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教育研究报告范文

网络教育研究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教育研究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教育研究报告

第1篇:网络教育研究报告范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中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年到2019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和发展,给中小学教学带来革新的机会,为学科教学信息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的资源,建构基于网络的现代教学模式是1个迫切研究的问题,而开展网络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1就是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因此,开展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有着10分重要的意义。

1、课题研究背景

(1)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 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 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1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1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1个重要课题。时至2019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于2019年4月也发表了1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2)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1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2、课题研究内容

(1)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2)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3)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著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1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3、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2019年5月-2019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19年9月-2019年1月,开发软件

2019年2月-2019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19年9月-2019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2)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4、课题研究价值

(1)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2)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1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3)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1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5、研究基础

(1)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9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19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4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2等奖。

4、承担国家"95"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4个子课题的研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5、2019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1等奖,并出版专著《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2)研究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1。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国家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1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3)参考文献

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1版、1994年第2版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19年

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5、《Global Education On the 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 出版社,1999年

6、《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1届至第5届论文集,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2019年(新加坡)、2019年(台北)

9、《改善学习--2019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19年

10、《认知过程的评估》,J。P。戴斯、J。A。纳格利尔里、J。R。柯尔比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李克东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

第2篇:网络教育研究报告范文

我国的网络教育起步虽然比较晚,但发展却非常迅速,尤其是在“非典”肆虐大地之时,网络教育已经开始从观念的层面向实际运用的层面转化。可以说,“非典”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网络教育的发展。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使得全国已有上千所高校建立了校园网,有68所院校成立了网络教育学院,注册学生人数近百万;在基础教育中,有近4000多所学校集成了校园网,并且有300多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网校[3]。由于网络教育本身具有资源丰富,时间、地域不受限制等许多优势,因此越来越被人们看中。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网络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将更加迅速,前景也将非常乐观。

一、网络教育发展概况

(一)网络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概况

网络教育伴随着互联网的热潮应运而生,至今已发展七八年之久。从不为人知到为人熟知,从学步到初长成,网络教育逐渐将其独特的一面呈现出来。一般认为网络教育是通过互联网开展的教育。这里的“教育”义上的教育,不仅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各种形式的培训、辅导等非学校教育。由于网络教育具有资源丰富、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随着网络的不断延伸,网络教育也不断延伸。据CNNIC2005年1月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学习时间灵活、自由掌握进度、学习地点灵活、提高专业技能是网民选择网络教育的四大因素,如图所示:

网民选择网络教育的四大因素

同样根据上述文献,目前中国网民数量已经接近1亿人,且有6.3%的网民在过去一年内已经使用了有偿网络教育,那么对于“新化学在线”、“化学实验手册”等这种免费的网络教育,可想而知它们的用户自然要在这些网民中占据更大的比例。而且在这1亿网民中有近25%的网民表示可能会使用网络教育,这说明网络教育的用户群体数量可能达到2500万左右。

(二)网络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发展状况

目前在高等网络教育中学历教育占主要部分,主要分布于本科和专科教育,也有部分研究生学历教育和准学历教育。高等网络教育自1998年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4所高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以来开始迅速启动,到2004年试点高校数量多达68所,学员数量已达250万人[4]。而2003年我国高等学历远程教育进入调整期,2004年以后招生数量增长速度迅速下降。现阶段高等学历远程教育从早期只注重数量和规模,发展为注重教学质量。所以说我国高等学历远程教育产业将向低速增长态势发展。但受教育管理部门的政策影响,此领域还存在相当大的变数。

(三)网络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发展状况

基础教育指的是高中阶段以下的教育,国际上一般用“K12”(Kindergarden12)来代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幼儿园)、初等教育(小学)、中等教育(初中、高中)三个阶段。基础网络教育指的是中小学网络教育,在我国一般称为“中小学网校”,简称“网校”。中小学网校在网络教育行业中发源最早,在1996年就诞生了我国第一家中小学网校—101网校,那时互联网经济在中国才刚刚萌芽,高等网络教育1998年才开始试点。中小学网校经历了市场培育期、市场启动期和市场分化期这三个阶段,到目前据中小学网校业内人士估测,中小学网校的付费学生数量已达20万人左右。由于我国教育资源总体上匮乏且分布极不均衡,所以中小学网络教育还存在较大的市场潜力。

二、网络教育在国外的发展概况

为了推动网络远程教育的发展,曾在1993年由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学毕业生在英国伦敦发起了一个名叫“全球网络远程教育学会”(GNA)的组织[5]。它是非营利性的数据库,免费提供有关网络远程教育的信息,GNA还计划为“进”网上学的学生提供奖学金,大力扶持。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估计,2002年全世界已经建立网站的学校,仅大学就超过了1000家,2003年全世界所有的大学都将在网上拥有自己的网站,而四分之一左右会在网上推出网络教育科目。1998年4月,一个耗资1500万美元的超高速因特网在美国洛杉矶初步建成,这个有135所院校和公司联合建立的工程称为“加州研究与教育网络”或叫“网上大学”,将为美国和其他国家培养各门类高科技人员。美国目前已有480所大学建立了网上虚拟学校,开设了200多个专业,拥有学生35万多人[6]。而英国政府对网络教育则更加重视,他们在2004年底建立了全国教育网络,把所有的学校与因特网相连,并且给每个学生配备了E-mail地址。可见,随着通过互联网教育人数的日益增多,网上学习将逐渐发展为全球性教育趋势。

三、网络教育的优势及局限性

(一)网络教育的优势

网络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实现资源共享。网络教育正是利用网络这一特点而实现师资共享、课件共享和科研力量共享的。计算机联网后,不仅可以在网上传递教育信息,而且各地区的师生还可以在网上进行研讨、交流和对话,可以选择不同的指导教师对问题进行辅导,实施“一人多师,一师众用”。在网上,可以按照专业设置的课程轻松的阅览有关教材和参考资料,实现教材共享。

网络教育在学习时间、内容和进度上给学习者充分的选择机会。它不是传统师生“面对面”的教育,不受传统教育在时间、空间、内容和进度等方面的限制,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学习内容。这种在个人兴趣支配下的学习方式,是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的有效途径,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积极的参与学习,既能让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又为学生提供了与外界环境进行交互以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条件。

网络教育突破了时空限制,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师资力量参差不齐。在边远贫困地区,由于生源少,基础设施落后,影响了教育的普及。而网络教育的推行,大大缩短了不同地域之间的差距,使边远地区的人们同样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

网络教育也可以方便地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不仅可以通过E-mail 将作业或疑问发给老师或同学并得到及时的反馈与交流。而且通过电子公告板(BBS),学生可以与教师或同学进行讨论,教师可以进行答疑,随时观测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进程,并视实际情况的需要进行因材施教的引导。并且计算机的视频会议系统还提供了进行信息实时交流的功能,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和实时性[7]。

网络教育信息量大,知识更新迅速,视野宽广。互联网将世界各地的学校、图书馆、研究机构和各种信息库链接起来,形成一个无所不包的海量信息库,而且这些信息易于增删、修改和更新[8]。信息的更新能迅速反应到互联网的终端上,使各地受教育者能够及时共享人类的最新研究成果,消除传统教育内容滞后的弊端。

网络教育拓宽了教育领域,使各个年龄段的学习者都可以接受教育,为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空间。

(二)网络教育的局限性

虽然网络教育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优势,但由于它本身所固有的特点,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网络教育必须在拥有电脑和计算机技术的学习者中进行,它的学习环境要求具备网上学习的基本物质和技能条件,而这些条件对于贫困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学生来说,是不可能拥有的。所以网络教育的学习环境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贫穷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普及和发展。

