企业规模的扩张就能够实现规模经济,简单的认为企业规模的扩大和规模经济是同一个概念。而事实上企业规模的扩张需要围绕整体战略目标,是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而不是盲目的扩张。过于追求“规模经济”而盲目的资本扩张也给企业的正常运营带来了额外的风险。

(三)过于追求多元化经营

多元化经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企业经营的风险,并提供更多的盈利机会和更高的资本运作效率,然而在另一方面多元化经营也容易导致企业出现资金短缺、投资膨胀等方面的问题,经常会出现企业经营成本增加、经济效益降低的现象,很多企业不仅没能在各行业获得较好的发展,更丧失了主业的优势地位。目前我国大多数的企业都缺乏多元化经营的能力,多元化经营必须要明确战略目标,保持住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四)过于追求低成本扩张

目前我国有不少的企业热衷于 “低成本扩张”,认为以最低的投资来获得最大的资产收益能够实现企业资产的迅速扩张。而事实上大多数热衷于“低成本扩张”的企业都只看到了并购的基础成本,没能重视扩张后的整合成本和自身的整合能力,常存在并购企业没有能力让目标企业再次发展,却让自身步入困境而成为被收购目标的现象。企业并购其他企业的关键并不仅是以尽量低的价格来获得较高的资产,还要考虑企业自身是否具备技术、产品等方面的优势,是否能够符合企业战略目标,在考虑整合成本的情况下实现企业并购后的协同效应,在扩张企业规模的同时提升核心竞争力。

四、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资本运营策略

若想提升核心竞争力,企业的资本运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资本运营理念

企业的决策者需要正确的理解资本运营,在制定整体战略的同时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资本运营策略,将资本运营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工具。

(二)资本运营队伍

资本运营需要建立一个高效的管理队伍,保证队伍具有统一的价值观和合理的能力、专业结构,并实施法治化管理来达成企业的战略目标。

(三)人力资本运营

人力资本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施科学、全方面的人力资本运营,通过科学的人才机制实施企业的人力资本开发战略。

(四)资本运营机制

企业需要建立科学的风险、效率、调节、发展机制来完善资本运营机制,进而规避风险,高效率、高收益的进行资本运营。

(五)金融体系

目前,企业的资本运营受金融机构、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和金融政策的影响,因而需要进一步完善现代金融体系,为企业的资本运营提供更广的空间和更有力的支持。

总结

资本运营有股票上市、参股联合等方式。在现实的资本运营中,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变化和创新,在学习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的同时总结出适合自身的资本运营策略,以更好的提升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忠孝,隋冰.浅议企业资本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商业研究, 2008,(10)

第8篇:生产运营战略范文

关键词:铁路局;成本领先战略;实施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4.3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67-02

战略是管理者所采取的旨在达成一项或多项组织目标的行动[1]。就竞争战略范式而言,企业可以选择的战略有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化战略等。不同战略的实施是由企业的战略背景决定的。国内企业在相当长时期内自主研发能力与国际企业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制造业、运输业之中,国内企业的研发能力还比较有限,所以可选择的企业发展战略主要是成本领先战略和集中化战略。铁路局在全国路网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近年来,铁路局都以创建全国一流铁路局为目标,深入推进和谐铁路建设,规范基础管理,坚持内涵扩大再生产,大力发展运输生产力,实现了企业健康快速发展。铁路局的性质是企业,面临着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但是铁路局受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竞争能力相对较低,而且在运价政策等的制定上没有自主性,企业运营上具有公益性[2]。在这一背景下,保证铁路局适应市场规律的高效运营,首先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是铁路局在市场竞争中应当采取何种市场竞争战略。本文在对某铁路局相关领导、高等院校及行业的专家进行深度访谈之后,整理他们的意见,结合铁路局的现状,明确了成本领先战略作为铁路局主要竞争战略的思路。

成本领先战略也称为低成本战略,是指企业通过有效途径降低成本,使企业的全部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甚至是在同行业中最低的成本,从而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

