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基本经济制度的主体范文

基本经济制度的主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本经济制度的主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基本经济制度的主体

第1篇:基本经济制度的主体范文

《物权法》是根据宪法规定,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明确物的归属,发挥物的效用,保护权利人的物权而制定的。

法律属于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并服务于经济基础。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物权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财物权的归属、范围和内容,都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密切相关。如果不反映、不体现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就不可能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物权法。因此,物权法必须体现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并以维护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为根本目的。所以,本条明确将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作为立法目的之一。物权法主要是从民事角度通过明确物的归属,权利人有何权利,他人负有什么义务,侵害物权的法律责任等,来体现和维护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发展市场经济,就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制度,而规范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法律就是民法。物权法作为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要通过明确物权归属和利用的基本规则,规范市场主体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财产关系,保持市场主体的权利,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为我国市场经济服务。

第2篇:基本经济制度的主体范文

选择题

1.D 2.A 3.C 4 .C 5.A 6.B 7.D 8.C 9.C 10.D

11.C 12.B 13.D 14.C 15.C 16.A 17.B 18.D 19. 20.B

21.A 22.D 23.A 24.A 25.B 26.D 27.D 28.B 29.B 30.D

31.C 32.D 33.A 34.B 35.C 36. 37.A 38.C 39.D 40.B

41.答案要点 错误。

(1)1949年,标志着基本结束,我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1956年底,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消灭了阶级剥削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标志着社会 主义制度的确立。

42.答案要点: 错误。 (1)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产生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第3篇:基本经济制度的主体范文

1、从宏观层次来讲,多种所有制经济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制结构的非单一性,即在所有制结构中,既有国有、集体等公有制经济,也有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还包括拥有国有和集体成分的合资、合作经济;而作为微观层次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是指不同所有制性质的投资主体共同出资组建的企业。

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即我国的所有制形式,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国民经济的主体: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基本经济制度的主体范文

一、用好小栏目

思想品德教材中的许多小栏目,如“想一想”、“议一议”、“忆一忆”、“试一试”、“看一看”、“查一查”、“读一读”等紧紧围绕现实生活实际,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发展学生发散性思维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较好的教学资源。所以,我们要用好小栏目中的内容,引导和组织学生对其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比如在讲授苏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学会行使监督权”内容时,小栏目“议一议”中有这样一个问题:(1)我最喜欢的新闻监督电视节目或报刊栏目有:______。(2)结合生活实际,说说群众举报、舆论监督对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秩序的作用。对此,我组织学生展开了讨论。学生参与热情高涨,积极踊跃发言,说出了自己看过的电视栏目和报刊栏目,如扬州台的《关注》、中国青年报的《冰点》等,最后通过合作探究总结出了群众举报和舆论监督的作用。这样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既避免了教师上课讲条条、学生下课背条条的现象,又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使学生对问题的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总的来说,教师要利用好小栏目,引导学生联系实际,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关注一题多问

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时普遍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结果他们对一些知识、原理的认识往往一知半解,感觉学习很困难,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为了把学生从这种困境中解脱出来让他们轻松自如地学好思想品德课,达到知、能、行的统一,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我鼓励学生对一个知识点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与设问,让思维任意驰聘。我认为,这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关键所在。比如在讲授苏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做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内容时,不仅要使学生懂得中华民族精神是什么,而且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与中华民族精神有关的内容,并让学习试围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这一问题进行命题。结果学生分别作出了以下命题: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什么?中华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是如何丰富和发展的?作为当代青少年,你准备怎么做?这样学生对该知识点就有了一个全方位的理解。

三、注重启发联想

第5篇:基本经济制度的主体范文

11月18日下午,**市第四人民医院召开全院中层干部会议,我认真参加学习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全文)”。以下是本人对这次会议的感想: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吹响了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号角,我个人总结了六大亮点:

一是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并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强调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化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二是改革是长期的政治任务,必须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进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体制;

三建设法制国家,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体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四是明确了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五是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第6篇:基本经济制度的主体范文

1、基本经济制度的变化:我国从过去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给我国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提供了制度基础。

2、经济体制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

3、产业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长足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促成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来源:文章屋网 )

第7篇:基本经济制度的主体范文

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也为企业转型发展开启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期,让各类企业有了明确的改革发展预期。

其一,是政府加大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力度的机遇。这是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大举措。本届政府上任以来,就将其作为第一件大事。同时这也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法治经济和进一步增强社会活力的保障。降低企业注册登记门槛、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管理、推进股票发行由核准制过渡到注册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受到广泛好评。今年1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继续把简政放权作为新年伊始第一件事,让所有人感受到了改革攻坚的决心。

其二,非公有制经济面临着健康发展的机遇。据统计,目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税收贡献超过50%,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超过60%,解决了城镇就业的80%和新增就业的90%。全会《决定》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既是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内涵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实践中非公有制经济地位与作用的高度肯定。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等重大政策必将推动它们健康发展。

第8篇:基本经济制度的主体范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092-01

在新的课程改革的条件下,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手段不断发生变革。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这一理念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者的关注。实效性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命,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呢?以下尝试谈一些看法。

一、提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有效的教学要基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情境创设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据学生日常生活体验、观察去挖掘发现设置问题。这就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之间巧妙搭置链接,让学生因境生疑,入境释疑,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教师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可用漫画、故事、歌曲、视频资料等生动的形式巧妙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可结合时政热点,并对其融合、拓展,迁移到教学内容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培养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社会责任感。