其次,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对学习者的信息技术有一定的要求,要兼有电脑和网络技术的基础[9]。对学习者的概括归纳能力提出了挑战,并且要求学习者具备一定的鉴别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对学习者的自控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而学习者也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要求才能够在网络教育环境中有如鱼得水的感觉。

再次,网络教育是以服务学生为中心的,要使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这一学习方式质的转变,就必须有大量高质量的课件和丰富完善的辅助资源来支撑,而这些资源的积累不是一个单位就能够完成的。所以只有充分利用网络的资源共享特点,才能为网络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除此之外,网络教育的管理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们不仅要看到网络教育的优点,也要清楚地认识到网络教育的局限性。从而充分利用网络教育本身的优势,挖掘其各方面潜能,使其最大限度地为我们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年任德.网络文化的特征,教育探索,2003,8:36-38

[2]刘黄玲子.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模式,教育科学研究,2005,3:23-27

[3]李建华.网络学习资源相关标准及其本土化研究,中国远程教育,2005,3上 :48-52

[4]《中国远程教育》市场研究室 ,中国网络教育产业综合研究报告,中国远程教育,2005,3:41-44

[5]李忠东.网络教育前景诱人,教育信息技术,2005,2:27-28

[6]中华时报.网络教育渐成全球趋势,中国远程教育,2003,12:16-17

[7]黄乐,王涛涛.基于Internet的化学学习模式与化学网络资源的利用,大学化学,2003,6:42-46

第3篇:网络教育研究报告范文

大概始于上帝,始于圣经,到古人“结绳记事”,再到孩子安静好奇地聆听故事,人们似乎天性就痴迷于叙事。人类叙事形式多样,结绳刻画、文字记载、说书评书、电影舞台再现,到今天的网络博客和微信,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都可以见到叙事的踪影。叙事进入教育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加拿大学者Clandinin与Connelly(2003)在教育叙事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国内最先开始是在丁钢教授的推介践行下,引发了一场教育教学的叙事研究热潮(钱晓霞、陈明瑶,2014)[3]。那到底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呢?傅敏、田慧生(2008)指出,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通过描述个体教育生活,搜集和讲述个体教育故事,在解构和重构教育叙事材料过程中对个体行为和经验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4]。换言之,就是指教育研究者们借助叙事这一研究方法,对自身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效果、教学改进的反思过程,属于行动研究的范畴。研究者(主要是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虽然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和定义,学者们持各家之言,无法统一界定。但是“自主”意识都是被教育研究者们所基本认同的一个核心因素。例如“自我概念”(丁桂红,2012)[5],“以自己为资源”(孙炬,2009)[6],这些名词充分体现了强烈的自我发展要求和意识,研究者们逐渐意识到个人自主意识才是真正促进教师职业成长和发展的内因与持久动力。于是学者和教师们开始关注利用叙事的方式记录和研究自己在教学、科研过程中的个人经验,通过描述个体教育生活搜集和讲述个人的教育故事,从而通过自己成长的轨迹,发现不足,改善自我,实现专业发展的长远目标。从表象来看,教育叙事研究就是教育借用了叙事的方法进行教学、科研方面的研究。从本质来看,它聚焦于个体日常教育生活中的某一现象,包括教学科研现象之中个体的一系列教育生活故事所包含的基本结构性经验,对个体的行为和经验建构进行解释性理解。由于其生动形象且容易上手,讲教育教学故事、做教育叙事研究已成为我国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

二、网络教育叙事与高校青年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一)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戴炜栋、王雪梅(2011)提出,现代信息化环境赋予了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新的内涵,包括教师信息与通信素养、网络元评价能力以及网络教育叙事研究能力[7]。从宏观来看,教师信息与通信素养(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ICT)和媒介素养已经成为了新内涵和高要求。就微观而言,网络教育叙事研究能力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挑战。随着微博、微信、微课、慕课(MOOC)等网络新名词的出现,学习者似乎不用中规中矩地坐在教室就可以听课,可以获得知识,于是学习习惯趋于碎片化、泛在化,随时随地拿起手机、平板等便携上网设备,短暂的时间内就能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文秋芳教授称这种泛在化的学习方式为4A学习(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在颠覆传统的学习模式变革之下,高校青年外语教师更应该借助网络,利用叙事研究方法,通过描述和记录个体教育生活,搜集和讲述教育故事,在解构和重构教育叙事材料过程中对个体行为和经验进行分析和解释,以超脱故事本身,获得隐含在故事中的教育规律和价值,最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二)可行性和优势

首先,高校青年外语教师相对年轻,因专业特点经常接受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熏陶,多有出国接受教育或进修的经历,因此网络媒介素养较高,网络媒体使用频繁,多媒体操作能力强,更易于借用网络媒介帮助教学和科研,这是他们的自身优势,也为他们进修网络叙事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次,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无线wifi等的快速普及,使得网络教育叙事较之传统的教育叙事有其独特的优势。传统的教育叙事研究往往是教师通过纸和笔记录下有关的校园生活和教育教学事件及其反思,花费时间较长,易受时空限制,局限在个人经验中难以共享和互评,且随着量的增多,难以管理和查阅。而高校外语教师承担的教学工作量已非常繁重,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师,普遍反映每周平均课时可达16节,忙碌的工作生活往往会让他们疲于奔命,很难有时间静下来专门撰写教育故事,等到终于抽出空来,留在脑海中的教学问题和冲突细节又寻不到踪迹,而有了网络,教师则可以摆脱时空限制,及时记录(或录制)现场文本,即时,即时更新,具有强大的云存储功能,可以时间为轴自动归档,便于查阅,更容易交流和分享,相互促进。

(三)提倡基于微视频的网络教育叙事研究

目前,网络教育叙事研究主要通过文字方式进行记录。张仙、黎加厚(2004)总结了基于网络博客教育叙事的特点:开放型、共享型、动态型、发展型、展示型[8]。笔者认为,教师研究者们可以借助影音方式来记录,通过微视频等方式直接录制现场“文本”。在高像素手机等便捷设备普及之下,微视频相比文字记录而言,更加快捷、直观、真实且生动地反映当时当地的教学细节、思维变化等过程。学术界对叙事当中的教育故事虚实问题有过很多讨论,例如刘良华(2007)认为,叙事研究并不拒绝虚构的叙事,也没有必要否认虚构的叙事[9]。而鲍道宏(2007)则强调教育叙事研究不宜虚构教育之事[10]。笔者以为,文学叙事适用的虚构手法不能否认教育叙事研究“求真”的态度,所以视频录制的方式避免了叙述者在文字符号转码过程中偏离了研究对象的第一本意,主观歪曲也好,客观误解也罢,都不同程度地造成一定的“失真”,而视频录制则尽最大可能避免这种不必要的“失真”。因此,微视频应该作为一种更为有效的网络教育叙事手段被研究者们广泛使用。好莱坞生化大片里经常有这样一幕:一位生物学家用视频录制自己试验进程,汇报试验数据、重大调整、研究突破等,这个过程就是客观、理性的记录和分析,以备后续跟踪研究。只是在网络教育叙事研究环境中,镜头里的叙事者不是生物学家,而是描述教育故事、试图掌握教育价值和规律的教师科研者,研究对象不是某种新型药物对大猩猩智力提升的影响,而是通过对教育问题和冲突的描述、分析和解释,得出对教师教学、科研、学生学习成果的促进效果。视频录制的客观性、真实性、科学性对一门系统且严谨的科学研究而言,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四)有助于构建生态化的教学研究网络环境