一、铁路局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铁路局始终将安全第一作为贯穿铁路运输的生命线,而忽略了其作为企业性质的单位,应当追求企业利润与社会公益之间的平衡点,单纯追求社会公益职能就丧失了铁路局作为企业在市场中生存的根本。以市场为导向,追求利润是铁路局开展运输经营活动的重要目的。

铁路局采取成本领先战略的必要性体现在:

(一)特殊的外部经济环境

目前,我国的交通运输市场中,铁路仍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铁路运输在国内市场中一家独大的局面已经发生着变化,特别是航空业和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对铁路运输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在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居民在出行方面往往在自己的经济能力范围内选择更加舒适和便捷的服务,特别是长途运输中,消费者选择航空方式的比例越来越大;在短途运输中,日益完善的高速公路网络也能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运输服务。在这样的环境下,铁路局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成本领先战略的提出就是希望铁路局能不断压缩运输成本,在价格上具备与航空、高速公路等运输方式的竞争优势。

(二)内部竞争能力较低

铁路局原有的组织方式是指令性计划为主,近年来,铁路局开始出台一系列适应市场化竞争环境的政策措施,以更好地配置铁路市场的资源,保障铁路运输生产一线的高效运行。但是,铁路局在改变经营思维、拓展经营领域、提高竞争力等方面的改革进程还稍显缓慢。同时,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劳动生产率低下、资产质量不高、规模效益不明显等难题,阻碍了其进一步的改革与发展。铁路局还应进一步明确在市场竞争中的发展战略,提升总体竞争能力。

(三)上级部门的业绩考核要求铁路局必须降低成本

在经营业绩考核中,铁道部除了考察铁路局的社会效益外,还对一定期限内铁路局取得的利润指标进行考核。铁路局为了完成铁道部要求的利润目标,可采取的策略有两个,一是提高经营绩效,提高利润总额;二是降低经营成本,在利润不变的前提下,提高利润率。

(四)长期可持续发展需要成本领先战略

铁路局将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多方面吸引资金,多元化经营。但是,铁路局在目前的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约束下,还需要加大内部改革,以取得更好的经营业绩。而成本领先战略能够抵挡住现有竞争对手的对抗、抵御购买商讨价还价的能力、更灵活地处理供应商的提价行为、树立与替代品的竞争优势,进而提升铁路局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铁路局成本领先战略的实施目标与约束条件

(一)铁路局成本领先战略的目标

铁路局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目标具有多层次性。成本是制约经济活动的因素,加强成本管理、控制成本是企业运行的长期追求,在现有的规模、技术和人力条件下,铁路局应当采取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资源浪费、优化组织管理体系等方式降低运营成本[3]。铁路局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最低目标是降低运营成本,提高铁路局的利润;次级目标是改变生产运营理念,改革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最终目标是保持长期竞争优势,保证铁路局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铁路局成本领先战略的约束条件

第9篇:生产运营战略范文

Abstract: Using capital operation mode could rapidly realize the scale economy benefits of enterprise,strengthen the ability of capital expansion could reduce the cost for entering a new field,new market and quickly expand market share and form the more competitive advantage,pushing enterprise transferring system,transferring mechanism and establishing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The paper analyses the capital operation function and mode of petroleum enterprise and puts forward China's petroleum enterprises how to develop and expand through capital operation in the new century and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so as to gain a place in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关键词:石油企业;资本运营;战略

Key words: petroleum enterprise;capital operation;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7-0146-01

1实施资本运营战略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人们对资本范畴有了新的认识,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按照资本运营的思想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寻找现代企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尽管资本运营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在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却已成为非常普遍的经济现象。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如何认识资本运营,怎样实施资本经营,既是我国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也是整体提高我国企业资本运营效率的重大问题,它对于提供国家主要能源的石油企业也同样非常重要。