当然,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不在于所创情境是否丰富多彩,是否有华丽的外表,而决定于是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识,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否有利于达成教学三维目标。

二、提高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在教学中,提问对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学生思想的浪花来自“往复诘难,其辨愈详,其义愈精”。教师在巧妙设置的情境基础上,必须精心设计问题,师生相互切磋,质疑问难,学生步步探究、层层深入,从而豁然开朗。

教师要科学地设置问题,就要吃透教材,充分挖掘所提供的材料与情境中的信息,找到关键信息向学生提问,并注意挖掘材料中学生已懂得的知识,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升到新高度,从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教师在提问中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回答,审视学生的回答,利用学生回答来共同探索,从而来强调重点、突破难点。

学生在一步步充满逻辑性、思辨性的问题中,层层深入,由表层现象开始,逐步深入到教学的本质内容。问题的设计是从学生的自身生活实际和生活体验入手,难易适中,逐步过渡加深,由近及远、由表及里,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同时,课堂提问要给学生提供思考空间,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提高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新课程条件下,既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起关键作用。离开教师的指导和调控,课堂将会盲目、无序,重点、难点难以突破,学生新思想、新问题的生成得不到及时引导和点拨。要提高教师指导的有效性,教师要认真挖掘、深刻领悟教学内容,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态度与主动性、学习能力、生活经验等,全面了解学情与生情,以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明确哪些该详讲,哪些稍作指点,哪些学生自主学习,对课堂指导做到胸有成竹。

教师要提高指导的有效性,还必须考虑以下问题:怎样指导是必要而非包办?何时介入指导为宜?重点指导哪些方面?教学中,若教师指导介入过早,学生没来得及充分探究思考,令学生失去自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机会,造成教师包办代替。若教师指导介入过晚,则学生在急需引导时缺乏教师的点拨帮助,影响学习探究结果。教师介入指导过多,则挤占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若教师过于放手,则可导致学生学习偏离目标或不知所措。

教师指导时要钻透教材,侧重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教师的讲解指导要与学生的自主探究交叉进行,教师的指点要不着痕迹顺势而发,不能生拉硬接。在精心设计问题的基础上,充分保证学生自主思考、分析的时间,认真倾听、审视学生的探究反馈,在内容的关键处、知识的规律处、学生疑惑的焦点处、矛盾处予以指导。

如在学习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时,学生阅读思考后,明确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但随着学习思考的深入,学生纷纷提出质疑: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比重迅速上升,为什么说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为什么说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学生陷入思考困境,出现了疑惑的焦点和矛盾。我适时启发引导,使学生明确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创造巨大的利润,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从而明确我国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在学生最需要最期待的时候予以指导,能有力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能力。此时介入,学生有了充分的探究思考的空间,产生强烈的求知愿望,教师的指导会发挥更好的效果,使教师的指导做到适时、适度、必要、有效,实现“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四、提高评价的有效性

由他人的期待和热爱而使个体的行为发生与期待趋于一致的现象,人们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以关爱和期待,特别是那些“非出色”学生,教师要善于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他们传递“你很棒”“你进步很大”的激励性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望,点燃学生的自信,激发学习的内在需要和动机,发挥潜能,付出更大努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客观,在给予学生激励性评价的同时,也要指出学生自身的不足,并鼓励其弥补改正。如有的学生回答问题积极主动、思维敏捷,但自律性差,学习上不够踏实。教师可这样评价:你领会问题快,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如果再努力一下,用意志约束自己,肯定会有更大进步。这样的评价,表扬与敦促并行,让学生的优点得到认可与表扬,也让学生明确了自己的不足,同时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期待与关注,增强前进的动力。对学生的激励评价,决不是只看到学生的优点无视学生的缺点,更不是放任学生的错误与不足。教育教学中,衷心的表扬与严肃的批评、真挚的关爱和严格的要求是不可分割的。我们的激励评价,不是一味地表扬,而是要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并让这些星星之火通过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将其放大,形成燎原之势,打造教育的神奇。

总之,教学中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不断去突破、创新,并在教学中加强反思,从而提升自我,开启学生智慧,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就会收到更大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陆正明. 论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9):20.

第9篇:基本经济制度的主体范文

一、提出实行“全面深化改革”。

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当时主要是农村改革;十二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实行以城市为中心的整体改革;十五届三中全会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和推进农村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则提出进一步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全面改革,这是对35年改革历程的全面总结和新一轮改革的进军动员。

二、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往若干次中央全会多侧重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次则提出治国理政的方略,强调解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特别是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一个重大的创新和突破。

三、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都提出发挥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则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提高到“决定性”的高度,充分显示出今后主要由市场或市场主体充当“运动员”,政府则主要充当“裁判员”的角色,厘清了政府与市场的行为边界。

四、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并对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了部署。

主要有六个方面: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中还提出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五、进一步重申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性,特别是强调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

强调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强调二者“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比以往历次三中全会对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的重要地位提得都高。

六、充分阐释了“现代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

十四大以后的提法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现代市场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则全面阐释了现代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一是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二是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三是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竞争。

七、对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

过去主要强调转变政府的经济职能,并将其明确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十的提法更加宽泛,提出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

八、首次提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主要强调国企改革、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性,为国家提供更多的财源。鉴于我国财政正处于“政府过紧日子”以保证“人民过好日子”的过渡阶段,此时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恰逢其时。为此,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以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九、提出了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现路径。

在具体路径方面,“加快构筑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要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基本条件;“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制度保障。

十、对进一步扩大开放、以开放促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