教师叙事研究对象可以是教师自己本人,也可以是其他教师,还可以是你的学生。例如某教师对一位年轻教师或者教学经验丰富老教师教学行为的叙事研究,抑或是对某一种类型学生学习特点的叙事研究,抑或是针对新入职青年教师在科研意识觉醒、科研理论和方法掌握、科研成长和进步质变过程的研究。简言之,一切与教师教育、教学、科研、专业成长有关的故事、反思、评价都可以作为网络教育叙事研究的内容。而教师、学生、同行、教与学、教学与科研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复杂的共同体。教师、学生、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建立网络教育叙事平台,试图构建一个和谐的网络授课、信息共享、经验交流、网络叙事教学反思、师生互评、同行互评与指导的生态网络环境。包括教学科研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教学科研专业领域创新平台、教学科研专业成长交流平台。

(五)局限性

首先,高校青年外语教师教育理论储备不足。高校青年教师立足于高等学校教育环境中,而高等教育学也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不同于普通教育学,研究方法和范式还需要教育学者们的不断探索,高校青年外语教师更要注意弥补高等教育学理论基础,用于指导教学和科研实践。其次,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应系统学习教育叙事研究理论。从发现教学问题、检索前人教学研究成果、设计研究方案、执行和调整方案、收集分析数据到撰写叙事研究报告,这是一个教师本人亲身参与的完整过程。虽然叙事研究注重个人经验和参与,但绝不等于日常教学活动的流水账,需要系统严谨的理论指导。苗洪霞、徐瑞(2007)指出,叙事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厚重的,研究视野是宽阔的。后现代哲学、现象学、解释学、文学叙事理论、现代知识论、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理论为叙事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11]。近年来,高校教师招聘往往注重高学历,而忽略了教育教学和科研理论方面的储备,青年外语教师往往学历较高,语言专业知识基础牢固,但是教育教学科研理论不足,需要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主动培养和加强教育叙事研究方面的理论素养和指导。例如补充年代学方法和理论,因为叙事的基本因素就是以时间为线索追踪丰满的教育故事,这必然涉及年代学的分析方法和思路。又如学习多种叙事结构,掌握如何对原始故事(现场文本)进行编码和转录,使其再现(retell-ing)。关于叙事结构,可以借鉴目前比较权威的基本叙事结构,一种是Creswell(2002)提出的组织故事元素成为问题解决的叙事结构,将故事所包含的基本要素分解为:背景、人物、活动、问题和解答五个方面[12];另一种是Clandinin与Connelly(2003)提出的三维空间叙事结构:相互作用、连续性和情境[2]。限于篇幅,笔者不在此赘述。另外,要特别注意教育叙事和教育叙事研究的区别。既是研究,就要体现其科学性。目前教育叙事研究的困境在于,教师(研究者们)由于缺乏叙事研究理论指导,容易将叙事流于形式,变成了单纯的记流水账,这不是叙事研究,仅止于叙事而已。教育叙事研究固然离不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讲述,但是在叙事过程中更应该记录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思维变化过程,并对这些过程做出分析、解释和评价,企图找到理论依据,发现教育规律和价值。卜玉华(2003)在纵观西方教育学领域的叙事研究之后指出,“在叙事研究中,研究者必须以对话者、倾听者的身份同时与三种声音(至少)进行交流:叙事者的声音(包括录音带或文本作者的声音)、理论框架(为解释提供概念和思考的工具)以及对解释与阅读的反思性批判(即对材料所作结论的自我评价与反思)”[13],笔者以为这是进行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要求。所以教育叙事的本质是教师的反思,没有反思、没有总结和评价,即使视频制作再精彩,教育故事描述得再丰满,也很难从根本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结语

第4篇:网络教育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校园网 资源应用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2422(2008)01-0034-02

1 教学资源的构成

高校中的教学资源一般包括三种类型:一是以多媒体素材、各类CAI课件、网络课程等为主的多媒体教育信息资源;二是以文献资料查阅和检索服务为主的图书情报信息资源;三是以教育信息资源的生成、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为主的各种工具类资源以及浩如烟海的Intemet资源等。

2 教学资源的应用

2.1资源体系的构架

分布式资源网络系统的核心技术包括两方面:(1)对资源目录的集中管理:为用户提供一个覆盖本地区所有教育资源站点的最新资源目录,实现本地区不同教育资源站点之间的系统互访和资源共享。在地区资源中心,通过对资源目录系统的统一维护,实现本区域内各资源站点目录的同步更新与管理。与此同时,系统还提供专用的教学搜索引擎,可实现对不同资源站点上资源信息的快速查询与共享,当用户需要打开某个资源时,目录系统提供重定向的功能。(2)对资源数据的分布式存储:教育资源网络系统是由多个资源站点组成,资源网内每一个提供资源信息服务的站点都是资源网中的一个节点,存储实际的物理资源,资源节点之间基于一定的信任授权关系进行资源互访,资源元数据信息与目录中心的目录信息保持同步,因此可以实现网络系统内教育资源的分布式存储和集中式管理,并提供基于共享的教育资源服务体系。

2.2资源应用环境的建设

教育资源的管理大多采用数据库存储方式,管理教育资源的目的是为了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应用这些资源。在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资源的数据管理,更应关注资源应用环境的建设。

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资源服务体系,提供友好的界面和便捷的资源获取方式、信息查询和常见问题解答等。建设一个集资源共建共享、在线课件开发、联机备课、学科信息、相互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学科、多层次的学科网站群,使资源使用更符合教师和学生的习惯。每个学科资源网站只给用户提供某一学科的资源,这些资源与其它学科资源相对分离;教育资源按照学科结构以及教师使用习惯设定不同的栏目及资源内容。在此基础上还提供了基于资源的教学应用工具,使资源服务系统更加专业化。

提供课件播放的多平台支持。课件播放是教学资源应用的最常见模式。课件制作的不同软件支持,各类音视频文件的编码方式,都需要不同的播放环境。将播放环境剥离出来,打包成一个统一的播放环境,在网络教学资源应用上,显得尤为重要。用户在向服务器提交课件时,自动将课件的有关信息,包括开发者、课件开发平台(播放环境),教研室、科目、章节等信息记入服务器上的数据库,这些信息不由用户通过ODBC写入,而是由运行在服务器端的服务程序来完成。这就解决了数据库更新与课件更新的同步问题。用户在使用课件时,首先查找服务器上的数据库,确定文件所有位置和播放环境,再自动调用相应的播放器进行播放。这一过程对用户透明,使用户觉得使用了统一的播放器,更加方便。该方法还便于增加对新出现的播放环境的支持,以及对用编程语言编制的课件的支持。

2.3资源体系的更新

教育资源库的持续发展依赖于库中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及时更新,同时也依赖于所提供信息的可信度和权威性。为了保证资源的权威性和较广的覆盖面,只有依赖各领域的专业人士。例如美国教育资源信息中心数据库,除了收录980种与教育有关的期刊杂志外,还与美国两千多所学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联系,每年这些机构要向美国教育资源信息中心提供他们的研究报告、课程计划;每年美国教育资源信息中心的人员要参加大约650个与教育相关的会议,参加90次大规模的教育展示会。此外美国教育资源信息中心还组织和参与了一些项目和课题,不断收编一些特定学科的专业教育资源库。也就是说,一个完整的教育资源库是多个单位多方协作的产物,在教学资源库持续发展的问题上,管理因素的重要性远远地超过技术因素。教学资源库的持续发展,依赖于建设者能否联合各种机构和专业人员,能否以一种高效的工作方式合理地组织相关的机构和人才。