1.1 通过资本运营培植大石油企业,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确保国家石油安全的迫切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加入WTO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石油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已处于无可选择的地步。目前,世界大石油跨国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后一块尚未完全开发的消费市场,国际竞争国内化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而我国的石油企业受传统计划体制的束缚,长期走的是一条封闭式自我积累的扩张道路,发展缓慢,规模过小,目前还没有一个石油企业可以和外国的跨国石油公司的实力相抗衡。在这个关键阶段,研究制定中国石油资本运营战略以及能源政策,既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增强我国的国家竞争力。因此,要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让一批大的石油企业脱颖而出已经刻不容缓。

1.2 通过资本运营培植大石油企业,是实现规模经济、保持石油企业长期成长的需要。在大部分制成品生产中存在着规模报酬递增的现象,即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来源于大规模生产的好处,如分工深化所造成的生产率的提高、市场交易费用的内部化等。保持企业长期成长的基本条件是企业所占有的市场份额。企业市场份额越大,企业的长期成长就越可靠。一个能够阻止竞争者进入的市场份额有赖于企业雄厚的实力,而相当的规模是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1.3 通过资本运营培植大石油企业,是我国石油公司实施全球战略的需要。世界各大跨国公司冲破国界,把整个世界看作是一个统一的经济单元,将其产业链上的各增值环节定位到最能实现其全球化战略的目标上。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1993年以来,在石油市场竞争加剧的新形势下,西方许多跨国石油公司如埃克森、英荷壳牌石油集团、莫比尔、英国石油公司等正在向全球化阶段迈进,从跨国公司演变为全球公司,着眼于全球战略。采用“联盟”、“联合”、“兼并”、“收购”等方式增收节支、提高公司经济效益,已经成为各跨国石油公司发展战略的首选。我国的石油公司正在艰难地向国际化迈近,通过资本运营培植大石油企业,制定国际化、全球化战略已成为必然。

2石油企业实施资本运营的方式

2.1 盘活资产的合理流动。一是变无效资本为有效资本。要通过严格的清产核资,对经营性、非经营性、闲置性资产进行划分归类。对非经营性资产要尽量压缩,控制其投资规模;对闲置性资产采取调出、租赁等方式发挥其效益;或将资产运营效率不等的资产整体,按照高效、低效和无效进行分离,对低效和无效资产或转让、或租赁,使资产最终全部进入高效或有效运营状态。二是以存量资产吸引增量资本。用存量资产(闲置的土地、厂房等)吸引增量资本(或外资等),企业可以把原有的存量资产折成股份,拿出一定的比例作为资本进行投资入股、控股、参股中小企业,改组成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企业资产构成的多元化。

2.2 通过招商引资实现资本运营国际化。与外国经营者共同投资、共同经营管理,按股权享有相应的利益分配并承担风险,能够使企业实现产品结构的优化组合;提高产品的水平使其达到世界一流,企业管理跨入国际先进水平行列;同时获取政策优惠,扩大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量,这是“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最佳途径。

2.3 实现无形资产有形化。资本运营有利于石油企业充分利用无形资产、开展无形资本运营,使无形资产实现有形的市场价值。一是要利用石油企业良好的社会信誉和产品优势进行筹资,加快筹资速度,拓宽融资渠道。二是要利用自身的名牌效应、管理优势和营销网络等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通过联合、承包、租赁、参股、控股、并购(M&A)等形式实现资本扩张。

2.4 下决心调整结构,实现产业优化升级。解决结构性矛盾有两种方法,一是消除企业亏损,二是消灭亏损企业。对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它的最后出路就是破产或被兼并。因此,我们要敢于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劣汰就是建立破产机制,对救治无望的企业实施破产,防止国有资产的再流失,转移残留资产,使丧失竞争力的企业退出市场。如何将破产与结构调整、转机建制与“三改一加强”相结合。具体方法有:分立破产、“活一块、死一块”;“先破后股”;整体破产、整体出售;整体破产合股收购、整体破产分块出售等。

3我国石油企业实施资本运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应构建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建立层次分明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明确母子公司的职责,建立规范、高效、有序的投资中心、责任中心、成本中心、利润中心等管理机构,保证资本经营的有效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