2.4资源共享、学教并重的模式

对于网络教育来说,成功的关键因素就是在建立网络教育网站的时候一定要采用“开放”的模式,即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知识“的新特色,使网络学习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速度向前发展。网络环境下学习的基本特点是一种基于资源的学习,只有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学生才可能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封闭和垄断无法发挥网络的优势,网络学习也就无从谈起。

资源内容的设计开发要从原来的“以教为主”转向“学教并重”,即不仅开发素材、课件类资源,更要开发支持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和研究性学习的有关资源。资源内容建设要朝既能支持教,又能支持学的方向努力。

第5篇:网络教育研究报告范文

显然,去年投资教育界的1.95亿美元纪录要被刷新了。投资进入已经一月有余,专注于幼教事业的红黄蓝创始人史燕来始终保持低调,她比谁都清楚,引来投资只是为了更好的做事。

情况类似的还有教育技术与服务提供商安博教育,在去年出尽风头成为教育界最大融资案,今年依然,投资方联盟向安博教育集团注资1.03亿美元,再次刷新了去年的纪录。

不断刺激眼球的教育投资事件似乎在论证:在全球环境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中国教育界却意外引来了风投热恋扎堆现象。风投们的统一论调是:关注抗衰退能力强的企业。另外一个理由是,投资教育产业,实则尽社会责任。显然,在任何行业里,都有着相同的定律:钱多了,盘子自然大了。

迅速的结构性变化

中国历来就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而随着个人财富的逐渐增长,中国对教育服务的开支也呈现出增长趋势,没有一个家长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由于升学率和就业机会竞争日益激烈,中国的教育行业,不论在经济发展处于还是低谷,都会不断发展。

2007年,中国教育市场的总值增长到1,430亿美元,预计2010年前的复合增长率将会达到12%,规模预计达到2,000亿美元。政府也鼓励对教育行业的投资,并希望借此打造知识型经济和推动消费。

“中国的教育服务行业还很年轻,目前正在经历迅速的结构性变化。”林明安暗示中国教育行业大有可为。同样投资于教育领域的软银赛富合伙人羊东告诉《中国联合商报》记者:“今年由于人民币的大幅升值,给中小企业带来直接的刺激就是必须做高附加值的东西,必须重视研发。”人民币破7的升值压力反成了中小企业决战核心技术的动力。

他认为,投资教育是尽社会责任。羊东颇带感情地解读:“首先要创造一部分价值,给社会带来贡献,同时,除了赚钱以外也带给行业一些正确指向。”

凯鹏华盈中国基金创始及总裁合伙人汝林琪支持学前教育领域的理由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家长具有很主动的消费意愿。存在的问题是,此类企业面向低年龄阶段客户群服务,对于从业的教师会有年龄的限制,从而带来人才流动性强的问题。“企业大规模发展,需要一个合适的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增强企业发展的稳定性,这是我们正在思考的问题。”

职业培训升温

结合近期最典型的几起投资事件,汝林琪把教育类投资细化为两类,分别是职业教育领域和学前教育。“我们看重的是项目的所属行业,如果职业人才培训所面向的就业市场和相关产业的容量很宽阔,具备企业扩大规模和未来产品增值的空间,就会提高投资机率。”

第6篇:网络教育研究报告范文

在2013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妥扎实推进城镇化,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1]可见,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发展问题,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继续教育不仅可以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技能,还可以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实力和城市适应能力,推动实现“市民化”。总理在2015年3月5日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标志着中国正式步入互联网加时代,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在互联网时代面临新的机遇,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探究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继续教育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现实意义

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是指对初进城市或者对适应城市有困难的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的再次教育,包括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文化教育和规划指导,以实现帮助农民工提高生存技能,转变生活观念、思想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尽快适应和融入城市生活的目标。[2]继续教育的理念是强调终身学习,这无论是对于务工前还是务工后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从主体需求角度出发,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通过继续教育可以更好地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社会的五种需求:

(一)满足生理需求,更好地在城市生存和发展

当前,绝大多数的新生代农民工务工年龄呈缓慢递减的变化,从80后平均年龄18岁到90后平均年龄16岁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只接受到初中教育,学历普遍偏低,没有接受过专业技能教育的他们并不符合城市用人单位的要求,而他们又想要进入城市自力更生,保证基本的谋生能力是前提。在“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况及代际对比”研究报告中青年农民工最迫切需要了解的知识中专业技能知识﹙69.7%﹚、法律知识﹙54.7%﹚和文化知识﹙47.8%﹚位列前三。[3]其中新生代农民工对专业技能知识的需求比例远远高出其他,可见新生代农民工想要融入城市社会,首先最直接的目标就是要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能在城市中找到满意的工作,满足自身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而继续教育中最主要的部分就是专业技能培训,包括岗前培训、职业资格证书获取、实际应用技能培训等,这些都能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解决生产生存中遇到的各种技能资质需求,根据调查,就建筑行业,福建省基层新生代农民工中参与过技能培训的人薪资水平高于没有参与过技能培训的人的16.8%。如果是获得更高级的职业资格证书,那薪酬水平差距将更大。新生代农民工可以通过继续教育来增强自己的就业技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薪酬待遇,更好地在城市生存和发展。

(二)满足安全需求,获得城市生活的安全保障

马斯洛理论中,安全需求包括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财产所有性、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方面等需要。如今,新生代农民工已然成为城市建设的又一主力军,他们在城市定居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在城市打拼,如何保护自己的工作职位、保证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受侵犯是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又一挑战。根据“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况及代际对比”研究报告,新生代农民工对法律知识的需求仅次于专业技能知识,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意识到进行相关法律知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继续教育是满足他们的安全需求的。根据实地调查分析,针对“遇到纠纷选择哪种方式解决”中,选择“使用法律武器”的调查比例是46.2%,而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了解只停留在“有听说过”的阶段占69.4%,针对“您觉得自己缺乏必要的法律常识吗?”选择“是”的占调查人数的59.6%,可见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意识正逐步提高,对法律知识的需求也迈入新的台阶,但因相关知识欠缺所造成的维权能力不足,维权韧力不足则需要继续教育来进行补充。为满足新生代农民工获得城市生活安全保障的需要,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继续教育,普及法律常识、增强法律意识,是必要的措施。

(三)满足社交需求,更好融入城市社交生活

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较,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追求更高,不仅追求充盈的物质生活,还追求更多的精神生活,新生代农民工渴望获得身份认同,获得身份认同的关键在于解决群体隔阂,除了制度因素外,形成这种隔阂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文化差异。新生代渴望拥有更广阔的社交范围,扩大自己的社交圈,满足社交需求,这就需要通过继续教育来让新生代农民工学习了解城市文化、适应城市文化,缩小文化差异。在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继续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在与老师同学的互动交流中新生代农民工就可以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其次继续教育可以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涵养、审美水平、社交技能、兴趣爱好等,农民工通过参与各项文化活动,缓解工作压力,形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参与到社会交往中,这些都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缩小和城市居民的文化差异、更好地体验城市生活,更好融入城市社交生活。

(四)满足尊重需求,获得城市社会的认可尊重

在特定的领域中,人们以某一种身份生存,可不管是哪种场域以哪种身份生存,每个人都希望在这个领域中有稳定的社会地位,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场域中以“农民工”的身份生存,同样对获得稳定的社会地位,获得尊重有着强烈的需求,这种尊重包括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希望自己有实力有信心能胜任城市的工作、拥有良好的城市适应能力;另一方面,是希望自由有社会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较高的评价。新生代农民工通过继续教育,能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更好地服务于所在企业,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扩大了其自身的发展空间,向更高的管理层进军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同时可以通过成人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优秀的人格,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为新生代农民工获得更高的社会评价奠定基础。

(五)满足自我实现需求,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动机更多的是为了谋求发展,他们想要定居于城市的愿望相比于第一代农民工更加强烈,更不愿意回到农村。他们有更强烈的拼搏意识和进取心,使得他们不仅仅满足挣钱来改善家庭生活条件,而是在城市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有的新生代农民工甚至有着明确的职业规划,据相关调查显示在职业选择问题上,新生代农民将注意力转移到工作的环境和职业类型,有超过76%的新生代农民工梦想是当老板,在城市拥有自己的事业。通过继续教育,新生代农民工完全可以自己掌握自身的职业规划,特别是18—25岁之间的青年农民工,可以通过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技能进行学习培训,以长远的眼光制定科学的职业规划,为进入自己理想的行业做好准备。入职后的新生代农民工亦可以通过继续教育,实现从普通工人到更高社会层次的人生道路转变,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三、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成本较高

农民工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实际上是一种风险与收益的博弈过程,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继续教育培训的机会时,首先考虑的是参加培训的成本,只有当培训的成本足够小,且培训所带来的效益远远大于不参加培训时,农民工才会倾向于接受继续教育培训。[4]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特别是青年农民工已意识到参加继续培训的效益,对接受继续教育的意愿更加强烈,但全国仍然有六成外出的农民工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究其原因,主要缘于当下继续教育成本过高。

1.经济成本较高

由于财政投入的限制,各个地区为新生代农民工所供给的公办性教育培训资源有限,就福建省成人继续教育资源来看,虽然很多大学有成人教育的机会,但入学门槛较高,许多农民工仍达不到入学要求,且学费较高。而针对农民工所开设的一些技术培训学校,由于大部分以营利性为目的,学费更高,对于一些青年新生代农民来说是一笔不菲的开支,除了企业内部的岗前技能培训,大部分企业是不太愿意为较低学历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额外的培训机会,即使有部分企业支持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培训,但在培训期间给予的工资和补贴也不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因负担不起培训费而拒绝参与教育培训的情况也是情有可原。虽然最近几年来国家也加大了对农民工进行继续教育的力度,鼓励企业化教育机构的发展,鼓励社区免费教育培训试点的开设,争取为给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多可以接受继续教育的途径,但根据实地调查,这些教育机构设点不足,供需结构并不合理。[5]

2.时间成本较高

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因缺乏技能只能选择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的工作,一些工厂以计件的方式计算薪资,新生代农民工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自愿选择延长劳动时间。就福州某纺织厂的调查,该厂员工中每天劳动时间在八小时以内的仅占10.2%,且企业并没有为这些工人提供双休待遇,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牺牲工作时间参与教育培训,加上大部分工厂远离城市,而多数继续教育培训机构设于城市主城区,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时间成本较高,参与继续教育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不能保证。这些都将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机会的损失,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

(二)过于重视技能培训,忽视综合素质的提升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传统式继续教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首先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继续教育忽视了基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生涯规划的长期眼光,过于重视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这种传统式的培训,其效果只能是短期速成的生存生产技能,更多的是迎合企业、工厂的需求而忽略了对新生代农民工对教育培训内在要求。新生代农民工的最终目标是融入城市社会,提升社会地位,实现自己的规划和理想,新生代农民工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教育培训的持续性和终身性,转变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态度和思维意识很关键。[6]当代继续教育内容过于单一,忽略了如何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的目标,制约其的全面发展。除了满足工作需要之外,继续教育的目标还包括进行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铸造人格、提高审美情趣、常识普及等,然而,当前的继续教育在对新生代农民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法律常识、休闲娱乐方面的教育不多,这种提升人文素养方面的教学内容较为缺失,只单纯重视技能的提升而忽视了新生代农民工想要成为“城市人”的需求,继续教育也不能算成功。

四、“互联网+继续教育”特点和优势

“互联网+”这个概念第一次出现在今年两会上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预示着中国将进入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近年来,互联网像魔杖一般,不管“加”上什么,都产生一股前所未有的神奇力量。“互联网+教育”也是如此,在新网络环境下,继续教育将迎来巨大的变革,为新生代农民工送来福音。

(一)突破时空局限,实现新生代农民工个性化教育

网络在线教育是互联网与教育结合的产物,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互网络在线教育的规模也随之壮大起来。传统的培训教育其特点是将学习者从各个地方汇集在课堂,由教师对他们进行培训教育,使教育资源和教育功能集中在特定区域特定人群中;而网络在线教育特点是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将信息传输到四面八方的受教育者手中,将教育资源和教育功能向外扩散。如今,以微课、慕课、在线课堂为代表的新型教育载体,突破了传统教育培训的局限,将培训课堂数字化且继续推进专业培训中情景式、仿真式、探究式、生产式等教学方法的实现。[7]这对于繁忙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突破了继续教育的时空限制,只要具备了上网条件,新生代农民工可以合理安排时间进行学习。其次,网络在线化继续教育可以实现个性化教育,每个农民工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网络继续教育另一特点是可以根据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课程,匹配个性化的学习进度,弥补集体授课统一进度的缺陷,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提升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网络技能。

(二)开放性互联网平台,新生代农民工享有更多选择

互联网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开放性,在开放的互联网领域中充斥着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其特点是公共物品属性,是开放的,对受教育者的年龄、职业、身份等方面没有太多的限制,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信息资源库以共享的形式存在,用户平等地享有这些学习资料,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门槛被降低,因此互联网教育可以扩大受众范围,增加受众数量。[8]在开放性的互联网领域中屏幕取代了黑板,一些非学历需求且经济能力有限的新生代农民工可通过网络下载学习资源进行自学,这也是接受继续教育的一种方式。而对于那些有学历和技能需求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网络教育产业的兴起,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学历提升的机会,开放性的网络教育平台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需求筛选教育机构,且可以对各个机构开设的课程、老师、学费等信息进行了解比较,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网络在线教育改变了传统培训学校现场报名的方式,通过在线报名方式、在线注册、在线缴费的方式简化了继续教育的入学程序。

(三)创新教育方法和内容,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继续教育模式的不断变化、继续教育内容的持续更新是“互联网+教育”的又一大特点。在线教育发展多年,早期的在线教育,主要是教师通过录制视频利用互联网传递给受教育者,而这只能实施知识的传输,却无法实现实践性的培训,老师如果无法参与到学生的实践过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也将大打折扣,而随着腾讯QQ、微信等软件的普及,继续教育课堂可以利用这些网络平台进行培训和服务,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且容易形成社区感,老师和同学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其次,互联网可以更好地促进继续教育学习方式的创新化,与互联网相结合的实用化、多元化的继续教育产品将成为新的热点,网络继续教育行业根据用户实际需求创新的网络教育产品如各种学习软件,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加便捷的学习方法,新生代农民工按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下载相关的应用软件来进行学习。官方的网络继续教育平台亦可以通过微博、朋友圈向新生代农民工推送学习链接,分享学习资源,帮助新生代农民工了解城市文化以及必要的生活常识、法律常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种持续性、开放性的教育将更好地激发新生代农民工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互联网+”时代下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相关建议

(一)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网络学习技能

“互联网+”时代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城市发展的人力资源,其能力的提升也关系到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9]信息时代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新生代农民工要想在城市立足,就要努力适应这种变化,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坚持终生教育的理念,积极接受继续教育。首先,新生代农民工要抓住机遇,智能手机的用户数量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呈递增趋势,新生代农民工与网络的距离越来越小。新生代农民工应学会合理利用互联网,不再只是局限于使用智能手机进行上网、聊天、游戏、网购等活动,应提高自身的互联网使用技能,不断地提高利用互联网接受继续教育的能力。这就要求政府要协调多元主体共同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提升网络使用技能,例如在新生代农民工集聚的社区,政府可以鼓励社区居委会或大学生志愿者等免费为农民工提供互联网使用技巧的服务,帮助新生代农民工习得互联网学习技能,农民工群体之间也可以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学习技能。新生代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网络运用水平,利用互联网进行继续教育培训,才能保证在日趋激烈的城市竞争中不被淘汰。

(二)激活互联网教育产业

互联网教育是对传统式教育的优化补充,值得提倡和推广。互联网教育产业应以市场为导向,关注新生代农民工,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提供合适的继续教育产品,及时更新开发互联网继续教育产品,做好宣传工作。同时互联网继续教育市场所提供的培训方法可以灵活化、多样化,以丰富教学内容、低价的培训费用来吸引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使用网络继续教育产品,并加强网络在线培训的课程管理、效果评价的分析,不断提高使用者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让互联网教育更好地为新生代农民工所用。[10]互联网公司应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深入基层贴近新生代农民工的生产生活,了解新生代农民工所在行业和其自身对继续教育培训的需求,才能在此基础上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科学的培训服务,开发出适合新生代农民工使用的继续教育产品。同时互联网继续教育要有内容,如果只是纯粹利用互联网做教育,而无法保证继续教育的内容的深刻性和实用性,那互联网对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作用也无法正常发挥。所以,必须倡导“深刻教育”、“实用培训”。这就要求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政府不但要加大对互联网继续教育的支持,为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更要承担起监督的职责,对网络教育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

(三)优势互补,净化网络环境

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继续教育带来了教学载体和教学方法的巨大变革,但无论网络教育如何发展,依目前的形势来说,网络继续教育还不能够完全取代课堂式的教育。互联网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补充,但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自律性、自觉性还不高而互联网的在线方式无法做到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直接对其学习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效率无法得到充分保证。因此,互联网教育还应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特点进行科学的课程制定、培训进度安排等保证其学习效果。互联网教学还可以与企业进行联合培育,既能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实践的机会,也可以为企业提供优秀的人才。同时,在运用互联网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继续教育的时候也要注意互联网虚拟环境中的一些消极影响,如果说信息是互联网带给新生代农民工的最大礼物,那么虚假信息就是最差的礼物,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新生代农民工求知心切的心理,在网络上提供虚假信息,一些培训机构和不法分子甚至冒用一些名牌高校的幌子,通过网络宣传网络教育的虚假信息,如“一年取证”、“正规品牌大学文凭”、“包过”等,给新生代农民工带来经济损失,严重毁坏了新生代农民工对继续教育的热情,对网络教育产业的信心。针对上述现象,除了新生代农民工自身要提高对信息的辨识能力,政府也要通过一系列措施净化网络环境,设立官方的网络继续教育平台,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

作者:张青 李宝艳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作重要讲话[EB/OL].

[2]孙学敏,朱凤丽.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1):57—59.

[3]刘寿堂.继续教育:成就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必由之路[J].继续教育研究,2009,(11):70—71.

[4]陈文龙.现代化视野下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9):10—12.

[5]董阜平.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现状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5,(1):47—50.

[6]李雪蓉.新生代农民工利益诉求的市民化路径[J].求索,2013,(2):260—262.

[7]苏兆斌,程璐,孔微巍.“互联网+”视域下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探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5):49—52.

[8]张梓英.网络远程教育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中的作用[J].继续教育研究,2012,(5):25—27.

第7篇:网络教育研究报告范文

当前世界网络课程正向第三展。我国的网络课程大部分处于第二代,有一些还处于第一代,只有极少数高校网络学院采用视频会议系统,如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清华大学的网络学院[2]。我国绝大多数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模式仍然主要是CAI。基于网络课程教学的效果也并不是很理想。

为进一步引起该领域理论研究者和实践探索者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探讨在网络学习环境中体育课程设计的理论与方法,本文拟定以大学生体育网络课程为内容进行研究。

一、大学生体育网络课程的特色

该课程主要是在吸收和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追求改革创新与突破发展,充分体现出高、新、精和四结合等特色:

高―即高起点,高标准。

新―即思路新,观点新。

精―即强化精品意识。

四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改革与创新相结合,传统教学与网络技术结合。

二、大学生体育网络课程建设的意义

1.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使教与学活动产生了时空的分离,教师不再是直接的教育者,教育目标通过网络课程来实现,教学活动围绕着网络课程展开。教学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需要长期建设与维护的系统工程。因此开发适用于网络教育的高质量的课程成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学校体育教学是对青少年实施体育教育的基础环节,培养优秀的学校体育工作者是体育院校专业教学的重要任务,体育作为一个特殊专业进行的网络课程的建设必将为教育资源的全面建设树立典范。

2.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多年来统治我们各级各类学校的传统教学结构,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这种教学结构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但是它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发挥,不能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很好地体现出来,难以培养出富有创造性的创新型人才。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质上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会逐渐替代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大学生体育网络课程的建设将给传统的体育技术课和理论课的教学观念带来变革,不但使教师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重新审视传统的教学目标、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而且也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对学生,将给学生的学习过程一种全新的体验和收获。21世纪应当扬弃传统的唯社会本位价值观,也即所谓工具价值观和受西方影响的唯个人本位价值观,转变为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基础上,充分尊重人的主体价值,发展人的个性与创造性,使社会价值与主体价值协调平衡,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和人发展的需要。

3.培养人才的需要

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基础宽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学校体育学生体育网络课程的建设和应用,不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网络与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获取信息、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与学的方式。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主动构建自己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自主性。这正是我们的素质教育目标所要求的。

三、大学生体育网络课程的实施

1.大学生体育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大学生体育网络课程的设计应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想,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应当对教学活动和学习环境做重点设计,二者缺一不可。由于网络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所以网络课程的基本功能结构也应按学生自主学习的要素来设计。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用“主导-主体”教学模式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它的理论基础是奥苏贝尔“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二者的结合。

2.大学生体育网络课程平台的设计

大学生体育网络课程是为适应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体育学习而设计的,网络课程教学系统的设计以“知识点数据库”“练习题库”“学生数据题库”为支撑,以学生web页和教师web页为表现形式。

四、结论与建议

大学生体育网络课程是教育资源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也有其局限性,它只能作为传统体育教学的补充来提高大学生体育课的教学效率;它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由一个团队来分工合作完成。建议主管部门领导应加大重视力度,大学生体育网络课程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专业教师信息化观念的转变,注意规范教学过程,使大学生体育网络课程中的教学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让网络课程的优势得以最大化的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林君芬.关于我国网络课程现状与问题的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1(1) .

[2]查春华.高校体育专业羽毛球网络课程对创编能力的培养[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8(2).

[3]查春华.羽毛球网络课程设计及其教学实践应用的研究[D]浙江师大硕士毕业论文,2005.

第8篇:网络教育研究报告范文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2)01-0000-01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普及,老师的讲授显然跟不上学生对于知识的需要,单调的教学手段也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市场营销的教学模式也不例外,本文从信息化社会对学习的要求出发,来探讨如何在市场营销教学中加强研究性学习,并进一步对现代网络环境下的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网络环境;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改革

一、引言

21世纪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的迅速发展需要人们不断地学习来完善自己以便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作为网络时代,学习理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习目标、学习方式以及学习内容和学习时空都在不断地变革。不论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还是终身教育,它们都蕴含着一个教育理念,即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特别是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市场营销教学也不例外。网络环境为培养营销专业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提供了更有利的基础。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重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对校外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究;

(二)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当前营销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大多是接受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对于策略性知识学习往往不能奏效,这些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自主性学习,才能内化成学生自身的经验体系。在研究性学习中,正是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由于研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学生面临的是复杂的综合性问题,这就需要依靠学生的供应价格智慧和分工协作。这时,协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协作学习和研究,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成果,与此同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了解不同人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协作。

三、网络环境下市场营销教学的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人力资源、沟通便捷等优势,将网络作为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支撑平台,来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

(一)网络环境对研究性学习的支撑

一般的研究性学习是在现实生活环境下进行的。在这样的真实环境中,虽然符合学习中要体验生活的要求,但学生毕竟不是科学家,也不可能像科学家们一样有足够的精力深入社会实践去搞科研,如果不克服现实环境对研究性学习带来的障碍,不但达不到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反而会加重学生无谓的负担。这就需要借助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方向:

为师生确定研究主题提供一个大致的范围。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课题的选择十分重要――越有趣味性、越贴近学生生活和越新颖的课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越高。如:品牌有什么作用?模拟运做一个或一系列品牌等。

2、学习资源:

指供师生用以论证研究主题的大量网上资源。这类资源可以是学习材料、相关知识库、与主题相关的网站链接,也可以是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提交的作业和阶段性学习报告。

3、在线交流:

为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提供在线交流的机会,以实现学习过程中的实时讨论和疑难咨询。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参与到真实环境中进行主动研究,网上大量工具软件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支撑。方便学习者计划和管理个人学习的工具:书签、通讯录、个人主页区、个人日历等;基本的交流工具:视/音频会议、实时聊天、BBS讨论、Email、留言簿等;研究工具:报告生成工具、研究日历、公共文件夹、成果工具、研究数据统计工具、几何画图等;协作工具:公共文档共享编辑、投票决策工具等。研究性学习的三个阶段中的每个阶段都可以用计算机辅助完成。

4、作业上传

为文件师生对学习成果的讨论和评价,可以运用电子邮件(E-mail)、远程登陆(Telnet)、文件传输(FTP)、电子公告牌(BBS)及网络会议系统(Conference)等工具,这些为方便学生上传作业,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绿色通道”,为学生提交开题报告、阶段学习报告和研究成果报告提供了技术支持。

5、学习管理

运用数据库及相关技术来管理学习资源、师生档案并控制学习过程。学习管理应具备的功能有:针对性的辅导、疑难解答、协作学习监控、作业管理与评价等。

6、虚拟实验环境

网络虚拟实验环境也可以提供一些学生在现实中无法体验的情景,可以对学生就一些需要进行实验而缺少实验条件和实验环境的研究性学习内容提供帮助。网络虚拟实验是在Web中创建出一个可视化的三维环境,其中每一个可视化的三维物体代表一种实验对象。通过鼠标的点击以及拖曳操作,用户可以进行虚拟的实验。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可以自由地、无顾虑地随时进入虚拟实验室操作仪器,进行各种实验。这不但为实验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及远程教育提供了条件,还可以随时为学生提供更多、更新、更好的仪器。更加重要的是对一些缺乏实验条件的学生,通过网络同样能够 “身临其境”的观察实验现象,甚至和异地的学生合作进行实验,尤其是电子商务的教学。

因此,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为研究性学习克服上述种种障碍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也为市场营销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可能。

(二)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要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通过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想象、验证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其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情境体验、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问题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具有实际意义。这一阶段活动主要有:网络信息浏览、网络社区讨论、开设科普讲座、实地参观、参加社会实践等。其目的就是开拓视野、启迪思维,让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困惑,发现“问题”。

2、确定选题、拟定方案

在情景体验阶段会生成一些疑难问题,例如,自己观点缺乏论据,不知如何解决问题,对课题感兴趣却又无从下手等。在这一阶段,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则在网络和书籍中查找资料,确立完成课题应选择的方法、步骤,必要时寻求合作伙伴的帮助,对课题的可操作性做认真的思考和细致的设计。这一阶段的活动主要有:网络资源检索、自愿组成研究小组、网上信息寻求专家指导等。最终确定课题,撰写出研究方案。

3、探索研究、具体实施

4、总结发表、推广反思

网络为研究性学习结果的总结发表与推广反思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学习者这一阶段的主要活动有:上传研究成果(包括研究报告和撰写论文等),交流和研讨研究经历与经验,参与对研究性学习成果及研究过程的评价,经过反复研讨论证之后发表推广。如果学生的研究成果处于先进水平,可以帮助他们撰写论文,在社会上公开发表其成果。

5、形成性评价

研究性学习评价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改进学习,评价的作用需要学习者主动改进来实现,评价结果的表现形式是各个学生不同的潜能和对未来学习的建议。

四、结束语

研究性学习作为网络环境下出现的新型学习方式,为市场营销的授课提供了新的模式。但它决不能代替现实情境中的学习。学科课程自身的特点以及网络技术自身的局限性决定了并非所有的教学过程都可以借助网络实施,尤其是在那些需要实地观察和动手操作的研究性学习中,大部分的研究工作还需要通过实际情境中的学习活动来完成。在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践中,一定要结合教学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各种媒体手段,将研究性学习的特征与网络环境的优势相结合,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单学滨,营销人员综合素质探析[J]

第9篇:网络教育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教育游戏;教育性;游戏性

近年来,教育游戏在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断拓展与深入,教育游戏在教育研究领域已经逐步形成重要的分支。教育游戏已与学科知识相整合,在其它综合知识方面也在不断尝试与探索,教育游戏的应用领域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1 教育游戏的定义、特点及作用

1.1 教育游戏的定义

目前对“教育游戏”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已有多种较为类似的定义,比如:

1)《教育游戏产业研究报告》中将“教育游戏”定义为能够培养游戏爱好者的知识、技能、智力、思维、反应、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具有一定程度教育意义的计算机游戏类软件。

2)严肃游戏是指所有不是以娱乐为主要目标的电脑游戏,以及那些以娱乐为目标但同时还具备娱乐以外的其他目标的电脑游戏,可用于专用训练与教育。

3)尚俊杰等人认为教育游戏是“轻游戏=教育软件+主流游戏的内在动机”。

1.2 教育游戏的特点

教育游戏是将教育性知识和游戏性情境相融合的产物,其具有多方面的特点:

1.2.1 教育性与娱乐性

游戏是以娱乐性为目的的,教育游戏既要有娱乐性和可玩性,还要达到教育和学习的目标,游戏作为教育内容知识的载体,使游戏者在娱乐过程中习得相关的知识信息,完成学习的目的。

1.2.2 虚拟性和真实性

教育游戏作为一种特殊的游戏,其情境是基于虚拟平台构建的,游戏环境本身就是虚拟的,游戏者在游戏中获得的奖励和惩罚是也是虚拟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游戏中所反映出的知识和原理是真实的,与现实是一致的。

1.2.3 竞争性与挑战性

游戏中的竞争和挑战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内部需要,转化到玩游戏的过程中促使学生产生的学习动机。

1.2.4 自由性与规则性

游戏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角色、任务、道具及游戏时间等,但在游戏中却要遵守游戏规则,这样通过对规则的学习和掌握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游戏化学习。

1.3 教育游戏的作用

教育游戏是以教育为目的、以游戏为手段拓宽学生知识面、改变学生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等,对学习者有多方面的促进着作用。

1.3.1 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积极性与主动性

教育游戏既能促进学习者学习兴趣的提高,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又能让学生以一种轻松的、自由的心态去面对学习、主动学习、乐于学习。

1.3.2 培养创新思维,增强知识与技能

教育游戏能促进学习者创新意识的发展,由于游戏是具有愉悦性、新奇性、幻想性等特征,使得游戏活动有利于创新思维激发和培养。同时,游戏是知识的载体,可提供非线性、跳跃性和即时性的信息知识,并且学习者的灵活性、协调性等技能可得到很好的发展。

1.3.3 促进主体性发展,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

教育游戏能够促进学习者主体性的发展,主体性是人的发展的核心,在游戏中,学习者处于主动地位,能够不受现实世界的限制与约束,自主选择游戏活动,能够体验各种冒险、奇遇,也可对问题与困难进行判断、应对及处理,并在角色扮演中,培养学习者的竞争与合作意识。

2 教育游戏的中心理论

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与其环境相关联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以新重组与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过程的四大要素。学习过程是人类认知思维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包括了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和旧知识的重组两方面。知识既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还包括在一定的情景环境下,以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非结构性的知识内容和经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利于培养人的创造性。

2.2 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他主要强调两个方面能力:一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生产、创造出社会所需有效产品的能力。他强调人类思维和认识的方式是多元化的,人存在多元智能,主要包括: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学习者在游戏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观察游戏情境中的各种形态,对游戏中的物体进行辨别和分类,从而可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逻辑能力、交往能力等。

2.3 情境认知理论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是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是在交互中习得知识;知识是基于社会情境的一种活动,是在一定环境中获到知识;知识是人类为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环境,而调节自身行为的一种能力。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所获得的知识才可能是活性知识,才能有把所学知识延伸扩展。教育游戏让学习者在虚拟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模拟活动,从而使得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让学生积极自主的建构知识和掌握技能,并使知识或技能在实践中可以正确的迁移。

2.4 沉浸理论

沉浸理论认为当人们参与活动时,如果是全神贯注的投入情境当中,就会不自觉忽略了不相关的知觉,甚至忘记自身存在,即进入一种沉浸状态。在沉浸状态下,人们能在活动中获得一定程度的满足感,会忘记疲劳,忘记时间,在挑战不断提升技能。游戏可以让玩家沉浸其中,融入游戏,持续不断挑战越来越复杂的任务,在完成任务中促使学习新的知识与技巧。在沉浸理论中,有二个核心的重要因素即技巧和挑战,两者是相互作用的,只有两者互相达到平衡,才能促进自我朝向更高更复杂的层次提高。沉浸产生的是一种自我的和谐,在活动中享受着意识与活动合一,因此,在学习工作中要创造条件,促进沉浸体验的产生。

3 国内优秀的教育游戏资源

近年来,我国在教育游戏的应用实践方面也是有较大的进步,出现了大量优秀的教育游戏资源,这些资源值得借鉴与学习,并可以充分利用于教育领域。例如:

“k12play快乐教育”是由北京娱教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其主要内容包括百科知识馆、学科练习馆、休闲益智馆、比赛竞技馆、经营交流馆等多种网络教育游戏模式,通过在各馆的学习、娱乐和交流,获得知识和技能,利于开发智力。

“摩尔庄园”是一个专门针对儿童的网上虚拟乐园,以“健康、快乐、创造、分享”为主题。在摩尔庄园里,可以在农场里种植蔬菜,饲养动物,装扮自己,选择喜欢道具,跟伙伴一起玩游戏、打水仗、捉迷藏,玩滑雪比赛。通过各种活动参与,增长知识与技能。

“游戏学堂”是由昱泉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设计,游戏学堂注重做中学,学中玩,将学习与快乐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习的形式立体化、生动化和趣味化,而且更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主动性,让学习者在游戏学堂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交流,有效提升学习效果。

“奥卓尔”是由珠海奥卓尔软件有限公司设计,游戏是以“快乐学习,健康成才”的理念,将教学内容融入故事和游戏中,教学内容与最新教材配套,游戏与教学内容同步,让学习者在“玩”中学习,从而充分调动学习兴趣,利于提高学习效果。游戏主要是角色扮演+养成类的游戏模式,参与者通过扮演探险家,在探险的过程将学习到的知识,去解决所遇到的困难,利于提升学习者的综合素质。

《奥比岛》由广州百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运营,为中国6-14岁的儿童提供安全、健康、有趣的互联网服务,让儿童能够在绿色的虚拟世界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满足自己的童年梦想,从而培养更加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赛尔号“是上海淘米公司的是一款专为中国儿童开发的科幻的社区养成类网页游戏。专为7-14岁儿童开发的儿童虚拟社区游戏,以健康、快乐、探索、智慧理念,探寻太空新能源为主题,设计了安全健康的太空科幻探险虚拟飞船“赛尔号”。

“浪漫庄园”是由北京天成胜境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乐游网)基于Game3.0理念,自主研发的一款集娱乐、模拟、养成的大型社区类网游。游戏集合了多种DIY元素,以“建造”、“自由”、“开放”贯穿整个游戏架构。

4 教育游戏发展及应用存在的困难与阻碍

教育游戏的设计开发及应用尚处于尝试与探索阶段,教育游戏的潜力发展还面临较多困难和阻碍,比如,教育游戏的设计中,教育思路倾向严重,教育性与娱乐性的不平衡;游戏缺乏创新性,吸引力不足;教育游戏产品单一,风格单调;教育游戏的应用比较少,局限于个别学科上;教育人员与游戏开发人员的沟通度不够,教育游戏软产品不能满足实际的教学需要;教育游戏研发商业性比较强;社会各阶层尚未形成成熟的教育游戏观等,这些我们都需进一步的研究、探索与尝试。

5 教育游戏应用的几点思考

随着教育游戏应用广泛化的提高,必将使教育本身与新技术结合得更加密切,目前新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3G、4G技术为教育游戏开拓了应用广度,教育游戏的发展潜力将不断提高。

1)教育游戏作为新的学习资源可以更加丰富教学形式,可大胆尝试融于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育游戏的趣味性、挑战性、教育性、竞争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在课堂教学或自主学习中,都有利于提高游戏者思的维能力,反应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创造力。

2)教育游戏作为虚拟的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与现实世界一样的环境,容易引发兴趣。在创造环境上,以接触、强化、应用为手段,反复的科学的强化对知识的记忆,在有效的应用过程中来使用知识,来帮助学生克服抽象和较少接触的学习内容,人为的创造环境来突出学习内容的应用环境。

3)教育游戏作为校本课程资源和网络课程资源,丰富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在游戏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习者的知识建构。

4)“轻游戏”为教育游戏融于教学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设计思路,可实现游戏与教育的可行性结合,就目前较好的可以解决“教育性”与“游戏性”的平衡问题,在实践教学中比较可行的解决教育游戏在教学中应用的问题,更有利于推动学习者进行探究学习。

【参考文献】

[1]吕森林.教育游戏产业研究报告[J].中国远程教育,2004.

[2]尚俊杰,李芳乐,李浩文.“轻游戏”:教育游戏的希望和未来[J].电化教育研究,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